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泉一中高二年级 5 月月考历史试题
时间:90 分钟 满分:100 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计 50 个小题,每题 1 分,共 50 分)
1.商周时期对异族群体的经略方式存在差异,商人与异族建立的多是一种或稳定
或不稳定的联盟关系,而周人则直接将姬姓贵族分封到这些异族聚居区。这一变
化旨在( )
A.加强中央集权 B.强化贵族专权 C.维护统治秩序 D.增进文化认同
2.顾炎武在《日知录》中对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现象进行了比较:“春秋时犹尊
礼重信,而七国则绝不言礼与信矣;春秋时犹宗周王,而七国则绝不言王矣;春
秋时犹严祭祀、重聘享,而七国则无其事矣……”这说明( )
A.春秋时期周礼尚未遭破坏 B.春秋比战国时期社会更有序
C.战国时期周王室加速衰微 D.战国时期政治发生根本变革
3.我国古代历法起源很早,原始社会末期可能已出现原始历法。夏朝时期出现了
我国最早的物候历《夏小正》。这表明( )
A.原始历法诱导了原始农业的产生 B.古代重视利用物候知识发展农业
C.原始历法适应了小农经济的发展 D.农业的产生和发展形成农时观念
4.下图信息,最能体现古代中国农业经济基本特点的是( )5.商周时期,士是贵族的最低阶层,有一定数量的“食田”,能文能武,生活无忧。
春秋战国之际,士发生分化,或成为传授知识的教师,或变为主持仪式的赞礼人,
或发展为新兴地主。士阶层的分化( )
A.成为百家争鸣的根源 B.导致土地私有的出现
C.有利于推动社会变革 D.是井田制瓦解的产物
6.中国是古代世界唯一一个能够借助非常有限的基础性条件就得以将广土众民抟
成一体并绵延悠久的国家。西周已具备的“条件”是( )
A.通用的表意文字系统 B.统一规范的货币制度
C.普及的儒家意识形态 D.完备的道路交通系统
7.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评价秦始皇废封建、行郡县时说:“其为制,公之大者
也……公天下之端自秦始。”郡县制为“公天下”之端,主要体现在( )
A.百姓不再是封君的属民 B.更有利于皇帝集权
C.制度法令的统一 D.依据才干政绩任免官吏
8.汉景帝不再设立诸侯王的“御史大夫、廷尉、少府、宗正、博士官”;汉武帝元
朔五年设立太学和郡国学校,收管了教育权;元封元年把盐铁官营推行到诸侯的
封国。这一系列做法( )
A.废除了郡国并行的制度 B.使文化成为政治的附庸
C.形成了干强枝弱的局面 D.使中央和地方相互制衡
9.下图为汉代画像石的牛耕图(画面左侧刻一神兽吃草,一人卧于兽背,右侧刻一
牛一马拉犁,一人扶犁,前有一牵牛马者,后有一人荷锄、一手执锤。)此图反映
了当时( )
A.土地公有制下的集体劳作 B.耕犁的发展已进入成熟阶段
C.铁犁牛耕的应用 D.精耕细作农业的发展
10.汉武帝元封元年规定:把郡国应贡物连同运输所抵充的财政上缴额,按照当地
正常的市价,折合为一定数量的土特产品,直接上缴给国家在该地设置的均输官,
然后由均输官像过去商人那样,将这些土特产品运往需要该项物资的其他地区去出售。这一措施( )
A.解决了郡国对中央的威胁 B.体现了政府的抑商政策
C.打击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D.体现了政府的垄断政策
11.自两汉以来,对孔子的褒封日益隆重,孔子由子而圣,由凡圣而神圣,最终在
汉代公羊学中成为后世立法的神。促成这些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仁政观念深入人心 B.儒家思想的神学化
C.儒家思想的官学化 D.经学之士积极推动
12.两汉皇权大多认可“亲亲相隐”,反对惩罚亲属间的相互包庇,如西汉宣帝曾
下《子匿父母等罪勿坐诏》,东汉章帝一度设立《轻侮法》,对亲亲相隐施以轻罚。
据此可知汉代( )
A.法律彰显儒家伦理 B.司法缺乏公平正义
C.法律维护专制皇权 D.司法恶化社会治安
13.南朝时某官负责管理骑兵,有人问他管多少马匹,他答道:“不知马,何由知
数”。又问他近来马死了多少,他答道:“未知生,焉知死。”该事例较为典型地
反映出当时( )
A.佛道思想对社会的消极影响 B.儒学正统地位衰落
C.社会动荡严重影响经济发展 D.选官制度存在弊端
14.《资治通鉴·唐纪》:“凡军国大事、则中书舍人各执所见,杂署其名,谓之
五花判事。中书侍郎、中书令省审之,给事中、黄门侍郎驳正之。上始申明旧制,
由是鲜有败事。”这一制度( )
A.使得官员之间相互倾轧 B.推动专制皇权走向顶峰
C.一定程度减少决策失误 D.导致了中书省一省独大
15.下表是中国古代前期冶金业发展的重要史实。据此可知( )
春秋晚期 发现人工冶炼的铁器,是目前已知最早的冶铁遗物
秦朝
秦始皇兵马俑坑出土了约 4 万件青铜铸造的兵器,铁兵器
很少
汉朝
汉武帝推行冶铁业官营,汉代冶铁使用煤为燃料,用水排
鼓风
南北朝 出现灌钢法,制作兵器更加坚韧锋利A.铁器的出现不应早于东周时期 B.秦汉时期大规模制造兵器成为可能
C.军事战争导致冶金技术的突破 D.官营制度推动冶金业服务社会生产
16.唐代四川、江南是丝织业中心,其丝织品除满足本国需要外,还有剩余出口。
