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化州市第一中学2019-2020高二历史6月月考试题(Word版带答案)
加入VIP免费下载

广东省化州市第一中学2019-2020高二历史6月月考试题(Word版带答案)

ID:442736

大小:48.3 KB

页数:10页

时间:2020-12-23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化州一中 2019--2020 学年度第二学期 高二级月考(一)历史试题 (考试时间:75 分钟 试卷满分:100 分)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 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上交。 第Ⅰ卷 (选择题共 48 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 24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48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 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封建社会”的概念是近代引入中国的。唐代柳宗元的文章《封建论》的主题可能是 A.分封制度 B.王位继承制度 C.郡县制度 D.三公九卿制度 2.战国以前,“百姓”是对贵族的总称;战国以后,“百姓”成为民众的通称。导致这一变化 的主要原因是 A.分封制的加强 B.宗法制的衰落 C.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D.井田制的推行 3.柳宗元认为,秦末农民起义“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西汉七国之乱“有叛国而无 叛郡”,“秦制之得亦明矣”。下列哪种说法最符合材料原意 A.郡县制与秦末农民战争没有关系 B.七国之乱因汉初分封而爆发 C.郡县制有利于中央集权统治 D.郡县制取代分封制是历史的必然 4.隋唐以前,官府设有谱局,考定父祖官爵、门第。此后该现象逐步消失,主要原因是 A.宗法制的终结 B.察举制的完善 C.三省六部制的设立 D.科举制的推行 5.自秦汉至宋元,中国政治制度变革的总体趋势是A.地方政府的自主性逐渐被削弱 B.国家行政权逐渐转移到君主手中 C.宰相逐渐退出权力中心 D.世卿世禄的贵族政治逐渐被打破 6.清雍正年间,军机处设在皇宫内,与皇帝日常生活办公地毗邻。军机大臣多从“亲臣重臣” 中遴选,任命谕旨通常说,命某人“在军机大臣上行走”或“在军机大臣上学习行走”。 材料中不能体现出 A.在军机处办理要务易于保密 B.军机处官员便于皇帝宣召 C.军机处官员按才德标准遴选 D.军机大臣多为临时差遣性质 7.早期罗马实行习惯法,贵族享有法律解释权。公元前 5 世纪中期,平民通过斗争迫使贵族同 意成立由平民和贵族联合组成的“十人委员会”,制定了《十二铜表法》。该法的制定 A.体现了社会各阶级的利益与要求 B.标志着平民取得了立法主导权 C.表明贵族的法律解释权得到认可 D.奠定了罗马成文法传统的基础 8.学者们认为,从世界范围内看,英国最早确立了现代国家制度,如内阁制、君主立宪制、 两党制、政府对议会负责制等等,这些制度所体现的现代国家制度的核心是 A.对权力的监控 B.对君主的制约 C.突出法治 D.强调主权在民 9.《新编剑桥世界近代史》中有这样的评述:“两个学说都发现了变化的原因在于斗争——生 存竞争和阶级斗争。”这两个学说最终形成于 A.17 世纪初期 B.18 世纪中期 C.19 世纪中期 D.20 世纪初期 10.从 1870 年到 1940 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一共更换了 108 届内阁,每届内阁平均存在时 间约为 8 个月。造成内阁频繁变动的原因在于 A.内阁对议会没有形成权力制衡 B.总统职权不完全受宪法制约 C.两大政党轮流组阁 D.立法与行政权力合一 11.19 世纪晚期德国的现代化进程中,经济突飞猛进与政治民主发展滞后形成巨大反差。出 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 A.皇权与贵族结盟掌握政权 B.国家分裂阻碍政治民主化 C.经济发展消解政治改革诉求 D.对外战争影响国内民主进程 12.有学者认为:“19 世纪 70 年代的新欧洲……可以看作是唯物辩证法所指的历史上阶级斗 争的新阶段。”该观点依据的史实是 A.第一次工业革命 B.俄国十月革命 C.《共产党宣言》发表 D.巴黎公社革命 13.十月革命期间,全俄工兵代表 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及时解决了俄国民众最关心的问题,其措施是 A.