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德阳市 2019-2020 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 3 小题,共 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文学中有历史。当今历史学家大都认为,没有什么文献资料不是史料,不但文学作品,
即如佛经、 道藏、信札、家谱、账本、碑铭等也无一不是,而且随着史学研究领域的拓展,
史料范围还在不断扩大。从“三言二拍”里可以看到晚明市井生活的真实面貌,这对于研究
社会史的人几乎是一个常识。陈寅恪以诗证史,也为大家所熟悉。但在“五四”以前,史料
范围并非如此宽泛,文学作品在大多数史学家眼里也并非史料,有些文献到底属于文学还是
史学,一两千年来都没有一致的看法。神话传说就是如此,其中相当突出的例子是《山海
经》。神话传说是文学,史前时代,无文字可征, 只有传说,暂当历史。三皇五帝至今未曾
坐实,但“炎皇子孙”已经成为口头语,甚至成为历史共识。新的传说还会不断产生,能否
成史颇为可疑,但以神话传说研究历史,却是一种重要的方法。在历史上,《山海经》究竟
应归于文学还是史学,曾是死结。王国维《古史新证》说“而疑古之过, 乃并尧、舜、禹
之人物而变疑之,其于怀疑之态度及批评之精神不无可取,然惜于在于史材料未尝为充分之
处理也。”这些古史材料就包括《山海经》《穆天子传》等文献。在《汉书·艺文志》里,《山
海经》列于数术类。此后该书在目录学里的角色转换过几次,《隋书·经籍志》将《山海经》
列 于史部地理类,也就是将它看成史书了。
历史是讲真实的,《山海经》一般被视为荒诞不经,连司马迁写《史记》都不敢采用。
虽然《山海经》里平实的山川地理内容应归于史部,但其中大量的神话故事却显然有悖信史,
所以清人编《四库全书》,言其“侈谈神怪,百无一真,是直小说之祖耳”,将其改列于子部
小说家类。这个死结直到“五四”以后才大致解开。解开的途径有二:一是将《山海经》分而治之,不把它看作一部成于一人一时之书,神话归神话,历史归历史;二是神话中也有历
史的成分在,仍可以之证史或补史。分而治之者,以为《山海经》中的《五藏山经》是比较
雅正的部分,谭其骧就写了《的地域范围》一文,分析《山经》写作时的地理
知识水平。将历史成分发掘出来的,自然以王国维用《山海经》来印证甲骨文中殷商先王亥
为最明显的例子。
上面说的是介于文学与史学之间的文献,至于纯粹的文艺作品,当然也能从中发掘史料。
但发掘史料是一回事,把整个作品当成真史就很可虑了。《红楼梦》反映了清代前期的历史
现实没有错,可是如果过分坐实到具体历史人物身上,就未免失之穿凿了。戏说之类当然是
文学,但读者观众往往误以为是历史。如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张诚、徐日昇当时担任
与俄国谈判的翻译,工作是以拉丁语作为中介的,而电视剧《康熙王朝》中他们说的却是俄
语,观众看到这个情节时被误导也就难以避免了。
(摘编自周振鹤《历史中的文学与文学中的历史》)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A. 王国维在《古今新证》中认为,有些历史学家如果能充分利用史料,就不会“疑
古”,怀疑尧、舜、禹等人物的真实性。
B. 在当今历史学界,历史学家的研究领域不断地扩展,各种体裁的文学作品都有可能
成为他们研究历史的资料。
C.古代的史学家选取史料的范围比较狭窄,他们并未广泛采用“以诗证史”或将小说用
于社会历史研究之类的方法。
D.历史学者对《山海经》有不同认知,《隋书·经籍志》把它列入史部,视为史书,王国
