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密云区2020届高三历史下学期第一次阶段测试试题(Word版附解析)
加入VIP免费下载

北京市密云区2020届高三历史下学期第一次阶段测试试题(Word版附解析)

ID:440749

大小:541.3 KB

页数:15页

时间:2020-12-23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密云区 2019-2020 学年第二学期第一次阶段性测试 高三历史试卷 2020.4 第一部分选择题(共 45 分) 1.《尚书》等古代典籍中说天子享受驾六待遇,而《周礼》等则认为天子坐车是“驾四”。对 此,史学家一直有争论。2002 年洛阳东周王城广场地下“六马驾一车”考古遗存被发现,天 子“驾六”还是“驾四”的争议不证自明。可见 A. 没有遗址辅证的古书必然有争议 B. 古代书籍与历史遗址有互证作用 C. 考古遗址是历史认识的唯一来源 D. 《周礼》等书历史研究价值不大 【答案】B 【解析】 备选项中“古书必然有争议”的表述太绝对,故 A 项排除;据材料中“2002 年洛阳东周王城 广场地下‘六马驾一车’考古遗存被发现,天子‘驾六’还是‘驾四’的争议不证自明”等 信息可得出其说明古代书籍与历史遗址有互证作用,故 B 项正确;据所学可知历史认识可通 过考古发现、史料考证等方法,考古遗址并非历史认识的唯一来源,故 C 项排除;尽管《周 礼》中关于天子坐车的规定与考古发现不符,但不能据此就完全否定《周礼》的历史研究价 值,故 D 项排除。 2.有学者谈到,中国在公元后的两个世纪里多次出现遍传南北的大瘟疫,死人无数。在此背景 下,终于出现了“实为中国医学史上划时代的作品”。这部作品应该是 A. 《黄帝内经》 B. 《伤寒杂病论》 C. 《本草纲目》 D. 《天下郡国利病书》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黄帝内经》成书于大约 2000 年前的秦汉时期,不符合材料中“公元后的两个世纪” 的信息,故 A 项错误;材料中“公元后的两个世纪里”时间属于历史上东汉时期,《伤寒杂病论》是东汉张仲景于 210 年写成的医书,故 B 项正确;《本草纲目》是明朝李时珍的医书,不符 合题干时间,故 C 项错误;《天下郡国利病书》是明末清初顾炎武的关于地理方面著作,时 间不符,故 D 项错误。 考点:古代中国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古代科技·医学。 3.两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水稻由原来的直播变成育秧移栽,普遍实行麦稻兼作,还发展种桑 养蚕、培植果树、种植药材等。这表明 A. 南方赋轻役稀,社会相对安定 B. 南方商业活跃,城市经济繁荣 C. 江南开发加速,农业多种经营 D. 经济重心南移,租佃关系发展 【答案】C 【解析】 根据材料“江南地区水稻由原来的直播变成育秧移栽,普遍实行麦稻兼作,还发展种桑养蚕、 培植果树、种植药材等。”结合所学可知由于北方人口南迁,江南地区得到了开发,农业生 产技术得到了改进,实行农业的多种经营,故 C 项正确。A 项材料没有体现,排除。材料强调 的是南方的农业发展,而不是南方的商业,故 B 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涉及租佃关系,故 D 项 错误。 4.忽必烈意取传统经典《易经》中“至哉坤元”将国号由“大蒙古国”改为“大元”,向来以 正统皇帝自居的朱元璋称各民族“华夷一家”,雍正帝宣称清朝建立是“尧舜以来中外一家之 统也”。这说明 A. 中华文化凝聚力很强 B. 传统华夷观已经被摒弃 C. 民族平等思想的发展 D. 少数民族融入中原文化 【答案】A 【解析】 【详解】受《易经》启发蒙古国改国号元,朱元璋称各民族“华夷一家”和雍正帝称清朝建 立是“尧舜以来中外一家之统也”,说明到封建社会后期,中华文化的凝聚力日益加强,A 项 正确;传统的华夷观“被摒弃”与清代前期的“天朝上国”观念和理藩院等史实不符,B 项错 误;“民族平等思想”不是材料主旨,C 项错误;少数民族融入中原文化不是三个做法的共同 点,D 项错误。 5.