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 学年第二学期永泰县第一中学适应性考试
高一历史科试卷
完卷时间:90 分钟 满 分:100 分
本试卷分第 I 卷和第Ⅱ卷两部分。第 I 卷为选择题,第Ⅱ卷为非选择题。
请直接将第 I、Ⅱ卷的答案填入答题卷的相应位置内,交卷时只交答题卷。
第 I 卷 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 30 小题,共 60.0 分)
1.“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此诗是对我国封建
社会劳动人民生活的真实写照。它所反映的当时社会最基本的一种耕作方式是
A. 刀耕火种 B. 精耕细作 C. 石器锄耕 D. 铁犁牛耕
2.商鞅变法规定“戮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
为收孥”。材料中的“本业”指的是
A. 机器工业 B. 官营手工业 C. 农业 D. 商业
3.贾谊在《论积贮疏》中指出“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
今驱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使天下各食其力,末技游食之民转而缘南亩,则畜
积足而人乐其所也。”材料中贾谊的观点
A. 为历代封建统治者所推崇 B. 有利封建经济的持续发展
C. 不利于维护封建社会稳定 D. 早在西周时期就已经形成
4.精耕细作农业是对中国传统农业精华的一种概括,指的是传统农业的一个综合
技术体系。萌芽于夏商周时期,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是技术成形期,隋唐宋
辽金元是精耕细作的扩展期,明清是深入发展期。我国古代农业精耕细作的最大
意义在于
A. 扩大了耕作面积 B. 提高了单位面积产量
C. 丰富了农作物品种 D. 积累了生产经验
5.在一座古墓中发现了黑亮如漆的黑陶,洁白如雪的白瓷,闻名中外的粉彩(如
图)。该墓葬的时间最有可能是
A. 魏晋 B. 隋唐 C. 宋代 D. 清代
6.“市”是中国古代商品交换的场所。下列有关“市”的发展表述,不正确的是
A. 秦代的“市”有专门的管理机构,交易必须明码标价
B. 南北朝时出现了民间集市,政府设有“草市尉”管理
C. 唐代草市已演进为地方商业中心,具有完备饮食服务
D. 宋代的“市”突破了坊市限制,且对“市”不再直接监管
7.明朝后期,土地高度集中,太湖流域 90%的土地都在官僚和地主手中,造成这一
现象根本上是因为
A. 太湖流域是农业中心 B. 统治者“不抑兼并”
C. 明朝中后期政治腐败 D. 土地私有制的发展8.《浙江通志》等记载:明万历时嘉善县“纺织为纱,织之为布者,家户习为恒
业……男妇或通宵不寐”。(松江一带)“田家收获,输官偿息外,未卒岁,庐已空,
其衣食全赖此(纺织)矣。”材料反映出当时江南一些地区( )
A.政府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动
B.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出现萌芽
C.官营纺织经济被赶超日益破落衰败
D.男耕女织的劳动分工格局发生变化
9.1896 年初,御史王鹏运建议清廷“特谕天下,凡有矿之地,一律准民招商集股,
呈请开采,地方官认真保护,不得阻挠”。清廷户部和总署对议奏照准。清廷支
持这一议奏的目的是
A. 模仿西方国家实现“工业立国” B. 发展商办企业与外商竞争
C. 支付战争赔款和改善财政状况 D. 取消对发展工商业的限制
10.下表为中国工业发展初期(1872-1911 年)设立的厂矿数量统计表。其中,纺
织业的数量最有可能是
行业 矿冶业 机器业 纺织业 食品工业 其他工业
数量(家) 72 3 ? 100 153
A. 22 B. 31 C. 73 D. 193
11.1895-1913 年间,民族资本工业发展速度年均 15%,比一战列强无暇东顾期间
的发展速度还略高一点。其主要原因是
A. 政府政策支持 B. 列强放松对华侵略
C. 社会环境安定 D. 国家大力干预经济
12.南洋兄弟烟草公司在致北洋政府财政部的信中指出:“今则外商烟厂林立于内
地,就地行销,俱无征税……兹敝公司烟草既纳进口正税,复纳子口半税、杂捐、
附加等税,负担既重,成本加多,虽出品优美,诚难与外货竞卖。”出现这种状
况的根本原因是
A. 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在夹缝中生存 B. 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和半封建性质
C. 外商企业享有不平等条约的保护 D. 民族工业与外商企业的不同等待遇
13.“忽如一夜春风来”、“零落成泥碾作尘”分别来形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的哪两阶段最恰当:
A. 一战时期、1928~1936 年 B. 洋务运动时期、一战时期
