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江苏省如皋市一中高三五月模拟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
加入VIP免费下载

2020届江苏省如皋市一中高三五月模拟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

ID:443129

大小:616 KB

页数:26页

时间:2020-12-23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2019/2020 学年度高三五月份测试 语文试卷 一、语言文字运用(12 分) 1.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人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可是,现在你要离开校门了,外面的世界,虽然很精彩,充满了无限的可能性,但是却有疾风暴雨、 暗礁险滩,你不能不睁大眼睛 。我想,也许走出校门你们才会看到,如今这个时代还很让人困惑, 无论是个人、国家还是世界,好像都处在 之中,未来还有些 ,往前走的路还很崎岖, 还需要艰难地摸索。 A. 枕戈待旦 变动 混沌不明 B. 枕戈待旦 变动 盘根错节 C. 厉兵秣马 变幻 混沌不明 D. 厉兵秣马 变幻 盘根错节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的关键在于两点:仔细审查该词 语的语言环境;注意对近义成语的分析辨别。辨析近义成语的关键就是要仔细分辨它们的细微差别。首先 阅读语境,把握语境含义,然后抓住相异语素,分析其意义差异,同时可联系日常习惯用语,推断词语意 义及用法。 枕戈待旦:兵器为枕,以待天明。指时刻警惕,准备作战,连睡觉时也不放松戒备,随时准备着杀敌。厉 兵秣马:磨好兵器,喂好马。前者是形容战前的警惕,后者是指战前的物质准备。根据前面的修饰语“不 能不睁大眼睛”,此处应该选择“枕戈待旦”。 变动:一般指人事、社会、国家、世界等的变化。变幻:指无规则可循、不易揣测的变化。此处主语是“个 人、国家、世界”,因此应该选择“变动”。 混沌不明:模糊不清,不分明。盘根错节:树根木节盘旋交错,比喻事情繁难复杂,不易处理。此处后文 有还需要艰难地摸索”,表示了模糊、不分明的意味,因此用“混沌不明”。 故选 A。 2.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尽管大时代能够赋予杰出的诗人以宏大的魄力, 、 、 、 、 、 。只有以刻骨铭心的内在富有作为时代魄力的精神内核,这种魄力才是动人心弦和历久难磨的。 ①包括生存境遇的代价和精神失落的代价 ②心里乾坤,必须与其人的心性感受相搏斗,才能获得真实的生命和感人的魅力 ③所谓“诗穷而后工”,意味着追求和挫折可以换得深刻的聪明 ④人生和精神历程在经过痛苦的失落之后可以拥有刻骨铭心的内在富有 ⑤但是真正的诗人不会脱离真实的生命体验,扯高调门,徒作大言 ⑥这种搏斗,是要付出有时往往是非常沉重的生命代价的 A. ⑤②④⑥①③ B. ⑤②⑥①③④ C. ⑥①③④⑤② D. ③④⑤②⑥①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的连贯性。此类题目要在快速阅读整段文字,初步感知大体内容的基础上, 结合具体语境,根据上下文的句子结构、逻辑顺序等来分析推理、判断。 由“尽管……但……”关联词的匹配,可以判断第一空应该选⑤;②“相搏斗”与⑥“这种搏斗”相关联, 因此②⑥相连;⑥①由“代价”为纽带相连;④中的“拥有刻骨铭心的内在富有”和后文“只有以刻骨铭 心的内在富有作为……”衔接,因此,放在最后一空。综合来看,应该选择 B 项。 故选 B。 3.下面诗句所描述的时节不属于上已节的一项是 A. 壶觞须就陶彭泽,时俗犹传晋永和。 B. 晴风丽日满芳洲,柳色春筵祓锦流。 C. 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 D. 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诗句内容理解与分析及识记传统文化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需要审清题干要求, 如本题,需要抓住诗句的关键词语分析判断时节,了解“上已节”。 上已节在农历三月初三,是古代举行“祓除衅浴”活动的最重要的节日,人们结伴去水边沐浴,称为“祓 禊”,此后又增加了祭祀宴饮、曲水流觞、郊外游春等内容。 