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 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高三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6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 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有效解决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问题的中国方案。面对世界前所
未有之大变局,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引起了世界各国日益广泛的关注和日趋深入的讨论。
杜维明从儒家道德与“文明对话”的角度讨论了建立共同体的可能性。在他看来, 共同
体”这个词的理想含义在于,“人们在一起共同生活、分享一种共同价值和实实在在的公民
道德,并通过致力于实现公善而联合为一体。然而,这样一种统一体允许生活方式的多样性
和信仰差异,只要这种多样性和差异不致侵害他者的基本自由和权利”。对于儒家而言,道徳
是形成一个良好社会的必要前提。因此,在儒家“修齐治平”的语境下,“人类命运共同体”
的概念首先展现为一个道德共同体,杜维明称其为“信赖社群”。对于一个“信赖社群”而言,
人与人的交往不仅基于秩序的建构,更在于内心的彼此信赖与道德的影响。
对于儒家生态哲学而言,讨论的范围仅限于人与人的关系显然是不够的,必须将人与自
然的关系纳入道德共同体中。儒家生态哲学视域下的“人类命运共同体”表现为一种扩大化
的“信赖社群”,在此关系内人与其他生物都是平等、自由的。早期人类文明普遍有着对人的
道德关怀大于动植物的特征。例如,亚里士多德就认为,自然界中的动植物皆是人用以维持
生计的生产材料。在中国,商周时期的宫廷亦曾以大量牺牲献祭。《论语》也记载,孔子退朝
后听说马厩着火,问人的伤亡情况而不问马。但是,儒家文化与传统西方文化的差异在于,
它不是将动物作为没有自我意识、服务于人类的纯粹工具,而是承认自然界的内在价值。儒
家虽然承认人在思想与行动上的优先性,但同时能够以更加包容的心态去对待生活在同一场
域中的存在物,将自身的权力欲望转化为一种平等和友爱的精神。在儒家看来,人类与自然
的命运是息息相关的:一方面,人能够通过道德实践参与到天地的运作之中,影响自然万物的
生长;另一方面,自然也影响、转化着人的生活,人类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对“天道”的尊重
和遵循。可见,人类与自然万物之间也是彼此“信赖”、观照的,我们将这样一种共同体结构
视为“信赖社群”的扩大化。
这样一种道德共同体有着显著的现实效应,可以为 21 世纪人类发展提供生存论层面上的
启发。尽管全球生态伦理的确立还只是一种构想,但是从人类未来的发展上看,这构想是适
合于当前需要的。
(摘编自单虹泽《儒家生态哲学视域下的人类命运共同体》)
1.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依据儒家文化提出的以解决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问题的中国方案。
B. 杜维明对共同体含义的认识是建立在儒家道德与“文明对话”基础之上的,具有当代意义
和现实价值。
C. 儒家生态哲学不仅关注了人与人的关系,也关注了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一种扩大化的“信
赖社群”。
D. 传统西方文化将自然作为纯粹的工具,不承认自然界的内在价值,这一点与儒家文化一致。
2. 下列对文章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采用了总分总结构展开论述,突出了儒家文化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关系。
B. 文章从儒家道德共同体与儒家生态哲学人手,分析了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内在关系。
C. 文章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讨论,是按从现实到历史再到现实的顺序推进的。
D. 文章将儒家文化与传统西方文化作对比,强调儒家文化对人的道德关怀的内在价值。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有利于应对世界前所末有之大变局,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
B. 儒家有关人类要对自然平等友爱的观点为全球生态伦理的确立提供启示和支持。
C. 对于儒家道德共同体的认识较之于儒家生态哲学的认识前者更为深入和完善。
D.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方案要成为人类发展的共同理念,还需作出长久的努力。
【答案】1. B 2. D 3. C
【解析】
【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
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对比辨析,判断正误。本题要求选出“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
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 项,“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依据儒家文化提出的”不合文意,原
文相关表述为“杜维明从儒家道德与‘文明对话’的角度讨论了建立共同体的可能性”,并未
说是“依据儒家文化”。C 项,“儒家生态哲学是一种扩大化的‘信赖社群’”不合文意,原
文相关表述为“是一种扩大化的‘信赖社群’”的主语是“儒家生态哲学视域下的‘人类命
运共同体’”,选项断章取义。D 项,从原文第三段“儒家文化与传统西方文化的差异在于,它
不是将动物作为没有自我意识、服务于人类的纯粹工具,而是承认自然界的内在价值”看,“这
一点与儒家文化一致”有误。故选 B。
【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
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
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同时关注选项叙述与文章内容表达的细微差别。本题要求选出
“对文章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 项,“强调儒家文化对人的道德关怀的内在
价值”不合文意,文中第三段“儒家文化与传统西方文化的差异在于,它不是将……我们将
这样一种共同体结构视为“信赖社群”的扩大化”将儒家文化与传统西方文化作对比 ,原文
不是谈对人的道德关怀,而是对自然的关怀。故选 D。
【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分析归纳内容要点,并把握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
答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
是”,这是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
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
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
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C 项,“对于儒家道德共同体的认识较之
于儒家生态哲学的认识前者更为深入和完善”不合文意,文中并未比较两者的认识程度,选
项无中生有。故选 C。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国 5G 是全球企业合作发展的产物。从中国 5G 发展的历程来看,无论是前期的标准制
