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市 2019 学年第二学期高考适应性考试
语文试卷
一、语言文字运用(共 20 分)
1.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走在空旷的田野上,我们聒(guō)噪得像一群麻雀。太阳照耀着大地,也照耀着稗草。在这样的天地中,
我们重获纯净与澄澈,于是整个下午的阴霾(mái)烟销云散。
B. 如果我们虔诚地反观自照,便会发现另一个宇宙。数以亿计的小光点溯(sù)流而上,奋力在深沉黑阒(qù)
的苍穹中泅泳,然后,众星寂灭,剩下那唯一着陆的光体。
C. 黄粱一梦,虽有富贵荣华 幻象,却实在隐射的是现实中的身无长(zhǎng)物,和古希腊国王的得偿所愿、
天从人愿相比,其间差距,不可以道里计。
D. 关于时间的譬(pì)喻,最高屋建瓴(lǐng)也最举重若轻的,莫过于先哲孔子。他伫立于大河之畔发出“逝
者如斯夫”的概叹,开创了人类以不可逆转的概念揣测时间的先河。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的能力。解
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然后根据字
形和字义辨析字音,根据字音和字义辨析字形。
A 项,“烟销云散”应为“烟消云散”;
C 项,“身无长物”的“长”应读 cháng;
D 项,“瓴”应读 líng,“概叹”的“概”应为“慨”。
故选 B。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天、地、人是个三角关系。在人世间,放眼看,以人为主,天地只是人活动的空间,正如今天人们爱
说的“平台”,[甲]而且经验告诉人们,个体是渺小的,相对于天地,只是沧海一粟,而天和地在时间流程
中则是天长地久的。“与天地同寿”,只是人们的想象,是人们虚拟的颂词。
[乙]白居易说“天长地久有时尽”,也只是为了烘托“此恨绵绵无绝期”。(《长恨歌》)科学家承认,
虽“天长地久”却终有尽期,但那也跟追溯地球以至宇宙的形成一样,是将长期延续下去的研究课题。
这个天,不但从物理学的意义上,成了浩渺和永恒的象征,而且与“厚德载物”的地一起,成为“天
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道德示范。[丙]一个天道,一个地道——现在“地道”成了形容真诚无欺的日
用俗语,曰:“这个人办事、对人都很地道。”
的2. 文段中的加点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而且 B. 沧海一粟 C. 颂词 D. 浩渺
3. 文段中画线的甲、乙、丙句,标点有误的一项是( )
A. 甲 B. 乙 C. 丙
【答案】2. A 3. B
【解析】
【2 题详解】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把握词语的意
思,再结合语境辨析正误。如果是关联词则需要结合句子和句子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
A 项,“而且”是表递进关系的关联词,而从语境来看,前后内容之间是转折关系,故应将表递进关系的“而
且”换成表转折关系的“但”;
B 项,“沧海一粟”,大海里的一粒谷子,比喻非常渺小,微不足道,使用正确;
C 项,“颂词”,指表彰功绩或表达祝愿的讲话或文章,使用正确;
D 项,“浩渺”,形容词,形容水面辽阔,使用正确。
故选 A。
【3 题详解】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了解常见标点的用法和常见误区,然后要结合
句子、短语之间的关系来分析是否使用正确。
B 项,应将括号及《长恨歌》提至句号前,因为括号中的内容是对双引号中内容的说明,故应紧随其后。
故选 B。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这首荡气回肠的乐歌是由田汉作词、聂耳谱曲,以和谐的艺术感悟力和息息相通的审美感受力,以及对
那个激情似海的年代的社会感动力,珠联璧合地完成了代表一个时代音响的歌曲。
B. 我市文化旅游部门围绕长三角一体化、万千亿级产业集群建设等省市重大部署为重点,谋划契合个性化、
满足高品质需求的文旅精品项目,打造一批既有“亮点”又有“卖点”的好产品。
C. 根据目标,宁波要用 3 年左右时间,全力推动教育体制改革,破解在重要领域制约教育改革发展的重大
问题,为宁波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D.开征环境保护税,有利于与其他保护生态环境的手段形成合力,发挥环境治理的协同效应。环境保护税的
立法,也增强了全社会的环境保护意识和企业治污减排的责任。
【答案】C
【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病句辨析与修改能力。病句原因很多,主要有搭配不当、成分残缺、语序不当、结
构混乱、不合逻辑、表意不明等。判断病句,必须对汉语的语言规范有所了解,首先要仔细阅读句子,第
一步凭借语感感知句子有无毛病,再用所学知识(病句类型)作分析。可用压缩句子抓主要成分由整体到
局部地判断。
A 项,成分残缺,应在“以和谐的艺术感悟力”前面加上主语“他们”;
B 项,“围绕长三角一体化、万千亿级产业集群建设等省市重大部署为重点”结构混乱,“围绕……”和
“以……为重点”两句杂糅,应改为“围绕……部署”,或.“以…….为重点”;
D 项,搭配不当,“增强了”与“企业治污减排的责任”搭配不当。
故选 C。
5.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题目。
线装,作为书籍装订的一种技艺,是我国传统书籍艺术演进的最后形式。2020 年“读书节”,学校将举办“线
装手工笔记本”现场制作活动。活动流程:指导老师介绍线装书的起源;然后指导同学们裁纸加封页,打孔
钉线贴签条;最后由同学们在封面绘上自已喜欢的个性图案。
请你为本次活动拟写一则宣传语(无格式要求),要求抓住活动内容,语言生动,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
不少于 20 个字。
【答案】示例 1:让水墨尽情舞动带你穿越经典,让麻绳交织缠绕带你亲近古籍;
示例 2:一根棉线串联古今过往,一支画笔绘尽跌宕起伏;
示例 3:享一段时光,用针线、用画笔、用色彩,让心灵与宁静不期而遇。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为本次活动
拟写一则宣传语(无格式要求),要求抓住活动内容,语言生动,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不少于 20 个字”,
然后要分析本次活动的内容以及意义,接着围绕活动内容、活动意义来拟写宣传语,拟写的时候要注意使
用修辞。
首先分析活动的内容以及意义:从题干提供的材料来看,这是一次“线装手工笔记本”现场制作活动,活
动的内容包括介绍线装书的起源、指导同学裁纸加封页打孔钉线贴签条、在封面绘上自己喜欢的个性图案;
活动的意义是让学生亲近古籍,感受传统艺术。
接着要考虑宣传语的要求,如紧扣主题,语言要简洁明了,一般采用上下两句,最好字数相等,结构相对,
要有人文性和感召力。
最后围绕这些拟写即可。
6.阅读表格,在空格处填写作者和书名,并在三部作品的开头中任选一个(标出序号),写一段点评,不少于
50 个字。作者 书名 开头
马尔克斯 (1)多年之后,面对枪决行刑队,奥雷良诺·布恩迪亚上校将会想起,他父亲带他去见识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
托尔斯泰 《安娜·克列尼娜》 (2)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双城记》 (3)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这是智慧的时代,这是愚蠢的时代;……人们面前有着各种事物,人们面前一无所有。