下图是学者辛向阳综合考虑“社会稳定”“经济业绩”“科技进步”“思想发展”和“疆域变化”等因素绘成的《中国历代兴衰图》(局部)以下对①②③④各朝代特点描述正确的是 A. ①—社会稳定、思想发展、疆域广阔 B. ②—科技落后、经济发展、疆域广阔 C. ③—社会动荡、思想停滞、科技落后 D. ④—社会稳定、经济停滞、思想活跃 【答案】A 【解析】 【详解】概括图片信息和所学知识可知,①为唐朝,是我国古代史上的鼎盛时期之一,社会 稳定,国土面积辽阔,经济发展繁荣稳定,出现了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等,社会文化开放包 容,故 A 项正确。②为北宋时期,此时中国处于分裂状态,但经济文化发展繁荣,活字印刷 术、指南针和火药促进时代进步,故 B 项错误。③为南宋时期,分裂割据和动荡,但理学成 熟,指南针等广泛运用,故 C 项错误。④为清朝前期,社会较为稳定,农耕经济发达,但思 想专制严重,故 D 项错误。 6.《中国近代社会史》中说:“中国是先有近代历史,然后才逐步形成了近代社会阶级结构体 系。它一方面表现为封建社会阶级结构体系的分解和近代新的阶级结构体系的成长,又表现 为新旧两种社会阶级结构在近代社会生活中的融合。”据此可知,中国近代社会阶级结构体 系 A. 是中国封建社会阶级结构形式的完整演化 B. 未经历剧烈的阶级分化而逐步形成 C. 体现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 D. 表明中国近代独立完整的社会形态 【答案】C 【解析】 【详解】近代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一社会形态下,一方面冲击旧有的封建社会阶 级结构,另一方面又促进新的社会阶级结构的形成,同时两种不同的社会经济结构在这一社会形态下不断融合,因此近代社会阶级结构体系体现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一社会性 质,C 正确;根据材料“封建社会阶级结构体系的分解”可知,近代中国社会阶级结构体系瓦 解着原有的封建社会阶级结构,不能作为封建社会完整演化形态的组成部分,排除 A;近代中 国的社会结构是通过不断的瓦解重构形成的,其过程伴随着剧烈的社会变革,B 排除;近代中 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并不是独立完整的社会形态,排除 D。 7.《新青年》创刊之初,宣扬科学与民主,介绍西方思想,却没有受到关注,不得不休刊。复 刊后,对孔教展开猛攻,在国内引起强烈反响。《新青年》影响力增强主要得益于 A. 资本主义迅猛发展 B. 顺应社会时局变化 C. 儒家思想地位动摇 D. 巴黎和会引发关注 【答案】B 【解析】 【详解】《新青年》创刊之初,宣扬科学与民主,介绍西方思想,却没有受到关注,《新青年》 猛攻孔教,在国内引起强烈反响,说明《新青年》影响力增强主要得益于顺应社会时局变化, 故选 B;AD 材料无法体现,排除;C 是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不是《新青年》影响力增强的原因, 排除。 8.1938 年,中共中央机关刊物《解放》周刊连续发表文章,总结七年来党在东北抗日游击战 争中的经验教训,其根本经验的第一条便是“巩固和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分裂则败, 联合则胜’,成为铁一般的定律”。这是中国共产党总结东北抗日斗争经验教训的第一次尝试。 材料反映了中国共产党 ①总结全面抗战的经验教训 ②在东北地区长期坚持抗日斗争 ③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准备 ④强调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重要性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C 【解析】 中国共产党总结的是自 1931-1938 年这七年内的东北抗战经验,而非 1937 年以来全面抗战的经验教训,故①项错误。中共中央在《解放》周刊的文章中,总结了七年来党在东北抗日游 击战争中的经验教训,表明党在东北地区长期坚持抗日斗争的历史事实,故②项正确。1938 年正处于抗日的胶着时期,抗日战争的前景尚不明确,故③项错误。中国共产党将抗日民族 统一战线的“巩固和扩大”作为第一条经验,可知强调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重要性,故④ 项正确。综上所述,①③错误,②④正确,故答案为 C。 9.下图为创作于 1953 年 新年画《又增加了两分》(局部),描绘了一位年青的姑娘在麦收劳 动中表现优秀,获得了集体评工会增加的两个工分。这反映了当时 A. 女性成为农村建设的主力 B. 