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年级语文试卷
1、命题范围:高考考试范围
2、考试时间:150 分钟;试卷总分:150 分。
3、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 70 分)和第Ⅱ卷(表达题 80 分)两部分。主、客观题按照题号
在答题纸上完成,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考试结束后,将答题纸交回。
第Ⅰ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 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手机文学
手机文学还只是一种新兴的文化现象,自身也有一个不断发育、成熟的过程。手机文学
首先是手机短信,它必然要受到信息容量的限制。一般来说,一条短信的内容被限定在 70 个
字(包括标点)以内,这就要求手机文学具备内容精短、富于艺术张力的特点。
手机文学的创作要精心选择艺术视角,不能有“云山雾水”之感,而要有“寸铁杀人”
之功。手机文学的艺术视角最忌寻常化、模式化,循规蹈矩的创作思路是难以适应这种文学
机制的。手机文学的语言必须精彩,具有视觉爆发力。这就如同演话剧一般,要求每句话都
有挠到痒处或刺到痛处的艺术效果。语言的精彩体现在形式上,往往是讲究音韵协调、句式
齐整之美,凸现优美凝练的视觉表层效果,此外,戏谑、悖论、反讽、隐喻等修辞手法的运
用,也增强了艺术表达的内在张力,使得精短的语言如同利刃一般瞬时间穿透读者的心灵空
间,刺激读者的心理空白。其实,手机文学的艺术张力,既体现在“变化的文本”自身体制
与功能之间的矛盾解决的平衡之中,也体现在受众的原初心理与阅读期待心理之间冲突达成
的平衡之中。这二者的张力结构之间又形成了互为引发、互为促进的互动效果。也正是在这
种双重的艺术张力的影响下,才满足了市场经济语境之下渐趋浮躁的阅读需求。
手机文学不是文学的大餐,而是文学的点心。点心虽小,却别有风味。手机文学不可能
也不必要承载多厚的社会内容,获得多大的艺术感染力,只要取得“开心一笑”、“快意一
笑”、“会心一笑”的艺术效果,或者说就是要达到幽默、讽刺、灵动的审美效果,就“心满
意足”了。
手机文学,说到底是技术消费时代对文学产生冲撞的结果,也是文学嫁接现代商业生活
方式的结果。走产业化之路,追求商业利益,是手机文学的初衷。“无边信息萧萧下,不尽
财源滚滚来”。下载、发送成为事关手机文学命运的两件大事。就传统文学来说,手机文学在
的
技术时代、市场经济的双重语境下,难以避免要犯下“两宗罪”,也就是机械复制和过分媚俗
求利。
在产业化境遇之中的手机文学,体现了鲜明的商品性。显然,手机文学作为传统文学视
界的话语空间,还处在边缘化的地位,它游离于商品与文学之间。更确切地说,手机文学有
着“双重身份”,商品性是其隐性的因素,也是本质的东西,而文学性则是其显性的因素,是
表象的东西。手机文学要获得较大的受众群,必须掀起一定的从众消费浪潮,而媚俗求利则
自然而然地充当了这股潮流的“始作俑者”。而过分的媚俗求利的做法,会使手机文学的艺术
个性、审美品格也会随之丧失殆尽。
手机文学在机械复制和过分媚俗求利双重影响下,必然产生大量的“快餐文化”甚至“文
化垃圾”。“变了质”的手机文学无疑也会成为一种潜在的“文化毒害”。因而,不能不说,
手机文学悄然兴起的背后也隐含着文化的缺失与忧虑。
(节选自《文汇报》)
1. 下列对“手机文学”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手机文学是以手机为传播媒介的一种新兴文化现象。
B. 手机文学尚不成熟,在传统文学中还处在边缘化的地位。
C. 手机文学的特点是内容短小精悍、富于艺术张力。
D. 手机文学就是手机短信,它常常要受到信息容量的限制。
2. 下列各项的表述,不完全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一条短信的内容被限定在 70 个字(包括标点)以内,这就要求手机文学内容精短、富于艺
术张力。
B. 手机文学是技术消费时代对文学产生冲撞的结果,也是文学嫁接现代商业生活方式的结果,
追求商业利益不是手机文学的初衷。
C. 手机文学以其幽默风趣,能够给人以轻松释放、付诸一笑之感,在节奏快、压力大的现代
生活中起到一种调节心情的作用。
D. 手机文学具有双重属性,文学性和商品性。文学性是其显性的因素,是表象的东西;商品
性是其隐性的因素,也是本质的东西。
3. 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短信文学的讽刺如果离开了幽默,就会丧失内在的艺术韵味,成为一种变相的挖苦与谩骂,
将不会拥有绝妙的反讽意味。
B. 作为技术消费的手机文学,文学话语已经被符号化,成为被操纵的系统行为,文学的主体
意识渐渐消解,文化意识会日趋衰落。
C.在机械复制和过分媚俗求利的影响下,产生了大量的“文化垃圾”。手机文学悄然兴起的背
后也隐含着必然消亡的趋势。
D. 正视手机文学的艺术诉求和文化缺失,对于引导手机文学朝着健康、优质的方向发展会起
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答案】1. D 2. B 3. C
【解析】
【1 题详解】
此题考核理解文中概念的能力,答题时要仔细对读选项和原文,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
对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的阐释的细微差别。题中 D 项,“手机文学就是手机短信”错误,原文
中“手机文学首先是手机短信”这句的意思是说手机文学的呈现方式是“手机短信”,但并不
是说“手机文学就是手机短信”。故选 D。
【2 题详解】
此题考核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答题时要仔细对读选项和原文,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
内容的整合或转述的差别。题中 B 项,“追求商业利益不是手机文学的初衷”曲解原意,原
文有“走产业化之路,追求商业利益,是手机文学的初衷”。故选 B。
3 题详解】
此题考核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侧重根据文意进行推断。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内容的
整合或转述以及句子之间的关系的细微差别。题中 C 项,“产生了大量的'文化垃圾”错误,
与原文“必然产生大量的‘快餐文化’甚至‘文化垃圾’表意不同,前者是已然,后者是未
然。”含着必然消亡的趋势与原文中“隐含着文化的缺失与忧虑”表达的内容观点不一致。
故选 C。
【点睛】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重点集中在对文中的观点的正误进行考核,错误类型
注意有无中生有,张冠李戴、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混淆范围、强拉因果等。考核的方式是
