辽宁省朝阳市 2019-2020 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三次联考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①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寿命的增加与老年残疾(失能)时间的延长,使得老人基本生活
保障与长期照护需求增加,贫困风险攀升。经济全球化使得全球经济金融波动及产业结构调
整的风险直接影响到国内劳动力市场的稳定,普通劳动者失业及收入风险相应增加。为更好
地回应人口老龄化和经济全球化对劳动者生计与老年贫困的挑战,政府有必要完善社会保障
制度,加强社会保险的互济反收入再分配功能。然而,与这种观点相对应,强调提高经济竞
争力的观点则主张进一步降低社会保险缴费率,压缩财政性社会保障支出,弱化社会保障的
互济与收入再分配功能,以巩固我国劳动力低成本优势和税收优势。在既定筹资规模与缴费
水平的情况下,完善社会养老保险的社会统筹机制,缩小个人账户的规模,有利于发挥互助
共济与收入再分配功能,回应民生所需;扩大个人账户规模、甚至转向名义账户制,则会缩
小、甚至放弃了互助共济与收入再分配功能。
②处理好政策块择中上述两大政策目标之间的关系,需要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和长远
目标入手,平衡好回应民生需要与保持经济持续增长的关系。更关键的是,经济新常态背景
下,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深化结构性改革实际上要求更多、更好地发挥社会保障的收入再分
配功能。一方面,社会保障通过互助共济与收入再分配,解除国民的生活后顾之忧,释放消
费潜力,以更好地实现经济增长由投资拉动向消费拉动转变。另一方面,深化供给侧结构性
改革、实现发展方式转变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要求经济增长逐步由劳动力成本优势向创新
驱动优势转变。这意味着走控制社会保险缴费成本以构建低劳动力成本优势的老路不可取。
③从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出发,我国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改革
的目标和思路是清晰的,即积极发挥互助共济和收入再分配功能。然而,主张走向个人账户、
限制社会统筹机制互济和再分配功能的政策呼吁一直比较活跃,且具有较大媒体和舆论影响。
这需要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分析政策建议背后所加载的部门、区域、群体和阶层的利益。
④需要强调的是,互联网和新媒体背景下的公共政策需要关注和回应民众利益诉求。但
是,由于数字鸿沟和信息贫困的存在,雇主相对于雇员、优质的正规就业劳动者相对于就业
质量较差的非正规就业者,拥有更好的利益表达能力和渠道。所以,互联网和新媒体上主张
个人账户,反对社会统筹的互济和收入再分配功能的呼声获得更为广泛的传播。但是,这种
舆论格局显然与真实的利益诉求存在较大偏差。
(选自《个人账户制度改革需要理性应对不同群体利益诉求》,有删改)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政府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加强社会保险的互济及收入再分配功能,就可以解决劳动者生计
与老年贫困问题。
B. 经济全球化导致了普通劳动者失业、收人风险相应增加及老人基本生活保障与长期照护需
求增加的结果。
C. 只有压缩财政性社会保障支出,弱化社会保障的互济与收入再分配功能,才能巩固我国劳
动力低成本优势和税收优势。
D. 主张走向个人账户、限制社会统筹机制互济的呼声和影响较大,但还需理性的分析,理性
应对不同群体的利益诉求。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第①段论述了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个人账户制度改革中出现的不同呼声并客观分析了不同呼
声的利弊。
B. 第②段论证了控制社会保险缴费成本的方式与实现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存在
的矛盾。
C. 第②段与第①段是并列关系,且两段都是围绕缩小还是扩大个人账户的规模的问题展开论
述。
D. 第④段强调了互联网、新媒体上的呼声与客观外在条件有关,并不完全能够反映真实的利
益诉求。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缩小或扩大个人账户规模,各有利弊,相对来说扩大个人账户的规模,更有利于回应民生
所需。
B. 我国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目标和思路虽然清晰,但在贯彻和实施的道路上必然会承受
来自各方面的压力。
C. 主张走向个人账户、限制社会统筹机制互济和再分配功能的政策呼吁表明,不同部门、区
域、群体和阶层的利益诉求不同。
D. 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和长远目标入手,平衡好回应民生需要与保持经济持续增长的关系,
才能处理好个人账户问题。
【答案】1. D 2. C 3. A
【解析】
【1 题详解】
此题考查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把握文中的基本概念和重要信息,提取
并整合最能表达作者写作意图或文章主旨的语句,阐释或归纳文中的主要内容。解答是应先
从原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阅读区间,然后与选项的表述仔细比对,看是否一致;同时还要
了解错误表述设置的一般思路,比如张冠李戴、无中生有、混淆时态、以偏概全、曲解文意
等等。
A 项,“就可以解决劳动者生计与老年贫困问题”说法绝对,应该是“有可能解决”。
B 项,“老人基本生活保障与长期照护需求增加”与全球经济化有关,但不是直接唯一的原因。
C 项,“巩固我国劳动力低成本优势和税收优势”理解错误,这个途径不是只有一个。
故选 D。
【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论证的分析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结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
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
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
C 项,第②段与第①段是承接关系“两段都是围绕缩小还是扩大个人账户的规模的问题展开论
述”理解错误,并非都是围绕这一问题论述。
故选 C。
【3 题详解】
此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此种归纳内容要点和分析作者观点态度
的题目,解答时应先根据选项确定原文信息所在的位置,然后将选项和原文进行比较,并结
合上下文语境进行判断。
A 项,“相对来说扩大个人账户的规模,更有利于回应民生所需”说法错误,按照原文,缩小
个人帐户的规模,更有利于回应民生所需。
故选 A。
【点睛】论述类文本阅读常见设误类型:
(1)无中生有。把文章里没有的内容加进答案中去。(特别提醒:关注未然与已然、原因与结
果、先与后、夸大与缩小、部分与全体的区别)
(2)主次颠倒。把次要的说成主要的。
(3)以偏概全、张冠李戴。即偷换概念,明明是那件事,答案里却说成是这件事。
(4)因果颠倒。或者把因说成果,或者把果说成因,这一点最具有干扰性,需要认真甄别。
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在我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东北地区开发较晚,因而相对于其他地区来说,工业发展较
落后,然而在解放初期,随着新中国大力发展重工业,东北地区在这种战略的指导下,逐渐
发展成为我国规模较大、发展较早的重工业基地。除此之外,该地区生态资源丰富,林业、
畜牧业发展均靠前。根据相关数据,在改革开放前的一段时期,东北的经济以及工业化水准
