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静海区第一中学2020届高三语文3月学业能力调研试题(Word版附解析)
加入VIP免费下载

天津市静海区第一中学2020届高三语文3月学业能力调研试题(Word版附解析)

ID:441813

大小:550.25 KB

页数:26页

时间:2020-12-23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静海一中 2019-2020 第二学期高三语文(5 周) 学生学业能力调研考试试卷 一、基础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假如通往幸福的门是一扇 的大门,我们没有理由停下脚步;但假如通往幸福的门是一 扇朴素的简陋的甚至是寒酸的柴门,该当如何?我们 而来,带着对幸福的憧憬、热望和 的追求,( ),沧桑还没有洗却,眼泪还没有揩干,沾满泥泞的双足 ,凝望着绝非梦想中 的幸福的柴门,滚烫的心会突然间冷却吗?失望会笼罩全身吗? 我决不会收回叩门的手。岁月更迭,悲欢交织,命运的跌打,令我早已深深懂得什么是 生命中最最值得珍惜的宝贝。只要幸福住在里面,( )!幸福的笑容从没因身份的尊卑贵贱 失去它明媚的光芒。我摸爬滚打,跨越山川大漠,寻求的不是幸福座前的金樽、手中的宝杖, 是幸福本身。幸福比金子还珍贵,这是生活教会我的真理。 1.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金碧辉煌 千里迢迢 孜孜不倦 拾级而上 B. 富丽堂皇 千里迢迢 宵衣旰食 一拥而上 C. 富丽堂皇 不远千里 孜孜不倦 拾级而上 D. 金碧辉煌 不远千里 宵衣旰食 一拥而上 2.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带着汗水、伤痕和一路的风尘 简陋的柴门又如何,朴素的茅屋又如何 B. 带着一路的风尘和汗水、伤痕 柴门简陋又如何,茅屋朴素又如何 C. 带着汗水、伤痕和一路的风尘 柴门简陋又如何,茅屋朴素又如何 D. 带着一路的风尘和汗水、伤痕 简陋的柴门又如何,朴素的茅屋又如何 3.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我摸爬滚打,跨越山川大漠,寻求的是幸福本身,而不是幸福座前的金樽、手中的宝杖。 B. 我跨越山川大漠,摸爬滚打,寻求的是幸福本身,而不是幸福座前的金樽、手中的宝杖? C. 我摸爬滚打,跨越山川大漠,寻求的是幸福本身,还是幸福座前的金樽、手中的宝杖? D. 我跨越山川大漠,摸爬滚打,寻求的是幸福本身,而不是幸福座前的金樽、手中的宝杖。 【答案】1. A 2. A 3. D 【解析】【1 题详解】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 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 出“正确”或“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把握成语的意思,再结合语境辨析正误。本题中, 金碧辉煌:形容建筑物等异常华丽,光彩夺目。富丽堂皇:形容建筑物宏伟壮丽,豪华美丽。 此处用来修饰“大门”,讲的是大门的样子,而不是其“气势”,应选“金碧辉煌”。 千里迢迢:形容路途遥远。不远千里:不以千里为远。形容不怕路途遥远。根据语境,此处 两个词语都可以。 孜孜不倦:勤奋刻苦地工作而不知疲倦。宵衣旰食:天不亮就穿衣起来,天黑了才吃饭,形 容勤于政务。此处指的是普通人的努力,应选“孜孜不倦”。 拾级而上:一个台阶一个台阶地向上登。一拥而上:指一下子全都挤上去,形容周围的人同 时向一个目标猛挤过去。此处强调的是一步步地往上登,应选“拾级而上”。 故选 A。 【2 题详解】 本题考查简明、连贯、得体的能力。填写衔接句主要从陈述对象的一致、虚词的运用、句式 选用、情感基调、前后的逻辑顺序和音韵和谐的角度选择。本题属于选填衔接句, 第一处,“汗水”“伤痕”属于人自身要素,“一路的风尘”属于外在要素,按照一般规律 应是由内到外。所以应先是“汗水”“伤痕”,再是“一路的风尘”。 第二处,上句“只要幸福住在里面”,“里面”指的是“门”“茅屋”的里面,所以应该用这 两个词做中心词。同时,结合下句“幸福的笑容”,按照句式一致原则,应用“简陋的柴门又 如何,朴素的茅屋又如何”这一句式。 故选 A。 【3 题详解】 此题考核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注意明确病句的类型,以及典型的错例,答题时从结构和 内容的角度分析句子,对照错例,找到错误。本题, A、C 两项,逻辑不当,“摸爬滚打”应放在“跨越山川大漠”后面,因为“摸爬滚打”是对 “跨越山川大漠”这一历程的总结。 B 项,否定不当,句后的反问也是一重否定,双重否定等于肯定。 故选 D。 【点睛】答好语句补写题的关键: 1.阅读:语句补写题虽说考的主要是语言连贯能力,但首先应是阅读能力。 的2.推导:要从两个角度推导:一是据上下文逻辑的发展推导出所补写语句的内容,做到内容 上扣得紧;二是由与上下文相关词语、句式的照应推导出所补写语句的句式及形式上的衔接 语,做到形式上接得上。 3.检查:检查补写后内容是否符合题干要求、语言是否连贯、有无语病、是否简洁等。要防 止草率审题,盲目机械地答题,如果发现问题要及时纠错。最好在写好后代入原文读一读, 看看是否真的连贯、贴切、严密。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传统家训文化是中国血缘宗法式农业社会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特有文化现象,是一种以 儒家文化为基本内核的伦理型文化,在历史上发挥过重要作用。 家训文化以别具特色的教化方式保证了传统社会家庭生活、社会生活的稳定,推动了中 国农耕社会的文明进步。颜之推在《颜氏家训》中谈及撰写家训初衷时指出:“夫同言而信, 信其所亲;同命而行,行其所服。禁童子之暴谑,则师友之诫,不如傅婢之指挥;止凡人之 斗阋,则尧舜之道,不如寡妻之诲谕。”正是由于家长在孩子心目中的崇高地位,以及代与 代之间的血缘亲情,家长的训谕比起他人教诲更容易被孩子接受,更易于通过熏陶濡染使之 入耳入心。 家规族训规约是中国传统社会治理的重要方式,有利于家国整合机制的形成和巩固。在 家国同构的传统社会,齐家睦族是社会得以治理与维持稳定和谐的基础。国是家的扩大,家 是国的缩小。家训文化最基本的功能是伦理教化功能,家训教化在家庭、宗族中有效倡行了 敦亲睦邻、立身修德、谦恭处世等伦理道德准则,熏陶出品德高洁、清正廉明、为国为民的 名臣贤士,促进了家国整合机制的巩固。可以说,家规族训作为国家法的重要补充,发挥着 维护家庭宗族稳定、调控民间社会秩序和保持国家长治久安的作用。 传统家训文化推进了儒家思想的世俗化和社会化,加速了儒学的传播。虽然早在汉武帝 时期就宣布了儒学的正统地位,实行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文化政策,然而由于社会 成员文化水平偏低,语意深刻玄奥的儒家典籍传播受到了很大制约。家训教化则不然,由于 家长、族长撰写和订立家规族训的宗旨是教化、规范家人子弟,为便于他们理解接受,在语 言上尽量避免晦涩难懂的词句。特别是宋明以来许多世家大族竞相刊行本族家训及历代名士 家训文献,通过家训载体使儒学得到了更大范围的传播。此外,有些家训著作还被作为私塾 蒙馆对儿童教育的启蒙读本,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儒学的社会化。譬如,朱柏庐《治家 格言》虽仅五百余字,但言约义丰,多以对仗的格言警句、朗朗上口的韵语,阐述儒家为人处世、治家修身之道,被尊为“治家之经”。由于它通俗流畅、富含哲理,清代至民国年间一 度成为童蒙必读课本之一,流传甚广。 