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专题一 减税降费,促发展,保民生
【热点链接】
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开幕会李克强总理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提到:要依靠改革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增
强发展新动能。困难挑战越大,越要深化改革,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激发内生发展动力。深化“放管服”改
革。在常态化疫情防控下,要调整措施、简化手续,促进全面复工复产、复市复业。推动更多服务事项一网
通办,做到企业开办全程网上办理。放宽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登记经营场所限制,便利各类创业者注册经
营、及时享受扶持政策。支持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以公正监管维护公平竞争,持续打造市场化、法治化、
国际化营商环境。
推进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推动中小银行补充资本和完善治理,更好服务中小微企业。改革创业板并试
点注册制。强化保险保障功能。赋予省级政府建设用地更大自主权。促进人才流动,培育技术和数据市场,
激活各类要素潜能。
提升国资国企改革成效。实施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完善国资监管体制,深化混合所有制改革。基本完成
剥离办社会职能和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国企要聚焦主责主业,健全市场化经营机制,提高核心竞争力。
【知识链接】
一、历史上重大改革的规律性总结
1.改革的实质:改革指对旧有的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作局部或根本性的调整变动。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
力。
2.改革的分类
(1)从改革的程度看:
①局部的调整:在不触动根本制度的前提下进行;
②彻底的改革:对旧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进行彻底改革,导致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
(2)从改革的性质看:有奴隶制度的改革、封建主义的改革、资本主义的改革和社会主义的改革。
(3)从改革的内容看:有政治改革、经济改革、军事改革和文化改革。
3.改革的背景(原因)
(1)根本原因:旧的生产关系或上层建筑阻碍(不适应)生产力或经济基础的发展的需要。
商鞅变法:秦国旧的奴隶制;孝文帝改革:鲜卑旧制;俄国 1861 年改革:落后的封建农奴制
戊戌变法:清朝的封建专制统治;明治维新:幕藩就体制
(2)内部原因:各种社会矛盾激化(阶级矛盾、民族矛盾、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统治阶级面临严重的统治危机。
(3)外部原因:外来侵略,民族危机严重;(王安石变法、俄国 1861 年改革、中国戊戌变法、日本明治维
新)
(4)历史趋势:商鞅:封建制取代奴隶制,由分裂走向统一;孝文帝:黄河流域统一、民族融合;
戊戌变法、明治维新、俄国改革:世界发展资本主义的近代化趋势。
(5)思想条件:商鞅:百家争鸣,法家的改革思想;孝文帝:冯太后、孝文帝接受汉化思想文化;
俄国:赫尔岑等人的反对农奴制、沙皇专制统治的新思潮;戊戌变法:康梁的维新思想;明治维新:富国强
兵、尊王攘夷的思想等。
(6)主观条件:改革家掌权,统治者支持、厉行改革。(商鞅、秦孝公;冯太后、孝文帝;王安石、宋神宗;
沙皇亚历山大二世;倒幕派和明治天皇;康梁维新派和光绪帝)
(7)前提和准备:商鞅:战国时期其他国家的改革提供了经验;孝文帝:崔浩、冯太后的改革准备;
王安石:庆历新政;俄国:公开讨论,制定方案;明治维新:倒幕运动;戊戌变法:上书、办报等宣传
4.改革的目的
(1)政治:
①废除旧制度确立新制度,打击旧势力巩固新势力,推动社会转型;
②缓和社会矛盾,挽救统治危机;
③挽救民族危机,走近代化道路;
(2)经济:发展经济,增加财政收入,增强国力---富国;
(3)军事:增强军事力量---强兵;
(4)文化:①吸收汉族的先进封建文化;②学习西方先进资产阶级文化,改造封建落后的文化;
(5)根本:巩固统治;实现民族振兴。
5.改革的结果
判断改革成功与否的标准主要是看改革是否达到了预期目标,改革的积极作用是否得以维持,不能以改革者
个人的结局来作判断。
① 成功:废旧制立新制,实现了富国强兵,缓和了社会矛盾,巩固了统治。总之达到了预期目标。
② 失败:改革导致新的利益矛盾激化,新法废止,变法半途而废,或转化为革命;
6.改革成败原因的分析
决定改革成败的几个要素:
①是否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与时俱进,因时改革,是改革成功的根本原因。②看力量对比是否有利于改革,要从改革的阻力和支持改革的力量两方面去分析。
③改革必然会损害部分人的利益,必然会遇到阻力,不会一帆风顺,这就要求改革者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
政治魄力。