宣布推翻资产 阶级掌权的临时政府 B.通过《和平法令》和《土地法令》 C.通过了《告工人、士兵和农民书》 D.选举产生列宁为主席的人民委员会 14.鸦片战争前夕,林则徐致信英国女王,表示相信英国政府是受到英驻华商务监督义律的 欺骗而走上歧途,恳请她制止鸦片贸易。这表明林则徐 A.希望以和平方式实现禁烟 B.希望扩大中英正常贸易 C.开展禁烟得到了英王认可 D.对英国的政治了如指掌 15.“如果基督教国家参与镇压这场运动将是很悲哀的,因为起义者们抱着一种争取进步的激 情和作全面改革的意向,……目前显得较可取的惟一政策,……避免与内战双方发生任 何政府层面的瓜葛。”这则材料反映出 A.太平天国运动初期英国采取中立政策 B.义和团运动兴起后英国避免介入 C.北伐战争时期英国奉行中立政策 D.辛亥革命时期英国采用外交孤立政策 16.近代诗人褚维垲在诗中说:“都门被围御园火,五口通商弭兵祸。骎骎自海达长江,惟 所欲为无不可。”对该诗理解不正确的是 A.“御园火”是指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B.“五口通商”开始于甲午中日战争后 C.该诗描述了近代列强对中国的侵略 D.该诗反映了中国半殖民地的社会性质 17.1895 年 4 月,俄国财政大臣表示,“假使日本占领南满(今东北南部),对我们将是威 胁”,为保护西伯利亚铁路的修筑,应“采取适当措施”。此措施是 A.阻止签订《马关条约》 B.联合德、法干涉还辽 C.租占旅顺、大连 D.修建满洲铁路 18.法国政府曾向各国递交一份备忘录,为将要到来的议和定调子。其中写道:“由于各国 使馆希望前往沿海或各国部队想要从沿海前往首都(北京),为了保持道路始终畅通起见, 各国对某些地方进行军事占领。”该条文的核心内容最终写入了 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北京条约》 D.《辛丑条约》 19.在近代中国,民众与外国传教士及信徒的冲突称为“民教冲突”,据记载,冲突最多的三个 年份分别为 1884 年、1898 年、1900 年,这表明 A.中西文化冲突不可调和 B.传教活动均以武力为后盾 C.清政府对传教活动态度强硬 D.民教冲突随民族危机加深而突显 20.中国知识分子看到改造中国的新路径,提出“到民间去”的号召,并开始深入到工人中 间进行启蒙宣传,是在 A.戊戌维新时期 B.辛亥革命时期 C.五四运动时期 D.国民革命时期21.《中共八七会议告全体党员书》指出:“我们的党公开承认并纠正错误,不含混不隐瞒, 这并不是示弱,而正是证明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力量。”这里谈到的错误,主要是指中国 共产党 A.放弃了对革命武装的领导权 B.采取了“左”倾冒险主义方针 C.放弃了民族革命战线的领导权 D.排斥了毛泽东的正确领导 22.民主人士章乃器曾说:“我们在不久以前,还在欢呼北伐的胜利,以为……我们这样生 活在租界的人也可以不再受外国人的轻视、侮辱了。孰知大好形势突然逆转,国家又濒于 危亡,悲痛的心情真是难以言语形容的。”这种“悲痛的心情”源于 A.蒋介石在上海发动了反革命政变 B.日本发动蓄谋已久的九一八事变 C.汪精卫在武汉大肆捕杀共产党人 D.国民党对红军发动第一次“围剿” 23.抗战时期国共两党再度合作。其间,双方虽经多次激烈斗争,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 帜终究没有倒下,其首要因素是 A.民主人士的从中斡旋 B.共产党的努力工作 C.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 D.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24.1948 年 6 月,华侨领袖冯裕芳等人发表的声明中说:“一年以前,都市里许多不关心政 治的上层人物,表示并不反对国民党打共产党,但希望早一点打完共产党,快点给他们和 平。现在呢,他们改变了,他们希望共产党早点打完国民党,快点给他们和平。”导致上 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这些“上层人物” A.对国民党独裁统治的失望 B.受到《国内和平协定》的影响 C.对政治局势缺乏正确判断 D.看到国民党军队主力已被消灭 第Ⅱ卷(非选择题 52 分) 二、非选择题:第 25 题 14 分,第 26 题 26 分,第 27 题 12 分,共 52 分。 2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4 分) 有学者认为,从 19 世纪中期起,在中国社会转型的过程中,政治思想观念的变化经历了 三个重要阶段: 第一阶段:1840~1895 年,中国原有的政治思想观念对西方现代观念选择性吸收,从儒学经世致用为主导应付重重危机,从而产生“中国近代观念”。 