定,还是试验网建设阶段,中国都积极参与全球产业界合作。2013 年,中国成立了 5G 推进组,
爱立信、诺基亚、高通、英特尔、罗德与施瓦茨等国外企业都是推进组成员单位。基于推进
组的平台,国内外企业积极开展合作,共同推进我国 5G 技术研究、技术规范制定、技术和产
品验证,并取得了丰硕成果。近期,中国联通还与西班牙、德国、日本、法国、英国、美国
等国家的 8 家电信运营商建立了 5G 国际合作联盟,共同推进 5G 发展。
中国 5G 为世界数字经济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中国以华为公司为代表的通信企业积极为
世界各国建立 5G 网络提供高质量产品和高水平解决方案。截至今年 7 月 18 日,华为公司已
在全球获得 50 多个 5G 商用合约,其中 28 个来自欧洲。统计数字表明,华为公司产品和解决
方案为欧洲 5G 网络建设节约 550 亿欧元建设成本,并将部署时间缩短了一年半。
中国发展 5G 不是威胁而是造福世界。4G 时代电子商务、移动支付、网约车等的蓬勃发展,
对全世界人民生活产生了巨大影响,给各国人民工作和生活带来了极大便捷与高效。而 5G 将
改变人类社会,带来远程医疗、无人驾驶以及人工智能的巨大发展,将对社会效率的提升带
来更大突破。中国拥有巨大的国内市场,推进 5G 发展将有利于加速 5G 的商业化应用,给全
人类发展带来更大福祉。
(摘自 2019 年 8 月 21 日《经济日报》)
材料二:
2020 年—2030 年十年间 5G(数据中国信通院、中商产业研究院)
材料三:
在经历了“1G 空白、2G 跟随、3G 突破、4G 并跑”的不断努力后,5G 对于中国而言,来
之不易。“5G 领先”一方面是源于我国顶层设计的宏观布局,另一方面则来自于企业层面的
创新能力和先发优势。
早在 2013 年 2 月,工信部、国家发改委、科技部就联合成立了 IMT-2020(5G)推进组,全
面启动 5G 技术研发试验。
2018 年 6 月,国际移动通信标准化组织 3GPP 正式批准确立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标准(5G
NR)独立组网功能,第一阶段全功能完整版 5G 标准正式出台。同时,我国也加速布局 5G 产业:
三大运营商及中国广电正在加速 5G 网络建设、推进 5G 落地应用建设;通信设备领军企业华
为、中兴等在标准制定和产业应用等方面已获业界认可;一加、OPPO、vivo 等手机厂商,也
已向运营商交付首款 5G 手机……
中国移动研究院院长张同须表示,中国移动制定了“三个五”计划,到年底在 50 个城市
建设 5 万个 5G 基站,到 2020 年,能够提供所有地级以上城市的 5G 商用服务。另据赛迪预计,
未来 5 年,我国将至少建设 1140 万个 5G 基站。
根据 3GPP 此前公布的 5G 网络标准制定过程,还需在今年制定第二阶段的 5G 标准,以满
足 ITU(国际电信联盟)的要求。预计到 2020 年,将最终形成完整标准。记者了解到,我国目
前有几十家企业或机构成为了 3GPP 的伙伴。
(摘自 2019 年 9 月 12 日“人民网”)
4. 下列对中国 5G 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国 5G 从开始就积极参与全球产业界合作,至今经历了经历了“1G 空白、2G 跟随、3G 突
破、4G 并跑、5G 领先”等阶段。
B. 中国 5G 同国内外企业积极开展合作,共同推进 5G 技术研究、技术规范制定、技术和产品
验证,现在已经取得了丰硕成果。
C.中国 5G 造福世界,电子商务、移动支付、网约车等的蓬勃发展,给世界人民的工作和生活
带来了极大的便捷与很高的效率。
D.中国 5G 将带来远程医疗、无人驾驶以及人工智能的巨大发展,将对全世界人民生活产生了
巨大影响,为人类带来更大福祉,。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国 5G 同世界息息相关,既是全球企业合作发展的产物,也为世界作出积极贡献。
B. 未来十年间,5G 不论是直接还是间接的经济产出都将要逐年呈等差数列上升的态势。
C. 我国“5G 领先”有两方面原因,一是顶层的宏观布局,一是企业层面的创新和优势。
D. 我国正加速 5G 产业的布局,运营商、通信设备企业和手机生产都取得飞快的进展。
6. 请结合材料分析我国发展 5G 不是威胁而是造福世界的原因。
【答案】4. C 5. B
6.①从产生基础上看,中国 5G 既是全球企业合作发展的产物,就绝对不可能对世界造成威胁。
②从实际效果看,中国 5G 已经为世界数字经济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这证明中国 5G 根本
不能是威胁,而是造福。③从发展远景看,中国发展 5G 将有利于加速 5G 的商业化应用,给
全人类发展带来更大福祉。
【解析】
【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
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
对理解,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本题中,C 项,“中国 5G 造
福世界,电子商务、移动支付……”根据材料一第三段,“电子商务、移动支付”等都是 4G
时代的产物,而不是 5G 的产物。
故选 C。
【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时,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
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
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本题中,B 项,“逐年呈等
差数列上升的态势”错误。此项说法的错误在于观察图表不仔细:材料二中的图表,其纵坐
标所标的数字同横坐标所代表的年份并不是一一对应关系,所以等差数列之说不成立。
故选 B。
【6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信息的整合和对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能力层级 C。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
审清题干要求,其次确定答题区间,第三要勾画出相关语句,第四进行整合。解答本题,首
先要根据题干意思在文中找到相关内容,与“我国发展 5G 不是威胁而是造福世界”原因有关
的句子是主要在材料一:“中国 5G 是全球企业合作发展的产物”“从中国 5G 发展的历程来
看,无论是前期的标准制定,还是试验网建设阶段,中国都积极参与全球产业界合作”“中
国 5G 为世界数字经济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中国拥有巨大的国内市场,推进 5G 发展将有
利于加速 5G 的商业化应用,给全人类发展带来更大福祉”。据此分条概括即可。
【点睛】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第一步:通读全文,整体感知。要把握文本基本事实,确定不
同文本陈述的角度,分析主体对象与基本事实之间的关系。第二步:通读材料,关注细节。
整体感知是略读(或粗读)就能完成的任务,而挖掘文本的细节需要精读(细读)。第三步:
明确主旨,辨清关系。由于非连续性文本的内在逻辑关系不是很紧密,在阅读的过程中要有
意识地确定文本的主旨,分辨材料与材料之间的逻辑关系。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官舱里
茅 盾
忽然船上的茶房在太阳晒不到的一边舱外支起旧蓝布的遮阳来了。
就有一个柔软的声音:“怎么晒不到的地方倒要遮阳?”发言者是女性,二十岁不到。
太阳脚落在她的颈脖上,这虽有颇厚的电烫头发给遮住,可是头发里好像有些小虫子爬着,
她时时举手到耳后掠一下。她这一句话是对同伴说的,同伴是男性,不过二十岁模样。“就
要出‘塘’了,出了‘塘’这边有太阳。”对面的一位老者解释着,顺手理一理灰黄的八字
须。老者有一张颇为红润的脸,疏眉朗目,声音洪亮,加之顺手摸模八字须,表示了他的身
份和教养,这立刻在两位年青人的心里留下了蔼然可亲的印象。
“啊!是,是。”男的恭恭敬敬回答,“尊姓?”