改变句子含义从而出现选项的观点和文中的观点不一致,文中他人的观点和作者的观点混淆,
对文中的观点概括错误等方式。
二、古代诗文阅读(36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法正字孝直,扶风郿人也。建安初,正入蜀依刘璋,不任用,志意不得。益州别驾张松
【
与正相善,忖璋不足与有为,常窃叹息。松于荆州见曹公还,劝璋绝曹公而自结先主。璋曰:
“谁可使者?”松乃举正,正辞让,不得已而往。正既还,为松称说先主有雄略,密谋协规,
愿共戴奉,而未有缘。后因璋闻曹公欲遣将征张鲁之有惧心也,松遂说璋宜迎先主,使之讨
鲁,复令正衔命。正既宣旨,阴献策于先主曰:“以将军之英才,乘刘牧之懦弱;张松,州
之股肱,以响应于内;然后资益州之殷富,冯天府之险阻,以此成业,犹反掌也。”先主然
之,溯江而西,与璋会涪。北至葭萌,南还取璋。
郑度说璋曰:“左将军县军袭我,兵不满万,士众未附,野谷是资,军无辎重。其计莫
若尽驱巴西、梓潼民内涪水以西,其仓廪野谷,一皆烧除,高垒深沟,静以待之。彼至,不
过百日,必将自走。走而击之,则必禽耳。”先主闻而恶之,以问正。正曰:“终不能用,
无可忧也。”璋果如正言,黜度,不用其计。
二十二年,正说先主曰:“曹操一举而降张鲁,定汉中,不因此势以图巴、蜀,而留夏
侯渊、张郃屯守。今策渊、郃才略,不胜国之将帅,举众往讨,则必可克。克之之日广农积
谷观衅伺隙上可以倾覆寇敌尊奖王室中可以蚕食雍凉广拓境土下可以固守要害为持久之计。
此盖天以与我,时不可失也。”先主善其策,乃率诸将进兵汉中,正亦从行。自阳平南渡沔
水,缘山稍前,于定军作营。渊将兵来争其地。正曰:“可击矣。”先主命黄忠乘高鼓噪攻
之,大破渊军,渊等授首。曹公西征,闻正之策,曰:“吾故知玄德不办有此,必为人所教
也。”
(选自《三国志·蜀书·法正传》,有删改)
4.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 益州别驾张松与正相善 善:良好
B. 尽驱巴西、梓潼民内涪水以西 内:进入
C. 今策渊、郃才略,不胜国之将帅 胜:击败
D. 先主命黄忠乘高鼓噪攻之 乘:趁着
5. 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克之之日广/农积谷观衅伺隙上/可以倾覆寇敌/尊奖王室中/可以蚕食雍凉广拓境土下
/可以固守要害/为持久之计。
B. 克之之日广农积谷/观衅伺隙/上可以倾覆寇敌尊奖王室/中可以蚕食雍凉广拓境土/下
可以固守要害为持久之计。
C. 克之之日/广农积谷观衅伺隙/上可以倾覆寇敌尊奖王室/中可以蚕食雍凉广拓境土/下
可以固守要害为持久之计。
D. 克之之日/广农积谷/观衅伺隙/上可以倾覆寇敌/尊奖王室/中可以蚕食雍凉/广拓境
土/下可以固守要害/为持久之计
6.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 法正与张松觉得自己得不到刘璋的重用,很不得意;在对曹操、刘备进行比较权衡后,决
定投靠刘备,并暗中进行谋划。
B. 法正在初次见到刘备之后,就向刘备献计说,可以趁着刘璋软弱无能,与张松里应外合,
先夺取益州,然后图谋大业。
C. 郑度认为刘备孤军深入,兵力单薄,未得民心,钱粮匮乏,不能持久作战,只要刘璋坚壁
清野,就能击退并擒获刘备。
D. 法正判断夏侯渊、张郃的能力不如蜀国的将领,建议刘备带上黄忠出战,就一定能战胜他
们,刘备很认同他的见解。
7. 翻译。
①忖璋不足与有为,常窃叹息。
②然后资益州之殷富,冯天府之险阻,以此成业,犹反掌也。
③先主闻而恶之,以问正。
【答案】4. B 5. D 6. C
7. (1)他们揣度着,觉得不值得与刘璋共图大业,常常暗自叹息。
(2)这以后依仗益州的丰富资源,凭借天府的险要地形,用这成就帝王大业,就像翻一下手
掌那么容易了。
(3)刘备听说后非常忌讳(担心)此事,去向法正询问对策。
【解析】
【4 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文言文实词含义的能力。解答本题时考生应先看清题目要求,然后找到各选项
在文中的位置,结合上下文语境进行分析。本题
A 项,“益州别驾张松与正相善”中“善:良好”解释错误,这句话的意思是“益州别驾(州
刺史助理)张松和法正交往甚好”,“善”在这里应该解释为“交好”。
C 项,“今策渊、郃才略,不胜国之将帅”中“胜:击败”解释错误,这句话的意思是“如今
估量夏侯渊、张郃的才智谋略,比不上我们的将领”,“胜”在这里应该解释为“超过”。
D 项,“先主命黄忠乘高鼓噪攻之”中“乘:趁着”解释错误,这句话 意思是“刘备命令黄的
忠率兵登上高处擂鼓呐喊进攻”,“乘”在这里应该解释为“登”。
故选 B。
【5 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能力。对于文言断句类型的题目,不要急于答题,应当先诵读这个篇段,
通过诵读,力求对全文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
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找虚词、察对话 、依总分 、据修辞 、
对称、反复、辨句式。本题“克之之日”意思是“战胜他们之时”,在句中作状语,可独立成
句,“广农积谷”为并列结构的短语,意思是“发展农业,积蓄粮食”,“广”和“农”之间
不能断开;“上可以”“中可以”“下可以”句式结构一致,应该在“上”“中”“下”三
个词语前面断开,“倾覆寇敌”与“尊奖王室”句式结构一致,这两个短语之间应该断开;
为了保持句式整齐,同理,“蚕食雍凉”与“广拓境土”,“固守要害”与“为持久之计”之
间也应该断开。因此可断句为“克之之日/广农积谷/观衅伺隙/上可以倾覆寇敌/尊奖王
室/中可以蚕食雍凉/广拓境土/下可以固守要害/为持久之计”。
故选 D。
这句话的大意是:在战胜他们之时,我们就发展农业,积蓄粮食,寻找时机,上可以消灭敌
寇,尊奉王室,中可以逐步占取雍州、凉州,拓展疆域,下可以坚守险要之地,作长久的打
算。
【6 题详解】
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理解文言文内容的题型,要基本了解文
言文的大意,然后根据选项,在文中找到相关语句,分析选项是否概括全面,翻译是否正确。
本类题型设陷阱方式一般有故意拔高、信息错位、语句翻译错误等。做题时要回归语境,理
解翻译选项涉及的相关句子,然后将原文内容和选项加以对比,即能发现问题。本题
A 项,文中只说“正人蜀依刘璋,不任用,志意不得”,并未提及张松不被重用。
B项,“法正在初次见到刘备之后,就向刘备献计说”错误,根据原文可知,法正向刘备献策
是在第二次见刘备时。
D 项,法正并没有建议刘备带上黄忠出战。
故选 C。
【7 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
都要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
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
落实。①忖璋不足与有为:省略主语,省略句。忖:揣度。窃:暗暗地。②然后:这以后。
资:依仗。殷富,富足;冯:凭借。③恶:忌讳。之:这件事。以(之)问正:省略句。
【点睛】文言实词的理解可尝试如下几种方法:
