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高三语文下学期检测试题(一)(Word版附解析)
加入VIP免费下载

2020届高三语文下学期检测试题(一)(Word版附解析)

ID:441178

大小:65.86 KB

页数:31页

时间:2020-12-23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高三语文学习质量自我检测 2020.2.22 考试时间 150 分钟满分 150 分 一、本大题共 8 小题,共 23 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各题。 材料一 新媒介素养的产生与新媒介的出现及快速发展密不可分。所以,新媒介素养的内涵首先 涉及的是使用者对新媒介的认知问题。传统媒体无法摆脱的资本和权威,在新媒体时代同样 存在,只是以相对民主的形态隐蔽地存在着。表面上公众自由地操纵手中的媒介,但其注意 力却常常成为两大传统权力逻辑的俘虏:资本利益驱使商家借助网络炒作大发横财,权威对 信息的控制也依然存在。此外,新传播技术产生了海量信息,一般的信息难以吸引眼球,而 耸人听闻、极度反常和超级娱乐才能引起注意,造成“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后果。当对信息 的选择成为一种“风险”和“赌注”时,公众自身能力的全面提高就显得十分重要。新媒介 需要培养这样的一批使用者,他们能够时刻警醒:所有经过媒介传播的内容都是高度选择和 组织的结果;能够冷静选择,拒绝诱惑;能够超然于信息文本之外,多方求证,不盲从盲信。 “媒介即讯息”,原创媒介理论家麦克卢汉的这一命题提醒我们,对媒介形式本身的掌握 也是对信息内容的掌握。基于互联网技术的新传播革命,要求大众既要掌握这种新的信息工 具的操作、使用和维护的技能,也要具备利用信息资源的技能,即能从浩瀚的信息海洋中定 位自己的价值取向,通过检索、鉴别、使用信息来解决问题和创新思维的能力。新媒介的发 展,尤其是 web2.0 技术取代 webl.O 后,个人媒体蛾起,数字化技术、交互技术对大众的媒 介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媒体时代会看、会读乃至会批判这些媒介素养已经不能适应 新的传播技术,因为传播者与受传者之间的界限已经含混不清,以往的“受众”成为匿名的“无 冕之王”,他们不仅仅要求具备信息接受技能,更要懂得如何利用这种技能传播自己的声音和 思想。 对新传播技术的掌握,是新媒介素养的第一步,但并不意味着技术就能发生正向的效应。 网络舆情复杂多变,其中理性和情绪化表达相互交织,并常因后者的泛滥而影响技术民主潜 能的发挥。理性声音消沉的社会后果极为严重,如果任由非理性言论自由发展而不加以引导 和控制,势必会导致社会舆论的混乱。新媒介素养应将理性交往作为一种基本素养普及至每 一个公民,使这些可能的新媒介使用者具备一种平和的心态、冷静的态度、批判的视角和容纳异见的胸怀回归理性的讨论。 (取材于茵必峰、陈夏蕊等的相关文章) 材料二 在网络媒体中,人们可以更自主地选择、更自由地表达、更主动地参与信息传播,进而 实现具体的信息权利。从这个意义上说,理想化的网络媒体有助于社会个体自我价值的实现、 社会资本的增值,有助于人们参与公共事务、提升社会影响力。但现实中的网络媒体要远比 其理想化图景复杂,网络新闻伦理失范现象时有发生。 网络媒体难以摆脱商业利益的制约,一些运营单位为追求转载量、社会轰动效应及其背 后的利润,不惜沦为“标题党”“狗仔队”,大量传播未经甄别、核实的信息。网络媒体中, 私人空间与公共空间往往被混淆,大量揭秘性传播、透露个人信息的无意识传播,乃至“人 肉搜索”的攻击性传播屡见不鲜。此外,网络信息的“海量性”和信息发布的“匿名性”,使 信息的真实性难以考证;而信息传播的“迅速性”和“广泛性”,也使得网络成为蓄意捏造歪 曲事实、诽谤他人、制造混乱的沃土,一些网友仅仅会因为意见相左就互相谩骂攻击。 这些行为正在影响网络舆论的健康发展,也违背了媒介伦理非暴力和最小伤害的基本原 则。媒介伦理经过理论和实践百佘年的发展,已经建立了一套相当成熟的操作规范。仅在公 民私权的保护方面,匿名处理、信源多样平衡、保护弱者等具体报道方法已经为专业传播者 所采纳和运用。对于当下屡屡突破道德底线乃至违反法律法规的失范行为,媒介伦理的相关 原则、规范和方法给公民传播者以借鉴。 (取材于冯若谷、钱明芳等的相关文章) 材料三 据媒体报道,在 2017 年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首场主题日活动中,中央网信办网络安全协 调局相关负责人提到,截至 6 月份,我国的网民规模已经达到 7.51 亿,其中青少年网民已达 到 2.77 亿。此外,伴随技术的发展和电子设备的普及,我国网民不仅数量持续增长,且越来 越呈现低龄化趋势。 青少年网民占整体网民数已逾三分之一,意味着不只是网络安全需要加以重视,与互联 网有关的信息传播规范、网络礼仪等也需要学校和相关社会机构不断跟进。加上网络消费渐 成风潮,无现金社会在许多城市成为现实,如果不建立科学的媒介教育体系,任由青少年自 己摸索、自由使用各种新媒介,势必带来诸如网络安全事故、造谣传谣、网络欺凌、网络骂 战等令人忧思的乱象。 青少年能熟练使用新媒介,不等于他们天然具有科学、理性的媒介认知,不等于他们有较高的媒介素养;青少年接受新事物能力强也不代表他们不需要媒介教育。相反,当下的青 少年比以往更需要拥有媒介素养,更需要具有批判思考、借助多种媒介自主学习的能力。在 信息爆炸的时代,青少年要有能力区分哪些是谬误哪些是真理、哪些是搞笑哪些是违规,而 这需要借助成体系、有特色的媒介教育。其实,媒介教育是为青少年提供了一个庇护所,不 只是为了学习设置密码、打字上网、下载视频、安装软件等技能,而是作为一种跟听说读写 一样的基本素养;让青少年看到各种媒介的技术特征和传播特点,意识到媒介环境的复杂性、 媒介信息背后的多元利益主体,不断反思个人与媒介之间的关系,时刻体察自己在媒介产业 链中的位置。 从国外的经验来看,营造关注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的良好社会氛围,进行媒介素养教育 的实践非常重要。媒体人可以走进中小学,帮助学生们更多地了解媒介组织运作、生产流程; 学生也可以担任“小记者”“小主持人”,参与媒介产品的制作,消除他们对媒介的距离感, 为理性媒介消费、媒介批判奠定基础。 现代化的公民是一个国家实现现代化的基础。在新媒介高速发展的今天,是否具有较高 的媒介素养是衡量民众现代化程度的一个重要标准。 (取材于张贵勇、李艳等的相关文章) 1. 根据材料一,下列不属于“新媒介素养”的一项是 A. 能正确认知新媒介,并时刻保持警醒,冷静选择 B. 会操作新媒介工具,能利用相关的信息解决问题 C. 阅读、鉴别信息,会使用新媒介表达、传播思想 D. 理性和情绪化表达相互交织,能够引导网络舆情 2. 根据材料一,下列对“新媒介”的认识,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新媒介能够发挥技术民主的优势与潜能,从而摆脱资本与权威的影响 B. 新媒介发展与信息技术密切相关,对使用者的信息技术水平有高要求 C. 新媒介要求受众具有更高的媒介能力:既能接收信息,也能传播信息 D. 新媒介产生的海量信息中,非理性言论自由泛滥,易让受众产生误判 3. 下列对材料二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网络信息传播能成为获取利益的一种手段 B. 网络传播的信息都能产生社会轰动性效应 C. 网络信息匿名发布,信息真实性难以考证 D. 网络信息传播迅速广泛,伦理失范常发生4. 下列加点字词的读音和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 转载:“载”读作 zài 意思是“刊登” B. 甄别:“甄”读作 zhēn 意思是“审查” C. 混淆:“淆”读作 yáo 意思是“错杂” D. 谩骂:“谩”读作 màn 意思是“蒙蔽” 5. 依据材料一、材料二,分析“链接材料”中媒介伦理失范的原因。 【链接材料】 电影《搜索》简介: 叶兰秋被诊断出癌症,精神恍惚的她在公车上拒绝给老人让座而引发争执。此事被电视 台记者刻意报道、追踪和引导,成为社会热点事件。随后叶兰秋遭到网友的“人肉搜索”,个 人隐私被公之于众,人们竞相转载、丑化,甚至谩骂、攻击,最终叶兰秋不堪重压,自杀身 亡。 6. 下列为材料三拟写的标题,最恰当的一项是 A. 我国媒介素养教育发展现状 B. 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的途径 C. 媒介教育应成青少年必修课 D. 新媒体时代更需要媒介素养 7. 根据材料三,下列不属于“媒介教育”目的的一项是 A. 规范网络信息传播减少网络乱象发生 B. 发动学校社会跟进构建媒介教育体系 C. 理性地认知新媒介强化网络信息安全 D. 加强媒介消费理性提高批判思考能力 8. 结合三则材料,谈谈新媒介素养教育的必要性。 【答案】1. D 2. A 3. B 4. B 5. (1)电视台记者为追求轰动效应而违背操作规范。(2)受众受电视台的“权威”影响,盲 听盲信;缺乏理性判断,侵犯叶兰秋的个人隐私,攻击性传播。(3)都违背了媒介伦理非暴 力和最小伤害的基本原则,网络暴力导致叶兰秋自杀。 6. C 7. B 8. (1)新媒介发展迅速,信息复杂,舆情多变,须提升新媒介素养来适应。(2)网络新闻伦 理失范行为多发,影响网络舆论环境健康发展。(3)青少年网民增加,但青少年网民的媒介 素养不高,又缺乏媒介素养教育。