家训教化助推了优秀家风的营造和传承。家风是一种无言的教化,而优秀家风的培育离 不开家训文化的滋养。北宋司马光以《家范》《训俭示康》等家训,倡导“谨守礼法”和“德 教为先”的治家之道,“以义方训其子,以礼法齐其家”,他嘱咐几子“吾本寒家,世以清白 相承”。在司马光家训的影响下,司马家族虽世代贵胄,却勤俭持家、和待乡曲,其家风一直 为时人称誉。被朱元璋誉为“江南第一家”的浦江郑氏家族,以其家训《郑氏规范》治家教 子,告诫子孙“倘有出仕者,当早夜切切以报国为务,抚恤下民”。在这种家风影响下,该家 族出仕做官者达 173 人,无一人因贪赃枉法被处置。 (选自陈延斌《家风家训:轨物范世的生动教材》,有删改) 4.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传统家训文化属于伦理型文化,它把传统文化作为基本的内核,对中国血缘宗法式农业社 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B. 家规族训是传统社会治理的重要方式,衔接和调节着国家法,对家庭宗族、社会秩序以及 国家统治有着不可忽视的意义。 C. 朱柏庐的《治家格言》一书由格言警句和韵语构成,蕴含儒家为人处世、治家修身之道, 通俗流畅、富含哲理是其流传甚广的基本条件。 D. 家训文化具有伦理教化的功能,借助特定的伦理道德准则,促使孩子养成令人尊敬的品行, 进而成为国家和社会的人才。 5.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颜之推说:“禁童子之暴谑,则师友之诫,不如傅婢之指挥”,指出了在某些方面师友对孩 子的作用未必超过孩子的家庭成员。 B. 文章用颜之推、朱柏庐、司马光所在家族及浦江郑氏家族的成功来说明传统家训在家国发 展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C. 文章从个人与家族、家与国的互相作用方面展开论述,用道理和实例阐述了传统家训的重 要文化价值。 D. 文章先对传统家训文化进行了整体论述,然后从不同角度分述其作用,多处引用增加了文 章的说服力。 6.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 一项是 A. 家国同构可谓中国传统社会的特征,国是家的扩大,家是国的缩小,齐家睦族有利于国家 的的稳定与和谐。 B. 世家大族主动刊行本族家训和历代名士家训文献,反映了世家大族重视家训文化和积极普 及儒学的观念。 C.司马家族以贵胄之地位而世代相传,家风也受到人们的赞许,可见《家范》《训俭示康》对 整个家族产生了积极作用。 D. 家训对形成优秀家风有推动作用,其中一些著作被私塾蒙馆用作启蒙读本,这从侧面说明 了家训的价值。 【答案】4. D 5. B 6. B 【解析】 【4 题详解】 此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筛选信息的能力。通读文章,注意细节。学生必须养成一种良 好的阅读习惯,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迅速搜寻到每个选项所涉及的段落,然后仔细比较选 项的说法是否与原文一致。 A 项,“它把传统文化作为基本的内核”错误,由原文“传统家训文化是中国血缘宗法式农业 社会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特有文化现象,是一种以儒家文化为基本内核的伦理型文化,在历 史上发挥过重要作用”可知,“传统文化”应为“儒家文化”,扩大了范围。 B 项,“衔接和调节”表述错误,原文为“家训族规作为国家法的重要补充,发挥着维护家庭 宗族稳定、调控民间社会秩序和保持国家长治久安的作用。” C 项,“由格言警句和韵语构成”说法错误,由原文“譬如,朱柏庐《治家格言》虽仅五百余 字,但言约义丰,多以对仗的格言警句、朗朗上口的韵语,阐述儒家为人处世、治家修身之 道”可知,是“多以”对仗的格言警句、朗朗上口的韵语”,并不是就是“由格言警句和韵语 构成”。 故选 D。 【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论证的分析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结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 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 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本题, B 项,“来说明传统家训在家国发展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说法错误,用颜之推的例子证明了 “家训文化以别具特色的教化方式保证了传统社会家庭生活、社会生活的稳定,推动了中国 农耕社会的文明进步”;用朱柏庐《治家格言》证明了“有些家训著作还被作为私塾蒙馆对儿童教育的启蒙读本,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儒学的社会化”;用司马光的例子证明了“家训 教化助推了优秀家风的营造和传承。家风是一种无言的教化,而优秀家风的培育离不开家训 文化的滋养”。 故选 B。 【6 题详解】 本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目,应先根据选项确定原文 信息所在的位置,然后将选项和原文进行比较,并结合上下文语境进行判断。本题, B 项,“积极普及了儒学的观念”说法错误,原文为“传统家训文化推进了儒家思想的世俗化 和社会化,加速了儒学的传播”。 故选 B。 【点睛】论述类文本答题技巧:1.读通读懂原文。通读全文,把握全文基本内容,明确作者 的基本观点,务必理清论述的结构和思路。2.筛选关键词关键句。不动笔笔墨不读书,读的 过程中,在点、线和特殊符号等各种标记的辅助下,筛选出文中的关键词语、关键语句,以 备解题之需。3.关键信息代入原文,找对应句。在认真阅读题干和选项的基础上,将题干和 选项所涉及到的信息代入原文,找出原文中与题干和选项相应的对应句。4.题干与原文对比 异同找选项。一定要注意题干和选项所涉及到的信息与原文所存在的“变”与“不变”。5.立 足原文,排除干扰项。阅读的目的,就是排除干扰项,确定正确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根据环保部 12 月 24 日公布的数据,2017 年京津冀及周边“2+26”城市“煤改气”改造 完成 394.3 万户,超额完成四分之一。改造任务量最多的河北省,180 万户的全年目标完成了 253.7 万户,导致今年冬天天然气需求大增,增长幅度为去年同期的 234%。 需求涨上来了,但供给却出现了意外。一是原定于 2017 年投运的中石化天津 LNG 接收站 无法按计划投产,减少日供应能力 2000~3000 万方/日。二是管道天然气进口被减供。中国 天然气最大进口源土库曼斯坦(2017 年前三季度占 84.6%)在入冬后寒流来临,优先保证本国 居民用气,违约减供,相比合同计划供应量减少了 4000~5000 万方/日,尤其是北方地区突 然断了供。 (摘编自《为什么每到冬天,天然气荒就席卷中国》,2018 年 1 月 26 日网易新闻网) 材料二 从能源科学的角度说,“清洁空气运动”对煤炭及燃煤发电存在认识上的误解。当前,以洗选处理、型煤加工、水煤浆加工、流化床燃烧、脱硫净化为代表的洁净煤技术已经广泛 运用于燃煤发电领域,从燃烧前、燃烧中与燃烧后三个环节同时尽最大限度减少污染物排放, 提升燃烧效率。因此,煤炭已经没有那么“脏”了。当然,燃煤造成了二氧化碳排放问题, 但那更多的是气候变化所关心的问题,毕竟二氧化碳不直接造成空气污染。 国情的迥异,使得中国人并不能够过度地嫌弃煤炭,因为归根结底“多煤少油缺气”的 能源资源禀赋通过市场在发挥限制作用。