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静海区大邱庄中学2020届高三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Word版附解析)
加入VIP免费下载

天津市静海区大邱庄中学2020届高三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Word版附解析)

ID:441815

大小:56.94 KB

页数:24页

时间:2020-12-23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大邱庄中学 2019—2020 学年度第二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 高三年级 语文 试卷 本试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总分 15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 第Ⅰ卷 一、(12 分,每小题 3 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字音和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氛(fēn)围 滂(pāng)沱 偌(nuò)大 敛声屏(bǐng)气 B. 炽(chì)热 提供(gōng) 挫(cuò)折 叱诧(zhà)风云 C. 狡黠(xiá) 发醇(jiào) 刹(chà)那 空穴(xué)来风 D. 剖(pōu)析 档(dàng)案 敕(chì)造 汗流浃(jiā)背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字形的能力,字音重点考核多音字、 形声字、形似字、音近字、方言、生僻字等,多音字注意据义定音,形声字重点记忆“统读 字”,形似字注意字形的细微差别。字形题从表象上看主要考核双音节词语和成语,有时会考 核三字的专业术语和熟语,从分类看主要考核音近字或形近字,音近字注意据义定形,形近 字可以以音定形。题中 A 项,偌(ruò)大;B 项, 叱咤风云,C 项,发酵。 2.依次填入下面语段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十世纪 80 年代以前,中国植物分类学界对牡丹不甚重视,随着中国经济繁荣, 牡丹重新成为 人们广泛_______和喜爱的花卉。牡丹是中华名花,它那雍容华丽的硕大花朵就是吉祥富贵的 象征,牡丹文化是盛世的象征。唐代对牡丹的热爱是全社会的风气,上至皇宫,下至民间, 无不为它的华贵之气_______。刘禹锡在__________的《赏牡丹》中说:“唯有牡丹真国色, 花开时节动京城。” A. 逐步 关心 倾倒 脍炙人口 B. 逐渐 关心 折服 名噪一时 C. 逐渐 关注 倾倒 脍炙人口 D. 逐步 关注 折服 名噪一时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此题考核正确使用词语的题目,有实词成语和熟语的能力,注意啊考核近义词辨 析。注意从词语的含义、感情色彩、固定搭配、程度的轻重、运用的范围等角区分,“逐渐” 指渐渐;“逐步”指一步一步地。“关心”,常放在心上,重视和爱护“关注”指关心重视, 用眼睛去看,用实际行动去或用心去对待。“折服”指信服,心服,使人从心里届服或服从; “倾倒”有使人倾心、爱慕之意。“脍炙人口”比喻好的诗文受到人们和称赞;“名噪一时” 指在当时非常出名。”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2018 年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围绕以“喜庆新时代、共筑中国梦”为主题,唱响全国各 族人民同心奋进新时代、满怀豪情迎新春的昂扬旋律。 B. 该报通过形式创新、技术创新、平台创新,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让新 闻作品成为焕发和丰富人们精神世界的强大力量。 C. 到 2020 年,我国基本完成国防和军队改革目标,基本实现机械化,值息化取得重大进展, 构建能够打赢信息化战争、有效履行使命任务的中国特色现代军事力量。 D. 莫言的作品充满“怀乡”以及“怨乡”的复杂情感,建构了独特的主观感觉世界,带有明 显的“先锋”色彩,被归类为“寻根文学”作品。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注意明确病句的类型,以及典型的错例,答题 时从结构和内容的角度分析句子,对照错例,找到错误。题中 A 项,“围绕以……为”句式 杂糅;B 项,搭配不当,“焕发”与¨精神世界 “不搭配,C 项,成分残缺,“构建……体 系”。 点睛:结构混乱是常见的病句类型,有句式杂糅、暗换主语和中途易辙等几种,句式杂糅表 现为把表示同一个意思的两种说法糅合到一起,中途易辙主要表现在前面的句子没有表述完 整,后面又出现的新的陈述对象,暗换主语表现为句子前面没有主语,而前句的主语不能作 该句的主语。此题选项 A“围绕以……为”句式杂糅造成结构混乱。 4.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中国古代的学校有“庠”、“序”之称。太学是中国古代的国立大学,太学之名始于西周。 B. “六经”即指六部儒家经典著作。是经过孔子整理的,有《诗经》《尚书》《礼经》《论语》 《周易》《春秋》。 C. 在古代,擢,一般表示升官。黜:指罢免官职。“左迁”是降职,而范仲淹《岳阳楼记》“迁客骚人”中的“迁客”是指被贬在外的官员。 D. 古代“社”指土地神,“稷”指谷神,帝王所居,左宗庙,右社稷。后来以“社稷代表国 家。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 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 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 释的相关内容,题中 B 项,《论语》不是,应是《乐经》。 二、(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建筑如何免于沦为西方建筑的翻版? 十一贝子 ①《易经·系辞》称:“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按照这个说法,诗词曲 赋与琴棋书画等艺术门类都可归入无形的“道”的范畴,强调哲理和美学意义;而建筑与车 舆、衣服、盆碗类似,属于有形的“器”的性质,注重实用性,兼顾审美,主要由匠人来制 作,文人士大夫阶层极少直接参与。由此导致中国古代建筑界虽然巨匠辈出,巧夺天工,取 得极高的成就,却一直缺乏理论总结。中国古代园林艺术相对得到主流阶层的追捧,出现了 《园冶》《长物志》等理论名著,而在更广泛的建筑领域,相关学问备受冷落,虽然有宋代 《营造法式》、清代《工程做法》等官书和明代《鲁班经》之类的民间著述传世,但数量远远 不及西方,而且主要内容都偏于实际操作层面的记述,没有太多的理论探索,与西方古罗马 《建筑十书》以及文艺复兴以来的建筑名著差异很大。 ②19 世纪末叶以来,随着清朝的衰落和灭亡,中国受到西方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的 全面冲击,传统建筑行业走向衰微,源自欧美的现代建筑材料、结构和形式逐渐在中国各地 流行,使得拥有千年历史的华夏大地的城市面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时至今日,中国的建 筑体系与世界其他国家完全趋同,与古代则大相径庭,广大建筑师对于传统的建筑技艺普遍 感到生疏,绝大多数设计作品都近于西方建筑的翻版,失去了本土的文化基因。