一、迁移法。所谓迁移法,就是碰到平时积累、掌握的文言实词出现在新的语段中,按照以
前的语义来翻译。考试中,一般考查的文言实词均课内出现过,碰到这种情况,就可以举一
反三。
二、组词法。古汉语简洁凝炼,很多词语的意义在今天仍然得以保留,文言实词翻译成现代
汉语,单音节一般要变成双音节,因此,我们可以尝试为要翻译的实词“组词”,通过组词,
使难以理解的文言实词含义明晰。
三、查字典。在平时的学习中,遇到第一种和第二种方法解决不了,拿不准时,可使用此法。
有专门的《古汉语字典》更好,没有,《现代汉语小词典》《新华字典》均可。因为古汉语中
大量的词语没有消亡,它们的很多义项至今仍然保留,生活中仍在使用。
四、推断法。当使用前几种方法均无法理解该词的意思时,可尝试用此法。所谓推断,就是
联系上下文,根据语境,在已译出其他字的情况下,猜测其词义。使用此法要注意:按正常
情况无法合理解释时,可考虑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使动用法”、“意动用法”、“词
类活用”。
文言文翻译:
法正字孝直,是扶风郡人。建安初年,法正到蜀郡投靠刘璋,不受重用,很不得志。益
州别驾(州刺史助理)张松和法正交往甚好,他们揣度着,觉得不值得与刘璋共图大业,常常
暗自叹息。张松到荆州拜见曹操后返回益州,劝说刘璋与曹操断绝关系,去结交刘备。刘璋
问:“谁可以当使者?”张松就推荐了法正,法正推辞,但在刘璋的坚持下,他不得已去了。
法正回来后,对张松称说刘备有雄才大略,他们秘密谋划,想一起拥戴事奉刘备,却一直没
有机会。后来,因刘璋听说曹操要派遣将领征伐张鲁而心中害怕,张松就乘机劝说刘璋应当
迎请刘备,让刘备去征讨张鲁。于是刘璋再次让法正领命出使。法正向刘备转达了刘璋的意
图后,便暗地里向刘备献计说:“凭将军您的英雄才略,趁着现在刘璋懦弱无能,张松是州
中的重要官员,可在内部接应,然后依仗益州的丰富资源,凭借天府的险要地形,用这成就
帝王大业,就像翻一下手掌那么容易了。”刘备认为他说得很对,就逆长江西上,和刘璋在
涪地相会。刘备向北到葭萌去讨伐张鲁,后来回军向南攻打刘璋。
郑度劝刘璋说:“左将军刘备孤军深入来袭击我们,部下士兵不到一万人,军民还没有
归附他,他只能用田野中的庄稼作为军粮,军队缺少必要的物资。对付他的最好办法,是把
巴西和梓潼的百姓全部驱赶到涪水以西,将仓库中的粮食和田野的庄稼全都烧掉,增高壁垒,
深挖战壕,按兵不动,等待他们到来。他们到这里,熬不过一百天,就一定会自行逃离。这
时我们追击,就一定能抓获刘备。”刘备听说后很忌讳此事,向法正询问对策。法正说:“刘
璋最终不会采纳郑度的计策,你不必忧虑。”刘璋果然像法正所说的那样,罢免了郑度,不
采用他的计谋。
建安二十二年,法正劝刘备说:“曹操一出兵就降服了张鲁,平定了汉中,没有趁着这
个形势夺取巴、蜀,却留下夏侯渊、张郃驻守汉中。如今估量夏侯渊、张郃的才智谋略,比
不上我们的将领,发兵前往征讨,就一定能战胜他们。在战胜他们之时,我们就发展农业,
积蓄粮食,寻找时机,上可以消灭敌寇,尊奉王室,中可以逐步占取雍州、凉州,拓展疆域,
下可以坚守险要之地,作长久的打算。这大概是上天把良机赐给我们,时机不能错过啊。”
刘备认同他的计策,就率领众将领进军汉中,法正也随同前往。刘备从阳平关向南渡过沔水,
沿着山势逐渐向前推进,在定军山一带扎营。夏侯渊率兵来争夺此地。法正说:“可以攻击
他了。”刘备命令黄忠率兵登上高处擂鼓呐喊进攻,大败夏侯渊的军队,夏侯渊等人被杀。
曹操西征,听说了法正的计策,说:“我本来知道刘玄德不具备这样的谋略,一定是被人教
授的。”
(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代赠二首(其一)
李商隐
楼上黄昏欲望休,玉梯①横绝月如钩。
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
【注】①玉梯:指玉楼,即华丽的楼阁;同时也是楼梯的美称。
8. 这首诗塑造了一个怎样的主人公形象?请简要赏析。
9. 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全诗进行简要分析。
【答案】8. 这首诗塑造了一个渴望见到情人但又不得见、心情复杂矛盾、 失望又孤寂无聊的
女子形象。她举步走到楼头,想去眺望情人,但又蓦然想到他必定来不了,只得止步。欲望
还休,表达出了女子复杂矛盾的心理活动和孤寂无聊的失望情态。
9. ①以景托情。从诗的主人公所见到的缺月、芭蕉、丁香等景物中,衬托出她失望、愁苦的
情感。②比喻(或象征)。这里的芭蕉,是蕉心还未展开的芭蕉,这里的丁香,也不是花瓣盛
开的丁香,而是缄结不开的花蕾。它们共同对着黄昏时清冷的春风,哀愁无限。这既是女子
眼前实景的真实描绘,又是借物写人,以芭蕉喻情人,以丁香喻女子自己,隐喻二人异地同
心,都在为不得与对方相会而愁苦。
【解析】
【8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诗歌主人公形象的赏析能力。考生解答本题时应认真阅读本诗,包括题目、作者、
创作背景、内容等所有信息,了解诗歌大意,然后抓住诗中主要意象,逐句认真分析。诗的
开头四字,就点明了时间、地点:“楼上黄昏”。后面“欲望休”三字则维妙逼肖地描摹出女
子的行动:她举步走到楼头,想去望望远处,却又废然而止。这里,不仅使我们看到了女子
的姿态,而且也透露出她那无奈作罢的神情。“欲望休”一本作“望欲休”,“休”作“停
止”、“罢休”之意,“欲望”,是想去望她的情人;但为何又欲望还休呢?玉梯虚”是说玉
梯虚设,无人来登。此诗的“玉梯横绝”,是说玉梯横断,无由得上,喻指情人被阻,不能来
此相会。此连上句,是说女子渴望见到情人,因此想去眺望;但又蓦然想到他必定来不了,
只得止步.欲望还休,把女子复杂矛盾的心理活动和孤寂无聊的失望情态,写得细微逼真。
【9 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及鉴赏诗歌艺术手法及思想情感的能力。解答本题,首先要明确诗歌的表现手
法,然后结合诗句进行分析。在本诗中,景与情、物与人融为一体,“比”与“兴”融为一
体,精心结撰而又毫无造作雕琢之迹,是此诗的极为成功之处.特别是最后两句,意境很美,
含蕴无穷,历来为人所称道。这里的丁香,共同对着黄昏时清冷的春风,哀愁无限,这既是
女子眼前实景的真实描绘,同时又是借物写人,以芭蕉喻情人,以丁香喻女子自己,隐喻二
人异地同心,都在为不得与对方相会而愁苦。物之愁,兴起、加深了人之愁,是“兴”;物之
愁,亦即人之愁,又是“比”。芭蕉丁香,既是诗人的精心安排,同时又是即目所见,随手拈
来,显得那么自然。
【点睛】对于鉴赏人物形象题的答题步骤,有以下三步:(1)用高度概括的语言来概括诗歌
塑造了什么形象。诗歌中常见的人物形象有: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的形象;心忧
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隐者形象;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矢
志报国、慷慨愤世的形象;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的形象;献身边塞、反对征伐的形象等。考
生在平时复习时,应对这些形象做些积累。(2)结合诗句中相关的语句具体分析这一形象的
