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模拟考试生物
一、选择题:
1.下列关于细胞的结构和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所有单细胞生物都可通过溶酶体将进入细胞内的大分子物质水解
B. 溶酶体能将病菌分解后的产物都排出体外
C. 将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和蓝藻置于清水中,细胞形态变化最大
的是蓝藻
D. 核孔和核膜在功能上都具有选择透过性
【答案】D
【解析】
【分析】
1、溶酶体:是单层膜的细胞器内含有多种水解酶;能分解衰老、损伤的细胞器,吞噬并杀死
侵入细胞的病毒或病菌。
2、当细胞内外存在浓度差时,由于生物膜有选择透过性,所以细胞会出现失水或者吸水的现
象。
【详解】A、细菌、蓝藻等单细胞原核生物没有溶酶体,A 错误;
B、溶酶体将病菌分解后,对细胞有用的部分会被细胞重新利用,不会被排出体外,B 错误;
C、由于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没有细胞壁,在清水中会吸水涨破,而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
和蓝藻都含有细胞壁,所以细胞形态变化最大的是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C 错误;
D、核孔和核膜在功能上都具有选择透过性,控制细胞内核质之间的物质交换,D 正确。
故选 D。
【点睛】本题重点是掌握溶酶体的结构和功能、理解质壁分离的条件,由于动物细胞没有细
胞壁所以会吸水涨破。
2.下列有关实验试剂或实验方法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可选用蛋白质溶液、蛋白酶、淀粉酶和双缩脲试剂探究酶的专一性
B. 可选用斐林试剂和蒸馏水在 50~65℃水浴条件下进行蛋白质的鉴定
C. 可用菠菜叶肉细胞观察质壁分离现象
D. 可用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作实验材料观察低温诱导植物染色体数目的变化
【答案】C【解析】
【分析】
1、斐林试剂可用于鉴定还原糖,在水浴加热的条件下,溶液的颜色变化为砖红色(沉淀)。
2、蛋白质可与双缩脲试剂产生紫色反应。
3、把成熟的植物细胞放置在某些对细胞无毒害的物质溶液中,当细胞液的浓度小于外界溶液
的浓度时,细胞液中的水分子就透过原生质层进入到外界溶液中,使原生质层和细胞壁都出
现一定程度的收缩。由于原生质层比细胞壁的收缩性大,当细胞不断失水时,原生质层就会
与细胞壁逐渐分离开来,也就是逐渐发生了质壁分离。
4、低温可以抑制纺锤丝的形成从而诱导植物染色体数目加倍。
【详解】A、双缩脲试剂和蛋白质发生紫色反应,而题干中的蛋白质溶液、蛋白酶、淀粉酶都
是蛋白质,蛋白质分解成多肽依然可以和双缩脲试剂发生反应,所以不能选择这些材料和试
剂鉴定酶的专一性,A 错误;
B、斐林试剂和蒸馏水在 50~65℃水浴条件下进行的是还原糖的鉴定,而不是进行蛋白质的鉴
定,B 错误;
C、菠菜叶肉细胞含有叶绿体,使细胞质呈绿色,所以可以根据叶绿体的位置改变,观察植物
壁分离现象,C 正确;
D、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是高度分化的细胞,不能分裂,所以在低温条件下染色体数目也不
会加倍,D 错误。
故选 C。
【点睛】本题考查课本基础实验的原理和选材,意在考查学生能独立完成“生物知识内容表”所
列的生物实验,理解实验目的、原理、方法和操作步骤,掌握相关的操作技能,能将这些实
验涉及的方法和技能进行综合运用。
3.细胞进行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是线粒体.其中某阶段的过程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 图示过程为有氧呼吸的第二阶段,在线粒体内膜上合成了大量的 ATP
B. 线粒体膜上的蛋白质都是由线粒体 DNA 上的基因控制合成的
C. 图中蛋白质复合体①②均具有运输和催化功能
D. 各项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都来自 ATP 的水解
【答案】C
【解析】
【分析】
从图中看出 NADH 脱下的 H+通过蛋白质复合体进入膜的另一侧,通过结构②的同时,H+和 O2
结合生成了水,并且合成了 ATP。
【详解】A、从图中看出该反应在膜上生成水的同时产生了 ATP,所以是有氧呼吸第三阶段的
反应,A 错误;
B、线粒体膜上的蛋白质有的是由细胞核基因控制合成的,B 错误;
C、蛋白质复合体①催化 NADH 转变成 NAD+,、蛋白质复合体②催化 ADP 和 Pi 生成 ATP,
二者都可以运输 H+,C 正确;
D、各项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主要来自 ATP 的水解,但光合作用的光反应的能量来自于光能,
有的生理活动所需能量可能来自其他高能磷酸化合物,D 错误。
故选 C。
【点睛】本题需要考生分析出图中所表达的含义,得出这是有氧呼吸第三阶段的反应,结合
其过程进行解答。
4.研究表明,黄芪注射液能够通过下调裸鼠移植瘤 CyclinD1 基因的表达进而阻滞肿瘤细胞由
G0 或 G1 期进入 S 期;同时,抗调亡因子 Bcl2 表达显著下降,凋亡关键酶活化的 Caspase- 3 基
因表达增加。下列说法不合理的是( )
A. CyclinD1 基因的表达有利于细胞的增殖
B. Bcl2 表达量升高能促进细胞凋亡
C. 黄芪注射液能促进 Caspase-3 基因的表达
D. 黄芪注射液能够诱导肿瘤细胞的凋亡,进而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
【答案】B
【解析】
【分析】
根据题干信息“黄芪注射液能够通过下调裸鼠移植瘤 CyclinD1 基因的表达进而阻滞肿瘤细胞由 G0 或 G1 期进入 S 期”说明 CyclinD1 基因的表达有利于细胞由 G0 或 G1 期进入 S 期,“抗调
亡因子 Bcl2 表达显著下降,凋亡关键酶活化的 Caspase- 3 基因表达增加”说明黄芪注射液通过
阻止细胞分裂,进而促进细胞凋亡抑制癌细胞的增殖。
