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 届高三高考模拟
生物学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关于糖类的叙述错误的有( )
A. 糖类参与构成遗传物质
B. 纤维素是植物细胞壁的重要成分
C. 大肠杆菌细胞内不含有脱氧核糖
D. 构成糖类的元素只有 C、H、O
【答案】C
【解析】
【分析】
糖类是主要的能源物质,由 C、H、O 元素组成,可分为单糖、二糖和多糖,其中葡萄糖是细胞内的重要能
源物质,核糖和脱氧核糖是核酸的组成成分,糖原是动物细胞的储能物质,淀粉是植物细胞的储能物质,
纤维素是植物细胞壁的主要成分。
【详解】A、核糖和脱氧核糖是核酸的组成成分,A 正确;
B、植物细胞壁由纤维素和果胶构成,B 正确;
C、大肠杆菌细胞的 DNA 中含脱氧核糖,C 错误;
D、糖类由 C、H、O 元素组成,D 正确。
故选 C。
【点睛】本题考查糖类的分类和功能,对于相关内容的理解和记忆是解题的关键。
2.蝎毒“染色剂”氯代毒素 Chlorotoxin 是由蝎子毒液中的一种蛋白质制成的,它可以选择性地绑定在癌细
胞上,使癌症手术更加容易,有效。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蝎毒“染色剂”可用双缩脲试剂鉴定
B. 这种染色剂的合成、加工和分泌需要的膜性细胞器有内质网,高尔基体和线粒体
C. 可用 32P 标记这种蛋白质,以便于手术过程中癌细胞追踪
D. 氯代毒素能选择性地绑在癌细胞上,可能与癌细胞膜表面的糖蛋白有关
【答案】C
【解析】
【分析】1、组成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元素是 C、H、O、N,有的蛋白质还含有 S 等元素。
2、细胞膜表面的糖蛋白具有识别、保护、润滑等功能。
3、分泌蛋白的合成、加工和运输过程:最初是在内质网上的核糖体中由氨基酸形成肽链,肽链进入内质网
进行加工,形成有一定空间结构的蛋白质,由囊泡包裹着到达高尔基体,高尔基体对其进行进一步加工,
然后形成囊泡经细胞膜分泌到细胞外,该过程消耗的能量由线粒体提供。
【详解】A、蝎毒“染色剂”的本质是蛋白质,可用双缩脲试剂鉴定,A 正确;
B、由分析可知,这种蛋白质染色剂存在于蝎子毒液中,属于分泌蛋白,其合成、加工和分泌需要核糖体、
内质网,高尔基体和线粒体的参与,而核糖体无膜结构,B 正确;
C、蛋白质由 C、H、O、N 等元素组成,不含 P,不可用 32P 标记这种蛋白质,C 错误;
D、氯代毒素能选择性地绑定在癌细胞上,说明氯代毒素能被癌细胞表面的受体特异性地识别,与识别功能
有关的物质可能是癌细胞表面的糖蛋白,D 正确。
故选 C。
【点睛】本题结合蝎毒“染色剂”氯代毒素,考查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的关系,考生识记蛋白质的组成元
素、细胞膜表面糖蛋白的功能、明确分泌蛋白的合成和分泌过程是解题的关键。
3.细胞的种类和形态具有多样性,依据细胞图像中特定的结构可以判断细胞的类型。下列有关判断依据正确
的是( )
A. 若细胞中表示出细胞壁,则一定为植物细胞结构图
B. 若细胞中有核糖体等细胞器,则一定为显微结构图
C. 若细胞中有线粒体,则一定为真核细胞结构图
D. 若细胞中具有中心体,则一定为动物细胞结构图
【答案】C
【解析】
【分析】
1、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相比,最大的区别是原核细胞没有被核膜包被的成形的细胞核(没有核膜、核仁和
染色体);原核细胞只有核糖体一种细胞器,但原核生物含有细胞膜、细胞质结构,含有核酸和蛋白质等物
质。
2、中心体分布在动物细胞和低等植物细胞中。
3、具有细胞壁的细胞有:植物细胞、原核细胞(除支原体)、真菌细胞,而且这三类生物细胞壁的主要成
分各不相同。
【详解】A、原核细胞和真菌也具有细胞壁结构,A 错误;
B、核糖体属于亚显微结构,若细胞中有核糖体等细胞器,则一定为亚显微结构图,B 错误;C、线粒体为真核细胞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若细胞中有线粒体,则一定为真核细胞结构图,C 正确;
D、含有中心体的细胞也可能是低等植物细胞,D 错误。
故选 C。
【点睛】本题考查细胞结构和功能、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形态和结构的异同,要求考生识记原核细胞和
真核细胞的形态和结构的异同;识记细胞中各种细胞器的结构、分布和功能,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
各选项。
4.下列关于细胞增殖、分化、衰老、凋亡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衰老和凋亡的细胞都可被浆细胞清除
B. 新型冠状病毒侵入肺部细胞后,肺部细胞被机体清除属于细胞凋亡
C. 细胞都是以有丝分裂的方式增殖
D. 细胞凋亡与基因有关,但衰老与基因无关
【答案】B
【解析】
【分析】
1、一个细胞分裂为两个细胞的过程成为细胞分裂。真核细胞的分裂方式包括有丝分裂、减数分裂和无丝分
裂。
2、在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的差异的过程
称为细胞分化。细胞分化是一种持久性的变化,细胞分化不仅发生在胚胎发育中,而是在一生都进行着,
以补充衰老和死亡的细胞。一般来说,分化了的细胞将一直保持分化后的状态,直到死亡为止。
3、细胞衰老是客观存在的。同新陈代谢一样,细胞衰老是细胞生命活动的客观规律。对多细胞生物而言,
细胞的衰老和死亡与机体的衰老和死亡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机体的衰老并不等于所有细胞的衰老,但是细
胞的衰老又是同机体的衰老紧密相关的。
4、细胞凋亡:由基因决定的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也常被称为细胞编程性死亡,是一种自然现象。细
胞凋亡的意义:完成正常发育,维持内部环境的稳定,抵御外界各种因素的干扰。细胞凋亡肩负着维持各
种组织器官固有体积和形态功能的作用,还会使机体内异常细胞得到及时清除,去除潜在隐患。
【详解】A、衰老和凋亡的细胞都可被吞噬细胞清除,A 错误;
B、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的清除属于细胞凋亡,B 正确;
C、并非所有细胞都是以有丝分裂的方式增殖,例如蛙的红细胞增殖方式为无丝分裂,C 错误;
D、细胞凋亡与衰老都与基因有关,D 错误。
故选 B。
【点睛】本题考查细胞的增殖、衰老和凋亡与人类健康的关系,要求学生理解相关的概念,对比区分相关生理和病理变化以及细胞发生这些变化的原因。
5.肺炎双球菌的体外转化实验和 T2 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实验中,下列哪一项是这两个实验的共同点( )
A. 都证明了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
B. 都用到微生物培养技术
C. 都用到 DNA 分离提纯技术
D. 都用到了离心分离技术
【答案】B
【解析】
【分析】
1、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包括,格里菲斯体内转化实验和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其中格里菲斯体内转化实验
证明 S 型细菌中存在某种“转化因子”,能将R 型细菌转化为 S 型细菌;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证明 DNA 是
遗传物质,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
2、T2 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步骤:分别用 35S 或 32P 标记噬菌体→噬菌体与大肠杆菌混合培养→噬菌体侵
染未被标记的细菌→在搅拌器中搅拌,然后离心,检测上清液和沉淀物中的放射性物质。结论:DNA 是遗
传物质。
【详解】A、T2 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实验中,不能证明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A 错误;
B、两个实验分别需要对肺炎双球菌和大肠杆菌进行培养,B 正确;
C、只有肺炎双球菌的体外转化实验,用到 DNA 分离提纯技术,C 错误;
D、只有 T2 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实验中用到了离心分离技术,D 错误。
故选 B。
