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2019-2020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Word版带答案)
加入VIP免费下载

四川省2019-2020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Word版带答案)

ID:440073

大小:571.62 KB

页数:16页

时间:2020-12-23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2019-2020 学年度下期 高 2019 级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第Ⅰ卷 (选择题 共 48 分) 一、选择题(第小题 1.5 分,共 32 小题,共 48 分) 1、在我国古代,“社稷”是国家的代称。其中,“社”指土地之神,“稷”指主管 五谷之神。关于国家的这种理解,反映了我国古代( ) A.非常重视祭祀 B.以农业为立国之本 C.农业与土地的关系 D.小农经济的突出特点 2、位于石家庄淖沱河畔的南杨庄文化遗址迄今六千年左右,遗址内发现了粟和用 来加工粮食的石磨盘、石磨棒,还发现了仿照家蚕蛹制作的陶蚕蛹和纺丝用的 陶纺轮等。这说明当时淖沱河流域(   ) A. 原始农业手工业发展 B.种植经济刚刚起步 C.“男耕女织”经济成型 D.已经注重精耕细作 3、据考古发现,在战国中晚期墓葬中,河北兴县一次出土铁范 87 件,大多为农 具范。河南新郑铸铁作坊遗址出土陶范 300 余件,其中农具范占 60%以上,出 土铁农具 200 多件,占全部铁器的 5%.这些考古资料证明战国中晚期( ) A.铁农具的使用已很普遍 B.铁器牛耕成为古代主要农耕方式 C.铁农具制作技术臻于成熟 D.铁器已开始用于农业生产 4、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上层建筑的变更。上层建筑又积极 服务和反作用于经济基础。”下列有关春秋战国时期的各对应关系符合此结论 的是( ) A.小农经济——封建制度 B.王室衰微——诸侯争霸 C.铁器使用——个体生产 D.男耕女织——自给自足 5、唐朝法律曾详细规定了对宰杀耕牛的处罚,杀自家牛者也要判一年徒刑。宋代 对杀牛者的处罚更为严厉,杀牛者要处徒刑两年,甚至要刺配充军。上述规定 反映了(   ) A.封建王朝法律的严酷性 B.奖励耕战政策的必要性C.小农经济地位的重要性 D.自给自足经济的脆弱性 6、《后汉书》卷七十六载:“(王景)迁庐江太守,先是百姓不知牛耕,致地力有 余而食常不足。郡界有楚相孙叔敖所起芍陂(水利工程)稻田。景乃驱率吏民, 修起芜废,教用犁耕,由是垦辟倍多,境内丰给。”材料旨在说明(  ) A.兴修水利实现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B.采用犁耕技术促进农业生产发展 C.使用曲辕犁大幅增加了耕地面积 D.盐铁官营推动了生产技术的普及 7、阅读下表。据此可以推知,秦汉至隋唐时期( ) A.北方农业经济的衰落 B.南方农耕技术更先进 C.南方地区得到开发 D.经济重心转移到南方 8、下列表格数据反映的经济现象会导致哪一结果(  ) 时间 人口(人) 人均土地(亩/人) 雍正十二年(公元 1734 年) 27355462 32.54 乾隆十八年(公元 1753 年) 102750000 6.89 乾隆三十一年(公元 1766 年) 208095796 3.56 A.自然经济逐渐走向瓦解 B.精耕细作农业进一步发展 C.资本主义萌芽迅速发展 D.铁犁牛耕在江南开始推广 9、下表 《唐朝灌溉工程数量简表》,反映了当时( ) 长江以北 长江以南 中唐以前 中唐以后 中唐以前 中唐以后 灌溉工程 98 29 23 938 A.精耕细作水平不断提高 B.封建经济不断发展 C.政府重视水利工程建设 D.南方相对北方更安定 10、中国历代王朝重视土地问题,北魏、隋、唐都曾推行均田制,宋、明等朝都 全国耕地面积(亿市亩) 朝代 粮食亩产水平(市斤) 总面积 北方 南方 秦汉 117(全国) 5.72 魏晋南北朝 122(北方),215(南方) 3.85 1.925 1.925 隋唐 124(北方),328(南方) 6.42 3.21 3.21有高级官员主张恢复井田制。