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高考语文模拟试卷(三)(Word版含解析)
加入VIP免费下载

2020年高考语文模拟试卷(三)(Word版含解析)

ID:442183

大小:226.09 KB

页数:18页

时间:2020-12-23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2020 年高考语文模拟试卷(三) 测试时间:150 分钟 试卷满分:150 分 一、现代文阅读(36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丝绸之路以丝绸为名,却不以丝绸贸易为限,包含着更丰富的内容,但物质 文化交流是其重要内容,互通有无、利益诉求,让道路穿越沙漠绿洲、跨过崇山 激流,让不同区域、不同语言、不同肤色的人群分享同一品质的物质文明。 丝绸无疑是唐朝与吐蕃物质交流中的代表和大宗。《旧唐书·吐蕃传》记载: “高宗嗣位,授弄赞(松赞干布)为驸马都尉,封西海郡王,赐物二千段。”公元 719 年,“吐蕃遣使求和”,唐玄宗“因赐其束帛,用修前好,以杂彩二千段赐赞 普”(《册府元龟·外臣部·通好》)。这不仅展现了丝绸作为赏赐物的特殊地位,而 且也反映了在吐蕃地方受赐者的身份地位。 茶叶是仅次于丝绸的稀罕之物。藏文史书《汉藏史集》记载了一个美妙传神 的故事,飞鸟衔来树枝,浸泡杯中,为不思饮食的赞普祛除了疾病。赞普叹为神 奇,派人在汉藏交界地区找到了名为茶的植物,饮茶之风在吐蕃渐次兴盛。唐人 李肇《国史补》记载:“常鲁公使西蕃,烹茶帐中。赞普问曰:‘此为何物?’ 鲁公曰:‘涤烦疗渴,所谓茶也。’赞普曰:‘我此亦有。’遂命出之,以指曰: ‘此寿州者,此舒州者,此顾渚者。’”由此可见,该赞普俨然已是一位茶叶鉴 赏专家。此外,唐朝中原地区的瓷器,连同制造工艺也传到吐蕃地区,并形成种 类繁多的系列,乃至地方特色产品,在高原地区的百姓的生产生活中发挥了重要 作用。 从汉藏文资料记载来看,文成公主进藏、唐蕃古道畅通是丝绸、茶叶和瓷器 等中原地区出产的物品进入西藏地区的重要时机,但是,近年来西藏阿里故如甲 木墓地的发现,改变了我们对青藏高原地区丝绸之路的认识。这里发现的属于公 元 3~5 世纪、带有“王侯”铭文和复杂鸟兽图案的丝绸,被认为是迄今为止青藏 高原地区发现的最早丝绸。这里还发现了距今有 1800 年之久的茶叶,以及青铜剑、 漆器、陶器等,这些物品均非青藏高原本地出产,而是来自中原地区,或者与西 北、西南地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人们有理由相信穿越青藏高原地区的丝绸很 早已经出现,并发挥最基本的沟通功能。 通过丝绸之路从唐朝传入吐蕃的不仅有大量物品,还有中原的物种和先进的 生产及工艺技术。吐蕃使者向唐朝请赐蚕种及造酒、碾、硙、纸、墨之匠,均获 得允准。中原地区的菜种和种植技术也随文成公主进藏、唐蕃文化交流传入吐蕃 地区。内地的建筑技术、医学、音乐、绘画等也相继传入吐蕃,持续影响到青藏 高原地区的百姓生活与社会发展进步。 (摘编自张云《吐蕃丝绸之路与文化交流》)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丝绸、茶叶和瓷器等通过丝绸之路从中原传入吐蕃,使人们享受到同一品 质的物质文明。 B.从史料看,中原历代王朝对吐蕃的赏赐很多,不仅有丝绸等物品,还有技 术以及工匠。 C.中原地区的瓷器传入吐蕃后很快融入了当地百姓的生产生活,并形成了自 己的地方特色。 D.西藏阿里故如甲木墓地发现的丝绸等物品,表明丝绸之路早在公元 3 世纪 就已经形成了。 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文意、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认真阅读选项,再 在原文中找到相关信息,认真比较,分析其异同。B 项,“中原历代王朝对吐蕃的 赏赐很多”扩大范围。文中只提及唐朝皇帝赏赐吐蕃,而选项却说“中原历代王 朝”。C 项,条件不充分。原文第三段说的是“中原地区的瓷器,连同制造工艺也 传到吐蕃地区,并形成种类繁多的系列,乃至地方特色产品,在高原地区的百姓 的生产生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只有瓷器传入吐蕃是无法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产 品的,“制造工艺也传到吐蕃地区”是至关重要的条件,不可或缺。D 项,论据 不充分。虽然故如甲木墓地发现了属于公元 3~5 世纪的丝绸,但这并不能说明“丝 绸之路早在公元 3 世纪就已经形成了”。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首段指出丝绸之路不仅有丝绸贸易,还有更丰富的内容,后四段主要以多 物交流予以论证。 B.文章以唐高宗和唐玄宗的事例,论述了吐蕃当时已经成为唐的附属国,两 国关系很融洽。 C.引述《汉藏史集》和李肇《国史补》中的内容,表明当时茶在吐蕃已是极 为重要的物品。 D.文章二、三段主要讲唐蕃之间的物品交流,末段则强调内地的物种、艺术 等也传入了吐蕃。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先切分 各选项内容并进行分析,然后回到文本中,看原文中的论证是否如选项所说,最 后判定选项的正误。