开头点评
【答案】《百年孤独》,狄更斯,《百年孤独》[赏析示例]马尔克斯创造了一种崭新的叙事模式:站在未来的
角度叙述过去,现实与魔幻、时间与空间、现在与未来、作者与读者,都叠合在一起,使开头具有无限的
艺术张力。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名著有关知识的能力和语言表达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
要求,如本题“阅读表格,在空格处填写作者和书名,并在三部作品的开头中任选一个(标出序号),写一
段点评,不少于 50 个字”,然后根据表格中提供的作者、书名以及开头的内容来填写作者或者书名,接着
从三个开头中选择一个进行赏析,赏析的角度包括开头的方式、开头的内容、开头与全篇之间的关系等等。
首先填写作者或作品名称,根据“马尔克斯”和开头“多年之后,面对枪决行刑队,奥雷良诺•布恩迪亚上
校将会想起,他父亲带他去见识冰块的”可知,这部作品的名称是《百年孤独》;根据《双城记》和开头“这
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这是智慧的时代,这是愚蠢的时代;……”可知,作者是狄更斯。
然后点评开头,比如《安娜卡列尼娜》的开头“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这是
用“幸福的家庭”“不幸的家庭”开篇,而这篇小说的主要脉络就是家庭的思想,可以说开篇即总领全文;
比如《双城记》的开头“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这是智慧的时代,这是愚蠢的时代;……人
们面前有着……”,这段话使用暗喻、排比、对比、对仗的手法,展现了时代的特点,且为下文故事的展开
提供时代背景。考生可以围绕这些方面答题。
二、现代文阅读|(共 30 分)
(一)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怎样界定公共健康这一概念?1920 年,美国公共健康专家温思路提出:“公共健康是通过有组织的社区努力来预防疾病、延长寿命、促进健康和效益的科学与艺术。这些有组织的社区努力包括改进环境卫生,
控制传染病,教育每个人注意卫生,组织医护人员为疾病的早期诊断和预防性治疗提供服务,建立社会机
制来确保社区中的每个人都能达到适于保持健康的生活标准。组织这些效益的目的是使每个公民都能实现
其与生俱来的健康和长寿权利。”这一定义为世界卫生组织所接受,并沿用至今。
(摘自龚群:《公共健康及其优先性》,《光明日报》2020 年 2 月 17 日)
材料二
公共健康以个人健康为前提和基础,指的是全体社会成员的健康问题,而个人健康指的是每个社会成
员的健康问题。从个体角度看,除去遗传因素,每个人的生活习性、饮食偏好以及性格等因素往往影响其
健康状况。一般而言,个人健康是个人自主的领域。然而,从公共健康的角度看,个人健康不仅是个人责
任,同时也是社会责任。公共健康不仅在于保护个人不受他人不卫生或传染性疾病的影响,更在于提升和
改善社会成员的居住卫生环境,维护和提升全体社会成员的健康素质。影响公共健康的因素,往往就是影
响个人健康的因素,同时也可以反过来看,影响个人健康的因素,往往会成为影响公共健康的因素。如吸
烟,即使不在公共场所吸烟不对他人有健康影响,但由此导致众多个人健康出现问题,也将从整体上造成人
口健康素质的下降。
公共健康所要保护的是每个人的健康,当某个社会成员染上了某种传染病,社会有责任对他进行医治。
然而,仅仅进行医治是不够的,如果任其自由行动,其疾病将会传染给他人,从而严重危害公共健康,所
以,还要从保护其他人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出发;限制传染病人的行动自由。
(摘自龚群《公共健康及其优先性》,《光明日报》2020 年 2 月 17 日)
材料三
数据多跑路,居民少跑腿;免费帮采买,配送无接触;居家勤消毒,筷子分“公”“私”……疫情当前,
一些“新规矩”“好习惯”,重塑着公众的生活和工作方式。这不仅有利于当前疫情防治成果的稳固,也有
利于未来的社会治理,减少公共健康等领域的隐患。
事实上,许多“新规矩”“好习惯”并非无根之木,本来就具备社会基础和实施条件。居家消毒、公
筷就餐,本就是多年推行的公共健康的要求;而诸如“拒绝野味”等倡导,则因为疫情加速进入法治轨道。
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全面禁食野生动物,《北京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草案)》规定感冒时需戴口罩等,彰显
了社会文明和生态文明的进步……种种“好习惯”“新规矩”,立足于现实,谋划于未来。一些过去长期倡
导但一时难以普及的治理理念,因为疫情因素全面落地。
“新规矩”是否全部保留和持续,要以是否便利民众生活、符合公共健康利益为判断标准。把符合公
共健康利益的“新规矩”和“好习惯”延续下去,补上曾经落下的“功课”,是改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
力的题中应有之义,这同样离不开各界民众和各个社会领域的支持和配合。
(摘编自林风《让符合公众利益的“新规矩”留下来》,《中国青年报》2020 年 3 月 13 日)7. 下列对材料中“公共健康”的相关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公共健康可以通过有组织 社区努力而达成,如改进卫生环境、防控传染病、展开卫生教育、组织医疗
服务等。
B. 公共健康需要建立社会机制,以保证社区个体达到适于保持健康的生活标准,使得公民享有健康和长寿
的权利。
C. 个体的健康状况受到个人的生活习性、饮食偏好以及性格等遗传因素的影响,所以,公共健康对个体健
康的影响是有限的。
D. 公共健康以个人健康为前提和基础,因为影响个人健康的因素也往往影响公共健康;也可以说公共健康
以个人健康为终极目标,因为公共健康是为了维护和提升每一个社会成员的健康素质。
8.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公共健康重于个人行动自由,所以社会不仅要对所有传染病人进行积极治疗,同时要限制所有传染病人
个人行动自由。
B. 烟民不在公共场所吸烟,虽然对个人健康会产生影响,但不会从整体上造成人口健康素质的下降。
C. 因为疫情因素,一些长期倡导但一时难以普及的“新规矩”“好习惯”和治理理念,现在全部实现了。
D. 把利于民众生活、符合公共健康利益的“新规矩”和“好习惯”延续下去,这是对公众生活和工作方式
的重塑,也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必要内容。
9.作者认为“从公共健康的角度看,个人健康不仅是个人责任,同时也是社会责任”,在理解材料的基础上,
分条写出“个人责任”和“社会责任”。
(1)个人责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社会责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7. C 8. D
9. (1). 个人责任:①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性、饮食偏好以及性格;②保护自己不受他人不卫生或转染性
疾病的影响;③确保不将疾病传染给他人,不危害公共健康。 (2). 社会责任:①做好疫情防控工作,
保护社会成员不受他人不卫生或传染病影响;②提升和改善社会成员的居住卫生环境;③提供医疗服务,
积极医治传染病人;④做好卫生健康教育工作。
【解析】