这些措施与设想的目的是( ) A.保护小农生产,抑制商业发展 B.抑制土地兼并,稳定社会秩序 C.确立土地私有,保护地主田产 D.恢复周礼古制,实现儒家理想 11、魏晋时期寺庙庄园经济迅速发展,庄园里的依附农民被称为“佛图户”。他们 丧失了原有受政府监管的户籍,世代在庄园里务农,把生产的大部分农副产品 上交给佛寺的高级僧侣,还要为佛寺劳作服役,从事各种杂务,不准随意离开。 “佛图户”的大量存在导致了(  ) A.政府赋役征发受到影响 B.生产耕作方式的改进 C.农副业产品逐渐商品化 D.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化 12、汉武帝实行盐铁官营,结果“盐、铁贾(价格)贵,百姓不便。贫民或木耕手 褥,土覆(农具)淡食”。对此最恰当的解释是(   ) A.战乱不息,破坏社会经济 B.土地兼并,导致民生困苦 C.盐铁官营,影响社会民生 D.重农抑商,违背历史潮流 13、明初,瓷都景德镇有官窑 58 座,民窑不过 20 座,官窑管理腐败、成本高昂, 后来官府为完成上贡,只好改行“官搭民烧”,从事商品生产的民窑迅速崛起, 明末达到二三百座,其窑身比官窑大三四倍,产品畅销海内外。这种现象表明 景德镇( ) A.制瓷业产品种类日益增多 B.手工业的劳动分工越来越细 C.手工业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D.官营手工业垄断地位被打破 14、在我国“四大名锦”中,蜀锦历史最悠久,古人形容蜀锦是“其价如金”。但 蜀锦制作的某些工艺在我国古代就已失传。这些工艺在我国古代失传,最有可 能的是( ) A.利润小,学习这些工艺的人少 B.原材料供应出现匮乏的局面 C.工艺难度大,学艺周期长 D.“工官”制度造成的不利影响 15、南宋末年,松江“初无踏车、椎、弓之制,率用手剖去籽,线弦竹弧置案间, 振掉成剂,厥功甚艰”。元初,崖州黄道婆在松江府“教以做造捍弹纺织之 具……人既受教,竞相作为”,松江逐步成为全国性的手工棉纺织业中心。这 说明(  ) A.棉纺织技术决定商业水平 B.元朝商业贸易中心移至南方C.手工业进步依托技术革新 D.元朝私营纺织业优势超官方 16、淅川下寺曾发掘出一处春秋楚国贵族墓群,出土大量青铜礼器,不少还带有 铭文,其铸造使用了失蜡法溶模工艺。这一发现,把我国使用失蜡法铸造青铜 器的历史提早了一个多世纪。由此,我们可以推测出( ) A.青铜器铸造在春秋时期开始进入鼎盛时期 B.我国古代青铜铸造中心集中在黄河流域 C.青铜器的铭文有助于印证古代史料的真伪 D.春秋时期各国主要使用青铜器进行农业生产 17、关于汉代生产技术改进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牛耕普及全国 B.曲柄锄和大镰出现 C.以水力作动力鼓风冶铁 D.首创粉彩瓷器工艺 18、都城往往是农业社会皇权与文化的集结处和辐射中心。而从下图(西汉、唐 和北宋的都城)的城市布局上可以看出,都城在功能上呈现出新的变化趋势。 实际上反映了( ) A.吸收国外建都的经验 B.统治阶级的重视 C.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 D.重农抑商 的政策 19、大运河修建之后,成为南北经济交流的要道。唐朝中后 期又在沿线相继开凿了不少运河漕渠,主要分布情况见如图。据如图可知,当时( ) A.南方经济影响力上升 B.交通设施趋于完善 C.经济区域化趋势增强 D.政治重心发生转移 20、宋代,政府在厢(城市中的特定区域)下设“军巡铺”,主要负责疏理交通、 清理路沟、洒扫路面以及处理打架斗殴事件和追捕盗贼、逃犯等,并推行“户 牌制”,每户设置户牌,便于查找、控制。政府还下令缩短宵禁时间,缩小宵 禁范围。材料主要反映出宋代( ) A.商业发展导致城市问题严重 B.城市治安管理体系较为完整 C.商业活动时空限制比较严格 D.城市政治军事功能得到强化 21、明清时期,晋商以山西富有的麦、棉、皮、毛、木材、旱烟等特产,套换江 南的丝、绸、茶、米,又转销西北、蒙、俄等地,其贩运销售活动遍及全国。 