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2019-2020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Word版含解析)
加入VIP免费下载

宁夏2019-2020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Word版含解析)

ID:442049

大小:585.51 KB

页数:23页

时间:2020-12-23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2019/2020 学年度(下)高二期中考试 历史试卷 一、单选题 1.著名学者茅海建在《天朝的崩溃》一书中写道:在签订《南京条约》的过程中,英国外交家 们极为重视条约中的字句和语法,而清朝官员并不细加审查,一览即了,他们反倒重视文件 措辞、格式是否谦卑恭敬,重视互相见面到底是鞠躬还是下跪。这从本质上反映当时中国 A. 缺乏近代外交经验 B. 天朝上国的观念 C. 不懂得国际公法 D. 与英国治理秩序的差异 【答案】D 【解析】 【详解】从材料反映的信息看,英国人重视条约中的字句和语法,反映出英国人的契约意识, 而中国人重视文件措辞、格式是否谦卑恭敬,反映的是“天朝上国”观念,说明中国与英国 治理秩序的差异,故答案为 D 项;其他三项不能反映材料主旨,不符合题干中“本质上”的 要求,排除 A、B、C 项。 2.鸦片战争后,中国被迫开放贸易并按自由帝国主义的原则开放通商口岸、租界和建立海关体 系,从根本上改变了朝贡体系的制度框架,为条约通商贸易的确立提供了条件。条约通商贸 易体系的确立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 A. 资本主义机器大工业的要求 B. 英国拥有了条约体系中的霸权 C. 列强对朝贡体系的不满情绪 D. 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产生发展 【答案】A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工业革命以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全球扩张,各地日益被卷 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所以条约贸易体系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机器大生 产的要求,故选 A。在确立的条约通商贸易体系中,英国并未拥有条约体系中的霸权,从第二 次鸦片战争时英国要求修约即可看出,排除 B;列强与中国在鸦片战争前并不是朝贡关系,且 列强是对闭关锁国政策不满,而不是朝贡体系,排除 C;条约通商贸易体系确立时,近代民族 工业还未产生,排除 D。【点睛】本题学生需要结合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进行思考,考查学生对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 3. 甲午战后,梁启超写道:“吾国之大患,由国家视其民为奴隶,积之既久,民之自视亦如 奴隶焉。彼奴隶者苟抗颜而干预主人之家事,主人必艴然【艴(fu)然:生气的样子】而怒, 非摈斥则谴责耳。故奴隶于主人之事,罕有关心者,非其性然也,势使之然也。”在梁看来, 中国之大患在于( ) A. 专制政治导致人民缺乏公民权利 B. 国民素质状况阻碍民主化发展 C 社会矛盾激化致使统治危机加剧 D 公民意识与民族意识严重缺失 【答案】D 【解析】 试题解析:本题考查 1840 至 1900 年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旨在考查学生解读 信息的能力。梁启超强调我国的最大问题是“民之自视亦如奴隶焉”,即无公民意识;“奴隶于 主人之事,罕有关心者”,所以面对中国近代沦亡之时,民众不关心此事,可见民族意识缺失, 综上所述,D 项正确。A 项只是其中一方面,不能全面反映材料信息,排除。B 项与材料无关, 排除。材料未涉及社会矛盾问题,C 项排除。故选 D。 4.20 世纪初,清政府进行司法改革:检察机关负责侦查和起诉,同时对审判予以监督,警察 部门辅助检察机关进行侦查,总检察厅、高等检察厅、地方检察厅、初级检察厅 各级审判 衙门中相应设立。清政府进行司法改革 A. 维护了清朝统治的长治久安 B. 促进了中国政治近代化的进程 C. 为依法治国提供了法律依据 D. 推动中国走上了法制化的轨道 【答案】B 【解析】 【详解】20 世纪初的司法改革推动了司法的近代化,因此也推动了中国政治近代化的进程, 故选 B;“维护了清朝统治的长治久安”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 A;当时还不能说是“依法 治国”,排除 C;当时的司法改革并不能推动中国走上法制化的轨道,排除 D。故选 B。 5.美国伊里诺大学校长詹姆士在 1906 年给罗斯福的一份备忘录中声称:“哪一个国家能够做 到教育这一代中国青年人,哪一个国家就能由于这方面所支付的努力,而在精神和商业上的 影响取回最大的收获。”从 1909 年起,美国将庚子赔款的“退款”用于办学。可见美国资助 中国留美学生的目的是 在A. 推动中国教育发展 B. 培养中国精英控制中国发展 C. 建立中美友好关系 D. 树立其主持正义的国家形象 【答案】B 【解析】 A 项是美国资助中国留美学生的客观影响,故 A 项错误;D 项不是美国资助中国留美学生的 目的,故 D 项错误;C 项不是美国资助中国留美学生的目的,故 C 项错误;通过资助中国留 美学生,美国向其灌输自己的思想文化,培养中国精英控制中国发展,“在精神和商业上的 影响取回最大的收获”,故B 项正确。 6.下面是清末中国机械进口趋势图(单位:元)该趋势的重要影响是 A. 使清廷丧失了引导产业发展的能力 B. 减少了民族工业发展的阻碍 C. 利于催生本土产业替代进口 D. 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图表信息可知,从 1887 年到 1911 年,中国机械进口呈增长趋势,机械进口的增加, 有利于扩大国内市场,由此会催生出本土产业替代进口的意向,故选 C 项;A 项表述夸大机械 进口的消极影响,故排除A 项;机械进口的增加并不表明民族工业发展阻碍的减少,故排除B 项;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是对国家主权而言,图表信息并不能表明国家主权进一步丧失,故排 除 D 项。 7.