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2020届高三三模全真模拟试卷语文试题二(学科基地密卷含答案)
加入VIP免费下载

江苏省2020届高三三模全真模拟试卷语文试题二(学科基地密卷含答案)

ID:441091

大小:462.1 KB

页数:10页

时间:2020-12-23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1 绝密★启用前 2020 届江苏省高三三模全真模拟试卷语文试题二(学科基地密卷)                                   注意事项: 1. 本试卷共 160 分,考试用时 150 分钟。 2. 答题前,考生务必将学校、班级、姓名写在密封线内。 一、 语言文字运用(12 分) 1.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 智慧是哲人对世道人生、天地宇宙的独见独闻或先知先觉,它注定不是    的市井常识,也不 是循规蹈矩的    ,“周虽旧邦,其命维新”,哲学的进步实则是哲人学术与智慧的不断    。 A. 人云亦云  陈词滥调  融会贯通 B. 人云亦云  老生常谈  推陈出新 C. 妇孺皆知  陈词滥调  推陈出新 D. 妇孺皆知  老生常谈  融会贯通 2.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依次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 单纯地说僻字对今人有意义或对现代汉语有推动作用,那是无稽之谈。因为脱离了日常生活情境, 或者说脱离了特定的语境和语用,文字没有特别的意义和功用。    ,     。    ,     。    。文化的发展是创造与淘汰并行的,淘汰的旧文化在某些境遇中被赋予新的内涵, 成为焕发文化活力的新因素。 ①但是所有的文字都记载了先人的生活历程和开拓精神 ②僻字的产生和弃用,显示了文化演进的轨迹 ③那些得以留存的生僻字,记录了先人的探索尝试 ④当然也包含在那些生僻字中 ⑤在这个意义上,世界文化的丰富性就包含在语言的丰富性中 A. ⑤④①③②  B. ①②⑤④③ C. ⑤④①②③ D. ①③⑤④② 3. “请名人代言”是提高广告说服力的好方法,下列四则广告标题,如果单就文字意义,寻找背景相契合 的古代名人来代言,最不恰当的一项是(3 分)(  ) A. 请庄子代言“自然就是美”。 B. 请子路代言“心动不如马上行动”。 C. 请司马光、王安石代言“好东西要和朋友分享”。 D. 请苏秦、张仪代言“做个不可思议的沟通高手”。 4. 陆俨少,中国当代山水画家,他一生敬仰李杜。为了纪念杜甫创作了《杜甫诗意 图》, 下列诗句与右图意境最符合的一项是(3 分)(  ) A. 一声何处送书雁,百丈谁家上水船。 B. 苍苔浊酒林中静,碧水春风野外昏。 C.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D. 肠断春江欲尽头,杖藜徐步立芳洲。 二、 文言文阅读(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5-8 题。 东坡先生墓志铭 宋·苏 辙 予兄子瞻,谪居海南。四年春正月,今天子即位,推恩海内,泽及鸟兽。夏六月,公被命渡海北归。明年, 舟至淮、浙。秋七月,被病卒于毗陵。吴越之民,相与哭于市,其君子相吊于家,讣闻四方,无贤愚皆咨嗟出 2 涕。太学之士数百人,相率饭僧慧林佛舍。呜呼!斯文坠矣,后生安所复仰?公始病,以书属辙曰:“即死,葬 我嵩山下,子为我铭。”辙执书哭曰:“小子忍铭吾兄!” 公生十年,而先君宦学四方。太夫人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公亦奋厉有当世志,太夫人 喜曰:“吾有子矣!”比冠,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嘉祐二年,欧阳文忠公考试礼部进士,疾时文之诡异, 思有以救之。梅圣俞时与其事,得公《论刑赏》,以示文忠。文忠惊喜,以为异人,欲以冠多士。 通判杭州。公于其间,常因法以便民,民赖以少安。高丽入贡使者凌蔑州郡,押伴使臣皆乘势骄横,至 与钤辖亢礼。公使人谓之曰:“远夷慕化而来,理必恭顺,今乃尔暴恣,非汝导之,不至是也。不悛,当奏 之。”押伴者惧,为之小戢。吏民畏爱,及罢去,犹谓之学士,而不言姓。 