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 年海淀区第二学期生物期中练习(模拟三)
生 物
第一部分选择题
1.构成细胞的有机化合物及其组成元素如下表:
有机化合物 组成元素
甲 C、H、O
乙 C、H、O、N、P
丙 C、H、O、N,很多种类还含有 P、S
丁 C、H、O,很多种类还含有 N 和 P
请根据上表判断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 细胞核中不含甲类化合物 B. 细胞膜中不含乙类化合物
C. 细胞质基质中不含丙类化合物 D. 线粒体中不含丁类化合物
【答案】B
【解析】
【分析】
根据元素组成可知,甲可能是糖类;乙可能是核酸;丙可能是蛋白质;丁可能是脂类。
【详解】A、细胞核中含有甲类物质中的核糖、脱氧核糖等糖类,A 错误;
B、乙表示核酸,细胞膜中不含核酸,B 正确;
C、细胞质基质中含有丙中的氨基酸、蛋白质等,C 错误;
D、线粒体具有膜结构,含有丁中的磷脂,D 错误。
故选 B。2.在电子显微镜下,蓝细菌(蓝藻)和黑藻细胞中都能被观察到的结构是( )
A. 叶绿体 B. 线粒体
C. 核糖体 D. 内质网
【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借助于电子显微镜,考查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形态和结构的异同。蓝细菌是原核生物,
黑藻是真核生物,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相比,最大的区别是原核细胞没有被核膜包被的成形
的细胞核(没有核膜、核仁和染色体);原核细胞只有核糖体一种细胞器,但原核生物含有细
胞膜、细胞质结构,含有核酸和蛋白质等物质。
【详解】A、蓝细菌是原核生物,其细胞中没有叶绿体,A 错误;
B、蓝细菌是原核生物,其细胞中没有线粒体,B 错误;
C、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共有的一种细胞器是核糖体,C 正确;
D、蓝细菌是原核生物,其细胞中没有内质网,D 错误。
故选 C。
3.下列各细胞结构与其功能对应不正确的是
A. 细胞膜:控制物质进出细胞 B. 核糖体:合成蛋白质 场所
C. 线粒体:将丙酮酸彻底分解 D. 溶酶体:加工并分泌蛋白质
【答案】D
【解析】
【分析】
1、细胞膜的功能:作为生命系统的边界,使细胞有一个相对稳定的内环境;控制物质进出;
完成细胞间的信息交流。
2、线粒体:普遍分布在动植物细胞内,具有双层膜结构的细胞器,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其
中有氧呼吸的第二、三阶段发生在线粒体中,第三阶段产生的能量较多,合成大量的 ATP,
用于各项生命活动的需要,因此把线粒体称为“动力车间”。
3、核糖体:普遍分布于原核细胞核真核细胞内,无膜结构,能够把氨基酸合成蛋白质的机器,
因此是蛋白质的合成场所。
4、溶酶体:普遍存在于动植物细胞内,单层膜结构的细胞器,内含多种水解酶,被称作“酶的
仓库”,可以水解衰老损伤的细胞器,也可以吞噬水解病原体,维持细胞内环境的稳定。
的【详解】细胞膜具有控制物质进出细胞的功能,A 正确;核糖体可以将氨基酸合成蛋白质,B
正确;线粒体是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可以将丙酮酸彻底氧化分解形成水和二氧化碳,同时
释放大量能量,C 正确;溶酶体能够水解细胞内衰老损伤的细胞器和侵入细胞内的病原体,高
尔基体可以加工分泌蛋白质,D 错误。
4.下列实验操作可达到预期目的的是( )
A. 提取绿叶色素,研磨时加入 70%的乙醇用于溶解色素
B. 将甘蔗研磨液过滤后加入适量斐林试剂,可观察到砖红色沉淀
C. 洋葱根尖分生区细胞解离后经龙胆紫染色,显微镜下可观察到深色的染色体
D. PCR 产物中加入二苯胺试剂后加热,通过观察是否变蓝判断有无目的 PCR 产物生成
【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检测还原糖的实验、观察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DNA
鉴定等实验。观察细胞有丝分裂实验的步骤:解离(解离液由盐酸和酒精组成,目的是使细
胞分散开来)、漂洗(洗去解离液,便于染色)、染色(用龙胆紫、醋酸洋红等碱性染料)、制
片(该过程中压片是为了将根尖细胞压成薄层,使之不相互重叠影响观察)和观察(先低倍
镜观察,后高倍镜观察)。
【详解】A、研磨叶片时,用无水乙醇或体积分数为 95%的乙醇溶解色素,A 错误;
B、甘蔗含有蔗糖,是非还原性糖,而斐林试剂是鉴定还原性糖的,B 错误;
C、根尖分生区细胞解离后染色,再经龙胆紫染色,显微镜下可观察到深色的染色体,C 正确;
D、DNA 加入二苯胺试剂后水浴加热,观察到溶液变蓝色,说明含有 DNA,但不能证明是目
的 DNA,D 错误。
故选 C。
5.激酶是一类可以催化磷酸化反应的酶,能将来自于 ATP 的磷酸基团添加到底物蛋白上。如图
是动物细胞外的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GF)调节细胞生命活动的激酶信号传导途径。据图分
析错误的是A. FGFR 受体的胞内部分具有催化作用
B. FGF 导致 FGFR 空间结构改变而失活
C. 核孔是细胞质与细胞核信息交流的通道
D. FGF 通过调节基因表达从而发挥了作用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
A、FGFR 受体的胞内部分含有激酶结构域,说明其具有催化功能,A 正确;
B、FGF 导致 FGFR 空间结构改变,但是没有失活,B 错误;