④改革的措施是否符合当时的实际,是否行之有效,是否有利于大多数人的利益。
⑤ 当时的内外环境是否有利于改革的开展和执行。
7.改革的重要启示
① 改革的必要性。改革是革除弊政、促使国家富强的重要手段,是历史发展的要求和产物
② 改革的曲折性。改革必然会涉及某些人或集团的利益而遭其反对,因而具有艰巨性和复杂性,不可能一帆
风顺。
③ 对改革的具体要求。改革的措施必须行之有效,改革过程中要用人得当,改革家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
治魄力。
④根据不同的国情和当时的历史实际。实事求是地制定合理的改革方案,采取适宜的方法进行改革。
8.如何评价历史上的重大改革运动
①坚持生产力的标准、社会发展的标准,主要看改革对历史的发展起了怎么样的作用和影响(推动还是阻
碍);
②坚持历史的标准,要把各种改革放在它所属的特定历史环境中去加以评价,分析这些改革在多大程度上适
应或者违背了当时的历史条件、历史要求。
③坚持辩证的观点,注意主观动机与客观效果之间的关系,主要看你客观效果;
④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既要肯定期积极作用和影响,又要指出其不足和局限;
⑤坚持阶级分析法,注意其阶级实质。
二、中国的改革开放
(一)伟大的历史转折——十一届三中全会
1、背景:
(1)粉碎了“四人帮”,政局逐步安定
(2)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为全会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
(3)《解放思想,实事就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为全会确立了指导思想
2、时间、地点:1978 年底 北京
3、全会的主要内容(1)思想路线上——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思想;(前提)
(2)政治路线上——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大战略决策;
(关键)
(3)组织路线上——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保证)
4、历史意义:
(1)两大转折(变)
A 工作重点:由“阶级斗争为纲”转移到经济建设为中心
B 体制:僵化半僵化到全面改革;封闭半封闭到对外开放
(2)三个标志
①标志着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的正式开辟 ②标志着改革开放正式拉开序幕。
③标志着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发展新时期 。
(二)经济体制的改革(从农村到城市)
改革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环节,解放和发展社会生
产力。
前提: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变革不变质,改革不改向” )
内容: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环节
根本目的: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实质: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1、农村
(1)背景(从农村开始的必要性)
A 中国是农业大国,人口多,农业不发展,农村就不稳定
B 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发展家业是实现现代化的根本条件
C 旧的经济体制损害农民利益,挫伤农民积极性,农业发展缓慢
(2)经过:1978 年安徽、四川先推行包产到户、包干到户为基本形式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983 年推向
全国;
材料:抉择 ——18 个红手印的生死文书: ……如村干部坐牢杀头,其他农户保证把他们的小孩养到 18 岁。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含义:是在土地公有制基础上,将土地长期承包给农民各家各户使用,农业生产基本上变为分户经营,自负盈亏,农民获得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
基本形式-包产到户、包干到户。
A 包干到户。各承包户向国家交纳农业税,交售合同定购产品以及向集体上交公积金、公益金等公共提留。
其余产品全部归农民自己所有。
B 包产到户。实行定产量、定投资、定工分,超产归自己,减产赔偿。目前,绝大部分地区采用的是包干到户
的形式。
小结: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四次生产关系的变革:
①1952 年土地改革,废除封建土地私有制,实行农民土地私有制
②1953——1956 年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实行农业合作化道路
③1958 年在农村错误发动人民公社化运动(盲目的农业集体化,错误的认为社会主义所有制的公有化程度越
高越好)
④1978 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3)影响:极大的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从根本上改变了农村的经济形势和社会面貌;促进城市经济体
