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师大附中2019-2020高二历史4月线上检测试题(Word版带答案)
加入VIP免费下载

辽宁师大附中2019-2020高二历史4月线上检测试题(Word版带答案)

ID:440076

大小:44.77 KB

页数:16页

时间:2020-12-23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26 日辽师大附中历史学科线上检测 10:00-11:05 1.商代是青铜文明的繁荣时期。青铜器以礼器和兵器为主,常铸有铭文,标明器主的族氏和 祭祀对象,记载商王对器主的恩赐,说明器物的用途。从材料看,商代铸造青铜器的一 个重要目的在于(  ) A.强化国家政权机能 B.扩大统治区域 C.突破血缘组织框架 D.完善宗法制度 2.有学者认为,西周分封制的要旨在“分”,通过分封子弟、功臣,以分治领土,屏卫王室; 宗法制的要旨在“合”,通过血缘纽带达到合族目标。通过这一“分”“合”,西周(  ) A.政府行政管理逐渐垂直化 B.中央集权得以加强 C.国家疆域得到了一定拓展 D.宗族权威日渐突出 3.公元前 213 年,博士淳于越提出恢复分封制的主张,遭到丞相李斯的反驳。随后,李斯向 秦始皇提出除《秦纪》、医药、卜筮、农书和国家所藏《诗》《书》及百家语外,其他书 籍均交官府销毁。材料反映出秦王朝(  ) A.深化了统一管理国家体制的认识 B.存在着治国理念的矛盾斗争 C.使用暴力手段销毁诸子百家文献 D.通过统一思想巩同专制统治 4.据记载:公元前 219 年,秦始皇率领文武大臣及儒生博士到泰山,举行封禅大礼;公元前 110 年,汉武帝曾率大臣及军队到黄帝冢,举行祭祀之礼。由此可见,这些“礼”有利于 (  ) A.营造家国一体的心理认同 B.丰富集权统一的文化内涵 C.构建君权神授的统治秩序 D.清除宗法分封的制度残余 5.唐玄宗时期中书令权力很大,是宰相之首。肃宗以后,很少再设中书令,宰相也就无首次 之分,轮流值守制才得以完全确立。这反映了唐代(  ) A.宰相制度名存实亡 B.参议辅政制度变化 C.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D.三省六部达到完善 6.明宣德二年(1427 年)的会试首次实行南北卷制度。会试录取 100 人,其中南方 60 人,北方 40 人。后来,南北卷演变为南北中卷,录取比例为 55%、35%和 10%。这一做法(  ) A.保证了科举制公平公正选拔人才 B.有利于科举人才来源的相对平衡 C.推动了明代经济重心进一步南移 D.促进了全国范围内尚学风气形成 7.明朝为防止内阁行使权力逾矩,遂在内廷设司礼监与之相应,“其长与首揆(内阁)对柄机要, 佥书、秉笔与管文书房,则职同次相”。明代司礼监的设立(  )A.形成了权力制衡机制 B.完善了中央机构设置 C.顺应了皇权专制趋势 D.表明丞相制度的恢复 8.1843 年起,英国指派港督管治香港,同时港督兼任在华贸易总监和全权大臣。1859 年后, 英国解除了港督的兼任职务,港督专司总督一职。英国进行上述调整的主要原因是(  ) A.香港人民抗英运动高涨 B.列强侵华格局发生变化 C.中英形成暂时和好局面 D.英国扩大对华侵略需要 9.鸦片战争以前,清政府海关征税标准是 4%,但外国商人在广州卸货必须打点红包,费用 占进出口货物的 10%—40%。《南京条约》规定进出口“均宜秉公议定则例”,最后确定为 值百抽五原则。据此可知,《南京条约》签订后(  ) A.清政府的关税收入有所增加 B.西方列强对华资本输出加剧 C.广州的腐败问题得到了解决 D.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 10.有学者评论道:作为当时国内最为完整和先进的近代化纲领,它代表着 19 世纪 60 年代 以前国人在探索近代化道路方面的最高水准。这一评论提及的“近代化纲领”(  ) A.详实介绍西方历史地理 B.主张中国发展资本主义 C.开启中国近代工业化历程 D.调动农民反封建的积极性 11.1852 年当太平军围攻长沙时,失意举人左宗棠前往谒见太平天国领导人,进献攻守建国 之策,但未受重视;容闳(中国第一个留美人士)曾向太平天国领导人提出过组织良好军队、 设立海军学校、建立有效能政府、颁定教育制度等建议或良策,但都未受重视。这说明 当时太平天国领导人(  ) A.重视革命的农民阶级本性 B.对进步思想持排斥态度 C.不能接受科学理论的指导 D.严防清政府的文化围攻 12.1820 年,中国的 GDP 约为英国的 7 倍,却在鸦片战争中被英国击败。1860 年,中国的 GDP 大于英法的总和,却没能阻止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1890 年,中国的 GDP 约为日本的 5 倍,但中国军队却在甲午中日战争中一败涂地。据此推知(  ) A.经济总量对一国来说没有意义 B.GDP 排名准确反映一国经济发展水平 C.中国国际地位与 GDP 排名背离 D.经济结构优劣是战争胜负的重要因素 13.《辛丑条约》明确规定:“中国国家应允由诸国分应主办,会同酌定数处留兵驻守,以保 京师至海通道无断绝之处。今诸国驻防之处,系黄村、廊坊、杨村……山海关。”这一规 定(  ) A.引发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B.使中国开始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C.