【解析】 【1 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分析和概括文中重要概念的能力。解答时,需要阅读全文,找到与概念相关的语 句,对选项进行比对分析,选出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D 项,与材料一最后一段有关,在原文里讲“网络舆情复杂多变,其中理性和情绪化表达相互 交织”这是谈的现实情况,“理性和情绪化表达相互交织”是“网络舆情复杂多变”的表现 之一。选项认为“理性和情绪化表达相互交织,能够引导网络舆情”是强加因果,曲解文意。 故选 D。 【2 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和分析文中重要内容的能力。解答时,要认真阅读原文,依据选项内容从文中 寻找有效信息,通过比较分析,体会选项内容表达得是否正确。 要根据材料一,选出“新媒介”的认识,先找出相关内容,从“新媒介需要培养这样的一批 使用者,他们能够时刻警醒”“新媒介的发展,尤其是 web2.0 技术取代 webl.O 后,个人媒 体蛾起,数字化技术、交互技术对大众的媒介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新传播技术的掌 握,是新媒介素养的第一步,但并不意味着技术就能发生正向的效应”“其中理性和情绪化 表达相互交织,并常因后者的泛滥而影响技术民主潜能的发挥。理性声音消沉的社会后果极 为严重,如果任由非理性言论自由发展而不加以引导和控制,势必会导致社会舆论的混乱” 等句子看,可知 BCD 各项认识的正确。 A 项分析错误,“发挥技术民主的优势与潜能,从而摆脱资本与权威的影响”与文无据。 故选 A。 【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原文内容进行相关的推断的能力。解答时,要审清题干要求,在对原文进行全面 理解的基础上,对所给选项进行认真分析,找出符合题干要求的一项。 对材料二的理解看,B 项,“都能”表达过于绝对。关于“社会轰动效应”,材料二中提到的 是“网络媒体难以摆脱商业利益的制约,一些运营单位为追求转载量、社会轰动效应及其背 后的利润,不惜沦为“标题党”“狗仔队”,大量传播未经、甄别、核实的信息”,可见网络 传播的信息并非都能产生社会轰动性效应。 故选 B。 【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材料中重要词语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时,要注意所给词本身的意义,还要特别注意语境义,主要看选项对该词语在文中的意思的解释是否正确。 A 项,作“刊登”的意思讲,“载”应读作 zǎi; B 项,理解正确,符合题干要求; C 项,“混淆”的“淆”应读作 xiáo ; D 项,“谩骂”中“谩”意思应是“怠慢、轻慢”。 故选 B。 【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原文内容进行相关的推断的能力。解答时,要审清题干要求,在对原文进行全面 理解的基础上,对所给选项进行认真分析,找出符合题干要求的一项。要求依据材料一、材 料二,分析“链接材料”中媒介伦理失范的原因,需找到相关语句。从材料一“资本利益驱 使商家借助网络炒作大发横财,权威对信息的控制也依然存在”;材料二“网络媒体难以摆脱 商业利益的制约,一些运营单位为追求转载量、社会轰动效应及其背后的利润,不惜沦为‘标 题党’‘狗仔队’,大量传播未经甄别、核实的信息”,“这些行为正在影响网络舆论的健康 发展,也违背了媒介伦理非暴力和最小伤害的基本原则”;链接材料“个人隐私被公之于众, 人们竞相转载、丑化,甚至谩骂、攻击,最终叶兰秋不堪重压,自杀身亡”等语句可以看出, “媒介伦理失范”的原因在于电视台记者和受众的做法,他们都违背了媒介伦理非暴力和最 小伤害的基本原则。 【6 题详解】 本题考查给短文拟写标题的能力。标题是文章的眼睛,能够透过标题知道短文的内容。解答 此类题目,注意筛选文中的句子,先提取短文中的中心论点句,再概括文中的要点,为短文 选择合适的标题。 C 项,本则材料的关键内容,其一“青少年媒介素养现状”,其二是结尾句“是否具有较高的 媒介素养是衡量民众现代化文化程度的一个重要标准”,即媒介素养的重要性。根据关键内容 可判定“媒介教育应成青少年必修课”作为标题最合适。 故选 C。 【7 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和分析文中重要内容的能力。解答时,要找到与选项相对应的原文内容,然后 将选项表述和原文语意进行对照,再找出不符合原文意思的选项。根据材料三,选下列不属 于“媒介教育”目的的一项,要找到与“媒介教育”相关的表达。 B 项,“发动学校社会跟进构建媒介教育体系”是手段,不是目的。参照原文“青少年网民占整体网民数已逾三分之一,意味着不只是网络安全需要加以重视,与互联网有关的信息传播 规范、网络礼仪等也需要学校和相关社会机构不断跟进”可知。 故选 B。 【8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中重要内容要点 分析概括、筛选整合的能力。答题时要注意仔细阅读文章, 找准有效答题区间,然后对文中重要内容要认真分析、筛选、整合。从文本“网络舆情复杂 多变,其中理性和情绪化表达相互交织,并常因后者的泛滥而影响技术民主潜能的发挥”,“仅 在公民私权的保护方面,匿名处理、信源多样平衡、保护弱者等具体报道方法已经为专业传 播者所采纳和运用。对于当下屡屡突破道德底线乃至违反法律法规的失范行为,媒介伦理的 相关原则、规范和方法给公民传播者以借鉴”,“青少年网民占整体网民数已逾三分之一,意 味着不只是网络安全需要加以重视,与互联网有关的信息传播规范、网络礼仪等也需要学校 和相关社会机构不断跟进”等语句可以具体把握。 二、本大题共 7 小题,共 22 分。 (一)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一) 哀公命席,问于孔子,曰:“敢问儒行。”孔子对曰:“儒有席上之珍以待聘,夙夜强 学以待问,怀忠信以待举,力行以待取。其自立有如此者。儒有居处齐难①,其坐起恭敬;言 必先信,行必中正;道涂不争险易之利,冬夏不争阴阳之和②;爱其死以有待也,养其身以有 为也。其备豫有如此者。儒有委之以货财,淹之以乐好,见利不亏其义;劫之以众,沮③之以 兵,见死不更其守;鸷虫攫搏不程勇者,引重鼎不程其力。其特立有如此者。儒有忠信以为 甲胄,礼义以为干橹④;戴仁而行,抱义而处;虽有暴政,不更其所。儒有适弗逢世,上弗援, 下弗推,谗谄之民,有比党而危之者,身可危也,而志不可夺也,虽危起居,竟信其志,犹 将不忘百姓之病也。其忧思有如此者。” (取材于《礼记·儒行》) 注释:①齐难(zhāi nǎn):庄重恭敬的意思。②和:舒适。③沮:恐吓。④干橹:盾牌。 (二) 楚昭王聘孔子,孔子往拜礼焉,路出于陈、蔡。陈、蔡大夫相与谋曰:“孔子圣贤,其 所刺讥皆中诸侯之病。若用于楚,则陈、蔡危矣。”遂使徒兵距孔子。孔子不得行,绝粮七 日,外无所通,藜羹不充,从者皆病。孔子愈慷慨讲诵,弦歌不衰。 的子贡以所赍①货,窃犯围而出,告籴于野人,得米一石焉。颜回炊之于坏屋之下,有埃墨② 堕饭中,颜回取而食之。子贡自井望见之,不悦,以为窃食也。 入问孔子曰:“仁人廉士,穷改节乎?”孔子曰:“改节即何称于仁廉哉?”子贡曰:“若 回也,其不改节乎?”子曰:“然。”子贡以所饭告孔子。子曰:“吾信回之为仁久矣,虽 汝有云,弗以疑也,其或者必有故乎?汝止,吾将问之。” 召颜回曰:“畴昔予梦见先人,岂或启佑我哉?子炊而进饭,吾将进焉。”对曰:“向 有埃墨堕饭中,欲置之,则不洁;欲弃之,则可惜。回即食之,不可祭也。”孔子曰:“然 乎,吾亦食之。” 颜回出,孔子顾谓二三子曰:“吾之信回也,非待今日也。”二三子由此乃服之。 (取材于《孔子家语》) 注释:①赍(jī):携带 ②埃墨:灰尘、尘土。 9. 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准确的一项是 A. 爱其死以有待也 爱:吝惜 B. 淹之以乐好 淹:使……沉溺 C. 其所刺讥皆中诸侯之病 刺:讽刺 D. 遂使徒兵距孔子 距:通“拒”,抵御 10. 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养其身以有为也 儒有忠信以为甲胄 B. 其特立有如此者 若回也,其不改节乎 C. 戴仁而行,抱义而处 颜回取而食之 D. 吾之信回也 吾信回之为仁久矣 11. 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道涂不争险易之利 在道路上不争走平路的好处 B. 见死不更其守 面对死亡不会改变自己的操守 C. 告籴于野人 告诉农夫哪里可以买到粮食 D. 其或者必有故乎 他那样做或许一定有原因吧12. 材料(一)中谈到儒者“言必先信”,下列语句与之不符的一项是 A. 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论语•学而》 B.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论语•为政》 C. 老者安之,朋友信之 《论语•公冶长》 D. 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 《论语•阳货》 13. 将下面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①夙夜强学以待问,怀忠信以待举。 ②畴昔予梦见先人,岂或启佑我哉? 14.材料(二)中有“孔子不得行,绝粮七日,外无所通,藜羹不充,从者皆病。孔子愈慷慨 讲诵,弦歌不衰”。请你结合材料(一)中的语句,从儒者人格的角度简要评析孔子的上述行 为。 【答案】9. D 10. D 11. C 12. C 13. ①在早晚努力学习来等待别人询问,怀藏忠诚和诚信来等待被举荐。②前几天我梦见祖先, 难道是祖先(在)启发保佑我们吗? 14. 答案示例:孔子困于陈、蔡,绝粮七日。面临如此困厄的局面,他仍然讲诵不辍,弦歌不 衰。孔子的行为正体现了儒者所特有的立身准则:“劫之以众,沮之以兵,见死不更其守”, “戴仁而行,抱义而处;虽有暴政,不更其所”,“适弗逢世……身可危也,而志不可夺也”。 在众人威逼、武力恐吓、死亡威胁、残暴统治等困厄情况下,他也不会改变操守。这就是儒 者应有的人格。 【解析】 【9 题详解】 本题考查辨析文言实词的意思和用法的能力。考生应把选项中的句子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 的语境推测意思和用法的正误。 A 项,正确。“爱其死以有待也”意思是:吝惜自己的死亡来等待(时机)。 B 项,正确。“淹之以乐好”意思是:用声色嗜好使他沉溺。 C 项,正确。“其所刺讥皆中诸侯之病”意思是:他讥讽批评的都切中诸侯的弊病。 D 项,错误。“距”,通“拒”,阻拦。“遂使徒兵距孔子”意思是:于是就派兵阻拦孔子。 故选 D。 【10 题详解】 本题考查辨析文言虚词的意思和用法的能力。考生应把选项中的句子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推测意思和用法的正误。 A 项,第一个“以”,连词,表目的,来;第二个“以”,介词,把; 翻译:①保养自己的身体来有所作为。 ②儒者有把忠信作为盔甲。 B 项,第一个“其”,代词,指儒者;第二个“其”,表推测语气,大概,恐怕; 翻译:①儒者独特的志向和操守(就)像这样。 ②像颜回(这样的人),恐怕不会改变节操吧? C 项,第一个“而”,连词,表修饰;第二个“而”,连词,表顺承; 翻译:①尊奉仁义做事,怀有道义交往。 ②颜回拿起弄脏的饭就吃了。 D 项,两个“之”,都是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翻译:①我相信颜回。 ②我相信颜回是仁德的人(已经)很久了。 故选 D。 【11 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 都要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 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 落实。 A 项,正确。 B 项,正确。 C 项,错误。“告籴”,请求买粮;“告籴于野人”的意思是:向农夫请求买些粮食。 D 项,正确。 故选 C。 【1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翻译句子、理解文意的能力。解答本类型题目关键是读懂文言文,解答此类试 题,考生首先应当翻译句子,理解句子观点,再跟选项当中的句子进行比较,选出答案。题干 中“言必先信”的意思是:讲话一定以诚信为先。信,诚信、信用;强调“诚信”。 A 项,“与朋友交,言而有信”意为“人与人交往,要守信用”。信,诚信、信用。选项与题 干句子相符。B 项,“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意为“人要是不讲信用,不知道他还可以做什么”。信,诚 信、信用。选项与题干句子相符。 C 项,“老者安之,朋友信之”意为“对于年老的人,使他得到安乐;对于朋友,就信任他”。 信,动词,信任。选项与题干句子不符。 D 项,“宽则得众,信则人任”意为“宽厚就会得到众人的拥护,诚信就能得到别人的任用”。 信,诚信。选项与题干句子相符。 故选 C。 【13 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 都要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 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 落实。 第一句得分点:“夙”“夜”,名词用作状语,在早晚;“怀”,名词用作动词,怀着;“怀 忠信以待举”,被动句,意义上的被动。 第二句得分点:“畴昔”,往昔,以前;“岂”,难道;“佑”,保佑。 【14 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鉴赏作品形象、领悟作品艺术魅力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考生首先精读文本 中关于形象的描写,对作品中人物的精神、性格、思想、感情、神态、心理作出分析评价。 其次结合时代背景,把人物放到特定的时代去分析,还要分析作者带倾向性的议论,揣测作 者的情感倾向。本题要求“结合材料(一)中的语句,从儒者人格的角度简要评析孔子的上述 行为”。首先翻译概括孔子的行为:在“绝粮七日”“从者皆病”的情况下,孔子依然慷慨讲 诵,弦歌不衰体现了儒者不更改气节的特质;其次从材料一中寻找能体现孔子行为的语句, 他的行为正体现了材料一中“劫之以众,沮之以兵,见死不更其守”“戴仁而行,抱义而处; 虽有暴政,不更其所”。最后进行评述,注意扣住“儒者的品格”。 【点睛】文言文翻译的原则一般是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具体方法:留、删、补、换、调、 变。“留”,就是保留,保留一些不需要翻译的名词;“删”,就是删除,删除无须译出的文 言虚词;“补”,就是增补,补充省略的成分;“换”,就是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 “调”调整,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变”,就是变通,在忠于原文的基础上, 灵活译出有关文字。翻译标准:信达雅。答好此题,要积累文言基础知识,要兼顾上下文分 析把握关键词、注意特殊句式,并做到通畅表述。关键词,一般是通假字、古今异义词、 活用字、多义词等,根据上下文语境,推敲断定解释即可。 译文: (一) 鲁哀公命令(人)铺设席位,向孔子询问,说:“冒昧地问(您),儒者的德行有(哪 些)。”孔子回答道:“儒者有(如)筵席上的珍宝来等待(诸侯)聘用,早晚努力学习来等待别 人询问,怀藏忠诚和诚信来等待被举荐,努力去做来等待被采用。儒者立身处世(就)像这样。 儒者有庄重敬畏的行为,他们坐下站起(都很)恭敬;讲话一定以诚信为先,行为一定公正不 偏;在道路上不争走平路的好处,冬天夏天不与人争暖和凉快的舒适;吝惜自己的死亡来等 待(时机),保养自己的身体来有所作为。儒者(在修养方面的)准备(就)像这样。把货物 钱财交付给儒者,用声色嗜好使他沉溺,(他)见到利益不会放弃自己的道义;用众人胁迫他, 用武器恐吓他,面对死亡(也)不会改变自己的操守;遭到鸷鸟猛兽攻击,挺身与之搏斗,不 度量自己的武勇成不成;牵引重鼎,尽力而为,不度量个人的体力够不够。儒者独特的志向 和操守(就)像这样。儒者有把忠信作为盔甲,把礼义作为盾牌(的情况);尊奉仁义做事,怀 有道义交往;即使(国家)有残暴的统治,儒者(也)不会改变自己(坚守)的。儒者碰巧 没遇到盛世,上边没人援引,下边没人推荐,进谗言献谄媚的人又有结党而要危害他的。身 体是可以危害的而志向是不可以剥夺的。即使危及他的起居,最终他还要伸展自己的志向, 仍将念念不忘老百姓的痛苦。儒者的忧虑思念就是这样的。” (二) 楚昭王聘请孔子(到楚国去),孔子去向楚昭王行拜谢之礼,途中路过陈国、蔡国。陈国、 蔡国的大夫一起谋划说:“孔子是位圣贤,他讥讽批评的都切中诸侯的弊病。如果被楚国聘 用,那(我们)陈国、蔡国就危险了。”于是就派兵阻拦孔子。孔子不能前行,断粮七天,没 有和外面联系的方法,(连)野菜汤都不够,跟随的人都生病(了)。孔子更加情绪激昂地讲解 诗篇,依琴瑟而歌咏不停。 子贡偷偷地冲出包围逃出去,用携带的财物向农夫请求买些粮食,得到一石米。颜回在 破败的屋子里生火煮饭,有灰尘落(在)饭中,颜回拿起弄脏的饭就吃了。子贡在井边远远 地看见了,(心里)不高兴,认为颜回偷吃。 (子贡)进屋询问孔子:“仁人廉士,处在困境(的时候)会改变节操吗?”孔子说:“如 果改变节操怎么称得上仁人廉士呢?”子贡问:“像颜回(这样的人),恐怕不会改变节操 吧?”孔子说:“是的。”子贡把(颜回)偷吃的事告诉孔子。孔子说:“我相信颜回是仁德 的人(已经)很久了,虽然你(这样)说,我(也)不因(此)怀疑(他),他那样做或许一定有原因吧?你留下,我要问问他。” (孔子把)颜回叫过来说:“前几天我梦见祖先,难道是祖先(在)启发保佑我们吗? 你做好饭拿进来,我要进献给祖先。”(颜回)说:“刚才有灰尘落(在)饭中,(我)想要 放在那儿(不管),就不干净;想要扔掉,就可惜了。我就吃了它,(这饭)不能(用来)祭 祖了。”孔子说:“对呀,我也(会)吃掉它。” 颜回出去(后),孔子回头对弟子们说:“我相信颜回,不是等到今天啊。”弟子们因此 就叹服他。 (二) 15.请你结合所积累的名言警句或参考下列链接材料,谈谈对“君子之任”的认识。 