制改革的开展。
2、城市
(1) 原因: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使企业没有生产经营的自主权,吃“大锅饭”的局面,使企业失去活力
(2)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始于农村,那么从什么时候中国经济体制全面改革,改革的重点从农村转移到城市
呢? (时间)
1984 年 10 月, 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
(3)主要内容、原则
A 基本任务: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经济体制
B 中心环节:增强企业活力,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
现在我国经济管理体制的一个严重缺点是权力过于集中,应该有领导地大胆下放,让地方和工农业企业在国
家统一计划的指导下有更多的经营管理自主权
C 管理体制:改为以间接管理为主、宏观调控的管理体制。
D 所有制结构:单一的公有制被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结构代替
国有经济、集体经济、混合所有制中的国有成份和集体成份,私营经济、中外合资经济和外商独资企业
E 分配方式:平均主义转变为按劳分配方式F 原则:政企分开、所有权和经营权适当分离
(4)影响: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国有企业的改造和自我完善能力不断增强
(三)对外开放的格局的形成
总结历史经验,中国长期处于停滞和落后状态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闭关自守。经验证明,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
能成功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1、对外开放的原则、目的
原则:是在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基础上,遵循平等互利的原则。
目的:我国的对外开放,扩大对外贸易,吸引外资,引进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设备和经营管理方法,其目的都是
加快发展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
2、过程
A1979 年 7 月----对广东,福建两省经济活动实行优惠措施。
B1980 年---我国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设置四个经济特区。特区主要体现在中国政府对其实行特殊的经济
政策和不同于内地的经济管理体制
C1984 年----开放 14 个沿海港口城市
大连、天津、秦皇岛、青岛、烟台、上海、南通、连云港、宁波、温州、福州、广州、湛江、北海
D1985 年----开放长三角.珠三角.闽东南地区.环渤海地区为经济开放区。
海南为经济特区。1988 年 4 月 13 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以举手表决方式撤销广东省海
南行政区,设立海南省,建立经济特区。海南经济特区是全国最大的经济特区、唯一的省级经济特区。喀什
经济特区 2010.5
E1990 年----开放上海浦东新区。
F 内地
3、开放的格局: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开放区——内地的对外开放格局
4、特点:多层次、有重点、全方位、宽领域、点面结合
A 多层次:就是根据各地区的实际和特点,通过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等不同开放程度、不断推进的形式,
形成全国范围的对外开放
B 有重点:东部沿海地区是重点
C 全方位:就是既对发达国家开放,也对发展中国家开放,对世界所有国家开放
D 宽领域:不仅在经济领域,也涉及到科技、医疗卫生、体育、邮电等各个领域
E 点面结合:5、意义:有力的推动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思考:对外开放成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对发展社会主义经济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那么,当今的对外开
放与近代中国的“开放”有哪些区别呢?
A 背景不同:当今的开放是在我国主权独立、国力增强的情况下主动进行的;近代的开放是在半殖民地半封
建的社会状态的被动开放。
B 目的不同:当今的开放是党和政府为了发展本国经济;近代的开放是列强为了满足其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
C 结果不同:当今的开放增强了我国的综合国力,提高了国际地位;近代的开放使中华民族陷入苦难的深渊。
(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1、改革开放步入新阶段
为什么说 20 世纪 80 年代末 90 年代初,中国的改革开放进入一个关键时期?
