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 届高三下学期 5 月调研
语文试题
全卷满分 150 分,考试用时 150 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时,务必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及草稿纸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共 36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中国古代儒家对道德情感的培养有很多深刻的论述,孟子便对道德情感,尤
其是恻隐之心做了细致的阐述。他认为人皆有恻隐之心,并以“孺子将入于井”为例,
说明任何一个路遇此事的人都会对将要掉入井里的孩子产生同情,这种同情并非
为了结交孩子父母,也不是为了邀誉于乡党朋友。由此看来,恻隐之心是纯然的
善,是无条件地具有道德价值的。
这意味着,儒家学者不会同意卢梭的认为同情心源自爱的观点。按儒家的观
点,恻隐与自爱截然不同,两者之间没有因果或源流的关系。恻隐固然也需要对
自身感受的关切,因为恻隐之心是经由的痛苦而感知他人的痛苦,但用自爱却无
法解释一个人为什么一定要从自己推及他人,同情他人的痛苦,更无法解释那种
自我奉献的意愿和行为。
那么,恻隐是人类道德的源头吗?概括地讲,可以这么说,但还需要做些具体
分析。完整意义上的道德包括三种现象—一道德心理、道德行为、道德知识。对
道德心理而言,恻隐之心无疑是其原始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并推动着其扩展和
深化;对道德行为而言,恻隐只是一种最初的动力,且不一定是最主要的动力;对
于道德知识来说,恻隐则是形成它们的最原始也最微弱的动力,必须经过理性的
中介才能起作用。恻隐之心是道德最初的涓涓细流,虽不汹涌澎湃,但却源源不
断。人类历史上虽不乏以所谓“原则”“主义”扼制甚至消灭恻隐之心的企图,但最终都归于失败。在一个基本的底饯上,我们甚至可以说恻隐之心绝对无误。“原则”“主
义”可能会出错,会忘记生命的根本,而恻隐之心对待生命的基本状态却不会出错,
它是人类道德乃至全部文明的最后一道防线。如果连这一防线也守不住,如果人
类连起码的恻隐之心也丧失殆尽,那就很难想象人类会成为什么样子。当然,从
另一方西看,作为源头,恻隐之心还有必要发展,它不能满足和停留于自身。它
最主要的发展当然是和理性结合,使单鈍个人主观的恻隐之心转向普遍客观的道
德理性,使人治转向法治。
在当今的社会,理性规则、道德义务都是必要的,但规则和义务并不是道德
的全部,道德并不仅仅是规则和义务的普遍履行,我们还需要人与人之间的一种
深厚同情。它会让规则与义务不至于硬化干枯,会提醒我们道德与生命的深刻联
系。道德也会与时俱进,只要人类还有恻隐之心,我们就可以对它的变化基本放
心。
(摘编自何怀宏《道德情感》)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恻隐之心让我们同情他人的苦难并做出超越功利、舍己为人的道德行为
B. 儒家认为恻隐与自爱不同,两者虽都关注自身感受,但它们之间并无必然联系。
C. 侧隐对道德心理、道德行为、道德知识的推动作用呈逐渐减弱的趋势。
D. 恻隐是人类抵御不道德行为的最后一道防线,守住它就守住了人之为人的底线。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孟子以“孺子将入于井”为例,证明恻隐是纯粹的善,无条件地具有道德价值。
B. 阐述道德这一概念,是讨论“恻隐是人类道德的源头吗”这一问题的重要前提。
C. 恻隐之心绝对无误是基于它对待生命的基本态度而言的,否则就不一定能成立。
D. 文章主要按照提出论題、辨析概念、分析作用意义这一基本逻辑对恻隐之心展