C、核孔是细胞质与细胞核信息交流的通道,C 正确;
FGF 通过调节基因表达从而发挥了作用,D 正确。
6.分裂间期依次分为 G1、S 和 G2 期,研究者将处于不同时期的细胞进行融合,实验如图所示。
其中灰色的部分是细胞核,黑点代表中心体。下列推测不合理的是( )
A. 中心体的复制始于 G1 期,在 G2 期复制完毕
B. 中心体和 DNA 的复制可能同时进行
C. S 期细胞中存在使 G1 期细胞核进入 S 期的物质
D. 引发中心体复制的物质持续存在到 G2 期【答案】A
【解析】
【分析】
细胞周期包括分裂间期和分裂期,分裂间期历时长,占细胞周期的 90%--95%,G1 期主要进行
RNA 和蛋白质的生物合成,并且为下阶段 S 期的 DNA 合成做准备;S 期最主要的特征是 DNA
的合成;G2 期主要为 M 期做准备,但是还有 RNA 和蛋白质的合成,不过合成量逐渐减少。
【详解】A、分析图解可知,图中细胞 S 期时已经出现两个中心体,说明中心体在 S 期结束之
前已经复制完毕,A 错误;
B、DNA 复制发生在 S 期,通过图一细胞融合的结果可知,中心体和 DNA 复制可能同时进行,
B 正确;
C、根据图一细胞融合的结果可知,S 期细胞中可能存在使 G1 期细胞核进入 S 期的物质,C 正
确;
D、根据图细胞融合结果可知,引发中心体复制的物质持续存在到 G2 期,D 正确。
故选 A。
7.由于细胞中一条 14 号和一条 21 号染色体连接形成一条异常染色体,不含重要基因的短片段
在细胞分裂中丢失(如图甲),导致某女子的 14 号和 21 号染色体在减数分裂时会发生异常联
会(如图乙)。配对的三条染色体中,任意配对的两条染色体分离时,另一条染色体随机移向
细胞任意一极。下列判断不正确的是( )
A. 该女子体细胞中只有 45 条染色体但表现型可能正常
B. DNA 的断裂、错接是形成这种异常染色体的根本原因
C. 不考虑其他染色体,理论上该女子可产生 6 种不同配子
D. 该女子与正常男子婚配没有生育 21-三体综合征患儿的风险
【答案】D【解析】
【分析】
一条 14 号和一条 21 号染色体相互连接时,发生了染色体变异;减数分裂时同源染色体发生
分离,任意配对的两条染色体移向细胞一极,另一条染色体随即移向细胞另一极,可能产生 14
号和 21 号、异常、14 号和异常、21 号、14 号、异常和 21 号六种精子。
【详解】A、图甲看出,一条 14 号和一条 21 号染色体相互连接时,还丢失了一小段染色体,
使染色体数目减少,该女子体细胞染色体数为 45 条,A 正确;
B、由题可知 DNA 的断裂、错接是形成这种异常染色体的根本原因,B 正确;
C、减数分裂时同源染色体发生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应该产生仅具有异常染色体、
同时具有 14 号和 21 号染色体、同时具有异常染色体+14 号染色体、仅具有 21 号染色体、同
时具有异常染色体+21 号染色体、仅具有 14 号染色体共 6 种生殖细胞,C 正确;
D、该女子可以产生同时具有异常染色体+21 号染色体的生殖细胞,因此与正常男子婚配,有
可能生育 21-三体综合征患儿的后代,D 错误。
故选 D。
8.某种蛾易被蝙蝠捕食,千百万年之后,一部分蛾感受到蝙蝠的超声波时,便会运用复杂的飞
行模式,逃脱危险,其身体也发生了一些改变。蛾的变化也影响蝙蝠回声定位系统与捕食策
略的改进。当变化后的蛾与祖先蛾人工交配后,产出的受精卵不具有生命力。下列相关叙述
不正确的是( )
A. 变化后的蛾与祖先蛾存在生殖隔离
B. 蛾复杂飞行模式的形成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C. 蛾与蝙蝠间发生了协同(共同)进化
D. 祖先蛾种群的基因频率未发生改变
【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的是与进化有关的知识,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种群是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
化的实质是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是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决定生物
进化的方向,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共同进化导致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详解】生殖隔离指的是种群间的个体不能自由交配,或者交配后不能产生出可育后代,由
题干信息可知变化后的蛾与祖先蛾人工交配后,产出的受精卵不具有生命力,说明变化后的蛾与祖先蛾存在生殖隔离,A 正确;由于某种蛾易被蝙蝠捕食,只有感受到蝙蝠的超声波时,
会运用复杂的飞行模式的蛾才有可能逃脱危险,被保留下来,不具有这种能力的蛾就被蝙蝠
吃掉而淘汰了,因此蛾复杂飞行模式的形成是自然选择的结果,B 正确;共同进化是指不同物
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的过程,在蛾与蝙蝠的生存斗争
中,这两个物种相互选择,实现了共同进化,C 正确;祖先蛾种群在进化过程中保留了一部分
适应能力强的个体,淘汰了适应能力弱的个体,因此其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发改变,D 错误;
因此选 D。
【点睛】熟悉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内容,并能从题干中获取有效信息,是解题的关键。
9.科研人员给予突触 a 和突触 b 的突触前神经元以相同的电刺激,通过微电极分别测量突触前、
