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校联盟 2019~2020 学年下学期高三 5 月联考
语文
本试卷共 8 页,22 题。全卷满分 150 分。考试用时 150 分钟。
★祝考试顺利★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
贴在答题卡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黑色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卷、草
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作图可先使用铅笔画出,确定后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描黑。
5.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一、现代文阅读(36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茅盾的悲悯
浅论《春蚕》
茅盾的作品开头总是无限度地扩大了成功的喜悦,但最后却反差极大地一落千丈。这样
的落差使人十分容易便产生一种同情。《林家铺子》《子夜》《春蚕》都是如此。
《春蚕》的写作灵感是来源于报上一则关于“浙东今年春蚕丰收,蚕农相继破产”的消
息。茅盾试图找出一条新的道路去帮助农民摆脱困境,这些尝试使他较为准确地把握了造成
农民困境的根源,也一定程度上意识到农民想摆脱这种命运就必须参加革命的出路。同时,
茅盾笔下的农村更多地包含着一种深刻的人文关怀。
然而老通宝家的遭遇就是中国的现实写照。作为传统的农民,他们忠厚老实,勤劳勇敢。
但是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社会性质,帝国主义国家的商品倾销,国民政府的腐败,这一切的
一切迫使农民不仅“丰收成灾”,而且“不丰收更成灾”。茅盾深刻地认识到了农民在社会大背景下的无力和被动。社会动荡下遭遇最不幸的便是
处于社会底层的农民,所以作者也对此寄予了无限的同情。
与此同时,茅盾也苦恼于农村落后贫穷所带来的一系列后遗症,最为明显的便是对迷信
思想的反对。
文中多次提到农民的迷信行为。比如老通宝认为小陈老爷吸食鸦片是因为长毛在阴间告
状,而他自己家衰败是因为杀过一个路过的小长毛。还有关于对黄道士的测字的描写,据说
“今年的青叶要贵到四大洋”,以及人们对用蚕房墙脚发芽的大蒜来预测春蚕的长势吉凶的
那种极度迷信。甚至因为荷花家的春蚕长势不好便全村一起隔离荷花夫妇,称荷花为“白虎
星”,还有就是“收蚕”时一定要举行无比隆重的仪式,不然便不吉利不会有好收成。这一
切毫无现实依据的东西,在作者笔下的农村却得到无数人的信服。茅盾在文中表达他对农村
迷信的一种讽刺。
但茅盾对农民的抗争是持赞扬态度的。虽然怜悯于农民的悲惨遭遇,但他更希望看到的
是农民自己行动起来,为摆脱贫困而努力。
在老通宝的身上,我们看到了老一辈农民的挣扎和不妥协。虽然他缺少反抗精神,但他
本能地去仇视外来事物,本能地怀着渺茫的希望,日复一日地努力耕耘,企图通过一个老式
农民的法子来脱贫致富。最终结果他是失败的,因为时代的变化,农民生存的主要矛盾已经
不仅仅是人与自然间的抗争了。资本主义的入侵使原本与农民迫切相关的对象从土地转为经
济。
造成农民最终悲惨境遇的不是自然环境而是社会环境。所以想要改变贫穷的命运,农民
所要做的不是与自然去搏斗,而应该努力去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这一条路,便
是革命的道路。在《残冬》中农民最终走向了自发性的武装斗争的道路。这也是茅盾所探索
到的农民的出路。
《春蚕》的意义在于它不仅仅是篇反映了社会现实的小说,它更大的程度上代表了知识
分子阶层关注民生、关怀民众的一种态度。在《春蚕》中,我们看到的更多是茅盾对农民的
深切关怀。
(摘自草笠轻的新浪博客《茅盾的悲悯——浅论》)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林家铺子》的开头也是无限度地扩大了成功的喜悦,《子夜》也是如此,主人公吴荪甫
开始是成功的,最后却一落千丈。
B.茅盾非常准确地把握了造成农民困境的根源,也清楚地意识到农民想要摆脱这种命运就必
须参加革命的出路。
C.造成以老通宝家为代表的农民相继破产的原因是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茅盾认识到了这点,进而更加同情农民。
D.茅盾对落后贫穷的农村存在的迷信思想是反对的,但他对农民的悲惨遭遇也只是停留在怜
悯的态度上。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茅盾对农民出路的探索一直不停歇,从《春蚕》到《残冬》,反映出作者探索出了一条新
的道路的历程。
B.文章从对农民困境的同情、对农民迷信的讽刺、对农民抗争的赞扬和对农民出路的探索四
个方面展开论述。