全国有 20 多个著名窑址,其中广东潮州窑烧制出的陶瓷器,是外销的主要物品。
沿海主要港口都有造船工场,能制造出载重量大、适于远航的海船。这些现象表
明唐朝( )
A.产业的区域分工较鲜明 B.手工业产品主要用于出口
C.手工业技术领先于世界 D.对外贸易成为经济支柱
17.李白以仙人自诩,诗作往往飘飘欲仙,人称诗仙;杜甫的政治抱负是“致君尧
舜上,再使风俗淳”,人称诗圣;王维的诗清冷幽邃,远离尘世,人称诗佛。这一
文化现象表明当时( )
A.三教合一的趋势 B.社会经济的繁荣
C.天理人欲观对立 D.佛学诗词的兴盛
18.宋神宗元丰改制时,有臣僚建议废除枢密院,仿唐制将军事事务归兵部。宋神
宗以“祖宗不以兵柄归有司,故专命官统之”为由未予允准。这反映了宋朝( )
A.谏议制度的完善 B.部院间矛盾尖锐
C.中央集权的加强 D.重视权力的制衡
19.宋代常出现“冲龄即位”的幼主,后妃垂帘听政成为权宜之计,一旦皇帝长大
成人,具备亲政能力,士大夫便集体制造强大的舆论压力,迫使后妃撤帘归政,
使政权交接顺利完成。这反映了宋代( )
A.舆论监督有效防止外戚干政 B.集体统治有利于政治平稳过渡
C.分散相权适应了君主专制的需要 D.文官政治对皇权的有力维护
20.两宋时期,人口迅速增长,土地使用程度有了很大提高,加剧了土地用养的矛
盾。对养地投入需求的增加推动了长期租佃制的逐渐盛行。南宋时期农民逐渐拥
有了土地的永佃权,且可将租佃权在土地市场上交换转让。土地租佃制的发展
( )
A.减少了对土地的掠夺式经营 B.消除了土地用 养的矛盾
C.强化了农民的人身依附关系 D.加剧了地主和农民矛盾
21.据考古发现,南宋国都临安的城市规划异于前代。临安的城市中心为资本和商
业集中地,皇宫反倒偏居一隅。这反映出当时( )A.政治中心与经济中心分离 B.商业发展削弱了专制皇权
C.工商业发展影响城市布局 D.传统坊市格局已经被打破
22.唐朝薛元超曾说:“吾不才,富贵过人。平生有三恨:始不以进士擢第;不娶
五姓(唐代门第最高的五大姓氏)女;不得修国史。”宋代蔡襄则抱怨:“观今之俗,
娶其妻不顾门户,直求资财。”对上述变化理解正确的是( )
A.科举制的产生瓦解了门阀制度 B.商品经济发展改变了社会观念
C.唐宋妇女的社会地位逐渐提高 D.唐宋开放的社会风气已然形成
23.理学家朱熹撰修《家礼》,编辑《增损吕氏乡约》,制定了一整套宗法伦理的繁
文缛节,涉及祠堂族田、祭祀家法家礼等民间家族制度的主要内容。朱熹的这一
做法( )
A.扼杀人的自然欲求 B.标志理学成为官方哲学
C.促进儒学的世俗化 D.实现乡村基层自由管理
24.在宁夏发现的印制于西夏后期(南宋时期)的一本佛经残本有以下特点:字体歪
斜、有个别字排倒;印出的字一半轻、一半重,墨色浓淡不均;有隔行线的痕迹。
另一本佛经上有西夏文刻款“选字出力者”等语。据此可确证的是( )
A.西夏已经出现活字印刷术 B.活字印刷术在西夏得到普及
C.佛经的雕版印刷始于宋代 D.西夏的印刷技术落后于宋朝
25.明朝前期,内阁成员大多是资历浅、品阶低的官员,对皇帝的旨意绝对服从。
明朝中后期内阁成员中有不少资历深、品阶高的元老,对皇帝的决策形成严重制
约。不少皇帝采取“打老提新”的手段,频繁更换内阁成员,却始终无法改变这
种局面。这说明了明朝( )
A.君权与相权矛盾不断激化 B.君主专制程度不断强化
C.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完善 D.专制皇权不断受到挑战
26.据图一和图二,清政府这一调整的主要目的是( )A.增加地方政区的层级 B.限制省级官员的职权
C.缓解基层官员的冗滥 D.防止地方势力的膨胀
27.秦汉时期,漕运为东西方向,糟粮通过黄河、渭河由东向西运抵长安;唐代,
漕运线路由秦汉时期的东西向呈现出东南、西北向的变动。宋元明清时期,漕运
则转变为南北方向,由南至北。漕运出现上述变化的原因是( )
A.经济重心的不断南移 B.关中自然环境的恶化
C.国家疆域的不断扩大 D.经济政治格局的变迁
28.明中后期,大运河流经的东昌府是山东最重要的棉花产区,所产棉花多由江淮
商人坐地收揽,沿运河运至江南,而后返销棉布。这一现象产生的主要因素是( )
A.交通方式的变革 B.土地制度的调整
C.货币制度的改变 D.地区经济的差异
29.明末宋应星的《天工开物》有一幅名为《倭国造银钱图》的插图,讲琉球诸国
制造银币的工艺。这幅插图表明了当时( )
A.中国先进的白银铸造技术传入邻邦 B.朝贡体制保障了外国银钱流入中国
C.白银在中外经济交流中有重要作用 D.明政府重视海外贸易中的货币因素
30.明代思想家王艮提出“百姓日用即道”。他认为“愚夫愚妇”都能知能行,“百
姓日用条理处,即是圣人之条理处”,“圣人之道,无异于百姓日用,凡有异者,
皆谓之异端”。这表明王艮( )
A.摆脱了宋明理学的藩篱 B.旨在满足市民生活欲望
C.继承发展了王阳明心学 D.与李贽的思想完全一致
31.王夫之反对“存天理,灭人欲”,同时又主张“尊其尊,卑其卑,位其位。”这
体现了( )
A.对宋明理学彻底批判 B.开始质疑传统的统治秩序
C.对儒学的批判与继承 D.代表市民阶层的政治诉求
32.明清时期,文学家们对现实社会进行了直接的批判,《红楼梦》《儒林外史》
《聊斋志异》等作品抨击封建礼教和科举制度,主张男女平等和人性自由,作品
对男女间真挚爱情的描写引起了世人的共鸣。这反映了当时( )A.社会主流思想的变异 B.市民阶层的社会价值诉求
C.传统价值观念的演进 D.商品经济发展的环境改善