后两神经元的膜电位,结果如图所示。据此判断不合理的是( )
A. 静息状态下膜内电位比膜外低约 70mV
B. 突触 a 的突触后神经元出现了阳离子内流
C. 突触 a 和 b 分别为兴奋性突触和抑制性突触
D. 兴奋在突触前、后两神经元间的传递没有延迟
【答案】D
【解析】
静息电位是指细胞在安静状态下存在于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差。据图可知神经纤维静息电位约
为-70mV,就是指膜内电位比膜外电位低 70mV,A 正确;刺激突触 a 时,其突触后电位由-70mV
变为-60mV,再恢复原状。在此过程中,膜电位变小,说明发生了阳离子内流,B 正确;由 B
的分析可知,在刺激突触 a 时,突触 a 的突触后神经元膜电位变小,说明出现了阳离子内流,
并且也说明了突触 a 为兴奋性突触;而刺激b 时,据图可知,其突触后电位由-70mV 变为-80mV,
再恢复原状。在此过程中,膜电位变大,说明发生了阳离子外流,并且也说明了突触 b 是抑制性突触,C 正确;据图可知,突触a、b 的突触后神经元的膜电位经过一段时间才发生变化,
说明兴奋在突触前后两神经元间的传递存在延迟,D 错误。
10.花样滑冰运动员在冰面上进行比赛的过程中,身体正在发生的反应有
A. 神经与肌肉协调配合完成高难度动作 B. 寒冷直接刺激下丘脑产生兴奋
C. 垂体合成并分泌抗利尿激素 D. 血液中肾上腺素浓度持续降低
【答案】A
【解析】
【分析】
1、体内失水过多或食物过咸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感受器受到刺激→垂体释放抗
利尿激素多→肾小管、集合管重吸收增加→尿量减少,同时大脑皮层产生渴觉(饮水)。
2、肾上腺素的作用:能让人呼吸加快,心跳与血液流动加速,瞳孔放大,为身体活动提供更
多能量,使反应更加快速。
3、寒冷状态下,冷觉感受器感受寒冷,通过传入神经传到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下丘脑通过
传出神经一方面使得血管收缩,血流量减少,汗腺分泌减少或停止来减少散热,另一方面使
得骨骼肌战栗,立毛肌收缩以及通过体液调节分泌甲状腺激素,肾上腺素等让代谢加强来增
加产热。
【详解】花样滑冰运动员在冰面上进行比赛的过程中,各个动作的协调进行离不开神经与肌
肉协调配合,才能完成高难度动作,A 正确;寒冷直接刺激冷觉感受器,使其兴奋,通过传入
神经将兴奋传至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B 错误;抗利尿激素是由下丘脑合成并分泌的,经过
垂体后叶释放的,C 错误;在花样滑冰运动员在冰面上进行比赛的过程中,代谢加快,心跳加
快,因此肾上腺素分泌增多,血液中肾上腺素的浓度会上升,D 错误。
11.研究发现,癌细胞能够分泌 F 蛋白,F 蛋白与 T 细胞表面的 L 蛋白结合后,抑制 T 细胞活
化。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提高体内 L 蛋白基因表达量能预防肿瘤发生
B. 阻断 F 蛋白与 L 蛋白结合可恢复 T 细胞的活性
C. T 细胞增殖分化成的效应 T 细胞可裂解癌细胞
D. L 蛋白的单克隆抗体可能作为肿瘤治疗的药物
【答案】A
【解析】
【分析】特异性免疫包括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其具体过程如下:
【详解】A、癌细胞能够分泌 F 蛋白,F 蛋白与 T 细胞表面的 L 蛋白结合后,抑制 T 细胞活化,
但是 T 细胞增殖分化的效应 T 细胞可裂解癌细胞,属于细胞免疫,可治疗肿瘤,所以提高体
内 L 蛋白基因表达量不能预防肿瘤发生,反而加速了癌细胞的增殖,A 错误;
B、F 蛋白与 T 细胞表面的 L 蛋白结合后,抑制 T 细胞活化,因此阻断 F 蛋白与 L 蛋白结合可
恢复 T 细胞的活化,B 正确;
C、细胞免疫中,T 细胞增殖分化成的效应 T 细胞可裂解癌细胞,C 正确;
D、L 蛋白的单克隆抗体可以特异性的结合 L 蛋白,使用后能阻滞 F 蛋白与 T 细胞表面的 L 蛋
白结合后,促进 T 细胞活化,可能作为肿瘤治疗的药物,D 正确。
故选 A。
12.酸雨指 pH 小于 5.6 的大气降水。在实验室中模拟酸雨喷淋樟树和楝树的树苗。结果发现,
楝树的高度比对照组低约 40%,而樟树的高度没有明显差异。结合生态学知识所作的合理推测
是
A. 酸雨对楝树种群中个体的株高影响较明显
B. 酸雨对樟树种群密度的影响比对楝树的大
C. 森林生态系统物种丰(富)度不受酸雨影响
D. 楝树生长的群落中,其他树种都不耐酸雨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
根据题目信息“在实验室中模拟酸雨喷淋樟树和楝树的树苗。结果发现,楝树的高度比对照组
低约 40%,而樟树的高度没有明显差异”,可直接推出酸雨对楝树生长的影响明显大于樟树,A 符合题意,B 不符合题意;
楝树的生长受酸雨的影响,则一些其他生物的生长也会受酸雨的影响,故酸雨能影响森林生
态系统的物种丰富度,C 不符合题意;
楝树的生长受酸雨的影响,不能说明群落中其他树种都受酸雨的影响,D 不符合题意。
【点睛】充分利用题目信息“在实验室中模拟酸雨喷淋樟树和楝树的树苗。结果发现,楝树的
高度比对照组低约 40%,而樟树的高度没有明显差异”判断出酸雨对楝树生长的影响明显大于
樟树是正确解答该题的关键。
13.芦笋是雌雄异株植物,雄株性染色体为 XY,雌株为 XX;其幼茎可食用,雄株产量高。以下
为两种培育雄株的技术路线。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提高生长素与细胞分裂素的比例促进芽生长
B. 幼苗甲、乙和丙的形成均经过脱分化和再分化过程
C. 雄株丁亲本的性染色体组成分别为 XY、XX