维则把它作为古史材料看待。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3 分)
A、 很多人认为《山海经》的记载荒唐夸张,与真实的历史差别较大,司马迁也持这
种观点,因此《史记》并不采用《山海经》。
B、 《四库全书》的编者认为,《山海经》所记的神话传说并无真实可言,不宜归入史
部,而应列入子部小说家类。
C、 电视剧《康熙王朝》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进行了虚构,其中部分情节与历史事
实有出入,不能从这类作品中发掘史料
D、 谭其骧和王国维利用《山海经》研究历史的方法不同,前者是将神话和历史分而
治之,后者则从神话中发掘史料。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A、即使在科学技术如此发达的今天,也会产生新的传说,这些传说将来会不会成为研
究这个时代的史料也未可知。
B、文学作品能否成为史料,取决于历史学家的眼光,而历史学家对文学与史学关系的
认识在一定程度上受制于当时的学术背景。
C、在历史研究中,当代学者会把文学作品作为史料看待,在他们看来,《三国演义》
和《水浒传》的艺术手法差异并不重要。
D、“五四”之前,很多涉及历史的神话传说之所以没有成为广泛使用的史料,是因为
这些作品在史学和文学归类问题上存在争议。
(二) 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共 17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呼日格窃贼
张港呼日格翻译过来是“桥”。叫桥的地方必有河,有河的地方必有鱼。
刘一竿在城里钓界数得上第一,故人称“一竿”。这回,刘一竿要超越自己,再铸辉煌,
非钓到更大、更稀有的鱼不可。一竿天不亮启程,骑摩托往远了跑:奇迹在远方,在别人到
达不了的地方。
刘一竿口渴心躁时,飘来蒿子灰的味道,阵阵煮苞米的浓香。往前看,一座小村庄,家
家烟囱扯出长长的灰色飘带,车前子、马蔺花画出一条小路。刘一竿进村了。
没有栅栏围墙,家家通通透透,挂挂红辣椒对联一样在房门两旁,瓜蔓爬上碱土墙,爬
上褐色的草屋顶,门口卧着懒洋洋的黄狗,红肚燕儿探出檐头,有人唱着歌,牛羊拥挤着,
跑出红云。
一个提奶桶婆婆脸对肩钐刀老汉,乐得前仰后合,听不懂说着什么。
一竿上前,弯弯身子说:“大婶儿,想找口水喝。”
婆婆侧侧耳朵,笑笑,摇头又摇头。老汉也是摇头。
哦,他们听不懂我的话。一竿张大嘴一扬脖儿,比划出手捏杯子的姿势。婆婆取只碗,
擓一下奶子,送刘一竿嘴上,又擓一碗等他喝完续上。
一竿喝个透,老汉琢磨着一竿的家什,笑笑,比划出甩竿的样子。一竿点点头,笑笑,
比划出提竿的姿势。老汉指一个方向,伸出大拇指。明白了,那个方向是出鱼的好地方。
一竿鞠躬告别,朝那个方向去了。
一座小桥,一湾清水,无边芦草,摩托不能去了。一竿把摩托推小桥下,看看四方无人,
择柳丛密处,折一枝又一枝,盖严实车子。再看看,四方无人。一竿往河边去了。
找到了甩竿的好“涴子”,这儿,必有大鱼,怎么看都有大鱼。
怪了耶!换了面食,换了蚯蚓,鱼脊在水面翻花,却不咬钩。不咬就是不咬。刘一竿累
得没了筋骨,急得毒火攻心,就是不咬。看看太阳,一竿对自己说:我刘一竿,今儿要跌大跟头,要把脸丟这儿。一看表,得回
程了。心沉沉,嘴苦苦。
走走走,一竿嗅到鲜鱼的腥味。寻味而去,看着一个临时存鱼的苇席鱼囤。
鱼囤中,全是奇鱼全是大鱼,鲜活着。一竿这种人,见这场景,惊讶得不行。
四周无人,再看也是无人。一竿想起关于钓鱼的相声,他脚一跺,“丟了的脸,回来了!”
