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福建省福州市高三5月高考模拟语文试题(解析版)
加入VIP免费下载

2019届福建省福州市高三5月高考模拟语文试题(解析版)

ID:440640

大小:165.5 KB

页数:24页

时间:2020-12-23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2018-2019 年度福州市高三 5 月高考模拟 语文试卷 第Ⅰ卷(阅读题 共 70 分) 一、现代文阅读(36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优秀传统文化进入大众文化领域,是近年来大众文化发展的重要趋势。这一趋势首先在电视文化中形 成潮流,继而影响带动网络等新媒体的相应表现,常常形成“热点”和“焦点”,这既说明社会对于优秀传 统文化精神价值的需求日趋强烈,也体现出综艺节目等大众文化形态新的发展。优秀传统文化的“流行 化”,让优秀传统文化资源进一步“活化”,将成为今后文化内容创作生产的重要增长点。 但问题和挑战仍然不少。一是表现失当,对传统的发掘流于表面化和肤浅化,有时还出现“戏说”、过 度阐释等情况,一些未必与当下时代契合的趣味时有出现。二是千人一面、重复单调,一窝蜂追逐同一题 材主题,如不少传统诗词类节目形式相似,表现方式雷同,影响传播效果和公众接受。三是创新不足,缺 乏更有效展示传统知识和价值的新手段、新方式,简单直接搬用传统知识,节目本身缺乏吸引力。 充分利用新兴媒体手段,让优秀传统文化更深入地“流行化”,还需在以下几方面做出努力: 一是对优秀传统文化保持高度尊重。在活化和通俗化的过程中避免“戏说”和过度发挥,避免对传统 价值的通俗化变为庸俗化,让优秀传统文化的呈现更接近其本质,开掘凸显其内在的真正魅力。中华优秀 传统文化本身就有许多有魅力、有活力的故事,真正把传统的内涵发掘好、把传统的精神把握好,本身就 是吸引力所在。 二是在综艺模式上推陈出新。充分研究电视和网络等新兴媒体规律和观众接受习惯,在汲取近年创新 经验基础上大胆开拓。传播力是真正影响力的保障,影响力是真正接受度的前提。让传统“流行”起来, 一定要让媒介特点得到充分发挥,通过影像和声音的丰富立体达到事半功倍的展现,通过让人耳目一新的 设置、让人充满美的享受的环节使观众得到陶冶。 三是在“融媒体”传播上下功夫。利用多种媒体互动互渗,在传统电视媒体之外,通过多样传播方式, 让优秀传统文化达到更好的传播效果、更丰富的吸引力。比如最近流行的“短视频”,是与电视综艺节目有 差异的新“节目”,对于电视传播具有丰富支撑作用。利用好这些新的传播方式,对于优秀传统文化的“流 行化”有重要意义。 如何让当代人理解优秀传统文化,对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可以为当代中国人深入理解的表达,尤其让当 代年轻人更好地了解传统,需要持续付出艰苦努力的工作。让博大精深和生动活泼对接,让深厚沉雄和感 性活跃对话,非一朝一夕之功。这要求对传统文化的“可释性”进行深入探讨,不断推进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传播。从综艺节目到“短视频”,这些可贵探索为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传播传承提供有益经验,为未来 继续前行提供坚实基础。 (摘编自张颐武《展现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和活力》)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借助电视、网络等新媒体的推动,优秀传统文化进入大众文化领域已形成发展趋势。 B. 优秀传统文化进入大众文化领域能够形成潮流,表明社会对它的精神价值存在需求。 C. 受单调雷同表现方式的影响,优秀传统文化因传播效果存在问题而让公众无法接受。 D. 优秀文化传统要获得当代人的理解,需要探讨其“可释性”,探索其传承传播方式。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按摆问题、提措施 顺序,论证了如何更深入地让优秀传统文化“流行化”的论题。 B. 文章从解读失当、方式雷同、创新不足等角度,论证“流行化”中存在的问题与挑战。 C. 对如何利用新兴媒体手段更深入地让优秀传统文化“流行化”,文章从三个方面加以阐述分析 D. 文章例举“短视频”之例,意在论证更深入地“流行化”需在“融媒体”传播上下功夫。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只有进一步“活化”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文化内容的创作生产才可获得新的增长点。 B. 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戏说”与过度阐释,导致了对它的发掘流于表面化和肤浅化。 C. 如果能充分发挥影像、声音等媒介的特点,优秀文化传统的呈现将会更接近其本质。 D. 多种媒体互动互渗的传播方式,可提高传播效果,有助于优秀传统文化的“流行化”。 【答案】1. C 2. B 3. D 【解析】 【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此类题要求学生在理解文章大意的基础上,能快速找出题目各 选项在文章中的对应句子并进行比对,得出正确结论。 C 项,“优秀传统文化因传播效果存在问题而让公众无法接受”错误,文中第二段中的文本是“影响……公 众接受”,非“无法接受”。 故选 C。 【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论证的分析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结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 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 B 项,“解读失当、方式雷同”错误,用词不当,与文中第二段中的文本“一是表现失当……二是千人一 的 。面……”内涵不同。 故选 B。 【3 题详解】 本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先要对作品有整体的了解和准确的把握。要善于抓住 关键语句,理解作品内容,把握作者观点。解答本题,可将各选项表述同文本相关内容加以比照,确定答 案。 A 项,“只有进一步‘活化’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文化内容的创作生产才……”错误,在“‘活化’优秀传 统文化资源”与“文化内容的创作生产才可获得新的增长点”之间并非必要条件关系。 B 项,“……导致了对它的发掘流于表面化和肤浅化”错误,“戏说”与过度阐释优秀传统文化,是“发掘 流于表面化和肤浅化”的表现,而非原因。 C 项,“多种媒体互动互渗的传播方式,可提高传播效果,有助于优秀传统文化的‘流行化’”错误,“优 秀文化传统更接近其本质”在文中并无阐述,借用影像和声音的媒介特点旨在论证使传统流行起来事半功 倍。 故选 D。 【点睛】论述类文本阅读考核的重点基本是文中的重点概念、信息的筛选与整合、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 方法、归纳内容要点和概括中心意思等。考核概念命题点主要集中在概念的内涵、外延上;筛选整合信息 的题目侧重于对文中佐证观点的现象、材料的运用的准确性的考核;论点、论据和论证重点在判断论点, 分析论点和论据的关系,辨析论证方法和梳理文章的结构思路;归纳内容要点和概括中心意思集中对文中 的观点的正误进行考核。基本的设错类型有混淆范围、偷换概念、无中生有、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曲解 文意、答非所问、张冠李戴、论点论据不配、论证方法错误、结构分析错误等。