【点睛】本题考查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和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对于此类试题,需要注意的细节较多,
如实验的原理、实验采用的方法、实验现象及结论等,需要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注意积累。
6.如图是 tRNA 的结构示意图,图中 a 端是 3′端,d 端是 5′端,反密码子的读取方向为“3′端→5′端”。下列
叙述正确的是( )
A. tRNA 是由三个核糖核苷酸连接成的单链分子B. tRNA 为双链分子,图中 b 处上下链之间的碱基通过氢键互补配对
C. c 处表示密码子,可以与 mRNA 碱基互补配对
D. 该 tRNA 在翻译过程中可搬运密码子为 ACC 的氨基酸
【答案】D
【解析】
分析】
1、分析上图:tRNA 是由许多个核糖核苷酸连接成的单链分子,其结构图 c 处的三个碱基构成反密码子,
可与 mRNA 上的密码子发生碱基互补配对;图中 b 处上下链中间的化学键表示氢键。
2、tRNA 是搬运氨基酸的工具,一种 tRNA 只能携带一种氨基酸,但一种氨基酸可被一种或多种 tRNA 搬
运。
【详解】A、tRNA 是由许多个核糖核苷酸连接成的单链分子,也存在局部双链结构,A 错误;
B、tRNA 为单链分子,图中 b 处上下链之间的碱基通过氢键互补配对,B 错误;
C、c 处表示反密码子,可以与 mRNA 碱基互补配对,C 错误;
D、该 tRNA 在翻译过程中,可搬运与反密码子(UGG)配对的密码子(ACC)对应的氨基酸,D 正确。
故选 D。
【点睛】本题考查 tRNA 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
网络结构的能力。
7.如图为果蝇某一条染色体上的几个基因示意图,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在形成配子的时候,S 基因和 O 基因不能自由组合
B. R 基因在分裂间期和分裂期的前期、中期、后期和末期都可以正常转录
C. 该染色体的 DNA 中所有的碱基排列顺序中蕴藏着遗传信息
D. 基因 R、S、N、O 中 A/T 的比值不同
【答案】A
【解析】
【分析】
1、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 DNA 片段,基因中的内含子不能编码蛋白质。
2、基因和 DNA 的基本单位均为脱氧核苷酸。
【【详解】A、S 基因和 O 基因位于同一条染色体上,在形成配子的时候,不能自由组合,A 正确;
B、分裂期的前期、中期、后期和末期染色质螺旋成染色体形态,不可以正常转录,B 错误;
C、基因中的碱基排列顺序中蕴藏着遗传信息,C 错误;
D、基因 R、S、N、O 中 A=T,A/T 的比值等于 1,D 错误。
故选 A。
【点睛】本题结合果蝇某一条染色体上几个基因的示意图,考查真核生物基因结构和基因概念等知识,要
求识记真核生物基因的概念、基因的结构。
8.重症肌无力是一种由神经—肌肉接头(一种类似于突触的结构,如图)处传递功能障碍引发的疾病,电镜下
可见患者肌膜上乙酰胆碱受体数量明显减少。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乙酰胆碱和乙酰胆碱受体的合成与高尔基体直接相关
B. 兴奋在神经—肌肉间以神经冲动的形式进行传递
C. 患者神经—肌肉接头处化学信号向电信号转换过程异常影响动作电位产生
D. 据图可知,患者乙酰胆碱受体数量减少一定是因为基因突变而导致乙酰胆碱受体合成受阻
【答案】C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重症肌无力患者肌膜上乙酰胆碱受体数量明显减少,导致递质不能充分与后膜上受体结合,导
致患者的神经—肌肉接头处传递功能障碍,据此分析。
【详解】A.乙酰胆碱的合成与高尔基体无关,A 错误;
B.兴奋在神经肌肉间以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形式进行传递,B 错误;
C.据图可知,患者肌膜上乙酰胆碱受体数量明显减少,导致神经-肌肉接头处化学信号向电信号转换过程异
常,影响肌肉动作电位产生,C 正确;
D.患者乙酰胆碱受体数量减少可能是因为受到自身抗体作用减少,D 错误。故选 C。
9.非洲猪瘟是一种由非洲猪瘟病毒(双链 DNA 与蛋白质外壳组成)感染各种家猪和野猪引起的急性、出血
性、烈性传染病,对猪的致死率接近 100%。非洲猪瘟不是“人畜共患病”,不传染人。下列有关非洲猪瘟
病毒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其遗传物质彻底水解后,可得到脱氧核糖、磷酸和碱基B. 猪被其侵染后,在内环境中会迅速增殖形成大量的病毒
C. 猪被其侵染后,体内会产生相应的效应 T 细胞和特异性抗体
D. 其基因组庞大且大多数基因功能未知,给开发疫苗带来难题
【答案】B
【解析】
【分析】
1.体液免疫过程为:(1)感应阶段:除少数抗原可以直接刺激 B 细胞外,大多数抗原被吞噬细胞摄取和处
理,并暴露出其抗原决定簇;吞噬细胞将抗原呈递给 T 细胞,再由 T 细胞呈递给 B 细胞;(2)反应阶段:
B 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开始进行一系列 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浆细胞;(3)效应阶段:浆细胞
分泌抗体与相应的抗原特异性结合,发挥免疫效应。
2.细胞免疫过程为:(1)感应阶段: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抗原,并暴露出其抗原决定簇,然后将抗原呈递
给 T 细胞;(2)反应阶段:T 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效应 T 细胞,同时 T 细胞能
合成并分泌淋巴因子,增强免疫功能。(3)效应阶段:效应 T 细胞发挥效应。
【详解】A、其遗传物质是 DNA,其彻底水解后,可得到脱氧核糖、磷酸和碱基,A 正确;
B、病毒在活细胞中会迅速增殖形成大量的病毒,B 错误;
C、猪被病毒侵染后,体内会产生相应的效应 T 细胞和特异性抗体,C 正确;
D、其基因组庞大且大多数基因功能未知,给开发疫苗带来难题,D 正确。
故选 B。
10.下图是根据细胞壁松散学说绘制的一定浓度生长素促进植物细胞伸长的原理图,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结构 A 能接受生长素的刺激,体现了细胞膜的信息交流功能
B. 当生长素浓度由低升至最适时,酶 X 所处环境溶液 pH 下降
C. 用单侧光照射胚芽鞘尖端,酶 X 所处溶液 pH 向光侧比背光侧低
D. 被激活的酶 X 催化纤维素分子间的多糖链断裂,使细胞壁松散后细胞吸水伸长
【答案】C
的【解析】
【分析】
在生长素的作用下,细胞内的 H+通过结构 A 向外运输到细胞壁,该运输需要结构 A 和消耗能量,运输方式
为主动运输。单侧光照射下,生长素由向光侧移向背光侧,故背光侧生长素的浓度高,在生长素的作用下 H+
通过结构 A 向外运输到细胞壁的量更多,故背光侧酶 X 所处的溶液 PH 更低。
【详解】生长素起调节作用,生长素与细胞膜上的受体(结构 A)结合的过程体现了细胞膜的信息交流功能,
A 正确;分析题图可知,当生长素浓度由低升至最适时,往细胞壁处运输的 H+增加,酶 X 所处环境溶液 pH
下降,B 正确;根据分析内容可知,用单侧光照射胚芽鞘尖端,由于生长素的横向运输,使背光侧生长素浓
度大于向光侧,背光侧细胞向外运输的 H+更多,所以酶 X 所处溶液 pH 向光侧比背光侧高,C 错误;由图可
知,被激活的酶 X 催化纤维素分子间的多糖链断裂,使细胞壁松散后细胞吸水伸长,D 正确。
故选 C。
11.下列对探究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规律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取样时为避免吸到培养液底部的死菌,滴管应轻轻吸取,避免溶液晃动
B. 对于压在一个方格界限上的酵母菌的处理方法是计数四条边及其顶角的酵母菌数
C. 已知血球计数板的方格为 2 mm×2 mm,若盖玻片下经稀释 10 倍的培养液厚度为 0.1 mm,计数时观察值
为 M,则 10 mL 培养液中酵母菌的总数约为 2.5M×105 个
D. 与一般的生物实验一样,该探究实验也需要单独设置对照组
【答案】C
【解析】
【分析】
探究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中,实验流程为:(1)酵母菌培养(液体培养基,无菌条件)→(2)振
荡培养基(酵母菌均匀分布于培养基中),滴加培养液时,应先加盖玻片,再在盖玻片的边缘滴加培养液→