开论述。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恻隐会推己及人,同情他人的痛苫,因此从人类生存的角度看,侧隐比自爱更
重要。
B. 仅有恻隐之心是不够的,如果它不能朝向道德理性发展,其意义就会打折扣。
C. 如果社会的治理者只是从恻隐之心出发施政,那么这种治理方式只能算是人治。D. 只有保持恻隐之心,道德规范才会具有人性的温度,道德的演化才不会违背人
性。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 7~9 小题。
材料一:
山西汾阳贾家庄首届吕梁文学季,聚焦“从乡村出发的写作”主题,力求通过“返乡”
和“书写”的互动,为现实实践提供思想资源与启示。随着乡村变革日益走向城乡交
融发展阶段,乡村世界在新时代重焕生机和活力。与当前的火热现实生活相比,一些
“返乡体”作品显得单薄和狭窄,仅仅沦为无力的“一声叹息”,或流于“空山”“留守”模
式的套路化、标签式描摹,缺乏处理新经验、呼应新时代的能力。如果不能在更广
阔的社会背景下考量乡土经验,作家很容易就在转型期失去最佳的观察和创作视角。
(摘编自文汇网)
材料二:
(数据来源:光明网)
被称为“返乡体”的知识分子返乡主题文章在各大媒体获得居高不下的关注度。
这一互联网时代的产物,与其用“真实”形容这些文章内容,不妨说“返乡体”涉及的话
题让公众的参与感更强——农村人和农村出身的学生都是农村问题的利益相关人,
农村也是很多定居城市的人的乡愁。农村社会通常被当作中国的缩影,所以对农村、
农民的讨论常作为对中国问题讨论的替代。学者孔德继认为部分文章存在闭门创
作、立场先行、将乡村问题化和缺乏历史感等问题。他将“返乡体”置于社会变迁的
背景下进行分析,从知识分子处境转变的角度探讨“返乡体”文章的生成逻輯。作者
认为,近年来的社会阶层国化加速,通过知识和学历改变命运越来越难,恰是返乡知
识分子的共同遭遇和重要的社会背景,既塑造着乡村,也催生了被边缘化的返乡知
识精英们的写作实践。
(摘编自孔德继《“知识精英”的处境与“返乡体”的生成》)
材料三:“返乡体”的创作主体是青年学者、媒体从业者、大学生,他们回到阔别许久的家
乡,生发近乡情怯的乡愁,再自然不过。调查和访谈当然有技巧,但首先还是一个融入
的姿态问题。如果没有一定时间的共同生活经历,即便是土生土长的“土著”,也未必
能够得到乡里乡亲“掏心窝子”的对待。调查重要,但是调查的时候也要动脑子,不能
听风就是雨。找到一个对村里各人和事都了如指掌的“明白人”,往往是可遇不可求
的事情。即便如此,也不能完全依赖于“明白人”。陈云同志的“十五字诀”很值得参
考: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交换、比较、反复。必须反复求证、多方印证,完成一
张拼图、一盘大棋。
如果我们只是把“返乡体”当作一种文以载道、抒发乡愁的文休,那么任由情绪的
宣泄和流淌,大可见怪不怪。如果我们要把它认真地当作反映乡村社会现实的文体,
那么它除了情怀之外,还需要有更多的数据支撑、更科学的调查设计和更广泛的代
表性。唯有如此,我们方能在田野村落中,脚踩乡间泥土,读懂真实中国。
(摘编自《中国青年报》)
材料四:
光明智库:“返乡体”文章里,对农村婚丧陋习、天价彩礼等不良社会风气多有反
映。2019 年中央一号文件特别指出:“对婚丧陋习、天价彩礼、孝道式微、老无所
养等不良社会风气进行治理。”相关文件精神应该怎么落实?
贺雪峰:农村出现婚丧陋习、天价彩礼等不良风气,与乡土道德规范弱化有关。
这些不良风俗让农民深受其苦。要落实文件精神除了政府倡导之外,关键还要加强
村民自治建设,引导农民成立村庄理事会一类的社会组织,由农民自己制定村规民
约,通过社会輿论制约不良风气,避免相互之间的恶性竞争。
陈文胜:伦理道德是引导社会风气、凝聚社会人心的重要力量,也是乡村治理的
灵魂。对许多农民来说,婚丧节庆是头等大事,关乎一个家庭甚至一个家族的荣誉
和面子。因此,乡风文明建设重在引导,不能简单粗暴地用行政手段过度干预。移风
