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泰安市2020届高三生物下学期模拟试题(Word版附解析)
加入VIP免费下载

山东省泰安市2020届高三生物下学期模拟试题(Word版附解析)

ID:441484

大小:486.55 KB

页数:26页

时间:2020-12-23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2020 年山东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等级考试(模拟卷) 生物试题 一、选择题 1.下列有关组成生物体化合物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ATP 中含有组成 RNA 基本单位的成分 B. RNA 聚合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催化的反应物是 RNA C. 细胞中的糖类都可以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D. 氨基酸的种类、数目、排列顺序和肽键的空间结构的差异决定了蛋白质结构的多样性 【答案】A 【解析】 【详解】A、ATP 中 A 代表腺苷,腺苷是由腺嘌呤和核糖组成的。如果 ATP 失去两个磷酸 基团变为 A-P,则 A-P 为腺嘌呤核糖核苷酸,它是 RNA 的基本单位之一,A 项正确; B、RNA 聚合酶催化的反应物是 4 种核糖核苷酸,反应产物是 RNA,B 项错误; C、不是细胞中的糖类都可以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例如纤维素是构成植物细胞壁主要成分, 核糖和脱氧核糖分别是 RNA 和 DNA 的组成成分,这些糖类都不能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细胞 膜上糖蛋白和糖脂里面的糖也不提供能量,C 项错误; D、氨基酸的种类、数目、排列顺序和肽链的空间结构的差异决定了蛋白质结构的多样性,但 肽键的结构都是相同的,D 项错误。 故选 A。 【点睛】本题考查组成生物体的化合物的有关知识,解题时要与核酸、ATP 的组成,细胞膜 的成分和结构等联系起来分析,形成科学的知识网络便于深刻理解与应用,C 选项是难点,可 以通过特例排除的方法进行解答。 2.对斐林试剂和双缩脲试剂的配方,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双缩脲试剂和斐林试剂都含有 NaOH 溶液和 CuSO4 溶液 B. 斐林试剂是由质量浓度为 0.05g/mL 的 CuSO4 溶液中和等量的质量浓度为 0.1/gmL 的 NaOH 溶液配制而成,用时两种溶液等量混匀,现用现配 C. 双缩脲试剂是将质量为 0.lg/mL 的 NaOH 溶液滴入质量浓度为 0.01 /mL 的 CuSO4 溶液中 混合而成的 D. 双缩脲试剂由质量浓度为 0.1g/mL 氢氧化钠溶液和质量浓度为 0.01 g/mL 硫酸铜溶液组 的成 【答案】C 【解析】 【分析】 斐林试剂是由甲液(质量浓度为 0.1g/mL 氢氧化钠溶液)和乙液(质量浓度为 0.05g/mL 硫酸 铜溶液)组成,用于鉴定还原糖,使用时要将甲液和乙液混合均匀后再加入含样品的试管中, 且需水浴加热; 双缩脲试剂由 A 液(质量浓度为 0.1 g/mL 氢氧化钠溶液)和 B 液(质量浓度为 0.01 g/mL 硫 酸铜溶液)组成,用于鉴定蛋白质,使用时要先加 A 液混匀后再加入 B 液。 【详解】A、双缩脲试剂和斐林试剂都含有 NaOH 溶液和 CuSO4 溶液,A 正确; B、由上述分析可知,斐林试剂是由质量浓度为 0.05g/mL 的 CuSO4 溶液和等量的质量浓度为 0.1g/mL 的 NaOH 溶液配制而成,用时两种溶液等量混匀,现用现配,B 正确; C、双缩脲试剂是质量浓度为 0.1g/mL 的 NaOH 溶液和质量浓度为 0.01g/mL 的 CuSO4 溶液构成 的,但是两种溶液需要分开使用,C 错误; D、双缩脲试剂由质量浓度为 0.1g/mL 氢氧化钠溶液和质量浓度为 0.01g/mL 硫酸铜溶液组成, D 正确。 故选 C。 3.下图表示蝴蝶兰在正常条件下和长期干旱条件下 CO2 吸收速率的日变化,据图分析,下列叙 述正确的是 A. 长期干旱条件下,蝴蝶兰可通过夜间吸收 CO2 以适应环境 B. 长期干旱条件下,叶肉细胞在 10~16 时不能进行光反应 C. 正常条件下,12 时 CO2 吸收速率最快,植株干重最大 D. 长期干旱条件下,叶肉细胞在 0 ~4 时不能产生 ATP 和[H]【答案】A 【解析】 【分析】 首先题干中“在长期干旱条件下,观赏植物蝴蝶兰可在夜间吸收 CO2 并贮存在细胞中”这句 话提出在长期干旱条件下,蝴蝶兰除了可以进行呼吸作用外还可在夜间吸收 CO2 并贮存在细 胞中,但是由于光照增强,温度升高,蝴蝶兰在 4〜10 之间时吸收 CO2 的速率逐渐降低,而 白天 10〜16 时 CO2 的吸收速率降为 0,这是由于光照过强蝴蝶兰的气孔是关闭的,但是到 16 点之后,光照强度减弱,气孔有逐渐张开.而在正常情况下,在 6 点之前,20 点之后,植物 只进行呼吸作用;6 点之后开始出现光合作用,并逐渐增强,在与横轴的交点处,光合作用等 于呼吸作用强度。 【详解】A、图中可以看出,在长期干旱条件下,蝴蝶兰除了可以进行呼吸作用外还可在夜间 吸收 CO2 并贮存在细胞中,而白天时气孔关闭,A 正确; B、10〜16 时 CO2 的吸收速率降为 0,此时的光合作用速率等于呼吸作用的速率,B 错误; C、正常条件下,12 时 CO2 吸收速率最快,表明光合作用最强,但是植株干重在 20 点之前与 横轴的交点处最大,C 错误; D、叶肉细胞在 0〜4 时不进行光合作用,但是要进行呼吸作用,有氧呼吸过程的一、二两个 阶段会产生[H],三个阶段均能产生 ATP,D 错误。 故选 A。 4. 美国科学家发现了一种名为 RHOGD12 的基因,诱导该基因在癌细胞内表达后,癌细胞会失 去转移能力,从而有助于避免癌细胞在体内的扩散。该基因的作用最可能是 A. 控制合成一种酶,促使癌细胞衰老、凋亡 B. 控制合成一种激素,诱导癌细胞分化为正常组织 C. 控制合成一种糖蛋白,增强癌细胞间的黏着性 D. 控制合成一种 RNA,使癌细胞的 DNA 复制受阻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控制合成一种酶,促使癌细胞衰老、凋亡,与癌细胞的粘着性无关;A 错误. 激素调节生命活动,并不能改变细胞内的遗传物质;B 错误. 