人民公社化运动蓬勃开展 C. 男女平等观念已深入人心 D. 互助劳动提升农民积极性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合作化时期的农业生产。该漫画是创作于 1953 年的《又增加了两分》,可 见集体劳动中个人工分增加的喜悦,故 D 项正确。A 项错误,题目无法反映女性对社会主义建 设的主力作用。B 项时间不符,人民公社化开始于 1958 年,C 项说法绝对。 10.1956 年,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指出:“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是我国建设的 重点,必须优先发展生产资料的生产,但是决不可以忽视生活资料尤其是粮食的生产。”这 一思想 A. 强调农、轻、重发展并重 B. 吸取斯大林模式的经验教训 C. 成为一五计划的指导思想 D. 加速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发展 【答案】B 的【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毛泽东强调在经济建设要协调农业、轻工业、重工业三者之间 关系,这是 吸取斯大林模式的经验教训的体现,故 B 项正确。A 项说法与材料“必须优先发展生产资料的 生产”不符,材料强调协调农业、轻工业、重工业三者之间的关系,不等于强调农、轻、重 发展并重,故 A 项错误。一五计划的指导思想确立于 1953 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故 C 项错误。 1952 底,国民经济形势基本好转,与材料时间不符,故 D 项错误。 11.历史上许多学者对于“人是什么”“人的本质是什么”等哲学问题提出了自己的回答。下 列主张按出现时间先后排序正确的是 ①“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 ②“人是万物的尺度” ③“人本来平等,自从社会有了私有制,才使人不平等” ④“人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 A. ②①④③ B. ①②③④ C. ②①③④ D. ③④②① 【答案】A 【解析】 【详解】①项“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为公元前 5—公元前 4 世纪,苏格拉底的思想主 张;②项“人是万物的尺度”为公元前 5 世纪,普罗泰戈拉的思想主张;③提倡人的“自 由”,可以判断出为 18 世纪,启蒙运动时期的思想主张;④赞美人为“了不起的杰作”,可以 判断出为 14-17 世纪,文艺复兴时期的思想主张,根据以上分析可知,正确排序为②①④③, A 正确,排除 B、C、D。 12.下图是近代世界贸易图,图中箭头代表贸易路线。它可以用来研究的主题是( ) A. 新航路开辟后引发的欧洲商业革命 B. 英国“日不落帝国”的形成 C. 15 —19 世纪贩卖黑奴的“三角贸易” D.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基本形成 的【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近代世界贸易图中,贸易路线广泛分布在全球各大洲之间,结合所学知 识可知,此图可以用来作为研究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基本形成的史料,D 选项符合题意;新航路 开辟后世界市场开始形成,商业贸易路线在规模和范围上,均不能达到图中的程度,A 选项不 符合题意;图中贸易路线的广泛分布与英国成为日不落帝国,殖民地遍布世界各地不符,B 选 项不符合题意;材料中贸易路线在世界范围内展开,与三角贸易在欧、非、美三洲之间进行 不符,C 选项错误。 13.1800 年,美国总统、联邦党人亚当斯要求政见不同的内阁成员皮克林辞职,遭到皮克林拒 绝,于是亚当斯将其免职。皮克林因此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位被总统免职的内阁成员。亚当 斯此举 A. 加强了联邦政府的行政权力 B. 体现了总统与内阁之间权限不明 C. 行使了宪法赋予总统的职权 D. 