就拣着挑着往网兜里装。
得鱼忘筌,一竿看不到那藏车的小桥了。青苇茫茫,东西南北,全一个样。曰暮乡关何
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愁到害怕时,一竿舍下脸,喊起来:“有人吗——有人吗——”最后喊出“救命”。
一只小船儿一条汉子,摇晃来了。一竿说自己迷路了,找不到小桥了。汉子不答,舍船
上岸,示意一竿跟着走。
桥到了,车尚在。刘一竿得胜回城。
要让人人知道刘一竿钓得大鱼,钓得奇鱼。
儿子正写作业,孩子拿张白纸,上面一个大大的“窃”。
“爸爸,这个字,下边是七还是提土?”儿子问。
一竿感觉,孩子的眼睛怪怪的,像是嘲笑,又似有恨恨的暗骂。
半夜,一竿睡魇着了,惊叫“窃贼!抓窃贼!”
上班开会,刘一竿忽的心乱,感觉背后全是指头在指指点点。时时有个声音:刘一竿是
个小偷,偷鱼的窃贼。
懊悔,恐惧,刘一竿再也不能承受了,他决定到那个小村,向人家说明,赔礼道歉,给
人家鱼钱。
刘一竿费了很大劲得知这个小村庄的名:呼日格。知道与呼日格的人语言不通,一竿特意请了翻译。
到得呼日格,刘一竿见人一个大鞠躬,村人围上来指指点点,像看大熊猫。一老人上前,
与翻译对话。
翻译说几说,手脚齐上,比划起来了,左拧右晃搔脑袋。刘一竿急了 :“翻呀!怎么
卡壳灭火了?”
翻译憋得脸通红,还是左拧右晃搔脑袋。
刘一竿说:“你不是老翻译么?你是怎么了?”
翻译一跺脚,说:“他们说的是方言。”
“方言怎么的?”
“他们的语言,没有‘偷’这个单词。”翻译说。
(原载《百花园》2018 年第 4 期)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作者引用这个诗句,主要是为了表现刘一竿
日暮时分在青苇茫茫的河边找不到藏车的小桥,难以回家的那种无奈与焦急的心理,同时也
有戏谑的意味。
B.刘一竿偷了别人鱼囤中的鱼,回家后十分懊悔、恐惧,最终决定去赔礼道歉。推动他
转变的因素很多,主要是他的良心发现,对错误行为感到懊悔,也有孩子与同事客观上带给
他的压力。
C.在第三人称叙述的基础上,小说还利用了第一人称叙述来带领读者走进人物内心,如
“找到了甩竿的好‘涴子’,这儿,必有大鱼,怎么看都有大鱼”,就是利用第一人称来叙述
故事。
D.大量使用短句是本文语言的一大特色,如“一座小桥,一湾清水,无边芦草,摩托不能去了”。这种句子结构简单,句义明晰,简洁明快,既可以节省笔墨,又能取得一语中的
的效果。
5.小说通过较多的情节反转,使故事一波三折而又别具深意。如开头交代刘一竿在城里
钓界数得上第一,但他在呼日格却一条鱼都没钓起来。请从文中再找出四个类似的情节反转
的例子。(8 分)
6、有人认为小说的主人公是呼日格的村民,还有人认为是“刘一竿”。你同意哪种观
点?请简要叙述你的理由。(6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41 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共 4 小题,20 分)
李郃字孟节,汉中南郑人也。父颉,以儒学称,官至博士。郃袭父业,游太学,通“五
经”。善《河》《洛》风星,外质朴,人莫之识。县召署幕门候吏。和帝即位,分遣使者,皆
微服单行,各至州县,观采风谣。使者二人当到益部,投郃候舍。时夏夕露坐,郃因仰观,
问曰:“二君发京师时,宁知朝廷遣二使邪?”二人默然。惊相视曰:“不闻也。”问何以知
之。郃指星示云:“有二使星向益州分野,故知之耳。”后三年,其使者一人拜汉中太守,
郃犹为吏,太守奇其隐德,召署户曹史。时大将军窦宪纳妻,天下郡国皆有礼庆,郡亦遣使。
郃进谏曰:“窦将军椒房之亲不修礼德而专权骄恣危亡之祸可翘足而待愿明府一心王室勿与
交通。”太守固遣之,郃不能止,请求自行,许之。郃遂所在留迟,以观其变。行至扶风,
而宪就国自杀,支党悉伏其诛,凡交通宪者,皆为免官,唯汉中太守不豫焉。郃岁中举孝廉,
五迁尚书令,又拜太常。元初四年,代袁敞为司空,数陈得失,有忠臣节。在位四年,坐请
托事免。安帝崩,北乡侯立,复为司徒。及北乡侯病,郃阴与少府河南陶范、步兵校尉赵直
谋立顺帝,会孙程等事先成,故郃功不显。明年,坐吏民疾病,仍有灾异,赐策免。将作大匠翟酺上郃“潜图大计,以安社稷”,于是录阴谋之功,封郃涉都侯,辞让不受。年八十余,
卒于家。门人上党冯胄独制服,心丧三年,时人异之。