自密徙徐。是时河决曹村,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公曰:“富民若出,民心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 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公履屦杖策,亲入武卫营,呼其卒长,谓之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宜为我 尽力!”卒长呼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效命之秋也。”执梃入火伍中,率其徒短衣徒跣持畚锸以 出。筑东南长堤,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堤成,水至堤下,害不及城,民心乃安。然雨日夜不止,河势益暴, 城不沉者三板。公庐于城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而守,卒完城以闻。复请调来岁夫增筑故城,以虞水之 再至。朝廷从之。讫事,诏褒之,徐人至今思焉。 其于人,见善称之如恐不及,见不善斥之如恐不尽,见义勇于敢为,而不顾其害。用此数困于世,然终不 以为恨。孔子谓伯夷、叔齐古之贤人,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公实有焉。 (节选自《东坡乐府笺》,有删改) 5.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 疾时文之诡异    疾:厌恶 B. 不悛,当奏之    悛:悔改 C. 以虞水之再至    虞:料想 D. 然终不以为恨    恨:遗憾 6.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 苏轼文才过人。他年少时发奋读书,成人后通晓经史,参加进士考试时被主考官欧阳修认为是奇才。 B. 苏轼依法治吏。接待高丽使者的官吏仗势横行,不守礼法,苏轼派人前去训斥,并准备将此事上奏朝 廷。这些官吏因惧怕而有所收敛。 C. 苏轼见义勇为。他遇见好人好事就极力赞誉,遇见坏人坏事就尽力斥责,因此一生常常困顿,却始终 不以此为遗憾。 D. 苏轼深得人心。他因病在毗陵去世后,各地百姓在集市上相聚而哭,那些贤能的君子也在家祭奠,为 他叹息流泪。 7.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 其君子相吊于家,讣闻四方,无贤愚皆咨嗟出涕。(5 分) (2) 文忠惊喜,以为异人,欲以冠多士。(5 分) 8. 文中苏轼深受爱戴,具体有哪些原因?请简要概括。(4 分) 三、 古诗词鉴赏(11 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 9-10 题。 江 上 看 山 苏 轼 船上看山如走马,倏忽过去数百群。 前山槎牙忽变态,后岭杂沓如惊奔。 仰看微径斜缭绕,上有行人高缥缈。 舟中举手欲与言,孤帆南去如飞鸟。 3 9. 分析颔联和颈联所用到的表现手法。(5 分) 10. 历来有人认为本诗不纯粹是写景,也有对人生短暂匆忙的感悟,试结合全诗谈谈你的看法。(6 分) 四、 名句名篇默写(8 分) 11.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 野芳发而幽香,        。 (欧阳修《醉翁亭记》) (2)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        。(苏轼《赤壁赋》) (3)         ,不尽长江滚滚来。 (杜甫《登高》) (4) 独学而无友,        。 (《礼记·学记》) (5) 操千曲而后晓声,        。 (刘勰《文心雕龙》) (6) 锦瑟无端五十弦,        。 (李商隐《锦瑟》) (7) 地崩山摧壮士死,        。 (李白《蜀道难》) (8)         ,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韩愈《师说》) 五、 现代文阅读(一)(15 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 12-14 题。 桃源的小划子 沈从文 桃源洞离桃源县约二十五里。