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虹口区2020届高三语文一模试卷(附解析Word版)
加入VIP免费下载

上海市虹口区2020届高三语文一模试卷(附解析Word版)

ID:439829

大小:63.72 KB

页数:27页

时间:2020-12-23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虹口区 2019 学年度第一学期期终学生学习能力诊断测试高三语文试卷 2019.12 一、积累应用 10 分 1.按要求填空。 (1)锦江春色来天地,__________________。(杜甫《登楼》) (2)__________________,为谁流下潇湘去?(秦观《踏莎行·_________》) (3)姜夔的《扬州慢》中用拟人的手法表达痛恨战争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玉垒浮云变古今 (2). 郴江幸自绕郴山 (3). 郴州旅舍 (4). 废 池乔木 (5). 犹厌言兵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名句的默写能力。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 自课外,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 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垒”“郴”“犹”等,要理解字义去 记忆。学生记忆的时候应该结合诗句的意思。 2.按要求选择。 (1)小明学习遇到困难,老师想写一句话来鼓励他,以下内容合适的一项是( )。 A.尺璧非宝,寸阴可惜 B.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C.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D.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2)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语段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因此乡村治 理不仅仅是一个治理实践过程,更是一个文化积淀过程。 ①而价值整合是最为基本的一种功能 ②任何社会中人的价值观念总会存在差异 ③文化具有社会整合、社会导向等重要功能 ④统一的文化熏陶往往能促进人们在社会互动过程中逐步形成大体一致的社会观念 A.③①④② B.②③①④ C.③①②④ D.④②③① 【答案】 (1). B (2). C 【解析】 【详解】(1)本题考查对成语熟语的理解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解答此类题目,一是要理 解成语熟语的含义,二是要分析语境,注意从内容、感情等角度选择适合语境的词语。本题 语境是,小明学习遇到困难,老师想写一句话来鼓励他。 A 项,尺璧非宝,寸阴可惜,此句出自《千字文》,意思是,一尺长的美玉不能算是真正的宝 贝,而即使是片刻时光也值得珍惜。强调珍惜时光,不符合语境。 B 项,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出自《庄子·渔父》,意思是,人的诚心所到,能感动天地,使 金石为之开裂。比喻只要专心诚意去做,什么疑难问题都能解决。符合语境要求。 C 项,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出自春秋孔子《论语_卫灵公》,意思是,人没有长远的考虑,一 定会出现眼前的忧患。表示看事做事应该有远大的眼光,周密的考虑。不符合语境。 D 项,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出自诸葛亮《诫子书》,意思是,以静思反省来使自己尽善尽美, 以俭朴节约财物来培养自己高尚的品德。强调反思和节俭,不符合语境。 故选 B。 (2)本题主要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解答句子衔接题, 要明确语段中心意思,“瞻前顾后”,抓住一些关键词,如指示代词、关联词等。 本段主要写文化在社会价值导向和整合中 作用。③是总领句,总说文化的功能;①是从众 多功能中突出“价值整合”这一功能,因此③①衔接紧密;②说人的价值观念存在差异,④ 说文化能促进社会互动进而形成大体一致的社会观念,内容上②④衔接紧密。整个排序为 ③①②④。 故选 C。 【点睛】排序题解题技巧: 一、结合选项,确定开头句 我们要结合选项,关注首句,排除不适合做首句的选项。不适合做首句的语句主要有以下几 类: 1. 含有指代词且在本句中找不到指代对象,如:这、那、其、此、它 2. 关联词的下半段,如虽然但是;即使也;如果那么等,当下半段做句首时这样的选项均可排 除。 的 3. 含有总结词汇的句子,如:因此、总之、可见等 4. 并列句式的后半部分,如:也、同时、还有、另一方面等 5. 具体分析论证的句子 二、抓标志词,合并同类型 1. 指代词和指代对象往往紧密相连 2. 关联词紧密相连 3. 相同话题的句子紧密相连 4. 相同句式结构的句子紧密相连 5. 含有顺序词的句子往往可确定前后位置关系,如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6. 含有总结词汇的句子倾向于放置在文段的后半段 三、语感顺读,确定答案 在选定选项后,可以进行顺读,确定答案 二、阅读 70 分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①在 2019 年 7 月 6 日召开的第 43 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大会上,“良渚古城遗 址”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②良渚古城建造于约公元前 3300-2300 年间,距今五千年左右。除了世界遗产的光环, “良渚古城遗址”申遗成功令人振奋的另一层意义是,中国五千年前文明史终于得到国际承 认。 ③良渚申遗成功的意义,第一是古城,这个良渚王城,是中国文化的早期中心,第二是 神话,形成了神话叙事的核心话语系统。良渚文化的价值最高的是早期神话,因为王城废弃 了,神话流传下来。所以神话远比王城重要。良渚遗址中发掘出的大量玉器物象和祭祀遗址 中,有大量天地日月崇拜、龙凤崇拜的物象叙事,一直延续下来,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这 些神话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共同性与统一性。 ④德国哲学家谢林曾说:“一个民族,只有当他们认同了共同的神话时,它才是一个真 正的民族。”在华夏民族的形成发展过程中,神话起到了精神滋养作用,文化认同作用,其 最为突出的表现是图腾文化的认同、至上神灵的认同。 ⑤中华民族有五千年历史,其实有文字记载的不过三千多年,之前还有一两千年的历史 如何确认?“神话”是重要的确认方式,这里的“神话”当然不是语言的传说,而是 _________________。 ⑥神话流传有三种途径。第一种是用语言文字记载下来的神话,如大家熟悉的“盘古开 天地”、“女锅造人”等神话传说,既有古老的典籍文字记载,也有民间口头传承,我们称为 神话的语言叙事;第二种是和信仰结合,比如祭祀仪式、以仪式演述故事,比如端午竞渡, 这些行为传述着古老神话,我们叫神话的行为叙事;第三种是和物质形式和图像景观结合起 来的叙事,如特定的器物、塑像、绘画,以及建筑等,我们叫神话的物象叙事。 ⑦良渚文化时期还没有文字,无法靠语言记录,古老的祭祀仪式现在也无法完全重视, 其文化特质主要只能通过墓葬文物来推断,那么最为重要的,就是物质图像部分所表现出来 的神话故事。 ⑧良渚文化出土了大量玉器,如玉璧、玉琼等等,都是重要的礼器,这些玉器对稍晚的 龙山时代诸文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分布范围达到大半个中国。