(1)背景:
国际:风云变幻: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国际社会主义运动遭遇重大挫折)
国内:政治经济低谷——信仰危机、国企困顿
(2)步入新阶段的标志
A 邓小平南方谈话
(A)内容:①关于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发展生产力,增强综合国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四项基本原则——保持社会主义方向
②关于中国改革开放的步伐——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
③关于判断实践的标准 (三个有利于)生产力\综合国力\人民生活水平
④关于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关系
⑤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
到共同富裕。
⑥关于发展问题——发展是硬道理
(B)意义:对处于关键时期的中国改革开放事业,对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大而深远意
义。
(3)中共十四大 1992.10
明确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至此,以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召开为标志,改革开放步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2、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中国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决策过程
A 1984 年十二届三中全会——《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任务是建立具有中国特
色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
B 1992 邓小平南巡讲话——指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C 1992 中共十四大召开 ——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 1993 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 ——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使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和基
本原则具体化,勾画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
E 1997 中共十五大召开 ——所有制结构和公有制实现形式问题作出指导
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国有经济起主导作用,主要
体现在控制力上
②公有制实现形式:国有经济、集体经济、混合所有制中的国有成份和集体成份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的意义
A 进一步增加了企业的活力,促进了生产力发展;
B 推动了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增强了综合国力;
C 使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总之,有利于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专题演练】
1.农业兴,基础牢;农村稳,天下安;农民富,国家昌。吸取历史经验,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
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思路,对解决“三农问题”有着重要意义。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农业政策的主要特点是
A.重视农业生产的投资,努力发展农业生产力
B.主要致力于改革生产关系,以发展生产力
C.强调发展农村乡镇企业
D.重视工业反哺农业,实现工农业协调发展
【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建国初进行土地改革,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为
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农业合作化运动进一步解放农村生产力。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大大提高了
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生产,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因此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农业政策的主要特点
是主要致力于改革生产关系,以发展生产力。故选 B。2.1978 年 5 月 7 日,国务院下发通知,提出要有条件、有计划地实行奖励和计件工资制度,要规定合理的奖
励、计件工资办法,严格控制奖金总额和计件超额工资。这表明
A.经济体制改革拉开序幕 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
C.国有企业改革全面展开 D.政府尝试突破计划体制束缚
【答案】D
【解析】由材料“实行奖励和计件工资制度”可知,政府在当时已开始尝试突破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鼓
励多劳多得,故选 D;经济体制改革是在 1978 年 12 月开始的,这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 A;社会主义市
场经济体制在 21 世纪初才初步确立,这与材料的时间不符,排除 B;国有企业改革是在 20 世纪 80 年代开
始的,这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 C。
3.1983 年,国家积极提倡发展集体和个体零售商业、服务业。于是,个体商业户,特别是个体零售商业、
饮食业和缝纫、修理、洗染、照相等服务业在各大城镇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这一情况
A.有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活跃
B.缓和了城镇的就业压力
C.表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D.扩大了企业经营自主权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个体经济在 1983 年后的城镇里大量出现,并且是主要集中于第三产业,因此可以缓解
就业压力,选项 B 正确;市场经济体制是 1992 年提出,与材料时间不符,选项 A 排除;1984 年城市经济
体制改革全面展开,与材料时间不符,选项 C 排除;选项 D 脱离材料主旨。
【点睛】
本题为中档题,考查经济体制改革,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切环节。解题关键除了有效提
出材料信息,即个体经济出现在城镇,集中于第三产业,有助于解决就业,还要把握住我国经济体制改革
的历程。
4.1981 年中共中央 27 号文件指出,经济特区的“特”字主要在于实行国家规定的特殊经济政策和特殊经济
管理体制,它主要包括
①较大的经济管理权限
②独立的管理体制
③社会主义经济领导下的多种经济成分并
④市场调节为主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C
【解析】经济特区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经济管理体制,建设上以吸收利用外资为主,经济所有制实行以
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导的多元化结构;经济活动在国家宏观经济指导调控下,以市场调节为主;对外商投
资给予优惠和方便;特区拥有较大的经济管理权限。所以答案选 C;②独立的管理体制说法错误,排除 ABD
三项。
【名师点睛】1979 年 4 月邓小平首次提出要开办“出口特区”,后于1980 年 3 月,“出口特区”改名为“经
济特区”,并在深圳加以实施。按其实质,经济特区也是世界自由港区的主要形式之一。以减免关税等优惠
措施为手段,通过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鼓励外商投资,引进先进技术和科学管理方法,以达促进特区所
在国经济技术发展的目的。经济特区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灵活的经济措施和特殊的经济管理体制,并坚