均大幅度领先全国其他地区。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该地区工业方面的 GDP 总量超过全国
一半,遥遥领先其他省份。然而在近些年,东北地区的国有经济比重有所下降,但还是远超
全国平均水准。在这种新经济环境之下,东北地区可以说是观念落后、产业结构滞后,这些
阻碍因素导致其经济发展远落后沿海地区,甚至很多内陆地区。振兴东北势在必行。东北是“建
设向东北亚开放的重要窗口”。这样看来,这个新的经济发展机遇对于急需振兴的东北者工业
基地来说,是极具战略意义的。
(摘自《智富时代》)
材料二:
目前东北经济出现的固难,与缺乏一股强劲的东风激活这些优势资源与要素有关。这股
东风就是全面深化改革。东北经济增速较快下滑,正可形成全面深化改革的倒逼机制。只有
使出狠劲,全面深化改革,由“等靠要”变为“闯改创”,才能真正走出困境。其中,尤其应
抓好这样几个方面:一是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通过全面深化改革和简政放权,从财政、
税收、金融及服务等方面为创新创业提供最大限度的支持、使老工业基地成为创新创业沃土。
二是深化国有企业改革,通过混合所有制改革等,使国有企业焕发活力,促进民营经济发展。
三是结合自身特点和区位优势积被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改造升级传统优势产业,大
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推进农业信息化和现代化。四是整持多轮驱动,既依靠创新创业,又扩
大政府基础建设投资、扩大出口和消费,合力拉动经济增长。最后也是至关重要的一点,应
采取措施吸引和留住人才,优化人口结构。
(摘自《人民日报》)
材料三:
东北地区以制造业为主的实体经济部门竞争力的下滑,既与中国已经进入由中高速增长
到次中高速增长的“新常态”特定发展阶段密切相关,也与全球经济周期以及逆全球化的外
部因素有关:既与东北地区以国有企业为主的老工业基地的特性相关,也与东北地区市场化
改革相对滞后的特征有关,是国内国外各种复杂因素的综合叠加效应。因此,东北经济和社
会发展当前所面临的困境,只是发展中国家所西临的问题和困境的一个缩影,是发展中的问
题,改革中的问题,前进中的问题,无须刻意放大或故意扭曲。
(摘自《光明日报》
材料四:
国家发改委 2016 年 11 月 17 日举行的深入推进实施新一轮东北振兴战略发布会上,国家
发改委操振兴司司长周建平指出,当前,东北经济仍在筑底。对东北经济形势的判断,可以
用 20 个字来概括;增进偏低,仍在筑底,国难较大。分化加大,亮点不少。“总的来看,我
们认为东北经济处在不断正底的过程中,再出现大幅度下滑的可能性不大。”
(摘自《中国经济周刊》)
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介绍东北经济发展的辉煌历史与现实困境,提出了振兴东北经济势在必行的看法。
B. 材料二中,(人民日报)认为目前东北经济出现的困难,与未能进行全面深化改革有关。
C. 材料三分析东北经济下滑的原因,指出这是改革中的问题,并提出摆脱经济困境的办法。
D. 材料四中,周建平认为东北经济增速偏低仍在筑底,并对未来东北经挤走向进行了预测。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解故之前直至改革开放前期,东北地区在大力发展重工业的战略指导下,经济一直遥遥
领先。
B. 振兴东北经济,可利用东北是“建设向东北亚开放的重要窗口”这一发展机遇,改变落后
状况。
C. 国家正在推进实施新一轮东北振兴战略,东北地区经济发展不能坐等靠,要勇敢创新,大
胆改革。
D. 东北经济下滑既有内在原因,也有外在原因,东北面临的困境是发展中国家通常会面临的
困境的缩影。
6. 从政府层面上看,要使东北摆脱经济困境,该怎么做?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答案】4. C 5. A
6. 要摆脱东北经济的困境,政府应该做到:①观念引导。引导东北经济改革抛弃“等靠要”
的落后观念,树立“闯改创”的创新创业新观念。②政策支持和行政指导。出台相应的支持
政策,调整产业结构。③人才保证。采取措施吸引和留住人才,优化人口结构。
【解析】
【4 题详解】
此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要在整体感知与理解文本内容的基础上,根
据选项的设置,从内容、观点等角度来分析。根据选项内容,在原文中找到选项对应的信息
源,要把所有的信息源全部找到;其次要把选项与原文材料进行比较,找到两者表达的信息
是否完全一致,核实选项是否完整准确地传达了原文的信息。对于有多个信息源的选项,要
辨别选项是否全部概括了所有信息。
C 项,“并提出摆脱经济困境的办法”理解错误,材料三没有提出办法。
故选 C。
【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其做法是,全面准确地把握文章的内容,并对
文章中所述的事件或所述道理进行综合性分析、判断,进而推理概括。
A 项,“在解放之前直至改革开放前期,东北地区在大力发展重工业的战略指导下”分析错误,
大力发展重工业的战略指导是在解放初期。
故选 A。
【6 题详解】
本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筛选整合文章信息的能力。解答本题,应根据对文意的理解,
从文本中筛选出主要信息,然后运用文中词语概括作答。
作答本题要注意,题目要求是筛选“政府层面”的有关信息。
材料一“东北地区的国有经济比重有所下降,但还是远超全国平均水准。在这种新经济环境
之下,东北地区可以说是观念落后、产业结构滞后,这些阻碍因素导致其经济发展远落后沿
海地区,甚至很多内陆地区”。材料二“目前东北经济出现的困难,与缺乏一股强劲的东风激
活这些优势资源与要素有关。这股东风就是全面深化改革。东北经济增速较快下滑,正可形
成全面深化改革的倒過机制。只有使出狠劲,全面深化改革,由‘等靠要’变为‘闯改创’,
才能真正走出国境”;“应采取措施吸引和留住人才,优化人口结构”。
【点睛】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是实用类文本阅读的基础,分析综合、鉴赏评价和探究都建
立在这个基础之上。从读物中辨别各种信息的性质,筛选并整合自己所需要的信息,是达到
阅读目的、获取所需信息的重要手段。这里所说的信息,在不同的实用文体中有不同的表现。
在新闻类文体中,信息主要指消息;在人物传记中,信息主要指人物的性格特征和感情、态度
与价值观;在访谈类文体中,信息主要指被访谈人物提及的知识、观点和人生理念;在调查报
告类文体中,信息主要指相关的学科知识和调查获得的事实或结论。把握这些信息,是解读
文本的关键。
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仙人掌
欧·亨利
一般而言,消沉的人最容易沉溺于对往事的回忆,而一个人能在脱手套这会儿功夫重温
一下求婚的整个过程也不是什么难以置信的事情。
特里斯戴尔伫立在他单身公寓的桌子旁,做的正是此事。桌子上放着一个红色的陶罐,
里面栽着一株形状奇特的绿色植物。它属于仙人掌的一种,长长的叶子宛如触手一般,微风
拂来,不停地摇曳,似乎在向人招手致意。
特里斯戴尔慢慢地脱着手套,几个小时前发生的那令人揪心的一幕仍在他的脑海里闪现。
教堂里那一簇簇鲜花的芳香,丝丝缕缕,依稀可闻;宾客们彬彬有礼的低声交谈言犹在耳;
而牧师那拖长语调的话语一直萦绕在他的耳边,挥之不去。它宣告了一个无可挽回的事实:
她与另一个男人结合了!
这沉重的一击让他陷入绝望,但他仍想弄清楚自己为什么会失去她,又是怎么失去的。
他突然发现自己正面对着以前从未正视过的东西——一个潜藏在他内心深处,纯粹的、真实
的自我。他看到,以前穿在他身上那虚伪自负的华丽外衣如今破烂不堪,贻笑大方。
他看到,当她缓缓走过教堂的过道,走向圣坛,当那个男人牵着她的手时,她抬起头来
凝望着新郎,目光里流露出的是幸福和安详。他知道自己很快就要被遗忘了。这种目光,他
也曾领略过,其中的意味,他自然心领神会。他的自负已经崩溃了。为什么会是这样的结局?
他们之间从来没有发生过争吵,一次也没有……
可是,局面突然变得不可收拾。几个月前发生的事件又在他的脑海里一遍又一遍地回放
起来。
她一直把他当作偶像,而他每每带着高贵气派接受她的膜拜。她为他点燃香烛,香烟缭
绕,沁人心脾。瞧,她是多么谦逊,多么纯真,多么虔诚,多么纯洁。她把他奉为天神,用
很多溢美之词称赞他的品行和才华。他接受她的供奉,犹如沙漠吮吸雨露,却拿不出花朵和
果实施以回报。
那天晚上,他把她请到自己的住处,向她炫耀自己非凡的经历。她是那么美丽,头发自
然卷曲,容貌清纯,话语温柔,令他着迷。她问道:“卡拉瑟斯船长告诉我,你会说一口地
地道道的西班牙语,你怎么会懂得那么多?”