特征,概括时应忠于原文,不可臆造。(3)结合诗人的人生经历或诗歌的创作背景分析诗歌
中的人物形象对诗歌表情达意所起到的作用。
(三)名篇名句默写。(6 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琵琶行》中,白居易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了与琵琶女命运
处境相同的感慨。
(2)《赤壁赋》中苏轼用大胆的想象来描绘笛声超强感染力的两句是“__________,
_________。”
(3)文天祥在《过零丁洋》中表明诗人心志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答案】 (1). 同是天涯沦落人 (2). 相逢何必曾相识 (3). 舞幽壑之潜蛟
(4). 泣孤舟之嫠妇 (5). 人生自古谁无死 (6). 留取丹心照汗青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名句默写的能力。要求考生审清题目要求,抓准题目所给关键词,联系课
文有联系的原句,注重理解和积累。本题为情境默写,注意语境提示,本题易错词语有:
(1)涯、沦 (2)舞、幽壑、潜蛟 、嫠 (3)汗青。
【点睛】
请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
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考生经常
在这些“浅水滩”“翻船”,原因是光背不写,光记不辨,不知道联系句意和古文的特性来区
分。所以在平时对名句记忆时要立足于对诗句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既准确还不容易
写错字,然后要立足于“写”,不要背下来但得不到分数。
乙 选考题
请考生从以下三、四两大题中选定一大题作答,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
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记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 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两个感恩节的绅士
欧·亨利
斯塔弗·皮特坐在联合广场喷泉对面人行道旁边的第三条长凳上。九年来,每逢感恩节,
他总是不早不迟,在一点钟的时候坐在老地方。但是,斯塔弗·皮特今天出现在一年一度的
约会地点,似乎是出于习惯,而不是出于饥饿。
皮特一点儿也不饿。来这儿之前他刚刚大吃了一顿,如今只剩下呼吸和挪动的力气了。
他的衣服当然褴褛,衬衫前襟一直豁到心口,可是夹着雪花的十一月的微风只给他带来一种
可喜的凉爽。因为那顿特别丰富的饭菜所产生的热量,使得斯塔弗·皮特不胜负担。
那顿饭完全出乎他意料之外。他路过五马路起点附近的一幢红砖住宅,那里住有两位尊
重传统的老太太。她们派一个佣人等在侧门口,吩咐他在正午过后把第一个饥饿的过路人请
进来,让他大吃大喝,饱餐一顿。斯塔弗·皮特去公园时,碰巧路过那里,给管家们请了进
去,成全了城堡里的传统。
斯塔弗·皮特朝前面直瞪瞪地望了十分钟之后,觉得很想换换眼界。他费了好大的劲儿,
才慢慢把头扭向左面。这时,他的眼球惊恐地鼓了出来,他的呼吸停止了,他那穿着破皮鞋
的短脚在砂砾地上簌簌地扭动着。
因为那位老先生正穿过马路,朝他坐着的方向走来。
九年来,每逢感恩节,这位老先生总是来这儿寻找坐在长凳上的斯塔弗·皮特,总是带
他到一家饭馆里去,看他美餐一顿。
老先生又高又瘦,年过花甲。他穿着一身黑衣服,鼻子上架着一副不稳当的老工眼镜。
他的头发比去年白一点儿,稀一点儿,而且好像比去年更借重那支粗而多节的曲柄拐杖。
斯塔弗·皮特眼看他的老恩人走近,不禁呼吸短促,直打哆嗦。
“你好。”老先生说,“我很高兴见到一年的变迁对你并没有什么影响,你仍旧很健旺
地在这个美好的世界上逍遥自在。仅仅为了这一点幸福,今天这个感恩节对我们两人都有很
大的意义。假如你愿意跟我一起来,朋友,我预备请你吃顿饭,让你的身心取得协调。”
老先生每次都说同样的话。九年来的每一个感恩节都是这样。这些话本身几乎成了一个
制度。除了《独立宣言》之外,没有什么可以同它相比了。以前在斯塔弗听来,它们像音乐
一般美妙。现今他却愁眉苦脸,眼泪汪汪地抬头看着老先生的脸。细雪落到斯塔弗的汗水淋
漓的额头上,几乎咝咝发响。但是老先生却在微微打战,他掉转身子,背朝着风。
斯塔弗抬着头,瞅了他一会儿,自怨自艾,好不烦恼,可是又束手无策。老先生的眼睛
里闪出光亮,他脸上的皱纹一年比一年深,但他那小小的黑领结依然非常神气,他的衬衫又
白又漂亮,他那两撇灰胡髭典雅地翘着。
“谢谢你,先生。非常感谢,我跟你一起去。我饿极啦,先生。”
饱胀引起的昏昏沉沉的感觉,并没有动摇斯塔弗脑子里的那个信念。老先生带着他的一
年一度的受惠者,朝南去到那家饭馆和那张年年举行盛宴的桌子。
“老家伙来啦,”一个侍者说,“他每年感恩节都请那个穷汉吃上一顿。”侍者在桌子
上摆满了节日的食物——斯塔弗叹了口气,举起了刀叉。
在敌军中杀开一条血路的英雄都没有他这样勇敢。火鸡、肉排、汤、蔬菜、馅饼,一端
到他面前就不见了。他跨进饭馆的时候,肚子里已经塞得实实足足,食物的气味几乎使他丧
失绅士的荣誉,但他却像一个真正的骑士,打起精神,坚持到底。
一小时之后,斯塔弗往后一靠,这一仗已经打赢了。
“多谢你,先生,”他像一根漏气的蒸气管子那样呼哧呼哧地说,“多谢你赏了一顿称
心的中饭。”
接着,他两眼发直,费劲地站起身来。一个侍者把他像陀螺似地打了一个转,推他走向
门口。老先生仔仔细细地数出一块三毛钱的小银币,另外给了侍者三枚镍币做小账。
他们像往年那样,在门口分了手,老先生往南,斯塔弗往北。
在第一个拐角上,斯塔弗转过身,站了一会儿。接着,他的破旧衣服像猫头鹰的羽毛似
地鼓了起来,他自己则像一匹中暑的马那样,倒在人行道上。
救护车开到,年轻的医师和司机低声咒骂他的笨重。既然没有威士忌的气息,也就没有
理由把他移交给警察局的巡逻车,于是斯塔弗和他肚子里的双份饭就给带到医院里去了。
过了一小时,另一辆救护车把老先生送来了。他们把他放在另一张床上。
不多久,一个年轻的医师碰到一个眼睛讨他喜欢的年轻的护士,便停住脚步,跟她谈谈
病人的情况。
“那个体面的老先生,”他说,“你怎么都猜不到,他几乎要饿死了。从前大概是名门
世家,如今落魄了。他告诉我说,他已经三天没有吃东西了。”
(节选自作者同名小说)
【注】①1620 年,英国清教徒因不堪宗教压迫,乘坐“五月花号”船来到美洲普利茅斯,首
批船员上有英格兰、苏格兰和茶兰夭移民一百零二人。移民定居后的次年,为庆祝第一次收
获,感谢上帝的恩惠,制订了感恩节,后成为美国法定节日,一般在每年十一月的最后一个
星期四。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小说讲述流浪汉皮特与老先生坚持“感恩节传统”,最后一个被撑病,一个被饿昏的故事。
看似简单的故事背后,却透射出人性的光辉。
B.“微风只给他带来一种可喜的凉爽”“细雪落到斯塔弗的汗水淋漓的额头上”文中这两处
环境描写,从侧面表现皮特饱餐后的真实状况。
C.老先生“好像比去年更借重那支粗而多节的曲柄拐杖”,并在细雪中“微微打战”“背朝着
风”,这些描写为后面情节的发展,埋下了伏笔。