仅从发电领域来看,规模巨大的本土煤炭资源是建 造火力发电厂的必然首选。与 2015 年相比,2016 年全国新增发电装机 125 吉瓦,至年底总装 机量达到 1646 吉瓦,其中煤炭发电总装机量达到了 943 吉瓦,占比约为 57%;增长 48 吉瓦, 增长量排名第一。 (摘编自《“煤改气”之困:对“清洁空气运动”的再审视》,2017 年 12 月 11 日搜狐网) 材料三 目前我国天然气季节性紧张的特点非常明显,比如北京市,最高峰谷差达到 10∶1,也就 是说,冬季高峰期用气量相当于低谷时的 10 倍。此外,同样是冬季,冷冬和正常冬季也有很 大差别,据中石油提供的数据,两者的用气量每天相差约 5000 万立方米。 张帆说,要解决如此巨大的峰谷差,就必须提高我国天然气的调峰能力。而目前,肩负 调峰任务的全国储气库工作气量仅为天然气消费量的 3.4%,远低于发达国家 10%~15%的水平, 很难满足冬季调峰需求。根据国际经验,一旦天然气对外依存度达到或超过 30%,地下储气库 工作气量就必须超过消费量的 12%,而且国家整体储气能力要达到一定规模。 整体储气能力是指除地下储气库之外,还需要建设一些城市大型储气罐群和类似 LNG 接 收站的储气设施。目前在我国,这类储气设施基础十分薄弱,除北京等大型城市有一定的城 市储气能力,其他二三线城市几乎为零。 (摘编自《气荒如何不再来?》,2018 年 2 月 5 日《人民日报》) 材料四(图片中国报告网《2018 年中国天然气行业进口量构成及主要管道分布分析》) 7.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土库曼斯坦的违约行为,使得我国管道天然气进口骤减,加剧了天然气供应的紧张形势。 B. 洁净煤与天然气一样符合“清洁空气运动”的要求,不会造成污染问题。 C. 我国今年的天然气荒成因是多方面的,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综合考量,统筹兼顾。 D. 目前我国的整体储气能力,远远不能满足天然气使用的冬季调峰需求。 8.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材料一揭示了天然气荒的成因,材料二则揭示了对燃煤发电存在的误解和中国的能源资源 现状。 B. 在大城市加强大型储气罐群建设,是我国加强整体储气能力建设的重中之重。 C. 取暖用气较多,导致北京市冬季高峰期的用气量比其他季度多出约 5000 万立方米。 D. 管道天然气和液化天然气进口量的同比,在 2017 年达到了 2012 年以来的最高峰。 9. 根据上述材料,概括说明如何破解我国的天然气荒这一难题。 【答案】7. B 8. A 9. ①更加审慎有序地推动“煤改气”,抑制天然气需求过快增长;②多渠道增加天然气进口供 应量;③立足国情,重新审视洁净煤技术在发电领域的应用价值;④加强国家储气库等基础 设施建设,提高我国天然气的调峰能力。 【解析】 【7 题详解】 此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筛选信息的能力。通读文章,注意细节。学生必须养成一种良好的阅读习惯,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迅速搜寻到每个选项所涉及的段落,然后仔细比较选 项的说法是否与原文一致。本题, B 项,“与天然气一样符合‘清洁空气运动’的要求,不会造成污染问题”原文为“以洗选处 理、型煤加工、水煤浆加工、流化床燃烧、脱硫净化为代表的洁净煤技术已经广泛运用于燃 煤发电领域,从燃烧前、燃烧中与燃烧后三个环节同时尽最大限度减少污染物排放,提升燃 烧效率”。是“尽最大限度减少污染物排放”。 故选 B。 8 题详解】 此题考核信息筛选、整合和分析作者观点的能力。答题时要根据题干的要求,找准文章的对 应位置,结合文中的对应句子对读选项,找到细微的差别,重点注意强拉因果、因果倒置、 曲解文意、无中生有、混淆范围、偷换概念等。本题, B 项,“重中之重”于文无据; C 项,“取暖用气较多,导致……”内容理解错误,原文是“同样是冬季,冷冬和正常冬季也 有很大差别,据石油提供的数据,两者的用气量每天相差约 5000 万立方米”; D 项,“在 2017 年达到了 2012 年以来的最高峰”错误,是图表信息理解有误,管道天然气进 口量的同比是 2012 年最高。 故选 A。 【9 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解答这类题首先粗读全文,重点阅读相关段落,然后根据题 干要求,筛选出相关信息,并归纳概括,分点作答。 本题中要求概括“破解我国的天然气荒难题”的方法,从材料内容可知,其信息点分布在各 个材料中,可以结合材料中的句子,如材料二“从能源科学的角度说,‘清洁空气运动’对 煤炭及燃煤发电存在认识上的误解”“国情的迥异,使得中国人并不能够过度地嫌弃煤炭, 因为归根结底‘多煤少油缺气’的能源资源禀赋通过市场在发挥限制作用”,材料三“要解决 如此巨大的峰谷差,就必须提高我国天然气的调峰能力”“目前在我国,这类储气设施基础 十分薄弱”等内容概括答题要点。 【点睛】非连续性文本客观选择题侧重对文本内容的把握,每个选项涉及的答题区域往往是 一则材料或一则材料的局部,或四个选项的答题区域虽然来自多则材料,但也往往围绕一个 共同大方向。考生要会读,就是会读文或图表,会读选项。会读文或图表指能读出文本陈述 的事实及核心、文本列举的数据及其差异、材料显示的作者的观点和态度等信息点;会读选 【项就是阅读试题选项时能读出选项命题者命题的侧重点。还要细对,就是精细对点,把读文 或读图读出的信息点与选项的命题点进行细致对照。在此基础上严格排查四个选项,发现选 项与原文信息不一致的地方,进行确定答案。 三、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萧复,字履初。生成里,姻从豪汰,以服御舆马相夸,复常衣垢弊,居一室,学自力, 非名士夙儒不与游,以清操显。广德中,岁大饥,家百口,不自振,议鬻昭应墅。宰相王缙 欲得之,使弟紘说曰:“以君才宜在左右,胡不以墅奉丞相取右职?”复曰:“鬻先人墅以济 孀单,吾何用美官,使门内馁且寒乎?”缙憾之,由是废。数岁,改同州刺史,岁歉,州有 京畿观察使儲粟,复辄发以贷人,有司劾治,诏削阶,停刺史。或吊之,复曰:“苟利于人, 胡责之辞!”久乃拜兵部侍郎。复尝言:“艰难以来,始用宦者监军,权望太重,是曹正可委 宫掖事,兵要政机,叵使参领。”帝不听。又言:“陛下厥初清明,自杨炎、卢杞放命秽盛 德,播越及兹。今阽于危,当惩乂前败。”杞对上或谄谀阿匼,复厉言:“杞词不正!”帝色 胎,谓左右曰:“复慢我。”因诏复充山南、江淮、湖南、岭南等道宣抚、安慰使。初,淮南 陈少游左附李希烈,而张镒判官韦阜杀郊、陇叛卒,不应楚琳。复还执政,建言:“陛下反正, 功臣已贵矣,唯甄善汰恶为未明。少游位将相,首臣贼,皋名浅官下,独挺挺抗忠。如以皋 代少游,则天下瞭然知逆顺之理。”帝许之。复出,中官马钦绪揖宰相刘从一,附耳语,既 而从一密谂复曰:“有诏与公议向所奏,不欲李勉、卢翰闻知。”复曰:“朝廷大事尚当谋及 公卿如勉等非其人当罢去既曰宰相而谋议可独避之乎令与公行此或可弟恐度以生赏政由是 数。”从一以闻,帝不悦。复辞疾上政事,许之。贞元四年卒,年五十七。 节选《新唐书·箫复传》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朝廷大事尚当谋及/公卿如勉等非其人/当罢去/既曰宰相/而谋议可独避之/乎今与公行此 或可/弟恐寝以生/常政由是敝 B. 朝廷大事尚当谋及公卿/如勉等非其人/当罢去/既曰宰相/而谋议可独避之乎/今与公行此 或可/弟恐寝以生/常政由是敝 C. 朝廷大事尚当谋及/公卿如勉等非其人/当罢去/既曰宰相/而谋议可独避之/乎今与公行此 或可/弟恐寝以生常/政由是 D. 朝廷大事尚当谋及公卿/如勉等非其人/当罢去/既曰宰相/而谋议可独避之乎/今与公行此 或可/弟恐寝以生常/政由是敝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广德,皇帝的年号。