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模拟考试文综试题(历史部分)
1.周克商后,安抚股商遗民,同时任用各地才俊。新创之周实际上是一个诸部族的大联盟,周
人在这个超越部族范围的政治联盟基础上,还建立了一个超越部族性质的至高的权威,甚至
周王的王权也须在道德性的天命之前俯首。这一做法
A. 实现了对诸部族直接有效控制 B. 有助于形成天下一家的文化观
C. 确立了周天子的封建专制王权 D. 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
【答案】B
【解析】
【详解】周王室通过任用各地人才,从而表达天下为公的思想,而无论王室还是诸部族都在
统一的权威之下,有利于形成天下一家的思想,故选 B;当时仍然是地方分权,不是“直接有
效控制”,A 错误;西周时期尚处于奴隶社会,封建专制王权表述不符合史实,C 错误;西周
的分封制并未实现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D 错误。
2.秦汉时女性在一定条件下也可以立户授田,为“女户”。秦汉算赋,以十五岁为限征收,秦
汉的典籍中有不少“赐女子百户酒”的记载。这说明秦汉时期
A. 男尊女卑的社会观念逐渐形成 B. 政府采取有效措施限制土地兼并
C. 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不断形成 D. 女性经济活动是税收的来源之一
【答案】D
【解析】
【详解】从材料中的“秦汉算赋,以十五岁为限征收,秦汉的典籍中有不少‘赐女子百户酒’
的记载”来看,“女户”也是征税对象,说明女性经济活动也是税收的来源之一,故答案为 D
项;材料没有反映人们对男女社会地位的看法,排除 A 项;材料没有涉及限制土地兼并的措
施,排除 B 项;春秋战国时期小农经济已经形成,排除 C 项。
3.魏晋时期,人们不再相信所谓的“天命”,转而追求“越名教而任自然”,诗歌中训勉的内容
减少了,自由抒情和绮文丽藻的成分却日益增加。据此可知,魏晋时期
A. 文学创作的政教性有所减弱 B. 士族强化了对文化话语权的掌控
C. 儒家思想受到佛道思想冲击 D. 文学才能是评判人才的重要标准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诗歌中训勉的内容减少了,自由抒情和绮文丽藻的成分却日益增加”可知,魏晋时期的文学创作政教性色彩日益减少,文学性日益增加,A 正确;材料中没有士族掌
控文化话语权的信息,排除 B 项;材料中也没有佛道思想的信息,排除 C 项;D 项表述不符合
史实,排除.
4.明清之际的思想家们,对于明朝何以衰、何以亡的问题进行探究和反思,普遍地主张黜虚务
实,倡导分权“众治”,由此形成了一股积极进取、充满活力的新思潮。由此可知,该新思潮
A. 具有爱国与民主意识 B. 摆脱了传统儒学的束缚
C. 是对程朱理学的否定 D. 受西方启蒙思想的影响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中“何以衰、何以亡”“充满活力”说明新思潮体现出对社会实际的探索,具
有爱国与民主意识。A 正确;囿于当时的时代局限,新思潮是儒学在新时代的新发展,并没有
摆脱传统儒学的束缚,B 排除;明清之际的新思潮是对理学的反思、批判,而非完全否定,C
排除;明末清初时期,西方启蒙思想还未传入中国,新思潮不能受其影响,D 排除。故选 A。
5.鸦片泛滥后,林则徐曾前往汉口等地实地探查,了解到民族经济的萧条和行商店铺的艰难处
境,迅速得出鸦片输入独占市场破坏商业经济的结论。这种认识( )
A. 具有保护利权意识 B. 体现对统治基础的维护
C. 推动商战思想形成 D. 揭示了国内市场的广阔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信息可知,林则徐认识到鸦片输入对中国商业经济的破坏,具有保护国家
利权意识,因此 A 选项正确;封建社会统治基础是小农经济,不是商业经济,B 选项错误;抵
制鸦片输入是为了保护利权,不属于商业战争,C 选项错误;D 选项表述不符合材料主旨,排
