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年级第 3 次月考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40 小题,每小题 1.5 分,共 60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
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西周时期,为了提高土地利用率,实行了垄作法,西汉时实行代田法,还采用轮作倒茬和间作套
种方式。这体现出古代中国( )
A.以个体家庭为基本生产单位 B.以精耕细作的模式经营农业
C.农具的改进提高了耕作效率 D.手工业进步提高了农具质量
2.《齐民要术》卷一《耕田》对耕耱技术有详细要求。首先,要求“犁廉耕细”,即要求所耕犁条不
能太宽,宽了就耕不深,耕不细。其次,要求根据墒情(土壤湿度情况)确定耕作时间。再次,耕
地的深度,要求因时而定。材料反映中国古代农业( )
A.因时耕作,集体劳动 B.分工细致,技术先进
C.重视农时,精耕细作 D.男耕女织,自给自足
3.下图是四川成都出土的汉代盐场画像砖,据此推知当时该地区( )
A.盐场生产实行分工协作 B.盐业专卖制度形同虚设
C.盐业生产开始使用机械 D.官营制盐业的技艺高超
4.西汉时期的大司农桑弘羊为盐铁官营辩护时说,豪强大家“采铁石鼓铸、煮海为盐”,“聚众或至
千余人”,易“成奸伪之业”,给国家带来祸患。材料主要反映了( )
A.大一统是盐铁官营的政治前提 B.增加收入是盐铁官营的重要目的
C.经济控制基于政治安定的考量 D.打击豪强是历代王朝的政治诉求
5.据《三辅黄图》载,秦汉时期的长安各市平面皆成方形,四面设肆(店铺),供商贾列肆货卖之
用,四面各设一门,供交易出入。由此可见,当时( )
A.城市商业较为发达 B.士商地位完全平等C.国家鼓励货殖功利 D.重农抑商观念废弃
6.W·L·舒尔茨在《马尼拉大商帆》中记载,西班牙人多次抱怨“中国商人把从新西班牙(美洲
殖民地)运来的白银几乎全部运走了”。其经济原因是( )
A.中国古代资本主义的发展 B.中国和欧洲垄断了世界贸易
C.中国古代农业商品化 D.明代手工业发达,出口顺差大
7.随着鸦片战争之后通商口岸的开放,舶来机制化妆品开始源源不断地进入中国市场。最早进入中
国的洋货化妆品是与卫生有关的牙粉、香水及具有药用功能的护肤类化妆品,如花露水.雪花膏
等。由材料可以得出( )
A.近代社会受西方商业文明影响 B.中国自然经济逐渐走向解体
C.中国商业发展呈现出阶段性 D.西方商业经营观念影响广泛
8.洋务派在 1865 年以后创办的军事工业中,普遍实行雇佣劳动,工人的工资基本上是按照技术高
低而定,劳动强度虽然很大,但加班作业,亦加给工资。这表明洋务企业( )
A.注重保障工人权益 B.已脱离落后因素的影响
C.具有资本主义因素 D.主动引进西方先进技术
9.1897 年,大生纱厂发行股票。张謇“领南洋商务局官机二万锭,作为官股规银二十五万两,议
集商股规银二十五万两,共计官商本规银五十万两……官绅订立合同,永远合办。”这可以反映
当时( )
A.官方限制民间办厂 B.股本结构较为单一
C.社会资金的资本化 D.列强放松对华侵略
10.下图是民国时期的一则香烟广告,上面的文字写的是:“请吸白金龙香烟。”下列有关对香烟广
告的解读正确的是( )
A.这是我国最早的香烟广告 B.说明了生产者的抗日之心
C.反映了民国科技的进步 D.体现了商业经营的发展11.1948 年 12 月底,金圆券发行量增至 81 亿元。至 1949 年 4 月时增至 5 万亿,至 6 月更增至 130
万亿,比十个月前初次发行时增加二十四万倍。金圆券钞票面额不断升高,最终出现面值一百万
元的大钞,但仍不足以应付交易之需。对此现象分析正确的是当时( )
A.社会通货膨胀严重 B.钞票印刷业技术革新
C.国民经济建设成果显著 D.国统区经济逐渐繁荣
12.右图是 1960 年北京一个公私合营照相馆的照片。下列对该图片蕴含的历史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 )
A 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确立 B.私有制改造取得根本性胜利
C.当时个人崇拜已经非常突出 D.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已完成
13.下图是一张年历画,画中题诗:“人民公社顶呱呱,工农商学兵一家。人众财多好建设,工农
业遍地开花。”此年历画应该出现在( )
A.国民经济恢复时期 B.三大改造时期
C.“一五”计划期间 D.“大跃进”时期
14.1978 年 10 月,邓小平访问日本乘坐日本新干线,工作人员问他乘坐新干线有什么想法。邓小
平回答说:“就感觉到快,有催人跑的意思。”此时邓小平的意思是( )A.重新评价毛泽东的地位 B.中国需要改革开放政策
C.从根本上否定文化大革命 D.决定实行城市经济改革
15.1980 年,山西省黎城县城关镇曹软升推销一个 50 吨储油罐,从中挣了 2800 元,被以投机倒把
罪判刑。1997 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删去法律中“投机倒把罪”的规定。此变化反映了( )
A.社会经济秩序日趋稳定 B.政治建设取得重大成就