在此情形之 下,从 20 世纪初开始,一些中外建筑师努力尝试扭转这一趋势,在现代建筑中刻意表现“民 族形式”,将传统建筑的造型与文化内涵融入新的建筑项目,如亨利·墨菲设计的燕京大学校 园和吕彦直设计的中山陵。以中国营造学社为代表的先贤致力于用现代的科学方法对中国古代建筑展开研究,梁思成、刘桢等学者四处考察测绘,搜集古籍,成果斐然。经过几代人的 艰难跋涉,对于中国现代“民族形式”的探索仍处于迷途之中,尚未找到相对圆满的解决之 道。而对于传统建筑的研究,长期侧重于历史本身,理论方面的论述非常有限,还不能对建 筑设计进行明确的指引。 ③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中国香港建筑师李允鉌先生正式出版《华复意匠》一书,填补了 相关领域的空白。作者在《卷首语》中解释:“‘华夏’指的是古代的中国,‘意匠’可作 建筑的设计意念,‘华夏意匠’意即‘中国古代的建攻设计意念’。此书得到海内外建筑界的 高度评价,一时洛阳纸贵,至今仍被视为中国传统建筑理论研究最重要的一部专著。此书的 撰写显然受到西方建筑理论的影响,引述了大量的前人论述和经典实例,完备性超过之前任 何一部研究中国建筑的著作,恰如武侠小说中全真派的全套武功,无所不包,既有“道”层 面的精神诉求,也有“器”层面的实践指导意义,故而难能可贵。建筑史学家龙庆忠先生为 此书所作序言中说:“中国古建筑是古今都在东亚地区,由东亚人民产生的。它是一种赏心 悦目的视觉艺术和清静环境,是古代养目、养心、养身、遂生的具体表现。它既其有几何构 成,又有模式表达和逻辑构成。这是出乎西方人意料的。”中国古建筑的产生与发展由中国 独特而广袤的地理气候条件所决定,同时又受到各种社会、人文因索的深刻影响。《华复意匠》 对此有深入剖析,从各个方面探讨了中国古代建筑的历史演进脉络和多重影响因素。 ④到了明清时期,中国建筑单体的规模往往有一定的眼度,造型上的差异也不大,更注 重以群体组合的方式构成丰富的院落,“由一座变多座,小组变大组,以建筑群为基础,一 个层次接一个层次地广布在一个空间之中,构成一个广阔的有组织的人工环境”。以北京紫禁 城与巴黎卢浮宫作比较,可见前者以“数”的集聚完成复杂的总体结构,而后者以“量”的 叠加形成庞大而清晰的多层系统。殿亭楼台分占不同位置,关键在于如何通过巧妙的布局, 在彼此之间构成严密的呼应关系。 ⑤在全球化的浪潮中,如何延续本民族、本地域的传统文化,成为世界各国共同面对的— 大难题。光辉灿烂的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在当代也面临消亡的危险,幸而有诸多前辈在实践和 理论两个方面孜孜以求,拯危继绝传递薪火,一息不灭,功莫大焉。 (有删改) 5.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根据《易经·系辞》中的观点,艺术门类强调哲理和美学意义,而中国建筑注重实用性, 兼顾审美。 B. 19 世纪末以来,华夏大地的城市面貌发生变化是由于源自欧美的现代建筑材料、结构和形式逐渐在中国各地流行。 C. 亨利·墨菲设计的燕京大学校园正是一些中外建筑师用现代的科学方法对中国古代建筑展 开研究的体现。 D. 李允鉌先生出版的《华夏意匠》填补了中国传统建筑理论研究的空白,得到海内外建筑界 的高度评价。 6. 下列对于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中以《易经·系辞》中“道”和“器”的论述,引出了对中国古建筑缺少理论探索的 论述。 B. 文章中引用建筑史学家龙庆忠的话,阐释了中国古代建筑独特的设计意念,佐证了“《华 夏意匠》一书难能可贵”这一观点。 C. 文章对比论证了中西方古建筑的理论、风格的不同,突出阐述了二者各自的特点。 D. 文章分析了中国建筑体系与世界其他国家完全趋同的现状,意在寻求扭转这一趋势的方法。 7.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中国古代不缺乏园林艺术的理论名著,也有建筑领域的民间著述,但是与西方古代的建筑 名著相比,数量不足,且差异很大。 B. 始于 20 世纪初 中国现代建筑“民族形式”探索仍处于迷途之中,尚未找到相对圆满的解 决之道,故而不能对建筑设计进行明确指引。 C. 到了明清时期,中国建筑单体造型上的差异不大,但却在数的集聚完成复杂的总体结构, 构成一个广阔的有组织的人工环境,突出代表就是北京的紫禁城。 D. 光辉灿烂的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在当代面临消亡的危险,我们也要在实践和理论两个方面孜 孜以求,传递诸多前辈先贤之薪火,才能让中国建筑一息不灭。 【答案】5. D 6. C 7. A 【解析】 【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的 要求,然后浏览选项,再到文中圈出相关的内容,最后进行比对。本题, A 项,得自第①段,“根据《易经•系辞》中的观点”错,原文是“按照这个说法”,所以“艺 术门类强调哲理和美学意义,而中国建筑注重实用性,兼顾审美”这一观点是后人根据《易 经•系辞》中的观点推断的。 B 项,得自第②段,19 世纪末以来,华夏大地的城市面貌发生变化原因较多,除此之外还有“中 的国受到西方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的全面冲击,传统建筑行业走向衰微”等原因。 C 项,得自第②段,从原文看亨利•墨菲设计的燕京大学校园是“将传统建筑的造型与文化内 涵融入新的建筑项目”。 D 项,得自第③段,是“中国香港建筑师李允鉌先生正式出版《华复意匠》一书,填补了相关 领域的空白”“此书得到海内外建筑界的高度评价,一时洛阳纸贵,至今仍被视为中国传统 建筑理论研究最重要的一部专著”综合而成。 故选 D。 【6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论证的分析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结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 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 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本题, A 项,得自第①段,“《易经·系辞》称……却一直缺乏理论总结”,关键词“导致”; B 项,得自第③段,“‘华夏意匠’意即‘中国古代的建攻设计意念’”“此书的撰写……故 而难能可贵”“建筑史学家龙庆忠先生这是出乎西方人意料的”,关键词“设计意念”“难能 可贵”; C 项,得自第④段,“以北京紫禁城与巴黎卢浮宫作比较……形成庞大而清晰的多层系统”, 此处有对比论证,但对比论证是为了阐释明清时期中国建筑仍有别于西方建筑。照应第②段, 表明中国建筑的沦亡仅始于 19 世纪末叶,为下一段发出号召提振士气; D 项,立足全文,核心得自第⑤段,表明了作者的写作目的。 故选 C。 【7 题详解】 本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目,应先根据选项确定原文 信息所在的位置,然后将选项和原文进行比较,并结合上下文语境进行判断。