【详解】A、根据分析 CyclinD1 基因的表达有利于细胞由 G0 或 G1 期进入 S 期,有利于细胞
的增殖,A 正确;
B、Bcl2 表达量下降促进细胞凋亡,B 错误;
C、根据题干“Caspase-3 基因表达增加”,说明黄芪注射液能促进 Caspase-3 基因的表达,C 正
确;
D、根据分析,黄芪注射液通过阻止细胞分裂,促进细胞凋亡抑制癌细胞的增殖,D 正确。
故选 B。
【点睛】本题关键是从题干中的信息得出黄芪注射液发挥作用的机理。
5.下图是某种二倍体动物体内发生的细胞内染色体数目变化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着丝点(粒)分裂发生在 DE、HI、JK 段
B. 基因重组发生在 AB 和 KL 段
C. CD 段细胞为次级卵母细胞或第一极体
D. AB 段同源染色体对数为 10 对,核 DNA 与染色体之比始终为 2: 1
【答案】C
【解析】
【分析】
分析曲线图:图示为某种动物细胞生活周期中染色体数目变化图,其中 AB 表示减数第一次分
裂过程;CD 段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和中期;EF 段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GH 段表示
减数第二次分裂末期;HI 表示受精作用,IJ 表示有丝分裂间期、前期和中期;KL 表示有丝分
裂后期;LM 表示有丝分裂末期。根据受精受精作用发生在该生物体内,判断该生物为雌性。
【详解】A、着丝点分裂发生在有丝分裂后期和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即 DE 段和 JK 段,A
错误;
B、基因重组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和后期,即 AB 段,B 错误;C、CD 段是减数第二次分裂的细胞,同时该生物是雌性个体,所以可以是次级卵母细胞和第
一极体,C 正确;
D、AB 段包括卵原细胞,其 DNA 和染色体之比为 1∶1,D 错误。
故选 C。
【点睛】本题考生要掌握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的变化规律,并形成统一的
整体,易错点根据题干信息分析该个体是雌性动物判断 C 选项。
6.某植物长叶形对圆叶形为显性,抗病对易感病为显性。现有长叶形抗病与质叶形易感病植株
杂交,F1 均为长叶形抗病植株。若 F2 自交获得 400 株,其中圆叶形易感病植株为 64 株,则 F2
中杂合圆叶形抗病植株所占的比例是( )
A. 16% B. 8% C. 32% D. 10%
【答案】B
【解析】
【分析】
长叶形对圆叶形为显性,用 Aa 表示,抗病对易感病为显性用 Bb 表示,长叶形抗病与质叶形
易感病植株杂交,F1 均为长叶形抗病植株,说明亲本基因型是 AABB 和 aabb,F1 全是 AaBb,
F2 中圆叶形易感病植株 aabb 为 64 株,比例为 4/25,说明 ab 的比例为 2/5,说明两对基因不遵
循自由组合定律。
【详解】根据分析,两对基因不遵循自由组合定律,因此这两对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
并且发生了交叉互换,ab 的比例为 2/5=0.4,AB 的比例和 ab 相等为 0.4,Ab=aB=(1-0.4×2)
/2=0.1,因此杂合圆形抗病植株 aaBb 的比例为 2×0.1×0.4=0.08=8%。
故选 B。
【点睛】本题关键是从 F2 中圆叶形易感病植株的比例分析出 ab 配子的比例,结合连锁互换定
律进行计算。
7.酶联免疫是临床上广泛使用的免疫学检测方法,其原理是酶与抗体结合(结合不改变抗体的
免疫特性.也不影响酶的活性);使用酶标记抗体与吸附在载体上的抗原特异性结合后,底物
可在酶作用下发生变化出现颜色反应,通过底物的颜色反应来判定有无相应的免疫反应,进
而做出诊断。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颜色反应的深浅与待测标本中相应抗原的量呈正比
B. 颜色反应的出现是由于酶标记抗体和相应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导致的
C. 一种酶标记抗体可以检测多种抗原D. 该检测方法简单、稳定、有效,因此可以不用注意环境因素的影响
【答案】A
【解析】
【分析】
1、抗原是指能引起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的物质.抗原的特点:(1)异物性,但也有例
外:如癌细胞、损伤或衰老的细胞;(2)大分子性:抗原多数是蛋白质,其结构较复杂,分
子量较大;(3)特异性:抗原决定簇(病毒的衣壳)。
2、抗体指机体的免疫系统在抗原刺激下,由 B 淋巴细胞或记忆细胞增殖分化成的浆细胞所产
生的、可与相应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免疫球蛋白.主要分布在血清中,也分布于组织液及
外分泌液中。
【详解】A、根据题干信息“酶标记抗体与吸附在载体上的抗原特异性结合后,底物可在酶作
用下发生变化出现颜色反应”所以抗原的数目越多,与抗体结合的数目越多,酶催化的反应越
多,颜色越深,A 正确;
B、颜色反应的出现的直接原因是底物可在酶作用下发生变化出现颜色反应,B 错误;
C、抗体和抗原的结合有特异性,所以一种酶标记抗体可以检测一种抗原,C 错误;
D、在使用该方法时,需要考虑对环境的影响,D 错误。
故选 A。
【点睛】本题关键是根据题干的信息分析出酶联免疫方法的基本使用原理。
8.下列关于神经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神经元的轴突越长,传到突触前膜的神经冲动就越弱
B. 刺激强度越大,突触前膜释放的神经递质越多,突触后膜产生的动作电位越大
C. 只要有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就会引起突触后膜膜电位改变
D. 神经递质只有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才能发挥作用
【答案】D
【解析】
【分析】
1、神经冲动在神经纤维上传导的方向是由兴奋区→未兴奋区,纤维膜内电流的方向兴奋区→
