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 年海南省高三年级第四次模拟考试
语文试题
考生注意: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考生号条形码粘贴在
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
用橡皮棒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
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
(一)现代文阅读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在一些地方,野生动物仍然被奉为餐桌美味。一些食客或是为了尝鲜,或是为了所谓滋补,不惜花大
价钱购买野生动物食用。然而舌尖的一时“任性”,却潜藏巨大风险。从 SARS 病毒到鼠疫、H7N9 禽流感,
再到埃博拉病毒、MERS 病毒,都与野生动物有关。专家学者早已证实,很多要命的急病、怪病都是人在吃
野生动物时传染到人身上的,许多疑难杂症的元凶就是寄生在野生动物体内的细菌和病毒。面对这些血与
泪的教训,我们决不能掉以轻心,决不能忽视其严重危害。倡导科学健康的饮食习惯刻不容缓。
饮食习惯以及由此形成的饮食文化,并不简单是私人的事情,而是关系大众健康的公共问题。一些地
方长期以来形成了食用野生动物的饮食文化,有的人认为吃什么是自己的事情,别人管不着。但必须看到,
在现代社会中,一旦有一个人或者一小部分人因为食用不安全、不卫生的食物而致病,就可能迅速在人群
中传播,引起更大范围的危害。这警示我们必须把区域乃至个人的卫生和健康问题,放在更大的范围内进
行审视。从公共利益角度出发,每个人管住自己的嘴,不仅是对自身健康负责,也是对他人和整个社会负
责。我们尊重、鼓励不同地区形成自己独特的饮食文化、美食文化,但任何一种文化都应建立在对公共卫
生和生命健康权利负责任的基础上。
拒绝食用野生动物。在更深层次上体现着敬畏自然、尊重自然规律的价值和态度。如何才能实现人与
自然的和谐相处,是我们一直以来思考和实践的课题。在证实蝙蝠是 SARS 病毒的自然宿主时,研究团队也
发现蝙蝠身上携带一系列对人类有害的病毒。但即使如此,在研究者看来,一方面这些病毒传染给人类的
可能性微乎其微;另一方面,蝙蝠在生态系统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对生态平衡的维护功不可没,决不能因
为携带病毒就消灭它们。因此,研究团队在研究过程中对蝙蝠进行无侵害采样,采祥完成后将蝙蝠放归自然。这样的例子生动说明,与大自然相处的最好方式就是顺应自然规律,不能肆意破坏自然,更不应把野
生动物轻易端上餐桌,否则最终受惩罚的还是人类自己。
避免野生动物带来的社会风险,最有效的方式是对活体动物的交易市场进行更加严格的规范和管理,
对于非法野生动物市场和贸易必须严厉打击、整决取缔。当年因非典疫情,广东省宣布取缔野生动物交易,
关闭野生动物市场,对于后续疫情的控制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近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等三部门
下发紧急通知,要求加强隐患排查,严厉打击野生动物违法违规交易,涉嫌犯罪的,及时移送司法机关。
相信这样的举措会进一步降低潜在的疫病风险。大家要形成这样的共识,加强市场的规范和管理要形成长
效机制,从源头上堵住漏洞,防范病从口入,守护全社会的健康与安全。
(摘编自彭飞《舌实之“鲜”别成社会之“险“》,《人民日报》2020 年 2 月 7 日)
材科二
在我国,有着保护野生动物的优良传统。在“凭君莫射南来雁,恐有家书寄远人” “劝君莫打枝头鸟,
子在巢中望母归”的美丽诗句中,在“不涸泽而渔,不焚林而猎”“泛爱万物,天地一体”的兼爱动物的
主张里,都体现出这种传统文化理念。同时长期以来,也存在着在“野味”名义下捕捉、饲养、销售、食
用野生动物等顽固陋习。科学研究表明,加工食用野生动物并没有神奇养生功效,反而会带来病毒、寄生
虫、重金属等健康安全风险,甚至严重威胁公共卫生安全。
因此,保护野生动物,不仅要有集体认同,更要见诸持久的人人行动。这就需要,在加强保护野生动
物的宣教之外,以更加完善、更大力度的法律来强力加持。新冠疫情发生以来,从立法到执法、司法,各
方面各环节齐发力,依法保护野生动物,声音响亮,行动严厉。国家层面,立法上,修改野生动物保护法
火线列入今年立法计划;执法上,疫情防控期间非法交易野生动物将顶格处罚;司法上,严惩破坏野生动
物资源违法犯罪行为。战疫中这些保护野生动物的系列举措,迅速显著地彰显了法治的力量。
“徒法不足以自行”。保护野生动物,是一场全民法治课,也是一场人与文化陋习的持久战。保护野生
动物,是每一位公民的义务和责任。人人积极主动走在依法保护野生动物的前端,就会缓冲末端惩戒治理
的压力,减小末端惩戒倒逼的成本。达此,不仅要学法,更要守法用法,不做清谈客,争当行动派。
(摘编自茅亩《依法保护野生动物,人人当做“行动派”》,“南方网”2020 年 3 月 12 日)
材料三
在卫生健康领域,有研究表明超过 70%的新发传染病来源于动物。尽管此次新冠肺炎疫情的源头尚未确
定,但源于野生动物的致病风险始终威胁人类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是确凿无疑的。在实践中,对一些重点
保护野生动物进行人工繁育、人工饲养,原本目的是挽救珍贵、濒危物种,其中一些却进饭馆上餐桌成为“野
味”。有些动物制品难以辩别是来自野外生长还是人工驯养的动物,这就为市场上鱼目混珠、欺骗牟利的现
象提供了条件,甚至出现将偷猎的野生动物拿到饲养场“洗白”后高价出售的情况。这些乱象不仅危害重
点保护野生动物的安全,而且存在重大公共卫生安全风险,听之任之后患无穷,确实已经到了不能置之不理的时候了。
新冠肺炎疫情是对我国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一次大考,暴露出我国在公共卫生安全、应急管理体系
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与短板。为有效维护公共卫生安全,回应社会重大关切,必须发挥法律制度防范化解安
全风险“保护闸”“安全阀”的作用,坚持以法治手段管源治本,紧紧抓住“全面禁止食用野生动物”这
个突破口,切断威胁人民生命健康的传染源,把公共卫生安全的这一道至关重要的关门筑牢守好。
(摘编自王晨《依法全面禁止食用野生动物 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人民日报》2020 年 3 月
19 日)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食用野生动物不仅会让个人遭遇病毒寄生虫等健康风险,更可能会引发超过 70%的新发传染病,威胁整
个人类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B. 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饮食文化应当得到足够的尊重与鼓励,但必须以不对公共卫生和生命健康安全构
成威胁为基本前提。
C. 如果人人都依法保护野生动物,不仅有利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关系,还会缓冲法律末端惩戒治理的压力,
从而在根本上解决人类健康与安全问题。
D. 保护野生动物的安全是关乎人类重大公共性安全的要事,只要“全面禁止食用野生动物”,就能切断威
胁人民生命健康的传染源。
2. 下列对材料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第一段由食用野生动物现象入手,接着指出潜在风险,然后指出专家学者的权威论断,具有很强的说服
力。