本题, A 项,得自第①段,“由此导致中国古代建筑界……建筑名著差异很大”,关键词“缺乏理论 总结”“相对”,中国古代园林艺术受到了相对重视,出现了《园治》《长物志》等理论名著, 但以此得出“中国古代不缺乏园林艺术的理论名著”的说法是错误的; B 项,得自第②段,“对于中国现代‘民族形式’的探索……不能对建筑设计进行明确的指 引”; C 项,得自第④段,“到了明清时期……严密的响应关系”; D 项,得自第⑤段,“光辉灿烂的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功莫大焉”。故选 A。 【点睛】论述类文本答题技巧:1.读通读懂原文。通读全文,把握全文基本内容,明确作者 的基本观点,务必理清论述的结构和思路。2.筛选关键词关键句。不动笔笔墨不读书,读的 过程中,在点、线和特殊符号等各种标记的辅助下,筛选出文中的关键词语、关键语句,以 备解题之需。3.关键信息代入原文,找对应句。在认真阅读题干和选项的基础上,将题干和 选项所涉及到的信息代入原文,找出原文中与题干和选项相应的对应句。4.题干与原文对比 异同找选项。一定要注意题干和选项所涉及到的信息与原文所存在的“变”与“不变”。5.立 足原文,排除干扰项。阅读的目的,就是排除干扰项,确定正确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孤始举孝廉,年少,自以为本非岩穴知名之士,恐为海内人之所见凡愚,欲为一郡守, 好作政教。以建立名誉,使世士明知之;故在济南,始除残去秽,平心选举,违忤诸常侍。 以为强豪所忿,恐致家祸,故以病还。 去官之后,年纪尚少,顾视同岁中,年有五十,未名为老,内自图之:从此却去二十年, 待天下清,乃与同岁中始举者等耳。故以四时归乡里,于谯东五十里筑精舍,欲秋夏读书, 冬春射猎,求底下之地,欲以泥水自蔽,绝宾客往来之望,然不能得如意。 后征为都尉,迁典军校蔚,意遂更欲为国家讨贼立功,欲望封侯作征西将军,然后题墓 道言“汉故征西将军曹侯之墓”,此其志也。而遭值董卓之难,兴举义兵。是时合兵能多得耳, 然常自损,不欲多之;所以然者,多兵意盛,与强敌争,倘更为祸始。故汴水之战数千,后 还到扬州更幕,亦复不过三千人。此其本志有限也。 后领兖州,破降黄巾三十万众。又袁术僭号于九江,下皆称臣,名门曰建号门,衣被皆 为天子之制,两妇预争为皇后。志计已定,人有劝术使遂即帝位,露布天下。答言:“曹公 尚在,未可也。”后孤计禽其四将,获其人众,遂使术穷亡解沮,发病而死。及至袁绍据河 北兵势强盛孤自度势实不敌之但计投死为国以义灭身足垂于后。幸而破绍,枭其二子。又刘 表自以为宗室,包藏奸心,乍前乍却,以观世事,据有当州。孤复定之,遂平天下。身为宰 相,人臣之贵已极,意望已过矣。 今孤言此,若为自大,欲人言尽,故无讳耳。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 称王。或者人见孤强盛,又性不信天命之事,恐私心相评,言有不逊之志,妄相忖度,每用 耿耿。齐桓、晋文所以垂称至今日者,以其兵势广大,犹能奉事周室也。《论语》云:“三分 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周之德可谓至德矣。”夫能以大事小也。昔乐毅走赵,赵王欲与之 图燕,乐毅伏而垂泣,对曰:“臣事昭王,犹事大王:臣若获戾,放在他国,没世然后已,不忍谋赵之徒隶,况燕后嗣乎?”胡亥之杀蒙恬也,恬曰:“自吾先人及至子孙,积信于秦 三世矣:今臣将兵三十余万,其势足以背叛,然自知必死而守义者,不敢辱先人之教以忘先 王也。” 孤每读此二人书,未尝不怆然流涕也。孤祖、父以至孤身,皆当亲重之任,可谓见信者 矣,以及子桓兄弟①,过于三世矣。 (选自《古文鉴赏辞典》) 【注】①子桓兄弟:指曹丕、曹植等;曹丕字子桓。 8.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臣若获戾 戾:凶暴 B. 兴举义兵 举:发动 C. 妄相忖度 度:猜测 D. 昔乐毅走赵 走:投奔 9.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 胡亥之杀蒙恬也 鹏之徙于南冥也 B. 恐为海内人之所见凡愚 身死国灭,为天下人笑 C 夫能以大事小也 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D. 而遭值董卓之难 青,取于之蓝而青于蓝 10.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及至袁绍/据河北兵/势强盛/孤自度势实不敌之/但计投死/为国以义灭身/足垂于后。 B. 及至袁绍据河北/兵势强盛/孤自度势/实不敌之/但计投死为国/以义灭身/足垂于后。 C. 及至袁绍/据河北兵/势强盛/孤自度/势实不敌之/但计投死为国/以义/灭身足垂于后。 D. 及至袁绍据河北/兵势强盛/孤自度/势实不敌之/但计投死为国/以义/灭身足垂于后。 11. 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都表明曹操的志向高洁的一组是( ) ①始除残去秽,平心选举,违忤诸常侍 ②意遂更欲为国家讨贼立功,欲望封侯作征西将军 ③所以然者,兵多意盛,与强敌争,倘更为祸始 ④但计投死为国,以义灭身,足垂于后 ⑤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 ⑥孤每读此二人书,未尝不怆然流涕也 A. ①④⑥ B. ③④⑤ C. ②④⑤ D. ②④⑥12. 下列各句中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曹操叙述自己起初只想做一个好郡守;世道混乱,便想隐居乡下,读书射猎;后兴兵讨伐 董卓,并且得到了很多兵马。 B. 在文中曹操历数自己的功绩,历陈古人行事,并以周公自况,申明自己功业虽大,但无代 汉自立之心。 C. 在文中,作者提到每次阅读有关乐毅和蒙恬的书,没有不感动得悲伤流泪的。很真切地表 明了自己忠于汉室的决心。 D. 文章用质朴、坦率、沉着的语言直剖胸襟,毫不矫情作态,故读来亲切感人。充分显示了 一个杰出的政治家及军事家的过人胆识和非凡气概。 13.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恐为海内人之所见凡愚,欲为一郡守。 (2)身为宰相,人臣之贵已极,意望已过矣。 (3)孤祖、父以至孤身,皆当亲重之任,可谓见信者矣。 【答案】8. A 9. C 10. B 11. D 12. A 13. (1)恐怕被天下人看作是平庸无能的人,所以想当一个郡守。 (2)自己当上了宰相,作为臣子的显贵已经到了极点,已经超过我原来的愿望。 (3)从我的祖父,父亲直到我,都是担任皇帝的亲信和重臣,可以说是被信任的。 【解析】 【8 题详解】 本题考核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含义的能力,此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将词语放回到原文中, 结合上下文语境进行分析。本题要求选出“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解释不正 确的一项”。A 项,“臣若获戾”中“戾”应为“罪”故选A。 【9 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把虚词放回到原文中,结合上下文 来判断,常用文言虚词的辨析方法有:词性分析法、位置分析法、温故求新法、语境判定法、 语法切入法、标志识别法等,一般采用排除法或者直选法。本提要求选出“下列各组句子中, 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 A 项,均为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B 项,均 为介词,被。C 项,第一个是介词,用,第二个是连词,来。