这反映出当时( ) A.农副产品的商品化趋势明显 B.晋商经济地位得以快速提升 C.区域位置决定商业贸易发展 D.长途贩运贸易成为商业主流 22、在明代著名画家仇英的画作《南都繁会图卷》中,南京商业街市上的幌子性 广告几乎涉及各行各业,诸如“南北果品”“药材”“弓箭”“布庄”等,甚至流 动行医的郎中和走街串巷的算命先生,也开始有了固定的经营场所,分别挂起 了“兼治杂症”和“卜卦命馆”之类的招牌。这反映出明代( ) A.广告营销成为南京普遍商业行为 B.幌子广告注重宣传经商理念 C.商品经济发展改变了市民价值观 D.江南地区市场体系得到发展 23、《清史稿》记载了晋商捐赠白银给清王朝,清王朝则用“赐产”“入籍”“赐职” 以及特许 经营和贷给资本等方法予以回报的史实。可见,晋商的发展(   ) A.折射了清朝统治的腐败没落 B.得益于与政治力量紧密结合 C.标志着政府商业政策的转变 D.使商人与政府经济利益趋同 24、明朝中后期,在江南地区出现了众多农民有目的的迁业(改变原先从事的职业) 现象。据记载,在江、浙等地,大批劳动力由种田流入植棉、栽桑、纺纱织布, 尽逐绫绸之利。这一现象的出现(   )A.有利于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 B.改变了传统的封建经济结构 C.带动了农村人口结构的改变 D.促进了农村新生产关系的出现 25、汉高祖即位之初,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惠帝、日后当 政期间.“复弛商贾之律”。文帝时撤除国内关梁之禁,不需符传(进出关口的 信物),不征关税,听任商旅自由往来。这一变化( ) A.提高了商人的社会政治地位 B.适应了汉初经济恢复的需要 C.推动了重农抑商政策的改变 D.促进了西汉经济结构的调整 26、唐太宗说:“工商杂色之流……止可厚给财物,必不可超授官秩,与朝贤君 子比肩而立,同坐而食。”北宋允许商人中“奇才异行者”应试。出现这一变 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商人社会地位提高 B.统治者的偏好 C.重农抑商政策的改变 D.商品经济的发展 27、宋代对餐饮业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对民间脯肉市场进行了刑法规范;对茶、 盐等食品进行严格的质量控制;对非禁榷品的质量标准也作了规定。这些政策 ( ) A.解决了食品安全问题 B.限制官营手工业发展 C.完善了市场监管立法 D.有利于商品经济发展 28、纪录片《走向海洋》中说,朱元璋坚信“农桑”才是“治国、平天下”的根 本,他屡次宣布“通番禁令”,实行闭关锁国的海禁政策。这说明(  ) A.经济模式与政治决择密不可分 B.中华儒学与海洋文明密切相联 C.海禁令主要是内忧外患的产物 D.明初海禁令受西方入侵的影响 29、据史料记载,海禁下的明代走私现象远超前代,既有民间百姓的走私活动又 有外交使节和沿海兵勇利用官方便利的走私行为,该现象说明( ) A.明朝手工业品受到海外青睐 B.利润丰厚令人们铤而走险 C.封建制度衰落腐败领域延伸 D.政策失当致商业行为变异 30、据史载,唐代后期皖南山地的祁门一带,“千里之内,业于茶者七、八”。四 川九陇人张守珪,有茶园在仙君山,“每岁召采茶人力百余人,男女佣工者杂 处园中”,这说明当时( ) A.茶叶种植成为主要的农事活动 B.茶叶生产形成了专业化的产区 C.农业的耕作方式发生巨大改变 D.雇佣关系成为普遍的社会现象31、在棉纺织业中心松江,一些商人开暑袜店,利用雄厚资金购进大量的有尤墩 布,分发给当地男女居民缝制暑袜,计件付给工钱,再将暑袜拿到店里出售获 利。这反映了( ) A.当地男女成为独立的手工业生产者 B.暑袜店已成为手工工场 C.当地男女成为专门被雇佣的生产者 D.商业资本进入生产领域 32、某校高中历史兴趣小组在探究“古代中国经济发展”课题时,得出这样的结 论:从经济的角度看,明清时期中国已处于“近代的前夜”。你认为下面能够 说明这一结论的是( ) A.城镇商业呈现繁荣景象 B.民营手工业迅速发展,取代官营手工业占主导地位 C.制瓷、冶矿等手工业技术有较大进步 D.