根据题意,诱导 RHOGDl2 的基因在癌细胞内表达后,“癌细胞会失去转移能力,从而有助于 避免癌细胞在体内的扩散”,说明该基因控制合成一种糖蛋白,增强癌细胞间的黏着性;C 正 确. 控制合成一种 RNA,使癌细胞的 DNA 复制受阻,则癌细胞不能无限繁殖;D 错误 【名师点睛】癌细胞的主要特征是能够无限增殖,形态结构发生了变化,细胞表面发生了变 化,细胞癌变后,细胞膜上糖蛋白等物质减少,使得癌细胞之间的粘着性显著降低,容易在 体内分散和转移.. 5.如图是有关真核细胞中某一基因的图示,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 图一所示过程需要图三中分子的帮助,主要发生于细胞核中 B. 作用于图一中①和③的酶的种类是相同的 C. 图二所示过程所需原料是氨基酸 D. 把图一中分子放在含 14N 的培养液中培养两代,子代 DNA 中不含有 15N 的 DNA 占 3/4 【答案】C 【解析】 【详解】A、分析图一:图一表示含有 15N 标记的 DNA 双链,其中①为磷酸二酯键,②为胸 腺嘧啶脱氧核苷酸,③为氢键;分析图二:图二表示翻译过程,其中④为 mRNA,⑤⑥⑦ 为肽链,⑧为核糖体;分析图三:图二表示 tRNA,m 为氨基酸,UGC 为反密码子,图一所 示过程为 DNA 复制,不需要图三中 tRNA 分子的帮助,A 错误; B、图一中作用于图一中①磷酸二酯键的酶是限制酶,作用于③氢键的酶是解旋酶,B 错误; C、图二所示过程表示翻译,所需原料是氨基酸,C 正确; D、把图一中分子放在含 14N 的培养液中培养两代,子代 DNA 共有 4 个,含有 15N 的 DNA 有 2 个,不含有 15N 的 DNA 有 2 个,子代 DNA 中不含有 15N 的 DNA 占 1/2,D 错误。故选 C。 【点睛】本题需要学生能正常识图,并识记 DNA 分子复制的过程及特点;识记遗传信息转录 和翻译的场所、过程、条件及产物,能结合图中信息准确判断各选项。 6. 在黑腹果蝇(2n=8)中,缺失一条点状染色体的个体(单体,如图所示)仍可以存活,而 且能够繁殖后代,若两条点状染色体均缺失则不能存活。若干这样的单体黑腹果蝇单体相互 交配,其后代为单体的比例为( ) A. 1 B. 1/2 C. 1/3 D. 2/3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试题分析: 阅读题干和题图可知,本题涉及的知识有染色体变异和基因的分离定律,明确知识点后梳理 相关的基础知识,然后解析题图结合问题的具体提示综合作答。 【详解】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假设正常黑腹果蝇基因型为 AA,缺失一条点状染色体的个体为 Aa, 单体黑腹果蝇相互交配,即 Aa×Aa→1AA、2Aa、1aa,则后代中有 1/4 的正常个体,有 1/2 的 单体,有 1/4 的个体死亡,所以后代中单体的比例为 2/3,故选 D。 7. 下列关于生命活动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有: ①严重腹泻后只需补充水分就能维持细胞外液正常的渗透压 ②刺激支配肌肉的神经,引起该肌肉收缩的过程属于非条件反射 ③垂体功能受损的幼犬会出现抗寒能力减弱等现象 ④突触后膜上的受体与相应神经递质结合后,就会引起突触后膜的电位变化为外负内正 ⑤在寒冷环境中能促进人体代谢产热的激素主要是胰岛素和肾上腺素 ⑥甲亢病人体内促甲状腺激素的含量低于正常值⑦细胞免疫的存在使得正常机体体内无细胞癌变 ⑧糖尿病患者体内细胞吸收利用血糖的速率加快 A. 一项 B. 两项 C. 三项 D. 四项 【答案】B 【解析】 【详解】严重腹泻会流失大量水分和无机盐,需补充水分和盐分才能维持细胞外液正常的渗 透压,①错误;刺激支配肌肉的神经、引起该肌肉收缩的过程,没有经过完整的反射弧,因 此不属于反射,②错误;垂体通过分泌促甲状腺激素来促进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和分泌,进而 促进细胞代谢、增加产热,所以垂体功能受损的幼犬会出现抗寒能力减弱等现象,③正确; 突触后膜上的受体,若与相应的兴奋性神经递质结合,则会引起突触后膜的电位变化为外负 内正,若与相应的抑制性神经递质结合,则会使突触后膜的电位仍然维持外正内负的静息电 位,④错误;在寒冷环境中能促进人体代谢产热的激素主要是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⑤错 误;甲亢病人体内甲状腺激素的含量高于正常水平,由于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中存在 着负反馈调节机制,因此甲亢病人体内促甲状腺激素的含量低于正常值,⑥正确;在环境中 的致癌因子影响下,可能导致细胞内的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突变,因此正常机体内也会 存在细胞癌变,⑦错误;糖尿病患者,因胰岛 B 细胞受损导致体内胰岛素分泌不足,所以体 内细胞吸收利用血糖的速率减慢,⑧错误。综上所述,供选答案组合,B 项正确,A、C、D 三 项均错误。 【定位】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免疫调节、细胞癌变。 8.下列对图中有关的生物学意义描述正确的是( ) A. 图中体现了激素调节方式的分级调节和反 馈调节,垂体通过合成分泌抗利尿激素作用于肾脏,调节水平衡B. 图中该遗传病一定不是伴 X 染色体显性 遗传病,一定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 C. 图中,对光弯曲的植物而言,若茎背光侧 为 B 对应的生长素浓度,则茎向光侧不可能为 C 对应的浓度 D. 图中若 B 表示 5 片新鲜土豆片放入等量 过氧化氢溶液中的气体变化,则 A 表示 8 片新鲜土豆片放入等量过氧化氢溶液中的气体变化 【答案】C 【解析】 【分析】 生长素对植物的调节具有两重性,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酶通过降低化学反应 的活化能从而加速化学反应的进行,不会改变反应的平衡点,据此分析解答。【详解】A、抗利尿激素是下丘脑合成,垂体释放的,A 错误; B、图中该遗传病可能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也可能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B 错误; C、图中,对向光弯曲的植物而言,若茎背光侧为 B 对应的生长素浓度,由于生长素在单侧光 作用下向背光侧横向运输,所以茎向光侧不可能为 C 对应的浓度,C 正确; D、A、B 产生的气体量不等是由于过氧化氢溶液的量不等,酶的数量只影响达到反应平衡点的 时间,D 错误。 