如图为晚清最后十年“清政府、立宪派与革命派三股力量之间博弈”知识结构框架图。对该图内容解读正确的是 ①清政府为维护君主专制打出了“预备立宪”的幌子 ②立宪派与革命党的博弈,说明彼此间不存在同一性 ③袁世凯在三股力量之间的博弈过程中完全置身于外 ④博弈的实际结果是以革命派为主体的共和政府成立 A. ①④ B. ②③ C. ①②④ D. ②③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清末的“预备立宪”的本质是将君主专制合法化,①正 确;清政府、立宪派与革命派三股力量之间博弈的结果就是辛亥革命的爆发,确立了民主共 和制政体,④正确,因此 A 符合题意;立宪派和革命党代表的都是资产阶级的利益,②错误; 袁世凯是晚清的弄臣,游走于三者之间,③错误,因此 BCD 排除。故选 A, 8.中国早期的工业化运动在起步之际,许多重要项目均由各地方督抚分别推动。这一状况 A. 起因于清朝权力结构的变化 B. 有助于中国近代化的均衡发展 C. 根源于传统 官本位意识 D. 加强了晚清王朝对地方的控制 【答案】A 【解析】 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过程中,清政府权力下移,地方督抚权力日益扩大,因此出现材料中的 现象。故答案为 A 项。中国近代化发展在各地很不均衡,排除 B 项;材料中的现象与官本位 意识无关,排除 C 项;清王朝对地方的控制日益削弱,排除 D 项。 的点睛:太平天国运动虽然最终被清朝镇压了下去,但却使清王朝的权力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 变化。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和后来开展的洋务运动中,汉族地方官僚李鸿章、刘坤一、张之 洞分别担任直隶总督、两江总督、湖广总督达数十年之久,并左右清廷的内政外交,成为清 政府最为持重的地方实力派。 9.武昌起义时,武汉新军以“铁血十八星旗”作为革命的标志,其中“十八星”代表汉族聚居 的十八省。但该旗帜在中华民国成立时并未获选成为中华民国国旗,取而代之的是象征“汉 满蒙回藏”等五大民族共和的“五色旗”。辛亥革命时期旗帜的变化从本质上反映了 A. 中国恢复主权完整的独立国家地位 B. 孙中山放弃了多民族国家统一的追求 C. 辛亥革命以民族平等、团结为目标 D. 革命党人为维护政权改进民族主义思想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十八星”代表汉人居住的 18 个行省,是因为晚清时期的革命家 对革命有“上下两策”,上策是革命政府收复清朝的全部领土;下策是革命政府收复中原十八 个汉族人省份的主权,把满蒙疆藏“出卖”给列强,以换取他们对革命的支持。但最后选取 了象征“汉满蒙回藏”等五大民族共和的“五色旗”,说明革命党人为维护主权改进民族主义思想, 故 D 选项正确;武昌起义时期中国还没有恢复国家主权的完整,故 A 选项说法有误;根据所 学知识可知,材料中旗帜由“十八星旗”到“五色旗”,体现了革命党人为维护主权改进民族 主义思想,无法体现孙中山放弃了多民族国家统一的追求,故 B 选项错误;材料问的是辛亥 革命时期旗帜的变化从本质上反映的问题,“五色旗”体现民族平等、团结,但无法体现旗 帜的变化从本质上反映的问题,故 C 选项错误。 10.历史学者李传斌说:某一历史事件的发生具有标志性意义,在那一年,“中国与外国的条 约关系,见证了一个时代的开始和另一个时代的结束。”不平等条约时代开始走向崩溃,中 国真正展开了废除不平等条约的奋斗,废约运动全面兴起,政府交涉和民众斗争交相呼应。 作者所指的历史事件是 A. 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 B. 新文化运动的发生 C. 五四爱国运动的发生 D. 国民大革命的兴起 【答案】C 【解析】【详解】根据题干结合所学可知,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激起了中国人民特别是青年学 生掀起了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成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此后中国逐步修改或收 回不平等权利,故 C 项正确;太平天国政权并未与西方签订不平等条约,排除 A 项;新文化 运动倡导西方民主科学,与废约运动的兴起无关,排除 B 项;国民大革命时期,新民主主义 革命已经开始,排除 D 项。故选 C。 11.中共成立初期,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建议中共领导人同国民党进行“党内合作”,遭到反对, 但 1923 年党的三大正式确定了实行以“党内合作”为形式的国共合作方针,就是共产党员、 青年团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以期把国民党改造成为各革命阶级的联盟。当时的中共中 央认为合作 A. 会弱化国民党在中国国内的影响力 B. 是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选择 C. 将扩大中共在南方的群众与军事基础 D. 有利于改造和纯洁国民党的阶级成分 【答案】B 【解析】 解答本题的关键在时间上,1923 年党的三大召开,这个时间是国民党势力快速增长的阶段, 只有与国民党联合才有可能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所以本题选择 B 选项。A 选项错误,削弱他 的势力不是目的,目的是与其合作实现革命;C、D 选项不是主要目的。 12.据统计,1927 年 11 月后,中共中央各类文献中频繁出现“割据”一词,如:“暴动割 据”“农民割据”“农村割据”“割据局面”“割据带”“割据区域”等。这说明当时中共 中央 A. 重新考虑革命道路 B. 放弃了城市革命中心论 C. 支持工农武装道路 D. 开始注重农民阶级力量 【答案】A 【解析】 【详解】“割据”一词不断出现,说明中共中央对于革命道路的认识发生了改变,重新考虑 革命道路,故选 A;B 中放弃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材料信息无法体现中央支持工农武装道 路,排除 C;D 中“农民阶级”材料没有体现,排除。 13.1931 年,以启新为首的三家民营水泥公司签订联营合同,协定销数和售价,划定联营区域, 制定管理规则,并在限制扩充及联合对外等方面进行了规定。同业联营的建立A. 是民族工业“短暂春天”的表现 B. 有效抵制了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 C. 