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3 讲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1.(2019·黄山一模)曹操创立屯田制,利用士兵和农民垦种荒地,以取得
军队供养和税粮。到了曹丕时期,“屯田区和郡县并置,典农本人的身份已不再
是带有军事性质的农官,而是和郡守、县令(长)一体看待的地方行政官员”。这
种变化说明( )
A.屯田制度成功实现转型
B.地方行政权力不断扩张
C.中央集权得到有效维系
D.军事职能范围逐渐缩小
2.(2019·乌鲁木齐一模)据统计,唐代宰相共计 369 名,出自 98 个家族;
宋代宰相共有 134 名,出自 126 个家族。这说明宋代( )
A.宗族性家族制度的形成
B.理学对伦理的强化
C.分散相权方式发生变化
D.政治开放性的加强
3.(2019·鞍山一模)《宋史·职官志》载:宋代通判由皇帝直接委派,被
视为“州郡最要之任”,“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
与守臣通签书施行”;“所部官有善否及职事修废,得刺举以闻。”这表明宋代
( )
A.重视对监察体系的建设和完善
B.通判成为地方最高行政长官
C.地方的权力扩大威胁中央集权
D.避免了藩镇割据局面的重现
4.(2019·江西八校联考)元行省实行群官负责和圆署会议制,行省官员通
常由左丞相、平章、右丞、左丞、参知政事等六、七人组成,所掌行政、财赋、
军事、刑名等庶政,采用圆署会议和专官提调相结合的方式处理。由此可见( )
A.元行省长官的权力独大
B.行省制加强了中央集权
C.专制皇权在困局中渐衰
D.三权分立机制制约相权
5.(2019·沧州质检)《史记》记载:“自古受命帝王及继体守文之君,非
独内德茂也,盖亦有外戚之助焉。”清代赵翼也说道:“东汉多女主临朝,不得
不用其父兄子弟以寄腹心。”汉代此用人机制( )
A.实现了对地方的直接控制
B.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
C.削弱了汉宗室贵族的势力 D.使皇权受到外朝控制
6.(2019·厦门质检)西汉末年,郡域与郡界的变动大多与自然地理环境关
系不大,这一局面长期延续,直到隋唐时期才予以改变。这说明隋唐时期( )
A.中央和地方的矛盾得以解决
B.地方行政管理效率提升
C.中央政权注重地方经济发展
D.经济重心有南移的趋势
7.(2019·绵阳二模)贞观初年,唐太宗签署征兵 18 岁以下男子的敕书,门
下省给事中魏征不肯属敕,结果皇帝的敕书作废。宋仁宗提拔才能平庸的外戚,
台谏官包拯等集体谏诤,仁宗只得作罢。这说明( )
A.君臣认可共定国事治国原则
B.门下省可以否决皇帝的意志
C.杰出人物可以削弱皇帝权力
D.唐宋时期大臣的权力增强
8.(2019·云南模拟)唐初实行府兵制,在长安附近各州设置军府,选拣均
田农民担任府兵卫士。开元十年,唐玄宗接受张说建议,募兵 13 万,充当京师
宿卫;开元二十五年,根据边防需要,“招募丁壮,长充边军,增给田宅,务加
优恤”,由朝廷供给资粮,长期戍边。这一变化( )
A.适应了商品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
B.推动了土地私有制的发展
C.为安史之乱和藩镇割据埋下隐患
D.增强了唐政府的边防实力
9.(2019·南京一模)《晋书·卫瓘传》载:“瓘以魏立九品,是权时之制,
非经通之道,宜复古乡举里选。与太尉亮等上疏曰:‘昔圣王崇贤,举善而教。
诚以闾伍之政,足以相检,询事考言,必得其善。是以崇贤而俗益穆,黜恶而行
弥笃。’”据此可知( )
A.卫瓘主要代表士族门阀的利益
B.卫瓘认为察举制具有教化功能
C.官制改革使民俗更加淳朴和顺
D.魏晋以察举制取代九品中正制
10.(2019·江西联考)西魏诏书曰:“今之选举者,当不限资荫,惟在得
人。”此后,“周氏以降,选无清浊”。这表明当时( )
A.察举制的选才作用日益凸显
B.门阀士族政治逐渐走向鼎盛
C.九品中正制选举不全凭门第
D.科举制选拔人才更注重才干