易俗要发挥乡村社会组织,如红白喜事理事会等机构的自治劝导作用,乡风文明建
设需要循序渐进,不能一蹴而就。
(摘编自《光明日报》)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山西汾阳贾家庄首届吕梁文学季,聚焦“从乡村出发的写作”主题,通过互动,或许可以为一些存在缺点的”返乡体”作品提供思想资源与启示
B.大学生青年学者媒体从业者从外地回到家乡,因久别家乡而引发乡愁,他们是“返乡
体”的创作主体,但他们普遍缺乏乡土经验
C.当前农村中存在的与乡土道德规范弱化有关的诸如婚丧陋习天价彩礼等让农民
备感痛苦的不良社会风气,在“返乡体”文章中多有反映
D.网上对”返乡体”的看法并不一致,四分之一左右的人肯定其对乡村的关注,但超过
三分之一的人则认为其对乡村面貌的反映并不完全真实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因为“返乡体”让公众有较强的参与感,所以农村人和农村出身的学生都是农村问
题的利益相关人,农村也是很多定居城市的人的乡愁。
B.孔德继从社会变迁的角度分析“返乡体”认为这类文章中的一部分存在着闭门创作,
立场先行、将乡村问题化和缺乏历史感等问题。
C.“返乡体”的创作者即使是土生土长的本地人,如果没有一定时间的共同生活经历,
很难得到乡亲的真心话,也不能完全依靠乡村的明白人”。
D.乡风文明建设不能用行政手段过度干预,而要发挥乡村社会组织的自治劝导作用,
从而引导人们制约社会不良风气凝聚社会人心,自觉有序推进。
6.“返乡体”文章要有价值,应有哪些特点?请根据以上材料简要分析。(6 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 7~9 小题。
金塔的胡杨
蒋应红
在沙漠戈壁,芨芨草、红柳、胡杨之类的草木实在算不上什么稀罕物。只要是
稍微有点水的地方,你都会发现它们三步一株,五步一簇,低低矮矮,密密匝匝
的身影,没有修长的身姿,也没有耀眼的花叶,在春秋易序、寒暑交替中永远恪
守着一岁一枯荣的自然法则。
这些沙漠里的普通植物中,我偏爱胡杨。这绝对不是一种平凡的树,它们是戈
壁的魂。
一
徜徉在金塔县的胡杨林中,我的心时时被那一株株顽强的生命所震颤。它们像
饱经沧桑的老人,精神矍铄,从容淡定。你可以想见,多少个日日夜夜,任凭劲风怒吼、黄沙蔽空,它们依然迎风而立,
一副岿然不动的神态。它们的根系在大地的深处漫展,枝杈傲然直指苍穹,哪怕
黄沙淹没躯干,也是昂首挺立、临危不惧的英雄气魄。铮铮铁骨,朗朗硬气,纵
然倒下,也是千年不朽。因此,胡杨也被世人誉为“沙漠中的英雄树”。
居住在大戈壁的人都知道,有胡杨的地方,就有水源,就有生的希望。广袤的
戈壁滩上,你会发现胡杨丛生的地方就有村庄。胡杨既是村庄的守护神,也是村
庄的生命源。
居住在当地的人都知道胡杨是“会流泪的树”,这是因为,它们在环境干旱的时
候,体内储存了大量的水分,如果划破树皮,水汁就会像眼泪一样从“伤口”中渗出,
这“泪”,结晶成碱,可以食用。胡杨的木质坚硬,成为人们搭房架梁的首选。幼苗
嫩叶,富含钙和钠盐,是牛羊的理想饲料。
一滴胡杨泪,谁解其中味,“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在景区的腹地,豁牙的烽火台旁,烽烟早已灰飞烟灭于历史的天空,我看见雌
雄异株的两棵胡杨,佝偻着身躯,相互搀扶着,蹒跚走向村庄,走向抗沙的前线。
二
胡杨的存在,给我们解读中国古代文学史提供了一个新的维度。
中国古代文人士子的心中都有一个西部梦,因为那里是成就英雄的地方。在通
往西部的路上,即便是平沙漫漫,关山万里,也挡不住络绎不绝的文人才士前赴
后继的步伐:高适、岑参、王之涣、陶翰……西部的魅力在于侵染了风、雪、沙、
石的品格——劲似疾风、逸如飞雪、广若莽沙、坚比磐石,融合为荡气回肠的西
部精神。如果不是这种贯通古今的精神气脉,我们在今天怎么依然能看见浩浩荡
荡、意气风发的支援西部、开发西部的大军呢?