C.公民权利有法律保障 D.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
16.为了更全面了解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镇居民消费结构的变迁状况,某学者根据 1981—2015 年的
《中国统计年鉴》中有关城镇居民住房消费支出的数据绘制成下图。能正确反映图中信息的一
项是( )
中国城镇居民居住消费支出比重变化
A.城镇居民居住消费支出呈逐年上升趋势
B.需求增加对住房消费变化起决定性作用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基本达到
D.改革开放后住房商品化趋势的日益加强
17.先秦文献《孟子》中写道:“先生何为出此言也。”那时候的“先生”是指年长而有学问的人。
清初,称重臣为“老先生”,辛亥革命后交际场中,彼此见面,对老成的人,都一律称呼为“老
先生”。20 世纪 80 年代后,“先生”的用法更为广泛。妇女也将自己以及别人的丈夫称为“先
生”。“先生”称谓的变迁反映出( )
A.儒家文化有浓厚的保守思想 B.西学影响中国社会的发展
C.社会风俗文化的不断变化 D.中国仿效西方的新式语言
18.到 19 世纪 90 年代,“向时华人鲜过问”的西餐出现了“裙屐少年,巨腹大贾,往往携姬挈眷,
异味争尝”的局面,到番菜馆就餐也成为当时中上阶层讲排场的一种方式。这反映了( )
A.当时国人普遍崇尚西方文化 B.西方文化逐渐渗透到国民生活
C.中西合璧充斥社会生活领域 D.追新慕异成为当时的主流心态19.宣传画能反映一定时期的社会特征,下图为 20 世纪 80 年代的一幅宣传画,它能够反映( )
A.苏式服装成为人们的普遍选择 B.一批新青年开始反对包办婚姻
C.服饰受到港台、欧美文化影响 D.握手开始成为常见的社交礼节
20.自行车开始进入中国时是作为交通工具引进的,1947 年在上海举行了中国第一次全国性自行车
表演赛。最近几年相继举行的环青海湖国际公路自行车赛、环海南岛国际公路自行车赛以及多
次场地赛、山地赛,给我国的自行车运动带来了长足发展。这说明( )
A.中国社会生活节奏变慢 B.自行车具有便捷的特点
C.交通工具对生活的影响 D.交通现代化改变了社会
21.1873 年 8 月,《昭文新报》创办于汉口,这份报纸内容多为轶闻趣事,间有诗词小品,与当时
以刊载官方文书为主的《京报》《宫门钞》旨趣颇异。这说明该报( )
A.关注社会生活诸多方面 B.具有推动维新的目的
C.是近代最有价值的报纸 D.有浓厚的殖民色彩
22.地理大发现之后,商业的发达已经使得买卖双方只要签订合同,或者集中在专门的交易所就可
以进行贸易活动,不一定需要现货成交。16 世纪,欧洲的商业投机活动达到了空前的规模,大
大超越了中世纪行会限制下的范围。这体现的是( )
A.商业革命 B.政治革命 C.工业革命 D.价格革命
23.葡萄牙最早占据巴西,但 1638 年至 1640 年间,荷兰逐渐控制了巴西东北部的地区,并以累西
腓为首府。1648 年,葡萄牙在对荷兰战争的胜出才扭转这个局势,荷兰当局其后将巴西交还给
葡萄牙。这体现出葡萄牙( )
A.重税政策导致衰落 B.封建落后拖垮国家
C.战争造成财政亏空 D.殖民扩张与殖民斗争
24.有人认为,欧洲如果没有横跨大陆的铁路和电报,没有往返于大河和沿海航道上的汽船,没有能割除大草原草皮的农业机械,没有征服诸土著民族的连发枪,殖民地的荒野原是不可能被征
服的。作者认为近代西欧扩张成功的主要原因是( )
A.新航路开辟 B.资产阶级革命
C.工业革命 D.殖民地制度落后
25.19 世纪以前,教育主要是少数精英和富有阶级的特权。但到了 20 世纪初,绝大多数欧洲国家
都建立起义务教育体系,规定所有 6 岁至 12 岁的儿童都要接受教育。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是由
于( )
A.工业时代的社会需求 B.民主政治的不断进步
C.当时社会矛盾的缓和 D.工人阶级斗争的结果
26.据统计,1851 年英国总人口为 1800 万,其中农村人口占 48%,而城市人口占 52%。同期,法
国、美国等仍然是农村人口占较大优势,而德意志、俄国和意大利农村人口更是占绝大多数,
与英国的城市化相比较,这些国家简直是些“巨大的村庄”。材料说明( )
A.英国率先完成工业化进程 B.英国城市化居于领先地位
C.法美产业结构优于德俄意 D.德俄意尚未开始工业革命
27.洛克菲勒从 1859 年一口油井,到 19 世纪末发展为美孚石油公司,经营触角伸到了世界,实现
了从原油生产、加工、运输、销售的一整套发展的生产经营系统。这体现了( )
A.第二次工业革命广泛开展 B.企业的组织和规模变化
C.美国进行经济结构调整 D.石油工业成为主导产业
28.1929 年 3 月 4 日,《华尔街日报》在庆祝胡佛总统就职时说:“政府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与商
业打成一片。毫无疑问,胡佛是一个很有活力的商业总统,他将是美国第一个商业总统。”后来
的历史发展证明下列评论正确的是( )
A.美国经济崩溃是因为信贷太少 B.银行是经济稳定的重要工具
C.水利建设成为发展经济的手段 D.经济繁荣之下隐藏着巨大危机
29.1936 年,美国最高法院认为征收特定族群税收以补助农民为非法行为,并宣布罗斯福农业调整
