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潍坊市临朐县2020届高三语文综合模拟考试(一)试题(Word版附解析)
加入VIP免费下载

山东省潍坊市临朐县2020届高三语文综合模拟考试(一)试题(Word版附解析)

ID:441825

大小:52.7 KB

页数:24页

时间:2020-12-23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语文试题(一)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 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 I(本题共 5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城市生活垃圾是城市化的产物,它既是一种“社会公害”,同时作为丰富的再生资源,又 可谓“摆错位置的财富”。为了使城市垃圾资源化,在处理前首先需要实施分类收集。垃圾分 类收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多方面的合力才能完成。 公众既是垃圾的制造者,也是垃圾污染的受害者,公众参与对城市生活垃圾管理有重要 意义。居民对垃圾分类的理解、支持和自觉参与,是垃圾分类回收的基础和关键性因素。长 期以来,我国“政府主导型”环保工作模式使居民认为保护环境的主要责任在政府。科学工 作者和政府官员对环境问题关注较多,一般居民环境意识普遍欠缺;城镇居民的环境意识相 对较强,广大农村居民的环境意识普遍较淡漠。 长期以来,公众养成了“简单方便”的垃圾混装习惯,虽然不乏一些对环保抱有热情的 人,但也往往因在进行垃圾分类投放时要付出较高的经济成本和劳动力成本,而不愿执行。 随着宣传教育的深入,很多市民逐渐对垃圾分类投放有了较高的积极性,但对分类的标准和 方法不清楚或掌握不够准确,从而影响了垃圾分类收集的效果,久而久之,参与的热情也会 逐渐削弱。民间环保组织有责任、有义务协助政府推动实施垃圾分类的政策和法规,但是大 部分公益性环保组织仅限于做一些宣传教育的工作,缺乏参与垃圾分类收集处理及管理的途 径,环境保护志愿者发挥作用的渠道也不畅通。 垃圾分类收集需要依靠全社会的力量。当公众对环境政策由消极观望转为积极配合时, 政府和企业也会积极响应,尽快创造更好的条件,形成覆盖广泛的绿色环保网络。 (摘编自姜朝阳等《论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收集中的公众参与》) 材料二:从生活垃圾分类的制度变迁来看,早在上世纪末,《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等相关法 律和政策文件,就已经对生活垃圾的定点倾倒和堆放、分类收集和运输、合理利用和无害化 处理等作出了规定。但对于公民个人在生活垃圾分类中应担负的具体义务及相应制裁机制, 立法一直空白。近二十年来,我国公民的生活垃圾分类义务主要停留在依靠宣传教育、引导 鼓励方式推行的道德义务层面。 今年 6 月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的《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修订草案)》,也将生 活垃圾强制分类纳入其中,并对实行生活垃圾处理收费制度作出规定。至此,生活垃圾分类 义务的强制法律规范不断完善。 在传统观念中,道德义务在法律中的设置意味着义务性质的转变,公民的环境道德义务、 法律义务被明确区分与相互割裂。 但从实际来看,公民环境义务是具有立体多元层次结构的系统整体,呈现出层次性与整 体性兼具的特征。公民“要我分类”强制法律义务的设定建立在公民高度认同垃圾分类现实 必要性与重要性的基础上,其实现也离不开公民“我应分类”的道德责任感和自觉性,并应 最终达到一种“我要分类”的自觉履行状态。 也就是说,公民环境法律义务与道德义务具有价值层面的一致性和行为层面的统一性, 公民生活垃圾分类义务具有法定义务与道德义务的双重属性,只有各层次义务相互结合、相 互支撑,才能够使公民强制环境法律义务的建立具有正当性与可行性,也才能确保公民基于 道德情感遵守义务性规范,并从强制性义务中获得自愿性守法动力。 因此,可以说公民生活垃圾分类行为的性质走向强制性法律义务,并不意味着其道德义 务属性的灭失。 从世界各国的实践来看,完善的法律体系、严格的处罚与监督等外在约束机制与多元参 与、教育宣传等软性的内在行为与道德培养机制并行是生活垃圾分类得以成功的共同经验。 我国生活垃圾分类的广泛推广与深入实施,也需构建契合其双重属性性质的、惩戒约束与激 励引导相互协作的义务实现机制,其具体制度实现路径应包括:以法律责任为内容的惩罚制 度、法律监管与社会监督相结合的监督制度以及以声誉评价与物质奖励为中心的激励制度、 以环境教育与道德培育为手段的自我实现制度等。 (摘编自赵汝《生活垃圾分类从道德义务走向法律义务》) 材料三: 旧金山是美国第一个通过垃圾分类回收相关法律的城市,强制性要求企业和居民对垃圾 进行分类,并通过调控垃圾清运费来鼓励和督促居民减少生活垃圾。日本制定了《废弃物处理法》,市民如违反分类规定乱扔垃圾,就会被拘捕并处以巨额罚款。发达国家的实践表明, 通过立法对投放垃圾行为进行强制性规范和约束,是推进垃圾分类处理的必由之路。 2019 年 7 月 1 日起,上海开始施行《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这是全国第一部经地方 人民代表大会表决通过的垃圾管理地方性法规。该《条例》明确了产生生活垃圾的单位和个 人是分类投放的责任主体,规定对未将生活垃圾分类投放的单位和个人可处以罚款。上海市 绿化和市容管理局负责人在接受采访时说:“处罚不是目的,我们希望大家能够明确垃圾分 类是法定的职责,每个单位、每个人都应该依法履行好自己的义务。”从该《条例》施行三 个多月的实践来看,垃圾分类对市民生活习惯形成了巨大冲击。为达到更好的效果,社区建 立了居民垃圾分类档案,以实现生活垃圾投放可追踪溯源,责任落实到一户一家。 垃圾分类应当从我们日常生活中的“选择题”变为“必答题”。 (摘编自王薇《城市垃圾分类,一道难解的题》)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生活垃圾是城市公害,但只要做到了正确的分类就会成为一笔可观的财富。 B. 公众普遍欠缺环境意识,证明了过去采取政府主导的环保工作模式是错误的。 C. 材料三以具体的事例证明材料二阐述的观点,中外事例的选取增强了说服力。 D. 公众对垃圾分类由消极观望转为积极配合,需强制性义务和道德义务相结合。 2. 根据材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生活垃圾分类执行不力,有经济原因,也有分类标准和方法不熟悉的原因,但根本原因是 渠道不畅。 B. 从材料二中的生活垃圾强制分类纳入法律可以看出,我国生活垃圾分类的制度是不断完善 的。 C. 在上海,不论产生垃圾者是单位还是个人,若未能将垃圾准确分类投放,有可能会被追责。 D. 美国、日本和中国上海的垃圾分类回收相关法律相比较,日本的最严厉,其严厉程度超过 上海。 3. 下列说法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A. 完善《废弃物处理法》,从源头上对公民在生产和消费领域中所担负的生活垃圾减量化。 B. 通过对公民违法分类的行为采取拒收、罚款等措施,建立强有力的执法与监督机制。 C. 