从桃源县坐小船沿沅水上行,船到百马渡时,上南岸走去,忘路之远近乱 走一阵,桃源就在眼前了。桃源既是个有名的地方,每年自然就有许多“风雅”人,心慕古桃源之名,二三 月里携了《陶靖节集》与《诗韵集成》等物,来到桃源县访幽探胜。 桃源有一种小划子,轻捷、稳当、干净,在沅水中可称首屈一指。一个外省旅行者,若想从湘西的永绥、 乾城、凤凰研究湘边苗族的分布状况,或想从湘西往四川的酉阳、秀山调查桐油的生产,往贵州的铜仁调 查朱砂水银的生产,往玉屏调查竹料种类,注意造箫制纸的手工业生产情况,皆可在桃源县魁星阁下边,雇 妥那么一只小船,沿沅水溯流而上,直达目的地,到达时取行李上岸落店,毫无任何困难。 一只桃源小划子上照例要个舵手,管理后梢,调动船只左右。张挂风帆,松紧帆索,捕捉河面山谷中的 微风。放缆拉船,量渡河面宽窄与河流水势,伸缩竹缆。另外还要个拦头工人,上滩下滩时看水认溶口,出 事前提醒舵手躲避石头、恶浪与洑流,出事后点篙子需要准确稳重。这种人还要有胆量、有气力、有经验。 张帆落帆皆得很敏捷地及时拉桅下绳索。走风船行如箭时,便蹲坐在船头打吆喝呼啸,嘲笑同行落后的船 只。自己船只落后被人嘲骂时,还得回骂;人家唱歌也得用歌声作答。两船相碰说理时,不让别人占便宜。 动手打架时,先把篙子抽出拿在手上。船只逼入急流乱石中,不问冬夏,都得敏捷而勇敢地脱光衣裤,向急 流中跳去,在水里尽肩背之力使船只离开险境。掌舵的有事不能尽职,就从船顶爬过船尾去,做个临时舵手。 更有一份不可推却的职务,便是在一切过失上,应与掌舵的各据小船一头,相互骂着,继续使船前进。小船 除此两人之外,尚需要个小水手居于杂务地位,淘米、烧饭、切菜、洗碗,无事不做。行船时应荡桨就帮同 荡桨。这种水手大都在学习期间,应处处留心,取得经验同本领。除了学习看水、看风、记石头、使用篙 桨以外,也要学习挨打挨骂。尽各种古怪稀奇字眼儿成天在耳边反复响着,好好地保留在记忆里,将来长大 时再用它来辱骂旁人。上行无风吹,一个人还得负了纤板,曳着一段竹缆,在荒凉河岸小路上拉船前进。小 船停泊码头边时,又得规规矩矩守船。关于他们经济情势,舵手多为船家长年雇工,平均算来合八分到一角 钱一天。拦头工有长年雇定的,人若年富力强多经验,待遇同掌舵的差不多。若只是短期包来回,上行平均 每天可得一毛或一毛五分钱,下行则尽义务吃白饭而已。至于小水手,学习期限看年龄同本事来,有些人每 天可得两分钱作零用,有些人在船上三年五载吃白饭。上滩时一个不小心,会被自己手中的竹篙弹入乱石 激流中,泅水技术又不在行,淹死了,船主方面写得有字据:生死亲长不能过问。掌舵的把死者剩余的衣服 交给亲长说明白落水情形后,烧几百钱纸,手续便清楚了。 一只桃源小划子,有了这样三个水手,再加上一个需要赶路、有耐心、不嫌孤独的乘客,这船便在一条 清明透彻的沅水上下游移动起来了。 4 (节选自《沈从文散文集》,有删改) 12.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 文章介绍的桃源就是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全文详细描写了湘西美丽的风景和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或 闲适或艰辛的劳动生活,体现了作者对湘西的热爱。 B. 文章对小划子上的拦头工人的描写细致而生动,他们拼命解决船只出行时遇到的各种困难,用粗俗的 话语与同行交流,体现了拦头工人的勇敢、质朴。 C. 桃源是沅水岸边的一个码头,由于地理环境、历史原因,生活在此的水手卑微、粗野但很勤劳,然而 读完全文却让人感到有一层悲苦的雾纱笼罩着这些水手的生活。 D. 文章融入了作者对当地自然风光、社会生活的观察与思考,叙写了当地水手们的生活状态,通过对水 手的描写,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众生相。 13. 作者描写小划子上的水手时,用了五个“骂”字,请简要分析这样写的好处。(6 分) 14. 文章是如何证明桃源的小划子“轻捷、稳当、干净”的?请结合文本具体探究。(6 分) 六、 现代文阅读(二)(12 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 15-17 题。 “比德”下的中国山水画 赵 越 “比德”是将自然山水、草木的形貌与人的某些内在品德或道德的对应关系作意象化的比附、暗喻, 从而将自然人格化、精神化,人的思想、情感得以物化和对象化。