胡杨凝聚了这种精神:纵然飞沙呼啸、惊心动魄,依然岿然不动、矢志不移;
纵然刀光剑影、杀声震天,依然从容不迫、安步当车;纵然冰丈百仞、雪满天山,
依然根生大地、枝指苍天。
我敬畏每一株胡杨,凝视它们,仰望它们,脑海里出现的是眉宇间透着刚强、
勇敢、坚定的将军:卫青、霍去病、高仙芝、哥舒翰、封常清、左宗棠……他们
平乱西域、保家卫国的赤胆忠心与胡杨扎根边陲、挡风拒沙的矢志不移一脉相承。
如果说,将士们的挥毫写意绘就了中国古代历史的轮廓,那么,胡杨就是炎黄子孙的精神图像。这图像印刻在华夏民族的骨头上,渗透在华夏民族的血液中,
生生不息,源远流长。
三
就在胡杨林的盛景娇艳了金塔的时候,“神舟十一号”在距此不远的酒泉卫星发
射中心腾空而起。就在世人为此欢呼庆贺之时,可曾知道这些具有胡杨脾性的航
天人那些鞠躬尽瘁的日日夜夜?他们克服艰难困苦,满怀为国争光的雄心壮志,
自强不息、顽强拼搏、团结协作、开拓创新,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辉煌成就,也
铸就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航天精神,演绎了
一曲现代版的“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还有酒钢人,油田人……以及千千万万来到这片土地的志愿者、支边者、建设
者,他们远离故乡,携儿带女,把风沙的怒吼当作前进的号角,用“献了青春献子
孙”的无私精神,再一次描绘出丝绸之路云蒸霞蔚、星斗灿烂的壮丽景象。
临别的时候,朋友的同学匆匆赶来相送,他是山西人,2011 年清华大学毕业
后主动参加甘肃选调来金塔工作,而今已经娶妻生子,安家落户了。在和我们聊
天的时候,他话不多,总是憨憨地笑着,但言谈举止中透着沉稳、热情、自信、
乐观。
我仿佛又看见了那一株株正在破土而出、拔节生长的胡杨幼苗,相信它们一定
会在自己的年轮上谱写华丽的篇章,在这片贫瘠的土地上演绎生命的奇迹。
(摘编自《人民日报》2018 年 12 月 15 日)
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散文开篇写胡杨“实在算不上什么稀罕物”,着力渲染胡杨的普通平凡,但紧接
着说胡杨“绝对不是一种平凡的树”,欲扬先抑,引出下文对胡杨的描写。
B. 文章写到了高适、岑参等历尽艰险去实现西部梦的古代文人士子,还写到了卫
青、霍去病这些保家卫国古代将领,是因为他们的追求和精神与胡杨精神密切相
关。
C. 文章语言质朴平实,生动凝练,运用了比喻、拟人、排比、反问等多种修辞;
句式长短结合,疏密有致,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字里行间饱含作者对金塔胡杨的
热爱和赞美。
D. 文章结尾详写了一位清华毕业的大学生,与上文形成点面结合,生动展现了大西北志愿者、建设者的精神风貌,表现了胡杨精神在青年一代的传承延续,意蕴
深刻。
8.为什么说金塔的胡杨是“戈壁的魂”?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6 分)
9.文章的构思很有特色,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6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共 34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3 题。
豆卢革,父瓚,唐舒州刺史。豆卢为世名族,唐末天下乱,革避地之中山,唐
亡,为王处直掌书记。庄宗即位,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革虽唐名族,而素不学
问,除官吏,多失其序,常为尚书郎萧希甫驳正,革颇患之。庄宗已灭梁革乃荐
韦说为相说唐末为殿中侍御史坐事贬南海后事梁为礼部侍郎。革以说能知前朝事,
故引以佐己,而说亦无学术,徒以流品自高。是时,庄宗内畏刘皇后,外惑宦官、
伶人,郭崇韬虽尽忠于国,而亦无学术,革、说俯仰默默无所为,唯诺崇韬而已。
是时唐新灭梁,朝廷纪纲未立,议者以为宜革以渐,而崇韬疾恶太甚,果于必行,
说、革心知其未可,而不能有所建言。是岁,大水,四方地连震,流民殍死者数
万人,军士妻子皆采稆以食。庄宗日以责三司使孔谦,谦不知所为。枢密小吏段
徊曰:“臣尝见前朝故事,国有大故,则天子以朱书御札问宰相。水旱,宰相职
也。”庄宗乃命学士草诏,手自书之,以问革、说。革、说不能对,第曰:“水旱,
天之常道,不足忧也。”二人各以其子为拾遗,父子同省,人以为非,遽改他官,
而革以说子为弘文馆学士,说以革子为集贤院学士。庄宗崩,革为山陵使,以故
事当出镇,乃还私第,数日未得命,而故人宾客趣使入朝。枢密使安重诲诟之于
朝曰:“山陵使名尚在,不俟改命,遽履新朝,以我武人可欺邪!”谏官希旨,上疏