运用科普讲座、知识竞赛,深入家庭、社区、学校进行宣传教育,细化行为培育的方式。 D. 构建惩戒约束与激励引导相互协作的义务实现机制,推进生活垃圾分类的深入实施。 4. 材料二在论证上有怎样的特点?请简要说明。5. 怎样让垃圾分类从我们日常生活中的“选择题”变为“必答题”?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 法。 【答案】1. D 2. A 3. D 4. ①破立结合,先破后立。②综合运用了驳论、因果论证、举例(实践)论证的方式。 5. ①公众方面:提高环境保护的社会责任意识,愿意付出;提高对垃圾分类标准和方法的掌 握水平;充分发挥民间组织和志愿者的作用,积极参与垃圾分类投放。②政府方面:制定垃 圾处理相关产业政策、投资及财税政策对企业进行约束和扶持;通过立法和执法对垃圾投放 行为进行强制性规范和约束;对全社会加强宣传教育和示范引领。 【解析】 【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 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 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 A 项,“只要做到了正确的分类就会成为一笔可观的财富”错误。垃圾是“摆错位置的财富”, 但分类正确并必然是财富。 B 项,“证明了过去我国采取政府主导的工作模式是错误的”说法错误,是时代的问题。 C 项,材料二的中心观点是“公民环境法律义务与道德义务具有价值层面的一致性和行为层面 的统一性”,但材料三主要举的是强制性既法律义务的例子。 故选 D。 【2 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解答时要找出文章中与选项对应的区间,将选项 转述内容与原文内容逐一分析比对确定答案。分析时要注意关键词语的含义要准确,所涉及 内容的因果、前后关系不能颠倒,同时还要注意叙述角度和表达方式的转换。要注意分辨可 能与必然、未然与已然、全称与特称。选项的表述能不夸大不能缩小,也不能无中生有。 A 项,“但根本原因是渠道不畅”错误。结合“虽然不乏一些对环保抱有热情的人,但也往往 因在进行垃圾分类投放时要付出较高的经济成本和劳动力成本,而不愿执行”“很多市民逐 渐对垃圾分类投放有了较高的积极性,但对分类的标准和方法不清楚或掌握不够准确,从而 影响了垃圾分类收集的效果”分析,根本原因是较高的经济成本和劳动力成本,对分类的标 准和方法不清楚或掌握不够准确。 故选 A。【3 题详解】 此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 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查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 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题干问的是“下列说法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 一项是”,结合选项内容分析。 结合“但对于公民个人在生活垃圾分类中应担负的具体义务及相应制裁机制,立法一直空 白”“我国公民的生活垃圾分类义务主要停留在依靠宣传教育、引导鼓励方式推行的道德义 务层面”“生活垃圾分类义务的强制法律规范不断完善”“我国生活垃圾分类的广泛推广与 深入实施,也需构建契合其双重属性性质的、惩戒约束与激励引导相互协作的义务实现机制, 其具体制度实现路径应包括……以环境教育与道德培育为手段的自我实现制度等”等分析, 材料二主要讲构建惩戒约束与激励引导相互协作的机制。分析选项内容,D 项正确。 故选 D。 【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论点、论据、论证以及论证结构等的把握能力,同时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 和辨析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文章,梳理文章结构,理清论点与论据之间的关系,同时 关注选项叙述与文章内容表达的细微差别。题干问的是“材料二在论证上有怎样的特点?请 简要说明”,结合文本内容分析。 结合“在传统观念中,道德义务在法律中的设置意味着义务性质的转变,公民的环境道德义 务、法律义务被明确区分与相互割裂”“但从实际来看,公民环境义务是具有立体多元层次 结构的系统整体,呈现出层次性与整体性兼具的特征”“因此,可以说公民生活垃圾分类行 为的性质走向强制性法律义务,并不意味着其道德义务属性的灭失”等分析,破立结合,先 破后立。 结合“在传统观念中,道德义务在法律中的设置意味着义务性质的转变,公民的环境道德义 务、法律义务被明确区分与相互割裂”“但从实际来看,公民环境义务是具有立体多元层次 结构的系统整体,呈现出层次性与整体性兼具的特征”分析,运用驳论。 结合“因此,可以说公民生活垃圾分类行为的性质走向强制性法律义务,并不意味着其道德 义务属性的灭失”“从世界各国的实践来看,完善的法律体系、严格的处罚与监督等外在约 束机制与多元参与、教育宣传等软性的内在行为与道德培养机制并行是生活垃圾分类得以成 功的共同经验”等分析,综合运用因果论证、举例(实践)论证的方式。 【5 题详解】本题主要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及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本题 答案来源于材料,但高于材料,现有材料是寻找解决实际问题的依据,但现有材料的原句绝 不是最佳答案,更不是最佳答案的全部,这就考查了考生真正读懂多文本的内涵、联系社会 生活现实而解决实际问题的高层次能力。题干问的是“怎样让垃圾分类从我们日常生活中的 ‘选择题’变为‘必答题’?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结合文本内容分析。 结合“民间环保组织有责任、有义务协助政府推动实施垃圾分类的政策和法规,但是大部分 公益性环保组织仅限于做一些宣传教育的工作,缺乏参与垃圾分类收集处理及管理的途径, 环境保护志愿者发挥作用的渠道也不畅通”“但对分类的标准和方法不清楚或掌握不够准确, 从而影响了垃圾分类收集的效果,久而久之,参与的热情也会逐渐削弱”“环境保护志愿者 发挥作用的渠道也不畅通”“垃圾分类收集需要依靠全社会的力量。当公众对环境政策由消 极观望转为积极配合时,政府和企业也会积极响应,尽快创造更好的条件,形成覆盖广泛的 绿色环保网络”“民间环保组织有责任、有义务协助政府推动实施垃圾分类的政策和法规” 等分析,公众方面提高环境保护的社会责任意识,提高对垃圾分类标准和方法的掌握水平, 充分发挥民间组织和志愿者的作用。 结合“发达国家的实践表明,通过立法对投放垃圾行为进行强制性规范和约束,是推进垃圾 分类处理的必由之路”“从世界各国的实践来看,完善的法律体系、严格的处罚与监督等外 在约束机制与多元参与、教育宣传等软性的内在行为与道德培养机制并行是生活垃圾分类得 以成功的共同经验”等分析,政府方面制定垃圾处理相关产业政策、投资及财税政策对企业 进行约束和扶持;加强立法和执法,对全社会加强宣传教育和示范引领。 【点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但还要用好“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 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那么, 要比对哪些内容呢?