B 项,“吐蕃当时已经成为唐的附属国,两国关系很融洽”错, 对事例所证明的论点分析不恰当。文章引述两个皇帝的事例,旨在表明丝绸“是 唐朝与吐蕃物质交流中的代表和大宗”,并非为了论述“吐蕃当时已经成为唐的附 属国,两国关系很融洽”。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人们通过丝绸之路互通有无,在物品与技术的交流中,高原地区百姓的生 活得到改善。 B.如果丝绸不贵重,就不会有作为赏赐物的特殊地位,也无法反映出受赐者 的身份地位。 C.阿里出土的茶叶、青铜剑、陶器等距今有 1800 年之久,可见中原文化很 早就对吐蕃产生影响。 D.文成公主进藏促进了唐与吐蕃的文化交流,从而深远影响了吐蕃的百姓生 活与社会发展。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 仔细分析各选项的推断前提是否正确,再看推断结果是否正确。通过分析可知,C 项,张冠李戴。“出土的茶叶、青铜剑、陶器等距今有 1800 年之久”错误,从文 中可知,距今有 1800 年之久的是茶叶,青铜剑、陶器的距今时间文中并未交代。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材料一 “如果人类无法安全地驾驶,那么就不要人类来干这事儿。”这是 近年来全世界开始兴起的无人驾驶风潮的逻辑。百度、Alphabet 等巨头正在大力投 资研发无人驾驶汽车。 无人车最大的价值就在于更加安全,比如无人驾驶汽车的智能感知车距功能 可提高道路使用效率,同时能够降低人为操作失误,增加驾驶安全系数,有利于 道路通畅。人驾驶汽车,从看到紧急情况到踩下刹车再到刹车发挥作用,平均总 共需要 1.2 秒。而未来无人车有机会在 0.2 秒内紧急制动,这比有人驾驶的平均 1.2 秒快了整整 1 秒,1 秒的时间往往可能是救命的时间。此外,驾驶员的安全视距一 般在 50 米左右,而自动驾驶汽车能实现 200 米以上的超视距扫描观测。更为重要 的是,基于人工智能的无人车不会累、不会受情绪干扰、不会出现酒驾醉驾和开 车时发短信、打电话等问题。无人车也更遵守交通规则,能够提高交通系统的效 率。 (摘编自余建斌《无人驾驶,也许更安全》) 材料二 2014~2019 年中国人工智能产业规模及预测 (资料来源于艾媒咨询 《2017 年中国人工智能产业专题研究报告》) 材料三 随着一些新科技,诸如物联网、机器人技术、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 技术、3D 打印技术、生物科技、神经科技、新材料科技、纳米科技、人工智能、 自动驾驶技术等,在第四次工业革命时代的汇聚融合,人类既为这些科技蕴含的 巨大的变革性力量感到振奋和鼓舞,同时也为人类在自己所创造的技术社会里的 角色、地位和状况有一种混合着现实与想象的担忧、焦虑甚至恐慌。人工智能的 崛起,尤其是 Alpha 系列的人机围棋大战,使得人们对技术的这种复杂心态变得 更加突出和醒目。 当人工智能技术存在缺陷,或者被以不正当目的进行利用时,它会对人类的 个体和社会的不同方面造成威胁或危害。例如,通常的“弱人工智能”系统可能 因程序故障或人的恶意操控而造成导航错误、电网瘫痪、金融市场崩盘等。 而习惯了旧有生活方式的一部分人可能会对人工智能带来的重大变革感到 “不适应”。例如,人工智能造成的“技术性失业”甚至会广泛波及高级智力劳动 者,如翻译、医生、律师等。 随着人机融合技术的发展,人类可以将人工智能嫁接乃至无缝地融合到自身 的自然智能中,实现人机融合的智能。这样,人不再是纯粹自然演化意义上的生 物人,而是一种人机混合物。这会对人类的一整套观念——尤其是伦理的、法律 的、教育的观念——构成威胁。 更严重的威胁是,当通用人工智能完全实现,人工智能体将不仅有与人类一 样的智能系统、情感系统和意志系统,而且在这三个方面都有比人类更强的能力, 因此它们有可能凭借自己的超级能力控制、奴役甚至灭绝人类。 (摘编自李恒威、王昊晟《人工智能距离 “威胁”人类还有多远?》) 4.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2019 年中国人工智能产业规模大约是 2014 年的 7 倍,预计该产业将得到 巨大发展。 B.中国人工智能产业增长率将在 2019 年回落,该产业的发展大致退回到 2017 年的水平。 C.从中国人工智能创业公司的分布看,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成为众多公司的 首选驻地。 D.中国人工智能产业高速发展,但区域发展不平衡,即使是一线城市,其间 也有较大的差异。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该产业的发展大致退回到 2017 年的 水平”错,中国人工智能产业增长率将在 2019 年回落,但产业规模依然增长,增 长率回落不代表该产业的发展会倒退,增长率为负数时才代表产业发展的倒退。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无人车的迅速紧急制动降低了交通事故发生率,无人车更遵守交通规则, 能够提高交通系统的效率。 B.无人车能使人从驾驶中解放出来,获得更舒适的体验,这成为其吸引投资 的主要因素。 C.