唉,卡拉瑟斯真是个白痴。那是他特里斯戴尔从词典的旮旮旯旯里搜集的一些古老而隐
晦的西班牙谚语,然后拿到俱乐部向人卖弄。毫无疑问,他为此感到过内疚。卡拉瑟斯是他
的一位崇拜者,总是管不住自己的嘴巴,把特里斯戴尔所谓的博学多才传得神乎其神。
哎呀,她的崇拜是多么令人愉快,多么令人舒畅。对于她的赞美,他来者不拒,也不予
辩解,任由她将虚妄的西班牙语学者的称号加封在自己头上。
当他放下高傲,跪在她的脚下,向她求婚时,她是多么快活,多么羞涩,多么紧张!无
论是那时,还是现在,他都可以发誓,她的眼神中分明包含了毋庸置疑的允诺。可是,出于
女孩的羞怯,她却没有给他一个明确的答复。“明天,我会给你答复的。”她说。于是,他,
这位宽容而自信的胜利者,微笑地答应再等她一天。第二天,他在房间焦急地等待着她的回
音。中午时分,她的仆人来到他的门口,送来了一盆奇特的栽在红色陶罐里的仙人掌。没有
字条,也没有口信,只是在那株仙人掌里挂了一个标签,上面写着一个古怪的外国名字或植
物学名。他一直等到了夜晚,却没有等到她的回音。
两天后,他们在一个晚宴上碰面了。一阵寒暄过后,她注视着他,一脸的紧张、疑问和
关切;而他却彬彬有礼,漠然相对,一心就等她开口解释。她以女人的敏感,从他的态度上
得到了某种暗示,随即也变得冷若冰霜。就这样,他们开始疏远;最后,分道扬镳。他的过
错在哪儿?该怪谁呢?此时此刻,谦卑的他在自负的废墟中寻找答案,假如……
公寓房间里,一个人的声音打断了他的思绪,把他又拉回到现实之中:
“你的白兰地可不怎么样。”这位偶然来访的朋友走到他身边,“哪一天到潘塔看我,
尝尝老加西亚走私过来的那玩意儿。嘿,这儿还有一位老相识呢!特里斯戴尔,你从哪儿弄
来的这盆仙人掌?”
“一个朋友送的礼物。”特里斯戴尔说道,“知道是什么品种吗?”
“当然知道,这是一种热带仙人掌,在潘塔每天都能看到成百上千。喏,这上面挂着西
班牙语标签呢。”
特里斯戴尔笑了笑:“标签上写的是西班牙语吗?”
“是的。当地人想象,这种仙人掌的叶子是在向人伸手招唤,所以他们把它叫做‘唤人
掌’,英语的意思就是‘请把我带走’。”
(选自《英语世界》2017 年第 12 期,有删改)
7.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采用倒叙手法,开始部分写主人公特里斯戴尔站在房间里回忆往事,结尾部分又回到
眼前,中间部分通过叙述往事交代事情的前因后果。
B. 小说第二段中对仙人掌描写,既是展示特里斯戴尔房间的环境,也是对小说题目的照应,
更为后文展开故事情节、揭开悬念的谜底埋下了伏笔。
C. 小说中的“她”内心已经接受了特里斯戴尔的求婚,却出于羞涩没有直接表态,而是借一
份礼物代为答复,这是造成两人悲剧结局的根本原因。
D. 卡拉瑟斯崇拜特里斯戴尔、把他的博学多识传得神乎其神,这一人物在小说中虽然只是昙
花一现,但对推动情节发展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
8. 本篇小说结尾设计独具匠心,不同凡响。请对小说结尾的妙处进行赏析。
9. 小说男女主人公的结局是悲剧件的还是喜剧性的?请根据小说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7. C 8. ①小说构思精巧,层层铺垫,最后揭示分手原因,收到了“既在意料之
外,又在情理之中”的艺术效果。②前面精心设计一个个悬念,最后陡然破解,易于激起读
者的阅读兴趣,给人无穷回味。③谜底揭开后戛然而止,让人印象深刻,强化了小说的人物
形象,深化了小说主旨。
9. 示例一:我认为结局是悲剧性的。他非常喜爱她,为她着迷;她对他更是十分欣赏,甚至
奉为天神。两人相互爱慕,却因男主人公的小小的虚荣之心和女主人公的一个“聪明之举”,
阴差阳错,互相误解,错失了一段美好的姻缘。这样的结局令人遗憾。
示例二:我认为结局是喜剧性的。他因为虚伪浮夸赢得了她的好感,最后因为不学无术、不
认识仙人掌标签而错失对方,实是自食其果。她本来用送仙人掌这样含蓄的方式答应求婚,
但对方并未领会她的意思,暴露了真容,这对她来说,也许是一种幸运。故事结局偶然中含
有必然,极具讽刺意味和喜剧效果。
【解析】
【7 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分析和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要先通读全
文,了解和把握全文的内容和主旨,在此基础上,联系上下文,结合文本内容对文章某一内
容要点进行分析和概括。解答此题,可将各选项文字同文本相关内容进行比较,以确定正误。
C 项,“而是借一份礼物代为答复,这是造成两人悲剧结局的根本原因”错误。结合“他却彬
彬有礼,漠然相对,一心就等她开口解释。她以女人的敏感,从他的态度上得到了某种暗示,
随即也变得冷若冰霜”“中午时分,她的仆人来到他的门口,送来了一盆奇特的栽在红色陶
罐里的仙人掌。没有字条,也没有口信,只是在那株仙人掌里挂了一个标签,上面写着一个
古怪的外国名字或植物学名。他一直等到了夜晚,却没有等到她的回音”“特里斯戴尔笑了
笑……英语的意思就是‘请把我带走’”分析可知,特里斯戴尔虚荣自负,不懂装懂才是根
本原因。故选 C。
点睛:这道题综合性比较强,既涉及到了对文中字词句段的理解,也涉及到了对文章主旨的
探究,还涉及到了对文章结构、手法的把握。解答这类题的方法是:(1)快速通读全篇,抓
住中心句关键句理清全文结构。(2)认真品读重要段落,抓住关键段把握全文情感主旨。(3)
吟咏精读主体段落,抓住表现形式鉴赏评价语言与情旨。(4)细致咀嚼重要语句,抓住关键
词句揣摩挖掘作者情感内蕴。(5)对照选项一一排除得出答案。考生可以按照上述方法逐一
分析即可得出答案。
【8 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赏析作品结尾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小说结尾常见的作用:突生
波澜,震撼人心;照应前文,不突兀。留下空白给读者想象空间,让读者进行艺术再创造。
深化主题;更好地塑造人物性格;令人回味。耐人寻味;给人以喜悦欣慰之感;反应美好愿
望。结合全文内容分析,结合小说结尾“所以他们把它叫做‘唤人掌’,英语的意思就是‘请
把我带走’”分析,最后揭示分手原因,收到了“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的艺术效
果。结合“她问道:‘卡拉瑟斯船长告诉我,你会说一口地地道道的西班牙语,你怎么会懂
得那么多?’”“那是他特里斯戴尔从词典的旮旮旯旯里搜集的一些古老而隐晦的西班牙谚
语,然后拿到俱乐部向人卖弄”“她的崇拜是多么令人愉快,多么令人舒畅。对于她的赞美,
他来者不拒,也不予辩解,任由她将虚妄的西班牙语学者的称号加封在自己头上”“可是,
出于女孩的羞怯,她却没有给他一个明确的答复”“他却彬彬有礼,漠然相对,一心就等她
开口解释。她以女人的敏感,从他的态度上得到了某种暗示,随即也变得冷若冰霜”等分析,