D.选文用词准确,第四段“他的眼球惊恐地鼓了出来”的“鼓”字,“簌簌地扭动着”中的
“扭动”都形象地表明皮特此时又懊恼又激动的心理。
E.作者没有直接表露自己的感情倾向,而是通过故事本身来客观表达。这种写法更易使读者
深入故事,引发共鸣,从而增强作品的感染力。
(2)通读全文,回答下面问题。
①老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结合文本简要概括。
②第十五段(画波浪线的一段)的语言很有特色,请进行赏析。
(3)欧•亨利小说的结尾总使人感到“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请结合这篇小说的
故事情节,简要分析。
(4)“感恩”是人类的永恒话题,请结合原文,并联系实际谈谈你的认识。
【答案】(1)B D
(2)①又高又瘦,年过花甲;具有绅士风度;富有爱心,坚守传统美德。②本段运用比较、
夸张的写作手法。将皮特与“在敌军中杀开一条血路的英雄”“真正的骑士”比较,并用“一
端到他面前就不见了”这种夸张,描述皮特用独特的感恩方式来成全老先生善心的行为。语
言幽默,作者在调侃中,表达了对皮特的赞扬。
(3)皮特因吃得太多被送进医院,老先生却因为饥饿被送进医院,这样的结局出乎人们的意
料。但从九年来,两人对施恩、感恩的“感恩节传统”的坚守看,又在情理之中。这个意外
的结局增强了文章的艺术感染力,深化了主旨,充满了对人性光辉的赞美。
(4)示例:我们人应该具有感恩的心,并付诸行动。①从斯塔弗的行动看,斯塔弗为了感谢
那位老人的好意,不说自己吃得非常饱,而说自己非常饥饿,以及随老人去吃饭,说明都是
为了感恩对方,并有具体的行动。②从老人行动看,老人自己三天都没有吃东西了,却为了
实现自己的愿望,为了感恩请别人吃饭,这也说明把感恩付诸行动。③在现实生活中,我们
更应该这样去做(联系实际,言之成理)。
【解析】
【详解】(1)本题考查理解文本内容及赏析艺术手法的能力。题干问的是“对文章的理解,
不正确的两项”,这属于综合题,既考查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塑造形象的技巧,也考查故事的
情节、主旨和环境,考生应认真阅读原文,然后逐项认真分析。本题
B 项,“表现皮特饱餐后的真实状况”不全面,“微风只给他带来一种可喜的凉爽”还表现出
皮特饱餐后的愉悦心情,“细雪落到斯塔弗的汗水淋漓的额头上”还表现出饱餐后的皮特面
对老人时的紧张、激动。
D 项,“表明皮特此时又懊恼又激动的心理”错误,应该是惊恐和激动的心理。
故选 BD。
(2)①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人物形象能力。分析概括小说中人物形象,首先要在整体把握
文意的基础上,对文中有关这一人物形象的关键词、关键句以及相关事件进行筛选和提取,
然后进行整合、提炼和概括。“从前大概是名门世家,如今落魄了”可知老先生的身份,是
一个曾经体面现在落魄的绅士形象。“他那小小的黑领结依然非常神气,他的衬衫又白又漂
亮,他那两撇灰胡髭典雅地翘着”,老先生虽然落魄但不失优雅风度,精神饱满,有绅士几度;
“‘假如你愿意跟我一起来,朋友,我预备请你吃顿饭,让你的身心取得协调。’老先生每
次都说同样的话。九年来的每一个感恩节都是这样”,可见老先生富有爱心;坚守传统美德。
②本题考查赏析作品语言特色的能力。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如语言
风格、句式长短、修辞等。从本段语言风格来看,语言幽默生动,作者在调侃的描写中,表
达了对皮特的赞扬,“在敌军中杀开一条血路的英雄都没有他这样勇敢”;用夸张修辞手法,
写皮特吃饭,如“一端到他面前就不见了”,长短句的综合使用,描述皮特用独特的感恩方式
来成全老先生善心的行为。
(3)本题考查分析小说情节结构,赏析写作技巧的能力。考生在答题时应认真阅读原文,先
理清小说情节,写出结尾内容,然后指出这样的结尾有什么作用。欧·亨利式结尾就是在文
章情节结尾时突然让人物的心理情境发生出人意料的变化,或使主人公命运陡然逆转,出现
意想不到的结果,但又在情理之中,符合生活实际,从而造成独特的艺术魅力。本文的结尾
就体现了这一特点。本文结尾二人都进了医院是出人意料的,但二人坚守感恩的传统又是情
理之中的,符合生活实际,然后指出这样的结尾有什么作用(正是在这样的结尾才更能突出
主题)即可。
(4)本题考查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的能力。这属于开放
性试题。对于这种试题,没有统一的答案,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对文本的理解和自己的生活经
验来谈,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需要对“感恩”进行理解;还要联系文本谈认识;并联系实际
进行分析;注意行文思路、语言表达。答题时先明确观点,如“人应该具有感恩的心,并付
诸行动”,然后再结合文本具体分析。从斯塔弗·皮特方面分析,他已接受城中两位老太太的
好意,大吃大喝,饱餐一顿,面对老先生的邀请时却说“谢谢你,先生。非常感谢,我跟你
一起去。我饿极啦,先生”,并且吃饭的过程中故意装出很饿很满足的样子,斯塔弗的行动是
为了感恩对方,并有具体的行动。从老人方面来看行动看,老人自己三天都没有吃东西了,
却坚持在九年来的一直延续的感恩节中请斯塔弗·皮特吃饭,这也说明老人有一颗感恩的心,
并把感恩付诸行动。在现实生活我们也应该有一颗感恩的心,并积极行动起来,父母和老师
为我们付出很多,我们应以优异的成绩回报他们。
【点睛】解答现代文阅读题应分三步走:
第一步,纵观全文,把握主旨
一是理清文章的思路。文章的每一段、每句话归根到底都是为阐明中心服务的,都归向文章
的主旨。平时要学会为文章标段,归纳每段意思,归纳中心思想。往往行之有效。
二要找寻、读懂文章中关键的词句。特别是那些体现作者立场观点、反映文章深层次内容、
内涵较丰富、形象生动的词句。尤其是文章的开头句、结尾句、独立成段的句子、比喻句、
连问句、过渡句、抒情议论句,文章的主旨常常隐含其中。
①不要急着去做题,在进入题目之前,必须读两遍文章。第一遍速读,作快速浏览,摄取各
段大概意思,建立起对文章的整体认识,集中解决一个问题——选文写的是什么?第二遍精
读,仔细阅读每句话,揣摩、参悟一些重要的句子、段落,对文章的主旨产生一定的认识。②
画出在文章的结构上起过渡、连接作用的词语、句子、段落,画出各段落中的中心句,尤其
注意段首、段尾,这些词句往往就是回答问题时需要重点研读的,通过找重要的词句进一步
理解文章的思路,结构层次。③心中要有文体意识,找出画龙点晴的句子。作为托物言志类
的哲理性散文,在叙述和描写中总有一些议论和抒情的语句,阅读时一定要善于抓住议论抒
情的句子去把握文意,尤其注意文章结尾的议论抒情,它们往往就是全文的主旨所在。
牢记:欲速则不达。一定要读懂文章再做题,坚决杜绝走马观花式的阅读。
第二步,认真审题,定向扫描
做现代文阅读主观题的关键在于准确地审题,抓住了审题这个关键,就找到了答题的诀窍。
现代文阅读的审题,就是要仔细分析题干,把握题目要求,即把握题干中包含的与答案相关
的各种信息。这是答题的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题干一般由两个部分组成,一是文章
