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 届高三第二学期生物大练习(三)4 月 18 日
1.在胰岛 B 细胞内,胰岛素基因首先指导表达出前胰岛素原肽链,然后切掉该肽链前端的肽段
形成胰岛素原,胰岛素原被进一步加工切去中间的片段 C,最终形成由 A、B 两条肽链构成的
胰岛素。以下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胰岛素基因的两条 DNA 单链分别编码 A、B 两条肽链
B. 核糖体合成的多肽链需经蛋白酶的作用形成胰岛素
C. 胰岛素原的剪切、加工与内质网和高尔基体无关
D. 高温破坏胰岛素空间结构,其肽链充分伸展并断裂
【答案】B
【解析】
【分析】
分泌蛋白是在细胞内合成后,分泌到细胞外起作用的蛋白质,分泌蛋白的合成、加工和运输
过程:最初是在内质网上的核糖体中由氨基酸形成肽链,肽链进入内质网进行加工,形成有
一定空间结构的蛋白质由囊泡包裹着到达高尔基体,高尔基体对其进行进一步加工,然后形
成囊泡经细胞膜分泌到细胞外,该过程消耗的能量由线粒体提供。
【详解】A、胰岛素基因转录时只以基因的一条链为模板转录形成 mRNA,胰岛素 A、B 两条
肽链是蛋白酶对肽链再加工后形成的,A 错误;
B、核糖体合成的多肽链需经内质网、高尔基体的加工、修饰等才能形成胰岛素,在加工、修
饰的过程中需要蛋白酶的水解作用,以适当去掉一些氨基酸等,B 正确;
C、胰岛素原的剪切、加工与内质网和高尔基体有关,C 错误;
D、高温破坏胰岛素空间结构,其肽链充分伸展,但肽键并不断裂,D 错误。
故选 B。
2.经下列实验处理后,取样,用不同试剂检测,实验结果正确的一组是( )
组别 参与反应的物质 反应条件 检测 实验现象
A 米汤 2mL+唾液 0.5mL 碘液 蓝色
B 牛奶 2mL+唾液 0.5mL 斐林试剂 砖红色
C 牛奶 2mL+肝脏研磨液 0.5mL
充分混合
反应 24h
碘液 紫色D 米汤 2mL+汗液 0.5mL 斐林试剂 蓝色
A. A B. B C. C D. D
【答案】D
【解析】
【分析】
淀粉遇碘液变蓝,斐林试剂在水域加热的条件下与还原性糖反应出现砖红色沉淀,双缩脲试
剂可与蛋白质反应出现紫色。
【详解】A、唾液中含有唾液淀粉酶,可将米汤中的淀粉分解,实验后碘液检测不变蓝,A 错
误;
B、牛奶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唾液中含有唾液淀粉酶,不能分解蛋白质,所以实验后加入斐
林试剂不会出现砖红色沉淀,B 错误;
C、肝脏研磨液含有过氧化氢酶,不能分解牛奶中的蛋白质,碘液是检测淀粉的,不能检测蛋
白质,C 错误;
D、汗液中不含分解米汤中淀粉的酶,所以实验后加入斐林试剂,溶液中显示的是斐林试剂本
身的蓝色,D 正确。
故选 D。
3.下图为二倍体百合(2n=24)某种分裂过程中的细胞图像,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上述细胞分裂图像按进行时序排序为①→⑤→③→④→②
B. 若用秋水仙素处理,能抑制图①细胞骨架微丝的聚合,并抑制纺锤丝的形成
C. 图⑤所示细胞中,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图③所示细胞中,非等位基因发生了重组
D. 图②所示细胞中,同源染色体分离,染色体数目减半;图⑤所示细胞中,移向两极的基因
组成一般相同【答案】C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图示为二倍体生物的一个细胞分裂不同时期的图象,根据染色体的行为可判断①
细胞处于分裂间期;②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③细胞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④
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末期;⑤细胞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
【详解】A、上述细胞分裂图象按进行时序排序为①→③→⑤→②→④,A 错误;
B、秋水仙素可抑制前期纺锤体的形成,图①为细胞分裂间期,不形成纺锤体,B 错误;
C、图⑤所示细胞为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图③所示细胞为减数第
一次分裂前期,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发生交叉互换可导致非等位基因发生重组,
C 正确;
D、图②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由于着丝点的分裂,姐妹染色单体的分离,使细胞中
染色体数暂时增加一倍,此时细胞中的染色体数与体细胞相同,图⑤细胞处于减数第一次分
裂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由于同源染色体上含有的基因可能为等位基因,所以移向两极的
基因组成可能不相同,D 错误。
故选 C。
4.下图为初级精母细胞减数分裂时的一对同源染色体示意图,图中 1~8 表示基因。不考虑突变
的情况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精原细胞有丝分裂也含有基因 1~8,后期有两条 Y 染色体但不在图示中
B. 1 与 2、3、4 互为等位基因,与 5、6、7、8 互为非等位基因
C. 1 与 2 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分离,1 与 3 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分离
D. 1 分别与 6、7、8 组合都能形成重组型的配子
【答案】A
【解析】【分析】
分析题图:图中为初级精母细胞减数分裂时的一对同源染色体示意图,不考虑突变的情况下,
其中 1 和 2、3 和 4、5 和 6、7 和 8 都应该是相同基因。
【详解】A、精原细胞中 X 和 Y 是一对形态、大小不同的同源染色体,图示中两条染色体形
态、大小相同,应为一对常染色体,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复制后也含有基因 1~8,A 正确;
B、1 与 2 应为相同基因,1 与 3、4 可能为等位基因或相同基因,1 与 5、6、7、8 互为非等位