北京成为中国人工智能创业公司最为集中的城市,这与北京的首都地位是 直接相关的。 D.人工智能可以为人类提供前所未有的便捷、舒适、安全,它的威胁远远小 于它的贡献。 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概括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B 项,“无人车能使……的主要因 素”错,根据材料一可知,无人车吸引投资的主要因素是安全。C 项,“这与北京 的首都地位是直接相关的”错,北京的人工智能创业公司分布比例最高,但材料 并未体现这与北京的首都地位有联系,更遑论“直接相关”。D 项,“它的威胁远 远小于它的贡献”错,人工智能对人类的贡献与威胁共存,材料并未比较孰大孰 小。 6.材料三列举了人工智能可能带来的种种威胁,造成这些威胁的原因是什么? 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6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人工智能自身因素:技术存在缺陷,通用人工智能体动机不良。② 人类方面的因素:使用者动机不良,人工智能会造成“技术性失业”,人机融合对 人类传统观念的威胁。(每点 3 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由材料三中“当人工智能技术 存在缺陷,或者被以不正当目的进行利用时,它会对人类的个体和社会的不同方 面造成威胁或危害”“习惯了旧有生活方式的一部分人可能会对人工智能带来的 重大变革感到‘不适应’。例如,人工智能造成的‘技术性失业’”“当通用人工 智能完全实现……它们有可能凭借自己的超级能力控制、奴役甚至灭绝人类”可 知,人工智能造成威胁的原因有其自身因素:技术存在缺陷,通用人工智能体动 机不良。也有人类方面的因素:使用者动机不良,人工智能会造成“技术性失 业”,人机融合对人类传统观念的威胁。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丢失的身份 王威廉 丢什么都好,就是不要丢掉身份证! 我有段时间就把身份证放在钱包里,和一些乱七八糟的卡放在一起,我为了 生活的方便,因为你根本不知道什么时候就需要身份证了,没有身份证,你将无 法向别人说明你是谁。你所说的话没有身份证的确认只是小丑的谎言。你说得越 多,辩解得越急切,身份证的意义就越突出,这个时候,身份证简直如同救世主 一般了。我把身份证放在钱包里,就是想在这种突然出现的情况下能够获得有力 的突围。但是热情的朋友是不会答应我这么做的,“因为这样太容易丢失了!你 怎么能把身份证和公车卡、打折卡什么的放在一起呢?”我有些支吾了,我说:“都 是一样大小的卡片,放在一起好保管。”这样的回答只会让朋友更加生气,“这 怎么能一样呢?!” 都是一样的卡片,却也是等级化的管制呢。不得已,我只好把身份证放在抽 屉里,还上了锁,以防某只突然出现的老鼠叼走了它。 不过事情变得更加复杂。身份证是安全了,可我的心却悬了起来,我预感到 那种难以辩解的困境迟早就会与我遭遇。果然有一次,我和几位朋友正好路过一 家博物馆,便想进去看看,但是人家问我们要身份证,他们说:“现在博物馆虽 然免费了,但是却一定需要参观者出示身份证。”我和另一个没带身份证的朋友 便被阻隔在了外边,这时我懊悔了起来,一个封存起来的身份证和丢失了的身份 证似乎没什么区别。但我没有放弃对面前困境的反抗,我开始和博物馆门口的工 作人员聊天,希望用花言巧语来软化他们的清规戒律。他们的态度有所软化,但 是身体的姿势却依然牢固,我突然想起钱包里其他的卡片,便掏出自己的名片递 了过去。对方拿着我的名片端详了好久,突然笑了起来,笑得很复杂,难以揣测, 笑完后他竟然放我们进去了,不过他要求我们交一定数额的保证金。因为不是很 贵,我们便也妥协了,顺利地摆脱了身份证缺席的困境。 这件事情的教训是深刻的。即使有时候没有身份证也能办成一些事情,但是 你必须付出额外的代价。一个人的一生假如有了太多额外的代价,那便成了生命 中难以承受之重。生活将变成生铁的枷锁,让你主动伸出脖子,并自己戴好它。 这是一个无底的陷阱。 我在夜深人静的时候,仔细端详着身份证,这个小卡片并不比其他的卡片更 漂亮,相反,那种凸面镜下照出的人脸有着古怪的神情,仿佛是在劫难逃的囚犯。 这也的确诠释了身份证的固有含义。 我的身份证至今未曾丢失,我为此庆幸不已也为此小心翼翼,我觉得最好的 办法便是在一个星期的时间内,奇数的日子带着身份证,而偶数的日子锁好身份 证,这样便能把风险降低到原来的二分之一。若是这样都不能避免一些困境,那 么这就是无法回避的命运了,必须像个有尊严的人那样去面对它。当然,如果发 挥我们的想象力,我们可以预计在不久的未来,身份证肯定会死亡,但它的幽灵 会永生,它会变成电子芯片之类的东西,在你刚刚来到这个世界的瞬间就已经植 入了你的身体内部。 这样一来,身份证便永远和“丢失”脱离了关系,但不得不实话实说:没有 比那更恐怖的事情了。 (节选自 2018 年第 2 期《散文选刊》,有删改) 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为了生活的方便,作者曾经把身份证和其他一些乱七八糟的卡混放在钱包 里,这种做法引起了热情朋友的指责。 B.在朋友的批评下,为了防止身份证丢失,有段时间,作者封存如同救世主 一样的身份证:把身份证锁进抽屉里。 C.作者参观博物馆时未带身份证被拒入内,交保证金后才允许进入。