除。故选 A。
6.1872 年,陈启源创办了中国第一家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继昌隆缆丝厂,因其导致周边的家
庭手工维丝业倒闭而引发骚乱;1881 年,继昌隆缆丝厂被县府下令关闭,理由是一家营私利,
有违“万物一体之仁”。这说明当时
A. 封建社会经济秩序日趋稳固 B. 私营工商业影响社会稳定
C. 自然经济解体与工业化相悖 D. 经济伦理服务于政治伦理
【答案】D
【解析】【详解】继昌隆缆丝厂的创办影响到家庭手工业的生存与发展,是对传统经济的破坏,属于
经济伦理。之后被政府下令关停,这属于政治伦理。因此材料反映了经济伦理服务于政治伦
理,故 D 项正确;稳固的说法不符合题意,排除 A 项;材料并不是在反映社会稳定的问题,
排除 B 项;C 项不符合材料的主旨,排除 C 项。
7.1926 年 7 月到 1927 年 4 月,长江中下游地区工人运动蓬勃发展,而华北和东北则于分消沉,
广东地区一度活跃的状态也发生扭转。造成这种区域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A. 工业布局的不平衡性 B. 社会主要矛盾的不同
C. 革命形势的发展进程 D. 城市中心道路的失败
【答案】C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1926 年 7 月到 1927 年 4 月,北伐战争的顺利进行推动了长江中下游
地区工人运动的蓬勃发展,而华北、东北工人运动消沉是因其处于军阀统治之下,故 C 项正
确;工业布局与广东地区工人运动活跃状态无直接联系,排除 A 项;社会主要矛盾不能说明
造成工人运动状态的区域差异,排除 B 项;城市中心道路失败是在秋收起义攻打长沙失利之
后,排除 D 项。故选 C。
8.下表为毛泽东部分文章摘要,这反映出毛泽东
文章 摘要
《关于国民精神总动员的号召》(1939 年)
对大多数人有益处的,叫做仁;对大多数人
利益有关的事情处理得当,叫做义。
《愚公移山》(1945)
我死了以后有我的儿子,儿子死了,又有孙
子,子子孙孙是没有穷尽的。
A. 通过传统文化改造国民思想 B. 借助中国智慧阐释革命大义
C. 强调了传承优秀文化的意义 D. 注重对马克思主义的宣传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反映的毛泽东对“仁”“义”的解释和对“愚公移山”寓言故事的引用,说明毛泽东借用中国传统文化和智慧,阐释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大义,鼓舞民众进行革命和斗
争的勇气,故答案为 B 项;毛泽东借用传统文化解释革命大义,不是改造国民思想,排除 A
项;材料主旨不是探讨传承优秀文化的意义,排除 C 项;材料没有涉及宣传马克思主义,排
除 D 项。
9.罗马法规定:“任何官员对罗马人加以死刑、鞭笞、罚款等处罚时,该公民有权上诉,要求
人民裁判。在上诉期间,人民投票表决之前,官员不得对之施加惩处。”这种规定( )
A. 阻碍了司法实践顺利开展 B. 体现出罗马法的严酷
C. 有利于防范官员擅权害民 D. 使公民范围逐渐扩大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信息可知,这体现的是罗马法对官员权力的限制,有利于防范官员擅权害
民,因此 C 选项正确;该限制只是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公民的利益,并未阻碍司法实践的开
展,A 选项错误;材料并未强调罗马法的残酷,B 选项错误;该规定与公民范围的变化无关,
D 选项错误。故选 C。
10.在文艺复兴的造型艺术中,达·芬奇等许多带有近代气质的艺术家倾向于“将可见者作为
可见者来创造,而不是运用可见者来表征不可见者”。这说明达·芬奇等艺术家
A. 主张削弱对宗教信仰的过度关注
B. 致力于揭示自然世界本身的魅力
C. 借宗教题材表现真实自然的人性