基因,B 错误;
C、1 与 2 为姐妹染色单体上的相同基因,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分离,1 与 3 为同源染色体
上的相同基因或等位基因,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C 错误;
D、交叉互换发生在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且 5 与 6 是相同的基因,1 与 6 不
属于重组配子,D 错误。
故选 A。
5.下列与高中生物学实验相关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 观察质壁分离时,可以用一定浓度的蔗糖溶液处理黑藻的叶片
B. 可以采用构建物理模型的方法研究 DNA 分子的结构特点
C. 产生抗人白细胞介素-8 抗体的杂交瘤细胞的筛选必须通过分子检测
D. PCR 产物中加入二苯胺试剂加热检测,若变蓝则说明有目的 DNA 产生
【答案】D
【解析】
分析】
模型是人们为了某种特定的目的而对认识对象所做的一种简化的概括性的描述,这种描述可
以是定性的,也可以是定量的;有的借助具体的实物或其它形象化的手段,有的则抽象的形
式来表达。模型的形式很多,包括物理模型、概念模型、数学模型等。以实物或图画形式直
观的表达认识对象的特征,这种模型就是物理模型。沃森和克里克制作的著名的 DNA 双螺旋
结构模型,就是物理模型。
【详解】A、黑藻含有大液泡和叶绿体,用一定浓度的蔗糖溶液处理黑藻的叶片,会出现质壁
分离,叶绿体的存在也便于观察,A 正确;
B、沃森和克里克采用物理模型建构的方法,研究了 DNA 分子的结构特点,B 正确;
C、产生抗人白细胞介素-8 抗体的杂交瘤细胞的筛选,细胞水平的筛选只能选出杂交瘤细胞,
如筛选出产生特异性抗体的杂交瘤细胞,必须用抗原-抗体杂交法从分子水平上进一步检测,C
【正确;
D、PCR 的产物加入二苯胺试剂后水浴加热,观察到溶液变蓝色,说明含有 DNA,但不一定
是目的 DNA,所以不能据此判断目的 DNA 的产生,D 错误。
故选 D。
6.下图为甲、乙两种单基因遗传病的遗传家系图,其中一种遗传病为伴性遗传。人群中乙病的
发病率为 1/256。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图中甲病为伴 X 染色体显性,而乙病为常染色体显性
B. Ⅱ3 和Ⅲ6 的基因型不同,III3 的出现是交叉互换的结果
C. 若Ⅲ1 与某正常男性结婚,则子代患乙病的概率为 1/51
D. 若Ⅲ3 和Ⅲ4 再生一个孩子,同时患两种病的概率为 1/6
【答案】C
【解析】
【分析】
1、根据Ⅱ2 和Ⅱ3 不患乙病,但Ⅲ3 为患乙病的女性可知,乙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设相
关的基因为 A/a,根据其中一种遗传病为伴性遗传可知,甲病为伴性遗传病,图中存在甲病女
患者,故为伴 X 遗传病,又因为Ⅲ3 患甲病,而Ⅳ1 正常,故可以确定甲病不属于伴 X 隐性遗
传,应为伴 X 显性遗传病,设相关的基因为 B/b。
2、根据人群中乙病的发病率为 1/256,可知 a 基因频率为 1/16,A 基因频率为 15/16,则
AA=15/16×15/16=225/256,Aa=2×1/16×15/16=30/256。
【详解】A、根据分析可知,图中甲病为伴 X 染色体显性遗传,而乙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A 错误;
B、Ⅲ3 患甲病和乙病,基因型为 aaXBXb,Ⅱ3 的基因型为 AaXbXb,Ⅱ4 患乙病,其基因型为 aaXbY,
则Ⅲ6 为 AaXbXb,Ⅱ3 和Ⅲ6 的基因型相同,III3 的出现是亲本减数分裂产生配子时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的结果,B 错误;
C、Ⅱ2 和Ⅱ3 的基因型分别为 AaXBY、AaXbXb,则Ⅲ1 为 1/3AAXBXb 或 2/3AaXBXb,正常男
性关于乙病的基因型为 AA 或 Aa,根据上述分析可知,其中 Aa 的概率为 30/256÷
(30/256+225/256)=2/17,二者婚配的后代患乙病的概率为 2/3×2/17×1/4=1/51,C 正确;
D、Ⅲ3 的基因型为 aaXBXb,Ⅲ4 甲病的基因型为 XbY,乙病相关的基因型为 Aa 的概率为
30/256÷(30/256+225/256)=2/17,为 AA 的概率为 1-2/17=15/17,后代患乙病的概率为
2/17×1/2=1/17,患甲病的概率为 1/2,所以二者再生一个孩子同时患两种病的概率为
1/17×1/2=1/34,D 错误。
故选 C。
7.如图所示为神经调节中两个重要的结构模式图,下列选项中错误的是( )
A. 图甲中③内的物质为神经递质,它可以与⑥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
B. 图乙 b 受损情况下,刺激 a 仍有感觉但是肌肉不能收缩
C. 图乙中的 x 所示神经纤维属于传入神经
D. 图甲为图乙中结构 c 的局部放大图像
【答案】B
【解析】
【分析】
图甲为两个神经元相联系的结构图,①为轴突末端,②是线粒体,③是突触小泡,④是突触
前膜,⑤是突触间隙,⑥是突触后膜;图乙是反射弧的结构模型图,X 所在的神经元是传入神
经元,b 所在的神经元为传出神经元,c 代表突触,兴奋在反射弧上的传导是单向的,只能是
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
【详解】A、图甲中③突触小泡内含有神经递质,神经递质由突触前膜释放后,与⑥突触后
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引起突触后膜所在的神经元兴奋或抑制,A 正确;
B、b 所在的神经元为传出神经元,由于兴奋在反射弧上的传导是单向的,若 b 受损的情况下,刺激 a 不会有感觉,肌肉也不能收缩,B 错误;
C、根据突触结构 c 可知,图乙中的 X 所示神经纤维属于传入神经,C 正确;
D、甲图为图乙中结构 c 的局部放大图象,D 正确。
故选 B。
8.下列有关人体中激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进食后胰岛素水平升高,促进细胞摄取葡萄糖,说明激素有调节作用