【7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重要概念,筛选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
如本题“对材料中‘公共健康’的相关理解,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材料,筛选出与“公共健康”相关
的内容,并与选项进行比对。
C 项,“个体的健康状况受到个人的生活习性、饮食偏好以及性格等遗传因素的影响,所以,公共健康对
的
的个体健康的影响是有限的”错误,这里有两个错误,其一,个人的生活习性、饮食偏好以及性格不是遗传
因素,其二,“公共健康对个体健康的影响是有限”无中生有。
故选 C。
【8 题详解】
此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要在整体感知与理解文本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选项内容,
在原文中找到选项对应的信息源,要把所有的信息源全部找到,其次要把选项与原文材料进行比较,找到
两者表达的信息是否完全一致,核实选项是否完整准确地传达了原文的信息。对于有多个信息源的选项,
要辨别选项是否全部概括了所有信息。
A 项,“对所有传染病人进行积极治疗,同时要限制所有传染病人的个人行动自由”错误,选项把“某种传
染病”扩大为“所有传染病”;
B 项,“烟民……但不会从整体上造成人口健康素质的下降”错误,材料二说“如吸烟,即使不在公共场所
吸烟不对他人有健康影响,但由此导致众多个人健康出现问题,也将从整体上造成人口健康素质的下降”,
由此可知,烟民个人健康也会从整体上造成人口健康素质的下降;
C 项,“……治理理念,现在全部实现了”错误,材料三说的是“一些过去长期倡导但一时难以普及的治理
理念,因为疫情因素全面落地”,治理理念“全面落地”不等于“新规矩”“好习惯”全面实现。
故选 D。
【9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作者认为‘从
公共健康的角度看, 个人健康不仅是个人责任,同时也是社会责任’,在理解材料的基础上,分条写出‘个人
责任’和‘社会责任’”,然后浏览材料,找出设题的区域,分别找出有关“个人责任”和“社会责任”的
内容,最后分点概括即可。
先看“个人责任”,如材料二中,根据“从个体角度看,除去遗传因素,每个人的生活习性、饮食偏好以及
性格等因素往往影响其健康状况”可以概括为“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性、饮食偏好以及性格”;根据“公共健
康不仅在于保护个人不受他人不卫生或传染性疾病的影响”可以概括为“保护自己不受他人不卫生或转染
性疾病的影响”;根据“同时也可以反过来看,影响个人健康的因素,往往会成为影响公共健康的因素。如
吸烟,即使不在公共场所吸烟不对他人有健康影响,但由此导致众多个人健康出现问题,也将从整体上造成
人口健康素质的下降”可以概括为“确保不将疾病传染给他人,不危害公共健康”。
接着看“社会责任”,如材料二中,根据“更在于提升和改善社会成员的居住卫生环境,维护和提升全体社
会成员的健康素质”可以概括为“提升和改善社会成员的居住卫生环境”;根据“当某个社会成员染上了某
种传染病,社会有责任对他进行医治”可以概括为“提供医疗服务,积极医治传染病人”;根据“然而,仅
仅进行医治是不够的,如果任其自由行动,其疾病将会传染给他人,从而严重危害公共健康,所以,还要从保护其他人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出发;限制传染病人的行动自由”可以概括为“做好疫情防控工作,保护
社会成员不受他人不卫生或传染病影响”;如材料三“规定感冒时需戴口罩等,彰显了社会文明和生态文明
的进步……种种‘好习惯’‘新规矩’,立足于现实,谋划于未来。一些过去长期倡导但一时难以普及的治
理理念,因为疫情因素全面落地”可以概括为“做好卫生健康教育工作”。
(二)
阅读下面两篇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一)变老的时候
李琦
变老的时候,一定要变好
要变到所能达到的最好
犹如瓜果成熟,焰火腾空
舒缓地释放出最后的优美
最后的香与爱意
最后的,竭尽全力
变老的时候,需要平静
犹如江河入海,犹如老树腰身苍劲
回望来路,一切已是心平气和
一切已选择完毕
再无长吁短叹,双手摊开
左手经验丛生,右手教训纵横
变老的时候,犹如名角谢幕
身子谦和,自信在心
眼角眉梢,深藏着历练后的从容
幕帷垂落,丝竹声远,一切已是过眼云烟
只有尊严的光芒 闪耀在幕后时分
变老的时候是起身回到儿童
看起来未必鹤发童颜而内心里却趋向坦率而纯真
我们已经变老而世界依然年轻貌美
一切都是循环往复,婴儿在啼哭
而这收留了我们笑容和泪水的人间
又一场轮回正在声色里进行。(二)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
余秋雨
老年是如诗的年岁,这种说法不是为了奉承长辈。
中年太实际,太繁忙,在整体上算不得诗。青年时代常常被诗化,但青年时代的诗太多激情而缺少意
境。按我的标准,缺少意境就算不得好诗。只有到了老年,沉重的使命已经卸除,生活的甘苦也已了然,万
丈红尘已移到远处,静下来的周际环境和放慢了的生命节奏加在一起,构成了一种总结性、归纳性的轻微
和声,诗的意境出现了。除了极少数命苦的老人,老年岁月总是比较悠闲。老年人可能不会写诗或已经不
再写诗,但他们却以诗的方式生存着。看街市忙碌,看后辈来去,看庭花凋零,看春草又绿,而思绪则时断
时续、时喜时悲、时真时幻。当然会产生越来越多的生理障碍,但即便障碍也构成一种让人仰视的形态,就
像我们面对枝干斑驳的老树,老树上的枯藤残叶,也会感到诗的存在。中青年世界的强悍,也经常需要一些
苍老的手来救助。平时不容易见到,一旦有事则及时伸出,救助过后又立即消失,神龙见首不见尾。这是
一种早已退出社会主体的隐性文化和柔性文化,隐柔中沉积着岁月的硬度,能使后人一时启悟,如与天人
对晤。老年的魅力,理应在这样的高位上偶尔显露。不要驱使,不要强求,不要哄抬,只让它们成为人生
的写意笔墨,似淡似浓,似有似无。长江的流程也像人的一生,在起始阶段总是充满着奇瑰和险峻,到了
即将了结一生的晚年,怎么也得走向平缓和实在。
老年的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
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能够看得很远却又并不陡峭的高度。
(有改动)
10. 比较阅读两篇选文,请按照下面示例,用四个短语阐释“老年的成熟”的内涵。示例:平静而从容
11.两篇选文,体裁不同,但有相同的表现手法。如把老年人身上的美好特质,通过一些具体的意象来呈现。
请结合划线句子赏析。
12.两篇选文,都是随性写意的文字,但仍然有内在的逻辑性。前者(诗歌)运用了分类,后者(散文)运用了
比较,请结合诗文分析之。
13. 有些同学说,现实生活中,有的老年人晚景凄凉,有的老年人性情乖张,并不都像诗文所说那样美好。
请结合文章向有些同学解释诗文所描写的美好。
【答案】10. 谦和而自信,尊严而大气,坦率而纯真,隐柔而有硬度,厚实又有高度,平缓而实在。
11. 表现老年人的“从容”和“成熟”,诗歌用名角谢幕的场景。如“幕帷垂落,丝竹声远,一切已是过眼
云烟,只有尊严的光芒,闪耀在幕后时分”。名角谢幕,意味着人生到了老年,过去的日子都已成过眼烟云,
只有你的人品永不落幕,成就你人生的尊严,被观众尊重和欣赏。散文用“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
种圆 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等镜头来表现老年“温
和”“圆润”“自信”“大气” 等特点,把老年内在的美,用习见的感性的具象来表现。这种化虚为实的手法,把抽象的老年之美生活化、形象化了,增加了动人的力量,拓宽了审美的空间。