这说明: 只要肯花钱,没有身份证也能办事。 D.本文以作者所见所闻所想为线索,叙写了亲身经历和深刻感受,嘲讽了“认 证不认人”的荒谬现实,发人深省。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筛选信息、理解文本、分析鉴赏艺术特色的能力。C 项,“只 要肯花钱,没有身份证也能办事”在原文中找不到依据,原文只是说“即使有时 候没有身份证也能办成一些事情”,“额外的代价”也不只是花钱。 8.结合文本,分析文中画线句子的含意。(6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丢什么都好,就是不要丢掉身份证!”这句话是行文思路句,贯 串全文,是文章的线索。②没有身份证,你将无法向别人说明你是谁。③你所说 的话没有身份证的确认,别人可能不相信是真的。④没有身份证,迟早会遭遇那 种难以辩解的困境。⑤即使有时候没有身份证也能办成一些事情,但是你必须付 出额外的代价。(每点 2 分,答对任意三点、言之成理即可得满分)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品味散文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 能力。由于“丢什么都好,就是不要丢掉身份证!”这句话位于文首,在结构上 有驾驭全文之势,所以要联系全文来解读。“千万不要丢身份证,丢了身份证会 比丢失其他证件更麻烦”这层意思贯串全文,作者就叙写了一些具体的难以辩解 的困境和遭遇,由此生发了诸多感慨和思考。联系文章主旨与写作目的,弄清其 深层含意。作者想要表达的主旨,就是讽刺“只认证不认人”的那种可笑的、不 合理的社会现实;作者的情感就是“关注人生困境,展现悲悯情怀”。抓住关键词 语“就是不要”的告诫意和言外之意,对其揣测、提炼、概括。进而整理出答案。 9.作者预言,不久的未来,身份证将永远不会“丢失”,这本该是值得庆幸 之事,但为什么又说“没有比那更恐怖的事情了”?请结合文本探究。(6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它的幽灵会永生,会变成电子芯片之类的东西,在你出生时就已经 植入了你的身体内部。②身份证由“后天生成”变成“与生俱来”“生死与共”, 人类将永远无法摆脱它的束缚,所以更加可怕,更加恐怖。③由身份证联想到现 实生活中的其他种种“证件”“证明”“卡”“照”以及各种办证、考证、补证 等不合情理却又真实存在的现象,更觉得恐怖。(每点 2 分,本题属于探究拓展型 问题,只要言之成理即可酌情给分) 解析 本题考查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发掘文学作品意蕴以及对作品进 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审清题干,明确要求。从文本中选取关键 语句,提炼认识与启示;同时借助文本中的相关语句提炼思想,认识体味。文章 倒数第二段说“我们可以预计在不久的未来,身份证肯定会死亡”,结尾却说“没 有比那更恐怖的事情了”,这是因为文中还有这些语句:“但它的幽灵会永生,它 会变成电子芯片之类的东西,在你刚刚来到这个世界的瞬间就已经植入了你的身 体内部。”联系作者的写作意图和自己的阅读体会,从个人角度、社会角度等方 面谈自己的感悟,最后整合、归纳、概括,组织答案要点。 二、古代诗文阅读(34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3 题。 邢峦,字洪宾,河间鄚人也。峦少而好学,负帙寻师,家贫厉节,遂博览书 传。有文才干略,美须髯,姿貌甚伟。州郡表贡,为高祖所知赏,常参座席。高 祖①因行药至司空府南,见峦宅,遣使谓峦曰:“朝行药至此,见卿宅乃住,东望 德馆,情有依然。”峦对曰:“陛下移构中京,方建无穷之业,臣意在与魏升降, 宁容不务永年之宅。”高祖谓司空穆亮、仆射李冲曰:“峦之此言,其意不小。” 有司奏策秀孝,诏曰:“秀、孝殊问,经权异策,邢峦才清,可令策秀。” 世宗初,峦奏曰:“臣闻昔者明王之以德治天下,莫不重粟帛,轻金宝。故 先皇深观古今,去诸奢侈。训朝廷以节俭,示百姓以忧务,日夜孜孜,小大必慎。 逮景明之初,承升平之业,四疆清晏,远迩来同,于是蕃贡继路,商贾交入,诸 所献贸,倍多于常。虽加以节约,犹岁损万计,珍货常有余,国用恒不足。若不 裁其分限,便恐无以支岁。自今非为要须者,请皆不受。”世宗从之。 萧衍②梁秦二州行事夏侯道迁③以汉中内附诏加峦使持节都督征梁汉诸军事假 镇西将军进退征摄得以便宜从事。峦至汉中,白马已西犹未归顺,峦遣宁远将军 杨举等领卒六千讨之。军锋所临,贼皆款附。峦之初至汉中,从容风雅,接豪右 以礼,抚细民以惠。岁余之后,颇因百姓去就,诛灭齐民,藉为奴婢者二百余口, 兼商贩聚敛,清论鄙之。 延昌三年,暴疾卒,年五十一,上下悼惜之。谥曰文定。 (选自《魏书·邢峦传》,有删改) [注] ①高祖:北魏王朝的皇帝元宏。②萧衍:南朝梁武帝,梁朝的建立者。 ③夏侯道迁:人名。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萧衍梁秦二州行事夏侯道迁/以汉中内附/诏加峦使持节都督/征梁汉诸军事 /假镇西将军进退征摄/得以便宜从事 B.萧衍梁秦二州行事/夏侯道迁以汉中内附/诏加峦使持节都督/征梁汉诸军事 /假镇西将军进退征摄/得以便宜从事 C.