B. 饥饿时胰高血糖素水平升高,促进糖原分解,说明激素有催化的作用
C. 运动时肾上腺素水平升高,使心率加快,说明激素是一类高能化合物
D. 青春期性激素水平升高,促进机体发育,说明激素是细胞的结构组分
【答案】A
【解析】
【分析】
1、激素作用 一般特征:微量高效;通过体液运输;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
2、激素既不组成细胞结构,又不提供能量,也不起催化作用,而是随体液达到靶细胞,使靶
细胞原有的生理活动发生变化,是调节生命活动的信息分子。
【详解】A、进食后血糖水平升高,胰岛素分泌增加,促进细胞摄取葡萄糖,使血糖降低,说
明激素有调节作用,A 正确;
B、激素的作用为调节,而不是催化的作用,B 错误;
C、激素只具有调节功能,不能提供能量,不属于高能化合物,C 错误;
D、激素不能作为细胞的结构组分,D 错误。
故选 A。
9.在 SARS 病毒引起的肺炎病人体内,可能会出现细胞因子风暴,即在机体产生免疫应答消灭
病毒的同时,免疫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会活化更多免疫细胞,活化后的免疫细胞又会产生更
多细胞因子,形成一个正反馈,最终导致机体免疫反应过度,免疫系统开始对宿主的正常细
胞发动攻击。为抑制细胞因子风暴,临床上经常会采用注射肾上腺糖皮质激素的方法,请分
析这种激素属于( )
A. 抗细菌药物
B. 抗病毒药物
C. 免疫增强剂
的D. 免疫抑制剂
【答案】D
【解析】
【分析】
根据题干信息分析,细胞因子风暴是由于 SARS 病毒侵入人体后引起的,人体消灭病毒的同
时分泌了很多细胞因子,活化了更多的免疫细胞,进而产生了更多的淋巴因子,导致机体免
疫功能过强并攻击正常的细胞。
【详解】根据以上分析已知,细胞因子风暴是 SARS 病毒侵入人体后引起的免疫功能过强的
现象,免疫系统会对宿主的正常细胞发动攻击,而注射肾上腺糖皮质激素的方法能够抑制细
胞因子风暴,即肾上腺糖皮质激素可以降低免疫系统的功能,属于免疫抑制剂。
故选 D。
10.月季花不仅是我国原产品种,更是北京市市花,已有千年的栽培历史,在世界上被誉为花
中皇后,经过一百多年创造了两万多个园艺品种,这体现了( )
A. 遗传多样性 B. 物种多样性
C. 生态系统多样性 D. 群落多样性
【答案】A
【解析】
【分析】
生物的多样性:生物圈内所有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它们所拥有的全部基因以及各种各样
的生态系统,共同构成了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
多样性。
【详解】一般所指的遗传多样性是指种内的遗传多样性,即种内个体之间或一个群体内不同
个体的遗传变异总和。因此,经过一百多年创造了两万多个月季园艺品种(并没有体现形成
不同物种),体现了遗传多样性。综上分析,A 正确,BCD 错误。
故选 A。
11.下列关于种群和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种群内出现个体变异是普遍现象
B. 退耕还林,退塘还湖、布设人工鱼礁后均发生群落的次生演替
C. 习性相似物种的生活区域重叠得越多,对资源的利用就越充分D. 雄孔雀为吸引异性争相开屏,说明行为信息能够影响种间关系
【答案】D
【解析】
【分析】
种群指在一定时间内占据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种群是生物进化和繁殖的基本单
位;群落指生活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相互之间具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各种生物的总和,群
落中会发生演替与信息传递,其中信息传递的作用包括三个方面:(1)个体:生命活动的正
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传递。(2)种群: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的传递。(3)群落和
生态系统:能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详解】A、种群是生物进化与繁殖的基本单位,自然状态下由于存在突变与基因重组,因此
种群内出现个体变异是普遍现象,A 正确;
B、初生演替是指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是被彻底消灭
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次生演替是指原来有的植被虽然已经不存在,但是原来有的土壤基本
保留,甚至还保留有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退耕还林、退塘还湖、布
设人工鱼礁后原来的生存环境没有被破坏,其发生的群落演替属于次生演替,B 正确;
C、习性相近的物种的生活区域在一定范围内重叠的越多,对资源的利用越充分,但超过一定
范围,会影响资源的再生能力,C 正确;
D、两只雄性孔雀为吸引异性争相开屏,说明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的传递作用,D 错
误。
故选 D。
12.我国西部沙漠地区生长着一种叶退化的药用植物锁阳,该植物依附在另一种植物小果白刺
的根部生长,从其根部获取营养物质,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该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强,恢复力稳定性高
B. 药用植物锁阳与小果白刺的种间关系是捕食关系
C. 种植小果白刺以固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
D. 长期高温干旱 生存环境对锁阳进行定向选择
【答案】D
【解析】
【分析】
1、种间关系包括互利共生、捕食、竞争、寄生。
的2、生物多样性的价值:
直接价值:是指能为人类提供形式多样的食物、燃料和建材等。
间接价值:是指对生态平衡、生物圈稳态的调节功能。
潜在价值:指目前人类尚不清楚的价值。
3、一般生态系统的成分越单纯,营养结构越简单,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弱,抵抗力稳定性就越