“黄。草头黄。”
内河小火轮的官舱中,旅客们大都是有“身份”的,往往不像客舱里的朋友们,凳子还
没坐热就前后左右攀谈过。
老先生自然是“中装”,蓝绸大褂,老式花样。老先生是吸烟的,他那枝旱烟管是湘妃竹
的,红润如玉,白铜斗儿,象牙咬嘴,挂着一副白银的剔牙杖,不过盛旱烟的荷包却是外国
人用来装板烟的橡皮袋儿。
老先生极健谈,现在他已经从“今天天气哈哈”转到了当天上海报上登的叶海生案审判
的情形。
他的老伴,很清秀很文雅的眉目,一点不见老态。估量她总有五十岁,因为她的脚是地
道的三寸金莲,而她的谈吐举止却叫人想到三十多岁年青时她大概是“维新派”。
即使她穿一身时髦的衣服,着实也并不“怪样”,比她身边那位女青年自然些。那位女青
年当然是又窄又长的旗袍,又硬又高的领子,三寸高跟皮鞋,面颊上涂着两团“健康色”,手
指上是鲜红的蔻丹。
男青年是穿洋服的,两个假肩头实在太阔,又翘得太高了,叫人看着难受;一双尖头皮
鞋太尖了,不输于那位老太太的小脚的鞋尖。他也吸烟,衔在他嘴里的是一枝五寸来长银镶
头的电木烟嘴。
这样的两对越谈越投契了,不知怎样一来谈到“文艺”方面了。
女青年这时忽然低声说:“巴金的《家》很好吧!”“唔!”老先生喷出一口浓烟将脑
袋一侧。
男青年赶快拿下他的太长的卷烟咬嘴,带点忸怩态度说明:“新出的,一部哀情小说。”
“哦!”老先生和老太太几乎同时叫了起来。“也是家庭小说。”那位女青年又低声说。
“倒不曾看过巴金。”那位老太太微微一笑,发表她的意见,“哀情小说、家庭小说,
不能不推《红楼梦》。”于是她就研究起《红楼梦》来,特地对她丈夫说:“凤姐和贾母斗的
牌,大概就是麻将书上说风姐放一张‘一饼’给贾母。‘一筒’北方人叫‘一饼’,不过她们
是两个人就可以成局的。”
老先生只顾一面喷着烟,一面摇着脑袋画圈子,末了,他把早烟斗在舱板上笃笃地敲着,
似乎斟酌了一番才说:“恐怕牌是同样的牌,打法却不同。”
这当儿船上的汽管叫了几声,官舱窗外移近来了一带石帮岸,岸上是一簇瓦房。船靠了
埠,就有些人腿在官舱窗外走过,接着是三四位旅客涌进这官舱来,有黄布学生服的青年,
也有满脸肥肉的商人,这“小世界”里现在热闹了许多,也复杂了许多。
船再开驶后,这官舱里依然还有“风雅”的谈吐,但最多而最响的声音是茧市米价,桐
油涨得太猛。
黄布学生服的两位靠近舱门边,在争论沿河一带的“南瓜棚”到底有多少“国防”的意
义。因为据说这些小小的连成一片的“南瓜棚”是奉命搭盖的,用意在万一对日战争这可以
避免飞机“下蛋”,那就是“防空”!
一九三六年
(有删改)
7.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淡化了矛盾冲突,以散文特写式的笔触描绘了官舱里旅客交谈的场景,表面上写得很
随意,实际上以小见大展示了当时中国社会的状况。
B. 小说通过对官舱里老少两对夫妻的肖像、动作、语言、神态等描写,揭示出他们各自的生
活状态,如“颇厚的电烫头发”反映出了女青年追求时髦。
C. 小说集中笔墨叙写了老少两对夫妻的攀谈,直到文末才出现两位学生关于“南瓜棚”的“国
防”意义的争论,点出时代背景,构思巧妙,耐人寻味。
D. 小说字里行间浸透着作者强烈的愤懑之情,寓批判于叙写之中,特别是对官舱里的人们,
给予了无情的嘲讽,因为他们大都是有“身份”的。
8. 小说中的老少两对夫妻,尽管有年龄差距,却有着一些相同的特征,请简要分析。
9.茅盾深受契诃夫的影响,“能从日常生活的琐屑现象中挖掘出深刻的社会内容”,请结合作
品简要分析。
【答案】7. D 8. ①他们都衣着讲究,只顾自己的安逸舒适。②他们对国事漠不关心,缺
乏爱国情怀。③他们对名著认识肤浅、理解附会,附庸风雅,不学无术。
9. 从日常生活中的一段旅途见闻可以看到:①因爆发经济危机而出现动荡不安的社会现状,
官舱里最多而最响的声音是茧市米价,桐油涨得太猛;②置民族存亡于不顾的麻木愚昧的人
们,如老少两对夫妻;③政府的腐败无能,国民政府竟然以“南瓜棚”来防空。
【解析】
7 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内容和艺术手法的能力。解答此题,要在把握文本的人物、情节、环
境、主题的基础上,分析选项中的人物、时空、事件、艺术手法、情感等,常见错误类型有
人物概括不准、事实陈述混乱、技巧断定不当、评价理解失当、文本评述失据等。D 项,以偏
概全,“官舱里的人们”也包括两位黄布学生服的青年,作者对他们没有嘲讽。故选 D。
【8 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解答此题,要考生审准题干“相同的特征”,找出
文中直接描写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外貌描写处和侧面展现人物的环境描写、他
人烘托与对比、他人和作者的评价处,筛选关键词句整合出答题要点,答题时要联系具体描
写内容作答。第 2、6、9、10 段写了文中两对夫妻的衣着、发饰、烟斗的考究,表明他们都
衣着讲究,只顾自己的安逸舒适;第 11 到 16 段写四人交谈名著,“巴金的《家》很好吧!”