33.有学者认为,希腊各城邦中的政治集体或公民集体同土地所有者集体是一回
事,古代雅典就曾专门以地产收入的多少划分公民的不同等级。这反映出当时雅
典( )
A.公民权利与义务相统一 B.财产资格会影响公民参政
C.直接民主等级色彩浓厚 D.城邦政治的弊端已经显现
34.亚里士多德在《雅典政制》中提到:“民众会(公民大会)并不能通过未经议
事会准备和未经主席团事先以书面公布的任何法案”,同时“凡议事会所通过的判
决必须送交陪审法庭,而陪审官的任何投票都应当具有最高权力。”这揭示了古代雅
典( )
A.公民大会权力最大 B.审判流程公开公正
C.公民是城邦的主体 D.具有权力制约思想
35.《罗马民法大全》对市民法和万民法的定义:每一民族专为自身治理制定的法
律,是这个国家所特有的,叫做市民法,即该国本身特有的法。出自自然理性而
为全人类制定的法,则受到所有民族的同样尊重,叫做万民法,因为一切民族都
适用它。据此可知( )
A.公民法的形式主义消失 B.罗马法必然推动社会的进步
C.罗马万民法具有普世性 D.自然法推动了罗马法的发展
36.后世的罗马法主要是指罗马法在它对商品生产的各种法律关系,如所有权、
债权等,它成为大陆法系的主要渊源。马克思说:“即使在英国,为了私法(特别
是其中关于动产的那一部分)的进一步发展,也不得不参照罗马法的诸原则。”这
说明罗马法( )
A.保障公民私权利 B.使全民从中受惠
C.内容庞杂且缜密 D.体现了人文精神
37.公元前 5 世纪中叶,由于社会需要,古希腊出现了“教授智慧”的智者。但是
到了后期,某些智者为达目的,通过不顾事实地玩弄概念,把哲学蜕化为概念游
戏、颠倒是非的方术,因而有些人又把智者称为诡辩者。材料反映出在古希腊( )
A.思想学术走向没落 B.诡辩亦为社会需要
C.智、诡界限逐渐消失 D.个人主义有泛滥迹象38.苏格拉底提出:人们不可能认识外部世界也不应该认识外部世界,因为自然界
是神创造的,由神支配受神管理,人的理性根本不可能认识神所创造的东西。那
么,作为人只要研究好人应该做的事就可以了。这体现出苏格拉底的哲学思想
( )
A.具有人文主义的色彩 B.属于自然哲学范畴
C.使哲学成为独立学科 D.强调神的伟大价值
39.哥伦布航行到古巴附近时,明确向土著居民表示:“远征军司令来此目的乃寻
找黄金”,然而在给西班牙国王信中,他又说:“这里的一切都应置于其(基督教)
统治之下……因为发扬光大基督教乃吾人此行之初衷和目的。”关于哥伦布远航的
背景和目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对外殖民与传播宗教并行不悖 B.文化侵略的初衷多于经济掠夺
C.宗教改革刺激人们远洋探险 D.工业革命促进开辟海外市场
40.16 世纪中期,英国谷物价格上涨了 8 倍。1495 年,一个工人以 15 周的劳动
就能挣得全家一年的口粮,1564 年则要花 40 周的劳动,而到 1593 年,一个农业
工人甚至成年累月地劳动也不能保证全家一年的口粮。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
是( )
A.生产萎缩使农产品供应出现不足 B.圈地运动挫伤农民生产积极性
C.土地贵族对农业工人残酷的压榨 D.殖民掠夺加剧了货币的贬值
41.据载,在整个 18 世纪,西欧从中国输入的茶叶翻了几倍,价值达到 1.8 亿两
白银,其中英国人的消费占据了一半以上。推动这一情况出现的主要因素是( )
A.中国自然经济抑制了进口 B.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拓展
C.清政府对外贸易的重视 D.西欧完成第一次工业革命
42.恩格尔曼对英国不同时期贩卖黑奴所获得的利润进行了估算,具体情况见下表。
据此可知,奴隶贸易( )
年份
西非(价格:
英镑)
牙买加(价格:
英镑)
每个奴隶平均利润估算
(英镑)
1651~1675 2.68 23.12 14.68
1701~1720 10.28 24.98 8.46
1761~1780 16.08 37.73(31.25) 12.22(1.58)
A.改变了各地人口分布的状况 B.增加了美洲地区的劳动力C.为英国提供了资本原始积累 D.缓解了非洲地区人口压力
43.1530 年,伊拉斯谟出版了一本名为《男孩的礼貌教育》的小册子,受到广泛
欢迎。书中对日常行为方式与社交生活中的有关礼仪进行了阐述,对于一个人日
常生活中身体的姿势、手势、服饰、面部表情、擤鼻涕等都做了规定。该书受到
人们的广泛欢迎,表明文艺复兴( )
A.推动了教育的世俗化 B.促进价值观念的变化
C.推动宗教生活世俗化 D.带来世俗生活文明化
44.1517 年 10 月,马丁·路德将手写的拉丁文《九十五条论纲》张贴在威登堡教
堂门口,不久后他便收到了从德国南部倒流回来的印刷本《九十五条论纲》。这表
明( )
A.德国民族意识觉醒 B.西欧识字率在增长
C.抨击教会引起共鸣 D.技术推动社会进步
45.18 世纪 60 年代,牛顿物理学等新兴课程已经通过各种方式成为多数大学的标
准课程。尽管学生在早期教育中被灌输进顺从和正统的观念,但对于学过这些新
兴课程的人来说,他们完全可以用同样的标准来衡量人类事务。这可以用来说明
( )
A.启蒙运动具有广泛社会基础 B.近代大学成为了新思想的摇篮
C.近代自然科学常识逐渐普及 D.人文精神与科学观念相互交融
46.雨果在小说《九三年》中描述 1793 年法国唯一的最高权力机关国民公会,“既