A 项,“壶觞”“晋永和”可以联想到《兰亭集序》中“永和九年”“流觞曲水”,据此判断这说的是上已 节; B 项,“祓”即上已日祓禊仪式;C 项,“三月三日”点出上已节的日期,“水边多丽人”表现了上巳节女子结伴在水边沐浴的习俗; D 项,“艾符”“蒲酒”都是端午节的习俗风物。 故选 D。 4.下列诗句中,与漫画情境最吻合的一项是 A. 今朝有喜君知否,到处人家醉不醒。 B. 书因忌作闲终日,酒为治聋醉一杯。 C. 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 D. 村村社鼓隔溪闻,赛祀归来客半醺。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语言表达的能力。以图文转化的形式考查。解答此类试题,需要看漫画的标题,漫 画的画面及细节,漫画的文字,漫画的夸张之处等。漫画为了说明某种观点,常常对人物行为或场景描绘 进行变形夸张,以引起人们的注意。夸张之处往往就是漫画的弦外之音,是漫画所要表达的寓意所在。画 面内容是搀扶着喝醉了走不稳的人。 A 项,“醉不醒”不符; B 项,“醉一杯”不符; D 项,未体现“人扶”。 故选 C。 二、文言文阅读(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鲜于子骏行状 秦观 公讳先,字子骏。公自少庄重不苟,力学有文,乡党异之。年二十登进士科,调京兆府栎阳县主簿。神宗初即位,诏中外直言阙失。公应诏言十六事,上爱其文,出以示御史中丞滕元发曰:“此文不减王 陶。”除利州路转运判官,执政有沮议者。上曰:“鲜于某有文学。”执政曰:“陛下何以知之?”上曰: “有章疏在。”执政乃不敢言。 王荆公用事,公上疏言时政之失曰:“可为忧患者一,可为太息者二,其它逆治体而起人心者不可概 举。”西方议用兵,公以兵将未择,关陕无年,未宜轻动。乃移书劝安抚使,宜如李牧守雁门故事,远斥 候,谨烽火,坚壁清野,使寇无所获。密戒诸路选将训兵,蓄锐俟时,须其可击而图之。安抚使不能用.师 果无功。未几庆州兵叛,关中震扰,巴峡以西皆警。成都守与部使者争议发兵屯要处,书檄旁午于涂,公 一皆止之,示以无事。蜀人遂安。公以剑广形势之地,当分权以制内外,今帅剑南者举全蜀之权以畀之, 非便;宜循唐制,成都、益昌各自置帅,以消奸雄窥伺之心。书累上,不报。 是时初作助役、青苗之法,诏诸路监司,各定所部役钱之数。转运使李瑜欲以四十万缗为额,公以利 路民贫,用二十万缗足矣,与瑜论不合,各具利害以闻。上是公议,谓判司农寺曾布曰:“鲜于某所定利 路役书,可为诸路法。”遂罢瑜,而以公为转运剮使,兼提举常平农田水利差役事。”而青苗之法独久之 不行,执政怪焉,亟遣吏问状。公曰:“诏书称:愿取即与。利路之民无愿取者,岂可强与之邪?”十余年, 使者有欲变其法者,父老泣曰:“老运使之法何可变也!”盖公之从子师中,尝使利路,故民以老运使别之。 公奉使九年,阆为名郡,方新法初行,诸路骚动,而公平心处之,乡人无异议者。今翰林苏公以谓“上不 害法、中不伤民、下不废亲”为“三难”云。 熙宁、元丰之间,士大夫骛于功利,更其素守者多矣。而公忠亮果断,出于天性,数上书言天下事, 咸具利害。为政以经术自辅,所至有迹;其去,民追思之。 夏五月辛未,终于州寝,享年六十有九。 (选自《淮海集》,有删改) 5. 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关陕无年 年:太平 B. 书檄旁午于涂 涂:道路 C. 举全蜀之权以畀之 畀:给与 D. 士大夫骛于功利 骛:追求 6. 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鲜于子骏为人耿直有文学才华,上书言事,受到君王提拔,得到朝中大臣的一致认可。 B. 针对西部形势,鲜于子骏建议各地积极准备,相机而动,但安抚使没能采纳他的建议。 C. 庆州发生叛乱,蜀地一片慌乱,官员盲目发兵抢占要害地,在鲜于子骏劝阻下才镇定下来。 D. 鲜于子骏用经术处理政务,所到之处都有良好的政绩,因此他离任后,老百姓很思念他。 7.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乃移书劝安抚使,宜如李牧守雁门故事,远斥候,谨烽火,坚壁清野,使寇无所获。 (2)盖公之从子师中,尝使利路,故民以老运使别之。 8. 鲜于子骏“数上书言天下事,咸具利害”,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第二段加以概括。 【答案】5. A 6. A 7. (1)于是写信去劝安抚使,应该按照李牧守雁门关的旧例,远远地派出斥候打探,谨慎地观察烽火信号, 加固城防,清理野外的物资,让敌人没有收获。(2)原来鲜于子骏的侄子鲜于师中也曾经做过利路转运使, 所以百姓用“老运使”来区别鲜于子骏(和师中)。 8. 政治方面:王安石掌权时,他上书举出大量时政之失;军事方面:他根据剑广形势,提出分权以制内外 的策略。 