萧衍梁秦二州行事夏侯道迁以汉中内附/诏加峦使持节/都督征梁汉诸军事/ 假镇西将军/进退征摄/得以便宜从事 D.萧衍梁秦二州行事夏侯道迁以汉中内附/诏加峦使持节都督/征梁汉诸军事/ 假镇西将军/进退征摄/得以便宜从事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梁秦二州行事”为“夏侯道迁”的官职, 二者中间不能断开;且“夏侯道迁”作“以汉中内附”的主语,二者中间也不能 断开,故排除 A、B 两项。“都督”意为“统领”,“征”意为“征讨”,“都督” 与后文“征梁汉诸军事”构成动宾关系,主语为省略的“邢峦”,句子结构完整, “都督”与“征”之间不能断开,排除 D 项,选 C 项。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帙”是包书的套子,一般用布帛制成,古人把一套书叫作“一帙”。“负 帙”即背负书籍,谓游学外地,勤奋读书。 B.“行药”又称“行散”,是魏晋南北朝时士大夫服药养生、药后漫步以散 发药性的一种健康、优雅的生活方式。 C.“秀才”与“孝廉”并称“秀孝”,是汉以来、隋唐以前荐举人才的两种 科目。州举秀才,郡举孝廉。 D.“蕃”是古代对边境少数民族或外国的称呼,“蕃贡”即外国或外族进献 的贡品。“蕃”也通“藩”,如“藩国”。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B 项,“一种健康、 优雅的生活方式”错,魏晋士大夫所服之药为“五石散”,尽管配方不尽相同,但 其药性皆燥热,服后使人全身发热,并产生一种迷惑人心的短期效果,实际上是 一种慢性中毒的表现,许多长期服食者都因中毒而丧命,故唐代孙思邈呼吁世人 “遇此方,即须焚之,勿久留也”。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邢峦少而好学,长而多才,仪表堂堂。州郡上表把他推荐给朝廷,其深受 高祖的赏识,常在高祖身边作陪,宠遇过人。 B.邢峦高屋大宅,行事张扬,颇受猜忌。高祖经过邢宅而心生不满,于是派 使者前往试探,更加坚信他心怀不轨。 C.邢峦才兼文武,见识超群,功勋卓著。他劝谏世宗以德治国、爱民节用, 远赴汉中派军队征讨贼兵,为世宗立下了汗马功劳。 D.邢峦执掌汉中,贪财好货,德行有亏。他诛杀百姓、经商敛财,皆为清正 者所鄙视。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B 项,理解有误。原文 说的是高祖路过邢峦宅院心有所感,派使者告之,邢峦借此明志,被高祖称赞“其 意不小”。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陛下移构中京,方建无穷之业,臣意在与魏升降,宁容不务永年之宅。(5 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逮景明之初,承升平之业,四疆清晏,远迩来同。(5 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陛下迁都中京,正要建立无穷的事业,我决意与魏朝共命运,岂能 不营建牢固的住所。 (2)到景明初年,继承了太平的基业,四方清平安定,远近各国都来朝见。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翻译时要以直译为主,意译为 辅,重点注意句中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固定句式的翻译。此题中应注意 的关键词有:(1)方,正在,将。宁,岂。务,致力,谋求,此处引申为营建。(2) 逮,及,到。升平,太平。清晏,清平安定。迩,近。 参考译文 邢峦,字洪宾,是河间鄚县人。邢峦少年时就爱学习,背着书籍寻找老师, 家中贫困但磨砺意志求学,于是博览经书史传。他富有文采和谋略,胡须很漂亮, 姿态仪表十分俊伟。州郡上表举荐他,被高祖知遇赏识,常在皇帝身边作陪。高 祖因(服药后)散发药性散步到司空府的南面,看见邢峦的住宅,派使者对邢峦说: “早晨我服药后散步到这里,看见你的住宅便停下来,向东望见你的住所,感情 油然而生。”邢峦回答说:“陛下迁都中京,正要建立无穷的事业,我决意与魏 朝共命运,岂能不营建牢固的住所。”高祖对司空穆亮、仆射李冲说:“邢峦这 话,意志不小。”有关部门上奏要对秀才、孝廉进行策试,高祖下诏说:“秀才、 孝廉考问的内容不同,不变经典的内容与灵活的权变方面的内容问答各不一样, 邢峦才学清正,可以让他考核秀才。” 世宗初年,邢峦上奏说:“我听说过去圣明的君王以德行治理天下,无不重 视粮食布帛,轻视金银珠宝。所以先皇洞察古今,除去各种奢侈的物品。他以节 俭教导朝廷百官,以忧心众事为百姓示范,日夜孜孜不倦,大小事情必定慎重处 理。到景明初年,继承了太平的基业,四方清平安定,远近各国都来朝见,于是 藩国贡品不绝于路,商人交相入国,各种朝贡和贸易的物品,比往常倍增。即使 加以节制约束,还是要每年消耗资财数以万计,珍贵的物品常有剩余,而国家的 费用总是不足。如果不裁定限度,就恐怕没有维持一年的费用。(请求)自今以后, 如果不是必要的珍宝,请都不要接受。”世宗听从了他的建议。 萧衍的梁、秦二州主管官吏夏侯道迁献出汉中向魏归附,世宗下诏加授邢峦 使持节、统领征讨梁汉诸军事、代理镇西将军,进军退军、征兵整顿,可以见机 行事。邢峦到汉中,白马以西各地仍没有归附,邢峦派遣宁远将军杨举等人带领 士兵六千人去征讨。军队前锋所到之处,贼兵都诚心归附。