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滕州市一中2019-2020高二语文5月月考试题(Word版附解析)
加入VIP免费下载

山东省滕州市一中2019-2020高二语文5月月考试题(Word版附解析)

ID:441810

大小:52.68 KB

页数:26页

时间:2020-12-23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高二三部 5 月 15 号语文周测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一)现代文阅读 I(本题共 4 小题,1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城市生活垃圾是城市化的产物,它既是一种“社会公害”,同时作为丰富的再生资源,又 可谓“摆错位置的财富”。为了使城市垃圾资源化,在处理前首先需要实施分类收集。垃圾分 类收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多方面的合力才能完成。公众既是垃圾的制造者,也是 垃圾污染的受害者,公众参与对城市生活垃圾管理有重要意义。居民对垃圾分类的理解、支 持和自觉参与,是垃圾分类回收的基础和关键性因素。长期以来,我国“政府主导型”环保 工作模式使居民认为保护环境的主要责任在政府。科学工作者和政府官员对环境问题关注较 多,一般居民环境意识普遍欠缺;城镇居民的环境意识相对较强,广大农村居民的环境意识 普遍较淡漠。 长期以来,公众养成了“简单方便”的垃圾混装习惯,虽然不乏一些对环保抱有热情的 人,但也往往因在进行垃圾分类投放时要付出较高的经济成本和劳动力成本,而不愿执行。 随着宣传教育的深入,很多市民逐渐对垃圾分类投放有了较高的积极性,但对分类的标准和 方法不清楚或掌握不够准确,从而影响了垃圾分类收集的效果,久而久之,参与的热情也会 逐渐削弱。民间环保组织有责任、有义务协助政府推动实施垃圾分类的政策和法规,但是大 部分公益性环保组织仅限于做一些宣传教育的工作,缺乏参与垃圾分类收集处理及管理的途 径,环境保护志愿者发挥作用的渠道也不畅通。垃圾分类收集需要依靠全社会的力量。当公 众对环境政策由消极观望转为积极配合时,政府和企业也会积极响应,尽快创造更好的条件, 形成覆盖广泛的绿色环保网络。 (摘编自姜朝阳等《论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收集中的公众参与》) 材料二: 从生活垃圾分类的制度变迁来看,早在上世纪末,《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等相关法 律和政策文件,就已经对生活垃圾的定点倾倒和堆放、分类收集和运输、合理利用和无害化 处理等作出了规定。但对于公民个人在生活垃圾分类中应担负的具体义务及相应制裁机制, 立法一直空白。近二十年来,我国公民的生活垃圾分类义务主要停留在依靠宣传教育、引导 鼓励方式推行的道德义务层面。今年 6 月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的《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修订草案)》,也将生 活垃圾强制分类纳入其中,并对实行生活垃圾处理收费制度作出规定。至此,生活垃圾分类 义务的强制法律规范不断完善。在传统观念中,道德义务在法律中的设置意味着义务性质的 转变,公民的环境道德义务、法律义务被明确区分与相互割裂。 但从实际来看,公民环境义务是具有立体多元层次结构的系统整体,呈现出层次性与整 体性兼具的特征。公民“要我分类”强制法律义务的设定建立在公民高度认同垃圾分类现实 必要性与重要性的基础上,其实现也离不开公民“我应分类”的道德责任感和自觉性,并应 最终达到一种“我要分类”的自觉履行状态。 也就是说,公民环境法律义务与道德义务具有价值层面的一致性和行为层面的统一性, 公民生活垃圾分类义务具有法定义务与道德义务的双重属性,只有各层次义务相互结合、相 互支撑,才能够使公民强制环境法律义务的建立具有正当性与可行性,也才能确保公民基于 道德情感遵守义务性规范,并从强制性义务中获得自愿性守法动力。因此,可以说公民生活 垃圾分类行为的性质走向强制性法律义务,并不意味着其道德义务属性的灭失。 从世界各国的实践来看,完善的法律体系、严格的处罚与监督等外在约束机制与多元参 与、教育宣传等软性的内在行为与道德培养机制并行是生活垃圾分类得以成功的共同经验。 我国生活垃圾分类的广泛推广与深入实施,也需构建契合其双重属性性质的、惩戒约束与激 励引导相互协作的义务实现机制,其具体制度实现路径应包括:以法律责任为内容的惩罚制 度、法律监管与社会监督相结合的监督制度以及以声誉评价与物质奖励为中心的激励制度、 以环境教育与道德培育为手段的自我实现制度等。 (摘编自赵汝《生活垃圾分类从道德义务走向法律义务》) 材料三: 旧金山是美国第一个通过垃圾分类回收相关法律的城市,强制性要求企业和居民对垃圾 进行分类,并通过调控垃圾清运费来鼓励和督促居民减少生活垃圾。日本制定了《废弃物处 理法》,市民如违反分类规定乱扔垃圾,就会被拘捕并处以巨额罚款。发达国家的实践表明, 通过立法对投放垃圾行为进行强制性规范和约束,是推进垃圾分类处理的必由之路。 2019 年 7 月 1 日起,上海开始施行《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这是全国第一部经地方 人民代表大会表决通过的垃圾管理地方性法规。该《条例》明确了产生生活垃圾的单位和个 人是分类投放的责任主体,规定对未将生活垃圾分类投放的单位和个人可处以罚款。上海市 绿化和市容管理局负责人在接受采访时说:“处罚不是目的,我们希望大家能够明确垃圾分 类是法定的职责,每个单位、每个人都应该依法履行好自己的义务。”从该《条例》施行三个多月的实践来看,垃圾分类对市民生活习惯形成了巨大冲击。为达到更好的效果,社区建 立了居民垃圾分类档案,以实现生活垃圾投放可追踪溯源,责任落实到一户一家。垃圾分类 应当从我们日常生活中的“选择题”变为“必答题”。 (摘编自王薇《城市垃圾分类,一道难解的题》)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生活垃圾是城市公害,但只要做到了正确的分类就会成为一笔可观的财富。 B. 公众普遍欠缺环境意识,证明了过去采取政府主导的环保工作模式是错误的。 C. 材料三以具体的事例证明材料二阐述的观点,中外事例的选取增强了说服力。 D. 公众对垃圾分类由消极观望转为积极配合,需强制性义务和道德义务相结合。 2. 根据材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生活垃圾分类执行不力,有经济原因,也有分类标准和方法不熟悉的原因,但根本原因是 渠道不畅。 B. 从材料二中的生活垃圾强制分类纳入法律可以看出,我国生活垃圾分类的制度是不断完善 的。 C. 在上海,不论产生垃圾者是单位还是个人,若未能将垃圾准确分类投放,有可能会被追责。 D. 美国、日本和中国上海的垃圾分类回收相关法律相比较,日本的最严厉,其严厉程度超过 上海。 3. 下列说法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 A. 完善《废弃物处理法》,从源头上对公民在生产和消费领域中所担负的生活垃圾减量化。 B. 通过对公民违法分类的行为采取拒收、罚款等措施,建立强有力的执法与监督机制。 C. 运用科普讲座、知识竞赛,深入家庭、社区、学校进行宣传教育,细化行为培育的方式。 D. 构建惩戒约束与激励引导相互协作的义务实现机制,推进生活垃圾分类的深入实施。 4. 这三则材料论证的侧重点各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答案】1. D 2. A 3. D 4. 材料一交代了生活垃圾分类的现状及成因,主要是提出问题,引人思考;材料二论述了生 活垃圾分类两条途径的必要性,主要是分析问题;材料三列举生活垃圾分类的具体实践事例, 指出了生活垃圾分类的途径。 