【解析】 【分析】 【5 题详解】 本题考查辨析文言实词的意思和用法的能力。考生应把选项中的句子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推测意 思和用法的正误。 A 项,错误。“年”,收成。“关陕无年”意思是:关陕地区没有收成。 B 项,正确。“书檄旁午于涂”意思是:公文散乱在道路上。 C 项,正确。“举全蜀之权以畀之”意思是:把全蜀地的权利都给他。 D 项,正确。“士大夫骛于功利”意思是:士大夫们追求功利。 故选 A。 【6 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并概括文中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看清题干要求,然后依据人名、地名、官名、 时间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将选项与原文进行比较,做好理解分析,找出与原文不 符合之处。 A 项,“鲜于子骏为人耿直有文学才华,上书言事,受到君王提拔,得到朝中大臣的一致认可”说法错误。 “得到朝中大臣的一致认可”错误,原文第一段有“除利州路转运判官,执政有沮议者”,说明不是一致赞 赏,有人对提拔他有反对意见。 故选 A。 【7 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 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 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第一句得分点为:“移书”,致书,写信;“故事”,古今异义,旧例;“谨”,形容词活用为动词,谨慎地 观察;“坚壁清野”,加强工事,使堡垒坚固,将野外的粮食作物和重要物资清理收藏起来。 第二句得分点为:“盖”,原来;“从子”,侄子;“使”,做……转运使;“别”,区别;“故”,所以; “以”,用。 【8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意和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本类型题目关键是读懂文言文,善于追本溯源寻依据, 抓因求果找理由,此类题目的有效信息往往是隐蔽的,要求从原文中寻找信息,并将其进行概括组合,形 成答案。本题题干“鲜于子骏‘数上书言天下事,咸具利害’,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第二段加以概 括”,结合“王荆公用事,公上疏言时政之失曰:‘可为忧患者一,可为太息者二,其它逆治体而起人心者 不可概举。’”分析可知,在政治方面:王安石掌权时,他上书举出大量时政之失;结合“公以剑广形势 之地,当分权以制内外,今帅剑南者举全蜀之权以畀之,非便;宜循唐制,成都、益昌各自置帅,以消奸 雄窥伺之心”分析可知,在军事方面:他根据剑广形势,提出分权以制内外的策略。 【点睛】文言文翻译的原则一般是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具体方法:留、删、补、换、调、变。“留”,就是 保留,保留一些不需要翻译的名词;“删”,就是删除,删除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补”,就是增补,补充省 略的成分;“换”,就是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调”调整,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 “变”,就是变通,在忠于原文的基础上,灵活译出有关文字。翻译标准:信达雅。答好此题,要积累文言基 础知识,要兼顾上下文分析把握关键词、注意特殊句式,并做到通畅表述。关键词,一般是通假字、古今 异义词、活用字、多义词等,根据上下文语境,推敲断定解释即可。 译文: 鲜于先,字子骏,阆州人。公自年少就性情庄重,刻苦学习有文采,同乡的人都认为他和奇特。二十 岁考中进士,调任京兆府栎阳县主簿。神宗刚即位,下诏让朝廷的官员直言进谏自己的缺失之处。公应诏 上书进言十六件事,皇上喜爱他的文采,拿给御史中丞滕元发看说:“此篇文章不输王陶。”被任命担任 利州路转运判官,参知政事反对。皇上说:“鲜于先有文采和学问。”参知政事说:“陛下您是怎么知道 的呢?”皇上说“他有文章奏疏在此。”参知政事就不敢说了。 王荆公当权,鲜于公上疏言时政的失误之处,说:“变法的政策一是让人忧患,二是让人叹息,其它 违反治国的要旨而使人心浮动的不可胜举。”