低,反之则越高。
【详解】A、沙漠地区的动植物种类少,营养结构简单,因此其自我调节能力弱,由于环境恶
劣,恢复力稳定性也较低,A 错误;
B、锁阳叶退化,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而是依附在另一种植物小果白刺的根部生长,
从其根部获取营养物质,故二者为寄生关系,B 错误;
C、小果白刺可以防风固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C 错误;
D、突变是不定向的,自然选择是定向的,长期高温干旱的生存环境可对锁阳进行定向选择,
D 正确。
故选 D。
13.制备单克隆抗体过程中,下列与杂交瘤细胞的获取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利用了细胞增殖、细胞膜流动性和基因重组等原理
B. 可利用振动、电刺激等物理方法直接诱导细胞融合
C. 可利用细胞中染色体的数目和形态筛选杂交瘤细胞
D. 利用选择培养基筛选的杂交瘤细胞可直接生产单抗
【答案】B
【解析】
【分析】
单克隆抗体的制备过程是:对小动物注射抗原,从该动物的脾脏中获取效应 B 细胞,将效应 B
细胞与骨髓瘤细胞融合,筛选出能产生单一抗体的杂交瘤细胞,克隆化培养杂交瘤细胞(体
内培养和体外培养),最后获取单克隆抗体。
【详解】A、单克隆抗体的制备过程利用了细胞增殖、细胞膜流动性等原理,没有用到基因重
组,A 错误;
B、诱导骨髓瘤细胞与效应 B 细胞融合形成杂交瘤细胞的物理方法有振动、电刺激等,B 正确;
C、杂交瘤细胞的筛选需要使用特定的筛选培养基,观察细胞染色体数目和形态只能判断细胞是否融合,故不能通过观察染色体的数目和形态筛选杂交瘤细胞,C 错误;
D、利用选择培养基筛选的杂交瘤细胞,还需要进行专一抗体检测和克隆化培养后才能用于生
产单克隆抗体,D 错误。
故选 B。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单克隆抗体制备的相关知识,目的是考查学生对制备过程各环节的识
记、理解和应用,明确制备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和关键手段。
14.圆褐固氮菌具有较强的固氮能力(将大气中的 N2 固定成 NH3),并且能够分泌植物生长素,
促进植株生长和果实发育。某研究小组从土壤中分离固氮菌并进行计数,然后制成菌肥施入
土壤中以增加土壤肥力,提高农作物的产量。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 圆褐固氮菌固定的氮能直接被植物吸收利用
B. 可用酚红对选择培养的圆褐固氮菌进行鉴定
C. 筛选圆褐固氮菌的培养基中要加入有机碳源
D. 可通过稀释涂布平板法对所培养的菌落进行计数
【答案】A
【解析】
【分析】
根据题干信息分析,圆褐固氮菌具有较强的固氮能力,能够将大气中的 N2 固定成 NH3,这些
NH3 进入土壤后提高了土壤肥力,进而提高农作物产量;圆褐固氮菌还能够分泌植物生长素,
促进植株生长和果实发育。
【详解】A、生物固氮生成的 NH3 要与土壤成分作用成为铵盐或经过土壤中硝化细菌的作用,
最终转化成硝酸盐,铵盐、硝酸盐才可以被植物吸收利用,A 错误;
B、酚红指示剂在 pH 升高后将变红,而圆褐固氮菌固氮产生 氨使得 pH 升高,因此可用酚
红对选择培养的圆褐固氮菌进行鉴定,B 正确;
C、圆褐固氮菌具有固氮能力,但其不能固定二氧化碳,为异养生物,因此筛选圆褐固氮菌的
培养基中需要加入有机碳源,C 正确;
D、可通过稀释涂布平板法对所培养的菌落进行计数,D 正确。
故选 A。
15.下列有关生物技术工程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动物细胞培养所用的液体培养基需要高压蒸汽灭菌
B. PCR 体系中应该加入解旋酶和耐高温的 DNA 聚合酶
的C. 植物组织培养培养到愈伤组织即可获得细胞分泌物
D. 核移植获得的克隆动物只具有供体亲本的遗传性状
【答案】C
【解析】
【分析】
1、动物细胞培养条件:
(1)无菌无毒的环境:无菌:对培养液和所有培养用具进行无菌处理;在细胞培养液中添加
一定量的抗生素。无毒:定期更换培养液,防止细胞代谢产物积累对自身造成危害。
(2)营养:
成分:所需营养物质与体内基本相同,例如需要有糖、氨基酸、促生长因子、无机盐、微量
元素等,还需加入血清、血浆等天然成分。
培养基类型:合成培养基(将细胞所需的营养物质按其种类和所需数量严格配制而成的培养
基)。
(3)温度和 pH 值:哺乳动物多以 36.5±0.5℃为宜,多数细胞生存的适宜 pH 为 7.2~7.4。
(4)气体环境:通常将其置于含 95%空气加 5%CO2 的混合气体的培养箱中进行培养。O2:
是细胞代谢所必需的,CO2 主要作用是维持培养液的 pH。
2、PCR 反应过程是:变性→复性→延伸。
【详解】A、高温会破坏液体培养基中一些物质分子的结构,故动物细胞培养所用的液体培养
基不用高压蒸汽灭菌,可进行过滤除菌,还需要加入抗生素,防止杂菌污染,A 错误;
B、PCR 体系中应该加入耐高温的 DNA 聚合酶,不需要加入解旋酶,B 错误;
C、植物组织培养形成 愈伤组织分化程度低,分裂能力强,可在此时期获得细胞产物,C 正
确;
D、核移植获得的克隆动物具有供体亲本细胞核的遗传物质,受体亲本细胞质中的遗传物质,
所以克隆动物的遗传性状大部分与供核生物相同,少部分与提供受体细胞的生物相似,D 错误。
故选 C。
【点睛】本题考查动物细胞培养、PCR 技术、核移植技术、植物组织培养等知识,意在考查
学生了解动物细胞培养的条件,了解 PCR 技术的条件,掌握核移植不是供体细胞百分百克隆,
了解植物组织培养的应用,难度不大。
16.回答光合作用有关的问题:
的I、紫花苜蓿是具有世界栽培意义的蛋白质含量高、营养全面的优质牧草,被誉为“牧草之王”。
公农 1 号是我国培育出的产量高、抗逆性强的紫花苜蓿品种。科研人员在北京市海淀区的试
验基地对当年播种且水肥适中、正处于分枝期的公农 1 号进行了光合作用的日变化观测。请回
答问题:
(1)紫花苜蓿捕获光能的物质分布在__________上,暗反应利用光反应产生的_______,将
CO2 转化为三碳糖(C3),进而形成有机物。
(2)经测定,紫花苜蓿的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胞间 CO2 浓度分别如图 1、2、3,11:30
光照强度最强时,净光合速率反而最低,说明紫花苜蓿存在“光合午休”现象。请结合图 1、图