反映了联邦党与其他党派的斗争 【答案】C 【解析】 1787 年宪法规定总统作为政府首脑有权任免内阁成员,因此材料中的事件是总统行使职权的 表现,故 C 项正确;亚当斯此举并不是加强联邦政府的行政权力,故 A 项错误;美国总统任 命内阁,并不是权限不明,故 B 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美国政党的斗争信息,故 D 项错误。 14.下图表所示事件对二战后世界形势产生的影响是 A. 导致西欧国家的普遍衰落B. 形成了新的世界经济秩序 C. 促进“万隆精神” 形成 D. 冲击美苏主导的两极格局 【答案】D 【解析】 【详解】图示中的不结盟运动和欧洲的联合体现了冷战时期新的国际力量的成长,这种新的 国际力量冲击美苏两极格局,D 正确;欧洲联合促进了欧洲的发展,A 排除;当前尚未形成新 的世界经济秩序,新兴发展中国家正在谋求建立新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B 正确;万隆精神是 在亚非会议上形成的,时间是 1955 年,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 C。 15.20 世纪 70 年代至今,《赫鲁晓夫回忆录》多次出版,并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因其内容的复 杂性,不同年代版本的内容均有所不同。由此可知,此回忆录作为一种史料 A. 能够准确记述作者的事迹 B. 比相关研究主做的可信度更高 C. 反映出时代对历史叙述的影响 D. 版本越新越接近历史 【答案】C 【解析】 【详解】不同“年代”版本的内容均有所不同足以证明回忆录是受时代的影响的,即材料反 映出时代对历史叙述是有影响的,C 正确;内容均有所不同足以证明回忆录并不能准确记述作 者的事迹,排除 A;回忆录有回忆者主观因素影响,不一定比相关研究著作的可信度更高,排 除 B;版本越新也不一定越接近历史真相,两者之间不存在因果联系,排除 D。 第二部分非选择题部分(共 55 分)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的番薯于明代万历年间(1573—1620 年)由广东、福建人分别从安南(今越南)吕宋(今 菲律宾)传入中国大陆。清初番薯入赣。番薯传入湖南始于平江:“平江山中广(东)福(建) 客民多种之”。不久推广到邻近县份,嘉庆年间,民“赖以佐食”。后来,闽粤移民在四川建 成了规模可观的番薯产区。 ——摘编自葛剑雄、曹树基、吴松弟《简明中国移民史》 人口与粮食问题是明清时期所面临的重要社会问题。试评析材料中所示现象,并得出结论。 (要求:现象需描述材料所示主要历史信息;论证充分;结论符合史实;逻辑清晰。) 【答案】示例:现象:明清时期,外来的高产农作物品种在中国的中西部地区得到迅速推广。 评析:伴随着地理大发现与全球物种交流的出现,以玉米、番薯为代表的高产农作物品种传 入我国东南地区。由于种种原因,明清时期,东南地区的居民向湖广、四川地区大规模迁移, 为这些地区带来了新的农作物品种,改变了这些地区的粮食结构,促成这些地区的土地开发 利用和社会稳定。 总之,明清时期外来的高产农作物品种的迅速推广与国内的大规模人口迁徙关系密切。 其他思路示例: (1)明清时期,我国出现人口大迁徙; (2)明清时期,国内大规模人口迁徙与外来高产农作物品种迅速推广相伴而生。 【解析】 【详解】现象:根据题干中提供的图片可以从高产作物推广、人口迁移或者二者结合的角度 提出观点,以高产作物推广为例。明清时期,外来的高产农作物品种在中国的中西部地区得 到迅速推广。 评析:评析重在分析高产作物推广的原因,可以从新航路开辟的影响,即伴随着地理大发现 与全球物种交流的出现,以玉米、番薯为代表的高产农作物品种传入我国东南地区。也可以分析人口流动使得作物结构发生变化,以及由此产生的影响,即明清时期,东南地区的居民 向湖广、四川地区大规模迁移,为这些地区带来了新的农作物品种,改变了这些地区的粮食 结构,促成这些地区的土地开发利用和社会稳定。 最后对论证过程进行总结升华。明清时期外来的高产农作物品种的迅速推广与国内的大规模 人口迁徙关系密切。 17.古代中西方面对灾难的措施 材料一:明朝后期疫病发生频率呈明显的上升趋势,在 1580 年、1639 年出现两次延续多 年的瘟疫。疫情出现后,明朝基本上都是向疫区派出医官对患者进行诊治,并散发相关的药 剂,向灾民派发小额救济钱物,同时设坛做法事,期盼降神而祈福禳灾。有官员曾上疏说:“今 之人皆知救荒,而不知救疫。”明朝防疫的消极反应在很大程度受“天人合一”“天人感应” 等思想影响,认为瘟疫是天神“震怒”的表现,这种观念使人丧失了与疫病积极斗争的意志, 另一方面政府的公共责任也趁机被推卸。