持以外向型经济为发展目标。
5.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发展,取得巨大成就。下表经济现象的变化表明
时间 计划生产的工业产品 计划管理的商品 计划供应出口商品
1984 年 120 种 188 种 70 种
1987 年 60 种 23 种 36 种
A.计划经济模式已经退出 B.经济体制改革已经基本完成
C.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 D.城市经济体制改革逐步进行
【答案】D
【解析】从题干数据可以看出,计划生产、计划管理商品、计划出口商品种类在下降,结合时间可知,这
一时期城市经济体制改革逐步推进,D 正确;从表格可以看出,当时依然存在计划,因此不能证明计划经
济模式已经退出,排除 A;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直到 21 世纪初才初步确立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排除 B、C。
6.改革开放使我们先后冲破了“个人崇拜”“计划经济崇拜”和“所有制崇拜”。下列内容明确体现出打破“所有
制崇拜”的是
A.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B.中共“十五大”明确了非公有制经济的重要地位
C.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D.邓小平南方谈话阐释姓“资”还是姓“社”问题【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共“十五大”明确了非公有制经济的重要地位,这打破了“所有制崇拜”,
故 B 正确;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属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表现,土地仍然是集体所有,不符合题意,故 A
排除;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国有企业改革的内容,与打破“所有制崇拜”无关,故 C 排除;邓小平南方谈
话阐释姓“资”还是姓“社”问题,提出了“三个有利于”的判断标准,不符合题意,故 D 排除。
7.1992 年,英国《金融时报》评论说,邓小平到经济特区视察“在全国引发了自由市场经济改革的新浪
潮”。材料中“新浪潮”的实质是
A.打破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
B.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C.建立国有企业现代制度
D.加入世贸组织以扩大开放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材料“1992 年……邓小平到经济特区视察……引发了自
由市场经济改革的新浪潮”反映了 1992 年邓小平南方谈话,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
目标,故 B 正确;打破计划经济体制束缚仍然是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故 A 排除;国有企业现
代制度属于经济体制改革,并不是“新浪潮”的实质,故 C 排除;2001 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不符合题干
时间,故 D 排除。
8.“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以后,还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
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这是改革,所以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过去,只讲在社会主义
条件下发展生产力,没有讲还要通过改革解放生产力,不完全。应该把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讲全了。”
体现这一精辟论述的中共探索是
A.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路线
B.十二大确立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C.十三大系统概括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
D.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
【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1992 年中共十四大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一定程度上突破了
原有的计划经济体制对生产力发展的束缚,使改革开放这一伟大事业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符合材料描述,
故选 D;1992 年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之前,中共还未完全摆脱思想上的束缚,没有强调要从根本上转变中国原有的计划经济体制,故排除 ABC。
9.1992 年是中国改革的标志性分水岭。在这一年抵达北京的前世行驻华首席经济学家华而诚向南方周末记
者讲述他当时的感受,“如果说此前中国一直在隧道中探索,1992 年应该说人们终于看到了隧道口的光亮”。
这一结论的主要依据是( )
A.确立了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 B.确定了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
C.肯定了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 D.形成了全方位的开放新格局
【答案】B
【解析】1992 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回答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1992 年的十四大提出
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故选 B;A 项是十一届三中全会,C 项是在十五大上,
D 项说的是对外开放,三项时间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点睛】
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1992 年应该说人们终于看到了隧道口的光亮”,联系所学十四大的内容和影响分析
解答。
10.如图为 1990 一 1994 年我国私营企业的从业人数增长情况示意图。图中现象反映了我国
A.所有制结构发生根本变革 B.私营经济成为国民经济主体
C.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 D.非公有制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答案】C
【解析】根据 1990--1994 这一时间,并结合所学可知,正是由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社会主义
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提出,使得私营企业的从业人数不断增加,故 C 正确; 根本性变革的说法错误,排除
A 项;公有制是主体,排除 B 项;材料体现的是私营企业的从业人数的增长,并不能证明私营企业就一定
健康发展,排除 D 项。
1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1979 年 2 月,国务院批准由香港招商局在蛇口 2.14 平方千米土地上建立我国大陆第一个出
口加工工业区。7 月 8 日,蛇口工业区基础工程建设正式破土达 91.5%,成功闯过了价格改革关。
材料三 邓小平视察深圳、珠海等地,发表“南方谈话”,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指明了正确方向。
《深圳特区报》为此发表了长篇通讯《东方风来满眼春》,在海内外产生了重大反响。动工。
材料二 1984 年,深圳对粮食、猪肉、棉布、食油等商品敞开供应,价格放开。取消粮票刚开始时,
深圳不少人发慌……由于发挥了价格机制和供求平衡机制的作用,深圳取消粮票后,原先预料中的风波并
未发生。到 1987 年底,深圳放开价格的商品比重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创建蛇口工业区的背景和意义。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深圳价格体制改革能够实现平稳过渡的条件有哪些?深圳价格体制
改革对其经济体制改革进程有何影响?
