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2020届高三历史4月联考试题(Word版附解析)
加入VIP免费下载

北京市2020届高三历史4月联考试题(Word版附解析)

ID:440748

大小:3.23 MB

页数:14页

时间:2020-12-23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4 月份月考 A 卷 历史试卷 2020.4 (考试时间 90 分钟满分 100 分) 第一部分 1.2002 年发掘出土的 36000 多枚里耶秦简,计 20 多万字,内容多为官署档案,记事详尽,出 现了史书尚未记载的“洞庭郡”以及令西方都震惊不已的“九九口诀”,就目前公开的竹简内 容已经改写了某些文史记载中的秦代历史。根据上述材料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文献中关于秦朝的记载不可靠 B. 官员记录的档案不能作为史料 C. 只有经考古证明的结论才可靠 D. 考古发现能弥补历史文献不足 【答案】D 【解析】 【详解】里耶秦简属于一手史料,其记载的内容丰富了秦代历史,这说明考古发现能够弥补 历史文献的不足,故选 D。AC 项说法过于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官员记录的档案经过甄 别可以作为史料,排除 B。故选 D。 2.宋朝初年加强中央集权的改革中,军事制度是改革的核心内容之一。以下对于宋初军事制度 改革的理解正确的是 ①枢密院与三衙分权强化皇权 ②枢密院专掌军政分散相权 ③地方精锐编入禁军加强中央 ④派文官出任统帅指挥军队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宋代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可知,枢密院与三衙分权强化皇权,枢密院专掌军政 分散相权,地方精锐编入禁军加强中央都是宋初军事制度改革的内容,①②③符合题意,故 选 B;宋代派遣文官出任地方长官,不是统帅指挥军队,④错误,排除 ACD。故选 B。 3.宣德二年(1427 年)的科举会试首次实行南北卷制度。会试录取 100 人,其中南方 60 人, 北方 40 人。后来,南北卷演变为南北中卷,录取比例也逐渐稳定。南卷、中卷和北卷的录取 人数分别占会试录取总人数的 55%、10%和 35%。这一政策的目的 ①选拔出不同地域的优秀人才 ②保持人才来源的地域平衡③加大社会各阶层人员流动性 ④确保满洲贵族子弟特殊性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科举考试实行分卷选拔,既有利于选拔出不同地域的优秀人才,也能够保持人才来 源的地域平衡,照顾到了不同地区发展的不平衡性,①②符合题意,故选 A;③是科举制的 影响,不是分卷政策的目的,③错误;满洲贵族子弟主要是在清代受到照顾,④错误,排除 BCD。 故选 A。 4.“今海宇承平已久户口日繁……令直省督抚将见今钱粮册内有名丁数勿增勿减永为定额其 自后所生人丁不必征收钱粮编审时止将增出实数察明另造清册题报”此举 ①即“滋生人丁永不加赋” ②保证了国家财政收入 ③削弱了人身依附关系 ④限制了人口正常增长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据“将见今钱粮册内有名丁数勿增勿减,永为定额”可知此举为“滋生人丁永不加 赋”,①正确;按照固定的人丁数目征收赋税保证了国家的财政收入,②正确;此举不再对人 民增加赋税,进一步削弱了人民对国家的依附关系,③正确;此举有利于刺激人口的增长,④ 错误。综上所述,故选 A,排除 BCD。 5.“见今中国已开通商口岸以外,应准添设下开各处,立为通商口岸;以便往来侨寓、从事商 业工艺制作。所有添设口岸,均照向开通商海口或向开内地镇市章程一体办理;应得优例及 利益等,亦当一律享受:湖北省荆州府沙市,四川省重庆府,江苏省苏州府,浙江省杭州 府。”此约签订后 A. 多口通商,打破了闭关政策 B. 刘步蟾等率舰巡海作战 C. 列强掀起对中国的瓜分狂潮 D. 清政府为“洋人的朝廷” 【答案】C 【解析】 【详解】据“湖北省荆州府沙市,四川省重庆府,江苏省苏州府,浙江省杭州府”可知是开 放了沙市、重庆、苏州和杭州,此条约为《马关条约》,此条约的签订使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 狂潮,故选 C;打破闭关政策的是《南京条约》,排除 A;B 项发生在《马关条约》签订以前,排除;《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沦为“洋人的朝廷”,排除D。