2 解释这一现象对紫花苜蓿生存的意义___________________。
有研究表明,引起叶片光合速率降低的植物自身因素包括气孔部分关闭引起的气孔限制和叶
肉细胞活性下降引起的非气孔限制两类,前者使胞间 CO2 浓度降低,后者使胞间 CO2 浓度升
高。当两种因素同时存在时,胞间 CO2 浓度变化的方向依赖于占优势的因素,因此可根据胞
间 CO2 浓度变化的方向来判断哪个因素占优势。请据图 3 判断植物自身因素中引起紫花苜蓿
“光合午休”的主要因素是____________。
II:水稻和玉米都是我国重要的粮食品种,科研工作者利用基因工程改造水稻,使其种植范围、
适应性更广。(3)C4 植物叶片结构中有类似“花环状结构”,据图 2 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研究发现 C4 植物固定 CO2 途径如图 3,先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再在维管束细胞进行卡尔文循环,且 P 酶活性比 R 酶
高很多。
(4)科研人员将玉米(C4 植物)的 P 酶基因转入水稻(C3 植物)后,测得相关数据如下:光强大于 8 时,转基因水稻与原种水稻的气孔导度变化趋势__________,而光合速率比原种
水稻高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综上所述,结合图 4 和图 5 的曲线变化,分析 C4 植物适合在何种环境下生长并解释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类囊体膜 (2). ATP 和 NADPH (3). 中午部分气孔的关闭可避免植物
因水分过度散失而造成的损伤 (4). 叶肉细胞活性下降引起的非气孔限制 (5). 内层维管
束鞘细胞,外层叶肉细胞 (6). 叶肉细胞将 CO2 固定成 C4 化合物(四碳酸) (7). 一致
(8). 气孔导度减小得少(相对更大),且 P 酶活性(与 CO2 亲和力)很强 (9). 高温干旱、
强光照;高温干旱会导致植物的气孔关闭,而 C4 植物的气孔开放程度相对大,提高 CO2 吸收
量利于光合作用,强光照引起 C4 植物气孔关闭时,还能用 P 酶固定胞间低浓度的 CO2,保证
光合作用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图 1 和图 2 中净光合速率和蒸腾速率都先升高后降低、再升高再降低;图 3 中胞
间二氧化碳浓度先降低后逐渐升高。
【详解】I、(1)紫花苜蓿捕获光能的物质是光合色素,分布于类囊体薄膜上;光反应为暗反
应提供的物质是 ATP 和 NADPH,在叶绿体基质中将 CO2 转化为三碳糖,进而形成有机物。
(2)图 1 和图 2 的曲线在中午都出现了下降的现象,即午休现象,此时光照强度太高,部分
气孔的关闭可避免植物因水分过度散失而造成的损伤。已知引起叶片光合速率降低的植物自
身因素包括气孔部分关闭引起的气孔限制和叶肉细胞活性下降引起的非气孔限制两类,前者
使胞间 CO2 浓度降低,后者使胞间 CO2 浓度升高。当两种因素同时存在时,胞间 CO2 浓度变
化的方向依赖于占优势的因素。据图分析,紫花苜蓿叶片净光合速率午间降低时,胞间 CO2
浓度升高,表明净光合速率午间降低主要是由叶肉细胞活性下降引起的,即植物自身因素中
引起紫花苜蓿“光合午休”的主要因素是叶肉细胞活性下降引起的非气孔限制。II、(3)对比图 2 和图 1 可知,C4 植物叶片结构中内层为维管束鞘细胞,外层为叶肉细胞,形
成类似“花环状结构”,由图 3 可知,C4 植物先在叶肉细胞将 CO2 固定成 C4 化合物(四碳酸),
再在维管束细胞进行卡尔文循环,且 P 酶活性比 R 酶高很多。
(4)由图可知,光强大于 8 时,转基因水稻与原种水稻的气孔导度变化趋势一致,均为减小。
但转基因水稻的气孔导度减小得比原种水稻少(相对更大),且 P 酶活性(与 CO2 亲和力)很
强,所以转基因水稻的光合速率比原种水稻的高。
(5)由图 4 可知,在光照强度为 0-14 之间转基因水稻的气孔导度均大于原种水稻,根据图 5
可知,在较高光照强度下转基因水稻的光合速率更大,说明 C4 植物适合在高温干旱、强光照
条件下生长;原因是高温干旱会导致植物的气孔关闭,而 C4 植物的气孔开放程度相对大,提
高 CO2 吸收量利于光合作用,强光照引起 C4 植物气孔关闭时,还能用 P 酶固定胞间低浓度的
CO2,保证光合作用的进行。
【点睛】本题结合图形主要考查影响光合作用的环境因素,C3 植物和 C4 植物的区别,意在强
化学生对影响光合作用的环境因素的相关知识的理解与应用,题目难度中等。
17.艾滋病药物能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吗?
国家卫健委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七版)中提供了用于一般治疗的抗病毒药物,
其中洛匹那韦/利托那韦是原本用于艾滋病治疗的药物。为什么治疗艾滋病的药物能治疗新型
冠状病毒引起的肺炎?
HIV 病毒和新型冠状病毒都具有包膜,包膜上有侵染宿主细胞所必需的蛋白质,其中,新型
冠状病毒包膜上的 S 蛋白能识别并结合呼吸道上皮细胞表面的受体血管紧张素转化酶 2
(ACE2),HIV 病毒包膜上的 gp120 在宿主细地 T 细胞表面的受体则是 CO4 蛋白。
HIV 病毒和新型冠状病毒的遗传物质均为 RNA,但两种病毒进入宿主细胞后所经历的生化历
程不尽相同。HIV 病毒侵入宿主细胞后经过逆转录—整合—转录—翻译—装配的过程,最终
出芽释放。其中,翻译时会先表达出一个多聚蛋白,该多聚蛋白在一种 HIV 蛋白酶的催化下
被剪切成多个有功能的蛋白质。而新型冠状病毒侵入宿主细胞后,其 RNA 可以直接作为模板
进行翻译,翻译时产生的多聚蛋白也需要在其自身蛋白酶的催化下进行剪切以形成 RNA 复制
酶等有功能的蛋白质。随后,新型冠状病毒 RNA 在 RNA 复制酶的催化下进行复制,与转录、
翻译所得的其他成分装配后释放。
洛匹那韦/利托那韦的作用对象正是这种 HIV 蛋白酶。它们与 HIV 蛋白酶的活性中心结合进而
抑制其活性。冠状病毒切割多聚蛋白的主要蛋白酶是 3CLPro,研究者通过分子动力学模拟的
方法发现洛匹那韦/利托那韦能与 SARS 病毒的 3CLPro 活性中心结合。而 SARS 病毒和新型冠状病毒的 3CLPro 蛋白氨基酸序列一致性达 96%。此前洛匹那韦/利托那韦在 SARS 治疗中也