表明列强侵华进入到资本输出阶段 D.严重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和国防安全 14.有学者认为,晚清的改革根本不可能有任何成功的希望,立宪派终究要与革命党汇流; 革命,或许不是一种很好的选择,但却是晚清唯一的选择。对此解释合理的是(  ) A.清政府的新政没有进步作用 B.立宪派与革命党都希望建立共和政体 C.推翻清政府统治是历史必然 D.改良与革命相结合才能产生更好效果 15.“11 月 8 日,南京城外新军第九镇统制徐绍桢举事,攻城不下,东退镇江。得江浙联军的 协助,二次进攻,经过八天战斗,击败了江南提督张勋,12 月 2 日占领南京,长江以南 遂无清军踪迹。”这场战争(  ) A.加快太平天国的定都进程 B.表明义和团运动蓬勃发展 C.成为辛亥革命的组成部分 D.提供武昌起义的有利时机 16.据统计,从 1919 年 5 月到 1920 年 12 月,前后有 20 批青年学生赴法勤工俭学,总数达 到 1900 人次左右。各省频频举办欢送会和“出国指导讲座”,大型报刊也纷纷报道,掀 起了一股赴法勤工俭学的热潮。这表明当时(  ) A.马克思主义得到广泛的传播 B.新文化运动促进全民族觉醒 C.五四运动激发青年探求真理 D.向西方学习成为社会的共识 17.在 1922 年召开的中国共产党杭州西湖会议上,共产国际代表马林要求中共党员以个人身 份加入国民党。但是,“大多数与会者反对马林的提议,认为国民党是资产阶级政党,中 共党员加入进去,与资产阶级混合,会丧失党的独立性”。材料说明当时 ( ) A.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间的关系十分紧张 B.共产党对当时国民党性质缺乏理性的认识 C.资产阶级已经不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动力 D.共产国际对当时中国时局的判断严重错误 18.1929 年 4 月,红四军第四军政治部在江西南部于都发布了 134 条标语,主要包括“针对 国民党以及帝国主义、共产党和红军的性质及任务、目前时局、共产青年团和青年妇女 以及商人和工人利益等等”。这些标语的发布 ( ) A.有利于土地革命斗争顺利开展 B.壮大了反抗日本法西斯的力量 C.推动了国民革命运动达到高潮 D.揭开了武装反抗国民党的序幕 19.由于中共旅欧党、团员的加入,国民党旅欧支部人数急增。为了更好地管理旅欧的国民 党员,国民党中央决定在巴黎成立通讯处,任命周恩来为通讯处筹备员。这一事件从侧 面反映出 A.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成立 B.国共两党共同反帝反封建 C.国民大革命潜伏失败危机 D.全民族抗战成为时代要求20.1938 年初,当国民党军向黄河以南大撤退、日军继续向中国腹地进军时,八路军采取“敌 进我进”的策略,发动游击战,占领广大农村,形成犬牙交错的战争形态。八路军的这 一战略 A.推动了抗日战争转入相持阶段 B.迫使日军放弃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 C.说明敌后战场成为抗日主战场 D.表明游击战成为抗战的主要作战方式 21.1940 年 7 月,中共中央指出“未曾有的困难局面与未曾有的投降危险正在急速到来”,要 求利用日美之间的矛盾,团结包括国民党内的“一切可以转变的部分”,全党“把自己作 为全国抗日力量聚集的中心”。基于这一指示精神,八路军 A.掀起了根据地整风运动 B.全力配合正面战场的抗战 C.策划并发动了百团大战 D.加强了根据地政权的建设 22.1948 年,中共中央在纪念“五一”国际劳动节时提出“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各社 会贤达迅速召开政治协商会议,讨论并实现召集人民代表大会,成立民主联合政府”的 口号,得到了各民主党派的热烈响应。这表明 A.解放战争决战时机成熟 B.中共组建联合政府的条件成熟 C.国民党的统治日益孤立 D.民主协商建国的雏形已经初现 23.1949 年 9 月,在国旗、国歌等协商座谈会上,徐悲鸿提议用《义勇军进行曲》代国歌, 得到了梁思成、周恩来等人的赞同。但郭沫若、田汉等针对歌词中“中华民族到了最危 险的时候”等词句,认为不符现况,应当修改。张奚若、黄炎培等提出反对意见。最后 毛泽东和周恩来赞同“安不忘危”的思想,决定不做修改。由此可见 A.人民民主、共同协商的精神得到充分的体现 B.《义勇军进行曲》正式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C.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正式确立 D.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任务还未完成 24.毛泽东在 1949 年 11 月发表的《关于大量吸收和培养少数民族干部的指示》中说:“在 目前时期应一律组织联合政府,即统一战线政府。在这种合作中大批培养少数民族干部。 此外,青海、甘肃、新疆、宁夏、陕西各省省委及一切有少数民族存在地方的地委,都 应开办少数民族干部训练班,或干部训练学校。要彻底解决民族问题,完全孤立民族反 动派,没有大批从少数民族出身的共产主义干部,是不可能的。”该指示 A.标志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建立 B.