前面精心设计一个个悬念,最后陡然破解,易于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结合最后一节内容分
析,揭示谜底之后戛然而止,给人以想象的空间,深化小说主旨等。
【9 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既
涉及到文章的内容分析,又要拓展延伸。答题时首先要明确观点,然后结合小说的人物形象
塑造、主旨思想、人物形象等方面分析。如认为结局是悲剧性的。结合“他们之间从来没有
发生过争吵,一次也没有……”“她一直把他当作偶像,而他每每带着高贵气派接受她的膜
拜。她为他点燃香烛,香烟缭绕,沁人心脾。瞧,她是多么谦逊,多么纯真,多么虔诚,多
么纯洁。她把他奉为天神,用很多溢美之词称赞他的品行和才华。他接受她的供奉,犹如沙
漠吮吸雨露,却拿不出花朵和果实施以回报”“她是那么美丽,头发自然卷曲,容貌清纯,
话语温柔,令他着迷”“当他放下高傲,跪在她的脚下,向她求婚时,她是多么快活,多么
羞涩,多么紧张!无论是那时,还是现在,他都可以发誓,她的眼神中分明包含了毋庸置疑
的允诺”“中午时分,她的仆人来到他的门口,送来了一盆奇特的栽在红色陶罐里的仙人掌。
没有字条,也没有口信,只是在那株仙人掌里挂了一个标签,上面写着一个古怪的外国名字
或植物学名”“她注视着他,一脸的紧张、疑问和关切;而他却彬彬有礼,漠然相对,一心
就等她开口解释。她以女人的敏感,从他的态度上得到了某种暗示,随即也变得冷若冰霜。
就这样,他们开始疏远;最后,分道扬镳”等内容分析,两人相互爱慕,彼此爱恋。但是却
因男主人公的虚荣之心和女主人公的一个“聪明之举”,互相误解,错失一段姻缘,结局是悲
剧的。也可以认为结局是喜剧性的。可以结合“他接受她的供奉,犹如沙漠吮吸雨露,却拿
不出花朵和果实施以回报”“对于她的赞美,他来者不拒,也不予辩解,任由她将虚妄的西
班牙语学者的称号加封在自己头上”“特里斯戴尔笑……请把我带走’”等分析可知,他因
为虚伪浮夸赢得了她的好感,但是因为虚荣、不认识仙人掌标签而错失对方,是自食其果。
结合“中午时分,她的仆人来到他的门口,送来了一盆奇特的栽在红色陶罐里的仙人掌。没
有字条,也没有口信,只是在那株仙人掌里挂了一个标签,上面写着一个古怪的外国名字或
植物学名”“所以他们把它叫做‘唤人掌’,英语的意思就是‘请把我带走’”分析,她用送
仙人掌这样含蓄的方式答应求婚,但对方并未领会她的意思,暴露了真容,这对她来说,也
许是一种幸运。
二、古代诗文阅读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孔子生鲁昌平乡陬邑。其先宋人也,曰孔防叔。鲁襄公二十二年而孔子生。生而首上圩
顶,故因名曰丘云。字仲尼,姓孔氏。孔子年十七,鲁大夫孟釐子病且死诫其嗣懿子曰孔丘
圣人之后灭于宋其祖弗父何始有宋而嗣让厉公。及正考父佐戴、武、宣公,三命兹益恭,吾闻
圣人之后,虽不当世,必有达者。今孔丘年少好礼,其达者欤?吾即没,若必师之。”及釐子
卒,懿子与鲁人南宫敬叔往学礼焉。孔子贫且贱。及长,尝为季氏史,料量平;尝为司职吏,
而畜蕃息。由是为司空。鲁昭公之二十年,而孔子盖年三十矣。齐景公与晏婴来适鲁,景公
问孔子曰:“昔秦穆公国小处辟,其霸何也?”对曰:“秦,国虽小,其志大;处虽辟,行
中正。身举五羖,爵之大夫,起累绁之中,与语三日,授之以政。以此取之,虽王可也,其霸
小矣。”景公说。定公十四年,孔子年五十六,由大司寇行摄相事,于是诛鲁大夫乱政者少
正卯。与闻国政三月,鬻羔豚者弗饰贾,男女行者别于涂,涂不拾遣,四方之害至乎邑者不
求有司,皆予之以归。孔子适郑,与弟子相失,孔子独立郭东门。郑人或谓子贡曰:“东门
有人,其颡似尧,其项类皋陶,其肩类子产,然自要以下不及禹三寸。累累若丧家之狗。”
子贡以实告孔子。孔子欣然笑曰:“形状,末也。而谓似丧家之狗,然哉!然哉!”孔子晚
而喜《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读《易》,书编三绝。曰:“假我数年,若
是,我于《易》则彬彬臭。”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
七十有二人。孔子年七十三,以鲁袁公十六年四月己丑卒。
(节选自《史记·孔子世家》)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鲁大夫孟釐子/病且死/诚其嗣/懿子曰/孔丘/圣人之后/灭于宋/其祖弗父何始有宋而嗣让
厉公
B. 鲁大夫孟釐子病且死/诚其嗣/懿子曰/孔丘/圣人之后灭/于宋其祖/弗父何始有宋而嗣让厉
公
C. 鲁大夫孟釐子病且死/诫其嗣懿子曰/孔丘/圣人之后/灭于宋/其祖弗父何始有宋而嗣让厉
公
D. 鲁大夫孟釐子/病且死/诚其嗣懿子曰/孔丘/圣人之/后灭于宋/其祖弗父何始有宋而嗣让厉
公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鲁襄公二十二年,属于年号纪年法,此外还有王公纪年法,干支纪年法以及年号干支兼用
法等。
B. 司空是官名,西周始设,主管土木工程。西汉成帝绥和元年改御史大夫为大司空,为三公
之一,后称“司空”。
C.累绁即“缧绁”。“缧”指捆绑犯人的绳索,“继”是牵牲畜的绳索,在文中二词连用,借
指监狱。
D. 行摄,有兼摄官职之意,摄亦有代理官职之意;古代表示代理官职的词有很多,比如假、
权、署等。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孔子出身贫寒,年少好礼,具备从政的才能。孟釐子曾在自己死前告诫儿子一定要向孔子
学习。孔子在季孙氏家当过管理仓库和管理牲口的小官,都管理得非常好。
B. 孔子答复齐景公之问,展示了非凡政治见识。齐景公询问其秦穆公称霸的原因,孔子强调
那是因为秦穆公不但志向远大,而且中正无私。他虽然不能称王,称霸是应该的。
C. 孔子代理宰相一职时,管理有方。孔子参与鲁国政权仅仅三个月,那些贩卖猪仔羊羔的人
们,不再以次充好、漫天要价,四面八方来到鲁国的客人,都能够各得所需而归。
D. 孔子经历坎坷,但达观而幽默。在郑国时,孔子和弟子走散了。郑人告诉子贡东门有人萎
靡不振像丧家狗。孔子听说后开心地笑了,他说对方称自己为丧家狗,真是对极了。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闻圣人之后,虽不当世,必有达者。
(2)孔子适郑,与弟子相失,孔子独立郭东门。
【答案】10. C 11. A 12. B
13. (1)我听说圣人的后裔,虽不一定能当国继位,但必然会有才德显达的人出现。
(2)孔子到郑国去,和弟子走散了,孔子一个人站在外城的东门口。
【解析】
【10 题详解】
此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此类题要求学生正确理解相关语句,在语意把握的基础上,充分
利用标志,如作主语、宾语的名词、代词,句首发语词,句末语气词,句间连词以及并列、
排比结构等。并且能通过选项的比对,排除错项,选定正确项。
划线句子的大意是:鲁国的大夫孟釐子病重,临死前告诫他作为继承人的儿子孟懿子说:“孔