法案违宪,法案大部分内容遭到废止。可见当时美国( )
A.放弃了传统自由贸易政策 B.国家干预优势凸显
C.总统新政受到司法权制衡 D.国家发展计划混乱
30.关于罗斯福新政中劳工立法,有学者认为是为解决由人民群众购买力低下而造成的危机。也有
学者认为失业保险和救济成为活生生的政治问题,迫使政府重视并用法律来解决。还有学者认
为,经济思想产生了直接影响,如“通过强大的工会和最低工资法提高货币工资”来增加收入的思想。这些认识( )
A.只有经济视角的解释可信 B.仅仅着眼于摆脱当时的经济危机
C.未能涉及劳工立法的实质 D.有助于相对全面的理解立法原因
31.1964—1970 年和 1974—1979 年的英国工党内阁以公有化为纲领,试图以此创造出一个富裕的
英国工人阶级,但工资的“大锅饭”和高福利(甚至连配眼镜和假牙的费用都由国家报销)导
致生产效率降低,通货膨胀和大量失业使工党选举失败。这体现出英国( )
A.制定经济发展计划 B.经济干预力度减小
C.出售大型国有企业 D.高福利政策的挫折
32.供给学派主张以供给创造需求,认为发展经济的重点在于扩大供给而不是需求,只要供给充足,
需求就会跟上。里根政府上台后就实行了供给学派的经济政策,这一政策的实施( )
A.使美国进入高速发展的“黄金时代”B.直接推动了“新经济”时代的到来
C.促进了美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兴起 D.基本杜绝了经济危机的周期性爆发
33.现代某一时期,苏俄实行实物配给制,食物与商品集中计划配给;所有的大中型工业企业实施
国有化,小工业企业则实行监督;国家经营所有的外贸活动;对工人采取严格的管理制度禁止
罢工。这一政策出现的背景是( )
A.政府的战争政策造成粮荒 B.新生的苏维埃政权面临困境
C.农业集体化政策出现失误 D.德国法西斯大举入侵苏联
34.1921 年列宁说:“目前已很清楚,我们用简捷、迅速、直接的办法实现社会主义生产和分配原
则的尝试已经失败了。政治形势向我们表明,必须退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对此,苏俄实行了
(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优先发展重工业
C.新经济政策 D.指令性计划经济
35.到 1940 年,原本基础设施落后的苏联东部地区建起了具有全国意义的煤炭、冶金、石油、机械、
化工等产业基地,其工业总产值相对于 1913 年增长了 13.5 倍,超过了同期全苏工业增长的平
均值。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苏联大量引进欧美新技术 B.原有工业布局的逐渐调整
C.苏联人民饱满的建设热情 D.计划经济管理体制的推动
36.苏联在二战前建立了五大坦克生产基地:乌拉尔、哈尔科夫、鄂木斯克、列宁格勒以及车里雅
宾斯克。1945 年生产各类坦克 29175 辆。此现象( )
A.是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结果 B.源于五年计划建设迅速工业化C.表明新经济政策取得巨大成就 D.与苏联不断改革经济体制有关
37.勃列日涅夫当政时期,宇宙飞船可以到达月球和火星,汽车却故障频出且耗油惊人,许多苏联
百姓家里的家用电器陈旧不堪,电视机爆炸事件经常发生,很多人经常开玩笑说苏联生产的电
视机应当送给敌人。这体现出( )
A.指令性计划减少 B.商品经济发展
C.计划体制的弊端 D.公有制被打破
38.1946 年 6 月,在美国主导下,世界银行开始运行。最初世界银行的目的是帮助欧洲国家和日本
战后重建,1947 年 5 月,它批准了第一批贷款,贷款给法国 2.5 亿美元。这表明( )
A.日本是当时发展最快的国家 B.美国掌握了世界经济霸权
C.法国的经济被美国所控制 D.世界银行是一家美资银行
39.欧元纸币的背面绘有欧洲地图。由于一些欧洲国家的海外领地(如法属圭亚那)也使用欧元,
因此这些海外领地的地图的亦被单独绘出并置于欧洲大陆地图的左下角。这一风格体现了当今
世界经济发展( )
A.贸易壁垒发展趋势 B.资金全球流动趋势
C.各国都互相合作共赢 D.经济区域集团化趋势
40.下面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与 2017 年世界部分国家汽车产量对比表(单位:万辆)。这体现了
世界( )
美国 苏联(俄罗斯) 英国 德国 日本 中国大陆 印度
二战期间 240 170 80 120 12 0 0
2017 年 1119 155 175 565 969 2902 478
A.经济全球化 B.经济多极化 C.发展不平衡 D.生态危机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 2 小题,第 41 题 18 分,第 42 题 22 分,共 40 分)
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 分)
材料一 窃自中外通商以来,中国之财溢于外洋者,洋药而外,莫如洋布.洋纱……考之通商
贸易册,布毛纱三项,年盛一年,不惟衣土布者渐稀,即织土布者亦买洋纱充用,光绪十四年
销银及将五千万两……棉布为中国自有之利,反为外洋独擅之利。耕织交病,民生日蹙,再过