“新出的,一部哀情小说” “凤姐和贾母斗的牌,大概就是麻将书上说风姐放一张‘一饼’
给贾母。‘一筒’北方人叫‘一饼’,不过她们是两个人就可以成局的”可见他们对名著的认
识肤浅,不过是附庸风雅;“这官舱里依然还有‘风雅’的谈吐,但最多而最响的声音是茧
市米价,桐油涨得太猛”第 17 到 19 段写其他人谈论国防、物价,暗暗对比讽刺两夫妇不关
心国政时局,只顾自己“风雅”。
9 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艺术手法和探究文学作品主题内涵的能力。解答此题,考生需要思考“能从日
常生活的琐屑现象中挖掘出深刻的社会内容”的内涵,即以小见大,从船舱小事看出社会问
题。结合文中日本入侵带来的战乱这一社会背景,思考社会中人的表现、社会的整体大局。“这
官舱里依然还有‘风雅’的谈吐,但最多而最响的声音是茧市米价,桐油涨得太猛”。可以看
出因爆发经济危机而出现动荡不安的社会现状;两对夫妻的衣着、发饰、烟斗的考究,以及
附庸风雅的对名著的讨论,都与当时民族处于危亡之际的时代氛围格格不入,由此可知,船
舱中人的言语表现反映出当时社会大部分人愚昧麻木、不关心国家的冷漠状态;整体社会动
乱,物价飞涨的现实;“据说这些小小的连成一片的‘南瓜棚’是奉命搭盖的,用意在万一
对日战争这可以避免飞机‘下蛋’,那就是‘防空’!”讽刺了当时国民政府愚昧,妄想以“南
瓜棚”来防空的可笑。
【点睛】探究小说主题意蕴,是现代文阅读的重要考点。考察对象为小说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思考角度包括文本中的环境特点、情节设计、各种形象、形象之间的关系、背景提示等,思
考层次包括表层和深层、作品、作家和读者层面等,需要考生全面深入理解文本,才可能准
确、全面地归纳概括。
【
二、古代诗文阅读(34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申屠刚字巨卿,扶风茂陵人也。刚质性方直,常慕史䲡、汲黯之为人。仕郡功曹。平帝
时,王莽专政,朝多猜忌,遂隔绝帝外家冯、卫二族,不得交宦,刚常疾之。及举贤良方正,
因对策曰:“臣闻王者承天顺地,典爵主刑,不敢以天官私其宗,不敢以天罚轻其亲。陛下
宜昭然觉悟,内和亲戚,外绝邪谋。”书奏,莽令元后下诏曰:“刚所言僻经妄说,违背大
义。其罢归田里。”
后莽篡位,刚遂避地河西,转入巴、蜀,往来二十许年。及隗嚣据陇右,欲背汉而附公
孙述。刚说之曰:“愚闻人所归者天所与,人所畔者天所去也。伏念本朝躬圣德,举义兵,
龚行天罚,所当必摧,诚天之所福,非人力也。将军宜上应天心,下酬人望,为国立功,可
以永年。嫌疑之事,圣人所绝。以将军之威重,远在千里,动作举措,可不慎与?今玺书数
到,委国归信,欲与将军共同吉凶。布衣相与,尚有没身不负然诺之信,况于万乘者哉!今
何畏何利,久疑如是?卒有非常之变,上负忠孝,下愧当世。夫未至豫言,固常为虚,及其
已至,又无所及,是以忠言至谏,希得为用。诚愿反复愚老之言。”嚣不纳,遂畔从述。
建武七年,诏书微刚。刚将归,与嚣书曰:“愚闻专己者孤拒谏者塞孤塞之政亡国之风
也夫圣人不以独见为明而以万物为心。顺人者昌,逆人者亡,此古今之所共也。将军以布衣
为乡里所推,素以忠孝显闻,是以士大夫不远千里,慕德乐义。今苟欲决意徼幸,此何如
哉?”嚣不纳。刚到,拜侍御史,迁尚书令。
光武尝欲出游,刚以陇蜀未平,不宜宴安逸豫。谏不见听,遂以头轫乘舆轮,帝遂为止。
时内外群官,多帝自选举,加以法理严察,职事过苦,尚书近臣,至廼捶扑牵曳于前,群臣
莫敢正言。刚每辄极谏,又数言皇太子宜时就东宫,简任贤保,以成其德,帝并不纳。以数
切谏失旨,数年,出为平阴令。复征拜太中大夫,以病去官,卒于家。
(摘编自《后汉书·卷二十九第十九 申屠刚传》)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愚闻专己者孤/拒谏者塞/孤塞之政/亡国之风也/夫圣人不以独见为明/而以万物为心
B. 愚闻专己者孤/拒谏者塞/孤塞之政亡/国之风也/夫圣人/不以独见为明/而以万物为心
C. 愚闻专己者/孤拒谏者/塞孤塞之政亡/国之风/也夫圣人/不以独见为明/而以万物为心
D. 愚闻专己者/孤拒谏者/塞孤塞之政/亡国之风也/夫圣人不以独见为明/而以万物为心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贤良方正:贤良,才能德行好;方正,正直。和孝廉一样,它也为汉代选拔人才的科目之
一。
B. 尚书令:秦汉时是掌管文书奏章的官员,隋唐以后尚书令为尚书省长官,宰相职。
C. 功曹:为郡守、县令的主要佐吏。主管考察记录业绩,协助处理选用人员等事。
D. 外家:泛指皇族的外戚,一般是指皇帝母亲家族。文中指平帝母亲家的冯、卫两族人。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申屠刚性格刚直,直言敢谏。王莽专政之时,对皇亲国戚也施行暴政,而申屠刚不顾个人
安危,向朝廷上书,建议皇上不要受王莽胁迫,要遵守五常之教,接纳至亲。最终被王莽罢
官归田。
B. 申屠刚宁折不弯、一生无悔。申屠刚每每极力劝谏,宁死不屈。他多次提出让皇太子进入
东宫,但光武帝都不同意,最终因为他的直谏而被外放。
C. 申屠刚执著韧性,不屈不挠。在王莽篡位后,申屠刚为了免遭其祸害,就躲避到河西、巴
蜀之地,长达二十多年。终于到建武七年,他被朝廷征召为侍御史,后升为尚书令。
D. 申屠刚深谋远虑,锲而不舍。申屠刚分别两次当面游说隗嚣,对他晓之以理,动之以情。
在其已经投降公孙述之后,还反复劝说其要顺应天命,顺应民心,归顺汉帝,不要一意孤行。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今何畏何利,久疑如是?卒有非常之变,上负忠孝,下愧当世。
(2)将军以布衣为乡里所推,素以忠孝显闻,是以士大夫不远千里,慕德乐义。
【答案】10. A 11. D 12. D
13. (1) 现在你到底怕什么又想要什么,这样久疑不决呢?一旦突然有意外之变,对上您辜负