表现出一定的有效性,但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中使用洛匹那韦/利托那韦仍需谨慎乐观,其疗
效和疗效仍需更多的实验研究和临床数据支持。
(1)请写出构成新型冠状病毒遗传物质基本单位的中文名称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据文中信息,两种病毒宿主细胞不同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据文中信息,洛匹那韦/利托那韦可能用于治疗新型冠状病毒的原因是什么?用这两种药
物治疗新型冠状病毒的局限性体现在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治疗艾滋病还有其他几种药物,如 AZT 和雷特格韦,它们作用的对象分别是 HIV 的逆
转录酶和整合酶,请问 AZT 和雷特格韦能否用于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请做出判断并阐述
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根据文中信息,新型冠状病毒治疗药物还有哪些其他可能的研发思路?请写出一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胞嘧啶核糖核苷酸、尿嘧啶核糖核苷酸、鸟嘌呤核糖核苷酸、腺嘌呤核糖核
苷酸 (2). 两种病毒表面的配体蛋白不同,特异性结合的宿主细胞表面受体蛋白也不同,因
此侵染的宿主细胞不同原因:抑制新型冠状病毒的 3CLPro 蛋白酶活性 (3). 局限性:这两
种药物并不是为新型冠状病毒的 3CLPro 量身定做的抑制剂。在亲和力和特异性上肯定不是最
佳 (4). 不能,因为新型冠状病毒不是逆转录病毒,不具有逆转录酶和整合酶 (5). 比如,
可以抑制病毒与细胞结合,或者抑制胞吞,抑制装配或释放等
【解析】
【分析】
1、中心法则的图解:
。
2、HIV 病毒的结构:HIV 是 RNA 病毒,由 RNA 和蛋白质外壳组成,HIV 没有细胞结构,必
需寄生在 T 细胞中才能生存。
3、新型冠状病毒侵入宿主细胞后,其 RNA 可以直接作为模板进行翻译,翻译时产生的多聚
蛋白也需要在其自身蛋白酶的催化下进行剪切以形成 RNA 复制酶等有功能的蛋白质。随后,
新型冠状病毒 RNA 在 RNA 复制酶的催化下进行复制,与转录、翻译所得的其他成分装配后
释放。说明新型冠状病毒为 RNA 复制病毒。【详解】(1)新型冠状病毒的遗传物质为 RNA,组成 RNA 的基本单位是胞嘧啶核糖核苷酸、
尿嘧啶核糖核苷酸、鸟嘌呤核糖核苷酸、腺嘌呤核糖核苷酸。
(2)由题意可知,两种病毒表面的配体蛋白不同,特异性结合的宿主细胞表面受体蛋白也不
同,因此侵染的宿主细胞不同。
(3)由题干信息:“洛匹那韦/利托那韦能与 SARS 病毒的 3CLPro 活性中心结合。而 SARS
病毒和新型冠状病毒的 3CLPro 蛋白氨基酸序列一致性达 96%。”可知,洛匹那韦/利托那韦
可能通过抑制新型冠状病毒的 3CLPro 蛋白酶活性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但由于这两种药物
并不是为新型冠状病毒的 3CLPro 量身定做的抑制剂,在亲和力和特异性上肯定不是最佳。
(4)由题干信息:“新型冠状病毒侵入宿主细胞后,其 RNA 可以直接作为模板进行翻译”,
不经过逆转录过程,即不存在逆转录酶和整合酶,所以 AZT 和雷特格韦不能用于治疗新型冠
状病毒肺炎。
(5)研发新型冠状病毒治疗药物的思路就是想办法不让病毒进入宿主细胞或想办法抑制其在
细胞内增殖,比如可以抑制病毒与细胞结合,或者抑制细胞胞吞,抑制其在宿主细胞内的装
配或释放等。
【点睛】本题以“2019-nCoV”为载体,主要考查病毒的特点、遗传信息的传递等相关知识,
目的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与掌握,能够结合背景材料分析问题,得出结论。
18.水稻的育性由一对等位基因 M、m 控制,基因型为 MM 和 Mm 的个体可产生正常的雌、雄
配子,基因型为 mm 的个体只能产生正常的雌配子,表现为雄性不育,基因 M 可使雄性不育
个体恢复育性。通过转基因技术将基因 M 与雄配子致死基因 A、蓝色素生成基因 D 一起导入
基因型为 mm 的个体中,并使其插入到一条不含 m 基因的染色体上,如下图所示。基因 D 的
表达可使种子呈现蓝色,无基因 D 的种子呈现白色。该方法可以利用转基因技术大量培育不
含转基因成分的雄性不育个体。请回答问题:
(1)基因型为 mm 的个体与育性正常的非转基因个体杂交,子代出现的基因型为有
____________。(2)上图所示的转基因个体自交得到 F1,请写出遗传图解______________。F1 中雄性可育
(能产生可育雌、雄配子)的种子颜色为_______________。
(3)F1 个体之间随机授粉得到种子中,可育的占比为_________________,据种子颜色可快
速辨别雄性不育种子和转基因雄性可育种子。
(4)若转入的基因 D 由于突变而不能表达,将该种转基因植株和雄性不育植株间行种植,使
其随机授粉也能挑选出雄性不育种子,方法是从____________植株上挑选种子。但该方法只
能将部分雄性不育种子选出,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因此生产中需利用基因 D
正常的转基因植株大量获得雄性不育种子。
【答案】 (1). Mm、mm (2). (3). 蓝色
(4). 1/4 (5). 雄性不育 (6). 转基因植株所结的种子既有雄性可育的也有雄性不育的,且
均为白色无法区分
【解析】
【分析】
1、根据题干信息分析,水稻的育性由一对等位基因 M、m 控制,基因型为 MM 和 Mm 的个
体可产生正常的雌、雄配子,而基因型为 mm 的个体雄性不育,只能产生正常的雌配子;基
因 M 可使雄性不育个体恢复育性,基因 A 为雄配子致死基因,基因 D 控制蓝色素形成。
2、据图分析,转基因个体细胞中,将 A、D、M 导入 m 基因所在染色体的同一条非同源染色
体上,该个体的基因型为 ADMmm。
【详解】(1)由于基因型为 mm 的个体雄性不育,因此其在育种过程中只能作为母本;该个
体与育性正常的非转基因个体(MM 或 Mm)杂交,子代可能出现的因型为 Mm、mm。
(2)上图所示的转基因个体基因型为 ADMmm,由于 A 基因为雄配子致死基因,所以该个体
可以产生 m、ADMm 两种雌配子,但是只能产生 m 一种雄配子,因此后代的基因型为 ADMmm、mm,遗传图解如图所示: 。F1 中雄性可育(能产