故选 C。 【点睛】本题考查了神经-体液调节、人类遗传病的类型、生长素和酶促反应的相关知识。意 在考查考生的识图能力、识记能力和理解判断能力。 9.下列各项中,幼苗将向光弯曲生长的是( ) A. B. C. D. 【答案】C 【解析】 图中幼苗没有尖端,不能产生生长素,所以幼苗不生长,A 错误;图中幼苗尖端不能感受光刺 激,表现为直立生长,B 错误;图中幼苗的尖端可以感受单侧光的刺激,所以表现为向光生长, C 正确;图中幼苗没有感受光刺激的尖端,但是有含有生长素的琼脂块,所以幼苗表现为直立 生长,D 错误。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根据有无尖端或者生长素判断植物是否生长,有无单侧光和尖端 判断植物是否弯曲生长。 10.“率”是指两个相关的数在一定条件下的比值,有关生物学中几个“率”的叙述不正确的 是( ) A. 对种群的大小和种群密度起决定作用的是出生率和死亡率 B. 生态农业的建立,提高了各营养级间的能量传递效率 C. 种群数量变化的“J”型曲线中,能保持稳定的是种群增长率 D. 适当降低温度可以降低绿色植物 细胞呼吸速率的【答案】B 【解析】 【详解】A 项,出生率和死亡率决定种群密度和种群数量,故 A 项正确。 B 项,食物链能量的传递效率在 10%~20%之间,不能提高,能量只能多级利用,故 B 项错误。 C 项,J 型曲线中,种群增长率不变,种群数量持续增长,故 C 项正确。 D 项,当适当降低温度时,会抑制有关细胞呼吸的酶的活性,所以细胞呼吸速率降低,故 D 项正确。 故选 B。 11.下图关于①②③④四个框图内所包括生物的共同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A. 框图①内都是原核生物,且都能进行有丝分裂,遗传都遵循孟德尔遗传定律 B. 框图②内的生物都不含叶绿素,且都是分解者,都能进行有氧呼吸 C. 框图③内的生物都具有细胞结构,且都有细胞壁,基因上都有 RNA 聚合酶的结合位点 D. 框图④内的生物都是异养生物,且都能分裂生殖,都能够进行固氮 【答案】C 【解析】 【分析】 噬菌体是病毒 没有细胞结构,原核生物没有核膜包被的细胞核. 【详解】A、①中噬菌体是病毒,根瘤菌是原核生物,两者都不能进行有丝分裂,两者的遗传 也都不遵循孟德尔遗传定律,A 错误; B、②中硝化细菌能进行化能合成作用合成有机物,属于生产者,B 错误; C、③中的生物根瘤菌、硝化细菌和蓝藻都是原核生物,衣藻是低等植物,属于真核生物.这 四者都含有细胞壁,并且遗传物质均为 DNA,基因上都有 RNA 聚合酶的结合位点,C 正确; D、④中硝化细菌属于自养型生物,病毒不能分裂生殖,D 错误. 故选:C. 12.最新《自然》载文:科研人员从一种溶杆菌属的细菌中提取一种新型抗生素(Lysocin E), 它能对抗常见抗生素无法对付的超级细菌——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 A. 超级细菌——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抗药性变异来源于突变或基因重组 B. 按照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解释超级细菌形成的实质是:自然选择使耐药性变异定向积累的结 果 C. “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这一超级细菌的形成意味着该种群一定发生了进化 D. 施用新型抗生素(Lysocin E)会使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种群消亡 【答案】C 【解析】 【分析】 生物的变异分为可遗传变异和不遗传变异,可遗传变异的来源有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 体畸变,狭义的基因重组包含自由组合和交叉互换,广义的基因重组包含转基因技术。可遗 传变异是进化的原材料,进化的实质是基因频率的改变,变异具有不定向性,而自然选择是 定向的,是适应进化的唯一因素。 【详解】A、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抗药性变异来源于基因突变,A 错误; B、变异是不定向的,自然选择是定向的,选择了耐药性的细菌,B 错误; C、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这一超级细菌的形成,伴 随着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意味着该种群发生了进化,C 正确; D、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种群中存在着抗新型抗生素的个体差异,使用新型抗生素,不 会使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种群灭绝,D 错误。 故选 C。 13. 下列关于生物技术实践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 常用巴氏消毒法、紫外线杀菌法、高压蒸汽灭菌法为培养基消灭杂菌 B. 腐乳制作过程中,添加料酒、香辛料和盐,均可以抑制杂菌的生长 C. 在 DNA 的粗提取与鉴定实验中常用鸡血细胞作为实验材料 D. 加酶洗衣粉中添加的酶通常含纤维素酶、脂肪酶、淀粉酶和蛋白酶等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 【A、常用巴氏消毒法进行牛奶消毒,用紫外线杀菌法进行环境灭菌,用高压蒸汽灭菌法为培养 基消灭杂菌,A 错误; B、腐乳制作过程中,添加料酒、香辛料和盐,均可以抑制杂菌的生长,同时调味,B 正确; C、在 DNA 的粗提取与鉴定实验中常用鸡血细胞作为实验材料,C 正确; D、加酶洗衣粉中添加的酶通常含纤维素酶、脂肪酶、淀粉酶和蛋白酶等,D 正确。 故选 A。 14. 下列现代生物科技的应用中,不需要进行检测与筛选的是 A. 利用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培育“萝卜—甘蓝” B. 将鼠的骨髓瘤细胞与 B 淋巴细胞融合,制备单克隆抗体 C. 对植物的茎尖进行组织培养获得脱毒苗 D. 