这样,自然的风貌与人的气质便能相互 沟通,二者在恰适融合的对流运动中彼此合为一体,从而构成了中国独有的山水文化与山水艺术。 “山水比德”始于孔子。“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既包含了对自然美的赞赏,又包含了对仁、智的赞 美,两者比附依托,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老子以水喻“道”,将“水”的品德与“道”的本质相互沟通, 使二者达到了互为比德的境界。庄子专门发展了“乐山”“乐水”一面,以“与物有益”“与物为春”的 态度倾心于大自然,成为后世山水画的精神原型。 人们对山水的认识有一个发展的过程。东晋文学家左思《招隐诗》中所说的“非必丝与竹,山水有清 音”,则已经将地理意义的“山水”指向了美学价值的“山水”。自此,人对山水的观照即转变为对自然 的美感体验。“山水比德”将自然“人化”和人“对象化”,故人与自然山水通过“比德”这一中介实现 了互动与相融,从而对中国山水画的立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真正独立的山水画形成于东晋,这与“山水比德”有很大的关系。魏晋倡导人文精神是以人的觉醒为 标志,魏晋玄学的主要内容就在于对人格的本体建构。 唐代的张璪善画松,并以此作为人生志向的寄托。他将画中的松与人的情操有机联系在一起,其绘画 作品与“道”相关联,从而达到了“比德”的目的。 由唐入梁的荆浩所作的《笔法记》是一篇充满“比德”的画论。其继承了孔子“山水比德”的思想, 托物言志,以松自喻,提倡“君子之风”。这种以物托志、重人格修养的精神对后世的画论及画家的做人 曾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绘画思想中的“比德说”迅猛发展,并且成为时尚,出现在宋代。欧阳修以“山林者之乐”比喻悠然 自得的君子之风。宋人文同最善画竹,他以诗赋赞竹之“虚心”“劲节”;苏辙称竹“苍然于既寒之 后……追松柏以自偶,窃仁人之所为”。 到了元代,以黄公望等为代表的文人画家标举“性情”“逸气”,倡导“适趣”“自娱”,“岁寒三友” “四君子”“五清”之类的绘画题材日益兴盛。文人画家以物寓志,寄托“比德”精神。 5 明清两代,对“比德”所论则更多。石涛在《苦瓜和尚画语录·资任章》中将“山”与“水”的灵性 与人的精神道德相互比攀,从而将儒家的“比德”思想又向前推进了一步,揭示了山水的自然特征与人的 审美关系,指出自然山水是艺术家的最大蒙养。 “山水比德”在“天人合一”的世界观、审美观的指导下,将人的主观审美情感“移入”可观的自然 对象之中,这种“移情”使自然与人达到同化与共鸣,在此主观与客观、主体与客体完全合二为一,从而形 成了中国山水画的审美规范——造化与心源的有机统一。 “山水比德”思想对山水画的不断渗透,使山水艺术的写意性、表现性得以加强,昭示了中国山水画 的综合性与独特性。 在“山水比德”思想的影响下,中国山水画逐渐形成了相对固定的题材与画科,梅、兰、竹、菊等 “四君子”形象早已成为中国文人山水画所青睐的题材,文人画家“以物托志”变成了一种独特的审美表 现手法。 当然,“山水比德”作为一种审美范式,由于历史的传承、延续,对当代画家早已成为一种思维定式和 创作趋向,如何发扬光大传统遗产,并使之向现当代转型,成为符合现代人审美情趣的新型艺术观念,是当 代中国画家必须思考的问题。 (节选自《中国教育报》,有删改) 15. 下列对于“山水比德”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 “山水比德”是将自然山水、草木的形貌与人的某些内在品德或道德在恰适融合的对流运动中彼此 合为一体,使自然人格化、精神化,人的思想、情感物化和对象化。 B. “山水比德”是通过“比德”这一中介,以物托志,重视人格修养,从而实现了人与自然山水的互动 与相融。 C. “山水比德”中的山水是艺术家的最大蒙养,在“山”与“水”的灵性与人的精神道德相互比攀之 中,“山水”始终处于支配地位,决定并影响着“比德”的生成。 D. “山水比德”思想同时受到儒家和道家的重视,他们或以水喻“仁”“智”, 或以水喻“道”, 从 而达到“比德”的目的。 16. 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 分)(  ) A.将人对山水的观照转变为对自然的美感体验,是从东晋文学家开始的。