忠孝之士,对下您愧对当世贤众。(2)将军是在布衣平民之时被乡人所推选出来的,一直以来
都是凭借忠孝闻名,因此士大夫不远千里而来,就是因为仰慕欣赏您的高德大义。
【解析】
【10 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能力。文言断句 前提是粗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
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解答本题可用排除
法,本句中“专己者孤/拒谏者塞”句式结构相同,因此排除 CD, “夫圣人不以独见为明”意
思是圣人不会把自己的专己独见当做高明,句意完整,不应断开,排除 B 项,故选 A。
【11 题详解】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
的
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
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
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本题中,D 项外家泛指母亲和妻子的娘
家;皇族的外戚,一般指皇帝外祖母、母亲和妻子的家族。文中的冯指冯昭仪,平帝祖母;
卫指卫姬,平帝母亲。故选 D。
【12 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的要
求,即选出“正确”还是“错误”的一项,然后依据人名、地名、官名、时间等提示性信息
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本题中 D 项“申屠刚分别两次当面游说
隗嚣,对他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表述错误,第二次没有当面,只是写信。故选 D 项。
【13 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拿到句
子之后,应先回归文本,然后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短语,再按照不同
的句式进行调、换、删,再采取对译法,逐字进行翻译。本题中,第一句关键点:“何畏何
利”宾语前置,怕什么,想要什么;卒,突然;非常,意外之变;第二句关键点:为……所,
被动句;素,一直;是以,因此;乐,欣赏。
【点睛】文言断句的题目,首先注意一些常见的标志性的虚词,注意结构的对称,这是基础,
其次注意断句题大多集中在对人称的转换和在句中充当的成分的考核,还要注意一个事件不
要强行断开,不然句子就会支离破碎,相反两个事件句子再短,也要断开。选择题答题时注
意选项的对比,然后结合文意进行分析。
参考答案:
申屠刚字巨卿,扶风郡茂陵人。申屠刚本性端方正直,常羡慕史、汲黯的为人。做了郡
功曹的官。平帝时,王莽专政,朝廷多有猜忌,王莽就将平帝祖母冯族与母卫族隔绝,族人
都不得到京交游做官,中屠刚心中一直疾恨这件事。等到后来他被推举为贤良方正,便上书
对策说:臣听说王者如果顺从天地,掌管官爵主持刑法,绝不敢将高官私授给自己的宗亲,
也绝不敢拿天罚来赦免自己的亲人。陛下应顺从圣君的圣明之德,幡然觉悟过来,对内能与
亲人和睦共处,对外杜绝所有奸邪阴谋。上书呈奏上去后,王莽便让元后下诏书说:“申屠
刚所言都是离经妄说,违背大义,应罢官回家。”
后来王莽篡位,申屠刚就躲避到河西,转到巴蜀,往来二十多年。等到隗嚣占据了陇右,
他想背弃汉朝而归附公孙述。申屠刚游说隗嚣说:“我听说百姓所归顺的人老天就会成全他,
百姓所叛离的人老天就会放弃他。我想本朝光武帝躬行圣德,兴举义兵,恭奉天意惩戒恶人,
所到之处无坚不摧,这真是上天所赐之福,不是人力能做到的。将军应当向上顺应天意,向
下报答人民的期望,为国立功,可以永远无忧。遭人嫌疑的事,圣人是绝不会做的。以将军
的威望,即使远在千里,您的一举一动,能不慎重小心吗?现在玺书几次下达,委以国是昭
示信用,想与将军共同承担吉凶祸福。老百姓彼此交往,尚且还有至死不违反诺言的信用,
何况是一国的君主呢!现在你到底怕什么又想要什么,这样久疑不决呢?一旦有意外之变,
对上您辜负忠孝之士,对下您愧对当世贤众。预言没有到达时,当然是虚语,但一旦到达,
又来不及了,所以我用忠言极力劝谏您,希望得到接纳。愿您反复思考我的谏言。”隗嚣不
纳,最后叛汉附从公孙述。
建武七年,有诏书征召申屠刚。申屠刚将归,又写信给隗嚣说:“我听说一意专行的人
很孤立,拒绝纳谏的人容易阻塞,孤立阻塞的政治,是亡国的先兆。圣人不会把自己的专己
独见当做高明,而以普世万物的众心当成自己的本心。顺应百姓者就会昌盛,违逆百姓者就
会灭亡,这是古今共同的道理。将军是在布衣平民之时被乡人所推选出来的,一直以来都是
以忠孝闻名,因此士大夫不远千里而来,就是因为仰慕欣赏您的高德大义。现在如果想决意
侥幸行事,哪里还有什么德义呢?”隗嚣不接受。申屠刚到洛阳,拜为侍御吏,又迁为尚书
令。
光武帝曾想出外游览,申屠刚以陇蜀尚未平定为由,认为皇上不应该宴逸享乐。意见未
被接受,(申屠刚)就以头(当做止轮木)顶住车轮,光武帝于是停止了游览。当时内外许多
官吏,多半是皇帝自己选举出来的,又加上法令严密监察他们,群臣的公职事务都过于劳苦,
那些尚书近臣们,甚至也被当众鞭捶仆地牵拽,可是群臣中没有敢上前直言的。而申屠刚每
次都极力劝谏,又多次进言皇太子应当进入东宫,选任贤保,以成就太子大德,光武帝都不
接纳。因他多次直谏有违旨意,几年后,被外放为平阴令。后来又征召回朝拜为太中大夫,
因病辞去官职,在家去世。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暑旱苦热
宋·王令
清风无力屠得热,落日着翅飞上山。人固已惧江海竭,天岂不惜河汉干?
