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山中学高二第二学期中段考试试题
总分:100 分 时间:75 分钟
第 I 卷(选择题)
一、单选题(每小题 2 分,共 60 分)
1.战国时期的变法和春秋时期的改革
①都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②都促进了社会的发展③改革的性质完全相同④都以法家思想为指导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2.战国后期,荀子访问秦国归来,称赞秦国官吏“肃然”“恭敬”“敦敬”“衷信”可谓“古之吏
也”;称赞秦国士大夫“出于其门,入于公门,出于公门,归于其家”,可谓“古之士大夫也”。这
一良好的吏治,主要因为秦国
A.遵循古礼 B.推行德政 C.体制创新 D.人才荟萃
3.《诗经》:“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长矛,与子同仇。”《吴子料敌》:“秦性强,
其地险,其政严,其赏罚信,其人不让,皆有斗心,故散而自战。”下列商鞅变法的措施中能够起
到鼓舞上述风气形成与发展的是
A.“废井田,开阡陌” B.普遍推行县制
C.建立严密的户籍制度 D.奖励军功,实行军功授爵制
4.商鞅变法中规定:“盗马者死,盗牛者加”;汉初政府曾下令禁止宰杀耕牛,规定杀牛、盗牛者
受重刑。保护耕畜的法令,一直为历代所沿用。这说明
A.政府重视农业生产 B.牛耕广泛推广
C.牲畜比较缺乏 D.精耕细作得到推广
5.历史学者张金光指出:“秦孝公用商鞅变法,对家庭制度严厉推行分户析居的改革政策,规定
‘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把家庭单位析到骨肉之间已无可再析的地步为止。”秦国进行
家庭制度变革的主要目的是
A.彻底否定宗法制度 B.确立土地私有制度
C.改变家庭内部关系 D.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6.商鞅变法时建立的乡村基层组织即乡里什伍制,后世王朝大多得以保留或在此基础上加以改进,
如汉代的乡里什伍制、唐代的乡里保邻制、宋代的保甲法、明代的里甲制等。这体现了中国古代
A.礼法并施的治国理念 B.政治制度的延续与变迁C.基层自治意识的增强 D.后世王朝缺乏创新精神
7.《商君书》载:“圣人立天下而无刑死者,非不刑杀也,行法令,明白易知,为置法官、吏为之
师,以道之知,万民皆知所避就,避祸就福,而皆以自治也。故明主因治而终治之,故天下大治
也。”材料强调
A.严刑峻法,天下大治 B.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C.普及法律,教民守法 D.道法结合,与民自治
8.秦惠文王下令逮捕商鞅,商鞅逃亡途中投宿旅店遭到拒绝。店主说商君定有法律,谁让没有凭证
的人住宿,就要连坐,商鞅因此无可奈何。这个“作法自毙”的故事,说明了
A.变法违背民意 B.变法深入贯彻
C.变法遇到阻力 D.变法宣告失败
9.北魏统一北方,促进了民族融合,使鲜卑族由畜牧经济为主的游牧生活,逐步转向农业经济为主
的定居生活。这表明民族融合的过程。从经济发展角度看,实质上是
A.封建化的过程 B.农耕化的过程 C.工业化的过程 D.汉化的过程
10.北魏孝文帝“汉化政策”的采用,反映着当时
A.鲜卑与汉民族之间的相互影响达到新高度
B.鲜卑与汉族地主合作,形成了新的统治集团
C.鲜卑族与汉族之间的矛盾彻底消失
D.落后的民族终将被强大的民族代替
11.北魏孝文帝改革顺应了北方民族融合的潮流,其对中国政治格局的变化产生的影响是
A.有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B.加速了北方少数民族封建化进程
C.巩固了北魏对黄河流域的统治 D.为结束分裂完成统一奠定了基础
12.战国赵武灵王看到胡人在军事、服饰方面的优势,下令全国推行胡服、教练骑射。北魏孝文帝
下令全国“禁胡服”。对两者理解正确的是
A.易服目的是营造改革氛围 B.客观上推动民族文化认同
C.出发点在于实现民族交融 D.有力推动了国家统一进程
13.北魏皇家园林主要分布于平城和洛阳两大区域。平城的皇家园林风格粗犷,多为自然景观,是
帝王狩猎与祭祀的重要场所;洛阳的皇家园林精巧雅致,多是人工山水,帝王于其中游宴、赋诗
以及听讼断狱。这样的变化印证了
A.拓跋珪吸收汉族先进文化 B.冯太后对汉文化的兴趣C.孝文帝汉化改革影响广泛 D.孝文帝迁都为明智之举
14.北宋王安石变法过程中出现了“上户自足,无假官钱,而强与之,使出息”“州县散常平钱(即