11.(2019·湖北联考)“按照以政治权力、经济财富和文化名望这三种主要
社会资源的分配作为划分社会形态的标准,尤其是权力分配的标准,魏晋南北朝的社会还是应被称之为世袭社会,即一种和从西周到春秋的世袭社会既属于同一
个类型,但又有许多区别的世袭社会。从秦汉至晚清两千多年的社会发展趋势看,
最终是走向了一个选举社会。”材料的依据应该是( )
A.汉朝的察举制和隋唐的三省六部制
B.魏晋的九品中正制和隋唐的科举制
C.魏晋的九品中正制和隋唐的三省六部制
D.汉朝的察举制和隋唐的科举制
12.(2019·呼和浩特调研)唐代进士科考试的录取侧重文学,唐玄宗以后,
诗赋创作的优劣成为录取进士的主要依据。宋代科举取士,朝着重经义、重策论
的方向发展,考试中诗赋等内容逐渐退居次席,甚至被抛弃。这一变化有利于
( )
A.求取有经邦济国才能的人才
B.破除世家大族的官场垄断
C.提高官员的文化和道德修养
D.推动读书重学风气的形成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武帝以雄才大略独揽事权,于是重用内朝尚书,夺宰相权。晚年
又用中书。曹魏时,中书监始参大政。东晋则侍中始优。下逮(南朝时)宋、齐,
尚书、中书、侍中三者皆为辅臣。唐代中央最高机关,依然是魏、晋以来的尚书、
中书、门下三省。但他们现在已是正式的宰相,而非帝王之私属。其职权分配,
则中书掌定旨出命,门下给事中掌封驳,尚书受而行之;古代的宰相权,现在是
析而为三。
——摘编自钱穆《国史大纲》
材料二 在秦及西汉初年,皇帝行使权力,将意志化为诏书,见诏实行,程
序比较简单:或与宰相议定,交御史起草、下达;或直接命令御史起草、下达,
即可生效。……宋代下诏需经中书、门下之制度更加完备,因而反对内批,反对
君主独裁专行的理由,也就更加充足。或从制度上、道理上批评滥用内批是违反
“礼”“正”“道”;或从历史经验教训上批评滥用内批会导致“祸”“乱”;或从
道德上批评滥用内批是出于“私”心。
——摘编自祝总斌《试论我国封建君主专制权力发展的总趋势》
(1)根据材料一,概括汉、魏晋、唐三个时期中枢机构的演变,归纳中国古
代封建皇帝“独揽事权”的方式。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国古代君主行使权力的变化。综合以上材料,简要
说明官僚制度与皇权专制的关系。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唐、宋时期,科举制度正当发展成熟之初,当时的政治环境也比较宽
松,从而形成了中国古代文化发展的一个黄金时代。儒家学说在中国历史上地位
的升沉演变,跟科举制度的发展演变正是同步的。平等竞争的科举考试以及它所
体现的对教育的重视、对知识文化的崇尚,对贵族倾向的排斥,它所促成的政治
组织的完善等等,都相当接近于近代社会的价值取向。然而,这一切又与封建专制政治和封建经济基础完美地互相适应,从而保持了整个社会形态的凝固式长期
稳定。
——摘编自金诤《科举制度与中国文化》
根据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阐述。(要求:写出观点,
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参考答案
1.C。根据材料中的“和郡守、县令(长)一体看待的地方行政官员”可知,
屯田制与郡县制并置后,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C 项正确。
2.D。材料中的“唐代宰相共计 369 名,出自 98 个家族;宋代宰相共有 134
名,出自 126 个家族”说明更多的阶层参与到国家核心机构中,D 项正确。
3.A。根据材料中的“与守臣通签书施行”“刺举以闻”等信息可知,宋
代赋予通判较大的权力,重视监察体系建设,A 项正确。
4.B。元朝通过群官负责和圆署会议制分散行省长官的权力,加强了中央
集权,B 项正确。
5.C。材料中的“东汉多女主临朝,不得不用其父兄子弟以寄腹心”表明
汉朝重用外戚,削弱了汉宗室的力量,C 项正确。