作者的话,一是命题者的话。设置题干的目的,主要是限定答题内容;同时,命题者为了使
考生不至于茫然无绪,往往又会在题干中提示答题内容在文中的位置,甚至限定了在哪一段
或哪个句子中。这样我们就可以根据题干的提示,找出每一道题的出题点,锁定答题区间,
具体到段、句、词。只要找准了原文中的相关区域,认真揣摩上下文的文意,准确抓住关键
词句,准确地把握住答案的有关信息,大多数题目的答案是能够在原文中找到的。
牢记:题干提示了答题范围,题干规定了答题角度,题干提供了答题思路,题干隐含了答题
信息,题干体现了答题规律。
四、实用类文阅读:(25 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李济:独立天地证青史
2005 年 9 月 20 日,正是风光无限的李敖大陆神州文化之旅的第二天。当晚凤凰卫视播出
的《李敖有话说》,更是引人注目。就是在这期节目中,李敖声嘶力竭地大骂李济是台岛“最
后一个重量级的学阀”,李济究竟是不是“学阀”,学界自有公论。但因为李敖的攻讦,李济,
这位在大陆籍籍无名的中国考古学界的一代宗师开始走进了人们的视野。
河南安阳,因为李济系统的考古发现而成为中国现代考古的发轫之地。1928 年李济从中
央研究院院长蔡元培手里接过聘书,出掌考古组帅印,率队赴河南安阳小屯,主持殷墟甲骨
的科学发掘。在之后的将近十年时间内,李济先后主持、参与了安阳殷墟第二至第十五次发
掘工作,震惊世界的安阳殷墟发掘研究,使殷商文化由传说变为信史。时至今日,它依旧被
视为 20 世纪中国最重大的考古发现之一,位列中国 20 世纪 100 大考古发现之首。
和同时代的许多知识分子一样,李济坚持学术的独立和知识分子的道德自觉,长期游离
于政治之外。但这并不妨碍他成为一个赤诚的爱国者:当时来中国考古的美国学术团体
FreerGalleryofArt 曾邀请李济加盟,他提出两个前提条件:在中国的田野考古工作,必须与
中国考古团体合作;在中国发掘出来的古物,必须留在中国。美方代表最后叹服:“你的条
件,我们知道了。我们可以答应你一件事,那就是绝对不会让一个爱国的人,做他所不愿做
的事。”
李济的爱国,并不纠结于偏狭、狂热的家国观,而是饱含厚重的普世情怀。“爱本国、
本族的观念当然应该有,但史实贵乎存真,畸重畸轻的结果,加深偏见和歧视,不仅增加国
与国、族与族之间的仇恨纷扰,也使人类历史失其真面目。”
因为这样的襟怀和气度,李济能够以全人类为研究背景,不偏不倚,诚实地追寻古史中
最可能接近真相的面目。这一点集中体现在他关于中华文明形成的论断中,他强调殷商文化
是一种多元复合文化,不是单纯的古代中国文化,而是本土、西亚、南亚文化的复合体:“2000
年来中国的史学家,上了秦始皇的一个大当,以为中国的文化及民族都是长城以南的事情;
这是一个大大的错误,我们应该觉悟了!我们更老的老家——民族的兼文化的——除了中国
本土以外,并在满洲、内蒙古、外蒙古以及西伯利亚一带;这些都是中华民族的列祖列宗栖
息坐卧的地方;到了秦始皇筑长城,才把这些地方永远断送给‘异族’了”。
这掷地有声的论断,如黄钟大吕、空谷足音,震撼了学术界,也给夜郎自大、唯我独尊
的“爱国者”们以当头棒喝!几十年过去了,遗传学、人类学、考古学的发现越来越多地支
持着李济的判断。
作为一个系统地接受过西方科学研究训练的考古学家,李济坚持考古学的成就不应拘泥
于器物本身的价值,而应着眼于文物所揭示的代际关系的构建和所表征的历史事件的还原。
本着这样的原则,考古科学应该走向下扎根、向纵深发展的道路,而不是不断地以发掘出文
物的数量来哗众取宠。
李济不仅学风严谨,学识卓然,而且德性高洁。在他看来,私藏文物是严重的学术道德
污点。有鉴于此,李济甫入主中央研究院史语所考古组,就与同仁约法三章:绝不私藏和购
买古物。并反复告诫学生,要拒绝从“考古学家”变成一个“收藏家”的这个魔鬼似的引诱。
在李济眼里,无论是一堆枯骨、一片碎陶,还是完整的钟鼎彝器,从最落后地区的陋俗到文
明社会的高尚礼节,从穷乡僻壤的土语到最时髦的演讲词——都是史学家的原始资料,都记
载着文明演进的细节。他一生经手发掘保存研究的文物无数,他去世后,人们清点遗物,在
他家里没发现一件文物古董。
1995 年 9 月,台北故宫博物院举办了一场为时八天的特展,所展文物只有一件一半个蚕
茧壳。这个特展是为纪念李济先生百年诞辰设立的,这半个被利器切割过的蚕茧壳,是李济
在 69 年前主持的中国第一次考古挖掘时发现的:这是一颗被割掉了一半的丝质茧壳,茧壳长
约 1.36 厘米,茧幅约 1.04 厘米,已经部分腐蚀,但仍有光泽,而且茧壳的切割面极为平直。
这个茧壳的发现,证明了中国人在史前新石器时代就懂得了养蚕抽丝。
这看似简陋的展览,却是对他最好的纪念!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2005 年 9 月,李敖在节目中大骂李济是台岛“最后一个重量级的学阀”,但也正是因为李
敖的攻讦,这位在大陆籍籍无名的中国考古学界的一代宗师开始被大陆人们熟悉。
B.安阳殷墟发掘研究之前,殷商文化还仅只是传说,所以殷墟甲骨的科学发掘意义重大,至
今仍被认为是 20 世纪中国最重大的考古发现。
C.作为一名有良知的考古学家,李济对邀请他加盟的当时来中国考古的美国学术团体
FreerGallerVofArt 曾提出了两个维护国家利益的条件,美方代表不得不答应。
D.在李济的有关论述中,中国本土并不包含满洲、内蒙古等地,但他也认为中华民族的列祖
列宗曾经生活的地方地域辽阔,并非只限于长城以南地区。
E.1995 年 9 月,台北故宫博物院举办了一场为时八天的特展,所展文物只有半个蚕茧壳。虽
然这个展览似乎简单,但因这半个蚕茧壳是中国第一次考古挖掘时发现的而很有意义。
(2)怎样理解李济的爱国情怀?请简要分析。
(3)作为一名经手过无数珍贵文物的考古学家,李济是怎样处理学术与文物资料之间的关系
的?请简要概括。
(4)李济是一位出色的考古学家,他在考古学的理论与实践方面有哪些贡献?请结合材料,谈
谈你的认识。
【答案】(1) DE
(2)①当时来中国考古的美国学术团体 FREER GALLERY OF ART 曾邀请李济加盟,李济提出两个
前提条件,充分表达了他的爱国情怀,对方也认为他是一个爱国者。②他的爱国观饱含厚重
的普世情怀,他认为爱本国、爱本族的观念当然应该有,但史实贵乎存真,所以他的爱国观
是一个考古学家的爱国观。③他能够以全人类为研究背景,追寻古史中最可能接近真相的面
目,提出在满洲、内蒙古、外蒙古以及西伯利亚一带都是中华民族的列祖列宗栖息坐卧的地
方。)
(3)①在考古原则上,李济坚持不拘泥器物的世俗价值,而着眼于文物所揭示的代际关系的构
建和所表征的历史事件的还原。②在实际工作中,李济刚主持中央研究院史语所考古组工作
时,要求同仁绝不私藏和购买古物:他还反复告诫学生,要拒绝从“考古学家”变成一个“收
藏家”的这个魔鬼似的引诱③他以身作则,尽管他发掘保存的文物无数,但人们清点他的遗
物时,在他家里没发现一件文物古董。
(4)实践方面:①从 1928 年开始,李济在将近十年时间内,先后主持、参与了安阳殷墟第二
至第十五次发掘工作,震惊世界的安阳殷墟发掘研究,使殷商文化由传说变为信史。②李济
许多年前主持的中国第一次考古挖掘时发现的半个蚕茧壳,证明了中国人在史前新石器时代
就懂得了养蚕抽丝。理论方面:①提出“史实贵乎存真,畸重畸轻的结果,加深偏见和歧视,
不仅增加国与国、族与族之间的仇恨纷扰,也使人类历史失其真面目”的观点。②提出殷商