玉文化的传统一直延续,是 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部分。《周札·春官·大宗伯》中有“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也就 是说用璧祭天,用琮祭地。两千年前的文字记载,与五千年前的考古文物契合一致。天地神 话是中华民族重要的创世神话,良渚王城考古遗址成为中国最高王权掌握主流信仰神话的有 力证据,是成熟的中华文明精神体现,具有文化源头的深刻意义。 ⑨良渚文化出土的“十二节玉琮”,是关于天地自然崇拜的礼器,内圆外方的形制,暗合 “天圆地方”的神话观,十二节和天文历法上的十二个月应该有关联,是古人对天地日月的 时间记录。天圆地方的观念,这和后来中华文化的天地观念是一脉相承的。 ⑩良渚文化最重要的遗产是它奠定了中国统一的神话文化基础。“天圆地方”的概念从 良渚文化到夏商周文化,再到清代天坛、社稷坛,以及现代的中华世圮坛,有一条清晰的传 承线索。五千年的不间断的中华文明,良渚文化就是源头的直观呈现。 ⑪良渚文化时期,龙凤两大文化文汇,也是中国创世神话发展的大事。上海福泉山的良 渚文化陶器上的龙纹,成为后来龙文化最典型的纹饰之一,这是良渚文化后期,夏禹龙文化 东进南下的标志性事件,中华文化从此走向了龙凤呈祥的新时代。 ⑫良渚文化构建了中国创世神话的基本谱系。中国神话的多元发生,在八千年的兴隆洼 文化的龙纹,七千年前的河姆渡凤纹就已经出现了。经过数千年的演进和交流,这些主流的 多元文化于五千年前在良渚交汇整合,形成的关于天地神话、关于龙凤神话叙事,以及至上 神的叙事和崇拜,形成了早期中国统一神话文化的源头,关于天地日月神话、关于龙凤呈祥 神话、关于至上神像的崇拜,是民族的共同的神话叙事,成就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文化前 提。神话是良渚文化的灵魂,也是中华民族的灵魂。 3. 分析第④段画线句的作用。 4. 根据上下文语境,在第⑤段空格处填入恰当的句子。 5. 下列对有关良渚出土的“十二节玉琮”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十二节玉琮”内圆外方的形制象征天圆地方的观念。 B. “十二节玉琮”印证了《周礼》中关于天地崇拜的记载。 C. “十二节玉琮”的十二节意味着古人对日月的时间记录。 D. “十二节玉琮”是良渚文化中十分重要的祭天礼仪用器。 6. 下列推断与文意不一致的一项是( )。 A. 良渚文化申遗过程中,神话所起的作用比王城大。 B. 考古文物是确认中华民族历史的重要依据。 C. 中华文化中神话流传的历史已经有五千年了。 D. 良渚文化在中华文化中具有承先启后的意义。 7. 作者认为良渚文化形成了中华神话的核心话语系统,综览全文,概述其理由。 【答案】3. 画线句引用德国哲学家谢林的话,阐明神话在民族文化认同中的重要作用,增强 说服力;结构上领起后文关于良渚文化中神话叙事的意义的论述。 4. 从考古文物的物象叙事体现出来的先民的天地崇拜神话、图腾崇拜神话。 5. D 6. A 7. 良渚文化出土的玉器体现了天地神话,这是中华民族重要的创世神话,良渚文化遗址成为 王权掌握主流信仰话语的有力证据,具有文化源头的深刻意义。良渚文化出土的文物体现了 “天圆地方”和“龙凤交汇”的神话观,奠定了中国统一的神话的文化基础,形成了早期中 国统一的神话文化的源头,成就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文化前提。 【解析】 【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引用的作用。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当分析文本的体裁,然后根据引用的具体内容, 来看这个引用在该段或者该篇中起到的作用。题目是,分析“德国哲学家谢林曾说:‘一个 民族,只有当他们认同了共同的神话时,它才是一个真正的民族。’”本文是学术论文,而 引用的是德国哲学家的名言,这种引用的首要作用是增强说服力;然后分析其在结构上的作 用。这段名言阐述的是神话在民族文化认同中的重要作用,而下文⑧——⑫段阐述的是良渚 文化中神话叙事的意义,因此这段名言恰好领起了后面的主要内容。 【4 题详解】 本题考查情境补写。“补写句子”是综合考点和能力的考查,这类题目一般要求“根据材料 内容”补写句子,要求所补写的句子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并且不能照抄材料, 另有字数限制。所补写的句子的内容来源文本。具体说,所补写的句子的内容、语言要从上 下文的有关材料中去提炼和概括,离开文本不可能补写正确。所补写句子与上下文关系:或 引领下文,或总结上文,或与上下文衔接连贯。语境是“这里的‘神话’当然不是语言的传 说,而是”,说明后面填写的不是“语言的传说”。然后到下文去寻找不是语言传说的内容。 第⑥段写了神话流传有三种途径,第一种与语言有关,排除掉;第二种是和信仰结合,第三 种是和物质形式和图像景观结合起来的叙事;再结合第⑦段“良渚文化时期还没有文字,无 法靠语言记录,古老的祭祀仪式现在也无法完全重视,其文化特质主要只能通过墓葬文物来 推断,那么最为重要的,就是物质图像部分所表现出来的神话故事”,可见应当是“从考古文 物的物象叙事体现出来的神话”;再结合后面第⑧段的“用璧祭天,用琮祭地”,第⑪段的“龙 凤呈祥”,可知这些神话是“先民的天地崇拜神话、图腾崇拜神话”。 【5 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 C 级。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明确题干的提问方 式,然后浏览选项,到文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进行比对,设题的误区如下:因果关系不当、 于文无据、以偏概全、说法过于绝对化、变未然为已然等。本题选不正确的一项。 D 项,“是……祭天礼仪用器”错。原文是“良渚文化出土的‘十二节玉琮’,是关于天地自 然崇拜的礼器”,应当是“天地自然崇拜”的礼器。 故选 D。 【6 题详解】 本题考查本考生整合文中信息并进行推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针对题干内容筛选文中 信息,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推断,推断要立足文本,不可随意生发。本题选推断与文意不一致 的一项。 A 项,“良渚文化申遗过程中,神话所起的作用比王城大”错。原文是“良渚文化的价值最高 的是早期神话,因为王城废弃了,神话流传下来。所以神话远比王城重要”,可见,是从良渚 文化的价值来看,神话比王城重要,而不能推断说申遗过程中神话起的作用比王城大。 故选 A。 【7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信息的整合和对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能力层级 C。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 清题干要求,其次确定答题区间,第三要勾画出相关语句,第四进行整合。题目是,作者认 为良渚文化形成了中华神话的核心话语系统,综览全文,概述其理由。结合第 8 段“良渚文 化出土了大量玉器……天地神话是中华民族重要的创世神话,良渚王城考古遗址成为中国最 高王权掌握主流信仰神话的有力证据,是成熟的中华文明精神体现,具有文化源头的深刻意 义”可概括出“良渚文化出土的玉器体现了天地神话,这是中华民族重要的创世神话,良渚 文化遗址成为王权掌握主流信仰话语的有力证据,具有文化源头的深刻意义”;结合第第 10 段“良渚文化最重要的遗产是它奠定了中国统一的神话文化基础”,第 12 段“经过数千年的 演进和交流,这些主流的多元文化于五千年前在良渚交汇整合,形成的关于天地神话、关于 龙凤神话叙事,以及至上神的叙事和崇拜,形成了早期中国统一神话文化的源头,关于天地 日月神话、关于龙凤呈祥神话、关于至上神像的崇拜,是民族的共同的神话叙事,成就了中 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文化前提”,可概括出“良渚文化出土的文物体现了‘天圆地方’和‘龙凤 交汇’的神话观,奠定了中国统一的神话的文化基础,形成了早期中国统一的神话文化的源 头,成就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文化前提”。 