(3)观察并计数→重复(2)、(3)步骤(每天计数酵母菌数量的时间要固定)→绘图分析。
【详解】A、从试管中吸取培养液进行计数之前,应将试管轻轻震荡几次,使酵母菌在培养液中分布均匀,
A 错误;
B、对于压在一个方格界限上的酵母菌的处理方法是计数相邻两边及其顶角上的酵母菌数,B 错误;
C、计数室的体积=2×2×0.1=0.4mm3,共有酵母菌细胞 M 个,则 10mL 培养液中酵母菌的个数
=M×10×1000×10÷0.4=2.5M×105 个,C 正确;
D、该实验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在时间上形成自身对照,无需设置对照组,要获得准确的实验数据,
必须重复实验,求平均值,D 错误。
故选 C。【点睛】本题考查了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实验,意在考查识记能力、分析能力和实验设计修订能力,要
能够识记实验过程中的相关注意点,如:样品应混合均匀后取样、取样时间相同、计数的方法等。
12.下列关于无菌操作技术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75%的酒精消毒和紫外线消毒都可使细菌的 DNA 变性
B. 牛奶、熟啤、葡萄酒都可用巴氏消毒法消毒
C. 培养皿、胶头吸管可用干热灭菌法灭菌
D. 高压蒸汽灭菌时间达到后立即排气降温
【答案】B
【解析】
【分析】
1、消毒是指使用较为温和的物理或化学方法仅杀死物体表面或内部一部分对人体有害的微生物。消毒方法
有煮沸消毒、化学药物消毒、紫外线消毒等。
2、灭菌是指使用强烈的理化因素杀死物体内外所有的微生物,包括芽孢和孢子。实验室常用的灭菌方法有:
①灼烧灭菌:将微生物的接种工具,如接种环、接种针或其他金属工具,直接在酒精灯火焰的充分燃烧层
灼烧,可以迅速彻底地灭菌,此外,在接种过程中,试管口或瓶口等容易被污染的部位,也可以通过火焰
燃烧来灭菌。②干热灭菌:能耐高温的,需要保持干燥的物品,如玻璃器皿(吸管、培养皿)和金属用具
等,可以采用这种方法灭菌。③高压蒸汽灭菌:将灭菌物品放置在盛有适量水的高压蒸汽灭菌锅内,为达
到良好的灭菌效果,一般在压力为 100kPa,温度为 121℃的条件下,维持 15~30 min。
【详解】A、75%的酒精消毒和紫外线消毒都可使细菌的蛋白质变性,A 错误;
B、巴氏消毒法可以利用较低的温度杀灭饮品中大部分的细菌,同时还能尽量保持饮品原有的品质和风味,
B 正确;
C、由分析可知,能耐高温的,需要保持干燥的物品,如培养皿、吸管等可用干热灭菌法灭菌,C 错误;
D、高压蒸汽灭菌时间达到后,先切断热源让温度自然下降,当压力表的压力降到零时,再打开排气阀,D
错误。
故选 B。
【点睛】本题考查微生物的分离和培养,重点考查无菌技术,要求识记消毒和灭菌的概念,掌握消毒和灭
菌的方法及实例,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做出准确的判断。
13.下列有关生物技术应用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
A. 腐乳制作中酒精含量过高会延长腐乳成熟时间
B. 制作果醋时中断通氧会引起醋酸菌死亡
C. 若固定化酵母细胞时,CaCl2 溶液浓度过低,将很难形成凝胶珠D. 加酶洗衣粉中的纤维素酶属于酶制剂,可直接洗去衣服上的污垢
【答案】D
【解析】
【分析】
1、酵母菌是异养兼性厌氧菌,制作果酒时要先通气后密封;醋酸菌是异养好氧菌,制作果醋时要不断通入
氧气;参与腐乳制作的微生物主要是毛霉,其新陈代谢类型是异养需氧型。
2、加酶洗衣粉中添加了多种酶制剂,如碱性蛋白酶制剂和碱性脂肪酶制剂等,这些酶制剂不仅可以有效地
清除衣物上的污渍,而且对人体没有毒害作用,并且这些酶制剂及其分解产物能够被微生物分解,不会污
染环境。
【详解】A、卤汤中酒精含量过低不足以杀菌,过高会延长腐乳成熟的时间,A 正确;
B、果醋制备的菌种是醋酸菌,属于好氧型细菌,中断通氧可能会引起醋酸菌死亡,B 正确;
C、CaCl2 溶液浓度过大,形成的凝胶珠硬度大、易开裂,CaCl2 溶液浓度过低,将很难形成凝胶珠,C 正确;
D、加酶洗衣粉中纤维素酶的作用主要是使纤维素的结构变得蓬松,从而使得渗入纤维深处的尘土和污垢能
够与洗衣粉接触,最终达到更好的去污效果,D 错误。
故选 D。
【点睛】本题考查了果酒、果醋和腐乳的制作、加酶洗衣粉的洗涤效果与鉴定以及酵母细胞固定化的实验
等,要求考生能够掌握实验目的、原理、方法和操作步骤,掌握相关的操作技能。
14.下列有关酵母细胞固定化实验的操作及结果分析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干酵母细胞处于休眠状态,需置于蒸馏水中活化
B. 配制海藻酸钠溶液时需要小火或间断加热,以防海藻酸钠焦糊
C. 海藻酸钠溶液的浓度过低时凝胶珠呈白色,固定的细胞数目少
D. 向 CaCl2 溶液中滴加海藻酸钠与酵母细胞混合液时要快速,防止凝固
【答案】D
【解析】
【分析】
海藻酸钠溶液固定酵母细胞的注意事项:①配制海藻酸钠溶液:小火、间断加热、定容,如果加热太快,
海藻酸钠会发生焦糊。②海藻酸钠溶液与酶母细胞混合:冷却后再混合,注意混合均匀,不要进入气泡。③
制备固定化酵母细胞:高度适宜,并匀速滴入。④刚溶化的海藻酸钠应冷却后再与酵母菌混合,否则温度
过高会导致酵母菌死亡。
【详解】A、干酵母细胞处于休眠状态,需加入蒸馏水后使其从休眠状态恢复到活跃状态,A 正确;
B、配制海藻酸钠溶液时需要小火或间断加热,如果加热太快,海藻酸钠会发生焦糊,B 正确;C、若海藻酸钠的浓度过低时凝胶珠呈白色,固定的细胞数目过少,C 正确;
D、向 CaCl2 溶液中滴加海藻酸钠与酵母细胞混合液时要高度适宜,并匀速滴入,D 错误。
故选 D。
【点睛】本题考查固定化细胞技术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
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5.2020 年“国际生物多样性日”的主题为“我们的解决方案在自然界”。下列有关生物多样性的叙述中正
确的是( )
A. 我国制定的海洋伏季休渔政策既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举措也遵循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B. 热带雨林具有的旅游观赏和保持水土的功能均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
C. 海州湾海湾生态与自然遗迹海洋特别保护区只是保护海岸原生动植物的多样性
D. 生物多样性是长期生物进化的结果,生物多样性锐减不属于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
【答案】A
【解析】
【分析】
保护生物的多样性就是在基因、物种和生态系统三个层次上采取保护措施,建立自然保护区是保护生物多
样性最为有效的措施;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根本措施是保护生物的栖息环境和保护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详解】A、海洋伏季休渔政策是科学合理利用资源的举措,既有利于保护生物多样性也遵循可持续发展的
理念,A 正确;
B、热带雨林具有的旅游观赏和保持水土的功能分别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和间接价值,B 错误;
C、海州湾海湾生态与自然遗迹海洋特别保护区是保护现有的海洋及海岸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C 错误;
D、生物多样性是长期生物进化的结果,生物多样性锐减属于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D 错误。
故选 A。
【点睛】本题考查了生物多样性的层次及保护,考查了识记和理解能力。
16.下列关于生物学中常见的几种酶的叙述,正确的是()
A. DNA 连接酶将目的基因的黏性末端与载体的黏性末端之间的碱基黏合
B. 用限制性核酸内切酶从质粒上切下一个目的基因需消耗 4 个水分子
C. Taq 酶是 PCR 仪扩增 DNA 分子时常用的一种耐高温的 DNA 连接酶
D. 在解离根尖分生区细胞时加入纤维素酶有利于提高解离的效果
【答案】B
【解析】
【分析】限制酶用于切割 DNA,称为分子手术刀;DNA 连接酶用于缝合两个 DNA 片段,称为分子缝合针。Taq 酶
是耐高温的 DNA 聚合酶,用于 PCR 扩增技术,将脱氧核苷酸连接到正在形成的子链上;解离根尖分生区
细胞时在盐酸的作用下,使植物细胞分散开。
【详解】DNA 连接酶将目的基因的黏性末端与载体的黏性末端之间的碱基黏合形成磷酸二酯键,A 错误;
用限制酶从质粒上切下一个目的基因需打开 2 个切口,破坏四个磷酸二酯键,消耗 4 个水分子,B 正确;Taq