C. 一战时期、抗日战争时期 D. 1928~1936 年、三大改造时期
14.下图反映了近代民族资本主义不同时期的发展状况。关于 Z 点的说法正确的是
A. 列强由商品输出转变为资本输出 B. 推动“实业救国”思想产生
C. 重工业成为中国民族工业的支柱 D. 影响了中国历史的发展方向15.抗战时期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异常艰难的原因主要有①日军的破坏与吞并
②美国商品的冲击 ③国民政府战时体制的影响 ④民族资本家经营策略的错误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16.民族资产阶级作为崭新的进步阶级,却没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根本上是
由于
A. 抵制洋货运动不彻底 B. 封建势力阻挠破坏
C. 中外反动势力的强大 D. 资产阶级自身的妥协性和软弱性
17. 1956~1966 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曲折发展”的十年。以下词汇最能全面
反映该时代特点的是( )
A.人民公社 外交突破 包产到户
B.中共八大 大炼钢铁 “共产风”
C.“求同存异” 公私合营 国企改革
D.“一大二公” 大跃进 改社建乡
18.文化大革命由思想文化领域扩展到经济领域后,国民经济的发展受到严重冲击。
但在 1973 年和 1975 年,我国农业生产比上一年分别增长 9.2%和 11.9%。出现这
一历史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 “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的提出
B.党和国家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C. 文化大革命已经结束
D. 周恩来、邓小平调整经济政策
19.下列句子是商务印书馆 1978 年 12 月出版的《现代汉语词典》中的一个词条。
“【大跃进】 dà yuè jìn 指 1958 年在毛主席亲自制定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光
辉照耀下,我国在工业、农业等各方面出现的飞跃发展,也泛指社会主义建设高
速度发展。”它反映出当时
A. 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B. “左”倾思想影响依然比较严重
C. 对“大跃进”运动有了客观认识 D. “拨乱反正”工作取得了重大进展
20.1978 年安徽遇到特大旱灾,省委书记万里说:“我们不能眼看着农村大片土地
撂荒……与其抛荒倒不如让农民个人耕种,充分发挥各自潜力,尽量多种‘保命
麦’,渡过灾荒。”于是省委决定“借地渡荒”,即供给每一个农民三分地用于
种麦,对超产部分不计征购,归自己所有,利用荒山湖滩种植的粮油作物谁种谁
收。安徽省委的做法
A. 公开违背了社会主义原则 B. 实际上否定了人民公社体制
C. 完全满足了群众的要求 D. 肯定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21.下图是我国某地城乡居民年人均收入表,图中的城乡差距最小年的出现是因为
A.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建立
B.实行从沿海到内地的开放格局的确立
C 农村改革已全面展开,城市改革刚刚起步
D.对国有企业进行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22.1979 年 1 月,邓小平的头像第二次登上《时代》封面,标题写着:“邓小平,中国
新时代的形象。”这主要是因为
A. 邓小平主导启动了经济改革和对外开放
B. 邓小平结束了“文革”乱局
C. 邓小平成为中国国家元首
D. 邓小平一手促成中美关系正常化
23.“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
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
有市场。”以上言论最有可能出自于
A. 中共十二大上的讲话 B. 中共十三大上的讲话
C. 邓小平南巡谈话 D. 中共十五大上的讲话
24.针对《上海新报》没有社会新闻的缺陷,《申报》注重社会新闻报道,并不惜
代价对重大的社会新闻进行连续报道,以此扩大报纸销路。这表明《申报》
A. 适应社会市场需求 B. 适应政治斗争需要
C. 旨在引领社会潮流 D. 干预司法案例审判
25.福建巡抚丁日昌(1832-1882)认为,电报可以通军情,为海防所必需,积极
主张自设电报。1877 年,丁日昌利用去台湾视事的机会,上奏清廷提出设立台湾
电报局,并拟定了电报线路具体的架设方案,拟派船政学堂学生苏汝灼、陈平国
等专司其事。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 丁日昌主张积极发展无线电报