昆仑之高有积雪,蓬莱之远常遗寒。不能手提天下往,何忍身去游其间。
14. 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屠”字写得尤为精妙。“屠”是杀的意思,有力地表现了作者对酷热的极度怨恨。
B. 第三句的一个“惧”字,写出百姓对眼前的酷热的忧虑之情,并与下一句中“天岂不惜”
形成对比。
C. “之高”“之远”的清凉世界尽管遥不可及,却对饱尝酷热的作者产生了无穷的吸引力。
D. “手提天下”表现了作者想要得到天下,大展宏图的豪情,只可惜这一壮志无法实现。
15. 本诗运用了多种手法表现“暑旱”,请找出来并作简要分析。
【答案】14. D 15. ①对比(衬托),作者用“清风无力”来衬托暑热之甚,用昆仑蓬莱的
清凉来对比暑热之苦,巧妙得当。②比拟,首联分别赋予清风、热、落日以人或动物的特性,
说清风没有力量去屠热,落日长了翅膀飞上山,生动形象地突出了天气酷热的特征。③反问,
第四句作者责问上天难道不怜惜银河也会干枯?怎能任旱情肆虐,不顾人间黎民,感情色彩
强烈。④虚实结合,诗人将现实中的“暑旱苦热”与想象到的昆仑、蓬莱.现实与传说中的清
凉世界相结合,丰富了内涵,突出了暑旱之苦。
【解析】
【14 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本题考查对
诗句的理解,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
考生解答时首先要注意了解作者身世经历及本诗词的写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然后把握诗
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
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本题 D 项,“想要得到天下,大展
宏图”不正确,这四字其实表达了作者想要帮助苦热中天下百姓的豪情,整联抒发了作者愿
与天下人共苦难的博大胸襟。故选 D。
【15 题详解】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题干要求“本诗运用了多种手法表现“暑
旱”,请找出来并作简要分析。”题干要求很明确,答题时注意明确具体的手法,然后结合诗
歌的内容解释,然后分析艺术效果。注意结合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首联分别赋予清风、热、
落日以人或动物的特性,说清风没有力量去屠热,落日长了翅膀飞上山,生动形象地突出了
天气酷热的特征,运用了比拟的修辞手法。前句写“清风”,凉爽的风对驱暑显得无能为力,
是指清风小而无力驱暑,用“清风无力”来衬托暑旱之甚,酷热难当。颔联“天岂不惜河汉
干?”作者责问上天难道不怜惜银河也会干枯?怎能任旱情肆虐,不顾人间黎民,运用反问
感情色彩强烈。颈联“昆仑之高有积雪,蓬莱之远常遗寒”宕开一层,由热想到避热。现实
中既然没有可以躲避的清凉世界,诗人的思绪便飞向了虚幻的神仙世界。他想到神仙居住的
昆仑山顶常年有雪,那海上仙山蓬莱岛,四季阴凉。对热想冷,由暑思冰雪,运用了虚实结
合的手法。
【点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个选
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
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
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显的错误,本题是情感错误。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题,6 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阿房宫赋》中作者向当朝统治者敲响警钟的句子:“_______,________”
(2)《师说》一文通过“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对比,批判了“今之众人,_________,
_______”的错误态度。
(3)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中用排偶句:“________,____________”,描绘出两幅对比鲜明
的画面,准确而生动地写出了琅琊山有晦有明,交替变化的朝暮景象。
【答案】 (1).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2). 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3). 其下圣人也
亦远矣 (4). 而耻学于师 (5). 日出而林霏开 (6). 云归而岩穴暝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考查常见的名篇名句默写常常分为
两类:识记式默写、情景式默写(理解性默写),其中识记式默写考查字形默写,情景式默写
(理解性默写)主要考查在语境中的具体运用,具有一定难度,理解和记忆同时考查。此题
默写时需注意以下字词书写:鉴、林霏、岩穴暝。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荀子是中国第一个写了一篇较有系统的美学论文——《乐论》的人。他有句话说得极好:
“不全不粹不足以谓之美。”这话_________到艺术美上就是说:艺术既要极丰富全面地表现
生活,又要提炼地去粗存精,提高、集中,更典型地表现生活。由于“粹”,由于去粗存精,
艺术表现里有了“虚”,洗尽尘滓,独存孤由于“全”,才能做到“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
辉之谓大”。“虚”和“实”辩证统一,才能完成艺术的美与表现。但“全”和“粹”是______
的。既去粗存精,那就似乎不全了,全似乎就不应“拔萃”,( )然而,只讲“全”而不
顾“粹”,这就是现在所说的自然主义;只讲“粹”而不能反映“全”,又容易走上抽象的______
道路;既粹且全,才能在艺术表现里做到真正的典型化,才能谓之美,正如荀子所正确______
的那样。
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类比 相互冲突 浪漫主义 提出
B. 运用 相互冲突 形式主义 指出
C. 运用 相反相成 浪漫主义 指出
D. 类比 相反相成 形式主义 提出
18.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矛盾之中,很难又全又粹。 B. 又全又粹,那就必然陷入矛盾之中了。
C. 矛盾之中,哪能做到又全又粹呢? D. 又全又粹,这不矛盾吗?
19. 文中画横线 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虚”和“实”辩证统一,才能完成艺术的表现,形成艺术的美。
B. “虚”和“实”辩证统一,才能形成艺术的表现,完成艺术的美。
C. “虚”和“实”辩证统一,才能完成艺术的美,形成艺术的表现。
D. “虚”和“实”辩证统一,才能完成艺术的表现与艺术的美。
【答案】17. B 18. D 19. A
【解析】
【17 题详解】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此类试题答题时要理解所有词语的含义,然后结合语境弄清
所用词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暗示信息。