C.茅盾对农民的抗争是持赞扬态度的,文中只是一笔带过,是为了突出对农村描写“更多地
包含着一种深刻的人文关怀”的主题。
D.文章以“总一分”的结构阐释了茅盾作为一个文人对社会底层人民的悲悯之情和一颗文人
的赤诚之心。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老通宝一家是整个社会的缩影,他们家的遭遇就是中国的现实写照,证明了造成农民生存
悲惨的主要原因是社会环境。
B.《春蚕》的创作灵感来源于报上的一则消息,这说明文学创作虽然可以虚构,但还是要有
一定的生活基础,反映一定的社会生活。
C.茅盾因为个人对迷信思想的反对,所以对于农村落后贫穷所带来的一系列后遗症的苦恼表
现得十分明显。
D.《春蚕》不仅反映了社会现实,它更大程度上代表了知识分子阶层关注民生、关怀民众的
一种态度。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材料一:
在此次新冠肺炎疫情的催化下,在线教育市场更是呈现爆发式增长。1 月底,教育部发
布《关于 2020 年春季学期延期开学的通知》,2 月初,教育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又联合印发
了《关于中小学延期开学期间“停课不停学”有关工作安排的通知》,对“停课不停学”工
作提出明确意见,强调探索利用信息化手段实施教学。
但面对突如其来的在线教育热潮,互联网巨头们依然有些许的措手不及。比如,阿里钉
钉面对视频会议、在线课堂的高并发,也曾出现过短暂的网络限流,许多师生也反映钉钉直播的流畅度和稳定性依然有待增强;腾讯课堂也因为在线上课人数过多导致短暂的网络崩溃
现象。
不过,对于在线教育来说,“在线”还只是基础,“教育”才是核心所在。因此,与阿里
巴巴不同,腾讯和字节跳动不仅关注“在线”部分,还非常关注“教育”平台的建设,尤其
在对教育资源的整合上,两家互联网公司更是不遗余力。
(选自《疫情引爆在线教育市场,互联网巨头切入点有何不同》,有删改)
材料二:
(选自《中国在线教育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材料三:
对于网课,“太难了”也是部分农村地区的学生家长、老师和记者聊天时经常提到的字
眼。湖北荆门的江女士提到了邻居小朋友遇到的情况:隔壁家两个孩子上网课需要用到木木
和阳光课堂两个 APP,前期注册总是出问题,一直登录不了。但是由于父母文化水平不高,
也不知道怎么解决。除此之外,对于一些农村学生,更大的问题是缺少电脑、平板、手机这
些观看线上视频的工具,甚至是缺少最基础的网络。不久前,一则短视频引发网友热议。视
频中提到,陕西省镇安县青铜关镇老阳山村 9 组和 10 组,由于手机没信号,孩子们只能到 5
公里外的山顶帐篷上网络课,但当时当地气温为零下十度以下。
对于已经暴露出来的问题,各地政府也在尝试解决。比如,上文提到的陕西学生遇到没
有网络信号的问题,镇安县政府发布通告称,将摸排统计没有覆盖网络信号的村组。而且,
为了解决农村和偏远地区孩子“没网上课”的问题,不久前,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司长吕玉刚
对外表示,从 2 月 17 日开始,中国教育台 4 频道开设网课。
(选自《疫情下的网络教学:在摸索中前进,部分农村地区难建“空中课堂”》,有删改)
材料四:
网络在线学习,因为少了在途时间,获得知识更便捷、省时、省钱,赢得了学生和家长
的厚爱。再加上通过前沿技术的使用带来更好的教学互动与体验,使教师授课效果更好。但是,由于在线教育具有网络所具有的特点,也带来了一定的问题,有的甚至很令人担忧。在
线教育不应仅仅是将线下教育通过录像、录音简单上传至网络,而且要根据在线教育的内容
和受教育者的年龄特征等,采取受教育者喜欢又能够接受的方式方法,满足受教育者的求知
欲。在线教育者眼里有学生,心里有分寸,做到想学生所想,在线教育才会更上一个台阶。
不要把在线教育变成冰冷的机器人教学,也不要吸收网络隔空对话油腔滑调、想当然的手法,
甚至把低俗当有趣。另外,在线教育“名师”掺假注水,技术控制不过关,会误人子弟,影
响在线教育的效果。
(选自卞广春等《在线教育要多点温度和责任》,有删改)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面对突如其来的在线教育热潮,互联网巨头们有些措手不及,出现了短暂的网络限流、网
络崩溃等现象,这说明在线教育弊大于利。
B.“太难了”是部分农村地区的学生家长、老师和记者聊天时经常提到的字眼,这反映出在
线教育还有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C.受限于自身的认知范围,家长不知道怎么操作在线教育 APP 和缺少硬件基础设施,是部分
农村地区学生还没有加入网课学习的原因。
D.在线教育如果想更上一个台阶,需要根据在线教育的内容和受教育者的年龄特征等,采取
更恰当的方式进行教学。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教育部明确提出“停课不停学”,强调探索利用信息化手段实施教学,这进一步促进了在