D. 雄株甲和雄株丁的培育过程中均发生了基因重组
【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的是伴性遗传与植物组织培养的相关知识。植物组织培养所遵循的原理是植物细胞
的全能性,其流程是:离体的植物组织、器官或细胞(也叫外植体)经过脱分化形成愈伤组
织、愈伤组织经过再分化长出丛芽,最终形成植物体。
【详解】生长素与细胞分裂素的使用比例影响植物细胞的发育方向,当二者比值高时,有利
于根的分化,抑制芽的形成,比值低时,有利于芽的分化、抑制根的形成,比例适中时,促
进愈伤组织的形成,A 错误;幼苗甲是通过植物组织培养得到的,幼苗乙与幼苗丙的形成是花
药离体培养形成单倍体植株的过程,这些过程所用的原理是植物细胞的全能性,技术手段是
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因此需要经过脱分化与再分化的过程,B 正确;花粉是经过减数分裂产生
的,其配子含有 X 染色体或 Y 染色体,经过花药离体培养,得到单倍体,再经过染色体加倍
处理后得到的植株乙与丙的性染色体组成为 XX 或 YY,因此雄株丁的亲本的性染色体组成分别
为 XX、YY,C 错误;雄株甲是通过无性繁殖形成的,形成过程中不会进行减数分裂,因此也不会发生基因重组,雄株丁是通过有性生殖形成的,形成过程中经过了减数分裂,因此会发
生基因重组,D 错误。
【点睛】本题容易错选 C,因为易受雌雄异体的生物的性染色体组成是分别是 XX、XY 的思
维定势影响。
14.诺如病毒是寄生于肠道细胞中的一种 RNA 病毒,感染此病毒可使机体出现呕吐,腹泻等症
状,甚至导致脱水。以下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
A. 利用吡罗红染液染色,可以鉴别肠道细胞是否被诺如病毒感染
B. 特定的抗体与诺如病毒结合可使其失去致病能力
C. 病毒侵入机体后,能被内环境中的效应 T 细胞和浆细胞特异性识别
D. 患者严重脱水后,经下丘脑合成由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将会减少
【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以“诺如病毒的遗传物质、感染人体后的症状表现”为背景,综合考查了生物实验、人
体内环境稳态与调节等相关的生物学基础知识。
【详解】肠道细胞内本来就有 DNA 和 RNA,因此不能利用吡罗红染液染色来鉴别肠道细胞
是否被诺如病毒感染,A 错误;抗体是机体受抗原刺激后产生的,并且能与该抗原发生特异性
结合的具有免疫功能的球蛋白,因此特定的抗体与诺如病毒结合可使其失去致病能力,B 正确;
在特异性免疫反应中浆细胞不具有识别抗原的功能,C 错误;患者严重脱水后,细胞外液渗透
压升高,经下丘脑合成由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将会增加,D 错误;因此选 B。
【点睛】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扎实的基
础知识是解题的关键。
15.下列为达成实验目的而进行的相应实验操作,不正确的是( )
选项 实验目的 实验操作
A 观察花生子叶细胞中 脂肪颗粒 用苏丹Ⅲ染色后,再用酒精洗去浮色
B 除去粗提 DNA 中的蛋白质杂质 将析出物置于二苯胺试剂中并加热
C 观察洋葱根尖分生区细胞有丝分裂 依次进行解离、漂洗、染色、制片
D 诱导外植体脱分化为愈伤组织 在 MS 培养基中添加所需植物激素
的A. A B. B C. C D. D
【答案】B
【解析】
【分析】
1、脂肪需要使用苏丹Ⅲ(苏丹Ⅳ)染色,使用 50%酒精洗去浮色以后在显微镜下观察,可以
看到橘黄色(红色)的脂肪颗粒。
2、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实验中,需要制作临时装片,其制作步骤为:解离、漂洗、染色和
制片,其中解离和制片时压片的目的都是使细胞分散开来;最后观察时,应该选取根尖分生
区细胞进行观察,分生区细胞的特点是呈正方形,排列紧密。
3、DNA 的粗提取和鉴定的原理是:
(1)DNA 和蛋白质等其他成分在不同浓度的 NaCl 溶液中的溶解度不同;
(2)DNA 不溶于酒精溶液,但是细胞中的某些蛋白质可以溶液酒精。
(3)DNA 和蛋白质对酶、高温和洗涤剂的耐受性不同。
(4)DNA 的鉴定:在沸水浴条件下,DNA 遇二苯胺会被染成蓝色。
【详解】A、脂肪需要使用苏丹Ⅲ(苏丹Ⅳ)染色,使用 50%酒精洗去浮色以后在显微镜下观
察,可以看到橘黄色(红色)的脂肪颗粒,A 正确;
B、采用不同浓度的 NaCl 溶液反复溶解与析出 DNA 的方法既可去除在低浓度 NaCl 溶液中溶
解的杂质,也可以除去在高浓度 NaCl 溶液中不溶解的部分蛋白质等杂质,B 错误;
C、观察洋葱根尖分生区细胞有丝分裂的实验步骤为解离、漂洗、染色、制片、观察,C 正确;
D、在 MS 培养基中添加所需植物激素诱导外植体脱分化为愈伤组织,D 正确。
故选 B。
16.流行性感冒(流感)由流感病毒引起,传播速度快、波及范围广,严重时可致人死亡。
(1)流感病毒必须在________内增殖,当侵染人呼吸道上皮细胞时,会经过________、穿入、
脱壳、生物合成和成熟释放等几个阶段。
(2)流感病毒的抗原刺激人体免疫系统,使 B 细胞增殖分化为________细胞,后者能产生特
异性抗体。
(3)HA 和 NA 是流感病毒表面的两种糖蛋白,甲型流感病毒的 HA、NA 氨基酸序列的变异频率非常高,导致每年流行的病毒毒株可能不同。每年要根据流行预测进行预防接种的免疫学原
理是_______。
(4)研究者通过实验观察 NA 抗体对病毒侵染细胞的抑制作用。主要实验材料包括:感染流
感病毒后 63 天、21 天的两位康复者的 NA 抗体(分别为 D63、D21)、对照抗体、流感病毒和
