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青岛市2020届高三语文统一质量检测试题(Word版附解析)
加入VIP免费下载

山东省青岛市2020届高三语文统一质量检测试题(Word版附解析)

ID:441831

大小:55.66 KB

页数:26页

时间:2020-12-23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2020 年高三年级统一质量检测 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座位号等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 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 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 I(本题共 5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3 月 23 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在湖北武汉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中医药防治新冠肺炎的 重要作用及有效药物。中央指导组成员余艳红介绍,全国确诊病例中有 74187 人使用了中医 药。其中湖北有 61449 人使用了中医药,中医药总有效率 90%以上,新冠肺炎是病毒和机体 免疫系统博弈的结果。中医不仅能有效治疗病症,还能通过对机体的调理提高免疫力,对后 续的康复大有裨益。 在一项调查中,42.7%的受访者表示首选西医,西医看不好再看中医,而只有 17.7%的受 访者表示首选中医,中医看不好再看西医,中西医孰优孰劣的争论愈演愈烈,支持与反时者 立场鲜明,针锋相对,中医药的废存之争作为社会话题,一直保持极高的热度。 (摘编自唐伟《让中医药加快走出发展困境》) 材料二: 有些科学的支持者不甘于坚守科学的边界,他们认为万事万物都可以用科学方法加以认 识,这种倾向被称作科学主义。科学主义的轻慢态度和不容置疑的权威性在某些知识分子的 身上变本加厉地延续下来,他们挥舞带有科学标签的大棒,一切与现代科学不相容的对世界 的认知方式——如以中医为代表的传统文化——都可能遭到攻和打压,被冠以“不科学”或 伪科学”之名,学者江晓原认为,称这些人为科学主义者是不准确的,把他们叫作“科学麦 卡锡主义【注】者”可能更恰当。 科学是靠其研究方法而获得认证的,只要稍微了解一点中医,便可知中医理解人体和治疗疾病所使用的并不是科学方法。经典中医的学习靠的不是在实验室里拿小白鼠做实验,而 主要靠师徒间的口传心授和领悟;中医对人体的认识是不可实证的,如解剖学并不能证明经 络和穴位的存在,但建立在这一理论之上的针灸却在实践中被证明是有效的,在中西方广受 欢迎;中医处置更多基于对特定病人病情的整体把握,治疗方式是难以复制的,而西医对看 似相同的病症采取同一方法进行处置。 中医到底是科学还是伪科学?当中医面临这样的挑衅时,我们需要理性思考。必须说, 中医不是科学,它是非科学,而不是“不科学的”,更不是什么“伪科学”。中医是独立于现 代科学的一种认知体系,在它的面前,科学应该止步。 可惜的是,慑于科学理念的霸权地位,如今的中医支持者在面对“科学麦卡锡主义者” 的大棒时缺乏自信,往往陷入被迫证明中医是科学的境地,从而进一步巩固科学的霸权地位, 很多中医支持者没有认识到,捍卫中医最好的方式不是将中医和科学拉上关系,而是在中医 和科学之间划清界限。 真正的科学精神不但相信通过科学获得进步,而且能够清醒地认识到科学的边界。科学 不能解所有的问题,正如它不涉及终极关怀,不能赋予人生意义。在科学不能解释的领域面 前,它应该停住脚步,而不是企图攻城掠塞。一个真正有科学精神的人必然反对将科学意识 形态化,摒弃作为利器使用的“伪科学”的说法,用更加中立的“非科学”视角看待中医等 传统文化的价值。 (摘编自《国学》) 材料三: 中医究竟是否科学?这是个千百年来久争未决的问题。何故?其自身的不足固然是一原 因。但人们对科学的理解是否失当?因为好的尺子应能丈量所有的事物。 随着西方以实证量化,还原分析为原则与方法的近代科技的猛发展,不少科学家就以此 替代科学的标准,作为衡量人类所有知识体系是否正确的唯一标尺。这显然是个错误。它表 现在:一是以具体替代抽象和以偏概全。用某类具体科学的标准作为科学观的标准,就恰如以 女性标作为衡量所有人的标准一样,其结果必然错误。二是忽略和排斥学科性质可以兼备的 客观特殊性,与中医类似的某些学科明显兼备自然与社会科学的双重特性,故评判时理应以 双重标准同时衡量。三是对实证量化的迷信,实证虽是自然科学研究的主要方法,但不是唯 一的方法。如对西瓜品质的鉴定,除了用仪器进行的微观实证量化的方法外,老练的瓜农也 可以采取掂、看、拍、弹,即如中医“司外揣内”的方法,其结果也准确。可见自然科学的 实践,也有非实证而能宏观整体感知把握之法。实证的好处是看得见和可操作性强,但这不能覆盖科学的内涵。因为科学是事物客观规 律的正确反映与总结,它只强调事物的正确性,而与表现形式、手段及时代等皆无关。不能 把因为现在还不能实证的客观事实就一概斥为不科学,因为证实的技术每每落后于先进的认 识,两者的不同步是科学发展的常态。 中医最终走向和接近实证的可能性是存在的。这恰如在没有发现新的基本粒子“夸克” 前,你不能因为当时还找不到它就否定它的客观存在,并进而否定其已有理论的正确性。经 络也是如此。今天的科学只是人类对昨天认知的总结,而不是明天科学的终极。可见是否实 证与量化皆不能排斥其他可能存在着的正确方法。 至于对中医道不明说不白的质疑也是不当的。这好比西医用普通话,而中医却用方言跟 大众交流,因语境不同,其效果自然有差异,但讲得对不对与你懂不懂是两个迥异的概念, 也有人否定中医的重复性,殊不知中医的原理怎能在西医的盘子里重复呢?可喜的是,西方 科学家在看到针刺、中药的实效后,就把中医学从补充医学的地位升格为主流医学。 那科学应具备哪些基本的理论与实践要素呢? 我认为有四点:自洽性、他洽性、有效性和重复性。这样的科学标准,能否作为衡量所有 学科的一把好尺子呢?在我有限的思考中得到了满意的回答。我们以此来丈量中医:中医的 学术理论博大精深,成熟周全,不仅基础理论贯融各科,而且其经典理论超越时空,自证自 解的能力至今强盛,其与实践相融亲和,临床疗效足可称道,历经千年和无数案例的检验, 足见其重复性的可靠。 中医并不急待世人对其科学性的确认,而我期待自己与大众能快些接近对科学定义理解 的正确。 (摘编自医学教育网) 【注】麦卡锡主义,肇因于美国参议员麦卡锡的美国极右的典型代表。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一项是 A. 中医、西医的优劣比较,影响了受访者的选择,导致只有少数人认可或首选中医。 B. 材料二认为,中医是独立于现代科学的一种认知体系,不能从科学的角度去理解。 C. 中医基于对特定病情的整体把握作对性处理,西医以规范划一的科学方式处理。 D. 材料三认为,目前的量学标准还不能准确解中医理论,并非中医不具备科学性。 2. 根据材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材料二认为科学麦卡锡主义者对中医的攻击和打压,干扰了人们对中医价值的认识。 B. 按照材料二的观点,即使中医药对新肺炎疗效显著,也难以证明中医具有科学性。C. 西方科学家把中医升格为主流医学,表明已经对现有科学标准的认识产生了动摇。 D. 在论证中医科学性的问题上,材料二和材料三的观点并不一致,但均认可中医。 3. 下列句子论证观点所用的方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 中医究竟是否科学,近白年来久争未决。何故?其自身的不足固然是一原因,但人们对科 学的理解是否失当?好的尺子应能丈量所有的事物。 B. 对西瓜品质的鉴定,除了用仪器进行的微观实证量化的方法外,老练的瓜农也可以掂、看、 拍、弹,其结果也准确。 C. 