【点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但还要用好“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 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那么, 要比对哪些内容呢?比对词语,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 “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 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凑”(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 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要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去了哪些词,改了 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一般而言,选项中的下面这些词语最值得 我们优先比对:指代词(如“它”“其”等),比对它是否有偷换概念之嫌;范围词(如 “都”“所有”“人人”等),看它是否有任意扩大或缩小外延现象;程度词、时间词(如“或 许”“大概”“必定”“可能”“似乎”“已经”“将来”等),看它是否混淆偶然与必然、 已然与未然,说法绝对等。比对关系,(句间、分句间的逻辑关系),看这种关系是否符合原 文意思,是否合理。比对句间关系,则要求考生不只是单纯地筛选信息,更应在筛选的基础 上关注信息间的联系。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父亲 刘亮程 ①我们家搬进这个院子的第二年,家里的重活开始逐渐落到我们兄弟几个身上,父亲过 早地显出了老相,背稍重点的东西便显得很吃力,嘴里不时嘟囔一句:我都 50 岁的人了,还 出这么大力气。 。 ②他觉得自己早该闲坐到墙根晒太阳了。 ③母亲却认为他是装的。他看上去那么高大壮实,一只胳膊上的劲,比我们浑身的劲都 大得多。一次他发脾气,一只手一拨,老三就飞出去 3 米。我见他发过两次火,都是对着老 三、老四。我和大哥不怎么怕他,时常不听他的话。我们有自己的想法。我们一到这个家, 他便把一切权力交给了母亲。家里买什么不买什么,都是母亲说了算。他看上去只是个干活 的人,和我们一起起早贪黑。每天下地都是他赶车,坐在辕木上,很少挥鞭子。他嫌我们赶 不好,只会用鞭子打牛,跑起来平路颠路不分。他试着让我赶过几次车。往前走叫“呔球”, 往左拐叫“嗷”,往右拐叫“唷”,往后退叫“缩”。我一慌就叫反。一次右边有个土疙瘩,应 该喊“嗷”让牛向左拐绕过去。我却喊成“唷”。牛愣了一下,突然停住,扭头看着我。我一 下不好意思,“嗷、嗷”了好几声。 ④我一个人赶车时就没这么紧张。其实根本用不着多操心,牛会自己往好路上走,遇到 坑坎会自觉躲过。它知道车轱辘碰到疙瘩陷进坑里都会让自己多费劲。 ⑤我们在太平渠使唤老了 3 头牛。有一头是黑母牛,我们到这个家时它已不小岁数了, 走路肉肉的,没一点脾气。父亲说它 8 岁了。8 岁,跟我同岁,还是个孩子呢。可牛只有十几 岁的寿命,活到这个年龄就得考虑卖还是宰。黑母牛给我印象最深的是那副木讷神情。鞭子 抽在身上也没反应。抽急了猛走几步,鞭子一停便慢下来,缓缓悠悠地挪着步子。父亲已经 适应了这个慢劲。我们不行,老想快点走到想去的地方,担心去晚了柴被人砍光草被人割光。 一见飞奔的马车牛车擦身而过,便禁不住抡起鞭子,“呔球、呔球”地叫喊一阵。可是没用, 鞭子抽在它身上就像抽在地上一样,只腾起一股白土。黑母牛身上纵纵横横地爬满了鞭痕。 我们打它时一点都不心疼。我们似乎觉得,它已经不知道疼,再多抽几鞭就像往柴垛上多撂 几把柴一样地无所谓了。它干的最重的活就是拉柴禾,来回几十公里。遇到上坡和难走的路, 我们也会帮着拉,肩上套根绳子,身体前倾着,那时牛会格外用力,我们和牛,就像一对兄 弟。实在拉不动时,牛便伸长脖子,晃着头,哞哞地叫几声,那神情就像父亲背一麻袋重东 西,边喘着气边埋怨:我都快 50 岁的人了,还出这么大力气。 ⑥父亲一生气就嘟囔个不停。我们经常惹他生气。他说东,我们说西。有一段时间我们 故意和他对着干,他生了气就跟母亲嘟囔,母亲因此也生气。在这个院子里我们有过一段很 不愉快的日子。后来我们渐渐地长大懂事了,但父亲也渐渐地老了。 ⑦我一直觉得我不太了解父亲,对这个和我们生活在一起叫他作父亲的男人,我有一种 难言的陌生。他会说书,讲故事,在那些冬天的长夜里,我们围着他听。母亲在油灯旁纳鞋 底。听着那些陌生的故事,感觉很远处的天,一片一片地亮了。我不知道父亲在这个家里过 得快乐不快乐,幸福不幸福。他把我们一家人接进这个院子后悔吗?现在他和母亲还有我最 小的妹妹和妹夫一起住在沙湾县城。早几年他喜欢抽烟,吃晚饭时喝两盅酒。他从不多喝, 再热闹的酒桌上也是喝两盅便早早离开。我去看他时,常带点烟和酒。他打开烟盒,自己叼 一根,又递给我一根烟——许多年前他第一次递给我烟时也是这个动作,手臂半曲着,伸一 下又缩一下,脸上堆着不自然的笑,我不知所措。现在他已经戒烟,酒也喝得更少了。我不 知道该给他带去些什么。每次回去我都在他身边,默默地坐一会儿。依旧没什么要说的话。 他偶尔问一句我的生活和工作,就像许多年前我拉柴回到家,他问一句“牛拴好了吗?”我 答一句,又是长时间的沉默。 8. “我都快五十岁的人了,还出这么大力气。”这句话在文中出现了两次,请对此加以赏析。 9. “牛”在文中有重要作用,请加以分析。 10. 结合文中描写,分析“父亲”的形象。 11. 有人评价刘亮程的散文“朴实理智”,请结合本文加以赏析。 【答案】8. 第①段中这句话是对父亲的语言描写,表现出父亲年过半百依然在辛勤芳作,对 生活的艰辛略带委屈和抱怨。第⑤段中这句话则是用人格化的手法表现牛的老态。这句话前 后出现两次,凸显了牛和人相似的处境,迟暮之年依然要承受生活的重担,使读者通过黑母 牛的形象加深了对文中父亲形象的理解。 9. ①“牛”贯穿本文,文中人物 活动多跟牛有关;②“牛”是文中人物的劳动伙伴,定位 了父亲的农民身份和农村环境;③“牛”具有隐喻作用,黑母牛年老迟缓本讷,依然承担着 拉柴禾的重活,含蓄而形象地表达作者对辛苦劳作一生的父亲的同情。 10.文中刻画的父亲是一个朴实的农民形象。年过半百,一辈子勤于劳作而过早衰老;性格隐 忍沉默,不善表达;同时他也有慈爱的一面,会说书讲故事,在冬天的长夜里用陌生的故事 点亮了孩子心中的希望。 11.“朴实”一是体现在文字质朴平实上,这一语言风格和文中父亲的形象特征相吻合;二是 体现在内容上,文章多选取“赶车”等乡村日常生活片段和细节来展现人物、寄托情感。“理 智”一是体现在字里行间流露出对父亲的理解、愧疚和怀念之情,情感表达克制而深沉;二 是体现在文章的思维深度,文字中包含着作者对生命的深刻体验、对人的价值及人与人关系 的深沉思考(哲学思考)。 【解析】 【8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句子的赏析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要先看句子的特点,是描写景色的还是描 的 写人物的等;写景的要先考虑修辞,再赏析用词和句式;写人的则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赏析。 本题两次写到同一句话。 第一句,结合语境“父亲过早地显出了老相,背稍重点的东西便显得很吃力,嘴里不时嘟囔 一句:我都 50 岁的人了,还出这么大力气”,这是父亲的语言描写,“都 50 岁的人了”说明 父亲年过半百;“还出这么大力气”写出父亲依然在辛勤劳作;此句表达了父亲对生活的艰 辛略带委屈和抱怨。 