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名号,一个皇帝用一个年号。 B. 京畿,指国都及其附近地区,京城所管辖的县为京县(赤县),京城的旁邑为畿县。 C. 监军,指监督军队,也为官名,指监督军队的官员。唐玄宗时开始任用宦官为监军。 D. 揖,指拱手行礼,也指古代的拱手礼,属于相见礼,是一种中国传统的行礼方式。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萧复生于豪贵之家,不慕奢华。他出生在外戚之家姻戚从亲多以服御车马互相炫耀,他却 常穿着破旧脏污的衣服在房间里刻苦学习。 B. 萧复 官关心民瘼,勇于担责。他任同州刺史时遇到年成歉收,因开仓借粮给百姓而被削 除品阶,他说只要有利于百姓,就不怕承担责任。 C. 萧复行事光明磊落,刚直不阿。他不怕得罪宰相,抵制高官诱惑,拒绝将别墅送给宰相王 缙;卢杞对皇上谄谀迎合,他予以厉声斥责。 D. 萧复为人坦荡无私,敢于进言。他建议不要让宦官参与军政机要,建议用忠贞的韦皋替代 奸佞之首陈少游,以便让天下人知道逆顺之理。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鬻先人墅以济孀单,吾何用美官,使门内馁且寒乎? (2)陛下厥初清明,自杨炎、卢杞放命秽盛德,播越及兹。 【答案】10. D 11. A 12. D 13. (1)卖掉先人的别墅是用来救济孀妇孤子的,我怎能为了高官,使家人受饿受寒呢? (2)陛下在位初期政治清明,自从杨炎、卢杞违命败坏皇上的盛德,流亡迁转到这种地步。 【解析】 【10 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首先把语句放入文本,结合上下文理解句子的含 义,“朝廷大事尚当谋及公卿/如勉等非其人/当罢去/既曰宰相/而谋议可独避之乎/今与公行 此或可/弟恐寝以生常/政由是敝”,这句话的含义是“朝廷大事还应当和公卿商议。如果李勉 等人不称职,应当罢免。既然是宰相,而商议事情可以单独避开他们吗?如今和公这样做或 许可以,只是害怕渐渐成为常规,朝政由此衰败”,可对选项中不同的断点进行比较,然后结 合语境,通过语意和语法分析来判断,利用排除法得到答案。“公卿”应该做动词“谋及” 的宾语,如果与后面的“如勉等”连着一起理解,则整个句子语意不通,据此排除 A、C 两项; “乎”在文中是文言助词,表示疑问,与前面不可断开,排除 B 项。另外,“常”在这里做“生” 为的宾语,两者不可断开。本句正确的断句是:朝廷大事尚当谋及公卿。如勉等菲其人,当罢去。 既曰宰相,而谋议可独避之乎?今与公行此或可,弟恐寝以生常,政由是敝。故选 D。 点睛:对于文言断句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①把握文意。断向的前提是对文章或 语段意思的准确理解。如果是史传类文章,要明确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开端、发展、 结局等。如果是议论性散文,要注意论点、论据等内容。②定位实词。语句中的实词对意义 的表达起关键作用,因此在断句时要抓住一些关键实词,这样比较容易断句。③把握虚词。 要注意一些虚词在语句中出现的位置,如“盖”“夫”“故”“岂”等常出现在句首, “也”“矣” “焉”等常出现在句尾,“以”“于”“而”常出现在句中。④分析整句。文言文比较注重 语句 整齐对称,上下句之间常常字数相近,结构相似,可以借助这个特点来断句。 【11 题详解】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 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 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 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A 项,“一个皇帝用一个年号”说法错 误。历代帝王遇到“天降祥瑞”或内讧外忧等大事、要事时,一般都要更改年号。一个皇帝 所用年号少则一个,多则十几个。明清皇帝大多一人一个年号。故选 A。 点睛:解答古代文化知识题时,要注意结合语境,合理推断。(1)根据积累,初步判断。判断 前要细心阅读,不放过任何一个词语。如果遇到课本中学过的词语,更要调动知识储备,根 据平时积累的文化知识,排除某些较易排除的选项。(2)分析词义,带入文中检验。通过对词 义的理解,将词义带入文中加以检验。通过对词语所处文中前后语句的理解,来判断选项的 正误。 【12 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作答此题,首先要仔细通读原文, 在了解原文大意的基础上,将选项中的相关内容与原文的对应信息进行仔细比对、分析,看 选项的表述是否与原文一致。D 项,“用忠贞的韦皋替代奸佞之首陈少游”理解错误,原文的 “首臣贼”意思是“首先臣服于贼兵”,不是“奸佞之首”的意思。故选 D。 点睛:这道题目是概括归纳文章内容。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 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 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 的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 ②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 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 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比如本题,考生可以先到文中找到 D 项对应的内容,如“少游位将相, 首臣贼,皋名浅官下,独挺挺抗忠。如以皋代少游,则天下暸然知逆顺之理”,意思是“陈少 游位居将相,首先臣服于贼兵,韦皋名低官小,独能正直忠烈。如果使韦皋替代陈少游,那 么天下人就能清楚地知道逆顺之理了”,可见“奸佞之首陈少游”一说错误。 【13 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的文言文翻译能力。拿到句子之后,应先回归文本,然后分析句子 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短语,然后按照不同的句式进行调、换、删,再采取对译 法,逐字进行翻译。第一句中,“鬻”,卖;“以”,表目的连词,来;“济”,救济;“孀 单”,孀妇孤子;“门内”,指家人;“馁”,饥饿;“且”,表并列,又。第二句中,“厥 初”,指在位初期;“秽”,败坏;“播越”,流亡迁徙;“及”,到;“兹”,代词,这种地步。 点睛:文言翻译要做到“信、达、雅”。文言翻译有一些方法和技巧,具体如下:(1)对译 法。基本遵照原文的句式,大量采用有相同语素的双音词。(2)替换法。对那些词义已经发 展、用法已经变化、说法巴经不同的一类词,在译文中尽量用现代汉语替换(3)调整法。对 于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等倒装现象,译文要依据现代汉语的语言规范将各成分的 位置作必要的调整。(4)保留法。保留特定的词语,如人名、地名、官职名、庙号、年号等。 (5)增补法。文言文中省略现象较为突出,如省略句中的主、谓、宾成分,数词后面的量词 等,翻译时应根据现代汉语的语法规律增补必要的成分。(6)删除法。文言句中有些词和用法, 在现代汉语中没有类似用法的词语和句法结构与之相应,翻译时只能删除削减,如“夫““维” 等。 