B. 文章指出了食用野生动物的饮食文化的存在,但更主要的是指出其存在的巨大隐患,体现出客观、理性
的态度。
C. 文中以对 SARS 病毒自然宿主蝙蝠无侵害采样后放归自然为例,证明人类不应利用自然,而应学会顺应、
敬畏自然。
D. 文章立足于保障全民生命健康安全,以非典型性肺炎的防疫为依托,有很强的针对性和现实意义。
3. 下列说法中,不能作为论据来证明我国自古就有保护野生动物的优良传统的一项是
A. 焚薮而田,岂不获得?而明年无兽。——《吕氏春秋》
B. 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貆兮?——《诗经·伐檀》
C. 鼋鼍、鱼鳖、鳅鳝孕别之时,罔罟、毒药不入泽,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荀子·王制》
D. 毋覆果,毋杀孩虫、胎、夭、飞鸟,毋麛毋卵。——《礼记·月令》
4. 三则材料都围绕保护野生动物展开但其侧重点却不同,请简要分析。
5. 当前,要加大野生动物保护力度,我们需要在哪些方面做出努力?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答案】1. B 2. C 3. B
4. ①材料一侧重从维护公共卫生和大众的生命健康角度,说明为什么要保护野生动物倡导拒食野生动物,
打击相关违法行为。②材料二侧重说明由谁来保护野生动物的问题,强调保护野生动物需要持久的人人行
动。③材料三侧重探究如何保护野生动物,强调要以法治手段管源治本。
5. ①公民层面,拒绝食用野生动物,抵制贩卖野生动物,将保护野生动物作为义务与责任。②社会层面,
加强保护野生动物的宣教,让人们敬畏自然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③国家层面,逐步完善野生动物
保护的立法,加强执法的力度,打击非法野生动物贸易。
【解析】
【1 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和句子的含意、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筛选整合信息的题目侧重于对文中佐证
观点的现象、材料运用的准确性进行考核。答题时要仔细对读选项和原文,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内
容的整合或转述的差别。
A 项,“更可能会引发超过 70%的新发传染病”理解错误,原文是“有研究表明超过 70%的新发传染病来
源于动物”,选项曲解原意。
C 项,“从而在根本上解决人类健康与安全问题”说法绝对。捕食野生动物只是威胁人类安全与健康 因
素之一。
D 项,“只要‘全面禁止食用野生动物’,就能切断威胁人民生命健康的传染源”错误,通过原文“紧紧抓
住‘全面禁止食用野生动物’这个突破口,切断威胁人民生命健康的传染源”可知,选项表达过于绝对。
故选 B。
【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思路以及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做这种题,通常是先整体把握文意,
获取作者的观点或态度;然后根据选项的表述,仔细地推敲和琢磨。
C 项,“证明人类不应利用自然”错误,通过原文可知,它证明的是“与大自然相处的最好方式就是顺应
自然规律,不能肆意破坏自然,更不应把野生动物轻易端上餐桌”,不能证明“不应利用自然”,况且人类
是可以合理利用自然的。
故选 C。
【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
据之间的关系,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
B 项,“不冬狩来不夜猎,为何见你的庭院挂满猪獾?”这句话是揭露统治者对劳动者的剥削、压迫的,无
法作为论据证明我国自古就有保护野生动物的优良传统。
的故选 B。
【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比较材料异同的能力。解答信息异同比较题,首先要读懂题目要求,明确任务,即比较什么
样的信息,如主要人物、主要事件、人物影响、人物成就、事件背景、事件过程、事件结果等。对同样的
人或事进行报道,可以有不同的侧重点,或者介绍人物成长经历,或者介绍人物的突出贡献,或者介绍事
件的重要意义,或者介绍事件的发展过程。解答本题,需要对各则材料的内容进行概括总结,可以采用抓
关键句或给材料分层的方式,再结合材料的标题进行总结,通过概括各则材料主要内容可知,材料一主要
从食用野生动物给公共卫生和大众的生命健康带来的危害角度来写,所以可以概括为材料一侧重从维护公
共卫生和大众的生命健康角度,说明保护野生动物倡导拒食野生动物、打击相关违法行为的必要性。材料
二的主要内容为我们需要如何保护野生动物。所以结合内容可知,它侧重点说明由谁来保护野生动物的问
题,强调保护野生动物需要持久的人人行动。材料三的内容集中说明要依法全面禁止食用野生动物,保障
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所以侧重点为探究如何保护野生动物,强调要以法治手段管源治本。
【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提取、筛选、整合、梳理探究作品中重要信息的能力。做这种题,首先要通读全文,全面提
取信息,然后快速筛选出相关的段落或文句,根据题干要求进行梳理和探究,接着做出精准地整合;最后
用简洁明了的文字进行归纳和概括。
解答本题,首先明确题目要求“要加大野生动物保护力度,我们需要在哪些方面做出努力”,然后进行信息
筛选。通过梳理三则材料内容可知,要加大野生动物保护力度,需要个人、社会、国家三个层面共同努力,
通过材料一“一些食客或是为了尝鲜,或是为了所谓滋补,不惜花大价钱购买野生动物食用”“从公共利
益角度出发,每个人管住自己的嘴,不仅是对自身健康负责,也是对他人和整个社会负责”等内容可知,
作为公民,我们每个人应该拒绝食用野生动物,抵制贩卖野生动物,将保护野生动物作为义务与责任。通
过材料二“这就需要,在加强保护野生动物的宣教之外,以更加完善、更大力度的法律来强力加持”可知,
从社会层面上,应该加强保护野生动物的宣教。通过材料二“国家层面,立法上,修改野生动物保护法火
线列入今年立法计划;执法上,疫情防控期间非法交易野生动物将顶格处罚;司法上,严惩破坏野生动物
资源违法犯罪行为。战疫中这些保护野生动物的系列举措,迅速显著地彰显了法治的力量”可以概括归纳
为:国家要逐步完善野生动物保护的立法,加强执法的力度,打击非法野生动物贸易。
【点睛】对文章内容的筛选和归纳,首先浏览选项标敏感点,敏感点就是题干要求的“内容”“艺术特色”
等。其次回归原文找对应句,根据选项内容回归原文寻找对应句,筛选信息类要注意是否改变了原文判断,
评价赏析类的选项要特别关注标注的敏感点是否有原文依据。最后排除定答案,根据“知识性错误”优先
的原则,先将有“知识性错误”的选项挑选出来,然后再考虑赏析不当的选项,最后确定答案。
(二)现代文阅读 II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还债(节选)
陆文夫
有一桩不成为事情的事情,常常使林文山的心绪难以平静,他总觉得对不起一个叫作宋坤宁的人。
宋坤宁是林文山的老同学、老同事;年经时同窗十一载。长大了又在同一爿厂里工作了十多年。宋坤
宁从小便欢喜吃肉,那是不假的。除掉宋坤宁欢喜吃肉之外,有同好的人也是不少的。特别是当肉从生活
里消失之后,那些本来不大欢喜吃肉的人也变得十分吼急,不仅是想吃肉,而且专门想吃肥的!所以大家
都建议食堂里养两头肥猪,到时候可以煞煞馋,打打牙祭。两头猪从 1959 年的夏天养到了 1960 年的夏天,
出问题了!这时候食堂里除掉代职工蒸饭以外,没有任何东西可卖的,许多人都生浮肿病啦,哪有一粒粮
食到猪肚里?猪虽然还活着,却是张公养鸟,越养越小。厂领导为此讨论过两次,决定采取紧急措施:宰!