线教育市场的爆发式增长。
B.从材料二提供的数据来看,2014-2019 年,我国在线教育投资规模持续快速增长,2019 年
我国在线教育投资数量明显下降。
C.为解决部分学生没网上课的问题,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司长吕玉刚对外表示,从 2 月 17 日
开始,中国教育台 4 频道开设网课。
D.在线教育是学习者更方便地获取知识的途径,受到了学生和家长的欢迎,但同时在线教育
者也容易受到网络特点的影响,变得缺少温情和低俗。
6.根据材料,简要分析应从哪些方面入手,解决目前中小学生在线教育存在的问题。(6 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5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乡村味道
成新平
城里人下乡,或许只能嗅到乡村的表面气息,而我却能感悟到最纯正最绵长最深层次的
乡村味道。
乡村味道是从田野山间飘出来的。这里,没有城里汽车的尾气,没有工厂机器排出的废
气,没有垃圾成堆的臭气,没有人流拥挤的汗气,也没有邻里之间老死不相往来的酸气。广
袤的原野满眼绿色,微风轻拂,暗香浮动。春天,万物泛绿,百花齐放,那红色的,是桃花,
白色的,是梨花,紫色的,是泡桐花,金黄色的,是片片油菜花,一望无际。乡村到处五彩
斑斓,花香扑鼻,蜂飞蝶舞,沁人心脾。夏天,阳光灿烂,南风悠悠,碧绿的禾苗随风起伏,
水稻含苞抽穗,花粉飘飞,四处弥漫着浓浓的稻花香味。田垅边,碧绿如伞的叶片下,躺着
不少带着条纹的西瓜和拳头般大小青中泛白的香瓜,滚圆滚圆的,如同一个个调皮的小孩从
树叶中伸出的小脑袋。随便下田采摘一个瓜果,用拳头击破,果汁流淌,清香四溢。池塘边,
交错攀爬的藤蔓蓬蓬勃勃,一条条悬于瓜棚下带着黄色花蕾的是丝瓜,如同挂在战士腰上的
手榴弹;串串紫色是葡萄,如同晶莹透亮的珍珠;从紫色花蕊中猛然跳出几根细长辫子的是豆
角,如同小姑娘头上的羊角辫。荷塘里,朵朵玫瑰般鲜艳的荷花亭亭玉立;菜地里,丛丛白
色的辣椒花朝天开放。山坡上、河堤边,还有金黄色的南瓜花、暗紫色的茄子花、黄澄澄的
枣子花、白嫩嫩的橘子花争奇斗艳,把整个乡村熏得香气缭绕,深沉浓郁,令人如痴如醉。
到了秋天,桂花树开出丛丛细小的黄色花朵,散发出阵阵醉人的清香,可以持续一个来月,
橘子、柚子、枣子缀满枝头,摇荡着绵绵果香……沿着金色的田野漫步其中,股股香气扑鼻
而来,淡淡的,甜甜的,沁润人的五脏六腑,整个空间飘荡着花草的气味。冬天来了,一场
瑞雪,将天地间铺就一片银白色,煞是迷人,偶尔蠕动其间的黑点和从农舍里升腾的炊烟,
却又浸染着无限的诗意。乡村味道是从农家酒窖漫出来的。每年冬天,农妇们便淘上一担米,
用大铁锅煮熟,拌上酒曲装入瓷坛,轻轻放进酒窖发酵,等米饭化成了米糟,溢出醉人的酒
香,才可搭灶煮酒。用酒坛装的米酒醇厚清淡,甜润爽口,香气浓郁,无色透明,好喝不上
头,是每家每户必备的琼浆佳酿。无论是婚丧嫁娶,还是闲暇相聚,“无酒不成席”,特别是
在春节期间,他们大碗喝酒,大口吃肉,一个个喝得津津有味,酣畅淋漓,喝得昏天黑地,
七歪八倒,一醉方休,那种惬意溢满心头。
乡村味道是从农家灶屋钻出来的。几把干柴稻草,烧得铁锅发红,倒入山茶油噼啪作响,
袅袅炊烟,把菜倒入锅内,不到十分钟,一股股清香诱人的气味从锅盖的夹缝蹿出来,油润
光亮,绿意盎然,让人垂涎三尺。农人粗茶淡饭,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踏踏实实,从不张
扬,只要饭菜能填饱肚子,就有使不完的劲儿。牛屎烤红薯的烟雾、豆萁烧豆壳的香味和稻
草烧稻穗的噼啪声充溢乡间,构成乡村味道中最给力的元素。
乡村味道是从民风民俗传承来的。“众吃满垅香”,乡亲们从不吃独食,喜欢礼尚往来。
谁家宰杀一头猪,便将猪血煮成一大锅,每家每户送上一碗;谁家娶上新媳妇,到了满月这天,新媳妇要带上瓜子、花生、枣子、大豆、冻米糖,每家每户送上一茶盘;谁家出土新鲜
蔬菜,自己都得忍一忍,送给左邻右舍尝个新鲜。乡亲们古道热肠,互通有无,一家有难众
人帮。谁家老人病了,乡亲们会不约而同聚拢,轮流抬着去医院;谁家遇到红白喜事,乡亲
们不请自来,忙活完事务,连饭也不吃一口就走。逢年过节,大家把自家的好饭好菜端来,
不知谁还弄来了剁辣椒、豆腐乳、生姜丝,凑到一起,形成一个“满汉全席”,边吃边聊,
其乐融融。那种和谐,那种简约,那种幸福,堪比“世外桃源”。
乡村味道是苍天赐予与生俱来的,当然离不开乡亲们的精心酿造。品味乡村味道就像品
味乡村历史,品味农家风俗,品味人间真情,还可品尝农家淡淡的苦、浓浓的甜、生生的辣
和微微的香……
这些味道愈品愈醇,历久弥香。
(节选自《散文百家》2018 年 10 月,有删改)
7.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作者写田野山间的乡村味道时,以时间为顺序,既描写了每个季节的香味,又浸染着无限
诗意,表现出作者对乡村生活的喜爱之情
B.乡村人自己酿制美酒,醇厚清淡,甜润爽口;乡村人粗茶淡饭,从不张扬;乡村人古道热肠,
从不吃独食,喜欢礼尚往来。