西方讨论治军用兵,公以士兵和将领没有选择,关陕地区没 有收成为由,不应该轻举妄动。于是写信劝勉安抚使,应该按照李牧守雁门旧例,远派侦察兵,谨慎地观 察烽火,加强工事,使堡垒坚固;将野外的粮食作物和重要物资清理收藏起来,使敌人一无所获。秘密地 训诫各路将领选拔将领训练士兵,养精蓄锐等待时机,必须在可以攻打的时候在计划出兵。安抚使没有采 纳他的建议,出兵作战果然没有功劳。不久庆州兵士叛乱。关中地区惊动不安,巴峡往西的地区都警戒。 成都太守与监司因为发兵屯守要地而争议不休,公文散了一地,公一个人就制止了这件事,表示没有什么事情,最终安定了下来。公认为剑广是重要的形势之地,中央政府与各省之间权力应当分开来治理朝廷内 外的事,现在把全蜀地的权利都给率领剑南的人,不合适;应该遵循唐朝的制度,在成都、益昌各自设置 将帅,来消除奸雄觊觎的心理。多次上书,皇上没有回复。 这个时候刚刚实行助役法和青苗法,下诏让各路监司,各自商定助役缗钱数额。转运使李瑜想要以四 十万缗作为额度,公因为利路百姓贫困,用二十万缗的钱就足够了,和李瑜意见不同,各自陈述上报皇帝 知晓。皇上于是公议此事,对判司农寺曾布说:“鲜于某所定利路役书,可以作为各路的标准。”于是贬 黜李瑜,任命公为转运副使,兼任提举常平农田水利差役事。而唯独青苗法不被实行,参知政事感到奇怪, 立即派遣官员询问情况。公说:“诏书称:愿意借的就借。利路的百姓不愿借,怎能强迫呢”。十几年后, 使者有想要改变鲜于公制定的法度的人,乡亲们哭着说:“老运使的法度有什么可变的呢!”原来鲜于子骏 的侄子鲜于师中也曾经做过利路转运使,所以百姓用“老运使"来区别鲜于子骏(和师中)。公奉命出使九年, 阆州成为名郡,正是新法刚施行的时候,各路人马动荡不安,而公以平常心对待这件事,乡人没有不同的 意见的。现在翰林苏公认为他做到了“在上不损害法度、其次不损害百姓、最后不远离亲朋”的“三难”。 熙宁、元丰年间,士大夫追逐功利,改变一直坚守的志向的人很多。而公忠贞光明果敢决断,都是出 于本性,多次上书谈论天下事,都详细地指出其中的利害关系。处理政事用经学来辅助自己,所任职的地 方有功绩;他离开的时候,百姓都追念他。 夏五月辛未,在州里逝世,享年六十九岁。 三、古诗词鉴赏(11 分)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各题。 送著作佐郎崔融等从梁王东征① 陈子昂 金天方肃杀,白露始专征。 王师非乐战,之子慎佳兵。 海气侵南部,边风扫北平。 莫卖卢龙塞② ,归邀麟阁③名。 夕次蒲类津④ 骆宾王 二庭归望断,万里客心愁。 山路犹南属,河源自北流。 晚风连朔气,新月照边秋。 灶火通军璧,烽烟上戍楼。龙庭但苦战,燕颔⑤会封侯。 莫作兰山⑥下,空令汉国羞。 [注]①此时契丹叛乱,梁王武三思赴边讨伐,崔融等随军出征。②卢龙塞:当时北平郡的边境要塞,曹操北 征乌桓时,田時献策使曾操获胜后田時不接受封赏,说:“岂可卖卢龙塞以易赏哉!”③麟阁:即麒麟阁, 汉宣帝时曾画霍光等十一名功臣像在此阁中,以表彰他们的功绩。④蒲类津:渡口名,今属新疆。⑤燕颌: 形容相貌威武,有封候之相。《后汉书·班超传》载,相士认为班超“燕颌虎颈”,有封候之相。⑥兰山:兰 皋山,李陵投降匈奴的地方。 9. 请结合两首诗的内容分析两位作者各自对战争的态度。 10. 请赏析两首诗结尾两句表达效果的共同点。 【答案】9. 陈子昂希望友人慎用兵戈;同时也表达对胜利的信心。骆宾王对战争有忧虑之心,还表达了一 心为国的忠诚勇敢的精神。 10. 都化用了典故,表达含蓄蕴藉:陈诗化用卢龙塞的典故,骆诗化用李陵投降匈奴的典故;两首诗都用了“莫” 字,直抒胸臆:陈诗规劝友人不要沉迷战事,骆诗勉励自己,要有崇尚勇武、宁死不屈的英勇气概。 【解析】 【9 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歌的 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字词语进行分析。题干要求“请结合两首诗的内容分析两位作者各自对 战争的态度”,需要结合诗句内容分析。“之子慎佳兵”,劝勉友人要慎重兵事,垂恤生灵,少杀戮。“海 气侵南部,边风扫北平”,大军兵多良将,军容整肃,定能击败叛军。赞颂唐军的兵威,对征讨怀有必胜信 心。 “万里客心愁”,客居万里心中充满忧愁。“愁”更主要是战争的发展形势无法令人乐观。 以班超建立功勋的威武和李陵投降匈奴的可耻形成对比;表达了诗人渴望建功崇尚勇武、宁死不屈的英勇 气概。 【10 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需要审清题干要求,如本题“请 赏析两首诗结尾两句表达效果的共同点”,赏析诗句,通常由三部分组成,诗句的内容,使用的手法,表达 的效果及作用。答题模式基本是,该联(句)使用了什么手法,然后结合具体诗句内容一一分析其手法的 具体表现,再次写使用该手法所传达出的效果,最后指出其表达的情感。 “莫卖卢龙塞,归邀麟阁名”,结合注释内容分析,要学习田畴不居功自傲,更不必希求扬名麒麟阁。诗人 用卢龙塞和麟阁这两个典故是有针对性的。这两句实际上是希望友人能在这方面做出表率,表现了诗人出 语坚决,正气凛然。“莫作兰山下,空令汉国羞”,不要作兰山下投降的李陵,平白地让大汉帝国蒙受羞辱。是借汉李陵战败投 敌之事表示宁死不屈的气概。两首诗都用了“莫”字,直抒胸臆;都用典故,含蓄表达期待。 四、名句名篇默写(8 分) 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____________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荀子《劝学》) (2)___________,则芥为之舟。(庄子《逍遥游)》) (3)问君西游何时还?___________。(李白《蜀道难》) (4)无丝竹之乱耳,___________。(刘禹 锡《陋室铭》) (5)___________,夜吟应觉月光寒。(李商隐《无题》) (6)___________, 小乔初嫁了。(苏轼《赤壁怀古》) (7)子曰:“___________,患不知人也。”《论语●学而》 (8)献身甘作万矢的,_____________。(梁启超《自励二首(其二)》) 【答案】 (1).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2). 覆杯水于坳堂之上 (3). 畏途巉岩不可攀 (4). 无案 牍之劳形 (5). 晓镜但愁云鬓改 (6). 遥想公瑾当年 (7). 不患人之不已知 (8). 著论求为百世师 【解析】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 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的直接默写。此类试题解答时,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 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博”“覆”“巉”“瑾”要理解字义去记忆。学生记忆的时候 应该结合诗句的意思。 五、现代文阅读(一)(15 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各题。 瑞宣辞职 老舍 大街上,铺户已差不多都开了门,可是都没有什么生意。那些老实、规矩的店伙,都静静地坐在柜台 内,有的打着盹儿,有的向门外呆视。胡同口上已有了洋车,车夫们都不像平日那么嬉皮笑脸地开玩笑, 有的靠着墙根静立,有的在车簸箕上坐着。 瑞宣今天没课,但他还是决定到学校去看看。在护国寺街口,看见了两个武装的日本兵,像一对短而 宽的熊似的立在街心。他的头上出了汗。低下头,他从便道上,紧擦着铺户的门口走过去。 到了学校,果然已经上了课,可是学生并没有到齐。这是一个在北平的意大利教授窦先生办的洋学堂, 瑞宣一周在这里兼两天课,四个钟点,有点额外的收入。平日,实校长是位非常和善的人;今天,在祁瑞 宣眼中,他好像很冷淡、高傲。“平常你们都很爱国,赶到炮声一响,你们就都藏起去!” 瑞宣本来想笑一笑,然后告诉他今天没有他的课,可是被一点轻蔑的神经波浪把笑拦回去。不过他还 是诚意的请教洋先生:“窦校长,您看中日战争将要怎么发展呢?” “我不知道!我只知道改朝换代是中国史上常有的事!” 瑞宣的脸上烧得很热。他从窦校长的脸上看到人类的恶根性一崇拜胜利(不管是用什么恶劣的手段取得 的胜利),而对失败者加以轻视及污蔑。他一声没出,走了出来。 已经走出半里多地,他又转身回去,在教员休息室写了一张纸条,叫人送给窦校长——他不再来教课。 再由学校走出来,他觉得心中轻松了一些。在大槐树底下,小崔的车歪脖横狼地放着。 小崔的倭瓜脸气得一青一红的,“祁先生!”小崔用乌黑的手扯了瑞宣一把,给大褂上印上了两个指 头印儿。“你看,到底要怎样呢?真要他妈的老这么锯磨人,我可要当兵去啦!” 四大妈才看见瑞宣:“哟!祁大爷呀,你看我这瞎摸合眼的!祁大爷,这么一会儿关城,一会儿净街的, 到底都是怎么回事呀?” “我也说不清!盼着过几天就好点了吧!"他只能这么敷衍一下,好搭讪着走开。 进了家门,他看见祖父,父亲,老二瑞丰夫妇,都围着枣树闲谈呢。瑞丰长得干头干脑的,他的头发 永远从当中分缝,生发油与生发蜡上得到要往下流的程度。 瑞丰竭力耍显出心中的不痛快:“我们学校每月拿二十块钱维持费。二十块钱,还不够我坐车吸烟的呢! 听说,日本的军政要人今天在日本使馆开会。管他谁组织政府呢,反正咱们能挣钱吃饭就行!” 祁老人连连地点头,完全同意于二孙子的话。 “你到学校去啦?怎么样?”天佑问儿子。 瑞宣声音很低,而很清楚地说:“我已经把那四个钟头辞掉了!” “什一 ”老二连“什”下的“么”还没说出来,就又闭上了嘴。