12. 《变老的时候》用分类,全诗一共四节,第一节写美好,第二节写平静,第三节写从容,第四节写纯粹。
《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用比较。跟中年人比较,中年太实际、太繁忙,在整体上算不得诗。
跟青年人比较,青年人常常被诗化,但青年时代的诗太多激情而缺少意境,跟中青年世界相比,他们太强悍,
也经常需要一些苍老的手来救助,弥补,调和。分类往往使事物内部的特质更加清晰,而比较则更容易鉴别
出彼此的不同。分类和比较,就体现了这两篇文字行文安排的逻辑性。
13. 《变老的时候》表达了期望的心态,是一种理想;《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描述了一种普遍
的状态,近乎写实。老人很苦,老人变坏,确实有,但这是特殊的状态,是生活的真实,但文学总是和社
会疏离的,文学给人们提供了一种可能性和理想化,一种教育功能和审美功能。
【解析】
【10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审清楚筛选概括的要求,如本题“阅读两
篇选文,按照下面示例,用四个短语阐释‘老年的成熟’的内涵”“示例:平静而从容”,然后阅读两篇文
章,圈出有关“老年的成熟”的文字,根据这些内容,再仿照“平静而从容”的结构模式进行概括。
根据“变老的时候,犹如名角谢幕,身子谦和,自信在心”可以概括为“谦和而自信”;根据“幕帷垂落,
丝竹声远,一切已是过眼云烟,只有尊严的光芒闪耀在幕后时分”可以概括为“尊严而大气”;根据“变老
的时候是起身回到儿童,看起来未必鹤发童颜而内心里却趋向坦率而纯真”可以概括为“坦率而纯真”;根
据“隐柔中沉积着岁月的硬度,能使后人一时启悟,如与天人对晤。老年的魅力,理应在这样的高位上偶
尔显露”可以概括为“隐柔而有硬度”;根据“到了即将了结一生的晚年,怎么也得走向平缓和实在”可以
概括为“平缓而实在”。
【1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章语言以及表现手法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两
篇选文,体裁不同,但有相同的表现手法。如把老年人身上的美好特质,通过一些具体的意象来呈现。请
结合划线句子赏析”,然后到两篇文章中找到写老年人身上美好特质的内容,分析使用的手法以及表达的效
果,分析手法的时候要关注题干中“相同的表现手法”这一提示,这就意味着考生要找到两篇选文中使用
的共性手法。
阅读两篇文章可以发现,这两篇文章都是体现老年人身上的美好特质,如“从容”“成熟”“大气”“尊
严”“温和”“自信”等,这些都是抽象的内容,但两篇文章为了展现这些特质,却使用了具体的意象来
展现,这属于化抽象为具体,化虚为实。如第一篇中,“变老的时候,需要平静,犹如江河入海,犹如老
树腰身苍劲,回望来路,一切已是心平气和”“变老的时候,犹如名角谢幕,身子谦和,自信在心,眼角
眉梢,深藏着历练后的从容,幕帷垂落,丝竹声远,一切已是过眼云烟,只有尊严的光芒,闪耀在幕后时分”,这里用江河入海、老树苍劲腰身来形容老年人的心平气和,用名角谢幕来形容老年人的从容和成熟;
如第二篇中,“老年的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这里用“光
辉”“音响”来展现老年成熟的温和、圆润等特点。考生可以围绕这些进行分析。
【1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梳理概括文本思路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两篇选文,
都是随性写意的文字,但仍然有内在的逻辑性。前者(诗歌)运用了分类,后者(散文)运用了比较,请结合
诗文分析之”,然后理解“分类”“比较”这两个概念,接着梳理两篇选文的行文思路,最后按照要求分别
作答。
首先理解“分类”“比较”这两个概念,所谓“分类”是指按照种类、等级或性质分别归类;所谓“比较”
指对比几种同类事物的高下。
然后分别梳理文章的行文思路,如第一篇运用“分类”,用“变老的时候,一定要变好”“变老的时候,需
要平静”“变老的时候,犹如名角谢幕”“变老的时候是起身回到儿童”四个句子领起四节,分别展现“美
好”“平静”“从容”“纯粹”四个方面的特点;如第二篇使用“比较”,可以找出比较的内容,主要集中
在第二段,“中年太实际,太繁忙,在整体上算不得诗。青年时代常常被诗化,但青年时代的诗太多激情
而缺少意境。……只有到了老年,沉重的使命已经卸除,生活的甘苦也已了然,万丈红尘已移到远处,静
下来的周际环境和放慢了的生命节奏加在一起,构成了一种总结性、归纳性的轻微和声,诗的意境出现
了”,这里将老年人与青年人、中年人进行比较,“中青年世界的强悍,也经常需要一些苍老的手来救助”
将老年人与中青年世界进行比较。考生可以围绕这些方面进行分析,最后还要分析这两种手法的效果。
【1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给出的探
究方向,如本题“有些同学说,现实生活中,有的老年人晚景凄凉,有的老年人性情乖张,并不都像诗文
所说那样美好。请结合文章向有些同学解释诗文所描写的美好”,然后分析诗文中老年人展现的美好,明确
这些美好的指向,再分析生活中部分老年人的表现与文中所展现内容之间的区别。
首先分析文本中老年人呈现出的特点,第一篇中说“变老的时候,需要平静”“变老的时候,一定要变
好”,由“需要”“一定要”可知,这里表达的是一种期望,一种理想;第二篇中“老年是如诗的年岁”“老
年的成熟”展现的是老年的一种普遍状态,这两篇描述的老年人状态是文学中老年人的状态。
然后分析题干中的部分现象,“有些同学说,现实生活中,有的老年人晚景凄凉,有的老年人性情乖张”,
“有些”“有的”“有的”说明这里列举的只是个别现象,是特殊的状态。
最后分析文本中老年状态和题干中老年状态之间的不同,文本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所以这两篇选文
中展现出的老年状态属于理想状态,而且文学对于人有教育的功能;题干中列举的老年人状态展现的是生
活中的真实状态,这与文本中理想状态是不同的。三、古代诗文阅读(共 40 分)
(一)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豫让①论
(明)方孝孺
士君子立身事主,既名知己,则当竭尽智谋,忠告善道,销患于未形,保治于未然,俾身全而主安。生
为名臣,死为上鬼,垂光百世,照耀简策,斯为美也。苟遇知已不能扶危于未乱之先而乃捐躯殒命于既败
之后钓名沽誉眩世炫俗由君子观之皆所不取也。
盖尝因而论之:豫让臣事智伯,及赵襄子杀智伯,让为之报仇。声名烈烈,虽愚夫愚妇莫不知其为忠臣
义士也。呜呼!让之死固忠矣,惜乎处死之道②有未忠者存焉——何也?观其漆身吞炭,谓其友曰:“凡吾所
为者极难,将以愧天下后世之为人臣而怀二心者也。”谓非忠可乎?及观其斩衣三跃,襄子责以不死于中行
氏③,而独死于智伯。让应曰:“中行氏以众人待我,我故以众人报之;智伯以国士待我,我故以国士报
之。”即此而论,让有余憾矣。
段规之事韩康,任章之事魏献,未闻以国士待之也;而规也章也,力劝其主从智伯之请,与之地以骄
其志,而速其亡也。郄疵之事智伯,亦未尝以国士待之也;而疵能察韩、魏之情以谏智伯。虽不用其言以
至灭亡,而疵之智谋忠告,已无愧于心也。
让既自谓智伯待以国士矣,国士,济国之上也。当伯请地无厌之日,纵欲荒暴之时,为让者,正宜陈力
就列,谆谆然而告之曰:“诸侯大夫各安分地,无相侵夺,古之制也。今无故而取地于人,人不与,而吾之
忿心必生;与之,则吾之骄心以起。忿必争,争必败;骄必傲,傲必亡”。谆切恳至,谏不从,再谏之,再谏
不从,三谏之。三谏不从,移其伏剑之死,死于是日。伯虽顽冥不灵,感其至诚,庶几复悟。和韩、魏,
释赵围,保全智宗,守其祭祀。若然,则让虽死犹生也,岂不胜于斩衣而死乎?让于此时,曾无一语开悟主
心,视伯之危亡,犹越人视秦人之肥瘠也。国士之报,曾若是乎?智伯既死,而乃不胜血气之悻悻,甘自附
于刺客之流。何足道哉,何足道哉!