是正式选举会议又是十字街头,既是权威机关又是平民大众,既是法庭又是被
告”。这里的国民公会所体现的政治理念是( )
A.三权分立 B.君主立宪 C.人民主权 D.法律至上
47.“一个人的绝对权力阻碍了国家的发展,不限制这种权力,国家便无法进步。
克服专制王权于是成了继续前进的条件,在这个时候,谁先克服专制王权,谁就
先迈出现代化的第一步。”下列史实中,能证明该观点的是( )
A.发起了光荣革命 B.通过《权利法案》
C.形成责任内阁制 D.1832 年议会改革
48.1742 年,沃波尔因失去议会的支持而辞职,这是英国首相辞职的先例。1784 年
小皮特首相遭到议会下院反对时,提请国王解散下院,提前大选,获胜后仍继续任
职。据此,对英国政治制度表述最准确的是( )A.确立议会权力的至高无上 B.代议制最终完善的标志
C.标志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 D.责任内阁制特点的体现
49.1791 年,美国批准生效的宪法修正案第十条规定,除了明确授予中央政府的权
力以外,其余的权力由各州自行保留。这一规定体现了( )
A.各州自治原则 B.共和制原则 C.各州平等原则 D.联邦制原则
50.1845 年,美国国会通过一项法案:禁止总统在未经国会同意拨款的前提下授权
建造海上缉私船。总统约翰·泰勒否决了该法案,但国会推翻了总统的否决。根
据美国宪法,随后 ( )
A.这项法案将会自动生效 B.国会将自行建造缉私船
C.最高法院可废除该法案 D.总统可再次否决该法案
二、非选择题(第 51 题 25 分,第 52 题 25 分,共 50 分)
51.(25 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代中叶以后,崛起了一些地区性的商帮,他们以地域为中心,以血缘、
乡谊为纽带,以会馆为联系场所,相互帮助,相互提携,形成一支支颇有活力的
生力军,纵横驰骋于商界,操纵着某些地区和某些行业的商业贸易。在这些商帮
中,徽商活动范围极广,“尽天下通都大邑及穷荒绝徼,乃至外薄戎夷蛮貊,海内
外贡朔不通之地”,“足迹无或不到”,他们经营对象品类繁多,有盐、粮食、木材、
茶叶、陶瓷、纺织品、书籍、文房四宝等,其中以盐起家者尤多,开设典当铺、
旅馆、仓库的徽商也为数极众。山陕商的活动地域最初局限于黄河流域,随着盐
法的变化和实力的增强,逐步向南推移,终至“足迹遍天下”,经营项目也日益增
加,主要有盐、粮食、棉布、丝绸、茶叶、铁器、木材、牲畜、陶瓷、金融典当
等。
——据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材料二 世界范围的商品交易市场在欧洲各国的密切关注下得以建立。首先是荷
兰,其次是英国,分别设立了与东方进行贸易的垄断公司。西班牙、葡萄牙、英
国和法国都在大西洋精心培植了以经济利益为目的的殖民体系。贸易保护大大超
出了其推动者的想象。奢侈品成为主流,新商品成为奢侈品。虽然贸易使亚洲人、
非洲人以及拉美人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他们的劳动和原材料成为新的商品,但是
却普遍提高了欧洲人的物质生活。
——[美]马克·凯什岚斯基等著《西方文明史·延续不断的遗产》
(1)据材料一,概括明清时期商帮的基本特点。(9 分)
(2)根据材料一、二,概括说明明朝中后期和 17、18 世纪欧洲的商业发展有哪些
主要的不同,并分析说明欧洲商业发展所产生的社会影响。(16 分)
52.(25 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权利法案》重申了正统的政府必须依法而治这一古老的思想,还规定
议会是英国政府中最高权力的拥有者,议会制定的法律是国内最高法。与其他欧
洲国家的法律制度都是在继承古罗马法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情况不同,英国法律制
度是从自身内部产生出来的,并一直沿着自己的道路独立地向前发展。英国没有
统一的宪法典,三百多年来,一直以自己“无宪法”但有发达的宪政的迷人风采
彪炳于世。一些基本的宪法性法律文件援用了几百年,一直未宣布废弃它们,英
国“新的政治设施总是兴建于旧设施的基础之上。”
——整理自夏新华《借鉴与移植外来宪法文化与中国宪制发展》
材料二 纵观美国宪法诞生前的世界政治形势,封建君主制尚居绝对优势。16 世
纪末尼德兰革命胜利后建立的“联省共和国”,实际上是商业资产阶级和贵族联盟
的寡头统治。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建立的也仅是资产阶级和新
贵族的联合专政。1787 宪法则创立了新的政体,第一条第九项规定“合众国不得
授予贵族爵位”。宪法规定由人民选举总统,人民代表机构有权罢免总统。
——摘编自《评美国 1787 年宪法》
(1)根据材料一,概括英国宪法文化的特征,并说明《权利法案》确立的宪政原则。
(15 分)
(2)根据材料二,分析美国宪法所确立的“新的政体”的进步意义,并结合所学知
识,指出其与英国政体的相同点。(10 分)鹿泉一中高二年级 5 月月考历史答案解析
一、选择题(每题 1 分,共 50 分)
1.答案:C
解析:由材料“周人则直接将姬姓贵族分封到这些异族聚居区”可知,通过同姓