平日,他和老三常常吵嘴。今天,看 瑞宣的神色不大对,他很快地闭上了嘴。 祁老人心里很不满意长孙这个把馒头往外推的办法,可是不便说什么,于是假装没有听见。 天佑知道长子的一举一动都有分寸,而且不愿意别人追问为了什么原因。所以,他很怕别人追问瑞宣, 赶紧的说:“反正只是四个钟点,没关系!老大你歇歇去!” 瑞宣走进老三瑞全屋里去。瑞全正在床上躺着看一本线装书。 “大哥!你出去啦?”瑞全把书扔在一边,一下子坐起来。 瑞宣把与窦校长见面的经过,告诉了弟弟。 “我喜欢大哥你还有这么点劲儿!”瑞全很兴奋的说。 “谁知道这点劲儿有什么用处呢?能维持多么久呢?” “当然有用处!人要没有这点劲儿,跟整天低着头拣食的鸡有什么分别呢?至于能维持多么久,倒难说了;大哥你就吃了这一家子人的亏;连我也算上,都是你的累赘!” “一想起窦校长的神气,我真想跺脚一走,去给中国人争点气!我们再低着头装窝囊废,世界上恐怕 就没一个人同情咱们,看得起咱们了!” “大哥你尽管这么说,可是老拦着我走!” “不,我不拦你走!多咱我看走的时机到了,我必定放了你!” “可要保守秘密呀,连大嫂也别告诉。”老三声音很低的说。 “当然!” “我就不放心妈妈!她的身子骨那么坏,我要偷偷的走了,她还不哭个死去活来的?” 瑞宣愣了一会儿才说:“那有什么法子呢!国破,家就必亡啊!” (节选自《四世同堂》,有删改) 12.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注重人物的细节刻画,如瑞宣的低着头,窦校长的轻蔑的神经波浪,小崔的倭瓜脸和歪脖横狼的车, 瑞丰的要往下流的生发油等,抓住了人物的典型性格。 B. 小说中画线部分描述了北平陷落后街市的平和安静,表明了民众对国家沦丧麻木而没有羞耻感,引出了 下文窦校长对瑞宣的傲慢与冷漠。 C.小说的主人公祁瑞宣属于时代动荡中的知识分子典型形象:他有知识,有文化,想干大事,却为一家老小 的生活所绊,只能寄望老三走向自由世界。 D.小说语言具有鲜明的老北平市井特点,如小崔的“锯磨人”、李四妈的“瞎摸合眼”等语言,表达生动准 确,又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13. 结合文章内容,概括瑞宣辞职的原因。 14. 小说中写了十多个人物,有的人物甚至一笔带过。请探究这样写的好处。 【答案】12. B 13. 窦校长对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的冷漠、轻蔑的态度让瑞宣感到气愤;瑞宣为自己替一 个蔑视中国人的外国人做事感到屈辱;希望以此举动在洋人面前给中国人争口气,不要窝囊做人。 14. ①淡化个体,突出群体形象,表现北平陷落后普通市民的众生相;②淡化个体,更能突出辞职事件的主 体地位,使情节更加集中完整;③形象众多,凸显了人物活动的市井大杂院的环境特点,渲染出既沉重压 抑又焦虑冲动的复杂气氛。 【解析】 【12 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分析和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要先通读全文,了解和把握全文的内 容和主旨,在此基础上,联系上下文,结合文本内容对文章某一内容要点进行分析和概括。解答此题,可 将各选项文字同文本相关内容进行比较,以确定正误。B 项,“表明了民众对国家沦丧麻木而没有羞耻感”属于过度解读,画线语句主要体现日军占领北平后市 民情绪低落,不能说明他们麻木,更不能说明他们没有羞耻感。 故选 B。 【13 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文本内容理解与分析及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需要审清题干要求,如本题“结 合文章内容,概括瑞宣辞职的原因”,需要立足文本内容,筛选相关信息,分析概括。结合“今天,在祁瑞 宣眼中,他好像很冷淡、高傲”“平常你们都很爱国,赶到炮声一响,你们就都藏起去!”“可是被一点 轻蔑的神经波浪把笑拦回去”“他从窦校长的脸上看到人类的恶根性一崇拜胜利(不管是用什么恶劣的手 段取得的胜利),而对失败者加以轻视及污蔑”等分析,窦校长对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的冷漠、轻蔑的态度让 瑞宣感到气愤。 结合“这是一个在北平的意大利教授窦先生办的洋学堂,瑞宣一周在这里兼两天课,四个钟点,有点额外 的收入”“瑞宣本来想笑一笑,然后告诉他今天没有他的课,可是被一点轻蔑的神经波浪把笑拦回去”等 分析,瑞宣为自己替一个蔑视中国人的外国人做事感到屈辱。 结合“一想起窦校长的神气,我真想跺脚一走,去给中国人争点气!