B. 近代中国通信离不开先进国人的倡导
C. 鸦片战争以后,大清邮政改为中华邮政
D. 这是维新变法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26.中国的服饰文化源远流长,展现了时代特有的精神风貌,中山装服饰的特点是
A. 等级分明 B. 坚持传统 C. 全盘西化 D. 中西合璧
27.辛亥革命后,出现了握手、鞠躬礼,大街上还不时能听到“先生”、“同志”
的称呼,这表明①西方民主平等思想由理念化为行动 ②近代中国社会习俗出现
了新陈代谢③列强对中国文化侵略不断加剧 ④重大历史事件是社会习俗变迁的
重要推动力量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③④
28.1925 年,浙江绍兴吴老太爷来到上海,他不可能看到
A. 西式洋楼里,穿着旗袍的摩登女郎正在吃西餐
B. 轮船往来黄浦江上,汽车穿梭在马路上
C. 报童手持报纸叫卖
D. 居民正在用油票和布票购买“洋油”和“洋布”
29.1931 年 11 月 19 日上午,徐志摩启程由南京赶往北京,参加当晚林徽因举办的
中国建筑艺术演讲会。为了及时赶到,徐志摩最有可能乘坐
A. 火车 B. 轮船 C. 汽车 D. 飞机
30.为展示近代以来中国大众传媒的发展变迁情况,某班同学组织了一次图片展览
活动。以下是活动中展出的四幅图片。其中最晚出现的传媒是
A B C D
第 II 卷 非选择题
二、非选择题:(第 31 小题 14 分,第 32 题 16 分,第 33 题 10 分)。
31.(14 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嘉(庆)、道(光)以后,清朝医政日趋颓废,庸医充斥,疾病流行,公共卫
生堪忧。一批官员和知识分子认为,清洁卫生是“地方行政第一要务”,“强民以
重医为先”。与此同时,外人在华设立的医院和医校为中国提供了模仿的样本,逐
渐赢得国人信赖。新政实施后,巡警部将医疗卫生纳入职责范围;民政部设卫生
司,负责医疗卫生。新政时期的医疗卫生政策涉及医学教育、卫生行政、医院建
设、公共卫生等多个方面,远超 1901 年以前 60 年间的成就。然而,从整体上看,
清政府在医疗卫生方面没有全盘的统筹计划,也没有独立的专门卫生行政系统,
医疗卫生政策的实施严重受制于人才和财力。---——据关晓红《清末新政制度变
革研究》等整理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清末新政时期推进医疗卫生改革的原因和
有利条件。(8 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清末新政时期的医疗卫生改革积极影响和
局限。(6 分)
32.(16 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徐州古丰县,有村曰朱陈。……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女汲涧中水,
男采山上薪。……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
白居易《朱陈村》
(1)材料一反映了我国古代传统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与其相对应的基本土地制度。(4 分)
材料二:1912 至 1919 年的八年间,中国民族工业新建厂矿四百七十多家,新增资
本达一亿三千多万元,超过了过去半个世纪的成就。其中发展最快的是纺织业和
面粉业,此外,火柴、榨油、造纸、食品等工业也有显著的发展。——摘自人民
版《必修二》
(2)结合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概括 1912 至 1919 年间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特点。
(6 分)(3)1956 年、1978 年、1992 年,是现代中国实现现代化的三个关键时间点,结
合经济方面的史实说明其理由。(6 分)
33.(10 分)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的对外政策能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反之则阻碍社会
经济的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乾隆二十二年(1757 年),清政府关闭了对外贸易的厦门、宁波、定海等港口,
只留广州一地与外国进行贸易,……给社会经济带来了严重的后果,中国人民不
能自由开拓海外市场,对外贸的正常发展无疑起了阻碍作用……对国内商业产生
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冷鹏飞《中国古代社会商品经济形态研究》
材料二 新中国对外开放格局示意图
材料三 27 年前,在邓小平先生领导下,中国开始了改革开放的伟大进程……从