将抗虫基因导入植物细胞,培育具有抗虫特性的新植株 【答案】C 【解析】 【分析】 现代生物技术的应用中,有许多技术是需要筛选和检测的,如制备单克隆抗体时,需要用选 择培养基筛选出杂交瘤细胞,还需要进行抗体阳性检测得到能产生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细胞; 植物体细胞杂交过程中,需要筛选出杂种细胞进行组织培养;转基因技术中,需要筛选重组 子和检测目的基因是否导入和表达。 【详解】A、利用植物细胞工程技术培育“白菜一甘蓝”时,需要筛选出白菜一甘蓝杂种细胞 进行培养,A 错误; B、将鼠的骨髓瘤细胞与 B 淋巴细胞融合,需要用选择培养基筛选出杂交瘤细胞,还需进行抗 体阳性检测,得出能产生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细胞,B 错误; C、植物组织培养属于无性生殖,所以对植物的离体组织进行培养,大规模培育优良品种不需 要进行检测与筛选,C 正确; D、将抗虫基因导入植物细胞时,需要检测目的基因是否导入受体细胞和目的基因是否表达, D 错误; 故选 C。 二、不定项选择题 15.科学家以某淡水湿地的芦苇和花叶香蒲为研究对象,在实验室中进行了相关的研究.当其 他条件均适宜时,花叶香蒲和芦苇在不同光照强度和叶面 CO2 浓度条件下的净光合速率分别如图甲、图乙所示(注:光照强度用 PPFD 表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据图甲分析,当叶面 CO2 浓度超过 400μmol/mol 时,限制花叶香蒲净光合速率增加的外界 因素最可能是光照强度 B. 据图乙分析,影响芦苇净光合速率变化的外界因素是光照强度和叶面 CO2 浓度 C. 比较图甲和图乙,当叶面 CO2 浓度为 800μmol/mol 时,光照强度变化对芦苇净光合速率影 响较大 D. 叶面 CO2 浓度为 600μmol/mol 时,用 600PPFD 光照强度分别照射上述两种植物 10 小时, 花叶香蒲积累的有机物多 【答案】ABC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图甲中,在光照强度为 800μmol/m2•s 的条件下,当 CO2 浓度超过 400μmol/mol 时,花叶香蒲净光合速率不再随 CO2 浓度的增加而增加,CO2 浓度相同时,光照强度增强,花 叶香蒲净光合速率增加,所以此时限制花叶香蒲净光合速率增加的外界因素是光照强度。 图乙中,CO2 浓度的增加,光照强度增强,芦苇净光合速率均会增加,所以影响芦苇净光合速 率的外界因素是光照强度和 CO2 浓度。 【详解】A、根据上述分析可知,图甲中当叶面 CO2 浓度超过 400μmol/mol 时,限制花叶香蒲 净光合速率增加的外界因素最可能是光照强度,A 正确; B、据图乙,CO2 浓度的增加,光照强度增强,芦苇净光合速率均会增加,所以影响芦苇净光 合速率的外界因素是光照强度和 CO2 浓度,B 正确; C、比较图甲和图乙,当 CO2 浓度为 800μmol/m2•s 时,光照增强能使芦苇的光合速率增加明 显,故光照强度的变化对芦苇的净光合速率影响较大,C 正确;D、叶面 C02 浓度为 600μmol/mol 时,用 600PPFD 光照强度分别照射上述两种植物 10 小时, 由于芦苇的净光合速率大于花叶香蒲,所以芦苇积累的有机物多,D 错误。 故选 ABC。 【点睛】本题考查细胞代谢、光合作用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 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能用文字、图表以及数学方式等多种表达形式准确地描述生物学方 面的内容。 16.下列有关生物科学研究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孟德尔运用假说-演绎法发现了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 B. 科学家运用放射性同位素示踪技术,证明了 DNA 复制方式是全保留复制、边解旋边复制 C. 摩尔根通过果蝇的红白眼色的遗传实验,证明了基因在染色体上 D. 格里菲思的小鼠肺炎双球菌体内转化实验,通过把 S 型细菌和 R 型细菌经过的不同处理后 注射小鼠,观察小鼠的死亡情况,从而证明了 DNA 是遗传物质 【答案】AC 【解析】 【分析】 1、孟德尔以豌豆为实验材料,运用假说演绎法得出两大遗传定律,即基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 组合定律。 2、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包括格里菲斯体内转化实验和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其中格里菲斯体 内转化实验证明 S 型细菌中存在某种“转化因子”,能将 R 型细菌转化为 S 型细菌;艾弗里体 外转化实验证明 DNA 是遗传物质。 3、沃森和克里克运用建构物理模型的方法构成了 DNA 双螺旋结构模型。 4、萨顿运用类比推理法提出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假说,摩尔根运用假说演绎法证明基因在染色 体上。 【详解】A、孟德尔运用“假说一演绎法”发现了遗传的两大定律,A 正确; B、科学家运用放射性同位素示踪技术,证明了 DNA 的复制方式是半保留复制,B 错误; C、摩尔根通过果蝇的红白眼色的遗传实验,运用“假说一演绎法”证明了基因在染色体上, C 正确; D、格里菲思的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证明了“转化因子”的存在,但不能证实 DNA 是遗传物质, D 错误。 故选 AC。【点睛】本题考查孟德尔遗传实验、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基因在染色体上的探究历程等知 识,要求考生熟悉教材中的基础实验,掌握不同时期不同科学家进行的实验过程、采用的实 验方法及得出的实验结论等,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17.线粒体肌病是一种由线粒体上的基因控制的遗传病。一个红绿色盲基因携带者女性(不患 线粒体肌病)与一个色觉正常但患线粒体肌病的男性婚配,你认为这对夫妇所生子女的发病 风险率及防治对策中科学合理的是( ) A. 线粒体肌病属细胞质遗传,所生子女都患线粒体肌病,因而他们不宜生育后代 B. 所生子女两病兼患的概率为 1/4,且两病兼患者都为男性 C. 所生子女中女儿患病概率为 0,儿子患病率为 1/2,因而建议他们生育女儿 D. 