酶是 PCR 仪扩增 DNA 分子时常用的一种耐高温 DNA 聚合酶,C 错误;在解离根尖分生区细胞时加入盐酸
使植物细胞相互分散开,D 错误。
17.下列关于“DNA 的粗提取与鉴定”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洗涤红细胞时,使用生理盐水可防止红细胞破裂
B. 向鸡血溶液中加蒸馏水搅拌,可见玻棒上有白色絮状物
C. 香蕉用液氮研磨既可以充分研磨,又可以有效防止 DNA 降解
D. DNA 溶液加入二苯胺试剂沸水浴加热后变蓝
【答案】B
【解析】
【分析】
DNA 粗提取和鉴定的原理:①DNA 的溶解性:DNA 和蛋白质等其他成分在不同浓度 NaCl 溶液中溶解度不
同;DNA 不溶于酒精溶液,但细胞中的某些蛋白质溶于酒精;DNA 对酶、高温和洗涤剂的耐受性。②DNA
的鉴定:在沸水浴的条件下,DNA 遇二苯胺会被染成蓝色。
【详解】A、洗涤红细胞时,洗涤的目的是去除杂蛋白以利于后续步骤的分离纯化,加入的是生理盐水,可
防止红细胞破裂,A 正确;
B、向鸡血溶液中加蒸馏水搅拌,可使细胞破裂,释放 DNA,但不会观察到玻璃棒上有白色絮状物,B 错
误;
C、香蕉用液氮研磨既可以充分研磨,可以有效防止 DNA 酶降解 DNA,C 正确;
D、在沸水浴的条件下,DNA 遇二苯胺会被染成蓝色,D 正确。
故选 B。
【点睛】本题考查 DNA 的粗提取和鉴定,对于此类试题,需要注意的细节较多,如实验的原理、实验选择
的材料、实验采用的试剂及试剂的作用、实验现象等,需要平时的学习过程中注意积累。
18.如图表示三种类型的基因重组,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甲、乙两种类型的基因重组在减数分裂的同一个时期发生
B. 甲和乙中的基因重组都发生于同源染色体之间
C. R 型细菌转化为 S 型细菌中的基因重组与丙中的基因重组相似
D. 孟德尔的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中,F2 出现新的表现型的原因和甲中的基因重组有关
【答案】C
【解析】
【分析】
分析图示可知,甲图表示同源染色体间非姐妹染色单体间的交叉互换,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乙图
表示非同源染色体间的自由组合,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丙图表示基因工程中外源基因整合到质粒
上形成重组质粒,然后导入受体细胞。
【详解】A、甲、乙两种类型的基因重组分别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和后期,A 错误;
B、由分析可知,乙中的基因重组发生在非同源染色体之间,B 错误;
C、R 型细菌转化为 S 型细菌的本质是,S 型细菌的 DNA 进入 R 型细菌并与 R 型细菌的 DNA 进行重组,
与丙中的基因重组相似,C 正确;
D、孟德尔的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中,F2 出现新的表现型的原因是,F1 形成配子时等位基因彼此分离,
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和乙中的基因重组相似,D 错误。
故选 C。
【点睛】本题考查基因重组的三种类型,意在考查理解能力和识图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和解
决问题的能力。
19.玉米花药培养的单倍体幼苗,经秋水仙素处理后形成二倍体植株,下图是该过程某时段细胞核 DNA 含量
变化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a~b 过程中细胞一般不会发生基因变化B. c~d 过程中细胞内发生了染色体数加倍
C. c 点后细胞内各染色体组的基因组成一般都相同
D. f~g 过程中同源染色体分离,染色体数减半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基因突变发生在细胞分裂间期 DNA 复制时,a~b 过程已完成复制,一般不会发生变化,A 正确;
c~d 过程已完成染色体复制但细胞不分裂,结果使染色体加倍,B 正确;单倍体经染色体加倍成二倍体,
获得的二倍体是纯合体,所以染色体组的基因组成相同,C 正确;f~g 段属于有丝分裂,没有同源染色体
分离,D 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细胞分裂和染色体变异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从课外材料中获取相关的生物学信息,
并能运用这些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解决相关的生物学问题。
20.组培苗在移栽前,一般需要炼苗,目的在于提高组培苗对外界环境条件的适应性。如图是不同炼苗方式
组合对白兰地红枫组培苗移栽存活率的影响,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
A. 炼苗初期应创设与室外环境相同的条件,促使组培苗适应环境
B. 闭盖炼苗期间应控制 环境条件为:无菌、无光,并保持一定的湿度
C. 白兰地红枫组培苗的最佳炼苗方式是闭盖炼苗 6 d 后,再开盖炼苗 3 d
D. 白兰地红枫组培苗的移栽存活率随着闭盖炼苗时间的增加先升高后降低
【答案】D
【解析】
【分析】
组培苗的炼苗,即驯化,目的在于提高组培苗对外界环境条件的适应性,提高其光合作用的能力,促使组
培苗健壮,最终达到提高组培苗移栽成活率的目的。驯化应从温度、湿度、光照及有无菌等环境要素进行,
驯化开始数天内,应和培养时的环境条件相似;驯化后期,则要与预计的室外栽培条件相似,从而达到逐
的步适应的目的。
【详解】A、炼苗开始数天内,应和培养时的环境条件相似;炼苗后期,则要与预计的栽培条件相似,从而
达到逐步适应的目的,A 错误;
B、组织培养期间需要无菌操作,长成幼苗后不需要无菌的环境,B 错误;
C、分析题图可知,白兰地红枫组培苗的最佳炼苗方式是闭盖炼苗 6d 后,再开盖炼苗 2d,C 错误;
D、分析题图可知,在相同开盖炼苗天数下,白兰地红枫组培苗的移栽存活率随着闭盖炼苗时间的增加先升
高后降低,D 正确。
故选 D。
【点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要获取题图信息及把握关键文字信息“炼苗,目的在于提高组织苗对外界环境
条件的适应性”,通过分析作答。
二、多项选择题:
21.下列有关化合物或细胞结构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核仁与各种 RNA 的合成以及核糖体的形成有关
B. DNA 和 RNA 被初步降解、彻底降解得到的产物都是 8 种
C. 细菌细胞中不存在既含有蛋白质又含有核酸的结构
D. 洋葱的根尖分生区细胞中无叶绿体,也不能发生质壁分离
【答案】AC
【解析】
【分析】
DNA 与 RNA 组成的比较
基本组成单位 五碳糖 含氮碱基
DNA 脱氧核糖核苷酸 脱氧核糖 A、G、C、T
RNA 核糖核苷酸 核糖 A、G、C、U
【详解】A、核仁与某种 RNA(rRNA)的合成以及核糖体的形成有关,A 错误;
B、DNA 和 RNA 被初步降解得到 8 种核苷酸,彻底降解得到磷酸、2 种五碳糖(脱氧核糖和核糖)、5 种碱
基(A、G、C、T、U)共 8 种产物,B 正确;
C、细菌细胞内含有核糖体,而核糖体中既含有蛋白质又含有核酸,C 错误;
D、洋葱的根尖分生区细胞中无叶绿体,也无大液泡,不能发生质壁分离,D 正确。
故选 AC。
【点睛】本题考查核仁的功能、核酸的水解产物、原核与真核细胞的结构等知识点,考查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2.叶色变异是由体细胞突变引起的芽变现象。红叶杨由绿叶杨芽变后选育形成,其叶绿体基粒类囊体减少,
光合速率减小,液泡中花青素含量增加。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红叶杨叶肉细胞中的还原糖可用斐林试剂检测
B. 两种杨树叶绿体基粒类囊体的差异可用电子显微镜观察
C. 两种杨树叶光合速率可通过“探究光照强弱对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实验作比较
D. 红叶杨细胞中花青素绝对含量可通过“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实验测定
【答案】BC
【解析】
【分析】
还原糖的鉴定可用斐林试剂,水浴加热条件下产生砖红色沉淀。
【详解】A、红叶杨叶肉细胞呈红色,与斐林试剂检测还原糖产生的颜色相同,难以判断,A 错误;
B、两种杨树叶绿体基粒类囊体属于亚显微结构,差异可用电子显微镜观察,B 正确;