瘟疫导致大量人口死亡,崇祯十六年(1643 年),北 京鼠疫流行,不到 7 个月时间,就造成了 20 万人死亡,蔓延势烈,形势惨重。 ——据程杨《中国明清时期疫病时空分布规律的定量研究》等 材料二:伦敦于 1499-1665 年发生多次严重鼠疫疫情。随着王权的加强和民族国家的形 成,都铎王朝摆脱了中世纪消极无为的宗教防疫观念束缚,而以积极的姿态来处理防疫事务。 为防控疫情,1518 年伦敦市政当局号召患病家庭主动进行隔离,后来隔离措施在全国逐渐合 法化和制度化。政府严禁疫区人员流动,以防止疫情扩散。政府积极加强疫区公共卫生建设, 以消除疫病滋生条件。为确保法令有效实施,市政当局还专门任命几个临时委员会具体负责。 在这些法令基础上,英国政府初步构建了国家公共卫生防疫体系,为防疫工作奠定了制度基 础。1572 年伊丽莎白女王签署法案,决定向全国征收“普通税”以建立济贫基金,来救助那 些因为瘟疫、灾荒等突发灾难四处流浪的乞丐和流民。由于有政府救济,许多家庭愿意接受 隔离,这使得英国的防疫工作有了坚实的群众基础。17 世纪末期鼠疫逐渐从英国消退。 ——据陈凯鹏《近代早期鼠疫在英国消退原因探析》等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朝和英国政府防疫措施的特点。 (2)爆发于 2019 年末的新冠肺炎疫情,成为新中国成立以来在我国发生的传播速度最快、 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一次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到目前为止在党和政府的强有 力领导下,在全国人民的积极配合下,我们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胜利。对于新冠肺炎疫情,在 看到它的危害的同时,也要看到其中所蕴含的“机”。对新型冠状肺炎的“危”与“机”,你 是如何理解的。【答案】(1)特点:明朝:政府应对消极;防疫重点主要集中在灾后赈济救助方面;防疫措 施呈零散性、偶然 性特征;防疫措施迷信色彩深厚;措施效果甚微,人口死亡社会动荡。 英国:政府高度重视,积极应对;周密部署,构建国家公共卫生防疫体系;防疫工作制度化; 防疫措施科学、进步,效果明显。 (2)理解:危:新冠肺炎的危害性,危及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影响了社会的稳定,增加了 人员的恐慌。因疫情国家采取了工厂停工等措施,必然影响我国经济发展。机:增强民族凝 聚力;强化政府动员能力;重视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提高疫情防治能力;通过援助他国,树 立良好的国际形象。 【解析】 【详解】(1)特点:明朝:根据“疫情出现后,明朝基本上都是向疫区派出医官对患者进行 诊治,并散发相关 药剂,向灾民派发小额救济钱物,同时设坛做法事,期盼降神而祈福禳 灾”、“使人丧失了与疫病积极斗争的意志,另一方面政府的公共责任也趁机被推卸”等内容 可知明政府抗击疫情的特点是应对消极;防疫重点主要集中在灾后赈济救助方面;防疫措施 呈零散性、偶然性特征;防疫措施迷信色彩深厚;措施效果甚微,人口死亡社会动荡。 英国:根据“以积极的姿态来处理防疫事务。为防控疫情,1518 年伦敦市政当局号召患病家 庭主动进行隔离,后来隔离措施在全国逐渐合法化和制度化”、“政府积极加强疫区公共卫生 建设,以消除疫病滋生条件……市政当局还专门任命几个临时委员会具体负责”等内容可知 英国政府防范疫情的特点是政府高度重视,积极应对;周密部署,构建国家公共卫生防疫体 系;防疫工作制度化;防疫措施科学、进步,效果明显。 (2)理解:本题为开放性试题。危:对危的理解,可以侧重新冠肺炎本身的危害性,如对人 体健康、社会恐慌以及因防止疫情蔓延采取的停工举措导致的经济损失等。机:对机的理解 主要侧重面对疫情,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的团结一致,体现出的强大凝聚力以及政府的动员 能力。再如通过应对疫情,中国在社会保障以及防治疫病方面积累了大量经验。最后结合中 国援助其他国家,共同抗疫,有助于树立良好的国际形象。 18.近代民族国家观念的演变 材料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民族国家观念逐渐形成并发展,其实践活动使中国发生了翻 天覆地的变化,如下表所示 的——据陈艳《近代中国民族国家观念研究》等 围绕材料,结合中国近现代史的具体史实,从“近代中国民族国家观念与近代社会”关系角 度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明确写出论题,阐述须史论结合。) 