能够彻底解决我国的少数民族问题 C.有利于实现少数民族当家作主 D.推动我国首个少数民族自治区建立25.在各级人大召开的基础上,1953 年 1 月组成以毛泽东为主席的宪法起草委员会。3 月, 全国政协邀请各界民主人士 500 余人进行 15 次座谈宪法草案初稿。此后,公布了经过修 改的宪法草案后,全国有 1.5 亿人参加讨论。材料表明 A.新政权建立充分体现民意 B.新中国已经步入法治国家 C.新中国制宪程序的民主性 D.人民普遍参与新中国立法 26.1979 年 7 月,五届人大二次会议通过相关决议和法律,规定县以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 会设立常务委员会;县和县级的人民代表大会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将原来人大代表选 举中采用的等额选举改为差额选举。以上举措 A.确立多党合作、民主协商制度 B.完善制度以保障人民的政治权利 C.正式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D.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27.香港回归后,中央政府规定,香港地区行政长官必须是香港人并由港人选举产生,报中 央人民政府任命。中央政府还规定,香港行政政治架构中的主要官员、立法会 80%以上 成员均须是在外国无居留权的香港永久性居民中的中国公民。这体现出中央政府 A.对“一国两制”构想的完善 B.对港人治港精神的贯彻 C.对香港政府人事权的尊重 D.对公职人员选任的慎重 28.1963 年底至 1964 年初,外交部长陈毅陪同国务院总理周恩来先后访问了欧亚非 14 个国 家。在访问埃及时,周恩来拟定出中国同非洲和阿拉伯国家相互关系的“五项原则”;在 马里期间,周恩来宣布了中国对外提供经济援助的“坚持平等互利、严格尊重受援国的 主权”等八项原则。由此可知,此时期的中国外交 A.为打破国际困局进行灵活调整 B.固守建国初期制定的外交政策 C.带有较为浓厚的意识形态色彩 D.是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超越 29.1982 年邓小平会见印度代表团时说,中国有句话:愈富的人愈悭吝。要富国多拿点钱出 来,它不肯,技术转让更不愿意。所以,第三世界仅寄希望于南北问题(发展中国家与发 达国家的矛盾)的解决是不够的,南南之间还要进行合作。邓小平的话指出了 A.要加快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步伐 B.新中国重返世贸组织的迫切性 C.推翻现存的世界政治秩序的必要性 D.发展中国家加强合作的重要性 30.新时期中国积极参与联合国维和事务,至 2019 年,中国在承担了超过 15%维和经费摊款 的同时,向联合国维和行动任务区派出了 2500 余名军、警维和人员,为饱受冲突和战乱 之祸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恢复、建设和平做出了重要贡献。这表明中国 A.发展睦邻友好关系 B.主导世界维和行动C.致力落后国家复兴 D.积极承担大国义务 31.据记载,从公元前 447 年起,伯里克利大规模修建雅典卫城,同时,先后兴建帕特农神 庙、雅典卫城正门、赫准斯托斯神庙以及附属于这些建筑的各种塑像、浮雕等精美绝伦、 千古不朽的造型艺术杰作。伯里克利这些举措的主要目的是(  ) A.弘扬希腊神本文化 B.树立雅典城邦光辉形象 C.维护雅典民主政治 D.刺激各邦对雅典的向往 32.梭伦改革期间制定的法律规定:任何人都可以对损害公共利益的行为提出控告。如果被 告被判有罪,受到罚款或财产充公的处罚,原告可获得罚款的一部分作为奖励;如果起 诉者在庭审所获得的陪审团支持票数不足 1/5,其本人则要被罚款。这一规定表明,在雅 典(  ) A.全体居民被授予法律规定的公民权 B.受害者才可依法向法庭控告施害者 C.公民发起控告不得损害城邦的利益 D.法庭对被告实行“有罪推定”原则 33.针对裁判官自由判断的规定和实践,罗马帝国皇帝哈德良指出:“你们(裁判官,行省总 督)最好能够确定证人的诚实信用程度,他们的身份,他们的尊严,他们的名声,谁似乎 闪烁其辞,是否自相矛盾或显然的据实回答。”由此看出哈德良皇帝(  ) A.主张去除公民法的形式主义倾向 B.主张司法实践中应体现理性精神 C.关注司法程序的合理性 D.认为罗马法不应带有歧视色彩 34.罗马法规定:如果丈夫于婚姻关系存续期间在外背负了债务,则在婚姻关系解除时,妻 子享有的嫁资(陪嫁钱财或物品)返还请求权优先于债权请求权。这一规定,反映出(  ) A.法律注重保护弱势群体利益 B.公民的债务权不受法律保护 C.婚姻关系影响着立法的内容 D.古代罗马婚姻关系极不稳定 35.近代欧美国家的税收理念大多经历了从“税收法定主义”到“税收宪政主义”的演变, 即从征税的权力基本控制在议会里,议会通过立法的形式规范征税的各项内容,转变为 必须对代议机关的征税权进行宪法上的限制。这表明欧美国家(  ) A.宪政制度的完善 B.征税程序严格化 C.否定了议会至上 D.税收立法民主化 36.“光荣革命”后,英国国王的收入主要是继承下来的王室的岁收,这笔款项每年约有 70 万镑,但为了应付国王宫廷和民政管理的费用,仍不够宽裕。从 1690 年起,议会对政府 的经费都规定了专门的用途,不能随意挪用。同时还设立了一个委员会来审查政府的开 支。