未兴奋区,膜外电流方向是未兴奋区→兴奋区,所以神经冲动传导的方向与膜内方向相同,
与膜外方向相反;
2、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使下一个神经元产生兴奋或抑制,兴奋只能从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递给另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
或树突,因此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只能是单向的。
【详解】A、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由于 Na+和 K+的流动引起的,与神经元的轴突的长短
没有关系,A 错误;
B、突触前膜释放的递质的量与刺激强度没有关系,B 错误;
C、递质与后膜结合引起后膜电位的改变需要一定的递质的含量,C 错误;
D、神经递质只有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后,引起后膜电位的改变,才能发挥作用,D 正确。
故选 D。
【点睛】本题是需要考生在理解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神经元之间的传递的过程中理解
其影响因素,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具有“全有”或“全无”的特点。
9.下列有关植物激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生长素浓度过高会促进乙烯的合成,乙烯含量增高会抑制生长素促进细胞分裂的作用
B. 将黄化苗茎段纵切后浸入蒸馏水中,半边茎的弯曲状况可反映内源生长素的作用效果
C. 细胞分裂素起作用时,细胞内的 ATP 含量会明显下降
D. 未成熟的种子产生的生长激素能促进子房发育成果实
【答案】B
【解析】
【分析】
激素的种类和作用:
激素
名称
合成部位 生理作用 应用
赤霉
素
主 要 是 未 成 熟 的 种
子、幼根和幼芽
促进细胞伸长,从而引起植株增高;
促进种子萌发和果实发育
促进矮生性植物茎秆伸
长;解除种子休眠,提
早用来播种
细胞
分裂
素
主要是根尖 促进细胞分裂和组织分化
蔬菜贮藏中,常用它来
保持蔬菜鲜绿,延长贮
藏时间
乙烯 广 泛 存 在 于 多 种 植 促进果实成熟 促进香蕉、凤梨等果实物的组织中,成熟的
果实中更多
成熟
脱落
酸
根冠、萎蔫的叶片等,
将 要 脱 落 的 器 官 和
组织中含量多
抑制细胞分裂,抑制植物的生长,
也能抑制种子的萌发;促进叶和果
实的衰老和脱落
落叶或棉铃在未成熟前
的大量脱落
【详解】A、生长素的主要作用是促进细胞伸长,而不是促进细胞分裂,A 错误;
B、由于生长素的分布不均可以使植物相光弯曲生长,所以将黄化苗茎段纵切后浸入蒸馏水中,
半边茎的弯曲状况可反映内源生长素的作用效果,B 正确;
C、细胞内的 ATP 含量是相对稳定的,不会明显下降,如果细胞需要的能量较多,可以和 ADP
快速转化满足细胞对能量的需求,C 错误;
D、生长激素是动物垂体细胞产生的激素,在植物体内不存在,D 错误。
故选 B。
【点睛】本题需要考生掌握各种植物激素的作用特点,理解 ATP 和 ADP 的相互转化机制,区
分生长素和生长激素。
10.下图为养殖场某鱼群的数量变化曲线,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生产上常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该鱼群的种群密度
B. 据图可知,该鱼群的环境容纳量为 K2
C. 鱼群中幼鱼生活于水体上层,成鱼生活于水体下层,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
D. 人工养殖过程中物质和能量的投入量与鱼群的增长呈正相关
【答案】A
【解析】【分析】
1、估算种群密度时,常用样方法和标记重捕法,其中样方法适用于调查植物或活动能力弱,
活动范围小的动物,而标记重捕法适用于调查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
2、环境容纳量指特定环境所能容许的种群数量的最大值,环境容纳量是环境制约作用的具体
体现,有限的环境只能为有限生物的生存提供所需的资,环境容纳量的实质是有限环境中的
有限增长。
3、群落垂直结构指群落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层现象。
【详解】A、鱼通常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所以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该鱼群的种群密度,
A 正确;
B、从图中可知,从 t5 时间后,种群数量在 K1 附近波动,说明其 K 值为 K1,B 错误;
C、鱼群中幼鱼和成鱼是同一个物种,其在空间的分布不是群落的垂直结构,C 错误;
D、由于环境容纳量是有限的,所以鱼群的增长随着投入的增加先不断增加,后保持不变,D
错误。
故选 A。
【点睛】本题错点是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是针对群落水平 特征,不是种群特征。
11.某农田弃耕一段时间后 ,逐渐出现杂草、灌木及小型动物。不列有关叙述正确的的是( )
A. 由于灌木丛较高,灌木遮挡草本植物,导致群落对光的利用率减少
B. 经过漫长的演替过程,该地必然能形成森林群落
C. 群落演替过程中,各影响因素常处于动态变化中,适应变化的种群数量增长或维持,不适
应变化的种群数量减少甚至被淘汰
D. 为加速群落演替,可构建人工林以缩短演替时间,对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有积极作用
【答案】C
【解析】
【分析】
弃耕农田上的演替过程:草本阶段→灌木阶段→乔木阶段;群落演替的根本原因在于群落内
部,所以不遭受外界干扰因素时也会发生演替;随着群落演替的进行,植物类型逐渐增加,
分层现象会更加明显,光能利用率提高,但能量传递效率不变,保持在 10%~20%之间。