与异姓的交错杂居达到维护统治的目的,故选 C 项;商周时期并未实现中央集权,
故排除 A 项;材料强调的是分封制而非贵族专权,故排除 B 项;材料无法体现增
强文化认同,故排除 D 项。
2.答案:D
解析:春秋时期已经出现了“礼崩乐坏”的局面,战争频繁,诸侯争霸,社会混
乱,故 A、B 两项错误;战国时期周王室加速衰微,只是材料说明的部分内容,故
C 项错误;据材料可知分封秩序被彻底破坏,可以推断出战国时期政治发生根本变
革,故 D 项正确。
3.答案:D
解析: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作为上层建筑的原始历法
不可能诱 导作为经济基础的原始农业,故 A 项错误;材料中并没有提及物候知识
对农业发展的促进作用,故 B 项错误;当时的农业经济不是小农经济,故 C 项错
误;在原始社会末期,随着农业从畜牧业中分离出来并迅速发展,有关农时观念
和知识的历法也随之应运而生,故 D 项正确。
4.答案:C
5.答案:C
解析:百家争鸣的根源是生产力的发展,故 A 项错误;土地私有出现的原因是生
产力发展的结果,故 B 项错误;春秋战国时期,士的分化是社会变革的产物,同
时又进一步推动社会变革,故 C 项正确;士的分化应该是分封制瓦解的产物,不
是井田制,故 D 项错误。
6.答案:A
解析:西周在商代甲骨文的基础上推行金文,文字上的统一促进了对周文化的认
同,从而将民众聚集在一起,故选 A 项;秦朝以来推行统一的货币,故排除 B 项;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意识形态逐步普及,故排除 C 项;秦朝推行
五尺道、直道等,建立了完备的道路交通系统,故排除 D 项。7.答案:D
解析:秦统一六国之后,实行郡县制,百姓虽不是封君的属民,但依然是皇帝的
属民,不能体现“公天下”之开端,故 A 项错误。皇帝集权是“私天下”的表现,
不能体现“公天下”之开端,故 B 项错误。制度法令的统一与郡县制没有直接关
系,故 C 项错误。郡县制依据才干政绩任免官吏,官僚政治取代血缘政治,相比
于之前的分封世袭和世卿世禄制,体现出了一定的“公天下”性质,故 D 项正确。
8.答案:C
解析:据材料“不再设立诸侯王的御史大夫……”、“收管了教育权”和“盐铁官
营推行到诸侯的封国”说明从政治、经济、思想三个方面削弱诸侯国,形成了干
强枝弱的局面,故选 C 项。
9.答案:C
解析:据材料“右侧刻一牛一马拉犁,一人扶犁”和“汉代画像石的牛耕图”并
结合所学可知是铁犁牛耕的应用,故选 C 项;材料反映的是耕作形式不是土地所
有制,排除 A 项;耕犁的发展已进入成熟阶段是唐朝的曲辕犁,排除 B 项;精耕
细作是指在土地上投入过多的劳动,材料只能说明耕作方式不能说明投入过多的
劳动,排除 D 项。
10.答案:B
解析:汉武帝的“推恩令”解决了郡国对中央的威胁,故 A 项错误;汉武帝让均
输官“将这些土特产品运往需要该项物资的其他地区去出售”,其目的在于抑制商
人的活动,故 B 项正确;题干没有提及农民的问题,故 C 项错误;根据题干可知,
汉武帝元丰元年的这一规定,充分体现了汉政府的垄断政策,但是其根本目的还
在于抑制商人的活动,故 D 项错误。
11.答案:C
解析:仁政是孟子的观点,故 A 项错误;儒家思想神学化主要还是由于经过改造
后的儒学思想官方化,故 B 项错误;孔子地位由凡入圣,主要是汉武帝后儒家学
说成为正统思想,儒家思想地位提高,创始人孔子的地位也逐渐提高,故 C 项正
确;经学之士推动有促进孔子神化的作用,但相对于官方来说,并非主要原因,
故 D 项错误。
12.答案:A
解析:材料信息是皇权认可儒家伦理中“亲亲相隐”的原则,从而影响了汉代法律的实施,故 A 项正确。法律面向所有人,不能说司法缺乏公平正义,故 B 项错
误;C 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亲亲相隐”的原则与社会治安日趋恶化没有必
然联系,故 D 项错误。
13.答案:D
解析:材料事例较为典型地反映出当时九品中正制下士族对实际事务一无所知,
故选 D 项;材料事例较为典型地反映出当时九品中正制下士族对实际事务一无所
知,反映出当时九品中正制对社会的消极影响,排除 A 项;材料事例较为典型地
反映出当时九品中正制下士族对实际事务一无所知,未反映儒学受到佛教、道教
冲击,排除 B 项;材料事例较为典型地反映出当时九品中正制下士族对实际事务
一无所知,未涉及经济发展状况,排除 C 项。
14.答案:C
解析:“各执所见”能够集思广益,减少决策失误,并非相互倾轧,故 A 项错误;
专制皇权走向顶峰是在清朝,故 B 项错误;根据“鲜有败事”可知这一制度一定
程度减少了决策失误,故 C 项正确;根据材料可知三省相互牵制,故 D 项错误。
15.答案:B
解析:不应早于东周时期的是指人工冶炼的铁器,故 A 项错误;材料“秦始皇兵
马俑坑出土了约 4 万件青铜铸造的兵器”“汉武帝推行冶铁业官营”表明秦汉时期
大规模制造兵器成为可能,故 B 项正确;冶金技术的突破是生产力发展导致的,
故 C 项错误;推动冶金业服务社会生产的是民营,故 D 项错误。
16.答案:A
17.答案:A
解析:三个伟大的文学家分别体现了道家、儒家、佛家的思想,说明三教的并行
与融合,故 A 项正确;三个诗人分别代表唐代不同的时期,无法体现经济的繁荣,
故 B 项错误;天理人欲观的对立主要在宋代理学形成后才提出,故 C 项错误;由