链接材料: ①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春秋·曾子) ②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春秋·孔子) ③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宋·张载) ④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明·杨继盛) ⑤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清·林则徐) 【答案】①君子要有宽广、坚韧的品质;②君子要有舍生取义的信念;③君子要有为国为民 的理想。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需要学生在认真翻译文本基础上, 结合句子关键字词和文章主旨等进行分析。本题要求“结合所积累的名言警句或参考下列链 接材料,谈谈对‘君子之任’的认识”,首先明确“君子之任”的意思是君子的责任,再联系 所积累的名句或链接的材料分析“君子之任”的内涵。第①句,“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 道远”意思是作为一个士人,一个君子,必须要有宽广、坚韧的品质,因为自己责任重大, 道路遥远,这个责任应是为国为民。第②句,“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意思是志士仁人,没有贪生怕死而损害仁的,只有牺牲自己的性命来成全仁的。生命对每个 人来讲都是十分宝贵的,但还有比生命更可宝贵的,那就是“仁”。“杀身成仁”,就是要人 们在生死关头宁可舍弃自己的生命也要保全“仁”。第③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 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意思是天地为万物造化,为天地立心就是说读书人通晓万物造 化之理,使天道彰显。儒家学说关注生存的状态,不谈怪力乱神,而命有理命和气命两个层 面,现在来讲就是物质和精神,从物质上丰衣足食,精神上伦理政教,是百姓安身立命。第④句,“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意思是君子以救国救民为己任,为民的理想和志向,体现 出宣传革命的精神。第⑤句,“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意思是只要对国家有利, 即便牺牲自己的生命也心甘情愿,绝不会因为自己可能会受到祸害而躲开。综上所述,整合 归纳“君子之任”的内涵即可。 三、本大题共 4 小题,共 1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汴岸置酒赠黄十七① [宋]黄庭坚 吾宗端居丛百忧,长歌劝之肯出游。黄流不解涴②明月,碧树为我生凉秋。 初平群羊置莫问,叔度千顷醉即休。③谁倚舵楼吹玉笛?斗杓寒挂屋山头。④ 注释:①此诗为诗人离京赴太和县任时告别友人之作。黄十七:黄介,字几复。②涴:污染。 ③初平:即黄初平,《神仙传》曾记其牧羊成仙事。叔度:即东汉黄宪,志向高洁,不应官府 征辟,时人赞其气度“汪汪若千顷陂”。④斗杓:指北斗星。 16.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联写黄介心情极为烦闷,作者理解其愁虑繁深,因而邀他出游以消心忧。 B. 颔联写明月倒映于浑黄的汴河却依然澄明,岸上碧树让人感到秋天的凉意。 C. 颈联用典,写黄初平牧羊成仙之事虚诞渺茫,也很难像叔度那般一醉方休。 D. 尾联勾画出一幅秋夜图,楼船笛声,北斗高挂,无限情愫融入静夜笛声里。 17. 本诗以景结情,下列唐诗中没有运用该手法的一项是 A.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骆宾王《于易水送人》) B. 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王勃《山中》) C.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王昌龄《从军 行》) D.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李白《闻王昌龄 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18.本诗与《赠别几复》均运用了“月”这一意象,作者在两诗中运用该意象所抒发的情感有 何不同?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赠别几复 [宋]黄庭坚 风惊鹿散豫章城,邂逅相逢食楚苹。佳友在门忘燕寝,故人发药见平生。①只今满坐且樽酒,后夜此堂还月明。契阔愁思已知处,西山影落暮江清。 注释:①发药:意为善言劝人以当药石。 【答案】16. C 17. D 18. (1)《汴》诗中的“月”是实写的明月,与“黄流”意象合用,意指澄明的秋月倒映在汴 河中,河水一片浑黄,而明月依然澄明。作者在邀请朋友出游以消其忧的情境下写到不能被 浑浊的汴河水污染的明月,是在含蓄劝勉友人要保持明月般澄明高洁的情怀。(2)《赠》诗中 的“月”,是虚写之明月(是诗人想像中的明月),诗人想象别后明月空照今天与友人邂逅倾 谈之地,而相遇倾谈已成往事,心生对友人的不舍与离别愁情。 【解析】 【16 题详解】 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 把握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的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本诗的理 解,不正确的一项是”,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 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 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C 项,“也很难像叔度那般一醉方休”说法错误。诗歌原意为“不如像叔度那般一醉方休”, 指不妨酒中陶醉而内心澄澈清明,如东汉黄宪的怀抱。 故选 C。 【17 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 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如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以景结情手法,以景结情,是诗歌结句的一种技巧,它也是借景抒情的方 式之一。是指诗歌在议论或抒情的过程中,戛然而止,转为写景,以景代情作结,结束诗句 使得诗歌“此时无情胜有情”,显得意犹未尽,可以使读者从景物描写中,驰骋想象,体味诗 的意境,产生韵味无穷的艺术效果。 D 项,“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李白《闻 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说法错误。本诗首句写景兼点时令。于景物独取漂泊无定的杨 花、叫着“不如归去”的子规,即含有飘零之感、离别之恨在内,切合当时情事,也就融情入 景。后两句抒情,诗人李白通过丰富的想象,用男女情爱的方式以抒写志同道合的友情,给予抽象的“愁心”以物的属性,它竟会随风逐月到夜郎西。没有用以景结情手法。 故选 D。 【18 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思想感情的能力。重点考查意象对诗歌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与效果。解 答此题,首先明确意象,意象是诗歌的基本组成部分,是分析诗歌的切入点,分析诗歌的意 象首先注意表面的特征,然后注意经多年流传形成的固定意义,然后分析在首歌中的具体的 指向意义,这几种意义往往相互关联。此题中,两首诗均运用了“月”这一意象,题干要求 分析“作者在两诗中运用该意象所抒发的情感有何不同”,在作答时要先分别分析两首诗中的 形象特点,意境风格,然后再比较其中的异同点。从意象着手,《汴岸置酒赠黄十七》诗中的 “月”是真实的明月,与诗中“黄流”这一意象合用,“黄流不解涴明月”指秋月倒映在汴 河中,浑浊的河水也不能污染澄清的明月,表现了一种不为世俗所污的自信心,也暗含劝勉 友人黄十七要保持高洁的情操。再看诗人的第二首诗《赠别几复》,这是寄赠友人的一一首七 言律诗,诗中的“月”这个意象并不是现实的月,而是作者想象中的明月,属于虚写,“只 今满坐且樽酒,后夜此堂还月明”指诗人想象与友人离别之后的情景,明月照在照今天诗人与 友人倾心交谈的地方,而倾谈之事则已成往事,想象离别朋友旅行中的孤寂和在孤寂环境中 的愁苦之情,虚实结合,更能表达诗人不舍的愁绪,也表达了对友人的留恋与关切。在答题 时,注意结合意象和具体是诗句进行赏析,特别是意象对诗人怎样表达情感方面的作用。 【点睛】解答诗歌意象题时,要注意以事物形象的自然属性(事物特征)作为鉴赏的依据,以 事物形象的社会属性(作者借此抒发的感情、表现的寓意等)作为鉴赏的角度。一般的鉴赏流 程为:物的外形特征——物的内在神韵、品格——诗人的理想情操。答题步骤是:①点明诗 中所描绘的主要意象;②分析意象的特点,探求其象征意义;③结合诗人自身的经历、思想 感情剖析所托之情。备考中要注意积累一些古诗词中常见意象。 19.