不分猪头猪尾,肚肠杂碎,统统一锅煮。凡属本厂职工,每人发一张肉票。到时候凭票领取熟肉一份,认
票不认人。到了发肉的那一天,一个个嘴里不说,那心里好像突然有了什么奔头,不约而同地把那吃饭的
时间提早了半个钟头。宋坤宁来得较迟,面带笑容,一摇二摆,看上去有点慢条斯理。来到领肉的窗口前,
笑嘻嘻的,手伸到裤子口袋里挖肉票,脸色骤然大变。他把两只口袋都翻出来,抖抖,随即弯腰弓背,人
像陀螺似的旋转,四处寻找:“票!我的票!”
正在品咂肉味的人都被谅动了,在场的林文山更是睁大了眼睛看着宋坤宁,为他焦急。
他绝望地叫喊着:“我的票没有啦!……”随着这个“啦”的拖长,那声音便逐渐地下降、凄凉、颤
抖,流下了眼泪。,一个又高又大的男子汉,仅仅是为了一块肉,竟然当人面众地流眼泪!如果放在今天,
观者不是当作精神病,就是当作演滑稽。那时候可不一样,食堂里鸦雀无声,没有人感到滑稽,倒是有点
心酸和黯然。
林文山是个心肠软、感情重的人,不由地动了一种恻隐之心。他想:要是我把手里的这份肉送过去,
托言自己的肠胃不好,不能吃肉,既解救了别人的痛楚,也得到一种道德上的完成,心灵上的安慰,岂不
两美!可是,这种精神上的火花刚一迸发,便被一种生理上的需求压了下去。这一压就把思路压弯了。他
想:“不必,拾到肉票的人应该还给他。即使没人拾到,那多下的一份肉也应该是他的,这事情要由领导
来处理……唔,谁叫你不当心的呀,又不是三岁的小孩子,如此的粗心大意!”林文山不那么怜惜宋坤宁
了,反而有一种责怪和埋怨的意味。这意味对同情、正义、救急、扶危等等都是一种有效的镇静剂。按照
此种逻辑见死都能不救,何况一盘肉呢!
此事过后不久,林文山便由工厂里调到了机关里,将近二十年没有和宋坤宁见面。二十年的风吹、雨
打、太阳晒,能够使粉墙斑驳,顽石炸裂,却很难使林文山忘却这一盘肉的事体。
到了 1980 年的夏天,市场上的肉多得卖不掉了,每个家庭主妇都有点扬着吐气,觉得那钱包对猪肉也
有了点制服的能力。林文山的老伴儿林大妈一天买莱回来时,说是在菜场上碰到了宋坤宁。他如今在航运管理站当站长,家住在城外面。
林文山驻了神:“真的?我要请他来吃顿饭,向他赔个礼。”
林大妈惊奇了:“你什么时候得罪过他的?”
“唉,你不知道……”林文山把二十年前吃肉的事体如此这般地说了一遍。
“好好,请就请吧,谈不上什么赔礼,请个老朋友来叙叙也是应该的,反正现在的肉好买,尽他吃
够!”
宋坤宁来了。
宋坤宁进门以后,屋子里突然一阵亮堂。他高大壮实。满面红光,一个很有气派的肚子挺在雪白的丝
质衬衫里面,一条淡灰色的凡立丁长裤棱角铮铮,很光流闪,气宇轩昂。一反当年。两个人坐下以后。林
大妈先上几个冷盘,跟着便是冰糖蹄膀,乳腐酱方,虎皮四喜肉,红烧狮子头……全是大块的文章,肉做
的市面。
宋坤宁见到这些大块的文章,连声:"噢!噢!"象赞叹又象惊奇,那用意不是十分明确的。可是他
的动作却十分明确,只是喝啤酒、吃凉拌黄瓜,那筷子决不伸到肉碗里。
林文山不肯含糊,真心诚意地请宋坤宁吃肉,搛起一块足有两寸厚的乳腐酱方放在宋坤宁的盘子里:
“吃吧,你现在多吃一块,我就减轻了一份内疚,增添了一份高兴。真的,你绝对不能客气,我知道你从
小就是欢喜吃肉的。”
宋坤宁笑了:“哎,那是哪年哪月的事体!”
“啊……我说的是二十年前,你丢了一张肉票,在食堂里流眼泪。当时我就坐在你的身边……”
宋坤宁的脖子涨红了,那红色迅速向脸部蔓延,好象是那血压计上的水银柱在呼呼地爬上去。他把筷
子一按:“请你别揭我的老底啦,为了吃肉我小时候挨过打,1959 年挨过批,1960 年还在食堂里那么丢人
现眼的!医生说吃肉对我的身体不利,这话也是可信可不信,主要的是我见了肉便来气,为什么一定要吃
肉呢?长寿的人都是吃素的!”
林文山傻眼啦,吃肉都被否定了,那由吃肉而产生的遗憾怎么能弥补呢?
(有删改)
6. 下列对文本思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开篇以吃肉为着眼点,从宋坤宁的“欢喜吃肉”写到广食堂养猪分肉,看似轻描淡写,却以小见大,
形象地展现了当时的社会背景。
B. “高大壮实,满面红光……气字轩昂”等写出了二十年后宋坤宁的变化之大,为后文他在餐桌之上只吃
素不吃肉埋下伏笔。
C. 宋坤宁因丢了肉票而落泪,可见他是一个脆弱而敏感的人,他吃肉的渴望最终化作了眼泪,展现了普通
人生活的艰辛。D. 小说以“由吃肉而产生的遗憾怎么能弥补呢?”这一疑问句结尾,既将林文山内心的愧疚延续下去,又
给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
7. 下列对文本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采用明暗两条线索行文,“吃肉”是明线,而“还债” 是暗线,明暗线交织,既突出了人物形象,
又使文章条理清晰,结构完整。
B. 小说善于运用细节描写来展现人物 性格,如对宋坤宁丢失肉票时的神态、动作描写,将他内心的焦急
与痛苦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出来。
C. 小说运用对比手法,将二十年前与二十年后人们生活水平的巨大变化展现出来,表现出小说的时代性,
深化了小说的主旨。
D. 小说采用第三人称叙述视角来讲述故事,语言看似幽默戏谑,但又质朴而真实,充满了生活气息,表现
对物质匮乏时代的嘲讽。
8. 在看到宋坤宁丢了肉票而落泪后,林文山经历了一系列的心理变化过程,请简要概括。
9. 小说题为“还债”,债因何而生?二十后林文山为什么还要去“还债”?请结合原文分析。
【答案】6. C 7. D
8. ①恻隐怜惜,想帮助别人使自己获得心灵的安慰。②寄希望于他人,让自已脱离此事。③责怪埋怨宋坤
宁粗心大意。
9. 第一问:在物质资源匱乏的时代,本性质朴善良的林文山因没有把肉给老同学宋坤宁而心怀愧疚。第二
问:①生活水平提高,为林文山“还债”提供了物质条件。②林文山希望通过请“吃肉"来抚慰内心的愧疚,
消除内心的遗憾。③“还债”还是林文山的个人道德追求以及对自我人性的反思。
【解析】
【6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思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能力。解答本题首先明确题目要求,其次认真阅读文本,把握
文章内容,理解文章的主旨,最后根据题目要求选出恰当的答案。
C 项,“可见他是一个脆弱而敏感的人” 表述错误。结合当时的社会现实,“落泪”是其内心极度痛苦的
真实反应,无法据此判定其“脆弱而敏感”
故选 C。
【7 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结构、分析作品的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等能力。解答本题首先明
确题目要求,其次认真阅读文本,把握文章内容,理解文章的主旨,然后结合选项鉴赏文章在写作手法上
的特点,根据文章在写作上的特点判断选项的正误,最后根据题目要求选出恰当的答案。
D 项,“表现对物质匮乏时代的嘲讽”表述不准确。对小说对物质匮乏的时代并无“嘲讽”之意,文中只
的是从小处着眼来揭示物质匮乏时代的人们的生活处境。
故选 D。
【8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概括文中重点情节的能力。解答此类问题要求考生既要注意作品的整体构思、贯串线索,又
要注意各个部分和各个方面之间的联系,然后对相关情节进行概括归纳。在本题中,首先需要筛选宋坤宁
丢了肉票而落泪后,林文山经历的一系列的心理变化的描写语段,然后再按照心理变化过程进行归纳。“林
文山是个心肠软、感情重的人,不由地动了一种恻隐之心。他想:要是我把手里的这份肉送过去,托言自
己的肠胃不好,不能吃肉,既解救了别人的痛楚,也得到一种道德上的完成,心灵上的安慰,岂不两美!”