青苗钱)实不出本,勒民出息”的现象,对此分析正确的是:
①官府强制推行官府贷款 ②青苗法危害了百姓的利益 ③青苗法维护了地主阶级的利益
④青苗钱已成为农民的额外负担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15.司马光评价王安石变法“舍是取非,兴害除利”。梁启超盛赞王安石“若乃于三代下求完人,惟
公庶足以当之矣”。据此,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后人评价更加真实客观 B.评价是否可信取决于阶级立场
C.历史评价具有主观色彩 D.变法是历史学研究的核心内容
16.宋初,三司(户部、盐铁、度支)独立掌握全国财政,王安石变法时期将三司重新组织起来并
统一到一个新的机构里。这一措施的主要意图是
A.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制度 B.增加中央政府的财政收入
C.提高处理经济事务的效率 D.消除宋初加强皇权的弊端
17.20 世纪 30 年代美国农业出现大危机,受王安石变法启发,时任美国农业部长的华莱士在美国
建立常平仓制度稳定物价,设立商品信贷公司为农民提供农业贷款。以下王安石变法的哪些措施
为其提供了借鉴
①青苗法 ②募役法 ③市易法 ④均输法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③
18.“神宗既用王安石为参知政事,安石为帝言天下财利所当开辟敛散者,帝然其说,遂创立制置三
司条例司”“以通天下之利”。这说明,王安石变法初期的改革重点在于
A.分散宰相权力 B.加强皇权
C.加强军事实力 D.增加财政收入
19.公元 997 年,宋廷岁收 2 200 多万缗,收支相抵还剩大半;到王安石变法前两年,收入已经高达 11
000 多万缗,收支却亏 1 500 多万缗,“民贫乏食”而反。造成这种统治危机的最主要原因是
A.经济衰退 B.起义频繁 C.兵力不足 D.机构臃肿
20.从客观上说,1861 年改革使俄国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但俄国的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仍然
相当缓慢,其主要原因是这场改革没有改变
A.封建生产关系 B.俄国社会性质
C.农奴的法律地位 D.沙皇的专制统治21.日本明治维新与中国百日维新一成一败,导致这一差异的众多原因中,历史背景的最大不同是
A.日本资本主义发展水平高于中国
B.日本资产阶级力量超过中国
C.前者发生于自由资本主义阶段,后者发生于帝国主义阶段
D.明治天皇励精图治,而光绪帝却昏庸无能
22.日本 1870 年的地理教科书《舆地志略》中对比中日两国:“贵古贱今,妄自尊大,自称中华,
视外国为夷狄禽兽,屡失信于外国,虽蒙其侮辱,却依然固守旧习……止步于数千年前之开化之
域”;“方今我邦,朝纲一振,转为开化之方向,国势将大为隆盛,是东洋诸国中,绝无仅有之
类”。这段文字
A.显示出西方文明观念影响日本 B.体现出强烈的海外扩张意识
C.尚未突破传统的儒学华夷观念 D.客观分析了中国的旧习弊端
23.日本明治维新时期的山口先生特别喜欢穿西装、吃西餐,并且改变了自己的传统日本发型,这
是由于明治政府实行了
A.废藩置县 B.实行征兵制 C.殖产兴业 D.文明开化
24.有学者认为,经过明治维新后,日本从一个封建的东方农业国转变为深受西方明影响的工业化
国家,但并未完全实现“脱亚入欧”的目标。其主要的历史依据是
A.实行义务兵役制并同时组建常备军 B.重建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体制
C.推行小学义务教育并扶持高等教育 D.引进西方技术设备和现代产业制度
25.《新学伪经考》强调:东汉以来占统治地位的经学,是新莽一朝之学,与孔子无涉,所以叫做
“新学”,是刘歆帮助王莽篡汉伪造而成。《孔子改制考》强调孔子创立儒教,提出一套他创造的
政教礼法,作六经以为“托古改制”的根据。这表明康有为
A.探求中国儒家思想的真谛 B.借助传统文化减轻宣传变法阻力
C.考证出儒学经典的历史演变 D.认为孔子是一个善于改革的人物
26.康有为认为:“以皇上之圣武行之,中国之强,可计日而待也”。这种思维使光绪皇帝过分相信
自己的皇威,在变法中不分轻重缓急,而是冒进改革,在短短的几个月内,不仅在宪法制度上力
求速变,还在服式、发式、纪元等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上力求突变,结果逼得保守派疯狂反扑。
这段话主要说明
A.变法内容无法满足社会要求 B.康有为为实现理想不避风险