如果妻子已怀孕,需对胎儿进行性别检测;如果已知是男性,还需进行基因检测 【答案】CD 【解析】 【分析】 【详解】 A、线粒体肌病属细胞质遗传(母系遗传),所以他们所生子女都不患线粒体肌病,A 错误; B、线粒体肌病属细胞质遗传(母系遗传),该夫妇所生子女都不患线粒体肌病,因此不会出 现两病兼患的孩子,B 错误; C、该夫妇所生子女都不患线粒体肌病,其中女儿不患红绿色盲,儿子有 1/2 患红绿色盲,所 以建议他们生育女儿,C 正确; D、该夫妇所生子女中女儿患病概率为 0,儿子患病率为 1/2,因而建议他们生育女儿,如果 妻子已怀孕,需对胎儿进行性别检测,若为男性,则还需进行基因检测,D 正确。 故选 CD。 【点睛】 本题考查常见的人类遗传病、伴性遗传等,首先要求考生细胞质遗传(母系遗传)病的特点 和人类红绿色盲的遗传方式;其次能根据题干信息判断亲本的基因型、子代的基因型、表现 型及概率,能准确判断各选项,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18.如图为人体神经元细胞模式图,据图分析错误的是( )A. ④中的物质属于神经递质,释放到⑤的方式是胞吐 B. A 点属于神经元的轴突部分 C. 若抑制该细胞的呼吸作用,将不影响神经兴奋的传导 D. 若刺激 A 点,图中电流计 B 将发生 2 次方向相同的偏转 【答案】CD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左侧为神经元细胞的胞体,①②③分别为线粒体、高尔基体和 内质网;图右侧为突触结构,①②④⑤分别为线粒体、高尔基体、突触小泡、突触间隙。明 确知识点,梳理相关的基础知识,分析题图,结合问题的具体提示综合作答。 【详解】A、④中的物质是神经递质,利用细胞膜的流动性,通过突触前膜的胞吐方式,分泌 到⑤突触间隙,A 正确; B、图中 A 点属于神经元的轴突部分,B 正确; C、由于神经递质的释放要利用细胞膜的流动性,需要消耗能量,同时动作电位恢复时通过主 动运输方式将钠离子排出细胞需要消耗能量,所以若抑制该细胞的呼吸作用,将影响神经兴 奋的传导,C 错误; D、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可双向传导,刺激 A 点,兴奋能向细胞体传导,依次通过两个电极,所 以图中电流计 B 将发生 2 次方向相反的偏转,D 错误。 故选 CD。 【点睛】本题考查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的相关知识,属理解层次。意在考查考生能运用所 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 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的能力。 19.某科研小组调查了高原鼠兔有效洞穴密度对某群落中主要植物种群密度的影响,结果如下 图所示。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可以采用样方法调查高原鼠兔有效洞穴密度 B. 调查结果表明高山嵩草种群属于衰退型 C. 随着有效洞穴密度增加小花草玉梅种群密度有增大趋势 D. 高原鼠兔种群数量迅速增长可能会降低高山嵩草的种群密度 【答案】ACD 【解析】 【分析】 1、对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个体调查种群密度时适宜用标志重捕法,而一般植物和个 体小、活动能力小的动物以及虫卵等种群密度的调查方式常用的是样方法。洞穴是不可移动 的,因此调查洞穴密度可用样方法。 2、种群的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其 中,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出生率和死亡率对种群数量起着决定性作用;年龄 组成可以预测一个种群数量发展的变化趋势。 【详解】A、对于活动能力不强的动物的调查以及不能活动的动物的巢穴的调查均可以采用样 方法,A 正确; B、本研究中调查了高原鼠兔密度与几种植物之间的关系,并没有调查高山嵩草的年龄组成, 所以无法判断它是不是衰退型,B 错误; C、从研究结果看,随着高原鼠兔密度的增大,小花草玉梅的种群密度增大,C 正确; D、图中结果显示,随着高原鼠兔有效洞穴密度的增加,高山嵩草的种群密度减小,说明高原 鼠兔种群数量迅速增长可能会降低高山嵩草的种群密度,D 正确。 故选 ACD。 【点睛】本题结合柱形图,考查种群密度调查、种群特征、生物之间的关系等内容,要求考生掌握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能结合柱形图信息准确判断各项。 20.DNA 聚合酶的功能有( ) A. 使首个游离脱氧核苷酸准确地与模板链上的碱基互补结合 B. 按 3’→5’方向使互补结合的脱氧核苷酸连接成链 C. 使刚结合上的脱氧核苷酸的磷酸基与互补链上最后一个脱氧核糖连接成键 D. 使刚结合上的脱氧核苷酸的脱氧核糖与互补链上最后一个磷酸基连接成键 【答案】C 【解析】 【分析】 DNA 聚合酶催化游离的脱氧核苷酸与 DNA 链上的脱氧核苷酸相连接,形成磷酸二酯键。 【详解】AB、DNA 聚合酶不能从头开始合成 DNA,只能从 3’端延伸 DNA 链,即总是从子链的 5’→ 3’方向延伸,AB 错误; CD、DNA 聚合酶使刚结合上的脱氧核苷酸的磷酸基与互补链上最后一个脱氧核糖连接成磷酸二 酯键,C 正确,D 错误。 故选 C。 三、非选择题 21.某研究者对某一大豆新品种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过程开展研究,首先将大豆种子置于水分、 空气、 光照等条件适宜的环境中培养,定期检测萌发种子的重量变化,结果如图甲所示。再 选取大豆幼苗放在温室中进行无土栽培实验,右图为该幼苗的光合速率、呼吸速率随温度变 化的曲线图,请分析回答有关问题: (1)如图甲所示,实验小组在第 4 天测得的种子吸收的 O2 与释放的 CO2 之比为 1:3,此时大豆细胞内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消耗葡萄糖的比值为____;6 天后种子重量减少的主要原因是 ______,第____天,大豆的光合速率与呼吸速率大致相当。研究者用含 18O 的葡萄糖追踪根细 胞有氧呼吸中的氧原子,其转移途径是_______。 (2)据图乙分析,限制 AB 段 CO2 吸收速率的主要因素是____,若白天温室温度高于 5℃, 则白天温室中 CO2 浓度的变化情况是___,为获得最大经济效益,温室应控制的最低温度为 ___℃。 (3)图乙 C 点时叶肉细胞产生的 O2 的移动方向是____,图中___(填字母)点光合作用制造 的有机物是呼吸作用消耗有机物的两倍。 