十年,何堪设想!今既不能禁其不来,惟有购备机器,纺花织布,自扩其工商之利,以保权利
——张之洞《拟设织布局折》
材料二 马克恩在 1853 年就预言:“与外界隔绝曾是保存旧中国的首要条件,而当这种隔绝状
态在英国的努力下被暴力所打破的时候,接踵而来的必然是懈体的过程。”马克思在这里使用了“暴力”一词,这无疑是侵略的同义词。但他并没有用侵略和被侵略来概括全部中外关系……
把侵略同侵略带来的社会变化分开来,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思想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经济发生的重大变动和张之洞的对策。(10 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按照“把侵略同侵略带来的社会变化分开来”的思路,分析 19
世纪外国资本主义入侵对中国经济的影响。(8 分)
42.适时调整经济政策,是各国现代化建设中的一项重要内容。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2 分)
材料一 1933 年 5 月 12 日,(罗斯福)发布农业调整法,强制农民减少耕地面积和牲畜繁
殖,……国家对缩减耕地和降低牲畜繁殖的人进行补贴。后来政府还对各州、各区甚至很多大
农场规定农产品的生产定额,对超过国家规定生产定额的产品课以重税。
——《从分散到整体的世界史·现代分册》
材料二 党知道战争日益逼近,没有重工业就无法保卫国家……因此我国共产党也就拒绝了“通
常的”工业化道路,而从发展重工业开始来实行国家工业化。
——《斯大林选集》
材料三 剑桥大学教授彼得·诺兰说:“我认为任由经济发展,不采取任何调控措施是不合理的。
这样会给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人民的生活及福祉造成极大困难。我一直深信中国在 20 世纪 50
年代早期以及 70 年代后半期之后,选择了一条最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
——《复兴之路》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归纳罗斯福新政时期农业政策调整的内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农业政策调整
的主要原因。(6 分)
(2)据材料二,概括苏联工业化道路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形成原因。(8 分)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中国在 20 世纪 50 年代早期、70 年代后半期之后选择“最适
合自身发展道路”的主要表现分别有哪些?(8 分)历史试题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40 小题,每小题 1.5 分,共 60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
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题目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B C A C A D A C C D
题目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A D D B D D C B C C
题目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答案 A A D C A B B D C D
题目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答案 D C B C D B C B D C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 2 小题,第 41 题 14 分,第 42 题 14 分,共 40 分。)
41.(1)重大变动:西方商品进入中国,白银外流严重;大量农民和手工业者破产;自然经济逐渐
解体。(6 分)
对策:学习西方科技,发展近代中国工业。(4 分)
(2)影响:西方侵略破坏了原有经济结构,使中国逐渐沦为列强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倾销地;但
使社会经济出现新成分,推动了中国经济近代化。(8 分)
42.
(1)内容:限制生产(减耕减产),提供补贴; (4 分)
原因:经济危机(2 分)
(2)特点:优先发展重工业。(2 分)
原因:战争威胁,增强国防力量;基础薄弱,增强经济实力。(6 分)
(3)50 年代早期:实行五年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三大改造。(4 分,答出其中两点即可。)
70 年代后半期之后: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4 分,答出其中两点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