题干无法得出佛学诗词的兴盛,故 D 项错误。
18.答案:D
解析:据材料“祖宗不以兵柄归有司,故专命官统之”可知宋代重视权力的制衡,
故选 D 项;谏议制度是对皇帝的决定提出意见,据材料“有臣僚建议废除枢密院”
可知不是谏议制度,排除 A 项;材料是建议对军事的改革不是部院间的矛盾,排
除 B 项;材料主要是中央权力制度不是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排除 C 项。19.答案:D
解析:由材料“士大夫便集体制造强大的舆论压力,迫使后妃撤帘归政”可知,
文官对皇权非常维护,防止皇权被外戚所掌控,故 D 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文官
的影响,不是舆论监督,排除 A 项;宋代是专制统治,不是“集体统治”,排除 B
项;材料未体现分散相权,排除 C 项。
20.答案:A
解析:租佃制的不断发展,尤其是从长佃到永佃的发展,可以使农民更好地去协
调用地与养地的矛盾,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甚至避免实行短期契约的分租制带
来的对土地的掠夺式经营,故 A 项正确。土地租佃制的发展不能消除土地用养矛
盾,故 B 项错误;农民长期甚至永久租种土地,并且可以转让租佃权,会使得农
民对土地的使用自主性增强,有利于弱化农民的人身依附关系,也有利于缓解地
主和农民矛盾,故 C、D 两项错误。
21.答案:C
解析:题干“临安的城市中心为资本和商业集中地,皇宫反倒偏居一隅”,可知工
商业发展使得皇宫偏居一隅,故选 C 项;临安既有经济功能又有政治功能,两者
仍就合一,排除 A 项;宋朝时期皇权加强,排除 B 项;题干未提及坊与市,排除 D
项。
22.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唐代以“不娶五姓(唐代门第最高的五大姓氏)女”为恨,
到宋代“娶其妻不顾门户,直求资财”,这说明社会婚姻观念由唐代重视出身门第
到宋代重视资财,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受到商品经济发展的影响,社会观念发生
了改变,因此 B 项正确。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科举制度在隋唐时期出现后,
唐朝依然存在“不以进士擢第”的现象,门阀制度并未立即瓦解,A 项错误;材料
并未体现妇女社会地位的变化,排除 C 项;D 项不能解释材料反映的变化。
23.答案:C
解析:题干中未提及《家礼》和《增损吕氏乡约》对人的自然欲求的扼杀,故 A
项错误;理学成为官方哲学是在南宋时期,且应该是整体、系统的理学体系,不
只是朱熹的具体做法而已,故 B 项错误;题干中“制定了一整套宗法伦理的繁文
缛节,涉及祠堂族田、祭祀家法家礼等民间家族制度的主要内容”,推知朱熹使理
学世俗化,故 C 项正确;实现乡村基层自主管理应该是乡村的具体操作实施,朱熹的做法只是为乡村自治铺垫而已,故 D 项错误。
24.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字体歪斜、有个别字排倒及选字出力者等信息可以得知,西
夏已经出现活字印刷术,故选 A 项;材料仅展示了两本佛经的印刷情况,不能由
此得出活字印刷术在西夏得到普及,排除 B 项;材料展示了活字印刷,而不是雕
版印刷,排除 C 项;材料没有显示宋朝的印刷技术,所以不能得出,西夏的印刷
技术落后于宋朝,排除 D 项。
25.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明朝中后期内阁对皇帝的决策形成了严重制约,
皇帝始终无法改变这种局面,这说明明朝中后期专制皇权不断受到挑战,因此 D
项正确。明朝初期已经废除宰相,A 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皇权受到制约,B 项不
符合材料主旨,排除;材料强调的是君主专制演进情况,并未涉及中央与地方的
关系,C 项错误。
26.答案:D
解析:从材料“康熙四年江南省政区图”“乾隆二十六年江苏省、安徽省政区图”
中可以看出,江南省被划分为安徽、江苏两省,府(州)的数量增多,这体现出地
方势力被削弱,加强了中央集权,故 D 项正确。两幅图的地方政区都是“省”和
“府(州)”,地方政区的层级并未增加,排除 A 项;材料没有涉及省级官员的职权,
排除 B 项;材料没有体现出地方官员的数量,排除 C 项。
27.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秦汉时期,漕运为东西方向”“唐代,漕运线路……呈现出东南、
西北向的变动”“宋元明清时期,漕运则转变为南北方向”,结合所学,这种变动
既体现了经济重心的南移,同时也体现了政治中心由长安向北京的转移,故 D 项
正确。
28.答案:D
解析:由材料“明中后期,大运河流经的东昌府是山东最重要的棉花产区”“所产
棉花多由江淮商人坐地收揽,沿运河运至江南,而后返销棉布”可知,北方的棉
花作为原料运到南方,在南方加工生产成棉布后返销北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明朝中后期,江南棉纺织业发达,民营纺织业甚至超过官营纺织业,工商业市镇