丘这个人,是圣人的后代,他的先祖在宋国受害。他的先祖弗父何本来可以享有宋国,而他
却让给了宋厉公。
句中,“病且死”的主语是“鲁大夫孟釐子”,中间不需要停顿,排除 AD 两项。
“其嗣”,指的就是“懿子”,中间不能断开。排除 B 项。
故选 C。
【11 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化常识的理解识记能力。文化常识的积累有助于解读文言文,文化常识一般包括
官职、宗教礼仪、服饰、年龄称谓、有特殊意义的专有名词等,学习过程中注意准确积累。
A 项,“鲁襄公二十二年,属于年号纪年法”解说错误,鲁襄公二十二年属于王公纪年法。
故选 A
【12 题详解】
此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鉴赏作品 形象的能力。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带
着选项回到原文,从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的混淆和关键词语的误译等角度进行比较分析,
作出判定。
。
的
B 项,“他虽然不能称王,称霸是应该的”理解错误,按照原文“以此取之,虽王可也,其霸
小矣”,即使称王也完全应该,称霸还委屈了他呢。
故选 B。
【13 题详解】
此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理解
文中某些关键性语句,如重点实词、虚词意义,明确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成分省略和
词类活用等,用规范的现代汉语把它表达出来。本题需要注意以下关键词的含义以及特殊句
式:
(1)“闻”,听说;“后”,后裔;“达”,指才德显达。
(2)“适”,到……去;“相失”,走散;“孔子独立郭东门”省略介词“于”。
【点睛】文言文翻译方法
1、要把文言语句放到上下文中理解。
要译好一个句子,同样要遵从“词不离句,句不离篇” 原则。要把文言语句放到上下文中
来理解,放到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来斟酌。判定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一字多义的实词到底
是哪个义项,文言句式是如何选用的,怎样准确断句,意译如何进行,这些都要依托上下文。
离开了一定的语言环境,句子往往很难准确理解,也就很难能翻译好。有些考生不注重推敲
上下文,两眼只盯着要求翻译的句子本身,结果是“欲速则不达”,翻译中出现偏差甚至错误,
这就是没有语境意识造成的。
2、翻译最基本的方法是将单音节词转换成双音节词。
古汉语与现代汉语的最大区别在于,古汉语以单音节词为主,即一个字就是一个词;而现代
汉语以双音节词为主,即由两个字构成一个词。将古汉语翻译成现代汉语,在多数情况下就
是把单音节词转换成双音节词。理解并掌握了这一方法,许多翻译题做起来就不难了。
3、增强文言功底,培养文言语感。
这是做好翻译题乃至做好所有文言文题目最根本的一点。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的形成和提高
决非一朝一夕之功。以上所讲的方法和技巧说到底都还是“末技”;其实,根本的技巧还是来
自功底,来自内力。
为了增强文言功底和文言阅读的内力,考生需注意以下几点:
一要做好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词类活用等方面的知识储备;
二要注重平时积累。文言知识点很多,考生要养成积累的习惯,随时随地、一点一滴地积累,
聚沙成塔,集腋成裘;
的
三要注意复习以前学习过的课文,因为做高考题许多就是对平时学习过的课文知识和能力的
迁移,甚至有些考查的知识点就直接来自学习过的课文。因此要回归课本,尤其是对于文言
文阅读能力较弱的同学;
四要多练习,通过练习来掌握 500 字左右的文言文段的阅读套路,培养文言语感,增强解题
能力。
参考译文:
孔子出生在鲁国昌平乡的陬邑。他的祖先是宋国人,叫做孔防叔。鲁襄公二十二年孔子
诞生。孔子降生后脑袋就长得中间低四面高,所以就给他取名叫丘。字叫仲尼,姓孔。孔子十
七岁的时候,鲁国的大夫孟釐子病重,临死前告诫他作为继承人的儿子孟懿子说:“孔丘这
个人,是圣人的后代,他的先祖在宋国受害。他的先祖弗父何本来可以享有宋国,而他却让
给了宋厉公。到了正考父(按:弗父何的曾孙),他辅佐戴公、武公、宣公三朝,受三命(做了
上卿),一命比一命恭谨。我听说圣人的后裔,虽不一定能当国继位,但必然会有才德显达的
人出现。如今孔丘年纪轻轻就博学好礼,这岂不就是所谓的显达的人吗?我死之后,你一定要
去拜他为师。”孟釐子死后,懿子和鲁人南宫敬叔便去向孔子学礼。孔子早年生活,既穷苦
又没地位。成年以后,先是给季孙氏当管理仓库的小官,在掌握钱粮的出入方面准确公平;后
来又做过管牲口的小官,市场中牲口越养越多。于是做了管理土木工程的官。鲁昭公二十年,
孔子大约三十岁了。齐景公跟晏婴一块来到鲁国,景公问孔子说:“过去秦穆公时,秦国的
国土又小地城又偏僻,他能够称霸是什么原因呢?”孔子回答说:“秦这个国家,地城虽然小,
但是它的国君志向远大;地势虽然偏僻,国君的行为却中正无私。秦穆公亲自举拔用五张黑
羊皮赎来的贤士百里奚,封给他大夫的官爵,才把他从奴隶的拘禁中救出来,就和他一连晤
谈三天,随后把掌政大权交给了他。从这点说明即使称王也完全应该,称霸还委屈他了呢!”
景公听了很高兴。鲁定公十四年,孔子五十六岁。这时他以大司寇的身份兼理国相的职责(参
与国家大事),于是就把扰乱鲁国政事的大夫少正卯给杀了。孔子参与国政才三个月,鲁国那
些贩卖羊羔猪仔的人们,不再以次充好漫天要价;男人女人在路上行走时也自觉的分开各走
一边;丢在路_上的东西没有人拾取;四面八方来到鲁国的客人,用不着到主管官员那里去求
告,鲁国的百姓都能够使其各得所需而归。孔子到郑国去,和弟子走散了,孔子一个人站在
外城的东门口。郑国有人看见了就对子贡说:“东门那里站有一个人,他的额头像唐尧,脖
子像皋陶,肩膀像子产,可是从腰以下比禹短了三寸;一副疲惫倒霉的样子,真像个失去主
人家的狗。”子贡见面把这些话据实告诉孔子,孔子笑着说:“他所美言的我那种相貌我可
真是不敢当;倒是他说我像只失去主人家的狗,那可真是啊!那可真是啊!”孔子晚年喜欢《周
易》,他阐述了《彖辞》《系辞》《象辞》《说卦》《文言》等。由于他不停地翻读《周易》,以
至于那些串竹简的皮条都断了好几次。他还说:“要是能够再多给我几年时间,我对于《周
易》也就能领会的更深入、更透彻了。”孔子把诗、书、礼、乐作为教育弟子的主要内容,
受过孔子教育的弟子大约有三千人,而精通六艺的有七十二人。孔子享年七十三岁,卒于鲁
哀公十六年四月的己丑日。
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金陵驿二首(其一)①
文天祥
草合离宫②转夕晖,孤云飘泊复何依!
山河风景元无异,城郭人民半已非。
满地芦花和我老,旧家燕子傍谁飞?