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智能化不仅走进了我们的生产生活,更早已走进了校园的各个角落。多媒 体教学、交互式学习在各类学校屡见不鲜,早教机、学习机、学生平板电脑等也已成为各年龄段学生的“手 头必备”。现如今,网上借书、二维码考勤甚至手机远程开教室门、开多媒体设备这样的“神操作”陆续出 现,让更多师生认识并享受着智能化带来的教育和学习便利。智慧校园作为应运而生的一个“热词”,正成 为新时期教育事业发展的应有之义。 智慧校园建设主要依托物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通过人、设备和社会因素之间互动的 智能化,实现学校改革、教学和管理服务的智能化。在大数据和互联网的作用下,师生们不用再为攻克一 道题目而苦思冥想,更不用为查找一篇文章而翻遍群书,只需在电子设备上进行一些简单的操作,题目解析、课本原文都会清晰地呈现在眼前。现已出现的“未来教室”更是颠覆了传统的教室概念,不需书本黑 板,只需一个超大屏幕,轻轻一指,来自全世界的教学资源就会伴随着教程一起,以图文并茂、声像结合 的形式呈现出来。学生学习的方式简单了,学习的动力自然也就更大了。 智慧校园不仅提升了学生的学习效率,更为师生们解除了“后顾之忧”。学生们在学校的学习时间可以 说是“一寸光阴一寸金”,但学校里难查询到的信息、难处理的琐事却往往给师生们增添了许多学业之外的 负担。现如今,借助网络的信息联动,课表、学分等数据信息都可以通过手机查询;借助网络的万物联通, 生活、教学设施使用也只需动动手指即可操作。不必要的时间省下了,学习的效率自然也就提高了。 ——摘自 2019 年 3 月 1 日光明网《智慧校园,未来可期》 材料二 2011—2016 年中国智慧校园行业发展规模 ——来源:智研咨询网 材料三 “每年毕业时,很多学生要到图书馆来盖章,证明他借的书还清了。一万个毕业生里只有一百个欠了 书没有还,为什么叫其他学生陪他一起来呢?”南京师范大学信息建设管理处处长张建平在报告中说起一 个在高校司空见惯的“小事”。他认为,信息化不是买硬件,不是买一个软件,也不是订一个合同。 “并不是说用了计算机或者用了物联网技术就可以称作‘智慧校园’的。”金智教育首席运营官黄坚 对记者说。前两年金智教育做过 100 多个高校的移动校园,在看似不错的数据面前,CEO 史鸣杰却认为它“非 常糟糕”——这 100 多个移动校园的活跃度很差。史鸣杰认为,该现象的原因在于过去提供的产品是为管 理者服务的,“任何 C 端(用户)不喜欢的东西都不是好产品”。 真正的智慧校园是以学生、老师、家长和校园生活的视角,以人为中心,构建一个承载海量微服务的校园智慧开放平台服务师生。史鸣杰称,今年要发布的新一代智慧系统会更多考虑 C 端的看法。“我们不 再独立跟网络中心谈,我们会跟很多 C 端谈,跟很多 95 后谈,听听他们需要什么。比如,大一新生可能最 关心是课表安排,学校所在城市的美食、旅游景点等,但对于一个大三学生来说,他的需要则跟就业相 关。”史鸣杰说。 ——摘自《“智慧校园”建设亟须转变观念》,2017 年 5 月 27 日《科技日报》 材料四 腾讯智慧校园是面向各类学校的移动端校园智慧生态圈解决方案,打造基于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 与学校管理、学校教育深度融合的智慧教育模式,逐步实现线上线下同步学习的更开放融合、智慧生态的 学习方式。用符合校园场景化的呈现形式,将学生、家长、老师、学校四类角色进行有效连接。此外,腾 讯公司将充分发挥优势,继续优化和发挥大数据、云计算方面的能力,为腾讯智慧校园产品提供开放接口, 在腾讯智慧校园平台中集成其它应用功能,并利用大数据分析增强教育决策的科学性。 福州市携手腾讯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双方认真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理念, 按照需求导向、应用驱动、多方参与、共建共享的原则,以学校发展和师生教育的需求为本,力求在移动 办公、在线学习、移动端教育管理上取得实际成效。腾讯智慧校园还将与福州市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 管理公共服务平台进行对接,实现统一认证、教育资源互通、人人通空间互通要求。 ——摘自 2018 年 9 月 21 日腾讯教育网 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智慧校园建设通过人、设备和社会因素之间互动的智能化,实现学校改革、教学和管理服务的智能化。 智慧校园正成为新时期教育事业发展的应有之义。 B. 智慧校园让学生学习 方式变得简单了,学习的动力变得更大了,提升了学生的学习效率。不仅如此, 它还为师生们解除了“后顾之忧”,帮学生们节省不必要的时间。 C. 腾讯智慧校园打造基于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与学校管理、学校教育深度融合的智慧教育模式。福州 市携手腾讯共同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力求取得实际成效。 D. 金智教育 CEO 史鸣杰发现了目前高校移动校园存在的很多问题,他细致地分析了其中的原因,更新了经 营观念,计划在新一代智慧系统中更多参考用户的看法。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智慧校园中,师生们之所以不用再为攻克一道题目而苦思冥想,只需在电子设备上进行一些简单的操 作就能清晰地呈现题目解析,是因为大数据和互联网的作用使然。 B. 我们可以以选定的特定年份作为样本年份,通过对智慧校园市场规模以及同比增长的统计来把握中国智 慧校园行业发展规模的相关情况。材料二采取了这种研究视角。 C. 从图表可见,在 2011 年至 2015 年期间,中国智慧校园市场规模逐年增长,说明相关方较为重视开发中 的国智慧校园市场。但是,这阶段相应年份同比增长下滑。 D. 腾讯智慧校园努力打造它所期待的智慧教育模式,通过符合校园场景化的呈现形式,将学生、家长、老 师、学校四类角色予以有效连接,从而形成开放接口。 6. 材料一、材料三、材料四虽然都是谈及“智慧校园”的话题,但侧重点有所不同。请简要说明。 【答案】4. D 5. D 6. (1)材料一介绍智慧校园在学校改革、教学和管理服务等方面 具体优势。(2)材料三侧重于智慧校园 建设中亟需改变为谁服务的观念,更多考虑 C 端的角度阐述指挥校园。(3)材料四侧重于用列举,从腾讯 智慧校园在打造智慧教育模式的探索。 【解析】 【4 题详解】 本题考查把握内容要点和筛选文中的信息的能力。信息筛选题先把握全文主要内容,从整体和局部找出表 明作者观点的语句,形成整体印象,尤其要注意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再把握题干,确定答题区间;最后 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 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 D 项,“金智教育 CEO 史鸣杰发现了目前高校移动校园存在的很多问题,他细致地分析了其中的原因”错 误,材料三“我们不再独立跟网络中心谈,我们会跟很多 C 端谈,跟很多 95 后谈,听听他们需要什么。比 如,大一新生可能最关心是课表安排,学校所在城市的美食、旅游景点等,但对于一个大三学生来说,他 的需要则跟就业相关”,可知没有细致地分析了其中的原因,只是列举事例。 故选 D。 【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 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观点、结构思路 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 D 项,“从而形成开放接口”错误,材料四第一段介绍腾讯公司为腾讯智慧校园产品提供开放接口,“开 发接口”的形成不仅仅是腾讯智慧校园自身技术完善后的结果。 