我们再低着头装窝囊废,世界上恐怕 就没一个人同情咱们,看得起咱们了”分析,希望以此举动在洋人面前给中国人争口气,不要窝囊做人。 【14 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鉴赏人物形象及分析作品的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需要审清题干要求, 如本题“小说中写了十多个人物,有的人物甚至一笔带过。请探究这样写的好处”,结合作品进行探讨。解 答任何表现手法必须与文章的中心相结合。没有纯客观的艺术技巧,任何艺术技巧都是为文章中心服务的。 淡化个体,突出群体形象的,如“那些老实、规矩的店伙,都静静地坐在柜台内,有的打着盹儿,有的向 门外呆视”“胡同口上已有了洋车,车夫们都不像平日那么嬉皮笑脸地开玩笑,有的靠着墙根静立,有的 在车簸箕上坐着”等,表现北平陷落后普通市民的众生相。 淡化个体,更能突出辞职事件的主体地位,小说的主人公祁瑞宣属于时代动荡中的知识分子典型形象,但 是却只能寄望老三走向自由世界,使情节更加集中完整。 结合“小崔的倭瓜脸气得一青一红的”“四大妈”“祁大爷”“他看见祖父,父亲,老二瑞丰夫妇,都围 着枣树闲谈呢”“祁老人”“他和老三常常吵嘴”等分析,形象众多,凸显市井大杂院的环境特点,渲染 社会气氛。 六、现代文阅读(二)(12 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各题。 让文化热情涵养更多经典 石羚近几年我国话剧市场爆款频频,但“爆点”不一。去年《窝头会馆》的抢票热潮,热在明星大腕齐聚 一堂;《哈姆雷特》因文学名著的号召力而票房飘红;而今年《茶馆》开票的场景火爆异常,则归功于豪 华阵容、文学经典、品牌力量的多重效应。 “排队”现象是观察公众文化生活的有趣切面,而那些被争相抢购的文化产品,最能折射时代的需求。 1956 年在南京,观众为了一睹梅兰芳的风采,带着铺盖卷买票;1986 年在北京,歌迷排队花半个月工资只 为听一场摇滚演唱会。而今天,文化消费方式更加多元,资源获取更为便利,但人们对高质量文化产品的 热情始终如一。从“故宫跑”到“通宵等”,从“大英博物馆百物展”开启夜场到“妇好墓展”预约全满, 为文化排队日益成为常态。 化解“一票难求”的尴尬,一味增加场次并不现实。毕竟,观看者数不胜数,而老戏骨精力有限,经 典数目也有限。长远来看,戏台上不能只有《茶馆》和《雷雨》,音乐会不能只听莫扎特和贝多芬,用匠心 浇灌更多的重量级作品,是文艺工作者的使命。与工业品不同,文化产品的供给不能毕其功于一朝一夕。 经典化的过程、演员的成长,与喝茶一样得慢慢“泡”。这就需要观众多一分耐心,多一分理解,不放过佳 作的成熟老到,也不妨看看新作的崭露头角,说不定你我当下相遇的,就是未来的经典。 另一方面,经典作品已是难得的文化名片,也可以进行多侧面的开掘,既丰富经典的表达,也丰富公 众的生活。一部《茶馆》,焦菊隐导演版珠玉在前,曲剧版唱出了抑扬顿挫的京味儿,四川话版则别有一番 “摆龙门阵”的江湖烟火,虽然都是茶馆掌柜王利发,但不同的演绎调和出不同的滋味,也挖掘出作品的 深度。而与之相关的回忆著作、纪念商品层出不穷,就连剧中一碗烂肉面,也被商家复原出来作为招牌。 它们共同拓展了作品的广度。而观众爱屋及乌,关注剧中演员的其他作品,不也算是一部戏带动“周边产 品”吗? 在过去,人们休憩消遣的方式比较单一。而当下,“生书熟戏,听不腻的曲艺”,文艺活动获得了更多 样态与空间。据统计,2017 年全国艺术表演团体有 15752 个,全年演出 293. 77 万场,是 10 年前的 3 倍, 看演出不再是稀缺品。但也要看到,一些作品因套路化、娱乐化而缺乏生命力,一些表演盲目追求声光电、 大场面而脱离艺术本体,将艺术“改革”搞成“改行”……在文化供给持续发力而居民文化消费潜力依然 巨大的今天,文艺作品“保量提质”同样很重要。 文化产品也需新陈代谢,与其坐等市场大浪淘沙,不如自觉提高创作品质。一位老艺术家在排演话剧 《龙须沟》时,特意在排练厅门口备一堆泥,表演前在泥上踩踩,因为,这样可以找到人物的感觉。其实, 对所有文艺工作者而言,踩在泥巴上、扎进现实中,“追随人民脚步,走出方寸天地,阅尽大千世界,让 自己的心永远随着人民的心而跳动”,不正是最大的创作秘诀吗? (选自《人民日报》2018 年 06 月 12 日 05 版,有删改) 15.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演员阵容、文学经典以及品牌力量等多重效应导致近几年我国话剧市场持续火爆。B. “大英博物馆百物展”开启夜场等现象,反映了当今人们对高质量文化产品的热情。 C. 新经典不可能--蹴而就,这既需要文艺工作者的匠心,也需要观众的耐心和理解。 D. 今天一些文艺作品,因为套路化、娱乐化,追求大场面,而缺乏艺术生命力。 