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 学年第二学期嘉定区高三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卷
一 积累应用 10 分
1.按要求填空。(5 分)
(1)__________,晋代衣冠成古丘。(李白《登金陵凤凰台》)
(2)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__________,列坐其次。(_____《兰亭集序》)
(3)《荀子•劝学》中指出,蚯蚓虽然身体柔弱,却能“________,_______”是用心专
一的缘故。
2.按要求选择。(5 分)
(1)下列选项中最接近下文主旨的一项是( )(2 分)
坚信一首诗的沉默比所有的扩音器加起来更清晰,比机枪的口才野炮的雄辩更持久。坚信文字的冰库
能冷藏最烫的激情最新鲜的想象。时间,你带得走歌者带不走歌。
A.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 B.屈平词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
C.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D.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2)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语段空白处,语意连贯、顺序合理的一项是( )。(3 分)
原来修练邪派内功的人,功力愈增,危机愈大,到了某一关头,___,___,___,___;
不过,若能冲破此关,武功便可以有登峰造极的希望。(梁羽生《冰河洗剑录》52 回)
①成了废人 ②重则毙命 ③轻则半身不遂 ④便要遭逢“走火入魔”之劫
A. ③①②④ B. ③②④① C. ④②③① D. ④③②①
二 阅读 70 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 3-7 题。(16 分)
文学的隐喻 林 岗
①文学尤其是叙述性的文学,作者虽然可以天马行空神游九霄,但其所叙述都离不开具体的社会时空,
文学究竟是怎样跨越时空传诸无穷的?或者换句话,那些伟大的文学是怎样跨越社会时空被后世读者喜爱
的?这种跨越时空的共鸣现象落实到伟大的作品究竟藏有什么秘密?笔者以为,丰富而深刻的隐喻至关重
要,它是伟大的文学不可缺少的另一项品质,隐喻性的丰富和深刻程度是衡量文本高下的又一个尺度。
②人们通常将隐喻作为文学修辞的手法之一,这当然是正确的,然而远远不足够。好的文本都有似乎
相反的两面性:一面是具体的、形而下的,另一面是普遍的、形而上的,它们完美无缺地融合于文本。这
种两面性,用康德的语言来表达“我们对它们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它们就越是唤起我们内心的惊奇和崇敬之情。”伟大的文本就是这样。
③为行文的方便,以《孔乙己》里面一个细节为例。孔乙己教小跑堂“我”茴香豆的茴字怎么写,小
跑堂一脸不屑,“‘谁要你教,不是草头底下一个来回的回字么?’孔乙己显出极高兴的样子,将两个指
头的长指甲敲着柜台,点头说,‘对呀对呀!……回字有四样写法,你知道么?’”“回字有四样写法”一
句,极其贴切孔乙己的身份、教养、学识,甚至性格,非孔乙己不能说出。这个便是文本的具体、形而下
一面。然而又正是这个具体和形而下的细节,传出了所有不能与时俱进、悖逆潮流,甚至冥顽不化者的神
韵。而这后一面又是普遍的、形而上的文本面相。因为不能与时俱进者、冥顽不化者无代无之,尤其处于
社会急速变迁的世代,于是读者可以从中照见他人,照见自己。《孔乙己》发表于 1919 年,至今将近百
年。那个科举时代造就的具体的孔乙己是死了,然而那个属于一切时代不能与时俱进者的孔乙己还没死。
说实话,每当笔者在讲堂口若悬河叨念着晚清文学如何如何变迁的陈年旧账,对着的却是一片呆若木鸡或
刷屏玩微信的莘莘学子,我就怀疑自己讲的是不是当代版的“回字有四样写法”。台下的学生眼大无神,
他们不正是当年那位咸亨酒店小跑堂的传人么?无心向学,一心等着将来做掌柜。而我念念不忘那些乏人
问津的“学术”,不正是隔代的孔乙己么?不同的是——我只差腿没有打断而已。
④上述讲法或者聊搏一笑,问题是好的文本里具体的、形而下的一面是怎样和普遍的、形而上的一面
联通的?笔者以为,途径就是隐喻。这是一种广义的隐喻,也许作者并没有明确地运用作为修辞手法的隐
喻,但我们可以把文本里的这两层之间的联通,称作隐喻,意在取隐喻由一物通达另一物的修辞关系。叙
述性的文本讲的都是具体的故事,具体的人物,大部分都只有娱乐的价值或文献的价值而不能长久传世,
原因即在于这些文本不能建立这两个叙述层面的隐喻关系,或者两层之间的隐喻关系是生硬的、不高明的。
天才的作家总是在不经意间就在文本的具体的、形而下层与普遍的、形而上层之间搭建了绝妙的隐喻关系。
⑤我们知道,塞万提斯死于 1616 年,而他的不朽之作《堂吉诃德》完成于 1615 年,至今恰好四百
年。四个世纪过去了,应该说里面很多西班牙那个时代的社会生活的细节,已经不是我们文学阅读的兴趣
所在,甚至故事里流露的价值观念也与现今大有出入。塞万提斯笔下的堂吉诃德是位乡村小绅士,然而他
善良,有点追求,被同时代的骑士小说迷了心窍,于是向往起闯荡世界,一心想做名垂千古的游侠骑士。
堂吉诃德异想天开,永远分不清幻想与现实的真实距离。故所闯下的行迹,所行的侠义,所表现的勇武,
滑稽可笑,荒唐不可理喻。他伤痕累累而归,最终在对一生受惑于骑士小说的幡然觉悟中无声无息地死了。
可是我读着读着一个接一个失败得头破血流的故事,忽然有了一种新认识:这写的不就是我自己么?我的
人生,不多多少少都有堂吉诃德“发疯”的影子么?出身也不算高贵,受教育的时候,不知被什么东西蛊
惑,也许是另一种版本的“骑士小说”,也许就是那位自己意中的“杜尔西内娅”,要立一番功业,然后接
着就是滑稽、荒唐、失败。我自问没有做过和堂吉诃德一样滑稽的事儿么?做过。不要以为西班牙在中国
万里之外,又过了整整四个世纪,就不会有堂吉诃德式的荒唐了。未必。
⑥最能体现塞万提斯将隐喻意味用心的,笔者以为是那位神龙见首不见尾的“杜尔西内娅”。他所以
百折不挠屡败屡战,就是一心为了获取这位他见也没见过、甚至一丁点儿具体信息也没有的美人的芳心。
随着情节的推进,“杜尔西内娅”含义丰富了、改变了,她甚至不是一个人物形象,而成了堂吉诃德血脉、
精神、灵魂化身的代称。由于“杜尔西内娅”的照耀,堂吉诃德的滑稽荒唐在娱情悦意之外,充盈着形而
上的意味,被嵌入了隐喻的含义。作为文学形象,堂吉诃德之所以不是“杂牌货色”,很大程度上是因为
塞万提斯天才之笔所创造的这位“美人”。
⑦这部不朽的小说就这样穿越了时空,其中的秘密就在于故事的高度隐喻性,塞万提斯的天才,让一
个十六、十七世纪游侠骑士的滑稽生涯,成为所有不甘就此埋没一生,为了理想为了信念而历尽荒唐和坎
坷的生命的写照。 节选自《什么是伟大的文学》 有删改
3.对第①段画线句的作用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A.这几句话以连续发问的形式强调了作者对相关问题的困惑。B.这三个问句能引起读者兴趣并随作者一起思考该文学问题。
C.这三个问句呈现作者研究伟大文学的秘密包含的两层思路。
D.这几句话开篇以自问自答引出下文作者的观点和阐述内容。
4.根据文意,第④段中的“隐喻”在文中具体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2 分)
5.依据文意做出推断合理的一项是( )。(3 分)
A.非叙述性的文学所叙述的可以离开具体社会时空。
B.衡量文学文本的高下除隐喻性之外还有其他尺度。
C.文学作品的隐喻能够唤起我们内心的惊奇和崇敬。
D.不朽的小说穿越时空的秘密就在于高度的隐喻性。
6.如果用其他文学作品替换文中的《堂吉诃德》,最合适的一项是( )(3 分)
A.《变形记》 B.《套中人》 C.《老人与海》 D.《阿 Q 正传》
7.文中画浪线部分是“我”与文学作品中人物产生对应联系共鸣的事例,前后出现两次,请对其在论述中
的作用加以评析。(5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 8-11 题。(15 分)
咆哮赶海的黄河
①风疾浪高,黄涛怒卷。此番到东营市,在黄河入海口东津渡,我看到了咆哮的黄河。
②本来我们正行驶在一条前无车辆、后亦无车辆的公路上。公路崭新,光滑得如同一块蜿蜒的玻璃板,
伸向无垠的天边。车窗外,右手边是低下去丈高的绿野,茁壮着大片大片即将丰收的玉米,一眼望不到边;
左手边低下处则是浓密得遮住了阳光的行道树,季节正好,每片叶子都绿得像一幅油画,神采飞扬地展示
着北国初秋那敞亮无邪的坦荡。
③我随口夸了一句“这公路真漂亮啊”,马上即有人纠正说“这不是公路,咱们这是行驶在黄河大堤
上呢”。愕然,还没回过神来,突然间,没一点儿思想准备,咆哮的黄河就出现在眼前!