C、由题干信息可知,红叶杨与绿叶杨比较,红叶杨的叶绿体基粒类囊体少,光合速率小,则相同光照强度
下,红叶杨比绿叶杨的光合作用强度低,因此,两种杨树叶光合速率可通过“探究光照强弱对光合作用强
度的影响”实验作比较,C 正确;
D、红叶杨细胞中花青素的相对含量可通过“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实验测定,可要测定花青素的绝对含
量需要进一步实验,D 错误。
故选 BC
【点睛】本题考查还原糖鉴定、影响光照强度的外界因素、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实验的应用,考查对相关
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及分析运用的能力。
23.二抗是抗体(一抗)的抗体,其主要作用是检测抗体的存在,放大一抗的信号。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
(HCG)是女性怀孕后胎盘滋养层细胞分泌的一种糖蛋白,制备抗 HCG 单克隆抗体可用于早孕的诊断。下
图是抗 HCG 单克隆抗体制备流程示意图,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 ①过程常用灭活的病毒,④过程后要进行胚胎移植
B. ②过程筛选出的杂交瘤细胞都能产生抗 HCG 抗体
C. ③过程以抗 HCG 单克隆抗体为抗原进行检测
D. ④过程需要添加抗生素等物质,以防止病毒污染
【答案】ABD
【解析】
【分析】
分析图示可知,①为细胞融合过程;②为第一次筛选,可筛选出既能迅速大量繁殖,又能产生专一抗体的
杂交瘤细胞;③为第二次筛选,可获得足够数量的能分泌所需抗体的杂交瘤细胞;④是将杂交瘤细胞在体
外条件下大规模培养,以便获得大量单克隆抗体。
【详解】A、①过程常用的诱导因素有聚乙二醇、灭活的病毒、电激等,④过程后不需要胚胎移植,A 错误;
B、②过程中筛选出的杂交瘤细胞不一定能产生抗 HCG 抗体,还要进一步检测,B 错误;
C、③过程以抗 HCG 单克隆抗体为抗原,用二抗对其进行检测,C 正确;
D、过程④为动物细胞培养,培养液中需要添加抗生素等物质,以防止杂菌污染,D 错误。
故选 ABD。
【点睛】本题考查了制备单克隆抗体的相关内容,要求熟记具体流程、原理、筛选目的、单克隆抗体的特
点和应用。意在考查理论联系实际,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的一些生物学问题的能力。
24.资源的合理使用能使产量最大化,又不影响对资源的持久利用。自然种群增长呈“S”型曲线,假设种群
的 K 值为 200,N 表示种群数量。据表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曲线上的点 N (K-N)/K
S1 20 0.90
S2 50 0.75
S3 100 0.50
S4 150 0.25
S5 180 0.10
A. 在 S4 点之后,种群所在的生态系统要进行生态修复
B. 防治蝗虫应在蝗虫数量达到 S3 点前进行C. 渔业捕捞后需控制剩余量在 S3 点
D. (K-N)/K 值为 0.90 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
【答案】BC
【解析】
【分析】
分析表格可知:种群数量的最大值 K=200,则种群数量在 S1~S3 时,种群数量增长加快;种群数量在 S3 点
时,即 K/2 时种群数量增长速率最大;种群数量在 S3~S5 时,种群数量增长减慢。
【详解】A、在 S4 点之后,种群数量仍在增长,其所在的生态系统不需要进行生态修复,A 错误;
B、种群数量在 S3 点时,即 K/2 时种群数量增长速率最大,故对蝗虫等害虫的防治,需将其数量控制在 S3
点之前,B 正确;
C、渔业捕捞后需控制剩余量在 S3 点,即 K/2 值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此时种群的再生能力最强,C 正确;
D、(K-N)/K 值为 0.50 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D 错误。
故选 BC。
【点睛】本题考查 S 型曲线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分析表格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属于中档题。
25.已知甲遗传病(基因为 E、e)在人群中的患病率为 1%,乙遗传病(基因为 F、f)在人群中存在明显的性别
差异。下图为某家系遗传系谱图,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 依据Ⅰ1、Ⅰ2 和Ⅱ5 的表现型可判断甲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B. Ⅱ5 的基因型是 eeXFXF 或 eeXFXf
C. Ⅱ3 和Ⅱ4 生出患甲病男孩的概率为 1/33
D. 若Ⅲ7 为乙病患者,则其患病基因来自于Ⅰ2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无中生有,有为隐” 分析系谱图,由于Ⅰ1、Ⅰ2 都是正常的,而Ⅱ5 和Ⅱ6 分别患有甲病
和乙病,说明两种遗传病都是隐性遗传病。根据患甲病的女儿,进一步分析可知,其致病基因只能位于常
染色体上遗传;再结合题干信息“乙遗传病在人群中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说明乙病的致病基因是伴 X 染
色体遗传。根据前面的分析可知,甲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A 正确;根据两种遗传病的遗传方式和Ⅱ5 的表现型确
定其基因型为 eeXFX—;单独分析乙病,Ⅰ1、Ⅰ2 都是正常的,其基因型分别为 XFY、XFXf,所以Ⅱ5 的基
因型有两种可能,分别是 eeXFXF 或 eeXFXf,B 正确;单独分析甲病,Ⅰ1、Ⅰ2 都是正常的,其基因型都为 Ee,
所以Ⅱ4 的基因型有两种可能,分别是 1/3EE 或 2/3Ee;由于Ⅱ3 是自然人群中正常个体,结合题干信息“甲
遗传病在人群中的患病率为 1%”,即ee 的基因型频率=1%,由此计算出 e 基因频率=1/10,则 E 基因频率=9/10,
进而得到自然人群中 EE 的基因型频率=81%,Ee 的基因型频率=18%,所以在正常人群中,基因型为 Ee 的可
能性为 18%÷(18%+81%)=2/11;再根据 2/11Ee(Ⅱ3)×2/3Ee(Ⅱ4),生成患甲病的男孩的可能性为
2/11×2/3×1/4×1/2=1/66,所以 C 错误;单独分析乙病,若Ⅲ7 为乙病患者,由于双亲都是正常的,则其
患病基因直接来自于Ⅱ4,而Ⅱ4 的双亲Ⅰ1、Ⅰ2 都是正常的,则乙病的致病基因只能存在于Ⅰ2(XFXf),D
正确。
三、非选择题:
26.高等植物凤眼莲可用于治理水体富营养化,蓝藻爆发程度对凤眼莲的治理效果会造成影响,研究者进行
了相关实验,结果如表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从细胞的结构特点来看,蓝藻与风眼莲的主要不同是蓝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凤眼莲能够治理
水体富营养化这一功能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________价值。
(2)分析图 1 可知,蓝藻水华聚集后,导致凤眼莲根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会抑制凤眼莲
根细胞的________,造成根系发黑、发臭,老根大量脱落。
(3)蓝藻水华聚集造成的环境变化对凤眼莲有不利影响,但分析图 2 实验数据发现 60 g/L 蓝藻实验组凤眼莲根系活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结合图 1 推测其原因是凤眼莲对逆境产生了抗逆性。120 g/L 蓝藻实
验组凤眼莲根系活力的变化情况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合上述实验结果,在利用凤眼莲治理水体富营养化时,要尽量避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充
分发挥凤眼莲的生态净化功能。
【答案】 (1). 无核膜包被的细胞核 (2). 间接 (3). 溶解氧含量低 (4). 有氧呼吸 (5). 呈上
升趋势且高于对照组 (6). 蓝藻浓度过高,会影响凤眼莲的根系活力(或凤眼莲的抗逆性是有一定限度的)
(7). 蓝藻浓度过高
【解析】
【分析】
蓝藻与风眼莲是竞争关系,因此加入蓝藻会对凤眼莲 治理效果会造成影响。分析图 1,加入 60g/L 蓝藻或