D. 肯定了人类理性探究自然的能力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将可见者作为可见者来创造.而不是运用可见者来表征不可见者”可知,
达·芬奇等艺术家主张如实反映事物 本来面貌,这表明这些艺术家致力于揭示自然界本身
的魅力,选 B 项;题干未体现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家对宗教的态度,排除 A;根据题干“将可见
者作为可见者来创造,而不是运用可见者来表征不可见者”可知,这一时期的艺术家更多的
是描述可见者,排除 C;理性在启蒙时期,排除 D。
11.下表是 20 世纪 30 年代苏联政府收售农副产品价格的统计表
产品 付给农庄 收购价格 零售给居民的价格
的
的小麦(每公担) 10 卢布 10 戈比 216 卢布
牛肉(每公斤) 21-55 戈比 7 卢布 60 戈比
牛奶(每公升) 9-14 戈比 1-1.5 卢布
(注:1 卢布=100 戈比)
此表可以用来说明当时苏联
A. 城市居民生活水平高 B. 集体农庄生产的效率
C. 工业建设资金的来源 D. 农业经济的产业结构
【答案】C
【解析】
【详解】从表格数据来看,政府付给农庄的收购农副产品的价格远远低于零售给居民的价格,
通过这种价格上的“剪刀差”可以积累资金,为工业建设提供资金来源,故答案为 C 项;20
世纪 30 年代苏联城市居民生活水平没有提高,排除 A 项;材料没有反映集体农庄生产效率状
况,排除 B 项;材料只是列举了几种农副产品的价格,没有反映农业经济的产业结构,排除 D
项。
12.20 世纪 80 年代,“卡特主义”出台,美国开始“有限武装扶华”,向中国出售军用设备。
但同时,卡特政府认为,如何按照美国的国家意志来约束中国的发展,是“美国面临的最大
战略任务乃至世纪挑战”。这反映出
A. 美国对华政策带有实用主义色彩
B. 美国国家实力遭到巨大的削弱
C 美国外交政策不再看重意识形态
D. 经济“滞胀”促使美国战略收缩
【答案】A
【解析】
【详解】20 世纪 80 年代美国“有限武装扶华”是出于美国争霸的现实考虑,美国依然想按照
自身意志来约束中国发展,又显示出鲜明的意识形态色彩,故 A 正确,排除 C;80 年代,美
国实力受到日本、欧洲和苏联的制衡,影响力有所下降,但“遭到巨大的削弱’不符合事实,
B 错误;题干内容未体现美国战略收缩,故 D 错误。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8 世纪后期起,欧洲城市公共卫生事业空前发展起来。伦敦、巴黎等城市大型
排污系统的建设,自来水的使用、室内抽水马桶的使用、对食品卫生的管理,使城市公共卫
生得到很大改善,1848 年英国国会通过了人要历史上第一个现代公共卫生法。该法明确规定
政府必须设立国家和地方卫生委员会,为英国的卫生改良运动奠定了改善城市卫生和市民健
康状况,控制结核病,伤寒和霍乱等传染病的基础,当时的英国社会和卫生改良运动的内容
包括反对消费烈性酒,降低婴儿死亡率,进行监狱和精神病院改革,教育贫穷母亲如何照料
孩子,建立妇幼保健院、公立医院和药房等。19 世纪中叶细菌学和寄生虫学的建立,使人们
开始注重对传染病的积极预公共卫生法规的制定,使得欧洲一些城市率先实现公共卫生事业
近代化。
——摘编自曾光《中国公共卫生》等
材料二:新中国的公共卫生事业莫基于 20 世纪 40-50 年代 1949 年 10 月,成立中央防疫
委员会并颁布多项除疫法规条例,以及开展预防为主的大规模爱国卫生运动。1949 年 11 月,
设立专管卫生防疫工作的公共卫生局。国家注意统筹公共卫生城市乡村协调发展,1950 年第
一届全国卫生会议提出了县设卫生院、区设卫生所、行政村设卫生委员、自然村设卫生员的
任务。这些暴层机构的卫生医务人员相互配合,通过发动群众开展公共卫生运动,成功执行
公共卫生计划。建国初期,西医人才少又都集中在城市,而数量在十倍以上的中医大夫们活
跃于乡村与域市中,为了更好的服务人民群众,中西医结合成为新中国卫生医疗系统组织的
指导方针之一。通过努力,我国逐步组建了卫生防疫、地方病控制、妇动保健等比较完整的
公共卫生机构体系。新中国在公共卫生事业的成统和经验被世界卫生组织登为“以最少投入