在没有发现新的基本粒子“夸克”前,你不能因为当时还找不到它就否定它的客观存在, 并进而否定其已有理论的正确性。 D. 这好比西医用普通话,而中医却用方言跟大众交流,因语境不同,其效果自然差异,但讲 得对不对与你懂不懂是两个迥异的概念。 4. 材料三论证时驳立结合,请结合材料加以分析。 5. 中医的现状如何?请结合材料说说你的看法。 【答案】1. A 2. C 3. C 4. 驳:批驳了用现有科学标准衡量中医的错误观点,对中医的质疑不当。立:通过对科学的理 论分析,作者认为中医符合科学基本的理论特点。结论:要在正确理解科学定义的基础上去 认识中医。 5. (1)临床效果值得肯定;(2)地位不如西医;(3)科学性悬而未决。 【解析】 【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要做好这类题,需要全面提取信息,精准筛选,细 心比对,灵活理解。常见的陷阱设置有:遗漏信息、添油加醋、未然与已然、偷换概念、张 冠李戴、曲解文意等逻辑错误。题干要求选择: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 一项。 A 项,曲解文意,错在“中医、西医的优劣比较,影响了受访者的选择”这个地方。原文是: 在一项调查中,42.7%的受访者表示首选西医,西医看不好再看中医,而只有 17.7%的受访者 表示首选中医,中医看不好再看西医。文中并没有对中西医的优劣进行具体比较,即选项的 说法于原文无据。 故选 A。 【2 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的 要求。其次,要回归文本,吃透文本表达的观点,深入理解作者的思想;然后浏览选项的内 容,到文章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进行推敲琢磨。本题要求选择“根据材料,下列说法不正 确的一项”,宜采用排除法。 C 项, “表明已经对现有科学标准的认识产生了动摇”的说法错误。从原文“可喜的是,西 方科学家在看到针刺、中药的实效后,就把中医学从补充医学的地位升格为主流医学”可知 是在看到中医中“针刺、中药”的实效后才把中医学从补充医学的地位升格为主流医学。而“实 效性”是西医科学的标准的范畴,所以这并不表明已经对现有科学标准的认识产生了动摇。 故选 C。 【3 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 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 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同时关注选项叙述与文章内容表达的细微差别。本题要求 选出“下列句子论证观点所用的方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 ABD 三项都运用了比喻论证。 A 项,把“好的尺子”比作科学的标准; B 项,把“老练的瓜农也可以掂、看、拍、弹”比作中医的治疗方法。 D 项,直接将西医比作普通话,中医比作方言。 故选 C。 【4 题详解】 本题考查论证方法和作用,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圈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 论证方法的类型,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常见的论证方法有 有举例论证、引用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因果论证与类比论证等六大类;论证结构主 要包括“横向展开议论”(并列结构)与“纵向展开议论”(递进结构)两种。题干要求,结 合材料分析材料三论证时驳立结合。首先找到“驳”,批驳的地方。第一自然段“中医究竟是 否科学?这是个千百年来久争未决的问题。何故?其自身的不足固然是一原因。但人们对科 学的理解是否失当?因为好的尺子应能文量所有的事物”就是驳论的文字,批驳了西医所谓 的科学标准,以及对中医不是科学的判断。“立”,确立自己的观点。材料三中,作者先提出 问题:科学应具备哪些基本的理论与实践要素呢?从而给出科学理论的四个特性:自洽性、 他洽性、有效性和重复性。而中医恰巧具备四个特性,说明:只有界定的标准科学了,才能正确地评判中医,即必须要在正确理解科学定义的基础上去认识中医。 【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类题目的解题方法有这 样几点:①根据要求确定提取信息的目标;②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在确定了提取信息的目 标之后,要根据目标浏览全文,确定提取信息的区间;③准确寻找,筛选提取。题干要求结 合材料说说:中医的现状如何?从“新冠肺炎是病毒和机体免疫系统博弈的结果。中医不仅 能有效治疗病症,还能通过对机体的调理提高免疫力,对后续的康复大有裨益”可看出中医 的临床价值不可否定;从“在一项调查中,42.7%的受访者表示首选西医,西医看不好再看中 医,而只有 17.7%的受访者表示首选中医,中医看不好再看西医”,说明中医的地位不及西医。 从“中医到底是科学还是伪科学?”“中医并不急待世人对其科学性的确认,而我期待自己 与大众能快些接近对科学定义理解的正确”等语句看出中医的科学性问题没有明确结论。 【点睛】解答筛选概括文中信息题要遵循三个步骤。①一个原则:忠于原文。②两个观念: 一是整体观念。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二是联系观念。联系全文,联系主题。③ 三个步骤:第一步:速读文章,了解大意;第二步:根据试题,精读文章;第三步:根据原 文,结合题目,巧妙作答。凡是归纳“措施,举措”题,先结合文本筛选,然后,用动宾短 语来归纳。比如“构建……”;“引导……”;“支持……”等。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 4 小题,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珍珠翡翠白玉汤 蔡兴荣 牛掌柜看着稀稀落落的客人,轻轻叹了口气。 珍珠食铺,开了近十年,生意和小溪里的水一样,平平淡淡。 牛掌柜出身贫穷,人善良,开了食铺,常常想起小时候搜肠刮肚,四处找食的日子。开 张之日,牛掌柜就定了一个规矩,只要贫穷没饭吃的人进店,免费供应一菜一饭。这可是衢 州城独一家的事。 新食铺开张,客人多,僧道、艺人、乞丐免费吃的也多,只能赚一点儿辛苦钱了。 牛夫人不乐意了,打起了退堂鼓。牛掌柜依然乐呵呵的。 人都是有良心要脸面的,绝大多数免费吃饭的人都是偶尔路过来应个急,也有断断续续 来的,唯独有一个道人,却是每晚必到。牛夫人有了想法,脸上就挂不住了,上菜的盘子出 了声响,牛掌柜看在眼里,自己亲自上菜。客人少的时候,他还会请道人喝一杯。道人须发飘飘,眉毛花白,无论别人什么眼神,他都不以为意,吃完就走,连谢谢二字也绝口不提。 牛掌柜从来不多问。 一年后,道人忽然来和牛掌柜辞别,说要云游去了。牛掌柜有一点儿意外:“是我有招待 不周吗?”道人抚着掌柜的背,哈哈大笑:“我观察一年了,你生意不好,做善事却从不间断, 心地纯厚,内外如一,你是真善人哪!” 一周后,珍珠食铺推出新珍珠翡翠白玉汤。 名声很快传出来,新客加老客,队就排到了街上。食客的队伍招引了外地人品尝,珍珠 食铺成了全城最旺的食铺。 一个青瓷的圆盘,豆腐如白玉柔和,菠菜翠绿如扇状铺开,白米如珍珠圆润飘浮,中间 是菠菜的红根,做成昂立的孔雀来,整个造型就像孔雀开屏。白绿红三色,清清爽爽,赏心 悦目。 这道菜,豆腐细腻润滑,菠菜清脆爽口,最绝的是鲜,如琼浆玉汁,品尝之后无法忘怀。 一个月后,更离奇的事发生了。一个官吏的母亲,眼睛香花,第一次吃这道菜,赞不绝 口,之后每周都要来两次。一个月下来,老太太的眼睛竟然明亮了,她四处传颂。一位有文 化的老者,多年的老寒腿,走路不利索,每周必吃,拐杖竟然丢开了,欢天喜地。其他病痛 减轻者等更是不计其数,食铺门庭若市。 