比对词语,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 “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 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凑”(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中 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要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去了哪些词,改了哪 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一般而言,选项中的下面这些词语最值得我 们优先比对:指代词(如“它”“其”等),比对它是否有偷换概念之嫌;范围词(如“都”“所 有”“人人”等),看它是否有任意扩大或缩小外延现象;程度词、时间词(如“或许”“大 概”“必定”“可能”“似乎”“已经”“将来”等),看它是否混淆偶然与必然、已然与未 然,说法绝对等。比对关系,(句间、分句间的逻辑关系),看这种关系是否符合原文意思,是否合理。比对句间关系,则要求考生不只是单纯地筛选信息,更应在筛选的基础上关注信息 间的联系。 (二)现代文阅读 II(本题共 4 小题,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个人的名字 刘亮程 人的名字是一块生铁,别人叫一声,就会擦亮一次。一个名字若两三天没人叫,名字上 会落一层土。若两三年没人叫,这个名字就算被埋掉了。上面的土有一铁锨厚。这样的名字 已经很难被叫出来,名字和属于他的人有了距离。名字早寂寞地睡着了,或朽掉了。名字下 的人还在瞎忙碌,早出晚归,做着莫名的事。 冯三的名字被人忘记五十年了。人们扔下他的真名不叫,都叫他冯三。 冯三一出世,父亲冯七就给他起了大名:冯得财。等冯三长到十五岁,父亲冯七把村里 的亲朋好友召集来,摆了两桌酒席。 冯七说,我的儿子已经长成大人,我给起了大名,求你们别再叫他的小名了。我知道我 起多大的名字也没用,只要你们不叫,他就永远没有大名。当初我父亲冯五给我起的名字多 好:冯富贵。可是,你们硬是一声不叫。我现在都六十岁了,还被你们叫小名。我这辈子就 不指望听到别人叫一声我的大名了。我的两个大儿子,你们叫他们冯大、冯二,叫就叫去吧, 我知道你们改不了口了。可是我的三儿子,就求你们饶了他吧。你们这些当爷爷奶奶、叔叔 大妈、哥哥姐姐的,只要稍稍改个口,我的三儿子就能大大方方做人了。 可是,没有一个人改口,都说叫习惯了,改不了了。或者当着冯七的面满口答应,背后 还是冯三冯三的叫个不停。 冯三一直在心中默念着自己的大名。他像珍藏一件宝贝一样珍藏着这个名字。 自从父亲冯七摆了酒席后,冯三坚决再不认这个小名,别人叫冯三他硬不答应。冯三两 个字飘进耳朵时,他的大名会一蹦子跳起来,把它打出去。后来冯三接连不断灌进耳朵,他 从村子一头走到另一头,见了人就张着嘴笑,希望能听见一个人叫他冯得财。 可是,没有一个人叫他冯得财。 冯三就这样蛮横地踩在他的大名上面,堂而皇之地成了他的名字。夜深人静时,冯三会 悄悄地望一眼像几根枯柴一样朽掉的那三个字。有时四下无人,冯三会突然张口,叫出自己 的大名。很久,没有人答应。冯得财就像早已陌生的一个人,五十年前就已离开村子,越走 越远,跟他,跟这个村庄,都彻底地没关系了。为啥村里人都不叫你的大名冯得财,一句都不叫。王五爷说,因为一个村庄的财是有限 的,你得多了别人就少得,你全得了别人就没了。当年你爷爷给你父亲起名冯富贵时,我们 就知道,你们冯家太想出人头地了。谁不想富贵呀。可是村子就这么大,财富就这么多,你 们家富贵了别人家就得贫穷。所以我们谁也不叫他的大名,一口冯七把他叫到老。你想想, 我们能叫你得财吗。你看刘榆木,谁叫过他的小名。他的名字不惹人。一个榆木疙瘩,谁都 不眼馋。还有王木叉,为啥人家不叫王铁叉,木叉柔和,不伤人。 虚土庄没有几个人有正经名字,像冯七、王五、刘二这些有头面的人物,也都一个姓, 加上兄弟排行数,胡乱地活了一辈子。他们的大名只记在两个地方:户口簿和墓碑上。 你若按着户口簿点名,念完了也没有一个人答应,好像名字下的人全死了。你若到村边 的墓地走一圈,墓碑上的名字你也不认识一个。似乎死亡是别人的,跟这个村庄没一点关系。 其实呢,你的名字已经包含了生和死。你一出生,父母请先生给你起名,先生大都上了年纪, 有时是王五、刘二,也可能是路过村子的一个外人。他看了你的生辰八字,捻须沉思一阵, 在纸上写下两个或三个字,说,记住,这是你的名字,别人喊这个名字你就答应。 可是没人喊这个名字,你等了十年、五十年。你答应了另外一个名字。 起名字的人还说,如果你忘了自己的名字,一直往前走,路尽头一堵墙上,写着你的名 字。 不过,走到那里已到了另外一个村子。被我们埋没的名字,已经叫不出来的名字,全在 那里彼此呼唤,相互擦亮。而活在村里的人互叫着小名,莫名其妙地为一个小名活着一辈子。 (节选自《虚土》) 6.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虚土庄的人们相互之间都只叫对方姓氏加上兄弟排行数而成的小名,他们的大名多数都是 “榆木”“木叉”等不正经的名字。 B. 冯三父子取名为“富贵”“得财”,却不被村民认可,是因为村民喊“富贵”“得财”,冯 家就会遂愿,而村民不愿冯家独得富贵。 C. 虚土庄人们的名字只记在户口簿和墓碑上,说明虚土庄的人们虽平时对名字不上心,但还 是非常看重生与死这样的大事的。 D.“走到那里已到了另外一个村子”,“另外一个村子”指的是另一个世界——死亡之后,这 反衬出现实世界的无奈。 7.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的语言朴实无华,生活气息浓厚,如“上面的土有一铁锨厚”,运用人们日常语言,形象地表现了名字弃之不用的情形。 B. 作者在文中有不少的议论,形象而生动,如以“生铁”被“擦亮”设喻,既新奇又契合村 民生活的特征,让人印象深刻。 C. 小说中写夜深人静时,冯三突然张口叫自己的大名但没有人答应的细节,表现了他对听到 人们叫他大名的渴望。 D. “虚土”,具有很强的象征意味,让人联想到“虚空”“虚幻”等词语,表明故事是作者虚 构的,但也削弱了小说的现实意义。 8. 村里没有一个人叫冯三的大名,这折射出村民怎样的心理?请根据小说内容简要分析。 9. 有人称这部作品为“散文化小说”,请分析其“散文化小说”的特点。 【答案】6. D 7. D 8. ①从俗、从众心理。村里人都习惯叫别人小名,不叫别人户口簿上的正式名字,这是一种 惯性,体现了村民从俗/从众的心理。②狭隘自私心理。冯三大名冯德财,村民害怕村里财富 都被冯家得去而自己受穷,提防、戒备不叫冯三的大名,这是一种狭隘自私的心理。③封闭 的心理。村里的人互叫着小名,在村子里生活一辈子,计较着村里的财富被别人得去,从没 有想过走出去创造财富或者把村外的财富引进来。④冷漠的心理。冯三渴望名字被“擦亮”, 自己可以“大大方方”做人,村里人根本不理睬,不会彼此呼唤,互相擦亮,是一种冷漠的 心理。 9. ①淡化情节。小说只有冯七大摆酒席,冯三自叫大名,王五爷细说原因等生活片段的叙写, 没有引人入胜的故事,甚至没有完整的情节链。②虚化人物。小说主要人物是冯三,但缺少 个性化的特征,除了大名叫冯得财外,与村中其他人并没有大不同。③营造意境。摆脱对人 物生活现实的叙写,着力于对风土习俗的描绘以及人物精神世界的刻画,营造出一种迷蒙的 氛围。