这种美感体验对中国山水画的 立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B. 造化与心源有机统一的中国山水画审美规范的确立,说明“山水比德”思想对中国山水画的审美认 知产生了较深的影响。 C. 梅、兰、竹、菊等“四君子”形象成为中国文人山水画所青睐的题材,是因为它们是文人“以物托 志”的最佳载体,便于寄托“比德”精神,其他绘画题材则不具备这种功能。 D.石涛在《苦瓜和尚画语录·资任章》中揭示了山水的自然特征与人的审美关系,从而将儒家的“比德” 思想又向前推进了一步。 17. 联系全文,概括说明在“山水比德”思想影响下的中国古代山水画的特点。(6 分) 七、 现代文阅读(三)(12 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 18-20 题。 材料一  2018 年 9 月 13 日,在山东济南开幕的第五届中国非遗博览会在总结历届经验的基础上,推出多项改革 创新措施。 树立可持续发展理念,突出展示非遗项目和传承人,为传承人提供贴心的服务;注重从参与者角度策划 展览,提高展览的可参与度;引入电商平台,建立网上博览会,将零售、统售、网售有机结合,满足群众购物 需求;拓展宣传的广度与深度,为民众普及非遗知识。将博览会办成使人民满意、传承人受益的博览会。 通过活态展示、活态传承等方式,更多地融入传承人绝活展示、非遗爱好者现场体验等,力求让非遗 以更加生动鲜活的方式呈现在民众面前,让民众近距离感受、领略非遗的无穷魅力和风采,让非物质文化 遗产在新时代发展大潮中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6 通过多种形式的传统工艺项目展示,运用现代手段,让传统工艺项目走近大众,贴近现代生活,使传统 工艺与创意设计、实用功能及市场需求相结合,真正实现传统工艺项目与群众生活相融合,推动传统工艺 振兴。 传统媒体与现代媒体相结合,广泛采用新技术,通过互动体验、现场直播、网络视频展播等形式,以生 动鲜活的方式将非遗成果呈现给民众,让博览会真正成为全国人民都能看得见的博览会。 (摘自“新浪新闻”,2018 年 9 月 3 日) 材料二  近些年来,讲述现实生活中的故事成为更为普遍的纪录片叙事手法,受到观众的广泛关注和欢迎。 《舌尖上的中国》《我在故宫修文物》等纪录片,围绕普通个体进行叙事,介绍烹饪、文物修复等传统手 工艺,个性鲜明、技艺精湛的传承者令人印象深刻。这些取自于现实生活的故事鲜活生动,以小见大地反 映传统工艺的文化价值和生存现状,充满浓郁的人文情怀。 现代社会中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提高,精神生活却存在部分缺失。非遗蕴含着传统社会中宁静、 淡泊的精神旨趣,有助于疗治某些时代病症,使功利、浮躁的心灵沉静下来,给人带来心理慰藉和观念启发。 纪录片制作者如果善于发掘非遗的内涵,就有可能满足现代社会中人们潜在的精神需求,进一步延续非遗 在当代社会的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更多地唤起人们对非遗的关注和保护热情。 随着拍摄设备的轻便化和新媒体的兴盛,越来越多的非专业人士进入纪录片领域,推动了叙事手法的 革新。虽然没有接受过专业教育和训练,但他们满怀诚意和热情投入创作,使纪录片散发着自然、质朴的 气息。 优质纪录片借助新媒体传播,也能够推动非遗的市场化进程,拓展非遗的生存空间。《舌尖上的中国》 第一季首播时,在社交网络上刷屏,使得饮食类非遗广受青睐。 总的来说,工艺类非遗题材的纪录片在近几年引起了社会的关注,有的还成为“网红”或“爆款”,有 力推动了相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不过,非遗题材还是相对较少,影响力也不够大。纪录片制 作者应当深入挖掘非遗这个“富矿”,追求多手段、多面性,用生动的“现场”唤起人们保护和传承的热 情。 (节选自苗元华、宋文康《纪录片助力非遗传播》,《人民日报》,2018 年 9 月 2 日) 材料三  在非遗传播过程中,不仅要重视信息本身的真实性和逻辑性,更要思考如何从关系维度和情感维度上 拉近非遗与公众的距离。为此,一方面要充分运用互联网共建、共享的特点,积极扩大非遗传播影响力;另 一方面要加快非遗与现代生活的对接,消除公众对非遗的陌生感。 经过历代传承与发展,非遗已经成为城市人文精神的重要标识。作为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文化资源, 非遗在提升城市形象方面理应发挥着重要作用。