D 项,均为连词,但是。故选 C。 【10 题详解】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是先疏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 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本题要求选出“下列对 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句中,“及至袁绍”只是时间状语,不是句意完整 的分句,排除 AC;“度”作为谓语动词,它的宾语是“势”,“实不敌之”也意思完整,排 除 D。故选 B。 【11 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筛选文中信息,概括人物性格特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把所给的原句还 原到原文中,结合原文语境去考虑所表现的人物性格特点,通常用排除法,一是排除不是表 现传主的,二是排除不是表现传主的特定性格特点,或者是题目中明确要求直接或者间接, 要结合具体题目去灵活处理。本提要求选出“全都表明曹操的志向高洁的一组”。分析各个分 句可以发现,①是表现曹操为官清廉,③是表现不想与人争夺天下的退让心态,⑤是分析当 时天下很多人想称帝的现状。故选 D。 【12 题详解】 本题考查概括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对题干中的 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 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本题要求选出“下列各句中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 项”。A 项,“得到很多兵马”曲解文意,原文说“然常自损,不欲多之”“亦复不过三千 人”,可见兵马并不多。故选A。 【1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的必考内容,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 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 如(1)中的“恐为海内人之所见凡愚”是被动句;“凡愚”形容词作名词,平庸无能的人。 (2)中的“身”名词,自身;“极”形容词作动词,到了极点;“过”动词,超过;(3)中“孤” 名词,诸侯谦称,我;“以至”固定结构,到;“当”动词,担当;“可谓见信者矣”被动句。 【点睛】文言断句的题目,首先注意一些常见的标志性的虚词,注意结构的对称,这是基础, 其次注意断句题大多集中在对人称的转换和在句中充当的成分的考核,还要注意一个事件不 要强行断开,不然句子就会支离破碎,相反两个事件句子再短,也要断开。选择题答题时注 意选项的对比,然后结合文意进行分析。译文: 我被举为孝廉时,年纪很轻,自以为不是那种隐居深山而有名望的人士,恐怕被天下人 看作是平庸无能之辈,所以想当一个都的太守,把政治和教化搞好,来建立自己的名誉,让 世上的人都清楚地了解我,所以我在济南任国相时,开始革除弊政,公正地选拔、推荐官史, 这就触犯了那些朝延的权贵。因而被豪强权贵所恨,我恐怕给家族招来灾祸,所以托病还乡 了。 辞官之后,年纪还轻,回头看看与我同年被荐举的人当中,有的年纪已五十多岁了,还 没有被人称作年老。自己内心盘算,从现在起,往后再过二十年,等到天下安定太平了,我 才跟同岁中那些刚被举为孝廉的人相等罢了。所以返回家乡,整年不出,在谯县东面五十里 的地方建了一栋精致的书房,打算在秋夏读书,冬春打猎,只希望得到一点瘠薄的土地,想 老于荒野,不被人知,断绝和宾客交往的念头。但是这个愿望没能实现。 后来我被征召做了都尉,又调任典军校尉,心里就又想为国家讨贼立功了。希望得到封 侯,当个征西将军,死后在墓碑上题字说:“汉故征西将军曹候之墓”。这就是我当时的志向。 然而遇上董卓犯上叛乱,各地纷纷起兵讨伐,这时我完全可以招集更多的兵马,然而我却常 常裁减,不思扩充;所以这样做,是因为兵多了意气骄盛,要与强敌抗争,就可能重新引起 祸端。所以汴水之战时,我部下只有几千人,后到扬州再去招募,也仍不过三千人,这是因 为我本来的志向就很有限。 后来我担任兖州刺吏,击败了黄巾农民军,收编了三十多万人。再有袁术在九江盗用望 帝称号,部下都向他称臣,改称城门为建号门。衣冠服饰都按照皇帝的制度,两个老婆预先 抢着当皇后。计划已定,有人劝说袁术立即登基,向天下人公开宣布,袁术回答说:“曹公 尚在,还不能这样做。”此后我出兵讨伐,擒拿了他的四员大将,抓获了大量部属,致使袁 术势穷力尽,瓦解崩溃,最后得病而死。待到袁绍占据黄河以北,兵势强盛,我估计自己的 力量,实在不能和他匹敌,但想到我这是为国献身,为正义而牺牲,这样也足以留名后世。 幸而打败了袁绍,还斩了他的两个儿子。还有刘表自以为是皇室的同族,包藏奸心,忽进忽 退,观察形势,占据荆州,我又平息了他,才使天下太平。自己当上了宰相,作为一个臣子 已经显贵到极点,已经超过我原来的愿望了。 今天我说这些,好像很自大,其实是想消除人们的非议,所以才无所隐讳罢了。假使国 家没有我,还不知道会有多少人称帝,多少人称霸呢!可能有的人看到我的势力强大,又生 性不相信天命之事,恐怕会私下议论,说我有夺取帝位的野心,这种胡乱猜测,常使我心中 不得安宁。齐桓公、晋文公所以名声被传颂至今日的原因,是因为他们的兵势强大,仍能够尊重周朝天子啊,《论语》说:“周文王虽已取得了三分之二的天下,但仍能尊奉殷王朝,他 的道德可说是最崇高的了。”因为他能以强大的诸侯来侍奉弱小的天子啊。从前燕国的乐毅 投奔赵国,赵王想与他图谋攻打燕国,乐毅跪伏在地上哭泣,回答说:“我侍奉燕昭王,就 像侍奉大王您,我如果获罪,被放逐到别国,直到死了为止,也不会忍心谋害赵国的普通百 姓,何况是燕国的后代呢?”秦二世胡亥要杀蒙恬的时候,蒙恬说:“从我的祖父、父亲到 我,长期受到秦国的信用,已经三代了。现在我领兵三十多万,按势力足够可以背叛朝廷, 但是我自知就是死也要恪守君臣之义,不敢辱没先辈的教诲,而忘记先王的恩德。 我每次阅读有关这两个人的书,没有不感动得悲伤流泪的。从我的祖父、父亲直到我, 都是担任皇帝的亲信和重臣,可以说是被信任的,到了曹丕兄弟,已经超过三代了。 第Ⅱ卷 四、(23 分) 14.阅读下面的宋词,按要求作答。 蝶恋花·密州上元 苏轼 灯火钱塘三五夜,明月如霜,照见人如画。帐底吹笙看吐麝,更无一点尘随马。 寂寞山城人老也!击鼓吹箫,却入农桑社。火冷灯稀霜露下,昏昏雪意云垂野。 [注释]苏轼于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 年)九月,由杭州通判调知密州,十一月三日到任。次 年上元日写下这首词。写完这首词后,他在《超然台记》中追述:“始至之日,岁比不登, 连年蝗旱,民不聊生。盗贼满野,狱讼充斥,而斋厨索然,日食杞菊,人固疑余之不乐也。” (1)下列诗句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灯火钱塘三五夜”,点出灯夕的盛况。“明月如霜”,写月光之白。元宵夜月正圆,灯月 交辉,引来满城男女游赏。 B.“更无一点尘随马”,化用苏味道《正月十五夜》诗“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句,进一 步从动态写游人,说“无一点尘”更显江南气候之清润。 C.“昏昏雪意云垂野”一句,表面上意象凄冷,却是写出了作者心中的希望,有一种“瑞雪 兆丰年”的喜悦之情。 D.“击鼓吹箫,却入农桑社”,形容密州的元宵节热闹非凡,尽管词人只看到了农家社稷的鼓 箫乐奏,但却久久不愿离去。 (2)请用自己的语言描绘“火冷灯稀霜露下,昏昏雪意云垂野”的景象。 (3)细读全诗,思考作者运用什么手法,抒发了怎样的情感。【答案】(1)D (2)描述出“灯、霜露、雪、云、野”等主要意象,意境相符即可。 (3)对比(或虚实结台),将记忆中杭州(江南)的上元节热闹的情景与眼前密州凄凉寂寞 的情景对比,抒发对江南的思念之情,对现实生活感到孤独寂寞,对瑞雪兆丰年的期盼、充 满希望之情。 【解析】 【详解】(1)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与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 思想感情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 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诗歌鉴赏的选择题对整个诗歌的综合理解和分析,即考核诗句的含义、 诗句的手法还考核诗歌的情感,注意结合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本提要求选出“下列诗句的 赏析,不恰当的一项”。D 项,“密州的元宵节热闹非凡”曲解文意,结合诗歌内容应该是“凄 凉孤寂”。故选D。 (2)本题主要考查诗句内容理解及思想内容把握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答题时要注意结 合诗歌的标题、注释和诗句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字词语进行分析。对于情感的把握,可以从题 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可以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 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可以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可以从题目入手,题 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可以从景物形象入手, 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本题要求用自己的语言描绘“火冷灯稀霜露下, 昏昏雪意云垂野”的景象。按照诗歌字面意思可以描述为:取暖用的火渐渐微弱,照明用的 灯渐渐减少,空气中的霜冻及露水开始落下;天气昏沉沉的有下雪的意思,乌云低低的几乎 可碰到田野土地了。描述出“灯、霜露、雪、云、野”等主要意象,意境相符即可。 (3)本题考査学生对诗歌表达技巧和思想感情的把握能力。这类题目,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 解能力,同时也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内容涉及对诗歌的表达技技巧 和思想感情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目的具体要求,然后注意了解诗 歌的创作背景,并逐句翻译诗句,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的 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的表现手法,最后有条理的按照题目要求整理出答案即可。题目 要求细读全诗,思考作者运用什么手法,抒发了怎样的情感。词中“灯火钱塘三五夜”和“寂 寞山城人老也”构成对比,词人将记忆中杭州的元宵节热闹的场景与现在密州凄凉寂寞的现 实情境对比起来写,写出了现实生活的孤寂,抒发思念江南的感情;“昏昏雪意云垂野”,写 天气昏沉沉的有下雪的意思,隐含了作者对瑞雪兆丰年的期盼和希冀之情。15.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________________,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苏轼《赤壁赋》) (2)总角之宴,_______________________。(《氓》) (3)人间如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4)故木受绳则直,_______________________。(荀子《劝学》) (5)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只是朱颜改。(李煜《虞美人》) (6)_______________________,枯松倒挂倚绝壁。(李白《蜀道难》) 【答案】 (1). 山川相缪 (2). 言笑晏晏 (3). 一尊还酹江月 (4). 金就砺则利 (5). 雕栏玉砌应犹在 (6). 连峰去天不盈尺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默写名句名篇的能力,解题时必须注意语意的提醒,从理解内容方面入手, 不要死记硬背。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出下句的 直接默写。此类试题解答时,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和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 别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缪”“晏晏”“酹”“砺”“砌”“盈”。 【点睛】考生默写名句名篇时,容易出现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一时回忆不起来(背诵不 出);二是顺序错乱,张冠李戴;三是书写错漏。因此,答题时要沉着认真,要善于借助出处 和引导句去回忆,万一一时记不起来,可以先放一放,不要急躁,做完其他题后可能又会突 然记起来。答完题一定要反复默念,包括引导句在内,进行“全程回放”,这样,语序不当和 书写错漏的问题一般都可以被发现并纠正。 五、(21 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烤神仙 蔡怡(台商) 我坐在父亲的病床边,抚摸着他那双白皙不见经络但布满老人斑的双手,细细端详着他 插着鼻胃管、氧气管一直昏睡不醒的脸庞。 母亲在世时,因她一贯的强势,我心目中的父亲是个沉默寡言,永远陪着笑脸、没有自 我、没有声音的影子。但母亲往生后,我和先生把父亲接到家里来照顾,这才发现一个完全 不同的父亲——爱讲故事的父亲。 不过父亲讲的故事年代,随着时日往前移,逐步以倒退方式进行。五年前的夏日,在树 梢第一声蝉鸣中,他爱讲十六岁时因为抗日战争而离开农村,跟着学校看遍大江南北,由中学念到大学的辉煌岁月;这同时也是造成他永别家乡父母,一生无法团圆,让他痛得刺骨椎 心的烽火岁月。这段父亲人生旅途中最重要的转折,居然没多久就在他脑细胞的逐一死亡下, 几经翻腾,彻底消失了。 接下来,他就只记得十岁在老家西门外的枣树园里抓神仙,拿回家烤着吃、烧着吃的欢 欣。我问他:“什么是神仙?”他很讶异的回答:“神仙就是蝉的幼虫,这你都不知道吗?” 我随着父亲精采的描述,想象着深藏在土里、度过漫长岁月的神仙,还没有挣开它的壳, 在耐心等待雷的启示或节气的更换。