有利于应对世界经济危机的冲击 D. 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集中体现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在限制扩充及联合对外等方面进行了规定”,结合所学可知,1931 年是经济大 危机时期,同业联盟的建立有利于联合对外,应对世界经济危机的冲击,故选 C;一战期间, 民族工业出现“短暂春天”,A 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B 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材料不 能反映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无法体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排除 D。 14.1942 年初,戴安澜师长率国民党第 200 师入缅与日作战,不幸牺牲。1943 年 4 月 1 日,国 民政府在广西全州香山寺为戴安澜举行了国葬仪式。1956 年 9 月 21 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务 部追认戴安澜将军为革命烈士。这表明 A. 民族英雄激发了国人的爱国热情 B. 敬仰民族英雄是中华民族的共同情感 C. 国共共同抗日 D. 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答案】B 【解析】 【详解】“国民政府在广西全州香山寺为戴安澜举行了国葬仪式”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务 部追认戴安澜将军为革命烈士”则足以证明敬仰民族英雄的确是中华民族的共同情感,故 B 正确;“民族英雄激发了国人的爱国热情”和材料的主旨无关,排除 A;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务 部追认戴安澜将军为革命烈士的时间是在 1956 年 9 月 21 日,而从时间上来看,国共共同抗 日和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不符合题意的,排除 CD。 15.1946 年 4 月,陕甘宁边区政府颁布的《陕甘宁边区宪法原则》规定:“边区、县、乡人民 代表会议(参议会)为人民管理政权机关”“人民普遍直接平等无记名选举各级代表,各级 代表会选举政府人员”。这一文件颁布的主要目的是 A. 建立边区苏维埃政权 B. 落实重庆和谈的民主建国要求 C. 探索新民主主义宪政D. 团结民主力量以赢取解放战争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表明 1946 年在陕甘宁边区进行了民主政治实践,这是在探索新民主主义宪政的 模式,人民代表会议制也为后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立奠定基础,故 C 正确;陕甘宁边区 政府本身就是苏维埃政权,A 项错误;B 项与此宪法内容无关,民主建国是政协会议的主要内 容,排除;1946 年 6 月解放战争爆发,D 项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 16.中世纪法国多数基督教神学家认为游戏是“魔鬼的礼物”,除个别技巧类游戏外,原则上反 对游戏。但从 15 世纪开始,儿童玩具或游戏场面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宗教肖像画之中,游戏也 成为纯真乃至圣洁的象征。这一变化 A. 受到了文艺复兴的影响 B. 得益于宗教改革的推动 C. 推动了儿童教育的普及 D. 表明俗世与宗教的分离 【答案】A 【解析】 【详解】15 世纪以后基督教神学从反对游戏变为认可游戏,并赋予游戏纯真、圣洁的寓意, 体现了文艺复兴运动的思想解放作用,A 项正确;宗教改革开始于 16 世纪,B 项错误;宗教 画中出现玩具和游戏场面,与儿童教育“普及”无关,C 项错误;神学认可游戏不能说明俗世 与宗教的分离,D 项错误。 17.14 世纪中叶,随着黑死病(鼠疫)在欧洲的肆虐,大批专家学者、神职人员倒在了瘟疫中, 使得许多学校被迫放弃了拉丁语学习,于是北欧南欧相继建立了地方语言学校。据此可知, 黑死病产生的影响是 A. 摧毁了欧洲教会的思想专制 B. 促使宗教改革迅速扩展 C. 推动文化走向民族性世俗化 D. 强化了民众的宗教信仰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北欧南欧相继建立了地方语言学校”并结合所学可知,黑死病的爆发促使欧 洲一些地区文化走向民族化的发展,同时也更加关注世俗的生活,故 C 正确;“摧毁了”这 种表述太绝对,也没符合史实,排除 A 项;此时还没有宗教改革,排除 B 项;材料并没有涉 及到人们对宗教信仰的加强,排除 D 项。 18.如图为罗马教皇亚历山大六世裁定的“教皇子午线”,旨在解决因哥伦布和达.伽马的地理大发现提出的关于新发现地区的主权归属问题。由此推知“教皇子午线” A. 打上了大国安排世界格局的印记 B. 缓和了西、葡两国日益尖悦的矛盾 C. 奠定了世界政治版图的基本格局 D. 开启近代殖民强权瓜分世界的先河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教皇子午线”和新航路开辟后西班牙和葡萄牙早期殖民扩张 有关。“教皇子午线”“旨在解决因哥伦布和达·伽马的地理大发现提出的关于新发现地区 的主权归属问题”,因此,这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西、葡两国日益尖锐的矛盾,故B 正确;此 时还没有所谓的世界格局,故 A 错误;此时世界政治版图还未形成,故 C 错误;列强瓜分世 界是在第二次工业革命后,故 D 错误。 19.马丁·路德曾提出过两个政府的理论,他认为基督徒不仅生活在上帝统治的宗教国度里, 而且生活在凭法律治理的世俗国度里。教会不应享有世俗的行政、司法权力,不能干涉国家 事务。在国家的管理上,国王的权力是唯一合法的权力。对这一理论认识正确的是 ①沉重打击了罗马天主教会 ②否定了教会高于国家的思想 ③使人们获得了灵魂自救的自主权 ④促进了近代民族国家的形成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马丁·路德认为基督徒应该生活在凭法律治理的世俗国度里,肯定了世俗政权的地 位,打击了罗马天主教会的教权,①符合题意;马丁·路德认为教会不应该干涉国家事务, 否定了教会高于国家的思想,②符合题意;因信称义思想使人们获得了灵魂自救的自主权, 但是材料未涉及,③不符合题意;马丁·路德对世俗国家权力的肯定,有利于促进近代民族 国家的形成,④符合题意。