为此,可以把非遗传播与提升城市形象结合起来,让非遗 融入都市人的生活。一方面,可以将非遗的文化传播作为提升城市形象的重要抓手,城市也可充分借助新 媒体和社交平台展示当地非遗资源;另一方面,要为非遗的传承发展营造良好的城市文化生态,让其在城市 文化空间中保持多样性特征,不受过度商业化的侵袭。此外,还要通过开展非遗实践活动、塑造城市公共 非遗空间等方式打造“非遗符号”,让非遗成为提升城市形象的重要文化标识,并让公众对其产生价值认 同和情感共鸣。 (节选自范周《非遗文化如何传之有道》,《光明日报》,2018 年 8 月 25 日) 18.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 第五届中国非遗博览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办会原则,突出活态传承的方式,秉承传统工艺走进 现代社会的思想理念,让民众近距离感受非遗的风采。 B. 第五届中国非遗博览会从非遗传承人和非遗爱好者两个角度设计各类活动,强化互动环节,力争让博 览会成为非遗传承人和非遗爱好者都满意的博览会。 C. 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讲述了有关烹饪的故事,以小见大地反映了烹饪工艺的文化价值和生存现 状,播放后使观众能准确清楚地把握美食的内涵。 D. 非遗有浓郁的地方特色,是一个城市的文化资源,宣传非遗,可以把非遗的内容与城市的形象结合起 来,让一个城市中的非遗成为城市文化的主流。 7 19.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 第五届中国非遗博览会注重各种宣传活动,强化传统媒体和现代传媒的结合,突出展示非遗成果,注 重博览会的生动、趣味、鲜活,注重民众感受。 B. 非专业人士进入纪录片拍摄领域是件好事,因为能推动叙事手法的革新,使得纪录片更加自然、质朴, 为新媒体的兴盛开辟了一条新路。 C. 非遗纪录片要重视信息本身的真实性和逻辑性,不能为强化宣传而胡编乱造,重中之重在于从非遗与 民众的关系以及民众对非遗的情感上切入。 D. 受到观众欢迎的非遗纪录片记录了个性鲜明、技艺精湛的非遗传承者的技艺,推动了非遗的市场化 进程,让得到宣传的非遗成为“网红”或“爆款”。 20. 结合材料,简要概括非遗传播所体现的重要意义。(6 分) 八、 写作(70 分) 21.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 秦玥飞从耶鲁大学顺利毕业后,通过招聘成为湖南一个偏远山村的村主任助理。一年多来,他逐渐融 入村民,了解他们的诉求,寻求社会资源的支持,为村民做成了不少事:修筑水渠、维修道路、安装路灯、 建养老院…… 有人质疑他的动机,给他贴上“富二代”“官二代”的标签,认为他是为了名利和权力,为今后的升迁 铺路。父母都是普通工薪阶层的秦玥飞说:“我做村干部可以更好地了解基层和老百姓,也能更好地了解 我自己,至少可以判断自己是适合在公共服务领域工作的。在做村干部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困难,虽然我 是耶鲁毕业的,但很多农业方面的东西我确实不懂。我希望用自己所学为社会发展出一份力。”   要求: 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 得抄袭。 8 2020 届江苏省高三三模全真模拟试卷语文试题二(学科基地密卷) 1. B(3 分) 解析:第一空,“不是……不是……”表示反义并列的关系。故横线处所填的词语与“独见独 闻或先知先觉”语意相反。“独见独闻或先知先觉”强调独特、先进的见解,“人云亦云”指只会随声附 和,没有主见。符合文意。“妇孺皆知”只是强调众所周知。第二空,陈词滥调:指谈的内容既陈旧又空泛, 含贬义。老生常谈:指谈的虽是老话,但不一定没有现实意义,属中性成语。依据前文“循规蹈矩”所表达 的情感色彩,应选“老生常谈”。第三空,根据前文可知强调创新之意。推陈出新:去掉旧事物的糟粕,取 其精华,并使它向新的方向发展。符合文意。融会贯通:参考并综合多方面的知识或道理而得到全面透彻 的领悟。 2. D(3 分) 解析:根据上下文语境和标点符号判断。前文语境以否定句的形式强调僻字只有在具体情境 中才有意义和作用,接着列举现象证明,所以①紧跟语境,③是和①共同阐释,⑤则是对上文的总结。