④但见浓重的、土黄色的排浪,就像成群结队的士兵一样,一排紧接着一排,一个紧挨着一个,排排
涌涌,密密匝匝,脚尖踢着脚后跟,急急忙忙地向前滚动着,一个劲儿地往前抢,向前冲,仿佛去抢占生
命攸关的阵地。一边冲锋,一边还在呐喊,射击,有时候不小心跌倒了,打一个旋儿,抹一把血,随即立
刻急骤快跑跟上队伍,继续怒吼,继续咆哮,继续冲锋,奔腾着向前,向前!有时候碰到了什么障碍物,“哗”地炸起一大瀑浪花,发出一声撕天裂地的吼叫,然后顾不上回头看一眼,就又边打边冲,向前,向
前!不由人不联想起草原上掠过的马队,踢踢腾腾,一溜烟就不见了踪影。
⑤别说我这远方来客没见过这阵势,就是当地的作家们,也在发出一声声惊呼。对,完全是野马脱缰,
而且是一群、又一群;是前赴后继,就像要战死沙场似的,那疯狂劲道,真让人目瞪口呆。此前,我曾在
刘家峡看过清澈翠玉、湜湜静水的黄河;在万家灯火的兰州城里,看过宽阔雄壮的大场面黄河;在天设地
造的壶口,看过慷慨激昂的瀑布黄河……但近多年来,一直有声音在嚷嚷:“黄河断流了”“黄河没水
了”,所以给我的印象,黄河已是极度衰弱了,没有了精气神儿,行路已踽踽,全然失去了出发时那冲天
烈火般的激情。特别是行将入海的黄河,应该更是温厚,从容,恬淡,怡然,心态平和,步履缓慢……然
而,然而,真是万万没想到,依然是大河东去,壮怀激烈的奔马群!
⑥两千年前的公元 11 年,这群奔马来过一次,可惜那是一群狂乱的野马,东奔西突,左冲右撞,致
使千里沃野一忽儿就变了色,高山为岸,深谷为陵,等它们发够了飙,已经过去了 59 个春夏秋冬。有一
位叫王景的好官站出来治黄,率百姓修筑了千里长堤,将害水束缚,东引至今天利津城南的千乘河口,算
是写下了一篇“人能胜天”的佳作。无数流民投奔而来,在黄河泥沙托举出来的冲积平原上,面朝黄土背
朝天,筚路蓝缕,开垦家园,一代承接一代,终于争来了“千年安流”的光耀,在一片哀鸿遍野的黄泛地
之上,建起了一派安居乐业的古代黄河三角洲。
⑦然而,“天意从来高难问”。正应了不可抗拒的客观规律,历史的前进,从来也无鲜花铺地、雨露接
风的笔直。1854 年,一群野马又残暴地闯荡来了,不按规矩出牌,不听法律警告,不顾百姓哭嚎,不解东
风意愿,只一味蛮野横行,“黄流直下铁门关,水浅泥深解容颜”,沿海的大部分滩池被洗劫一空,“千年
安流”的古黄河三角洲毁于一旦,东津渡码头的繁盛不再,黄土地上的丰收不再,千帆竞发的胜景不再,
渔浦盐业的福祉不再,一切完败了,曾号称“小天津”、“小济南”的繁华码头,彻底倒退回芦苇萋萋的蛮
荒状态……
⑧黄河其实是很难接近的。它把奔进大海怀抱的入口处,隐藏得很深,很深。我们的汽车开了几个小
时,眼睛都看累了,还只是大片大片的白碱地,除了芦苇,还是芦苇,满目皆是秋黄色的苍凉。我想起前
年在青岛海水稻研发基地,看到亿万人尊敬的袁隆平老院士,正争分夺秒率领团队研发海水稻,如果最终
取得大面积成功,这大片大片的白碱芦苇地,不就都可以变成造福人间的风水宝地了吗——我祈祷!
⑨黄河的代名词就是“不屈”,就是“刚烈”,就是“奔腾向前”,就是“百折不挠”。我傍着咆哮的黄
河,进入了高台村。桀骜不驯的黄河时不时地就会闹上一顿脾气,1855 年的大河决之后,洪水肆虐,溃口
林立, 一年数决,民不聊生,反反复复折腾,过七八年就来一次,直到 2013 年,暴躁的黄河还又一次放
出几匹野马,把高台村的房屋毁塌了大半。按照利津县政府的思路,干脆把堤外的村庄全部搬进堤内吧,
百姓就安全了。故土难离,不愿抛家别舍迁走的乡亲们,把房地基加高、再加高,用石头垒严实、再严实,
并在房屋周围留出低矮的泄洪道。于是,村庄里就又呈现出“春在溪头荠菜花”的祥和景象。
⑩我信步走进一个庄户院子,非常原始的三间大瓦房,这是中国北方农村最平凡的房子。不过在这个
庄户院里,还是看到了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元素:一辆蓝色皮卡已经是辆旧车了,上面溅满了泥点子,
显然对家庭的贡献不小。还有一辆红色轿车,像旧时王谢堂前的燕子一样,飞入了这个寻常农户家。
(11)今年台风频仍,第 17 号台风是一匹叫 “利奇”的野马,从遥远的浙江温岭一路北上,铁蹄踏
踏,风嘶雷吼,刚刚掠过此地……抬望眼,透过日影斑驳的树荫,可隐隐约约看到高高的黄河大堤,像长
城一样稳稳地安卧在头顶上,蜿蜒成一条巨龙。侧耳听,隐隐传来黄河的涛声。 “黄河之水天上来”,然
而如此大气磅礴的黄河的确有着它的千万张面孔和万千种姿势,认准目标不回头,奔腾到海力不休,于排
浪中听惊雷,雄震广宇四海愁,这亦是相当震撼的傲世独绝。
(12)2019 年金秋,我心心念念来看黄河入海,风高浪快,黄水桀骜,平生第一次见到了咆哮赶海的
黄河,大开了胸襟。 选自《文汇笔会》 有删改8.第④段与第⑤段都是描写黄河,写法不同,请结合具体内容比较赏析。(4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第⑥段在全文构思中有重要作用,请加以分析。(4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有人认为第⑧段画线句联想牵强,建议删去,你认同吗?请说说你的看法。(3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评析本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意义。(4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第 12-14 题。(8 分)
晓行巴峡 唐·王维
际晓投巴峡, 馀春忆帝京。 晴江一女浣,朝日众鸡鸣。
水国舟中市,山桥树杪①行。登高万井②出,眺迥二流明。
人作殊方语, 莺为故国声。 赖多山水趣,稍解别离情。
注释:①树杪:树梢。②井:即市井,村落;万井指千家万户。
12.这首诗共有几联对仗?正确的一项是( )(1 分)
A.三联 B.四联 C.五联 D.六联
13.关于本诗以下评价不恰当的一项是( )(2 分)
A. 词句清丽 B 景象开阔 C 情理交融 D 体物精细