【解析】 【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到材料中圈出 相关的内容,进行比对,做出判断。 A 项,“只要做到了正确 分类就会成为一笔可观的财富”错,说法过于绝对。垃圾是“摆错 位置的财富”,但分类正确并不必然是财富。 B 项,“证明了过去我国采取政府主导的工作模式是错误的”错,由材料一第一段“居民对垃 圾分类的理解、支持和自觉参与,是垃圾分类回收的基础和关键性因素。长期以来,我国‘政 府主导型’环保工作模式使居民认为保护环境的主要责任在政府”,可知是时代的问题。 C 项,材料二的中心观点是“公民环境法律义务与道德义务具有价值层面的一致性和行为层面 的统一性”,但材料三主要举的是强制性即法律义务的例子。 故选 D。 【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本信息,分析概括内容要点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 的要求,即选择“正确”或“错误”“一项”或“两项”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对材料相关 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到文章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一 一进行比对。 A 项,“但根本原因是渠道不畅”错,结合“虽然不乏一些对环保抱有热情的人,但也往往因 在进行垃圾分类投放时要付出较高的经济成本和劳动力成本,而不愿执行”“很多市民逐渐 对垃圾分类投放有了较高的积极性,但对分类的标准和方法不清楚或掌握不够准确,从而影 响了垃圾分类收集的效果”分析,根本原因是较高的经济成本和劳动力成本,对分类的标准 和方法不清楚或掌握不够准确。 故选 A。 【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 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查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 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题干问的是“下列说法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 一项是”,结合选项内容分析。 结合“但对于公民个人在生活垃圾分类中应担负的具体义务及相应制裁机制,立法一直空 白”“我国公民的生活垃圾分类义务主要停留在依靠宣传教育、引导鼓励方式推行的道德义 务层面”“生活垃圾分类义务的强制法律规范不断完善”“我国生活垃圾分类的广泛推广与 深入实施,也需构建契合其双重属性性质的、惩戒约束与激励引导相互协作的义务实现机制, 的其具体制度实现路径应包括……环境教育与道德培育为手段的自我实现制度等”等分析,材 料二主要讲构建惩戒约束与激励引导相互协作的机制。分析选项内容,D 项正确。 AB 两项重点说的是法律义务及机制; C 项重点说的宣传教育。 故选 D。 【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信息的整合和对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清题干要求, 其次确定答题区间,第三要勾画出相关语句,第四进行整合。 三则材料都是针对“垃圾分类”进行阐述的,材料一中说,“科学工作者和政府官员对环境 问题关注较多,一般居民环境意识普遍欠缺;城镇居民的环境意识相对较强,广大农村居民 的环境意识普遍较淡漠”“虽然不乏一些对环保抱有热情的人,但也往往因在进行垃圾分类 投放时要付出较高的经济成本和劳动力成本,而不愿执行”“很多市民逐渐对垃圾分类投放 有了较高的积极性,但对分类的标准和方法不清楚或掌握不够准确,从而影响了垃圾分类收 集的效果”,可知材料一重点侧重讲生活垃圾分类的现状及其原因;材料二中说,“但对于公 民个人在生活垃圾分类中应担负的具体义务及相应制裁机制,立法一直空白”“我国公民的 生活垃圾分类义务主要停留在依靠宣传教育、引导鼓励方式推行的道德义务层面”“生活垃 圾分类义务的强制法律规范不断完善”“我国生活垃圾分类的广泛推广与深入实施,也需构 建契合其双重属性性质的、惩戒约束与激励引导相互协作的义务实现机制,其具体制度实现 路径应包括……环境教育与道德培育为手段的自我实现制度等”,可知材料二重点侧重讲构建 惩戒约束与激励引导相互协作的机制;材料三中说,“发达国家的实践表明,通过立法对投 放垃圾行为进行强制性规范和约束,是推进垃圾分类处理的必由之路”“2019 年 7 月 1 日起, 上海开始施行《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这是全国第一部经地方人民代表大会表决通过的 垃圾管理地方性法规”,可知材料三重点侧重通过中外实例来讲生活垃圾分类的解决途径。 【点睛】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第一步:通读全文,整体感知。要把握文本基本事实,确定不 同文本陈述的角度,分析主体对象与基本事实之间的关系。第二步:通读材料,关注细节。 整体感知是略读(或粗读)就能完成的任务,而挖掘文本的细节需要精读(细读)。第三步: 明确主旨,辨清关系。由于非连续性文本的内在逻辑关系不是很紧密,在阅读的过程中要有 意识地确定文本的主旨,分辨材料与材料之间的逻辑关系。 (二)现代文阅读 II(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一个人的名字 刘亮程 人的名字是一块生铁,别人叫一声,就会擦亮一次。一个名字若两三天没人叫,名字上 会落一层土。若两三年没人叫,这个名字就算被埋掉了。上面的土有一铁锨厚。这样的名字 已经很难被叫出来,名字和属于他的人有了距离。名字早寂寞地睡着了,或朽掉了。名字下 的人还在瞎忙碌,早出晚归,做着莫名的事。 冯三的名字被人忘记五十年了。人们扔下他的真名不叫,都叫他冯三。冯三一出世,父 亲冯七就给他起了大名:冯得财。等冯三长到十五岁,父亲冯七把村里的亲朋好友召集来, 摆了两桌酒席。 冯七说,我的儿子已经长成大人,我给起了大名,求你们别再叫他的小名了。我知道我 起多大的名字也没用,只要你们不叫,他就永远没有大名。当初我父亲冯五给我起的名字多 好:冯富贵。可是,你们硬是一声不叫。我现在都六十岁了,还被你们叫小名。我这辈子就 不指望听到别人叫一声我的大名了。我的两个大儿子,你们叫他们冯大、冯二,叫就叫去吧, 我知道你们改不了口了。可是我的三儿子,就求你们饶了他吧。你们这些当爷爷奶奶、叔叔 大妈、哥哥姐姐的,只要稍稍改个口,我的三儿子就能大大方方做人了。 可是,没有一个人改口,都说叫习惯了,改不了了。或者当着冯七的面满口答应,背后 还是冯三冯三的叫个不停。 冯三一直在心中默念着自己的大名。他像珍藏一件宝贝一样珍藏着这个名字。自从父亲 冯七摆了酒席后,冯三坚决再不认这个小名,别人叫冯三他硬不答应。冯三两个字飘进耳朵 时,他的大名会一蹦子跳起来,把它打出去。后来冯三接连不断灌进耳朵,他从村子一头走 到另一头,见了人就张着嘴笑,希望能听见一个人叫他冯得财。 可是,没有一个人叫他冯得财。冯三就这样蛮横地踩在他的大名上面,堂而皇之地成了 他的名字。夜深人静时,冯三会悄悄地望一眼像几根枯柴一样朽掉的那三个字。有时四下无 人,冯三会突然张口,叫出自己的大名。很久,没有人答应。冯得财就像早已陌生的一个人, 五十年前就已离开村子,越走越远,跟他,跟这个村庄,都彻底地没关系了。为啥村里人都 不叫你的大名冯得财,一句都不叫。王五爷说,因为一个村庄的财是有限的,你得多了别人 就少得,你全得了别人就没了。当年你爷爷给你父亲起名冯富贵时,我们就知道,你们冯家 太想出人头地了。谁不想富贵呀。可是村子就这么大,财富就这么多,你们家富贵了别人家 就得贫穷。所以我们谁也不叫他的大名,一口冯七把他叫到老。你想想,我们能叫你得财吗。 你看刘榆木,谁叫过他的小名。他的名字不惹人。一个榆木疙瘩,谁都不眼馋。还有王木叉,为啥人家不叫王铁叉,木叉柔和,不伤人。 虚土庄没有几个人有正经名字,像冯七、王五、刘二这些有头面的人物,也都一个姓, 加上兄弟排行数,胡乱地活了一辈子。