这表明(  )A.英国国王的收入非常少 B.英王仍然掌握着行政大权 C.议会限制国王财政大权 D.英王没有支配收入的权力 37.随着启蒙运动的深入,美国在 18 世纪 70 年代的 10 年中,各州“选举宜誓对代表的训令、 群众大会、委员会及协会出现,都从立法机关的大门外加强了人民群众对政府的压力, 增加了对于政治决策的影响。”这种情况被称为“抗议的政治”,这表明美国(  ) A.掌握政权的保守派忽视了人民群众的愿望 B.人民群众为美国取得丰硕的民主成果做出了贡献 C.人民群众在革命期间受到了美国政府的极大重视 D.人民群众有权参与制定美国各州法律及训令 38.法兰西第二帝国时期是法国工业革命的完成阶段,特别是在 19 世纪 50—60 年代,法国 工业总产值翻了两倍,钢铁产量大幅度增加,蒸汽机使用更加普遍,铁路建设尤为突出, 总长度接近 1.8 万公里。据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加快法国基础学科研究的革新速度 B.促进了法国民主制度走向最终确立 C.实现了产业革命在法国的充分开展 D.增强法国参与殖民扩张活动的实力 39.1878 年起德意志帝国实施《反对社会民主党企图危害治安的法令》,12 年间解散了 330 多个工人组织。80 年代,德国国会相继通过《疾病保险法》、《工伤事故保险法》和《残 疾与老年保险法》,初步建立社会保险制度。这些举措(  ) A.完善了君主立宪政体 B.适应了德国发展的需要 C.有效缓和了社会矛盾 D.建立起完备的法律体系 40.根据 1871 年《德意志帝国宪法》,普鲁士虽然有能力否决不利于它的议案,但其他中小 邦也可以联合起来以多数票制服普鲁士,确保自己的权力不受侵犯,甚至只要巴伐利亚、 萨克森和符滕堡三个邦联合起来就可以否决对其不利的议案。这反映了德意志(  ) A.国家统一尚待时日 B.各邦在议会中权力平等 C.采用联邦制国家形式 D.代议制民主名不副实 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隋炀帝开始设置进士科,以试策取士,经过唐代的发展,使科举考试作为一项重 要制度确立起来。这样,士人可以不经荐举,直接报名考试,由官府择优录取,再由吏 部试以“言、身、书、判”,然后授以官职。科举选士制度虽然得以确立,但它并不是唯 一的入仕途径。当时还保存着其他一些选官的途径,诸如恩荫、从军、流外铨、荐举、捐纳等选官方式依然占有相当的比重。隋唐五代宋时期虽然确立了科举入仕制度,但它 并不能取代其他以地位、权势、功勋、金钱为依据的入仕门径。——摘编自韦庆远《中 国政治制度史》 材料二 君主立宪制确立后,政府管理事务增加,机构人员屡屡增添。国王和权贵借机行 使带有封建特权色彩的职薪恩赐权(patronage),在政府中安插售卖亲近,力图以此影响 控制下院。议会一再抗议,并借通过《王位继承法》《任职法案》之机作出专门规定,禁 止领受职薪者进入议会,参加政治活动。渐渐地,政府官员大致归为两类:一类是高级 官员;一类为中低级官吏即文官,专事政策贯彻和行政官吏。至此,文官制略具雏形。 1881—1914 年间,文官总数增加了 5 倍多;二战期间增加了 30 余万人。二战后,文官队 伍庞大、办事效率低下、通才和专才的矛盾等问题突出。据此,文官事务调查委员会提 出针对性很强的改革报告,要求:压缩高级文官编制,确定两类文官比例;强化公开竞 争考试;二类文官增加外语和速记两种考试科目。报告得到政府重视,取得了明显效果。 ——摘编自阎照祥《英国政治制度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隋唐以来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变化,并对其进行简 要评价。(8 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文官制度确立的背景,并概括二战后文官制度 改革的特点。(12 分)参考答案及解析 1.【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青铜器以礼器和兵器为主,常铸有铭文,标明器主的族氏 和祭祀对象,记载商王对器主的恩赐,说明器物的用途”可知青铜器扮演者政治权利的 角色,这反映了国家财富在社会上层的再分配,有利于强化国家政权机能,故选 A 项; 西周分封制的实施扩大统治区域,与材料所述时间“商代”不符,排除 B 项;郡县制的 实行突破血缘组织框架,与材料所述时间“商代”不符,排除 C 项;宗法制度是以嫡长 子继承制为核心区分血缘亲疏的制度,与“商王对器主的恩赐”无关,排除 D 项。 2.【答案】C 【解析】宗法制可以“合族”团结宗族力量,分封制则有“分治领土,屏卫王 室”之效,两者并重有利于拓展疆域,巩固统治,故选 C 项;分封制下西周实行的是封 国为主的属地管理模式,排除 A 项;诸侯国具有较强的独立性,西周并未实行中央集权, 排除 B 项;D 项仅是宗法制的影响,与分封制宗法制并重的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D 项。 3.【答案】B 【解析】由材料“博士淳于越提出恢复分封制的主张,遭到丞相李斯的反驳” 可知秦初在分封制的存废问题上存在争议,由材料“除《秦纪》、医药、卜筮、农书和国 家所藏《诗》《书》及百家语外,其他书籍均交官府销毁”可知秦初在统治思想上存在矛 盾,故材料反映了秦初治国理念上的矛盾斗争,故选 B 项;材料中除了提及对国家管理 体制的争论,还提及统治思想的矛盾,A 选项表述不全面,排除 A 项;材料中并未提及 暴力手段销毁书籍,且焚书只是材料中的现象而非实质,排除 C 项;统一思想只涉及到 焚书的作用,并未涉及国家管理体制的认识,D 选项表述不全面,排除 D 项。 