城里人在传颂珍珠翡翠白玉汤,也在传颂牛掌柜的美德。 牛掌柜雇了两个伙计,旺财和来福。旺财聪明伶俐,嘴甜,会来事儿。来福老实憨厚, 做人规矩。牛掌柜的女儿叫珍珠,年方二十,长得俊美异常,肤细如脂,笑起来,眼睛像一 汪清泉,透人心底。两个伙计都喜欢珍珠,暗暗省下工钱,买了好东西送珍珠。珍珠不谙世 事,对谁都很好,天天开心得像个小孩儿似的,四处蹦蹦跳跳。 珍珠食铺的这道菜,外面的菜馆纷跟着推,可怎么也做不出牛掌柜的味道,众人皆觉得 是个谜, 这道菜的秘方,藏在牛掌柜的手里脑里。每天凌展,牛掌柜会出现在后院,开始调配豆 腐,绝不让人看。 旺财暗暗上了心,他常常爬到后院的墙头上偷学。有一次,他上个墙头,发现有一枚铜 钱,又一次看到了一根红线,他也没有在意,半年了一无所获。 有一天,旺财照旧爬上了墙头,脚下石头忽然一松,整个人掉了下来,陷到了沙坑里, 他摸到了一个拨浪鼓。旺财心里明白,和掌柜的缘分尽了。 第二天,旺财来辞行。牛掌柜沉默片刻,说:“做事要先做人,你头脑聪明,却没有用在正道。世间万物,自有 归属。你想要,不能去偷去抢。我已经提醒你两次了:铜钱就是取之有道,红线就是不要跨越 做人的底线。你不听,所以摔了。” 临行,牛掌柜送旺财一张纸,写着几行字:豆腐、菠菜、白米、鸟脑、金丝楠棍……这是 道人留给他的秘方,道人是朱元璋的后人,这道菜就是当年宫里的珍珠翡翠白玉汤。 旺财痛哭流涕,他懂,按照风俗,这是牛掌柜和他最后的交情,他辛辛苦苦偷了半年, 牛掌柜就这样白白给他了。 他走到门口,回身三叩九拜,眼里含着泪水,心里想着珍珠,从此要远走他乡了。来福 追出来,塞给他一个包袱。 旺财走了,秘方也带走了,来福有一点儿失落,珍珠咯咯直笑,点着他的额头:“你傻啊, 爹把最好的东西都留给你了。” 选自《小小说选刊》 6. 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 分析与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 牛掌柜因客人稀少而叹气,这表明他既担心食铺的生意,也因无法面对夫人而发愁。 B. 来食铺免费吃饭的人多,赚钱少,牛掌柜不以为意,是因为他小时候过过苦日子。 C. 其他菜馆始终做不出地道的珍珠翡翠白玉汤,表明做菜如做人,德才兼备方是正道。 D. 旺财在墙头发现的铜钱和红线,是牛掌柜觉察到徒弟偷学的行为后对他善意的提醒。 7.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中的名字很有特色,像珍珠、来福、旺财、珍珠翡翠白玉汤赋予对象个性化特点,寓 意丰富。 B. 小说巧用对比,用食铺前后经营状况的变化,旺财和来福人生际遇的不同,突出丰富深刻 的主题。 C. 小说中的道人充满神秘色彩,这一安排颇有用意,珍珠食铺因他的秘方而声名远播,推动 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D. 珍珠翡翠白玉汤对官吏的母亲和老者的疾病有奇效,这一情节充满悬念,激发了读者的阅 读兴趣。 8.小说结尾珍珠对来福说:“你傻啊,爹把最好的东西都留给你了。”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9. 古人云:“交善人者道德成,存善心者家里宁”请结合这句话分析牛掌柜的形象。 【答案】6. D 7. D 8. (1)表达了珍珠对老实憨厚的来福发自内心的爱和欣赏。(2)牛掌柜把最心爱的女儿珍珠 的留给了来福。(3)秘方、牛掌柜的家业最终也会留给来福。(4)表达了牛掌柜对来福人品的 认可。 9. (1)牛掌柜是善良宽厚的长者。他的品行和美德影响了周围的人。(2)牛掌柜是齐家有道 的当家者。他心地纯厚,乐善好施,家业兴旺,家庭和睦幸福。 【解析】 【6 题详解】 本题考查小说相关内容的分析和鉴赏能力。解答本题,应从语句理解、手法分析、人物环境 情节分析、主题理解等角度分析判断。根据对文本内容的感知与理解,仔细辨识选项与原文 的细微差别,做出判断。题干要求选择: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正确的一项。 A 项,错在“也因无法面对夫人而发愁”这个地方。从原文“牛夫人不乐意了,打起了退堂鼓。 牛掌柜依然乐呵呵的”,表明牛掌柜是一个有乐观、且有主见的人,不会因无法面对夫人而发 愁。 B 项,错在“牛掌柜不以为意”这个地方。从原文“牛掌柜看着稀稀落落的客人,轻轻叹了口 气”,说明不是对生意冷清不以为意。 C 项,错在“表明做菜如做人,德才兼备方是正道”这个地方。其他菜馆始终做不出地道的珍 珠翡翠白玉汤,并不意味着这些菜馆的德才都不行,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表现那个道士留给 牛掌柜的方子很关键。 故选 D。 【7 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此类题具有一定的综合性,从考查的范 围来看,既涉及全篇,又侧重局部;从考查的角度来看,既有对内容的探究,也有对艺术特 色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结构,然后明确主旨,关注手法,做出 准确判断。 D 项,错在“这一情节充满悬念”这个地方。“珍珠翡翠白玉汤”对官吏的母亲和老者的疾病 有奇效这一个情节,一开头就写道,“一个月后,更离奇的事发生了”,所以说谈不上“悬 念”。 故选 D。 【8 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学生理解文章重要语句的含义能力。理解句子的几种方法:①抓住关键词语理 解。②联系上下文理解句意。③根据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揣摩作者的写作目的来理解句子。题干要求结合全文,谈谈小说结尾珍珠对来福说:“你傻啊,爹把最好的东西都留给你了” 这句话的理解。理解的关键是“最好的东西”,从全文来看,这个最好的东西就是牛掌柜肤白 貌美的女儿——珍珠,他把女儿交给了的来福。另外,虽然,旺财带着了这个纸上的秘方, 但是从全文可知秘方其实早就藏在牛掌柜的脑里了,所以来福有这个岳父之后,这道菜的秘 方同样拥有了。那么,为什么牛掌柜愿意把女儿嫁给来福,把最好的东西留给来福呢?从来 福与旺财的对比,就可知:牛掌柜看中的就是来福的憨厚质朴、做人很规矩。 【9 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品中的人物形象特点的能力。要求学生筛选文本的相关内容概括 人物形象,并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分析人物性格特点,要画出小说中关 于人物言行的语句,通过对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描写来把握,还要从小说情节的 发展中总体把握人物性格特点,答题要用“特点+分析”的模式。题干要求结合古人云:“交 善人者道德成,存善心者家里宁”这句话,分析牛掌柜的形象。从全文来看,牛掌柜就是一 个大善人,他定下的规矩:只要贫穷没饭吃的人进店,免费供应一菜一饭,足以证明他的善 良。尤其他始终如一地对待一个道人的情节,可以看出他的忠厚善良。原文是:唯独有一个 道人,却是每晚必到。牛夫人有了想法,脸上就挂不住了,上菜的盘子出了声响,牛掌柜看 在眼里,自己亲自上菜。客人少的时候,他还会请道人喝一杯。道人须发飘飘,眉毛花白, 无论别人什么眼神,他都不以为意,吃完就走,连谢谢二字也绝口不提。牛掌柜从来不多问。 也正是他心存善心,赢得了四邻八舍的称赞,所以家里很安宁。也正是由于他的善举,打动 了道人,给了他做“珍珠翡翠白玉汤”的方子,这既让牛掌柜的生意好起来,又更加提高了 他的声誉,这就说明了 “交善人者道德成”的道理。总之,结合文本内容分析这句话,进而 概括出牛掌柜的形象,那就是善良忠厚、与人为善的长者等等。 【点睛】关于小说阅读的注意事项:1.理清事件发展的线索和过程,把握小说的结构。要搞 清楚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原因、经过和结果,记叙中具体的明线是什么,暗线又是什么, 再具体分析结构。