1978 年到 2004 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从 1473 亿美元增长到 16494 亿美元,年均
增长 9.4%;进出口总额从 206 亿美元增长到 11548 亿美元,上升为世界第三位,
年均增长超过 16%。——胡锦涛 2005 年 4 月 27 日在菲律宾国会联席会议上的演
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朝实行的对外政策及其危害。(4 分)
(2)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是中共在哪一次会议上作出的?根据材料二简述我国对
外开放的基本格局。(5 分)
(3)综合上述材料,从两种对外政策产生的不同影响,谈谈你的看法。(1 分)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共 30 题,每小题 2 分,共 60 分)
二、31.(14 分)(1)原因:清末政治黑暗腐朽,医疗卫生条件落后;医务人员素质
低,庸医充斥;疾病流行,公共卫生堪忧。(任意两点 4 分)
有利条件:清政府希望解决公共卫生危机;鸦片战争后,西方文明逐渐传入中国,
近代西医的传播,逐渐赢得国人信赖;社会经济进步尤其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
发展;思想观念、文化水平的进步,社会上逐步形成重视医疗卫生的观念;新政
中的官制改革为医疗卫生变革提供助力。(任意 4 点 4 分)
(2)积极影响:清末新政时期的医疗卫生改革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清政府向西方学
习、对民生有所关注的态度;是清政府在特殊政治情境下维护统治所做出的努力;
改革措施在一定范围内得到了实施,取得一定成效;有利于改善人民的医疗卫生
条件,促进了中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促进了中国医疗卫生事业的近代化。(任
意 4 点 4 分);
局限性:没有全盘的统筹计划,也没有独立的专门卫生行政系统;受各种条件的
限制,这一改革存在诸多不足。(2 分)
32.(16 分)(1)基本模式: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或小农户个体经营、自然经济、
男耕女织)(2 分)土地制度:封建土地所有制(或封建土地私有制)。(2 分)
(2)特点:民族工业发展较快;行业大大增多;轻工业发展较快;轻重工业比例
不平衡;企业分布不均衡,集中在东南沿海和通商口岸。(任意三点 6 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D C A B D C D D C D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A B C D B D B D B B
题号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答案 C A C A B D B D D D(3)1956 年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制度确立,为工业化发展开辟
了道路;1978 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改革开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开创
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1992 年中共十四大决定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体制,加快了中国现代化发展的进程。(6 分)
33.(10 分)(1)对外政策:闭关锁国(或“海禁”)(2 分)危害:中国失去开
拓海外市场时机(扼杀了对外贸易推动经济进步的可能性);阻碍正常的外贸活
动;阻碍中国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导致中国落后于世界潮流。(任
意 2 点 2 分)
(2)会议:十一届三中全会。(1 分)格局: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
海经济开放区——内地。(4 分)
(3)认识:闭关锁国使中国落后,对外开放使中国经济迅速发展;中国必须坚持
改革开放;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的对外政策能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反之则阻碍社
会经济的发展。(任意 1 点 1 分,其他言之有理亦可得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