4.【答案】B 【解析】封禅即祭祀天地,秦始皇的“礼”意在强调君权神授,彰显秦中央集 权制度建立的合理性,黄帝是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汉武帝的“礼”意在维护多民族国 家的统一,因此这些“礼”有利于丰富集权统一的文化内涵,故选 B 项;家国一体体现 的是宗法制度下的家国关系,材料信息与此无关,排除 A 项;汉武帝祭祀黄帝的做法, 并非为强调君权神授,排除 C 项;这些“礼”是为了强化集权统治,与宗法分封无关, 排除 D 项。 5.【答案】B 【解析】材料从“中书令权力很大,是宰相之首”到“无首次之分,轮流值守 制的完全确立”,反映出中书令权力的削弱,参议辅政制度的变化,故选 B 项;材料体现 出唐代相权的分散与削弱,并没有衰亡,排除 A 项;C 项是明清时期,排除 C 项;材料 反映出中书令权力的削弱,没有涉及三省的决策过程,无法推断其完善,排除 D 项。 6.【答案】B 【解析】经济发达地区的教育发展水平较高,会试实行南北卷制度有利于避免发达地区垄断进士录取名额,使科举人才的来源相对平衡,故选 B 项;“保证了”说法 欠妥,排除 A 项;南宋时全国经济重心已完成南移,排除 C 项;“全国范围”说法欠妥, 排除 D 项。 7.【答案】C 【解析】据材料“防止内阁行使权力逾矩,遂在内廷设司礼监与之相应”,可知 司礼监的设置主要牵制内阁权力,从而加强皇权,故选 C 项;依所学,内阁始终不是法 定的中央一级的国家行政机构,因此并未形成权力制衡机制,排除 A 项;材料强调的是 内阁与司礼监之间相互牵制,而非强调完善中央机构,排除 B 项;依所学,明朝时期, 宰相制度废除,排除 D 项。 8.【答案】D 【解析】据材料“1843 年起,港督兼任在华贸易总监和全权大臣,1859 年解除 了港督的兼任职务”,结合所学可知,港督不再担任在华贸易总监,结合第二次鸦片战争 可知,为了扩大在华利益,故选 D 项;据材料“解除了港督的兼任职务”,可知港督的调 整主要与对华贸易有关,排除 A 项;依所学,甲午战争前,在华通商口岸主要以英国为 主,排除 B 项;据材料“1859 年后”,可知处在中英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排除 C 项。 9.【答案】A 【解析】鸦片战争前后的关税从“标准是 4%”调整为“值百抽五”即 5%,清 政府的关税收入有所增加故选 A 项;根据所学可知,《马关条约》后,西方列强对华资本 输出加剧,排除 B 项;材料不能得出广州的腐败问题得到了解决,仅能看出关税的变化, 排除 C 项;《南京条约》签订后,中国是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而非加深,排除 D 项。 10.【答案】B 【解析】1859 年太平天国颁布了《资政新篇》第一次提出发展资本主义的主张, 符合题干中“先进……19 世纪 60 年代以前”,故选 B 项;《海国图志》详实介绍西方历 史地理,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排除 A 项;19 世纪 60 年代兴起的洋务运动开启中 国近代工业化历程,排除 C 项;该纲领主张发展资本主义不反映农民的愿望,故不能调 动农民反封建积极性,排除 D 项。 11.【答案】B 【解析】由材料左宗棠、容闳等人对太平天国提出有益建议,但均被拒绝,可 知太平天国领导人对进步思想持排斥态度,故选 B 项;太平天国领导人拒绝建议的原因 在于维护自身的利益,而非从农民阶级本性出发,排斥 A 项;材料中的具体建议不是系 统的科学理论,排斥 C 项;这些建议与清政府没有关系,排斥 D 项。 12.【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内容可知,中国在 GDP 占绝对优势的情况之下,却在屡次 战争中失败,是因为在 19 世纪,中西方的经济发展模式不一样,中国是以农业经济为主, 而西方是以工业经济为主,这反映出经济结构的优劣是决定战争胜负的重要因素,故选 D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经济总量对一个国家的国际地位非常重要,而不是没有意义, 排除 A 项;GDP 的排名不能够决定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它仅是一个具体的指标, 更重要的要看其工业发展的质量如何,排除 B 项;题干仅是述及中国在 GDP 占绝对优势 的情况之下,却在屡次战争中失败,而没有论及其国际地位,排除 C 项。 13.【答案】D 【解析】列强驻兵使北京直接暴露在列强的军事威胁之下,安全没有保障,使 中国的主权和国防安全遭到破坏,故选 D 项;揭开列强瓜分中国狂潮序幕的是三国干涉 还辽,排除 A 项;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排除 B 项;《马关 条约》表明列强侵华进入到资本输出阶段,排除 C 项。 14.