第二句,结合语境“实在拉不动时,牛便伸长脖子,晃着头,哞哞地叫几声,那神情就像父 亲背一麻袋重东西,边喘着气边埋怨:我都快 50 岁的人了,还出这么大力气”,这是在写老 牛,因此这是拟人化的手法,表现牛的老态,同样写出老牛年老而依然辛苦劳作。 再将两个句子放到一起思考。这两句话形成一种照应,一人一牛,处境相似,都是迟暮之年 依然要承受生活的重担;两个形象互相映衬,使读者通过黑母牛的形象加深了对文中父亲形 象的理解。 【9 题详解】 本题考查物象的作用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一般答题思路是,对情节的作用,对主要人物 的作用,对环境的作用,对主题的作用。本题问:“牛”的形象的作用。 从情节上来看,文章多次提到“牛”。比如第 3、4 段写父亲赶牛车和“我”赶牛车;第 5 段 写到家里的黑母牛。可见,“牛”贯穿本文,文中人物的活动多跟牛有关。 从人物和环境上来看。“我”家在农村,父亲是农民,牛是我们的重要劳动伙伴。“牛”定 位了父亲的农民身份,凸显了农村的环境。 从主题上看。文中的黑母牛与父亲的形象有相似之处,他们都已年老,行动迟缓费力,却依 然承担着繁重的劳动,因此黑母牛的形象对父亲有隐喻作用。作者通过对黑母牛年老迟缓本 讷,依然承担着拉柴禾的重活的描写,含蓄而形象地表达作者对辛苦劳作一生的父亲的同情。 【10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鉴赏能力。分析人物形象首先应结合着文中叙述性的语句,从身份、 地位、修养、气质等总体上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然后根据小说中描写这个人物的言行举 止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的语句直接提取或概括 即可,即列举文中反映该性格特征的事例。注意各点之间不要重合、不要相互包含,答题不 要只简单的回答性格特征。 首先概括父亲的身份,通过关于“牛”“赶牛车”“拉柴禾”等描写,可以看出父亲是一个 朴实的农民形象。再看父亲的特点,结合第 1 段“父亲过早地显出了老相,背稍重点的东西 便显得很吃力,嘴里不时嘟囔一句:我都 50 岁的人了,还出这么大力气”,可概括出“年过 半百,一辈子勤于劳作而过早衰老”;结合第 6 段“父亲一生气就嘟囔个不停。我们经常惹他 生气。他说东,我们说西。有一段时间我们故意和他对着干,他生了气就跟母亲嘟囔”,以及 第 7 段“每次回去我都在他身边,默默地坐一会儿。依旧没什么要说的话。他偶尔问一句我 的生活和工作,就像许多年前我拉柴回到家,他问一句‘牛拴好了吗?’我答一句,又是长 时间的沉默”可概括出“性格隐忍沉默,不善表达”;结合第 7 段“他会说书,讲故事,在那 些冬天的长夜里,我们围着他听。母亲在油灯旁纳鞋底。听着那些陌生的故事,感觉很远处 的天,一片一片地亮了”,可概括出“他也有慈爱的一面,会说书讲故事,在冬天的长夜里用 陌生的故事点亮了孩子心中的希望”。 【1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风格的鉴赏能力。解答此类题目,一要看文本的内容,二要看文本的表现手 法,三要看文本的语言风格。题目是,有人评价刘亮程的散文“朴实理智”,请结合本文加以 赏析。首先理解“朴实理智”的含义。 “朴实”是就文章的内容和语言来说的。从文本内容上来看,文章塑造的父亲的形象时一位 朴实的农民,因此文中描写的多是“赶车”“拉柴禾”等乡村日常生活,也写到一些美好的 细节,比如第 7 段写“他会说书,讲故事,在那些冬天的长夜里,我们围着他听。母亲在油 灯旁纳鞋底。听着那些陌生的故事,感觉很远处的天,一片一片地亮了”等,这些内容体现 出“朴实”的风格。再看语言,“他试着让我赶过几次车。往前走叫‘呔球’,往左拐叫 ‘嗷’,往右拐叫‘唷’,往后退叫‘缩’”“我们在太平渠使唤老了 3 头牛。有一头是黑母 牛,我们到这个家时它已不小岁数了,走路肉肉的,没一点脾气”,这些文字都很质朴平实, 和文中父亲的形象特征相吻合。 再分析“理智”,一是体现在情感的表达克制而深沉,一是思维有深度。比如,文章表现对父 亲的感情,这样写,“有一段时间我们故意和他对着干,他生了气就跟母亲嘟囔,母亲因此 也生气。在这个院子里我们有过一段很不愉快的日子。后来我们渐渐地长大懂事了,但父亲 也渐渐地老了” “我不知道父亲在这个家里过得快乐不快乐,幸福不幸福。他把我们一家人 接进这个院子后悔吗?”,字里行间流露出对父亲的理解、愧疚和怀念之情,情感表达克制而 深沉。本文通过对父亲的描写,不仅表达对父亲的情感,更包含着对生命的深刻体验、对人 的价值及人与人关系的深沉思考,比如“父亲过早地显出了老相,背稍重点的东西便显得很 吃力,嘴里不时嘟囔一句:我都 50 岁的人了,还出这么大力气”“我们经常惹他生气。他说 东,我们说西。有一段时间我们故意和他对着干,他生了气就跟母亲嘟囔,母亲因此也生气。 在这个院子里我们有过一段很不愉快的日子”“我不知道父亲在这个家里过得快乐不快乐, 幸福不幸福。他把我们一家人接进这个院子后悔吗?”。这些体现出文章“理智”的特征。 【点睛】次要人物为主要人物服务 1、烘托突出主人公性格(性格上对比差异);2、深化主题 (次要人物性格与主题间联系);3、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站在次要人物角度推动故事发展); 4、烘托气氛。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双调】庆东原 (元)白朴 暖日宜乘轿,春风宜试马,恰寒食有二百处秋千架,对人娇杏花,扑人飞柳花,迎人笑 桃花。来往画船游,招飐①青旗②挂。 [注]①招飐:招展,飘扬。②青旗:青色的酒旗。 12. 下列关于本作品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双调”是曲牌,“庆东原”是曲名。 B. “双调”是宫调,“庆东原”是曲牌。 C. “双调”是曲牌,“庆东原”是曲调。 D. “双调”是宫调,“庆东原”是曲头。 13. 从表达的情感看,下列作品中与本作品最接近的一项是( )。 A. 关汉卿《南吕·四块玉·别情》 B. 马致远《越调·天净沙·秋思》 C. 马致远《双调·寿阳曲·远浦帆归》 D. 张养浩《中吕·上坡羊·潼关怀古》 14. 本作品对花的描写生动传神,请加以赏析。 【答案】12. B 13. C 14. 作品运用比拟手法,生动准确地描摹了春天鲜花盛开的千姿百态。作者写杏花对人撒娇、 柳花随着春风迎面扑来、桃花对人含笑盈盈,都是用一个动词精准传神地表现出景物的特征。 通过对三种花神态动作的描写表现出春天人和大自然特别密切的关系,渲染了春天喧闹和谐 的环境氛围和人们愉悦的心情。 【解析】 【1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学常识的识记能力。具体考查宫调和曲牌。宫调是古代戏曲、音乐名词。是音 乐的各种调式,宫调不同,音调就不同。曲牌,俗称“牌子”。和词牌一样,是曲的音乐谱式。 本题中“双调”是宫调,“庆东原”是曲牌。 故选 B。 【13 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鉴赏作者思想感情,可借助于“三看三抓法”答题,即 看标题、看作者、看注释;抓诗眼(或词眼)、抓主旨、抓意象特征。组织答案时,要用能够 准确表现作者情感特点和情感基调的词语来概括作者的思想感情。平时要积累一些常见的诗 歌情感规范用语。题目是,从表达的情感看,下列作品中与本作品最接近的一项是。 先分析本曲的感情。日暖风和,由“宜”、“堪”的无往不适,带出了下文的游赏。杏花妍丽 雅洁,柳花飘舞轻飏,桃花艳美夺目。全曲纯用白描,表现了春日郊野的勃勃生机与游人的 畅乐心情。 A 项,关汉卿《南吕·四块玉·别情》,描写离别情绪,表现了多情女主人公送别情人凭栏望 远、依依不舍的相思之情。与本曲感情不同。 B 项,马致远《越调·天净沙·秋思》,描绘出一幅凄凉动人的秋郊夕照图,准确地传达出旅 人凄苦的心境。与本曲感情不同。 C 项,马致远《双调·寿阳曲·远浦帆归》,描绘的是一幅江村渔人晚归图,表现出向往宁静 生活的主题。全曲境界清淡闲远,远浦,酒旗,断桥,茅舍,远景近景,相得益彰,显得清 疏而又淡雅。