(节选自《后汉书·卷八十二上·方术列传第七十二上》,有删改)
7.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窦将军椒房之亲/不修札德而专权/骄恣危亡之祸/可翘足而待/愿明府一心/王
室勿与交通
B. 窦将军椒房之亲/不修礼德而专权/骄恣危亡之祸/可翘足而待/愿明府一心王室
/勿与交通
C. 窦将军椒房之亲/不修礼德/而专权骄恣/危亡之祸可翘足而待/愿明府一心王室
/勿与交通
D.窦将军椒房之亲/不修礼德/而专权骄恣/危亡之祸可翘足而待/愿明府一心/王
室勿与交通
8.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博士”是汉代官职,官属祭酒,主教育。掌教育弟子,国有疑问,掌承问对。
B. “五经”指的是《诗》《书》《易》《礼》《春秋》,是我国古代儒家的主要经典。
C. “孝廉”是汉武帝时设立的察举考试的一种科目,是“孝顺亲长、廉能正直”的意
思。
D. “崩”,指帝王或王室成员之死。古代中国不同阶层的人去世的说法不同,除“崩”
以外,还有“卒”“不禄”“薨”等。
9.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李郃通晓“五经”,擅长占卜之术。李邰根据夏夜天上星星的移动推算出,在他负责
的馆舍里住宿的两个人,就是朝廷派来找自己的人。B. 李郃审时度势,机智应变。李郃劝太守远离专权骄横的窦宪,建议未被采纳后又自
请同行送贺礼,故意延误行程,使太守免遭免官之难。
C. 李郃吏能卓著,有忠义气节。元初四年,李郃代替袁敞做司空,多次陈述政事得失,
有其忠臣气节,但因受人请托的事被罢免了官职。。
D. 李郃行事功成不居,淡泊名利。李郃暗中筹谋拥立顺帝,因孙程等人事先成功而功
名不显,后经翟酺上书被封为涉都侯,辞让不受。
10.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1 分)
(1) 其使者一人拜汉中太守,郃犹为吏,太守奇其隐德,召署户曹史.(6 分)
(2)明年,坐吏民疾病,仍有灾异,赐策免。(5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共 9 分)
昧旦出新亭渚
梁·徐勉
驱车凌早术,山华映初日。
揽辔且徘徊,复值清江谧。
杳霭枫树林,参差黄鸟匹。
气物宛如斯,重以心期逸。
春堤一游衍,终朝意殊悉。
【注】昧旦:天将明未明之时;破晓。本诗为诗人和友人谢 相期同游新亭渚时所作。
术:道路。游衍:恣意游逛。
1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A. 首句点题,着一“凌”字,表现出车马奔行之速,与诗人出游的勃勃兴致相应,表
现出晨风拂面的畅快之情。
B. 三、四句写诗人驻足览赏美景,“复值”二字表现出诗人无意中见到静谧江流的欣喜。
C. 五、六两句,景物虚实结合,色彩对比鲜明,晨色中的新亭渚显得寂静而又富有生
气。
D. 结尾两句总结全诗,通过对此次出游的回味,为读者呈现出一个兴致勃勃的诗人形
象。
12. 诗人是如何表达出游意兴 ?试举两例,并进行简要分析。(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题,共 12 分)
13、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
(1)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
写词人洒酒祭月,寄托了自己对人生的感慨。
(2)刘裕是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赞颂的英雄,当初他“曾住”的地
方却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与刘禹锡《乌衣巷》的“朱雀桥边野草
花,乌衣巷口夕阳斜”的意境有几分相似。
(3)柳永《雨霖铃》中,“ , ”两句,词
人通过动作和神态描写,刻画了一对情人即将分别时缠绵凄恻的心情。
(4《望海潮》中“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句,由市内说到郊外,