④抒情味浓。小说语言叙事性弱化,多人物心理描写和作家直接的议论,具有很强的 抒情性。 【解析】 【6 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分析和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要先通读全文,了解和 把握全文的内容和主旨,在此基础上,联系上下文,结合文本内容对文章某一内容要点进行 分析和概括。解答此题,可将各选项文字同文本相关内容进行比较,以确定正误。 A 项,“他们的大名多数都是‘榆木’‘木叉’等不正经的名字”错误。原文说“虚土庄没有 几个人有正经名字”是说没有几个人会被别人叫他们大名,并非“榆木”“铁叉”等名字不正经。 B 项,“村民喊‘富贵’‘得财’,冯家就会遂愿”错。是因为村民不愿冯家独得富贵。 C 项,“非常看重生与死这样的大事”错。文本中没有透露出这个信息。 故选 D。 【7 题详解】 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表现手法的分析等。 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 的一项是”,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立足考查“艺术特色”,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 进行分析。 D 项,“削弱了小说的现实意义”错。小说中的村庄名为“虚土”,增强了故事的虚构性,而 且具有很强的象征意味,让人联想到“虚空”“虚幻”等词语。 故选 D。 8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本内容,分析人物心理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 如本题“村里没有一个人叫冯三的大名,这一现象背后折射出村民怎样的心理?请根据小说 内容简要分析”,然后要到文中找到冯三的大名是什么,村民为何会一直喊冯三,而不喊他的 大名,根据这些内容进行概括。答题时注意梳理文章的情节,尤其是根据人物的言行来分析 人物的心理。如“村里人都习惯叫别人小名,不叫别人户口簿上的正式名字”“冯三大名冯 德财,村民害怕村里财富都被冯家得去而自己受穷,提防、戒备不叫冯三的大名”“村里的 人互叫着小名,在村子里生活一辈子,计较着村里的财富被别人得去,从没有想过走出去创 造财富或者把村外的财富引进来”“被我们埋没的名字,已经叫不出来的名字,全在那里彼 此呼唤,相互擦亮”等内容,以及冯三渴望名字被‘擦亮’,自己可以‘大大方方’做人,村 里人根本不理睬,不会彼此呼唤,互相擦亮,由此可以折射出村民的从俗、狭隘自私、封闭、 冷漠等心理。 9 题详解】 此题考核分析文章的文体特征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有 人称《虚土》为‘散文化小说’,请根据节选部分分析其‘散文化小说’的特点”,然后要回 顾散文和小说各自的特点,再看本文虽然为小说,却有哪些散文的东西。小说的三要素是人 物、情节和环境,散文的要素主要有形散神聚、意境深邃、语言优美。从文中来看,本文虽 然是小说,但没有完整的情节,主要是冯七给儿子冯三摆酒席、冯三半夜喊自己大名以及王 【 【五爷述说不喊冯三大名的原因,淡化了情节;从形象上来看,本文的主人公是冯三,但冯三 并没有鲜明突出的个性,虚化了人物形象;本文小说的特征淡化了,却在散文意境的营造以 及抒情议论手法的运用上更为突出。考生可以从淡化情节、虚化人物、重视营造意境、抒情 性味浓等方面分析。分析的时候要明确本文的体裁,即小说,淡化情节并不是没有情节,人 物虚化不是没有人物,是群像。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郭永,大名府元城人,少刚明勇决。以祖任为丹州司法参军。守,武人也,为奸利无所 忌,永数引法裁之。守大怒,盛威临永,永不为动,则缪为好言荐之朝。后守欲变具狱,永 力争不能得,袖举牒还之,拂衣去。 寻知大谷县。太原帅率用重臣,每宴飨费千金,取诸县以给,敛诸大谷者尤亟。永以书 抵幕府曰:“非什一而取,皆民膏血也,以资觞豆之费可乎?脱不获命,令有投劾而归耳。” 府不敢迫。 调东平府司录参军,府事无大小,永咸决之。吏有不能办者,私相靳①曰:“尔非郭司录 耶!”通判郑州,燕山兵起,以永为其路转运判官。郭药师屯边,怙恩暴甚,与民市不偿其 直,复驱之,至坏目折支乃已。安抚使王安中莫敢问。永白安中,不治且难制,请见而显责 之;不从,则取其尤者磔之市。乃见药师曰:“朝廷负将军手?”药师惊日:“何谓也?”永 曰 前日将军杖策归朝廷上推赤心置腹中客遇之礼无所不至而将军未有尺寸功报上也今乃倚将 军为重乃纵部曲戕民不禁平房尚尔如缓急何 药师虽谢无愧容,永谓安中曰:“它日乱边者必 此人也。”已而移河北西路提举常平。 会金人趋京师,所过城邑欲立取之。是时天寒,城池皆冻,金率藉冰梯城,不攻而入。 永适在大名,闻之,先弛壕渔之禁,人争出渔,冰不能合。金人至城下,睥睨久之而去。 永博通古今,得钱即买书,家藏书万卷,为文不求人知。见古人立名节者,未尝不慨然 掩卷终日,而尤慕颜真卿为人。(杜)充之守大名,名称甚盛,永尝画数策见之,它日问其目。 曰:“未暇读也。”永数之曰:“人有志而无才,好名而遗实,骄蹇自用而得名声,以此当 大任,鲜不颠沛者,公等足与为治乎? ”充大惭。 靖康元年冬,金人再犯京师,中外阻绝,或以两宫②北狩告永者,永号绝仆地,家人舁归, 不食者数日,闻大元帅府檄书至,始勉强一餐。其忠义盖天性然。 (节选自《宋史•忠义》)注:①靳:讥笑,奚落。②两宫:指宋徽宗、宋钦宗。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前日将军杖策归朝廷/上推赤心置将军腹中/客遇之礼无所不至/而将军未有尺寸功报上也/ 今乃倚将军为重/乃纵部曲戕民不禁/平居尚尔/如缓急何/ B. 前日将军杖策归朝廷/上推赤心置将军腹中/客遇之礼/无所不至/而将军未有尺寸功报上也 /今乃倚将军为重/乃纵部曲戕民/不禁平居尚尔/如缓急何/ C. 前日将军杖策归朝廷/上推赤心置将军腹中/客遇之礼无所不至/而将军未有尺寸/功报上也 /今乃倚将军为重/乃纵部曲戕民不禁/平居尚尔/如缓急何/ D. 前日将军杖策归朝廷/上推赤心置将军腹中/客遇之礼/无所不至/而将军未有尺寸功/报上 也/今乃倚将军为重/乃纵部曲戕民/不禁平居尚尔/如缓急何/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什一, 十分之一。古代赋税制度,农民向官府缴纳的土地税,约为亩产量的十分之一,叫 做“什一之税”。 B. 通判,官名,在州府的长官之下,掌管粮运、家田、水利和诉讼等事项,同时对州府的长 官有监察的之责。 C. 路,宋元时代行政区域名,类似于现在的“省”。“烽火扬州路”中的“路”与文中的“路” 意义相同。 D. 北狩,指到北方打猎,这里运用了春秋笔法,实际指的是两宫因金人再犯京师而被迫向北 撤退。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郭永不畏权势,坚持原则。他任丹州司法参军时,太守贪图私利无所顾忌,郭永多次根据 法律制裁他;太守凶神恶煞地逼迫郭永,郭永不为所动。 B. 郭永体恤民情,反对腐败。面对太原主帅对大谷县的严重的掠取,他写信给幕府反对,表 示如果不能获得应允,将呈递弹劾自己的文书而弃官回家。 C. 郭永喜爱藏书,仰慕贤者。他得到钱就买书,家藏书万卷,写文章不求别人知道;读到有 名节的古人,常常掩卷感慨,叹息终日。 D. 郭永足智多谋,忠于朝廷。