C.写乡村味道来自于田野山间、农家酒窖、农家灶屋、民风民俗、苍天赐予,作者并未平均
使用笔墨,而是有详有略。
D.乡村味道不仅是视觉所见、味觉所感的味道,更是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充满真情、有福
同享、有难同当的味道。
8.本文题目为“乡村味道”,写作重点应该是乡村味道,为什么开头要写“城里人下乡,或
许只能嗅到乡村的表面气息”? (6 分)
9.本文语言生动形象,采用多种修辞手法来写乡村味道,请从文中举出三处采用不同修辞手
法的例子,并简要分析。(6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9 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3 题。
皇甫谧,字士安,幼名静,安定朝那人,汉太尉嵩之曾孙也。出后叔父,徙居新安。年
二十,不好学,游荡无度,或以为痴。尝得瓜果,辄进所后叔母任氏。任氏曰:“《孝经》
云:‘三牲之养,犹为不孝。’汝今年余二十,目不存教,心不入道,无以慰我。”因叹曰:
“昔孟母三徙以成仁,曾父烹豕以存教,岂我居不卜邻,教有所阙,何尔鲁钝之甚也!修身
笃学,自汝得之,于我何有!”因对之流涕。谧乃感激,就乡人席坦受书,勤力不怠。居贫,
躬自稼穡,带经而农,遂博综典籍百家之言。沈静寡欲,始有高尚之志,以著述为务,自号
玄晏先生。著《礼乐》《圣真》之论。后得风痹疾,犹手不辍卷。
或劝谧修名广交,谧以为“非圣人孰能兼存出处,居田里之中亦可以乐尧舜之道,何必
崇接世利,事官鞅掌①,然后为名乎”。耽玩典籍忘寝与食时人谓之书淫或有箴其过笃将损
耗精神谧日朝闻道夕死可矣况命之修短分定悬天乎时魏郡召上计掾,举孝廉;景元初,相国
辟,皆不行。其后武帝频下诏敦逼不已,谧上疏自陈,辞切言至,遂见听许。岁余,又举贤
良方正,并不起。自表就帝借书,帝送一车书与之。谧虽羸疾,而披阅不怠。
济阴太守蜀人文立,表以命士有贽为烦,请绝其礼币,诏从之。谧闻而叹曰:“亡国之
大夫不可与图存,而以革历代之制,其可乎!夫‘束帛戋戋’,《易》之明义,玄縹之贽,自
古之旧也。故孔子称夙夜强学以待问,席上之珍以待聘。士于是乎三揖乃进,明致之难也;
一让而退,明去之易也。若殷汤之于伊尹,文王之于太公,或身即莘野,或就载以归,唯恐
礼之不重,岂吝其烦费哉!且一礼不备,贞女耻之,况命士乎!孔子曰:‘赐也,尔爱其羊,
我爱其礼。’弃之如何?政之失贤,于此乎在矣。”
太康三年卒,时年六十八。
(节选自《晋书·皇甫谧传》,有删改)
[注]①鞅掌:烦劳、忙碌。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耽玩典籍/忘寝与食/时人谓之书淫/或有箴其过笃/将损耗精神/谧曰/朝闻道/夕死可矣/况
命之修短分定悬天乎/
B.耽玩典籍/忘寝与食/时人谓之书淫/或有箴其/过笃将损/耗精神/谧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况命之修短分定悬天乎/
C.耽玩典籍忘寝/与食/时人谓之书淫/或有箴其过笃/将损耗精神/谧曰/朝闻道/夕死可矣/况
命之修短分/定悬天乎/
D.耽玩典籍忘寝/与食/时人谓之书淫/或有箴其/过笃将损/耗精神/谧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况命之修短分定悬天乎/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三牲,亦称“太牢”,一般指古代用于祭祀的牛、羊、猪,俗称“大三牲”。
B.号,是指古代人于名、字之外的自称。号均为自己所起,与名、字无联系。
C.征辟是一种自上而下选任官吏的制度,皇帝征召称“征”,官府征召称“辟”。
D.《易》为“六经”之一,成语“韦编三绝”即出自孔子勤于读《易》之事。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皇甫谧浪子回头,终有建树。皇甫谧原来不好学,游荡无节制,经过叔母晓之以理、动之
以情的教诲,拜师学习,勤学不辍。
B.皇甫谧淡泊名利,不攀附权贵。有人规劝皇甫谧追求美名广交朋友,皇甫谧则认为身处田
园也能够以尧舜之道为乐,不必为博名声而结交权贵。
C.皇甫谧立场坚定,不入仕途。面对官府、相国和皇上的征召,他都没有应召。皇上下诏敦
促催逼不止,皇甫谧上奏不做官,结果不但被允许,还被赐给一车书。
D.皇甫谧注重礼节,反对革除贽礼。济阴太守蜀人文立请求除掉任命士人的贽礼,但皇甫谧
认为这是自古就有的礼节,抛弃它是朝政失去贤人的表现。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 岂我居不卜邻,教有所阙,何尔鲁钝之甚也! (5 分)
(2) 或身即莘野,或就载以归,唯恐礼之不重,岂吝其烦费哉! (5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 14~15 题。
念奴娇·登建康①赏心亭 呈史留守致道②
辛弃疾
我来吊古,上危楼,赢得闲愁千斛。虎踞龙蟠何处是?只有兴亡满目。柳外斜阳,水
边归鸟,陇上吹乔木。片帆西去,一声谁喷霜竹?