与本曲感情接近。 D 项,张养浩《中吕·上坡羊·潼关怀古》,描写潼关险要地势,感慨历代王朝兴亡,对人民 在动乱中遭受苦难深表同情,表达了对广大人民的同情。与本曲感情不同。 故选 C。 【14 题详解】 本题考查诗歌的表达技巧。判断时,考生一定要立足全诗整体,首先从抒情方式、结构、构 思等方面入手,然后再考虑局部的描写、修辞技巧。答题时,也应尽可能把意境、情感、手 法、效果等要素分析解说清楚。题目是,本作品对花的描写生动传神,请加以赏析。描写花 的句子时“对人娇杏花,扑人飞柳花,迎人笑桃花”,意思是“杏花逞娇斗妍,柳花飞扑人面, 桃花绽开笑脸”。其中“娇”“扑”“笑”三个字都运用了比拟的写法,杏花妍丽雅洁,如玉 容呈露,像对人撒娇;柳花飘舞轻飏,随着春风迎面扑来,如依依随身;桃花艳美夺目,如 佳人多情,对人含笑盈盈。这三句不仅生动准确地描摹了春天鲜花盛开的千姿百态,并且将 原本无情的花木拟人化,表现出春天人和大自然特别密切的关系,从而显示了游人悦目赏心、 全身心陶醉于大自然美景的情态。 【点睛】解答诗歌情感的答题方法如下:①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 感。②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③从作者和创作背景 入手,做到知人论世。④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 表现的思想感情。⑤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⑥从用 典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含蓄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同时还要注意诗 文前面的小序和诗文后面的注解。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①曾孝序,字逢原,泉州晋江人。以荫补将作监主簿,监泰州海安盐仓,因家泰州。累 官至环庆路经略、安抚使。过阙,与蔡京论讲议司事,曰:“天下之财贵于流通,取民膏血 以聚京师,恐非太平法。”京衔之。时京方行结籴、俵籴之法,尽括民财充数,孝序上疏曰: “民力殚矣。民为邦本,一有逃移,谁与守邦?” ②京益怒,遣御史宋圣宠劾其私事,追逮其家人,锻炼无所得,但言约日出师,几误军 期,削籍窜岭表。遇赦,量移永州。京罢相,授显谟阁待制、知潭州。复以论徭事与吴居厚 不合,落职知袁州,寻复职,再知潭州。 ③道州人叛,乘高恃险,机毒矢下射,官军不得前,于两山间仆巨木,横累以守。孝序 夜遣骁锐攀援而上,以大兵继进,破平之。进显谟阁直学士,迁龙图阁直学士、知青州。缮 修城池,训练士卒,储峙金谷,有数年之备,金人不敢犯。 ④高宗即位,升延康殿学士,召赴行在。既而青州民诣南都借留,许之。 ⑤先是,临朐土兵赵晟聚众为乱孝序付将官王定兵千人捕之失利而归。孝序责以力战自 赎,定乃以言撼败卒,夺门斩关入,孝序出据厅事,瞋目骂之,遂遇害,年七十九。城无主, 遂陷。后赠孝序五官,为光禄大夫,谥威愍。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二百一十二,有删改) 15. 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京衔之( ) (2)民力殚矣( ) 16. 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 (1)锻炼无所得( ) A.刑讯 B.推敲 C.考验 D.锤炼 (2)定乃以言撼败卒( ) A.震撼 B.震慑 C.怂恿 D.使……害怕 17. 把第③段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 道州人叛,乘高恃险,机毒矢下射,官军不得前,于两山间仆巨木,横累以守。 18. 用“/”为第⑤段画线部分断句。 临朐土兵赵晟聚众为乱孝序付将官王定兵千人捕之失利而归 19. 第④段写青州百姓到南都请求曾孝序留任。请联系全文合理推断其原因。 20.《逸周书·谥法解》中解释“威”字有“刚果”“感行”“执正”等意思,请结合曾孝序 生平事迹分析其谥号中“威”字 含义。 【答案】15. (1). (1)怀恨于心 (2). (2)竭尽 16. (1). A (2). C 17.道州人叛乱,依仗高处险峻地势,在机械上装毒箭向下射。官军不能向前进军,就在两山 间铺上巨木,交错堆积着来防守。 18. 临朐土兵赵晟聚众为乱/孝序付将官王定兵千人捕之/失利而归。 19.原因有二,首先,曾孝序是一位有军事才能的官员,为青州知州期间,缮修城池,训练士 卒,储备钱粮,令金人不敢侵犯,故青州安定,无战乱。其次,曾孝序是一位体恤民众疾苦 的官员,不会搜刮民财,不会加重徭役,百姓受其善待。 20. 曾孝序谥号“威”字有刚正不阿、勇猛刚强、威武不屈等含义。首先,曾孝序刚正不阿, 不畏权贵,面对蔡京,他能直言其“取民膏血”之错,并上奏章为民请命;其次,曾孝序勇 猛刚强,面对强敌,他知难而进,平定叛军;注重守备,让金人不敢来犯;再次,他不徇私 情,少宽容,但又大义凛然,下属兵败,他“责以力战”,下属叛乱,他慷慨赴死。 【解析】 【15 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文言实词的意思。实词类题目答题的方法有“结构分析法”“语法分析法”“形 旁辨义法”“套用成语法”“套用课本法”,解答此题要注意上下文,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 的 义代到原文中去,依据上下文的语意来推导之,应该很容易判断出来。 (1)京衔之,意思是“蔡京怀恨于心”。衔:怀恨于心 (2)民力殚矣,意思是“百姓的力量用尽了”。殚:竭尽。 【16 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文言实词的意思。实词类题目答题的方法有“结构分析法”“语法分析法”“形 旁辨义法”“套用成语法”“套用课本法”,解答此题要注意上下文,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 义代到原文中去,依据上下文的语意来推导之,应该很容易判断出来。 (1)锻炼无所得,意思是“刑讯逼供,什么也没有得到”。锻炼:刑讯。 故选 A。 (2)定乃以言撼败卒,意思是“王定用言辞怂恿失败的士兵”。撼:怂恿。 故选 C。 【17 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 都要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 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 落实。本题关键词有:叛,叛乱;乘,依仗;机,名词作动词,在机械上装;下,名词作状 语,向下;得,能够;于,在;仆,铺;横累,交错堆积。 【18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给文言文断句时,要注意句首发语词、句末语气词,要确定 谓语。一般情况下,句首发语词前、句末语气词后要停顿,并列成分之间也要停顿;分析谓 语,谓语如果是形容词,谓语后可停顿;如果是动词,宾语后可以停顿;同时还要注意结构 上的对称,省略、对偶、反复等修辞;尤其要关注 “曰”“乎”“于”“而”“之”“也”“矣”“焉”“耳”“则”这些关键词。句子大意 是:临朐土兵赵晟聚集众人作乱,曾孝序交给将官王定一千士兵抓捕他,打了败仗回来。其 中“临朐土兵赵晟聚众为乱”一句,“临朐土兵赵晟”是主语, “聚众为乱”是谓语,后面 断开;“孝序付将官王定兵千人捕之”一句,“孝序”是主语,“付将官王定兵千人捕之” 是谓语部分,后面断开。 【19 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做这类题需要具备的能力即考查角度有:提取、筛选、 整合信息的能力,需要细心;知识迁移、理解揣悟的能力,需要灵活应变。要了解选项特征, 常见选项信息表述类型有(1)正确信息(2)错误或无中生有的信息(3)答非所问或与题干 不同类的信息。