C.当事人的认知影响变法走势 D.封建保守势力坚决反对变法
27.在维新变法酝酿之初,慈禧太后明白无误地告诉光绪皇帝:“变法乃夙志,同治初即纳 曾国藩议,派子弟出洋留学,造船制械,凡以图富强也。若师日人之更衣冠,易正朔,则是得罪祖宗,
断不可行。……第戒帝勿操之过蹙而已”。材料主要说明了
A.慈禧太后反对进行政治变革 B.慈禧太后主张学习西方器物
C.慈禧太后有条件地支持变法 D.变法遭遇慈禧太后蓄意阻挠
28.有学者认为:戊戌变法失败导致了中国的转型走向了一个更加艰难更加惨烈的道路,因为共和
政体在中国文化传统里缺乏支撑的要素,不像西方文化里,有希腊的城邦与罗马共和政体这样的
制度遗产。作者旨在强调
A.历史传统与政治制度建立密切相关 B.共和政体确立的过程漫长而曲折
C.君主立宪制更符合当时中国国情 D.戊戌变法导致了近代的动荡与徘徊
29.戊戌变法前后,无锡人裘廷梁创办了白话报,提出“论白话为维新之本”的主张。梁启超在宣
传变法时,常常把俚语、韵语、外国语融为一体,不受古来章法限制,常能动人心弦,这反映了
当时
A.文学革命的兴起推动了文字的变革 B.白话文为变法赢得了广泛的群众基础
C.改革古汉语是戊戌变法的重要措施 D.维新变法运动涉及到语言文化的嬗变
30.下列各项不能体现资产阶级维新派软弱的是
A.拉拢掌握新建陆军的袁世凯 B.竭力游说外国驻华公使和传教士
C.奏请聘任伊藤博文为顾问 D.甘愿为变法流血牺牲
第 II 卷(非选择题)
二、材料分析题(2 小题,共 40 分)
31.维新变法十分注重报刊舆论的宣传。阅读材料:
材料一 戊戌变法时期,在维新派的带动下,国人自办报刊如雨后春笋般地在各地涌现,形成了国
人办近代报刊的第一个高潮。在 1895-1898 年期间,特别是 1897 和 1898 两年,国人新办报刊达 94
种……居主导地位的是时政性综合报刊和讲求新学的报刊。
——方汉奇、张之华《中国新闻事业简史》
材料二 而报馆者即据出版言论两自由,以实行监督政府之天职者也。故一国之业报馆者,苟认定
此天职而实践之,则良政治必于是出焉。……诚哉,报馆者摧陷专制之戈矛,防卫国民之甲胄
也。……故今日吾国政治之或进化、或坠落,其功罪不可不专属诸报馆。
——梁启超《敬告我同业诺君》
材料三 一曰:创学堂,……然而学堂书院之容积尤有限量;二曰:学会。……然而学会设于会城,
会城以外无由致其观听,而况于外县,而现于外府?三曰:报纸。报纸出,则不得观者观,不得听者听……又将以风气浸灌于他省、而予之耳,而授以目,而通其心与力,而一切新政、新学,皆可
以弥纶贯午于其间而无憾矣。
——谭嗣同《湘报后续(下)》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分析戊戌变法时期“国人办近代报刊第一个高潮”形成的原因,结合所
学,指出国内南北“据主导地位的时政性综合报刊”的名称。(8 分)
(2)据材料二概括梁启超认为报纸推动国家政治进化的理由。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戊戌变法中体现
此理由的举措。(8 分)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说明“新政、新学”与报纸之间的关系。(4 分)
3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据统计,1826~1854 年俄国各地爆发的农民起义达 70 多次,平均每年达 24 次以上。
1853~1856 年俄国与英国、法国等国在争夺黑海和巴尔干控制权的战争中遭到惨败。这使亚历山大
二世不得不承认,“从上面解放比等待从下面推翻要好些”。……《关于脱离农奴依附关系的农民的
总法令》等宣布农民有离开土地、拥有财产等自由权利,农民为了获得自由和份地,必须和地主订
立契约,并缴付巨额赎金。1861 年以后,俄国资本主义发展是这样的迅速,只用数十年的功夫就完
成了欧洲某些旧国家整整几个世纪才能完成的转变。
——摘编自潘黎明《俄国 1861 年改革的历史作用》
材料二 1871 年底,明治政府派出使节团奔赴西方考察,历时两年。在此基础上,大久保利通于 1874
年 5 月提出了《殖产兴业建议书》,提出日本要想改变落后面貌,必须效仿英国,鼓励民众发展工商
业。要打开局面,“非赖政府官员奖励诱导之力不可”,政府“要参照日本的风土人情,制定发展方
略”。他认为农工商“各业需要配套发展”……工商业方面,应该先从“屑丝、纺绩等轻工业制造”
入手,……政府应“予之以贷款,予之以扶植”。他认为鼓励、扶植民众经营实业,才是经济现代化
成败的关键。方针确立之后,日本展开了轰轰烈烈的工业建设活动。从 19 世纪 80 年代中期开始,