14.扣住尾联“山水趣”赏析诗歌二至五联的妙处。(5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阅读下文,完成第 15-20 题。(19 分)
①曾公亮,字明仲,泉州晋江人。举进士甲科,知会稽县。民田镜湖旁,每患湖溢。公亮立斗门,
泄水入曹娥江,民受其利。以端明殿学士知郑州,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囊中物移
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之者廋耳索之果然。
②公亮明练文法,更践久,习知朝廷台阁典宪,首相韩琦每咨访焉。仁宗末年,琦请建储①,与公亮
等共定大议。密州民田产银,或盗取之,大理当以强。公亮曰:“此禁物也,取之虽强,与盗物民家有间
矣。”固争之,遂下有司议,比劫禁物法,盗得不死。
③契丹纵人渔界河,又数通盐舟,吏不敢禁,皆谓:与之校,且生事。公亮言:“萌芽不禁,后将奈
何?雄州②赵滋勇而有谋,可任也。”使谕以指意,边害讫息。英宗即位,加中书侍郎兼礼部尚书,寻加
户部尚书。帝不豫,辽使至不能见,命公亮宴于馆,使者不肯赴。公亮质之曰:“锡宴不赴,是不虔君命
也。人主有疾,而必使亲临,处之安乎?”使者即就席。
④熙宁三年,拜司空兼侍中,河阳三城节度使,明年,起判永兴军。居一岁,还京师。旋以太傅致仕
③。元丰元年卒,年八十。帝临哭,辍朝三日。
⑤公亮方厚庄重,沉深周密,平居谨绳墨,蹈规矩;然性吝啬,殖货至巨万。初荐王安石,及同辅政,
知上方向之,阴为子孙计,凡更张庶事,一切听顺,而外若不与之者。常遣子孝宽参其谋,至上前略无所
异,于是帝益信任安石。安石德其助己,故引擢孝宽至枢密以报之。苏轼尝从容责公亮不能救正,世讥其
持禄固宠云。
(节选自《宋史•曾公亮传》)
注释:①储:指皇储,继承皇位的人。②雄州:北宋时期宋与契丹边境接壤的边关重镇。③致仕:交
还官职。古代官员正常退休叫作“致仕”。
15.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2 分)
(1) 习知朝廷台阁典宪( ) (2) 寻加户部尚书( )
16.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2 分)
(1) 比劫禁物法( ) A.并列 B.接近 C.比照 D.等同
(2)帝不豫( ) A.快乐 B.安适 C.预先 D.同“与”参与
17. 用“/”为第①段画线部分断句,合理的一项是( )(3 分)
A. 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之者
廋耳/索之/果然
B. 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之者
廋耳/索之/果然
C. 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之者廋耳/索之/果然
D. /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之者
廋耳/索之/果然
18.把第④段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5 分)
初荐王安石,及同辅政,知上方向之,阴为子孙计,凡更张庶事,一切听顺,而外若不与之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分析第③段画线部分描述“吏”的作用。(3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联系全文,分析结尾第⑤段的写作意图。(4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阅读下文,完成第 21-24 题。(12 分
庐山草堂记 [唐] 白居易
①匡庐奇秀,甲天下山。山北峰曰香炉峰,北寺曰遗爱寺。介峰寺间,其境胜绝,又甲庐山。元和十
一年秋,太原人白乐天见而爱之,若远行客过故乡,恋恋不能去。 面峰腋寺,作为草堂。
②明年春,草堂成。三间两柱,二室四牖,广袤丰杀,一称心力。洞北户,来阴风,防徂暑也;敞南
甍, 纳阳日,虞祁寒也。木斫而已,不加丹;墙圬而已,不加白。砌阶用石,幂窗用纸,竹帘纻帏,率称
是焉。堂中设木榻四,素屏二,漆琴一张,儒、道、佛书各三两卷。
③乐天既来为主,仰观山,俯听泉,旁睨竹树云石,自辰及酉,应接不暇。俄而物诱气随,外适内和。
一宿体宁,再宿心恬,三宿后颓然嗒然,不知其然而然。
④自问其故,答曰:是居也,前有平地,轮广十丈;中有平台,半平地;台南有方池,倍平台。环池多
山竹野卉,池中生白莲、白鱼。又南抵石涧,夹涧有古松、老杉,大仅十人围,高不知几百尺。修柯戛云,
低枝拂潭,如幢竖,如盖张,如龙蛇走。松下多灌丛,萝茑叶蔓,骈织承翳,日月光不到地,盛夏风气如
八九月时。下铺白石,为出入道。堂北五步,据层崖积石,嵌空垤堄,杂木异草,盖覆其上。绿阴蒙蒙,
朱实离离,不识其名,四时一色。又有飞泉、植茗,就以烹燀,好事者见,可以销永日。堂东有瀑布,水
悬三尺,泻阶隅,落石渠,昏晓如练色,夜中如环佩琴筑声。堂西倚北崖右趾,以剖竹架空,引崖上泉,
脉分线悬,自檐注砌,累累如贯珠,霏微如雨露,滴沥飘洒,随风远去。其四傍耳目杖屦可及者,春有锦
绣谷花,夏有石门涧云,秋有虎溪月,冬有炉峰雪。阴晴显晦,昏旦含吐,千变万状,不可殚纪,覙缕①
而言,故云甲庐山者。噫!凡人丰一屋,华一箦,而起居其间,尚不免有骄稳之态。今我为是物主,物至
致知,各以类至,又安得不外适内和,体宁心恬哉?昔永、远、宗、雷②辈十八人,同入此山,老死不返,
去我千载,我知其心以是哉!
⑤矧予自思:从幼迨老,若白屋,若朱门,凡所止,虽一日二日,辄覆篑土为台,聚拳石为山,环斗
水为池,其喜山水,病癖如此。一旦蹇剥,来佐江郡。郡守以优容而抚我,庐山以灵胜待我,是天与我时,地与我所,卒获所好,又何以求焉?尚以冗员所羁,余累未尽,或往或来,未遑宁处。待予异时弟妹婚嫁
毕,司马岁秩③满,出处行止,得以自遂,则必左手引妻子,右手抱琴书,终老于斯,以成就我平生之志。
清泉白石,实闻此言!