通过这些就可以整体把握小说的大致内容了。2.分析小说的表现手法。小 说的表现手法较多,应着重分析小说的情节、环境以及细节。小说一共有几个情节,用了几 个细节,这几个细节侧重表现主要形象的哪些方面,处于怎样的环境等。3.鉴赏形象。阅读 小说一定要把握形象的特点,小说通过情节刻画,表现了形象哪些具体的特点,这一形象又 有怎样具体的作用。4.归纳作品的主题。通过事物和形象的叙写,就可以大致把握作者在文 中流露出的态度,进而去推测小说的主题。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李渤,字浚之,后魏横野将军、申国公发之后。九年,以著作郎征之。岁余,迁右补阙。 会泽潞节度使郗士美卒。渤充吊祭使,路次陕西。渤上疏曰:“臣出使经行,历求利病。 访寻积弊,始自均摊逃户。凡十家之内,大半逃亡,亦须五家摊税。似投石井中,非到底不 止。摊逃之弊,苛虐如斯,聚敛之臣唯思竭泽,不虑无鱼。乞降诏书绝摊逃之弊夫农者国之 本本立然后可以议太平若不由兹谬矣。 穆宗即位,召拜考功员外郎。岁终,定京官考,不避权幸,自宰相而下皆行升黜。状入, 留中不发,议者以宰辅旷官,自宜上疏论列,而渤越职钓名,非尽事君之道。乃出为虔州刺 史。未满岁,迁江州刺史。度支使张平叔奏征天下久逃逋租,渤上疏曰: 度支所收贞元二年流 户赋钱四百四十万, 臣州治田二千一百九十七顷,今已旱死一千九百顷有余。若徇度支所敛, 臣惧天下谓陛下当大旱责民三十六年逋赋。臣任刺史,上不能奉诏,下不忍民穷, 无所逃死, 请放归田里。” 入为职方郎中,进谏议大夫。敬宗冲年即位。坐朝常晚,一日入阁,帝久不出,群臣候 立紫宸门外,有省年衰病者,几将顿仆。渤出次白宰相曰:“昨论晏朝事,今坐益晚,是谏官 不能回人主之意,渤之罪也。渤请出阁待罪”会唤仗,乃止。 宝历元年,改元大赦,先是,鄂县令崔发闻门外喧斗,县吏言五坊使下殴击百姓。发怒, 命吏捕之,曳扶既至,时已曛黑,不问色目。良久与语,乃知是一内官。天子闻之怒,收发 系御史台,御楼之日,放系囚,发亦在鸡竿下。时有品宫五十余人持仗殴发,发破面折齿, 台吏以席蔽之,方免。是日系囚皆释,发独不免。渤疏论之曰:“县令不合曳中人,中人不合 殴御囚,其罪一也。然县令所犯在恩前,中人所犯在恩后。中人横暴,一至于此,是朝廷驯 致使然,若不早正刑书,臣恐四夷闻之,慢倍之心生矣。” 后因谏,上以渤党发。出为桂州刺史,充桂营都防御观察使。太和五年,以太子宾客征 至京师。月余卒,时年五十九,赠礼部尚书。渤孤贞,力行操尚,不苟合,而阘茸[注]之流, 非其沽激。以言摈退,终不息言。以救时病,服名节者重之。 (选自《旧唐书·李渤传》有删改) [注]阘茸,指人品卑劣,或者庸碌无能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正确的一项是 。A. 乞降诏/书绝摊逃之弊/夫农者/国之本/本立然后可以议/太平若不由兹/谬矣/ B. 乞降诏书/绝摊逃之弊/夫农者/国之本/本立然后可以议太平/若不由兹/谬矣/ C. 乞降诏/书绝摊逃之弊/夫农者/国之本/本立然后可以议太平/若不由兹/谬矣/ D. 乞降诏书/绝摊逃之弊/夫农者/国之本/本立然后可以议/太平若不由兹/谬矣/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著作郎,官名,主管编修国史;至唐,主管秘书省之著作局。 B. 疏,一种文体,是指封建时代臣子向君主分条陈述事情的奏章。 C. 留中,指皇帝将有争议的臣子留在朝中任职,不交相关部门处理。 D. 鸡竿,一端附有金鸡的长竿。古代多于大赦日树立,后用为赦罪之典。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李渤考评公正,不避权贵。作为考功员外郎,李渤对皇帝宠信的京官一概给予降职的考核 评定,却遭到越俎代庖、沽名钓誉的非议,最终被贬出京城。 B. 李渤体察民情,维护君王。度支使张平叔不顾百姓疾苦,竟建议征收三十六年前的拖欠, 李渤如实汇报江州的旱情,并明确指出,一旦征收,必引来对皇帝的非议。 C.李渤忠于职守,勇于担责。敬宗“坐朝常晚”,李渤进言劝谏,第二天皇帝仍我行我素,李 渤觉得未能尽谏官之责,主动请罪。 D.李渤仗义执言,坦陈时弊。崔发抓捕了殴打百姓的“中人”,遭致群殴,李渤挺身而出为崔 发鸣不平,并直言朝廷如果不整治“中人横暴”,必然后患无穷。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摊逃之弊,苛虐如斯,聚敛之臣唯思竭泽,不虑无鱼。 (2)时有品官五十余人,持仗殴发,发破面折齿。台吏以席蔽之,方免。 14. 选文对李渤作了哪些评价?请简要概括。 【答案】10. B 11. C 12. A 13. (1)均摊逃亡户赋税的弊政,苛刻暴虐到如此地步,搜刮财货的臣子只想抽河水(捕 鱼),却不思虑最终无鱼可捕。 (2)当时五十多名有品级的官员,手持棍棒殴打崔发,崔发的脸被打破、牙被打断。御史台 的吏员用席子遮蔽崔发,这才使他免遭击打。 14. 李渤忠贞爱国,节操高尚,不随便附和他人;卑贱低能之徒指责他矫情求誉(沽名钓誉); 而钦服名誉与节操的人们认为李渤处境艰难时,仍纠正时弊。 【解析】【10 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题,考生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文言阅读的语感和断 句技巧,而且还应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文言断句有很多的标志,比如:四字短语、排偶句 式、对称结构等等,还可以利用词语在句中充当的成分来判断。最重要的是抓住句子的主语, 梳理出事件的来龙去脉。本题要求选择“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宜 采用排除法。 该句译文:(臣)乞求陛下降下诏书,断绝“摊逃”的弊端。农业,是国家的根本,根本立好了 然后才可以讨论天下太平。如果不从这点做起,想天下太平,是荒谬的呀。 “乞” 主语就是“李渤”,而宾语是“降诏书”,所以应在“书”之后断开,从而排除AC。 “绝摊逃之弊”是“降诏书”的目的。接着“夫农者”“国之本”是李渤讲为什么要“绝摊 逃之弊”的原因,其中“夫”是发语词,表议论。“本立然后可以议太平”的意思是农业这 个根本抓好了,才能谈得上国家的太平,所以应该在“平”之后断开,从而排除 D 项。“若 不由兹”是从反面讲危害,也说明“若”之前要断开。综合以上分析: 故选 B。 【11 题详解】 此题考核学生识记、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 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帝王年号、谥号、庙号;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 章制度、外交礼仪、行政区划;还有一些委婉的说法,表谦、表敬的词语等等。平时要注意 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等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具体语境来推敲。本题要求选择“下 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 C 项,错在“指皇帝将有争议的臣子留在朝中任职”这个地方。正确的表述是:留中,指皇帝 把臣下的奏章留在宫禁中,不交议也不批答。 故选 C。 【1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此类题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 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在细节上做文章。 同时防止命题陷阱,如:张冠李戴、曲解文意、因果倒置、无中生有等。