一直到 20 世纪 30 年代中期,日本迎来了战前工业化的高峰,始终保持了高经济增长率。
——摘编自姚传德《从官办到民营——日本明治政府殖产兴业方针的演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 1861 年俄国农奴制改革的原因。(8 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大久保利通殖产兴业方针的特点。(8 分)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日、俄两国工业发展的共同原因。
(4 分)答案第 1 页,总 2 页
虎山中学高二第二学期中段考试答案
1-5:ACDAD 6-10:BBBBA 11-15:DBCCC
16-20:CDDDD 21-25:CADDD 26-30:CCADD
31.(1)原因: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危机的加深;维新派宣传变法的需要。(4 分)
名称:《时务报》;《国闻报》。(4 分)
(2)理由:以出版、言论自由监督政府行为防止专制;捍卫国民话语权(言论自由权)。(4
分)
举措:广开言路,允许官民上书言事;准许创立报馆、学会。(4 分)
(3)关系:一方面戊成变法推动了报刊业的蓬勃发展;另一方面报刊扩大学堂学会的影响,
有助于启迪民智,扩大变法的社会基础和與论基础。(4 分)
【解析】
(1)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信息从政治和维新派宣传需要回答;第二小问结合所学从《时务
报》和《国闻报》回答即可。
(2)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二“据出版言论两自由,以实行监督政府之天职者也。故一国之业
报馆者,则良政治必于是出焉”归纳回答。第二小问从维新运动主张“广开言路,允许官民
上书言事;准许创立报馆、学会”思考回答。
(3)依据材料三中信息从“戊成变法推动了报刊业的蓬勃发展以及报刊扩大学堂学会的
影响”角度思考回答即可。
32.(1)原因:农奴制阻碍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农奴制和沙皇专制统治激化社会矛盾;克
里米亚战争的失败;欧美资产阶级革命的影响(或新思潮的涌动);有识之士的推动。
(2)特点:移植西方模式(或借鉴西方经验);充分利用国家政权力量(或国家大力扶植);
工业化政策合理(工业化从发展轻工业开始);重视民营经济的地位。
(3)原因:都进行了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政府对工业的大力扶植(或政府的政策支持);
利用两次工业革命的成果;对外侵略扩张。
【详解】
(1)原因:根据材料一“1826~1854 年俄国……平均每年达 24 次以上”,“1853~1856 年
俄国与英国、法国等国在争夺黑海和巴尔干控制权的战争中遭到惨败”,“亚历山大二世不
得不承认,‘从上面解放比等待从下面推翻要好些’”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从生产关系
落后、社会矛盾激化、克里米亚战争失败、欧美资产阶级革命影响和有识之士的推动等方面,答案第 2 页,总 2 页
分析 1861 年俄国农奴制改革的原因。
(2)特点:根据材料二中“派出使节团奔赴西方考察”,“要想改变落后面貌,必须效仿英
国,鼓励民众发展工商业”;“要打开局面,‘非赖政府官员奖励诱导之力不可’”,“政府
‘要参照日本的风土人情,制定发展方略’”,“各业需要配套发展”,“工商业方面,应该
先从‘屑丝、纺绩等轻工业制造’入手”,“政府‘应予之以贷款,予之以扶植’”,“鼓励、
扶植民众经营实业,才是经济现代化成败的关键”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大久保利通
殖产兴业方针的特点主要有借鉴西方经验、国家大力扶植、工业化从发展轻工业开始、重视
民营经济等等。
(3)共同原因:根据材料一中“《关于脱离农奴依附关系的农民的总法令》”,材料二中
“《殖产兴业建议书》”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从生产关系改革、政府扶植、工业革命推
动和对外扩张等方面,从分析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日、俄两国工业发展的共同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