这是他最初的心理活动,表明他对宋坤宁的恻隐和怜惜,他想去想帮助别人,使自己获得心灵的安慰。“不
必,拾到肉票的人应该还给他。即使没人拾到,那多下的一份肉也应该是他的,这事情要由领导来处
理……”这是他接下来的心理变化,这是他已经寄希望于他人,以此来让自已脱离此事。“谁叫你不当心
的呀,又不是三岁的小孩子,如此的粗心大意”,他此时的心理活动是在责怪埋怨宋坤宁粗心大意,认为他
的不幸都是自己造成的。
【9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作品情节及主题的能力。这类题型是历年高考对于小说类题型考核的关键所在,对主题
的挖掘一般可从以下几方面:从作者背景看、从人物特征看、从情节发展看、从语言情感色彩看、从整体
倾向看。本题中设置了两个问题,第一问是“债因何而生”,通过文中“二十年的风吹、雨打、太阳晒,能
够使粉墙斑驳,顽石炸裂,却很难使林文山忘却这一盘肉的事体”以及“吃吧,你现在多吃一块,我就减
轻了一份内疚,增添了一份高兴。真的,你绝对不能客气,我知道你从小就是欢喜吃肉的”内容可知,林
文山心中的“债”就是在宋坤宁丢了肉票后,自己因没有把肉给老同学而产生的。第二个问题是:二十后
林文山为什么还要去“还债”,也就是探究他还债的原因,这就需要结合小说的情节和主题来作答。由文中
“到了 1980 年的夏天,市场上的肉多得卖不掉了,每个家庭主妇都有点扬着吐气,觉得那钱包对猪肉也有
了点制服的能力”可得出,当时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林文山具备了“还债”的物质条件。通过文中“吃
吧,你现在多吃一块,我就减轻了一份内疚,增添了一份高兴”可知,他“还债”是为了减轻了一份内疚,
消除内心的遗憾。再结合林文山的人物形象以及小说的主题可知,林文山是一个心肠软、感情重、善良、
善于反思的人,所以“还债”也是对他这种人物形象的集中体现。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富弼,字彦国,河南人。少笃学,有大度。范仲淹见而奇之,举茂材异等。授将作监丞、签书河阳判
官。元昊寇鄜延,破金明,内侍黄德和引兵走,大将刘平战死,德和诬其降贼。弼请按竟其狱,德和坐要斩。庆历二年,为知制诰,纠察在京刑狱。堂吏有伪为僧牒者,开封不敢治。 弼白执政,请以吏付狱,吕
夷简不悦。 会契丹屯兵境上,遗其臣萧英、刘六符来求关南地。朝延择报聘者,皆以其情叵测,莫敢行,
夷简因是荐粥。粥即入对,叩头曰:“主忧臣辱,臣不敢爱其死。”帝为动色,先以为接伴。粥开怀与语,
英感悦,亦不复隐其情,弼具以闻。帝唯许增岁币,仍以宗室女嫁其子。三年,拜枢密副使,辞之愈力,
改授资政殿学士兼传读学士。岁余,加给事中、移青州。兼京东路安抚使。河朔大水,民流就食。弼劝所
部民出粟,益以官方廩,得公私庐含十余万区,散处其人,以便薪水。官吏自前资、待缺、寄居者,皆赋
以禄,使即民所聚,选老弱病瘠者廩之,仍书其劳,约他日为奏请受赏。率五日,辄遣人持酒肉钱饭糗慰
藉,出于至诚,人人为尽力。山林陂泽之利可资以生者,听流民擅取。死者为大冢葬之,目曰“丛冢”。明
年,麦大熟,民各以远近受粮归,凡活五十余万人,慕为兵者万计。帝闻之,遣使褒劳,拜礼部侍郎。弼
曰:“此守臣职也。”辞不受。自粥立法简便周尽,天下传以为式。弼为相,守典故,行故事,而傅以公
议,无容心于其间。熙宁元年,徙判汝州。明年二月,召拜司空兼待中,赐甲第,悉辞之,以左仆射、门
下侍郎同平章事。王安石用事,雅不与弼合。弼度不能争多称疾求退章数十上神宗将许之问曰卿即去谁可
代卿者弼荐文彥博神宗默然青苗法出,粥以谓如是则财聚于上,人散于下,持不行。粥言:“新法,臣所
不晓,不可以治郡,愿归洛养疾。”许之。遂请老,加拜司空,进封韩国公致仕。弼虽家居,朝廷有大利
害,知无不言。元丰六年八月,薨,年八十。
(节选自《宋史·富弼传》)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都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弼度不能争/多称疾求退/章数十上/神宗将许之/问曰/卿即去/谁可代卿者/弼荐文彥博/神宗默然/
B. 弼度不能争/多称疾求退/章数十上神宗/将许之/问曰/卿即去/谁可代卿者/弼荐文彥/博神宗默然/
C. 弼度不能/争多称疾求退/章数十上/神宗将许之/问曰/卿即去/谁可代卿者/弼荐文彥博/神宗默然/
D. 弼度不能争/多称疾求退/章数十上/神宗将许之/问曰/卿即去/谁可代/卿者弼荐文彥博/神宗默然/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是
A. 僧牒,僧尼出家,由官府发给的作为凭证的度牒。有牒者得免地税、徭役。
B. 岁币,两国议和后一方向另一方每年年交纳的钱币。文中指宋辽和议之后,宋被迫每年向辽缴纳岁币。
C. 元年,可指帝王即位的第一年,也可指帝王改换年号的第一年,“熙宁元年”采用了王公即位年次纪年
法。
D. 致仕,表示官员辞去官职或到规定年龄而离职,类似的设法还有“致事”“致政”等。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据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富弼为人坦荡,恪尽职守。黄德和诬陷刘平向敌投降,富弼请求查办追究此案,黄德和被腰斩;富弼纠
察京师刑事案件,因请求惩罚伪造僧牒的堂吏一事令品夷简不满。
.B. 富弼勇敢无畏,忠君爱国。契丹索要关南土地,朝中大臣因情势难测不敢出使,吕夷简推荐后,富弼接
受委任;他与萧英开怀畅谈,得知实情上报皇帝,最终没有割地给契丹。
C. 富弼虑事周全,救民水火。河朔水患,饥民遍野,高弼多方举措,救活五十余万人,招募流民为兵的数
量可以万计;富弼立下的法则简便周详,天下相传作为准则。
D. 富弼抵制新法,临终犹谏。富弼认为王安石的青苗法,对朝廷上下都无益处而不执行,后以养病为由告
老回乡;但朝廷有大事发生,他仍知无不言。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弼即入对,叩头曰:“主忧臣辱,臣不敢爱其死。”帝为动色,先以为接伴。
(2)弼为相,守典故,行故事,而傅以公议,无容心于其间。
14. 在应对河朔水患时,富弼有哪些成功的做法?请结合原文简要概括。
【答案】10. A 11. C 12. D
13. (1)富粥就入朝应对,叩头说:“君主担忧是臣下的耻辱,臣不敢吝借生命贪生怕死。”皇帝为之动
容,先让富弼接待陪伴契丹使者。
(2)富弼担任宰相,遵守典章制度,按照旧例行事,加上公众议论,其中不掺杂私心。
14. ①多方征集粮食。②利用公私庐舍安置流民。③调动前资,待缺、寄居的官吏,让他们积极抗灾。④让
流民自行获取山林池泽之出产。⑤用丛冢埋葬死者。
【解析】
【10 题详解】
此题考查考生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正确理解相关语句,在语意把握的基础上,充分利用
标志,如作主语、宾语的名词、代词,句首发语词,句末语气词,句间连词以及并列、排比结构等。并且