根据 后文的“文化的发展是创造与淘汰并行的”,提示了前面一句为②。 3. C(3 分) 解析:将历史人物的典故及人物形象的特征和广告词中的关键词进行联想,看是否贴切。 4. D(3 分) 解析:仔细观察图片,最符合图片意境的只有 D 项。 5. C(3 分) 解析:虞:担忧。 6. D(3 分) 解析:由原文“吴越之民,相与哭于市,其君子相吊于家,讣闻四方,无贤愚皆咨嗟出涕”,可知 并非“各地百姓”。 7. (1)当地的君子在家祭奠,死讯传到各地,无论贤者还是愚人,大家都叹息流泪。(5 分)(“讣闻四方”是 省略句;“无”,无论;“贤愚”,形容词作名词,贤者、愚人) (2)欧阳修又惊又喜,认为他是奇才,打算在众多士子中把他取为第一。(5 分)(“以为”,认为;“异人”, 奇才;“冠”,动词,位列第一) 8. ①苏轼一心为民(或心系百姓)。大水将冲决徐州城,人手不足,他亲至武卫营请禁军出力抗洪。河水暴 涨,情势危急,他坚守城头,公而忘私。②苏轼德行高尚。他称颂善人善举,斥责恶人恶行,爱憎分明。遇见 正义的事情就奋勇去做,不顾危害。有古代贤人的美德。(每点 2 分,4 分) 参考译文: 家兄苏子瞻,贬至海南岛。四年春正月,当今天子即位,施恩天下,恩泽遍及鸟兽。夏六月,家兄受命渡 海北归。第二年,乘船至淮、浙。秋七月,因病在毗陵去世。吴越的百姓,在集市上相聚而哭,当地的君子 在家祭奠,死讯传到各地,无论贤者还是愚人,大家都叹息流泪。几百位太学生,相继到慧林寺院施饭给僧 人。唉!当世文豪殒没,年轻人还敬慕谁呢?家兄刚得病时,写信嘱咐我说:“如果我死了,把我葬在嵩山下, 你替我写墓志铭。”我拿着信哭着说:“我哪忍心替我兄长写墓志铭啊!” 家兄十岁时,父亲到外地宦游。母亲亲自教授他诗书,他听到古今成败的事,总能说出其中的要义。 家兄也发奋努力,有当世的志向,母亲高兴地说:“我有个好儿子了!”等到(家兄)成人,他通晓经史,每天 能写几千字的文章。嘉祐二年,欧阳修主持礼部进士考试,厌恶当时浮华不实的文风,希望想办法改变这种 情况。梅圣俞当时参与这件事,得到家兄写的《论刑赏》,拿给欧阳修看。欧阳修又惊又喜,认为他是奇才, 打算在众多士子中把他取为第一。 (家兄)任杭州通判。家兄在那里常常依法变通,方便百姓,百姓因此得以稍稍安定。高丽进贡的使者 蔑视、欺凌州郡官吏,接待、陪同的使臣都仗势骄傲专横,直至同上级官吏分庭抗礼。家兄派人对他们说: “外国人向往教化来到我国,按道理一定会谦恭和顺,现在(高丽使者)竟然这样强横放纵,不是你们诱导, 他们也不至于到这种地步。如果你们不悔改,我们就要上报朝廷。”接待、陪同的人害怕了,因此稍微收 敛。官吏心服,百姓敬爱,等到家兄离任,还称他为学士,而不称他的姓。 (家兄)从密州调到徐州。这时黄河水冲击曹村,徐州城墙将要被毁坏,富有的百姓争着出城躲避水灾。 家兄说:“如果富有的百姓出逃,民心动摇,我和谁守城?我在这里,大水绝不会冲毁城墙。”又把富有的百 姓赶回城。家兄穿草鞋,持手杖,亲自跑到武卫营,呼喊他们的卒长,对他说:“河水将毁坏城墙,情况急迫, 你们虽然是禁军,也应该替我尽力(抗灾)!”卒长喊着说:“太守都不怕大水,是我们这些百姓舍命报效的 时候了。”拿着棍棒走进队伍,率领他的部下身穿短衣光着脚拿着簸箕、铁锹出营。抢筑东南长堤,起于 戏马台,尾部与城墙相连。长堤筑成,大水就漫到了堤下,但没有毁坏城墙,民心才安定。然而大雨日夜不 9 停,河水暴涨,只有三板的城墙没有被淹没。家兄住在城上,过家门而不入,派官吏分墙而守,最终保住了城 池,把事情报告朝廷。家兄又请求调拨来年服劳役的人增筑旧城,担心洪水第二次来袭。朝廷答应了家兄 的请求。洪灾过后,皇帝下诏褒奖他,徐州百姓至今思念他。 家兄的为人,遇见好人好事就极力赞誉,遇见坏人坏事就尽力斥责,遇见正义的事情就奋勇去做,而不 顾危害。因此一生常常困顿,但始终不以此为遗憾。孔子认为伯夷、叔齐是古代的贤人,说:“祈求仁德就 得到仁德,还怨恨什么呢?”家兄确实有这样的美德。 9. 颔联运用了比喻、对比的手法,把纷杂繁多的后岭比喻成惊马狂奔,与前山形成对比,突出船行迅疾、 山形变化万千。(3 分)颈联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仰望高山小径回旋,云雾缭绕,行人缥缈,富有诗意。 (2 分) 10. 示例一:作者江上看山,看出了人生的匆忙与无奈。(2 分)倏忽而过的群山,就像尘世过客、缥缈的行 人,又如同追寻的梦想,还没来得及回味眼前的风景,便带着遗憾与惆怅、孤独匆忙地告别了。(4 分) 示例二:是纯粹写景。作者江上行船,只是记叙中途偶然的所见所感。