却忆安石③风流,东山岁晚,泪落哀筝曲。儿辈功名都付与,长日惟消棋局。宝镜④难
寻,碧云将暮,谁劝杯中绿?江头风怒,朝来波浪翻屋。
[注]①建康:今南京,曾为六朝国都。②史正志,字致道,时知建康府兼建康行宫留守。③安石:即谢安,字安石,早寓居会稽,晋孝武帝时任宰相,“淝水之战”大败前秦苻坚,晚年位
高遭忌被疏。④宝镜,唐李潜《松窗杂录》载秦准河有渔人网得宝镜,能照人肺腑,渔人大
惊,失手宝镜落水,后遂不能再得。
14.下面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吊古之作,大都借以抒发感慨或鸣不平。辛弃疾这首吊古伤今的词作,写得尤为成功。写
景时,感情色彩极其浓郁;抒情时,笔调极为深沉悲凉。
B.开头三句,开门见山,直接点明主题。词人登上高楼,触景生情,引起无限感慨。“闲愁
千斛”是形容愁苦极多,所谓“闲愁”是作者故作轻松之笔。
C.上阕四、五两句通过自问自答,勾画出大声疾呼、痛苦欲绝、义愤填膺的词人形象。“兴
亡满目”,“兴亡”是偏义词,侧重于“亡”字。
D.“柳外斜阳”五句是词人想象之景,通过典型意象渲染出一种国事渐衰悲凉凄楚的气氛,
意在表达词人内心忧虑愁苦的情感。
15.这首词的下阙是如何抒情的?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白居易《钱塘湖春行》中“ , ”两句紧扣题目总写湖水,
给读者以动感,典型的江南湖光水色让人印象深刻。
(2) 严格地说,浔阳并非绝对没有音乐,只是声音单调繁杂,实在难以入耳。白居易《琵琶
行》中“ , 。”两句表达了这样的意思。
(3)《逍遥游》中当看到大鹏经过一系列的准备才能“图南”之后,蜩与学鸠通过形象地描
述自己在林中飞行和休息的样子来嘲笑大鹏鸟的句子是“ ,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7~19 题。
在绵延 5000 多年的中华文明发展进程中,有这样一群人,他们 、专心致志地探索
未知世界,用智慧和汗水不断 人类知识的边界,创造了闻名于世的科技成果,
书写着属于中国的科学故事。他们身上有一个共同的烙印——中国科学家。张衡、毕昇、邓稼先、钱学森、袁隆平、屠呦
呦…… ( ),融入一代又一代学人的血脉中,构筑起他们成长路上的精神底色。
当下,科学技术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影响着国家前途命运,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影
响着人民生活福祉。崇高的事业需要伟大的精神来 ,正是一个个鲜活的中国科
学家故事,共同构成了内涵如此丰富的科学家精神。不管岁月如何 ,激励更多
人投身这项崇高的事业,始终能够薪火相传,并愈加焕发出生机勃勃。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 分)( )
A.日复一日 提升 引导 变化
B.日复一日 拓展 引领 变迁
C.日居月诸 提升 引领 变化
D.日居月诸 拓展 引导 变迁
18.下面填人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
A.这些写入语文课本的闪亮名字,连同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等关键词一起
B.连同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等关键词一起,这些闪亮的名字写人语文课本
C.连同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等关键词一起,写人语文课本的这些名字是闪
亮的
D.写人语文课本的这些名字是闪亮的,连同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等关键词
一起.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
A.这种精神激励更多人投身这项崇高的事业,始终能够薪火相传,并愈加焕发出生机勃勃。
B.始终能够薪火相传,激励更多人投身这项崇高的事业,并愈加焕发出勃勃生机。
C.激励更多人投身这项崇高的事业,始终能够薪火相传,并愈加焕发出勃勃生机。
D.这种精神始终能够薪火相传,并愈加焕发出勃勃生机,激励更多人投身这项崇高的事业。
20.仿照下面示例,在交通、体育、教育、经济、文化、法治、政治、军事等方面任选两个,
续写两句话,要求内容贴切,句式与所给示例基本相同。(6 分)
示例:新中国在凯歌行进中走过 70 年,我国在科技方面取得了辉煌的成就,“长征五号”涅
粲重生,“嫦娥四号”落月成功,5G 开启商用元年,科技让梦想开花。
(1) 新中国在凯歌行进中走过 70 年,我国在 方面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 , , 。