结合上述分析可知 B 正确,ACD 排除。故选 B。 20.启蒙思想家卢梭在《忏悔录》一书中讲到:“人类一旦成为理性的奴隶,和受神权摆布同 样可悲。”这反映了卢梭 A. 背离了启蒙运动的宗旨B. 力图摆脱宗教的束缚 C. 带有浪漫主义倾向 D. 科学诠释 了启蒙思想 【答案】C 【解析】 【详解】由“人类一旦成为理性的奴隶,和受神权摆布同样可悲。”可知,卢梭不赞成过度 理性排斥感性,符合浪漫主义反理性的特点,故 C 正确;卢梭是启蒙思想家,没有背离了启 蒙运动的宗旨,排除 A;B 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材料无法体现“科学诠释”,排除 D。 21.18 世纪初,英国国王乔治二世把当时的反对党人士称为“流氓”“无赖”和“自高自大 者”。一直到 1794 年,以福克斯为首的反对党还被骂为“雅各宾分子”和“祖国的敌人”。这 反映了当时英国 A. 资产阶级民主制度有待完善 B. 面临封建王朝复辟的危险 C. 国王与议会之间的矛盾尖锐 D. 两党制与内阁制无法并存 【答案】A 【解析】 【详解】据材料 18 世纪初英国国王……把反对党人士称为“流氓”“无赖”和“自高自大 者”、 直到 1794 年,以福克斯为首的反对党还被骂为“雅各宾分子”和“祖国的敌人”等信 息可知,资产阶级民主制度有待完善,A 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国王对反对派的称谓,没有体现 面临封建王朝复辟的危险,B 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国王对反对派的称谓,没有体现国王与议会之间的矛盾尖锐,C 错误;D 与材料无关。 22.法国大革命期间,制宪会议于 1791 年颁布宪法,其中在选举制度上规定:按照财产多少将 公民划分为享有选举权的“积极公民”和不享有选举权的“消极公民”。这一规定 A. 顺应了时代发展潮流 B. 刺激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C. 限制了公民的参政权 D. 否定了君主的专制统治 【答案】C 【解析】 【详解】法国《人权宣言》宣告:在权利方面,人们生来是而且始终是平等的,但是 1791 年 法国宪法规定:按照财产多少将公民划分为享有选举权的“积极公民”和不享有选举权的“消 极公民”,这说明启蒙运动影响下的法国宪法一定程度上违背了权利平等的原则,限制了公民 的参政权,故选 C;1791 年颁布宪法在选举制度上规定违背了权利平等的原则,不符合政治 民主化的历史发展潮流,排除 A;1791 年颁布宪法在选举制度上规定与资本主义的发展没有 直接联系,排除 B;D 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 23.有研究认为,美国独立后不到半个世纪,拉丁美洲经过独立战争,推翻了殖民统治,但拉 美国家并没有像近邻美国那样独立后进入现代化的快车道,而是发展停滞,究其原因,殖民 统治难辞其咎。“难辞其咎”主要是指殖民者在拉丁美洲 A. 奴役掠夺土著居民 B. 建立的殖民统治最早 C. 进行了大量的移民 D. 移植了本国生产方式 【答案】D 【解析】 【详解】西班牙和葡萄牙虽然引领开辟新航路,但当时西班牙和葡萄牙是中央集权的封建国 家,其落后的生产方式传播到拉丁美洲,成了拉丁美洲发展滞后的历史包袱,而北美地区被 英国殖民统治,英国工业革命的成果传入到这一地区,推动了北美的快速发展,因此出现这 种差别主要是因为拉美移植了宗主国旧的生产方式,故选 D;A、C 项是拉美和美国的共性, 排除; 建立的殖民统治最早并不是主要原因所在,B 项排除。 24.钱乘旦教授《德国通史》“民族国家时代”卷,叙述了 1815-1918 年德国以独特方式全面 迈入“现代”社会的近代晚期历史,这种独特性突出表现为与英、法等西方国家不同的“双 重革命”。该过程表现为A. 完成了工业化进程,建立起统一的民族国家 B. 走上资本主义道路,保留容克贵族主导地位 C. 两次工业革命交叉进行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D. 既完成了资产阶级革命又产生了社会主义革命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信息是,1815-1918 年,德国通过与英、法等西方国家不同的“双重革命”而全 面迈入“现代”社会。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这里的“双重革命”的过程是,一方面通过“王朝 战争”完成了国家的统一,建立了代议制度;另一方面利用两次工业革命成果迅速完成了工业 化。由此可知,A 项符合题意;德国通过 1871 年宪法走上资本主义道路,但保留容克贵族主 导地位,这不符合“双重革命”的信息,故 B 错误;两次工业革命交叉进行推动了资本主义 的发展也只是“双重革命”的部分内容,故 C 错误;1918 年--1919 年的德国十一月革命基本 完成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任务,但没有产生社会主义革命,故 D 表述错误,且不符合材料 信息。 25.《新编剑桥世界近代史》中对 19 世纪中期创立的两个学说有过这样的评述:“两个学说都 发现了变化的原因在于斗争——生存竞争和阶级斗争。”对两个学说共性表述正确 的是 A. 解释了自然界进化演变的机制 B. 影响了近代中国历史的发展 C. 批判了资本主义制度的罪恶 D. 助推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确立 【答案】B 【解析】 【详解】生存竞争是指达尔文的进化论,阶级斗争是指马克思主义,两个学说都影响了近代 中国历史的发展,故答案为 B 项;马克思主义没有解释自然界进化演变的机制,排除 A 项; 生物进化论没有批判资本主义制度的罪恶,排除 C 项;马克思主义与助推资本主义世界体系 的确立没有关系,社会达尔文主义有一定影响,排除 D 项。 26.19 世纪中期的英国被称为“法制时代”,1846 年度除《谷物法》,1849 年废除《航海条 例》,1842 年颁布《矿井法》,1847 年颁布《十小时工作日法案》,1848 年颁布《公共卫生 法》,这说明了政府 A. 放松了对世界市场的控制 B. 深受重商主义政策影响 C. 在法律方面取得的成就D. 