⑥时三月二十七日始居新堂;四月九日与河南元集虚、范阳张允中、南阳张深之、东西二林寺长老凑
公、朗满、晦、坚等凡二十二人,具斋施茶果以落之,因为《草堂记》。 (选自《白氏长庆集》)
注释:①覙缕:语言委曲详尽而有条理,这里指“概括”。②永、远、宗、雷:指东晋高僧慧永、慧
远兄弟和著名隐士宗炳、雷次宗等人。③元和十年(公元 815 年),白居易因“越职言事”被贬江州司马。
岁秩:规定的任职年限,犹任期。
21.可填入第①段方框处的虚词是( )。(1 分)
A.因 B.而 C.其 D.则
22.第②段画线句数量词很有表现力,请加以赏析。(4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对第④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 分)
A.第④段以空间方位转换交代了草堂由来、位置、南北东西的环境景物。
B.第④段细致铺叙描写了方池平台、山竹野卉、飞泉悬瀑、杂木异草等。
C.第④段生动展示草堂景色四季早晚阴晴显晦变化,声色兼具气象万千。
D.第④段用“故云甲庐山者”收束写景,转入议论,表达迷恋不返之情。
24. 《庐山草堂记》与《琵琶行》都创作于作者贬官期间,但是抒发的情感不尽相同,耐人寻味。联系全
文及作者经历,对此加以比较分析。(5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 写作 70 分
25.作文:
村里有个放羊娃想捉弄大家,对着山下喊"狼来了!狼来了!救命啊!"农夫们放下手中农活,冲上山
救他,发现受骗了,都很生气;放羊娃捉弄大家两次以后,农夫们都不相信他了。有一天,狼真的来了,
放羊娃大喊“狼真的来了!救命啊!”没有人相信,最后,放羊娃的许多羊被狼咬死了。
这个古老的故事对今天的人们辨别事情真伪有很多启发。 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上述材料的思考和感悟。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 800 字。解析版
一、1.【解析】
故答案为:
(1)吴宫花草埋幽径 (重点字:幽)
(2)引以为流觞曲水 王羲之 (重点字:觞)
(3)上食埃土,下饮黄泉(重点字:埃)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考查分直接性默写和理解性默写两种类型。解答
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答题时看
清题目要求,写错字或漏字添字均不能得分。
《劝学》理解性默写
1.人们常说,活到老,学到老,荀子《劝学》篇中的学不可以已这句话印证了这句话。
2.韩愈《师说》中“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这句话与荀子《劝学》中的“青,
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观点相同。
3.荀子在《劝学》中说,君子需要通过广泛学习来提升自己的两个句子是:君子博学而日参省
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4.《劝学》开篇就提出了全文的中心论点,即“学不可以已”。在后面又阐明了学习要持之以
恒的句子是: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5.强调君子并非有何差异,只是善于借助外力的一句: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2.(1) 【答案】B
【解析】
本题可根据选项表达的意旨与余光中《青青边愁》的意旨是否相同进行判断,“时间,你带得走
歌者不走歌”,强调了优秀的作品可以千古流芳,提示本段文字的中心是诗歌具有超越时空的价
值。
A.“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我怜惜的并不是歌者内心的苦楚,而是能够听懂歌者内心苦
楚的人太少了。两句诗发出了知音难觅的感叹。不符合题意。
B.“屈平词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当初楚王的楼阁亭台已经成为了一片废墟,而屈原的
诗词却如日月高悬,经历了时间的考验,表达了“精神不灭,物质易朽”的主旨。
C.“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诗可以激发情志,可以观察社会,可以交往朋友,
可以怨刺不平。这是对诗歌社会作用最高度的赞颂。不符合题意。
D.“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这是称赞李白的才华,表达了对他的深厚友谊,也流露出对
统治者不公平对待李白这样一位奇才的不满。不符合题意。
故选:B。
本题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要结合诗中的关键句。
对于诗歌情感内容题,一般的考查方向有二,一是考查情感的体现方式,二是考查情感的内容。
一般答题的时候,尽量两者都涉及。对于情感的把握,可以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
这类似的情感;可以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可以从作者
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可以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
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可以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
可以从用典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含蓄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故考生在答题的时候,应先借助题干明确考查的是哪个方面的内容,有无暗示。比如本诗,考生可以结合诗
歌的作者以及诗歌的内容分析其中蕴含的情感以及表现情感的方式。
(2)【答案】C
【解析】
该段文字介绍修练邪派内功的人的利弊。通读句子可知,④是总写,①②③分别介绍“轻重情
况”。故此排除 A、B 选项。其中②说的是“重”,③①说的是“轻”,所以③①排在一起,排
除 D 选项。
故选:C。
该题考查排序,高考能力层级为:E.排序题可以先把握基本内容,然后初步分层归类,再进行
连缀排序,最后检查调整,确定顺序,排除法是一种很好的选择办法。
排序类试题要求考生在注意语言表达的整体性、连贯性原则以外,还要多角度地寻找解决问题的
切入口。对语句排序试题一般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揣摩语段的整体意义,理清选项内容所
提供的信息和表达内容的主旨。2.分析选项内容与整体语段的语境联系。3.进行对比分析,排
除干扰项。该类试题几个选项在语句的数量或内容上基本相同,只是顺序不同,或者语句的语调
点不同,选择时,找准选项的相异点,以此为突破口,选出最恰当的一项。4.通读语段,看看
整个语段衔接是否紧凑合理。
二
(一)【解析】
3.A.“强调了作者对相关问题的困惑”错误,结合下文“笔者以为,丰富而深刻的隐喻至关重
要,它是伟大的文学不可缺少的另一项品质,隐喻性的丰富和深刻程度是衡量文本高下的又一个
尺度”可知作者对这些问题有自己的答案。
4.“隐喻”在文中的含义可以结合“问题是好的文本里具体的、形而下的一面是怎样和普遍的、
形而上的一面联通的”概括得出。
5.A.“可以离开具体社会时空”错误,原文为“但其所叙述都离不开具体的社会时空”。
C.“唤起我们内心的惊奇和崇敬”是有条件的,原文为“我们对它们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
它们就越是唤起我们内心的惊奇和崇敬之情”。D.“就在于高度的隐喻性”表述明显绝对化。