【答案】C 【解析】“立宪派终究要与革命党汇流;革命,或许不是一种很好的选择,但 却是晚清唯一的选择”强调推翻清政府的必然性,故选 C 项;“晚清的改革根本不可能 有任何成功的希望,立宪派终究要与革命党汇流”这里没有涉及到新政的内容和影响问 题,排除 A 项;“立宪派终究要与革命党汇流”没有说明立宪派的目的是什么,但他不 是共和政体,否则就不叫立宪派了,排除 B 项;“革命,或许不是一种很好的选择,但 却是晚清唯一的选择”不是强调革命与改革的结合,而是强调革命的必然,排除 D 项。 15.【答案】C 【解析】据材料中时间 11 月 8 日至 12 月 2 日,表明南京被新军革命党人占领 是在武昌起义后排除了清王朝在长江以南的影响,是对革命的重大贡献,故选 C 项;材 料中“新军”表明是辛亥革命,不是太平天国运动,排除 A 项;义和团运动发生在 19 世 纪末的华北,不涉及南京,排除 B 项;为武昌起义提供有利时机的是四川保路运动,排 除 D 项。 16.【答案】C 【解析】1919 年五四运动极大地激发了广大青年自由平等的思想和爱国思潮, 促使大批青年学生赴启蒙运动的中心法国勤工俭学,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故选 C 项; 材料反映五四运动激发青年赴法探求真理,没体现马克思主义得到广泛的传播,排除 A 项;材料只反映了广大青年到法国勤工俭学,不能得出“新文化运动促进全民族觉醒” 的结论,排除 B 项;“社会的共识”表述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 D 项。 17.【答案】B 【解析】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进行(第一次)合作是在共产国际的倡议下展开的, 题干提及大部分共产党员反对国共合作,理由是国民党是资产阶级政党。依据所学,国 民党在当时是革命的政党,是代表资产阶级民主派的政党,材料中的“国民党是资产阶 级政党,中共党员加入进去,与资产阶级混合”不应成为拒绝同国民党合作的理由,至 于后来的国共合作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是中共的斗争策略与方法的问题,故选 B 项;此 时国共两党的关系十分友好,排除 A 项;民族资产阶级一直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动力,排除 C 项;共产国际要求共产党同国民党合作是对中国革命形势作出的正确判断,排除 D 项。 18.【答案】A 【解析】题干涉及的时间段是土地革命时期,红四军第四军政治部发布的标语 宣传了反帝反封建主义、共产党和红军的性质、党的政策主张、土地革命和苏维埃政权, 有利于推动土地革命斗争的顺利开展,故选 A 项;反抗日本法西斯是在 1931 年抗日战争 爆发之后,时间不符,排除 B 项;1927 年,国民革命运动就已经结束,排除 C 项;1927 年的南昌起义,揭开了中共武装反抗国民党的序幕,排除 D 项。 19.【答案】B 【解析】材料表明中共加入国民党,是发生在 1924—1927 年国民革命时期, 两党第一次合作共同反帝反封建,故选 B 项;共产党早期组织指的是在 1921 年中共成立 之前,排除 A 项;材料对周恩来的任命体现了两党正在密切合作,排除 C 项;材料体现 了第一次国共合作,全民族抗战是第二次国共合作,排除 D 项。 20.【答案】A 【解析】“1938 年初,当国民党军向黄河以南大撤退、日军继续向中国腹地进 军时,八路军采取‘敌进我进’的策略,发动游击战,占领广大农村,形成犬牙交错的 战争形态”接下来就是相持阶段,而只有这种态势才可能持久下去,故选 A 项;“三个 月灭亡中国的计划”在淞沪会战中已经破产,排除 B 项;1938 年初,还是处于防御阶段, 正面战场是主战场,排除 C 项;1938 年初,由于中国还处在战略防御中,进入相持阶段 后敌后游击战才成为抗战的主要作战方式,排除 D 项。 21.【答案】C 【解析】题干反映了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面临的“未曾有的困难局面与未曾有 的投降危险正在急速到来”,因此,中国共产党主动出击,于 1940 年下半年策划并发动 了百团大战,遏制了妥协投降的暗流,增强了全国军民抗战到底的信心,表明中国共产 党及其领导的军队是抗日的中流砥柱,故选 C 项;1942 年延安整风运动整顿的是党的学 风、党风和文风,目的是为了实现全党的团结和统一,排除 A 项;1937 年抗日民族统一 战线确立后,八路军就已经在全力配合正面战场的抗战,排除 B 项;抗日根据地的三三 制政权建设不能实现全党“把自己作为全国抗日力量聚集的中心”的任务,排除 D 项。 22.【答案】C 【解析】建立民主联合政府“得到了各民主党派”响应,说明国民党的一党专 政不得人心,故选 C 项;解放战争决战是在 1948 年 9 月展开的,时间不符,排除 A 项; 此时是在战略反攻阶段,还没有主力决战,谈不上“条件成熟”,排除 B 项;民主协商建 国是在 1949 年 4 月渡江战役后,排除 D 项。 23.【答案】A 【解析】题干提及对“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等词句,众多大家持不同 意见,经过反复商讨,歌词保持原貌,体现了民主协商的特点,故选 A 项;1982 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届第五次会议正式定为国歌,排除 B 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 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正式确立是在 1954 年,排除 C 项;“毛泽东和周恩来赞同‘安不忘危’ 的思想,决定不做修改”,不修改的原因在于“安不忘危”,与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 官僚资本主义的任务是否完成无关,排除 D 项。 