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
【注】①该诗是文天祥抗元失败被俘后,被押赴元都途径金陵时所作。②离宫:皇帝出
巡时的住所,此处指代南宋王朝。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是
A. “草合离宫转夕晖”与“孤云漂泊”道出国家与个人的双重不幸,南宋朝廷沦亡了,诗人
也漂泊无依了。
B. 颔联写山河依旧、人事已非,深刻揭露出战乱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表达诗人心系国家
百姓的情怀。
C. 颈联“满地芦花和我老”一句,诗人由芦花洁白如发联想到自己,寄寓了自己对青春不再
的深切感伤。
D. 尾联与“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一句异曲同工,表达了诗人视死如归、以死
报国的英雄气概。
15. 本诗中,作者是如何表达情感的?请简要分析。
【答案】14. C 15. (1)借景抒情,寓情于景。首联通过描写。荒草离宫、夕阳西沉、孤
云飘荡等荒芜衰败的景象,寄寓作者对国家沦亡的痛楚和自身无所依傍的哀伤。(2)用典。
本诗多处化用典故。如“旧家燕子”化用刘禹锡《乌衣巷》“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
姓家”的诗句,道尽家国巨变的沧桑之感和黍离之悲。“啼鹃带血”化用“杜鹃啼血”的典
故,表现作者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和至死不渝的民族气节。(3)对比(反衬)。颔联用依然如
故的青山绿水与经战争摧残后城池颓坏、人民流离的惨状对比,强烈地表达了诗人心系天下
兴亡、情关百姓疾苦的赤子胸怀。
【解析】
【14 题详解】
本题综合考查了诗歌的内容、表达技巧、思想情感、语言。解答本题注意每个选项一个考点,
每个选项对应一联,注意结合诗句分析。主要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
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语言主要是风格不正确,答题时注意仔
细辨析。
C 项,“寄寓了自己对青春不再的深切感伤”错误,“满地芦花”写白花如发和我一样苍老,
形象地刻画了诗人为国担忧而满头白发的形象,表达的是作者国破之恨、家亡之仇、飘离之
苦,故 C 错误。
故选 C。
【15 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诗歌鉴赏中表现手法和情感。解答本题考生需明确表现手法是一个很大的概念,
包括抒情方式,描写手法,结构方式,修辞手法等。本题可以从抒情方式的角度赏析,抒情
方式分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又有借景抒情(情与景的关系还有情景交融、触景生
情、以乐景衬哀情,以哀景衬乐)、托物言志、借助典故抒情、和引用抒情。这里运用了借景
抒情、借助典故抒情。也可以从描写手法的角度,这里主要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当然考生如
果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也是可以的,本题对此不作过多阐述,比如这里运用了“比喻”、“拟
人”、“象征”。答题思路一般为:点出手法+具体分析+表达效果+作者情感。作者情感很明显
的一般都要点出。情感的把握需要联系全篇以及结合重点语句分析。
本诗运用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首联“草合离宫转夕晖,孤云飘泊复何依?”夕阳落照之
下,当年金碧辉煌的皇帝行宫已被荒草重重遮掩,残状不忍目睹。不忍目睹却又不忍离去,
因为它是百年故国的遗迹,大宋政权的象征,看到她,就好像看到了为之效命的亲人,看到
了为之奔走的君王。通过描写“荒草离宫”、“夕阳西沉”、“孤云飘荡”等荒芜衰败的景象,
寄寓作者对国家沦亡的痛楚和自身无所依傍的哀伤。一个处境悲凉空怀“恨东风不借、世间
英物”复国壮志的爱国者的形象随之跃然纸上。本诗多处化用典故。如“旧家燕子”化用刘
禹锡《乌衣巷》“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的诗句。原来王谢豪门世家风光不再,
燕子尚可“飞入寻常百姓家”,现在老百姓亡的亡,逃的逃,燕子们也是巢毁窝坏,到哪里去
安身呢?拟人化的传神描写,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诗人在哭,整个金陵也在哭,道尽家
国巨变的沧桑之感和黍离之悲,亦使悲凉凄惨的诗人自身形象更加饱满。“啼鹃带血”化用“杜
鹃啼血”的典故,“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尽管整个金陵城都笼罩在悲凉的
氛围中,我也不愿离她而去,因为她是我的母亲,我的挚爱。但元军不让我在此久留,肉体
留不下,就让我的忠魂化作啼血不止、怀乡不已的杜鹃鸟归来伴陪您吧。此联与诗人《过零
丁洋》里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可谓是异曲同工,旗帜鲜明地表达出诗人
视死如归、以死报国的坚强决心。本诗还运用了对比(反衬)的手法。“ 山河风景元无异,
城郭人民半已非。”山河依旧,可短短的四年间,城郭面目全非,人民多已不见。用依然如
故的青山绿水与经战争摧残后城池颓坏、人民流离的惨状对比;“元无异”“半已非”巨大
反差的设置,揭露出战乱给人民群众带来的深重灾难,反映出诗人心系天下兴亡、情关百姓
疾苦的赤子胸怀,将诗作的基调进一步渲染,使诗作的主题更加突出鲜明。“转夕晖”之“转”
字用得更是精妙到位,尽显状元宰相的艺术风采:先是用夕阳渐渐西斜、渐渐下落之“动”
反衬诗人久久凝望、久久沉思之“静”,进而与“孤云飘泊复何依”相照应,引发出诗人万里
长江般的无限悲恨,无限怅惘。一个处境悲凉空怀“恨东风不借、世间英物”复国壮志的爱
国者的形象随之跃然纸上。
名篇名句默写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孔子认为“礼”在国家治理中有重要地位。在(子路、曾智、冉有、公西华侍坐)中他
嗤笑子路是因为“______,______。”
(2)鲍照的《拟行路难》开头用比喻的手法对当时门第决定人生这一古代的血统论发出愤怒
的控诉的两句诗是“______和______。”
(3)杜甫《蜀相》中,采用设向手法,借对祠堂庭宇景色的描写衬托出的庄严肃穆气氛,并
抒发凭吊情怀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答案】 (1). 为国以礼 (2). 其言不让 (3). 泻水置平地 (4). 各自东西南北
流 (5). 丞相祠堂何处寻 (6). 锦官城外柏森森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本题属于理解性情境默写,要求
学生平时要注意记忆、积累。在做题时首先要读懂题干,明确要求。其次要镇定作答,规范
写字。此题要注意的易错字有:泻、丞、祠、柏。
【点睛】名句默写题,在默写名句名篇时,要做到“三清”“三不”:“三清”就是卷面清
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三不”就是不添字,不漏字,不误写。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
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
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考生经常在这些“浅水滩”“翻
船”,原因是光背不写,光记不辨,不知道联系句意和古文的特性来区分。所以在平时对名句
记忆时要立足于对诗句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既准确还不容易写错字,然后要立足于
“写”,不要背下来但得不到分数。
三、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12·13 国家公祭日是一个令无数人心痛的日子,它昭示着一段需要铭记的历史。82 年前
的 12 月 13 日,侵华日军野蛮侵入南京,在长达 40 多天惨绝人寰的大屠杀中,30 万同胞横遭
杀戮,人类文明史上留下了最黑暗的一页。那段苦难深重的历史、山河破碎的血泪、满目疮
痍的痛楚、生灵涂炭的悲剧,刻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心灵深处,构成民族共同的记忆,每一次
回想起来总让人痛彻心扉,每一次重温之时总让人悲痛不已。时光荏苒,远离战争的烽火,
告别亡国的危机,今日之中国已经成为一个具有保卫人民和平生活能力的伟大国家;沐浴着
改革开放的春风,成长在社会主义中国的宽广怀抱,( )。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任何时候,唯有铭记历史才能开创来来。以一段悲壮历史的定格与
复原表达当代人的深切缅怀,以国家名义举行的公祭仪式传递的中国人不忘屈辱、守护和平
的坚定信念,设立国家公祭日 5 年来,爱国情感的力量在汇聚,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决心坚定
不移。“昭昭前事,惕惕后人”。在国家公祭日的庄严时刻,我们更要向历史做出承诺,永远
铭记历史,怀着“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奋斗精神,砥砺前行,迈着铿锵有力的步伐走向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筑起民族复兴的坦途。
17.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已经实现历史性转变的中国人民,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了
B. 今日之人民已经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转变
C. 今日之人民已经实现了历史性转变,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了
D. 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中国人民已经实现了历史性转变
18. 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昭昭前事,惕惕后人”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 老师反复讲“孝”,讲得阳阳都听得不耐烦了,他觉得这是件很简单的事。