(有删节)
[注]①豫让:战国晋人,为晋智伯的家臣,曾入赵襄子宫中刺杀襄子,未成。后豫让改名换姓,以漆涂身,
吞炭使自己变哑,改变形象,谋刺赵襄子,又被捕,伏诛前,求得赵襄子衣服,拔剑三跃呼天击之,遂自
杀。②处死之道:处理死的方式、方法。③中行氏:中行为复姓,此指晋卿荀寅。
14.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既名知己 名:声称。
B. 忠告善道 道:实行,遵行。
C. 当伯请地无厌之日 厌:满足。D. 庶几复悟 庶几:或许,也许。
15.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销患于未形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B. 俾身全而主安 谆谆然而告之
C. 中行氏以众人待我 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
D. 段规之事韩康 儿之成,则可待乎
16.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段提出“士君子立身事主”的准则,应当竭尽智谋,诚恳地加以劝告,巧妙地加以开导,在祸患还未
显露时就消除它,在动乱发生之前保住社会的治安,使自己不受损害,主人没有危险。
B. 方孝孺认为豫让虽然忠于智伯,但赴死的方法含有不忠的成分:从行为看,三跃斩衣而死,有沽名钓誉
之嫌;从言语看,以国士相报之说也稍显不足。
C. 方孝孺列举段规、任章、郄疵虽未有国士的待遇,但能恪守本分,以事智伯,证明豫让的“报答”之说
不妥。后又通过设身处地的情景想象,批评豫让未能“文死谏”,从而证明豫让是不忠的。
D. 方孝孺认为豫让不算“国士”,因为他先是未能直言进谏,开悟主心,后又甘附刺客之流,呈血气之勇,
不值得称道。
17. 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苟遇知己不能扶危于未乱之先而乃捐躯殒命于既败之后钓名沽誉眩世炫俗由君子观之皆所不取也
18.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凡吾所为者极难,将以愧天下后世之为人臣而怀二心者也。
(2)而规也章也,力劝其主从智伯之请,与之地以骄其志,而速其亡也。
【答案】14. B 15. D 16. C
17. 苟遇知己/不能扶危于未乱之先/而乃捐躯殒命于既败之后/钓名沽誉/眩世炫俗/由君子观之/皆所不取
也。
18. (1)所有我做的事情都特别困难,我是想用这种做法使天下后世做臣子却怀有二心的人感到羞愧。
(2)可是段规、任章却尽力劝说他们的主人顺从智迫的请求,给智伯土地,使他志气骄盛,从而使他更快地
灭亡。
【解析】
【14 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应审题,明确选择的要求,
如本题“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然后应结合具体的语境,运用语法知识进行辨析。
B 项,“忠告善道”,从文中来看,这句话意思是“诚恳地加以劝告,巧妙地加以开导”,“道”,引导。故选 B。
【15 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应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各
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然后根据虚词在句中的位置和虚词前后词语的词性来分析用
法。
A 项,第一个“于”,介词,在,第二个“于”是介词,表被动,被;
B 项,第一个“而”是连词,表并列关系,不译,第二个“而”是连词,表修饰关系;
C 项,第一个“以”是介词,用,第二个“以”是介词,表原因,因为,由于;
D 项,两个“之”都是结构助词,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故选 D。
【16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此类题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
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本题要求选出“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
不正确的一项”。
C 项,“方孝孺列举段规、任章、郄疵……以事智伯”错误,郄疵事智伯,段规、任章两人并未事智伯;“批
评豫让未能‘文死谏’,从而证明豫让是不忠的”错误,批评豫让未能“文死谏”,也不是证明豫让不忠,
而是说处死之道不值得推崇。
故选 C。
【17 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题,考生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文言阅读的语感和断句技巧,而且
还应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文言断句有很多的标志,比如:四字短语、排偶句式、顶真修辞等等。
首先根据对称的句式断开“不能扶危于未乱之先”和“而乃捐躯殒命于既败之后”两处,以及“钓名沽誉”
“眩世炫俗”两处;
然后从语法角度来看,“遇”的宾语是“知己”,动宾后断开;“观”是谓语,“之”是音节助词,补足音
节,且“皆……也”是固定句式,由此可以断开这一处。
【18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的必考内容,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
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
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1)中“凡”,所有;“为”,做,“所
为者”,所做的失去;“以”是介词,用,其后省略代词“之”;“愧”,形容词使动用法,使……感到羞愧。
(2)中,“力”,尽力;“从”,顺从;“与”,给;“以”,目的连词,来;“骄”,使动用法,使……骄盛;“速”,加速,使……更快。
【点睛】文言断句的基本原则:要通读全文,仔细体会词、短语以及句子之间的联系。要先易后难,把会
断的句子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直到把所有的句子都断开。要重视内容,断完后根据句子的含义、文章
的内容再核对一遍。名词断句法。通读全文,找出人名、地名、事物名、朝代名、国家名、官职名等。这
些名词常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然后考虑:什么人,办什么事情,采用什么方式,取得什么结果等。(找动
词)文言句式中,主谓结构居多,但主语常省略。借助句子成份,关键是抓住动词,以动词为中心,找前
后结构关系,确定主干,从而断开句子。虚词断句法。①文言文中常见放在句首的发语词有:夫、盖、焉、
惟、斯等等;②放在句尾的语气词有:也、矣、乎、哉、与(欤)、焉、耶(邪)等等;③以、于、为、则、
而,往往用于句中,在他们的前后一般就不断句;(“而”表转折而且后面为一个比较长和完整的句子时,