本题中,第一处:美学和艺术美学,是总体及其具体分支的关系,用“运用”较为合适。
第二处:该句转折,提出问题,只提到了“全”与“粹”矛盾的一面,没有提及统一的一面,
所以应是“相互冲突”而非“相反相成”。
第三处:浪漫主义,指一种运用想象、夸张手法来塑造形象、反映现实生活的文艺思潮和创
作方法,与原文内容不匹配;形式主义,指一种脱离现实内容,只关注表现形式的艺术思潮,
符合原文中过于讲求“抽象”“提炼”的意思。
第四处:提出,语气普通,强调观点从无到有生成的过程,这并不是原文特别想强调的:指
出,则强调观点及其方向立场上的正确性,观点的权威性更强,因此更符合文章末尾收束的
意图。
的
故选 B。
【18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的连贯性。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设题的形式,如本题是从文中
抽出一句话让考生进行选择,考生要把握前后的语境,明确主语的一致性,明确句式的对称
性,明确前后内容的照应。
本题中,该句用到两处“似乎”,表意模糊,用以提出问题,留待后文反驳,故不可选 B 和 C
两个不留余地的断言。先有“全”和“粹”两个关键点,与“又全又粹”的要求,其并行兼
有之后才产生看似不可调和的“矛盾”,故顺序上应是“又全又粹”在前,照应“全”“粹”,
将条件更进一步,“矛盾”在后,抛出结果与问题。
D 项表达与衔接恰当。
故选 D
【19 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命题者从一段文字中选择一个句子,将其修改有病句,
然后在题中列出四种修改情形,要求选出修改最恰当的一种。此类试题解答时,需要掌握病
句的常见类型。常见的病句类型有: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
意不明、不合逻辑等。错误一般可以分为两类,凡是违反语法结构规律的叫语法错误,违反
客观事理的句子叫逻辑错误。解题时先确定逻辑类病句,再按照成分分析法排除语法类病句,
常见的逻辑错误类病句有语序不当、结构混乱、不合逻辑等。
本题中,“美”与“表现”不能用同一个动词恰当地搭配,需要拆开分述;“完成”某项工
作,可与“表现”搭配;“形成”某种抽象结果,可与“美”搭配;“美”应是最后结论,
放在“表现”之后。
故选 A。
【点睛】对于词语题,第一要辨析词义,包括词语的语义侧重点、词语的词义轻重、词义范
围的大小等。第二,辨析色彩。包括词语的感情色彩跟语体色彩。第三,辨析用法。包括搭
配习惯、语法功能、使用对象等方面。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 12 个字。
垃圾分类是对垃圾进行有效处置的一种科学管理方法。①________,大致说来能获得以下三
方面的综合效益。首先,垃圾分类可以节省土地。中国人均耕地面积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三
。
分之一,而垃圾场占用了大量宝贵的土地资源。其次,垃圾分类能够减少污染。通过堆放或
填埋处理垃圾,即使垃圾处理地远离生活场所并采用相应的隔离技术,②________,这些有
害物质会随着地球的循环渗透到整个生态圈中,污染水源和土地,最终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
此外,③________,如 1 吨废塑料可回炼 600 公斤柴油,回收丢弃的食品、织物可以生产有
机肥料等。
【答案】 (1). 垃圾分类( 或者“它”)的好处很多 (2). 也阻止不了有害物质渗透
(3). 垃圾分类还可以变废为宝(回收利用)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既考查句子的连贯性,又考查学生对文段的总结概括能力,及文段的推断
能力。这段文字的中心话题是“垃圾分类”。
第一处,前面是“垃圾分类”的概念,后面说“大致说来能获得以下三方面的综合效
益……”,由此可知,横线处的内容应是总说垃圾分类的诸多好处;
第二处,前面说“即使垃圾处理地远离生活场所并采用相应的隔离技术”,“即使”是表示假
设的关联词语,一般与“也”搭配,那么横线上的句子应是“也……”,结合后面“些有害物
质会随着地球的循环渗透到整个生态圈中……”可知,横线上的句子应是说无法阻止有害物
质渗透;
第三处,“此外”表明后面是对前面的补充,后面“如 1 吨废塑料可回炼 600 公斤柴油,回
收丢弃的食品、织物可以生产有机肥料等”,这是举出例子对前面进行说明,由此可知,横线
处的句子应是说垃圾分类的益处。
21.把下面一段话的主要意思压缩成一段话,不超过 60 个字。
近代以来,国际社会的“杂音”时有出现有的外国学者认为中华文明能实证的没有五千
年,而只有 3500 年左右。如良渚水坝、良诸城墙以及高度发达的稻作农业和制作精美的玉器,
为中国以及该地区在新石器晚期到青铜时代早期的文化认同、社会政治组织以及社会文化的
发展提供了无可替代的证据,是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实证圣地。申遗成功意味着良诸遗址所
代表的中华五千多年文明拨开了“杂音”,在国际上得到了广泛认可,充分展示了中华文化的
独特魅力和自信.
【答案】关键倍息:①中华文明五千年被认为缺乏实证;②良渚遗址提供了无可替代的证据;
③申遗成功表明中华五千年文明得到国际广泛认可。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学生压缩语段的基本能力。这种题一般是为学生提供一个详细完整的信息
材料,里面包含一个确切的信息术语,而与信息术语相关的信息,都在材料中。完成这种工
作,作题者需首先提取相关信息,然后重新组合成连贯的语句表达出来。本题,材料共三句
话,每一句话抓住关键信息,“有的外国学者认为中华文明能实证的没有五千年,而只有 3500
年左右”“如良渚水坝、良诸城墙……提供了无可替代的证据”“申遗成功意味着良诸遗址
所代表的中华五千多年文明拨开了‘杂音’,在国际上得到了广泛认可”,根据字数限制,每
一点压缩成短句子,比如第一条压缩为“中华文明五千年被认为缺乏实证”。
【点睛】提炼语意题解题步骤如下:①读懂原文,明确主要信息和侧重点,用提取要点法,
归纳出内容要点并审清题目的要求;②分析阅读的语段,明确语段文体,划分层次,概括层
意,弄清其内在的关系,辨明题型,确立压缩的角度;③明确阅读材料的表达方式,找出关
键语句,概括信息要点;依照字数要求,决定取舍;④按题目要求,选择最佳句式,恰切表
达,注意语言的连贯。
四、作文(60 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近日,深圳老牌名校公布了一份“超豪华”的教师招转名单,该名单中的 35 位
教师均为硕士或博士学历,且清一色毕业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哈佛大学、伦敦大学等国
内外一流名校,其中,仅清华、北大的研究生就有 20 名。
顶尖名校硕士或博士学历毕业生去中小学教书算不算大材小用,引发社会的广泛争论。
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据此写一篇文章。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
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答案】平凡的岗位,不平凡的人生
雄鹰只是百鸟中的一只,但它敢于搏击苍穹,他的生命从此不再平凡;梅花只是百花中
的一朵,但它敢于凌霜傲雪,它的生命不再平庸;他们只是茫茫人海中的一个,但是他们终
生奉献,他们的人生从此不再平凡。