只见在钱塘江堤上,行行树木,郁郁苍苍,犹如云雾一般。钱塘江就像广阔无边的天然壕沟。
(5)《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 , , ”
运用传统意象“落日”和“鸿雁”抒发了游子之愁。四、语言文字运用(2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16 题。(共 3 小题,共 9 分)
在与子女的关系中,父亲距离子女常常比母亲更远,( ) ,这与传统社会对父
亲 角 色 的 定 义 有 关 。 有 了 家 庭 , 父 亲 被 天 然 地 视 为 支 柱 , 这 个 角 色 要 求 他 们 在
外 ,去成就事业。人到中年, 父亲面临的工作、家庭压力越
来越大。但中国的父亲习惯 ,父亲不允许懦弱,只得默默
承受。子女而言,往往中国的父亲还是一种权威的象征,他能带给人产生安全感、信任感,
并且少了几分慈祥温和。这样的父亲形象本身就不是 的。
增进了解的唯一途径,是敞开心扉进行沟通。情感需要表达,而不单单依靠“意会”。
孩子未成年时,往往是父母主动沟通。但当父母与子女的身心力量对比发生变化,前者开始
老去,后者成长成熟时,沟通需要由子女主动发起。子女主动关心和探望,会影响父亲原有
的情感表达习惯,彼 此增进了解;同时,也可以引导子女纠正对于父亲角色的一些认识偏
差,重新树立一种更亲密的情感关系,子女和父亲 。
14、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 无论是在电话里,还是面对面,父亲与子女之间未能增进了解。虽然信息越来越
发达,但母亲的存在感比父亲更高
B. 虽然信息越来越发达,但父亲与子女之间却未能增进了解。无论是在电话里,还
是面对面,父亲的存在感比母亲更低
C. 无论是在电话里,还是面对面,父亲的存在感比母亲更低。虽然信息越来越发达,
但父亲与子女之间却未能增进了解
D. 无论是在电话里,还是面对面,母亲的存在感比父亲更高。虽然信息越来越发达,
但子女与父亲之间却未能增进了解15、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3 分)
A. 东奔西走
忍辱负重
无懈可击
如胶似漆
B. 浪迹天涯
忍辱负重
十全十美
如胶似漆
C. 浪迹天涯
隐忍不发
无懈可击
亲密无间
D. 东奔西走
隐忍不发
十全十美
亲密无间
16、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3 分)
A. 对子女来说,中国的父亲往往还是一种权威的象征,他虽能带给人安全感、信任
感,却少了几分慈祥温和。
B. 子女而言,往往中国的父亲还是一种权威的象征,他虽能带给人安全感、信任感,
却少了几分慈祥温和。C. 就子女而言,中国的父亲往往还是一种权威的象征,虽他能带给人安全感、信任
感,却少了几分慈祥温和。
D. 在子女看来,中国的父亲往往还是一种权威的象征,他虽能带给人产生安全感、
信任感,却少了几分慈祥温和。
17、读下文,选出画线文句翻译正确的一项( )(3 分)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
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A.大学的根本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亲近;在于使人停止“至善”。
B.大学的根本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去恶从善;在于使
人知道要达到的最高境界“至善”。
C.大学的根本宗旨在于明白德育;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去恶从善;在于使人知道要达
到的最高境界“至善”。
D.大学的根本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去恶从善;在于到
达善良之地。
18、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