120g/L 蓝藻后凤眼莲的根区溶解氧含量显著下降。分析图 2,实验数据发现 60g/L 蓝藻组根系活力上升且高
于对照组,结合图 1 推测其原因是凤眼莲对逆境产生了适应(或“抗逆性”)。要证实上述推测,需进一步
培养凤眼莲,若观察到有新根长出,可证实上述推测。
【详解】(1)蓝藻是原核生物,凤眼莲是真核生物,二者的主要区别是蓝藻细胞中无核膜包被的细胞核。
风眼莲能够治理水体富营养化的功能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2)分析图 1 可知,实验组较对照组的凤眼莲根区溶解氧含量低。氧气含量下降会抑制细胞的有氧呼吸。
(3)分析图 2 可知,60g/L 蓝藻实验组凤眼莲根系活力呈上升趋势且高于对照组,结合图 1 推测凤眼莲对
逆境产生了抗逆性。120g/L 蓝藻实验组凤眼莲根系活力先上升一段后呈下降趋势并最终低于对照组,说明
蓝藻浓度过高会影响凤眼莲的根系活力,即凤眼莲的抗逆性是有一定限度的。
(4)根据实验结果可知,在利用凤眼莲治理水体富营养化时,要尽量避免蓝藻浓度过高,以充分发挥凤眼
莲的生态净化功能。
【点睛】本题考查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的区别、细胞呼吸、生物多样性的价值等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理
解能力、分析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
27.胰岛 B 细胞是可兴奋细胞,存在外正内负的静息电位。其细胞外 Ca2+浓度约为细胞内的 10000 倍,细胞
内 K+浓度约为细胞外的 30 倍。下图 1 为血糖浓度升高时,胰岛 B 细胞分泌胰岛素的机制示意图。请回答
下列问题:
的(1)据图 1 分析可知,葡萄糖通过________方式进入胰岛 B 细胞,氧化分解后产生 ATP,ATP 作为________,
与 ATP 敏感的 K+通道蛋白上的识别位点结合,导致 ATP 敏感的 K+通道关闭,进而触发________。使胰岛 B
细胞兴奋,此时膜内电位发生的变化为________。
(2)葡萄糖转运载体(GLUT)有多个成员,其中对胰岛素敏感的为 GLUT-4,其作用机制如图 2 所示。
①GLUT1~3 几乎分布于全身所有组织细胞,它们的生理功能不受胰岛素的影响,其生理意义在于
______________,以保证细胞生命活动的基本能量需要。
②据图 2 分析,当胰岛素与蛋白 M 结合后,经过细胞内信号传递,引起________的融合,从而提高了细胞
对葡萄糖的转运能力。胰岛素促进细胞内葡萄糖去向中的①和②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协助扩散 (2). 信号分子(或信息分子) (3). Ca2+通道打开 (4). 由负电位变为正
电位 (5). 维持细胞对葡萄糖的基础转运量 (6). 含 GLUT-4 的嚢泡与细胞膜 (7). 合成糖原
(8). 转化成非糖物质
【解析】
【分析】
胰岛素是唯一能降低血糖的激素,其作用分为两个方面:促进血糖氧化分解、合成糖原、转化成非糖类物
质;抑制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类物质转化。由图 2 可知,当胰岛素和其受体结合后,一方面促进葡萄糖的
氧化分解、合成糖原和转化形成非糖类物质,另一方面使细胞膜上的葡萄糖转运蛋白增加,促进葡萄糖进
入细胞,而使血糖浓度降低。
【详解】(1)据图 1 可知葡萄糖由高浓度向低浓度运输进入胰岛 B 细胞,需要载体,不消耗能量,故运输
方式为协助扩散。葡萄糖氧化分解使细胞中 ATP 含量升高,ATP 作为信号分子,与 ATP 敏感的 K+通道蛋白
上的识别位点结合,导致 ATP 敏感的 K+通道关闭,进而触发 Ca2+通道打开,Ca2+内流增加,促进胰岛素的
分泌。胰岛 B 细胞兴奋时,膜电位为外负内正,即此时膜内电位发生的变化为由负电位变为正电位。
(2)①葡萄糖转运载体(GLUT)的作用是运输葡萄糖,GLUT1〜3 几乎分布于全身所有组织细胞,它们的生理
功能不受胰岛素的影响,其生理意义在于维持细胞对葡萄糖的基础转运量,以保证细胞生命活动的基本能
量需要。 ②分析示意图 2,当胰岛素与受体结合之后,经过细胞内信号转导,引起含 GLUT-4 的嚢泡与细胞膜的融合,
囊泡的形成直接与高尔基体有关,通过囊泡的活动增加了细胞膜上葡萄糖转运载体 GLUT-4 的含量,从而提
高了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储存和利用能力。进入细胞的葡萄糖主要的去向是氧化分解供能,另外还可以
在肝脏或肌肉细胞中合成糖原或在细胞内转化形成非糖物质。故胰岛素促进细胞内葡萄糖去向中的①和②
指的是合成糖原和转化成非糖物质。
【点睛】本题考查血糖调节、激素调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
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8.辣椒是我国栽培面积最大的蔬菜作物之一。图 1 是辣椒植株光合作用示意图;图 2 是将辣椒植株置于 CO2
浓度适宜、水分充足的环境中,温度分别保持在 15℃、25℃和 35℃下,改变光照强度,测定的 CO2 吸收速
率;图 3 科研人员在不同条件下测定发育良好的绿萝叶片光合速率变化情况,请据图分析:
(1)图 1 中乙表示_____________,若停止甲的供应,一段时间后氧气的产生速率将会_________(填“增
大”、“减小”或“基本不变” )。
(2)图 2 中 A 点时,该植物叶肉细胞产生 ATP 的场所是____________。当光照强度大于 8 时,25 ℃与
15℃条件下有机物的合成速率分别为 M1 、M2,结果应为 M1___M2(填“>”、“<”或“=”)。
(3)图 3 中 a~b 段限制叶片光合速率的主要环境因素包括________。其他条件不变,若 a 点时的光照突然
增强,短时间内叶绿体内 C3、C5 含量将依次____(上升、下降)。
(4)图中 c~d 对应时段,植物体内有机物总量的变化情况是___,净光合速率由 e 点急剧下降到 f 点的主
要原因是_______。
【答案】 (1). ATP 和[H] (2). 减小 (3). 线粒体、细胞质基质 (4). > (5). 光照强度、温度
(6). 下降、上升 (7). 增加 (8). 叶片的气孔关闭,CO2 吸收量减少
【解析】
【分析】
本题综合考查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知识,意在考查考生从图解中获取信息的能力,且能运用光合作用、
呼吸作用相关知识,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对有关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
论的能力。
【详解】(1)根据光反应与暗反应的联系可知,图 1 中甲代表二氧化碳,乙代表 ATP 和[H],丙代表 ADP;若停止二氧化碳的供应,暗反应速率降低,[H]和 ATP 将积累,因此光反应受到抑制,氧气的生成速率减少。
(2)图 2 中 A 点无光照,不能进行光合作用,细胞通过细胞呼吸产生 ATP,场所是线粒体、细胞质基质。
图 2 中研究光照强度和温度对光合速率和呼吸速率的影响,净光合作用量在 8 以后两种温度条件下相同,
而 25℃与 l5℃条件下比较,l5℃时呼吸作用弱,所以有机物合成速率即总光合作用速率(净光合作用速率
和呼吸作用速率之和)在 25℃条件下更大。
(3)图中 a~b 表示晴天时 8:30—9:30 期间光合作用速率,在这个时间段光照强度和温度都逐渐增强,光合
作用也在增强,因此限制因素是光照强度、温度;a 点时的光照突然增强,光反应突然增强,短时间内叶绿
体内三碳化合物还原增强,三碳化合物消耗和五碳化合物生成都增多,而此时二氧化碳固定速率不变,故 C3
含量下降、C5 含量增加上升。
(4)图中 c 之后至 d 的大部分时间净光合作用大于零,所以植物体内有机物总量不断增加;在晴天中午
12:00 左右外界温度高,光照强,部分气孔关闭,致使 CO2 的吸收量减少导致净光合速率急剧下降。
【点睛】关键点:图 2 中的二氧化碳吸收速率代表净光合作用速率;关于 C3、C5 含量的变化分析,是指在
光照强度改变的瞬间的变化,此时认为二氧化碳固定速率的不变;(4)题中植物体内有机物总量相对应的
是总光合作用。
29.利用相关工程技术可以获得抗黑腐病杂种黑芥—花椰菜植株,已知野生黑芥具有黑腐病的抗性基因,而花
椰菜易受黑腐病菌的危害而患黑腐病,技术人员用一定剂量的紫外线处理黑芥原生质体可使其染色体片段
化,并丧失再生能力,再利用此原生质体作为部分遗传物质的供体与完整的花椰菜原生质体融合,流程如下
图。
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该过程用到的工程技术有__________和__________。