他们的大名只记在两个地方:户口簿和墓碑上。 你若按着户口簿点名,念完了也没有一个人答应,好像名字下的人全死了。你若到村边 的墓地走一圈,墓碑上的名字你也不认识一个。似乎死亡是别人的,跟这个村庄没一点关系。 其实呢,你的名字已经包含了生和死。你一出生,父母请先生给你起名,先生大都上了年纪, 有时是王五、刘二,也可能是路过村子的一个外人。他看了你的生辰八字,捻须沉思一阵, 在纸上写下两个或三个字,说,记住,这是你的名字,别人喊这个名字你就答应。 可是没人喊这个名字,你等了十年、五十年。你答应了另外一个名字。起名字的人还说, 如果你忘了自己的名字,一直往前走,路尽头一堵墙上,写着你的名字。不过,走到那里已 到了另外一个村子。被我们埋没的名字,已经叫不出来的名字,全在那里彼此呼唤,相互擦 亮。而活在村里的人互叫着小名,莫名其妙地为一个小名活着一辈子。 (节选自《虚土》) 5.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虚土庄的人们相互之间都只叫对方姓氏加上兄弟排行数而成的小名,他们的大名多数都是 “榆木”“木叉”等不正经的名字。 B. 冯三父子取名为“富贵”“得财”,却不被村民认可,是因为村民喊“富贵”“得财”,冯 家就会遂愿,而村民不愿冯家独得富贵。 C. 虚土庄人们的名字只记在户口簿和墓碑上,说明虚土庄的人们虽平时对名字不上心,但还 是非常看重生与死这样的大事的。 D.“走到那里已到了另外一个村子”,“另外一个村子”指 是另一个世界——死亡之后,这 反衬出现实世界的无奈。 6.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的语言朴实无华,生活气息浓厚,如“上面的土有一铁锨厚”,运用人们日常语言,形 象地表现了名字弃之不用的情形。 B. 作者在文中有不少的议论,形象而生动,如以“生铁”被“擦亮”设喻,既新奇又契合村 民生活的特征,让人印象深刻。 C. 小说中写夜深人静时,冯三突然张口叫自己的大名但没有人答应的细节,表现了他对听到 人们叫他大名的渴望。 D.“虚土”,具有很强的象征意味,让人联想到“虚空”“虚幻”等词语,表明故事是作者虚 的构的,但也削弱了小说的现实意义。 7. 有人称这部作品为“散文化小说”,请分析其“散文化小说”的特点。 【答案】5. D 6. D 7. ①淡化情节。小说只有冯七大摆酒席,冯三自叫大名,王五爷细说原因等生活片段的叙写, 没有引人入胜的故事,甚至没有完整的情节链。②虚化人物。小说主要人物是冯三,但缺少 个性化的特征,除了大名叫冯得财外,与村中其他人并没有大不同。③营造意境。摆脱对人 物生活现实的叙写,着力于对风土习俗的描绘以及人物精神世界的刻画,营造出一种迷蒙的 氛围。④抒情味浓。小说语言叙事性弱化,多人物心理描写和作家直接的议论,具有很强的 抒情性。 【解析】 【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的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形象 (包括人物形象、物象和景物特点)分析,思想情感赏析,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 目,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要求选出 “正确的”“一项”,立足考查“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 析。 A 项,“他们的大名多数都是‘榆木’‘木叉’等不正经的名字”错。原文“虚土庄没有几个 人有正经名字”是说没有几个人会被别人叫他们大名,并非“榆木”“铁叉”等名字不正经。 B 项,“因为村民喊‘富贵’‘得财’,冯家就会遂愿”错。是因为村民不愿冯家独得富贵。 C 项,“非常看重生与死这样的大事”错。文本中没有透露出这个信息。 故选 D。 【6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的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形象 (包括人物形象、物象和景物特点)分析,思想情感赏析,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 目,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要 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立足考查“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然后浏览每个选项, 再逐一进行分析。 D 项,“削弱了小说的现实意义”错。小说中的村庄名为“虚土”,增强了故事的虚构性,而 且具有很强的象征意味,让人联想到“虚空”“虚幻”等词语。 故选 D。【7 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的文体特征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有 人称《虚土》为散文化小说,请分析其‘散文化小说’的特点”,然后要回顾散文和小说各自 的特点,再看本文虽然为小说,却有哪些散文的东西。小说的三要素是人物、情节和环境, 散文的要素主要有形散神聚、意境深邃、语言优美。散文化小说是作家在淡化了情节、人物 和背景这三个小说的主要构成要素之后,将散文抒情性的艺术审美特征和创作笔法渗透到小 说创作中,形成的一种新的小说文体。其文体特征有以下几点:淡化情节;虚化人物;营造 意境;突出情调。此题从淡化情节、虚化人物、营造意境及抒情性味浓等方面进行分析。 淡化情节结构,全文只有“摆酒席”“冯三自叫大名”“王五爷细说原因”等片段,没有故 事情节结构;人物形象并不鲜明,冯三没有明显的人物性格特点;“冯三就这样蛮横地踩在 他的大名上面……冯三会突然张口,叫出自己的大名……五十年前就已离开村子,越走越远, 跟他,跟这个村庄,都彻底的没关系了”,反映了一种民俗文化现象,大家互不叫大名,只叫 小名。本文是一篇小说,却符合散文的特点,全文围绕“生老病死”这一主题,表现出一种 散文化的特点,文中大量抒情、议论的句子,如“冯得财就像早已陌生的一个人,五十年前 就已离开村子,越走越远,跟他,跟这个村庄,都彻底的没关系了”“被我们埋没的名字, 已经叫不出来的名字,全在那里彼此呼唤,相互擦亮。而活在村里的人互叫着小名,莫名其 妙的为一个小名活着一辈子”等,更增强了小说的抒情色彩。 【点睛】文学类文本阅读选择题的题目,主要集中对文意、文章的主旨、文章的结构、人物 形象的塑造等内容的考核,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 另一种是对文章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文意要读懂文章,主要是文意、主旨、情感、人物 的心理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手法集中在小说的三要素上,主要考核 人物塑造、情节安排、环境描写、标题的作用、结尾的特征等。选择题时往往错误选项的命 制都是明显的不会引起争议的错误,即所谓的“硬伤”,在答题时注意寻找这些硬伤。 二、文言文阅读 (一)(每小题 3 分,共 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聂政者,轵深井里人也。杀人避仇,与母、姊如齐,以屠为事。久之,濮阳严仲子事韩 哀侯,与韩相侠累有郤。严仲子恐诛,亡去,求人可以报侠累者。至齐,齐人或言聂政勇敢 士也,避仇隐于屠者之间。严仲子至门请,数反,然后具酒自畅聂政母前。久之,聂政母死。 既已葬,除服,聂政曰:“嗟乎!政乃市井之人,鼓刀以屠;而严仲子乃诸侯之卿相也,不远千里,枉车骑而交臣。臣待之,至浅鲜矣,未有大功可以称者,而严仲子奉百金为亲寿, 我虽不受,然是者徒深知政也。夫贤者以感忿睚眦之意而亲信穷僻之人,而政独安得嘿然而 已乎!且前日要政,政徒以老母;老母今以天年终,政将为知己者用。”