第二阶段:1895~1915 年,中国人以最开放的心态学习并接受西方现代观念,形成“中 国现代观念”。 第三阶段:1915 年以后,特别是 1919 年以后,中国人对所有外来观念进行消化、整合和 重构,将它们定型为“中国当代观念”。 (1)社会主流思想观念主导社会行动。你认为第二阶段形成的“中国现代观念”是如何影响 中国的社会行动的?(6 分) (2)在第三阶段,“革命”成为“中国当代观念”的核心。分析 1919 年后“革命”观念流行 的主要原因。(8 分) 26.国家结构与民族问题是政治中的重大话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26 分) 材料一 秦始皇于公元前 221 年消灭六国,统一中国,建立起了多民族、大一统的中 央集权国家。汉武帝把这项事业继承下来,并推向前进。……多民族、大一统国家的基业得 以奠定。 ——张传玺《中国古代多民族、大一统国家形成的三个阶段》 材料二 “联邦既像一个小国那样自由和幸福,又像一个大国那样光荣和强大” -----摘自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 材 料三 惟是兄弟曾听见人说,民族革命是要尽灭满洲民族,这话大错。民族革命的原 故,是不甘心满洲人灭我们的国,主我们的政,定要扑灭他的政府,光复我们民族的国家。 ——孙中山《在东京创刊周年庆祝大会的演说》(1906 年) 吾国今日既曰五族共和矣;然曰五族,固显然犹有一界限在也。欲泯此界限,以发扬光 大之,……建设一大中华民族。 ——孙中山《序》(1921 年)(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西汉时期如何推进中国“大一统”局面的发展。(9 分)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美国联邦制有何积极影响?(9 分) (3)据材料三,概括孙中山民族国家观念的变化,并说明辛亥革命对现代国家转型的贡献。 (8 分)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 分) 材料 一位史学家评价某个国家的政治制度时说“不应看它没能做到什么,而应看它 做到了什么。”另外有些学者认为,尽管这种政治已经制度达到了较高的文明程度但其阶 级本质仍然没变,所以不能过度美化。 根据以上材料,请写出你同意的其中一个观点,并以古代雅典民主政治或中国古代的 科举制为例加以说明(任选一例说明即可)。化州一中 2019--2020 学年度第二学期 高二级月考(一)历史试题参考答案 2020.6.2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 24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48 分。) 1.【解析】“封建社会”的概念既然是自近代引入中国的,那么柳宗元所说的“封建制”,显 然不是后来的社会形态概念,原意应该是“封邦建国”的意思,并且我国古代把分封制称 作“封建”,“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就是西周采取分封制的目的。【答案】A 2.【解析】从题意可知,百姓一词从称呼贵族到称呼民众,从贵族专有到与平民共有,说 明贵族地位下降,只有宗法制的衰落符合。 【答案】B 3.【解析】题目给了三句话,最后得出“秦制之得亦明矣”,这里的秦制指的是秦朝的郡县 制,郡县制有利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加强了中央集权统治因此选 C;A,B 都是材料中的一 部分,不够全面。材料无法体现郡县取代分封的历史必然,重在秦制中央集权之得,因此 排除 D。 【答案】C 4.【解析】从试题题干中的信息可知,隋唐以前官府用人须查考谱籍,看祖上有何官爵, 这实际上是在九品中正制的基础上形成的。A 项宗法制在春秋战国时崩溃,但其影响深远, 故排除;B 项察举制主要在汉朝实施,时间不符;C 项三省六部制是中央官制与此地关, 故选 D 项。 【答案】D 5.【解析】题目考查对历史趋势的的总体理解,从汉到元中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国家行政权力逐渐转移到君主手中是在明朝废除宰相之后,排除 B,元朝宰相位高权重, 直到明朝末年宰相才被废除,排除 C,世卿世禄的贵族政治从秦朝就开始被打破了,排除 D,秦朝实行郡县制,郡县长官由皇帝任命,开始建立中央集权对地方有效管理,汉朝时期 颁布推恩令加强了中央集权,宋朝时期对地方的行政,经济,兵权都收归中央,元朝实行 行省制度加强对地方的有效管理,所以 A 正确。 【答案】A 6.【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于中国古代君主专制制度的理解能力。