获得了最大健康欢益”的“中国模式”,并在世界其他国家宣传和推广。
——摘编自胡克夫《新中国社会主又卫生事业和防体系的创立与发展》等
(1)根据材料与所学知识,概括中欲公共卫生事业发展的相似之处,并简析中欧重视公共卫
生事业的影响。
(2)根据材料,与英国等西方国家相比,概括新中国公共卫生事业发展 特点,结合所学,
指出新中国公共卫生得以形成“中国模式”的优势。
【答案】(1)相似之处:国家立法保障发展;开展卫生运动;卫生事业涉及面广;设立卫生
保健机构;将公共卫生发展和人民的健康状况相联系。
影响:改善了环境(公)卫生;有利于人民的身体健康(素质提高);增强了政府的管理职能;
有利于应对全球疾病,促进全球健康。
的(2)特点:预防为主;城乡协调发展;健全卫生防疫网络;中西医结合方针;广泛发动群众
参与。
优势: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服务人民群众宗旨的落实;创造性确立
适应国情的公共卫生模式
【解析】
【详解】(1)根据“1848 年英国国会通过了人要历史上第一个现代公共卫生法”、“建立妇幼
保健院、公立医院和药房”、“人们开始注重对传染病的积极预公共卫生法规的制定”、“成
立中央防疫委员会并颁布多项除疫法规条例,以及开展预防为主的大规模爱国卫生运动”、
“设立专管卫生防疫工作的公共卫生局”、“我国逐步组建了卫生防疫、地方病控制、妇动保
健等比较完整的公共卫生机构体系”等内容可从国家立法、开展卫生运动、卫生事业涉及面
广、设立卫生机构等方面总结其相似之处。根据“欧洲一些城市率先实现公共卫生事业近代
化”、“‘以最少投入获得了最大健康欢益’的‘中国模式’,并在世界其他国家宣传和推广”
等内容可从改善公共卫生、有利于人民身体健康、增强政府管理职能和有利于应对全球疾病
的角度概括其影响。
(2)根据“西医人才少又都集中在城市,而数量在十倍以上的中医大夫们活跃于乡村与域市
中,……中西医结合成为新中国卫生医疗系统组织的指导方针之一。……我国逐步组建了卫
生防疫、地方病控制、妇动保健等比较完整的公共卫生机构体系”等内容可知中国公共卫生
事业发展的特点主要包括预防为主,城乡协调发展,健全卫生防疫网络,中西医结合,发动
人民群众等。综合材料二内容可知新中国公共卫生得以形成“中国模式”的优势主要在于党
和政府的高度重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服务人民群众的宗旨和适应国情的公共卫生模式。
14.阅读材料,回答下列要求
材料 近代中国现代化思想演变历程示意图
——一据罗荣渠《现代化新论》设计
材料反映了一位学者对近代中国的现代化思想演变历程的认识。对此认识提出你自己的见解
(赞成、质疑、修改皆可),并说明理由。(要求;见解明确,有论有据,表达清晰)
【答案】示例 1 见解:“中体西用论”开启了中国思想现代化的大门。
。说明:两次鸦片战争时期,面对内忧外患,地主阶级洋务派主张引进西方先进技术,以维护
纲常名教和封建统治。在纲常名教占绝对主导地位的背景下,“中体西用论”为“西学”的
引进开启了一条通道。(说明“中体西用论”产生的特定时代背景。)正是在“中体西用论”
的框架下,一部分先进的中国人对“西用”的认识,逐步从坚船利炮,到机器工业,到教育
体制,甚至零星触及政治体制和思想观念,最终冲破“中体”藩篱,孕育出学习西方制度的
现代化思想。
(说明“中体西用论”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示例 2 见解:在近代中国的现代化思想演变历程中,补充“俄(苏)化论”这一流派。
说明:新文化运动后期,一批先进的知识分子极力宣传十月革命,马克思主义在中国逐步传
播。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新思想的主流,“以俄为师”成为时代的响亮口号。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以苏联为榜样,推动了中国无产阶级革命事
业的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诞生了毛泽东思想,成为中国新民