易感细胞。
①实验的主要步骤依次是:培养易感细胞、________(选择并排序)等。
a.将抗体分别与流感病毒混合
b.将各混合物加入同一细胞培养瓶
c.将各混合物分别加入不同细胞培养瓶
d.检测 NA 抗体与易感细胞的结合率
e.检测培养物中病毒的增殖量
f.检测细胞对病毒的损伤程度
②图中实验结果表明,这两位康复者均产生了抗 NA 的抗体,其中对流感病毒抑制效果较好的
抗体是________。选用的对照抗体应不能与________特异性结合。
③依据本实验结果提出疫苗研制的思路_________________。
(5)若你已被确诊为流感患者,请例举具体的应对措施 __________。
【答案】 (1). 活细胞 (2). 吸附 (3). 浆/效应 B (4). 当 HA、NA 出现变异的流
感病毒入侵机体时,已有的特异性免疫功能难以发挥有效的保护作用,故需每年接种疫苗
(5). a c e (6). D63 (7). 流感病毒 (8). 可选用 NA 制备流感疫苗 (9). 包括遵医嘱
治疗和避免病毒传播两个方面(合理即可)
【解析】
【分析】本题渗透了生命观念的考查,以流感病毒为材料背景,要求学生能够正确的认识生命现象并
作出合理的解释,分析。
1、病毒营寄生生活,必须在活细胞内增殖。流感病毒侵入机体后会引起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
2、利用免疫学原理制备流感病毒疫苗,进行预防接种。
【详解】(1)病毒营寄生生活,不能独立代谢,必须在活细胞(宿主细胞)内增殖,病毒增
殖过程:①吸附:病毒的蛋白质外壳依靠尾部的小勾吸附在细菌等宿主细胞的表面;②穿入:
病毒与细胞表面结合后,可通过胞饮、融合、直接穿入等方式进入细胞;③脱壳:病毒脱去
蛋白衣壳后,核酸才能发挥作用。④生物合成:病毒利用宿主细胞提供的环境和物质合成大
量病毒核酸和结构蛋白。⑤成熟释放:病毒核酸和蛋白质进行组装,子病毒被释放出来。
(2)流感病毒的抗原可以刺激机体的免疫系统,使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在该过程中 B 细胞
受到淋巴因子和抗原的刺激,会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浆细胞,浆细胞能产生特异性抗体。
(3)抗原与抗体的结合具有特异性,效应 T 细胞和记忆细胞等对抗原的识别也具有特性。HA
和 NA 是流感病毒表面的糖蛋白即抗原,由于 HA、NA 的氨基酸序列变异频率非常高,导致
抗原的结构也会时随之发生改变。当 HA、NA 出现变异的流感病毒侵入机体时,机体内已有
的特异性免疫功能难以发挥有效的保护作用,所以每年都需要接种疫苗。
(4)①抗体和抗原可以特异性结合,进而抑制病原体的繁殖和对人体细胞的黏附。病毒必须
侵入细胞才能增殖,因此要观察 NA 抗体对病毒侵染细胞的抑制作用,首先应该培养易感细胞,
然后将抗体分别与流感病毒结合,这种抗体通过抑制病毒进入细胞的能力来对抗流感病毒。
再将各混合物分别加入不同的细胞培养瓶进行培养,过一段时间检测病毒的增殖量,即可得
到 NA 抗体对病毒侵染细胞的抑制作用。
②由图可知,当抗体浓度大于 2.37μg/mL 时,D63 抗体对病毒的抑制率高于对 D21 抗体对病
毒的抑制率,据此可推知:对流感病毒抑制效果较好的是 D63 抗体”。选用对照抗体的一组为
对照组,所选用的抗体不能与流感病毒特异性结合。
③NA 抗体是蛋白质,可利用蛋白质工程对抑制效果较好的抗体进行提纯和结构分析,制备疫
苗,其实验思路为:可选用 NA 制备流感疫苗,进行治疗。
(5)由题意知,流感病毒传播速度快,波及范围广,严重时可致人死亡,因此对已经被确诊
为流感的患者,应采取的具体应对措施有:要遵医嘱进行治疗;做好隔离防护措施(戴口
罩),避免病毒传播感染他人;另外还要注意多喝水,多休息等。
【点睛】1、病毒增殖过程包括:吸附、穿入、脱壳、生物合成和成熟释放等五个步骤。
2、在体液免疫过程中,B 细胞受抗原刺激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和记忆细胞。只有浆细胞能产生抗体。
3、利用蛋白质工程对抗体进行结构分析,可用于疫苗的研制。
17.菊天牛是菊花的主要害虫之一。科研人员将抗虫基因转入菊花,培育出抗虫菊花。下图是
获得转基因菊花的技术流程,请据图回答:
注:卡那霉素抗性基因(Kanr)作为标记基因,菊花叶片对卡那霉素高度敏感。
(1)为了促进土壤农杆菌吸收重组质粒,可用__________处理土壤农杆菌,使其处于感受态。
(2)将重组质粒导入土壤农杆菌的目的是利用农杆菌能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
使目的基因进入受体细胞中,并插入到菊花细胞的________________上,最终形成转基因植
株。
(3)将愈伤组织转移到添加一定浓度植物激素和________的培养基中,在适宜条件下进行培养,
筛选转基因菊花。
(4)用 PCR 方法检测转基因菊花是否含有目的基因时,需根据____________________的核苷酸
序列设计特异引物,以____________________为模板进行第一轮扩增。
(5)将转基因菊花嫩茎及叶片与人工饲料以适当比例混合后饲喂菊天牛 2 龄幼虫,实验结果如
下表所示。
①对照组应饲喂等量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据表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差异显著,说明转基因菊花对菊天牛 2 龄幼虫有较
强的毒杀作用。
【答案】 (1). Ca2+(或“CaCl2”) (2). 感染菊花(或“植物”)细胞,并将 T-DNA 转移
至受体细胞 (3). 染色体 DNA (4). 卡那霉素 (5). 抗虫基因(目的基因) (6).