力图维护资本主义发展 【答案】D 【解析】 根据“19 世纪中期”可知,19 世纪中期英国完成工业革命,推行自由主义经济政策,为了推 动海外贸易发展,废除《谷物法》和《航海条例》;为了解决工业革命带来的环境污染和阶级 矛盾激化等问题,促进资本主义发展,颁布《十小时工作日法案》、《公共卫生法》等,所以 英国完善法律的根本目的是维护资本主义发展,故 D 正确;《矿井法》、《十小时工作日法 案》、《公共卫生法》与放松对世界市场的控制无关,排除 A;19 世纪中期英国工业革命完成, 推行自由主义经济政策,重商主义政策是工业革命以前的经济政策,排除 B;C 是材料的表面 现象不能反映出来的本质,排除。 27.以下是近代不同时期英国、德国、美国三国国民生产总值年增长率统计: 判断①②③代表的国家分别是 A. 英国、德国、美国 B. 美国、英国、德国 C. 美国、德国、英国 D. 德国、英国、美国 【答案】D 【解析】 【详解】据所学可知,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美国和德国后来居上,经济发展速度都超过了美 国,所以至 1913 年,国民生产总值年增长率最低的是英国,故②对应英国;而美国相较德国 来说,美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要超过德国,故①对应德国,③对应美国。综上所述,排 除 ABC。故选 D。 28.1880 年—1914 年间,美国增长率在 6 倍以上的 20 个行业中,13 个是新兴部门。这些新兴 部门的产值增长 17.6 倍,相当于整个制造业增长率的 4 倍。如 1903 年成立的福特汽车公司, 由于推行新的科学装配线,劳动生产效率大大提高,汽车基价由 1910 年 950 美元下降到 290 美元,迅速得到普及。材料表明 A. 美国成为新技术研究和应用的中心 B. 大企业在新科技运用中占主要地位C. 科学影响人类的生产结构和生活方式 D. 科学技术改变产业结构和企业布局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1880 年-1914 年间”可知,处于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依据材料“由于 推行新的科学装配线,劳动生产效率大大提高,汽车基价由 1910 年 950 美元下降到 290 美元, 迅速得到普及”可以看出,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将科学与技术紧密结合,促进生产结构和生 活方式的变化,故 C 正确;材料信息无法从得出美国成为新技术研究和应用的中心,排除 A; B 不是材料主旨,排除;材料没有体现产业结构和企业布局的变化,排除 D。 29.一战前的 15 年间,发展中国家的矿产增长了 3 倍。1880 年到 1910 年间,世界香蕉、糖、 可可、橡胶等产量分别增长了约 60 倍、3.5 倍、3.8 倍、8 倍。这组数据 A. 体现出发展中国家民族工业的发展 B. 说明发展中国家具有明显经济优势 C. 反映出世界农业生产机械化的实现 D. 证明世界整体经济实力的显著提高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可知,“一战前”“发展中国家的矿产”、世界重要农产品都获得了大幅度 增长,证明世界整体经济实力的显著提高。故答案为 D 项。A 项,材料强调的是发展中国家和 世界经济发展状况,不是单纯民族工业方面,该项表述片面,排除;BC 项,材料体现的是发 展中国家的矿产、世界重要农产品商品化趋势明显,但是不能得出发展中国家具有明显经济 优势、世界农业生产是否实现机械化的结论,排除。 30.1957 年,美国作家凯鲁亚克创作了小说《在路上》。书中主人公萨尔之所以“上路”,是因 为 白人的世界不能提供真实的、纯粹的生活,中产阶级所谓的理想和成功都是虚瑕的,因此 他主动让自己边缘化,甘愿去做一个“白种黑人”。该作品反映了美国 A. 人们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B. 黑人的政治地位提高 C. 学者对社会弊病的剖析 D. 民众精神危机的严重 【答案】D 【解析】 【详解】由材料信息“1957 年”“白人的世界不能提供真实的、纯粹的生活,中产阶级所谓的理想和成功都是虚瑕的,因此他主动让自己边缘化,甘愿去做一个‘白种黑人’”可知, 该作品反映了现代主义艺术风格,体现出美国民众精神危机的严重,故 D 正确;浪漫主义文 学体现出人们对理想生活的向往,故 A 错误;材料信息无法体现黑人的政治地位提高,故 B 错误;现实主义作品体现出学者对社会弊病的剖析,故 C 错误。 二、材料分析题 3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嬴秦以降,虽盛衰分合不常,然汉、唐、宋、明之外患,不过曰匈奴,曰突厥、 曰回讫、吐番、曰契丹、蒙古,总之不离西北塞外诸部而已,降及今日,泰西诸国以器数之 学,勃兴海外,履垓埏若户庭,御风霆如指臂,环大地九万里,罔不通使互市。虽以尧舜当 之,终不能闭关独治。而今之去秦汉也,亦二千年。于是华夷隔绝之天下,一变为中外联属 之天下。夫自群圣人经营数千年以至唐虞,自唐虞积二千年以至秦始皇,自始皇积二千年以 至于今,故曰不过万年也,而世变已若是矣。 ——薛福成《变法》 材料二 中国与各国立约,所急欲删改者,惟一国倘有利益之事,各国一体均沾之语, 最不合西洋公法。缘有时乙国以事求于甲国,而蒙允许,丙国亦欲同沾利益。其实交际情形 并不相同,无益于丙国,而徒有损于 ——清驻英法公使曾纪泽 1879 年 4 月与巴西驻英国公使对话 凡遇交涉,异邦客商,一切章程,均由各国主权自定。实于公法吻合,彼虽狡悍,亦可 以理折之也。 ——郑观应《盛世危言》(1894) 材料三 处此时代,苟用平民主义,致令国内纷乱,势必鹬蚌相争,渔翁得利,何能自 立图存?惟国家主义盛行,则上下一心,遐迩一体,国人皆互相团结,壮其合群之魄力,发 其爱国之精神,然后众志成城,急公仇而缓私仇,先国家而后家事,其国未有不盛,其种未 有不倡者也。故欲致和平之幸福,为伟大之国民,必自尊重国家主义始。 ——《论平民主义与国家之主义之兴废》,《东方杂志》1907 年第 4 期 (1)根据材料一,概括自秦至鸦片战争后“天下观”的变化。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晚晴思想意识变化的背景。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国家主义”思想。 【答案】(1)变化:由华夷隔绝、天朝上国到国门开放、中外联系。 (2)背景:外国资本主义入侵、民族危机加深(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程度加深);逐渐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沦为列强的原料产地、商品市场);西方先进思想传入,西学东渐, 先进中国人思想意识觉醒,探索救亡图存道路。 (3)评析:“国家主义”思想针对国家遭受外来入侵,国民的国家意识的淡薄。适应了当时 民族危机日益严重,救亡图存的时代需要,能激发更多国人团结起来反抗帝国主义(增强民 族凝聚力);但此时的清政府已经沦为帝国主义的傀儡,强调“国家主义”,忽视了国家与政 权的区别,体现了思想局限性(很容易像义和团运动那样遭受中外反动联合绞杀)。 【解析】 【详解】(1)依据材料一“于是华夷隔绝之天下,一变为中外联属之天下”归纳出由华夷隔 绝、天朝上国到国门开放、中外联系。 (2)依据材料二“中国与各国立约,所急欲删改者,惟一国倘有利益之事,丙国亦欲同沾利 益”的信息和所学从外国资本主义入侵、民族危机加深以及晚清在外国资本主义入侵下导致 政治、经济以及思想的变化回答。 (3)依据材料一、二以及材料三“故欲致和平之幸福,为伟大之国民,必自尊重国家主义始” 的信息和所学从“国家主义”思想针对国家遭受外来入侵以及当时民族危机日益严重,救亡 图存的时代需要,但要从“国家主义”思想局限性分析回答。 3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荷兰商人资本崛起于波罗的海,成长于地中海,兴盛于海外殖民地。16、17 世 纪,荷兰商人资本逐步主宰了波罗的海的贸易,并使之成为荷兰的“母体贸易”。此后荷兰商 人资本大肆抢占威尼斯、热那亚“富源贸易”市场份额,运用自己的海上优势,逐渐控制了 地中海世界的转运贸易。17 世纪初,荷兰商人紧随葡萄牙、西班牙的海外扩张步伐,在大西 洋和印度洋上开辟新的贸易路线,并先后创建东印度公司、西印度公司,荷兰商业体系扩展 到东西印度,把全球贸易中具有战略意义的物资如白银、香料控制在自己手中。荷兰人发展 出近代的信贷、金融、薄记体系,把阿姆斯特丹建成世界上第一个现代意义的资本市场。到 17 世纪中叶,阿姆斯特丹成为欧洲新的国际转运贸易中心与货币金融中心。 ——摘编自罗翠芳《荷兰商人资本探微一兼谈西欧商人资本》 材料二 1925—1933 年,经上海港完成的外贸进出口货值平均占全国港口的 55%,国内 贸易货值平均占全国港口的 38%。1933 年仅上海 30 人以上的工厂已达 3485 家,占全国 12 个 大城市总数的 36%,资本总值为 19087 万元,占全国 12 个大城市总资本额的 60%。近代上海 确立了其在全国棉纺织业、面粉加工业等多种轻纺工业的统治地位。 ——摘编自张忡礼主编《城市进步、企业发展和中国现代化》(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 17 世纪中叶阿姆斯特丹成为欧洲国际转运贸易中心 与货币金融中心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上海在全国经济格局中的地位。根据材料一、二 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上海和阿姆斯特丹这两座城市的发展所体现的不同时代特征。 【答案】(1)原因:欧洲早期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兴起和发展;新航路的开辟和早期殖民扩张; 荷兰发达的造船业和庞大的商船队;较早确立资本主义制度,经济制度的创新(股份公司、 金融制度),雄厚的商业资本;垄断波罗的海、地中海和大西洋、印度洋贸易;阿姆斯特丹地 理位置优越。 (2)地位:全国经济中心(或“全国工业中心、对外贸易中心”)时代特征:阿姆斯特丹是 欧洲近代早期商业资本的产物,而近代上海是工业资本的产物;阿姆斯特丹反映了资本主义 经济的兴起,而近代上海折射出近代中国经济半殖民、半封建化特征;阿姆斯特丹代表了 17 世纪荷兰的崛起,而近代上海反映了近代中国国家民族的沉沦及近代化的艰难转型 【解析】 【详解】(1)原因:据材料“荷兰商人资本崛起于波罗的海,成长于地中海,兴盛于海外殖 民地。16、17 世纪,荷兰商人资本逐步主宰了波罗的海的贸易,并使之成为荷兰的 ‘母体贸 易’”并结合所学可知,欧洲早期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兴起和发展;新航路的开辟和早期殖民 扩张;荷兰发达的造船业和庞大的商船队;据所学可知,1581 年的尼德兰革命较早确立资本 主义制度,经济制度的创新,雄厚的商业资本;据材料“此后荷兰商人资本大肆抢占威尼斯、 热那亚“富源贸易”市场份额,运用自己的海上优势,逐渐控制了地中海世界的转运贸易” 并结合所学可知,荷兰商人运用自己的海上优势,垄断波罗的海、地中海和大西洋、印度洋 贸易;据材料“到 17 世纪中叶,阿姆斯特丹成为欧洲新的国际转运贸易中心与货币金融中 心。”可知,阿姆斯特丹地理位置优越。 (2)地位:据材料“1925—1933 年,经上海港完成的外贸进出口货值平均占全国港口的 55%,国内贸易货值平均占全国港口的 38%……近代上海确立了其在全国棉纺织业、面粉加工 业等多种轻纺工业的统治地位。”可知,上海成为全国经济中心。时代特征:据材料并结合 所学可从阿姆斯特丹是欧洲近代早期商业资本的产物,而近代上海是工业资本的产物;阿姆 斯特丹反映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兴起,而近代上海折射出近代中国经济半殖民、半封建化特征; 阿姆斯特丹代表了 17 世纪荷兰的崛起,而近代上海反映了近代中国国家民族的沉沦及近代化 的艰难转型等。 3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欧洲 中国 经济 1814 年,史蒂芬孙发明蒸汽机车 1840 年前后英国完成工业革命,成为“世界工 厂”; 19 世纪 70 年代后电力工业开始出现,电灯、电 报等相继问世。 1845 年,英商约翰·柯 拜在广州创办柯拜船坞; 1863 年英国人赫德出任清 政府海关总税务司; 1872 年,李鸿章在上海创办 轮船招商局; 1873 年华侨陈启源在广东 创办继昌隆缫丝厂; 1899 年张謇创办大生纱厂 政治 1832 年英国议会改革; 1861 年俄国废除农奴制; 1871 年巴黎公社成立; 1871 年德意志统一。 1840 年中英鸦片战争 爆发 1842 年《南京条约》签订 1851 年太平天国运动爆发 1856 年英法联合发动第二 次鸦片战争 1895 年康有为等人发起“公 车上书” 19 世纪 思想 文化 19 世纪初,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拜伦完成组 诗《唐璜》; 1848 年《共产党宣言》发表; 1859 年达尔文发表《物种起源》,同年,英国自 由主义大师约翰·穆勒发表《论自由》。 