故选:B。
6.文中列举《堂吉诃德》的例子,讲述了“发疯”的堂吉诃德的闯下的行迹,与《老人与海》中
拥有“超人”的品质,泰然自若地接受失败,沉着勇敢地面对死亡的圣地亚哥相类似。故选:C。
7.第三段划线句子讲述了“我”自我感觉与孔乙己有相似之处,突出了“读者可以从中照见他人,
照见自己”,突出了优秀作品可以跨越时代的特点。第五段表达了“我”在读《堂吉诃德》时想
到自己的人生经历其实也是在失败中前行。从而证明了作者“天才的作家总是在不经意间就在文
本的具体的、形而下层与普遍的、形而上层之间搭建了绝妙的隐喻关系”的观点。
答案:
3.A
4.叙述性文学作品中具体的形而下的故事或形象与它指向的普遍的形而上的意义之间的联通(关
系)
5.B
6.C
7.第 3 段画线部分,以“我”从《孔乙己》中照见自己,证明“孔乙己”愚顽不化,不能与时俱进的形象具有跨越时代形而上的普遍意义。第 5 段以“我”对应唐吉诃德的人生,证明天才作家
不经意间能让人物形象跨越时间、空间、地域文化,唐吉坷德隐喻普通人普遍的荒唐失败的人生
状态。两处事例都证明了优秀的文学能在文本具体的、形而下层与普遍的、形而上层之间搭建绝
妙的隐喻关系。两个例子都是作者的切身体会,代入有亲切感,深入浅出,便于读者理解领会作
者观点及核心概念。
3.本题考查对语段作用的把握能力。本题结合文本具体分析,运用排除法加以判断即可。
4.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基本能力。对句子的理解
更多的时候,要善于抓住句中的关键词语,结合上下文段、手法,挖掘出它们的语境意义。
5.本题考查概括、分析材料内容的能力,答题时找出选项对应的原文,然后比较得出正误。
6.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此类题要求学生在理解文章大意的基础上,能快速找出文
章中的相关句子,得出正确结论。
7.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先明确自己的看法,然后结合着文本
的具体内容分析即可。
“规范作答”不能忘记的三个原则:
(1)答案在文中(直接来源于文中或从文中提炼);
(2)选择并重组文中关键词句(注意原文表述角度与设问角度是否一致);
(3)分点分条作答。
(二)
【答案】8.第④段是正面描写,直接描写黄河的颜色“浓重的、土黄色的排浪”、形态“就像成
群结队的士兵一样,一排紧接着一排,一个紧挨着一个,排排涌涌,密密匝匝”,动作“一个劲
儿地往前抢,向前冲”,声音“一边冲锋,一边还在呐喊,射击”“,继续怒吼,继续咆哮”
“发出一声撕天裂地的吼叫”,多感官综合描写,写出黄河波涛汹涌的气势;并通过士兵、马队
的比喻和拟人生发,展现出黄河不畏艰险奋勇向前的不屈形象;
第⑤段重在侧面烘托,以“当地的作家们,也在发出一声声惊呼”“让人目瞪口呆”的人物反应
衬托黄河激烈壮观带来的震撼;对比手法,“我曾在刘家峡看过清澈翠玉、湜湜静水的黄河;在
万家灯火的兰州城里,看过宽阔雄壮的大场面黄河;在天设地造的壶口,看过慷慨激昂的瀑布黄
河”,联想起从前看到的黄河景象,以及自己想象中“黄河已是极度衰弱了,没有了精气神儿,
行路已踽踽,全然失去了出发时那冲天烈火般的激情”,用以衬托眼前的黄河“依然是大河东去,
壮怀激烈的奔马群”的情景。两段视角变化,从全方位不同角度描写了黄河,且符合认知事物的
一般规律。
9.第六段在结构上承上启下;“两千年前的公元 11 年,这群奔马来过一次,可惜那是一群狂乱
的野马”承接上文作者看到的黄河入海时宛如“壮怀激烈的奔马群”的描写;引起下文“可惜那
是一群狂乱的野马,东奔西突,左冲右撞,致使千里沃野一忽儿就变了色,高山为岸,深谷为陵”
以及后文黄河“1854 年,一群野马又残暴地闯荡来了,不按规矩出牌,不听法律警告,不顾百姓
哭嚎,不解东风意愿,只一味蛮野横行”“桀骜不驯的黄河时不时地就会闹上一顿脾气,1855 年
的大河决之后,洪水肆虐,溃口林立,一年数决,民不聊生,反反复复折腾,过七八年就来一次,
直到 2013 年,暴躁的黄河还又一次放出几匹野马,把高台村的房屋毁塌了大半”在历史上多次
泛滥的事实,从而为后文描写人们治理黄河成功,过着幸福的生活作铺垫;同时从描写角度来说,
从眼前真实的黄河过渡到对历史上黄河以及人们为治理黄河而付出的种种努力,写出人们与黄河
之间相互依存,又相互抗争的关系,引出主旨。
10.本题开放式作答,可任选其中一个观点作答。一般来说最好遵循原作思路,认为合理,作者
面对黄河的野性狂暴和历史上人们一次次与黄河抗争的事实,联想起袁隆平研究海水稻,其实也
是人对自然的一种抗争,符合情理;如认为不合理,则分析对袁隆平的这段描写与文章主题关联
性不足,即可。
11.文中描写了“咆哮的黄河”,如“一群狂乱的野马”的黄河,以及黄河在历史上既哺育了我们文明,又曾给我们带来多次灾难的事实,赞美了黄河不屈的精神,也赞美了人民始终与黄河相
处共生,始终不曾放弃家园的精神;最后三段描写农家小院的幸福生活,更是表达了作者对黄河
沿岸百姓如今生活幸福的喜悦欣慰之情。通过人们治理黄河的种种经验,也启示我们面对自然要
有不屈的抗争精神和用科技来战胜自然,安居乐业的智慧。
答案:
8.第④段调动多种感官正面描写眼前黄河,运用比喻、比拟,士兵、马队形象统摄全段,突出黄
河浪涛汹涌、气势恢弘,赋予黄河以激烈不屈的人格形象。第⑤段以黄河奔腾激烈给观者带来的
强烈震撼,以及以刘家峡、兰州、壶口各地黄河以及黄河断流、入海口想像等,侧面表现黄河;
两段描写视角变化自然,符合事物认知的过程规律。
9.全文围绕黄河的野性、泛滥与治理的历史与现状展开构思。第六段内容承接前几段野马般奔腾
咆哮的黄河,引出下文黄河历史上多次泛滥、三角洲毁于一旦的历史事实,也为结尾部分落笔赞
美高台村百姓安居乐业等蓄势。第六段由眼前黄河转入历史上的黄河,从对自然黄河景象的描写
转入人与黄河抗争、依存、守护的关系描写,是叙事内容、描写视角转换、引出主旨的关键。
10.①画线部分联想到研究海水稻的袁隆平,内容符合人类与自然抗争改变自然\人定胜天的文意
主线。联想合理、自然,不必删去。
②画线部分联想到水稻科学家袁隆平,突出袁隆平争分夺秒的科研精神,联想的相关性不足,主
旨情感脱离文意主脉,可以删去。
11.答案示例:本文描写了黄河多种面目,赞美了黄河及黄河百姓与黄河相处共生不断抗争的精
神,对今天黄河百姓安定富足的生活状态表达由衷的欣慰。面对自然,人类必须了解自然规律,
相信“人定胜天”,用智慧修筑“河堤”,”才能安居乐业。文章对我们理解如何与自然和谐共
生很有启示作用。
【解析】
8.本题考查文本内容及艺术特色分析鉴赏。主要是文意、主旨、情感、人物的心理表述不当。赏
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错误选项一般都是不会引起争议的硬伤。
9.本题考查分析语段的作用,首先明确语段的内容,然后从结构和内容的角度分析,结构上注意
伏笔、照应、铺垫等,内容注意主旨的体现,和其它语段的关系。还要注意语段所处的位置,如
开头注意铺垫、引起下文、统领全文、奠定情感基调、引起阅读兴趣等,中间注意承上启下,结
尾注意点明深化主旨等。
10.本题考查学生理解重要语句的作用的能力。在分析句子的作用时,应明确句子的作用包含内
容上的作用和结构的作用两个部分。句子在结构上的作用常见的有以下 5 种:①总领下文;②承
上启下(过渡);③总结全文;④为后文作铺垫;⑤照应。内容上作用应是:交代环境背景,奠
定感情基调;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或人物形象;(含蓄)点明中心,深化主题;引人深思,给人
启示。
11.本题考查概括文章的主旨,注意联系文章的内容,散文的特征是形散而神聚,首先要对相对
散乱的形式进行整理,最后归纳到一点,可先对文章进行简单的段落划分,看文章都描述了哪些
事情或景物,分析写这些的目的是什么,然后找到文章的神,文章的神一般集中在开头、结尾和
中间行文中表情达意的句子中,找到这些就找到神。
如何把握主旨
1.从重点语段上找突破;(1)抓标题与文体;(2)抓“文眼”;(3)抓对全篇有概括性的句、
段;(4)抓文中表现作者情感的议论、抒情性的句、段;
2.从写作材料(题材)上看作者用什么来表达感情,以此来把握文章的主旨;(1)借景抒情,
通过对所写景物的分析去体味作者的感情;(2)寓情于物(托物言志),通过对所写之物的分
析去体味作者的感情;(3)借事抒情,通过对所写之事的分析去体味作者的感情;