本题要求选出“对 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 B 项,曲解文意,错在“竟建议征收三十六年前的拖欠”这个地方。原文是“臣惧天下谓陛下 当大旱责民三十六年逋赋”,即李渤担心天下有人非议皇帝要责收三十六年前的欠租,而不是 的度支使的“建议”。 C 项,错在“第二天皇帝仍我行我素,李渤觉得未能尽谏官之责,主动请罪”这个地方,原文 是“渤出次白宰相”,即李渤对宰相说的话,是“请出阁待罪”而不是“请罪”。最关键的是“会 唤仗,乃止”,即此事没有下文,没有结果。 D 项,事件前后关系不当。错在“崔发抓捕了殴打百姓的”“中人”,遭致群殴,李渤挺身而 出为崔发鸣不平”。根据原文可知崔发遭到“品官”群殴,而不是“中人”群殴。且事情发生 在“鸡竿之日”,而不是“中人”殴打百姓的当天。另外,崔发遭到群殴时,第一时间挺身而 出的是“台吏以席蔽之”,而不是李渤。李渤为崔发鸣不平是在崔发被拘押后的事情。 故选 A。 【1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的文言翻译能力。要做好这类题,首先熟悉文言文常见的八种句式:省略句、 判断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状语后置句、主谓倒装句、被动句、固定句式;其次了 解常见的词类活用现象、古今异义词语、通假字、古代文化常识等。最后还要找好有助得分 的关键词。同时,了解文言翻译的原则是:信(准确)、达(通畅)、雅(有文采)。掌握翻译的方 法:留(对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保留不译);换(用现代的词去替代相应的古代的词);补(补出文中 省略了的语句,补出句中的省略成分);删(把无实在意义的文言虚词删去);调(把文言文倒装 句,调整为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的句式)。翻译时还必须有步骤:断句——串译——完善。 第(1)句采分点:“苛”,如果;“虐”,暴虐;“如斯”,像这样,如此地步。“聚敛”,搜 刮钱财;“唯”,只。 第(2)句采分点:“持仗”,拿着棍棒;“破”“折”,含被动意味,可译为“被打破”“被 打折”;“以”,用,拿。 【1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类题目的解题方法有这 样几点:①根据要求确定提取信息的目标;②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在确定了提取信息的目 标之后,要根据目标浏览全文,确定提取信息的区间;③准确寻找,筛选提取。题干要求简 要概括选文对李渤作了哪些评价?首先回归文本,即从有关李渤所做的事的相关地方寻找。 原文最后一段,是作者比较集中评价李渤的文字,“渤孤贞,力行操尚,不苟合,而阘茸之 流(从注解我们可知:阘茸,指的就是人品卑劣,或者庸碌无能)。非其沽激。以言摈退,终 不息言。以救时病,服名节者重之”,这段话的意思是李渤孤傲忠贞,力行操守,不随便附和 他人,势利之徒指责他矫情求誉。他因直言被斥,最终也不停止进言,来匡正时弊,正人君子因而敬重他。从原文前面李渤考评公正,不避权贵和仗义执言,为崔发辩护等事件可看出 作者对他的评价是很中肯的。 【点睛】解答文言文题目,应遵循三个步骤: 第一步:初读全文,整体感知,把握大概。要求集中心思,稳住神,快速浏览一遍。初步明 确是“什么时间、什么人、什么事、前因后果、谁说什么话”等,对全段的内容有个粗略的 了解,读懂六七成即可。因为高考作为选拔性的考试,要一下子全读懂,一般的人是绝对做 不到的。 第二步:细读题目,认真研读字、词、句。在这一步阅读中,要根据题干要求,结合各选项 的具体内容,一一落实、理解要求多答的字、词、句、段在文段的位置,引起回忆,运用课 内所学过的知识(实词、虚词、句式、活用、倒装、特殊句式等),解决、完成较容易做的题 目。 第三步:再读全文,加深理解。这一步是站在更高的层次去认知全文,加深对文意的理解, 又纠正前两步中出现的偏差,是一步深入和复核的过程。 参考译文: 李渤,字浚之,是后魏横野将军申国公李发的后人。九年,皇帝征召他做了著作郎。一 年多后,升任右补阙。 正当这个时候,泽潞节度使郗士美亡故了,李渤当时充任吊祭使,路上停留在陕西。李 渤上奏章说:“渭南县长源乡本来有四百户百姓,现在才有一百多户,阒乡县本来有三千户百 姓,现在才有一千户,其他州县大约相似。访求积弊,源自平均摊派杂税使家户逃亡。凡十 家以内,大半逃亡,而(留下的)五家再均摊(跑掉五家的)赋税。这就像是往井里投石头,不 到井底不停止。摊税使百姓逃亡的弊端,就是像这样苛刻暴虐,这都是搜刮钱财的臣子盘剥 下面讨好上面,只考虑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利益(的做法)。(臣)乞求陛下降下诏书,断绝”” 摊逃””的弊端。农者,是国家的根本,根本立好了然后才可以讨论天下太平。如果不从这 点做起,想天下太平,是荒谬的呀。” 穆宗即位后,征召李渤做了考功员外郎。十一月,主管京官考核,不回避有权的大臣和 被宠幸的官吏,都根据他们政绩优劣奏请升迁罢免。他的报告呈送上去后,留在朝廷,而不 下发。朝廷中对李渤非议的人认为,宰辅大臣旷废职守不能尽责,自应上疏评论是非,但李 渤越职行事沽名钓誉,这不是克尽侍奉君主职责的正道。于是李渤被调出朝廷,任虔州刺史。 一年未满,又改任江州刺史。度支使张平叔收敛天下的欠租,李渤上疏:“度支使收取贞元 二年流亡户的赋钱四百四十万。现臣所管辖之州共有田二千顷,现在已旱死一千九百顷。假若按照度支所要求的征收,臣担心天下人会指责陛下在大旱中要责收百姓三十六年前的欠租。 臣任刺史,对上不能奉命,对下不忍心百姓困死。臣罪责难逃,特请求放臣回归田里。” 又入朝任职方郎中,后升为谏议大夫。那时敬宗皇帝早朝时常常晚到。一天入阁,皇帝 好长时间不出来,群臣候立在紫宸门外,有老年体弱的站不住跌倒。李渤出列见宰相说:“昨 天上疏说了晚朝之事,今天却更晚了。这是谏官不能说服改变君主的意旨,不称职。李渤我 请求出阁待罪。”正说着,那边皇帝唤仪仗出来了,李渤之请作罢。 宝历元年,改年号大赦天下。在这之前,鄠县令崔发听到衙门外喧闹打斗,衙吏说五坊 指使手下殴打百姓。崔发大怒,命令衙吏抓捕这些人。拉拽挟持到衙门后,时间已经很晚, 看不清脸色眉目。长时间与他交谈后,才知道是一个宦官。天子听说这件事后十分生气,收 审了崔发并囚系在御史台。大赦之日,释放在押囚犯,崔发也在鸡竿之下(释放之列)。当时 有宦官五十多人,手持木杖殴打崔发,纵横乱打,崔发被他们打得破了脸掉了牙齿。御史台 的官吏用席子给他遮蔽上,才使崔发得免。这天在押的犯人都被释放了,唯独崔发没有被赦 免。李渤上疏谈论这件事说:“县令不应该抓捕中人(宦官),中人不应该殴打御史台的囚犯(崔 发),他们的罪是同样的。然而县令所犯的罪在皇帝大赦恩典之前,中人所犯的罪在皇帝大赦 恩典之后。中人蛮横残暴,竟然到了这种地步,这是朝廷纵容导致的结果。如果不及早端正 刑罚,我担心四方边境的人和藩镇奏事听说这样的事情,那么怠慢轻视的心思就会萌发了。” 后来李渤因为进谏,皇帝认为他偏袒崔发,让他充任桂管都防御观察使。李渤因病请求 别人替代,罢官回到洛阳。太和五年,以太子宾客的身份征召到京城。一个多月后去世,当 时年龄为五十九岁,追赠礼部尚书。李渤孤傲忠贞,力行操守,不随便附和他人,势利之徒 指责他矫情求誉。他因直言被斥,最终也不停止进言,来匡正时弊,正人君子因而敬重他。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越王勾践墓 柴望【注】 秦望山头自夕阳,伤心谁复赋凄凉? 今人不见亡吴事,故墓犹传霸越乡。 雨打乱花复道,乌翻黄叶下宫墙。 登临莫向高台望,烟树中原正渺茫。 [注]柴望,字仲山,号秋堂,南宋爱国诗人。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本诗将勾践与南统治阶级进行对比,一古一今、一正一反,构思巧妙。 B. 首联即景抒情,落日余晖洒满秦望山头,一丝暖意冲淡了诗人内心的凄凉。 C. 颈联虚实相生,将眼前最物与想象中的“复道”“宫墙”相结合,富有沧桑感。 D. 尾联“登临莫向高台望”一句,别出蹊径,将诗人目睹中原时的痛苦巧妙地传达出来。 