(3 分)全诗紧紧围绕所见之景及感想 来写。不写船行而写山动,只是角度问题,并无深意,要说人生感悟有些牵强。(3 分) 11. (1) 佳木秀而繁阴 (2) 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3) 无边落木萧萧下 (4) 则孤陋而寡闻 (5) 观千 剑而后识器 (6) 一弦一柱思华年 (7) 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8) 惑而不从师(8 分) 12. A(3 分) 解析:A 项,“详细描写了湘西美丽的风景”错误,全文集中描写桃源的小划子和水手们,并 未详细描写湘西的美丽风景。 13. ①体现了水手们生活在社会的底层,文化知识缺乏;②体现了水手们自然质朴、开朗、粗犷的性格特 点;③体现了他们用“骂”来表达自己的厌恶、喜爱等情感。(6 分) 14. ①在桃源县坐这种小划子,沿沅水溯流而上,可以到达很多地方,直达目的地;②一只小划子上只能装 载一两位客人,着实可见其轻捷;③小划子上有一个舵手管理后梢,一个拦头工人,两人配合保证小划子的 稳当、安全;④小划子上还有一个小水手负责打扫卫生等,保持船的干净。(6 分,每点 2 分,任答三点即可) 15. C(3 分) 解析:文中并没有阐述在实现人与自然山水的互动与融合中,谁是支配地位,谁又是被支配地 位。故“‘山水’始终处于支配地位,决定并影响着‘比德’的生成”的说法属无中生有。 16. C(3 分) 解析:“其他绘画题材则不具备这种功能”说法错误,文中说元代以黄公望等为代表的文人 画家还把“岁寒三友”“四君子”“五清”等作为绘画题材。 17. ①“山水比德”思想对山水画的不断渗透,使山水艺术的写意性、表现性得以加强,画家将自己的主 观审美情感“移入”可观的自然对象之中,形成了中国山水画的审美规范——造化与心源的有机统一;② 中国山水画逐渐形成了相对固定的题材与画科,梅、兰、竹、菊等“四君子”形象成为中国文人山水画所 青睐的题材; ③“以物托志”变成了一种独特的审美表现手法。(每点 2 分,共 6 分) 18. A(3 分) 解析:B 项,材料一第二段和第三段介绍了几个博览会的做法,也提到了让非遗传承人和非遗 爱好者满意,但不能就此总结为“从……两个角度设计各类活动”,从后文看还有其他角度。C 项,“使观 众能准确清楚地把握美食的内涵”说法绝对。原文说“纪录片制作者如果善于发掘非遗的内涵,就有可能 满足现代社会中人们潜在的精神需求”,只能说明观众看了这个纪录片,对中国美食有所了解。D 项,“让 一个城市中的非遗成为城市文化的主流”属无中生有,宣传非遗可以让这个城市更具有文化价值。 19. D(3 分) 解析: D 项,“让得到宣传的非遗成为网红或爆款”说法绝对,有可能有一部分会成为“网 红”或“爆款”,但不是全部。 20. ①普及非遗知识,推动非遗的市场化进程;②拓展非遗生存空间;③让非遗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④推 动传统工艺的振兴;⑤提升城市形象,非遗已经成为城市人文精神的重要标识;⑥满足当代人潜在的精神需 求,唤起人们对非遗的关注和保护热情。(每点 1 分,6 分) 解析:注重分析三则材料中有关非遗内容的把握,如材料一表述的是第五届中国非遗博览会的革新措施;从 非遗项目和传承人的角度看,博览会展现了非遗项目,宣传了相关的知识;非遗爱好者通过各种形式的体验, 能领略非遗的魅力,让非遗焕发生机;表述的是有利于推动传统工艺的振兴等。由此分析,可以得到相关的 答案要点。材料二主要从纪录片的角度解说非遗的传播,有利于推动非遗的市场化进程、拓展非遗的生存 空间。材料三主要表述的是非遗能够满足人民的精神需求等。 21. 略(70 分) 10 写作指导: 从材料的命题来看,秦玥飞代表了年轻一代对成功的反思和重新定义,代表了一部分年轻人在面对物质欲 望时的成熟思考和选择。材料提供了许多思考和切入点,如:名校毕业却去偏远山村做村官、在基层了解 社会和自身、用自己的所学为社会发展尽力、不断适应和融入基层做成了不少实事、在实践中不断学习 和了解自己、受到没有根据的质疑,等等。 可以根据这些切入点,从“择业观”“自我价值的实现”“认识自我”“理想追求”“知识与实践的结合” 等角度来立意:①质疑与信念;②名利与道义(责任、个人价值、生命意义等);③知识与实践;④奉献社会 与自我实现;⑤找准位置与实现价值等。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