B. 人们不禁要问:像这样一条多灾多难的河流,怎么能成为中华民族的“摇篮"呢?
C. 连长摸摸我的后脑勺,看了看远处的大山,信心十足的说:“当然能!”
D. 父亲的认真劲儿,在卖糖葫芦的人中出了名,人称“小辫儿糖四”。
19.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以一段悲壮历史的定格与复原表达当代人的深切缅怀,以国家名义举行的公祭仪式传递的
中国人不忘屈辱、守护和平的坚定信念,
B. 以一段悲壮历史的定格与复原表达当代人的深切缅怀,以国家名义举行的公祭仪式传递中
国人不忘屈辱、守护和平的坚定信念,
C. 以一段悲壮历史的复原与定格表达当代人的深切缅怀,以国家名义举行的公祭仪式传递的
中国人不忘屈辱、守护和平的坚定信念,
D. 以一段悲壮历史的复原与定格表达当代人的深切缅怀,以国家名义举行的公祭仪式传递中
国人不忘屈辱、守护和平的坚定信念,
【答案】17. B 18. C 19. D
【解析】
【17 题详解】
此题考查语言表达的连贯准确的能力。此类型题首先要通读语段,了解句意,然后注意句与
句的排列组合,注意上下句的衔接、呼应,做到话题统一,句序合理,衔接和呼应自然。要
加强对语境的分析与体会。有些题应注意排序句的逻辑顺序和句中关联词语的运用。
上文主语是今日之中国,所以所填句子的主语应为“今日之人民”,排除 AD 两项。从形式上
看,分号前面和所填句子相对应的是一个单句,所以排除 C 项。
故选 B。
【18 题详解】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标点符号是辅助文字记录语言的符号,是书面语的有机
组成部分,用来表示停顿、语气以及词语的性质和作用。要分析句子中分句之间的关系,根
据标点符号各自的作用,判断标点符号的正误,尤其注意易错易混的标点符号。
“昭昭前事,惕惕后人”的引号,表示引用。
A 项,引号表示突出强调;
B 项,引号表示特殊含义;
C 项,引号表示引用;
D 项,引号表示特定称谓。
故选 C。
【19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病句的能力。解答本题,先要熟悉常见的病句类型及其特点,要特别注意
成分残缺、搭配不当、语序不当、结构混乱的语病;然后采用语感审读、句子紧缩、逻辑分
析等方法找到病句的病因;最后“对症下药”,根据语病修改病句,注意不能改变句子的原意。
“定格与复原”语序错误,应是先“复原”再“定格”,排除 AB 两项;第二个分句成分残缺,
去掉“传递”后的“的”,排除 C 项。
故选 D。
【点睛】考查语病,先抓典型的语病标志,比如两面词、判断词、并列动词;然后压缩句子,
保留主干,看是否残缺、是否搭配。要认真细致审读每个选项,重点注意分析并列短语作句
子成分与其他成分的搭配,可以将并列短语拆开逐一与其他成分搭配,验证其当否。对于句
式杂糅的句子,先凭语感判定其不协调,再分别造成句子,再放回原文中,验证其当否。对
于语序不当的句子,也要凭语感检测,再将不协调的词语或句子调换位置,看是否通畅自然。
对因不明词义而造成前后矛盾的语句,应尽力推敲出这个关键词语的含义,推敲方法是拆字
组词。
20.下面是某学生向老师祝寿时发言的一个片段,其中有五处不得体,请找出来并加以修改。
这次我们特地从全国各地光临母校,参加校庆并给我们至今健在的恩师俞老师做寿。俞
老师视名利淡如水,看事业重如山,八十高龄还在作学问。俞老师又把最近出版的大作惠赠
给我们几个高足,我们都感到十分欣慰。
【答案】①“光临”改为“回到”;②“至今健在”删去,或改为“精神矍铄”;③“高足”
改为“学生”;④“惠赠”改为“赠送”;⑤“欣慰”改为“高兴”。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语言表达及运用中得体掌握的能力。多注意生活中的对话,多看一些书信、
广告,体会它们用语得体的妙处;对有些谦敬词要强记,再与同学多练习几次,就可能掌握
语言表达时如何运用敬词谦词,做到得体;对一些外交声明、外交辞令可多加揣摩,分析一
下,说这句话时的场合、背景、双方的身份等。
①“光临”是敬辞,只能用于别人,不能用于自身,应改为“回到”;
②“至今健在”言外之意是感动意外,不符合语境,应删去,或改为“精神矍铄”;
③“高足”是敬辞,用于称呼别人的学生,不能用于自己,应改为“学生”;
④“惠赠”是敬辞,用于赠送东西给别人,不能用于接受别人的赠送,应改为“赠送”;
⑤“欣慰”一般用于长辈对晚辈,这里应改为“高兴”。
【点睛】语言表达要做到“得体”,应学会“三看一理解”:
(1)看文体,注意语体色彩。语体分为口语和书面语两种。书面语又有几种变体:公务语体、
文艺语体、科技语体和政论语体等。口语通俗易懂,自然灵活,适用于日常交际对话及广播
稿等。
(2)看场合,注意“因境设辞”。
(3)看对象,注意讲究分寸。
(4)理解常见敬词与谦词的意义和用法。
21.将下面的句子改写成一组句式整齐的句子。
天空不是最高的,最高的是我们的要求;最远的不是天边,而是永不能实现的目标;最
广的不是海洋,是人们的胸怀;我们的心灵是最美的,而不是天上的彩虹。
【答案】最高的不是天空,是我们的要求;最远的不是天边,而是永不能实现的目标;最广
的不是海洋,是人们的胸怀;最美的不是天上的彩虹,而是我们的心灵!
【解析】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句式转换中的散句变整句,此类试题的解题思路是先确立基准句,然后
把其它句子按照基准句的句式来改写,最后再调整一下语序即可。解答本题,首先选择出恰
当的句子作为“标本”,然后将其他句子按照统一结构和句式进行调整。如可以选择如下的句
式:最……不是……,(而)是……。句式确定之后,再调整各句句式即可。
考点:选用、仿用、变换句式。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四、写作
22.阅读下面 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一位老人上了公交车,摸摸兜,发现老年卡忘带了,就对司机说:我公交卡没带,能让
我上车吗?
司机:抱歉,按规定,您不出示老年卡,就必须投币。
几名乘客听到了顿时不满:喂,你这人怎么这么不通情理?人家都说了忘带老年卡了,
你怎么还刁难老人?