能通过选项的比对,排除错项,选定正确项。
(1)划线句子的大意是:富弼考虑不能和他相争,多次声称有病告退,上了几十次奏章。神宗将要答应他,
问他说:“你这一去,谁能代替你呢?”富弼推荐文彥博,神宗默然不语。
(2)抓完整的句子结构:“弼度不能争”译为“富弼考虑不能和他相争”,该句是完整的句子结构,所以
要在其后断开。故排除 C。
(3)抓句子的主语:通过分析可知“将许之”的主语是“神宗”,所以这两者之间不能断开。故排除B。
(4)谓语动词和比较简单的宾语(动宾结构)之间不可断开:“卿者”做“代”的宾语,中间不能断开,
所以“卿者”后断句。排除选项 D。
故选 A。
【1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化常识的能力。古代文化常识包括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
知识的积累。
C 项,“‘熙宁元年’采用了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错误, 应改为:“熙宁元年”采用的是年号纪年法。
故选 C 。
【12 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并概括文中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对文言文的大意基本了解,然后根据选项,在文
中找到相关语句,分析选项是否概括全面,翻译是否正确,然后将原文内容和选项加以对比即能发现问题。
D 项,“对朝廷上下都无益处”不正确,原文“财聚于上,人散于下”,即“财利聚集于朝廷,而人心分
散”,并非对上对下都没有好处。
故选 D。
【13 题详解】
此题考查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理解文中某些
关键性语句,如重点实词、虚词意义、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等,用规范的现
代汉语把它表达出来。
此题翻译时需要注意的关键词句有:
(1)“入对”:入朝应对;“忧”:担忧;“爱”:吝借;“接伴”:接待陪伴。
(2)“典故”:典章制度;“故事”:旧例,先例;“傅”:附着,加上 ;“无容心于其间”:状语后置句。
【1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概括能力。答题时首先需要审清题干要求,然后结合文段内容进行概
括总结,考生需要注意,答案一定要分点逐条作答。本题题干要求为:概括富弼在应对河朔水患时有哪些
成功的做法。通过文章“弼劝所部民出粟”“益以官方廩,得公私庐含十余万区,散处其人”可知,他多
方征集粮食;利用公私庐舍来安置流民。由文中“官吏自前资、待缺、寄居者,皆赋以禄”“山林陂泽之
利可资以生者,听流民擅取”“者为大冢葬之,目曰‘丛冢’”可知,富弼为应对河朔水患,用俸禄调动
前资,待缺、寄居的官吏,让他们积极抗灾;让流民自行获取山林池泽之出产;用“丛冢”埋葬死者。
【点睛】文言文翻译记清两原则,一是直译为主,字字落实。所谓“直译”就是字字落实,不可凭大意去
翻译。所谓“字字落实”,就是在翻译时,要将文言语句中的每个词都落实到译文中去,这是文言文翻译的
最基本的要求。“直译为主”是文言文翻译最基本的方法,也是保证达到“字字落实”这一基本要求的最
佳方法。“直译为主”是说对于大多数句子、大多数词语,可以采取直接翻译的方式来进行。二是意译为
辅,文句通顺。所谓“意译为辅”就是在难以直译或直译后难以表达原文意蕴的时候,酌情采用意译作为
辅助手段。文句通顺是语言表达的一般要求,凡是语言表达都必须遵从。考生一定要养成推敲语句的习惯。
翻译成现代汉语以后一定要读一读,看看是否通顺、流畅。如果不通顺、不流畅,就要对它进行修改、润色,适当的进行意译。
参考译文:
富弼,字彦国,河南人。从小好学,有大气度,范仲淹见到后认为他不同寻常,推举茂才异等,,授将
作监丞、签书河阳判官。元昊进犯廊延,攻占金明,内侍黄德和带兵逃走,大将刘平战死,黄德和诬陷他
向敌人投降。富弼请求查办追究此案,黄德和获罪被腰斩。庆历二年,任知制诰,纠察在京师的刑事贯件。
有堂史伪造可作僧人凭证的度牒,,开封府不敢治罪。富弼告诉执政大臣,请求将堂吏交付狱吏,吕夷简不
高兴。正值契丹在边境驻扎军队,派遣他们的使臣萧英、刘六符前来索要关南土地。朝廷选择报答回访的
官员,都认为契丹情形不能预测,不敢前行,吕夷简因此推荐了富弼。富弼就入朝应对,叩头说:“君主
担忧是臣下的耻辱,臣不敢吝借生命贪生怕死。”皇帝为之动容。先让富弼接待陪伴契丹使者。富弼与萧
英敞开胸怀尽情而谈,萧英十分感动,也不再隐瞒实情,.富弼将这些全部上报给皇帝。皇帝只答应增加岁
币,并将宗室女子嫁给契丹皇子。庆历三年,授职枢密副使,更加坚决辞谢,改授资政殿学士兼侍读学士。
一年多后,加给事中,移青州,兼任京东路安抚使。河朔发大水,老百姓到处流浪讨饭。富弼鼓励治区内
的百姓拿出粮食,加以官仓的粮食,获得公私庐舍十余万处,将流民各地安排,以便于供给柴和水。官吏
从前资、待缺、寄居的,都给予俸禄。让他们在老百姓聚集的地方,挑选老病衰弱者给予粮食,记载这些
官吏的功劳,约定到时候替他们上奏请求赏赐。一般每隔五天,就派人拿着酒肉饭菜进行慰劳,出于最大
的诚心,人人都为之尽力。山林池泽之出产有利于老百姓生活的,都听任流民自行获取。死者就筑大冢墓
安葬,将它叫作“丛冢”。第二年,麦子大丰收,老百姓依路的远近接受粮食回家,共救活五十余万人,收
募为兵的数量可以万计。皇帝听说后,派遣使者嘉奖慰问,授任礼部侍郎。富弼说:“这是我作为守臣的
职责。”辞谢不予接受。自从富弼立下的法则简便周密,天下相传作为准则。宣弼担任宰相,遵守典章制
度,按照旧例行事,加上公众议论,其中不掺杂私心。熙宁元年,徒判汝州。熙宁二年二月,召拜司空兼
侍中,赏赐上等府第,全部辞谢,任以左仆射、门下侍郎同平章事。王安石当权,向来与富弼不和。富弼
考虑不能和他相争,多次声称有病告退,上了几十次奏章。神宗将要答应他,问他说:“你这一去,谁能
代替你呢?”富弼推荐文彥博,神宗默然不语。青苗法颁布后,富弼认为这样就会使财利聚集于朝廷,而
人心分散,坚持不执行。富弼说:“ 新法,是臣不明白的,不可以再治理郡县。愿回洛阳养病。”同意了
这一请求。于是请求告老回乡,加拜司空,进封韩国公辞官归居。富弼虽然居住在家,朝廷有大事,富弼
都知无不言。元丰六年八月,去世,终年八十岁。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夜雨二首
朱熹
其一拥衾独宿听寒雨,声在荒庭竹树间。
万里故园今夜永,遥知风雪满前山。
其二
故山风雪深寒夜,只有梅花独自香。
此日无人问消息,不应憔悴损年芳。
15. 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其一开篇借助于“寒雨”“荒庭”写诗人夜听寒雨、难以成眠、营造出凄清、孤寂的氛围。
B. 其一中“万里”与“遥知”相对应,既写出自己漂泊异乡的孤苦,又写出自己当前所处的恶劣环境。
C. 其二本身虽写 是故乡的梅花,但却有着强烈的自比意识,可以看作诗人自我精神的写照。