【详解】A、随着草本植物演替至灌木阶段,群落结构变得复杂所以群落对光的利用率增加,
A 错误;
B、能否演替至森林阶段还取决于环境,如果是在干旱的地方,只能演替至草本或者灌木阶段,
的B 错误;
C、群落演替过程中,由于群落内部存在着生存斗争,所以各影响因素常处于动态变化中,适
应变化的种群数量增长或维持,不适应变化的种群数量减少甚至被淘汰,C 正确;
D、人工林结构简单,不利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D 错误。
故选 C。
【点睛】本题考查群落的演替的知识,识记其基本内容即可。
12.对制备单克隆抗体与培育番茄一马铃薯的共同点表述不正确的是( )
A. 都利用了细胞膜的流动性
B. 都可以用电激的方法促融
C. 培养环境中都需要有适量的二氧化碳
D. 都需要用适宜种类的激素处理
【答案】D
【解析】
【分析】
1、单克隆抗体的制备
(1)制备产生特异性抗体的 B 淋巴细胞:向免疫小鼠体内注射特定的抗原,然后从小鼠脾内
获得相应的 B 淋巴细胞;
(2)获得杂交瘤细胞
①将鼠的骨髓瘤细胞与脾细胞中形成的 B 淋巴细胞融合;
②用特定的选择培养基筛选出杂交瘤细胞,该杂种细胞既能够增殖又能产生抗体。
(3)克隆化培养和抗体检测;
(4)将杂交瘤细胞在体外培养或注射到小鼠腹腔内增殖;
(5)提取单克隆抗体:从细胞培养液或小鼠的腹水中提取。
2、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就是将不同种的植物体细胞原生质体在一定条件下融合成杂种细胞,
并把杂种细胞培育成完整植物体的技术。
【详解】A、单克隆抗体与培育番茄一马铃薯的制备过程都需要将细胞融合,所以都利用了细
胞膜的流动性,A 正确;
B、植物体细胞杂交和动物细胞融合都可以使用电激的方法促融,B 正确;
C、单克隆抗体的制备要利用动物细胞培养技术,需要二氧化碳调节 pH,而植物体细胞杂交
过程中培育完整的植株需要二氧化碳促进植物进行光合作用,C 正确;D、单克隆抗体的制备不需要激素的作用,D 错误。
故选 D。
【点睛】本题考查动物细胞融合和植物体细胞杂交的知识,识记其原理和基本过程。
13.羊奶的脂肪颗粒体积为牛奶的三分之一,更利于人体吸收,其维生素及微量元素含量明显
高于牛奶,并且长期饮用羊奶不会引起发胖。欲利用胚胎工程技术加快高产奶的萨能山羊的
繁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为使萨能母羊超数排卵,可在其饲料中添加适量的促性腺激素
B. 卵裂期的细胞数量增加,但细胞的体积和细胞内有机物的种类会减少
C. 为提高胚胎利用率,可采用胚胎分割移植等无性繁殖技术
D. 生产上可选用原肠胚细胞进行性别鉴定
【答案】C
【解析】
【分析】
胚胎工程指对动物早期胚胎或配子所进行的多种显微操作和处理技术,如体外受精、胚胎移
植、胚胎分割、胚胎干细胞培养等技术;经过处理后获得的胚胎,还需移植到雌性动物体内
产生后代,以满足人类的各种需求。
【详解】A、促性腺激素的本质是多肽,如果饲喂会被消化道中的消化酶分解,所以不能饲喂,
A 错误;
B、卵裂期细胞内的有机物种类会增加,B 错误;
C、为提高胚胎利用率,可采用胚胎分割移植等无性繁殖技术,C 正确;
D、性别鉴定是在囊胚期利用滋养层细胞作性别鉴定,D 错误。
故选 C。
【点睛】本题考查胚胎工程的相关知识,考生生要能够识记受精作用的过程及两道屏障;识
记卵裂期细胞的特点;明确原肠胚期已经发生了细胞的分化,细胞的全能性受到限制。
14.关于微生物培养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将允许特定种类的微生物生长的培养基称作选择培养基
B. 利用加入刚果红的含纤维素培养基培养细菌,根据透明圈大小来筛选出能分解纤维素的细
菌
C. 可以根据伊红美蓝培养基上红棕色菌落的数目,计算出水样中大肠杆菌的数量
D. 用加入酚酞指示剂且以尿素为唯一氮源的培养基培养细菌,若培养基变红,则该细菌能够分解尿素
【答案】A
【解析】
【分析】
1、选择培养基是指在微生物学中,将允许特定种类的微生物生长,同时抑制或阻止其他种类
微生物生长的培养基。使用选择培养基可以富集筛选目的微生物。
2、鉴别培养基是依据微生物产生的某种代谢产物与培养基中特定试剂或化学药品反应,产生
明显的特征变化而设计。
【详解】A、允许特定种类的微生物生长,同时抑制或阻止其他种类微生物生长的培养基称为
选择培养基,A 正确;
B、筛选分解纤维素的细菌是根据是否产生透明圈,B 错误;
C、大肠杆菌在伊红美蓝培养基上生长时菌落呈黑色,C 错误;
D、鉴定尿素分解菌的试剂是酚红指示剂,D 错误。
故选 A。
【点睛】本题考查常见的选择培养基和鉴别培养基,考生根据微生物的生长习性,在熟记教
材的基础上识记常见的选择培养基和鉴别培养基。
二、选择题:
15.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内环境稳态是草履虫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B. 细胞分化使黑藻细胞趋向专门化,有利于提高各种生理功能的效率
C. 反射是变形虫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
D. 在生命系统的各个层次上,都普遍存在着稳态现象
【答案】BD
【解析】
【分析】
1、细胞分化是指在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多个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
能上发生一系列稳定性差异的过程。
2、内环境的概念: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叫做内环境,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
【详解】A、草履虫是单细胞生物,不存在内环境,A 错误;
B、黑藻是多细胞生物,通过细胞分化使细胞出现分工,使细胞趋向专门化,有利于提高各种生理功能的效率,B 正确;
C、变形虫是单细胞动物,没有神经调节,C 错误;
D、在生命系统的各个层次上,都普遍存在着稳态现象,D 正确。
故选 BD。
【点睛】本题重点是抓住单细胞生物没有内环境、神经调节和细胞分化的现象。