24.【答案】C 【解析】“要彻底解决民族问题,完全孤立民族反 动派,没有大批从少数民族 出身的共产主义干部,是不可能的”,表明培养少数民族干部,是为了解决少数民族问题, 实现少数民族当家作主,故选 C 项;《共同纲领》规定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排除 A 项;培养少数民族干部的指示有利于解决我国的少数民族问题,但是不能彻底解决我国 的少数民族问题;排除 B 项;我国首个少数民族自治区是在 1947 年建立的,排除 D 项。 25.【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新政权建立于 1949 年,与材料“1953 年”不符,故 A 项 错误;根据所学,1997 年中共十五大,我国才提出“依法治国”的理念,故 B 项错误; 根据材料“政协邀请各界民主人士 500 余人进行 15 次座谈宪法草案初稿……公布了经过 修改的宪法草案后,全国有 1.5 亿人参加讨论”,都体现了宪法制定过程中,社会各界 对宪法制定的讨论关注,民意基础比较广泛,故 C 项正确;人民普遍参与新中国立法, 表述过于绝对,故 D 项错误。 26.【答案】B 【解析】通过题干中“县和县级的人民代表大会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将原 来人大代表选举中采用的等额选举改为差额选举”,可知该规定进一步完善了人民代表大 会制度,以保障人民的政治权利,故选 B 项;题干不涉及其他党派问题,排除 A 项;在 1954 年宪法中,就已经正式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排除 C 项;通过所学知识可知, 在 20 世纪末 21 世纪初,我国才逐步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法律体系,排除 D 项。 27.【答案】B 【解析】“香港地区行政长官必须是香港人并由港人选举产生,报中央人民政 府任命。中央政府还规定,香港行政政治架构中的主要官员、立法会 80%以上成员均须 是在外国无居留权的香港永久性居民中的中国公民”体现了香港是香港人的香港的思想, 故选 B 项;“中央政府规定,香港地区行政长官必须是香港人并由港人选举产生,报中 央人民政府任命。中央政府还规定,香港行政政治架构中的主要官员、立法会 80%以上 成员均须是在外国无居留权的香港永久性居民中的中国公民”是一国两制的内容,不属 于完善的部分,排除 A 项;“香港地区行政长官必须是香港人并由港人选举产生,报中 央人民政府任命”不是香港的人事权,排除 C 项;“香港行政政治架构中的主要官员、 立法会 80%以上成员均须是在外国无居留权的香港永久性居民中的中国公民”无法判断 对公职人员选拔的态度,排除 D 项。28.【答案】A 【解析】材料中国坚持“五项原则”,处理与发展中国家的关系,目的是为打 破西方国家的外交孤立而进行的灵活调整,故选 A 项;1963 年底至 1964 年初中国外交的 调整,逐渐向国家外交转变,并没有固守建国初期的革命外交政策,排除 B 项;此时的 中国外交逐渐摆脱意识形态色彩的影响,排除 C 项;材料中国坚持“五项原则”,并没有 超越,排除 D 项。 29.【答案】D 【解析】南北问题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问题,南南问题属于发展中国家 的问题。从题干中可提取的关键词为“第三世界……南南之间还要进行合作”,故选 D 项; 题干提及的是发展中国家间的合作问题,非全球性合作,排除 A 项;1995 年世贸组织才 成立,排除 B 项;“推翻”不妥,应该是改变,排除 C 项。 30.【答案】D 【解析】新时期外交强调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参与联合国维和行 动体现了大国义务,故选 D 项;维和行动不仅仅限于“邻国”,排除 A 项;材料表明积极 参与维和行动,不是“主导”行动,排除 B 项;主要是“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恢复、建设 和平”,没有涉及经济援助发展问题,排除 C 项。 31.【答案】C 【解析】据材料“从公元前 447 年起,伯里克利大规模修建雅典卫城,同时, 先后兴建帕特农神庙、雅典卫城正门、赫准斯托斯神庙以及附属于这些建筑的各种塑像、 浮雕等精美绝伦、千古不朽的造型艺术杰作”,可知伯里克利执政时期,雅典民主政治达 到顶峰,相应的采取了有利于维护民主制度的文化措施,故选 C 项;伯里克利时期智者 运动兴起,人文主义已成为主流,排除 A 项;题干问的是主要目的,树立雅典城邦光辉 形象并不是主要目的,排除 B 项;吸引各邦的向往只是附带作用,并不是主要目的,排 除 D 项。 32.