D. 两首诗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不仅在时空上由此及彼,而且存在思维上的前后连贯性。
16. 本诗题为“夜雨”,但两首诗中都写到“风雪”,各有什么用意?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15. B 16. ①其一由此时此地的“夜雨”,想到家乡的风雪,虚实结合,写出了离家路途之远,
表达了自己对家乡的思念之情;②其二写故乡的风雪,意在烘托梅花独自在风雪中飘香,托物言志,表达
诗人要像梅花一样具有坚贞不屈和甘于寂寞的隐忍精神。
【解析】
【15 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理解鉴赏的能力。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
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
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
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B 项,“又写出自己当前所处的恶劣环境”错误,“万里”“遥知”都是表达作者对故乡的思念,并不能
体现当前所处的环境恶劣。
故选 B。
【16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掌握古代诗词中重要形象作用的能力。诗歌中的形象既指人物形象,又指诗歌中所描绘的景
物、事物形象。本诗中考查的是两首诗中作者描写“风雪”的用意,属于对关键意象的考查,第一首诗中
描写“风雪”的诗句是“万里故园今夜永,遥知风雪满前山”,这两句诗是作者的联想,他由此时此地的“夜
雨”,联想到万里之外的家乡也应是风雪满山的景象,这种虚实结合的手法,既交代出自己离家遥远的无奈,
又蕴含着作者对家乡的深切的思念之情。第二首诗中“故山风雪深寒夜,只有梅花独自香”,含义为:在这
寒冷的深夜里,家乡的风雪已经落满深山,只有梅花不惧严寒,依然独自芬芳。诗人渲染“风雪”之夜的
寒冷环境,就是为了烘托梅花独自在风雪中飘香的坚贞不屈的形象。作者采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本身虽
的写的是故乡的梅花,但却可以看作诗人自我精神的写照,表达了诗人坚贞不屈、甘于寂寞的隐忍精神。
(三)名篇名句默写
17.朴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白《蜀道难》中。“______________”一句运用数字,夸张地表现了蜀道中青泥岭上山路的曲折盘
旋;“__________________”一句表明人们攀行在蜀道时,伸手可以摸到星星,突出了蜀道的高险摩天。
(2)韩愈《师说》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对于奖掖后进,解放思
想,鼓励学生的超越意识具有极大的积极作用,表现了韩愈进步的教育思想。
(3)《石钟山记》中,写作者在“心动欲还”的时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忽
然的巨大声响、使“舟人大恐”,而作者却被吸引。
【答案】 (1). (1)百步九折萦岩峦 (2). 扪参历井仰胁息 (3). (2)(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4). 师不必贤于弟子 (5). (3)(而)大声发丁水上 (6). 噌吃如钟鼓不绝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默写常见古诗文名篇名句的能力。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
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
很有迷惑性,所以,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 “萦”“扪”“胁”“噌吃”理
解字义去记忆。
【点睛】考查常见的名篇名句默写常常分为三类:识记式默写、情景式默写 ( 理解性默写 ) ,其中识记式
默写考查字形默写,情景式默写 ( 理解性默写 ) 主要考查在语境中的具体运用,具有一定难度,理解和记
忆同时考查。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
需要一定的技巧。名句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
三、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如今,技术的发展不仅让它更“懂”你,而且更会投你所好。想必很多人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在某软
件刷了一会儿搞笑视频,从此以后它向你推送的搞笑视频就多了;搜索了一次某类服装,关于这类服装的
广告推送马上就发送到你手机……的确,在信息爆炸的时代,面对汹涌而来的海量信息,“善解人意”的
算法可以随时抓取精准信息,帮助在泛滥的信息中滤掉自己不感兴趣的内容,增强获取信息的效率和舒适
度。不过,也有人反思,这种信息获取方式固然舒适高效,但是否存在简单、片面的问题?就好比( )
同理,如果总是被自己喜欢看到的信息填满,我们是否还有时间和精力去看那些不那么“好看”但却对自
己有用的信息?长此以往,我们是否会成长为一个“信息偏食”者?这种担忧并不是杞人忧天。美国学者
凯斯·桑斯坦就提出了“信息茧房”的概念,身处“信息茧房”之中,有如把自己封闭在回音室里,每个
人听到的只是自己的回音,相同的意见会不断被重复,不同的观点会被过滤,这无异是一个作茧自缚的过程。“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寻找新知,一直是打破信息茧房最有效的手段。
18.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善解人意”的算法可以随时精准抓取信息,帮助人们在泛滥的信息中滤掉自己不感兴趣的内容,提高
获取信息的效率和舒适度。
B. “善解人意”的算法可以随时抓取精准信息,帮助人们在泛滥的信息中滤掉自己不感兴趣的内容,增强
获取信息的效率和舒适度。
C. “善解人意”的算法可以随时精准抓取信息,帮助在泛滥的信息中滤掉自己不感兴趣的内容,加强获取
信息的效率和舒适度。
D. “善解人意”的算法随时可以精准抓取信息,帮助人们在泛滥的信息中滤掉自己不感兴趣的内容,增强
获取信息的效率和舒适度。
19.请根据上下文内容,在括号里补写一句话,以比喻的形式,形象地说明信息获取简单、片面的问题及危
害。(90 字左右)
20. 根据你对原文信息的理解,为“信息茧房”下个定义。