故选 D。 【6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文本重要信息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通读文章,整体 把握文章大意,在此基础上,仔细阅读题干,明确题目要求,然后回归文本,仔细阅读,从中筛选出符合 题目要求的信息进行整合。重点关注各段的段首和段尾句,分条作答。材料一,“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 展,智能化不仅走进了我们的生产生活,更早已走进了校园的各个角落。多媒体教学、交互式学习在各类 的学校屡见不鲜”“智慧校园建设主要依托物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通过人、设备和社会因 素之间互动的智能化,实现学校改革、教学和管理服务的智能化”,可知介绍智慧校园在学校改革、教学和 管理服务等方面的具体优势;材料三,“真正的智慧校园是以学生、老师、家长和校园生活的视角,以人 为中心,构建一个承载海量微服务的校园智慧开放平台服务师生。史鸣杰称,今年要发布的新一代智慧系 统会更多考虑 C 端的看法”,可知侧重于智慧校园建设中亟需改变为谁服务的观念,更多考虑C 端的角度阐 述指挥校园;材料四,“腾讯智慧校园是面向各类学校的移动端校园智慧生态圈解决方案,打造基于云计 算、物联网、大数据与学校管理、学校教育深度融合的智慧教育模式,逐步实现线上线下同步学习的更开 放融合、智慧生态的学习方式”,可知侧重于用列举,从腾讯智慧校园在打造智慧教育模式的探索。 【点睛】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方法: 1.寻找所需信息。发现文本关键信息是核心,善于抓住文中负载关键信息的词句,剔除与阅读目的无关的多 余信息,从字面看出表达的言外之意,以快速锁定要寻找的目标。 2.整合得出结论。对于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在没有详细且明确的陈述言语的情况下,需要将文本中有关联 的信息通过比较、归纳、综合进行加工处理,判断出题人的真实意图,从而整合得出有效的结论。 3.构建文本意义。对于多种材料组合的较为复杂的非连续性文本,要注意识别文本材料的主题,联系实际需 求,找出文本的写作目的,为材料信息内容排序,联系文本中的不同资料,结合自己的知识、想法和经验, 提出独特见解,自主构建文本的意义。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芒 种 周海亮 (1)小满过后是芒种。芒种,该种庄稼了。 (2)却没有庄稼。土地被炮火翻起一层,又翻起一层。焦土上散落着弹壳,弹片,水壶,断臂,炸烂 的脑袋,凌乱缠绕的肠子。远方,有河。河套里,有芦苇。那里不是战场,芦苇半人高,连成了片。 (3)山子趴在芦苇丛中,听潺潺的水声。他感觉自己就要死了。他受了伤,白森森的腿骨上,落几只 贪婪的绿蝇。他抬手去轰,却轰不走。他就不轰了。他不敢碰自己的骨头。 (4)山子是被打散的。两天前,山子拖一条伤腿,钻进芦苇丛,就一直躲在里面。他听见远处有队伍 打过去,几小时后,再有队伍打过去,半天后,又有队伍打过去。终于,枪炮声稀下来,直至沉寂。却不 敢爬出去。山子搞不清楚,现在,这里是红区,还是白区? (5)离他不远处的芦苇在动,有节奏地,悉悉窣窣,悉悉窣窣。 (6)山子端起枪,闭上一只眼。手指扣紧扳机。身体绷紧成弓。山子没有开枪。枪膛里只有一颗子弹。 山子一直在等。他不敢开枪。芦苇丛很密。他不知道对方是谁,自己人,还是敌人。他终于发现对方的脑袋,看清对方的军装。几乎同时,对方的枪口,几乎顶上他的脑袋。 (7)山子还是新兵。 (8)两个人近在咫尺。他们狠狠对视着。对方的枪,几乎触及山子的眉心;山子的枪,几乎碰到对方 的牙齿。山子牙关轻颤,听到的却是对方沉重急促的喘息。山子恐惧到极点。他想扣响扳机。可是他想起 家乡的妻子。这么近的距离,两个人,必将同归于尽。 (9)山子不想死。他没有开枪。…… (10)山子集中意志,盯着对方的脑袋。那脑袋变得模糊,又变得清晰,变得很大,又变得很小,变 得很近,又变得很远……。太阳渐渐毒热起来,山子的神志开始恍惚。好几次,他的面前,突然翠绿一片, 火红一片,金黄一片,漆黑一片。 (11)山子决定同归于尽。 (12)他扣着扳机的手指,慢慢加着力气。 (13)对方突然笑了。扔下枪。 (14)那一霎间,山子想扣响他的枪。他认为自己是胜利者。他甚至看到对方的脑袋爆开,溅出红和 白的血。可是他的手指突然僵直,不能弯曲。 (15)对方爬到山子面前,他说,咱们都不是打仗的材料。 (16)山子的枪,顶着他的嘴。他的口水,将枪口打湿。 (17)他伤得很重。一条腿肿得很粗。溃烂处流着腥臭的脓液,爬着密密匝匝的蛆虫。 他从山子面前 爬过去。爬几步,停下,解开干粮袋,留下一块饼。他说,谢谢。然后,继续爬。 (18)山子的枪,始终瞄着他,直到他彻底消失在芦苇丛。 (19)那块饼,救了山子。 …… (20)几个月后,打扫战场的时候,山子再一次发现他。他的头歪着,脖子上,两个并排的枪眼。身 上到处都是血。血已凝固。他像个千年的陶俑。 (21)那两枪,也许是战友打的,也许是山子打的。冲锋号响起的时候,山子和他的战友,没一人受 伤,他们不需要饼。 (22)山子想起他爬走时,还说过一句话。山子就哭了。 (23)他说,今天芒种,咱们该回家,种庄稼了。 7. 下列对作品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他”杀死山子轻而易举,可是“他”却没有这样做,是因为 “他”认为自己和山子都不是打战的料, 都是战争受害者。 B. 文章有许多关于芦苇的描写,如“芦苇半人高,连成了片”是为山子和“他”在芦苇丛中相持等情节做 铺垫,使情节设计合理可信。C. “他”的饼救了山子,而山子却很可能是杀死他的凶手,可见战争让山子变得冷酷无情。借此展现战争 原罪的主题。 D. 小说最后一句中“该回家,种庄稼了”体现“他”对生活朴实而纯净的憧憬,如此淳朴的人成了战争牺 牲品,可见战争的罪恶。 8. 请简要分析第二自然段划线句子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9. 小说是以山子的视角来讲述故事的,这种视角的选择有什么效果? 【答案】7. C 8. ①以芒种“却没有庄稼”和第一自然段“芒种,该种庄稼了”形成对比,突出战争给人 们生活带来的巨大破坏。②运用环境描写,推动了后文故事情节的发展。正是因为“芦苇半人高,连成了 片”,为山子和“他”在芦苇丛中相持做了铺垫。③战争场景的描写既残酷又血腥,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主题, 表达作者反战的情绪。 9. ①山子是文章的叙述者,也是战争的参与者,以山子亲历者的视角讲述故事可以使故事更真实。②山子 作为一个新兵,从他的视角讲述故事,可以更细腻地描写新兵眼中残酷的战争场景;山子和“他”的善良、 质朴更能反衬出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痛苦与冲击,反映了战争的残酷性,体现反战的主题。③山子的视角是 有限视角,所以“他”的故事需要读者通过想象去还原,使小说更具艺术张力。 【解析】 【7 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对文本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的能力。解答此题,应从语句理解、手法分析、内 容分析、主题理解等角度分析判断。根据对文本内容的感知与理解,仔细辨识选项与原文的细微差别,做 出判断。 C 项,“可见战争让山子变得冷酷无情”错误,山子的哭代表他的无奈与痛苦,并非冷酷。 故选 C。 【8 题详解】 此题考查理解重要句子作用的能力。