参考译文: 萧复,字履初。出生在外戚之家,姻戚从亲豪奢,大家以服御车马互相炫耀,萧复常常 穿着破旧脏污的衣服,居住在一间房子里,刻苦学习,不是名人和老成博学的读书人,就不 和他们交往,以节操高洁而著名。广德年间,发生大饥荒,一家百口人,不能自养,商议卖 掉昭应别墅。宰相王缙想要得到它,派弟弟王紘劝说道:“以君的才华应该在皇帝左右做官, 何不将别墅奉送给丞相以获取高官?”萧复说:“卖摔先人的别墅是用来救济孀妇孤子的,我 怎能为了高官,使家人受饿受寒呢?”王缙由此怀恨他,从此他迟迟不得晋升。几年以后, 改任同州刺史,这年歉收,州中有京畿观察使储存的粮食,萧复就开仓借粮食给百姓,有关部门弹劾并给他定罪,下诏削除品阶,停任刺史。有人劝慰他,萧复说:“假如有利于百姓, 责任有什么可推卸的!”很长时间后才拜授兵部侍郎。萧复曾经说:“自从国家有难以来,开 始用宦官监军,他们权势太重,这些人只可委任宫禁事务,军政机要,不要让他们参与统 领。”皇帝不听。又说:“陛下在位初期政治清明,自从杨炎、卢杞违命败坏皇上的盛德,流 亡迁转到这种地步。如今濒临危亡,应当惩戒先前的败政。”卢杞对皇上有时谄谀迎合,萧 复厉声说:“卢杞言词不正!”皇帝脸色惊变,对左右的人说:“萧复怠慢我。”因而下诏让 萧复充任山南、江淮、湖南、岭南等道的宣抚、安慰使。当初,淮南的陈少游依附李希烈, 而张的判官韦皋杀死了邠陇的板兵,不响应李楚琳。萧复回朝执政,建议说:“陛下拨乱反正, 功臣已经显贵,只有存善去恶做得尚不明显。陈少游位居将相,首先臣服于贼兵,韦皋名低 官小,独能正直忠烈。如果使韦皋替代陈少游,那么天下人就能清楚地知道逆顺之理了。” 皇帝同意了他的建议。萧复退出,宦官马饮绪向宰相刘从一作揖,靠近刘从一的耳朵说了一 些话,接着刘从一秘密劝告萧复说:“有诏与公商议先前所奏之事,不要让李勉、卢翰知 道。”萧复说:“朝廷大事还应当和公卿商议。如果李勉等人不称职,应当罢免。既然是宰相, 而商议事情可以单独避开他们吗?如今和公这样做或许可以,只是害怕渐渐成为常规,朝政 由此衰败。”刘从一告诉皇帝,皇帝不高兴。萧复以有病为由辞让宰相位,准许。贞元四年 去世,终年五十七岁。 14.阅读下面这首宋诗,按要求作答。 和子由四首·送春 苏轼 梦里青春可得追?欲将诗句绊余晖。 酒阑病客惟思睡,蜜熟黄蜂亦懒飞。 芍药樱桃俱扫地,鬓丝禅榻两忘机。 凭君借取法界观①,一洗人间万事非。 [注]①法界观:佛教华严宗主张的证入法界的观法。 (1)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题交代写作缘起。“和”的意思是“唱和”,本诗是诗人为应和弟弟苏辙而写的。 B.首联呼应题目,表明“青春”虽然已难挽回,但仍能以写诗度过余生的积极心态。 C.本诗章法绵密,语意前后勾连:颈联上句关联“梦里青春”,下句上承“酒阑病客”。 D.尾联表达愿望,诗人希望借法界观洗除世间之烦恼,反映出佛教思想对他的影响。 (2)本诗颔联与颈联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这两联是如何借景抒情的?(3)简答借景抒情手法中“情”与“景”的关系有哪些? 【答案】(1)B (2)①老病无聊、青春不再的感伤;忘却烦恼、泯除机心的愿望。②颔联下句描写黄蜂在蜜 熟之际也不采蜜,以黄蜂之懒,间接写出自己的心灰意懒。③颈联上句描写芍药樱桃都已凋 零,表明春色不再,表达伤春伤己之情。 (3)以乐景衬乐情;以乐景衬哀情;以哀景衬哀情;以哀景衬乐情; 【解析】 【详解】(1)本题属于综合考查学生赏析诗歌的能力,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技巧以 及情感的把握能力,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 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 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 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本题, B 项,“但仍能以写诗度过余生的积极心态”错误,“梦里青春可得追?欲将诗句绊余晖”句 意为:梦中逝去的春光还能追回来吗?我想用作诗吟句绊住夕阳的光辉。抒发诗人惜春伤时 之情。 故选 B。 (2)本题考查学生准确把握诗歌思想情感和借景抒情手法的能力。解答此题一要关注诗歌中 的“情语”,这些关键词语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作者的感情倾向;二要关注诗歌中的“景语”, 景物的特征和意境特点与情感之间有密切的关系;三要结合作者的生平经历和作品的时代背 景,做到知人论世。 颔联和颈联句意为:饮酒将罢我只想去睡觉,虽然花蜜已经熟了,黄蜂却懒得去采。芍药花 和樱桃花都已凋谢了,我已经泯除机心,淡泊宁静,不把生死荣辱放在心上。颔联紧承首联, 进一步写自己的心灰意懒。前句直赋其心灰意懒之情,以“惟”字加强语气;后句用一“亦” 字,以黄蜂之懒比己之懒。颈联是化用杜牧《题禅院》“今日鬓丝禅榻畔,茶烟轻飏落花风” 句意,出句写景,遥接首句的伤春,“俱扫尽”的“俱”字说明春色已荡然无存;对句抒情, 是“酒阑”句的进一步发挥,说自己淡泊宁静,泯除机心,不把老病放在心上。 (3)本题考查把握诗歌借景抒情角度的能力。诗歌借景抒情的方法很多,鉴赏时应主要注意 以乐景衬乐情;以乐景衬哀情;以哀景衬哀情;以哀景衬乐情。可结合下面举例掌握借景抒 情手法。 借乐景写乐情:《登科后》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借哀景写哀情:《虞美人·听雨》宋 蒋捷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 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 到天明。” 借乐景写哀情:《绝句(其二)》唐 杜甫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 年。” 借哀景写乐情:《秋词(其一)》唐刘禹锡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 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点睛】诗歌表现手法技巧答题步骤: ①掌握常用的表现手法,表现手法,也就是艺术手法,即表达技巧,作家、艺术家在创作中 所运用的各种具体的表现方法。表现手法从广义上来讲也就是作者在行文措辞和表达思想感 情时所使用的特殊的语句组织方式。分析文学作品的表现手法应从以下四方面考虑:表达方 式—叙事,议论,描写(细节、动静、虚实、正侧、白描、场景、衬托),抒情(直抒胸臆、 间接抒情);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和反问等;写作手法— 渲染、烘托、对比、衬托、象征、联想、想象、比兴、化用典故、托物言志、借古讽今以及 情景关系(触景生情、以情驭景、情景交融、乐景衬哀情、哀景衬哀情);结构技巧—抑扬、 卒章显志。②明确诗中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③结合诗句阐释是如何使用这种表手法的。④ 阐明此种表现手法的表达效果即对塑造人物形象,表情达意的作用。 1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空缺的部分。 (1)荀子在《劝学》中阐说“学”和“思”的关系的句子是:“ _____,___。” (2)《蜀道难》中,描写行人走在蜀道上可以摸到星辰,并且呼吸紧张、抚胸长叹的句子是 “ ________,________。” (3)《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写词人凭吊英雄人物,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只好以一 杯清酒祭江月的词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吾尝终日而思矣 (2). 