邢峦初到汉中时,举 止从容,风度优雅,以礼接待当地豪族,以恩惠安抚百姓。一年多后,稍稍因当 地百姓离开(到别处去),诛杀平民,抄没犯人家属作为奴婢的有二百余人,加上做 生意及聚敛财富,清正者鄙视他。 延昌三年,邢峦暴病而亡,享年五十一岁,全国上下都哀悼痛惜他。邢峦谥 号为文定。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 14~15 题。 回中牡丹为雨所败其二 李商隐 浪笑榴花不及春,先期零落更愁人。 玉盘迸泪伤心数,锦瑟惊弦破梦频。 万里重阴非旧圃,一年生意属流尘。 《前溪》①舞罢君回顾,并觉今朝粉态新。 [注] ①《前溪》是指南朝江南一带流行的一种舞曲。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 分)(  ) A.李商隐遣词用事的才华在本诗中尽显,诗歌颔联选用“玉盘”“锦瑟”两 个意象,使用移情法恰如其分地写出了赏花人的情感。 B.颈联写生长牡丹的园圃万里阴云密布、哀红满地,已非当年的旧圃,一年 的蓬勃生机已付流尘。 C.《前溪》一句,诗人用比拟的手法表现前溪蜿蜒回环,像婀娜舞者看着牡 丹的残花,表现出惜花之情。 D.颔联对仗工整,“迸泪”对“惊弦”、“伤心数”对“破梦频”,强调风雨 摧残牡丹使诗人不禁伤心频数,残梦屡惊。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内容、情感和表达技巧的能力。C.《前溪》指南 朝江南一带流行的一种舞曲,“《前溪》舞罢”是诗人想象牡丹花瓣凋零的情景 如同舞蹈一般。 15.李商隐咏花,以细腻传神、用事不着痕迹著称。结合全诗试分析诗人是 如何咏牡丹的。(6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首联对比起句,拿石榴花作比,仅用“先期零落”交代事由;(1 分)颔 联用“玉盘”“锦瑟”两个意象渲染风雨摧残牡丹的气氛;(1 分)颈联想象牡丹凋 零委地时园圃中的荒凉孤寂,表达赏花人的惜花之情;(2 分)尾联想象花瓣落尽之 日回想今日被雨摧残的花,反而会觉得今日被雨打过的牡丹粉艳非常,进一步表 达惜花之情。诗歌托物言志,牡丹被摧残而衰败,正是诗人自己命运的写照。(2 分)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感情、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诗句 内容去分析诗人的情感。首联写石榴花是为了和牡丹花进行对比,表明石榴花迟 开总比牡丹花早早凋零要好。颔联用“玉盘”“锦瑟”两个意象描写牡丹为雨所 败的情景,雨打牡丹,似迸流伤心之泪,又似锦瑟惊弦,屡惊梦魂,渲染了风雨 摧残牡丹的气氛。颈联“非旧圃”“一年生意属流尘”写环境与牡丹败后情景, 想象牡丹凋零委地时园圃中的荒凉孤寂,表达赏花人的惜花之情。尾联想象花瓣 落尽之日回想今日被雨摧残的花,反而会觉得今日被雨打过的牡丹粉艳非常,进 一步表达惜花之情。同时惜花也是惜己,托物言志,作者由看到花被风雨摧残, 联想到自己未及施展才能即遭打击而沦落的经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老子在《道德经》中说“千里之行”,要“始于足下”,荀子的《劝学》中, 也 有 以 “ 千 里 ” 为 目 标 , 从 反 面 强 调 “ 积 累 ” 重 要 性 的 名 言 : “      ,      。” (2)李白的《蜀道难》中“        ,        ”两句诗运 用“黄鹤”和“猿猱”来进行夸张和侧面烘托,把崇山峻岭、峭壁峻岩间的蜀道 写得惊心动魄,令人望而生畏。 (3) 《 出 师 表 》 中 表 明 作 者 身 为 一 介 布 衣 时 的 志 趣 的 句 子 是 “         ,         ”。 答案 (1)(故)不积跬步 无以至千里 (2)黄鹤之飞尚不得过 猿猱欲度愁攀援 (3)苟全性命于乱世 不求闻达于诸侯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17.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第三次全体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 正案》,这一消息在各大报刊上蜂拥而至。 ②华为手机早已路人皆知,它用起来十分方便,深受广大用户欢迎,销售量 猛增,目前华为已成为国内销售量最大的手机品牌。 ③诗歌是寄托人生情怀最精妙、最灵动的文体。古典诗歌曾经辉煌了千余年, 但现在却失落了曾经至高无上的文体地位。 ④《为学一首示子侄》告诫我们:凡事都要付诸实践,任何宏伟计划和美好 愿望,若无实际行动,都只是空中楼阁。 ⑤高考日渐临近,学子们争分夺秒,计日以待,把所有的时间都变成努力上 进的乐章,以期在六月里蟾宫折桂。 ⑥有中医药专家认为,一些中药的确可能存在毒副作用,这也确实值得警惕, 但不必感到恐慌,更无须因噎废食。 A.①②⑤ B.①③④ C.②⑤⑥ D.③④⑥ 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解答题目,要先思考成语的 意思,再与选项的语境进行对照,判断正确与否。①蜂拥而至:像一窝蜂似的拥 来,形容很多人乱哄哄地向一个地方聚拢。使用对象错误。一般用于形容人,不 能修饰消息。