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 ①曹操《短歌行》情感丰富,其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借用《诗 经》中的原句,含蓄表达对贤才的渴慕。 ②“序”是古代一种常用文体,或叙事,或描写,或抒情,或议论。王勃《滕王阁序》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舸舰弥津,青雀黄龙之舳”句含蓄表达了对都督阎公治 理才能的赞赏之情。 ③古人登高,常产生诸多人生感慨。比如杜甫《登高》“_______________,百年多病独登台。 _______________,潦倒新停浊酒杯”四句表达了个人之悲与家国之忧。④高一(1)班学习经验分享会上,语文课代表说:“古人云‘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语文学习切忌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贵 长期坚持积累。” 【答案】 (1). ①青青子衿 (2). 悠悠我心。 (3). ②闾阎扑地 (4). 钟鸣鼎食之家 (5). ③万里悲秋常作客 (6). 艰难苦恨繁霜鬓 (7). ④不积跬步 (8). 无以至千里;(不 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识记的能力。要求考生课下多读名篇,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解 答此类试题时,如果是情境默写,一定仔细斟酌提示语;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和字义分 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别字形。注意重点字词:衿,悠,闾阎,扑,鼎,作客,鬓,跬, 至。 四、本大题共 5 小题,共 21 分。 (一)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寻声楚吟缓缓归 ①听见一声“到了”,应声望去,秭归就到了。这句话猛然唤醒了我:那场处心积虑的返 回,将将抵达。路上,我一直在深究的,正是“秭归”这个地名。“秭”,《广韵》中称“千 亿”。“归”,即返回,扩展为反观、反思。所谓“秭归”,便是万千人生的返回、反观与反思。 ②屈原必深谙于此,他的一生是对“返回”最好的注释,而导引这一切的就是诗。屈原 本质上先是个诗人,以文辞与辩才名世,“诗”与“策”,是他生命的两翼。他曾极力以他的 “策”去报效他的国,可惜君王既不懂他的“诗”,也无视他的“策”。当“策”的翅膀被折 断,便只能返回去做他的诗人。 ③我要赶回去过秭归的端午节,参加乐平里的三闾骚坛诗会,向屈原故里、中国文脉源 头致意。我到的那天,是端午前一天。我不敢确认,迁址重建的秭归新城,屈原和无数归人 是否找得到。这些年,我在异域他乡身心俱疲,每时每刻都在渴望着归去。如果“返回”“归” 是秭归的一大属性,漂泊与流浪,则是秭归的又一大属性。没有远离、漂泊与流浪,何来“返 回”与“归”? ④多年前的一个端午,我去过老秭归。那年的端午诗会是在一个幽暗的礼堂进行。轮到 我上台时,浑身都在哆嗦。“近乡情更怯”,紧张,突然意识到了那个时刻的庄严。诗是秭归 的骨与血。只有那时,你才会真切地想起你面对的,是中国最古老也最伟大的诗人屈原—— 一直颠沛流离于江河湖海的诗人。在他身后,世界迷失了方向,至今还在迷失着,我们都在 在流浪。汉唐以降,诗早成了仕途进阶攀附的云梯,诗的价值断崖式跌落。人沦为徒具肉身的 躯壳,灵魂无家可归。比如我,多年漂泊异乡,以为浪迹天涯阅尽春秋有无尽豪迈,其实无 非是一种极致的自我迷失,潇洒中隐藏着的唯有深切的孤独。在这个意义上,我们与屈原一 样,一直处于无尽的流放与漂泊之中…… ⑤翌日清晨我醒得早,沿乐平里盘山小道爬上去,来到屈原庙前奉上三炷香。转身一望, 唯见云山苍茫。只有在乐平里,才能感受到屈原穿越了两千多年的时光,整整走过一部中国 文明史。说屈原只知忠君报国的论者,他们忘了屈原终其一生都是个追寻真善美的诗人。在 他那里,美政与美人同为一体,二者不过是“美”的不同形态。他是人类历史上为数不多的 以“美”为终极目标的歌者。以为他只是为自己被黜而痛苦,透露的只是论者自身的狭隘与 浅薄。美是这个世界上最崇高的,她高踞于山河之上,与日月同光。 ⑥祭奠屈子的招魂仪式即将开始。在高高的屈原庙脚下,一张普通条桌,铺上一幅深红 色绒幛。凝眸处,“三闾骚坛”四个稚拙可亲的隶书字,让整个乐平里顿有千钧之重。条桌 上,供着显见是出于民间手笔的灵牌:“楚三闾大夫屈原之魂魄位”,两边“清烈千秋师”“忠 贞万古存”两行小字,点点滴滴都是淋漓的民心。烛灯、香炉、酒盅、点心一溜排开,轻烟 缭绕,人世静穆。纸扎的引魂幡以它素雅的清白,在屈原庙前陡峭沉郁的深色背景里,时而 低垂,时而轻飏。由一面鼓、两面锣、一副大钹组成的乐队,四个乡人,把阵阵锣鼓敲打得 叫人热血盈沸。三个吟诵招魂诗的乡人开始了吟唱。那是始自屈原的道地楚吟,来自大地, 悲悯悠扬,深切跌宕,上天入地,忧而不伤。置身在那样的气氛里,异样的肃穆让人既振奋 充盈,又虚脱无力。屈原若魂魄来归,必可听见乡党的声声呼唤。 ⑦招魂之要义不在召回肉身,而在以吟唱呼唤、重现他的诗意。诗,从诞生之日起,便 与“唱”紧紧相连。三闾骚坛的诗人,一代代地读诗写诗唱诗,那既是为怀念屈原,也是他 们自身生命的需要。来自俗世的吟唱者们,肉身沉重,尘埃满身,没有翅膀,无法飞翔,只 好以吟唱代替飞翔。他们的吟诵,率真的粗砺一如裸露的山野,无饰的挚拙恰似未耕的田园, 有无名山花之清纯,有在山之水的凛冽。 ⑧坐在身边的朋友悄悄问我,能不能也朗诵一首自己的诗作。久不为诗,我只在去乐平 里的路上,用手机记下过一些思绪。头天在县城吃过的粽子状若小喇叭,凝视良久,总以为 它在吹奏什么,讲诉什么。解开紧紧缠裹着粽子的道道绳索,一如解开屈原身上的左徒官服, 方可见屈原作为一个大地诗人的真身,向世界奉献他几经煎煮早已熟透的糍糯之心,顿时诗 意汹涌,蜜汁涟漪流溢,九州为之庆幸。不如此,我们将痛失《九歌》《天问》,失去那位伟 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而乐平里的乡亲、农人,则在千年之后,继续为大地招魂,为诗意招魂,为生命招魂。 ⑨骚坛诗会朗诵间隙,我与从台上走下来的乡亲悄声聊天,问他们的写作,他们的吟唱。 刚才参与招魂吟唱的三位乡人,没有一个职业诗人。在乐平里,在秭归,诗性的日子已成常 态,诗,伴随着他们的日常,伴随着他们的油盐柴米欢乐悲辛。 ⑩离开秭归的路上,我记述下看见过、思索过的一切,一首仿楚辞的习作适时而生。三 十五年辗转,我终于在聆听了那场楚吟后,完成了身与心的同时返回,肉与灵的共同抵达。 (取材于汤世杰的同名散文) 20.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那场处心积虑的返回 处心积虑:形容用尽心思地探寻 B. 颠沛流离于江河湖海的诗人 颠沛流离:形容生活艰难,四处流浪谋生 C. 点点滴滴都是淋漓的民心 淋漓:饱含深情的 D. 率真的粗砺一如裸露的山野 粗砺:未经打磨的质朴 21.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开头对“秭归”地名含义的阐释,既有文化意味,又为后文做了铺垫。 B. 第③段结尾说,正是有了漂泊和远离,才有了“返回”与“归”,颇富哲理。 C. 第④段“近乡情更怯”写出作者久别家乡,回来时已无家可归的复杂心情。 D. 第⑧段用“粽子”作比喻,表达了对还原屈原诗人本真的思索,耐人寻味。 22.本文题目“寻声楚吟缓缓归”意蕴丰富。“楚吟”包含哪些含义?请结合全文,简要阐释。 23. 作者参加祭奠屈原的“三闾骚坛诗会”,在庄重的仪式中获得了情感共鸣和心灵感悟。举 行仪式的特殊时间地点、具有象征意义的会场布置细节、震撼人心的仪式流程,给作者带来 强烈的触动和深刻的思考。生活中还有很多这样通过郑重的仪式来寄托情感、昭示意义、宣 扬理念、洗礼心灵的例子。结合你的经历,谈谈你对这类仪式的体会。要求:写出具体的仪 式场景以及获得的体验和感悟。 【答案】20. B 21. C 22. “楚吟”含义:①屈原那些表达对纯粹美的追求的伟大楚辞。②乡人在祭奠仪式上追慕屈 原,用楚音吟唱的诗歌;在日常生活中传承诗意,创作、吟唱的诗歌。③作者参加三闾骚坛 诗会,找到心灵归宿后创作的仿楚辞习作。 23. 在南京举行的庄严肃穆的公祭仪式,全南京响起防空警报,行人默哀,车辆鸣笛。这样自 发的自觉的市民悼念行为就是一种仪式感的体现,没有轰轰烈烈装腔作势,实打实的在心中 默念自己的同胞和家人。这样的仪式感才是我们应该推崇的,这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有利于唤起民众与国家患难与共的情感,有利于世人学习和传承历史,有利于警示和教育世人 尤其是年轻人,有利于与国际社会进行沟通。 【解析】 【20 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重点词语含义的能力。常用的词语、成语、专用术语必须理解和积累,这是学 习语文的基本功。平时要勤查字典,反复揣摩,同时要把这些词语放到语境中反复朗读,形 成使用该词语的语感,然后再理解词语的含义。 B 项,“颠沛流离:形容生活艰难,四处流浪谋生”错误,由原文“比如我,多年漂泊异乡, 以为浪迹天涯阅尽春秋有无尽豪迈,其实无非是一种极致的自我迷失,潇洒中隐藏着的唯有 深切的孤独”可知,颠沛流离是指我多年漂泊异乡、浪迹天涯的生活状态,而不是指我“生 活艰难,四处流浪谋生”。B 错误。 故选 B。 