16. 本诗与陆游的《书愤》(早岁那知世事艰)都借助历史人物表情达意,但同中有异,请简 要分析。 【答案】15. B 16. 相同点:(1)都表达了对著名历史人物的景仰之情,并渴望像他们那 样建功立业。(2)都用历史人物与当权者进行对比,抨击当权者的昏庸无能。 不同点:柴诗感慨当今再无像雪耻复国的勾践这样的英雄人物,流露出收复失地无望的迷茫 与伤感:陆诗以诸葛亮自比,抒发壮心未遂、功业难成的悲愤之气,但悲愤而不感伤颓废。 【解析】 【1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 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 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 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本题要求选出“下列对这首诗的 赏析,不正确的一项”。 B 项,曲解文意,错在“一丝暖意冲淡了诗人内心的凄凉”这个地方。从句中“自”“复”“夕 阳”“凄凉”等词语,可看出作者内心的凄凉是非常强烈的,“夕阳”带给他的不是暖意, 而是“日薄西山”的衰颓、败落形象。 故选 B。 【16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不同文本在表现手法、人物形象和主题情感等方面的异同的能力。做这种 题必须先把试卷上的诗词读懂,具体而言就是读懂作者的情感、读懂文本中的人物形象。接 下来,从鉴赏的层面把握其艺术手法,包括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抒情方式等。同时,要比 较的对象是教材中的诗词,这说明平时一定要注重课堂的学习。课内学得扎实,课外的迁移 能力。题干要求比较本诗与陆游的《书愤》(早岁那知世事艰)都借助历史人物表情达意,但 同中有异,请简要分析。显然需要分步作答,先指出这两首诗的共同点,然后再回答它们的 不同之处。从相同点来看,都写到了历史人物叱咤风云、建功立业的辉煌业绩,抒发的都是 诗人渴望像历史上的英雄人物一样有一番作为;在歌咏历史上的英雄的时候,诗人都用含蓄婉约的笔触表达了对当权者昏聩无能的痛恨。如本诗“登临莫向高台望,烟树中原正渺茫” 表现了由于统治者的腐败懦弱,所以收复中原河山非常渺茫。同样陆游的“塞上长城空自许, 镜中衰鬓已先斑”表达的是自己两鬓斑白了,依然得不到重用,这也是由于统治者的懦弱无 能,主张苟安政策所致。不同点主要集中感伤的基调上,柴望的作品表现的是遗憾当朝没有 越王勾践那样报仇雪耻的英雄,而对南宋前途的渺茫、迷惘。而陆放翁的《书愤》,抒发的更 多的是自己的壮志未酬,渴望像诸葛亮一样能被贤君重用,进而成就一番事业,落寞之中不 乏一股凛然的英武之气。 【点睛】读懂诗歌的技巧 (一)关注标题,明确内容和情感 标题是解读诗歌内容和形式的关键。因为诗歌的标题一般交代时间、地点、人物、情感倾向 等,可以揭示思想内容,可以让人明了是哪一类诗歌,进而明了全诗的结构及表现手法等, 便于快速理解诗歌。 (二)关注作者,知人论世多关联 读诗讲究“知人论世”,所以,一定要重视诗歌的作者。要尽量了解作者的身世、所处的时代 特点,及创作倾向、主要内容、作品风格特点等。 (三)关注注释隐含意 高考所选诗歌大多附有注释。注释或解释疑难词语、地名,帮助考生读懂诗句;或介绍写作 背景,暗示诗歌的思想主题;或介绍相关诗句,帮助考生理解诗歌用典或意境;或介绍作者, 暗示诗歌的思想情感或写作风格。 (四)关注意象寄托意 意象是诗人思想感情的寄托,古人写诗喜欢用一些意象传达大致相同的思想感情。 (五)关注关键词句情感意 关键词主要是名词、动词、形容词,它们通常体现诗人思想情感或暗示主旨。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魏征《谏太宗十思疏》中用“__________,________”设喻,来说明不居安思危、戒奢 行俭,就做不到积累德义。 (2)杜甫《蜀相》中“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色彩鲜明,静动相衬,生动地描绘出 武侯祠内春意盎然的景象。 (3)《赤壁赋》中苏轼以“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形象地描绘出了曹操率领军队在攻破荆州后志得意满的形象。 【答案】 (1). 斯亦伐根以求木茂 (2). 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3). 映阶碧草自春色 (4). 隔叶黄鹂空好音 (5). 酾酒临江 (6). 横槊赋诗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名句名篇的识记。名句名篇的考查常常分为两类:识记式默写、情 景式默写(理解性默写),其中识记式默写考查字形默写,情景式默写(理解性默写)主要考查在 语境中的具体运用,具有一定难度,理解能力和记忆力都同时考查到了。高考所选择的名句 大多出自初高中课内必须记背的篇目,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掌握一定的技巧: 第一是“反复”,这是与遗忘作斗争的最佳方法,其次是从汉字的偏旁部首的表意功能去理解; 最后,在整体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突破难点。高考命题多是一些字形繁杂或易错、易混的字, 我们要善于积累。此题中需注意“茂”“伐根”“塞源”“映阶”“黄鹂”“酾酒”“横槊” 等字在语境中的意思和字形的正确书写。 【点睛】名句的识记,除了反复诵读外,就是要注重理解记忆,也可以用一下趣味性的联想 记忆来帮助。目的是记准、写对。情景式默写,一定要抓题干中的关键字眼,然后所填的诗 句一定要呼应、紧扣这些字眼。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那个夏日的下午,正是我异常繁忙之时,前行的车突然被堵在半路上,此时无事可做, 只好定下心来,反正进退不得,又何必心烦气躁?眺望车外,两边都是树。平时大概没有什 么人会注意绿叶的,也只有此时此境的我,在暑热逼人时又恰好身处冷气车厢,才会这么( ) 地欣赏起来。那一树树的叶子,繁茂而细小,在风中翻腾起伏,日光照耀下,向阳处一闪一 闪,仿佛千百面小镜在争艳竞丽。平时路过多少次了,却总是视而不见。人啊!拥有的一切, 既不懂得要如何珍惜,____①_总以为凡事都是必然的,今天有的,明天会照旧有;等到霎那 间失去了,才( )为何当初不曾好好把握。 这一片绿让我想起了年少时光,__②___:器具用坏修了又修;手表是要戴一辈子的;衣 服只有三两件,哥传弟,姐传妹。( )如此,日子还是过得很开心。那时候,一个大杂院 里住好几家人。院子中间是公用的空地,养鸡的养鸡,养狗的养狗,剩下窄窄的角落,长了 一些不起眼的花花草草,也不知道是谁种下的。公用厕所旁有一棵夹竹桃,叶子尖( )长, 叶面深绿,叶背浅绿,在展曦夕照中摇曳生姿,增添了不少生活的情趣。 18. 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A. 好整以暇 察觉 虽然 却 B. 怡然自得 惊觉 虽然 而 C 怡然自得 察觉 尽管 却 D. 好整以暇 惊觉 尽管 而 19.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 不超过 20 个字。 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若改写成“有人养鸡,有人养狗,剩下窄窄的角落,长了一些也不知 道是谁种下的不起眼的花花草草”,语义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答案】18. D 19. ①也不觉得会瞬失去②那时候物质实在太匮乏了 20. 运用反复,具有节奏感和韵律美:“也不知道是谁种下的“放在最后,单独成句,起到强 调作用。