乃遂西至濮阳,见 严仲子曰:“前日所以不许仲子者,徒以亲在;今不幸而母以天年终。仲子所欲报仇者为谁? 请得从事焉!”严仲子具告曰:“臣之仇韩相侠累,侠累又韩君之季父也,宗族盛多,居处 兵卫甚设,臣欲使人刺之,终莫能就。今足下幸而不弃,请益其车骑壮士可为足下辅翼者。” 聂政曰:“韩与卫,相去不甚远,今杀人之相,相又国君之亲,此其势不可以多人,多人不 能无生得失,生得失则语泄,语泄是韩举国而与仲子为仇,岂不殆哉!”遂谢车骑随从,聂 政乃辞独行。 杖剑至韩,韩相侠累方坐府上,持兵戟而卫侍者甚众。聂政直入,上阶刺杀侠累,左右 大乱。聂政大呼,所击杀者数十人,因自皮面决眼,自屠出肠,遂以死。 (节选自《史记•刺客列传》有删改) 8.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杀人避仇,与母、姊如齐 如:到……去 B. 不远千里,枉车骑而交臣 枉:屈尊 C. 且前日要政,政徒以老母 要:要求 D. 臣欲使人刺之,终莫能就 就:成功 9.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 而严仲子奉百金为亲寿 夜缒而出 B. 且前日要政,政徒以老母 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 C. 避仇隐于屠者之间 夫晋,何厌之有? D. 乃遂西至濮阳 良乃入,具告沛公 10.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聂政在作为一名刺客以前是以屠宰为业的,他之所以与母亲等人外逃,是因为他杀人后要 躲避仇敌的报复。 B. 严仲子仇恨韩相侠累,虽然侠累的地位高,宗族势力大,所居住的地方防备很严密,但是 严仲子仍想派人刺杀他。 C. 聂政愿意去刺杀侠累,原因是严仲子登门拜访以及来往几次后,备下酒席,亲自款待聂政 母亲的举动打动了他。 D. 聂政是市井小民,面对身为卿相的严仲子的真诚请求,他非常激动,于是不顾亲友的反对和阻拦,毅然前去刺杀了侠累。 【答案】8. C 9. D 10. D 【解析】 【8 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平时要注意积累,答题时 注意分析词语前后搭配是否得当,还要注意文言文中常常出现以今释古的现象。同时注意通 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 C 项,“要”,通“邀”,邀请。 故选 C。 【9 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型,要重点记忆考纲规 定的 18 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还要重点记忆课本中的经典例句。 A 项,连词,表转折,可译为“但是”;连词,表修饰,可不译。 B 项,连词,表因果,可译为“因为”;介词,用。 C 项,结构助词,相当于“的”;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 D 项,都是副词,表承接,可译为“就”。 故选 D。 【10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此类题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 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本题要求选出“对 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D 项,“于是不顾亲友的反对和阻拦”与事实不符,原文中未提及亲友的反对和阻拦。 故选 D。 【点睛】理解文言实词意思的技巧:从语法搭配的角度辨析词性;从语义搭配的角度推测词 义;从语境暗示的角度推断词义;从字形构成的角度推测词义;从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 用法的角度判断词义;从句子结构对称的角度推断词义;从字音字形通假的角度推断词义。 参考译文: 聂政,轵邑深井里人。聂政杀了人,为了躲避仇敌,于是和母亲、姐姐一起到了齐国, 以屠宰为业。隔了很久,濮阳严仲子在韩哀侯朝中供职,与韩相侠累结下怨仇。严仲子怕侠 累杀他,逃离韩国,访求能向侠累报仇的人。严仲子来到齐国,齐国有人谈到聂政,说他是个有勇气有胆量的人,因为避仇而隐身在屠户中间。严仲子登门拜访,来往几次,然后备下 酒席,亲自向聂政母亲敬酒。 过了很久,聂政的母亲去世了。埋葬已毕,在除去丧服之 后,聂政说道:“唉!我聂政不过是个市井小民,鼓刀屠宰;而严仲子是诸侯的卿相,却不 远千里,屈尊来和我结交。我待他极为淡薄,没有什么大功可以和他所待我的相称,而严仲 子又奉上百金为我母亲祝寿,我纵然没有接受,但他这样做,只是说明他对我是知遇很深的。 一位贤者,因感愤于一点小的仇恨,而亲近信赖一个穷困鄙陋的小民,我聂政哪能对此独独 不吭一声、毫无反应就算了呢!况且前些时候他来邀请我,我只是因为老母尚在(就没有答 应他)。现在老母享尽天年,我将要为知己的人效力了。”于是西行来到濮阳,见严仲子,说 道:“前些时候我所以没有答应您,只是因为我母亲尚在世;现在不幸母亲已经享尽天年去 世了。仲子想要报仇的对象是谁?请让我来办理此事吧!”严仲子便详细地告诉他说:“我 的仇人是韩相侠累,侠累又是韩国国君的小叔父,他们宗族的人很多,居处警卫十分严密, 我想派人刺杀他,但始终没有人能办成。现在幸蒙足下不弃,请允许我加派一些可以做您帮 手的车骑壮士一同去。”聂政说:“韩国和卫国,中间相距不很远,如今要去刺杀人家的国 相,这位国相又是国君的亲属,在这种情况下势必不能多派人去,人员一多,不可能不发生 失误,发生了失误,机密就会泄露,机密一泄露,则韩国全国便会和仲子结仇,这岂不危险 吗!”于是谢绝了车骑随从,聂政辞别严仲子,独自一人启程前往。 聂政自带利剑到了韩国,韩相侠累正坐在府上,手持兵器侍卫他的人很多。聂政径直闯 了进去,上阶刺杀了侠累,两旁的人顿时大乱。聂政大声呼喝,击杀数十人,然后自己削烂 面皮,挖出眼珠,破肚出肠,随即死去。 (二)(共 17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甘罗列传 甘罗者,甘茂孙也。茂既死后,甘罗年十二,事秦相文信侯吕不韦。秦始皇帝使刚成君 蔡泽于燕,三年而燕王喜使太子丹入质于秦。秦使张唐往相燕,欲与燕共伐赵,以广河间之 地。张唐谓文信侯曰:“臣尝为秦昭王伐赵,赵怨臣,曰:‘得唐者与百里之地。’今之燕 必经赵,臣不可以行。”文信侯不快,未有以强也。甘罗曰:“君侯何不快之甚也?”文信 侯曰:“吾令刚成君蔡泽事燕三年,燕太子丹已入质矣,吾自请张卿相燕而不肯行。”甘罗 曰:“臣请行之。”文信侯叱曰:“去!我身自请之而不肯,女焉能行之?”甘罗曰:“夫 项橐生七岁为孔子师。今臣生十二岁于兹矣,君其试臣,何遽叱乎?” 于是甘罗见张卿曰:“卿之功孰与武安君?”卿曰:“武安君南挫强楚,北威燕、赵,战胜攻取,破城堕邑,不知其数,臣之功不如也。”甘罗曰:“应侯之用于秦也,孰与文信 侯专?”张卿曰:“应侯不如文信侯专。”甘罗曰:“卿明知其不如文信侯专与?”曰:“知 之。”甘罗曰:“应侯欲攻赵,武安君难之,去咸阳七里而立死于杜邮。今文信侯自请卿相 燕而不肯行,臣不知卿所死处矣。”张唐曰:“请因孺子行。”令装治行。 行有日,甘罗谓文信侯曰:“借臣车五乘,请为张唐先报赵。”文信侯乃入言之于始皇 曰:“昔日茂之孙甘罗,年少耳,然名家之子孙,诸侯皆闻之。今者张唐欲称疾不肯行,甘 罗说而行之。今愿先报赵,请许遣之。”始皇召见,使甘罗于赵。 赵襄王郊迎甘罗。甘罗说赵王曰:“王闻燕太子丹入质秦欤?”曰:“闻之。”曰:“闻 张唐相燕欤?”曰:“闻之。”“燕太子丹入秦者,燕不欺秦也。张唐相燕者,秦不欺燕也。 燕、秦不相欺者,伐赵,危矣。燕、秦不相欺无异故,欲攻赵而广河间。王不如赍臣五城以 广河间,请归燕太子,与强赵攻弱燕。”赵王立自割五城以广河间。秦归燕太子。赵攻燕, 得上谷三十城,令秦有十一。甘罗还报秦,乃封甘罗以为上卿,复以始甘茂田宅赐之。 太史公曰甘罗年少然出一奇计声称后世虽非笃行之君子然亦战国之策士也方秦之强时天 下尤趋谋诈哉。 (节选自《史记》卷七十一《樗里子甘茂列传第十一》) 11.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战胜攻取,破城堕邑 堕:堕落 B. 王不如赍臣五城以广河间 赍:赠送 C. 武安君难之 难:意动用法,认为……难,诘难 D. 赵襄王郊迎甘罗 郊:名词作状语,在……郊外 12.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 秦始皇帝使刚成君蔡泽于燕 去咸阳七里而立死于杜邮 B. 请为张唐先报赵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C. 今之燕必经赵 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 D. 得唐者与百里之地 卿明知其不如文信侯专与 13. 下列断句正确一项的是( ) A. 太史公曰/甘罗年少然/出一奇计/声称后世/虽非笃行之君子/然亦战国之策士也/方秦之强 时/天下尤趋谋诈哉。 B. 太史公曰/甘罗年少/然出一奇计/声称后世/虽非笃行之君子/然亦战国之策士也/方秦之强 时/天下尤趋谋诈哉。C. 太史公曰/甘罗年少然/出一奇计/声称后世/虽非笃行之君子/然亦战国之策士也/方秦之强 /时天下尤趋谋诈哉。 D. 太史公曰/甘罗年少/然出一奇计/声称后世/虽非笃行之君子/然亦战国之策士也/方秦之强 时天下/尤趋谋诈哉。 14.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甘罗服事吕不韦的时候,虽然年纪很小,但是却帮吕不韦完成了游说张唐去赵国任相。 B. 甘罗游说张唐采用了作比较的游说技巧,将张唐和武安君比,应侯和文信侯吕不韦比,借 武安君被赐死警示张唐,达到游说目的。 C. 张唐出行是甘罗游说的第一步,接着甘罗借张唐出行游说赵王,让赵王主动割了五城给秦 国。 D. 秦国把燕太子送回去后,赵国攻打燕,得了三十个城,让秦国也得到了十一城的好处。 15. 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我身自请之而不肯,女焉能行之? 【答案】11. A 12. C 13. B 14. A 15. 我亲自请他去,他都不愿意,你怎么能让他去? 【解析】 【11 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平时要注意积累,答题时 注意分析词语前后搭配是否得当,还要注意文言文中常常出现以今释古的现象。同时注意通 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 A 项,堕:毁坏。 故选 A。 【12 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型,要重点记忆考纲规 定的 18 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还要重点记忆课本中的经典例句。 A 项,介词,到;介词,在。 B 项,介词,替;动词,是。 C 项,均为动词,往、到。 D 项,动词,给;通“欤”,语气词,“吗”。 故选 C。【13 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断句是解读文言文的重要环节,常见的断句方法有名词断句、 修辞断句、对称结构断句、虚词断句等。文言断句的前提是粗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 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 选项句子的意思是“太史公说:甘罗年纪很轻,然而献出一条妙计,名垂后世。虽然他算不 上品行忠厚的君子,但也是战国时代名副其实的谋士。须知,当着秦国强盛起来的时候,天 下特别时行权变谋诈之术呢!” “然”的意思“然而”,常位于句首,所以应在“然”前断开,排除AC。 “天下”是“尤趋谋诈”的主语,所以应在“天下”前断开,排除 D; 故选 B。 【1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此类题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 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本题要求选出“对 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A 项,“去赵国任相”错误,原文“张唐相燕者”,可知去的是燕国任相。 故选 A。 【1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的必考内容,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 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 身,亲自;女,同“汝”,你;行,使动用法,使……行,意思是:让他去。 【点睛】准确翻译文言句子的方法:①要在语境中理解句子。无论何种句子,都不能脱离语 境去理解,要注意作者的基本观点和感情倾向。要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 ②要注意词类活用、通假字这些文言现象,对这些文言现象的正确理解和把握,是翻译好文 言文语句的前提。③对句子中难懂的地方,不能采取忽略或笼统翻译的办法去逃避,而应该 前后推导,认真理解。④要善于调动已学知识进行比较,辨析异同。特别是对一词多义、古 代文化知识的积累,有助于我们把握文言词语在句子中的具体用法和含义。 参考译文: 甘罗是甘茂的孙子。甘茂死去的时候,甘罗才十二岁,侍奉秦国丞相文信侯吕不韦。秦 始皇派刚成君蔡泽到燕国,三年后燕国国君喜派太子丹到秦国作人质。秦国准备派张唐去辅助燕国,打算跟燕国一起进攻赵国来扩张河间一带的领地。张唐对文信侯说:“我曾经为昭 王进攻过赵国,因此赵国怨恨我,曾称言说:‘能够逮住张唐的人,就赏给他方圆百里的土 地。’现在去燕国必定要经过赵国,我不能前往。”文信侯听了怏怏不乐,可是没有什么办 法勉强他去。甘罗说:“君侯您为什么闷闷不乐得这么厉害?”文信侯说:“我让刚成君蔡 泽奉事燕国三年,燕太子丹已经来秦国作人质了,我亲自告诉张卿去燕国任相,可是他不愿 意去。”甘罗说:“请允许我说服他去燕国。”文信侯呵叱说:“快走开!我亲自请他去, 他都不愿意,你怎么能让他去?”甘罗说:“项橐七岁就作了孔子的老师。如今,我已经满 十二岁了,您还是让我试一试。何必这么急着呵叱我呢?”于是文信侯就同意了。 甘罗去拜见张卿说:“您的功劳与武安君白起相比,谁的功劳大?”张卿说:“武安君 在南面挫败强大的楚国,在北面施威震慑燕、赵两国,战而能胜,攻而必克,夺城取邑,不 计其数,我的功劳可比不上他。”甘罗又说:“应侯范睢在秦国任丞相时与现在的文信侯相 比,谁的权力大?”张卿说:“应侯不如文信侯的权力大。”甘罗进而说:“您确实明了应 侯不如文信侯的权力大吗?”张卿说:“确实明了这一点。”甘罗接着说:“应侯打算攻打 赵国,武安君故意让他为难,结果武安君刚离开咸阳七里地就死在杜邮。如今文信侯亲自请 您去燕国任相而您执意不肯,我不知您要死在什么地方了。”张唐说:“那就依着你这个童 子的意见前往燕国吧。”于是让人整治行装,准备上路。 行期已经确定,甘罗便对文信侯说:“借给我五辆马车,请允许我为张唐赴燕先到赵国 打个招呼。”文信侯就进宫把甘罗的请求报告给秦始皇说:“过去的甘茂有个孙子甘罗,年 纪很轻,然而是著名门第的子孙,所以诸侯们都有所闻。最近,张唐想要推托有病不愿意去 燕国,甘罗说服了他,使他毅然前往。现在甘罗愿意先到赵国把张唐的事通报一声,请答应 派他去。”秦始皇召见了甘罗,就派他去赵国。 赵襄王到郊外远迎甘罗。甘罗劝说赵王,问道:“大王听说燕太子丹到秦国做人质吗?” 赵王回答说:“听说这件事了。”甘罗又问道:“听说张唐要到燕国任相吗?”赵王回答说: “听说了。”甘罗接着说:“燕太子丹到秦国来,说明燕国不欺骗秦国。张唐到燕国任相, 表明秦国不欺骗燕国。燕、秦两国互不相欺,显然是要共同攻打赵国,赵国就危险了。