3.从写作背景及作者的思想发展上来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解析】(1)本诗除了最后一联“赖多山水趣,稍解别离情”不对仗之外,其余五联都对仗,故选 C。
(2)D.“体物精细”评价不恰当,本诗写景并不细腻,描述景物多是从大处着笔,没有见到细
腻的笔触。
(3)“山水趣”三个字总领全篇,本诗主要描写的就是山水情趣。第二联“晴江一女浣,朝日
众鸡鸣”写的是天气晴朗,江边有女子在洗衣服,公鸡打鸣,调动了视觉与听觉感官,既有写人,
也有写禽,富有自然与生活情趣。接下来“水国舟中市,山桥树杪行”则展现了地域所独有的
“风光”,大家在船上做生意,山间桥上人如在树梢走行,展现了山水之乡独有的风情。“登高
万井出,眺迥二流明”,视野开阔,登上高处见到密集的村落,远望二流明莹。“人作殊方语,
莺为故国声”,这里的人口音与家乡人不同,但黄莺的叫声倒是与家乡的黄莺鸣叫声一样,诗人
思乡之情引发的伤感稍微得到了缓解。
答案:
12.C
13.D
14.答案示例 1:“山水趣”是全诗写景写人的总括。二至五联诗人选择了富有巴峡地区山水特点
的景物(意象)人情逐一描绘,景物具有典型的江山之乡的地域特色;以异乡人新奇视角赋予景
物以特殊的美感;描写调动视觉、声觉,视角高低俯仰远近,富于变化;将自然景物与人的活动
交融,山水人情,浑然一体,充满了情趣。
答案示例 2:山水之趣统摄全篇。晴江浣女、朝日鸡鸣,是即目所见眼前之景,有人有禽,视觉
声觉,富有山乡生活情趣;水国舟市、桥过树梢,视线由水上到山上,高低俯仰变化之间写出山
水之乡集市风情及奇幻景观;登高万井、眺迥二流,写出了立足点变化,视野开阔,意境宏远;
人作殊语,莺为故声,人声与鸟声的对比,不同的方言俚俗,相同的莺啼鸟叫,写出漂泊异乡之
人的独特体验。 译文:
拂晓时分直向巴峡而去,春日将尽使我思念京城。
江色晴明有位女子浣洗,旭日初升群鸡竞相啼鸣。
水边城市人在船上做生意,山间桥上人如在树梢走行。
登上高处万家井邑出现,眺望远处阆白二流明莹。
人们都说着异乡的方言,黄莺却啼着故里的声音。
幸赖自己深知山水情趣,稍可排解离乡背井愁情。
赏析:
此诗描写了巴峡周围的景色和风土人情。词句清丽,景象雄伟。开头点明时间和地
点,说在暮春的黎明作者行经巴峡,心中却思念着遥远的京城。接着写诗人沿途所见所闻,清江
边有浣衣的少女,朝阳里传来一片鸡鸣。江面上舟船聚拢,水上人家的集市已经开始了;遥望江
岸远山,山桥竟横跨在树梢之上。有人认为“万井”是指千泉万涓,而不是指千家万户。因为以
巴峡的地势,不可能像平原一样聚居很多人家。也有道理,可备一说。然而这些美丽的景象并不
能让诗人欢快起来,因为身在异乡,难免有思乡之愁。尤其是听到人们说着异乡方言,莺啼还是
故乡声音的时候。诗人最后说,幸得山水有许多的意趣,才能稍稍缓解他的离别之情。
从格律上说此诗是一首五言排律,中间几联在形式上都是对仗,在内容上都是写景,
很有特色。作者既好山水,自然善于捕捉异地的自然景物、风俗民情等特殊的美感。“晴江一女
浣”、“水国舟中市”等句子,写出了作者即目所得的优美风光。水国舟市,道尽水乡的独特风
貌;桥过树梢,极写山乡的奇幻景观。“登高万井出,眺迥二流明”,使人视野开阔,诗歌意境
也随之宏远。不同的方言俚俗,相同的莺啼鸟叫,写尽在外流浪漂泊异乡人的思念之情。此地虽
有山水情趣,也只能稍事排解离别之情、思念之苦。虽然有淡淡的离乡之愁,但总的说来,全诗
所表现出来的情绪并不消沉。
1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音韵结构的基本能力。 解答时要明确对仗的含义,对仗是指按照字
音的平仄和字义的虚实做成对偶的语句。 13.本题考查对诗歌评价鉴赏能力。解答时要理解诗歌内容,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侧重于把
握诗歌流露的情感特质,从而把握其风格特点。
14.本题考查赏析写景诗句,分析其使用的手法的能力。先要准确地理解诗句,再分析景物的特
点,分析使用了怎样特殊的手法,并分析其表达效果和传达的感情。
如何鉴赏诗歌:
(一)关注标题,明确内容和情感
标题是解读诗歌内容和形式的关键。因为诗歌的标题一般交代时间、地点、人物、情感倾向等,
可以揭示思想内容,可以让人明了是哪一类诗歌,进而明了全诗的结构及表现手法等,便于快速
理解诗歌。
(二)关注作者,知人论世多关联
读诗讲究“知人论世”,所以,一定要重视诗歌的作者。要尽量了解作者的身世、所处的时代特
点,及创作倾向、主要内容、作品风格特点等。
(三)关注注释隐含意
高考所选诗歌大多附有注释。注释或解释疑难词语、地名,帮助考生读懂诗句;或介绍写作背景,
暗示诗歌的思想主题;或介绍相关诗句,帮助考生理解诗歌用典或意境;或介绍作者,暗示诗歌
的思想情感或写作风格。
(四)关注意象寄托意
意象是诗人思想感情的寄托,古人写诗喜欢用一些意象传达大致相同的思想感情。
(五)关注关键词句情感意
关键词主要是名词、动词、形容词,它们通常体现诗人思想情感或暗示主旨。情感往往体现在只
言片语上,要善于把握这样的词句,借此领悟情感。
【解析】
15.①熟悉;译文:熟悉懂得了朝廷台阁的规章。②不久;译文:不久兼任户部尚书。
16.①C.译文:比照抢劫盗窃财物的法律。②B.译文:仁宗身体不适。
17. “他境”作“窜”的宾语,中间不应断开,排除 AC;“橐中物”作“亡”的宾语,在其后断
开,排除 D。
译文:治理政事有才能因而声名在外,盗贼全部逃窜到其他州县,以至于晚上不用关闭大门。曾
经有过客丢失橐中财物,发布文书诘查盗贼,曾公亮上报:“我所辖境不窝藏盗贼,恐怕是同行
的人隐藏起来了吧。”进行搜查,果然如此。
故选:B。
18.荐:推荐;及:等到;方向:正偏向着;阴:暗中;凡:大凡;更张:改革变革;外:对外,
在表面上;与:参与。
译文:曾公亮起初推荐王安石,等到和他一起辅政,才察知神宗正袒护王安石,曾公亮暗中替子
孙谋划,大凡变革改革等诸多事,都听从王安石,可是对外表面上好像没有参与一样。
19.此处通过“吏不敢禁”,认为“与之校,且生事”来与曾公亮作对比,突出曾公亮敢言敢为,
“萌芽不禁,后将奈何?雄州赵滋勇而有谋,可任也”,识别人才,雷厉风行,“使谕以指意,
边害讫息”,最终的结果则证明了他的英明果断,能力强。
20 第五段综合写了他的品德,既有“方厚庄重,沉深周密,平居谨绳墨,蹈规矩”的好评价,也
有“性吝啬,殖货至巨万”“阴为子孙计,凡更张庶事,一切听顺,而外若不与之者”等不太光
明的行为,更有“苏轼尝从容责公亮不能救正,世讥其持禄固宠云”的议论,叙议结合,让人物
形象更真实全面,也更符合人性的复杂,体现出史书“不溢美,不隐恶”,如实记录的传统。
答案:
15.①熟悉;②不久。
16.①C.②B。
17.B。 18.曾公亮起初推荐王安石,等到和他一起辅政,才察知神宗正袒护王安石,曾公亮暗中替子孙
谋划,大凡变革改革等诸多事,都听从王安石,可是对外表面上好像没有参与一样。
19.通过描写“吏”不敢禁止契丹人越界捕鱼、贩盐的无能怕事,反衬曾公亮果敢有为、断事英
明,能力强。
20.第⑤段叙议结合交代了曾公亮的私德表现。从全文看,补叙部分使人物形象更加真实、完整
全面,显示了史传作者如实记录不为尊者讳的史学态度。
参考译文:
曾公亮字明仲,泉州晋江人。考中为进士甲科,知会稽县。老百姓在镜湖旁种田,
常常担心镜湖泛滥。曾公亮设置斗门,将湖水泄入曹娥江,老百姓享受到他的好处。曾公亮以端
明殿学士的身主政郑州,治理政事有才能因而声名在外,盗贼全部逃窜到其他州县,以至于晚上
不用关闭大门。曾经有过客丢失橐中财物,发布文书诘查盗贼,曾公亮上报:“我所辖境不窝藏
盗贼,恐怕是同行的人隐藏起来了吧。”进行搜查,果然如此。
曾公亮熟习写文章的章法,任职以后,熟悉懂得了朝廷台阁的规章,首相韩琦经常
咨询访问他。仁宗末年,韩琦请求设置皇储,与曾公亮等共同商定大计。密州民田盛产银子,有
人偷取银子,大理寺把他们当作强盗。曾公亮说:“这是禁物,偷取银子虽然是强盗行为,与从
百姓家中盗取财物有区别。”为此事坚持展开争论,于是皇帝就下达给有司议论,比照抢劫盗窃
财物的法律,这个强盗得以不被判死刑。
契丹指使人在界河捕鱼,又多次开通盐船,官吏不敢禁止,都说:和他们较量,将
要生事。曾公亮说:“刚开始时不禁止,以后将怎么办呢?雄州赵滋勇敢有计谋,能够胜任。”
皇上派使者告诉赵滋,边境祸害终于平息了。英宗即位,曾公亮任中书侍郎兼礼部尚书,不久兼