应对策略有(1)提取信息仔细对照(2)准确理解文段和选项信息的异同 (3)审清题干要求。题目是,第④段写青州百姓到南都请求曾孝序留任。请联系全文合理推 断其原因。 结合“进显谟阁直学士,迁龙图阁直学士、知青州。缮修城池,训练士卒,储峙金谷,有数 年之备,金人不敢犯”,为青州知州期间,缮修城池,训练士卒,储备钱粮,令金人不敢侵犯, 故青州安定,无战乱,可见曾孝序是一位有军事才能的官员。这是百姓请求他留任的原因之 一。 结合“过阙,与蔡京论讲议司事,曰:‘天下之财贵于流通,取民膏血以聚京师,恐非太平 法。’京衔之。时京方行结籴、俵籴之法,尽括民财充数,孝序上疏曰:‘民力殚矣。民为 邦本,一有逃移,谁与守邦?’”,可见曾孝序是一位体恤民众疾苦的官员,不会搜刮民财, 不会加重徭役,百姓受其善待。这是百姓请求他留任的原因之二。 【20 题详解】 本题考查欣赏作品人物形象。对人物形象的分析应把握住人物形象的描写方法:肖像描写、 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以及细节描写等。人物形象相当于分析概括人物 性格,结合文本用两个字的词语或者四字短语概括出来,一般用形容词性。题目是,《逸周书 •谥法解》中解释“威”字有“刚果”“感行”“执正”等意思,请结合曾孝序生平事迹分析 其谥号中“威”字的含义。这是要求借助分析“威”字的含义分析人物形象。 结合“过阙,与蔡京论讲议司事,曰:‘天下之财贵于流通,取民膏血以聚京师,恐非太平 法。’京衔之。时京方行结籴、俵籴之法,尽括民财充数,孝序上疏曰:‘民力殚矣。民为 邦本,一有逃移,谁与守邦?’”,可见曾孝序刚正不阿,不畏权贵,面对蔡京,他能直言其 “取民膏血”之错,并上奏章为民请命; 结合“道州人叛,乘高恃险,机毒矢下射,官军不得前,于两山间仆巨木,横累以守。孝序 夜遣骁锐攀援而上,以大兵继进,破平之”“缮修城池,训练士卒,储峙金谷,有数年之备, 金人不敢犯”,可见曾孝序勇猛刚强,面对强敌,他知难而进,平定叛军;注重守备,让金人 不敢来犯; 结合“临朐土兵赵晟聚众为乱,孝序付将官王定兵千人捕之,失利而归。孝序责以力战自赎, 定乃以言撼败卒,夺门斩关入,孝序出据厅事,瞋目骂之,遂遇害”,可见他不徇私情,少宽 容,但又大义凛然,下属兵败,他“责以力战”,下属叛乱,他慷慨赴死。 由此可总结,曾孝序谥号“威”字有刚正不阿、勇猛刚强、威武不屈等含义。 【点睛】分析人物这类题的设题角度一般有两大类,一是简要概括人物性格或人格魅力,这 类题只需简要总结性格特点即提炼出关键词句。二是问塑造了什么样的人物形象,并简要分 析,这类题做答案时应该包含两方面,首先提炼概括人物性格特点的关键词,然后举出文本 中的相关事例来证明。 参考译文: 曾孝序,字逢原,泉州晋江人。因祖上荫庇补任将作监主簿,监管泰州海安盐仓,于是 定居泰州。积累军功官至环庆路经略、安抚使。到皇宫,与蔡京谈论有关的事情,说:“天 下的钱财贵在流通,搜刮民脂民膏聚集到京城,恐怕不是让天下太平的方法。”蔡京怀恨在 心。当时蔡京正在推行结籴、俵籴的方法,全部搜刮百姓钱财充数,曾孝序上奏章说:“百 姓的力量已经用尽了。百姓为国家根本,一旦有人逃离,谁跟你一起守护国家呢?” 蔡京更加生气,派遣御史宋圣宠弹劾曾孝序的家事,追捕他的家人,刑讯并没有得到什 么,只好说他约定日期出兵,几乎误了军期,削掉官籍流放到岭南。遇到大赦,酌情调迁永 州。蔡京罢免宰相后,朝廷授予他显谟阁待制、潭州知州的官职。又因谈论徭役之事与吴居 厚不合,被罢官去管理袁州。不久恢复官职,再次担任潭州知州。 道州人叛乱,依仗高处险峻地势,在机械上装毒箭向下射。官军不能向前进军,就在两 山间铺上巨木,交错堆积着来防守。曾孝序夜里派遣骁勇的精锐部队攀援而上,因而大部队 能够继续前进,击破道州,平定了它。进阶显谟阁直学士,升任图阁直学士、青州知州。修 缮城墙和护城河,训练士兵,储备可以依仗的钱财谷物,有了足够几年的储备,金人不敢进 犯。 高宗即位,升任升延康殿学士,征召他到皇帝身边去。不久青州百姓到南都要求留用, 皇帝答应了。 在这之前,临朐土兵赵晟聚集众人作乱,曾孝序交给将官王定一千士兵抓捕他,打了败 仗回来。曾孝序要求他努力作战来给自己赎罪,王定于是用言辞怂恿失败的士兵,抢夺关门 进入,曾孝序出来占据厅事,怒目责骂他,于是遇害,年纪七十九岁。城池没有主将,于是 沦陷。朝廷后来追赠孝序五官,担任光禄大夫,谥号威愍。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西施山书舍记 (明)徐渭 ①西施山去县东可五里,《越绝》若《吴越春秋》并称土城,后人始易以今名,□亦曰“土 城山”。盖勾践作宫其间,以教西施、郑旦而用以献吴。又曰:“恐女朴鄙,故令近大道。” 则当其时,此地固要津耶?更数千年,主者不可问矣。商伯子①用值若干而有之。 ②山高不过数仞,而丛灌疏篁,亦鲜澄可悦。上有台,台东有亭;西有书舍数础,舍后 有池以荷。东外折,断水以菱。而亭之前则仍其旧,曰“脂粉塘”,无所改。出东南,西而山 者,耸秀不可悉,悉名山也。绕其舍而亩者、水者,不可以目尽;以田以渔以桑者,尽亩与 水无不然。余少时盖觞于此而乐之。兹伯子使余记,余虽以病阻其觞,然尚能忆之也,率如 此。 ③嗟夫!土城,一山耳,始以粉黛歌舞之宫,当钜丽倾都之孔道,而今变而且迁之。一 旦寥寥然为墟落,田夫野老耕钓徘徊于其间,或拾其堕钗于锄掘。迨于阴晦,夜归牧唱之儿 童又往往诧于野火转燐。宜无不感而嘘,资野人之聚而谈者矣。至其易冶以朴,易优伎以农 桑,本业专而谣俗厚,则有识者又未尝不忘其悲而为之一笑也。 ④伯子聪敏擅文誉,达事变,试从读书暇,一登兹山而望之,或触于景而有如吾前所言 者,姑取而咀之,傥亦一解颐耶? [注]①商伯子:人名,作者故乡人。 21. 可填入第①段方框处的虚词是( )。 A. 乃 B. 则 C. 然 D. 因 22. 下列对文意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第①段叙写了西施山之名,及其古老传说。 B. 第②段描写作者应邀游西施山所见之景。 C. 西施山上宫殿已成墟落,现此处民风淳厚。 D. 作者希望商伯子登西施山时能与自己同感。 23. 从语言风格的角度赏析第②段写景的文字。 24. 本文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且交织着复杂的情感,请对此加以分析。 【答案】21. C 22. B 23. 第②段语言风格平易质朴(写“清新朴素”等亦可)。作者用清新简练的笔调(白描的手 法)勾画了一幅南方山村水墨图,山丘低矮,竹篁青翠,亭舍几间,荷菱数点,触目皆为田 园流水。语言不事雕琢,却将西施山的和平宁静、朴素安适表现得真切而有画面感,同时自 然流露出作者对此间山村之景和田园耕读生活的喜爱之情。 24.本文记叙西施山的古今变迁,从歌宫舞馆,而今一朝寥落成为村庄,记叙、议论中透出作 者一缕悼古的淡淡哀愁和时事易变的辗转思考;第②段描写西施山赏心悦目的山光水色和农 田渔桑之景,蕴含着作者对山村美景的喜爱之情;第③段主要采用议论的表达方式,感叹专 心农桑本业,民俗淳厚,那么有识者也会忘悲微笑,由此进一步抒发作者对和平宁静的田园 耕读生活的欣然与珍视。 【解析】 【21 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能力层级为理解 B。解答此类题目 要熟练掌握十八个常用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理解文言文虚词时要联系原句来理解。结合原文 “西施山去县东可五里,《越绝》若《吴越春秋》并称土城,后人始易以今名,□亦曰‘土城 山’”,大意是“西施山在县城往东约五里,《越绝书》及《吴越春秋》都称它为土城,后人 才改为现在的名字,但也叫它土城山”。这是在说的山的名字,前面说山叫“土城”,后面说 后人改了现在的名字,但是名字中依然有“土城”二字。可见句子前后形成了转折,因此此 处需要填写一个表转折的连词。 A 项,乃,一般表顺承关系或者表判断,不合要求; B 项,则,一般表顺承关系,也可表判断,不合要求; C 项,然,表示转折关系,符合题干要求; D 项,因,一般表顺承关系或者表因果关系。 故选 C。 【2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理解文言文内容的题型,要基本了 解文言文的大意,然后根据选项,在文中找到相关语句,分析选项是否概括全面,翻译是否 正确。