【答案】示例一: 论题:挽救民族危亡是近代中国民族国家观念的核心。 阐述:两次鸦片战争期间,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抵抗派冲破了“天朝上国”的观念,主 张“师夷长技以制夷”,这是对西方侵略和挑战的回应,蕴含了朴素的挽救民族危亡的理念。 洋务运动时期,中国重点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以求得国家富强,但也有早期维新派提出了 制度之变,启迪了人们的思想。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时期,中国重点学习西方的民主制度, 以救亡图存为宗旨,渴求实现以中华民族为核心的民族国家独立与统一。中国共产党成立后, 大力宣传马克思主义,并用之挽救民族危亡、改造中国社会,取得巨大成绩,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际相结合,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最终实现了民族国家的独立。 示例二 论题二:中国近代民族主义是推动历史发展的重要因素。 阐述:中国近代民族主义推动了维护国家主权的反侵略斗争,如左宗棠收复新疆、黄海海战、 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五四运动、抗日战争等都展现了中国人民强烈的民族意识和爱国精神。 中国近代民族主义促进了中国近代经济的发展,出现了一批倡导“实业救国”的民族资本家, 掀起抵制外货、提倡国货的群众运动,有力地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中国近代民族主 义推动了先进的中国人不断探索救国之路,促进了思想解放,从“师夷长技以制夷”、“中体 西用”的器物变革,到“维新变法”、“民主共和”的制度变革,再到“民主科学”、传播“马 克思主义”的思想变革。中国近代民族主义是推动中国共产党探索救国救命道路的重要因素, 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维护国家、民族利益,领导中国人民最终推翻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 结束帝国主义奴役中华民族的历史,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 【解析】 【详解】本题给定论题,需要围绕论题进行阐述。以挽救民族危亡是近代中国民族国家观念 的核心为例。 阐述:阐述过程要紧贴论题,突出挽救民族危亡是近代中国民族国家观念 核心。根据材料 信息,列举从鸦片战争至新中国成立这一阶段,中国人在探索救亡道路中,如何逐步形成民 族国家观念。具体阐述过程可以列举林则徐、魏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洋务运动时期学 习器物以求得国家富强、早期维新派、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时期,中国重点学习西方的民主 制度,以救亡图存为宗旨,渴求实现以中华民族为核心的民族国家独立与统一。中国共产党 通过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际相结合,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最终实现了民族国家的 独立。最后在结论部分进行总结升华,完成论证。 19.近代英国制度的创新 材料英国的霸权与近代化是联系在一起的,没有传统社会向近代化的转型也就没有它的 世界霸权。……在近代世界,英国就是通过制度创新引领时代潮流,并迅速崛起成为欧洲强 国、乃至世界强国的。一个时代潮流,往往表现为一种新制度的出现,谁能够做到制度创新, 谁就走到潮流的最前面。制度创新包含两层涵义:一是创造前所未有的新制度,为未来指引 方向;二是使原有制度不断更新,不断保持活力,能够与时俱进,这二者在英国都得到了体 现。 ——钱乘旦《从历史学视角透视世界现代化进程》 的依据材料和所学,举例说明 17-19 世纪英国制度创新的表现。并谈谈你对英国“没有传统社 会向近代化的转型也就没有它的世界霸权”这句话的理解。 【答案】表现:创立君主立宪制、议会制、责任内阁制、政党政治。 