故选 C。 6.蔡元培先生力主培养公民道德。“何谓公民道德?曰法兰西之革命也,所标榜者,曰自由、 平等、博爱。道德之要旨,尽于是矣”“必择其可以消化者而吸收之”且“必须以我食而化 之,而毋为彼此所同化,只有志行薄弱者,一到国外留学,即弃捐其我而同化于外人。”据 此可知,蔡元培先生 ①提倡吸纳西方道德观念 ②彻底否定中国传统文化 ③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④奉行思想自由兼容并包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据“必择其可以消化者而吸收之”可知①符合题意;据“必须以我食而化之,而毋 为彼此所同化”可知④符合题意,故选 B;蔡元培并没有彻底否定中国传统文化,也没有主 张中体西用,②③说法错误,排除 ACD。故选 B。 7.历史地图是历史学习的重要工具。观察如图,对当时人民军队作战形势判断正确的是 A. 从北往南依次推进 B. 基本消灭国民党军队主力 C. 揭开战略反攻序幕 D. 推翻了国民党政权的统治 【答案】B 【解析】【详解】根据“解放战争时期的战场形势图”可知为辽沈战役、平津战役、淮海战役,即基 本消灭国民党主力的三大战役,故选 B;三大战役的顺序为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 并不是从北往南依次推进,A 错误;1947 年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揭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C 错误;1949 年 4 月解放南京,推翻了国民党反动统治,D 错误。 8.“双方约定陕甘毗邻区互不侵犯,各守原防;红军同意恢复东北军六十七军在甘泉、延安公 路的交通运输和通商活动;延安、甘泉两城现驻六十七军部队所需粮柴等物可向苏区采购。 准许当地苏维埃政府发动群众运送粮柴进城出售。”此协定 A. 推动了中央苏区经济发展 B. 有利于统一战线逐步形成 C. 国共两党达成第一次合作 D. 局部实现了工农武装割据 【答案】B 【解析】 【详解】据题意可知陕北苏区红军与东北军六十七军达成协定,此举有利于团结东北军,从 而推动统一战线的逐步形成,故选 B;此协定与推动中央苏区经济发展无关,排除 A;国共第 一次合作是在国民革命时期,排除 C;工农武装割据在此协定达成之前就已经实现,排除 D。 故选 B。 9.在这些 1953 年的画面中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下列对其解读正确的是 A. 当时我国各行业实现了机械化 B. 促进各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C. 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造同步进行 D. 推动城市化进程是建设的重点 【答案】C 【解析】 【详解】“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及商业”反映了社会主义建设,“国民经济中社 会主义成分比重稳步增长”反映了社会主义改造,所以这两幅图片反映了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造同步进行,故选 C;A 项说法过于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各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十 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排除 B;图片内容不是推动城市化进程,排除 D。故选 C。 10.立宪主义是近代西方的产物,其思想源头最早可以追溯至古希腊时期。近代中国各界关于 宪政模式的探索从未间断。在中国近现代法治探索中出台过的具有宪法性质的文件有 ①《钦定宪法大纲》 ②《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 ③《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④《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③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钦定宪法大纲》出现于清末新政,《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于中华民国成立后, 都具有宪法性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起到了临时宪法的作用。