转基因菊花的 DNA(或“含目的基因的菊花 DNA”) (7). 非转基因菊花嫩茎及叶片与人工
饲料混合物 (8). 实验组与对照组死亡率【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图示为获得转基因菊花的技术流程图。目的基因(抗虫基因)和质粒构建基因表
达;采用农杆菌转化法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再采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将受体细胞培养
成转基因植株。
分析表格:实验组的死亡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详解】⑴通常用钙离子处理细菌,使之处于感受态
⑵根据农杆菌的 Ti 质粒中的 T—DNA 可以整合到受体细胞的染色体 DNA 上的特点,通常用农
杆菌转化法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
⑶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中,需要标记基因,根据题意可知该标记基因为卡那霉素,因此需要
在加入卡那霉素的培养基中选择出成功转入目的基因的菊花。
⑷利用 PCR 技术扩增目的基因时,需要根据目的基因的脱氧核苷酸序列设计引物,同时利用
含有目的基因的 DNA 为模板进行扩增。
⑸实验设计遵循对照原则,因此对照组应该加入非转基因菊花嫩茎及叶片与人工饲料混合物;
根据实验组比对照组的死亡率高,说明转基因菊花对菊天牛 2 龄幼虫有较强的毒杀作用。
【点睛】熟悉基因工程的操作步骤以及每步中涉及的操作方法是分析解答本题的关键。
18.科研人员以蚕豆为实验材料研究甲醇对植物光合作用的影响。
(1)用两种不同浓度的甲醇溶液处理蚕豆,一段时间后处理组与未处理组植株上典型叶片的
大小如图 1 所示。实验结果表明,浓度为________的甲醇可促进蚕豆叶片生长,因此选取此
浓度甲醇进行系列实验。
(2)研究发现,喷施甲醇能够提高叶片的光合速率,且气孔开放程度显著增大,推测甲醇处
理增加了_______量,使_________中进行的暗反应的速率提高。
(3)为深入研究甲醇促进气孔开放的作用机理,研究者提取甲醇处理前与处理 2h、6 h 后叶
。片细胞中的蛋白,用__________方法特异性检测 F 蛋白(一种调节气孔的蛋白)的表达量,
结果如图 2 所示。实验结果说明,甲醇处理可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已有研究表明 F 蛋白可与细胞膜上 H+-ATP 酶(可转运 H+)结合。研究者制备了膜上含
H+-ATP 酶的细胞膜小囊泡,并在小囊泡内加入特定荧光染料,质子与荧光染料结合可引起荧
光猝灭。在含有上述小囊泡的体系中加入 ATP 和 H+,测定小囊泡内特定荧光的吸光值,得到
图 3 所示结果。
①体系中加入 ATP 的作用是______。
②由实验结果可知,甲醇处理 6h 组吸光值比未处理组降低了约_____倍。
(5)综合(3)、(4)研究结果,推测甲醇处理_______,从而改变保卫细胞的渗透压,导致
气孔开放程度增大。
【答案】 (1). 2% (2). CO2 吸收 (3). 叶绿体基质 (4). 抗原-抗体杂交 (5). 促
进 F 蛋白基因表达 (6). 激活 H+-ATP 酶,使其转运 H+ (7). 3 (8). 增加 F 蛋白表达
量,提高细胞膜上 H+-ATP 酶活性
【解析】
【分析】
此题主要考查光合作用的过程以及影响光合作用的环境因素的相关知识。据图分析,图 1 中
实验的自变量是甲醇的浓度,因变量是植物叶片的大小,当甲醇浓度为 2%,叶片变大,而当
甲醇浓度为 10%,叶片变小。图 2 中实验的自变量是甲醇处理的时间,因变量是 F 蛋白的含
量,随着时间的延长,F 蛋白逐渐增多。图 3 中随着甲醇处理时间的延长,相对吸光值减小。
【详解】:(1)根据以上分析已知,图 1 中当甲醇浓度为 2%,叶片变大,而当甲醇浓度为
10%,叶片变小,因此应该选择浓度为 2%的甲醇进行系列实验。
(2)根据题意分析,喷施甲醇能增加气孔导度,则二氧化碳的吸收量增加,发生在叶绿体基
质中的暗反应加快,进而提高了叶片的光合速率。(3)检测产生的蛋白质可以用抗原抗-体杂交法;根据以上分析已知,图 2 中随着时间的延长,F
蛋白逐渐增多,说明甲醇处理可促进叶片细胞中 F 蛋白基因的表达,且处理 6h 比 2h 效果好。
(4)根据题意分析,质子与荧光染料结合可引起荧光猝灭,而图 3 显示随着甲醇处理时间的
延长,相对吸光值减小,说明质子氢进入了囊泡,进而说明 H+-ATP 酶具有运输 H+的功能;
同时具有催化 ATP 水解的功能,为 H+的运输提供能量。
(5)综合(3)、(4)研究结果,推测甲醇处理加 F 蛋白表达量,提高细胞膜上 H+-ATP 酶活
性,从而改变保卫细胞的渗透压,导致气孔开放程度增大。
【点睛】温度对光合作用的影响:在最适温度下酶的活性最强,光合作用强度最大,当温度
低于最适温度,光合作用强度随温度的增加而加强,当温度高于最适温度,光合作用强度随
温度的增加而减弱。二氧化碳浓度对光合作用的影响:在一定范围内,光合作用强度随二氧
化碳浓度的增加而增强。当二氧化碳浓度增加到一定的值,光合作用强度不再增强。光照强
度对光合作用的影响:在一定范围内,光合作用强度随光照强度的增加而增强。当光照强度
增加到一定的值,光合作用强度不再增强。
19.千岛湖是 1960 年为建设水电站而筑坝蓄水形成的大型人工湖,人工湖构建以来气候变化相
对稳定,1998、1999 年发生大面积藻类水华。为探究这次水华爆发的原因,研究者分析并调
查了影响藻类数量变动的主要环境因素,结果如下图。
(1)图 1 所示箭头所指方向____(能、不能)表示能量流动的方向,鲢鱼、鳙鱼与浮游动物
的关系是______。
(2)藻类水华的发生通常被认为是 N、P 污染导致水体富营养化的结果。水体富营养化后,
水中含氧量降低,原因一是藻类大量增生,由于藻类的____,导致夜间水体中含氧量明显下
降;另一原因是,藻类大量死亡,导致____(填“需氧型”、“厌氧型”)微生物的大量繁殖,