大量涌现,因此材料所述现象产生的主要因素是地区经济的差异,D 项正确。由材料“沿运河运至江南”可知当时棉花、棉布的运输靠的是水运,材料中并未提到
其他运输方式,也未反映交通方式的变革,A 项错误;明朝中后期没有进行土地制
度的调整,B 项错误;材料没有提及商品交易时的支付手段,C 项错误。
29.答案:C
解析:题干无法反映琉球诸国的白银工艺来自于中国,故 A 项错误;外国白银流
入中国是因为中国在海外贸易中占优势,故 B 项错误;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
可知明朝十分重视白银,且中国白银大部分来自于国外,故 C 项正确;题干只是
提及琉球诸国制银工艺,未提及白银在商业中的地位,故 D 项错误。
30.答案:C
解析:材料中“‘愚夫愚妇’都能知能行”说明王艮的主张与王阳明的“知行合
一”思想有相通之处。结合所学可知,王阳明是心学的集大成者。故选 C 项。材
料反映的是王艮的主张继承了王阳明的心学而不是摆脱,排除 A 项。材料中“圣
人之道,无异于百姓日用”体现了王艮认为“道”并不是深不可测的神秘东西,
而是就存在于老百姓的衣食住行中,并不是强调满足市民生活欲望,排除 B 项。
王艮的“百姓日用即道”体现了儒学的世俗化的思想,是对儒学的批判继承;李
贽主张童心说,日常生活皆是理,反对以圣人之道作为标准,具有反传统的叛逆
色彩,二人的思想并不是完全一致的,排除 D 项。
31.答案:C
解析:“对宋明理学的彻底批判”说法太绝对,故 A 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对传
统统治秩序的质疑,故 B 项错误;王夫之反对理学对人性的压抑与束缚,但同时
也主张 顺从传统儒家伦理等级秩序,体现了对儒家的批判与继承,故 C 项正确;
等级秩序不符合市民阶级的政治诉求,故 D 项错误。
32.答案:B
解析:据材料“明清时期,文学家们对现实社会进行了直接的批判,作品对男女
间真挚爱情的描写引起了世人的共鸣”,可知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
扩大,冲击传统礼教观念,从而在一些文学作品中得到体现,故选 B 项。
33.答案:B
解析:“专门以地产收入的多少划分公民的不同等级”不能体现权利和义务的统
一,故 A 项错误;“以地产收入的多少划分公民的不同等级”可见财产对公民参
政有影响,故 B 项正确;“专门以地产收入的多少划分公民的不同等级”不能体现直接民主,故 C 项错误;“专门以地产收入的多少划分公民的不同等级”无法
得出其弊端,故 D 项错误。
34.答案:D
解析:由材料“公民大会并不能通过未经议事会准备和未经主席团事先以书面公
布的任何法案”“凡议事会所通过的判决必须送交陪审法庭,而陪审官的任何投票
都应当具有最高权力”可知雅典具有权力制约思想,故 D 项正确。
35.答案:D
解析:题干中“出自自然理性而为全人类制定的法,则受到所有民族的同样尊重,
叫做万民法,因为一切民族都适用它”,再结合罗马法由公民法(市民法)发展到万
民法的历程以及积极影响,故选 D 项;罗马法中形式主义一直有残余,只是在减
少而已,且题干未提及形式主义问题,排除 A 项;题干提及的是市民法与万民法
的定义问题,且 B 项中“必然”一词太绝对,排除 B 项;罗马法本质上代表奴隶
主的利益,对奴隶是不平等的,且不适合于封建社会以及当今社会,排除 C 项。
36.答案:A
解析:通过题干中“为了私法(特别是其中关于动产的那一部分)的进一步发展,
也不得不参照罗马法的诸原则”,说明罗马法中“保障公民私权”的内容对后世影
响深远,故 A 项正确;罗马法保障罗马公民的利益,而不是全民的利益,故 B 项
错误;题干主要论述罗马法对后世的影响,没有涉及其内容的特点,故 C 项错误;
人文精神与罗马法无关,故 D 项错误。
37.答案:D
解析:公元前 5 世纪中叶,古希腊思想文化繁荣发展,故 A 项错误;B 项不符合史
实;C 项表述错误;由材料“某些智者为达目的,通过不顾事实地玩弄概念,把哲
学蜕化为概念游戏、颠倒是非的方术”可知个人主义的泛滥,故 D 项正确。
38.答案:A
解析:通过题干中“作为人只要研究好人应该做的事就可以了”可以看出,苏格
拉底强调人的作用,这体现了人文主义精神,故选 A 项;苏格拉底强调人的作用,
这属于社会科学的范畴,排除 B 项;亚里士多德使哲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不
是苏格拉底,排除 C 项;苏格拉底强调人的作用,而不是神的作用,排除 D 项。
39.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远征军司令来此目的乃寻找黄金”“发扬光大基督教乃吾人此行之初衷和目的”可知,哥伦布远航既要经济侵略也要文化侵略,A 项符合题意,排
除 B 项。材料中未提及宗教改革和工业革命,排除 C、D 两项。
40.答案:D
解析:题干关键信息点“16 世纪中期”“谷物价格上涨”,通过时间可以联系到新
航路开辟后,大量金银进入欧洲,引发了价格革命,故选 D 项;16 世纪中期,英
国的农业是不断发展的,排除 A 项;“一个农业工人甚至成年累月地劳动”体现
出了劳动积极性,排除 B 项;C 项题中未能体现,排除 C 项。
41.答案:B
解析:由材料“西欧从中国输入的茶叶”可知强调的是出口而非进口,故 A 项错