句子在文章中的作用应从结构、内容、主题上分析,从结构上考虑, 涉及到开头、结尾、倒叙、插叙、顺序、过渡、照应等文学概念,就从其管辖的区域,应联系上下文,结 合文学概念进行解答。第一段“小满过后是芒种。芒种,该种庄稼了”和第二段“却没有庄稼”形成对比, 突出战争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巨大破坏;“土地被炮火翻起一层,又翻起一层……远方,有河。河套里,有 芦苇。那里不是战场,芦苇半人高,连成了片”,可知运用环境描写,推动了后文故事情节的发展;“山子 端起枪,闭上一只眼。手指扣紧扳机。身体绷紧成弓。山子没有开枪。枪膛里只有一颗子弹。山子一直在 等。他不敢开枪。芦苇丛很密。他不知道对方是谁,自己人,还是敌人。他终于发现对方的脑袋,看清对 方的军装。几乎同时,对方的枪口,几乎顶上他的脑袋”,可知正是因为“芦苇半人高,连成了片”,为山 子和“他”在芦苇丛中相持做了铺垫;“焦土上散落着弹壳,弹片,水壶,断臂,炸烂的脑袋,凌乱缠绕的肠子”,可知战争场景的描写既残酷又血腥,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主题,表达作者反战的情绪。 【9 题详解】 本题考查把握叙述视角的能力。答题角度总结,叙述方式:顺序,倒叙,插叙,补叙,平叙。叙述人称及 视角:第一人称,作用给人真实感,令人信服,便于直抒胸臆;第二人称,作用便于交流感情,给人以亲 切感,便于强烈呼告。第三人称,作用视野开阔,不受时空限制,灵活自由,便于客观描述。视角:全知 全能视角、有限视角、客观视角。情节安排(构思)技巧:线索、悬念、伏笔、照应、铺垫、抑扬、对比、 衬托、突转、以……话题引入。叙述安排上的技巧:对话、心理、回忆、叙述与写景结合、回忆与现实交 织、时空集中。“山子趴在芦苇丛中,听潺潺的水声。他感觉自己就要死了。他受了伤,白森森的腿骨上, 落几只贪婪的绿蝇”,可知山子是文章的叙述者,也是战争的参与者,以山子亲历者的视角讲述故事可以使 故事更真实;“山子端起枪,闭上一只眼。手指扣紧扳机。身体绷紧成弓。山子没有开枪”“山子还是新 兵”,可知山子作为一个新兵,从他的视角讲述故事,可以更细腻地描写新兵眼中残酷的战争场景;“山子 牙关轻颤,听到的却是对方沉重急促的喘息。山子恐惧到极点。他想扣响扳机。可是他想起家乡的妻子。 这么近的距离,两个人,必将同归于尽”“山子不想死。他没有开枪”,可知山子和“他”的善良、质朴更 能反衬出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痛苦与冲击,反映了战争的残酷性,体现反战的主题;“几个月后,打扫战场 的时候,山子再一次发现他。他的头歪着,脖子上,两个并排的枪眼。身上到处都是血。血已凝固。他像 个千年的陶俑”,山子的视角是有限视角,所以“他”的故事需要读者通过想象去还原,使小说更具艺术张 力。 【点睛】关于小说阅读需要:1.理清事件发展的线索和过程,把握小说的结构。要搞清楚事件发生的时间、 地点、原因、经过和结果,记叙中具体的明线是什么,暗线又是什么,再具体分析结构。通过这些就可以 整体把握小说的大致内容了。2.分析小说的表现手法。小说的表现手法较多,应着重分析小说的情节、环境 以及细节。小说一共有几个情节,用了几个细节,这几个细节侧重表现主要形象的哪些方面,处于怎样的 环境等。3.鉴赏形象。阅读小说一定要把握形象的特点,小说通过情节刻画,表现了形象哪些具体的特点, 这一形象又有怎样具体的作用。4.归纳作品的主题。通过事物和形象的叙写,就可以大致把握作者在文中流 露出的态度,进而去推测小说的主题。 二、古代诗文阅读(34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李翱,字习之,贞元十四年登进士第,授校书郎。元和初,转国子博士、史馆修撰。 十四年,太常丞王泾上疏请去太廟朔望上食,诏百官议。议者以《开元礼》,太庙每岁礿、祠、蒸、尝、 腊,凡五享。天宝末,玄宗令尚食每月朔望具常馔,令宫闱令上食于太庙,后遂为常。由是朔望不视朝, 比之大祠。翱奏议曰:臣等以为《贞观》、《开元礼》并无太庙上食之文,以礼断情,罢之可也。至若陵寝上食,采《国语》、《礼记》日祭、月祭之词,因秦、汉之制,修而存之,以广孝道可也。如此,则经义可 据,故事不遗。大礼既明,永息异论,可以继二帝三王,而为万代法。与其渎礼越古,贵因循而惮改作, 犹天地之相远也。”知礼者是之,事竟不行。 翱性刚急,执政虽重其学,而恶其激讦,故久次不迁。翱以史官记事不实,奏状曰:臣谬得秉笔史馆, 以记注为职。夫劝善惩恶,正言直笔,纪圣朝功德,述忠贤事业,载奸臣丑行,以传无穷者,史官之任也。 今之作行状者多是其门生故吏莫不虚加仁义礼智妄言忠肃惠 。和此不唯其处心不实,苟欲虚美于受恩之地 耳。故为文则失《六经》之古风,纪事则非史迁之实录。臣今请作行状者,但指事实,直载事功。假如作 《魏徵传》,但记其谏诤之辞,足以为正直;若考功视行状,不依此者不得受。依此,则考功下太常,牒史 馆,然后定谥。伏乞以臣此奏下考功。”从之。 翱自负辞艺,以为合知制诰,以久未如志,郁郁不乐。因入中书谒宰相,面数李逢吉之过失。逢吉不 之校。翱心不自安,乃请告。满百日,有司准例停官,逢吉奏授庐州刺史。太和初,入朝为谏议大夫,寻 以本官知制诰。 初,谏议大夫柏耆将使沧州军前宣谕,翱尝赞成此行。柏耆寻以擅入沧州得罪,翱坐谬举,左授少府 少监。俄出为郑州刺史。九年,转户部侍郎。七月,会昌中,卒于镇,谥曰文。 ——《旧唐书·李翱列传》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今之作行状者/多是其门生/故吏莫不虚加仁义/礼智妄言忠肃惠和/ B. 今之作行/状者多是其门生/故吏莫不虚加仁义/礼智妄言忠肃惠和/ C. 今之作行/状者多是其门生/故吏莫不虚加/仁义礼智妄言忠肃惠和/ D. 今之作行状者/多是其门生故吏/莫不虚加仁义礼智/妄言忠肃惠和/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年号是汉武帝即位后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称,文中贞元是唐德宗李适的年号。 B. 享,古代人用食物供奉祖先、鬼神或天子。《尚书.盘庚上》“兹予大享于先王”中“享”就是用食物祭 祀。 C. 知制诰,掌管起草诏令;诰,古代帝王对臣子的命令或任命、封赠的文书。 D. 谥,用言论给予褒奖。古代帝王、贵族、大臣或其他有地位的人死后所加的带有褒奖意义的称号。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李翱忠诚刚直,尽心谏议。太常丞王泾上奏请求废除每月朔日望日太庙献食的礼仪,朝廷下诏叫百官商 议。李翱根据儒家礼制精神,倡言以礼断情,批判帝王变礼的根由,具有进步意义。 B. 李翱性情刚烈,直言不讳,议论事情无所回避。李翱认为史官记载史事不真实,不能正言直笔。执政推 重他的学识,但厌恶他偏激直言,所以长时间得不到升迁。C. 李翱颇有文学才华,恃才傲物。他在担任知制诏一职,因长期进言献策不能如愿,所以闷闷不乐,当面 顶撞李逢吉。 D. 李翱识人不慧,推荐柏耆任谏议大夫,不久柏耆因擅自进入沧州而获罪,而李翱也因错误举荐而受到牵 连,降任少府少监。 13. 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玄宗令尚食每月朔望具常馔,令宫闱令上食于太庙,后遂为常。 (2)臣今请作行状者,但指事实,直载事功。 【答案】10. D 11. D 12. C 13. (1)唐玄宗命令掌管膳食的尚食局在每月阴历初一和十五准备好平常食物,又命令宫闱令到太庙去进 献食物,以后这便成为常制。 (2)臣现在希望写行状的人,只针对事实,并公正地记录功业。 【解析】 【10 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断句是解读文言文的重要环节,常见的断句方法有名词断句、修辞断句、对 称结构断句、虚词断句等。文言断句的前提是粗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 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 本题中划线句的意思是“如今撰写行状的人,大多是死者的门生故吏,所以没有不虚加仁义礼智,表忠肃 惠和的”。 “今之作行状者”中,“者”……的人,之后断开,排除 BC; “多是其门生故吏”中,“门生”和“故吏”并列关系,之后断开,排除 A。 故选 D。 【11 题详解】 此题考查文化常识的能力。重要的文化常识是一个高中生必须具有的基本常识。复习中要注意突出重点, 不纠缠于细枝末节,注意构建完整的知识网络和体系,建立知识树,同时加强积累,注重归纳,分类记忆。 D 项,“谥,用言论给予褒奖。古代帝王、贵族、大臣或其他有地位的人死后所加的带有褒奖意义的称号” 错误,谥号也包含贬谥,如:隋炀帝。 故选 D。 【12 题详解】 本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鉴赏作品人物形象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通读全文,粗知大意,了 解人物的作为,概括人物形象;其次对选项中的句子进行观察,在原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看看有没有答 非所问、偷换概念、以偏概全、混淆因果条件、轻重范围失当等问题,在此基础上判断正误。C 项,“他在担任知制诏一职”错误,第四段“翱自负辞艺,以为合知制诰,以久未如志,郁郁不乐意, 思是“李翺自认为有文学才华,觉得应该担任知制诏一职,因长期不能如愿,所以闷闷不乐”,可知认为自 己可以担任知制诰。 故选 C。 【13 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文的能力。翻译句子,第一:理解文句大意,将所要翻译的句子放入原文中,前贯 后连,把握大意;第二:确定考查重点,命题者在命题时从文段中选择的句子往往含有某些文言知识点, 如词类活用、特殊句式、重点实虚词等,要通过审题抓住命题意图,确定考查点;第三:连缀词义成句, 直译求“字字落实”(留、删、换),意译求“文从字顺”(调、补、变);第四:认真审读检查,书写规范 清楚。在确定文言句子中的语法现象全部落实到位后,做到书写规范清晰。本题,(1)朔望:每月阴历初 一和十五;上:进献。(2)指:指称、阐明;直:公正、如实。 【点睛】掌握正确的阅读文言文的方法——遵循三个步骤: 在考试过程中,不少的同学在读完一遍文言文后就开始作答,这种做法是很不正确的。解答文言文题目, 应遵循三个步骤: 第一步:初读全文,整体感知,把握大意。要求集中心思,稳住神,快速地浏览一遍。初步明确“什么时 间、什么人、什么事、前因后果、谁说了什么话”等等,读懂个大概即可,因为高考作为选拔性的考试, 要一遍把他全部读懂,很少人能够办到; 第二步:细读题目,认真研读字、词、句,在这一步阅读中,要根据题干得要求,结合各选项的具体内容, 一一落实,理解要求作答的字、词、句、段在文段的位置,运用课内所学的知识(实词、虚词、活用、句 式等),解决完成较为容易的题目; 第三步:再读全文,加深理解。这一步是要解决较难的题目,加深对文意的理解,又纠正前两步中出现的 偏差,是一步深入和复核的过程。 参考译文: 李翺,字习之。贞元十四年考中进士,授予校书郎一职。元和初年,转任国子博士和史官修撰等职。 贞元十四年(819 年),太常丞王泾上疏请求取消朔日望日在太庙献食的礼仪,皇帝下诏叫百官商议。 议论的人依据《开元礼》,认为太庙每年只有礿、祠、蒸、尝、腊礼,共五次祭祀。天宝末年,唐玄宗命令 掌管膳食的尚食局在每月朔日望日准备好平常食物,又命令宫闱令到太庙去进献食物,以后这便成为常制。 从此朔日望日皇帝便不临朝听政,和大型祭祠一样。李翺启奏说:我认为《贞观》《开元礼》都没有提到到 太庙进食的记载,按礼断情,罢免这种仪式是可以的。至于像到陵寝进食,根据《国语》《礼记》关于日祭 和月祭的记载词语,沿袭秦汉的旧制,修改并保存继承下来,主要用来弘扬孝道是可以的。像这样子,是 有经义可查,旧例不遗失。大礼(君臣准则)已经形成,就可以平息不同的议论,可以延续下去,成为万世之法。这跟亵渎礼制和违背古制,只重守旧而害怕改变相比,好像天地之间相隔遥远。知礼的人同意他 的看法,这事最后没有成功。 李翺性情刚烈,宰相虽推重他的学识,但厌恶他的偏激直言,因而他也长时间得不到升迁。李翺认为 史官记载史事不真实,上奏状说:“臣虽无才却在史馆执笔,其职责是记录皇帝的言行。劝善惩恶,正言 直笔,记录本朝的功德,叙述忠贤之人的事业,记载奸臣的丑行,使其流传万世,这是史官的责任。如今 撰写行状的人,大多是死者的门生故吏,所以没有不虚加仁义礼智,表忠肃惠和的。这不只是居心不实, 而且还有对自己的恩人乱加赞美的成分。所以作的文章已失去《六经》的古风,而纪事业不像司马迁的如 实记录。臣现在希望作行状的人,只指称事实,并公正地记录功业。比如说《魏徵传》,他的谏诤言辞,这 就足够说明他的正直;如果掌管考核官吏的考功郎在查看行状时,对未按要求撰写的就不要接受,对合乎 要求的由考功郎发送给太常寺,再通报史馆,然后议定谥号。请求把臣这个奏章发给主管考核官吏的部门 备案。”皇帝听从他的建议。李翺不久暂时掌管职方员外郎事。 李翺自认为有文学才华,觉得应该担任知制诏一职,因长期不能如愿,所以闷闷不乐,于是在入中书 省褐见宰相李逢吉时,当面列举了李逢吉的过失,虽然李逢吉没和他计较,但李翺自己心中感到不安,于 是请求休假。休假时间已满一百天,有关部门按照先例停了他的官职,而李逢吉又上奏举荐他为庐州刺史。 大和初年,被召入任谏议大夫,不久以本官知制诰。当初,谏议大夫柏耆在即将出使沧州并到军前宣 谕时,李翺对此行也表示赞成。不久柏耆因擅自进入沧州而获罪,而李翺也因错误举荐而受到牵连,降任 少府少鉴。不久又被外任为郑州刺史。九年(835 年),转任户部侍郎。七月会昌年间,逝于方镇任上,谥 号应为“文”。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两 2 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柳州峒氓① 柳宗元 郡城南下接通津,异服殊音不可亲。 青箬裹盐归峒客,绿荷包饭趁虚②人。 鹅毛御腊③缝山罽④,鸡骨占年拜水神。 愁向公庭问重译,欲投章甫作文身。 注释:①本诗系诗人被贬为柳州刺史时所作。②趁虚:即“趁墟”,赶集。③御腊:御寒的意思。腊,腊月, 即阴历十二月。④山罽:这里指山民用鹅毛缝制的毡毯一类的织物。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开头两句写初到柳州时的感受。“不可亲”三字,饱含诗人对峒氓的厌恶之情。 B. 三、四两句用倒置法描写峒氓赶集卖货买盐,往返辛苦,生活不易。C. 第六句表现峒氓用鸡骨占卜、向水神祈祷的风俗,富有浓郁的地方色彩。 D. 本诗语言朴素,如实地描写了峒氓的生活,表达了作者入乡随俗的愿望。 15. 诗人起初感到峒氓“异服殊音不可亲”,最后却“欲投章甫作文身。”诗人对峒氓的感情发生了怎样的 变化?请结合全诗加以分析。 【答案】14. A 15. ①诗人初到陌生之地,感到峒氓疏远难近 。彼此衣着不同,语言不通,无法沟通。② 诗人了解峒氓生活艰难,想亲近他们。身为刺史的柳宗元了解峒氓生产方式比较原始落后,理解了他们。③ 诗人深入民情,愿意入乡随俗。他不满足于在公庭上通过译员和峒氓接触,宁愿抛掉中原士大夫服装,随 峒氓的习俗在身上刺上花纹,并愿意成为其中一员。这样的情感变化表现了诗人接近人民、体察民情的决 心。 【解析】 【1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诗歌的能力。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考生解答时首 先要注意了解作者身世经历及本诗词的写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然后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 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 认,得出答案。 A 项,“‘不可亲’三字,饱含诗人对峒氓的厌恶之情”错误,不可亲是难以亲近的意思,而非厌恶。 故选 A。 