①③④均符 合题意,故选 B;《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是国共两党达成的协议,属于政治文件,不具 有宪法性质,故排除包含②的 ACD。故选 B。 11.对此解读正确的有 ①要求打破等级秩序 ②带有“举贤”思想 ③追求自由平等公正 ④背离礼治法治主张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据荀子的观点可知他主张打破等级秩序,①符合题意;据“如果农民工匠的后代中 发现其天赋中有金有银者,他们就应该重视他”可知体现了“举贤”思想,②符合题意。荀 子和柏拉图的主张中都没有体现追求自由平等和背离礼治法治的内容,③④不符合题意。故 选 A,排除 BCD。 12.在 1832 年之前,英格兰各个郡选区中,选举权统一授予所有年收入 40 先令的地产者。这 一选民财产条件是 1429 年的议会法规定的,议会下院选举制具有“超稳定性”。但 1832 年, 一切都在改变。据此可推知,工业革命A. 加快了议会改革进程 B. 打破了制度的平衡性 C. 壮大了无产阶级力量 D. 推动了无产者的联盟 【答案】A 【解析】 【详解】1832 年议会改革降低了对选举权的财产资格限制,说明工业革命加快了议会改革进 程,故选 A;打破制度的平衡性的说法有误,题意无从体现,排除 B;材料主要强调了工业革 命对资产阶级发展的推动作用,CD 项与题意主旨不符,排除;故选 A。 13.下列对如图 分析解读准确的有 A. 日军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 B. 日本法西斯进入了全面进攻状态 C. 中国战区两大战场初步形成 D. 世界反法西斯力量协同作战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同盟国军队进攻方向”和图示内容可知当时实现了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的协同 作战,故选 D;材料反映的是同盟国军队的进攻方向,不是日军偷袭珍珠港和日本法西斯的进 攻,排除 AB;图中战争范围包括东南亚,不是反映了中国战区两大战场的初步形成,排除 C。故选 D。 14.根据如图信息判断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的A. 美国 B. 俄国 C. 英国 D. 法国 【答案】C 【解析】 【详解】据表格内容可知,1870 年是第一次工业革命完成前后,C 国人均 GDP 遥遥领先世界 其它国家,由此判断该国为英国,故选 C;美国不是欧洲国家,排除 A;俄国是帝国主义国家 中最落后的,所以 B 不是俄国,排除 B;结合所学判断 D 应该是俄国而不是法国,排除 D。 故选 C。 15.“二战后的民族主义者向着过去,向着未来敞开了他们的政治情感,正如伯纳德·戴迪诗 中预言的那样”。这反映了当时 A. 西方国家对外殖民扩张加剧 B. 冷战背景下国际形势的紧张 C. 战后非洲民族独立运动高涨 D. 不结盟运动致力于经济斗争 【答案】C 【解析】 【详解】据“从毫无结果的旅途中走出,从狂风暴雨中走出”并结合所学可知反映了二战后 非洲民族独立运动的高涨,故选 C;二战后西方国家对外殖民霸权衰落,排除 A;该诗反映的 是非洲民族独立运动的高涨,而不是冷战背景下国际形势的紧张和不结盟运动的发展,排除 BD。故选 C。第二部分 16.文明起源与国家产生,是人类历史上最重大事件之一。但对于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古代文 明的起源和早期发展,在相当长时间里,既缺乏资料,也缺乏系统的认识。 为什么说这一时期出现了早期国家的雏形?2001—2016 年,“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取得了重 大成果,分析其原因。 【答案】通过墓葬规模 差异可以看出社会贫富分化与不平等已经出现,私有制的产生;出 土的代表权力权威的仪式用品、礼器,阶级分化日益明显,出现权贵阶层;发掘出的大型壕 沟等工程说明当时社会不仅具备了一定的物质实力,而且已具备一定的权力号召和社会动员 组织能力,即具备行政管理能力。可以推测,当时已经出现了早期国家的雏形。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综合国力的迅速提升;中国考古学的发现与研究逐步积累;最新的科学技 术不断被引入,多学科交叉研究;“探源工程”作为重点项目,得到大力支持;探寻中华文 的明之源,彰显大国自信。 