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3). 扪参历井仰胁息 (4). 以手抚膺坐长叹 (5). 人生如梦 (6). 一尊还酹江月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考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考查情境默写这种类型,要求考生 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注意字形复杂字,要在 平时默写时反复写。注意重点字词的写法,如“须臾”“扪参”“历井”“胁息”“抚膺”“坐”“长”“尊”“酹”等字,默写时要写准确。 【点睛】考生默写名句名篇时,容易出现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一时回忆不起来(背诵不 出);二是顺序错乱,张冠李戴;三是书写错漏。因此,答题时要沉着认真,要善于借助出处、 引导句去回忆,万一一时记不起来,可以先放一放,不要急躁,做完其他题后可能又会突然 记起来。答完题一定要反复默念,包括引导句在内,进行“全程回放”,这样,语序不当和书 写错漏的问题一般都可以被发现。 四、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尘封与独处 张立勤 某学者在一座图书馆书库中,终于看到了他早年听说过的一本书,书上面落满了灰尘, 几乎看不清书脊上的文字,他是凭着直觉,朝它伸出了手臂的。当他的手碰到这本书时,不 如说碰触到了那厚厚的灰尘,那个时刻,他分明感到了什么,什么呢?尘埃飞起,土腥气, 内心的酸楚,或如歌的岁月在远方已消失殆尽。一本书的独处,尘土无情地将其覆盖得十分 严实和均匀,时光或许永远都是这样从尘埃之上踏过去的,也从来都是隐蔽而小心谨慎地靠 近着你,消磨着你,不管你有无生命。书籍的独处是悲凉的,它无事可做,它要靠别人的翻 阅来完成自己的使命,它只能跟阅读它的那个人一起呼吸,否则,它就只能任时光如蠹虫一 样啃噬着它的肌体,一天天地变黄,衰败下去。 独处的人,却是尘封不住的。那个写出著名的《瓦尔登湖》的美国人梭罗,他认为没有 比独处更好的事了,就一个人,十分简单,十分安静地面对着那片山林,那片美丽的湖水。 梭罗逝去已一百多年了,仍有那么多的人感动于他的独处。译者说“他的一生是如此之简单 而馥郁,又如此之孤独而芬芳。也可以说,他的一生十分不简单,也毫不孤独”。那本绿色封 面的《瓦尔登湖》,从我几年前读完它就一直摆放在写字台上,我不忍心将它塞回书柜,我一 次次地翻开它,翻开它就闻到了那片树林的青涩气,偶尔,那只猫头鹰的叫声会被我想起, 其实是想起了那一段“有猫头鹰是可喜”的思考。我不由得抬起头望窗外,就觉得我家窗外 的这棵树是梭罗看到的那棵树,树枝上也应该有鸟类什么的栖息。 还有卡夫卡,他认为为了写作,不是像一个隐居者,仅仅这样是不够的,而是像一个死 人。他比梭罗走得更远,而他却几乎没有离开过他的出生地布拉格。在他生命的最后一年, 卡夫卡到维也纳,并在维也纳去世。卡夫卡的独处更趋于内心,独处的内心与生存环境的对 立,使得他的独处实际上不可能是梭罗式的。卡夫卡说:“你没有走出屋子的必要。你就坐在你的桌旁倾听吧,甚至倾听也不必……保持完全的安静和孤独好了。” 卡夫卡、梭罗、蒙田、凡·高、贝克特等太多的逝去的喜欢独处的人,我爱他们!就其 独处而言,对于任何深刻的思考和深邃品质的培养,都是必不可少的。独处于一个夜晚也好, 一个冬季也好,有意的,而不是无意的,自己跟自己在一起,跟墙壁在一起,跟高山流水在 一起……空白之页向天空展开,我走向某个时分,独处的某个时分,这是灵魂所必需的。 打开一本尘封已久的书籍,这时,我后悔我打开晚了。也许我擦干净书上面的尘土之后, 回想起一段早已忘记的往事,于是,我的眼睛就湿了。尘封的不管是什么,都是要靠心灵去 打开的。打开的瞬间,我肯定生出十分亲切的感情。 许多东西是必须被尘封的,比如,历史遗迹、岁月或记忆。许多东西是不得不被尘封的, 比如,被忽视、忘却的或群体失忆症的结果。许多东西是无法尘封的,比如,尊严、爱与 恨……尘封是自然规律,唯有独处的思想者或生命的独处时刻,方能开启历史与岁月的尘封, 创造出尘封不住的不可磨灭的人类神话。 我忽然觉得,独处与尘封在某种感觉的情形下,是在形容事物的同一种存在状态,不是 吗? (选自《中华散文百年精华》,有删改) 1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开头描写书籍的独处,因被尘封而显得悲凉,情思细腻,意味深长,这与下文人的独处不 会被尘封形成对比,突出人应学会独处的主题。 B. 梭罗远离尘嚣,寻求独处,这种简单和孤独馥郁芬芳,恰恰成就了其作品和精神的独特魅 力,让人喜爱他的作品,感动于他的独处。 C. “他比梭罗走得更远”侧重说明卡夫卡虽在物理空间上几乎没离开过布拉格,但去过维也 纳,也意味着卡夫卡与梭罗的独处有深远的区别。 D. 文中写“我”打开尘封已久的书籍的情形,抒情和议论相结合,融人独特的主观感受使情 感真实自然,议论点睛使文章富有理趣。 17. 结合全文,说说作者笔下“独处”的妙处。 18. 散文讲究“形散神聚”,请从选材角度分析本文“形散”的特点。 【答案】16. C 17. ①独处的人不会被尘封。能够独处、享受独处的人,内心是丰富的,正 如梭罗的“简单而馥郁”“孤独而芬芳”。②独处对于任何深刻的思考和深邃品质的培养来说 都是必不可少的,也是灵魂所必需的。③唯有独处的思想者或生命的独处时刻,方能开启历 史与岁月的尘封,创造出尘封不住的不可磨灭的人类神话。 18. ①广泛自由:有学者触及的尘封的书,有“我”打开的尘封已久的书,有幽僻环境中独处 的梭罗,有在内心独处的卡夫卡,还写到蒙田、凡•高、贝克特。②有详有略:梭罗、卡夫卡 的独处是详写,蒙田、凡•高、贝克特喜欢独处则一笔带过。③虚实结合:学者打开尘封的书 是实写,设想其生发的感受,尘埃飞起、土腥气,内心的酸楚,岁月消逝为虚写;“我”打 开尘封之书是实写,设想擦净尘土、回忆往事,眼睛湿润为虚写。 【解析】 【16 题详解】 本题考查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的能力。此题主要考查学 生对文本内容分析与概括能力。分析和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要先通读全文,了解和把握全 文的内容和主旨,在此基础上,联系上下文,结合文本内容进行分析和判断。 本题 C 项,“侧重说明卡夫卡虽在物理空间上……有深远的区别”理解有误。由“他比梭罗 走得更远,而他却几乎没有离开过他的出生地布拉格”可知,“更远”不是指空间距离远“他 比梭罗走得更远”侧重说明卡夫卡的独处更趋于内心,比梭罗的独处更深远。 故选 C。 【17 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章中重要词语的鉴赏能力。联系词语所在的句子的内容及前后句。理解词语必须 联系语境,做到“词不离句”,一般有临时性词义的词语、有特殊用法的词语等要这样来理解。 联系文章的主题或作者的情感态度揣摩词语的含义。一般分析具有深层含义或特定意义的词 语、能点明中心或主旨的词语等依据此法。联系作者写作时的写作意图和社会背景等理解词 语的含义。 要理解“独处”的妙处,应仔细阅读原文,找出关于“独处”的论述,对其进行分析归纳。 第二段开头说“独处的人,却是尘封不住的”,结合其后的举例分析,可得出能够独处、享受 独处的人,内心是丰富的;结合第四段内容“就其独处而言,对于任何深刻的思考和深邃品 质的培养,都是必不可少的”可得出独处对于任何深刻的思考和深邃品质的培养来说都是必 不可少的;第六段“尘封是自然规律,唯有独处的思想者或生命的独处时刻,方能开启历史 与岁月的尘封,创造出尘封不住的不可磨灭的人类神话”,强调独处对于人类创造活动的作用。 