本类题型设陷方式一般有故意拔高、信息错位、语句翻译错误等。做题时要回归语境, 理解翻译选项涉及的相关句子,然后将原文内容和选项加以对比,即能发现问题。本题选不 正确的一项。 B 项,“第②段描写作者应邀游西施山所见之景”错,这段只是介绍商伯子买下它之后,山的 布局景色等。原文有“兹伯子使余记,余虽以病阻其觞,然尚能忆之也”作者因病并未游西 施山,只是凭着记忆写下它的景色。 故选 B。 【2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语言风格的鉴赏能力。解答此类题目,一般要根据写作的内容、用词等语言特点 分析判断风格,并结合表达的情感来分析效果。题目是,从语言风格的角度赏析第②段写景 的文字。 结合原文中的一些描写,比如第 2 段描写西施山的景色“山高不过数仞,而丛灌疏篁,亦鲜 澄可悦。上有台,台东有亭;西有书舍数础,舍后有池以荷。东外折,断水以菱。而亭之前 则仍其旧,曰“脂粉塘”,无所改。出东南,西而山者,耸秀不可悉,悉名山也。绕其舍而亩 者、水者,不可以目尽;以田以渔以桑者,尽亩与水无不然”,此段描写运用白描手法,勾画 了一幅南方山村水墨图,山丘低矮,竹篁青翠,亭舍几间,荷菱数点,触目皆为田园流水。“上 有”“台东有”“西有”等语言平易质朴,不事雕琢;“丛灌疏篁”“鲜澄可悦”等描写笔 调清新简练;将西施山的和平宁静、朴素安适表现得真切而有画面感,同时自然流露出作者 对此间山村之景和田园耕读生活的喜爱之情。这些都体现出平易质朴的语言风格。 【2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本情感及写作手法的鉴赏能力。写作手法具体考查表达方式。散文常用的表达 方式有叙述、描写、议论、抒情;分析情感要结合具体句子来分析。题目是,本文综合运用 多种表达方式,且交织着复杂的情感,请对此加以分析。 ①段是叙述和议论。写了西施山名字 变迁,原文有“《越绝》若《吴越春秋》并称土城, 后人始易以今名”,以及议论“则当其时,此地固要津耶?更数千年,主者不可问矣”。字里 行间包含着淡淡的思古哀愁以及世事变迁的感慨。 ②段是描写。写了西施山的景色,“丛灌疏篁,亦鲜澄可悦”“绕其舍而亩者、水者,不可 以目尽;以田以渔以桑者,尽亩与水无不然”,描写了西施山清新宁静的美景。“余少时盖觞 于此而乐之”表达了作者对景色的喜爱,以及对田园耕读生活的向往。 ③段主要是记叙、议论。“土城,一山耳,始以粉黛歌舞之宫,当钜丽倾都之孔道,而今变 而且迁之”“田夫野老耕钓徘徊于其间,或拾其堕钗于锄掘”,记叙西施山的古今变迁,从歌 宫舞馆,而今一朝寥落成为村庄;“至其易冶以朴,易优伎以农桑,本业专而谣俗厚,则有 识者又未尝不忘其悲而为之一笑也”通过议论感叹专心农桑本业,民俗淳厚,那么有识者也 会忘悲微笑。记叙、议论中透出作者一缕悼古的淡淡哀愁和时事易变的辗转思考。 ④段是记叙、抒情,“试从读书暇,一登兹山而望之,或触于景而有如吾前所言者,姑取而 咀之,傥亦一解颐耶?”进一步抒发作者对和平宁静的田园耕读生活的欣然与珍视。 【点睛】虚词的辨析方法如下:一、关注词性差异。二、把握位置不同。很多虚词的用法和 意义都会随其在句中位置的改变而改变,明确这一点,不仅能在学习的时候做到纲举目张, 的 事半功倍,答题时也能给我们提供一个更为清晰而高效的思路。三、理解用法本质。应该说 大多数虚词的用法都是比较容易理解的,只要多积累,多总结,熟练掌握并不难,但对其中 一些虚词的重要用法,如果没有准确、深刻的认识,只看表象而抓不住其本质特征,便很容 易在做题时丢分。四、结合具体语境。考试答题时,面对试卷中陌生的语段,我们一定要根 据“词不离句、句不离段”的原则,结合具体语境,在准确理解句意的基础上判断相应虚词 的用法和意义,切不可机械、盲目。 参考译文: 西施山在县城往东约五里,《越绝书》及《吴越春秋》都称它为土城,后人才改为现在的 名字,但也叫它土城山。大约是勾践在这里建造了宫室,来调教西施、郑旦,拿她们去献给 吴国。又说:“怕这两位女子鄙陋简朴,所以叫她们住在大路附近。”那么在当时,这里本 是极繁华的要道了? 过去了数千年,它的历代主人已难以知道了。商伯子花了一些代价拥有了它。山不过数 仞高,然而丛生的树木与稀疏的竹子,却也鲜亮可喜。山上有台,台的东边有亭,西边有几 间书屋,屋后有座池塘养着荷花,从东向外转过去,截住流水用来养菱并在上面筑了亭子, 前面则还跟从前一样,叫脂粉塘,没有什么改变。东、南、西三面的山,高耸青翠难以尽数, 全都是名山。环绕着书屋的田地水塘一眼望不到边。所有的田地与水塘,无不用来种稻养鱼 植桑。我年轻时曾在这里饮酒作乐。现在伯子让我作文记叙,我虽因病不能前往饮酒,但还 能够记起它来,大体就是这样。 唉,土城,不过一座山而已,起初因为是美女歌舞的宫殿,对着极为繁华的大路,而今 早已有了变迁。一旦寥落之地成了村落,农夫老人在其中耕种、垂钓、徜徉,有时还在锄草 种地时捡到她们遗落的头饰;到了天色昏暗之时,入晚唱着歌归来的牧童又常常惊讶地看见 闪动着的鬼火,这些应该都是让人感慨叹愧、可供乡野之人聚集谈论的材料。至于如今以质 朴取代了艳丽,以农桑生产取代了歌舞表演,专事农业而风俗淳厚,则有见识的人未始不会 忘其可悲而为之一笑。 伯子聪明而有文名,通晓事物的更迭变化,如能尝试着在读书的余暇,登上这座山眺望 一下,或许看到那些景象而有如我前面所说的那样的想法,姑且拿来体味体味,或许也能为 之一笑吧? 三、写作 70 分 25.根据以下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 信息化与智能技术的高速发展使得人们可以更方便地获取各种知识,从而丰富自己的精 神世界。与此同时,信息技术的普及也带来了碎片化知识的泛滥,使人们沉溺于被动接受的 思维惯性,而这似乎正在侵蚀着人们真正的精神家园。 【答案】信息时代的坚守 1952 年,美国记者柯丽芬拿出她用性命拍到的关于南京大屠杀的照片,想寄给一位中国 友人。这些照片被装进厚厚的信封里,由邮车将其送到海关口,被工作人员装上船后经过漫 长的漂流,转交给中国政府,再由当地信差统一分发,最后才送到那位友人手上。历时一个 月,照片早已泛黄,然而惨烈的画面却使人深深的悔恨与反思。   2014 年,央视著名篮球女神刘语馨在微博上发了几组身穿球衣的照片,后来这些球衣所 属的球队在世界杯上无一例外的的都输了。于是网友们翻出这些照片,在大呼神奇之际,也 将这些照片不断转发。“乌贼刘”的名号一夜之间响遍天下,她的照片也被登在多家娱乐杂 志上,传到世界各地。   过去的日子里,人们想要照像,要请一位专业的师傅,还需要一台大大的照相机。照片 得先在漆黑的地下室经过药水浸润后才能影印出来;现在,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年代,人 们用手机,用相机,随手一照,回去后便能发到网络上,于是大家都知道了你今天吃了什么, 或者你买了什么新的衣服之类。   总可以看见老一辈的人没事坐在阳台上,翻看过去的相册。他们用满是皱纹的手轻轻拂 拭着早已泛黄的画面,心中涌现出来的,是对回忆的怀念,和对岁月的感慨。照片不多,然 而每一张都包含着一位老人在那段贫穷年代里的坚持与守望。然而现在的照片变成了彩色, 社交网络让分享变得更容易。有人拍自己、拍豪车、拍别墅,放在微博上炫耀;一些“正义 人士”不惜干些偷鸡摸狗之事,抓拍那些贪官腐败的画面,然后上传网络去举报……形形色 色的照片,却早已失去了当初带给人的那种感动。   记得采访世界杯的记者对今年打破最多进球纪录的德国射手克洛泽有这么一段描述:在 没有球队训练或是其他活动的情况下,克洛泽每个周末都会回家陪自己的亲人。他很少用推 特和那些电子产品来打发无谓的时光。做不到往高层次的方面去联想,但我周围的,一些住 校、每个周末去网吧长期不给家里甚至是打一个电话的人,一些长年奔波在外、一年难得回 来吃顿饭的人,一些与同学相处融洽、接父母电话时却像是吼欠债的人……信息时代的他们, 或许是玩转科技产品的佼佼者,然而在他们心中,那块对家庭羁绊、对爱、对那些珍贵感情 的坚守之地,却早已像老照片一样褪色。    我做不到像克洛泽那样为国家在世界杯上征战,然而每当我有空的时候,我可以放下手 机,关掉微信的页面,换一身休闲装,回到家里陪亲人聊天,度过一个充实的下午。人类最 伟大之处不在于力量,而在于他们富有感情。科技的便利冲淡了人们对珍贵回忆的执着与追 求,然而我们却可以去坚守,一如伟人的不懈努力。重视起、回忆起那份最重要的回忆、最 令人深刻的感情,是处于信息时代的我们唯一可以做到的救赎。