从材料“设在皇宫内,与 皇帝日常生活办公地毗邻”,可得出军机处易于保密,而且便于皇帝宣召,符合 A B 两项 意思;“行走”即临时任命之意,可见军机大臣多为临时差遣,符合 D 项意思;材料未体 现出遴选军机处官员的才德标准,故选 C 项。 【答案】C 7..【解析】《十二铜表法》是第一部成文法典,其制定说明罗马法从习惯法发展为成文法, 因此,D 项正确;A 项中的“社会 各阶级”的说法错误;B 项错误于“立法主导权”;C 项说法错误,此应是在习惯法时期,《十二铜表法》的制定,在一定程度上是限制了贵族 的特权。 【答案】D 8.【答案】A 9.【解析】阐述“生存竞争和阶级斗争”的两个学说分别是 1859 年《物种起源》和 1848 年 《共产党宣言》的发表。因此这两个学说最终形成于 19 世纪中期。 【答案】C 10.【解析】宪法是国家根本大法,总统职权由宪法赋予受宪法制约,排除 B,法国不是两大 政党轮流组阁,排除 C,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立法权属于议会,行政权属于总统,排除 D,答案 A,内阁没有形成对议会的权利制衡,参议院与众议院的联席会议产生总统,总统 经众议院同意任命内阁。 【答案】A 11.【解析】19 世纪晚期的德国已经完成了王朝统一,确立了君主立宪制,据此排除 B、C、 D 项,而德国的近代政体是通过三次王朝战争所确立的,这就使得在德国,君主是实,立 宪是虚,皇权与贵族结盟掌握政权,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从而导致 19 世纪晚期德国 经济突飞猛进与政治民主发展滞后形成巨大反差。选择 A 项。 【答案】A 12.【解析】紧扣题干关键词“19 世纪 70 年代”、“阶级斗争”、“新阶段”可知符合史实的 是巴黎公社革命,这次革命是发生在 1871 年,同时这一时期的工人运动斗争矛头指向了 资本主义制度本身。A 项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时间是 18 世纪 60 年代到 19 世纪上半叶,同时 也无法反映题干中的“阶级斗争”;B 项俄国十月革命发生于 1917 年,时间不符;《共产 党宣言》于 1848 年发表,这一时间的工人斗争仍以自发为主,构不成“新阶段”,故选 D 项。 【答案】D 13.【解析】在攻打冬宫的炮声中,全俄工人士兵代表苏维埃代表大会开幕。为了解决广大 群众最关心的问题即和平与土地,大会通过了《和平法令》和《土地法令》。《和平法令》 向一切交战国政府和人民建议,立即缔结停战协定,就公正的和约进行谈判,实现不割地 不赔款的和平。《土地法令》没收地主的土地,实现土地国有化,将土地分配给劳动者使 用。 【答案】B 14.【解析】本题考察的是鸦片战争相关内容,其中 C 和 D 明显错误,而 B 选项就当时中国 实行的闭关锁国的具体情况而言也是不符合历史实际的,所以也排除。 【答案】A 15.【解析】从材料最后一句可以看出所持态度为“中立”,再联系“起义者们”“内战双 方”,即可判断材料描述的是太平天国运动初期,侵略者采取中立观望的态度,准备坐收 渔利。 【答案】A 16.【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于近代西方列强侵略及影响的理解。根据所学“五口通商”应 该是在中英鸦片战争后,签订《南京条约》后,故选 B 项。 【答案】B 17.【解析】A 不符合史实,俄国并没有阻止《马关条约》签订;C 和 D 是 1898 年帝国主义 瓜分中国的狂潮的内容;《马关条约》签订后,俄国为阻止日本对其在中国东北对其利益 构成威胁,联合德、法干涉还辽,日本被迫把辽东半岛归还中国。 【答案】B 18.【解析】此题难度不大,识记层次。关键信息:各国使馆希望前往沿海或各国部队想要从沿海前往首都(北京)、各国对某些地方进行军事占领。题干核心内容对应《辛丑条约》 中的“拆毁北京至大沽的炮台,各国驻兵北京到山海关沿线”内容。 【答案】D 19.【解析】题中所给三个时间分别与中法战争、甲午战争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八 国联军侵华有关,中华民族危机日益加深,在这种时代背景下,“民教冲突”不断升级。 【答案】D 20.【解析】五四运动后,知识分子认识到了工人阶级的伟大力量,因此知识分子在五四运 动后号召把马克思主义思想和工人运动相结合。因此本题答案 C。 【答案】C 21.【解析】“八七会议”当纠正的错误,国民大革命时期陈独秀的右倾投降主义错误,放弃 了革命武装的领导权,因此选 A. 【答案】A 22.【解析】悲痛的心情真是难以言语形容的原因是“国家又濒于危亡”,AC 项蒋介石、汪 精卫叛变革命直接导致国民革命运动的失败,D 项国民党对红军发动第一次“围剿”为日 本侵略中国提供可乘之机,都反映的是国内矛盾,与国家危亡没有直接关系。B 项日本发 动蓄谋已久的九一八事变,中日民族矛盾开始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符合题意。 【答案】B 23.