(3)“南方谈话”促进了思想解放和改革开放的进一步发展。请分别从“改革”和“开放”两个方面阐述“南方谈
话”带来的深刻变化。
【答案】(1)背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意义:引进外资和技术;迈出了对
外开放的第一步。
(2)条件:改革开放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商品供应日趋充足;体制创新,发挥了价格机制和供求平衡
机制的作用。影响:进一步冲击了计划经济体制,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3)改革:推动了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中共十四大确定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
市场经济体制。
开放:新一轮对外开放高潮迭起,上海浦东开发成为重点;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已形成经济特
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开放区、沿江开放港口城市、沿边开放城镇、内地省会开放城市的开放体系。这
个体系的形成,标志着我国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解析】(1)背景:根据“1979 年 2 月,国务院批准由香港招商局在蛇口 2.14 平方千米土地上建立我国大
陆第一个出口加工工业区”,结合所学得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意义:根据“1979
年 2 月,国务院批准由香港招商局在蛇口 2.14 平方千米土地上建立我国大陆第一个出口加工工业区”得出
引进外资和技术,迈出了对外开放的第一步。
(2)条件:根据“深圳对粮食、猪肉、棉布、食油等商品敞开供应,价格放开”得出改革开放促进了社会经
济的发展,商品供应日趋充足;根据“由于发挥了价格机制和供求平衡机制的作用,深圳取消粮票后,原先
预料中的风波并未发生”得出体制创新,发挥了价格机制和供求平衡机制的作用。影响:可从冲击计划经济
体制、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等角度总结回答。(3)改革:结合所学可知,改革的主要变化是中共十四大确定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经济体制改革
目标。
开放:结合所学可知,改革的主要变化有:上海浦东开发成为重点,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
开放区、沿江开放港口城市、沿边开放城镇、内地省会开放城市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
局。
1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把社会主义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长期艰辛探索、总结正反两方面
经验教训而得出的必然结论,其相继经历了萌芽、受挫、恢复探索、理论形成、体制建立、完善成熟等六
个发展阶段。是中国共产党在理论上的开拓创新、在实践上的伟大创举。
中国共产党早在 1956 年完成三大改造之后就开始了这一探索过程,毛泽东等第一代领导集体对社会主
义市场经济的探索是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萌芽阶段,所取得的成果是邓小平经济理论的源头和起点;
从“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到尝试“计划与市场内在统一”的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体制,再到建立
适应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发展的、计划经济和市场调节相结合直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经济体制和运
行机制,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认识日益深化,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在理论和实践上取得重大突
破和进展。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说明了市场经济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成果,是经济发展不可
逾越的客观规律。
从“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到“计划与市场内在统一”的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再到建立适应社
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发展的、计划经济和市场调节相结合的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中国共产党对计划与
市场关系的认识日益深化,既认识到市场调节能够发挥优胜劣汰机制和增强经济发展的活力等重要作用,
又明确了计划和市场各自的作用范围。
——摘编自毛传清《论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六个阶段》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探索发展过程中的特征?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
【答案】(1)探索时间早;探索过程具有阶段性特征,深受中国政治环境影响,认识不断深化;中共在探
索中起主导作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具体表现。
(2)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认识历经艰辛和曲折,突显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不是一帆风顺;
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结合国情、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
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解析】(1)根据材料“相继经历了萌芽、受挫、恢复探索、理论形成、体制建立、完善成熟等六个发展阶段。是中国共产党在理论上的开拓创新、在实践上的伟大创举……中国共产党早在 1956 年完成三大改造之
后就开始了这一探索过程”,再结合所学知识从探索时间早;探索过程具有阶段性特征,深受中国政治环境
影响,认识不断深化;中共在探索中起主导作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具体表现进行概括。
(2)评述需要考生把评价建立在中共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认识不断深化的史实基础上。根据材料“相
继经历了萌芽、受挫、恢复探索……”等六个阶段,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从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
制的认识历经艰辛和曲折,突显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不是一帆风顺;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结合国情、与时俱进、
开拓创新;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进行归纳
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