误;由材料“整个 18 世纪”的时间信息可知,由于殖民扩张推动世界市场的扩展,
促使亚洲商品不断在欧洲市场出现,故 B 项正确;18 世纪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
政策,故 C 项错误;第一次工业革命完成于 19 世纪中期,故 D 项错误。
42.答案:C
解析:根据表中的数据可知,英国从奴隶贸易中获利颇丰,为英国资本主义的发
展提供了资本原始积累,故选 C 项;材料仅涉及英国从奴隶贸易中获取利润,未
涉及人口分布,排除 A 项;材料仅涉及英国从奴隶贸易中获取利润,未涉及美洲
地区的劳动力,排除 B 项;材料仅涉及英国从奴隶贸易中获取利润,未涉及非洲
地区的人口情况,排除 D 项。
43.答案:D
解析:材料“对日常行为方式与社交生活中的有关礼仪进行了阐述”,带来世俗生
活文明化,故选 D 项;材料是对世俗生活的规范,与教育世俗化无关,排除 A 项;
材料是对世俗生活的规范,与价值观念的变化无关,排除 B 项;材料是对世俗生
活的规范,与宗教生活世俗化无关,排除 C 项。
44.答案:C
解析:材料反映了《九十五条论纲》由手稿很快变成印刷本并迅速传播,这说明
《九十五条论纲》抨击教会的内容引起了广泛共鸣,故 C 项正确。材料没有反映
德国民族意识的信息,排除 A 项;《九十五条论纲》变成印刷本不能说明西欧识
字率在增长,排除 B 项;材料无法体现技术推动了社会进步,排除 D 项。
45.答案:D
解析:材料强调的是具有科学精神的新课程,而不是强调启蒙运动的社会基础,故 A 项错误;“对于学过……人类事务”,材料强调近代科学课程的影响,而未涉
及到近代大学的影响,故 B 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科学知识普及所带来的影响,
而不是强调近代自然科学知识的普及,故 C 项错误;据材料可知科学理论促进人
们的思想解放,依所学可知,牛顿经典力学为启蒙思想和唯物主义哲学奠定了科
学基础,故 D 项正确。
46.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描述可知,国民公会由人民的代表组成,既代表人民又受到人民
监督,这体现了人民主权的政治理念,故 C 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三权分立、君
主立宪、法律至上的内容,排除 A、B、D 三项。
47.答案:B
解析:1689 年《权利法案》的颁布,限制了王权,确立了议会主权,标志着君主
立宪制政体的建立,迈出了近代化的第一步,故选 B 项。
48.答案:D
解析:“1742 年,沃波尔因失去议会的支持而辞职,这是英国首相辞职的先例”没
有体现议会权力至上的观念,故 A 错误;“英国首相辞职的先例”只能说明在完善
之中,故 B 错误;“君主立宪制确立”的标志为《权利法案》的颁布,故 C 错误;材
料内容体现的是内阁制下首相与议会之间的关系,故 D 正确。
49.答案:D
解析:美国联邦制通过联邦与州之间权力的分立与制衡构建了处理集权与自治、
中央与地方关系的国家结构模式,材料“除了明确授予中央政府的权力以外,其
余的权力由各州自行保留”正是联邦制的体现,故选 D 项;材料既强调加强中央
政府权力,又强调保证各州权力,排除 A 项;共和制原则指总统由选举产生并直
接领导政府,不对议会负责的国家体制,排除 B 项;材料强调中央集权与地方分
权的有机结合,没体现各州平等问题,排除 C 项。
50.答案:A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根据美国 1787 年宪法的规定,美国总统对宪法负责,
可以否决国会通过的法律,但国会复议时若以三分之二多数再次通过,即为有效。
与试题中提供的 1845 年案例相对应,在国会推翻了总统的否决之后,国会先前通
过的法案理应自动生效。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 A 项。B 选项错误,不符合流程;C
选项错误,一旦复议通过最高法院也无法废除;D 选项错误,总统无法再次否决法案。
二、非选择题
51.答案:(1)特点:以地域为中心,以血缘、乡谊为纽带,以会馆为联系场所;
活动地域逐渐扩展;从事传统的商业经营和长途贩运,涉及领域逐渐扩大。(9 分)
(2)不同:中国仍是以传统的经营方式,西方开始出现国家支持的近代化经营手段;
中国仍是国内贸易为主,欧洲开拓世界贸易; 中国以和平的方式经商,西方致力
于拓展殖民地;中国的商业仍是传统的商品,欧洲的商业活动出现大量新商品。
(8 分)
影响:给亚非拉人民带来了灾难和摧残;改变了欧洲人的物质生活,增加了资本
的原始积累,有利于欧洲社会转型;激化了西欧各国的矛盾,引发了西欧争夺殖
民霸权的战争。(8 分)
52.答案:(1)特征:原生性(独立自主性);不成文性;延续性(保守性)。(9 分)
宪政原则:法治;议会主权(议会至上)。(6 分)
(2)进步意义:从根本上否定了封建君主制度;开创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政体。
(4 分)
相同点:都属于代议制民主;司法独立;体现分权与制衡的原则;资产阶级掌权。
(6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