他取消了捕鱼的禁令,百姓捕鱼,池不冰结,阻止了金人登城; 听到两宫北狩的消息时,号哭气绝,从此重疾不起。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太原帅率用重臣,每宴飨费千金,取诸县以给,敛诸大谷者尤亟。(2) 郭药师屯边,怙恩暴甚,与民市不偿其直,复驱之,至坏目折支乃已。 14. 文中杜充为什么大惭?这反映了郭永怎样的性格? 【答案】10. A 11. D 12. D 13. (1) 太原的主将任用重臣,经常摆酒筵,每次花费千金,都从各个县索取,其中对大谷县的盘 剥尤其厉害。 (2) 郭药师屯驻在边地,依仗皇恩非常凶暴,到集市上买东西不照价付钱,又殴打百姓,直到打 伤眼睛折断四肢才罢休。 14. (1)杜充沽名钓誉、名不副实受到郭永指责。(2)反映了郭永不愿媚上、敢于批评的性 格。 【解析】 【10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要通读全文,首先找出人名、地名、事 物名、朝代名等。因为名词常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注意主语常省略。其次找动词,动词通 常作谓语。借助句子成份,关键是抓住动词,以动词为中心,找前后结构关系,确定主干, 从而断开句子。此外,文言虚词和特殊句式对文言文句读有很大的辅助作用。其次分析四个 选项,把选项两两分组,根据相同点的多少可知 A、C 两项为一组,B、D 两项为一组。 第一,“客遇之礼无所不至”,“客遇之礼”是主语,“无所不至”是谓语,主谓结构,意思 完整,不必拆分;故排除 B、D 项; 第二,“而将军未有尺寸功报上也”中“未有尺寸功”“报上也”都用来陈述主语“将军”, 不必拆分。所以排除 C 项。 故选 A。 【11 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的理解能力。其实是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 力。文化常识的考查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 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 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 的含义作答。 D 项,“实际指的是两宫因金人再犯京师而被迫向北撤退”说法错误,北狩是皇帝被掳到北方 去的委婉说法。 故选 D。【1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此类题答题时,首先要看清题干要 求,然后依据人名、地名、官名、时间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与选项对应的语句,再将选 项与原文进行比较,做好理解分析,找出与原文不符合的地方。本题要求选出“对原文有关 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D 项,“从此重疾不起”说法错误,原文表述为,“永号绝仆地,家人舁归,不食者数日,闻 大元帅府檄书至,始勉强一餐”,是说郭永号哭气绝,倒在地上,家人把他抬回去,好几天不 吃东西,听说大元帅府的檄书来到,才勉强吃了一顿饭。原文并没有写他从此重疾不起。 故选 D 【1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的必考内容,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要运用 “留”“删”“调”“换”“补”的方法,不能翻译的助词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 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 (1)中,“宴”,摆酒筵;“飨费”,招待客人花费;“敛”,征收,盘剥;“诸”,兼词,之 于;“亟”,急,厉害; (2) “屯”,驻扎;“怙”,依仗;“直”,通假字,通“值”;“支”,通假字,通“肢”; “已”,停止。 【1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内容的理解概括以及对作品进行个性化解读的能力。概括作品内容,需 要根据题干要求找到相应答题区间,根据关键语句的提示概括出相应内容。对作品进行个性 化解读,不能断章取义,必须依据文本的全部材料。题干要求回答“文中杜充为什么大惭? 这反映了郭永怎样的性格?” 第一,“数之曰:‘人有志而无才,好名而遗实,骄蹇自用而得名声,以此当大任,鲜不颠 沛者,公等足与为治乎’”,郭永数落他说:“人有志向而没有才能,喜好虚名而丢掉实际, 骄横傲慢刚愎自用而取得名声,用这来担当大任,很少有不导致百姓颠沛流离的,你们值得 让我和你们一起处理政事吗?”,可见,杜充惭愧的原因是郭永指责他沽名钓誉、名不副实。 第二,“永数之曰:……骄蹇自用而得名声,以此当大任,鲜不颠沛者,公等足与为治乎”, 郭永敢于数落杜允,可以看出,郭永敢于批评、不阿谀,不愿媚的性格。 。【点睛】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 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要单音节词变为双音节词,即“组词”;对特殊的地名、 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 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平时训练时注意翻译完之后一定要对句子进行必要的整 理,使句意通顺,建议翻译时打草稿。 参考译文: 郭永,大名府元城人,年轻时刚强英明。继承祖先的官职担任丹州司法参军。太守是个 习武之人,无所顾忌的谋取私利,郭永多次根据法律制裁他。太守非常愤怒,凶神恶煞地逼 迫郭永,郭永不被动摇,太守就假意说好话把他推荐给朝廷。后来太守想更改已经定罪的案 卷,郭永竭力争辩,但太守不听从,郭永用袖子举起文书还给他,拂袖离去。 不久又任大谷县知县。太原的主将任用重臣,经常摆酒筵,毎次花费千金,都从各个县 索取,其中对大谷县的盘剥尤其厉害。郭永上书到主将的府署,说:“(赋税如果)不是按十分 之一的收取的,(其余的)都是民脂民膏,怎么可以用来充当宴会的经费呢?如果没有得到命令, 我将检举揭发让你们回家。”府署因此不敢强迫征收。 调任东平府司录参军,府中事情无论大小,都由郭永决断。官吏有不能办理的,私下相 互嘲笑说:“你不是郭司录!”通判郑州,燕山战事兴起,让郭永担任那个路的转运判官。郭 药师屯驻在边地,依仗皇恩非常凶暴,到集市上买东西不照价付钱,又殴打百姓,直到打伤 眼睛折断四肢才罢休。安抚使王安中不敢过问。郭永告诉王安中,不惩办将难以控制他,请 见到他明确地责备他;如果不从,就抓住那些罪行严重的在集市上斩了。他就去见药师说:“朝 廷有对不住将军的地方吗?”郭药师吃惊地说:“这是什么意思?”郭永说:“前些日子将军骑 马归顺朝廷,皇上推心置腹地和将军交谈,像客人那样招待你,礼节无所不至,而将军没有 立下尺寸的功劳报答皇上。现在委你以重任,你却放纵部下残害百姓不加禁止,平常尚且这 样,如果情况紧急时怎么办呢!”郭药师虽然谢罪但没有惭愧的神色,郭永对王安中说:“将 来败坏边事的一定是这个人。”不久调任河北西路提举常平碰上金人向京师进发,所经过的 城邑都想立刻攻占。这时天气寒冷,城池都被冻住,金人一概利用在冰上设置梯登城,不攻 而进入城中。