(2) 新中国在凯歌行进中走过 70 年,我国在 方面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 , , 。
21. 下列各句在标点或用词等方面分别存在一处问题,请找出其不当之处并修改。(5 分)
①高三(20)班李笑同学于 4 月 21 日中午在学校食堂捡到钱包一个,内有一张饭卡和人民币 85
元,请失主到校政教处找王老师认领。(招领启事)
②同学们踊跃发言,体现了对班级的爱心和责任心,学习成绩优秀的同学表示要百尺竿头更
进一步,学习成绩差的同学也表示会遵守纪律,迎头赶上。(某班班长班会总结发言)
③毕业之后,学生垂念师恩。值此教师节到来之际,谨祝恩师节日快乐,万事如意!(教师节
短信)
④《唐宋词鉴赏辞典》是一套由编者精心选目并延请国内外专家撰写赏文的文学鉴赏精品
(上海辞书出版社)。(某出版社推介广告)
⑤他(吴伟业)的连捷高中,他的奉旨完婚,他的翰林高就,他的讲学东宫,也使得满朝文武
惊诧,艺苑杏林艳羡。(李国文对明末清初诗人吴伟业的评价)
四、写作(60 分)
22.阅读下面的漫画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 分)
要求:结合材料的内容和寓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
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名校联盟 2019~2020 学年下学期高三 5 月联考·语文
参考答案、提示及评分细则1.[A]B 原文为“较为准确地把握了造成农民困境的根源,也一定程度上意识到农民想摆脱
这种命运就必须参加革命的出路”;C 原因还包括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社会性质和国民政府
的腐败; D 他对农民的悲惨遭遇不只有怜悯,更希望他们起来抗争。
2.[D]不是“总一分”结构,而是总分总结构。
3. [C] 强加因果,文中为“茅盾也苦恼于农村落后贫穷所带来的一系列后遗症,最为明显的
便是对迷信思想的反对”。
4. [A]“这说明在线教育弊大于利”错解文意,原文并未体现利弊关系。
5. [B]“我国在线教育投资规模持续快速增长”有误,2017 年投资规模减少。
6.①企业:进一步提升技术平台的支撑能力,加快教育平台建设,提高网络覆盖率。②政府:
出台政策,积极协调,多渠道、多手段帮助学生解决在线学习的困难。③在线教育者:提升
教育者自身水平,关注学生成长,多点责任和温度,因材施教。④家长:与时俱进,提升自
我的同时,尽可能为孩子提供网络学习的条件。(每点 2 分,答出任意三点即可)
7. [A]冬天并未描写香气。
8.①引入话题,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②为下文将城里味道和乡村味道的对比做铺垫。城里
人长期生活在被污染的空气中,他们只是在乡村中短暂停留,感受到的只是乡村的表面气息。
突出强调乡村味道是自然的味道,不仅在舌尖、鼻孔,在田野山间的四季,更在乡亲邻里的
和谐相处中,所以它是最纯正、最绵长、最深层次的。③将“我”与一些“城里人”进行对
比,反衬出“我” 对乡村味道的真切感受和真挚喜爱。(每点 2 分,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有
理可酌情给分)
9.①排比。“那红色的,是桃花,白色的,是梨花,紫色的,是泡桐花,金黄色的,是片片
油菜花”,突出乡村春天香味之丰富,色彩之绚烂,照应上文的“暗香浮动”,表达作者对乡
村春天的赞美与热爱之情。②比喻。“一条条悬于瓜棚下带着黄色花蕾的是丝瓜,如同挂在
战士腰上的手榴弹,串串紫色是葡萄,如同晶莹透亮的珍珠,从紫色花蕊中猛然跳出几根细
长辫子的是豆角,如同小姑娘头上的羊角辫”,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丝瓜、葡萄、豆角的色与
形。③拟人。“田垅边,碧绿如伞的叶片下,躺着不少带着条纹的西瓜和拳头般大小青中泛
白的香瓜,滚圆滚圆的,如同一个个调皮的小孩从树叶中伸出的小脑袋”,“躺” 字运用拟
人手法,幽默形象地写出瓜的外形滚圆和生长环境的舒适,突出乡村生活的惬意美好。④通
感。“一股股清香诱人的气味从锅盖的夹缝蹿出来,油润光亮,绿意盎然,让人垂涎三尺”,
以视觉写嗅觉,化抽象为具体,突出乡村灶屋的香气难以抵挡。(每点 2 分,答出三点即可。
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10. [A]耽玩典籍,忘寝与食,时人谓之“书淫”。或有箴其过笃,将损耗精神。谧曰:“朝
闻道,夕死可矣,况命之修短分定悬天乎!”
11. [B]号大多为自己所起,也可由他人起。12. [C]赐予一车书,是指上疏自陈后的另一次上书。
13. (1)难道是我没有选择好邻居,教育方法有所缺欠,(不然)你怎么会如此鲁莽愚蠢呢!