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5 个字。(6 分)
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① :“学”即多闻多见,兼有“知”“行”
之义,既要懂得道理,又要注重实践:“习”即练习、复习,也有“行”或“实践”的意思。
在“知”与“行”的关系上,孔子② 。他说:“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
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意思是:“如果一个人熟读《诗经》三百篇,把
处理政务的工作交给他,他做不到通达:让他出使外国,他不能独立地处理外事。这样即使
读得很多,又有什么用处呢?”其实,在后人看来,③ 。南宋的朱熹就说过:“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行之愈笃,则知之益明。”
19.下面是某校长邀请校友来校参加学校 60 周年校庆活动信函中的一部分内容,其中
有五处词语使用不当,请找出并作修改。(5 分)
岁月如歌,沧海桑田。2018 年 12 月 28 日,母校将迎来 60 周年寿辰。这是全校校友
耿耿于怀的盛典。在此,我要代表学校八百余名师生,热忱邀请您重返母校,欢聚一堂,重
温您们意气风发的求学时光,同览母校勃勃发展的新姿新貌,畅叙手足情谊,分享成功喜悦,
共话美好前景。我们相信,母校 60 周年校庆必将因您的参与而更加精彩。
四、写作。(60 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武汉疫情在逐步发展的过程中,网络上出现了许多相关的谣言,比如“饮用高度酒能抵
抗新型冠状病毒”“钟南山院士建议盐水漱口防病毒”“广东省中医院开具预防新型冠状病
毒肺炎药方”“中部战区空军今天会在武汉上空开始播撒消毒粉液”,不一而足。对于这些谣
言,“语文匠”QQ 总群内展开了激烈的争论。
贵州敏敏:我觉得,只要是谣言就一定要封杀,要追究发布者的责任!
河北锋哥:但是,人家的初心还是好的呢,还不是为了生命健康……
重庆明亮:辨别谣言需要专业知识,,不容易分辨呢。
河南大姐:老人家最爱传播这些,我说了,他们都不听的。
湖北宇文强:封杀谣言肯定是对的,坚守初心也需要正确的方式。
对于疫情背景下的网络谣言,你的态度是什么?你的做法又是什么?请写一篇文章,阐
明你的观点。不少于 800 字。参考答案
1A 项“就不会‘疑古’,怀疑尧、舜、禹等人物的真实性”错误。原文“而疑古之过,
乃并尧、舜、禹之人物而亦疑之,其于怀疑之态度及批评之精神不无可取,然惜于古史材料
未尝为充分之处理也”的表述,表明王国维并非讲不该疑古,而是讲疑古过分。
2C 项“其中部分情节与历史事实有出入,不能从这类作品中发掘史料”错误,与这个
选项对应原文最后语段的段首句为“至于纯粹的文学作品,当然也能发掘史料”。
3D 项“是因为这些作品在史学和文学归类问题上存在争议”错误,属于因果不当,原
文是“这个死结直到“五四”以后才大致解开。解开的途径有二:一是……分而治之……二
是神话中也有历史的成份在,仍可以以之证史或补史。”换言之即五四之前未对之分而治之。
4B
5①刘一竿没钓到鱼觉得丢了脸时,发现了鱼囤,满载而归;②钓鱼前刘一竿精心藏好
车,可后来自己却找不到藏车的地点;③刘一竿想用偷来的鱼满足自己的虚荣心,但回家后
却陷入懊悔、恐惧;④刘一竿特意带翻译去给语言不通的呼日格人道歉,但翻译却因呼日格
方言里没有“偷”字而卡壳(刘一竿本想为自己的偷窃行为给呼日格人道歉,而呼日格方言
里却没有“偷”这个字)。(每点 2 分)
6、观点一、我认为“呼日格的村民”是主人公:1、“呼日格”是小说的主要环境,故
事主要发生正在“呼日格”。2、主题与“呼日格”密切相关,从最后一句话看,小说的主
题主要反映“呼日格”民风的淳朴 3、写“刘一竿”主要是为了衬托“呼日格村民”。(每点
2 分)
观点二、我认为“刘一竿”是主人公:1、从文章内容看,刘一竿贯穿文章始终,故事主要是围绕刘一竿展开。2、从题目看,“呼日格窃贼”指的是刘一竿。3、写村民是为了与
刘一竿的行为相对比,讽刺刘一竿弄虚作假的行为。
7C
8D“王室成员之死”错