黑暗中,悠悠的,它终于听到属于它的呼唤,于是从较 松软的地洞冒出头来,缓慢爬上枣树干,用如针般的嘴刺,汲取清新可口的绿树汁;它听到 孩童的嬉闹声,想与他们共戏,没料到自己尚未羽化的身躯,会成为布施的祭品。我那才十 岁左右的父亲,万分欣喜的找到众神赐下的补养品,从地上、从树上,一一捉住它们,高兴 的跑回厨房里生着柴火的炉灶边,挤在正忙着蒸红枣发糕的奶奶身旁,烤神仙。 接着,父亲退化成了七岁小孩,在土造的城墙上跟着打更的人巡逻,他不怕摔,因为城 墙有一米多宽;他还在家门口供牲口喝水的大水塘里游泳。我问:“谁教你游泳啊?”“哪 还用教?看看人家怎么游,不就会了吗?” 游泳有这么简单吗?我打开记忆之窗,依稀看见多少年前,在东港大鹏湾泳池边的情景, 父亲耐心的教我:“双手往前推,双脚赶快配合往后踢,蛙式就是这么简单。”傍晚的夕阳 余晖让泳池的水面闪着粼粼金光,映照着父亲那张年轻英俊的脸庞,我搂着他的脖子撒娇的 说:“我就是学不会嘛,再教我一次。” 父亲讲故事有固定的模式,说完了夏天在“大坑”里游泳,接着他一定会说:“大坑冬 天结冰后,可以在上面打滑。”我听不懂他的土话“打滑”,让他愣了好一会儿,然后结结巴 巴、比手画脚的解释:“就是跑——跑——,哧——哧——。” 父亲的一生似乎也就这样从大坑的冰面上,“哧——”的一声快速溜滑了过去,了无痕 迹。 当烤神仙、溜冰等回忆也从他的记忆体整个删除之后,他爱谈论他去姥姥家快乐过年的 岁月。他说姥姥家可大了,占了整个张家村子的一半,“我有六个舅舅啊!”爸爸一再反复 地说,就怕我不懂拥有六个舅舅的幸福,脸上露出三岁娃娃才有的天真与欢愉,我猜父亲去 姥姥家过年的时候,只有三四岁吧。于是,我们俩开始唱“颠倒歌”:“张三吃了李四饱 , 撑得王五沿街跑……”我背得滚瓜烂熟,因为三岁时就常被父母推到叔叔、阿姨跟前炫耀展 演。时光流转,教会我、炫耀我的父亲老矣,轮到我唱“颠倒歌”给父亲听。这歌名依稀就 是一种古老预言,早早预言了天下人父与人子的关系——行到最后,终将颠倒。一年多前,父亲成了不到一岁的小婴儿,不会走路。我请他坐轮椅,他先摸摸上衣口袋, 怯生生的问我:“坐车要花钱吗?”他以坚称自己不饿来遮掩已不会夹菜的窘态。我买来牛 肉大饼、菜肉包放在他眼前,然后躲在门后,偷偷看他用两手抓着食物大口大口咬着吃,脸 上露出十分满足的神情。 随着他灵魂的远去,他对我的称呼也由五年前“亲爱的女儿”变成“大姐”、“妈妈”。 想必他的眼神早已穿透我的躯体,望着不同时空里,他至亲但十六岁之后就无缘相聚的姐姐; 以及他至爱却终生未能尽孝的母亲——那个到了晚年,天天拿个小板凳坐在村庄门口,来回 张望的母亲;那个企盼娇儿骑着单车停在她面前,说“娘,我下学了”的母亲;那个终其一 生,未能等到独生子回乡,含恨而去的母亲。 最后,父亲在病魔的侵虐下,只能困惑又冷漠地望着已完全陌生的我。面对生死拔河, 我卑微无奈,只能就着病房暗淡的白色灯光,贪恋地看着他即将失去生命之光却依旧清秀的 脸庞,上面刻着的不是岁月的痕迹,而是一条条爱的纹路与我们俩今世不舍的亲情…… 玉坛子上嵌着父亲八十岁生日时拍的神采奕奕的照片。我和家人把它安放在母亲身边的 空格子里。深深跪拜后,我决心追随他的魂梦,造访他生前反复勾勒、多年想回却一直回不 去的老家,去体验他的痛,去触摸他再也触摸不到的乡情。 到了蔡家庄,我找不到可以打更的城墙,西门自是不见影踪,枣树已被砍光,而神仙都 长了翅膀飞走了。我踩在种着大片棉花的田地上,想象当年父亲帮爷爷收割小麦的情景…… 原来,父亲把栽植在他生命里最珍贵、最美丽的人生记忆,从十六岁到三岁,用倒叙的 方式托付给我。这是他生前给我的最后一笔爱的馈赠。 我站在祖厝及膝的荒草前,侧耳聆听大地的声音,有野雁聒噪着横空而过,有秋蝉最后 的嘶鸣。迎着晚风,我深吸一口气,想闻出当年厨房炉灶边父亲烤神仙的油香味,但它依风 远遁,飘到一个我进不了的世界。父亲如神仙,等到了大地的召唤,挣脱了他的壳,快乐地 羽化在那枣树边。 神仙应不再被烤了…… (摘自南京大学出版社《烤神仙》) 16.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 文中第二段运用对比,写出父亲的变化:母亲生前,父亲沉默寡言;母亲去世后,父亲爱 讲故事,健谈。从字里行间流露出我对父亲没有自我的同情,对母亲强势的不满。 B. 文章构思精巧,以父亲讲故事形式展开回忆,以倒叙方式回顾父亲坎坷的人生经历,抒发 了父亲因与家乡亲人长期分离而产生的难以名状之痛。C. 本文以“烤神仙”为题,用实写的笔法,描述父亲儿时烤神仙的情景,细腻传神,凸显童 真、意趣。 D. 父亲将他生命里最珍责、最美丽的人生记忆,作为爱的馈赠托付给我,令我充满了感激之 情。 E. 本文多处运用比喻、拟人、排比、对比等修辞手法,讲述父亲的故事,形象生动,感情真 挚,感人肺腑。 17. 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18. 完成下列两题 (1)请按倒叙方式依次概括父亲回忆了哪些往事 (2)为什么采用这样的方式回忆往事? 19. 文中写到了父亲对于童年往事的许多回忆,为什么要以其中的“烤神仙”为题? 【答案】16. AC 17. 综合运用视觉、听觉、嗅觉等感官描写,细腻地描绘出作者在父亲的 故乡寻觅父亲描述的过往而不得的淡淡的怅然失落,表达了作者对父亲深切的怀念。 18. (1)①16 岁,为抗日离乡求学,永别亲人和家乡。 ②10 岁,关于“烤神仙” 童年趣事。 ③7 岁,在城墻上巡逻,夏季在水塘游泳,冬季在水塘滑冰。 ④3 岁,回忆在姥姥家过年的快乐时光,备受舅舅们宠爱。 (2)这既符合父亲病情不断恶化的可观实际;又符合父亲记忆由深到浅的回忆规律;在一定 程度上引发了诸如“人父与人子的关系——行到最后,终将颠倒”这样的生命思考;也表达 了作者对父亲把栽植在他生命里最珍贵、最美丽的人生记忆,作为生前给我的最后一笔爱的 馈赠的感激之情。 19. ①“烤神仙”是父亲童年往事中最快乐的、记忆最深刻的事。 ②父亲的命运如“神仙”一般,几十年漫长的思乡等待如“神仙”多年蛰伏于黑暗的地底, 父亲最终逝去,如“神仙”最终破土而出,摆脱驱壳,羽化而去,“烤神仙”暗示了父亲的 遭遇。 ③标题呼应了结尾“神仙应不再被烤了”,揭示了海峡两岸的阻隔给千千万万人带来终身痛苦, 及两岸冰封年代的结束,深化了文章的主题。 【解析】 16 题详解】 。 的 【试题分析:题干问“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两项”,这是考查考生对文本理解分 析能力,解答本题首先明确题目要求,其次认真阅读文本,通读文本把握文章内容,理解文 章的主旨,然后结合选项鉴赏文章在写作上的写作手法,根据文章在写作上的特点判断选项 的正误,最后根据题目要求选出恰当的答案。A 项,“对母亲强势的不满”分析不当。C 项, “实写的笔法”错误,应为“虚写的笔法”。 【17 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这是考查考生赏析文中重要句子的能力。作答 时注意抓关键词语,辨析表现手法,根据上下语境,分析其结构作用和所表达的内容情感。 本文画线句子写的是作者决心追随她父亲的魂梦,造访他生前反复勾勒、多年想回却一直回 不去的老家,去体验他的痛,去触摸他再也触摸不到的乡情却不得的淡淡的怅然失落,“但 它依风远遁,飘到一个我进不了的世界”,运用了视觉、听觉、嗅觉等感官描写,如“膝的荒 草”“侧耳聆听大地的声音,有野雁聒噪着横空而过,有秋蝉最后的嘶鸣”,表达了作者对父 亲深切的怀念之情。 点睛:赏析句子可以从以下角度入手:(1)从关键词语入手。抓住关键词语,可推知整句的 意思。(2)从分析表现手法入手。指出其运用的表现手法,并分析其作用。(3)从特殊位置 入手。如首括句常常概括段意或总起全文,尾括句往往作总结,过渡句往往总结上段,概括 揭示下段内容,如是文眼句,则可联系全文进行分析。(4)从文本主旨入手。中心思想渗透 在文章的各个部分,体会关键句可以结合主旨进行。(5)从相邻句子入手。与这个句子相邻 的上下句中往往隐含着解题的信息。(6)从结构层次入手——抓主干。