【15 题详解】 本题考查把握诗歌情感态度变化的能力。答情感题,不仅要借助诗词的字、词、句和所用意象来分析诗歌 的感情,还要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准确理解所用典故等,进行综合解读。翻译:柳州城南连接着四通八 达的渡口,峒人服饰不同言语不通无法亲近。回家去的人拿青箬竹叶裹着盐巴,赶集来的人用绿色荷叶包 着食品。用鹅毛装填被褥抵御冬寒,以鸡骨占卜年景祭拜水神。为判决案件要靠翻译发愁,真想脱掉官府 当纹身峒人。《柳州峒氓》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的诗作。此诗用朴素的语言,如实地描写出作者和柳州少数 民族人民生活接近的情况。头二句写作者初到柳州时的感受;中间四句描写了柳州峒氓的贫苦生活和迷信 风俗,富有浓厚的地方色彩;最后两句抒写作者心意,表示愿意入乡随俗。此诗头二句写初到柳州时的感 受。“郡城南下接通津,异服殊音不可亲。”这两句是总起,“不可亲”三字,深含感叹之情,很自然地 开启下文。中间四句接着写峒氓的生活、习俗。柳州峒氓,多住在山村,日常生活必需品尤其是盐,要到 郡城集市去买,所以三、四两句接着描写他们赶集的情景:“青箬裹盐归峒客,绿荷包饭趁虚人。”这两 句是用倒置法,说峒氓们赶集买盐往返甚是辛苦。第五句“鹅毛御腊缝山罽”,写峒氓御寒之物,说在天气 寒冷的腊月里,峒氓们用鹅毛制成的被子来抵御寒冷。下句接着写峒氓的迷信风俗。“鸡骨占年拜水神”。 “鸡骨占年”,是峒氓的迷信风俗,以为占卜可以知道年景的好坏。“拜水神”,即向水神礼拜。峒氓们用鸡骨去占卜,问水神祈祷一年的好收成。以上四句描写了柳州峒氓的贫苦生活和迷信风俗,富有浓厚的地 方色彩。最后两句抒写心意,表示愿意随俗。“愁向公庭问重译,欲投章甫作文身。”作者不乐意只在公 庭上通过译员来和峒氓接触,而宁愿抛掉中原的士大夫服装,随峒氓的习俗,在身上也刺上花纹,学习他 们的样子,与他们亲近。 【点睛】分析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首先要看提示,定基调。诗歌的标题、作者、注释等,常常为我们理 解诗词的情感指明方向。其次抓意象,挖内涵。意象是情感的载体,意象所体现出来的色调是情感的反映。 优美闲适、色彩明丽的意象往往表达的是喜悦之情,冷清凄迷、色彩暗淡的意象往往表达的是忧伤之情。 然后,品词句,悟感情。作者在诗词中常常会有情感的流露,这些自然流露的情感往往体现在只言片语上, 要善于把握这样的词句,借此领悟情感。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部分 (1)青年担当着国家兴盛的重责,应当以《论语· 泰伯》中曾子所说的“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自勉。 (2)《离骚》中屈原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白心志,表示自己要像古代圣贤所崇 尚的那样,保持清白,献身正道。 (3)《劝学》中荀子以“金”经过“磨砺”就会锋利中感悟出,人要成为“____________”的君子,就要 “_______________”,可见,学习的意义是十分重大的。 【答案】 (1). 士不可以不弘毅 (2). 任重而道远 (3). 伏清白以死直兮 (4). 固前圣之所厚 (5).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6). 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考查直接性默写和理解性默写两种类型,此题属 于理解性默写,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此题中需注 意“弘毅”“清”“知”“参省”“己”的书写。 【点睛】本考点包括两个要素,即名言和名篇。所谓“名言”,是指那些广泛流传的诗文、格言警句之类; 所谓“名篇”,是指在人们心目中占有突出地位的篇目,一般为教材中要求背诵的篇目“常见的”是为考生 备考限定一个大致范围,意思是所要考的内容并不是漫无边际的,而是日常的阅读和写作活动中常会遇到 的,如中学课本所规定的背诵篇目以及所涉及到的名句名篇。 第Ⅱ卷(阅读题 共 80 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福道,是福州的城市森林步道,寓意着“福荫百姓,道法自然”,是福州市精心打造的最美的首条城市山水生态休闲健身走廊。它是全国最长的城市森林步道,设计 ,不仅是福州的地标性建筑,更 是这座城市中极具有艺术价值的作品。 福道全线总长约 19 公里,依托城区内 56 座山、156 条内河,通过空中和地面建设生态休闲步道、滨海 亲水绿道、街区林荫绿道,让市民推窗见绿、开门进园、行路见荫。 福道将自然山水、人文资源、开放空间和公共绿地有机融合,因地制宜且各具特色,每一处安排都 , 为行人提供了若干极佳的游览路径。人们可以直接登上“风铃塔”步入悬空栈道,鸟瞰怡人风景;或环绕 湖泊边缘盘旋向上,欣赏湖泊美景;或是行走台阶型登山道蜿蜒而上,观赏山间佳色。无论何种路径,都 令人心旷神怡,让人 。来来往往的游人络绎不绝,在此 。 福道的设计“以人为本, 保护自然”,步道使用轻型钢格栅作为铺面材料,( )。其设计亦有意 减少了横向共振,以提升步行的舒适度。曾获全国首创钢架镂空设计、2017 年“国际建筑大奖”等诸多奖 项。新加坡总统设计奖评审团如此评价福道的设计:“轻型钢材隐没在苍翠繁茂的背景中,让周围的自然 景观成为主角。富有韵律的钢结构布置形态轻盈,设计的通用性则确保了它可以尽可能满足所有访客的需 求。” 17.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是福州市精心打造的首条最美城市山水生态休闲健身走廊。 B. 是福州市首条精心打造的最美城市山水生态休闲健身走廊。 C. 是精心打造的福州市首条最美城市山水生态休闲健身走廊。 D. 是首条福州市精心打造的最美城市山水生态休闲健身走廊。 18.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阳光和雨水都能够渗透下去,底层的植被能良好生长 B. 以便阳光和雨水都能够渗透下去,使得底层的植被能良好生长 C. 阳光和雨水都能够渗透下去,使得底层的植被能良好生长 D. 以便阳光和雨水都能够渗透下去,底层的植被能良好生长 19.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别具一格 恰如其分 恋恋不舍 谈笑风生 B 别具一格 恰到好处 流连忘返 谈笑风生 C. 标新立异 恰如其分 流连忘返 谈笑自若 D. 标新立异 恰到好处 恋恋不舍 谈笑自若 【答案】17. B 18. B 19. B 【解析】 .【17 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首先应熟知病句的类型,最常用的判别方法是划分句子结构成分, 先看主谓宾,再看定状补,判断句子是否存在成分残缺赘余、搭配不当、结构混乱、语序不当等问题。如 果结构上没有问题,可从逻辑意义上分析,看是否有表意不明、句意关系不当等问此题考查辨析病句能力。 要了解病句的类型,并能对句子做语法分析。 多重定语的顺序为:表领属或时间处所,指称或数量的短语,动词或动词短语,形容词或形容词短语,名 词或名词短语。因此,正确的顺序应是表领属:福州市;数量词:首条;动词短语:精心打造;形容词: 最美。即“是福州市首条精心打造的最美城市山水生态休闲健身走廊”。 故选 B。 【18 题详解】 此题考查衔接句子的能力。首先认真阅读文段,了解大意;然后可以根据空句的位置来判断,还可以根据 上下文语境的提示来分析衔接的内容。要求选择语意连贯,逻辑严密的句子。 根据语境,“步道使用轻型钢格栅作为铺面材料”,前句的主语是步道使用的材料,后面不宜直接转变为阳 光和雨水,应使用“以便”更合语境,排除 AC; 下一句 “阳光和雨水都能渗透是条件”,下句为结果,根据语境,应为“使得底层植被能良好生长”,排除 D。 故选 B。 