生可育雌、雄配子)的基因型为 ADMmm,基因 D 的表达可使种子呈现蓝色,所以其种子颜
色为蓝色。
(3)根据以上分析已知,F1 中雄性可育的基因型为 ADMmm,雌性的基因型及比例为
ADMmm∶mm=1∶1,雄性个体只能产生 m 一种雄配子,雌性个体产生的配子种类和比例为
m∶ADMm=3∶1,雌雄个体随机交配产生的后代中雄性可育的基因型为 ADMmm(蓝色),雄
性不育的基因型为 mm(白色),可育的占比为 1/4,不育的占 3/4。由于雄性可育个体和雄性
不育个体的种子颜色不同,因此可以根据后代种子的颜色快速辨别雄性不育种子和转基因雄
性可育种子。
(4)将该种转基因植株 ADMmm 和雄性不育植株 mm 间行种植,使其随机授粉,若转入的基
因 D 由于突变而不能表达,因为转基因植株 ADMmm 含有雄性可育基因 M 的雄配子致死,
授给雄性不育植株 mm 的花粉都不含有 M 基因,故在雄性不育植株上收集的种子都是雄性不
育的(mm)种子,即为符合生产要求的种子。由于转基因植株 ADMmm 自交既可以产生
ADMmm 雄性可育的,又可以产生 mm 雄性不育的,由于 D 基因不表达,所以转基因植株自
交后代的所有种子均为白色,不能区分雄性可育和雄性不可育,所以生产中需利用基因 D 正
常的转基因植株大量获得雄性不育种子,即白色的都是雄性不育种子。
【点睛】本题考查学生对遗传规律的掌握和运用,解答本题的难点是首先学生需要根据题干
信息和图示分析雄性不育个体和正常个体的基因型,并能根据各基因的作用判断不同个体能
产生的配子类型,对学生的信息分析能力有较高的要求。
19.玉米是全球最重要的农作物之一,寒冷条件下其产量降低,科研人员推测这可能与植物体
内的一种酶(RuBisco)的含量有关。为探究其含量与低温(14℃)胁迫下玉米产量的关系,
科研人员利用转基因玉米进行了一系列实验。
(1)首先获得目的基因 RAP1(编码 RuBisco 大小亚基组装的分子伴侣)和 LSSS(编码
RuBisco 的大小亚基),再利用____________酶将目的基因分别与____________结合,并用________法导入普通玉米中,获得转基因玉米。
(2)在实验中(如图),图 1 应使用_______玉米,与转基因玉米(图 2、3、4)一起在 25℃
的温度下生长了三周,然后将温度降低到___________生长两周,然后又升高到 25℃。
(3)描述上图所示实验结果:______________;为使实验严谨,应补充一组对照,具体处理
是:_______________。
(4)此外科研人员还对株高、干重及叶面积进行了测定,实验结果表明 RuBisco 可能是通过
影响叶面积的大小来影响光合作用强度进而影响产量的。为进一步验证上述结论还需要
______________。
【答案】 (1). 限制酶和 DNA 连接酶 (2). 载体(质粒) (3). 农杆菌转化法/鸟枪法
/花粉管通道法 (4). 非转基因(野生型) (5). 14℃ (6). 与 1 和 2 相比 LSSS(3)
和 LSSS-RAF1(4)组玉米长势较好,且 3 和 4 组无明显差异 (7). 野生型玉米一直在 25℃
的温度下生长 (8). 测定各组中 RuBisCo 酶的含量及成熟时玉米籽粒的干重
【解析】
【分析】
根据题干信息和图形分析,该实验探究 RuBisco 含量与低温(14℃)胁迫下玉米产量的关系,
实验的自变量有温度、玉米的种类,因变量是玉米的长势。图中显示 2、3、4 是不同的转基
因玉米,则 1 组应该是非转基因玉米,作为对照组;长势较好的是 3、4 两组。
【详解】(1)基因工程中,最常用的运载体是质粒,将目的基因与质粒结合形成重组质粒(基
因表达载体)需要用到限制酶和 DNA 连接酶;将目的基因导入普通玉米常用农杆菌转化法。
(2)根据题意分析,2、3、4 组玉米都是转基因玉米,则 1 组应该是作为对照组的非转基因
玉米;根据题干信息已知,该实验探究 RuBisco 含量与低温(14℃)胁迫下玉米产量的关系,
因此将四组玉米一起在 25℃的温度下生长了三周,然后将温度降低到 14℃生长两周,然后又
升高到 25℃。(3)据图分析可知,与 1 和 2 相比,LSSS(3)和 LSSS-RAF1(4)组玉米长势较好,且 3
和 4 组无明显差异。为使实验严谨,应设置一组不经过低温处理的对照组,具体处理是野生
型玉米一直在 25℃的温度下生长。
(4)实验结果表明 RuBisco 可能是通过影响叶面积的大小来影响光合作用强度进而影响产量
的,为进一步验证该结论还需要测定各组种 RuBisCo 酶的含量及成熟时玉米籽粒的干重。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基因工程的基本步骤和实验设计的基本原则,能够根据实验
目的和图形分析自变量和因变量、实验组和对照组,进而结合题干要求分析答题。
20.青藏高原啮齿类动物鼠兔是高寒草甸生态系统重要生物干扰源之一,其对草原生产力、物
种多样性以及水土保持等方面具有复杂而深远的影响。研究高原鼠兔干扰强度与物种多样性
等的关系,对于科学解释草地多样性的维持机制和评价鼠兔对草地生态系统的危害具有重要
意义。
(1)可以通过______________来监测鼠兔的种群密度。鼠兔作为高寒草地生态系统成分中的
________,其采食、掘洞等行为会造成土壤裸斑。
(2)控制鼠兔的干扰强度,划分出高、中、低 3 种干扰区域,并对区域内群落的______________
进行调查,来研究干扰程度对高寒草地物种多样性的影响。
(3)鼠兔的适度干扰可以改善土壤的通透性,促进__________,进而提高土壤中 N、P 含量。
但高强度鼠兔干扰会导致草原裸斑数量及面积增加,加剧草地生境的旱化,使得杂草增加,
破坏高寒草甸生态系统的______。请提出一种措施或方案来控制鼠兔的干扰强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为了更有效地科学防控草原鼠害,保护草原生物多样性,请你从生态系统的功能的角度
出发,提出一个可用数据来进一步深入研究的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标志重捕法 (2). 消费者 (3). 丰富度 (4). 微生物的分解作用
(5). 抵抗力稳定性(自我调节能力) (6). 符合题目要求即可。如:调查鼠兔的捕食者与被
捕食者,控制鼠兔的数量;通过开洞堵洞的方式来控制鼠兔的生存区域 (7). 符合题目要求
即可。如:草甸生态系统中生产者流向鼠兔的能量的传递效率是多少?鼠兔干扰强度对草原
土壤有机质、N、P 等含量的影响是怎样的?