如是单句,先找主谓 宾;如是复句,则先找准第一层关系。如是并列,句意应是两个并列意思的相加;如是偏正, 句意应放在“正”的部分,但“偏”部分不可忽视。 【18 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按倒叙方式依次概括父亲回忆的往事,并分析作者为什么采用这样的方 式回忆往事,这是考查考生的概括分析能力。作答时先通读全文,筛选概括第(1)问“请按 倒叙方式依次概括父亲回忆了哪些往事”的内容,要注意“倒叙方式”“依次”,如“五年前 的夏日,在树梢第一声蝉鸣中,他爱讲十六岁时因为抗日战争而离开农村,跟着学校看遍大 江南北,由中学念到大学的辉煌岁月;这同时也是造成他永别家乡父母,一生无法团圆,让 他痛得刺骨椎心的烽火岁月。”“接下来,他就只记得十岁在老家西门外的枣树园里抓神仙, 拿回家烤着吃、烧着吃的欢欣。”“接着,父亲退化成了七岁小孩,在土造的城墙上跟着打 更的人巡逻,他不怕摔,因为城墙有一米多宽;他还在家门口供牲口喝水的大水塘里游泳。”“说完了夏天在‘大坑’里游泳,接着他一定会说:‘大坑冬天结冰后,可以在上面 打滑。’”“当烤神仙、溜冰等回忆也从他的记忆体整个删除之后,他爱谈论他去姥姥家快 乐过年的岁月。他说姥姥家可大了,占了整个张家村子的一半,‘我有六个舅舅啊!’爸爸 一再反复地说,就怕我不懂拥有六个舅舅的幸福,脸上露出三岁娃娃才有的天真与欢愉,我 猜父亲去姥姥家过年的时候,只有三四岁吧。”然后再思考作者采用倒叙方式的方式回忆往 事的目的和作用,可以从父亲病情的变化、父亲埋藏在记忆深处的情感表现、读者的阅读感 受、作者情感的表达、文章主题的表现等角度思考。 【19 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问“文中写到了父亲对于童年往事的许多回忆,为什么要以其中的‘烤神仙’ 为题”,这考查的是分析文章标题的能力。分析文中为什么以“烤神仙”为题,可以从“神仙” 这个对象的特点、“烤神仙”这个标题运用的修辞手法、文章结构思路、读者的阅读感受等 各个方面考虑。如“神仙”这个物象“深藏在土里、度过漫长岁月的神仙,还没有挣开它的 壳,在耐心等待雷的启示或节气的更换。黑暗中,悠悠的,它终于听到属于它的呼唤,于是 从较松软的地洞冒出头来,缓慢爬上枣树干,用如针般的嘴刺,汲取清新可口的绿树汁”,父 亲的命运如“神仙”一般,几十年漫长的思乡等待如“神仙”多年蛰伏于黑暗的地底。“父 亲如神仙,等到了大地的召唤,挣脱了他的壳,快乐地羽化在那枣树边。” 父亲最终逝去, 如“神仙”一般,摆脱驱壳,羽化而去。用“烤神仙”做标题,“神仙应不再被烤了……” 文章结尾深化了主题。 六、(10 分) 20.名著阅读。 (1)“根并荷花一茎香,平生遭际实堪伤;自从两地生孤木,致使香魂返故乡。”这四句判 词概括了________ 一生的遭遇和命运。 (2)《三国演义》中智者的化身当属军师诸葛亮,他未出茅庐,便知天下三分之事,书中记 叙了有关他的许多脍炙人口的事迹,如火烧______、七擒______、六出______、空城计智退 ______、挥泪斩______等。 【答案】 (1). 香菱 (2). 葫芦峪 (3). 孟获 (4). 祁山 (5). 司马懿 (6). 马 谡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名著阅读中的人物形象分析和积累的综合能力。该题意在指导学生去阅读 文学名著。名著阅读需要积累大量的人物形象,这要靠我们平时的阅读积累。积累的方式主要是摘抄和理解分析。 (1)“根并荷花一茎香”指“名字”,“平身遭遇实堪伤”指“命运,身世”,“自从两地生 孤木,致使香魂返故乡”指“最终结局”。“根并荷花一茎香,平生遭际实堪伤。自从两地生 孤木,致使香魂返故乡。”这是金陵十二钗副册中对香菱的判词。“根并荷花一茎香”这一 句暗指“香菱”的名字,她还曾名为英莲。“平生遭际实堪伤”这一句说的是她的悲惨际遇, 从小就失散了家人,又两易其主,遇上了一个土霸王薜蟠,其中种种遭遇令人扼腕叹惜不已。 “自从两地生孤木”这一句中的“两地生孤木”暗带一个“桂”字,意指“夏金桂”,自从夏 金桂嫁给薜蟠,香菱就整天无宁日,过得生活苦不堪言,度日如年,终于被折磨致死。所以 高鄂本的红楼梦里香菱的结局是有误的,是与曹雪芹的本意相违背的。 (2)火烧葫芦峪:诸葛亮计困司马懿父子于葫芦峪,并预伏火药等物于峪口,拟以烈火烧死 司马父子。适值大雨,司马父子得救回营,坚决不出战。亮差人赠以脂粉、钗裙以辱之。亮 因事繁食减,体力不支,祭星以求寿。终死于军中。司马闻亮死,蜀军撤退,遂起兵追赶。 蜀将姜维等将亮之偶像推出,吓退司马,蜀军退回西川。 七擒孟获:三国时诸葛亮出兵南方,将当地酋长孟获捉住七次,放了七次,第七次在孟获城 将孟获擒拿,并使他真正服输,不再为敌。诸葛亮平定南中叛乱过程中对南中豪强首领孟获 采取的攻心战策略,目的是彻底地消除南中少数民族的反叛心理。东汉以来,南中属于益州 辖区之内,分置益州郡(即建宁郡)、牂柯郡、朱提郡与永昌郡四个行政区。 六出祁山:通常指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出兵北伐曹魏的军事行动。史书记载诸葛亮从祁 山出兵伐魏仅有两次,而“六出祁山”的说法出现于小说《三国演义》,由于《演义》在民间 的影响力较大,因此“六出祁山”也渐渐成为诸葛亮北伐的代名词。诸葛亮六出祁山的决策, 是贯彻落实《隆中对》策,北定中原,兴复汉室,以成霸业的正确军事举措和重要战略方针, 有其重要战略意义。 空城计智退司马懿:三国时,魏军攻占街亭后,魏国统帅司马懿亲率大军十五万,想乘机拿 下诸葛亮所在的西城县,两军军力对比悬殊,诸葛亮情急之下摆出空城计,吓退司马懿,得 以全身而退。 挥泪斩马谡:《三国演义》中,因为马谡的骄傲自大导致街亭被破,街亭对于蜀魏都至关重 要,而且领军的人偏偏又是诸葛丞相十分赏识的人,因为,当时街亭失守,整个蜀国就处在 危险中,为了安抚朝野上下,不得不用马谡的人头来换取民心。诸葛亮此举意在说明马谡虽 然重要,但却不是唯一,蜀国虽然失了街亭,但是还能争霸天下。马谡被斩是必然的原因, 因为,蜀国的势弱和他自身的重要性,这两点注定了他失了街亭被斩的必然性。【点睛】名著阅读积累是一个很宽泛的话题,从学生备考的实际出发,可以积累以下方面的 内容: 1、作家作品常识,包括作家字号、时代、文学史上的地位,作品朝代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等。 2、作品的故事梗概,重要章节的主要内容、故事情节等。 3、作品的主要人物及其性格特征。 4、作品的大致主旨。 21.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 50 个 字。 一部国产动画电影在暑期档备受瞩目,这就是《哪吒之魔童降世》。猫眼数据显示,《哪 吒》上映首日综合票房、上映首周综合票房均创同类电影最高纪录。诸多评论中,这部动画 电影已经成为国产原创动画作品里程碑式作品。一旦有国产动画作品引起广泛好评,总会有 声音讨论“国漫崛起”。业内人士表示,从目前国内动漫整体来看,产业环境、企业运作、作 品本身和用户等方面尚不够成熟。下一部《哪吒》这样的精品或许还要过很长时间才会到来。 不过从 2005 年《关于促进我国动画创作发展的具体措施》发布以来,国家不断有支持政策出 台。随着二次元用户的崛起以及大量盗版作品的下架,动漫产业开始大量受到资本的关注。 移动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和视频平台的崛起,也助推了国内动漫产业的发展。在新的市场环境 之中,更多优秀国漫作品的诞生值得期待。 【答案】①动画电影《哪吒》暑期大热并受好评。②“国漫崛起” 时尚早。③“国漫崛起” 值得期待。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压缩语段”考点,侧重“表达应用”能力的考查。