(2)过程①所需的酶是____________,过程②PEG 的作用是___________,经过②操作后,需筛选出融合的杂种
细胞,显微镜下观察融合的活细胞中有供体的叶绿体存在,可作为初步筛选杂种细胞的标志。
(3)原生质体培养液中需要加入适宜浓度的甘露醇以保持一定的渗透压,其作用是_____________。原生质体
经过细胞壁再生,进而分裂和脱分化形成_________。
(4)若分析再生植株的染色体变异类型,应剪取再生植株和双亲植株的根尖,制成装片,然后在显微镜下观察
比较染色体的_________;将杂种植株栽培在含有________的环境中,可筛选出具有高抗性的杂种植株。【答案】 (1). 植物体细胞杂交 (2). 植物组织培养 (3). 纤维素酶和果胶酶 (4). 促进原生质体
的融合 (5). 保持原生质体完整性 (6). 愈伤组织 (7). 形态和数目 (8). 黑腐病菌
【解析】
【详解】(1)据图可知,该流程图表示先去掉两种植物细胞的细胞壁,然后诱导融合获得杂种细胞,通过
植物组织培养获得杂种植株,该过程是植物体细胞杂交。
(2)植物细胞细胞壁的成分是纤维素和果胶,因此采用纤维素酶和果胶酶去掉植物细胞的细胞壁;聚乙二
醇(PEG)的作用是让原生质体融合。
(3)去掉细胞壁后获得的原生质体需要放在适宜浓度的甘露醇溶液中,保持原生质体完整性,避免失水或
吸水;在植物组织培养中,经过脱分化后形成愈伤组织。
(4)由于染色体在显微镜下能看见,因此可以制作临时装片,观察染色体的形态和数目,以确定是否发生
染色体变异;对杂种植物进行鉴定最简单的方法是从个体水平上进行检测,即接种黑腐病菌,观察植物的
性状。
【点睛】本题考查植物组织培养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识记所列知识点,并能运用所学知识做出合理的
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的能力。
30.白色念珠菌是存在于人体上呼吸道和肠道黏膜中的真菌,当机体免疫功能下降时,菌丝大量生长,侵入
细胞引起疾病。图 1 的 F1 和 F0 两部分组成 V 蛋白,对菌丝形成有重要作用。
(1)图 1 中 ATP 的合成反应体现了膜蛋白的_____功能,其作用机理是__________。ATP 分子的结构简式
是_______。
(2)ATP 合成酶由突出于膜外的 F1 和嵌入膜内的 F0 两部分组成。F1 负责 ATP 的合成或水解,F0 是一个疏
水蛋白复合体,形成跨膜 H+通道,当 H+顺浓度梯度穿过 ATP 合成酶时,ADP 与 Pi 结合形成 ATP(其过程
如图 1 所示)。据图推测,在真核细胞中含有该酶的生物膜有_____________(至少填出两种)。如果图 1 表
示叶绿体内合成 ATP 的过程,若膜两侧的 H+浓度梯度突然消失,其他条件不变,短时间内暗反应中的 C5
的量会____(填“增加”“减少”或“不变”)。
(3)科研人员为研究不同浓度药物 D(一种 ATP 酶抑制剂)对Ⅴ蛋白的作用,将Ⅴ蛋白与反应缓冲液混合,实验组加入用 DMSO 溶解的不同浓度的药物 D 溶液,室温孵育 10min 之后向反应体系中加入 ATP 溶液,
室温反应 30min。再向反应体系中加入孔雀绿试剂(可与无机磷反应呈现绿色),定量分析反应体系的绿色
深浅,得到如图 2 所示结果。
①实验中测定的绿色深浅,可反映出_______的量,从而得到 V 蛋白活性。
②本实验以对照组数据作为 V 蛋白活性相对值 1,对照组的处理是__________,室温孵育 10 min,向反应
体系中加入 ATP 溶液,室温反应 30 min。
③实验结果说明________。
【答案】 (1). 催化 (2). 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 (3). A—P~P~P (4). 线粒体内膜、叶绿体类囊
体薄膜 (5). 减少 (6). ATP 水解 (7). 将 V 蛋白与反应缓冲液混合,加入等量 DMSO 溶液 (8).
药物 D 能抑制 V 蛋白的活性,且随药物 D 浓度的增加,抑制作用增强
【解析】
【分析】
1、ATP 又叫三磷酸腺苷,简称 ATP,其结构式是 A—P~P~P,其中 A 表示腺苷、T 表示三个、P 表示磷酸
基团、~表示高能磷酸键、-表示普通化学键。
2、C5 的去路是 CO2 的固定,来源是 C3 的还原。
3、合成 ATP 的能量来源于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场所为叶绿体、线粒体和细胞质基质。
【详解】(1)图 1 中 Pi+ADP→ATP 为合成 ATP 的反应,膜蛋白作为 ATP 合成酶,在反应过程中起催化作
用。酶催化反应的作用机理是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由教材可知 ATP 的结构简式为 A—P~P~P。
(2)在真核细胞中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都能够合成 ATP,故在真核细胞中含有该酶的生物膜有线粒体内膜
(有氧呼吸第三阶段场所)、叶绿体类囊体薄膜(光反应场所)。如果该图表示叶绿体内合成 ATP 的过程,
膜两侧的 H+浓度梯度突然消失,其它条件不变,则光反应减弱,ATP 的合成减少,导致暗反应中 C3 的还原
减少,C5 的来源减少,而短时间内 CO2 的固定照常进行,C5 被消耗,故暗反应中的 C5 的量会减少。
(3)①由题意知,孔雀绿试剂可与无机磷反应呈现绿色,V 蛋白能够催化 ATP 水解,而 ATP 水解产生无
机磷,因此可通过实验中测定的绿色深浅来反映 ATP 的水解量,从而得到 V 蛋白活性。
②对照组和实验组对比遵循单一变量原则,故对照组应不加药物 D,将 V 蛋白与反应缓冲液混合,加入等
量的 DMSO 溶液。
③据图可知,实验结果为随着药物 D 浓度的增加 V 蛋白的活性相对值降低,说明药物 D 能抑制 V 蛋白的活
性,且随药物 D 浓度的增加,抑制作用增强。
【点睛】本题考查酶的相关知识点,考查识记能力,同时在此基础上结合具体的情境要求具备准确获取题
干信息的能力和实验设计的逻辑思维能力。
31.蝇是常用的遗传学实验材料,其体色有黄身(H)、黑身(h)之分,翅型有长翅(V)、残翅(v)之分。现用两种纯合果蝇杂交,F2 出现 4 种类型且比例为 5:3:3:1,已知果蝇有一种精子不具有受精能力。回答下列问
题:
(1)果蝇体色与翅型的遗传遵循_______________定律。
(2)不具有受精能力精子的基因组成是___________。F2 黄身长翅果蝇中两对基因均杂合的比例为
____________________。
(3)若让 F2 黑身长翅果蝇自由交配,则子代的表现型及比例为___________________。
(4)现有多种不同类型的果蝇,从中选取亲本通过杂交实验来验证上述不能完成受精作用的精子的基因型。
①杂交组合:选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果蝇进行杂交。
②结果推断:若后代出现________________,则不具有受精能力精子的基因型为 HV。
【答案】 (1). 基因的自由组合 (2). HV (3). 3/5 (4). 黑身长翅:黑身残翅=8:1 (5). 黑身残
翅的果蝇做母本,双杂合的黄身长翅果蝇做父本 (6). 黄身残翅:黑身长翅:黑身残翅=1:1:1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分析可知:用两种纯合果蝇杂交,F2 出现 4 种类型且比例为 5:3:3:1,是 9:3:3:1 的特殊情
况之一,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由于已知果蝇有一种精子不具有受精能力,而 F2 比例为 5:3:3:1,
说明决定双显性状的精子不具有受精能力,所以该精子的基因组成为 HV。
【详解】(1)由于 F2 出现 4 种类型且比例为 5:3:3:1,是 9:3:3:1 的特殊情况(有一种精子不具有
受精能力),所以果蝇体色与翅型的遗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则 F1 的基因型是 HhVv,亲本果蝇的基
因型是 HHVV 与 hhvv 或 HHvv 与 hhVV,但基因组成为 HV 的精子不具有受精能力,所以亲本果蝇的基因
型只能是 HHvv 与 hhVV。
(2)由于果蝇有一种精子不具有受精能力,且 F2 出现 4 种类型且比例为 5:3:3:1,所以不具有受精能
力精子的基因组成是 HV,具有受精能力精子的基因组成是 Hv、hV、hv,比例为 1:1:1;卵细胞的基因
组成是 HV、Hv、hV、hv,比例为 1:1:1:1.所以 F2 黄身长翅果蝇的基因型只有 HHVv、HhVV、HhVv
三种,且比例为(1/3×1/4): (1/3×1/4): (1/3×1/4×3)=1:1:3,所以双杂合子的比例为:3/5。
(3)F2 黑身长翅的基因型是 hhVV、hhVv,比例为 1:2,所以 hV 配子的比例为 2/3,hv 配子的比例为