(卜:选择;阙:缺失,欠缺;鲁钝:愚笨迟钝,鲁莽愚蠢。句子大意 2 分)
(2)或者亲自到莘野,或者立即共同乘车回来,惟恐礼节不重,又哪能吝惜礼节周到的费用
呢? (身即:亲自到;载:乘坐;烦费:礼节周到的费用。句子大意 2 分)
[参考译文]
皇甫谧,字士安,小时候名叫静,是安定朝那(今甘肃省平凉市灵台县)人,汉代太尉皇
甫嵩的曾孙。皇甫谧过继给他叔父为子,随叔父迁居新安。他到二十岁还不喜欢学习,终日
无节制地游荡,有人以为他是个白痴。皇甫谧曾经得到一些瓜果,总是进呈给他的叔母任氏。
任氏说:“《孝经》说:‘虽然每天用牛、羊、猪三牲来奉养父母,仍然不能算是孝子。’你
今年二十多岁,眼中没有教义,心中不懂道理,没有什么可以安慰我的。”因此叹息说:“从
前,孟轲的母亲迁居了三次,使孟子成为仁德的大儒,曾参的父亲杀猪使信守诺言的教育常
存,难道是我没有选择好邻居,教育方法有所缺欠,(不然)你怎么会如此鲁莽愚蠢呢!修身
立德,专心学习,是你自己有所得,我能得到什么呢!”叔母面对皇甫谧流泪。皇甫谧深受
感动并激发了他的志气,于是到同乡人席坦处学习,勤读不倦。他家很贫穷,他在亲身参加
农业劳动的时候带着经典学习,终于博通典籍百家之言。皇甫谧性格恬静,没有奢望,并从
此树立了高尚的志向,把写书作为自己的事业,自已取号玄晏先生。写有《礼乐》、《圣真》
等论著。后来得了风痹症,仍然手不释卷。
有人劝皇甫谧为赢得名声而广泛交友,皇甫谧认为“不是圣人,谁能够做到入仕和隐居
并存呢,住在乡村照样可以尧舜之道为乐。自己并非圣人,又何必去与达官贵人结交,为公
事忙碌,从而得到好名声呢”。他潜心钻研典籍,甚至废寝忘食,当时人说他是“书淫”。有
人告诫他过于专心,将会耗损精神。皇甫谧说:“早晨学到了道理,黄昏死去也是值得的,
何况生命的长短是上天注定的呢!”当时魏郡召他为上计掾,推举当孝廉;景元初年,相国征
召,他都不应召。此后晋武帝频频下诏书敦促不已,皇甫谧上疏自陈,皇甫谧言辞恳切备至,
于是被允许。过了一年,又被举荐贤良方正,也没有去。自己上表给皇帝要求借书,皇帝送
给他一车书。皇甫谧虽然体弱多病,但是勤奋读书不倦怠。
济阴太守蜀人文立,上表认为任命士人有烦琐的贽礼,请求除掉这种赠送礼物的礼节,
皇帝下诏同意了。皇甫谧听说后感叹到:“亡国的大夫不能同他商量谋划保存国家,竟然要
革除历代的礼制,可以吗?‘多带束帛’是《易经》上明确的礼义,用黑色和浅红色的布帛
为礼物,自古有之。所以孔子说早晚努力学习来等着别人询问,如同席上的珍宝以待聘用。
士因此要行三次揖让礼才能进见,说明进见之难;谦让一次就告退,说明辞去太容易,像商
汤对伊尹,文王对姜太公,或者亲自到莘野,或者立即共同乘车回来,惟恐礼节不重,又哪
能吝惜礼节周到的费用呢?再说一个礼节不周到,贞节的女子也会感到耻辱,何况任命贤士
呢?孔子说:‘子贡呀,你可惜那只羊,我可惜那种礼。’贽礼为什么要抛弃呢?朝政失去贤人,
在这方面就体现出来了。”太康三年逝世,享年六十八岁。
14. [D]“柳外斜阳”五句,是眼前的建康景象,把“兴亡满目”落到实处。
15.①用典抒情。用谢安被疏远的典故,表达自己不被重用、志不得伸的情怀。“儿辈”两句,
谢安表面上说:建立功名的事,让给小儿辈干吧,我只须整天下棋消磨岁月!实际上是无奈之
语,作者借此表达自己壮志未酬、虚度年华的愁苦。借用“宝镜”典,意在说明自己的报国
忠心报国之才无人鉴察。②反问。“谁劝杯中绿”,通过反问,表达壮志忠心不为人知、知音
难觅的苦闷。③借景抒情(或者以景结情、比喻、象征)。早晨醒来江上便狂风怒号,高浪似
要翻倒房屋,令人忧悚。不仅写出江上波涛的险恶,也象征着南宋国势的危急,暗示对时局
险恶的忧虑。(每点 2 分,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16.(1)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2)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
(3)我决起而飞,抢榆枋而止(每空 1 分,错字、漏字、添字该空不得分)
17. [B]“日居月诸”语法上搭配不当,含意上只形容时光流逝;“日复一日”指过了一天又
一天,比喻日子久,时间长。“提升”指使位置、程度、水平、数量、质量等方面比原来高,
与“边界”不搭配;“拓展”指在原有的基础上,增加新的东西。“引领”指带动事物跟随他
或他们向某一方向运动、发展,一般多用于人类社会;“引导”是指通过行为帮人走出困境,
或是带着人向某个目标集体行动。“变迁”描述事物变化转移,一般用来形容时代变迁和环
境的变迁;“变化”是事物在形态上或本质上产生新的状况。一般形容化学的变化和形式的
变化。
18. [A]括号前面是列举,后面紧跟名字衔接最紧密,排除 B、C;近指代词“这些”放句首,
前一个句子强调名字,答案选 A。
19. [D]主语是“这种精神”,排除 B、C;依据事理逻辑,排除 A。
20. [示 例]
(1)新中国在凯歌行进中走过 70 年,我国在体育方面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北京奥运惊艳世界,
女排精神熠熠生辉,全民健身蒸蒸日上,体育让生活精彩。