燕、 秦两国互不相欺,没有别的缘故,就是要攻打赵国来扩大自己在河间一带的领地。大王不如 先送给我五座城邑来扩大秦国在河间的领地,我请求秦王送回燕太子,再帮助强大的赵国攻 打弱小的燕国。”赵王立即亲自划出五座城邑来扩大秦国在河间的领地。秦国送回燕太子, 赵国有恃无恐便进攻燕国,结果得到上谷三十座城邑,让秦国占有其中的十一座。甘罗回来 后把情况报告了秦王,秦王于是封赏甘罗让他做了上卿,又把原来甘茂的田地房宅赐给了甘罗。 太史公说:甘罗年纪很轻,然而献出一条妙计,名垂后世。虽然他算不上品行忠厚的君 子,但也是战国时代名副其实的谋士。须知,当着秦国强盛起来的时候,天下特别时行权变 谋诈之术呢! (三)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虞美人·有美堂赠述古 苏轼 湖山信是东南美,一望弥千里。使君能得几回来?便使樽前醉倒更徘徊。 沙河塘里灯初上,水调谁家唱?夜阑风静欲归时,惟有一江明月碧琉璃。 【注】此词作于熙宁七年(1074)七月苏轼任杭州通判时。时杭州太守陈襄(字述古)离任,宴 僚佐于杭州城中吴山上的有美堂。应陈襄之请,苏轼即席写下了本词。 16. 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上片前两句极写有美堂美丽壮观的胜景,大处落墨,境界阔大,气势不凡。 B. 上片后两句以设问询问友人,期待与朋友有朝一日能再次相会,把酒痛饮。 C. 有美堂前的沙河塘里华灯初上,水调歌曲优美动听,作者好奇,想一探究竟。 D. 这首词意象优美,上片以乐景写忧思,寓情于景;下片因景寓情,含蓄蕴藉。 17. 词的最后两句如何理解?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 【答案】16. C 17. ①夜深风静想要回去时,夜景如画:一轮明月映照下,钱塘江水澄明如 镜(玻璃);②词人以明澈、温静的江月,象征朋友为人高洁耿介,也象征两人的友谊纯洁深 挚;③以景结情,既表达了对朋友人格的赞美,也表达出对朋友依依惜别的深情。 【解析】 【16 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 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与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思想感情的能 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 的错误。诗歌鉴赏的选择题对整个诗歌的综合理解和分析,即考核诗句的含义、诗句的手法 还考核诗歌的情感,注意结合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 C 项,“作者好奇,想一探究竟”错。“沙河塘里灯初上,水调谁家唱”,看,沙塘里华灯初 放。听,是谁把动人心弦的《水调》来弹唱。描写华灯初上时杭州的繁华景象,由江上传来 的流行曲调而想到杜牧的扬州,并把它与杭州景物联系起来。词人借助灯火和悲歌,既写出 的环境,又写出心境,极见功力之深。 故选 C。 【17 题详解】 “夜阑风静欲归时,惟有一江明月碧琉璃”,当夜深风静我们扶醉欲归时,只见在一轮明月的 映照下,钱塘江水澄澈得象一面绿色的玻璃一样。明澈如镜、温婉静谧的江月,象征友人为 人高洁耿介,也象征他们友情的纯洁深挚。写有美堂上所观夜景。词人借“碧琉璃”喻指江 水的碧绿清澈,生动形象地形容了有美堂前水月交辉、碧光如镜的夜景。以景结情,词人的 感情同满江明月、万顷碧光凝成一片,仿佛暂时忘掉了适才的宴饮和世间的纷扰,而进入到 人与自然融为一体的美妙境界。词中美好蕴藉的意象,是作者的感情与外界景物发生交流而 形成的,是词人自我情感的象征。那千里湖山,那一江明月,是作者心灵深处缕缕情思的闪 现。 【点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个选 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 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 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显的错误。 (四)理解性默写(每小题 2 分,共 6 分) 18.(1)《荀子·劝学》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刘禹锡诗云:“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这些至理名言表达出学生可以超过老 师或者后人可以超过前人的思想。 (2)《荀子·劝学》中以蚯蚓为例论证为学必须锲而不舍,坚持不懈,与之相反的是 螃蟹用 心浮躁,以致造成“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后果。 (3)《师说》中韩愈以孔子为例,指出古代圣人重视师道的事迹,并由此得出 “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结论,这是“教学相长”思想的体现。 【答案】 (1). 青 (2). 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3). 冰 (4). 水为之而寒于水 (5). 蟹六跪而二螯 (6).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7).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8). 师不必贤 于弟子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考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本题考查理解性默写这种类型,要 求考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注意字形复杂字, 要在平时默写时反复写。本题注意重点字词的写法,如“蟹”“螯”“鳝”等字,默写时要写准确。 【点睛】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 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考 生经常在这些“浅水滩”“翻船”,原因是光背不写,光记不辨,不知道联系句意和古文的特 性来区分。所以在平时对名句记忆时要立足于对诗句的理解,现在课标卷已经考核“理解性 默写”,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既准确还不容易写错字,然后要立足于“写”,不要背下来但得 不到分数。 三、文言知识考察(每小题 3 分,共计 24 分) 19.下列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 从间道萆山而望赵军 B. 诸将皆莫信,详应曰 C. 兵法右倍山陵 D. 今井陉之道,车不得方轨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此题重点考查通假字,应对此类 题目,考生平时要对通假字多归纳汇总,并熟悉常见的通假字,尤其是课本中出现的通假字。 同时结合语句的意思也可以帮助识别通假字。 A 项,“萆”同“蔽”,隐蔽; B 项,“详”同“佯”,假装; C 项,“倍”同“背”,背靠,背向。 故选 D。 【点睛】通假字一般有以下规律:1.“声旁字”代替“形声字”;2.“形声字”代替“声旁 字”;3.同声旁的“形声字”可互相代替;4.音同或音近的字互相通假。 掌握通假字非一日之功,考生应在平时的阅读中注意积累,熟悉常见的通假字,尤其是课本 中出现的通假字。作答时要结合语句意思和通假规律进行判断。 20.下列加点词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欲东下井陉击赵 A. 信乃谋与家臣夜诈诏赦诸官徒奴 B. 