【解析】 【详解】根据“发现高级大墓和小型墓葬共存、分区埋葬的现象;大墓中发现多件石钺、石 锛等仪仗武器”等信息可以看出当时出现了贫富分化与不平等现象,私有制出现,并且出现 了代表权力权威的物品,阶层分化明显,出现了权贵阶层;根据“发现一条长达 2000 米、最 宽约 30 米、最深至 6 米的大型环绕壕沟遗迹”可知当时的社会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物质实力, 也具备了一定的权力号召和社会动员能力。由此推测当时已经出现了早期国家的雏形。 据“2001—2016 年”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取得重大成果的原因要结合当 时的社会背景和社会经济,从改革开放后国力的上身、考古学的发展与积累、最新科技的引 入、政府的支持等方面进行总结作答。 17.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中国知识分子的信条。 孔 子 孔子和各家的创始者一样,为宣传自己的理论,为以自己的理想“救世济民”东奔 西忙,得意的日子并不多,更多的是“厄于陈,困于蔡”的艰难奋斗。他死的时候也没 有统治者给他谥号与尊荣。后来经过“亚圣”孟子的发挥,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 术”的肯定,儒学升为百家之首和唯一正统,孔子的地位也越抬越高,由“先师”而“文 宣王”,由“文宣王”而“大成至圣文宣王”,而“万世师表”,而人见之皆要跪拜的偶 像。 顾 炎 武 生活于明末乱世,目睹时世艰难,自崇祯十二年后,即开始搜集史籍、实录、方志 及奏疏、文集中有关国计民生的资料,并对其中所载山川要塞、风土民情作实地考察, 以正得失。晚年时,他将书稿一分为二:"一为舆地之记(《肇域志》),一为利病之书 (《天下郡国利病书》)"。 林 则 徐 蒋氏(蒋廷黻)论林则徐,有两个林则徐,一是士大夫眼中之林则徐,一是真实的 林则徐。士大夫眼中的林则徐,百战百胜,洋人闻其名而丧胆,惜奸臣琦善收受英人贿 赂,致林去职,局面遂不可收拾。其实,真实的林则徐彼时已然觉悟:我方军器、实力 皆远逊于西。他竭力买外国炮、外国船,且派人翻译外国刊物。他在广东搜集到的大量 资料,后来都给了魏默深(源),魏氏据之撰成《海国图志》。说林则徐是“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第一人”,并不为过。林则徐的软肋是过于顾惜“羽毛”,为“士林清誉”而惧 受“清议”指摘,无勇气登高一呼而醒世人。其“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万众景仰,然林氏终受声名所累! 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围绕“时代与知识分子”,自行拟定一个论题,并就该论题进行阐述。 (要求:论题观点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叙述准确) 【答案】应关注知识分子的家国情怀担当精神的同时,关注其身上负有的时代烙印。 等级 评分依据 一等 ①选题符合材料主旨,观点全面、明确;②史实正确,必须结合不同时代进行论证;③论证充分,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二等 ①选题基本符合材料主旨,观点较明确;②史实基本正确,但史论较为单一;③论证较完整,表述基本清楚。 三等 ①选题偏题,有观点,但不够明确;②引用史实进行论述但史实不完全符合要求或不恰当;③有论证过程,但说服力不 足,表述不够清楚。 【解析】 【详解】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解答本题首先应根据材料内容总结论点,再结合相关史实对该 论点进行论述。根据“为宣传自己的理论,为以自己的理想‘救世济民’东奔西忙”、“对其 中所载山川要塞、风土民情作实地考察,以正得失”、“他竭力买外国炮、外国船,且派人翻 译外国刊物。他在广东搜集到的大量资料,后来都给了魏默深(源),魏氏据之撰成《海国图 志》”等信息可知体现了知识分子的时代担当家国情怀。结合孔子、顾炎武和林则徐的个人 经历和相关思想展开论述即可。 18.武汉作为中国的中部重镇,见证了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变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自 1861 年 3 月起,在老汉口镇的下游沿长江先后开辟了汉口英租界、汉口德租界、汉口 俄租界、汉口法租界和汉口日租界五国租界,设置工部局、巡捕房、领事法院(庭)等管理 机构。