平凡的岗位,不平凡的人生。他们坚守着自己的岗位,虽然平淡却无怨无悔,他们在平
凡的岗位上闪耀着人性的光芒,在平凡的岗位上书写着璀璨的人生。
他用一粒种子,改变了世界,他创造的社会财富,只有两个字可以形容——无价。他依
旧躬耕于田畴,淡泊于名利,真实于自我。他以一介农夫的姿态,行走在心灵的田野,收获
着泥土的芬芳。袁隆平,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创造着一个又一个世界农业史上的奇迹。他
整日穿梭于稻田之间,天为伴,地为友,生活虽然平淡,但他无怨无悔。他甘心在这平凡的
岗位上奉献自己的智慧,奉献自己的人生。他的奉献已超越了国界,他的奉献为人类带来了
希望,他的奉献使得他虽处平凡的岗位,却已种下不平凡的人生。
有一首民谣这样唱道:“杨善洲,杨善洲,老牛拉车不回头,当官一场手空空,退休又
钻山沟沟,二十多年绿荒山,拼了老命建林场,创造资产几个亿,分文不取乐悠悠……”杨
善洲只是一名普通的党员干部,但他对党有着无限的忠诚,对人民有着深厚的感情,对工作
无比的热爱。他用激情、用热情、用生命向世人诠释了一名共产党员 60 年如一日对理想信念
的坚守。他的清贫一辈子、奉献一辈子、奋斗一辈子的崇高思想境界和道德情操,在人民的
心中竖起一座丰碑。他的大公无私、毫不利己、专门利人,他的卓越精神境界和他的公仆本
色、百姓情怀成为一代人的楷模,他是天空中最亮的一颗星。
昨天,烈士的鲜血染红了绽开的鲜花;今天,平凡的人们在平凡的岗位上用智慧和汗水
创造着不平凡的人生。他们隐没于茫茫人海之中,用平凡诠释了伟大,用奉献回答了生命的
意义!而我们,或许渺小如沧海一粟,或许平凡如一朵朴素的花,但是,只要我们心中有善、
心中有爱,并且付诸行动,不因善小而不为,那么一定会写就自己不平凡的传奇。
平凡的岗位,不平凡的人生!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的写作能力。本题属于任务驱动型作文,任务驱动型作文
的写作要求关键在于识别并完成任务,在任务的驱动下发表对材料的看法。写作考场作文的
第一步是审题,即审读题干要求和审读材料内容。本题题干要求考生针对材料来谈自己的思
考与联想,写一篇文章与同龄人共勉。材料重点在于引导考生关注社会并思考人的价值,如
何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等。这就要求考生要把握材料的内容,明确材料的中心话题,在中心话
题的指引下进行立意作文。
【审题】本题材料比较简单,主要讲深圳老牌名校公布了一份“超豪华”的教师招
转名单引发人们热议。顶尖名校硕士或博士学历毕业生去中小学教书算不算大材小用,不同
的人有不同的认识。当今时代,文化已经成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其中的科技竞争,
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而人才的成长靠教育。教育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先导性、全局性和
基础性作用。可以认为不是“大材小用”,可以从职业取向、个人价值实现的方式、重视基础
教育等方面分析立意;也可以认为是“大材小用”,需要言之有理,能够自圆其说(此角度不
建议)。
参考立意:①转变就业观念,适应国家发展需要才能更好地实现人生价值;②百年大计,教
育为本,要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投身基础教育;③大材在小岗位上也会有大用;④基础教育
是国民素质提升和国家发展的根基,硕士博士到中学任教大有可为;⑤让高层次人才当教师
有利于人才培养;⑥“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平凡的岗位也能造就不平凡的人生。
行文结构:结合材料内容分析,引出观点“平凡的岗位也能造就不平凡的人生”。然后结合不
同的人物事例进行分析论述,如在这平凡的岗位上,仍然有一些人拥有了不平凡的人生,因
为他们对他们的工作情有独钟。结合汶川地震中那后一群可爱、可亲、可敬的武警战士、袁
隆平、邓亚萍等事例来分析论述。最后可以写自己的感悟或做法,如对一件事情情有独钟,
投入感情,认真的去做好它,就一定能有非凡的成就;平凡亦是伟大,也唯有平凡能造就不
平凡。
【素材】转变就业观念,发挥专长,做到极致,才能成“状元”。
时代在变化,每个人自我价值体现的方式也在变化,正所谓“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
元”。
如果自己真是个“大材”,就不需要害怕大材小用,就应该更加勤奋,以卓越的表现和成
绩,让人佩服、称赞,从而实现“大材”大用。汉武帝认为司马迁根本不是人才,但是司马
迁以他的《史记》向历史证明了自己的伟大。李白认为“天生我材必有用”,尽管唐玄宗不认
他这个人才,但是李白以自己的诗篇,证明了自己实在是中华文化的天才。历史发展虽然确
实埋没了许多人才,但是也让更多的、数不胜数的英杰、伟人,如耀眼的繁星。体育比赛总
有黑马杀出,演艺界常有新人涌现,都很能说明真正的人才是不可能永远被埋没的。
那些觉得自己小材大用,而实际上很有可能不是“小材”,只是为人低调、谦虚的人。这
样的人,必然能够踏实肯干,勤奋好学,以勤补拙;这样的人,必然领导器重,群众佩服;
这样的人,必将进步地快,即使真是“小材”,也必然能终将成长为“大材”。
当前浮躁的时代,不少人容易眼高手低,觉得自己无所不能,不安于踏踏实实做事,只
会抱怨和指手画脚。他们愿意看、愿意说,却不愿干。看到别人工作,他们嗤之以鼻,评论
起来头头是道,可若要将他安排到同样岗位,却做得不如别人。这样的人最爱抱怨“大材小
用”,其实是自不量力。
当今需要抓住难得发展机遇,提升教师教育人才培养层次,扩大教育硕士规模,坚持培
养原则,确保培养质量。
教师是平凡的,普通的就象一颗小小的铺路石,没有水晶纯净,没有宝石艳丽,更没有
钻石那般光芒四射。我曾经这样想过:谁愿意,将自己的才华局限在那小小的三尺讲台?谁
愿意,面对着一群懵懂的孩子日复一日地传授着相同的知识?谁愿意,在一届届学生的迎来
送走中看到自己的年华流逝? 可是,为了祖国的下一代、为了教育事业的发展、为了能满
足那对知识充满渴求的眼神,无数的教育工作者愿意。愿意在平凡的岗位上作出不平凡的业
绩。
不选择捷径,一步步、一天天拼命、认真、踏实地工作,积以时日,梦想变为现实,事
业获得成功,这就是非凡的凡人。
【点睛】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的审题方法很多,立意方向也呈现多样化特点。但是有一
点必须加以重视,只有那些抓住核心立意及重要立意方向的作文才能得一类分。由于“矛盾
性”,更由于作文材料的多则,材料本身没有做价值的判断,材料意义的容涵性与开放性强,
那么考生必须权衡,只有衡量、考虑、斟酌之后,才能做出恰当、准确的选择,才能有自己
真切的认识与思考、冷静的分析、逻辑性的表达。在行文中,辨析关键概念、辨析是非、辨
析因果、辨析本质。试题是否具有思辨性,能否引导学生进行思辨。这就牵涉作文题设置的
题型功能和题型考查目标的问题。作文主要考查的是学生的写作能力,其中包括思想内容、
情感态度、布局谋篇,以及对这些加以整合的逻辑思维能力。思辨应该是一个文章写作的切
入点。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更能贴近社会生活,注重材料的启发和引导作用,更能体现学生
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在角度、立意、文体和标题等方面,给考生留出更大的自
主选择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