使水体含氧量进一步减少。水中含氧量降低和藻类分泌的毒素都会引起水生动物死亡,加剧
水体的污染,形成_____(正反馈、负反馈),最终导致生态系统崩溃。(3)分析图 2 发现,“水体富营养化”学说不能很好解释 1998、1999 年千岛湖水华发生的
原因,依据是_______。
表 1 不同年份鲢鱼、鳙鱼数量相对值
年份 鲢鱼、鳙鱼 银鱼
1993-1997 6.66 5.43
1998-1999 216 7.72
(4)由表 1、图 1、2 综合分析,湖中鲢、鳙主要捕食_____,由于渔业的过度捕捞以及银鱼
数量的增加可能会导致_____,使藻类数量增加,最终导致了水华的发生。
(5)由于千岛湖是人工湖泊,发育时间较短,因此生态系统的_____简单,稳定性较差。千
岛湖水华现象警示我们,要降低人工湖泊水华发生的频率,可以采用_____措施。
【答案】 (1). 不能 (2). 捕食、竞争(写全给分) (3). 呼吸作用(细胞呼吸)
(4). 需氧型 (5). 正反馈 (6). 总 N 和总 P 量不是最高值(总 N 和总 P 量低于之前若干年)
(7). 藻类 (8). 鲢鱼、鳙鱼数量及浮游动物数量下降 (9). (营养)结构 (10). 控制捕捞
量、增加鲢鱼、鳙鱼的投放量、减少污染物(答出其中一项即得分)
【解析】
【分析】
图 1 表示影响藻类数量变动的主要环境因素,其中 N、P 增加藻类的生物量,鲢鱼、鳙鱼、银
鱼与浮游动物抑制藻类的生物量;图 2 表示千岛湖 1989-1999 年 N 和 P 的含量。
【详解】(1)图 1 表示影响藻类数量变动要环境因素,所示箭头不是食物链的流动方向,则所指方向不能表示能量流动的方向;鲢鱼、鳙鱼都捕食浮游动物,则鲢鱼、鳙鱼存在竞争关
系,因此鲢鱼、鳙鱼与浮游动物的关系是捕食和竞争。
(2)水体富营养化后,水中含氧量降低,原因一是藻类大量增生,由于藻类的呼吸作用(细
胞呼吸),导致夜间水体中含氧量明显下降;另一原因是,藻类大量死亡,导致需氧型微生物
的大量繁殖,使水体含氧量进一步减少。水中含氧量降低和藻类分泌的毒素都会引起水生动
物死亡,加剧水体的污染,形成正反馈,最终导致生态系统崩溃。
(3)分析图 2 发现,“水体富营养化”学说不能很好解释 1998、1999 年千岛湖水华发生的原因,
依据是总 N 和总 P 量不是最高值(总 N 和总 P 量低于之前若干年)。
(4)由表 1、图 1、2 综合分析,湖中鲢、鳙主要捕食藻类,由于渔业的过度捕捞以及银鱼数
量的增加可能会导致鲢鱼、鳙鱼数量及浮游动物数量下降,使藻类数量增加,最终导致了水
华的发生。
(5)由于千岛湖是人工湖泊,发育时间较短,因此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简单,稳定性较
差。要降低人工湖泊水华发生的频率,可以采用控制捕捞量、增加鲢鱼、鳙鱼的投放量、减
少污染物的排放措施。
【点睛】本题考查生物之间的种间关系、生态系统的功能,意在考查学生识图和理解能力,
解题关键是识记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及其数量关系。
20.SNP 是基因组水平上由单个核苷酸的变异引起的 DNA 序列多态性。科研人员利用 SNP 对拟
南芥抗盐突变体的抗盐基因进行定位。
(1)SNP 在拟南芥基因组中广泛存在,在不同 DNA 分子及同一 DNA 分子的不同部位存在大量
SNP 位点,某些 SNP 在个体间差异稳定,可作为 DNA 上特定位置的遗传____。
(2)研究者用化学诱变剂处理野生型拟南芥,处理后的拟南芥自交得到的子代中抗盐:不抗盐
=1:3,据此判断抗盐为____性状。
(3)为进一步得到除抗盐基因突变外,其他基因均与野生型相同的抗盐突变体(记为 m),可采
用下面的杂交育种方案。
步骤一:抗盐突变体与野生型杂交;
步骤二:____:
步骤三:____;
步骤四:多次重复步骤一一步骤三。
(4)为确定抗盐基因在Ⅱ号还是Ⅲ号染色体上,研究者用抗盐突变体 m 与另一野生型植株 B 杂
交,用分别位于两对染色体上的 SNP1 和 SNP2(见下图)进行基因定位。①将 m 和 B 进行杂交,得到的 F1,植株自交。将 F1 植株所结种子播种于____的选择培养基上
培养,得到 F2 抗盐植株。
②分别检测 F2 抗盐植株个体的 SNPI 和 SNP2,若全部个体的 SNP1 检测结果为____,
SNP2 检测结果 SNP2m 和 SNP2B 的比例约为_____,则抗盐基因在Ⅱ号染色体上,且与 SNP1m 不
发生交叉互换。
(5)研究者通过上述方法确定抗盐基因在某染色体上,为进一步精确定位基因位置,选择该染
色体上 8 个不同的 SNP,得到与抗盐基因发生交叉互换的概率,如下表。据表判断,抗盐基因
位于____SNP 位置附近,作出判断所依据的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_
(6)结合本研究,请例举 SNP 在医学领域可能的应用前景___________。
【答案】 (1). 标记 (2). 隐性 (3). 得到的 F1 自交 (4). 筛选抗盐突变体 (5).
含(一定浓度)盐 (6). 均为 SNP1m (7). 1:1 (8). -6 (9). 抗盐基因与 SNP 的距离
越近,发生交叉互换的概率越小 (10). 用于亲子鉴定、遗传病筛查等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SNP 是基因组水平上由单个核苷酸的变异引起的 DNA 序列多态性,利用 SNP 对拟南
芥抗盐突变体的抗盐基因进行定位研究,由此推测 SNP 可以作为 DNA 上特定位置的遗传标记
的作用。
常见显隐性性状的判断方法:(1)根据概念进行判断:具有一对相对性状的纯合子亲本杂交,
子一代所表现出来的性状即为显性性状,则亲本的另一性状即为隐性性状;(2)根据性状分
离现象判断:具有相同性状的亲本相交,如果子一代发生性状分离的现象,说明亲本具备的
性状为显性性状,子代新出现的性状为隐性性状;(3)根据性状分离比判断:具有相同性状的亲本相交,如果子一代发生性状分离的现象,且分离比接近 3:1,则占 3 的 性状为显性性
状,占 1 的性状为隐性性状。