原句更能表现当时人们轻松惬意的生活状态。 【解析】 【18 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正确辨析和使用词语的能力。做此类题要从三个方面综合考虑分析即词语的基 本义、感情色彩和语境。需要注意色彩不明,断词取义,对象误用,谦敬错位,功能混乱, 不合语境,望文生义等错误使用类型。本题要求选择“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处的词语,最恰当 的一项”。 第一处,“好整以暇”,既严整有序又从容不迫。用于形容军队,也可用于个人。“怡然自 得”,形容高兴而满足的样子。语境是“此时此境的我,在暑热逼人时又恰好身处冷气车厢, 才会这么从容地欣赏起来”,此处强调的是得到闲暇的从容,而不是强调高兴满足,故选“好 整以暇”,从而排除BC。 第二处,“察觉”,是主动发现、了解;而“惊觉”,指因受到惊动而有所察觉;警觉。语境 是:等到霎那间失去了,才惊讶地发现、察觉为何当初不曾好好把握。故此处用“惊觉”,从 而排除 A 项。 第三处,选关联词,“尽管”和“虽然”都有表是转折的意味,但“尽管”是让步转折,要 委婉些,其后往往搭配“还”;而“虽然”表转折,其后搭配的是“但是”。本处后面的语境 是日子还是过得很开心,其中有关联词“还”,显然搭配“尽管”。 第四处,也是选关联词,“却”表转折;“而”多表并列,句子中讲夹竹桃的叶子的特点, 显然是“尖而长”。综合以上分析: 故选 D。 【19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准确的能力,具体为语境补写题。首先,要阅读全段,了解文段内容,把握话题中心;其次,标出句子,分清句间上下文的逻辑关系,确定句子的 性质;接着,注意关联词的暗示作用和含义;再次,结合语段的表达方式,看到底是议论性 的文字还是说明性的文字,还是记叙描写类的。因为,不同的表达方式,其文字组合、语句 间的逻辑关系是不同的。最后根据字数要求,概括答案。 第一句前面的语境是“人啊!拥有的一切,既不懂得要如何珍惜”,显然是构成“既……又 (也)”的并列结构,从句意来看,前面是“不懂得要如何珍惜”,显然后面是“不觉得、不 懂得……” ,从后文“等到霎那间失去了”可推知是“也不觉得会瞬失去”。第二句后面有一 个冒号,表是后面的内容是阐述、补充说明,从文中“器具用坏修了又修;手表是要戴一辈 子的;衣服只有三两件,哥传弟,姐传妹”说明那时候物质实在太匮乏了。 【20 题详解】 本题考查赏析句子表达效果的能力。赏析句子,首先指出句子运用的手法,然后结合具体内 容分析是如何运用该手法,最后指出句子运用该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或者表达作者什么情 感。比较原句和修改后的两个句子,找出两句话中不同的地方,通过对其修辞手法、句式特 点和语气的分析,让学生更清楚地了解语言的生动、形象。本题要求比较句子的表达效果, 原句“养鸡的养鸡,养狗的养狗,剩下窄窄的角落,长了一些不起眼的花花草草,也不知道 是谁种下的”主要运用的反复的修辞手法,既显得口语化,充满生活气息,而且对来音韵和 谐,朗朗上口。而改后“有的人……有的人”,少了这种韵律和口语化的气息。另外,原句“长 了一些不起眼的花花草草,也不知道是谁种下的”采用的是倒装句,强调的是“不知道是谁 种下的”。总之,原句比改写的句子更能表现大杂院的人生活在一起,其乐融融、非常温馨和 谐的特点。 【点睛】作答补写题,第一,要把握表达方式,确定语言特征;第二,要整体理解材料,把 握语段中心;第三,要关注前后内容,做到前勾后连;第四,要斟酌填写语句,做到简洁准 确。 21.下面文段在语言表达和标点符号使用方面有五处不当,请找出并作修改 近期,气温回升,大风天气接连出现,防火防灾迫不及待。我省已将 4 月 3 日至 5 月 10 日定为火灾高风险期。此时段,将对全省林区实行封闭管理,禁止一切野外用火和山林火灾 的发生,广大群众务必通过网络祭扫鲜花祭祀的文明方式祭奠缅怀亲人,降低传统祭祀方式 引发山火的可能性。发现火情,请及报警,以防止火灾带来的各种损失,“山林防火,人人 有责。” 【答案】“迫不及待”改为“刻不容缓”;“禁止一切野外用火和森林火灾”改为“禁止一切野外用火,避免森林火灾的发生”;“务必”改为“可以”;“防止”改为“减少”;“森林防 火,人人有责”后的句号置于引号外。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标点符号运用和语言表达得体的能力。语言表达的“得体”,是指能够恰当 地使用语言,符合语境和语体的要求。“语境”有“内部语境”和“外部语境”。“内部语境” 主要指文章的上下文,如文体、句式、语言间的搭配和使用习惯等。“外部语境”则指言语 交际时的各种情境条件,比如说话的目的,说话的场合,需要表达的方式,发话者的身份、 职业、处境,受话者的年龄、性别、经历、思想性格、爱好、文化水平、心理需求、职业处 境等。“迫不及待”,急迫得不能等待。形容心情急切。语境是说防火防灾的任务非常紧迫, 应该选用“刻不容缓”。“刻不容缓”的意思是指形势紧迫,一刻也不允许拖延,正符合防火 防灾的紧迫形势。“禁止一切野外用火和森林火灾”搭配不当。“禁止”的对象是人的某种 行为,而森林火灾的发生除了有人为因素外,还有自然灾害导致的情形,所以应将该句改为“禁 止一切野外用火,避免森林火灾的发生”。“务必”,显得语气太生硬,有命令和要求的口吻, 应将其改为“可以”;“防止”和“损失”不搭配,应将“防止”改为“减少”;“森林防火, 人人有责”后的句号置于引号外,作为整句话的停顿。 22.下面这首诗曾获全球华语大学生短诗大赛特等奖,请说明你认为该诗获奖的理由。要求: 理由不少于 2 条,不超过 70 个字。 过故人庄 彭彪 我在外面流浪,回来时 故乡瘦了一圈—— 墩子叔走了,门前的池水 干了一半。 屋后驼背的柳树 头发散落了一地, 老房子蹲在坟边,屋顶的白云 仍在风中奔跑。 【答案】①将故乡与故乡之物拟人化,赋予人的情感,正是故乡如亲人。②精心选择与流浪、 思乡相关的意象,营造伤感氛围,渲染惆怅情绪。③诗行错落有致,具有视觉美和韵律美。【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具体表现为品读诗歌的能力。品读诗 歌可以自选角度,可以从人物形象、语言形式、手法和思想内容情感等方面赏析,赏析时应 注意结合诗句,不要笼统地说明,应结合诗句说明。本题综合读写要注意抓住文学体裁去解 答,本题是诗歌,要注重抓住诗歌赏析的要点去分析。首先读懂诗歌的句意,然后揣摩句子 中蕴含的情感。要明确诗歌中写了哪些人、哪些事情、哪些景物等。要明确诗歌的语言是什 么风格,有无运用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要明确作者是如何刻画人物的,作者是怎样抒发感 情的。说明理由可以从语言形式的角度说明,诗歌读起来朗朗上口,错落有致。题干要求回 答该诗获奖的理由。从诗中“故乡瘦了一圈”“(柳树)头发散落了一地”“老房子蹲在坟 边”“屋顶的白云仍在风中奔跑”等句子看出作者,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了故乡、老 房子、柳树、白云等意象以人的情态和动作,把故乡的风物写活了。题目《过故人庄》直接 沿用孟浩然的《过故人庄》,但旧题新用,笔下的“柳树”“老房子”“坟”“头发散落”景 象充满伤感、哀婉的神韵,共同营造了一种凄迷、衰颓的意境,让人怅惘。从形式来看,诗 行参差错落,极富建筑美和韵律感,充分体现了现代诗的自由活泼的特点。 四、写作(60 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虚荣的人注视着自己的名字,光荣的人注视着祖国的事业。——何塞·马蒂 青年人选择职业和专业方向,首先要选择国家急需的。只有把个人的前途和命运与国家 的兴衰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才会有所作为,才会无愧于祖国和民族。——于敏 作为即将毕业的高三学生,你将面临人生的重大选择。请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你的思考和认 识。 