9A 根据原文“和帝即位,分遣使者,皆微服单行,各至州县,观采风谣。”可知,这两
位使者是朝廷派出的“观采风谣”
10(1)使者中有一个人担任汉中太守,而李邰还在做小吏,太守看中他德不显露,召(他)
做了曹史。
(2)第二年,因为官吏和百姓患病,一再(多次、反复)出现灾异而获罪,被皇帝赐予
策书免了官职。
11、C,
12、 借景抒情,通过描写山花映日、清江静谧、枫林杳霭、黄鸟参差等如画美景表达
了出游的舒快怡爽之感;动作描写,通过驱车凌驰、揽辔徘徊等举止表达了随遇而适的恣意
游逛所带来的悠闲自在之感;正面衬托,“重以心期逸”,写出了与相期相许的友人携手共游
更甚于览观美景的雅致情怀;直抒胸臆,结尾两句直接表达了此次出游给自己带来的畅快淋
漓的欢悦之情。
13、(1)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2)斜阳草树,寻常巷陌
(3)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4)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
(5)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
14.C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上文是说“父亲距离子女常常比母亲更远”,与其衔接最紧密的应该是和其相比更进一层的“父亲的存在感比母亲更低”,“母亲的存在感比父
亲更高”“子女与父亲之间却未能增进了解”与前文陈述对象不一致。由此应选 C。
15.D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东奔西走:形容四处奔走或为了达到某个目的而
到处活动。浪迹天涯:到处流浪,足迹遍及天涯海角。据语境“去成就事业”,应选“东奔
西走”。隐忍不发:克制忍耐而不表露出来。忍辱负重:为了完成艰巨的任务,忍受屈辱,
承担重任。语境中无“屈辱”之意,应选“隐忍不发”。十全十美:各方面都非常完美,毫
无缺陷。无懈可击:没有漏洞可以被攻击或挑剔,形容十分严密。语境无“严密”之意,应
选“十全十美”。亲密无间:关系非常亲近密切,毫无隔阂。如胶似漆:形容感情深厚,难
舍难分。语境强调没有隔阂,应选“亲密无间”。
16.A 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B 句式杂糅,C 语序不当,“虽”应移到“他”
后面。可以删掉“产生”。D 中途易辙,“子女而言”并未构成一个完整的句子,而下面却开
始说“中国的父亲”的事,或成分残缺,在“子女”前面加“对”;语序不当,“往往”应移
到“父亲”后面。
17、B.该句的关键点是:“明明德”第一个“明”是动词,引申为弘扬;第二个“明”
形容词,光明正大的。“德”在这里是品德,而不是“德育”,故排除 C 项。“在于亲民”中
的“亲”通“新”,句中是使动用法,“使民新”,即引申为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去恶从善。A
项,对“亲”字的理解错误;同时,将“在止于至善”翻译为:在于使人停止“至善”也是
非常明显的错误。“在止于至善”的意思是在于使人知道要达到的最高境界“至善”。而 D
项,将“在止于至善”理解为“在于到达善良之地”,翻译不准确,故排除。故选 B。
18(1)其中的“学”和“习”都含有“行”的或“实践”)的意思。
(2)更强调“行”(或:后者) (3)“知”和“行”是相辅相成的
19.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得体的能力。(1)“寿辰”改为“华诞”;(寿辰:生日。一般用于老年人)
(2)“耿耿于怀”改为“憧憬”或“魂牵梦萦”;(耿耿于怀:事情(多为令人牵挂的或
不愉快的)在心里,难以排解。一般用于已经发生的事)
(3)“我要代表”改为“我谨代表”;(“要”不得体)
(4)“您们”改为“你们”或“您”;(“您”可以指“你们”,含敬意)
(5)“手足”改为“同窗”。(“手足”喻指兄弟,不恰当)
(修改的词语只要合适即可,每空 1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