1842 年《海国图志》成 书 1862 年京师同文馆开办 1894 年郑观应编成《盛世危 言》 1897 年严复在天津创办《国闻报》 上表为 19 世纪中国和欧洲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领域发生的部分历史事件。从表中提取两 项或两项以上相互关联的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 史论结合、历史术语运用准确) 【答案】示例一:工业革命引起了中西方历史发生转折性变化。 论述:19 世纪前期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法国等其他欧洲国家的工业革命继之而起。工业 革命在经济上推动西方国家社会生产力迅猛发展,工业资本主义崛起;政治上以英国议会改 革和俄国农奴制改革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运动掀起高潮,资产阶级代议制(民主政 治)不断扩展;思想文化领域出现自由主义、社会主义和浪漫主义思潮,自然科学突飞猛进。 这一切预示资本主义将建立起对整个世界的统治。 另一方面,为了开展工业革命,开辟世界市场,以英国为首的欧洲国家加紧对中国进行殖民 侵略,通过鸦片战争等用武力迫使中国打开国门,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进而造成 东方从属西方的局面。同时,在工业文明冲击下,中国也开始了艰难的近代化历程。但如何 实现近代化,是传统且落后的中国面对的重大课题。 总之,工业革命促进西方资本主义迅速崛起;而封建落后的中国则成为西方侵略对象,落后 于世界潮流,中西方差距逐渐拉大。 示例二:西方列强侵略对近代中国社会带来了双重影响。 一方面,鸦片战争等侵略战争后,列强通过签订不平等条约,使中国国门洞开,列强侵略给 中国带来了巨大的民族伤害,造成政治经济主权丧失,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另一方面,列强侵略在客观上传播了先进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思想观念,推动了中国的近 代化。经济上,外商企业、洋务企业、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相继出现,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 国近代的工业化进程;政治上,以维新派为代表的新的阶级力量崛起,提出建立民主政治要 求并付诸实践,很大程度上冲击了旧有的封建制度和统治秩序;思想文化上,伴随西方思想 涌入,向西方学习成为时代主题。抵抗派“师夷长技以制夷”、洋务派“中体西用”和维新派维新变法的思想在中国近代掀起思想解放的潮流。 尽管如此,西方列强入侵中国的主观目的,是为了自身的殖民利益,而决不是为了传播近代 文明、帮助中国成为独立富强的现代化国家。因此,只有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中国才 能真正走上富强的道路。 【解析】 【详解】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材料涉及到的是世界近代史和中国近代史的内容。可根据材 料“1814 年,史蒂芬孙发明蒸汽车。1840 年前后英国完成工业革命,成为“世界工厂””得 出工业革命开展这一信息,并从工业革命影响的角度去联系中国近代史的相关知识。如工业 革命对中国近代化进程的影响。再结合中国近代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受西方工业革命影 响的史实进行分析即可。 34.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公共卫生就是组织社会共同努力,改善环境卫生条件,预防控制传染病和其他疾病流行, 培养良好卫生习惯和文明生活方式,提供医疗服务,达到预防疾病,促进人民身体健康的目 的。 材料一 公共卫生最早是从英国开始的,是 18 世纪末 19 世纪初西欧社会“启蒙运动、 工业革命的产物”。最初关注的是环境卫生和疫病预防,后来逐步扩展到多个领域,比如卫生 行政、环境卫生、劳动卫生、医疗卫生、妇婴卫生、卫生教育等,几乎包罗了所有与民众生 命健康有关的问题。大体而言,广义上的公共卫生行政事务包括了上水道、下水道、粪尿处 理、道路清扫等环境卫生;医疗设施或对药品进行管理的保健卫生;还包括对卫生的重要性 和方法进行教育的卫生教育以及对各种卫生数据进行统计的卫生统计等。狭义的公共卫生则 指公共卫生行政、环境卫生、卫生防疫及饮食品卫生等。19 世纪前期,英国颁布了第一部《公 共卫生法案》,来应对英国日益严重的环境卫生的困扰。从英国开始,公共卫生立法开始成为 欧美国家和政府的一项重要事项。 ——摘编自王其林《中国近代公共卫生法制研究 1905—1937》 材料二 清末新政中建立起卫生行政制度,并初步形成了卫生法律体系,以 1911 年东北 鼠疫治理为契机,以防疫为主的公共卫生开始从无到有、从地方性立法向国家性立法过渡。 由于社会转型以及政局动荡的深层因素影响,民国初的中央和地方卫生行政机构并不稳定, 曾几度裁撤。即使如此,公共卫生法律的制定与实施仍卓有成效,不仅公共卫生立法的范围 进一步扩大,专业化、技术性规范日益成为公共卫生立法的重点。与清末相比,防疫、医师 登记、环境、饮食、饮水类等公共卫生法规都形成了体系,更重要的是基本勾画出了民国公共卫生法律制度的概貌。 ——摘编自王其林《中国近代公共卫生法制研究 1905—1937》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欧美公共卫生的特点及其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清末、民国公共卫生制度建立的背景和意义。 【答案】(1)特点:最早从英国开始;关注领域广泛,有广义、狭义之分;有立法保障等。 原因:工业革命开展;城市化兴起;公共卫生问题突出;资产阶级代议制形成;工人阶级的 斗争;近代科技的进步。 (2)背景:晚清及民国政府的努力;治理东北鼠疫等公共卫生事件的契机;近代中国社会转 型的需要;借鉴西方公共卫生治理的经验等。 意义:建立卫生行政制度;初步形成卫生法律体系;培养了公共卫生相关人才;加速了近代 社会转型等。 【解析】 【详解】(1)特点:根据材料“公共卫生最早是从英国开始的”可知,欧美公共卫生最早从 英国开始;根据材料“最初关注的是环境卫生和疫病预防,后来逐步扩展到多个领域……几 乎包罗了所有与民众生命健康有关的问题”可知,关注领域广泛,有广义、狭义之分;根据 材料“19 世纪前期,英国颁布了第一部《公共卫生法案》,来应对英国日益严重的环境卫生的 困扰”可知,有立法保障等。 