苏州丝织业“小户”“听大户呼织”“计日受值” 第Ⅱ卷 (非选择题 共 52 分) 二、材料分析题(共 3 小题,52 分) 33.农耕时代的中国小农和工商业者的命运,与封建王朝的政策息息相关。(20 分) 材料一 两汉农村市场的兴起和发展,不是偶然的……小农的生产条件对社会依 赖程度增加,他们为提高生产率,购置铁农具和大型牲畜等,不得不仰求于市 场……农民当时虽属自给性生产,但在农副业及家庭纺织等方面,仍有部分剩余 劳动产品的增长,使他们交换能力扩大……农村涌现出了一批工商业者,如当时 有专门的铁匠、“贩盐”者、“屠狗”者、“开酒家”者等等,这各色人物的经营范 围,有助于丰富农村市场的商品内容……小农追求富裕的思想,也具有为价值而 生产的支配意识,在“农不如工,工不如商”的情况下更是如此。 ——黄今言《秦汉商品市场的层次结构与发育状况》 材料二 至两宋时,国家建立了渐趋完善的商税制度,从而以法律的形式承认了 民营商业的存在及其合法性,而商税也在很大程度提供了国家维持庞大官僚机构 正常运行和两宋王朝赡军养兵的巨额费用。“以朝廷雄富,犹言采山煮海,一年商利不入,则或阙均需”。“州郡财计,除民租之外,全赖商税”。唐宋以来,商业镇 市的崛起和繁荣所带来的商税在国家财政收入中的地位显得越来越重要。宋代设 镇的标准是“民聚不成县而有税者,则为镇。”官府积极促进镇市的设置。“州县 官凡有所需索,皆取办于一镇之内。” ——摘编自冯芸、吴臣辉《宋代商税制度的确立与国家商业政策的调整》 材料三 资本家们对利率为 8%—10%企业没有丝毫热情。因为这种利率远不如 每年可以赚取 20%—50%利率的传统投资(农业信贷、钱庄、典当铺、土地)。国 家不是按照本应去做的那样保护其新生工业,而是根据一种古老的本能反应去 非常沉重地打击最有活力的企业。社会的成功在那里首先是获得权力和官位。 政治功能凌驾于其他一切的特性以及中国社会的特殊历史经历,解释了这些传 统的行为。模仿西方议会制的做法,后果也显得没有意义了。这绝不是因为中 国对自由民主的不“成熟”,而是因为这种借鉴制度与中国的传统格格不入。 ——谢和耐《中国社会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两汉农村市场兴起和发展的主要原因。(6 分)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两宋时期政府商业政策调整的内容并分析其原 因。(8 分)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走向近代化的主要障碍。(6 分) 34、城市是一个众多因素复杂地结合在一起的有机整体,社会经济的发展,不断 推动城市职能发生变化。(18 分) 材料一 东周时期,中国很多地方都出现了严格意义上的城市。在这些城市里, 不仅有王室宫殿和祖庙,还有手工业和商业贸易中心,更有学校等教育设施,产 生了一批分属不同学派的古典哲学思想家。城市的首要功能显然是政治性的,其 政治性又分解表现为这种城市是政权首脑机关、军事防御要塞、大型祭祀中心、手工业制作中心——主要是为王室服务的。祭祀和军事这两件事作为国家政治的 头等大事,无疑直接影响了都城的城市面貌。 ——摘编自段宏振《中国古代早期城市化进程与最初的文明》 材料二 隋唐时期,坊市制达到高度完善的同时,在商品经济的冲击下,严格的 管理制度渐趋松弛,城市结构也必须不断变革以适应新的形势,逐步由封闭式的 坊市结构向开放式的街市转变。中唐以后,扩大市场,突破旧的坊市分离制度的 限制已成为不可遏制的趋势。到五代时,工商业已突破空间的限制,集中的市制 濒于瓦解,临街设店铺已无法禁止,新的街巷规划体制的形成和不断完善成为历 史发展的必然。 ——摘编自杨宁一《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 材料三 明清时代,像北京,作为首都,它是根据“王制”的需要来兴建宫殿、 住宅、街道的,但散布在全国各地的中小市镇,则并非如此,它们完全是因经济 发展而兴起的。市镇的建设也是无计划的,只是根据工商业发展的需要在某一地 方集中了某种工商业,所以其分布(布局)也不是遵“王制”的。 ——摘编自方如金、赵瑶丹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