【答案】18. A 19. 一个孩子喜欢吃糖,如果他越爱吃,越想吃,你就越给他吃,他可能就会变得偏食,
吃完糖也许就不愿意好好吃饭了。
20. 信息茧房是指在信息传播中,人们在进行信息选择时被自己的兴趣引导,过滤不同观点,从而使自已的
生活处于封闭的“茧房”中的现象。
【解析】
【18 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需要注意病句的常见类型。命题者会在一段文字
中选择一个句子,将其修改有病句,然后在题中列出四种修改情形,要求选出修改最恰当的一种。此题题
型新颖,但是难度不大。
通过分析可知,原文句子存在三处语病,其一为语序不当,应将“精准”调至“抓取”之前作状语;其二
为成分残缺,“帮助”后需补充“人们”;其三为搭配不当,“增强”效率应该为“提高”效率。
故选 A。
【19 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补写语句的基本能力。解答时要认真体会括号的上下文,根据具体的语境和题目要求补写恰
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本题答题的关键在于审清题干的要求,内容上“形象地说明信息获取简单、片面的问题及危害”,所以需要
说明这种信息获取方式的弊端,根据后文“长此以往,我们是否会成长为一个‘信息偏食’者?”的提示,
危害就是我们将没有时间和精力去看那些不那么“好看”但却对自己有用的信息。形式上要用“比喻句”,我们要选择一个有相似点的喻体来表达,所以可以用“小孩子只吃糖块或零食,而不吃主食”来表达。最
后要注意字数要满足 90 字左右即可。
【20 题详解】
本题考查概括、压缩语段的能力。这道题属于高考语言运用题中的“下定义”类压缩题。下定义类压缩题
是高考语段压缩题的主要题型之一。下定义的基本“公式”是“被定义概念=被定义概念的本质特点+邻近
大概念”。“被定义概念”是小概念,暂且用“小”来代替,“邻近大概念”是“被定义概念”的上一级概
念,暂且用“大”来代替;“被定义概念的本质特点”,也用一个字“特”来代替。那么,下定义的“公式”
可以简化为“小=特+大”。运用“公式”下定义一般按以下三个步骤进行:第一步,找“大”,即找到被定
义概念的邻近大概念。第二步,找“特”,即找到被定义概念的本质特点。第三步,连接“小”与“特’加
“大”,用“被定义概念=被定义概念的本质特点+邻近大概念”这一“公式”来表述。解答本题,首先要根
据文中有关这个概念的语句“身处‘信息茧房’之中,有如把自己封闭在回音室里,每个人听到的只是自
己的回音,相同的意见会不断被重复,不同的观点会被过滤,这无异是一个作茧自缚的过程”,先来确定句
子主干,即“信息茧房”是一种使自已的生活处于封闭的“茧房”中的现象,然后把“信息茧房”的基础、
特征和要求按照一定的顺序重新组合来修饰宾语“现象”,按照公式,用一个单句的形式叙述出来即可,注
意陈述语序。
【点睛】所谓下定义,就是用简短的语句揭示概念的内涵,即揭示概念所反映的对象的特点或本质的一种
逻辑方法。下定义时,所下定义的外延必须和被定义概念的外延相等;定义概念不能直接或间接包含被定
义的概念,也就是说下定义不能同语重复;定义不能用否定形式,不能用比喻的修辞手法。
下图为“压力管理曲线示意图”请根据图示完成下面小题。
21. 根据图示内容,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人的焦虑程度与自身所承受的压力成正比,压力越大,就越焦虑。
B. 人的焦虑状况如果十分严重,其自身的行动力就可能具备某种破坏性。
C. 行动处于乏力状态,人的压力就会变小,自身焦虑状况也会有所缓解。D. 如果压力适度,就会产生适度焦虑,有利于促进个体行为的良性发展。
22. 请根据图示,描述如何通过自我压力管理提高行动力。要求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 80 字。
【答案】21. C 22. 人们可以通过调整自我压力让自已处于适度的焦虑状态下,从而促使自已的行动力
可以由舒适区过渡到发展区,最后进入潜能区,使自身行动力得到有效提高。
【解析】
【2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图文转换的能力。解题时要注意题干中的关键词句和图表中的各个要素,此类题目将数据以直观
的曲线图的形式呈现出来,向答题者介绍或展示某种情况。需认真理解题意,厘清各项关系,然后准确地
把握住规律来解答问题。解答本题时,通过观察图示曲线可知,人的焦虑程度与自身所承受的压力成正比,
焦虑状况十分严重,其自身的行动力就可能具备破坏性,所以该曲线图呈现的是:行动力应是压力与焦虑
作用下的外在表现,C 项颠倒了这三者之间的关系。
故选 C。
【2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图文转换和语言表达准确、简明、连贯、得体的能力。一要审清试题要求,即请根据图示,描述
如何通过自我压力管理提高行动力;二要充分利用试题材料,将其体现在语段中;三要注意语言表达准确、
连贯的要求。通过图例可知:人的焦虑程度与自身所承受的压力成正比,压力越大,就越焦虑;如果人的
压力太小,行动力就处于乏力区;果压力适度,行动力就会由舒适区到发展区,进而到潜力区;但人的压
力过大,焦虑状况如果十分严重,其自身的行动力就可能具备某种破坏性。据此,就可以得出如下答案:
人们可以通过调整自我压力让自已处于适度的焦虑状态下,从而促使自已的行动力可以由舒适区过渡到发
展区,最后进入潜能区,使自身行动力得到有效提高。
【点睛】所谓“图表”,是指表示各种情况和注明各种数字的图和表的总称。高考卷中出现的图表类材料有
流程图、表格、柱状图、曲线图、饼状图等。这种题型一般是提供一个或多个图或表,然后设置一到两个
题目,题目内容或者是描述某种情况,或者是得出一个结论,或者是提出一条建议等等。
四、写作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在全社会为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而捐款捐物时,54 岁的河南信阳籍打工者杨术强来到杭州萧山瓜沥镇政
府,将家里的全部积蓄近 13 万元现金交到了镇工作人员手里。老杨说:“早些年生活确实不太宽裕,是当
地镇村两级组织的帮助扶持,让我家的生活得到改善。现在国家有危难,我要懂得感恩,想尽一份心意,
就当感谢组织、回报社会吧。”最终,镇、村干部考虑到老杨家庭经济现状,想如数退还他的捐款。几经
推却,最后想出了一个折中的办法:婉拒了老杨的 12 万元捐赠,接受了他 9273.4 元捐赠。有人说老杨“倾
家荡产”式的捐赠让人心疼又感动,有人说镇、村干部退回捐款的处理不合适,也有人说不论捐还是退,出发点都是因为善。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结合材料内容,针对老杨或镇、村干部的做法表达你的观点与思考。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答案】范文:
以婉拒呵护弱者倾囊捐款的善意