【19 题详解】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词语)的能力。考查形式有判断成语(词语)使用的正误和根据语境选择恰当的 成语等。掌握常见的成语错误类型:望文生义、重复、褒贬不当、用错对象、矛盾。成语(词语)使用的 正误需要正确理解词语的意义,辨明感情色彩,弄清使用对象以及使用的特殊要求,避免因成语造成病句 等;根据语境选择恰当的成语(词语)填空需要仔细分析语境,理解成语(词语)的意义,同时还要辨明 意义相近的词语的细微差别。解答此题要注意做题时根据语境分析,一般错误的类型不会一样,所以可以 用排除法确定成语的错误类型,错误选项,同时,注意多义成语的积累记忆。 第一组,标新立异:提出新奇的主张,表示故意以与众不同显示自己,偏重显示其特点,中性成语。别具 一格:比喻别具一种独特的风格,重在格,表示风格、样子与众不同,一般用些文艺创作或某些事物。根 据语境重“别具一种独特的风格”,应为“别具一格”。 第二组,恰如其分:指办事说话正合分寸,侧重于适合。恰到好处:说话做事恰好到了最合适的地步,侧 重于最合适。根据后文语境“极佳”,应为“恰到好处”。 第三组,恋恋不舍:形容舍不得离开。流连忘返:形容对美好景致或事物的留恋。恋恋不舍与流连忘返都 有舍不得离开的意思。前者语意范围广,可泛指一切留恋的人、事物、景物。后者偏重对景物的留恋。根据语意语境,应重在对景物的留恋,应为“流连忘返”。 第四组,谈笑风生:形容谈话高兴而有风趣。谈笑自若:说说笑笑,同平时一样,多指在紧张或危急的情 况下。前者指在不经意间,后者则是刻意的。根据语境“来来往往的游人络绎不绝,在此”,应为“谈笑风 生”。 故选 B。 【点睛】病句题历来是高考热点,复习中首先要熟悉高考常考的六种病句类型——搭配不当、语序不当、 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积累经验,辨析时可采用紧缩主干法,先审主干再审 枝叶。 20.阅读下面的文字,提取主要信息,写出“福建新高考”的五个关键词。每个关键词不超过 5 个字 2019 年 4 月 23 日发布的《福建省深化高等学校考试招生综合改革实施方案》明确:自 2021 年起,不 分文理科,实施“3+1+2”的普通高考新模式。“3”指的是:语文、数学、外语。“1”指的是:考生从物 理和历史中选择一科。“2”指的是:考生从化学、生物、地理、思想政治四科中选择两科。在此模式下, 考生有 12 种科目组合可以选择,扩大了考生选择面,考生可以根据个人兴趣爱好、特长和拟报考学校及专 业的招生要求,自行选择。“1”+“2”的设置,主要体现了高校人才培养的需要,同时兼顾我省各地普高 教育的教学实际。 【答案】高考新模式 不分文理 科目组合 自行选择 人才培养 教学实际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压缩语段的能力。此题要求提取关键词,提取关键词,说到底就是要善于提取“核心信 息”,摘取恰当的词语来表达中心内容.这也是一种压缩信息类的题型,寻找关键词需要我们每一个学生具 有筛选、概括信息的能力。提取关键词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点:明确陈述的话题(对象);寻找与陈述对象 (主概念)相对应的谓语动词;将几个词语连缀成句(主谓结构);筛选,提炼出关键词。第一层“2019 年 4 月 23 日发布的《福建省深化高等学校考试招生综合改革实施方案》明确:自 2021 年起,不分文理科, 实施‘3+1+2’的普通高考新模式”,关键词“高考新模式”“不分文理”;第二层“‘3’指的是:语文、 数学、外语。‘1’指的是:考生从物理和历史中选择一科。‘2’指的是:考生从化学、生物、地理、思 想政治四科中选择两科”,关键词“科目组合”;第三层“在此模式下,考生有12 种科目组合可以选择,扩 大了考生选择面,考生可以根据个人兴趣爱好、特长和拟报考学校及专业的招生要求,自行选择”,关键词 “自行选择”;第四层“1’+‘2’的设置,主要体现了高校人才培养的需要,同时兼顾我省各地普高教育 的教学实际”,关键词“人才培养”“教学实际”。 【点睛】提炼要点“三关注” “提炼要点”即提炼出一篇文章或一段文字中最紧要的内容。这类题型的压缩题目,能更好的考查概括、 筛选、提炼的能力。 (1)关注话题 任何语段,总是围绕着一个话题展开,体现话题的句子或词语往往是要点之一。 (2)关注中心句或关键句 语段中的有些句子起到关键的作用,或提领下文,或总结上文,或承上启下,或总领全篇。抓住这些句子, 就能理出关键信息的方向,顺蔓摸瓜,就能找出相应的要点。至于那些为了说明某些必要信息,不得不加 上的一些说明性、修饰性的内容,则应予以删除,以便凸显出主要信息。 (3)关注同类信息或高频词语 有些语段,其中较多相同词语或内容相近的语句,我们要将其逐一合并,提炼要点就方便多了。 21.光明中学在高考前为考生组织了一场心理疏导讲座。讲座中,老师引入了著名的“耶克斯-多德森定律”, 请根据下面的示意图帮心理老师给这条定律配上一段解说词,不超过 90 字。 【答案】同学们,现在大家看到的图像就是耶克斯-多德森定律的生动展示。这条曲线直观地告诉我们,如 果一个人毫无压力或者压力过大都会导致学习效果很差,要想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应该保持适度的压力。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把握解说词的能力。解说词是对人物、画面、展品或旅游景观进行讲解、说明、介绍的 一种应用性文体,采用口头或书面解释的形式,其作用有二:一是发挥对视觉的补充作用,让观众在观看 实物和形象的同时,从听觉上得到形象的描述和解释,从而受到感染和教育;二是发挥对听觉的补充作用, 即通过形象化的描述,使听众感知故事里的环境,犹如身临其境,从而达到情感上的共鸣。由此可见,语 言生动形象、修辞得体、能感染教育观众是写好解说词的关键。耶克斯-多德森定律是心理学家耶克斯(R.M Yerkes)与多德森(J.D Dodson)的心理学研究结果,中等强度的动机最有利于任务的完成。也就是说,动 机强度处于中等水平时,工作效率最高,一旦动机强度超过了这个水平,对行为反而会产生一定的阻碍作 用。如学习的动机太强、急于求成,会产生焦虑和紧张,干扰了记忆和思维活动的顺利进行,使学习效率 降低。考试中的“怯场”现象主要由动机过强造成的。因为讲座对象是光明中学的高中生,所以要有交流 性词语,比如“同学们”之类。注意字数限制。四、写作(60 分) 22.下面材料选自五封书信,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 (1911 年)林觉民致妻子陈意映:“吾充吾爱汝之心,助天下人爱其所爱”“汝体吾此心,于悲啼之 余,亦以天下人为念,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也。” (1922 年)聂荣臻致父母:“男远出留学,所学何为?决非一衣一食自为计,而在四万万同胞之均有 衣食也。亦非自安自乐自足,而在四万万同胞之均能享安乐也。此男素抱之志,亦即男视为终身之事业 也!” (1955 年)钱学森致陈叔通:“无一日、一时、一刻不思归国参加伟大的建设高潮。然而世界情势上 有更重要、更迫急的问题等待解决,学森等个人们的处境是不能用来诉苦的。学森这几年中唯一在可能范 围内努力思考学问,以备他日归国之用。” (1959 年)邓拓给女儿邓小岚:“我希望你能选择一个在各方面都比较适合的学习道路,使你的一生 能走一条适合社会需要也符合你自己愿望的最好的道路。” (1991 年)路遥给弟弟王乐天:“不能把人生之船长期停泊在某个温暖的港湾,应该重新扬起风帆, 驶向生活的惊涛骇浪中,以领略其间的无限风光。人,不仅要战胜失败,而且还要超越胜利。” 作为新时代即将从中学毕业的你们,面向未来,抚今追昔,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据此 写一篇文章。