②路人皆知:比喻人所共知的野心。手机是一个客观事物,谈不上 野心,使用对象错误。③至高无上:最高,没有更高的。原句是形容诗歌曾经的 地位,合乎语境。④空中楼阁:指海市蜃楼,多用来比喻虚幻的事物或脱离实际 的理论、计划等。使用正确。⑤计日以待:可以数着日子等待,形容为时不远。 与原句学子们抓紧时间学习的语境不符,望文生义,使用错误。⑥因噎废食:因 为吃饭噎住过,索性连饭也不吃了;比喻因为怕出问题,索性不干。使用正确。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 分)(  ) A.相对于高智商,成功更依赖于坚持、创造力、乐观、自控等因素,这些不 仅仅是性格,同时也是技能,因此是可以训练和学习的。 B.张爱玲这样的作家,在大时代中自我关照,单纯地忠于自己的心和感知, 所以能够在人间烟火中如此遗世独立。 C.供暖的第二天,河北省和辽宁省的部分地区发布空气重污染橙色预警,这 使我们充分认识到雾霾防治工作形势严峻。 D.当下许多“零门槛”的选秀节目,让拥有才华和梦想的普通人都可以展示 自我,也让人深信:平凡人成就自我的关键在于是否相信梦想,相信奇迹。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辨析病句的能力。A 项,语序不当,“因此是可以训练和学 习的”应改为“因此是可以学习和训练的”。C 项,表意不明,“河北省和辽宁省 的部分地区”有歧义。D 项,搭配不当,一面对两面,应删去“是否”。 19.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3 分)(  ) A.昨天晚上我在学校阅览室里丢失了一本《全球通史》,如有拾获,请从速 交还。(寻物启事) B.地震发生以来,本市各界对震灾以后的人民生活十分关心,积极开展赈灾 活动。(广播稿) C.凡参加此次征文活动并获得奖项者,将获得由我社奉赠的一本全注全译的 《古文观止》。(征文通知) D.抱歉,打扰您了!我这次想跟您垂询一下关于如何解压、尽快消除心理阴 影的问题。(新闻采访)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得体的能力。A 项,“请从速交还”语气过于生硬。 B 项,“震灾”和“赈灾”在广播中容易使听众分辨不清;应将“震灾”改为“地 震灾害发生”,将“赈灾”改为“救灾”。C 项,“奉赠”,敬辞,赠送。使用得体。 D 项,“垂询”,敬辞,称别人对自己的询问。用在此处不得体,应改为“咨询”。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 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2 个字。(6 分) 按国际惯例,无糖食品不能含有蔗糖和淀粉糖,但必须含有替代品,如糖醇(包 括木糖醇、山梨醇、麦芽糖醇、甘露醇等)。然而,替代品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并 非绝对安全, ① ,同样会引起血糖的升高。且有些无糖食品的主料是粮谷类, 如无糖汤圆、无糖糕点等, ② 。淀粉属于多糖,在人体中经消化分解成葡萄 糖, ③ ,因此糖尿病患者一定要少吃。 答: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若人体摄入过多 ②淀粉含量很高 ③同样能造成血糖的升高(每处 2 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准确、简明、连贯的能力。这是一道根据文意填空 的题目,答题时要注意前后文的照应,以及语意的提示。根据上文“然而,替代 品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并非绝对安全”及下文可知,假如替代品摄入过多同样会 引起血糖升高,①处可以填入“若人体摄入过多”;根据下文的“淀粉属于多糖” 可知,②处要填入与淀粉有关的内容,再根据下文的“一定要少吃”,可以填入“淀 粉含量很高”;结合上文的“同样会引起血糖的升高”以及下文的“因此糖尿病患 者一定要少吃”可知,③处要填入吃了含过多淀粉的无糖食品造成的结果,可以 填入“同样能造成血糖的升高”。 21.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5 分) 好的文学作品能给人心灵的滋养,因而深受人们喜爱。人们喜爱文学的原因 各不相同,有人因为孤独,有人因为穷困,也有人因为富足。但不可否认的是, 这些人都信仰文学,崇尚真善美,文学必然让所有人变得安贫乐道,富而不骄。 而那些真正爱好文学的人,也是这个世界上最善良的人。在现实中,人们发现了 这种说法非常正确;而那些以文学钻营的人,终将一败涂地,失去人生的根基。 ①文学并不一定让所有人变得安贫乐道,富而不骄。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②真正爱好文学的人,并不一定是这个世界上最善良的人。 ③以文学钻营的人,并不一定会一败涂地,失去人生的根基。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的逻辑推断能力。整段文字强调的是爱好文学的作用, 文段先指出人们爱好文学的不同原因,接着从真正爱好文学和以文学钻营两个方 面论述文学的不同作用。