辟左右与之步于庭C. 羞与绛、灌等列 D. 亭长妻患之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文言文中词类活用的能力。词类活用有名词用作动词,名词做状语,形容 词用作动词、名词,动词用作名词,形容词、动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名词、动词的意动 用法和数词的活用等,根据具体的句子具体的分析。 A 项,名词用作状语,在夜里; B 项,使动用法,使……退避; C 项,意动用法,以……为羞,认为……是羞耻的; D 项,意动用法,以……为患,把……当作祸患。 例句“东”是名词用作状语,向东。 故选 A。 2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①公子为人仁而下士 ②今日嬴之为公子亦足矣 B. ①今吾拥十万之众,屯于境上 ②公子自度终不能得之于王 C ①以至晋鄙军之日,北乡自刭 ②口不忍献五城,以公子退让也 D. ①乃与平原君计,以五城封公子 ②计不独生而令赵亡,乃请宾客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型,要重点记 忆考纲规定的 18 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还要重点记忆课本中的经典例句。 A 项,动词,做;动词,难为。 B 项,介词,在;介词,从。 C 项,介词,在;介词,因为。 D 项,两个“乃”都是副词,“于是,就”的意思。故选 D。 2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公子引侯生坐上坐,遍赞宾客 赞:称赞 B. 此五霸之伐也 伐:功业 C. 而公子亲数存之 存:探问 D. 谢客就车 谢:辞别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平时注 意积累文言实词的意思,注重和现代汉语的比较,然后审清题干,逐项对比。 A 项,赞:引见,介绍。 故选 A。 【点睛】理解文言实词意思的技巧:从语法搭配的角度辨析词性;从语义搭配的角度推测词 义;从语境暗示的角度推断词义;从字形构成的角度推测词义;从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 用法的角度判断词义;从句子结构对称的角度推断词义;从字音字形通假的角度推断词义。 23.下列各句句式特点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 A. 请救于魏 B.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C. 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 D.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应对此类题目,要积累常见特 殊句式的标志,并注意结合句子特征分析。 A 项,状语后置句,以介词“于”为标志,正常语序为“于魏请救”。 B 项,宾语前置句,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正常语序为“不患人之不知己”。 C 项,被动句,以“为……所”为标志。 D 项,定语后置句,以“中心词+之+后置定语”为标志。 例句是宾语前置句,疑问句中代词作宾语前置,正常语序为“在安”。故选 B。 【点睛】文言句式常见的类型有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倒装句又包括宾语前置、 状语后置、主谓倒装、定语后置等。考生在备考复习中要注意总结并掌握各种特殊文言句式 的特点,积累各类典型例句,答题时方可对号入座,避免判断失误。 24.下列对文化常识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平原君使者冠盖相属于魏”中的“冠盖”:古时官员的冠服和他们车乘的篷盖,此处代 指使者。 B. “公子即合符”中的“合符”:验证兵符相合。符,兵符,古代调兵的书信。 C. “执主人之礼,引公子就西阶”中的“引公子就西阶”:古代迎宾,主人从东阶上,宾客 从西阶上,以示尊敬。宾客若自谦降低身份,则与主人同从东阶升堂。 D. “此五霸之伐也”中的“五霸”:即春秋时的五个诸侯盟主,通常指齐桓公、 宋襄公、晋 文公、秦穆公和楚庄王。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 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 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 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B 项,兵符,古代调发军队的凭证,非书信。兵符一分为二,双方各执一半。两半相合,才能 调兵。 故选 B。 25.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的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B. 其 惑也,终不解矣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与 C.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D. 择师而教之 吾从而师之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D 项,两个“而”都是连词,表顺承。A 项,第一个“之”,宾语前置的标志;第 二个“之”,代词,代指“道”。B 项,第一个“其”,代词,那些;第二个“其”,语气词。C 为项,第一个“乎”,介词,相当于“于”,可译为 “比”;第二个“乎”,助词。 点睛: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高考中对虚词的考查单独命题较少,多与翻译、断 句等考点结合考查。备考复习中要注意了解文言虚词在高考中的考查要求及题型种类,认真 积累考纲规定的常用 18 个文言虚词的意义和基本用法。还要注意到虚词大多是多义的,具体 解答时要根据它在句中的作用来确定它的词义,做好课内知识的迁移。常用文言虚词的辨析 方法有:词性分析法、位置分析法、温故求新法、语境判定法、语法切入法、标志识别法等。 26.下列句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B.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C. 知明而行无过矣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D.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用法。虚词的用法主要和几个方面有关系:在句中的位置、前 后词的词性、固定句式。 A 项,介词,相当于“向”/介词,表示比较; B 项,用在形容词、动词或动词短语后面,组成名词性的结构,表示“……的人”、“……的 事物”的意思/用在由结果推出原因的句子里,表示略作停顿,并提示下面要说明的原因 C 项,连词,表并列/连词,表示顺承,相当于“就”、“于是”。 D 项,两个“焉”都是兼词,相当于“于此”,可译为“从这里”“在这里”。 故选 D。 四、写作(60 分) 27.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诗经》有言:“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材料二:屈原的初心是“虽九死其犹未悔”;范仲淹的初心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 之乐而乐”;岳飞的初心是“待从头,收拾旧山河”;苏轼则说“守其初心,始终不变”。 