张之洞,1889 年督鄂,时年 52 岁。(1907 年离任,任湖广总督长达十九年)。 1890 年,成立湖北铁政局,奏请朝廷,定名为“汉阳铁厂”。1892 年主持创办汉阳兵工 厂,1894 年建成。 1906 年,汉口至北京正阳门全长 1200 余公里的芦汉铁路通车,并改称京汉铁路。该铁路 80%的轨道用的是汉阳铁厂的产品。多家国内外船运公司以汉口为中心开辟长江航线,使武汉 自古以来的水运优势跃上一个新的台阶。19 世纪末,汉口成为国内最大的米谷集散中心。汉 口进出口额从张之洞当政前的百万两左右到 1904 年突破 1 亿两大关,一时有了“东方芝加哥” 的称号。 1911 年武汉中大型官办民办企业 28 家,资本额达 1724 万元,在全国各大城市中居第二 位。 武汉地区出现的算学学堂、矿务学堂、自强学堂、湖北武备学堂、湖北农务学堂、湖北 工艺学堂、湖北师范学堂、两湖总师范学堂、女子师范学堂等等,涵盖了普通教育、军事教 育、实业教育、师范教育等多个领域。 1896 年起编练湖北新军,到 1905 年,已编成陆军第八镇 1 万多人、暂编第二十一混成协 5000 余人。 1911 年,武昌首义,宣布脱离清朝,建立政权。 1917 年,中国政府收回汉口德租界。 1925 年,中国政府收回汉口俄租界。 1926 年,北伐军攻占武汉三镇,1927 年初,国民政府自广州迁至武汉。1 月 5 日,数十 万群众冲击了汉口英租界,3 月 15 日,国民政府正式收回该租界。 武汉三镇的近代化是中国社会近代化的缩影。依据材料,概括清末民初武汉三镇近代化的表 现,并分析其原因。 【答案】武汉包括汉口、汉阳、武昌三镇。清末民初武汉三镇逐渐走向近代化,其表现在: 经济上大量兴办近代工业、发展近代交通;军事上编练新军;教育上建立起近代教育体系、 积极发展多种类型的专业化教育;政治上积极推进反专制反侵略的民族民主运动。同时,武 汉三镇近代化各有侧重。商业汉口、工业汉阳、文教武昌。各具风貌、功能互补。 分析其原因,主要受到以下几方面因素的影响:客观因素:优越的地理位置、便利的交通和 特殊的政治军事地位。武汉九省通衢,长江沿岸城市,交通便利。周围矿石、棉花资源丰富。 武汉曾经作为《天津条约》开放商埠、湖广总督总在地、国民政府所在地,这些特殊的身份也为其近代化提供了便利。 历史积累:明清时期,汉口成为工商业市镇,靠近南方粮食、棉花产地和市镇网络、为武汉 近代化奠定物质基础。 外来因素: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武汉成为通商口岸,西方工业文明大量涌入;同时,租界 的出现也客观上有利于传播西方的经济、文化。 经济因素:近代以来武汉地区自然经济逐渐走向解体,为工业化发展创造条件。晚清时期, 洋务运动、尤其是张之洞个人的努力推动洋务企业的大量出现和近代化交通通讯事业的快速 发展。同时,武汉地区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也不断壮大。 政治、文化因素:武汉地区工业化的发展促进了民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实力增强。晚清民 初的一系列政治运动、大量新式学校的建立促进了新式人才的培养和新思潮的传播。 【解析】 【详解】近代化主要体现在政治近代化、经济近代化和思想近代化等方面。关于武汉三镇近 代化的表现可综合材料和所学从这三个方面展开论述。在政治上主要是积极推进反专制反侵 略的民族民主运动;在经济上自然经济解体比较彻底,民族资本主义、洋务企业、近代工业 和近代交通等都有显著发展;思想上建立起近代教育体系,促进了新式人才的培养和新思潮 的传播等。原因结合所学可从武汉三镇的地理位置、交通和自然资源、经济发展的传统和基 础、外来文明的入侵和涌入、自然经济的解题和近代工业的发展、政治运动的发展、近代教 育的兴起等方面进行总结。 19.公共文化相对于经营文化而言,是为满足社会的共同需要而形成的文化形态。 材料一 19 世纪中后期,英国中产阶级参与并领导了城市改革。改造后的工业城市,其 街道的扩展,照明设施的改进,以及诸如音乐厅、俱乐部及百货商店等公共文化场所的出现, 使原本只局限于家庭等狭小的私人空间的中产阶级文化由此得到扩展,形成一种在公众面前 展示的公共文化。通过一系列公共仪式活动,中产阶级将阶级、身份的区别以及属于这一阶 级的文化、价值观非常直观地表现在公众面前,增强了中产阶级的阶级认同感和阶级凝聚力, 进而扩展了他们在这些工业城市,乃至全国的社会影响。 ——摘编自王蓓《十九世纪中后期英国工业城市改革与中产阶级公共文化》 材料二 在 20 世纪的 100 年中,中国人对于“公共文化”概念的使用,主要是从空间上 来理解的,这里的“公共”限定词是指面向社会公众的场所。报刊亭、电影院、公园等公共 文化场所的兴建及各类文化组织的创办和成长,逐步形成了近代中国的公共文化领域,由此 改变了中国社会的知识生产和信息传播的方式。