诬革纵田客杀人,说坐与邻人争井,遂俱罢。革贬辰州刺史,说溆州刺史,所在
驰驿发遣。既而革复坐请俸私自入,说卖官与选人,责授革贵州司户参军,说夷
州司户参军,皆员外置同正员。已而窜革陵州,说合州。天成二年夏,诏陵、合
州刺史监赐自尽。
(选自《新五代史·豆卢革传》,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庄宗已灭梁/革乃荐韦说为相/说唐末/为殿中侍御史/坐事贬南海/后事梁/为礼部
侍郎/B. 庄宗已灭梁/革乃荐韦说为相/说/唐末为殿中侍御史/坐事贬南海/后事梁/为礼部
侍郎/
C. 庄宗已灭梁/革乃荐韦说为相/说/唐末为殿中侍御史/坐事贬南海后/事梁/为礼部
侍郎/
D. 庄宗已灭梁/革乃荐韦说为相/说唐末/为殿中侍御史/坐事贬南海后/事梁/为礼部
侍郎/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除,指授予官职。文中豆卢革身居要职,常常突破既定的规矩授予别人官吏职
务。
B. 三司使,后唐始设盐铁、户部、度支三司,三司使为总管国家财政的最高行政
长官。
C. 崩,本意是崩裂、倒塌,古代一般用于指称帝王或诸侯王之死。这里指称庄宗
之死。
D. “驰驿”中的“驿”指旧时供传递公文的人中途休息、换马的地方,亦指供传递公
文用的马。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豆卢革出身名族,不学无术。他的父曾任唐舒州刺史。他在担任同中书门下平
章事时,随意任免官吏,不少官吏和他一样“无学术”。
B. 豆卢革随人俯仰,无所作为。唐初,议事的人认为应当逐渐革除弊端,但郭崇
韬坚决反对此事,豆卢革只是附和,提不出什么好建议。
C. 豆卢革身居相位,佐君乏术。庄宗时,洪水泛滥,地震不断,饿殍遍野,但豆
卢革却以“天之常道”推脱,拿不出有效对策。
D. 豆卢革任人唯亲,屡遭贬谪。豆卢革曾任命其子做拾遗,庄宗死后,他先被罢
免山陵使,接着被贬为刺史、司户参军,后来被流放至陵州。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臣尝见前朝故事,国有大故,则天子以朱书御札问宰相。(5 分)
(2)山陵使名尚在,不俟改命,遽履新朝,以我武人可欺邪!(5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 l4~15 题。
题衡阳泗州寺张抃
一水悠悠百粤通,片帆无奈信秋风。
几层峡浪寒舂月,尽日江天雨打篷。
漂泊渐摇青草外,乡关谁念雪园东。
未知今夜依何处,一点渔灯出苇丛。
注]①张抃,唐朝将领,滑州(今河南滑县东)人。②雪园,汉朝梁孝王刘武所建,故址在
今河南省商丘市东。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首句中的“悠悠”一词写出“一水”的多种情态:悠长、从容不迫地流淌的样子等。
B.“几层峡浪寒舂月”,写汹涌的峡浪冲荡着倒映在水中的明月,“舂”字颇具表现力。
C.尾联与“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一样,运用点染,用景物来渲染情感。
D.全诗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前四句主要是虚写,后四句主要是实写,拓展了表现空
间。
15.全诗用哪几组意象各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白居易在《钱塘湖春行》中直抒胸臆“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现了诗人对钱塘湖的喜爱之情,以至于流连忘返。
(2)《师说》中,士大夫之族以地位官职为借口,拒绝从师学习的语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苏轼《赤壁赋》一文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达了从“不变者”来看,自然与人类没有穷尽、永恒
不变的哲理。
三、语言文字运用(共 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7~19 题。(本题共 3 小题,9 分)
2019 年 4 月,已黎圣母院起火的消息掀起了一阵波澜。一场大火来势汹汹,有
800 多年历史的巴黎圣母院遭严重损毁。2018 年 9 月,一场持续整晩的大火使巴西
国家博物馆几乎毀于一旦。这些 的教训提醒我们,人类历史中的文化古
迹有可能会消逝。文化保护是一场同时间的赛跑,因为随着时间推移,那些
的文物都不可避免地日渐老化。保护,意味着老与新的巧妙结合。( ),使文化记忆得以传承,这是历史的使命,每一代人 。文化保护工作要凝聚社会
共识,让越来越多的人参与进来,形成合力。有些损毁或许无法避免,但有没有对保护