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写作能力。这是一则材料作文。材料共有两个大句子,第一个句子写的是 信息化的“利”:“使得人们可以更方便地获取各种知识,从而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第二 个句子写的是信息技术的“弊”:“碎片化知识的泛滥,使人们沉溺于被动接受的思维惯性, 而这似乎正在侵蚀着人们真正的精神家园”。由此可见,本次作文是围绕信息技术、智能技术 的利弊来写。具有思辨色彩。 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然而,生活在高科技时代,人们往往只顾享受便利,感悟其中的乐 趣,而常常忽视了物极必反,在不知不觉中,人们做了信息技术的奴隶,甚至成为受害者。 解读这则材料,要以科学审慎、客观公正的态度进行审视,不可顾此失彼,厚此薄彼。可以 从三个维度进行分析:第一,信息技术给人带来的“利”。如有了手机,人们可以聊天、购物, 甚至视频对话,视通万里,无所阻隔;有了机器人,就可以给航天飞机贴防热瓦,完成危险位 置的长时间焊接;有了火箭,人们就能更多地了解了地球,使中国 5000 年来的飞天梦变成了 现实。真可谓:科技成就梦想;科技推动了人类进步;高科技为现代生活插上腾飞的翅膀。第 二,信息技术给人带来的“弊”。无论是环境污染造成物种灭绝还是人身安全失去保障,无论 是淫秽消极言论的传播还是网络诈骗,都对人类造成极大的威胁。可以说:信息技术威胁着 人类安全;网络使人们的隐私暴露无遗;高科技,要说爱你不容易;都是网络惹的祸;注意网络 安全。第三,信息技术是把双刃剑。单纯地肯定或否定都是不严密的,面对信息技术,关键 看人们如何应对和运用,要学会变弊为利,做自己命运的主宰者。从这个角度,我们要懂得: 不做数据的奴隶(不做简单低头族);趋利避害,让高科技更好造福于人类;便利亦可带来不 便;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世界是辩证的。 参考立意: 1、信息技术使人们获取知识方便快捷,推动人类进步; 2、信息技术使人们过度依赖,威胁着人类的精神家园; 3、信息技术是把双刃剑,要合理利用,使它造福人类。 结构示例:题目是《信息时代的坚守》。第一段写 1952 年,美国记者柯丽芬邮寄南京大屠杀 的照片给中国朋友,历时一个月。第二段写 2014 年,央视著名篮球女神刘语馨的照片被登在 杂志上,传到世界各地。第三段写过去照相多么艰难,现在照相、传播非常快捷。第四段将 老人翻看相册与社交网络的自拍、举报等进行对比,感慨形形色色的照片,却早已失去了当 初带给人的那种感动。第五段写德国射手克洛泽很少用电子产品,每个周末都回家陪伴亲人, 对比现在的学生对待家人的冷漠,感慨信息时代的他们,或许是玩转科技产品的佼佼者,然 而在他们心中,那块对家庭羁绊、对爱、对那些珍贵感情的坚守之地,却早已像老照片一样 褪色。第六段,写自己的做法与感受,重视起、回忆起那份最重要的回忆、最令人深刻的感 情,是处于信息时代的我们唯一可以做到的救赎。   参考素材: 1、在如今这个如此庞大的信息社会,许许多多人的生活如碎片一般飘逸,遨游在这个信息时 代必定是繁忙的,无论是社交,音乐,直播,运动都被信息社会所串联着,这个世界仿佛因 为它的出现被压缩了一般…… 当一个老人醒来时也拿起了 iPhone7,仿佛也适应了这信息时代,他看着新闻,但他的内心其 实还是喜爱那富有古代气息的报纸,老人也懂得了在网上买菜,以前菜市场那繁忙的场景已 全然不见。购物也不会去超市,老人默默地打开了“淘宝”,买上了大豆油,牙膏等家庭用品。 当一个成年人醒来,第一件事那就是拿起手机,查看早上的新闻或与朋友交流,这是多么的 繁忙,工作时电话打个不停,有时候还会出现“您好,您所拨的电话正在通话中。”但他们 貌似已经习惯了这种碎片化的生活,用空余的时间拿起耳机,听着舒缓动听的音乐,看着幽 默风趣的电子书。收音机和图书已被现在愈发先进的设备所淘汰,舍弃。 当一个学生醒来,看看手机了解同学们的内心世界,看着“朋友圈”,学生们再也不会被距离 所约束,交流可以使友情变得更加亲密,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当然自从手机开始遍布了 世界,学习也慢慢地不稳定,往往父母会将手机没收,这相当于将这友情的纽带切断。人们 自己内心的空洞是需要互相填补的,不能因为手机而耽误,所以说在面对面建立友谊也是很 重要的。 当一个老师醒来拿着 iPadmini,查找试卷的答案。顺便从“饿了么”点了一杯温暖而又提神 的一杯咖啡和一份火腿三明治,自从有了手机时候再也不需要人们起早贪黑地买早饭,只需 要动动手指,早餐就到了你家门口,既方便又有折扣,何乐而不为呢?老师用娴熟的经验一 边帮学生批改着试卷,一边吃着暖心的早饭,从“滴滴打车”叫了一部出租车,快速而又匆 忙地赶往学校。 信息时代有利有弊,有时你会因为它你不再注重学习和工作,有时你觉得有它十分方便,信 息时代就是为了方便快捷而设计的,你要善用它,即使你觉得它把你的生活改变了,渐渐地 变成了碎片化的生活,可你无法不再依赖它,注重它吧! 有效利用信息时代,可以造福人类!所以勇敢地放开双手,使你那梦想展翅高飞! 2、山海可平否 李白很郁闷。 今日趁春未老,子规仍栖于杨树,目睹那命本不该就此回落尘土的花附上细细的斜风散入巷 尾,有如立于三尺红台吹万事地啼鸣。又恰逢友人远去遥过五溪。如此又可增一首传世绝唱。 再一翻看文坛热搜及一江春水似的粉丝留言,又禁不住苦笑。 自己送友的风声不知被谁安放在了时下流行的 5G 网络中央,借着动力蔓延开去,以致连照面 都没来得及打,就以光速冲入马车躲避蜂拥而至的粉丝、端砚举纸的记者。休要说“杨花落 尽子规啼”那般妍丽的景致,李白怕是连愁心都寄不到明月了。 无奈地斜倚在车厢壁,全程颠簸惊险可谓行路难。他本是极喜欢用网络一展才华的,只是现 今越发达,也越令他难堪,怀想起墨香一缕萦绕梅开二度的时代,喟然而自叹:“这可是为 良方?” 白居易也很难熬。 在悲恸与深情的煽动下挥笔而就的《梦微之》关注度高得令人瞠目,除了对他笔法的赞赏, 网络上不乏微之兄黑粉的谴责,更有吃瓜群众分两派互撕,颇有当年战国群雄逐鹿中原的气 魄。“名侦探”又开始从二人书信诗文中下手,寻找蛛丝马迹或是随意掐造些幻想,致力于“元 白”圈建设。 这哪里是“居易”,简直气到想改名。 白居易抛开消息来源,却抛不下现状与思想负担。他独自举着一杯清酒坐下,这世道溅得他 一身尘灰,窗棂外飘起零落的雪花。《梦微之》寄的是他与元稹共骑青骢马的洒脱,也是记忆 里君独埋泉下泥销白骨的凄凉。如果这曲解真是信息时代惹的祸,他情愿追寻竹林七贤的脚 步隐居打铁,学庄子冷眼看世界,又怎消这般孤惘。 《千里江山图》火得一塌糊涂,王希孟是否还是守着丹青直到十八岁长辞,又是否会起一片 虚假的长吁短叹;《滕王阁序》终成名篇,耸立的楼阁是否会遍布初唐及至后代留下的痕迹“吾 至此一游”;遭受贬谪的迁人是否会因杂说不一而受举世之非,谪损之路愈发痛苦漫 长······ 如果信息技术未让古风的隔世美好更上重楼,就休要“欲赋新词强说愁”。无地遁形的压迫感 也让人欲说还休,仍旧是人才埋于世,恶人横行至,礼教禁于思,西洋不裁量。 信息时代,个人难在,或古或今,定律不改。若有信息隔山海,网络皆可将其平,只愿此平 非彼夷,风流常驻难。 大川汪洋,可平必平,不可平者,勿动分毫。 【点睛】材料作文的审题:第一步,读懂材料,抓住主旨。首先要注意材料的特点:单则材 料要从整体上把握其主旨;多则材料应弄清它们的异同,从而把握中心;比喻性材料要理解 其比喻意义;含哲理性寓言材料,要把握其寓意。所谓抓住主旨即抓住材料的意向倾向和感 情倾向。第二步,选择角度,准确立意主旨单一的材料据材料立意即可。蕴涵丰富的材料, 可从多角度立意,即发散思维多向立意。一般说来,一则材料至少可从肯定与否定两个角度 审视:“一事多人”的材料,有几个“人”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事多因”的材料, 有几个“因”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个事件,针对其背景、写作目的的不同,就产生了 几个不同的审视角度。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