【21 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下列 对文章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 C 项,“回来时已无家可归的复杂心情”错误,应该是写出作者久别家乡,回来时的紧张,紧 张自己没有真正回到家乡,没有从精神上真正回来。C 错误。 故选 C。 【22 题详解】 本题考查探究文章标题的能力。解答时要思考标题自身义(表层含义)和在文中的含义(引申义、 比喻义象征义等),思考标题是否点明写作对象的特点或写作内容,是否表达作者的感情和态 度,是否揭示文章的主旨或哲理,是否是文章的线索和结构思路。 由原文“诗是秭归的骨与血。只有那时,你才会真切地想起你面对的,是中国最古老也最伟 大的诗人屈原——一直颠沛流离于江河湖海的诗人”可知,“楚吟”是指屈原那些表达对纯 粹美的追求的伟大楚辞;由原文“三个吟诵招魂诗的乡人开始了吟唱。那是始自屈原的道地 楚吟,来自大地,悲悯悠扬,深切跌宕,上天入地,忧而不伤”可知,“楚吟”是指乡人在 祭奠仪式上追慕屈原,用楚音吟唱的诗歌;由原文“三闾骚坛的诗人,一代代地读诗写诗唱 诗,那既是为怀念屈原,也是他们自身生命的需要。来自俗世的吟唱者们,肉身沉重,尘埃 满身,没有翅膀,无法飞翔,只好以吟唱代替飞翔。他们的吟诵,率真的粗砺一如裸露的山 野,无饰的挚拙恰似未耕的田园,有无名山花之清纯,有在山之水的凛冽”可知,“楚吟”是指在日常生活中传承诗意,创作、吟唱的诗歌由原文“离开秭归的路上,我记述下看见过、 思索过的一切,一首仿楚辞的习作适时而生。三十五年辗转,我终于在聆听了那场楚吟后, 完成了身与心的同时返回,肉与灵的共同抵达”可知,“楚吟”是指作者参加三闾骚坛诗会, 找到心灵归宿后创作的仿楚辞习作。 【23 题详解】 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解答本题要明确表达出观点。只有这样 才能围绕观点组织材料,并形成答案。从文本情节引述论据分析,对于小说情节合理性的探 究,绝对不能离开文本而漫无边际地去谈,而应该紧密结合文本,并运用文本中的具体情节 等进行分析,这样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例如:设立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设立南 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有四方面重大价值,悼念死难者、铭记历史对其具有统领意义。 死难者是日本侵华战争中侵华日军的杀戮造成,悼念死难者、铭记历史必然揭露侵华日军暴 行,反对侵略战争,促进人类文明,维护世界和平。国家被侵略是由于国力弱、主权受损害, 悼念死难者、铭记历史必然反思民族悲剧的成因,思考对策,激励国人爱国发奋,自强不息。 日本右翼势力否认侵略、否认暴行,悼念死难者、铭记历史就是反击日本右翼,维护死难者 的名誉权,捍卫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成果和战后国际新秩序。南京大屠杀 30 万死难者乃至 所有在日本侵华战争中被日本侵略者杀戮的死难者主要是平民百姓,悼念死难者、铭记历史 就是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的宪法精神,尊重民众,将民众的情感诉求和意志予以集中、充分体 现,慰藉死难者遗属和幸存者。 【点睛】标题是文章的眼睛,或是情节的高度概括,或是人物性格的突出体现,等等。选择 标题作为探究点是命题者的偏好。常见的探究方式有三种:一是侧重标题内容的意蕴探究, 二是不同标题的比较探究,三是拟标题的意图。无论是哪种,都要关注两方面:一是标题本 身的内容、艺术特点;二是标题与文本(如情节、人物、主旨、环境等)的联系,或就一个角 度谈深谈透,或多角度多层次切入。 (二)(5 分) 24.阅读下面《红楼梦》节选文字,根据要求完成小题。 大观园试才题对额(节选) 曹雪芹 于是出亭过池,一山一石,一花一木,莫不着意观览。忽抬头看见前面一带粉垣,里面 数楹修舍,有千百竿翠竹遮映。众人都道:“好个所在!”于是大家进入,只见入门便是曲 折游廊,阶下石子漫成甬路。上面小小两三间房舍,一明两暗,里面都是合着地步打的床几椅案。从里间房内又得一小门,出去则是后院,有大株梨花兼着芭蕉。又有两间小小退步。 后院墙下忽开一隙,得泉一派,开沟仅尺许,灌入墙内,绕阶缘屋至前院,盘旋竹下而出。 贾政笑道:“这一处还罢了。若能月夜坐此窗下读书,不枉虚生一世。”说毕,看着宝 玉,唬的宝玉忙垂了头。众客忙用话开释,又说道:“此处的匾该题四个字。”贾政笑问:“那 四字?”一个道是“淇水遗风”。贾政道:“俗。”又一个是“睢园雅迹”。贾政道:“也 俗。”贾珍笑道:“还是宝兄弟拟一个来。”贾政道:“他未曾作,先要议论人家的好歹, 可见就是个轻薄人。”众客道:“议论的极是,其奈他何。”贾政忙道:“休如此纵了他。” 因命他道: “今日任你狂为乱道,先设议论来,然后方许你作。方才众人说的,可有使得的?”宝 玉见问,答道:“都似不妥。”贾政冷.笑.道:“怎么不妥?”宝玉道:“这是第一处行 幸之处,必须颂圣方可。若用四字的匾,又有古人现成的,何必再作。”贾政道:“难道‘淇 水’‘睢园’不是古人的?”宝玉道:“这太板腐了。莫若‘有凤来仪’四字。”众人都哄 然叫妙。贾政点头道:“畜生,畜生,可谓‘管窥蠡测’矣。”因命:“再题一联来。”宝 玉便念道:宝鼎茶闲烟尚绿,幽窗棋罢指犹凉。 贾政摇头说道:“也未见长。”说毕,引众人出来。 (节选自《红楼梦》第十七回至十八回“大观园试才题对额荣国府归省庆元宵”) 贾政率众人游览大观园,一见“潇湘馆”,众人都道:“好个所在!”请根据小说内容,概括 “潇湘馆”是个怎样“好”的所在。曹雪芹如此描写“潇湘馆”的匠心何在? 【答案】特点:翠竹掩映,清幽雅致;泉水绕竹,自然灵动;布局讲究,精巧不俗。匠心: 营造幽静清雅的氛围,映衬人物清高孤傲的性格、自然脱俗的高雅品味(意思对即可)。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的是对文学作品中环境描写及其作用的理解鉴赏能力。做此类题目,要先 认真阅读原文,把握景物和环境的特征,然后再按要求分步作解答。一方面要赏析潇湘馆是 个怎样“好”的所在,用简练语言概括出回答“好”在哪里,另一方面从环境氛围、人物形 象、情节结构等多方面考虑文段作用,突出曹雪芹如此描写“潇湘馆”的匠心何在。潇湘馆 有数百翠竹掩映,生机勃勃,游廊曲折,房舍小巧,清幽雅致,后院有淡雅梨花与流泉,山 水相映,自然灵动。整个布局讲究,精巧不俗。曹雪芹写“潇湘馆”营造了幽静清雅的氛围, 与黛玉的人物形象做呼应,为她后文入住此地做铺垫。用潇湘馆清幽的氛围正衬出黛玉喜静、 娴雅的个性,用“竹”象征她清高孤做、自然脱俗的高雅品味。 【点睛】环境描写是对人物所处的具体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描写,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有:交代事情发生的地点或背景、增加事情的真实性、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的心情、寄托人物 的思想感情、反映人物的性格或品质、推动情节的发展、深化作品主题等。 五、本大题共 3 小题,共 65 分。 25.阅读下面短文,回答问题。 批判性思维将是人类不会允许人工智能超越自身的关键智能之一。作为人类高阶思维的 一部分,批判性思维是多层次的较为复杂的一种思维。它在一阶思维的基础之上增加至少一 层思考,并通过对低阶思维的分析、评价和重建,将思维提升到意识反思的水平之上。( ) 批判性思维是建立在逻辑思维基础之上的,人工智能机器人在理论上也可以获得批判性思维 能力,( )可以通过深度学习提高这种思维能力,( )人工智能机器人必须无条件服 从人类,这一原则本身就要求智能机器人不能具有真正独立自主的怀疑和批判能力。 ( ),人类不应也不会允许智能机器人获得这种思维能力。未来在需要运用批判性思维 时,人类还得亲力亲为。 (1)依次在括号内填入关联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如果 又 由于 那么 B.虽然 又 由于 因此 C.虽然 并且 但是 因此 D.如果 并且 但是 那么 (2)上文中画线句有语病,请指出病因并加以修改,将修改后的句子写在答题卡上。 【答案】(1)C。 (2)病因:语序不当。修改句:批判性思维是一种多层次的较为复杂的思维。 【解析】 【详解】(1)本题考查关联词语的使用能力。要求考生在注意语言表达的整体性、连贯性原 则的基础上,正确使用关联词语。做题时注意:1.揣摩语段的整体意义,理清文段内容所提 供的信息和表达内容的主旨;2.分析关联词语的作用,是表并列,还是递进,是转折,还是 因果。3.通读语段,看看整个语段衔接是否紧凑合理。 “批判性思维是建立在逻辑思维基础之上的”是一种客观事实,故不能选用表示假设的“如 果”,排除 AD;“人工智能机器人在理论上也可以获得批判性思维能力,并且可以通过深度学 习提高这种思维能力”说明人工智能机器人也具有思维能力,但这种思维能力是以“人工智 能机器人必须无条件服从人类”为原则和前提,所以为了强调这一原则和前提,选用“但是” 一词引起注意,而不是表示原因的“由于”,排除 B。 故选 C。 (2)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与修改能力。解答语病类题目,先抓典型的语病标志,比如两面词、判断词、并列动词,然后压缩句子,保留主干,看是否残缺、是否搭配等。 病因是语序不当。