16.下列有关酵母菌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面团“发起”是酵母菌产生了二氧化碳
B. 泡菜坛子里有时长出的一层白膜是产膜酵母的繁殖
C. 葡萄糖是细胞进行有氧呼吸最常利用的物质.实验过程中提供 18O2,则 18O2 进人酵母菌细
胞后,最先出现的放射性化合物是 C18O2
D. 低温干燥条件能使酵母菌处于休眠状态;温度适宜时,酵母菌就停止休眠并进行代谢活动
【答案】CD
【解析】
分析】
酵母菌是兼性厌氧型微生物,在有氧的条件下将葡萄糖彻底分解成 CO2 和 H2O,在无氧条件
下将葡萄糖分解成酒精和 CO2。
【详解】A、面团“发起”是酵母菌产生了二氧化碳,A 正确;
B、泡菜坛子里有时长出的一层白膜是产膜酵母的繁殖,B 正确;
C、酵母菌利用 O2 进行有氧呼吸时,O2 参与有氧呼吸第三阶段的反应和[H]反应生成水,所以
最先出现的放射性化合物是 H218O,C 错误;
D、酵母菌活化恢复代谢通常还需要加入水,D 错误。
故选 CD。
【点睛】本题考查酵母菌的知识,识记酵母菌的代谢过程,结合泡菜制作和固定化细胞的内
容进行分析解答。
17.为研究果园害虫的治理机制,某研究小组对生态果园和对照果园中的害虫及其天敌做了数
量统计,相关数据如下表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害虫 天敌单位:个/
株 卷叶蛾 蚧虫 食心虫 草蛉 异色瓢虫 螳螂
【生态果园 15.2 0.54 19.7 0. 47 0.29 0.33
对照果园 50 2.67 42.3 0 0.16 0.02
A. 为控制虫害,在生态果园中采取了树下种草 措施,则昆虫的种类和数量都将增加
B. 调查害虫种群数量时,可与蝗虫种群调查一样采用样方法
C. 对照果园喷施一次 DDT 后,天敌将大量死亡,害虫数量会反弹
D. 蚧虫总能量最多只有瓢虫总能量的 10 倍
【答案】BCD
【解析】
【分析】
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有:样方法、标记重捕法。样方法适用于植物和活动能力较弱的动物,
一般要求取样时要随机取样,样方大小合适,并且要求样本数目足够大。标记重捕法一般用
于活动能力较强的动物。
【详解】A、在树下种草,使群落的结构更加复杂,可以为昆虫提供栖息空间,所以昆虫的种
类和数量都将增加,A 正确;
B、卷叶蛾、蝗虫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不能采用样方法调查,B 错误;
C、喷施一次 DDT 后,害虫和天敌的数量都将减少,C 错误;
D、能量传递效率 10%-20%是在营养级之间的传递效率,而不是在两个种群之间,由于不清楚
表格中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所以不能明确蚧虫和瓢虫总能量之间的关系,D 错误。
故选 BCD。
【点睛】本题难点是 D 选项中明确生物能量的关系及传递效率是在营养级之间进行计算。
18.下列有关遗传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在杂交后代中,同时出现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现象叫做性状分离
B. 萨顿通过类比推理方法推论出基因和染色体行为存在平行关系
C. 抗维生素 D 佝偻病女性患者发病程度与男性相似
D. 性状是由基因决定的,基因与性状之间均具有对应关系
【答案】ACD
【解析】
的【分析】
1、性状分离是指杂种后代同时出现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现象;
2、抗维生素 D 佝偻病是 X 显性遗传病,女患者多于男患者;
3、性状由基因和环境共同决定。
【详解】A、性状分离是指杂种后代同时出现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现象,A 错误;
B、萨顿通过类比推理方法推论出基因和染色体行为存在平行关系,B 正确;
C、抗维生素 D 佝偻病女性患者有 XDXD 和 XDXd 两种基因型,后者比前者发病轻,男性只有
XDY 一种基因型,发病程度与 XDXD 类似,C 错误;
D、性状是由基因控制同时又受环境影响,基因与性状之间并不是简单的一一对应的关系,有
的情况下一个基因决定多个性状,有的情况下一个性状由多个基因决定,D 错误。
故选 ACD。
【点睛】本题考查基因、蛋白质与性状的关系,要求考生识记基因控制性状的两条图解及实
例,掌握基因型、表现性及环境之间的关系,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19.骡是马(2n=64)和驴(2n= 62)杂交产生的,具有力量大、耐力强,健壮等优点,其中公
驴和母马所生为马骡,反之为驴骡。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母马和公驴能够杂交产生后代说明马和驴之间无生殖隔离
B. 骡的力量大、耐力强等优点体现了杂种优势
C. 马和驴杂交后代会形成 61+XX 和 61+ XY 两种受精卵,分别发育成雌雄骡
D. 骡在自然状态下,因同源染色体联会紊乱,不能产生可育生殖细胞
【答案】AD
【解析】
【分析】
1、地理隔离是物种形成的量变阶段,生殖隔离是物种形成的质变时期,只有地理隔离而不形
成生殖隔离,能产生亚种,但绝不可能产生新物种。
2、生殖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关键,是物种形成的最后阶段,是物种间的真正界限。生殖隔离有
三种情况:不能杂交;杂交不活;活而不育。
【详解】A、由于母马和公驴产生的驴骡不可育,所以马和驴之间有生殖隔离,A 错误;
B、骡的力量大、耐力强等优点综合了马和驴的优势,所以体现了杂种优势,B 正确;
C、公驴产生的配子是 30+X 或 30+Y,母马产生的配子是 31+X,所以马骡的染色体组成是
61+XX(雌骡)或 61+XY(雄骡),母驴产生的配子是 30+X,公马产生的配子是 31+X 或 31+Y,所以驴骡的染色体组成是 61+XX(雌骡)或 61+XY(雄骡),C 正确;
D、在自然状态下,如果在减数分裂过程中骡体内来自马和驴的染色体分别移向一极,则可能
产生可育的配子,D 错误。
故选 AD。
【点睛】本题需要考生掌握骡的形成过程,结合生殖隔离的概念进行理解。