“而”字前面要断开)④有些复音虚词大体上都位于一句话的开头,这些词前一般要断句。比如:且夫、
若夫、乃夫、已而、至若、于是、虽然、至于、是故、向使、纵使等等。⑤疑问语气词:何、胡、安、曷、
奚、盍、焉、孰、孰与、何如、奈何、如之何、若之何等词或固定结构之后,一般可构成疑问句,只要贯
通上下文意,就可断句。⑥复句中的关联词:虽、虽然、纵、纵使、向使、假使、苟、故、是故、则、然
则、或、况、而况、且、若夫、至于、至若、已而、于是、岂、岂非,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对话标
志断句法。文言文中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出现人名,以
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遇到对话,根据上下文判断对话双方,来断句。语序句式断句法.文言文中
的特殊句式和格式对文言文句读有着非常大的帮助。文言文也是讲究修辞的,顶真、排比、对偶、对称、
反复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修辞方法。句式整齐,四六句多,又是文言文的一大特点。利用这两大特点,我们
就可以比较好地断句。
参考译文:
士人君子要建立功名,侍奉主人,既然被称作知己,那就应当竭尽智谋,诚恳地加以劝告,巧妙地加
以开导,在祸患还未显露时就消除它。在动乱发生之前保住社会的治安,使自己不受损害,主人没有危险。
活着是著名的忠臣,死后做高尚的鬼魂,流芳百世,照耀史册,这才是完美的士人。如果遇到知己,不能
拯救危难于动乱之前,而在事情失败之后才去献身自尽,沽名钓誉,迷惑世人,夸耀于社会,这在君子看
来,都是不足取的。
我曾经因此评论过豫让。豫让做智伯的家臣,等到赵襄子杀了智伯,豫让为他报仇,名声显赫,即使
是平民百姓,也没有一个不知道他是忠臣义士的。唉!豫让的死当然可以称为忠了,可惜,在怎样死的方式
上还有不忠的表现。为什么呢?看他漆身吞炭,对他朋友说:“所有我做的事情都特 别难,我是想用这种
做法使天下后世做臣子却怀有二心的人感到羞愧。”这能说他不忠吗?等看到他连续三次跳起来,用剑来刺
赵襄子的衣服,赵襄子贵备他不为中行氏而死,却单单为智伯而死的时候,豫让回答说:“中行氏像对待
一般人那样对待我,所以我就要像一般人那样 去报答他:智伯把我当国士对待,所以我就要像国士一样报答他。”就此而论,豫让就有不足之处了。
段规侍奉韩康子,任章侍奉魏献子,并没有听说待他们如同国士,可是段规、任章却尽力劝说他们的
主人顺从智伯的请求,割给智伯土地,使他志气骄盛,从而使他更快地灭亡。郗疵侍奉智伯,智伯也没有
待他如同国士。可是郗疵却能洞察韩、魏的企图来劝谏智伯。虽然智伯不采纳他的意见以至于灭亡,但是
郑疵的智谋忠告,已经是无愧于心了。
豫让既然自己认为智伯待他如同国士了,所谓国士,是为国家济困扶危的人。当智伯对土地贪得无厌
之日,放纵情欲,荒淫暴虐之时,作为像让,正应竭力来尽自己的职责,耐心地劝谏自己的主人说:“ 诸
侯大夫应各自安心守着自己分内的土地,不要互相侵夺,这是自古以来的规矩。如今,无缘无故地向人家
索取土地,人家不给,就要产生忿恨之心;人家给了,就产生骄横之心。忿恨必然会引起争斗,争斗必然
会失致;骄横必然傲视一切,傲视一切必然导致灭亡。”非常耐心诚恳地劝谏,一次不听,再来第二次,
第二次不听,再来第三次,第三次劝谏还不听从,再把那伏剑而死的行动安排在这个时候。这样一来,智
伯虽然顽固愚昧,但受至诚之心的感动,也许会重新醒悟,从而与韩、魏讲和,解除赵国的围困。保全智
氏的宗族,使他们能香火不断,延续不绝。假如这祥,豫让虽死犹生,难道不胜过斩衣而死吗?但豫让在那
时,竟至连一句开导主人,使他醒悟的话都没说。看着智伯的危亡,就像越人远远地看秦人的肥瘦一样。
袖手旁观,坐待成败,国士的报答竞然能像这个徉子吗?直到智伯已死,豫让才压抑不住愤怒的血气,甘心
情愿地加入刺客的行列,这有什么可以值得称道的呢?有什么可以值得称道的呢?
(二)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和无名法师《秋夜草堂寺禅房月下》诗
粱·刘孝先
幽人住山北,月上照山东。
洞户临松径,虚窗隐竹丛。
山林避炎影,步径逐凉风。
平云断高岫,长河隔净空。
数萤流暗草,一鸟宿疏桐。
兴逸烟霄上,神闲宇宙中。
还思城阙下,何异处樊笼。
19. 此诗句式上的特点是大量运用 的句子,集中描述了月下之景,使全诗富有 意境。
20. 此诗前五联,有人认为,景为主,人为宾;有人认为,人为主,景为宾。请结合全诗叙述的内容和层次,
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19. 句式:对偶 意境:清冷、空灵、沉静、幽邃、悠闲、澄澈(均可)
20. 人为主,景为宾。叙述的内容:前两联,先写“幽人”(无名法师)居处的不俗。第三联,写法师走出禅
房,在小径上散步,到松林外走动。四五联看似纯粹写景,其实是写法师散步中所见。叙述的层次:全诗前
五联主要写所见,明处写景,暗处写人:最后两联主要写所思,直接抒发题旨。
【解析】
【19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语言和形象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然后在要求的指引
下答题。从本题来看,这是采用填空题的方式进行考查。第一空是针对语言设题,具体考查句式,根据“句
式上的特点是大量运用”“集中描述了月下之景”可以找到开头两句,“幽人住山北,月上照山东”,由此
可知,下面的句子应是描述月下之景,“洞户临松径,虚窗隐竹丛。山林避炎影,步径逐凉风。平云断高
岫,长河隔净空。数萤流暗草,一鸟宿疏桐”都是采用对偶的句式;第二空是针对意境设题,意境由“意”
和“境”构成,如“松”“竹”“山林”“凉风”“云”“岫”“长河”“净空”“萤”“暗草”“疏桐”
等,这些景合到一起构成了清冷幽邃空灵的意境。
【20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梳理诗歌内容层次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题“此诗前五联,
有人认为,景为主,人为宾;有人认为,人为主,景为宾。请结合全诗叙述的内容和层次,谈谈你的看
法”,然后梳理诗歌每一联的内容,找到写景的内容,再找到能展现出人的内容,最后明确何为主,何为宾,
并依次梳理内容。
由诗歌标题可知,诗歌首句中所写“幽人”应是指无名法师,“幽人住山北,月上照山东”交代幽人的居
处,“洞户临松径,虚窗隐竹丛”中“洞户”“虚窗”是进一步展现幽人居处的特点;“山林避炎影,步
径逐凉风”中“避”“逐”可以看出是幽人走出居处,在山林中走动,在小路上散步;“平云断高岫,长
河隔净空”“数萤流暗草,一鸟宿疏桐”都是写景,结合前面幽人走出居处可知,这里四句应是幽人的所
见;“兴逸烟霄上,神闲宇宙中。还思城阙下,何异处樊笼”中“兴逸”“思”可知,这是所思所感。由
此看来,这首诗歌中应该是人为主,景为宾,表面写景,暗中写人。
(三)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各题。
材料一: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老,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论语·为政》)
材料二:是非之心,不虑而知,不学而能,所谓良知也。良知之在人心,无间于贤愚,天下古今之所同