通过公共文化领域的公共传播机制,培育新的市民社会,这为古老中华民族从中古国家转入近代国家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前提。 ——摘编自傅才武《论近代公共文化领域在建构国家认同过程中的功能与作用》 依据材料,以中英两国为例,分析公共文化是怎样推动近代化的发展。 【答案】改善了人们的生活环境;改变了知识生产与传播的方式,丰富了人们的精神世界, 促进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推动了资产阶级文化的发展,增强了资产阶级的认同感和影响力; 推动社会阶层的沟通,促进近代民主思想不断深入。 【解析】 【详解】根据“改造后的工业城市,其街道的扩展,照明设施的改进,以及诸如音乐厅、俱 乐部及百货商店等公共文化场所的出现”可知改善了人们的生活环境,改变了知识生产与传 播方式,丰富了人们的精神世界,推动了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根据“增强了中产阶级的阶 级认同感和阶级凝聚力,进而扩展了他们在这些工业城市,乃至全国的社会影响”、“通过公 共文化领域的公共传播机制,培育新的市民社会”等可知推动了资产阶级文化的发展,增强 了资产阶级的认同感和影响力;推动社会阶层的沟通,促进近代民主思想不断深入。 20.关于《巴黎气候变化协定》 1992 年,在巴西召开的由世界各国政府首脑参加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会议上,开放签署 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这是第一个为全面控制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以应对全 球气候变暖给人类带来的不利影响的国际公约。1997 年达成的《京都议定书》,使温室气体减 排成为发达国家的法律义务。2015 年 12 月,《巴黎气候变化协定》在巴黎气候变化大会上通 过,次年 4 月在纽约签署。这份有法律约束力的协定为 2020 年后全球应对气候变化作出了安 排。 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二次会议于 2016 年 9 月批准中国加入该协定。 美国于 2017 年 6 月宣布退出该协定。 依据材料和所学,分析制定《巴黎气候变化协定》的社会背景;就“公约”到“协定”的历 程,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世界经济持续发展,全球化进程加快,气候变化带来的风险和影响也日趋显著,环 境与发展问题成为各国所关注,共同协商,形成约束力才能解决问题;发达国家自工业革命 以来至 21 世纪的发展模式、对环境的破坏及享有的发展红利,因此有责任和义务首先承担解 决全球环境问题;“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是出于历史原因和经济发展水平考虑,是建立公 正合理的新秩序的努力;联合国在国际交往中的作用日益增加,中国尊重联合国、并承担相 关的大国责任和义务。 从《公约》到《协定》20 多年的历程表明,解决气候变化问题任重道远,艰难曲折;既关注 未来又兼顾历史,要充分体现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和各自的原则”, 才尽显公平和平等;我国倡导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是符合时代潮流和趋势的;同时也必 须在联合国框架下,才能有效地抵制大国强权、霸权政治。 【解析】 【详解】背景:根据“2015 年 12 月”并结合所学可知《巴黎气候变化协定》制定的社会背景 主要是经济全球化发展,气候问题逐渐严重,基于历史原因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环境保 护中承担的责任不同等。 看法:综合材料内容可知,从《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到《巴黎气候变化协定》这 20 多 年发展 历程可知,解决气候变化问题任重而道远,既要关注未来又要兼顾历史,发达国家 和发展中国家在解决气候问题应该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和各自的原则”。世界各国应该 加强合作,共同携手解决气候问题。 的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