解答此类试题,先分 出语段的层次,再保留关键句剔除次要信息,逐步压缩。要从整体上把握语段的中心意思, 从中筛选出最关键的信息。其中人们最关心的、最有价值的内容,用最简明的语言把它表达 出来。也可找出语段中起概括作用的关键句,再进行翻新改造。要确定哪些是主要信息,哪 些是本质特征。学会删除无关的内容,不要眉毛胡子一把抓。要打叶削枝,把多余的枝叶去 掉,剔除那些可以不要的信息。选定的词语,要能大体表达出主要内容。你能抓住主要信息, 就能找出关键词。先概括再提取,提取最能展示优点、充满正能量的关键词,摄取其精髓。 结合“猫眼数据显示,《哪吒》上映首日综合票房……成为国产原创动画作品里程碑式作品” 分析,《哪吒》暑期大热并受好评。结合“业内人士表示,从目前国内动漫整体来看,产业环境、企业运作、作品本身和用户等方面尚不够成熟。下一部《哪吒》这样的精品或许还要过 很长时间才会到来”分析,主要讲“国漫崛起”为时尚早。结合“不过从 2005 年《关于促进 我国动画创作发展的具体措施》发布以来,国家不断有支持政策出台……更多优秀国漫作品 的诞生值得期待”分析,主要讲国家不断出台支持政策,移动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和视频平台 的崛起,“国漫崛起”值得期待。 【点睛】概括语段要点技巧点拨 1.摘取连缀法。提取句子主干,把每个句子所表达的主要内容摘出来,然后按照题干要求进 行连缀,此法适用于封闭性语段,以及字数较少、内容单一、要求宽泛的材料。 2.分层概括法。这是压缩语段时被广泛采用的一种方法。考生答题时要有整体意识,不可疏 漏或断章取义。考生在通读的基础上,仔细分析语段的层次,概括层意,抓住重点;再将概 括、归纳的信息进行提炼、筛选,保留主要信息,删除次要信息;最后根据题目要求,将提 炼、筛选的主要信息用简练、连贯的语句表达出来。此步骤可简单概括为:划分层次—概括 层意——分清主次——去次存主——连缀语句。 3.语意并取法。即根据语段之间的关系进行归纳的一种压缩方法。考生在做题时可通过跳读 或浏览的方法阅读全文,迅速把握材料的思路和整体结构,找出内容的要点和重点。 22.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自己的体验和感悟,写一篇文章。 世界那么精彩,值得我们去看看。我们去看世界,往往不是孤身一人,而是需要有所陪 伴。有时需要带上物,有时需要带上人,有时需要带上一种心情或精神,有时需要带上…… 有所陪伴,你眼中的世界会更加精彩。 请结合你的心得和体验,在“带上 看世界”中的横线处填入一词,构成题目, 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②不得抄袭或套作;③不少于 800 字。 【答案】 带上乐观看世界 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用乐观的态度看世界。人的一生处于发展之中,而发展却是曲折 的,甚至于不尽人意。想要在艰难困苦中立于不败之地,那么我们就应该具备乐观的心态, 用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战胜苦难。 有的橘子大而酸,有的橘子小而甜,若你拿到了酸橘子,请你感谢它是大的;若你拿到 了小橘子,请你感谢它是甜的;若你的运气背极了,拿到了又小又涩的,仍然请你感谢它, 因为你至少拿到了一个属于自己的橘子。这就是乐观的态度,不计较事物的不足而放大它的 有用之处,或许你将会拥有更加快乐的生活。有一个经典的故事:马路边孤零零地开放着一朵玫瑰花。甲路人:“它是孤独的,却还 长满刺,拒绝他人接近。”乙路人:“它是万绿之中一点红,如此精妙。”丙路人:“哇, 它有刺,但它依旧那么迷人。”如此看来,甲路人是消极的,悲观的。孤立地看待一朵玫瑰, 放大玫瑰的“刺”却看不到它的静谧之美。乙路人是漫不经心的,只知大体情况,不懂深入 探究,仅仅沉溺于事物表面的美却没有发现内部的“刺”。丙路人则是积极乐观的,他发现了 刺但更在意美,更为了美而甘愿被刺伤。 生活就是这样,不可能一帆风顺,必定伴随着许许多多的挫折。如果你只能看到事物的 困难,或是仅停留于事物的表面,而不具备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那你可能就会被刺伤而一 无所获,也可能只享受片刻的舒适而放弃理想。因此,拥有乐观的态度则是必须的!然而, 乐观的态度并不等于忽视一切,不切实际。 某朝某年间,有一位贫穷的农夫,人称“好好先生”。有一天,一位富人问农夫:“你啥 时候可以富起来呀?”农夫答:“等明年丰收了,我就可以富了。”然而,农夫并不为丰收 之事动脑筋,整天游手好闲,不问农务,别人问他为什么不下地时,他总是摇着头说:“丰 收不成问题。”结果可想而知,他家更穷了。农夫的心态是乐观的,却放弃了正常的生产过 程,期待“天公作美”——不符合实际的幻想成真,这是不科学的!普通农务如此,个人的 发展和国家的前景更是如此。所以,我们要坚持用乐观的态度看世界,相信前途是光明的, 执着的追求。 拥有乐观的态度,是人生的必须,但远大的追求和不懈的发展更是人生进步的捷径。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是一道材料加半命题式的作文,首先要结合你对材料的心得和体验,把题目“带 上……看世界”补充完整。 材料里面给考生提供了几种意见,如“物品、人、心情、精神”等。具体来说可从具体的实 物角度和抽象的情感角度来补充题目。具体的实物角度,可以是水、食物、音乐播放器、书、 花、草等;人的角度可以是朋友、亲人、爱人,可具体到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哥哥姐姐、 弟弟妹妹等。抽象的情感角度,可以是高兴的心情、悲伤的心情、失落的心情、悔恨的、缅 怀的、激动的心情;还可以是高尚的、纯洁的、质朴的、爱国的、自信的、自强的、自立的、 助人为乐的心情等。 考生可根据自己的心得和体验来补充题目,可叙述自己的一次旅游经历,也可就自己看世界 的心得、体会来发表议论。写记叙文可在语言和构思上好好下功夫,能给人眼前一亮的感觉。 写议论文要观点明确、新颖,议论有理有据,论据要新颖有说服力。点睛:补充题目完整后的半命题作文 有的作文题目直接让你补充完整再作文, 有的让你根据提示填充后作文。无论哪一种都要在 选材上做到如下几点: 首先,不要脱离自我,文题不符。 比如:作文题目:《________是一把双刃剑》(友情提示: 双刃剑,两边都有刀锋。 常用来比喻某个东西的利与害。)写好此题 一定要弄清题意,一定要结合?自我的经历、认识 和感受?来谈对某 一事物的独到的看法,比如网络、追星、时尚等等,如果写网络的利 与害, 就可去写自己从上网中学到的新知识,而后由于迷上网络游戏 不能自拔,最后又深刻醒悟这 一过程,以亲身经历来启迪所有的中学 生正确对待网络。可有些考生没有理解题意,没有选 好材料,空发议论,使得文题不符,比如写战争、酒、香烟等是一把双刃剑,那就不 合适了。 其二、从自己熟悉的生活下手,把熟知的材料选出来。 回避陌生、首选熟悉,对于大多数同学来说,这应该是选材的一个原则。自己亲眼所见的, 亲身经历的,亲耳所闻的,深切感悟的,才是了然于心的,才是真实动人的。只有先感动自 己,才有可能感动别人。对于自己不熟悉、不大熟悉的材料,选用时很容易出现漏洞,因此, 一定要慎重选用。半命题作文在一定范围内给学生较大的自由度,便于学生在自己熟悉的事 物中选择,更好地发挥创造性,充分展示出自己的综合表达能力。因此,我们在构思时一定 要把自己最擅长的方面表现出来。一般来讲,我们可以按照?家庭、学校、社会、历史、自然 和自身?这 个思维体系去拓展思维,从而选择自己熟悉的素材。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