郭水刚妤在大名,听到消息,首先放松了在濠沟中捕鱼的禁令,人们争着出来 捕鱼,冰不能冻住。金人到了城下,观望了很久而离去。 郭永博通古今,得到钱就买书,家藏书万卷,写文章不求别亼知道。看到古人有立名节 的,没有不合上书感慨叹息终日的,尤其仰慕颜真卿的为人。杜充守卫大名,名声很大,郭 永曾经谋划了几条策略去见他,过了几天问事情的眉目。杜充说:“没有时间阅读。”郭永数落他说:“人有志向而没有才能,喜好虚名而丢掉实际,骄横傲慢刚愎自用而取得名声,用这 来担当大任,很少有不导致百姓颠沛流离的,你们值得让我和你们一起处理政事吗?”杜充非 常惭愧。靖康元年冬天,金人再次侵犯京师,内外被隔绝,有人把两宫被迫北行的消息告诉 郭永,郭永号哭气绝,倒在地上,家人把他抬回去,好几天不吃东西,听说大元帅府的檄书 来到,才勉强吃了一顿饭。他的忠义大概是天性使然。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虞美人·有美堂赠述古 苏轼 湖山信是东南美,一望弥千里。使君能得几回来?便使樽前醉倒更徘徊。 沙河塘里灯初上,水调谁家唱?夜阑风静欲归时,惟有一江明月碧琉璃。 【注】此词作于熙宁七年(1074)七月苏轼任杭州通判时。时杭州太守陈襄(字述古)离任,宴 僚佐于杭州城中吴山上的有美堂。应陈襄之请,苏轼即席写下了本词。 15. 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上片前两句极写有美堂美丽壮观的胜景,大处落墨,境界阔大,气势不凡。 B. 上片后两句以设问询问友人,期待与朋友有朝一日能再次相会,把酒痛饮。 C. 有美堂前的沙河塘里华灯初上,水调歌曲优美动听,作者好奇,想一探究竟。 D. 这首词意象优美,上片以乐景写忧思,寓情于景;下片因景寓情,含蓄蕴藉。 16. 词的最后两句如何理解?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 【答案】15. C 16. ①夜深风静想要回去时,夜景如画:一轮明月映照下,钱塘江水澄明如 镜(玻璃);②词人以明澈、温静的江月,象征朋友为人高洁耿介,也象征两人的友谊纯洁深 挚;③以景结情,既表达了对朋友人格的赞美,也表达出对朋友依依惜别的深情。 【解析】 【15 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与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思想感情的能 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 的错误。诗歌鉴赏的选择题对整个诗歌的综合理解和分析,即考核诗句的含义、诗句的手法 还考核诗歌的情感,注意结合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 C 项,“作者好奇,想一探究竟”错。“沙河塘里灯初上,水调谁家唱”,看,沙塘里华灯初 放。听,是谁把动人心弦的《水调》来弹唱。描写华灯初上时杭州的繁华景象,由江上传来的流行曲调而想到杜牧的扬州,并把它与杭州景物联系起来。词人借助灯火和悲歌,既写出 环境,又写出心境,极见功力之深。 故选 C。 【16 题详解】 “夜阑风静欲归时,惟有一江明月碧琉璃”,当夜深风静我们扶醉欲归时,只见在一轮明月的 映照下,钱塘江水澄澈得象一面绿色的玻璃一样。明澈如镜、温婉静谧的江月,象征友人为 人高洁耿介,也象征他们友情的纯洁深挚。写有美堂上所观夜景。词人借“碧琉璃”喻指江 水的碧绿清澈,生动形象地形容了有美堂前水月交辉、碧光如镜的夜景。以景结情,词人的 感情同满江明月、万顷碧光凝成一片,仿佛暂时忘掉了适才的宴饮和世间的纷扰,而进入到 人与自然融为一体的美妙境界。词中美好蕴藉的意象,是作者的感情与外界景物发生交流而 形成的,是词人自我情感的象征。那千里湖山,那一江明月,是作者心灵深处缕缕情思的闪 现。 【点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个选 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 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 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显的错误。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7.(1)苏轼的《赤壁赋》中用侧面烘托的手法表现洞箫之声动人心魄的句子是“_____, ____。” (2)李白的《蜀道难》中“____,____”两句写出水石相激、山谷轰鸣的惊险场面。 (3)宋诗极富理趣,陆游的《游山西村》中“____,____”两句体现这一特色,景物描写中寓 含哲理,千百年来广为传诵。 【答案】 (1). 舞幽壑之潜蛟 (2). 泣孤舟之嫠妇 (3). 飞湍瀑流争喧豗 (4). 砯崖 转石万壑雷 (5). 山重水复疑无路 (6). 柳暗花明又一村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默写名句名篇的能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 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的直接默写。解答此类题时,如果是情境默写,必须注意情境的提醒, 从理解内容方面入手。如果是直接默写上下句,则背诵出诗文内容即可。不管什么形式的默 写,都要注意字形,而字形和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别字形。本题属于情境默写, 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壑”“嫠”“喧豗”“砯”“壑”“疑”“暗”。【点睛】考生默写名句名篇时,容易出现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一时回忆不起来(背诵不 出);二是顺序错乱,张冠李戴;三是书写错漏。因此,答题时要沉着认真,要善于借助出处 和引导句去回忆,万一一时记不起来,可以先放一放,不要急躁,做完其他题后可能又会突 然记起来。答完题一定要反复默念,包括引导句在内,进行“全程回放”,这样,语序不当和 书写错漏的问题一般都可以被发现并纠正。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突然,那人唱了起来,细听,那歌无词,也无统一的曲调,只有一种内在的音韵连续在 一起。如果说有歌词的话,那只有“咧”一个字。咧--咧--咧--,歌声好似被鞭梢越沟撩过 来,抑或是被风断断续续扔过来。满地是无边的黄土壑,昏黄的夕阳 在黄土上,满地好 似涂着秦汉边卒那风干的血。那歌声,似情歌却含雄壮,似战歌却嫌凄婉;似悲歌却多悠扬, ( )……那是一首真正的绝唱,无词,而饱含万有,无调,却调兼古今。 根据地势,那是长城的外侧,也就是长城要守御的对象。长城一线,仅一墙之隔,即便 同民族,甚至同家族也风俗迥异。其显著标志便是寒食节长城内侧家家户户送寒衣,而长城 外侧则无此风俗。长城不光是一道军事防御线,( ),这条线已超越了历史,超越了 民族,它是一种习惯,一种地域自觉。那么,对面平台上引吭高歌的究竟是秦汉边卒的骨血 还是匈奴的遗脉?仅一沟之隔,便有 之感。我只有倾听他那洞穿物障的声音。咧--咧-- 咧--,他究竟要咏叹什么,歌颂什么,怨懑什么,冀求什么?他是为秦汉边卒而歌还是为匈 奴先民而歌?抑或是为千年历史陈迹而歌?