文化是一种多元复合文化,满洲、内蒙古、外蒙古以及两伯利亚一带都是中华民族的列祖列
宗栖息坐卧的地方等观点。③李济坚持考古学的成就不应拘泥于器物本身的价值,而应着眼
于文物所揭示的代际关系的构建和所表征的历史事件的还原。
【解析】
【详解】(1)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这类题一般是对文章内容、手法、风格
的综合考核的题目,文章内容有文章细节和人物性格概括,细节可参考论述类问题阅读进行
答题,人物性格、相应手法分析要注意准确性。考生应认真阅读文本,然后再逐项分析。本
题
A 项,“一代宗师开始被大陆人们熟悉”不合文意,根据原文“但因了李敖的攻讦,李济,这
位在大陆籍籍无名的中国考古学界的一代宗师开始走进了人们的视野”可知,选项把“走进
了人们的视野”变为“熟悉”,和原文不符;
B 项,强加因果,根据原文,“震惊世界的安阳殷墟发掘研究,使殷商文化由传说变为信史”,
和后面的“被认为是 20 世纪中国最重大的考古发现”之间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此外,“殷
墟甲骨的科学发掘”应为“安阳殷墟发掘研究”。
C 项,“美方代表不得不答应”文中没有依据,从原文看,美方代表是佩服李济的爱国情怀而
答应的,不是“不得不”的被迫。
故选 DE。
(2)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这是一道文意概括的题目,答题时要注意文章各
段的段首和段尾句,对文章的结构进行简要的划分,尽量运用文中的观念词语分条作答。这
道题可以结合文章中阐述李济爱国情怀的具体内容,结合李济的思想与作为来回答。例如,
第三段,他对邀他加盟的美国学术团体 Freer GallerY of Art 提出两个保护祖国利益的前提
条件,可以看出他时刻把祖国的利益放到第一位;第四段写“李济的爱国,并不纠结于偏狭、
狂热的家国观,而是饱含厚重的普世情怀”;第五段写“李济能够以全人类为研究背景,不偏
不倚,诚实地追寻古史中最可能接近真相的面目”,考生找到这些信息稍作归纳就可以得到答
案了。
(3)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这是一道文意概括的题目,答题时要注意文章各
段的段首和段尾句,对文章的结构进行简要的划分,尽量运用文中的观念词语分条作答。这
道题的信息主要集中在文章的后半部分。倒数第四段“李济坚持考古学的成就不应拘泥于器
物本身的价值,而应着眼于文物所揭示的代际关系的构建和所表征的历史事件的还原”表明
李济的原则;倒数第三段“在他看来,私藏文物是严重的学术道德污点。……绝不私藏和购
买古物,并反复告诫学生,要拒绝……引诱”,表明李济实际工作中要求严格;“他一生经手
发掘保存研究的文物无数,他去世后,人们清点遗物,在他家里没发现一件文物古董。”表
明李济言行一致,以身作则。
(4)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筛选文本信息的能力。本题看似开放,实则必须依据
文本来回答。考生应从全文来筛选信息。首先从实践方面看,第二段写李济先后主持、参与
了安阳殷墟第二至第十五次发掘工作;倒数第二段,台北故宫博物院为时八天特展的中国第
一次考古挖掘时发现的半个蚕茧壳,证明了中国人在史前新石器时代就懂得了养蚕抽丝。其
次从理论方面看,第四段写李济提出“史实贵乎存真,畸重畸轻的结果,加深偏见和歧视,
不仅增加国与国、族与族之间的仇恨纷扰,也使人类历史失其真面目”的观点;第五段写到,
李济提出殷商文化是一种多元复合文化等观点,倒数第四段写李济坚持考古学的成就不应拘
泥于器物本身的价值,而应着眼于文物所揭示的代际关系的构建和所表征的历史事件的还原。
考生筛选到了这些信息稍加整理即可得到答案。
第 II 卷 表达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1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 2012 年 6 月 16 日 18 时 37 分,神九成功发射。当时,在电视机前,刘洋的母亲紧张地目
不忍视。“当时我吓得头晕,好几次我都害怕,我又不敢看,又想看,就是这样的心情。”
刘妈妈说。
B. 小组赛连战连败、成绩跌落史上最差;老人打到残,新人无机会。 一直宣称以“锻炼新人
为主”的中国女篮,此次真是“赔了夫人又折兵”。究其原因,实为主管部门对世锦赛态度首
鼠两端种下的恶果。
C. 记者在某学校门口看到:16 名学生分两排站立,每当有师生途经此处时,便不胜其烦地 90
度鞠躬问好,而受礼后的师生,也会鞠躬还礼。
D. 随着国家对“三农”的重视,农民收入显著提高,他们敢于在城里买车子买房子,敢于和
城里人比收入。以前的下里巴人终于扬眉吐气了。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成语、词语的应用不仅要掌握词语意思,还要掌握
适用对象,根据所在语境做出正确分析。正确运用成语,要弄清楚一下几种类型的错误:一、
看成语含义与前后文的修饰限制成分是否协调;二、看成语意思与所处的语境是否吻合,是
否造成大词小用或小词大用;三、看成语的褒贬感情色彩是否适合所在的语境;四、看成语
适用的对象、范围和场合是否造成张冠李戴;五、看成语运用是否因望文生义而误用;六、
看成语是否因画蛇添足而造成前后内容重复。本题
A 项,目不忍视:不忍心看下去。形容凄惨得叫人不忍心看。语境中想表示刘洋的母亲由于紧
张不敢看神九发射的电视画面,与“凄惨”无关,该成语使用错误;
B 项,首鼠两端:两端,拿不定主意。在两者之间犹豫不决又动摇不定。此处用来形容主管部
门对世锦赛态度,使用正确。
C 项,不胜其烦:烦琐得使人受不了。文中想要表达的是“16 名学生很有耐心地鞠躬问好”,
应该用“不厌其烦”。
D 项,下里巴人:比喻通俗的文学艺术。此处用来指“农民”,属望文生义。
故选 B。
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
A. 近段时间,由于越南、菲律宾和马来西亚等国纷纷宣布对南海部分岛礁拥有主权,致使我
国维护南海领航、领土主权完整 行动越来越困难。
B. 海南某旅行社总经理告诉记者,海南国际旅游岛的建设,使整个海南省的各项产业乃至旅
游业在短时间内得到了跨越式的发展。
C. “最美教师”张丽莉的事迹在网络上引起了广泛关注,网友们转发与张丽莉有关的新闻,
并纷纷评论称赞张丽莉的英勇举动,并为她祈福祝愿。
D. 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君石认为,在食品安全问题上,公众希望政府什么都管,很多人把所有
食品安全问题的原因全都归结于政府监管失职造成的,这是不全面的。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辨析和修改病句的能力。考生解答本题时应首先看清题目要求,然后根据
常见的病句类型判断各项有无明显错误,然后通过语感或划分句子成分判断是否为正确语句。
常见病句类型有搭配不当、成分残缺、语序不当、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等。
本题
A 项,主语残缺,去掉“由于”或“致使”;
B 项,“各项产业乃至旅游业”语序不当,改为“旅游业乃至各项产业 ”;