【解析】此题考查学生知识记忆和迁移运用能力。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始终没有被破坏的 首要原因是中日民族矛盾是社会的主要矛盾,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故选项 D 符合题意. 【答案】D 24.【解析】关键信息:快点给他们和平。从题干材料反映中国人民渴望和平,再结合解放 战争爆发的原因与相关事实分析,A 项正确;BC 项与题干无关;从时间信息上看,D 项 说法错误。 【答案】A 二、非选择题:第 25 题 14 分,第 26 题 26 分,第 27 题 12 分,共 52 分。 25.【答案】、(14 分) (1)民主宪政(君主立宪)思想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民主共和思想推动了辛亥革命的爆发; 实业救国思想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6 分)(评分说明:每点 2 分,不超过 6 分) (2)北洋军阀统治黑暗;革命政党(国民党、共产党)的宣传鼓动;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队 伍的壮大;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的影响等;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 (评分说明:每个要点 2 分,总分不超过 8 分) 26【答案】(26 分) (1)西汉的推动:解决郡国并行制(王国)问题,加强中央集权,使“大一统”政体更为 巩固(3 分);设置刺史,加强了对地方的监督控制,稳固国家政权(3 分);罢黜百家,独 尊儒术,通过文化“一统”加强政治“一统”。(3 分)(2)影响:它较好地处理了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使美国成为一个真正统一的国家(3 分), 同时也确保了各州的灵活性和独创性,这为美国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3 分);美 国是 近代世界上第一个实行联邦制的国家,为其他国家提供了借鉴。(3 分) (3)变化:从强调排满革命、建立汉族国家到主张建设统一的民族国家(4 分)。 贡献:辛亥革命结束了专制主义的王朝国家,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的现代国家;初步形 成了大中华民族国家观(4 分)。 27.评分说明【只写同意观点,未说明理由不得分;理由写出其中的 4 个要点,每点 2 分; 最后总结 2 分。言之有理即可得分】 以古代雅典民主政治为例: 同意第一种观点(2 分) 理由: 雅典民主制为人类提供了一种集体管理的新形式,创造出法治基础上的差额选 举制、议会制、任期制、比例代表制等民主运作方式,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借鉴; 民主有利于正确决策;有利于修正错误;有利于监督政府为公民服务;有利于促进文化 广泛深入发展;充分调动了公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使国家政治、经济、文化获得了 空前的繁荣。(8 分) 综上所述,我认为雅典民主制从各方面来讲都促进了国家的发展。(2 分) 同意第二种观点(2 分) 理由: 雅典民主具有狭隘性,是以小国寡民为前提的直接民主;是成年男性公民的民 主,妇女、奴隶和外邦人没有民主权利;它既是伟大文明的催化剂,又是社会不公的暴 力机器,实质上是奴隶主阶级的民主;抽签选举不能保证执政人员的素质,容易导致权 力的滥用和误用。(8 分) 综上所述,雅典民主制存在着比较明显的缺陷和弊端。(2 分) 以古代中国的科举制为例: 同意第一种观点(2 分) 理由: 科举制作为较为公平、透明的选官制度,扩大统治的社会基础;打破世家大族 对仕途的垄断;促进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促进社会稳定;被西方 国家广为借鉴。(8 分) 综上所述,我认为科举制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稳定和促进西方国家选官制的发展。 (2 分) 同意第二种观点(2 分) 理由: 科举制是古代地主阶级为了巩固统治而实行的选官制度;无论选拔范围如何扩 大,也是少数人垄断了国家政权,享受政治特权;在君主专制背景下,科举制无法从根 本上为实现民主与公平;科举制后期的八股取士更是钳制了人们的思想。(8 分) 综上所述,科举制存在着比较明显的缺陷和消极的影响。(2 分)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