任户部尚书。仁宗身体不适,辽国使者到来不能接见,让曾公亮在馆中设宴,使者不愿赴宴。曾
公亮质问使者说:“赐宴不到场,这是对君主命令的不敬。君主有病,却一定要他亲临宴会,做
这样的事能心安吗?”使者于是赴宴。
熙宁三年,曾公亮被授职司空兼侍中、河阳三城节度使、集禧观使。第二年,被起
用管理永兴军。任职一年,回到京师,很快就在太傅任上退休。元丰元年(1078),去世,终年
八十岁。神宗临丧哭泣,停止上朝三天。
曾公亮端庄忠厚深沉,办事细致周密,平时谨守礼仪,遵守规矩,但性情吝啬,积
累财富达巨万。曾公亮起初推荐王安石,到和他一起辅政,才察知神宗正袒护王安石,曾公亮暗
中替子孙谋划,大凡改变行事计划,都听从王安石,但表面上好像没有参与一样。曾公亮派遣他
的儿子曾孝宽为其谋划,到神宗面前陈述与王安石没有什么差别,这样神宗更加信任王安石。王
安石为了感激他帮助自己,因而引见提拔曾孝宽到枢密院来报答他。苏轼曾从容地责备曾公亮不
能纠正弊病,世人讥讽他保持禄位加固宠幸。
15.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和在文中含义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考生平时注意积累、识
记,再结合原文语言环境来推断词语的含义和用法。
16.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和在文中含义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考生平时注意积累、识
记,再结合原文语言环境来推断词语的含义和用法。
17.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能力。可借助标志词“云”“曰”、人名官名地名等,熟练掌握文言句
式、文学常识,进行断句。
18.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注重文言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的积累,了解并掌握常
见的文言特殊句式,掌握文言文翻译的技巧。
19.本题主要考查文本内容理解与分析及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需要在语境中理
解句子。无论何种句子,都不能脱离语境去理解,要注意作者的基本观点和感情倾向。要做到
“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
20.本题主要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及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
此类试题,需要理解语段的意思。对句子中难懂的地方,应该前后推导,认真理解。文言文翻译记清两原则,一是直译为主,字字落实。所谓“直译”就是字字落实,不可凭大意去
翻译。所谓“字字落实”,就是在翻译时,要将文言语句中的每个字都落实到译文中去,这是文
言文翻译的最基本的要求。“直译为主”是文言文翻译最基本的方法,也是保证达到“字字落实”
这一基本要求的最佳方法。“直译为主”是说对于大多数句子、大多数词语,可以采取直接翻译
的方式来进行。二是意译为辅,文句通顺。所谓“意译为辅”就是在难以直译或直译后难以表达
原文意蕴的时候,酌情采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文句通顺是语言表达的一般要求,凡是语言表达
都必须遵从。考生一定要养成推敲语句的习惯。翻译成现代汉语以后一定要读一读,看看是否通
顺、流畅。如果不通顺、不流畅,就要对它进行修改、润色,适当地进行意译。
【解析】
21.前文“白乐天见而爱之,若远行客过故乡,恋恋不能去”是后文“面峰腋寺,作为草堂”的
原因,故选:A。
22. “三间两柱,二室四牖”,准确地写了房屋的格局;“堂中设木榻四,素屏二,漆琴一张,
儒、道、佛书各三两卷”则写了室内陈设,体现出格局与陈设的简洁大方,雅致的特色;这样写
有助于表现草堂主人的人物形象,有着率真朴实的审美趣味。语言形式与其简洁的陈设内容一致,
更能文如其人。
23.A.“以空间方位转换交代了草堂由来、位置”错误,这段话没有交代“由来”。
24.《琵琶行》中,作者感到“同是天涯沦落人”,可见他是借琵琶女有高超才艺却沦落江湖来
抒发自己被贬官的痛苦落魄之情;而本文则借营造草堂来抒发自己对自然山水的喜爱之情,从草
堂的环境优美“白乐天见而爱之”,草堂的陈设简洁“堂中设木榻四,素屏二,漆琴一张,儒、
道、佛书各三两卷”,居住在草堂的感受“一宿体宁,再宿心恬,三宿后颓然嗒然,不知其然而
然”等可见,作者在本文中有一种追求自然超脱的安宁之感,“待予异时弟妹婚嫁毕,司马岁秩
满,出处行止,得以自遂,则必左手引妻子,右手抱琴书,终老于斯,以成就我平生之志”可见,
有渴望回归山水书画质朴生活的希望,而对自己遭贬的情形一带而过,表面并无自伤落魄之意。
答案:
21.A。
22.数量词清晰描述了草堂的整体格局及内部陈设,准确表现草堂的简单\朴素\古雅,体现草堂
主人率真朴实的审美趣味,语言形式与表达的内容高度一致。
23.A。
24.《琵琶行》借琵琶女身世表达无辜遭弃、落魄自伤、沦落天涯、同命相怜之情。《庐山草堂
记》在对草堂景色、陈设的描写中表达了对自然的喜爱,表达外适内和、体宁心恬的喜悦,以及
厌倦公务渴望回归山水书画生活的愿望。《庐》大段景物描写,对遭贬自伤一带而过,表面并无
自伤落魄之意。《庐》文在叙事描写中寄予的情感更加复杂、多元、幽微,耐人寻味。
译文:
庐山非常秀丽,列天下众山之最。山的北峰,叫做香炉峰;香炉峰的北面有一座寺,
叫做遗爱寺;介于香炉峰与遗爱寺之间,那地方最美,又是庐山之最。元和十一年的秋天,太原
人白乐天一见就爱上他了,就像远行的游子路过故乡一样,眷恋沉迷、依依不舍而不忍离去,于
是就对着香炉峰,傍着遗爱寺,盖了一间草堂。
第二年春天,草堂落成了。三间屋子,两根楹柱;两个卧房,四扇窗子;(屋子的)
面积宽度和长度,体积高低和大小,全都合于心意,适于财力。打开北面的小门,让阵阵凉风吹
进来,可以躲避酷暑;敞开南边的天窗,纳入温暖的阳光,又可以防御寒气。屋子里设有木制椅
榻四张,白色屏风两座,还有上过漆的古琴一张,儒、道、释书籍,各有几本。
乐天我已来到这里当主人翁,仰观山色,俯听泉声,靠着(草堂)斜看这里的竹、
树、云、石,从早到晚,应接不暇。看了一会儿,禁不住美景这般的诱惑,整个人的精神就随之而潜移默化了,外在也安适,内心更和乐。只要住一夜,身体就十分安宁,住两夜更感到心情恬
适,住三个晚上以后,身心舒畅,物我两忘的样子,而跟万物融合无间。也不知道为什么会这样。
自己探问其中的原因,自己回答道:这座草堂,前面有平地约十丈宽广;中间又有
平台,面积约是平地的一半;平台的南边有方形的池子,池子的面积约是平台的两倍。池子四周
有很多山竹、野花,池里长满了白莲、白鱼。再往南走,就到一个石涧,石涧两旁长有古松、老
杉,树的腰身几乎都要十个人才抱得住,树的高度不知几百尺,修长的树枝触摸着白云,低垂的
枝条轻拂着潭水。像旌旗般地直立着,像雨伞般地张开着,像龙蛇游走着。古松下多灌木丛,茑
萝枝叶蔓生,交错遮荫,使得日光月华都无法照射到地面。盛夏时的气候像八九月(秋凉)时节。
地下铺着白石,作为出入的道路。草堂北边五步远的地方,盘踞着层崖、积石,其间嵌着土堆和
矮墙,各种树木、奇花异草覆盖在上面,绿色的枝叶繁密迷蒙,红色的果实多得分披四垂,说不
出他们的名字,四季都是这样。又有天上飞落的泉水,就地种植的茶树,可以直接用来煮水泡茶,
爱好风雅之事的人看到,还可以用来快乐地度过一整天!春天有锦绣山谷中的繁花;夏天有石门
涧里的皓云;秋天有虎溪的明月;冬天有炉峰的白雪。不管是晴天的明亮、阴天的晦暗之景,或
是晨昏的含蕴、吐露之姿,真是千变万化,无法全部记下、详细描写,所以说这里的景色是庐山
中最美的啊!唉!一般人只要装潢了一个房间,拥有一张华丽的席子,然后生活在当中,尚且免
不了有骄傲满足的样子。如今我已成了这些东西的主人,外物到了我跟前,求得我的感知,它们
又按类别前来,我又怎能不外在安适、内在和乐,身体安宁、心情恬适呢?当年东晋高僧慧永、
慧远、居士宗炳、雷次宗等十八人,一起住入此山,(他们)直到老死也都不肯离开,(他们)
虽然距离我很久远,我因为这个了解他们(至老不返)的心情啦!