【18 题详解】 本题考查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的能力。“形散”指散文 选材有广泛性、自由性的特点,不受限制,想象时空广阔,写作时可实可虚,可详可略。 本文选材广泛自由,由“我”打开的尘封已久的书写起,转入阐述“独处的人,却是尘封不住的”,写到独处的梭罗、卡夫卡,还写到蒙田、凡•高、贝克特,得出“唯有独处的思想者 或生命的独处时刻,方能开启历史与岁月的尘封,创造出尘封不住的不可磨灭的人类神话” 的感悟,体现了散文“形散”的特点;第②点可从本文二、三、四段可以看出,作者详写了 梭罗、卡夫卡的独处,略写了蒙田、凡•高、贝克特的独处,材料安排详略得当;第③点可从 本文一、五、六、七段可以看出,作者实写了学者打开尘封的书,而设想其生发的感受为虚 写,采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 【点睛】鉴赏散文作品,要分析所写对象的特征,进而感悟形象的内在品质,或作者的深层感 情。作者对生活中的某些事物有所感触必然会通过描写所托之物的外形特征来抒发,这类事物 往往外形特征比较鲜明,只要找准对其外在形象的描写,就可分析出它们的内在质,事实上, 事物的外形特征便是其内在品质的外在表现。要培养并提升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 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的能力。 五、语言运用 19. 根据语境,在横线处补写上老者说的话,要求语言表达鲜明、得体。 在一辆公交车上,一名乘客在喝完可乐之后,顺手把空瓶子扔在了地上,旁边的乘客纷纷摇 起了头。这时候,一位女售票员走了过来,义正辞严地说:“你这个人怎么这么没有公德心 啊,把空瓶扔在车厢内。”顺手把瓶子拣了起来,众人给予了肯定的眼神。可让人大跌眼镜 的是,售票员顺手打开车窗,把瓶子扔到了窗外。这时候,一个老者开口了: “ 。”听完老者说的话,售票员脸红得低下了头,显然她已经明白了自 己的错误。 【答案】年轻人,公德心并不只是体现在你这小小的公交车里,而更应该体现在整个社会啊。 在批评别人的同时,首先做好自己吧。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后文“显然她已经明白了自己的错误”,可见,老者的话肯定指出了售票员的错 误。她的错误在于认为公德心只体现在自己工作的公交车里,而没有意识到更体现在整个社 会。 考点:语言表达鲜明、得体、连贯。 点评:语言衔接连贯: 这种题型,要求联系上下文的语意,话题保持统一,切合语境。解答 这类题,应注意 ⒈保持上下文话题一致;⒉语句间的自然顺畅;⒊句子前后照应;⒋表达合 乎事理,切合语境。 20.下面是某中学英语夏令营活动的初步构思框架,请把这个构思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 100 个字。 【答案】本次英语夏令营活动主要包括学习活动和文体活动两项,其中学习活动由与外国学 生交流、高中先修课、口语竞赛三项组成,文体活动由足球比赛和文艺汇演两项组成。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图文转换的能力。解答时首先认真阅读题干要求,弄清主题,看清要 求,尤其是字数限制等细节;然后仔细阅读示意图,注意箭头方向,看明白几个关键词的关 系;表述时找准顺序,注意表达简洁和连贯。 此题要求的是描述框架图的内容,要求做到客观、全面,即把所呈现内容按照一定的逻辑关 系说明,可以按照从下往上,从总到分的顺序进行说明,先指出英语夏令营活动包括两大内 容,然后分述三项学习活动和两项文体活动,注意用语准确,表达简洁得体。 六、写作 21.阅读下面的漫画,按要求完成写作。要求:根据图片的内容和寓意,结合校荐素材《对父母的态度,是你最真实的人品》,选好角 度,拟一个议论文写作提纲。 【答案】例文 孝敬父母是义务,主动承担不逃避 写作提纲: 一、引论部分(第一段) 概述漫画主要内容,引出中心论点——孝敬父母是义务,应主动承担不逃避。 二、本论部分(第二段至第八段)分三层来论证中心论点。 第一层分论点(第二段至第三段):孝敬父母是孩子的义务,也是中华传统美德。(举例 论证、引用论证) 论据:汉文帝刘恒亲尝汤药,俗语“百善孝为先”,孟郊《游子吟》(假设分析法) 第二层分论点(第四段至第六段):孝敬父母是义务,作业本是教我们学会承担。(引用 论证、对比论证) 论据:现实生活中孝敬与不孝敬父母的现象进行对比,孟子“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 ‘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范仲 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对比分析法,假设分析法) 三、第三层分论点(第七段至第八段):孝敬父母是义务,承担这个义务不妨从倒一杯 水开始。(引用论证)论据:《孝经》“孝子之事亲也,居者致其敬。”(效果分析法) 三、结论(第九段)用比尔•盖茨的回答结束全文,提出号召。(引用论证) 正文: 漫画中,父亲叫儿子帮忙再倒杯水,可是儿子却以寒假作业中没有要求倒第二杯水为由 拒绝。这实在令人啼笑皆非,教人孝敬父母的作业,竟成了不孝敬的理由。孝敬父母是义务, 应主动承担不逃避。 孝敬父母是孩子的义务,也是中华传统美德。 汉文帝刘恒,生母薄太后长病,三年,汉文帝目不交睫,衣不解带,汤药非口亲尝不敢 进,以仁孝闻天下。古往今来,孝敬父母的事例不胜枚举,这也是中华传统美德。反观我们 的一些孩子,却渐渐丧失这一美德。对漫画中的孩子,我们在这里不妨作一个归谬,假设“作 业上没有要求给家长倒第二杯水”就不倒第二杯水是对的,那么如果作业连“给家长倒一杯 水”的任务也没有布置,是不是就连那一杯水也不倒了?假期作业也没有要求我们一天吃三 顿饭,是不是我们就不吃饭了?所以以“作业没布置倒第二杯水”而逃脱义务的理由不成立, 纯粹是诡辩,暴露出来的是成长的问题。 孝敬父母是义务,作业本是教我们学会承担。 漫画中,老师所布置作业的本意是唤醒我们的亲情意识,通过让我们以给家长倒水,来 启发我们尊敬父母,关爱父母,帮助父母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透过做这个作业,其实可以 看到一些孩子是如何对待父母的:平常在家里,饭来张口,衣来伸手,油瓶倒了不管扶,从 来没有想到过自己对家庭有责任、对父母有义务。父母溺爱当然是父母的错误,但孩子是不 是也应该反思?毕竟对父母的态度,是你最真实的人品。人品不过关者,行之不远。 孟子说:“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 ‘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我们在家里做一点力所能及的家务,非挟太山以超北 海之类也,是折技之类也。倒一杯水,举手之劳。孝敬父母在于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为 他们洗衣做饭,陪他们聊天说笑,包容他们的不完美,理解他们的辛苦。如果连给父母倒杯 水的义务都要逃避,那将来父母生病,父母生活不能自理需要我们照顾的时候,我们是否能 做到呢?如果连关爱自己的父母都做不到,又怎么能做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 及人之幼?又何谈“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孝敬父母是义务,承担这个义务不妨从倒一杯水开始。 《孝经》上说:“孝子之事亲也,居者致其敬。”