工作 ,结果会大不一样。如果巴黎圣母院在翻新工程伊始,就对各种可
能出现的火情有所警惕、建立預案,或许我们今天目睹的结果又会是另一番场面。
虽然文化保护并不追求绝对性,但可以最大限度地限制文物损毁和文物衰老,为文
化延续活力注入源源不竭。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沉痛 留传 责无旁贷 全力以赴
B.沉痛 流传 义不容辞 全神贯注
C.沉重 流传 责无旁贷 全神贯注
D.沉重 留传 义不容辞 全力以赴
18.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我们应最大可能地重新激活文物,在过去与未来的往复行进中
B.在过去与未来的往复行进中,我们应最大可能地重新激活文物
C.在未来与过去的往复行进中,文物应最大可能地被我们重新激活
D.文物应最大可能地被我们重新激活,在未来与过去的往复行进中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虽然文化保护并不追求绝对性,但可以最大限度地延缓文物损毁和文物衰老,为
文化延续注入源源不竭的活力。
B.文化保护虽然并不追求绝对性但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文物损毁和文物衰老,使文
化延续的活力源源不竭。
C.文化保护虽然并不追求绝对性但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文物损毁和延缓文物衰老,
为文化延续注入源源不竭的活力。
D.虽然文化保护并不追求绝对性,但可以最大限度地避免文物损毁和廷缓文物衰老,
为文化延续的活力注入源源不竭。
20.下列各句中,引号里的内容均存在表达不当之处,请找出并加以修改。(5 分)
①“为写这部学术专著,张教授付出了三年心血,希望您能抽出时间拜读,为
该书写一篇序言。”
②就学术风波一事,翟天临在微博道歉说:“参演一系列影视作品后,我开始飘飘然。这种不良心态被我带入到论文写作过程中,促使我内心始终心存侥幸。”
③热播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第一集中,盛纮嫁女,客人对其说:“恭
喜啊,小女嫁了个好人家呀!”
④李国文先生的散文《草间偷活沉吟不断》说的是明末清初诗人吴伟业的经历,
其中写道:“他的连捷高中,他的翰林高就,他的讲学东宫,使得满朝文武惊诧,
艺苑杏林艳羡。”
⑤摇滚歌手何勇的《钟鼓楼》歌词中,有这样两句:“这里的人们有着那么多
的时间,他们正在说着谁家的三长两短。”
21.下图是对“咆哮妈妈”的形成原因和造成影响的重点概括,请据此给“咆哮妈妈”
在教育孩子方面提出两条合理建议。要求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 100 个字。
(6 分)
四、作文(共 60 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60 分)
人类探索星空的脚步从未停歇。好奇心驱使着人类一次次仰望星空,一步步接
近宇宙和科学的奥义,探查未知世界的秘密,思索人类的未来。
1915 年,爱因斯坦以其天才的想象力预言了“黑洞”的存在,当时人们认为黑洞吞
噬一切。
2016 年,霍金说:“黑洞不是永久的监狱。如果你觉得陷入了黑洞,不要放弃,有路
可逃。”
2019 年 4 月 10 日,由全球 200 多位科研人员参与完成的首张黑洞照片发布,中
国科学家在其中起到重要作用。
读了以上材料,你有哪些感悟、联想与思考?请选取一个角度,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参考答案
1.C 2.A 3.A 4.B
5.A
6.①文本内容能客观反映出当前乡村的真实面貌。②文章应有更多的数据支撑、更
科学的调查设计和更广泛的代表性。③文章能对当前乡村存在的问题及乡村文明
建设等提出建设性意见或可行性建议。
7.C
8.(1)胡杨具有顽强的生命力,耐干旱,抗风沙,是“沙漠中的英雄树”。
(2)胡杨为当地居民提供丰富的生活资源,给人们带来希望,是西北村庄的“守护神”
和“生命源”。
(3)胡杨已抽象为一种包含奉献、执着、爱国等丰富内涵的英雄精神,形成贯通古
今的精神气脉,代代相传。
9.(1)线索清晰,文脉突出。文章以“金塔的胡杨”为行文线索,“胡杨的精神”贯穿全
篇。
(2)结构严谨,层次分明。文章由物及人、由古到今、由表及里,主体内容以序号
标注分为三层,层层深入,文气贯通。
(3)选材丰富,大开大合。文章由胡杨联想到了古代文人将士、现代的西部建设者,
文思跌宕,形散神聚。
10.B 11.C 12.B
13.(1)我曾见前朝旧例,国家有大灾难,那么天子就用朱墨御批诏令责问宰相。
(2)山陵使的官名还在,不等到另外任命,就迫不及待到新朝任职,认为我是武
臣好欺骗吗!