也……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就犹如称某人知孝、某人知弟,必是其人已曾行孝、行弟,方
可称他知孝、知弟。(王阳明《传习录》)
21. 上述材料中,二人对“孝”的认知各有侧重,孔子重视______;王阳明强调 。
22.从材料二中,我们可以知道王阳明认为“知而不行只是未知”,讲求“知行合一”。请根据你对“知行合
一”的理解来评析孔子所说的“色难”。
【答案】21. 孔子重视“孝”是发诸内心的和颜悦色;王阳明强调不但要有对“孝”的认知,更要有“孝”
的“行动”。
22. 孔子认为孝在于“色难”,意指能在父母面前发乎真情,保持和颜悦色才是最难的。子女不但要为父母
提供物质保障,赡养天年,而且要有发诸内心的和颜悦色,才是知孝行孝,也就是王阳明的“知行合一”。
【解析】
【2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概括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题问的是孔子和
王阳明在对“孝”认知上的侧重,然后浏览二人有关“孝”的内容,概括出二者的侧重点。
先看孔子的观点,孔子说“色难。有事,弟子服其老,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意思是“侍奉父
母经常保持和颜悦色最难。遇到事情,由年轻人去做;有好吃好喝的,让老年人享受,难道这样就是孝
吗”,这里最重要的一个词是“色难”,其意思是指在侍奉父母的时候,想要长期保持着和颜悦色的状态很
难。我们都知道,凡事都可以勉强,唯有面色不大容易伪装,因为人的神情是由心理决定的。只有对自己
父母有着深切笃定的孝心,才会由衷地表现出愉悦和婉的神色。所以说,若能在父母面前一直保持着和悦
的神色,就能算作真孝顺了。由此可知,孔子重视“孝”是发诸内心的和颜悦色。
再看王阳明的观点,“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就犹如称某人知孝、某人知弟,必是其人已曾
行孝、行弟,方可称他知孝、知弟”,“方可称他知孝“的前提是“某人知孝、某人知弟”“其人已曾行孝、
行弟”,“知孝”是对“孝”的认知,“行孝”是切实地行动。由此可知,王阳明强调不但要有对“孝”的
认知,更要有“孝”的“行动”。
【2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从材料二中,
我们可以知道王阳明认为‘知而不行只是未知’,讲求‘知行合一’。请根据你对‘知行合一’的理解来评
析孔子所说的‘色难’”,然后理解“知行合一”的意思,接着分析孔子“色难”这一观点,并找到“知行
合一”和“色难”之间的关联。
首先理解“知行合一”的意思,所谓“知行合一”,“知”是指良知,“行”是指人的实践,知与行的合一,
即认识事物的道理与在现实中运用此道理,是密不可分的;
然后理解孔子“色难”这一观点,孔子认为“色难。有事,弟子服其老,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
乎”,在孔子看来,侍奉父母不仅仅是物质上,更是精神上,即保持和颜悦色,这才是真正地知孝行孝,与王阳明“知行合一”是一致的。
(四)古诗文默写。(6 分)
23.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只选 3 小题)
(1)____________,言之必可行也。_______________”,无所苟而已矣。(《论语》)
(2)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_________________;自其不变者而观之,__________________。而又何羡乎!(苏
轼《赤壁赋》)
(3)青泥何盘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手抚膺坐长叹。(李白《蜀道难》)
(4)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______________?守着窗儿,______________(李清照《声声慢》)
(5)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柳宗元《渔翁》)
【答案】 (1). 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 (2). 君子于其言 (3). 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4). 则物与我
皆无尽也 (5). 百步九折萦岩峦 (6). 扪参历井仰胁息 (7). 如今有谁堪摘 (8). 独自怎生得黑
(9). 烟销日出不见人 (10). 欸乃一声山水绿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名句的识记能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
句写下句的直接默写。本题属于后者。考生在默写的时候要注意如下词语:瞬、萦、峦、扪、胁、堪、销、
欸乃。
四、作文(60 分)
24.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爆发之后,社会反应各有不同。有不遗余力、义无反顾的公务人员,有
挺身而出、担当重任的医护“逆行者”,有争分夺秒、殚精竭虑的科研人员,有伸出援手、捐款捐物的善人
义士……
但也有某些管理部门的应对失措,有地域之间非理性的歧视,有自私自利的人带病潜逃出走……
面对新冠肺炎这一公共卫生事件,人们为什么会有不同的反应?你是如何看待这些不同反应的?这些不同
的反应,对发展公共健康事业有何警示?请你就其中一个或几个问题,写一篇文章表达你的理解和思考。
[注意]①自拟题目,自选角度,确定立意;②不得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③明确文体,体
裁不限,不少于 800 字。
【答案】例文
格局不同,取舍有别
新冠疫情如镜子,既照出了人性的善恶,也照出了人格局大小。因为格局不同,所以行动取舍有别。
浅塘无潜蛟,小格局决定行动常是取其小,一叶障目。
不管是管理部门的应对失措,还是非理性的歧视与自私的带病潜逃,无一不是着眼于个人的、小范围利益。之所以这样,根本原因在于自私自利思想浓重、缺少大局意识,把个人和局部利益放在公共利益之
上,也是长期来的小农思想作崇;除此之外,有的是怀着不可告人目的,如欧美将新冠病毒甩锅中国,取
疫情先发于武汉之小,而舍病毒是全人类敌人之大,借此抹黑、污蔑中国。
池水可兴波,利人利己的格局决定行动取其大,恩泽众人。
一个善人义士乃一滴水,十个即成一池水,可兴波。新冠疫情爆发后,各路善人义士纷纷取义而行,
众志成城,体现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大义精神。为何会有如此大义精神?一是经济发展了,人们有了较强
的经济实力,可以实现善义之举;二是民族文化里流淌着善义的传统精神,一旦发生了大型公共事件,这
种善义精神迅速得以凝聚并释放出强大能量,恩泽众人。
敬畏职责敬畏生命的格局,决定行动的义无反顾、毅然前行。
面对疫情,公务员为何不遗余力、宵衣旰食?是职责使然,更是对职责的敬畏。敬畏职责更深层次是敬
畏生命。因为敬畏生命,所以不愿生命庸碌无为,而是要在自己岗位上最大限度地实现生命的价值。白衣
战士为何冒险逆行?科研人员为何殚精竭虑?因为他们都具有敬畏职责、敬畏生命的格局,舍小家为大家。