无词,无调,那单调而 无端的音符随着朔风 洒向山川沟壑,沿着陡崖一路流淌而去, 风沙草棵中。 18.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浮起 可望而不可即 变幻 汇入 B. 升起 望尘莫及 变幻 飘进 C. 浮起 望尘莫及 变换 飘进 D. 升起 可望而不可即 变换 汇入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写成:“我们想探究他要咏叹、歌颂、怨懑、冀求什么,也想知 道他是为秦汉边卒而歌还是为匈奴先民而歌,还是为千年历史陈迹而歌。”从语义上看二者 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20.请在文中括号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 不超过 15 个字。【答案】18. A 19. ①原文单独成小句,形成排比,有强调作用,增强气势。②原文是强烈 的疑问语气,抒情性强。③上文的描述作了充分的铺垫,疑问语气水到渠成。 20. (1)似颂歌却兼哀怨(2)更是一道文化分界线 【解析】 【18 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的关键在于两点:仔细审查 该词语的语言环境;注意对近义成语的分析辨别。辨析近义成语的关键就是要仔细分辨它们 的细微差别。首先阅读语境,把握语境含义,然后抓住相异语素,分析其意义差异,同时可 联系日常习惯用语,推断词语意义及用法。 浮起:上面,表面。升起:向上升,发射。结合“昏黄的夕阳”“在黄土上”分析,选用“浮 起”。 可望而不可即:比喻事物高远,难以实现或接近。望尘莫及:指只望见前面骑马的人走过扬 起的尘土而不能赶上。比喻远远落后,常用作谦词。结合“仅一沟之隔”分析,难以实现, 选用“可望而不可即”。 变幻:是指没有规律,难以揣测的变化。变换:事物的一种形式或内容换成另一种。结合“无 端”“音符”等分析,选用“变幻”。 汇入:汇集起来一起流入的意思。飘进:是力度轻不知不觉中的进入。结合“一路流淌而 去”“风沙草棵中”等分析,选用“汇入”。 故选 A。 【19 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理解句子意思及变换句式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需要审清题干要求,如本题“文 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写成:‘我们想探究他要咏叹、歌颂、怨懑、冀求什么,也想知道他 是为秦汉边卒而歌还是为匈奴先民而歌,还是为千年历史陈迹而歌。’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 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主要从句式、修辞等角度分析。结合“咏叹什么”“歌 颂什么”“怨懑什么”“冀求什么”等分析,原句运用排比手法,有强烈的疑问语气,抒情 性强。与后面“他是为秦汉边卒而歌还是为匈奴先民而歌”“抑或是为千年历史陈迹而歌” 形成衔接,疑问语气水到渠成。 【20 题详解】 这是一道补写题,属于语言表达能力里的衔接考查。此类试题一般根据上下文的语境,填上 与前文或后文相照应的语句即可。语句补写题(也叫语段填句题)是新课标卷最具特色、出现频率很高的一种语言表达题型。所谓“语句补写题”,就是指给出一个语段,空出两至三个 句子进行补写,补写后的句子与语段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语句通顺。 第一处,结合“那歌声,似情歌却含雄壮,似战歌却嫌凄婉;似悲歌却多悠扬”分析,此处 需要仿写前面语句,如似颂歌却兼哀怨。 第二处,结合“长城不光是一道军事防御线”“这条线已超越了历史,超越了民族,它是一 种习惯,一种地域自觉”分析,需要用关联词“不是……更是……”,后面内容主要讲文化, 应该是“更是一道文化分界线”。 21.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 60 个 字。 2019 年 7 月 13 日,中国产铁路客车在哈瓦那至圣地亚哥线路上投入运行。长期以来,从 哈瓦那到圣地亚哥约 800 公里的里程,乘坐火车耗时长达 24 小时。随着中国产列车投入使用, 这段旅行时间缩短到了 14 个小时。同时,列车的运力和效率也大幅提升。哈瓦那至圣地亚哥 之间的旧列车仅能载客 400 余人,如今每列客车能载客 760 人以上。 【答案】关键信息:2019 年 7 月 13 日;中国产铁路客车 哈瓦那至圣地亚哥线路上投入运行; 缩短旅行时间;提升列车运力和效率。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概括语段主要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找出材料的基本信息点,如时 间、事件,等等,再按一定的逻辑把这些信息组合成一段话。本则材料时间是“2019 年 7 月 13 日”,即第一个关键信息;中心事件是“中国产铁路客车在哈瓦那至圣地亚哥线路上投入运 行”;还要注意结果,“这段旅行时间缩短到了 14 个小时。同时,列车的运力和效率也大幅 提升”,即后两个关键信息。 22.下面文段有四处语言表达的问题,请指出有问题句子的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 畅。 ①当下,随着电视文艺发展迅猛,使作品的数量和种类得到了极大丰富。②然而,部分 电视节目围绕“商业至上”“娱乐至死”为目的,③拿欲望当希望、以低俗为通俗,使艺术 表达游离于生活逻辑之外。④然而,面对这些问题,很多电视文艺批评者,或对电视文艺脱 离生活的现状视而不见,⑤或迎合电视文艺中的某些怪象、乱象,⑥使得电视文艺批评难以 扣准时代现实、审视时代脉搏,⑦从而达到高屋建瓴地揭示电视文艺要旨。 【答案】①句,修改去掉“随着”;②句,把“围绕”改为“以”;⑥句,把“扣准”和“审 视”互换;⑦句,在句末添加“理论高度”。 在【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病句的能力。做病句题首先整体阅读,根据语感可以直接排除个 别选项。其余的,要仔细阅读,划分句子成分,先提取句子的主干,然后再看内部修饰是否 恰当。这样能检测出搭配是否恰当,成分是否残缺,结构是否混乱,句式是否杂糅等问题。 最后再看句中有无一些容易出现病句的标志词,细细推敲。 ①成分残缺,滥用介词造成主语缺失,修改去掉“随着”。 ②搭配不当,把“围绕”改为“以”。 ⑥搭配不当,应该是“扣准时代脉搏”“审视时代现实”,把“扣准”和“审视”互换。 ⑦成分残缺,“达到”缺少宾语,在句末添加“理论高度”。 四、写作(60 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诗经》有言:“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材料二:屈原的初心是“虽九死其犹未悔”;范仲淹的初心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 之乐而乐”;岳飞的初心是“待从头,收拾旧山河”;苏轼则说“守其初心,始终不变”。 材料三:现如今许多中国人秉持着“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遵旨,奋战在新 时代的最前线。