要求:自选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 息;不少于 800 字。 【答案】例文: 择心之所属,立利国之业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择业观,我们这一代无疑是幸福的,随着科技的发展,新兴行业不断 涌现,电竞选手、AI 设计师等新兴职业应运而生,让我们有了更多的选择。然而越是多元的 选择,越需要有清晰的规划和坚定的原则。正如何塞·马蒂所说,“虚荣的人注视着自己的 名字,光荣的人注视着祖国的事业”是啊,我们青年的职业的选择应将个人兴趣与时代,与 国家的需要相结合,才能真正做到既无愧于心,又实现人生价值。作家路遥曾说,只有初恋般的热情和宗教般的意志,人才有可能成就某种事业。了解自 己兴趣,发现自身特长是职业选择的依据。很多人艳羡网红,向往成为主播,其实并非源于 兴趣,而只是想像李子柒“一夜成名”、如李佳琦“一夜暴富”,只需对着屏幕笑靥如花,便 有打赏源源不断。还能告别秉烛的夜晚,告别如山的试卷,告别酸涩的眼和僵直的背。想当 网红,不过是想避开寒窗苦读的苦与泪罢了。这种选择的背后不是理性的思考与责任的指引, 只是拒绝奋斗的颓丧,是目光短浅的浮躁与功利。 何况,他们对“网红”职业的认识有失偏颇,只看到轻松获取日进斗金的舒适和惬意, 却看不到“网红”成功背后的漫长奋斗与艰辛付出。其实,没有哪份职业是轻松的,只有内 心真正地热爱,才能不惧工作中的困难,坚持到底;也只有干一行,爱一行,脚踏实地才能 做成、做好一番事业。 职业的选择还与国家、社会息息相关。“无尽的远方,无穷的人,都与我有关”,无数人 对此作出了生动的诠释。58 年前,一群平均年龄不到 24 岁的青年人扎根塞罕坝,从一棵松到 百万亩林海,在风沙肆虐的的茫茫荒原创造了绿色事业;同在那一年,年轻的樊锦诗深入大 漠,在艰苦与孤寂中坚守半世纪,以保护敦煌为终身事业。还有放弃百万年薪选择回到最贫 困山村的秦玥飞,疫情当前不计报酬的最美逆行者……“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成为他们 自觉践行的择业观。心中有他人,心中有社会,才能在每一份职业中无愧于心,才能实现自 身的完美与人类幸福的统一。 我国的核物理学家,氢弹之父告诉我们的:“青年人选择职业和专业方向,首先要选择 国家急需的。只有把个人的前途和命运与国家的兴衰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才会有所作为,才 会无愧于祖国和民族。”时代与祖国的发展给了我们更多职业选择,我们的奋斗与收获,也 能为国家的建设添砖加瓦,为时代的幸福增色,这是一个成就与自我成就的过程。将个人选 择与国家发展相统一,融“小我”于“大我”,则涓滴可汇聚成汪洋,个人与时代共成长。 愿我们摆脱不劳而获的思想,带着热爱,选择理想的职业并为之奋斗,做时代中的一颗 星,点缀时代的天空,让更多人分离璀璨星光!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材料作文的写作能力。读懂材料是材料作文写作的重要前提。读懂材料必 须全面把握材料和理解材料,不可从某一局部入手,只抓住片言只语不放,否则容易跑题。 要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语或语句,深刻理解其本质意义。还要理清关系,切不可断章取义, 执其一端,而要抓住重点。首先要透视文题的字面意义,即显性要求;然后再深入把握其内 在的关系,即隐性要求。对显性要求要全面、完整地理解文字材料的内容;对隐性要求要明了文字材料的情感意向,即材料所指的人或事、现象或问题所表现出来的肯定或否定的态度。 命题方式:材料作文 审题过程及要点:这是一道材料作文。材料由中外两个名人的观点引出话题。何塞·马蒂的 话,“虚荣的人注视着自己的名字,光荣的人注视着祖国的事业”。强调摒弃虚荣,做关注国 家的“光荣的人”。而核物理学家,“氢弹之父”于敏的话,“青年人选择职业和专业方向, 首先要选择国家急需的。只有把个人的前途和命运与国家的兴衰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才会有 所作为,才会无愧于祖国和民族”,告诉我们作为青年,要将自己的个人爱好与国家的兴旺盛 衰紧紧联系,要有责任担当、家国情怀。 参考立意: 1.正确选择个人职业,事关个人价值的实现和国家的发展。 2.以自我为中心或徒有虚荣者,必将陷入自私自利的泥潭。 3.心系国家,心忧黎民,才能无愧于国家和民族。 4.青年择业,折射的是不同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结构层次: 这道材料作文的话题是“青年择业”和国家民族发展的关系。范文《择心之所属,立利国之 业》,标题非常亮堂,将个人的职业和国家的的发展有机结合,既是自己心中喜欢的职业,又 能够更好地为国家和民族服务。开篇指出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择业观,接着引用何塞·马蒂 的话作为支撑,自然而然地提出中心论点:我们应该在选择自己的职业的时候应将个人兴趣 与时代,与国家的需要相结合,才能真正做到既无愧于心,又实现人生价值。然后具体分析 为什么要将个人的兴趣爱好和国家民族的利益联系在一起,接着笔锋一转从反面指出当下的 一些不良趋向,部分青年崇拜“网红”,想当“网红”。作者指出:想当网红,不过是想避开 寒窗苦读的苦与泪罢了。这种选择的背后不是理性的思考与责任的指引,只是拒绝奋斗的颓 丧,是目光短浅的浮躁与功利。最后用于敏的名言来说明:将个人选择与国家发展相统一, 融“小我”于“大我”,则涓滴可汇聚成汪洋,个人与时代共成长。总之,文章语句精辟,善 于点题、扣题,逻辑清晰,层次井然。 素材积累: 1.英国化学家戴维年轻是对科学实验很感兴趣,于是他勤奋钻研,百折不挠,相继发现了钾钠 钙等新元素,一举成名后,他开始对一些与科学无关的事产生兴趣,他放弃了研究,最后误 入歧途。 2.法国着名的剧作家莫里哀,他的父亲是一名室内陈设商,他的父亲希望子承父业,但是莫里哀热于歌剧他的父亲曾经严厉的批评他,有事老泪纵横的求着他,并由老师出面劝他改正, 他诚恳的告诉父亲,他对经商毫无兴趣,喜欢喜剧。他排除了种种困难,终于成为了人民爱 戴的喜剧家,倘若当初莫里哀没有选择戏剧,而是经商,或许他会成功,但是不会像成为一 个戏剧家那样着名,倘若莫里哀当初没有选择戏剧,我们就不会看到那样多,那样好的戏剧。 3.我国杰出的新闻记者邹韬奋小的时候,他父亲希望他能够成为一名工程师,于是就送他去学 习物理数学,可是他对物理数学没有兴趣,只钟爱文史。初中毕业以后,改学文史,后来果 然学有所成。如果他没有学习文史,而是成为一名工程师,或许他会很出色,但绝对不会像 文史那样的热爱自己的职业。 4. 前不久,世界经合组织公布了最新的国际学生能力测试结果,“将来期望进入科学相关行 业的学生比例”中国只有 16.8%,不及成员国 24.5%的均值,更不及发达国家的 38%。 记者随机以“长大后想做什么”调查身边 8 个孩子。除了 1 个一年级孩子表示愿意当工程师, 其他的希望成为明星、企业家、设计师、咖啡师等。 【点睛】材料作文准确审题立意的方法: 第一步,读懂材料,抓住主旨。首先要注意材料的特点:单则材料要从整体上把握其主旨; 多则材料应弄清它们的异同,从而把握中心;比喻性材料要理解其比喻意义;含哲理性寓言 材料,要把握其寓意。 第二步,选择角度,准确立意。主旨单一的材料据材料立意即可。蕴涵丰富的材料,可从多 角度立意,即发散思维多向立意。一般说来,一则材料至少可从肯定与否定两个角度审视。“一 事多人”的材料,有几个“人”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事多因”的材料,有几个“因” 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个事件,针对其背景、写作目的不同,就产生了几个不同的审视 角度。 的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