1/3,若让 F2 黑身长翅果蝇自由交配,则子代的表现型及比例为黑身长翅:黑身残翅=
(2/3×2/3+2/3×1/3×2):(1/3×1/3)=8:1。
(4)要想通过杂交实验来验证不能完成受精作用的精子的基因型,则选取的杂交组合为:黑身残翅的果蝇
做母本、双杂合的黄身长翅果蝇做父本,杂交后代中若出现黄身残翅:黑身长翅:黑身残翅=1:1:1,则
验证了不具有受精能力精子的基因型为 HV。
32.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的外膜是类脂包膜,来自宿主细胞,并嵌有病毒的蛋白 GP120 与 GP41。如图为 HIV 侵染 T 淋巴细胞的过程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HIV 在结构上与 T 淋巴细胞最显著的差异是____________。
(2)HIV 的 GP120 蛋白能特异性结合 T 淋巴细胞表面的 CD4 受体,病毒外膜可与细胞膜融合并以核衣壳
的形式进入细胞,该过程体现了细胞膜的____功能。分析组成病毒外膜的化合物成分主要是____________。
(3)HIV 核衣壳进入细胞后逆转录形成 DNA,通过____(填结构)进入细胞核后在整合酶的作用下整合
到人 T 细胞的 DNA 分子上,该过程中整合酶类似于基因工程中_________酶的作用。
(4)入侵人体的 HIV,大多数被免疫系统摧毁,在这一过程中,人体参与的免疫类型有
________________。人体一旦感染 HIV 后很难彻底清除,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假如你是药剂师,想研制治疗艾滋病的药物,请据图分析药物治疗艾滋病的方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至少写出两种方向)。
【答案】 (1). 病毒没有细胞结构 (2). 识别(信息交流) (3). 蛋白质和脂质(少量糖类)
(4). 核孔 (5). 限制酶和 DNA 连接 (6). 非特异性免疫、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 (7). HIV 逆转录形
成的 DNA 整合到人 T 细胞的染色体上 (8). 研制药物抑制 CD4 等受体的功能、抑制逆转录酶的活性、
抑制整合酶的活性
【解析】
【分析】
艾滋病的致病原理:HIV 病毒进入人体后,与人体的 T 淋巴细胞结合,破坏 T 淋巴细胞,使免疫调节受到
抑制,使人的免疫系统瘫痪,最后使人无法抵抗其他细菌、病毒的入侵,或患肿瘤而死亡。
【详解】(1)HIV 是 RNA 病毒,在结构上与 T 淋巴细胞最显著的差异是没有细胞结构,由核酸和蛋白质外壳
组成。
(2)GP120 蛋白与 T 淋巴细胞表面的 CD4 受体特异性结合,体现了细胞膜的识别(信息交流)功能。由题干信息“HIV 的外膜是类脂包膜,来自宿主细胞”可知 HIV 外膜的化合物成分与宿主细胞膜相同,主要
是蛋白质和脂质(少量糖类)。
(3)HIV 核衣壳进入细胞后逆转录形成的 DNA 通过核孔进入细胞核。在整合酶的作用下逆转录形成的
DNA 整合到人体 DNA 分子上,类似于基因工程中构建基因表达载体的过程,由此可推断该过程中整合酶
类似于基因工程中限制酶和 DNA 连接酶的作用。
(4)人体对入侵的 HIV 的免疫类型有非特异性免疫、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HIV 逆转录形成的 DNA 会整
合到人体 T 细胞的染色体上,所以人体一旦感染 HIV 将很难彻底清除。
(5)治疗艾滋病可研制药物抑制 CD4 等受体的功能,阻断 GP120 蛋白与 T 淋巴细胞表面的 CD4 受体特异
性结合,阻止病毒进入细胞;抑制逆转录酶的活性,使其不能在细胞内完成逆转录,进而抑制其增殖;抑
制整合酶的活性,使其不能进入细胞核,整合到人体 DNA 分子上,抑制其增殖。
【点睛】本题考查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要求考生识记人体免疫系统的组成,掌握体液免疫
和细胞免疫的具体过程;识记艾滋病的致病原理,能结合题中信息准确答题。
33.如图所示为三种质粒和一个含目的基因的 DNA 片段示意图。图中 Ap 为氨苄青霉素抗性基因,Tc 为四
环素抗性基因,lacZ 为蓝色显色基因(产生酶能使 X-gal 产生蓝色的物质,使含该基因的大肠杆菌菌落呈蓝
色)。图中 EcoRⅠ、PvuⅠ为两种限制酶,括号内的数字表示限制酶切割位点与复制原点的距离。请据图分
析并回答问题:
(1)若需获得图中目的基因,可选用的限制酶是________。
(2)片段 D 是目的基因中的某一片段,下列叙述错误的有________(填字母)。
a.该图中含有两个密码子
b.图中③和④代表两个不同的脱氧核苷酸
c.若只用该片段中的 3 个碱基对,可以排列出 43 种片段
d.DNA 聚合酶和 DNA 连接酶都可作用于②处,解旋酶作用中①处
(3)图中最适合作为目的基因运载体的质粒是 B,质粒 A 缺少标记基因不能作为载体,而 C 质粒也不能作为载体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用目的基因和质粒 B 构建重组质粒后用 EcoRⅠ完全酶切并进行电泳观察,可出现长度为 1.1kb 和
________kb,或者________kb 和________kb 的片段。(重组质粒上目的基因的插入位点与 EcoRⅠ的识别位
点之间的碱基对忽略不计)
(5)将分别用限制酶 PvuⅠ切开的质粒 B 溶液与目的基因溶液混合,加入 DNA 连接酶连接后,并进行导
入大肠杆菌受体细胞的操作之后,从菌落的颜色和对抗生素抗性的角度分析,受体细胞的类型有________
种。若菌落表现为具有氨苄青霉素抗性、不呈蓝色,说明导入对应受体细胞的 DNA 为重组质粒(或质粒
B—目的基因连接)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PvuⅠ (2). abc (3). 质粒 C 在用和目的基因相同的限制酶切割时,复制原点会被限
制酶切割,会影响重组质粒的自主复制 (4). 5.6 (5). 3.1 (6). 3.6 (7). 3 (8). 质粒 B—质粒 B
反向连接
【解析】
【分析】
1、分析图中质粒:质粒 A 含有 EcoRⅠ和 PvuⅠ的酶切位点,无标记基因;质粒 B 含有 Ap 基因和 lacZ 基
因,且 EcoRⅠ和 PvuⅠ的酶切位点位于 lacZ 基因内;质粒 C 含有 Ap 基因和 Tc 基因,含有 EcoRⅠ和 PvuⅠ
的酶切位点,且 PvuⅠ的酶切位点位于复制原点内。
2、EcoRⅠ(0.7Kb)、PvuⅠ(0.8Kb)等括号内的数字表示限制酶切割的位点与复制原点的距离。
3、片段 D 中,①是氢键,②是磷酸二酯键。
【详解】(1)分析图可知,目的基因上有两个 PvuⅠ酶切位点和一个 EcoRⅠ酶切位点,而 EcoRⅠ酶切会破
坏目的基因 D 的结构,因此应选用 PvuⅠ酶对其所在的 DNA 进行切割。
(2)a、该图为 DNA 片段,密码子位于 mRNA 上,a 错误;
b、④中的磷酸是其右侧脱氧核苷酸的一部分,故④不代表脱氧核苷酸,b 错误;
c、若只用该片段中的 3 个碱基对,碱基已经确定,而且是三个不同的碱基对,可以排列出 3×2×1=6 种片段,
c 错误;
d、DNA 聚合酶和 DNA 连接酶都可作用于②处的磷酸二酯键,解旋酶作用于①处的氢键,d 正确。
故选 abc。
(3)分析图示可知,质粒 C 在用和目的基因相同的限制酶(PvuⅠ)切割时,复制原点会被限制酶切割,
会影响重组质粒的自主复制。
(4)分析质粒 B 和目的基因的图示可知,由于目的基因的长度为 4.0Kb,因此用质粒 B 构建的重组质粒的
长度为 4.0Kb+2.7Kb=6.7Kb,当重组质粒被 EcoRⅠ酶完全切割后,会出现两个不同长度片段,若是正向连
接(目的基因上的 EcoRⅠ酶切位点与质粒 B 上的 EcoRⅠ酶切位点的距离较近),会得到 0.1Kb+1.0Kb=1.1Kb和 6.7Kb-1.1Kb=5.6Kb 的两个片段;若是反向连接(目的基因上的 EcoRⅠ酶切位点与质粒 B 上的 EcoRⅠ
酶切位点的距离较远),则会得到 0.1Kb+3.0Kb=3.1Kb 和 6.7Kb-3.1Kb=3.6Kb 的两个片段。
(5)将分别用限制酶 PvuⅠ切开的质粒 B 溶液与目的基因溶液混合,加入 DNA 连接酶连接后,可得到质
粒自身环化形成的普通质粒、重组质粒和目的基因自身连接的 DNA 环三种类型。若菌落表现为具有氨苄青
霉素抗性、不呈蓝色,说明导入对应受体细胞的 DNA 上有 Ap 基因、无 lacZ 基因,则可能为重组质粒(质
粒 B—目的基因连接)或质粒 B—质粒 B 反向连接。
【点睛】本题结合题图,考查基因工程的相关知识,要求识记基因工程的原理、操作步骤,掌握各操作步
骤中需要注意的细节,能结合图中信息准确答题,属于考纲理解和应用层次的考查,有一定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