【详解】(1)根据题意,在不同 DNA 分子及同一 DNA 分子的不同部位存在大量 SNP 位点,某
些 SNP 在个体间差异稳定,根据这种差异性可以作为 DNA 上特定位置的遗传标记的作用,将
某些特定基因筛选出来。
(2)分析题意可知,突变后的拟南芥自交得到的子代中抗盐:不抗盐=1:3,据此分离比可以
判断抗盐为隐性性状。
(3)根据题意,杂交育种的目的是得到除抗盐基因突变外,其他基因均与野生型相同的抗盐
突变体;则育种方案如下:
步骤一:抗盐突变体与野生型杂交;
步骤二:杂交后得到的 F1 进行自交;
步骤三:从 F1 自交得到的后代中筛选抗盐突变体再连续自交;
步骤四:多次重复步骤一一步骤三,根据基因的分离定律使得后代的性状不断纯化。
从而最终得到除抗盐基因突变外,其他基因均与野生型相同的抗盐突变体。
(4)分析题意可知,该实验的目的是利用位于两对染色体上的 SNP1 和 SNP2 进行基因定位,
判断抗盐基因在Ⅱ号还是Ⅲ号染色体上。实验方案如下:
用抗盐突变体 m 与另一野生型植株 B 杂交,用分别位于两对染色体上的 SNP1 和 SNP2 进行基
因定位,①将 m 和 B 进行杂交,得到的 F1,F1 植株自交。由于自交得到的后代中含有耐盐植
株,将 F1 植株所结种子播种于含盐的选择培养基上培养,筛选得到 F2 抗盐植株。②分别检测
F2 抗盐植株个体的 SNPI 和 SNP2,按照基因的分离定律,若全部个体的 SNP1 检测结果均为
SNP1m, SNP2 检测结果 SNP2m 和 SNP2B 的比例约为 1:1,说明抗盐基因在Ⅱ号染色体上,且
抗盐基因与 SNP1m 不发生交叉互换。
(5)根据题意,为进一步精确定位基因位置,选择该染色体上 8 个不同的 SNP,得到与抗盐
基因发生交叉互换的概率,分析表格中交叉互换的概率的可知,抗盐基因与 SNP 的距离越近,
发生交叉互换的概率越小,故抗盐基因应该位于-6SNP 位置附近。
(6)根据题目中的研究可知,SNP 可以作为 DNA 上特定位置的遗传标记的作用,因此可以用
于亲子鉴定或者遗传病筛查等方面。
【点睛】本题以 SNP 为背景,考查基因分离定律的应用以及减数分裂过程中的交叉互换等知
识点,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分析能力是该题的难点,能够彻底掌握题意并且运用所学的分离
定律的知识点解决问题,特殊分离比的应用判断显隐性,根据分离定律的自交结果判断基因的位置,以及连续自交提高纯合度等,这是该题的重难点;根据题意的分析掌握 SNP 在遗传
学上的用途,达到解决生产和生活问题的需要。题目难度较大,要求学生对知识有迁移应用
的能力。
21.抗体 结构如图所示,它有两条 H 链和两条 L 链。同一物种 C 区氨基酸序列恒定,不同抗
体的结合抗原的 V 区氨基酸序列有差异。
(1)抗体结构中的肽键数目为 p,氨基酸数目为 a,二者的关系式为_____________。
(2)取免疫后小鼠的 B 淋巴细胞与小鼠骨髓瘤细胞融合,经筛选得到杂交瘤细胞。将得到的
杂交瘤细胞进行克隆化培养和_____________检测以获得具有_____________特点的杂交瘤细
胞。将得到的杂交瘤细胞进行体内培养或放入____________培养箱进行体外培养,从细胞培
养液中提取出单克隆抗体。
(3)由于鼠源性抗体会使人产生免疫反应,导致该抗体失效,科学家制备了嵌合性单克隆抗
体,初步解决了这一问题。推测嵌合性抗体应由鼠源性抗体的___________区和人抗体的
___________区组合而成。
(4)为进一步获得更符合治疗要求的单克隆抗体,科研人员对抗体结构进行精细研究,找到
既不影响抗体空间结构又降低免疫反应的__________序列,通过基因工程技术对抗体结构进
行人源化改造。这种人源单克隆抗体属于____________工程的产物。
【答案】 (1). p=a-4 (2). 抗体 (3). 能无限增殖并产生专一(特定)抗体 (4). CO2
(恒温) (5). V (6). C (7). 氨基酸 (8). 蛋白质
【解析】
【分析】
1、脱去的水分子数=形成的肽键个数=氨基酸个数-肽链条数。
2、在单克隆抗体的制备过程中,需要用浆细胞与骨髓瘤细胞融合;诱导动物细胞融合时,使
用聚乙二醇或灭活的病毒作为诱导剂;动物细胞融合后,经过筛选获得的杂交瘤细胞具有既
能无限增殖又能分泌单一抗体的特点。
3、动物细胞培养的条件:
(1)无菌、无毒的环境:①消毒、灭菌②添加一定量的抗生素③定期更换培养液,以清除代
的谢废物。
(2)营养物质:糖、氨基酸、促生长因子、无机盐、微量元素等,还需加入血清、血浆等天
然物质。
(3)温度和 PH。
(4)气体环境:95%空气(细胞代谢必需的)和 5%的 CO2(维持培养液的 PH)。
【详解】(1)根据图示信息可知。抗体含有 4 条肽链组成,所以抗体分子结构中的肽键数目 p
与氨基酸数目 a 的关系式为 p=a-4(或“a=p+4”)。
(2)取免疫后小鼠的 B 淋巴细胞与小鼠骨髓瘤细胞融合,经筛选得到杂交瘤细胞.将得到的
杂交瘤细胞进行克隆化培养和抗体检测以获得具有能无限增殖并产生专一(特定)抗体特点
的杂交瘤细胞。将得到的杂交瘤细胞进行体内培养或放入 CO2(恒温)培养箱进行体外培养,
从细胞培养液中提取出单克隆抗体。
(3)由于鼠源性抗体会使人产生免疫反应,导致该抗体失效,根据题干的信息“同一物种 C
区氨基酸序列恒定,不同抗体结合抗原的 V 区氨基酸序列有差异”,推测嵌合性抗体应由鼠源
性抗体的 V 区和人抗体的 C 区组合而成。
(4)为进一步获得更符合治疗要求的单克隆抗体,科研人员对抗体结构进行精细研究,找到
既不影响抗体空间结构又降低免疫反应的氨基酸序列,通过基因工程技术对抗体结构进行人
源化改造,这种人源单克隆抗体属于蛋白质工程的产物。
【点睛】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有氨基酸的脱水缩合的计算、蛋白质过程、单克隆抗体的制备、
动物细胞的培养,尤其是对题干信息的解读,只有理解“同一物种 C 区氨基酸序列恒定,不
同抗体的结合抗原的 V 区氨基酸序列有差异”,才能准确的作答第3 小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