参考译文:
豆卢革,父亲豆卢瓒,唐舒州刺史。豆卢为世代名族,唐末天下大乱,豆卢革
迁家避祸来到中山,唐灭亡后,任王处直的掌书记。唐庄宗即位,被拜为同中书
门下平章事。豆卢革虽然是唐的名门望族,但向来不学无术,任命官吏,多不合
规矩,常常被尚书郎萧希甫驳斥纠正,豆卢革很担心这事。唐庄宗消灭梁后,豆
卢革于是推荐韦说任相。韦说,唐末任殿中侍御史,因罪贬官南海,后来在梁任
礼部侍郎。豆卢革因韦说熟悉前朝旧事,因此推荐他辅佐自己,而韦说也不学无术,只是以门第自负。这时,唐庄宗在宫内怕刘皇后,在外受宦官、伶人的蛊惑,
郭崇韬虽然对国家竭尽忠诚,但也不学无术,豆卢革、韦说随人俯仰,默默无所
作为,只是附和郭崇韬罢了。这时唐刚刚消灭梁,朝廷的规章制度还没有建立,
议事的人认为应当逐渐革除弊端,而郭崇韬嫉恶如仇,办事很果断,韦说、豆卢
革心中明白这样做不行,却不能提出什么好建议。这年,大水成灾,四面八方都
连续发生地震,流亡的百姓饿死的有几万人,士兵和他们的妻子儿女都采野谷子
来吃。唐庄宗天天以此责问三司使孔谦,孔谦不知所措。枢密院小官段徊说:“我
曾见前朝旧例,国家有大灾难,那么天子就用红色书札责问宰相。水灾和干旱,
归宰相管。”唐庄宗于是命令学士起草诏书,亲手书写,用来责问豆卢革、韦说。
豆卢革、韦说不能回答,只是说:“水灾干旱,是老天常要发生的事情,不值得忧
虑。”豆卢革、韦说二人各自都任用他们的儿子做拾遣,父子同在一个省,人们认
为不对,于是改任别的官职,于是豆卢革任用韦说的儿子为弘文馆学士,韦说任
用豆卢革的儿子为集贤院学士。唐庄宗死,豆卢革任山陵使,按照旧例他应当外
出任职,于是回到家中,几天都没有得到任命,而他的朋友宾客们催他上朝。枢
密使安重诲在朝廷上骂他说:“山陵使的官名还在,不等到另外任命,就迫不及待
到新朝任职,认为我是武臣好欺骗吗!”谏官迎合安重诲的意旨,上疏诬告豆卢革
放纵田客杀人,韦说因和邻居争夺水井有罪,于是都被罢官。豆卢革被贬为辰州
刺史,韦说被贬为淑州刺史,一路上用驿马遣送。不久豆卢革又因请求俸禄私财
归自己,韦说卖官给候选的官吏,责授豆卢革为贵州司户参军,韦说为夷州司户
参军,都在编制外安置,待遇同正式编制。不久放逐豆卢革到陵州,韦说到合州。
天成二年夏,诏令陵、合二州刺史监督他们二人自杀。
14.D
15.用悠悠一水中的片帆、一点渔灯这些意象表达诗人孤独寂寞的心情;用秋风、寒
月、雨打篷这些意象表现诗人漂泊远方的凄凉心境;乡关、雪园东这些意象流露了
诗人的殷殷思乡之情。
16.最爱湖东行不足, 绿杨阴里白沙堤 位卑则足羞, 官盛则近谀
自其不变者而观之, 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17.A 18.B 19.C20.①将“拜读”改为“阅读”;②将“内心”删去或将“心存”改为“存有”;③将“小女”改
为“令爱”或“令媛”;④将“杏林”改为“杏坛”;⑤将“三长两短”改为“家长里短”。
21.①妈妈们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要善于缓释负面的情绪,学会控制好自己的情绪,
避免因坏情绪带来的“咆哮”对孩子造成负面影响,要给孩子提供真正自由、健康的
土壤。②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营造轻松愉悦的家庭氛围。
22.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