20.科学家在加拉帕戈斯群岛海底中的火山口发现了热泉,海水温度可高达 300℃。在热泉附
近生活着众多热水生物,如长达三米而无消化器官、全靠硫细菌提供营养的管栖蠕虫,蛤类
和细菌等。这些生物生活在一个高温,高压,缺氧,偏酸和无光的环境中,硫细菌利用热泉
喷出的硫化物(如硫化氢)所得到的能量还原二氧化碳,制造有机物。其他动物以这些细菌
为食物来维持生命。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热泉周围的硫细菌等自养生物构成了该生态系统的基石
B. 深海热泉生态系统生物种类丰富是共同进化的结果
C. 该生态系统的特殊之处在于通过硫细菌化能合成作用生产有机物的“黑暗食物链”
D. 管栖蠕虫和硫细菌为捕食和被捕食的关系
【答案】ABC
【解析】
【分析】
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
成分 构成 作用(主要生理过程)
营养
方式
地位
非 生
物 成
分
非 生 物 的
物 质 和 能
量
光、热、水、土,
气
为生物提供物质和能量
生产者
绿色植物、光合细
菌、化能合成细菌
将无机物转变成有机物
(光合作用、化能合成用)
自养
型
生 态 系 统
的基石
生 物
成分
消费者
动物、寄生微生物、
根瘤菌
消费有机物(呼吸作用)
异养
型
生 态 系 统
最 活 跃 的
成分分解者 腐生微生物
分解动植物遗体(呼吸作
用)
生 态 系 统
的 关 键 成
分
【详解】A、硫细菌等自养生物属于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基石,A 正确;
B、深海热泉生态系统生物种类丰富是共同进化的结果,B 正确;
C、该生态系统与其他生态系统不同的地方是硫细菌化能合成作用生产有机物进而维持整个生
态系统的运转,形成“黑暗食物链”,C 正确;
D、管栖蠕虫无消化器官,所以可以推测是直接吸食细菌的营养物质,二者之间不是捕食关系,
D 错误。
故选 ABC。
【点睛】本题利用海底的生态系统进行相关知识的考查,难点是 D 选项中管栖蠕虫需要从题
干中“无消化器官”推测出与细菌不是捕食的关系。
三、非选择题:
21.油菜(油料作物)在生长过程中存在明显的光合器官演替的过程,落花后叶片大量凋落,
角果皮成为生育后期最主要的光合器官,其绝大多数叶绿体分布在外表皮(气孔密度小)和
中果皮(细胞排列紧密)。为了探究不同施钾量对角果皮光合作用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某研究
小组通过田间实验,设置了 3 个钾肥梯度(0、60、120 kg/hm2),分别表示不施钾肥处理
(K0)、钾肥施用不足处理(K60)和推荐施钾肥量处理(K120)。研究了不同钾肥用量下油
菜角果皮面积及光合特性。结果如表所示有答下列问题:
施钾处理 单株角果皮面积
K0 1619±49c
K60 1962±122b
K120 2709±149a
表 1 施钾量对油菜角果形态的影响
施钾处理 A/µmol•m-2•s-1 g5/mol•m-2•s-1 Ci/µmol•mol-1 Cc/µmol•mol-1
K0 6.18 0.08 254.2 59.7K60 7.68 0.11 272.4 135.9
K120 9.81 0.12 250.8 103.0
A:净光合速率;g5:气孔导度;Ci:胞间 CO2 浓度;Cc:叶绿体 CO2 浓度。
表 2 施钾量对油菜角果皮 CO2 传输特征参数的影响
(1)该油菜的叶绿体分布在___________中,根对 K+吸收速率主要受_________________影响,
一次性施钾肥过多易引起烧苗现象,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析表 1 可得出随着施钾肥量增加可以____________________,从而增大油菜生育后期
的光合作用强度。
(3)分析表 2 推测增施钾肥可以提高角果皮的净光合速率的原因可能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大田种植中,如何提高光能利用率,通过本试验,对我们的启示是
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叶肉细胞和角果皮细胞 (2). 载体蛋白和能量(或氧气浓度) (3). 一
次性施钾肥过多看,可能造成土壤溶液浓度大于细胞液浓度,造成细胞失水 (4). 增大单株
角果皮面积 (5). 增施钾肥能够提高角果皮的气孔导度从而使叶绿体 CO2 浓度提高,暗反
应速率升高 (6). 适当增施钾肥
【解析】
【分析】
从表格中看出,随着钾肥施用量的增加,单株角果皮面积不断增加,净光合作用速率和气孔
导度不断增加。
【详解】(1)从题干信息“落花后叶片大量凋落,角果皮成为生育后期最主要的光合器官”,可
以推测油菜的叶绿体分布在叶肉细胞和角果皮细胞中;根对 K+吸收方式是主动运输,需要载
体蛋白和呼吸作用提供的能量,而能量主要由有氧呼吸提供,所以受到载体蛋白和能量(氧
气浓度)的影响;一次性施钾肥过多看,可能造成土壤溶液浓度大于细胞液浓度,造成细胞
失水,进而引起植株“烧苗”。
(2)从表 1 看出随着施钾肥量增加可以增大单株角果皮面积。
(3)分析表 2 施用钾肥提高了气孔导度,进而使叶绿体 CO2 浓度提高,暗反应速率升高。
(4)通过本实验,适当施用钾肥可以提高气孔导度进提高光能利用率。【点睛】本题需要考生结合表格分析出随着钾肥的增加对光合作用的影响,重点是对表格数
据的分析。
22.近几年冬季甲型、乙型流感频发,临床发现某药物疗效显著。回答下列问题:
(1)人体感染流感后,体内____________ 、___________(激素)分泌量增加,导致体温升
高。其中前者在某些条件下也可以作为神经递质起作用。正常情况下,人体可以通过
____________调节机制使体温恢复正常水平。
(2)研究显示在口服该药物后,其活性代谢产物在肺、气管、支气管、肺泡、中耳等部位出
现积聚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该药物被吸收后通过转化为活性代谢产物而由尿液排出体外。此过程中,肾小管腔中的
渗透压__________, 尿量增加。
(4)该药物能预防甲型、乙型流感,但不能取代流感疫苗的预防作用,原因是
____________。
【答案】 (1). 肾上腺素 (2). 甲状腺激素 (3). 负反馈(或神经—体液) (4). 其