【答案】 (1). 1:6 (2). 细胞呼吸分解了有机物 (3). 10 (4). 葡萄糖→丙酮酸→ 二氧化碳 (5). 温度 (6). 减小 (7). 20 (8). 从叶绿体→线粒体和从叶绿体→叶肉 细胞外 (9). B、D 【解析】 【详解】(1)设无氧呼吸过程消耗的葡萄糖为 X,则无氧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为 2X,有氧呼 吸消耗的葡萄糖为 Y,有氧呼吸过程吸收的氧气为 6Y,产生的二氧化碳为 6Y,由题意可得关 系式:6Y:(6Y+2X)=1:3,解得;X:Y=6:1.6 天后种子重量减少的主要原因是细胞呼吸 分解了有机物。根据曲线图,第 10 天大豆的呼吸速率与光合速率大致相当。用含 18O 的葡萄 糖追踪根细胞有氧呼吸中的氧原子,其转移途径是葡萄糖→丙酮酸→二氧化碳。 (2)图乙中,限制 AB 段限制光合作用 CO2 吸收速率的主要因素是自变量温度。据图分析, 白天温室温度高于 5℃,植物能够进行光合作用,二氧化碳吸收量大于 0,则白天温室中 CO2 浓度减小。图中的实线表示植物的净光合速率,虚线表示呼吸速率,高于 20℃后实线不再上 升,而虚线继续升高,表明该植物的光合酶对温度的敏感度比呼吸酶对温度的敏感度高,温 室栽培该植物,为获得最大经济效益,应控制的最低温度为 20℃。 (3)图乙 C 点表示光饱和点,此时光合作用大于呼吸作用,叶肉细胞产生的 O2 的移动方向 是从叶绿体→线粒体和从叶绿体→叶肉细胞外。B、D 点均在横轴的上方,净光合速率均大于 0,植物光合作用实际制造的有机物大于细胞呼吸消耗的有机物。B 点、D 点净光合作用与呼 吸作用相等,因此实际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是呼吸作用消耗有机物的两倍。 【点睛】分析图甲中:大豆种子在萌发的过程中有氧呼吸的产物是二氧化碳和水,有氧呼吸 时消耗 1mol 葡萄糖需要吸收 6mol 氧气,产生 6mol 二氧化碳;无氧呼吸的产物是酒精和二氧 化碳,无氧呼吸消耗 1mol 葡萄糖产生 2mol 二氧化碳,根据种子吸收 O2 与释放 CO2 的体积比 可以计算出种子胚细胞的无氧呼吸与有氧呼吸消耗葡萄糖之比。分析图乙中:实验的自变量为温度,因变量为某植物在单位时间内 CO2 的吸收量或 O2 消耗量。 其中 O2 消耗量可以表示呼吸速率随温度变化的曲线;从空气中吸收的 CO2 量表示净光合速率。 因此图中 A 点时,从空气中吸收的 CO2 量为 0,表示此时该植物的光合作用强度刚好等于呼 吸作用强度;超过 A 点时,光合作用大于呼吸作用,此时光合作用二氧化碳的来源有:线粒 体有氧呼吸释放的二氧化碳、从空气中吸收的二氧化碳。 22.玉米是遗传学常用的实验材料,请结合相关知识分析回答: (1)玉米子粒黄色基因 T 与白色基因 t 是位于 9 号染色体上的一对等位基因,已知无正常 9 号染色体的花粉不能参与受精作用。现有基因型为 Tt 的黄色子粒植株 A,其细胞中 9 号染色 体如图一。 ①植株 A 的变异类型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_________。 ②为了确定植株 A 的 T 基因位于正常染色体还是异常染色体上,让其进行自交产生 F1。如果 F1 表现型及比例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说明 T 基因位于异常 染色体上。 ③以植株 A 为父本,正常的白色子粒植株为母本杂交产生的 F1 中,发现了一株黄色子粒植株 B,其染色体及基因组成如图二。该植株出现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未分离。 ④植株 B 在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 3 条 9 号染色体会随机的移向细胞两极并最终形成含 1 条 和 2 条 9 号染色体的配子,那么植株 B 能产生______种基因型的配子。 (2)已知玉米的黄粒对紫粒为显性,抗病对不抗病为显性,控制上述两对性状的基因分别位 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某研究小组选择纯种紫粒抗病与黄粒不抗病植株为亲本杂交得到 F1。F1 自交及测交结果如下表: 表现型杂 交方式 黄粒 抗病 紫粒 抗病 黄粒不 抗病 紫粒不抗 病自交(后 代) 898 305 138 65 测交(后 代) 210 207 139 131 ①上述玉米子粒颜色的遗传遵循_________定律,该定律的实质是_______。黄粒抗病、紫粒 不抗病植株的形成是________________的结果。 ②分析以上数据可知,表现型为________________的植株明显偏离正常值。 【答案】 (1). 缺失 (2). 黄色∶白色=1∶1 (3). 父本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 (4). 4 (5). 基因分离 (6). 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 (7). 基因重组 (8). 不抗病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9 号染色体中的一条染色体缺失了某一片段,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 中的缺失。以植株 A(Tt)为父本,正常的白色籽粒植株(tt)为母本杂交产生的 F1 中,发 现了一株黄色籽粒植株 B,其染色体及基因组成如图二。由于无正常 9 号染色体的花粉不能参 与受精作用,即含有 T 的精子不能参与受精作用,所以黄色籽粒植株 B(Ttt)中有一个 t 来 自母本,还有 T 和 t 都来自父本,由此可见,该植株出现的原因是由于父本减数分裂过程中 同源染色体未分离。 【详解】(1)①根据分析可知,植株 A 的变异类型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缺失。 ②若 T 基因位于异常染色体上,让植株 A 进行自交产生 F1,由于无正常 9 号染色体的花粉不 能参与受精作用,即 Tt 个体产生的雄配子中只有 t 能参与受精作用,雌配子的类型和比例为 T:t=1:1,所以 F1 表现型及比例为黄色(Tt):白色(tt)=1:1。 ③根据上述分析可知,B 植株出现的原因可能是父本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未分离,形成 了 Tt 的花粉,与含 t 的卵细胞结合发育形成了 Ttt 的个体。 ④植株 B 在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 3 条 9 号染色体会随机的移向细胞两极并最终形成含 1 条 和 2 条 9 号染色体的配子,所以可产生的配子有 T、Tt、tt、t 四种,比例为 1:2:1:2,其 中 T 花粉不能参与受精作用。(2)①纯合亲本杂交,子一代自交得到的子二代中黄粒:紫粒≈3:1,子一代测交得到的子 二代中黄粒:紫粒≈1:1,说明玉米子粒颜色的遗传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所以遵循基因的 分离定律;分离定律的实质是减数分裂时,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控制黄粒 与紫粒、抗病与不抗病的两对等位基因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所以其遗传遵循基因的自由 组合定律,因此,黄粒抗病、紫粒不抗病植株的形成是基因重组的结果。 ②根据题意和图表分析可知:表现型为不抗病的植株明显偏离正常值,最可能的原因是害虫 的取食使不抗病个体的后代数较少。 【点睛】本题考查基因的分离定律及应用、染色体变异和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等相关知识。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扣住题干信息“无正常 9 号染色体的花粉不能参与受精作用”结合题图答 题。 23.Ⅰ. 图 1 是当 A 接受一定强度刺激后引起 F 收缩过程示意图。图 2 为图 1 中 D 结构的放 大示意图,请回答: (1)图 2 的结构名称是__________________。 (2)神经纤维 B 在 A 中的细小分枝叫做_________________。用针刺 A 时,引起 F 收缩的现 象被称为______________,针刺引起疼痛,产生痛觉的部位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当兴奋在神经纤维 B 上传导时,兴奋部位的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呈_____________________。 Ⅱ.适宜浓度(10-10mol·L-1)的生长素,可以促进种子的萌发,浓度过高(10-8mol·L-1)的生 长素会抑制种子的萌发。请你根据这一事实来设计实验,验证其正确性。 主要实验材料和用具: 适宜浓度(10-10mol·L-1)和过高浓度(10-8mol·L-1)的生长素溶液、蒸馏水、3 个培养皿、湿 滤纸、玉米种子若干 实验步骤 第一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第三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预期实验结果及相关结论: ①若_______________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若_______________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突触 (2). 感受器(感觉神经末梢) (3). 反射 (4). 大脑皮层 (5). 内正外负 (6). 选饱满程度基本相同的玉米种子各 20 粒分别置于 3 个放有滤纸的培养 皿中,标号为 1、2、3 (7). 向 1 号培养皿中滴加适宜浓度(10-10mol·L-1)的生长素溶液, 2 号培养皿滴加等量高浓度(10-8mol·L-1)的生长素溶液,3 号培养皿滴加等量的蒸馏水 (8). 将 3 个培养皿盖好,放在适宜的相同条件培养,观察其种子萌发情况 (9). 若 1 号培养 皿的种子最早萌发 (10). 说明适宜浓度的生长素溶液促进种子萌发 (11). 若 2 号培养皿 的种子几乎没有发芽 (12). 说明浓度过高的生长素溶液抑制种子萌发 【解析】 【分析】 由图可知,图 1 中 A 是感受器,B 是传入神经,D 是突触,F 是效应器,图 2 中①是突触前膜, ②是突触后膜。兴奋只能从突触前膜传递到突触后膜。 【详解】Ⅰ.(1)图 2 的结构名称是突触,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构成。 (2)神经纤维 B 在 A 中的细小分枝叫做感受器,用针刺 A 时,既刺激感受器,引起 F(效应 器)收缩的现象被称为反射,痛觉的产生部位是大脑皮层。 (3)当兴奋在神经纤维 B 上传导时,兴奋部位的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呈内正外负。 Ⅱ.本实验的目的是证明生长素的作用特点具有两重性,根据给出的实验材料可知,应设置 三组实验,最适浓度的生长素处理组、过高浓度的生长素处理组、蒸馏水处理组,其它无关 变量各组应该相同且适宜,一段时间后,比较各组种子的萌发情况。实验的操作步骤如下: 第一步:选饱满程度基本相同的玉米种子各 20 粒分别置于 3 个放有滤纸的培养皿中,标号为1、2、3; 第二步:向 1 号培养皿中滴加适宜浓度(10-10mol·L-1)的生长素溶液,2 号培养皿滴加等量 过高浓度(10-8mol·L-1)的生长素溶液,3 号培养皿滴加等量的蒸馏水; 第三步:将 3 个培养皿盖好,放在适宜的相同条件下培养,观察其种子萌发情况。 预期实验结果及相关结论: ①若 1 号培养皿的种子最早萌发,则说明适宜浓度的生长素溶液促进种子萌发; ②若 2 号培养皿的种子几乎没有发芽,则说明浓度过高的生长素溶液抑制种子萌发。 【点睛】本题考查神经调节生长素作用特点的实验设计,意在考查考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 应用能力,以及实验的设计和分析能力。 24.请回答以下有关实验的问题: Ⅰ以下是与高中生物实验有关的内容。请回答以下问题: ①生物组织中还原糖的鉴定 ②生物组织中脂肪的鉴定 ③生物组织中蛋白质的鉴定④观 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 ⑤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 ⑥比较过氧化氢酶和 Fe3+的催化效率 ⑦观察根尖分生组织细胞的有丝分裂 ⑧探索淀粉酶对 淀粉和蔗糖的作用 (1)在上述实验过程中,必须借助显微镜才能完成 是________,需要水浴加热的是________, 需要用颜色反应确定的是________(以上均填标号)。 (2)由于实验材料用品或试剂所限,有时候需要设法替代,下列各项处理中正确的是________。 A.做⑦实验时,可用蒜叶代替洋葱根尖 B.做④实验时,可用鸡血红细胞代替紫色洋葱表皮细胞 C.做⑤实验时,可用干净的细沙代替二氧化硅 D.做③实验时,可用龙胆紫代替苏丹Ⅲ染液 Ⅱ、下表是不同浓度的油菜素内酯水溶液对芹菜幼苗生长影响的实验结果 组别 清水 浓度 a 浓度 b 浓度 c 浓度 d 浓度 e 的平均株高(cm) 16 20 38 51 42 24 (1)该实验结果能否说明油菜素内酯对芹菜生长具有两重性?________________, 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完善进一步探究油菜素内酯促进芹菜生长的最适浓度范围的实验步骤: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取同一批种子使其萌发,从中选取株高、长势相同的芹菜幼苗_____________; ③分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喷洒对应组的芹菜幼苗; ④在相同且适宜的条件下培养一段时间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②④⑦ (2). ①⑧ (3). ①②③⑧ (4). C (5). 不能 (6). 该实 验结果只表明 a~e 各种浓度均有促进作用,没体现抑制作用 (7). 在浓度 b 至浓度 d 之间 配制系列浓度梯度的油菜素内酯水溶液 (8). 分为若干组并编号 (9). 用等量且适量的上 述系列梯度浓度的油菜素内酯水溶液 (10). 量并记录芹菜株高,再计算平均值 【解析】 【分析】 生物大分子的检测方法:蛋白质与双缩脲试剂产生紫色反应;淀粉遇碘液变蓝;还原糖与斐 林试剂在水浴加热的条件下产生砖红色沉淀;观察 DNA 和 RNA 的分布,需要使用甲基绿吡 罗红染色,DNA 可以被甲基绿染成绿色,RNA 可以被吡罗红染成红色,脂肪需要使用苏丹 III (苏丹 IV)染色,使用酒精洗去浮色以后在显微镜下观察,可以看到橘黄色(红色)的脂肪 颗粒。据此分析解答。 【详解】Ⅰ、(1)根据题意分析可知:在探索淀粉酶对淀粉和蔗糖的作用实验中,要检验有 无还原性糖生成,需要用到斐林试剂,而加入斐林试剂后要水浴加热,才能出现砖红色沉淀; 在生物组织中还原糖的鉴定实验中,加入斐林试剂后要水浴加热,才能出现砖红色沉淀;生 物组织中蛋白质的鉴定,使用双缩脲试剂,呈紫色反应;生物组织中脂肪的鉴定,用苏丹 III, 显橘黄色;生物组织中脂肪的鉴定、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及观察根尖分生组织细 胞的有丝分裂,都要使用显微镜观察,必须借助显微镜才能完成的是②④⑦,需要水浴加热 的实验是①⑧,需要用颜色反应确定的是①②③⑧。(2)做⑦实验时,蒜叶是不再分裂的细胞,不能代替洋葱根尖;做④实验时,鸡血红细胞没 有细胞壁,且有颜色,不能代替紫色洋葱表皮细胞;做⑤实验时,可用干净的细沙代替二氧 化硅;做③实验时,可用苏丹 IV 代替苏丹Ⅲ染液。故选 C。 Ⅱ、(1)表丙中 a~e 处理都使株高大于清水组,只表现出促进作用,所以不能说明油菜素内 酯对芹莱生长具有两重性。 (2)进一步探究油菜素内酯促进芹菜生长的最适浓度范围,应在低于最大株高两侧的浓度之 间选取浓度梯度,用不同浓度的溶液喷洒对应组的芹菜幼苗,记录株高。实验步骤为:①在 浓度 b 至浓度 d 之间配制系列浓度梯度的油菜素内酯水溶液 ;②均分为若干组并编号;③用 等量且适量的上述系列梯度浓度的油菜素内酯水溶液;④测量并记录芹菜株高,再计算平均 值。 25.胡萝卜素作为一种重要的天然色素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在胡萝卜素的多 种生产方式中,使用三孢布拉氏霉菌进行发酵生产的方法,以及产品的高纯度、无毒副作用 及绿色环保等优点受到人们的广泛重视。请回答下列问题: (1)用平板划线法纯化三孢布拉氏霉菌,通常使用的划线工具是___________,其灭菌方法 是___________。划线的某个平板培养后,第一划线区域的划线上都不间断的长满了菌,第二 划线区域的第一条线上无菌落,其它划线上有菌落。造成划线无菌落可能的操作失误有 _____________。 (2)常用___________法进行活菌计数,但统计的菌落数往往比活菌实际数目低。 (3)不同的材料选用的提取方法不同,根据胡萝卜素具有______________的特点。常用 __________法提取胡萝卜素。提取胡萝卜素时,干燥过程应控制好温度和_____________以防 止胡萝卜素分解。 (4)提取的胡萝卜素样品通过_____________法进行鉴定,确定是否提取到胡萝卜素。 【答案】 (1). 接种环 (2). 灼烧灭菌 (3). 接种环灼烧后未冷却或划线未从第一区域 末端开始 (4). 稀释涂布平板法 (5). 易溶于有机溶剂 (6). 萃取 (7). 时间 (8). 纸层析法 【解析】 试题分析:胡萝卜素的提取:①胡萝卜素的性质:胡萝卜素是橘黄色结晶,化学性质比较稳 定,不溶于水,微溶于乙醇,易溶于石油醚等有机溶剂。②胡萝卜素的提取提取天然胡萝卜 素的方法主要有:一是从植物中提取;二是从大面积养殖的岩藻中获得;三是利用微生物的 发酵生产。③萃取剂:最适宜作胡萝卜素萃取剂的是石油醚。④实验流程:胡萝卜→粉碎→干燥→萃取(石油醚)→过滤_→浓缩→胡萝卜素→鉴定(纸层析法)。 (1)用平板划线法纯化三孢布拉氏霉菌,通常使用的划线工具是接种环,金属用具的灭菌方 法一般采用灼烧灭菌。接种环灼烧后未冷却或划线未从第一区域末端开始,可能导致划线的 某个平板培养后,第一划线区域的划线上都不间断的长满了菌,第二划线区域的第一条线上 无菌落,其它划线上有菌落。 (2)常用稀释涂布平板法法进行活菌计数,但统计的菌落数往往比活菌实际数目低。 (3)不同的材料选用的提取方法不同,根据胡萝卜素具有易溶于有机溶剂的特点;常用萃取 法提取胡萝卜素。提取胡萝卜素时,干燥过程应控制好温度和时间以防止胡萝卜素分解。 (4)提取的胡萝卜素样品通过纸层析法法进行鉴定,确定是否提取到胡萝卜素。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平板划线操作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如①第一次划线及每次划 线之前都需要灼烧接种环灭菌;②灼烧接种环之后,要冷却后才能伸入菌液,以免温度太高 杀死菌种;③划线时最后一区域不要与第一区域相连;④划线用力大小要适当,防止用力过 大将培养基划破。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