请据此写一篇文章,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答案】【范文】 青春与使命 林觉民说“为天下人谋永福”,聂荣臻说“男远出留学……在四万万同胞之均有衣食也”,钱学森说“努 力思考学问,以备他日归国之用”……生命不仅仅是一滴滴的鲜血,它更是渴望燃烧的激情;青春也不仅 仅是一声声的赞美,它更是拥有使命并为之奋斗不息的源泉。因为生命的光环,一个个被践踏的躯体赋予 了新的灵魂;因为青春的绚丽,一个个飞舞的思绪会聚成一首悲壮的挽歌。青春就当有使命感和责任感。 青春绚丽夺目,使命震撼人心。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那些曾经为中华民族的民主、科学、独立 而抛头颅洒热血的青年们,是他们,在民族遭受屈辱的时刻挺身而出,以力挽狂澜之势救黎民于苦难。在 斗争中,青年们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他们以燃烧的激情和鲜血凝聚成精神的火炬, 点燃了未来。这种青春是多么的绚丽夺目呀,这种使命感是多么的震撼人心啊! 青春是美好的,没有使命感的青春便是贫血的青春。青年是祖国的未来,是民族的希望。在任何一个 时代,青年都是社会上最富有朝气最富有创造性、最富有生命力的群体。我们要怎样才能实践自己肩负的 历史使命,怎样才能使自己的青春光彩照人呢?放眼看吧,在我们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征途中,涌现出 许许多多的新时代青年的楷模:维护正义的邱娥国,党的好战士高建成,战地英雄许杏虎、朱颖,海空卫 士王伟以及无数的奔赴新闻热点的记者和与病魔作斗争的医务工作者,他们就像汪洋大海里的一滴滴水,折射出太阳的光辉。 作为新世纪的高中生,我们要树立远大的理想。我们要坚持勤奋学习,立志成才。我们要跟上时代步 伐,更好地为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就必须学习学习再学习,打下坚实的知识功底。在以后的工作生活中, 牢记使命,善于创新,善于实践,善于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活动中去,奉献自 己的青春。 青年一代的我们,只有做到勤俭节约、艰苦奋斗,才能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才能真正地做到把个人 的前途和命运与国家、民族的前途和命运紧密相结合。生命对每个人只有一次,而青春则是这仅有的一次 生命中易逝的一段。我坚信:流星虽然短暂,但在它划过夜空的那一刹那,已经点燃了最美的青春。让我 们肩负起历史的使命,让身体里流淌的血液迸发出激情!让我们都做夜空下那颗闪亮的星星! 【解析】 【详解】本题通过材料考查学生的分析、整合、写作能力。材料作文一方面要求学生整体感知材料,从材 料中提炼出主旨;另一方面要求学生根据主旨,自选角度进行写作,切不可偏题。提炼观点的原则有两个, 一是要做到准确,并力求新颖,离材料中心最近的是最佳观点;二是力争所选观点要有话可说、有例可证、 有理可议。 【审题】本题任务指令有两个要点:一,提示写作者的身份,即“新时代即将从中学毕业的学生”;二,“面 向未来,抚今追昔”。第一要点,提醒要以一位成年人的身份思考,要体现职责意识和社会担当;第二要点, 含有“今”“昔”“未来”三个时间方向,“今”可以想到今天(今年)这个时间的诸多信息,如戊戌变 法 120 周年,五四运动 100 周年,共和国 70 周年华诞,改革开放刚过四十周年等;“昔”,由材料的时间 提示,包含了旧民主革命、新民主革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等历史时期;“未来”则要想到未来航 程、伟大复兴的长征路等。可以从这两点确立议论的中心话题。五则家书材料涉及三方面内容:第一,个 人行为服务于天下人、祖国利益的高尚情怀;第二,个人愿望和社会需要和谐统一的理性志向;第三,超 越自我、超越胜利的自强意志。反映这三方面内容的家书片言足以令人联想 100 多年来在振兴中华的道路 上所涌现的志士仁人、民族英雄,也令人思考在继往开来的历史关头,应该怎样度过青春、怎样走好人生 路。“以上材料”,可以指“以上五则材料”,也可以理解为“以上某一二则材料”,写作中提到材料,要分 析材料内涵,并对材料之间的关系做辩证思考。 【立意】青年要肩负使命,勇担责任;我和我的祖国;青春担当等等。 【结构】标题切合题意《青春与使命》,首段联系材料得出观点“青春就当有使命感和责任感”。第二段围 绕“青春绚丽夺目,使命震撼人心”论述,第三段围绕“青春是美好的,没有使命感的青春便是贫血的青 春”论述;第四段当代中学生的责任和未来努力的方向,“作为新世纪的高中生,我们要树立远大的理 想”“在以后的工作生活中,牢记使命,善于创新,善于实践”。最后一段强调“让我们肩负起历史的使命, 让身体里流淌的血液迸发出激情!让我们都做夜空下那颗闪亮的星星”。【素材】1. 今天,我们幸运了,沐浴着党的光辉,感受着一浪高过一浪的经济大潮。在物欲横飞争名夺利 的驱使下,在追求潇洒的物质享受的刺激下,在灯红酒绿和花花世界的歌舞升平中,或许我们被乱花的溅 入迷糊了双眼,或许我们被金钱侵蚀了灵魂,或许我们早已认为满腔激情的历史远矣……,这一切的一切, 难道是在珍惜青春、拥抱青春吗?培根说过:青春是易逝的,你挥霍它,时间也会抛弃你。作为新世纪的 青年,是我们最先触碰时代的前沿,也是我们,心跳和着民族的脉搏。 2.然而,我们的使命又是什么呢?xxx 同志在纪念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说:现在,我国 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全国各族人民正在为实现现代化而 努力奋斗。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把我国建设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实现中华民族 的伟大复兴,这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奋斗目标,也是当代青年的历史使命和当代青年运动的主题。 3. 我们要注重锤炼品德。优良的品德对人的一生至关重要。在全社会提倡诚信、讲究文明的今天,已经成 为知识分子的青年大学生们更应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树立起正确的名利观,努力培养 良好的品德,提高综合素质,完善人格品质,做有益于祖国和人民的人。国家的繁荣富强、人民的富裕安 康、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和发展需要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的努力。艰苦能磨练人,创业能造就 人。 【点睛】新材料作文,审题是关键,而阅读材料又是审题的前提。在阅读过程中,要通过概括材料大意, 找出关键语句,确定立意角度,进而提炼出中心论点。 由于“析材料”是材料作文的关键性的一环,所以可运用如下的做法: ①发现法。主要用于意义显豁、中心明确的材料。发现的目标,一是材料的中心句,二是文题中关于中心 的提示,三是材料中关于中心的提示。发现了这些内容,就找到了据以立意的突破口。 ②设想法。主要用于有头无尾或有尾无头的材料,如续写的材料。设想的内容,或是与材料合理衔接的情 节,或是与材料合理衔接的论述。设想的过程就是思维的发散,所以要注意发散的合理性。 ③归纳法。主要用于意义明晰,但既无中心句,也无提示句的一则或多则材料,归纳出其中心意思,立意 便有了立足之处。 ④提炼法。主要用于含义对立的对照型材料。从正反对比中、矛盾对立中、正误相对中提炼出材料所要表 达出的意图,以作立意的依据。 ⑤撷取法。主要用于多段型的材料,从一系列彼此并存的材料中撷取文题所需要的部分内容,并据此清理 写作的线索。 ⑥揣摩法。主要用于喻义型、寓义型、象征型的材料,在反复体味、比较之中品评出材料的喻义、哲理、 观点等,然后据此形成自己的观点。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