更何况我又想:我从小到老,像白色的茅屋,像朱色的大门(代指宅院),凡是
居住的,即使住一天两天,我总是要搬倒个几畚箕的泥土来做个台子,聚集一些卵石来筑座假山,
再环绕个小小的水池,我喜好山水,像这样成了“病”和癖好。忽然有一天命运不顺,我被贬来
辅佐江州。郡守用宽厚的心来抚慰我,庐山以他灵秀的美景对待我,这是上天赐给了我(最好的)
时机、大地送给我(最好的)处所,我终于能得到自己所喜好的东西,又还有什么好苛求呢?
(目前)还因为被小官俗事牵绊着,有家庭拖累尚未解脱,有时来回夺走,而不能真正安处于此。
等到有一天,弟妹各自成家了,官职期制届满了,一切的进退取舍得以由我作主成全时,我就一
定左手牵着老伴和孩子,右手抱着古琴与书本,终老在此,来成就我一辈子的心愿。清泉和白石,
你们都听清这些话吧!
三月二十七日才居住进新堂;四月九日与河南元集虚、范阳张允中、南阳张深之、
东西二林寺长老凑公、朗满、晦、坚等总共二十二人,准备斋饭茶果来庆祝它的落成,于是写下
了这篇《草堂记》。
21.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辨析,注意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重点记忆考纲规定的 18 个文言虚词
的用法和意义,还要重点记忆课本中的经典例句。
22.本题考查赏析文言文语言的能力。赏析语言可以从五方面考虑:①语句的含意和作用。②语
言的特点。一般从准确简洁、清新明快、生动形象、浅显质朴等方面思考。③语言的风格。有幽
默、辛辣、自然和谐、含蓄、深刻等。④语言的技巧。多从修辞角度思考。⑤语言的作用。表达
了什么意义,有何表达效果,在结构和内容上有什么作用。
2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内容分析和概括的能力。对于古代诗文的阅读对应到文言文内容理解
题主要有两点要求:一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二是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
24.该题考查学生文言要点归纳概括能力。首先要仔细审题,明确题干概括的内容方向,然后通
读原文,整体感知,确定答题区间,理解后加以归纳,分点概括。概括的时侯注意用词要准确。
虚词的辨析方法如下:
一、关注词性差异。
二、把握位置不同。很多虚词的用法和意义都会随其在句中位置的改变而改变,明确这一点,不
仅能在学习的时候做到纲举目张,事半功倍,答题时也能给我们提供一个更为清晰而高效的思路。
三、理解用法本质。应该说大多数虚词的用法都是比较容易理解的,只要多积累,多总结,熟练
掌握并不难,但对其中一些虚词的重要用法,如果没有准确、深刻的认识,只看表象而抓不住其
本质特征,便很容易在做题时丢分。
四、结合具体语境。考试答题时,面对试卷中陌生的语段,我们一定要根据“词不离句、句不离
段”的原则,结合具体语境,在准确理解句意的基础上判断相应虚词的用法和意义,切不可机械、
盲目。
25. 【答案】
让真相跑赢谣言
“你一定不知道”“大真相”“大揭秘”……相信我们每个人都见过带这些字眼的新闻,也对其
中有理有据的内容感到好奇。可我们在面对这些并不了解的“事实”时,可曾想过这所谓的真相,
却是另一个谎言?
近几年来,随着社会进入自媒体时代,人们每天接收到的信息可谓爆炸性的。
这对于我们而言,既有信息福利,也有因虚假信息而带来的麻烦。真实与谎言交织,善意与良知
缺失,新闻、娱乐等媒体被推到了风口浪尖处。
而就在今年,虚假信息的浪潮一波接一波:大凉山的孩子十年没吃过肉?事
实却是那里的孩子全都能吃上营养餐;演员乔任梁被虐待致死?事实上他是因抑郁症而自杀的;
日本核电站核泄漏,吃盐能防止核辐射?根本是危言耸听!……原本的真实,在信息传播过程中,
一点点地被添油加醋,一点点地被谣言扼杀扭曲,这时谣言的恶劣影响已近覆水难收了。
传播谣言的始作俑者固然可恨,可我们更多时候竟也成为其帮凶,为“假真
相”推波助澜。人总有猎奇心理,迫使他们去了解、传播未知的事物。以讹传讹,辗转无穷,谣
言不胫而走,“假”变“真”,猛于虎矣。
“见未真,勿轻言;知为的,勿轻传。”对于对应的人、事、物,如果我们只是一个无知者,那
么就应保持一个局外人的身份,不知、不言,不随意应和大众言论,以免增强错误的舆论煽动力;
而知情者,则需要站出来,引导正确的舆论。正如鲁迅先生所写的那个铁笼一样,现代社会更需
要一个个振臂高呼者站出来,言其所知,揭露事实,让真相跑在谣言前面。
在童话中,说谎的匹诺曹鼻子会变长,而同样的,在现实中,说谎造谣者也
应受到相应的惩罚。法律的空白给谣言的扩散提供了可乘之机。新的传播环境下,东窗事发后才
采取处理已然不可取,应对质疑的声音及时作出回应,对其主动说、尽快说、如实说,让真相挤
压谣言的生存空间,让谣言“见光死”。
谣言是一支凭着推测、猜疑和臆度吹响的笛子,那么真相应做那双折断笛子
的大手。让真相跑赢谣言,我们需要作俑者知错而退,不知者闭口缄默,知者言其所知,智者振
臂高呼,监督者有所作为,那么“假真相”也就不攻自破了。
【解析】
材料第一段讲述“狼来了”的故事,相信所有同学都是耳熟能详的,从小被家长们以此故事来告
诫:撒谎的后果很严重,做人要讲诚信。第二段才是最重要的,命题人通过导语给出思考的路径:
对辨别事情真伪的启发。值得注意的是,命题人没有围绕诚信进行道德品质的拷问,探讨的范围
不是如何做人,而是把目标指向事件,探讨如何做事。这是审题的难度所在,看不到这一点,就
会写出偏题的作文。句中的“今天”限定了考生写作的语境是当今时代。本题不仅考查了对材料
的阅读是否仔细,还考查了学生们是否能胸怀天下、心系苍生,关心当下的国计民生问题,而不
只是一心专读圣贤书,两耳不闻窗外事。
参考立意:
正确面对“吹哨人”;
谣言止于智者。
行文结构:这篇材料作文可以采用“引议提联结”的结构去写作。首先引述材料内容,注意不要全文照抄,而是有选择地摘录、概括;其次,对材料中不信网络谣言和相信祖国和科研团队的做
法进行简单的评价,并简述原因。再次是提出自己的观点,接下来对自己的观点进行充分的论证。
论证的层次要清晰,论据要充分,循序渐进;还可以采用对比论证的手法,谎言使文章更有说服
力;再联系实际,谈一谈在如今的信息时代,我们应该如何甄别、如何追求真相、如何信任国家;
最后收敛全篇,总结全文,强调自己的观点,要对论述的问题有所深化,并且要注意回扣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