【解析】
【分析】
1、生态系统的生物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调查种群密度常用方法有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
2、生态系统的动植物种类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强,则抵抗力稳定性越
高。
【详解】(1)鼠兔是动物,属于生态系统的消费者,鼠兔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调查其
种群密度应采用标志重捕法。
(2)研究干扰程度对高寒草地物种多样性的影响,需要控制鼠兔的干扰强度,划分出高、中、
低 3 种干扰区域,并对区域内群落的丰富度进行调查。
(3)根据题意分析,高强度鼠兔干扰会导致草原裸斑数量及面积增加,加剧草地生境的旱化,
使得杂草增加,导致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降低,但鼠兔的适度干扰又可以改善土攘的通
透性,促进微生物的分解作用,进而提高土壤中 N、P 含量。要控制鼠兔的干扰强度,可调查
鼠兔的捕食者与被捕食者,控制鼠兔的数量,也可通过开洞堵洞的方式来控制鼠兔的生存区
域等。
(4)从生态系统功能的角度出发,提出更有效地科学防控草原鼠害,保护草原生物多样性,
则可研究草甸生态系统中生产者流向鼠兔的能量的传递效率是多少、鼠兔干扰强度对草原土
壤有机质、N、P 等含量的影响是怎样的等问题。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营养结构、稳定性等知识点,能够根
据生物的种类确定其所属的生态系统成分以及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并能够根据提示提出控
制干扰强度的措施。
21.小花草玉梅是广泛分布于青藏高原东部高寒草甸的一种毛莨科多年生草本植物,为深入了
解其种子萌发机制,某研究团队开展实验研究,分别在 12h 光照/12h 黑暗和 24h 黑暗条件下
检测赤霉素(GA)、脱落酸(ABA)的含量在种子不同萌发阶段中的变化。
(1)题目中没有提到的植物激素还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植物生长发育的各个阶段都是多种激素共同调控的结果,与动物激素相比,关于两者共
同点的描述中,不正确的有______。
①均由特定内分泌腺产生 ②均需要与受体结合才能发挥作用
③在生物体内的含量均很多 ④均有同一个体不同器官对一种激素敏感性不同的情况
(3)研究结果表明,光照会影响种子的萌发率,请从图 1 中找出依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光照条件下种子在播种后的第 17 天开始萌发,仅比黑暗条件下
的种子早一天,据此得出光照对于种子萌发的影响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对于种子萌发过程中激素含量的测定结果显示,两种条件下 GA 含量并没有显著差异,
具有相似的先增后减的变化趋势,在培养到第 17 天时光照和黑暗条件下的 GA 含量非常接近,
据此说明______________。而在种子培养的前 17 天,ABA 含量均在黑暗条件下高于光照,这
说明在种子萌发过程中,___________,这可能是导致本研究中光照条件下种子萌发率较黑暗
条件下高的原因之一。
(5)早期对于模式植物的研究表明,光照对激素调控下的种子萌发过程具有重要作用。光照
能够通过提高 GA 含量和降低 ABA 含量来促进拟南芥和生菜种子的萌发。在本研究中,种子
内的 GA 含量在光照与黑暗条件下并未见显著差异,请进一步推测光照可能影响与 GA 有关的
哪个过程进而促进了种子的萌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生长素、细胞分裂素、乙烯 (2). ①③④ (3). 萌发 40 天后,小花草
玉梅种子在光照条件下的累积萌发率为 40%, 4 倍于黑暗条件下的 10% (4). 光照能够有效
促进种子的萌发,但对种子的萌发开始时间并无显著影响 (5). 光照不会影响赤霉素的合成
(6). 光照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 ABA 含量的合成 (7). 提高种子对 GA 的敏感性/运输
【解析】
【分析】
1、题图分析:12 小时光照、12 小时黑暗与 24 小时黑暗比较,两者开始萌发的时间基本相同
(大致都在 17 天左右),但前者随天数的增加,种子的萌发率逐渐升高,而后者萌发率基本
不变,并且低于前者,这说明光照有利于种子的萌发。
2、赤霉素的作用:促进细胞伸长,从而引起植株增高;促进种子萌发和果实发育。其应用为:
促进矮生性植物茎秆伸长;解除种子休眠。
【详解】(1)植物激素包括生长素、细胞分裂素、乙烯、赤霉素和脱落酸,题中只提到了赤霉素和脱落酸,未提到的植物激素为生长素、细胞分裂素、乙烯。
(2)植物生长发育的各个阶段都是多种激素共同调控的结果,关于植物激素与动物激素相比,
其共同点为:
①植物激素是由植物特定部位产生,没有专门的内分泌腺,①符合题意;
②激素是信号分子,均需要与受体结合才能发挥作用,②不符合题意;
③激素是生物体内的具有调节作用的微量有机物,③符合题意;
④同一植物的不同器官对一种激素的敏感性可能不同,但动物体内不存在同一个体不同器官
对一种激素敏感性不同的情况,④符合题意。
故选①③④。
(3)由图 1 曲线看出,萌发 40 天后,小花草玉梅种子在光照条件下的累积萌发率为 40%, 是
黑暗条件下 10%的四倍,说明光照会影响种子的萌发率。光照条件下种子在播种后的第 17 天
开始萌发,仅比黑暗条件下的种子早一天,据此得出光照能够有效促进种子的萌发。但对种
子的萌发开始时间并无显著影响。
(4)上述两种条件下 GA 含量并没有显著差异,具有相似的先增后减的变化趋势,在培养到
第 17 天时光照和黑暗条件下的 GA 含量非常接近,由此说明光照不会影响赤霉素的合成。而
在种子培养的前 17 天,ABA 含量均在黑暗条件下高于光照,这说明在种子萌发过程中,光照
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 ABA 含量的合成,这可能是导致本研究中光照条件下种子萌发率较黑
暗条件下高的原因之一。
(5)因为在本研究中,种子内的 GA 含量在光照与黑暗条件下并未见显著差异,推测光照可
能提高种子对 GA 的敏感性,从而促进了种子萌发。
【点睛】本题通过实验考查植物激素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对
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