给父母倒一杯水事小,但体现了礼敬 父母的态度,与作业布置不布置无关,我们要主动去做。从倒一杯水开始,学会承担义务,关爱父母,逐渐成长为一个关爱他人、奉献社会的人。 前世界首富比尔·盖茨在飞机上接受意大利《机会》杂志记者采访。记者问他:“最不 能等待的事情是什么?”比尔·盖茨的回答有些出人意料,他说:“天下最不能等待的事情, 是孝敬父母。”趁趁着我们还年轻,父母还在,多关爱,多包容,主动承担义务不逃避,别 让今后的人生充满遗憾。 【解析】 【详解】此题通过漫画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漫画类材料作文题目一般由三个部分组成:标 题、画面和注释。审题时,我们一定要认真审读这三个部分,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全面而深入 的思考。审题时,要注意以下三个方面:1.审标题。漫画的标题可以说是图画的“眼睛”,它 集中表达了图画的中心意思。因此,审题时,首先就要看图画的标题是什么,然后再结合图 画内容进行综合分析。这样,图画的寓意相对就比较容易把握了。2.看画面。这是漫画类材 料作文审题的重点。因为图画中的每一个细节往往都提示了图画的寓意。所以,我们一定要 细致、全面地观察图画中的所有细节。3.读注释。这类材料作文题目,常常在图画之外还有 一些注释性的文字,这些文字言简意赅,画龙点睛。认真审读,有助于我们理解图画的寓意。 【审题】限制性 1.内容限制。这是一道漫画材料作文题,漫画是作文的立意基础。漫画的主要内容是父亲要 儿子再给自己倒一杯水,而儿子却以作业上没说倒第二杯为理由拒绝父亲。考生构思时,须 坚持整体原则,立足画面内容,探究漫画寓意,提取出儿子错误做法的原因及警示作用,挖 掘材料中隐含的关于社会、人生的思考。脱离漫画寓意的写作都是跑题。 2.立意限制。表面看,是儿子死抠作业中的内容,而不清楚这项作业的意义,只会抱令守律、 机械呆板地执行。但表象的背后有深层寓意,“给家长倒一杯水”的作业本来是要求子女学 会尊敬父母,并为父母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干力所能及的家务,而孩子却以“作业上没说倒 第二杯”为借口,逃避孝敬父母的义务和做力所能及的家务。暴露了孩子成长中的问题,而 问题的原因是什么?我们应该怎么做? 3.价值判断限制。这则漫画材料贴近考生熟悉的生活,命题人意在引导考生对漫画内容进行 深入思考、理性思辨。考生在立意时,需要批判儿子的错误做法,思考儿子这样做的原因, 以及讽刺与儿子做法相类似的社会现象。 开放性 1.对问题思考的角度有多种。可以从儿子的角度分析其错误做法,也可以从父亲的角度分析 家庭教育中的问题,也可从学校教育的角度分析,也可从整体角度进行分析评价。2.立意的角度是多样的。漫画中,儿子的做法存在明显的错误,考生可以从中分析出错误做 法的原因,如儿子死抠作业中的内容,而不清楚这项作业的意义,只会抱令守律、机械呆板 地执行;还可以从“倒杯水”的象征意义入手,如作业是要求子女学会尊敬父母,并为父母 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干力所能及的家务,而孩子却以“作业上没有要求”为借口,逃避劳动; 也可以从父亲流汗及惊讶的表情入手,思考儿子之所以有这样的行为,家庭教育缺失也是重 要原因,引导考生思考家庭教育应该如何进行。 3.文体选择是自由的。可以选择论述类文体,直接发表看法;可以选择叙述类文体,通过故 事和事件表达自己的见解;也可以选择书信等类文体。 这是一道漫画材料作文题,立足于考查考生价值观和人生观层面的问题,巧妙考查考生的观 察能力、理性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对于所选漫画,表层理解没有难度,但“寓意”层面的 理解却有一定难度,其中隐藏着考查考生的理性思维能力和干预生活的责任意识。 考生需要先整体把握漫画中的内容,包括里面的文字,人物的状态等内容。实际上,“一杯 水”中的“一”是泛指,不应该机械地将其理解成数量“一”;“一杯水”也可以具有象征意 义,指孩子能为父母做的力所能及的事情。 漫画表意的重点在于正确认识儿子的错误做法。任务设置的主要意图在于引导考生思考该如 何孝敬父母,如何正确对待劳动和做家务,要主动担当不逃避等。考生需要准确把握文字背 后隐藏的寓意。 【立意】切题立意: 1.正确对待劳动和家务,主动担当不逃避。 2.作业教我们承担义务,而不能将其当作逃避的借口。 3.领会作业真意,学会孝敬父母。 4.孝敬父母是义务,主动承担不逃避。 5.教育不仅要传授知识,也要教做人。 6.家校合作,教会做人。 …… 偏题立意: 1.重视孩子的教育。(偏题,题目太大太空,没有紧扣漫画的寓意) 2.教育的缺失。(偏题,片面放大漫画中的部分内容,漫画中对教育的体现并非重点) 3.孩子作业存在问题。(偏题,立足画面部分内容立意,未整体把握漫画寓意) 4.避免死板看问题,善于变通。(偏题,漫画的寓意指向不是“变通”,而是正确理解)5.家长不该这样要求孩子。(跑题,理解错误,脱离漫画寓意) 【结构】第一段:概述漫画主要内容,引出中心论点——孝敬父母是义务,应主动承担不逃 避。第二段至第八段:分三层来论证中心论点:孝敬父母是孩子的义务,也是中华传统美德; 孝敬父母是义务,作业本是教我们学会承担;孝敬父母是义务,承担这个义务不妨从倒一杯 水开始。最后用比尔•盖茨的回答结束全文,提出号召。 【素材】1.孝敬父母是义务,主动承担不逃避 漫画中,父亲叫儿子帮忙再倒杯水,可是儿子却以寒假作业中没有要求倒第二杯水为由拒绝。 这实在令人啼笑皆非,教人孝敬父母的作业,竟成了不孝敬的理由。 2.孝敬父母是义务,应主动承担不逃避。 我们在这里不妨作一个归谬,假设“作业上没有要求给家长倒第二杯水”就不倒第二杯水是 对的,那么如果作业连“给家长倒一杯水”的任务也没有布置,是不是就连那一杯水也不倒 了?假期作业也没有要求我们一天吃三顿饭,是不是我们就不吃饭了?所以以“作业没布置 倒第二杯水”而逃脱义务的理由不成立,纯粹是诡辩,暴露出来的是成长的问题。 3.孝敬父母是义务,作业本是教我们学会承担。 漫画中,老师所布置作业的本意是唤醒我们的亲情意识,通过让我们以给家长倒水,来启发 我们尊敬父母,关爱父母,帮助父母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透过做这个作业,其实可以看到 平常的我们是怎么做子女的:我们平常在家里,饭来张口,衣来伸手,油瓶倒了不管扶,从 来没有想到过自己对家庭有责任、对父母有义务。父母溺爱当然是父母的错误,但我们自己 是不是也应该反思? 4.孝敬父母是义务,是个多大的义务?我们能不能承担? 孟子说:“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 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我们在家里做一点力所能及的家务,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 类也,是折技之类也。倒一杯水,举手之劳。如果连给父母倒杯水的义务都要逃避,那将来 父母生病,父母生活不能自理需要我们照顾的时候,我们是否能做到呢?如果连关爱自己的 父母都做不到,又怎么能做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又何谈“为中华 之崛起而读书”“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5.孝敬父母是义务,承担这个义务不妨从倒一杯水开始。 《孝经》上说:“孝子之事亲也,居者致其敬。”给父母倒一杯水事小,但体现了礼敬父母 的态度,与作业布置不布置无关,我们要主动去做。从倒一杯水开始,学会承担义务,关爱 父母,逐渐成长为一个关爱他人、奉献社会的人。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