活性代谢产物在体内通过体液途径运输 (5). 升高 (6). 该药物对流感 预防作用仅在用
药时才具有;而接种流感疫苗能产生记忆细胞,记忆细胞可以在抗原消失后很长时间内保持
对这种抗原的记忆,达到长期预防流感的效果
【解析】
【分析】
1、体内水少或吃的食物过咸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感受器受到刺激→垂体释放抗
利尿激素多→肾小管、集合管重吸收增加→尿量减少。
2、人体在寒冷环境下体温的调节:寒冷环境→皮肤冷觉感受器→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增加
产热(骨骼肌战栗、立毛肌收缩、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减少散热(毛细血管收缩、汗腺分
泌减少)→体温维持相对恒定。
3、为了预防疾病,我们常常注射疫苗,疫苗相当于免疫反应中的抗原,引起机体产生相应的
抗体和记忆细胞预防疾病。
【详解】(1)人体内的肾上腺素(可以作为神经递质)和甲状腺激素可以促进物质氧化分解
释放能量,这在两种激素的分泌量增加会使体温升高;正常情况下,人体的各项指标是保持
相对的稳定,例如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会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功能,使其分泌的 TRH 和 TSH
的含量降低,进而降低甲状腺激素的分泌,这是一种负反馈调节;同时在人体内有相应的神
经-体液进行调节。
的(2)口服该药物,药物进入消化道被消化器官(小肠)吸收,其代谢的产物在体内通过体液
途径运输至肺、气管、支气管、肺泡、中耳等部位,所以在这些部位出现聚集。
(3)由于尿液中含有活性代谢产物,所以肾小管腔中的渗透压升高。
(4)由于该药物对流感的预防作用仅在用药时才具有;而接种流感疫苗能产生记忆细胞,记
忆细胞可以在抗原消失后很长时间内保持对这种抗原的记忆,达到长期预防流感的效果,所
以该药物不能取代疫苗。
【点睛】本题需要考生掌握体温调节、水盐调节、疫苗的作用机理等基础知识,难点解答
(2)时可以将该物质和激素作用的特点进行类比,解答(4)需要结合药物和疫苗的作用机
理。
23.实时荧光定量 PCR 简称 qPCR,灵敏度高特异性好,是目前检测微小残留病变的常用方法。
将标有荧光素的 Taqman 探针与待测样本 DNA 混合后,在变性、复性、延伸的热循环中,与
待测样本 DNA 配对结合的 Taqman 探针被 Taq 酶切断,在特定光激发下发出荧光(如下图所
示),随着循环次数的增加,荧光信号强度增加,通过实时检测荧光信号强度,可得 Ct 值(该
值与待测样本中目的基因的个数呈负相关)。
(1)做 qPCR 之前,需要先根据目的基因的核苷酸序列合成__________。除此之外,qPCR
的反应体系还需要加入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
(2)在反应过程中,___________为新链的合成提供能量。
(3)医务人员对三位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由 B 基因过量表达导致)进行治疗后,想检测
治疗效果,利用上述技术写出实验思路和简要结果分析。
实验思路:__________________简要结果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1). 引物和 Taqman 探针 (2). 待测样本(模板 DNA) (3). dNTP (4).
热稳定的 DNA 聚合酶(Taq 酶) (5). dNTP (6). 三位患者分别编号甲、乙、丙,分别
抽取适量血样提取 RNA,反转录得到 cDNA,根据 B 基因的序列设计引物和探针,进行 PCR
扩增,检测荧光信号强度 (7). 三位患者检测的 Ct 值越小,说明治疗效果越好,反之,治
疗效果越差
【解析】
【分析】
PCR 技术:
1、概念:PCR 全称为聚合酶链式反应,是一项在生物体外复制特定 DNA 的核酸合成技术。
2、原理:DNA 复制。
3、前提条件:要有一段已知目的基因的核苷酸序以便合成一对引物。
4、条件:模板 DNA、四种脱氧核苷酸、一对引物、热稳定 DNA 聚合酶(Taq 酶)
5、过程:①高温变性:DNA 解旋过程(PCR 扩增中双链 DNA 解开不需要解旋酶,高温条件
下氢键可自动解开);低温复性:引物结合到互补链 DNA 上;③中温延伸:合成子链。
【详解】(1)PCR 需要根据目的基因的核苷酸序列合成引物,同时 qPCR 还需要 Taqman 探针
与待测样本 DNA 混合,所以还需要合成 Taqman 探针;在反应体系中还需要添加待测样本(模
板 DNA)、dNTP、热稳定的 DNA 聚合酶(Taq 酶)。
(2)在反应过程中,dNTP 为新链的合成提供能量。
(3)根据题干信息“将标有荧光素的 Taqman 探针与待测样本 DNA 混合后,在变性、复性、
延伸的热循环中,与待测样本 DNA 配对结合的 Taqman 探针被 Taq 酶切断,在特定光激发下
发出荧光,通过实时检测荧光信号强度,可得 Ct 值(该值与待测样本中目的基因的个数呈负
相关)”;
所以设计实验思路:三位患者分别编号甲、乙、丙,分别抽取适量血样提取 RNA,反转录得
到 cDNA,根据 B 基因的序列设计引物和探针,进行 PCR 扩增,检测荧光信号强度;
结果:Ct 值越小,说明治疗效果越好,反之,治疗效果越差。
【点睛】本题需要考生分析题干中给出的材料,理解检测的基本原理,结合 PCR 技术进行分
析解答。
24.下图为某干旱地区草场物质循环模式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物质循环是指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在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之间循环。
(2)自然界中的生产者,除了绿色植物,还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两种)。
(3)图中缺失一个重要的流程,请用箭头和文字表示该过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化石燃料的燃烧会导致雾霾,但一定程度内的雾霾可自行散去。这说明生态系统具有