原因:根据材料“是 18 世纪末 19 世纪初西欧社会‘启蒙运动、工业革命的产物’”可知, 欧美公共卫生兴起的原因是工业革命开展;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公共卫生与城市化兴起密切 相关;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公共卫生之所以兴起,原因在于公共卫生问题突出;从政治制度 角度看,公共卫生的兴起得益于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形成和工人阶级的斗争;从技术角度分 析,欧美公共卫生的兴起得益于近代科技的进步。 (2)背景:根据材料“清末新政中建立起卫生行政制度,并初步形成了卫生法律体系”“ 民 国初的中央和地方卫生行政机构并不稳定,曾几度裁撤。即使如此,公共卫生法律的制定与 实施仍卓有成效”可知,清末民国公共卫生制度之所以建立,得益于晚清及民国政府的努力; 根据材料“以 1911 年东北鼠疫治理为契机,以防疫为主的公共卫生开始从无到有、从地方性 立法向国家性立法过渡”可知,治理东北鼠疫等公共卫生事件的契机;从社会转型的角度看, 清末民国公共卫生制度的建立本身是近代中国社会转型的需要;从制度借鉴角度看,清末民 国公共卫生制度的建立离不开对西方公共卫生治理的经验的借鉴。意义:根据材料“清末新政中建立起卫生行政制度,并初步形成了卫生法律体系”可知,建 立卫生行政制度,初步形成卫生法律体系;根据材料“与清末相比,防疫、医师登记、环境、 饮食、饮水类等公共卫生法规都形成了体系”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培养了公共卫生相关人 才,加速了近代社会转型。 35.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公共卫生就是组织社会共同努力,改善环境卫生条件,预防控制传染病和其他疾病流行, 培养良好卫生习惯和文明生活方式,提供医疗服务,达到预防疾病,促进人民身体健康的目 的。 材料一 公共卫生最早是从英国开始的,是 18 世纪末 19 世纪初西欧社会“启蒙运动、 工业革命的产物”。最初关注的是环境卫生和疫病预防,后来逐步扩展到多个领域,比如卫生 行政、环境卫生、劳动卫生、医疗卫生、妇婴卫生、卫生教育等,几乎包罗了所有与民众生 命健康有关的问题。大体而言,广义上的公共卫生行政事务包括了上水道、下水道、粪尿处 理、道路清扫等环境卫生;医疗设施或对药品进行管理的保健卫生;还包括对卫生的重要性 和方法进行教育的卫生教育以及对各种卫生数据进行统计的卫生统计等。狭义的公共卫生则 指公共卫生行政、环境卫生、卫生防疫及饮食品卫生等。19 世纪前期,英国颁布了第一部《公 共卫生法案》,来应对英国日益严重的环境卫生的困扰。从英国开始,公共卫生立法开始成为 欧美国家和政府的一项重要事项。 ——摘编自王其林《中国近代公共卫生法制研究 1905—1937》 材料二 清末新政中建立起卫生行政制度,并初步形成了卫生法律体系,以 1911 年东北 鼠疫治理为契机,以防疫为主的公共卫生开始从无到有、从地方性立法向国家性立法过渡。 由于社会转型以及政局动荡的深层因素影响,民国初的中央和地方卫生行政机构并不稳定, 曾几度裁撤。即使如此,公共卫生法律的制定与实施仍卓有成效,不仅公共卫生立法的范围 进一步扩大,专业化、技术性规范日益成为公共卫生立法的重点。与清末相比,防疫、医师 登记、环境、饮食、饮水类等公共卫生法规都形成了体系,更重要的是基本勾画出了民国公 共卫生法律制度的概貌。 ——摘编自王其林《中国近代公共卫生法制研究 1905—1937》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欧美公共卫生的特点及其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清末、民国公共卫生制度建立的背景和意义。 。【答案】(1)特点:最早从英国开始;关注领域广泛,有广义、狭义之分;有立法保障等。 原因:工业革命开展;城市化兴起;公共卫生问题突出;资产阶级代议制形成;工人阶级的 斗争;近代科技的进步。 (2)背景:晚清及民国政府的努力;治理东北鼠疫等公共卫生事件的契机;近代中国社会转 型的需要;借鉴西方公共卫生治理的经验等。 意义:建立卫生行政制度;初步形成卫生法律体系;培养了公共卫生相关人才;加速了近代 社会转型等。 【解析】 【详解】(1)特点:根据材料“公共卫生最早是从英国开始的”可知,欧美公共卫生最早从 英国开始;根据材料“最初关注的是环境卫生和疫病预防,后来逐步扩展到多个领域……几 乎包罗了所有与民众生命健康有关的问题”可知,关注领域广泛,有广义、狭义之分;根据 材料“19 世纪前期,英国颁布了第一部《公共卫生法案》,来应对英国日益严重的环境卫生的 困扰”可知,有立法保障等。 原因:根据材料“是 18 世纪末 19 世纪初西欧社会‘启蒙运动、工业革命的产物’”可知, 欧美公共卫生兴起的原因是工业革命开展;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公共卫生与城市化兴起密切 相关;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公共卫生之所以兴起,原因在于公共卫生问题突出;从政治制度 角度看,公共卫生的兴起得益于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形成和工人阶级的斗争;从技术角度分 析,欧美公共卫生的兴起得益于近代科技的进步。 (2)背景:根据材料“清末新政中建立起卫生行政制度,并初步形成了卫生法律体系”“ 民 国初的中央和地方卫生行政机构并不稳定,曾几度裁撤。即使如此,公共卫生法律的制定与 实施仍卓有成效”可知,清末民国公共卫生制度之所以建立,得益于晚清及民国政府的努力; 根据材料“以 1911 年东北鼠疫治理为契机,以防疫为主的公共卫生开始从无到有、从地方性 立法向国家性立法过渡”可知,治理东北鼠疫等公共卫生事件的契机;从社会转型的角度看, 清末民国公共卫生制度的建立本身是近代中国社会转型的需要;从制度借鉴角度看,清末民 国公共卫生制度的建立离不开对西方公共卫生治理的经验的借鉴。 意义:根据材料“清末新政中建立起卫生行政制度,并初步形成了卫生法律体系”可知,建 立卫生行政制度,初步形成卫生法律体系;根据材料“与清末相比,防疫、医师登记、环境、 饮食、饮水类等公共卫生法规都形成了体系”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培养了公共卫生相关人 才,加速了近代社会转型。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