D 项,“很多人把所有食品安全问题的原因全都归结于政府监管失职造成的”句式杂糅,去掉
“造成的”。
故选 C。
1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
山口有一道裂缝,深不见底,一步踏人,只见两边的峭壁齐齐地让开七八米左右,形成一条
弯曲而又平整的甬道。 , , , 。 , 。
①因为由蓝天跟着,有玫瑰红伴着,前面一定吉祥
②高处的天与脚下的道,形成两条平行的窄线
的
③但全部都是玫瑰红,中间掺一些褚色的纹、白色的波
④连接两条窄线的峭壁,有的作刀切状,有的作淋挂状
⑤一路明艳,一路喜气,款款曼曼地舒展进去
⑥不知走了多少路、转了多少弯,心中却一点也不慌
A. ②④③⑤⑥① B. ⑤②④③⑥① C. ①⑤②⑥④③ D.
①⑥⑤④③②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的连贯能力。考生作答时应整体感知语段大意,结合上下文语境
分析,按照话题一致的原则或时间顺序、逻辑顺序等排列。解答本题时注意寻找各句之间的
联系。②承接上文的“道”,应该放在语段开头,④中“窄线”与②衔接紧密。④中“有的作
刀切状,有的作淋挂状”介绍峭壁的形状,③是对④的总结,介绍了颜色,⑤总结上文的颜
色并对延展方式进行说明,⑥承接⑤中“一路”,总结上文,①解释了⑥中“心中却一点也不
慌”的理由。因此排序为②④③⑤⑥①。
故选 A。
16.阅读下面的材料,然后回答问题。
2013 年某省居民人均收入状况比较表
城乡 地区
城镇 农村 某省南部 某省中部 某省北部
人均收入(元) 20552 8004 7623 5836 3606
增长率(%) 10.5 9.4 8.9 11.7 12.7
注:2013 年,该省实现地方财政收入 3228.8 亿元,比上年增长 18.2%。
根据以上数据,请你写出三点结论。
【答案】①该省居民人均收入存在明显不平衡。②城乡高收入群体收入增长率高于低收入群
体,地区之间的收入增长率与此相反。③该省居民人均收入增幅明显低于地方财政收入增幅。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
这是一道图文转换试题的图表题,此类试题一般通过图表提供数据的对比(横比和纵比),从
中总结出一定的规律或得出相应的结论。该省居民人均收入存在明显不平衡。城乡高收入群
体收入增长率高于低收入群体,地区之间的收入增长率与此相反。
考点: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17.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 12 个字。
大家都知道,①________,倘若呼吸停止,生命也将终结,人体通过呼吸,②________,排
出二氧化碳。那你可知道土壌也有呼吸?土壤呼吸和人的呼吸一样,也是一个③________的
过程。
【答案】 (1). ①一个人活着就必须呼吸 (2). ②从大气中吸入氧气 (3). ③吸入
氧气释放二氧化碳
【解析】
解答此类题目,要注意研究横线的上下文。第①道横线的下文讲的是呼吸的重要性,因此可
填入诸如“呼吸对人类非常重要”之类的语句;第②道横线的下文讲的是呼吸过程中的“排
除”阶段,因此此横线应填如呼吸过程的吸收阶段,填写诸如“吸入新鲜氧气”之类的语句;
第③道横线显然是对前面所讲的呼吸过程的性质的总结,一个“也”字,暗示此处应填如同
上文意思差不多的语句,如“吸入氧气释放二氧化碳”之类。
【考点定位】此题考点为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
运用 E。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课标卷保持 5 年的题型,也是比较成功的题型,能综合考核学生的语
言文字的应用能力,材料类型一般为“科普类”说明文。今年的难度相对往年有所加大。既
然主要以以说明为主,那就要注意紧紧围绕说明的对象进行,同时注意前后文的照应,抓住
句子中的一些关联词语,一般情况填写的句子中的一些词语在前后文都会出现。
六、写作(60 分)
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
这是一则禅宗故事.从前,有一位少年,渴望练就一身超群的剑术,便千里迢迢来到一座仙山求
教于一位世外高人.这位少年一心想早日成名,跪拜之后,便说:“我决心勤学苦练,请问师傅
需要多久方能学成下山?”师傅答到:“十年。”少年嫌时间太长,就说:“假如我全力以赴,
夜以继日,需要多长时间?”师父说:“这样大概需要三十年。”少年大吃一惊:“为什么全
力以赴反而要三十年呢?”师父不答。少年又说:“我一定要不惜一切代价,拼死拼活修炼,
争取早日成功。”师父说:“那么,你就得跟我学至少七十年。”少年冥思苦想,良久,终于大
悟。
根据你对上述内容的理解,自定立意,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除诗歌外,
文体不限。
【答案】别让速成毁了匠心
在快节奏生活的当下,不少物事的生产创造似乎也加速起来。比如各类技能培训,只要有钱,
到处都是班,两三个月就能拿到一本证书。写书、拍电视剧等等,也无不可以速成。
现代社会,时间就是生命,办事讲效率没有错。随着科技 进步,很多事情确实可以做到事
半功倍。但实践也告诉我们,有些时候“欲速则不达”,一味地追求速成不是好事。正所谓“十
月怀胎,一朝分娩”,事物的成长发展往往有其规律,那些违背规律的速成,往往就会先天不
足,无异于拔苗助长。一些以次充好的假冒伪劣“速成”产品,一些偷工减料的“速成”工
程等等,多是以牺牲质量或成效,乃至以牺牲安全为代价,这样的速成就不仅无益,而且有
害。
常言道:慢工出细活,文火煲靓汤。很多事急不得,更速成不得。古人对事物的创造,往往
是匠心独运,不尚速成。如丝绸、瓷器、漆器、金银器等各类技艺精湛的手工艺品,饱蘸着
匠人们对自然的敬畏、对创造的虔敬、对工序的苛求。有多少巨匠们一生默默无闻,远离名
利场,只为了完成一件作品、办好一件事情。盛于魏晋时期的“百炼钢”之术,其制作过程
需工匠把精铁加热锻打一百多次,一锻一称,直到斤两不减,如此千锤百炼,最终锻出高纯
度的器具。这一丝不苟的工序,精湛的技术,专注的追求,精益求精的精神,正是我们今天
所倡导的“工匠精神”。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只有沉得下心,才能做出经得起时间检验
的产品。高凤林作为一名特种熔融焊接工,35 年如一日,一心专注火箭发动机焊接工作,被
称为焊接火箭“心脏”的人,0.08 毫米是高凤林焊接生涯里挑战过的最薄纪录。载人潜水器
的
有十几万个零部件,其组装对精密度要求达到“丝”级,顾秋亮作为一名焊工,40 多年来兢
兢业业、刻苦钻研,在平凡的岗位上不断追求卓越,一次又一次挑战极限,成功把“蛟龙”
送入海底,他也被称为“有钻劲儿的螺丝钉”。没有那种精细入微的追求,没有那种“差之毫
厘,谬以千里”的体认,就很难有过硬的高精尖技术。
其实,不管是科技研究、手工制造、养殖种植,还是行医执教、著书立说,行业千万种,从
业者至少都应该有一颗基本的“匠心”。这颗匠心,不仅是对规律的尊重,对创造的敬畏,更
是一种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精神。养此匠心,则会耐得住寂寞,坐得住冷板凳,下得了苦
功夫,生出一种宁静致远、潜心于事的定力。涵养工匠精神,容不得浮躁,容不得唯利是图,
容不得急功近利的“速成”。
“速成”是匠心的克星,欲养匠心,必戒“速成心”。多少粗制滥造、速生速朽的物事告诉我
们,急于求成于事无益,急功近利更难立身。唯养一颗匠心,不迷于声色,不惑于杂乱,沉
潜自己、专注一事,方能有所成、有所立。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是材料作文。好的作文题对学生来说应是“最熟悉的陌生人”,既有普遍性,
又有个性特点,贴近学生现实生活,让学生“言之有物”,来自生活又立意新颖。材料主要讲
一则禅宗故事,有一位渴望练就一身超群的剑术的少年,求教于一位世外高人,主要围绕少
年和高人的对话展开。事件:少年想早日成名;结果:心情越急切,所需时间越长;原因:①
急功近利;②欲速则不达。要抓住关键句进行分析,“勤学苦练——十年”“全力以赴——
三十年”“不惜一切代价——七十年”,得出:欲速则不达。“一心想早日成名”,多次询问“多
久学成下山”,嫌时间太长,急功近利。立意:做事要脚踏实地,日积月累,切忌急功近利;
欲速则不达。可以论证学业、事业都需要脚踏实地,日积月累,切忌急功近利,妄想一步登
天;可以论证成功的道路欲速则不达;可以论证为师者应如何启迪学生战胜自我。
点睛:高考作文命题讲究“三贴近原则”,即贴近学生的社会生活实际,贴近学生的思想认识
实际,贴近学生的写作实际。言下之意是力求让学生有话可说,有文可写,有情可抒,有理
可论。本题在这一点上应该还是做得很好。然后针对不同类型的材料采取不同的应对策略进
行立意。特别要抓住关键句进行分析。本材料阅读理解起来比较简答,有明确具体的写作指
向。材料作文的审题很重要:读懂材料,抓住主旨。首先要注意材料的特点:单则材料要从
整体上把握其主旨;多则材料应弄清它们的异同,从而把握中心;比喻性材料要理解其比喻
意义;含哲理性寓言材料,要把握其寓意。所谓抓住主旨(即材料的意向倾向和感情倾向)。
如本题事件:少年想早日成名;结果:心情越急切,所需时间越长;原因:①急功近利;②
欲速则不达。立意角度要跳出材料,给人眼前一亮、耳目一新之感。注意题干的要求,具体
写作时,还应避免抽象的描写,大而无边的空泛议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