__________。
(5)为保护生态平衡,该地大力进行环境整治,下列做法可以实现这一目的的有_______
A.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提倡电动汽车的使用
B.引人天敌,控制当地虫害,以提高能量利用率
C.对过度利用的草场。首先应封育,待恢复到较好状态再适度利用
D.大力植树造林,促使草原加速向更稳定的森林群落演替
【答案】 (1). 生物群落 (2). 无机环境 (3). 蓝藻和硝化细菌 (4). 牧草等植物→
大气中 CO2 库 (5). 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 (6). AC
【解析】
【分析】
有关“碳循环”,考生可以从以下一方面把握:
(1)碳在无机环境中的存在形式主要是碳酸盐和二氧化碳;
(2)碳在生物群落中的存在形式主要是含碳有机物;
(3)碳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的主要以二氧化碳的形式循环;
(4)碳在生物群落内部是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流动;
(5)碳循环过程为:无机环境中的碳通过光合作用和化能合成作用进入生物群落,生物群落
中的碳通过呼吸作用、微生物的分解作用、燃烧进入无机环境
【详解】(1)物质循环是指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循环。
(2)生产者是能够将 CO2 转变成有机物的生物,除了绿色植物,还有硝化细菌和蓝藻。
(3)在碳循环过程中,各营养级都通过呼吸作用释放 CO2 至大气中的 CO2 库,所以缺少牧草等植物→大气中 CO2 库这个过程。
(4)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所以能够经过一段时间再一定程度内清除雾霾。
(5)A、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提倡电动汽车的使用,可以减少有害气体的排放,A 正确;
B、盲目引人天敌,可能造成本地物种灭绝,生物多样性降低,B 错误;
C、对过度利用的草场,首先应封育,待恢复到较好状态再适度利用,有利于保护生态平衡,
C 正确;
D、能否演替成森林是由当地的环境决定,如果当地气候干旱则不能演替至森林阶段,D 错误。
故选 AC。
【点睛】本题重点考查碳循环,考生识记碳循环的基础知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的基础等基
本知识,能够运用生态学原理解决回答(5)。
25.猫的体色黑色和橙色受一对等位基因(B、b)控制,黑色和橙色同时表现体色为玳瑁色;
其体色还受到另一对等位基因(A、a)的淡化影响、使黑色变成蓝色,橙色变成奶油色,玳
瑁色变成蓝乳玳瑁色,两对等位基因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某黑猫和多只玳瑁猫杂交,
F1 的表现型及此例如表所示:
黑色 橙色 玳瑁色 蓝色 奶油色 蓝乳玳瑁色
雌性 3/16 0 3/16 1/16 0 1/16
雄性 3/16 3/16 0 1/16 1/16 0
据表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B、b 基因位于__________ (“常染色体”或“X 染色体”)上;淡化色为___________
性性状,亲本猫的基因型为__________。
(2)F1 中玳瑁猫的基因型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
(3)F1 中黑色猫和蓝色猫随机交配,后代中黑色∶蓝色比例为___________________。
(4)为了检测 F1 中某只玳瑁猫的基因型,简要写出测交实验过程: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X 染色体 (2). 隐 (3). AaXBXb AaXBY (4). AAXBXb (5). AaXBXb
(6). 3∶1 (7). 用该只玳瑁猫与多只奶油色雄猫进行杂交,统计后代猫的毛色
【解析】【分析】
从表格中看出玳瑁猫含有 Bb 基因,而只出现在雌性个体中,雄性没有玳瑁猫,说明雄性只有
1 个 B 或 b 基因,因此 Bb 基因位于 X 染色体上,而从子代中看出雌性和雄性中各种表现型的
比例之和为 16,说明亲代的个体含有 2 对杂合基因,并且这两对基因自由组合,因此亲代的
基因型是 AaXBXb 和 AaXBY。
【详解】(1)根据分析,B、b 基因位于 X 染色体上,将亲代的基因型杂交结果以表格的形式
展现:
1XBXB 1XBXb 1XBY 1XbY
1AA 1 黑色 1 玳瑁色
1 黑
色
1 橙色
2Aa 2 黑色 2 玳瑁色
2 黑
色
2 橙色
1aa 1 蓝色
1 蓝 乳 玳 瑁
色
1 蓝
色
1 奶 油
色
说明在 aa 存在的情况下,颜色发生淡化,所以淡化色是隐性性状;亲本猫的基因型是 AaXBXb
和 AaXBY。
(2)F1 中玳瑁猫的基因型为 AAXBXb 和 AaXBXb
(3)F1 中黑色猫和蓝色猫中雌性基因型及比例为 1AAXBXB、2AaXBXB、1aaXBXB;雄性基因
型及比例 1AAXBY、2AAXBY、1aaXBY,将两对基因型分别考虑,B 基因是 XBXB 和 XBY 进
行交配,子代全是 XBXB 和 XBY,而雌性和雄性都是 1/4AA,1/2Aa,1/4aa,A=0.5,a=0.5,
随机交配一代 AA=1/4,Aa=1/2,aa=1/4,两对基因随机结合,A_XB_∶aaXB_=3∶1,所以黑色∶
蓝色=3∶1,
(4)玳瑁猫的基因型有 AAXBXb 和 AaXBXb,所以可以选择多只 aaXbY 与其杂交,统计子代
表现型及比例,如果是 AAXBXb,则子代全是 Aa__子代不会出现淡化色,如果是 Aa,则子代
会出现 aa 的基因型,会出现淡化色。
【点睛】本题需要考生根据表格中的数据判断出 Bb 基因位于 X 染色体上,Aa 位于常染色体
上,且判断出亲本基因型,结合分离定律进行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