材料三:现如今许多中国人秉持着“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遵旨,奋战在新 时代的最前线。而我们每一个普通的个体,在人生路上,都会遇到挫折和苦难,那支持你我 努力走下去,永不放弃的精神力量,如同灯塔一般照亮人生。 读了上述材料,你有怎样的思考?请写一篇文章,适当引用材料中的名言。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尽量能够以目前复习时牵 涉到的课文中的内容作为其中一处论据;不少于 800 字。 【答案】【例文】 固守初心,永不放弃 《诗经》有言:“靡不有初,鲜克有终。”苏轼则说“守其初心,始终不变。”今天, 许多中国人秉持着“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宗旨,奋战在新时代的最前线。 固守初心,处变不惊。 华为公司首席执行官任正非 44 岁被迫创业,却成就“世界第一”,这与他坚守初心的思 想和管理能力是分不开的。华为不受外界诱惑或压力影响,坚守信息技术研发和产品开发的 初心。用任正非的话说,华为“只对准一个城墙口冲锋”。无论外部风云如何变幻,企业内部 应该始终坚持上下同心,专注做好自己的事情,坚持自主创新,坚持艰苦奋斗,如此才能迎 来辉煌。正因这份初心,华为在面对美国封杀、暂停合作的严峻局势下,任正非也能“泰山 崩于前而色不变”,临危不惧,处变不惊,使得华为从一个一穷二白的初创企业,成长为中国 今天最优秀的民营企业和科技企业之一。 固守初心,越挫越勇。 中国航天之父钱学森,青年时期就抱定科研报国的初心。1935 年他赴美留学,并在留学 期间取得优异的成绩。美国政府设下重重关卡也无法阻止他回到祖国的渴望,为了祖国,他 多次接受备种审问,被特务跟踪,甚至成了南太平洋岛上的无辜囚徒。但他越挫越勇,义无 反顾并机智地与特务周旋,因为他始终没有忘记科研报国的初心。钱学森回国效力,使得中 国导弹、原子弹的发射向前推进了至少 20 年,他因此获得“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固守初心,创造奇迹。 首位夺得诺贝尔医学奖的中国人屠呦呦,面对世界性难题坚守初心,经过 200 多种中药 的 380 个提取物的筛选,最后将焦点锁定在了青蒿上。提取青蒿素用去了屠呦呦大半生的光 阴,为了科研她曾将孩子寄养,为了实验更是以身试毒,在经历了 190 多次的失败后,青蒿 素得以问世,填补了医学史上的空白,挽救了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数百万人的生命。以三 流的条件创造了一流的成就,其间艰辛难以言表。正是由于屠呦呦不忘治病救人的初心,百 折不挠的毅力,默默奉献的信念和不断创新的精神在艰苦的环境中,努力探索,最终才创造 了奇迹,为人类做出了特殊的贡献。 “虽九死其犹未悔”是屈原执着的初心,“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是岳飞坚定的初心,“先 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范仲淹以天下为己任的初心。而今“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是许多中国人的初心,无数人的初心凝聚成伟大的中国梦,我们共同为实现中 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不息,勇往直前。身为高中生的我们,也应携着这份初心加入民族 复兴的滚滚洪流中。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材料作文一方面要求学生整体感知材料,从材料中提炼 出主旨;另一方面要求学生根据主旨,自选角度进行写作,切不可偏题。对于名言警句、诗 句、歌词等材料,审题时要善于全面准确,提炼观点的原则有两个,一是要做到准确,并力 求新颖,离材料中心最近的是最佳观点;二是力争所选观点要有话可说、有例可证、有理可 议。 【审题】该则作文是一篇多材料任务指令性作文。审题时要分析三则材料的内涵,找到它们 的联系,然后再联系提示语和写作要求展开作文。第一则材料是说只有不忘初心,才能到达 终点,做出成就;第二则材料引用历史上坚持本心的人物言论,强调初心的价值;而第三则 材料针对我们每一个个体,材料中“那支持你我努力走下去,永不放弃的精神力量,如同灯 塔一般照亮人生”的就是我们每一个人最初的发自内心深处的信念和坚守。写作时还要注意 要求中“适当引用材料中的名言”这一写作任务。 参考立意: 1、初心是我们前行的动力源泉。 2、砥砺前行,勿忘初心。 3、愿将初心同筑梦,且以实干共践行。 4、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素材: 1.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是我们党确立为之不懈奋斗的坚定信念,不忘曾积贫积弱的中国经历 了壮丽的反抗史、斗争史、革命史,发展至今是近代最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期。我国 当下战略资源丰富,科学技术取得多方面重大突破,打开国际原油市场,建立以人民币为中 心的金融组织,打通海上丝绸之路,这不都是我们一代又一代具有强烈使命感的共产党人不 忘初心,奋发作为所取得的成就吗?这一切足以使我们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前列,也足以使 我们每个中国人感到骄傲自豪。 2.初心,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必须树立和坚持的理 想信念。如果丢弃自己的初心,就会迷失奋斗目标和前进方向,就会像一盘散沙而丧失凝聚 力,就会失去精神支柱而自我瓦解。我们不能忘记来时的路,更不能忘记我们党的根。3.心中坚守初心,胸中牢记使命,工作就会充满激情,一个充满激情的人,无论环境怎么艰 苦,条件多么困难,都会始终如一,永不放弃。在今后工作中,我会时刻不忘一名共产党员 的初心,牢记一名共产党员的使命,全心全意把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扎 根基层,踏实做好本职工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奉献自己的绵薄之力。 行文结构:题目切题《固守初心,永不放弃》,第一段点题,“今天,许多中国人剩持着为人 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宗旨,奋战在新时代的最前线”。第二段围绕“固守初心,处变不 惊”,用华为公司首席执行官任正非创业的事迹来说明;第三段围绕“固守初心,越挫越勇”, 写中国航天之父钱学森,青年时期就抱定科研报国的初心;第四段围绕“固守初心,创造奇 迹”,写首位夺得诺贝尔医学奖的中国人屠呦呦,面对世界性难题坚守初心。最后提要求,“身 为高中生的我们,也应携着这份初心加入民族复兴的滚滚洪流中”。 【点睛】材料作文的审题: 1.读懂材料,抓住主旨。首先要注意材料的特点:单则材料要从整体上把握其主旨;多则材 料应弄清它们的异同,从而把握中心;比喻性材料要理解其比喻意义;含哲理性寓言材料, 要把握其寓意。所谓抓住主旨,即材料的意向倾向和感情倾向。 2.选择角度,准确立意。主旨单一的材料据材料立意即可。蕴涵丰富的材料,可从多角度立 意,即发散思维多向立意。一般说来,一则材料至少可从肯定与否定两个角度审视:“一事 多人”的材料,有几个“人”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事多因”的材料,有几个“因” 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个事件,针对其背景、写作目的不同,就产生了几个不同的审视 角度。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