几天前,一名在杭州萧山区务工的外地男子,向萧山区瓜沥镇政府捐赠自己全部存款约 13 万元。镇政
府调查得知,捐款者杨术强全家 7 口人,全靠收废旧物资维持生计。最终,镇政府与其达成折中意见:退
回其中的 12 万元,接受了 9273.4 元的捐赠。镇领导表示:“心意领了,但就家庭情况来说,政府不能收这
笔捐款。”
一面是老百姓主动要求倾囊捐款的善举,一面是镇领导考虑到其实际情况,退回大部分捐赠并好言抚
慰的贴心,看似不起眼的小故事,在网上盛传后,感动了很多人。这让我联想到,早些时候湖北省英山县
公示的那份捐赠明细——1 斤茶叶、2 箱方便面、2 桶 84 消毒液、30 元现金都罗列其中,被网友赞为“满
分作业”。无论是从实际出发给捐赠者退还捐款,还是把一斤茶叶、几十元钱的捐赠都一一注明,体现的都
是对一丝一缕捐赠的珍视,对社会爱心的尊重。
疫情发生以来,社会各界踊跃捐款。在湖北宜昌,一名退休工人捐出 200 万元;在河南郑州,数百位
环卫工人捐款 1 万多元;在四川汶川,有菜农把整车整车的蔬菜送到武汉……从老百姓的捐赠行为中,我
们看到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善意,看到了“同舟共济、守望相助”的真诚,看到了“众志成城、
决战决胜”的精神,这些正是我们共克时艰的社会基础。
在为人们主动捐款的积极性点赞的同时,也应重申一些基本常识:首先,民间捐款没有强制性,不设“下
限”,不论多寡都是一份心意,都是一种自发自愿的行为,一种令人暖心的纯粹。其次,捐献需要结合自身
实际,量力而行。如果为了表达爱心,就不管不顾,乃至“倾家荡产”,其意虽善,却也有失理性。况且慈
善本身也有一个边界适度的问题。如果生活本就不宽裕,还因为捐献行为导致自身陷入困境,就背离了慈
善的本意。从这个意义上说,瓜沥镇政府婉拒杨术强的“裸捐”也是一种爱的纠偏。
“慈者爱,出于心,恩被于业。”一段时期以来,社会上对环卫工人、拾荒老人、低保户等弱势群体
的捐献行为多有争议,这实际上是一个“慈善伦理”问题。慈善的基本伦理精神既在于社会人之间的相互
友爱、怜悯、同情和关怀,也在于“公平与效率”。危难时刻,有能力的人没有施善的意愿,缺乏的是“道
德的血液”;能力不济者超出能力范围行善,则是对慈善的实现方式理解不够透彻。对社会治理者而言,弱
势群体要捐款是他们的权利,甄别对待,绝不来者不拒、照单全收,是一种实事求是的态度,一种对善的
呵护。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这是一篇任务驱动型作文,要求考生选取至少两到三个关键词,并使之形成有机关联,这类作文题
主要考查考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引导考生关注社会热点现象和重要问题,展示自己的素养。考
生可以分析材料中关键词各自的意思,然后把有相关性的关键词放在一起立意。作文要想准确立意,认真
分析材料是关键。材料围绕老杨倾囊捐款的行为和镇、村干部退回大部分捐款两件关联的事情展开。从老
杨的角度来看:老杨在自己不宽裕的情况下倾尽全力支援抗击新冠肺炎病毒工作,还要捐出全部存款,足
以证明这个河南大叔的淳朴善良,义无反顾,不忘恩情,心中有爱有善,彰显了一介匹夫的家国情怀。同
时,这种“倾家荡产”式捐赠让人心疼,虽说回馈社会是公民的一种义务,但慈善也有其伦理概念,如果
弱者为回馈社会而“裸捐”,反而导致自己陷入困境,显然有违慈善初衷。从村、镇政府的角度来看:做一
个讲政治的政府容易,做一个讲政治讲情怀的政府不容易。杭州萧山瓜沥镇政府心中有百姓有公义,没有
盲目接受捐款,而只是收取小头,肯定捐款人的义举;退回大头,不让他因捐款再次致贫。这体现出了政
府部门执政的高水平、高境界,成为基层政府部门实施行政治理的一个典范。但从另一个层面来看,捐款
当事人生活虽然拮据,但是他们也有权利决定自己的钱怎么捐、捐给谁。政府应该尊重他们的捐款意愿,
而不是替他们去做决定。有关部门也可以通过其他方式对他们进行弥补,给予适当的照顾。让他们感受到
更多的温暖,也是对公民义举的一种正向反馈。在写作中,按照要求只需选择老杨或镇、村干部其中一方
面的行为来发表看法。
参考立意:
(1)善心善行,理应尊重;
(2)退捐也是一种爱;
(3)公民义举,公仆来守护;
(4)一心为民,筑牢慈善之基;等等。
素材:
(1)一个真正的“裸捐”,一份厚重的爱心。一位普普通通的人,一位家境并不富裕的人,一次性捐赠自
己全部存款约 13 万元,这是真正的“裸捐”,这是“不是大爱”的大爱。“作为一个14 亿分之一的我,献
出了我全部的钱,我这不是大爱,而是一颗感恩的心。”疫情和疫情防控的点点滴滴点燃了很多普通人的
爱心,发自内心的感动,表达真诚的感激,充满朴素的情怀。
(2)《慈善法》于 2016 年 9 月 1 日起施行,开启了中国依法治“善”的时代,尤其是,慈善伦理得到重新
认识和进一步的优化。见微知著,在这一次的“捐款与退回”过程中,慈善伦理得到了一次很好的“洗
礼”,也见证了慈善伦理的健康发展、可持续发展。正是有法治保驾和伦理护航,才让慈善品质更优良。
(3)慈善的力量来自民间,慈善的未来源自大众。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各地的捐款等行为有序开展,民间慈善的热情高涨。慈善需要有效的启发、有力的启迪,需要正能量的及时补充与鞭策,需要信念和信仰
的引领。在现实生活中,“微公益”与“微慈善”开始活跃,降低了慈善公益的门槛,让任何人都有参与
的资本与机会,让慈善生活不再是奢侈品,而是日用品,甚至是“必需品”,或许,这种慈善的“量的积累”,
正在加速慈善事业的“质的飞跃”。
结构层次:
文章开篇概括材料主要事件,并通过分析材料内容,联系相似事例来阐发观点,接下来联系现实,列举了
社会中退休工人、菜农、环卫工人等群体倾囊捐助的事例,又加上作者深度的理论分析,来亮明自己的观
点:这些捐助虽然体现了民众“众志成城、决战决胜”的精神;但考虑这些捐助者的实际情况,政府以婉
拒的方式呵护了弱者倾囊捐款的善意。结构完整,论证严密。
【点睛】任务驱动型作文题主要特点有三个方面:一是作文材料本身是有争议性的实事或时事;二是材料
尽可能体现时代价值观多元化这一特点,要求学生就事论理,把理说清,话道明,并且分析事件要贯穿写
作始终;三是带有明显的驱动任务。这些驱动任务包括文体、内容、思维、对象,考生要根据这些任务来
写作,而不能脱离这些任务。写作这类作文,首先要明确写作要求,弄清任务。第二要抓住材料核心事实,
明确是非。第三,选好角度,围绕是非,确立观点。所谓“选好角度”,就是指要从核心角度、重要角度来
立意,同时应兼顾自己擅长的角度,也就是自己积累了相关素材,有思想、理论上的准备的角度。在写作
时,可围绕是非来设置分论点。这样确立观点,就准确、全面、有思辨性,符合高考对学生的考查要求。
第四,围绕材料就事说理,类比论证展开写作。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中的材料除了生发出观点外,还应把“分
析材料、就事说理”贯穿在具体的写作中,这是任务驱动型材料的一个显著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