而我们每一个普通的个体,在人生路上,都会遇到挫折和苦难,那支持你我 努力走下去,永不放弃的精神力量,如同灯塔一般照亮人生。 读了上述材料,你有怎样的思考?请写一篇文章,适当引用材料中的名言。要求:自拟标题, 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答案】固守初心,永不放弃 《诗经》有言:“靡不有初,鲜克有终。”苏轼则说“守其初心,始终不变”。今天,许 多中国人秉持着“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宗旨,奋战在新时代的最前线。 固守初心,处变不惊。 华为公司首席执行官任正非 44 岁被迫创业,却成就“世界第一”,这与他坚守初心的思 想和管理能力是分不开的。华为不受外界诱惑或压力影响,坚守信息技术研发和产品开发的 初心。用任正非的话说,华为“只对准一个城墙口冲锋”。无论外部风云如何变幻,企业内部 应该始终坚持上下同心,专注做好自己的事情,坚持自主创新,坚持艰苦奋斗,如此才能迎 来辉煌。正因这一份初心,华为在面对美国封杀、暂停合作的严峻局势下,任正非也能“泰 山崩于前而色不变”,临危不惧,处变不惊,使得华为从一个一穷二白的初创企业,成长为中 国今天最优秀的民营企业和科技企业之一。固守初心,越挫越勇。 中国航天之父钱学森,青年时期就抱定科研报国的初心。1935 年他赴美留学,并在留学 期间取得优异的成绩。美国政府设下重重关卡也无法阻止他回到祖国的渴望,为了祖国,他 多次接受各种审问,被特务跟踪,甚至成了南太平洋岛上的无辜囚徒。但他越挫越勇,义 无 反顾并机智地与特务周旋,因为他始终没有忘记科研报国的初心。钱学森回国效力,使得中 国导弹、原子弹的发射向前推进了至少 20 年,他因此获得“两弹一星” 功勋奖章。 固守初心,创造奇迹。 首位夺得诺贝尔医学奖的中国人屠呦呦,面对世界性难题坚守初心,经过 200 多种中药 的 380 个提取物的筛选,最后将焦点锁定在了青蒿上。提取青蒿素用去了屠呦呦大半生的光 阴,为了科研她曾将孩子寄养,为了实验更是以身试毒,在经历了 190 多次的失败后,青蒿 素得以问世,填补了医学.史上的空白,挽救了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数百万人的生命。以三 流的条件创造了一流的成就,其间艰辛难以言表。正是由于屠呦呦不忘治病救人的初心,百 折不挠的毅力,默默奉献的信念和不断创新的精神,在艰苦的环境中,努力探索,最终才创 造了奇迹,为人类做出了特殊的贡献。 “虽九死其犹未悔”是屈原执着的初心,“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是岳飞坚定的初心,“先 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范仲淹以天下为己任的初心。而今“为人民谋幸福,为 民族谋复兴”是许多中国人的初心,无数人的初心凝聚成伟大的中国梦,我们共同为实现中 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不息,勇往直前。身为高中生的我们,也应携着这份初心加入民族 复兴的滚滚洪流中。 【解析】 【详解】此题通过材料考查学生的分析、整合、写作能力。材料作文一方面要求学生整体感 知材料,从材料中提炼出主旨;另一方面要求学生根据主旨,自选角度进行写作,切不可偏 题。对于名言警句、诗句、歌词等材料,审题时要善于全面准确,提炼观点的原则有两个, 一是要做到准确,并力求新颖,离材料中心最近的是最佳观点;二是力争所选观点要有话可 说、有例可证、有理可议。 【审题】该则作文是一篇多材料任务指令性作文。审题时要分析三则材料的内涵,找到它们 的联系,然后再联系提示语和写作要求展开作文。第一则材料是说只有不忘初心,才能到达 终点,做出成就;第二则材料引用历史上坚持本心的人物言论,强调初心的价值;而第三则 材料针对我们每一个个体,材料中“那支持你我努力走下去,永不放弃的精神力量,如同灯 塔一般照亮人生”的就是我们每一个人最初的发自内心深处的信念和坚守。写作时还要注意要求中“适当引用材料中的名言”这一写作任务。 【立意】初心是我们前行的动力源泉;砥砺前行,勿忘初心;愿将初心同筑梦,且以实干共 践行;青春需要信念的支撑,在奉献中实现自我;不忘初心,方得始终;精神力量(初心) 是人生旅途中的指路灯;等等。 【结构】题目切题《固守初心,永不放弃》,第一段点题,“今天,许多中国人秉持着‘为人 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宗旨,奋战在新时代的最前线”。第二段围绕“固守初心,处变 不惊”,用华为公司首席执行官任正非创业的事迹来说明;第三段围绕“固守初心,越挫越 勇”,写中国航天之父钱学森,青年时期就抱定科研报国的初心;第四段围绕“固守初心,创 造奇迹”,写首位夺得诺贝尔医学奖的中国人屠呦呦,面对世界性难题坚守初心。最后提要求, “身为高中生的我们,也应携着这份初心加入民族复兴的滚滚洪流中”。 【素材】1.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是我们党确立为之不懈奋斗 坚定信念,不忘曾积贫积弱的 中国经历了壮丽的反抗史、斗争史、革命史,发展至今是近代最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 期。我国当下战略资源丰富,科学技术取得多方面重大突破,打开国际原油市场,建立以人 民币为中心的金融组织,打通海上丝绸之路,这不都是我们一代又一代具有强烈使命感的共 产党人不忘初心,奋发作为所取得的成就吗?这一切足以使我们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前列, 也足以使我们每个中国人感到骄傲自豪。 2. 初心,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必须树立和坚持的理 想信念。如果丢弃自己的初心,就会迷失奋斗目标和前进方向,就会像一盘散沙而丧失凝聚 力,就会失去精神支柱而自我瓦解。我们不能忘记来时的路,更不能忘记我们党的根。 3. 心中坚守初心,胸中牢记使命,工作就会充满激情,一个充满激情的人,无论环境怎么艰 苦,条件多么困难,都会始终如一,永不放弃。在今后工作中,我会时刻不忘一名共产党员 的初心,牢记一名共产党员的使命,全心全意把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扎 根基层,踏实做好本职工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奉献自己的绵薄之力。 【点睛】材料作文的审题: 1.读懂材料,抓住主旨。首先要注意材料的特点:单则材料要从整体上把握其主旨;多则材 料应弄清它们的异同,从而把握中心;比喻性材料要理解其比喻意义;含哲理性寓言材料, 要把握其寓意。所谓抓住主旨(即材料的意向倾向和感情倾向)。 2.选择角度,准确立意。主旨单一的材料据材料立意即可。蕴涵丰富的材料,可从多角度立意, 即发散思维多向立意。一般说来,一则材料至少可从肯定与否定两个角度审视:“一事多人” 的材料,有几个“人”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事多因”的材料,有几个“因”往往就 的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个事件,针对其背景、写作目的不同,就产生了几个不同的审视角度。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