多层定语从远到近的顺序一般是:表领属关系(谁的)+表示时间、处所 (什么时候、什么地方)+表指代或数量 (多少)+表动词性词语、主谓短语 (怎样的)+表 形容词性短语 (什么样的)+表性质、类别或范围 (什么)。在所给病句中,“一种”表示数 量,放在前面;“多层次的”表示“什么样的”,放在中间;“较为复杂的”表示性质,放在 最后。经过分析,修改为:批判性思维是一种多层次的较为复杂的思维。 26.微写作 从下面三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写作。150 字左右。 ①一部好小说往往具有艺术之美、人性之光、思想之力。请从《呐喊》《边城》《平凡的世界》 《红岩》《老人与海》中任选一部,从上述三个角度中选一个角度,谈谈你对该部作品的认识。 要求:符合原著内容,自圆其说。 ②近期校学生会要组织一次活动,围绕“落实垃圾分类,主要靠法律强制,还是教育引导?” 展开辩论。请确定你的立场,阐明你的观点。要求:观点明确,理由充分,条理清晰。 ③生活中你经历的或看到的哪一幕场景,让你觉得充满温情?选择一个这样的场景,进行描 写。要求:真实、细腻。 【答案】①《呐喊》是鲁迅先生的小说集,这部小说集有着强大的思想之力。在过去吃人的 社会里,最为可悲的是,在封建礼教的压迫与束缚下,人们没有勇气发出呐喊之声。鲁迅先 生写这些文章是为了让当时的中国人民看了以后,能够清醒过来。鲁迅先生用幽默而又带有 讽刺意味的语言,愤怒而又带有鼓励的语气,激励着当时半梦半醒的中国人,用带有指责和 批评的语言,说明当时社会的黑暗,既表现了先生急切的希望,也表现出作品的思想之力。 ②我的观点是:落实垃圾分类,主要靠教育引导。针对目前的垃圾分类情况,垃圾分类越来 越普及,但是由于长久的生活习惯和人口基数大。不可否认,目前这项工作面临不少困难和 挑战,回收人员坦言说:在生活中,自觉坚持参与垃圾分类的人仍然不多。“硬来”不是居 民区工作的好办法,如何施“巧劲”才是关键。先从老百姓的生活习惯和实际意愿出发,于 是各居民区都陆续召开会议,层层开展民意调查,收集归纳老百姓的顾虑和建议,在此基础 上才制定了符合各类型小区情况的垃圾分类实施方案。所以,教育引导应该是主要的策略。 ③我站在窗前望街景,看着雨水、雪水和着泥土,只一会儿的工夫,马路上就变得浑浑浊浊 的,车开过来溅起了一大片泥水,一个母亲带着孩子骑自行车正巧路过,好在母亲已将惟一 的一件雨衣穿在了孩子的身上。结果,泥水溅了母亲一身,母亲顾不得擦拭身上的泥水,继 续前行。唉,可怜天下父母心!此情此景,让我想起了给予我生命,同时也给予我无私母爱的母亲。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表达能力,是一道微作文写作题目。微作文指的是文字较少,但 逻辑清晰、结构完整、表达准确的作文,和普通作文一样写,但贵在“精炼”,对用词造句要 求更高,一般分为说明类、描写类、赏析评价类。此外,要求从三个题目中任选一题,这就 给了学生很大的选择空间,所以学生要选取其中自己最拿手的来写,还要注意字数的限制。 第①题要求从给出的作品中,任选一部,说说小说具有的艺术之美,或人性之光,或思想之 力。这就考查学生名著阅读的情况,以及语言表达能力。因为所给作品和角度较多,考生可 以选择自己熟悉的来写。此题侧重议论,注意议论方法的运用。 第②题考查学生综合表达的能力。题目要求学生围绕“落实垃圾分类,主要靠法律强制,还 是教育引导”展开辩论。请确定你的立场,阐明你的观点。要求:观点明确,理由充分,条 理清晰。150 字左右。解答本题首先要明确辩论的内容,“垃圾分类,主要靠法律强制,还是 教育引导”,表明自己的观点,然后进行阐述。如果选择“靠法律强制”就应该强调依法治国, 强调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如果选择“教育引导”就要强调教育引导的作用。在写作时要紧 扣题目要求,注意修辞手法和字数要求。 第③题的写作要求:生活中你经历的或看到的哪一幕场景,让你觉得充满温情?选择一个这 样的场景,进行描写。这是一篇场景描写的微写作。场面描写是对人物在一定时间和环境中 的活动所构成的画面的描写。要综合运用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等表达手段,,场面生动而 富有感染力。写作时要注意两点:1、点面结合,有序可循;2、活动为主,突出气氛。所选 择的场景必须充满温情,比如友人相逢的场面。写作时运用描写的表达方式,语言要真实、 细腻。 【点睛】微写作虽然是作文,但本质上仍然是考查考生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在考查语言表达 能力的前提下考查学生的思想情怀。从其 150 字的篇幅限制和鲜明的语境设定上看,微写作 较之大作文,对学生语言能力的要求更高。微写作的分值虽然不高,却可从中看出学生的语 言能力和思想深度。 “三步走”写好微作文: 第一步:审题辨题,明确要求; 第二步:巧妙选点,以小见大; 第三步:有效表达,夺人眼目。 合体:语言表达的风格要与选择的文体相适应。形象:要尽量修饰语言,使之光彩夺目。27.作文 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不少于 800 字。将题目抄写在答题卡上。 ①今日中国,综合国力不断提升……中国力量令国人自豪,令世界震惊。 对此,你有怎样的感受或思考?请以“中国力量”为题作文。 要求:自选角度(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科技、教育等领域,传统文化的土壤等),可议 论,可叙述,可抒情,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②冬天,寒冷、萧索、肃穆……常给人荒凉、威压之感。春天,明媚、温暖、萌发…… 常给人蓬勃、向上之态。自然界也许难以冬春共时,而人生却可能冷暖相依。 请以“冬天里的春天”为题,写一篇记叙文。要求:思想健康,内容充实,感情真挚,运用 记叙、描写和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 【答案】例文: ①中国力量 C919 光荣首飞、第一艘国产航母正式下水、天舟一号遨游太空、量子计算机惊艳问世、 可燃冰试采成功……近年来,中国一系列重大科技成果频频亮相。如果把视野打开,近年来 中国重大创新成果的名单会拉得更长:“中国天眼”“墨子号”“蛟龙号”“天宫二号”…… 让我们不由得为中国力量点赞! 当自主创新的高度一次次被刷新,中国人的科技自信心一次次被点燃。如果说以移动支 付、共享交通等为代表的互联网创新更多归类为“模式创新”的话,那么以人工智能、航空 航天、生物技术等为代表的硬科技则更多聚焦尖端核心科技的创新。这种“比高科技还高级” 的科技,不仅“硬”在技术的高壁垒和原创性上,更“硬”在其激活创新活力、塑造经济面 貌的价值和能力上。这种“硬”塑造了让世界瞩目的中国力量。 我们感受到中国力量的同时,也要为这些高科技成就取得付出艰辛劳动的科学家们致以 崇高的敬意。“前半生是言行无忌的孙悟空,后半生是一心护法的孙行者”,南仁东以他 22 年的坚守,呕心沥血终于建成了中国天眼,黄大年心有大我、至诚报国,教书育人、敢为人 先,淡泊名利、甘于奉献,推动中国快速移动平台探测技术装备的研发,正是他们以自己默 默无闻的扎实苦干,孜孜以求的探索追求,支撑起了中国力量的坚强脊梁! 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同时我们也要看到,支撑起中国力量美丽天空的更多的是平凡朴 素的普通人。正是由于每个人在工作岗位上的奉献,书写下新时代的责任担当和使命,我们 看到了走进田间地头扎根基层的扶贫干部,看到了筑起了全世界最大人工林的塞罕坝三代人, 这些朴实、真实、平凡的人身上写满自信和光荣,也为中国力量添枝加叶,增砖添瓦。当然,在感受中国力量的同时,我们也要有清醒地认识,拒绝盲目自大。面对竞争日益 激烈的国际科技发展新态势,我们要保持清醒头脑:许多关键核心技术仍然掌握在他人手中, 原始创新能力仍然亟待提高,某些不合理的科技体制机制仍然制约着创新活力的释放,许多 企业的创新意识和研发能力仍然需要增强……补足短板,敢碰重大科技命题,才能让中国力 量更大更强。 所以,我们每个人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过程中,不是看客,而是见证者和参与者。为 中国力量点赞的同时,更要为中国力量做出应有的贡献和努力! ②冬天里的春天 这个冬天似乎格外冷。 “快,快起来,已经七点钟了!”浅浅睡着的我“哗”地一下掀开被子,一股冷流袭遍 全身,早已顾不上哆嗦,简单整理一下衣物,飞一样地往学校赶。 脑子里甚至还在想着狼狈走进教室的窘态,我竭尽全力地蹬着自行车,北风“呼呼”,刮 得耳朵生疼,太阳刚露出半截脸,那种暖不温不火,这一刻,我冷得已无法形容了。 终于,我立在了教室门口,面对着米黄色的木门喘着粗气,透过玻璃,看见同学们都大 声读着书,我“咚咚”敲了两下门,紧闭着眼不敢多想,做好一切受罚的准备。迎来的却是 一抹笑,一抹甜甜的笑,一抹温暖如春日的笑—— “快进来吧,外面冷。” “啊?嗯!”诧异、欣喜,似两支疯长的藤蔓束缚了心房,却忽又被春一般的暖意给化 解,遗下一簇新绿绽放在心田中,这一刻,仿佛春已然降临。 我坐下后,仍大口喘着粗气,没缓过神儿来.她轻轻地走到我身边,握住我的手,又拍 拍我的头,说道:“怎么这样冷?得多穿点!”我瞥见她的眸里是疼爱,我想解释晚来的原 因,她似乎懂我,理解地说:“没事,下次早点就好.快准备准备读书吧!” 她的手很暖,不仅能暖手,更能暖心,融化内心一块坚冰;她的话亦很暖,柔柔地似一 泓清泉淌过心间,润泽一方贫瘠的土地。 在冬日的清晨,我因失误而备感愧疚,却不料她的关心与体贴再次温暖感动了我。 