理解:英国有君主和议会传统,在英国革命中,并没有废除君主而是确立了君主立宪制;政 治上发展了议会制和责任内阁制,使英国长期稳定发展;经济上英国第一个完成了工业革命, 并在殖民扩张中先后打败了西班牙、荷兰、法国确立了世界霸权。思想上霍布斯和洛克宣传 启蒙思想,促进了英国思想的近代化;牛顿创立经典力学,近代科学在英国发展;英国在保 留君主制的前提下,顺利完成了向近代民主社会的转变。所以说英国相对和平的近代化转型 是它世界霸权确立的基础。 【解析】 【详解】表现:根据材料“一是创造前所未有的新制度,为未来指引方向;二是使原有制度 不断更新,不断保持活力,能够与时俱进”对制度创新的含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权利 法案》后英国创建君主立宪制,完善了议会制,在随后的发展中出现责任内阁制和政党政治。 理解:可从英国制度的继续和发展的角度理解国家的政治制度,以及由此所带来的政治、经 济、思想文化和近代科学等方面的影响。如英国有君主和议会传统,在英国革命中,并没有 废除君主而是确立了君主立宪制;政治上发展了议会制和责任内阁制,使英国长期稳定发展。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英国代议制确立后,推动英国在经济上完成了工业革命,并在殖民扩张 中先后打败了西班牙、荷兰、法国确立了世界霸权。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思想上霍布斯和 洛克宣传启蒙思想,促进了英国思想的近代化;英国代议制下,推动科学发展,牛顿创立经 典力学,近代科学在英国发展。所以说英国相对和平的近代化转型是它世界霸权确立的基础。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 世纪后半期,美国社会经历着人口等生产要素向城市区域的高速聚集,城市环境 承載能力迅速下降,各种生活、生产污染为病原体营造出绝佳的寄存场所。城镇居民仍然廷 续着殖民地时期形成的将垃圾直接倾倒在街道的习惯,垃圾收集和处理被看做居民的个人事 务。由于当时环境治理尚未起步,工业废物排放给城市卫生带来的危害是不言而喻的。城市 陷入各种传染性疾病的困扰中,严重威胁社会大众的生命安全。19 世纪后半期,公共卫生改 革开始在美国各地城市中涌现。1870 年,美国最大城市纽约创立卫生局,成为其他城市效仿 的典范。自 80 年代开始,许多城市先后建立街道清洁部,专门负賁責街道保洁工作。城市政 府还首次吸引社会多元力量参与垃圾处理工作,私人企业、民间团体积极参加。19 世纪后半 期疫病防治也取得了新进展,传统检疫中采取的“隔离”手段得到继承和强化,联邦政府直接干预“检疾”工作,国会陆续颁布《国家防疫法》、《检疾法案》等法律法规。 ——摘编自李晶《城市化下的“卫生”困境与突破》 (1)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 19 世纪后半期美国城市公共卫生改革兴起的背 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概括这一时期美国城市公共卫生改革的主要内容 【答案】背景:工业革命加快城市化进程,人员密集性流动;工业化大生产的发展,工业废 物排 放污染严重居民落后的卫生观念;城市环境治理尚未起步。 内容:设立城市公共卫生管理机构;吸引社会力量参与垃圾处理工作;政府直接干预环境治 理工作;国家颁布法律强化疫病防治。 【解析】 【分析】 (1)背景:由材料中的“19 世纪后半期,美国社会经历着人口等生产要素向城市区域的高速 聚集,城市环境承栽能力迅速下降”和所学工业革命的知识,可以得出工业革命加快城市化 进程,人员密集性流动;由“工业废物排放给城市卫生带来的危害是不言而喻的”得出工业 化大生产的发展,工业废物排放污染严重;由“居民仍然延续着殖民地时期形成的将垃圾直 接倾倒在街道的习惯”、“由于当时坏境治理尚未起步”得出居民落后的卫生观念,城市环境 治理尚未起步。 (2)内容:由材料中的“创立卫生局”、“先后建立街道清洁部”等信息可以归纳出公共卫 生机构建设;由“专门负责街道保洁工作”、“垃极处理工作”等可以概括为环境治理;由“疫 病防治也取得了新进展,传统瘟疫中采取的‘隔离’手段得到继承和强化”、“检疾”等信息 可以归纳为疫病防治;由“联邦政府直接干预‘检疾’工作”可以得出政府直接干预;由“国 会陆续颁布《国家防疫法》、《检疾法案》等法律法规”可以概括为制定法律法规规范。 【详解】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