6.C。由于汉代的主要矛盾在于政治方面,即中央专制皇权和地方诸侯王
分权的对立,所以西汉尽一代之力来分化瓦解东部地区诸侯王国林立的局面,夺
取王国支郡为汉郡,并以蚕食方式不断扩大这些汉郡的领域。这样一来就引起郡
域和郡界的不断变动,因此西汉末年的郡大多与自然环境关系不大。隋唐帝国刻
意追求行政区划与自然区划相适应,说明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基本上得到
了妥善的处理,社会主要矛盾已偏向经济方面,C 项正确。
7.A。从材料可知,唐代和宋代的君主都要与宰相大臣协商后才能颁布诏
令,故说明了唐宋时期君臣认可共定国事,A 项正确。
8.C。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府兵制下的府兵战时打仗,闲时务农,战争结
束后将归于朝,兵散于府,有利于强化中央集权,避免武将专权;由材料募兵制
下“‘招募丁壮,长充边军,增给田宅,务加优恤’,由朝廷供给资粮,长期戍
边”,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募兵制下的军事将领即节度使掌握当地的行政权、
财政权,并负责组织招募的军队,削弱了中央的军事权,导致了藩镇割据的出现,
为安史之乱埋下了隐患,C 项正确。
9.B。材料中的“昔圣王崇贤,举善而教。诚以闾伍之政,足以相检,询
事考言,必得其善”表明卫瓘认为察举制具有教化功能,B 项正确。
10.C。由材料中的西魏选才“惟在得人”可知,九品中正制重视才能,选
举不全凭门第,C 项正确。
11.B。分析材料内容可知,这反映出魏晋时期的九品中正制向隋唐时期的
科举制转变,说的是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B 项正确。
12.A。根据题目中的“唐朝……侧重……诗赋创作”到“宋代……重经义、重策论的方向”得出宋代重视录取有经邦济国的人才,A 项正确。
13.(1)演变:汉武帝设内朝以削弱相权;魏晋时期出现了三省;隋唐时期
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
方式:(另设机构)转移相权;分割相权(相互牵制)。
(2)变化:程序上由简单到复杂,越来越制度化;君主行使权力从很少受制
约到受到历史经验、道德和制度的制约。
关系:一方面,中国古代官僚制度在一定程度上能限制皇权;另一方面,官
僚制度本质上还是皇权专制的产物。
14.示例一
观点:科举制促进了官僚政治的发展。
阐述:科举制将读书、考试、做官相结合,以考试成绩作为选官的主要标准,
组织形式日益严密,体现出相对公平、公开、客观的原则,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
质,使人才选拔逐渐走向制度化;科举制有利于冲破世家大族垄断仕途的局面,
抑制门阀士族;有利于扩大统治基础,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有利于政局的稳
定。
示例二
观点:科举制推动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
阐述:唐代取士重诗赋,考试内容主要是儒家经典,儒家学说深刻影响了社
会政治和文化生活,推动了知识的普及和民间的读书风气,促进了文学的繁荣;
宋代取士重策论经义,对于宋代文化的繁荣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明清时期八股取
士的试卷从儒家的四书、五经中命题,用程朱理学的观点作答,答卷的文体,有
严格的规定,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理学的发展。
示例三
观点:科举制在一定时期阻碍了中国古代社会的进步。
阐述:明清时期实行八股取士,使一些知识分子无法在学术上、思想上进行
创新;知识分子致力于科考,不利于科学技术的发展,也不利于社会的发展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