司机:公交公司的规定,又不是我制定的,我不能违背,只能执行。
很快有一名乘客替老人刷了卡,车里恢复了平静。
要求:综合材料的内容及含义,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
得抄袭;不少于 800 字。
【答案】例文
遵守规则
从 1848 年到 2018 年,从剑桥规则,到 var,世界杯规则一步步完善,减少了更多足球冤
的
案的发生,一系列规则的变迁,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足球运动的进步,更是法规的健全。
法不阿贵,绳不绕曲。法之所如,智者弗能辟,勇者伏能事。行过不避大夫,赏罚不遗
匹夫。腾飞就是这样,强调法规的重要性的,如果没有规则,连规模庞大的世界杯也暗涌多
多,2019 年俄罗斯世界,刚刚结束,规则也在更新。
每个地方都有规则,而规则面前也人人平等,抗战时期,周总要向某图书馆借书,他听
说国内规定这些书并不外界,只能到馆里面去看,就冒着大雨过去,管理员十分后悔没有在
电话里问清楚是谁要借书,周总却赞扬的说他做的对,无论是什么人都要遵守规则?我们要
遵守的规则,很多人之所以成熟就是自觉不自觉地把自己放进了规则当中,伟大的周总用自
己的行动告诉了我们规则的重要性。
敬畏规则是一种态度,敬畏规则是一种方式,它使我们生活和谐有序,使我们的世界更
加的和平。
当然,有些规则的确应该被摒弃,比如,妇女缠足。这样的封建习俗应该被摒弃。这样
的规则不利于人的健康发展,不利于社会的正常运行,我们把它摒弃,我们不应该单凭个别
不正确的规则,便否定规则,我们应该了解到规则的必要性,并且想一想,如果,没有规则
的世界会是什么样子的。
没有规则,体育赛事,就没有办法进行,因为没有规则,所以用什么方式都可以,因为
没有规则,所以再怎么折腾再怎么闹也无所谓,因为闹不出一个输赢,因为不会被惩罚。因
为没有规则,所以体育也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因为他没有了,最重要的公平两字。
我们应该要遵守规则,奥巴马曾说过,我排队,是因为我是一个公民,这是规则。规则,
是保证社会生活工作行为有序规范也是现代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每个人都应该遵
守规则,否则,社会就会一片混乱。
无论是谁都应该遵守规则。假如没有了规则,那我们的世界就会变得一团糟,没有一个
人能够从法律面前得到公平两字的话,这个世界就没有了人可以存活下去的可能。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写作能力。命题为材料作文。分析材料,人物有三方,司机,老人,其他
乘客;事件为司机坚持要求没带公交卡的老人投币,有的乘客不满,一个乘客代刷卡,矛盾
解决。从司机角度分析,坚持原则没有错,其他乘客的不满没有任何价值;老人应该遵守规
则,自己没带公交卡应自己想办法解决;其他乘客的指责纯粹是口惠而实不至,慷他人之慨、
对他人有无限道德要求,可称为圣母婊;替刷卡乘客是真正的善行,身体力行,帮助别人。
考生可以选取其中一个角度进行立意。最后分析文体,材料在文体上没有限定,考生可以选
择自己擅长的文体作文。
参考立意:人人应遵守规则,规则,是社会有序运行的保障;善良,需要起而行,不要坐而
谈;和谐社会,要实事求是,不要道德绑架等。
写作思路:开篇点题,古今中外,规则至重。接着举例论证,伟人照样遵守规则。辩证分析
应该遵守规则。假设论证,得出规则重要的结论。结尾反面总结,深化主题。本文主体采用
层进式结构,采用对比、举例、假设等多种论证方法展开叙述。
素材积累:1、法国有个高尚社区,居民都是体面尊荣人士。社区门口,常年有个乞丐蹲点,
穿得破破烂烂,晃动着一只哗哗乱响的破茶缸。进进出出的居民,每天往乞丐的破茶缸里丢
枚硬币,感觉自己好善良。可忽然有天,社区物业加强管理,把乞丐赶走了。起初居民们还
不觉得有什么不妥。但过了段时间,渐渐感觉不对了。心里总是七上八下,六神无主,似乎
生活中少了些什么。少了什么呢?大家去问牧师。牧师说:你们的内心,少了安宁。此前,
你们每天丢给乞丐一枚铜板,给出的虽少,但内心满足感爆棚,似乎做了天大的善事。你们
以为善行是在帮助别人,实际是在帮助自己,帮助你们获得一种心理上的安然感。可一旦你
们开始吝啬自己的善行,内心就会陷入不安,良知就悄悄的提醒你们。原来如此。居民们恍
然大悟。看来我们还是要帮助别人。这就是善行的第一个要义:善行不只是帮助别人,更多
的是帮助我们自己。
2、龙永图谈规则意识——规则意识关乎人的素质
说起规则意识,对外经济贸易合作部副部长、中国 wto 首席谈判代表龙永图曾介绍过他的一
次经历。有一次在瑞士,他和几个朋友去公园散步,上厕所时,听到隔壁卫生间里“砰砰”
地响,他有点纳闷。出来后,附近一个女士很着急地问他有没有看到她的孩子。她说孩子进
厕所十多分钟了,还没有出来,她又不能进去找。于是龙永图想起了隔壁卫生间的响声。出
于友善,他便折回洗手间,打开那个厕所的门。他看到一个七八岁的小孩正在修抽水马桶,
怎么弄都冲不出水来,急得满头大汗。原来,那个小孩觉得他上厕所不冲水是违犯了规则。
3、经济学家茅于轼设扶贫基金——扶贫要树立规则意识
着名经济学家茅于轼与夫人在山西省临县龙水头村建立了一项扶贫基金,后逐渐投入达 6? 郾
5万元。茅先生委托一位教师掌管,只能帮助当地农民用于生产与教育,操办婚姻、置办家具
则不能,且规定利息为 1% ,到时候必须付息。茅先生称之为“扶贫必言利”。他认为,贫困
地区缺的不仅是钱,更在于不懂得某些经济交往规则,这样做就是让村里人学会些“规矩”。
4、戚继光严明军纪——军队中要严守军纪
戚继光是明代着名 抗倭将领。他训练的戚家军,纪律非常好。有一次他的舅舅在外面闯了的
祸,犯了军队的纪律,他当着将士们的面,审问和处罚了舅舅。当天晚上,他又把舅舅请来
对他说:“你是长辈,按辈分说,我不能处罚你。但是军队不能不讲纪律,没有严明的纪律就
不是戚家军了,所以要请你谅解。”他的舅舅非常感动,表示今后一定遵守戚家军的纪律,
决不破坏。
5、周亚夫营门挡驾——规则面前人人平等
西汉名将周亚夫治军严明,闻名天下。汉文帝派他驻守细柳,同霸上、棘门军共同抗击匈奴。
一次,汉文帝亲自赴前线劳军。天子的车骑到达霸上、棘门军营时,都长驱直入,不用通报。
到达细柳营时,却被守门军士挡在门外。文帝的侍从官上前告诉说是天子驾到,守门官毫不
理睬,说:“军中只听将军令。”文帝只好派人拿着诏书去通报周亚夫,获准后才得以入营。
随从的车马刚要飞驰,守门卫士又制止说:“营门口不得驰驱。”车马只得依次缓行。见了周
亚夫,文帝不仅不责怪,反而称赞他治军严明,军营严整。
6、拿破仑以身作则——领导遵守规则会起到带头作用
拿破仑征伐叙利亚之后,鼠疫流行。为了减少传染,拿破仑下令:全军加急赶路,马和车全部
运载伤病员,除严重鼠疫患者,其余伤病员一律带走。命令下达后,随从问拿破仑骑哪匹马,
拿破仑勃然大怒,打了随从一个耳光后说:“全体步行,我第一个走。难道你不知道命令 ? ”
在拿破仑的带领下,部队很快摆脱了鼠疫,顺利地撤到埃及。
【点睛】材料作文的审题:第一步,读懂材料,抓住主旨。首先要注意材料的特点:单则材
料要从整体上把握其主旨;多则材料应弄清它们的异同,从而把握中心;比喻性材料要理解
其比喻意义;含哲理性寓言材料,要把握其寓意。所谓抓住主旨(即材料的意向倾向和感情
倾向)。第二步,选择角度,准确立意主旨单一的材料据材料立意即可。蕴涵丰富的材料,可
从多角度立意,即发散思维多向立意。一般说来,一则材料至少可从肯定与否定两个角度审
视:“一事多人”的材料,有几个“人”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事多因”的材料,有
几个“因”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个事件,针对其背景、写作目的的不同,就产生了几
个不同的审视角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