(2)新中国在凯歌行进中走过 70 年,我国在交通方面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港珠澳大桥建成通
车,“复兴号”领跑世界,公交系统四通八达,交通让天涯变咫尺。
(每句 3 分,其中内容 2 分,句式 1 分)
21.①“85 元”改为“若干”;
②“学习成绩差”改成“学习成绩暂时不理想”;③“垂念”改为“常念”;
④将“上海辞书出版社”移到“《唐宋词鉴赏辞典》”后面;
⑤将“杏林”改为“杏坛”。(每处 1 分)
22. [审题立意]
漫画的内容是:画面左下方,有一个裂为两半的边缘不齐的蛋壳,右边是一只刚出壳的小鸡
(小鸭、小鸟),小鸡嘴巴的斜上方写着“破玩意儿!”。结合生物学知识来看,蛋壳对于小鸡
而言,如同子宫、胎衣,它孕育过、保护过小鸡。刚出壳的鸡刚离开蛋壳,就骂它是“破玩
意儿”,显然是瞧不起蛋壳,没有看到自己的出生曾得益于蛋壳,割裂并否定了自己与蛋壳
的关系。小鸡否定蛋壳,说它是“破玩意儿”,其实是在否定自己。
这反映出社会人生的一些什么现象呢?可以就事论事谈那些羽翼未丰就忘本的人或事。如果
推而广之,当有深意,可以评说社会人生中的诸多现象。如:我们与父母亲情、家乡风物、
中华文明、国家民族等的关系。
一言以蔽之,漫画寓意是讽刺社会上“忘本”的人,他们对孕育、培养、帮助、教育过自己
的父母、故乡、学校、社会、文化,没有感激之心,不懂得回报反哺,反而轻视、看不起,
甚至指责、辱骂。如中西文化。外来文化席卷而来,很多中国人就开始妄自菲薄,看不起本
国文化与本土文化,盲目推崇西方文化,连饮食起居的生活习惯都以模仿西方人为荣。
可提出正面观点:学会(对生我养我的父母、家乡等)心怀感恩,要知恩图报,寻找并了解自
己的“根”。
也可从反面提出观点:不可“出壳”忘本,不可忘“己”所“出”,不能忘掉自己本来的境况
或自身的本源,不可忘恩负义,等等。
从小鸡的角度行文最好,从蛋壳的角度言之成理亦可。
不宜从反面写,比如“打破那个墨守成规的壳子就会获得不一样的生命”,比如“骂鸡蛋壳
是一种‘破旧’(批判旧思想)”。
[注意事项]
①一定把漫画当作作文材料,需要引述材料,论述时有针对性,绝不能无限制地扩大化、广
泛化,比如写“感恩挫折”、“感恩对手”“感恩朋友”就属于偏题。
②又不能只谈漫画,要联系生活实际,由表及里,由“画”到社会,上升到理性思考,揭示
人生道理或社会法则。
[拟题示例]
对“破蛋壳”说声谢谢破壳之后
雏鸡岂能忘旧壳?
不做忘本者
人,不要忘了自己的“本”知道自己的“根”
不忘本,才能走得更远
回归你的原乡
不忘来处,方有去处
为什么鸡会讨厌壳?
要问你从哪里来(反用齐豫的歌词)
[精彩语段]
1.俗话说:狗不嫌家贫。同理,雏鸡也不应该嫌弃破蛋壳。君不见,漫画中那只初见天日,
尚只有簇簇茸毛的小鸡,竟然摆出大爷的样子,朝蛋壳唾骂——“ 破玩意儿!”真让见者惊
心,闻者伤心。
2.华夏文明绵延数千载,那儒雅的学风,浑厚的积淀,陶醉、涵养着历代学子,支撑起国人
的精神脊梁。而如今,却被有的人简单否定,一味贬损,只留下一个落寞的背影。面对这些,
我们没由来地感到一种切肤之痛。从国家层面,善待和保护我们的传统文化,是当务之急与
有益之举。
[优秀范文]
不忘根本
曾有位哲人说过:“向后看才懂得生活。”人生的后方,生命的源始,是我们的安身立命之所。
不忘根本,不嫌弃那生养我们的“旧壳”,才不愧于良心,才能走得踏实而稳当。苍莽天地,
红尘万载,个体于这个世界,一如苇草之轻盈,若不是深深地扎根于家的沃土,我们又怎么
能逆势挺拔,在人生的风雨中坚韧地摇曳?
曾被孝女孟佩杰的故事打动,一个失去父母的孤儿,深深扎根在养母为她用关爱筑起的沼泽
中。因为没有忘记养母的恩情,她在养母重病后坚强地照顾了养母 12 年。她弱小的身影,
如苇草般飘摇在凄风苦雨中,而她却用纤细的根系维持着坚韧的身姿,用发自内心的温情与
跪乳,感动了世人。
若将个体比作一棵树,它的根深深扎进家庭的爱中,那么我们整个民族之林的沃土便是对国
家的爱,对民族文化的大爱。当今,国人中普遍存在一种对本国文化的不认同感,认为中国传统文化就意味着落后与保守,
一脸的鄙弃与不屑。如此幼稚之举,和那刚破壳而出的小鸡嫌弃曾经孕育过自已的蛋壳,有
何分别?这种肤浅认识的背后,是对民族文化根基的渐渐淡忘。
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既不在美利坚和英格兰的土壤上,也不在“原罪”与“等待救赎”之
类的教义里,只有秉承中国文化的精髓,我们才有安身立命之所。几年前韩国申请将端午节
列为他们的文化遗产,就对我们敲响了警钟。
所幸的是,中华民族也不乏有志之士,在为此摇臂呐喊,先是费孝通创新性地提出“文化自
觉”与“文化自信”的呼吁。紧接着,杜维明教授用汉语将中国儒学引入了哈佛课堂。近年,
弘扬传统文化也被纳入了文化兴国的战略中。
中华民族之林正是有了他们的存在,才逐渐稳固了自己的根基,于经史子集中汲取养分,壮
了枝桠,绿了树冠,重新焕发勃勃生机。勿忘根本,给了我们整个民族挺直腰杆的不管你走
得多远,记得回望你的“蛋壳”,记得说一声“谢谢”,哪怕它再是破损与枯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