主主义革命的思想基础。
【解析】
【详解】根据近代中国现代化思想演变历程示意图可知,“中体西用论”之后出现了中西互
补与西化论并分别呈现出两条发展路径,故可提出““中体西用论”开启了中国思想现代化
的大门”的见解,结合所学从“中体西用论”产生的背景、对中国近代社会在政治与思想上
的影响进行分析阐述;结合所学可知,近代中国民族振兴历程中历经以欧美为师到以俄为师
再到走自己的路,故可在西化论的路径中提出“补充‘俄(苏)化论’这一流派”的见解,
结合所学知识从新文化运动后期、五四运动后、中国共产党成立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不断
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并指导中国革命历程进行阐述即可。
15.材料 自孔子开私人撰史以来,史书撰著比较自由。西汉国家所设太史令、御史中丞,
只掌文书图籍,并不是书记史官,也没有撰著职责。司马迁撰《史记》完全是私撰。到了魏
晋南北朝,官私修史成风、史籍数量宏富、史著类型多样、史学地位提高,其中私修史书多
且优于官修。然而,隋文帝统一全国后,在思想文化领域内采取了严厉的控制措施,从此,
任何人未经朝廷许可都不能擅自撰修国史。唐太宗时期,官方修史形式走向制度化,“贞观
三年闰十二月,始移史馆于禁中(帝王所居的宫室),在门下省北,宰相监修国史。自是著作
郎始罢史职”。从此,这种官修形式成为定制,历代相沿袭,直至清代,无一例外
——摘编自宋衍申等主编《中国史学史纲要》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初官方修史的措施。(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唐初官方修史走向制度化的影响。
【答案】(1)措施:设立史馆专门从事修史工作;宰相监修国史;废除著作郎的史职。
(2)影响:(积极)利用国家力量修史有助于广泛搜集资料,为国史的修撰提供了丰富的史
料;有利于维护统治,适应了统一政权的需要;推动了中国史学的发展。
(消极)官修史书服务于历朝统治者统治的需要,束缚了史家个人见解的发挥,不利于思想
的开放与多元。
【解析】
【详解】(1)据“官方修史形式走向制度化,‘贞观三年闰十二月,始移史馆于禁中(帝王
所居的宫室),在门下省北,宰相监修国史。自是著作郎始罢史职’”等信息可知唐初官方修
史的措施主要是设立史馆专门从事修史工作;宰相监修国史;废除著作郎的史职。
(2)根据“这种官修形式成为定制,历代相沿袭,直至清代,无一例外”并结合所学内容可
知,对于唐代官方修史应该从正方两方面进行评价。从积极一面来说,利用国家力量修史有
助于广泛搜集资料,为国史的修撰提供了丰富的史料;有利于维护统治,适应了统一政权的
需要;推动了中国史学的发展。从消极一面来说,官修史书服务于历朝统治者统治的需要,
束缚了史家个人见解的发挥,不利于思想的开放与多元。
16.材料 从 1960 年起,联合国曾连续室布了三个“发展十年”,从技术、国际贸易、工
业化以及粮食等问题上着手解决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差距。联合国在这方面所取得
的重要成就集中体现在 1971 年联大所通过的《建立新的国际经济秩序室言》《建立新的国际
经济行动纲领》和《各国经济权利和义务宪章》三个重要文件之上,这些文件不但要求改善
世界贸易的国际体制和改革不合理的国际分工,故善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条件,改革国除货币
制度以加强对发展中国家的资助,而且还室布各国有权平等、有效地参与世界经济事务并要
求发达国家以合理的条件和价格句发展中国家转让技术,加速向发展中国家的资金转移,增
加对不发达国家的经济拨助,保证各国对其自然资源享有充分水久的主权,包括实行国有化
和对跨国公司进行监督与管理
——摘编自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现代史编(上卷)》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联合国解决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差距问题的重大