如“必然”一词形成了绝对化的论述,“终将一败涂地, 失去人生的根基”也太武断。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找到文段中比较绝对化的说 法,推断其中是否有以偏概全、武断等逻辑错误,进而仿照例句句式进行修改。 四、写作(60 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 分) 关于“自我”,我们可以听到不同的言论。有人说,“自我”是每个人身上最 真实的东西;有人说,“自我”只是一种幻觉;还有人说,“自我”是一种有待 塑造的东西。按照“成为自我”“实现自我”的说法,“自我”好像是极有价值 的东西;按照“克服自我”“超越自我”的说法,“自我”又好像很没有价值。 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要求:自选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 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 800 字。 [材料解读] 材料是关于“自我”的几种不同说法,准确解读这些说法是立意 的前提。所谓“最真实的东西”,是针对荣耀、夸赞而言的,所有不切实际的东西 都是身外之物,本来的、真实的自己才是“自我”。所谓“幻觉”,是针对人们对 自己的认识而言的,人是复杂的,人们常常被假象蒙蔽,认识到的自我与实际存 在的自我有一定的距离。所谓“有待塑造的东西”,是针对人的成长而言的,成长 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自我扬弃、自我完善的过程。所谓 “成为自我”,对应“最真 实的东西”,要求人们抛弃虚荣,不跟风,不攀比,不为外部环境所左右,做真实 的自己。所谓“实现自我”,是针对理想、目标而言的,好高骛远,空头许诺,都 不能实现真正的自我,只有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把理想变成现实,才能有 真正的自我。所谓“克服自我”和“超越自我”,都是针对成长而言的,克服自我 是超越自我的前提,有克服才能有超越,有超越才能有进步,才能使自己不断强 大起来。 作文立意:①不图虚荣,做真实的自己;②认识自己,定位自己;③认识自 己是智慧的基础;④每一次克制自己,就意味着比以前更强大;⑤脚踏实地才能 实现自我;⑥超越自我才能完善自我;等等。 [佳作展台] 留一只眼睛看自己 希腊古城特尔斐的阿波罗神殿上刻着多句名言,其中流传最广、影响最深, 以至被认为点燃了希腊文明火花的却只有一句,那就是“人啊,认识你自己”。人 类不能双眼只盯着外部世界,而应当留一只眼睛看自己,认真地审视自我,清醒 地认识自我。 留一只眼睛看自己,才能永保清醒的头脑。我们对宏观世界和微观世界的认 知愈来愈深刻,但是我们对人类自身,对作为生命个体的自己却了解甚少。当你 为了风度而故作潇洒,为了成熟而故作深沉,为了迎合他人而人云亦云时,你是 否暗地里想过,我了解自己吗?一时的喝彩,暂时的掌声,容易使人忘了最初的 目标,丧失斗志。留一只眼睛看自己,就是留一点警醒给自己;留一只眼睛看自 己,就是留一盏明灯给自己。 留一只眼睛看自己,才能逐步完善自我。西方谚语说:“人的一半是天使, 一半是魔鬼。”这里说的是人性的复杂。人常常不是败于敌手,而是败于自己, 败于自己的轻狂或无知!不知道“我是谁”,自我排斥、自我不满,或者自我骄傲、 自我膨胀,注定是会失败的。荀子说:“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 过矣。”人的道德情操和知识经验不是上天赋予的,而是在后天的锻炼中形成的。 我们在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必须留一只眼睛看自己,不断地省察自身, 唯有如此,才能摆脱谬误和浅薄,走向完善和强大。 现代社会包罗万象,无奇不有,可悲的是,许多人一生中拥有很多东西,却 唯独没有自己,不知道自己是谁,不了解自己的性格,不知道自己的位置,不明 白自己的责任,不明确自己应该追求什么,不懂得人生的路该怎么走……于是乎, 犹豫,彷徨,苦闷,消极颓废,醉生梦死,宛若行尸走肉。 也许看到别人的问题总比看到自己的问题容易些,也许责怪别人总比检讨自 己来得轻巧些。如今“愤青”日益增多,愤世嫉俗似成时尚,殊不知只拿愤世嫉 俗来代替日参省乎己,对自己的成长是一种莫大的伤害。 留一只眼睛看自己,认真地审视自我,清醒地认识自我,弄清我是谁,才能 有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才能真正有效地追寻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才能有阳光明 媚的生活。 [名师点评] 文章从阿波罗神殿上的名言说起,引出“审视自我、认识自我” 的中心论点;接着以“留一只眼睛看自己,才能永保清醒的头脑”和“留一只眼 睛看自己,才能逐步完善自我”为分论点,从正面阐述中心论点;然后联系社会 现实,从反面说明“审视自我、认识自我”的重要性;最后归结全文,再次点明 中心。文章以“留一只眼睛看自己”为标题,形象地概括文章的中心论点,并以 此为相关段落首句,全文脉络清晰,一目了然。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