因为每一条生命都值得拯救,所以他们毅然前行,奔赴一线,治病救人;因为病毒是全人类的敌人,所以
我国科学家第一时间测定病毒基因序列,并分享给他国。
具有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格局,决定行动取其大,惠及四海。
在 14 亿人民的努力下,我国疫情得到了有效控制。但我们并没有就此止步,而是把中国抗疫方案分享
给世界各国;不仅如此,我国还向海外多国、多地区派出大量医疗队、科研队,帮助他国应对疫情。我国
为什么这样做?是因为我们认为人类命运是个共同体,因为我们具有大国担当精神,有责任向世界分享中
国方案。欧美病毒科学家与我国病毒学家一致认为,病毒源于自然,是天灾而非人祸,不能归于某国,这
就是科学家的大格局,舍去意识形态差异,共求科学真理,崇高的科学精神让他们拥有求真的灵魂。
格局不同,取舍有别。小格局做事,决定其行动鼠目时光;大格局做事,则可力挽狂澜,化危为机。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材料写作文能力。本题属于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作文任务十分明确——面对
新冠肺炎这一公共卫生事件,人们为什么会有不同的反应?你是如何看待这些不同反应的?这些不同的反
应,对发展公共健康事业有何警示?请你就其中一个或几个问题,写一篇文章表达你的理解和思考。任务驱
动型作文隶属于材料作文,对于材料作文一方面要求学生整体感知材料,从材料中提炼出主旨;另一方面
要求学生根据主旨,自选角度进行写作,切不可偏题。
【审题】从材料来看,材料主要列举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爆发之后社会上的不同反应,如“有不
遗余力、义无反顾的公务人员,有挺身而出、担当重任的医护‘逆行者’,有争分夺秒、殚精竭虑的科研人
员,有伸出援手、捐款捐物的善人义士”,如“某些管理部门的应对失措,有地域之间非理性的歧视,有自
私自利的人带病潜逃出走”,由此可以看出,这里列举了两大类不同的反应,考生要思考这些反应本身透露出的问题,同时也要思考面对这一疫情我们到底应该如何去做,还要考虑这些反应的合理性。思考角度如
下:
①疫情爆发之后的不同反应,折射出来社会个体的文明程度差异很大。②处理突发事件的不同方式折射出
各级各类政府的管理能力存在差异,如何提高政府的协调能力和保证政府的决策权至关重要。③用理性克
制恐慌,让责任挑起担当,突发事件应止步于“天灾”,不应该带来“人祸”。④世界本来多元,人的价值
观也多样,对同一个事件有不同的反应是正常的,对于我们来说,关键是学会选择和取舍。
偏题与离题的立意,应该是价值观有问题,譬如替那些不好的现象找理由。具体不一一罗列。作文体裁不
限,但不管用什么体裁写作,都要针对材料中的问题展开,都要有立意,都要符合字数要求。
参考立意:面对疫情,要用理性克制恐慌,让责任挑起担当;面对疫情,要提高政府的协调能力,要保证
政府的决策权;疫情下的反应折射社会个体的文明差异。
行文构思:首先拟一个观点明确的标题,如《格局不同,取舍有别》,然后开篇引题——因为格局不同,所
以行动取舍有别,接着先从正反两个方面进行论证,再从“敬畏职责敬畏生命的格局,决定行动的义无反
顾、毅然前行”“具有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格局,决定行动取其大,惠及四海”两个方面进行论证,最后总
结全篇,呼应开头。
素材:
1.有句古话说得好,“独乐乐不如众乐乐”,涉世未深的我们或许很难真切体会到这种感觉——始终觉得,
每个人只是一个小个体,有份小确幸就不错了,而又何来真正的“众乐乐”?但如今,一种病毒,两个多
月的假期,数十万人的悉心救治,千百万人的逆行“我来”,让我们认识到“众乐乐”的力量是如此强大。
一场疫情,让我们认识了身边许多平凡的英雄,更让我们见识到了奉献的力量,并且有幸见证“众乐乐”
带来国家的强大。
2.“众乐乐”是国家有难时的一句句“我来”。武汉的医护人员担负的救治任务重,人员不够,来自祖国各
地的医护人员挺身而出说“我来”,他们离开安逸的环境,带上行李,告别亲人,离别父母,义无反顾地奔
向前线。“众乐乐”的他们只想守护住大家共同的家园。
3.当湖北缺乏防护物资,祖国各地的制衣厂制袜厂纷纷说“我来”。他们召回放了年假的工人,加装生产线,
没日没夜地工作,只为能让那些为我们大家而“拼命”的医护人员少一点被感染的风险。句句“我来”汇
成了一条大河,滋润人心。
4.“众乐乐”的人们具有舍小家为大家的勇气。疫情刚爆发时,所有人都手足无措时,钟南山院士和李兰
娟院士站出来。他们深入疫情中心,虽然也有家人也有子女,却依旧冒着风险,毅然踏上了去武汉的路。
那条路没有点灯,他们自己便是那个提灯的人。
5.在武汉火神山医院建设中,亦有无数建设工人从天南地北赶来。他们是英雄,却也是普通人,有的甚至
是家中的顶梁柱,但他们不怕,不悔,而是心中充满自豪骄傲。那是“众乐乐”给予他们的勇气和自信。舍小家为大家从来不像嘴上说得那般容易,只有“众乐乐”才能带给他们这样的勇气与力量。
6.“众乐乐”也是疫情期间作为普通民众 我们的行动的准则。我们不会治病救人,也不会建房子、制口
罩,但我们可以不出门、少出门,我们可以为身在武汉的人送上一句“加油”“晚安”,我们能用自己的绵
薄之力来支持那些“逆行”的人。我们能做的不多,但那也会让我们感到一种幸福,一种“众乐乐”带给
我们的幸福。
7.基辛格在《论中国》中说过:“中国人总是被他们之中最勇敢的人保护得很好。”那些最勇敢的人就是
无数“众乐乐”的中国人,他们舍小家为大家,国家有难时伸出援手,以尽绵薄之力,他们就是鲁迅所说
的中国人的脊梁,在最崎岖艰险处接引我们大家渡过苦海。由无数这样的“众乐乐”的中国人组成的我们
的国家,又怎能不强大呢?
8. 果戈里说:如果有一天,我能够对我们的公共利益有所贡献,我就会认为自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了。
【点睛】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基本框架有如下五部分。(一)一个响亮的标题。就是在审题的基础上,明确立
意,选择写作的角度,拟定一个有抢眼的题目。这个标题应尽量是从材料中抽取而出的‚核心立意,并就此
选取材料中关键词句加以组合而成的简洁短语或句子。尽力不用态度而用看法或观点。能运用约定俗成的
词句加以改造更为上策。能标新立异就更加理想。(二)引述+表态+观点。正文第一段就用“引述+表态+观
点”的形式,以达到“闪亮登场”的效果。引述可是直接的,也可以是间接的,但必须是有针对性的。表
态一定要坚决、果断和明确。观点的呈现,不要拖泥带水,而要开门见山。(三)分点分层阐述理由。有了
态度与观点,没有理由就站不住脚。因此,作文的第三步必然阐述你的理由。阐述一定要具有条理性,就
是分点;还要注意内容的层次性,如由浅及深,由表及里,有具体到抽象等。如此才能展示一个学生思维
的深广度。(四)进一步深入阐述。最基本的办法就是针对问题提出可行的有时代意义的解决方法,即解决
问题。另外,还可以“横向拓展”“纵向挖掘”和进行简易的批驳。尤其是反驳,可以预设反方,然后,
进行委婉的劝说,以体现作者思维的周密性,达到任务型作文“文明说理”的要求。(五)联系实际,快速
收尾。任何一篇文章都要考虑其现实意义,如果没有了现实意义,该文章就逊色许多。因此,学生习作也
好,考场作文也好,联系实际是必需的。但是,这一环节不能太婆婆妈妈,应如一部乐曲演奏完毕,戛然
而止、曲终人散、回味无穷。
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