【答案】C 【解析】据材料可知,任何人都可以对伤害公共利益的行为提出控告,但不得 诬告,否则要被罚款,即公民发起控告不得损害城邦的利益,故选 C 项;雅典“公民” 是指祖籍本邦、有一定财产,能自备武装服兵役的成年男子,排除 A 项;据材料“任何 人都可以对损害公共利益的行为提出控告”可知,第三者拥有起诉权,排除 B 项;“有 罪推定”是指未经司法机关依法判决有罪,材料是“无罪推定”,排除 D 项。 33.【答案】B 【解析】据材料“你们(裁判官,行省总督)最好能够确定证人的诚实信用程度, 他们的身份,他们的尊严,他们的名声,谁似乎闪烁其辞,是否自相矛盾或显然的据实 回答”,可知哈德良皇帝强调裁判官在审理案件中要确定证人的诚实程度,可见其注重证 据和对证人的分析判断,故选 B 项;材料说的是审判官的司法实践活动,并不是公民法, 排除 A 项;材料说的是司法实践,而不是司法程序,排除 C 项;材料说的是要注重证人的品质,并不具有歧视色彩,排除 D 项。 34.【答案】A 【解析】由材料“如果丈夫于婚姻关系存续期间在外背负了债务,则在婚姻关 系解除时,妻子享有的嫁资(陪嫁钱财或物品)返还请求权优先于债权请求权”可知这一规 定保障了妻子的权益,体现了罗马法注重保护弱势群体的利益,故选 A 项;由材料“妻 子享有的嫁资(陪嫁钱财或物品)返还请求权优先于债权请求权”可知法律承认债券,排除 B 项;婚姻关系和立法内容之间不存在因果联系,排除 C 项;D 选项表述不符合史实, 排除 D 项。 35.【答案】A 【解析】从材料“议会通过立法的形式规范征税的各项内容,转变为必须对代 议机关的征税权进行宪法上的限制”,可知欧美国家认识到了对代议机关征税权进行宪法 上的限制,体现了宪政制度的不断完善,故选 A 项;材料反映的是欧美国家对代议机关 的征税权进行限制,没有涉及征税程序的变化,排除 B 项;材料体现的是议会对政府的 征税权进行限制,没有涉及议会地位的改变,排除 C 项;材料反映的是议会对代议机关 征税权进行限制,没有涉及税收立法民主化的内容,排除 D 项。 36.【答案】C 【解析】“从 1690 年起,议会对政府的经费都规定了专门的用途,不能随意挪 用。同时还设立了一个委员会来审查政府的开支”议会限制国王财权的表现,故选 C 项; “继承下来的王室的岁收,这笔款项每年约有 70 万镑”无法判断多少的问题,排除 A 项, “应付国王宫廷和民政管理的费用”不应该和行政权混淆,这不是全国的行政权,排除 B 项;“这笔款项每年约有 70 万镑”这是英王自己的钱,有权支配,排除 D 项。 37.【答案】B 【解析】随着启蒙运动的深入,美国民众的人民主权观念逐渐增强,“抗议的 政治”的出现增加了人民群众对政治决策的影响,为美国民主政治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故选 B 项;“抗议的政治”的出现是随着启蒙运动深入,美国民众人民主权观念增强的 表现,不是掌握政权的保守派忽视人民群众愿望的导致的,排除 A 项;人民群众在革命 期间加强了对政府的压力,但不能表明就会受到了政府的极大重视,排除 C 项;题干仅 反映了人民群众“增加了对于政治决策的影响”,并没有表明有权参与制定美国各州法律 及训令,排除 D 项。 38.【答案】B 【解析】材料强调的是法国工业革命的完成,其并没有加快法国基础学科研究 的革新速度,故 A 项错误;工业革命的完成推动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迅速壮大, 封建势力受到削弱,共和派的力量壮大,在 1875 年法国最终确立起共和政体,故 B 项正 确;第二帝国时期法国工业革命完成,所以充分开展不符合史实,故 C 项错误;1870 年 的普法战争法国战败,故 D 项错误。39.【答案】B 【解析】君主立宪制处理的是政府与议会的关系,题干未提及,故 A 项错误; 德意志帝国解散工人组织与建立社会保险制度来安抚工人,结合德国是第二次工业革命 的中心之一,故 B 项正确;题干中解散工人组织,不利于工人阶级政治权利的争取,故 C 项错误;题干只提及了与工人阶级相关的法律,故 D 项错误。 40.【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1871 年普法战争的结束,德意志完成了帝国的统一, 随后颁布了《德意志帝国宪法》,故 A 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帝国统一的完成是由普鲁 士带领完成的,建立的帝国君主立宪制中联邦制原则也体现了这一点,普鲁士的皇帝和 宰相是帝国的皇帝和宰相,各邦在议会中的权力是不平等的,故 B 项错误;根据前面的 分析,故 C 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议会和议会的产生方式体现了代议制民主,维护了 资产阶级的利益,不符合史实,故 D 项错误。 41.【答案】(1)变化:由荐举制度改为科举取士。(2 分)评价:纠正了魏晋以来世家大族垄断 仕途的局面,改变了按门第选官的标准;将人才选拔权收归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使 庶族地主可以通过考试进入统治集团,扩大了统治基础;提高了官员文化素质;促进了 民间向学风气。(任答 3 点,6 分) (2)背景:资产阶级革命胜利,君主立宪制确立;政府事务增加,机构增员需要;国王、 权贵拥有职薪恩赐权引起议会立法抗议;经济发展需要专业管理人才。(6 分,任答 3 点) 特点:政府重视改革;针对性强;具有公开性,竞争性;增加考试科目;效果显著。(任 答 3 点,6 分)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