如此静静凝想,一年多的初中生活,失败时,她给予我力量,成功时,她给予赞誉,不 觉间,她的一言一行、一颦一笑在我的记忆中早已烙下痕迹,那是沁心的暖! 都说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不,有她在的地方,没有冬天,她总能让人沉醉在春的灿烂中,有她在的地方,没有冬 天,只有如春一般的热情、宽容!冬天与春天,似自然轨道上的两条平行线,永不交集,却总能看到彼此的炽热和严寒.而 她似乎让冬和春变得模糊,让人置身于春的花海!“都城十日雪,庭户皓已盈。”或许有人 喜欢鸟语花香的春天、烈日炎炎的夏天、果实累累的秋天,然而在我心中的那一个冬天也是 别有风味。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命题作文写作的能力。命题作文审题一般分为“拆——析——问”三步: 拆,即拆分,就是把作文题目拆成一个一个的词;析,即分析,将拆解的每一部分内容进行 分析,弄明白它的字面意思和深层意思,尤其是一些“副词”要反复琢磨,这往往是最关键 的地方;问,即提问题,指的把自己当做一个局外人,面对作文题目提出所有的疑惑,然后 自己回答,确定好主旨,详略点等,最后再准备材料,开始作文。 材料①: 审题: 作文是引语加命题的作文形式,考生要把握“今日中国,综合国力不断提升……中国力量令 国人自豪,令世界震惊”的成就感和自豪感,也要反思曾经中国力量的薄弱,更应该思考由 曾经到今天,中国力量不断增强的社会原因、民众精神。考生要注意作文基调的积极昂扬。 当然也可以引导人们理性思考今天中国力量的相对强大和可改进发展的领域、可提升的民族 凝聚力。命题作文审题时要思考命题的内涵、限制的内容,即使题目上没写,也需要自己去 挖掘,才能找到选材的广阔天地,扩大选材的范围。同时要展开联想,深入挖掘主旨,使自 己的作文有深度。最后要提炼语言,注重个性化表达。语言是作文最外在最鲜活的东西,无 论是平实朴素的,还是充满文学韵味的,锤炼语言,使表情达意确切、形象、简约而意韵丰 富。 立意: 1.综合国力是中国力量。综合国力包括了经济、政治、军事、教育等方面。写作文时,可以 选取其中两三个方面,着重突出中国发展的成就。这种成就让国人自豪,也让世界震惊。 2.文化软实力是中国力量。中国有五千年的文明,传统文化深厚。这是中国力量的一部分。 近年来,随着中国发展,孔子学院在各地建立,中国电影电视剧输出全球,以抖音为代表的 娱乐文化、李子柒为代表的网络短视频文化席卷世界……这些,都是中国力量! 3.科学新技术是中国力量。从 5G 到人工智能,从大数据到量子计算,从深海探索到太空漫游, 中国科技蓬勃发展,中国力量无处不在。 4.教育突飞猛进展示了中国力量。自从 98 年扩招以来,中国年均培养 800 万左右的大学生,其中大部分是理工科人才。教育的突飞猛进,让中国出现了“工程师红利”,进一步推动了中 国进步,也强化了中国力量。 总之。中国力量的写作角度还有很多个,挑一个你最有把握的,紧扣主题去写,言之有理, 言之有据就可以。 素材: 1.中国的航天技术起步虽晚,但我们的航天人用智慧与努力弥补了物质基础的不足。两弹一 星的研发,神舟飞船的成功,还有天宫一号的顺利运行,中国首个空间实验室的建成也不再 只是梦想。所有这些,都是我们为了世界的进步,地球村的发展贡献一份中国力量! 2.梁启超曾说过:“少年强则国强,少年智则国智,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所以我 想说:“少年是中国的未来,少年是中国力量。” 3.君子言必行,行必果,他是中国的领导者,是真正的中国力量。 4.几个月前,中国爆发了新冠病毒疫情,全国各地医护人员纷纷前往武汉支援,支援队中有 一半的医生护士未过而立之年,有些甚至才 19 岁,可谓风华正茂。是他们的勇往直前,最美 逆行,让江城凛冬散尽,星河长明;是他们拯救了无数人的生命,给焦灼的疫区人们带来了 生生不息的希望。展现中国抗疫力量、创造抗疫奇迹的正是这些人,风华正茂、勇往直前的 少年!!! 5.其实,风华正茂、勇往直前的人是少年。敢于担当、勇于奉献的白发长者,也是少年。六 旬老人杨善洲退休后扎根大亮山义务植树,20 多年默默奋斗,绿了荒山,白了头发。他志在 造福百姓,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在漫长的岁月中,他不断燃烧自己,是最美奋斗者,也是 最靓的“老少年”。正因为有以杨善洲为代表的无数“老少年们”的奉献和担当,巨龙才能腾 飞寰宇,中国才有震撼世界的力量! 6.“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背诵《少年中国说》,我的心灵受到了震撼和 鼓舞。梁启超先生的话,将一直萦绕在我耳边,催我向上,让我反思:我做到了吗?祖国的 未来在我手中我能做好吗?唯有三省吾身,不断反思,才能化热情为行动——吾辈正值年少, 应当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当下的学习,正是为将来之中国积攒新的力量。 7.红日初升,其道大光;未来可期,来日方长。我是中国少年,我是中国力量! 结构: 命题作文的写作,首先要抓住题目中的关键词来确定文章的写作范围和内容,准确理解题意。 其次要立意深刻,就是要为文章确定一个鲜明、集中、深刻的主题,表达积极向上的思想。 第三,选材要精当,写出真情实感或论述得透彻有力。如写“中国力量”,考生可以“夜晚,仰望星空,一望无际的天空是那么的遥远,又是那么的触手可及。我惊叹人类太空漫步的神 奇”开篇,引出人类登上月球的美国的傲慢、前苏联的骄傲和我们因技术落后而备受冷落。 接着写中国人们在探索月球上所走出的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发展历程,点出“中国力量, 是国人不屈服、不妥协精神的见证”。并举例中国几十年来在各方面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再次点 题。 材料②: 审题: 本题考查命题作文。一般是指出题者给出一个既定的题目,要求应试者根据这个给定题目进 行写作。它包含事件,人物,场面等要素。这类作文,首先要抓住最能体现文章中心的关键 性词语,然后明确限制,确定选材范围,充分发挥想象和联想,以题目为载体,向深层次挖 掘。最后,锤炼语言,使表情达意确切、形象、简约而意韵丰富。本题要求以“冬天里的春 天”为题,写一篇记叙文。首先理解题目的意思,“冬天,寒冷、萧索、肃穆……常给人荒 凉、威压之感。春天,明媚、温暖、萌发……常给人蓬勃、向上之态。自然界也许难以冬春 共时,而人生却可能冷暖相依”,审题的关键在于后半句“自然界也许难以冬春共时,而人生 却可能冷暖相依”,可以看出可以选择冬天的背景,可以是“冬天的一次美丽的邂逅”,或者 是“灶膛前的温暖”,或者是升华“冬天”的内涵,人生的苦难,灾难,来自他人的关爱犹如 和煦的春光等。写作时,首先要铺设冬天的背景,然后注重情节的描写,注重扣题升华。 立意: 以“冬天里的春天”为题写一篇文章,里面有两个关键词语:冬天、春天.它们可以是实指 的冬天和春天,也可以是比喻义的,冬天之人生的困境,春天指所受到的温暖和鼓励等,这 两种写作思路都可以。 素材: 我转身走开,轻轻地关上了房门。他们 爱已不是年少热情似火的爱,而是一种洗净了铅华 的清明透亮的爱。 就在泪眼朦胧中,我仿佛又依稀地看见爷爷为奶奶戴水仙,奶奶问爷爷:“好看吗?”“好 看!”爷爷毫不犹豫地回答。接着他俩靠在一起,笑得像朵花。我不禁地笑了,再回头看看 病房内,一阵花香扑鼻而来,沁人心脾。我突然明白,相濡以沫,心中有爱,任何时候都是 春天! 春天,也许只属于敏感的眼睛、耳朵、皮肤,或者,只属于那些被春天造就的最早觉醒的心 灵。 的比如,对于我来说,今年 春天,也许与一个小姑娘有关。大地冰封,过节的鞭炮还只是零 星地燃放,那天下午,我到一个朋友家去玩,他女儿在院子里玩跳跳鼠。那是用弹簧、钢管 和铁片组合而成的玩具。那女孩儿站在上面跳来跳去,那个沉重的玩具,此刻竟显得很轻巧, 富有灵性。她嘴里数着:1、2、3、4……羊角辫也随着颤动。我忽然觉得,那不仅仅是一个 女孩儿在跳,沉重的钢和铁也似乎跳跃起来,并且快乐。我身躯里积压的如冬天般的笨重感 倏然消失,春天的节奏一下子和上了我的心跳。 结构: 作者紧扣“冬天”与“春天”两个关键词,以回忆为线索,叙写了一个温馨而感人 小故事。 让读者深深体会到了友情的弥足珍贵。文章描写细致生动、文笔优美,中心明确,开头流畅 自然,结尾简练、感人,令人愿读、爱读,不失为一篇佳作。 【点睛】命题作文写作方法: 1.抓题眼,把握表意重心。 文章表意的重心就是最能体现文章中心的关键性词语,只有抓住了关键性词语,才能体现文 章的特色,写出更好的作文。 2.明限制,确定选材范围。 限制的内容大致有时间、地点、对象、内容、数量等,审题时要弄清楚,作文时则不能越“雷 池”半步。没有限制的内容,题目上没写,需要自己去想。因为只有想到没有限制的内容, 才能找到选材的广阔天地,扩大选材的范围。 3.展联想,深入挖掘主旨。 充分发挥想象和联想,以题目为载体,向深层次挖掘,使自己的作文有深度,这也是得高分 的重要一环。 4.巧构思,化抽象为具体。 “一粒沙里见世界,一瓣花上说人情”。选材若太宽太泛,会给人“空”或“浮”的感觉。要 解决这一问题,不妨采取“化大为小”、“化虚为实”或“化宽为窄”的方式,从细微处,具 体生动地展现对生活的感悟。 5.炼语言,注重个性化表达。 语言是作文最外在最鲜活的东西,无论是平实朴素的,还是充满文学韵味的,锤炼语言,使 表情达意确切、形象、简约而意韵丰富,应是不懈的追求。 的 的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