举措。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联合国对推动世界经济发展所起到的作用。【答案】(1)举措:以十年为期,宣布了三个发展规划,从技术、粮食等问题上着手解决;
以重要文件的形式,从国际分工、贸易条件等方面缩小世界不同发展程度的国家的差距。(任
意两点即可,照抄材料原文不给分)
(2)作用:有助于缩小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差距,维护世界和平;为世界各国平等
参与世界经济事务提供了有利条件,推动了世界经济新秩序的建立;助推了世界各地经济的
交流和世界贸易的健康发展。
【解析】
【详解】(1)举措:根据“联合国曾连续室布了三个“发展十年””得出以十年为期,宣布
了三个发展规划,从技术、粮食等问题上着手解决;根据“通过的《建立新的国际经济秩序
室言》《建立新的国际经济行动纲领》和《各国经济权利和义务宪章》三个重要文件之
上……”得出以重要文件的形式,从国际分工、贸易条件等方面缩小世界不同发展程度的国
家的差距。
(2)作用:根据材料“加速向发展中国家的资金转移,增加对不发达国家的经济拨助,保证
各国对其自然资源享有充分水久的主权,包括实行国有化和对跨国公司进行监督与管理”的
信息可从有助于缩小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差距,维护世界和平;为世界各国平等参
与世界经济事务提供了有利条件,推动了世界经济新秩序的建立;助推了世界各地经济的交
流和世界贸易的健康发展等方面进行概括。
17.材料 崔寔(shí)(?——约 170)涿郡安平人。少时沉静,喜好典籍。出身官宦世
家,有学术传统修养。桓帝初年,拜为议郎,后出任五原太守。五原郡地处西北,天气寒冷,
土地宜植麻枲,“而俗不知织绩,民冬月无衣,积细草而卧其中,见吏则衣草而出”。崔寔到
任后,支持和教导百姓种麻、纺绩,使民“得以免寒苦”。面对西北民族矛盾,崔寔练兵马,
严烽候,积极防御,遂得以安定。后崔寔因病征召还京,与诸儒博士共杂定《五经》,后撰
《政论》。在《政论》中,他针对当时奢侈成风、上下匮乏、犯法者众多的情况,提出尚严用
刑、网罗贤士、治贪养廉等办法解决问题。另著有反映东汉庄园经济的中国第一部月令体农
书《四民月令》。崔寔于建宁年间病卒。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概括崔寔的主要历史活动。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崔寔的历史活动体现的统治思想。
【答案】(1)活动:加强基层治理,关心民众疾苦;因地制宜,推广先进生产技术;经略边
疆,稳定边境;撰《政论》提出治国主张;著农书指导农业生产。(2)思想:民本;重农;文明教化;外儒内法;吏治(尚贤、廉政、法治,答括号里的也
可);平治天下。
【解析】
【详解】(1)活动:根据材料“使民‘得以免寒苦’”可知,崔寔加强基层治理,关心民众
疾苦;根据材料“五原郡地处西北,天气寒冷,土地宜植麻枲……支持和教导百姓种麻、纺
绩”可知,因地制宜,推广先进生产技术;根据材料“崔寔练兵马,严烽候,积极防御,遂
得以安定”可知,崔寔经略边疆,稳定边境;根据材料“崔寔……与诸儒博士共杂定《五
经》,后撰《政论》。在《政论》中,他……提出尚严用刑、网罗贤士、治贪养廉等办法解决
问题”可知,撰《政论》提出治国主张;根据材料“另著有反映东汉庄园经济的中国第一部
月令体农书《四民月令》”可知,著农书指导农业生产。
(2)思想:根据材料可知,崔寔重视百姓,休农书可知其主张民本,有重农思想;根据材料
“他针对当时奢侈成风、上下匮乏、犯法者众多的情况,提出尚严用刑、网罗贤士、治贪养
廉等办法解决问题”可知,崔寔思想中有文明教化、外儒内法、吏治、平治天下等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