16.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近几年我国话剧市场火爆异常虽然原因不一,但总体离不开群众对优质文化产品 需求。 B. 要化解“一票难求”的尴尬,不能-味依赖老经典和老戏骨,培养新演员、挖掘新作品才是正道。 C. 过去人们休憩消遣的方式比较单一,文艺作品比较稀缺,因此对作品质量的要求不高。 D. 过去“排队购票”,如今“通宵等”,说明优秀文化产品供给不足的问题没有得到解决。 17. 在当今文化消费日趋多元化的形势下,如何让经典作品具有持久的生命力?请结合文章内容加以概括。 【答案】15. D 16. C 17. 用多种艺术形式演绎出经典作品的不同韵味,挖掘出作品的深度;不陷入套路化、娱乐化怪圈,注意经 典作品保量提质;以经典作品带动与之相关的回忆著作和商品的传播,促进经典本身的流传;演员勤奋刻 苦,寻找塑造人物的感觉,追随人民,走进现实。 【解析】 【15 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解答时要找出文章中与选项对应的区间,将选项转述内容与原 文内容逐一分析比对确定答案。分析时要注意关键词语的含义要准确,所涉及内容的因果、前后关系不能 颠倒,同时还要注意叙述角度和表达方式的转换。要注意分辨可能与必然、未然与已然、全称与特称。选 项的表述能不夸大不能缩小,也不能无中生有。 D 项,“因为套路化、娱乐化,追求大场面,而缺乏艺术生命力”错误,文章倒数第二段有“一些作品因 套路化、娱乐化而缺乏生命力,一些表演盲目追求声光电、大场面而脱离艺术本体”,说明‘追求大场面” 与“缺乏艺术生命力”之间不是因果关系,“追求大场面”会导致的结果是“脱离艺术本体”。 故选 D。 【16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 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观点等进行 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 C 项,“因此对作品质量的要求不高”属于推断错误,无中生有。根据原文,1956 年为一睹梅兰芳风采带 铺盖卷买票、1986 年排队花半个月工资听摇滚演唱会,都说明过去人们一直对作品质量有较高要求。 故选 C。 【17 题详解】 的本题主要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及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本题答案来源于材 料,但高于材料,现有材料是寻找解决实际问题的依据,但现有材料的原句绝不是最佳答案,更不是最佳 答案的全部,这就考查了考生真正读懂多文本的内涵、联系社会生活现实而解决实际问题的高层次能力。 结合“经典作品已是难得的文化名片,也可以进行多侧面的开掘,既丰富经典的表达,也丰富公众的生 活”“但不同的演绎调和出不同的滋味,也挖掘出作品的深度”分析,用多种艺术形式演绎出经典作品的 不同韵味,挖掘出作品的深度。 结合“但也要看到,一些作品因套路化、娱乐化而缺乏生命力,一些表演盲目追求声光电、大场面而脱离 艺术本体,将艺术‘改革’搞成‘改行’……在文化供给持续发力而居民文化消费潜力依然巨大的今天, 文艺作品‘保量提质’同样很重要”分析,不陷入套路化、娱乐化怪圈,注意经典作品保量提质。 结合“而与之相关 回忆著作、纪念商品层出不穷,就连剧中一碗烂肉面,也被商家复原出来作为招牌。 它们共同拓展了作品的广度。而观众爱屋及乌,关注剧中演员的其他作品,不也算是一部戏带动‘周边产 品’吗”分析,以经典作品带动与之相关的回忆著作和商品的传播,促进经典本身的流传。 结合“对所有文艺工作者而言,踩在泥巴上、扎进现实中,‘追随人民脚步,走出方寸天地,阅尽大千世 界,让自己的心永远随着人民的心而跳动’,不正是最大的创作秘诀吗”“一位老艺术家在排演话剧《龙须 沟》时,特意在排练厅门口备一堆泥,表演前在泥上踩踩,因为,这样可以找到人物的感觉”分析,演员 勤奋刻苦,寻找塑造人物的感觉,追随人民,走进现实。 七、现代文阅读(三)(12 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各题。 材料一: 漆器是我国古代一项杰出的创造和发明。最初人们只是简单地在器物外表涂刷漆液。到后来,漆器的 制作更加复杂,并由此发展成一项专门的手工业。漆器种类繁多,而以木胎漆器最为常见。下面以木胎漆 器为例,介绍中国古代漆器的制作工艺。 制作胎骨是漆器制作的第一道工序。胎骨是整个漆器的基础,必须结实牢固。但是,木材容易在干燥 时出现变形,因此在制胎前要注意木材的选用和处理。制作胎骨不只是木骨架的制作.还包括对制成的骨架 进行整修处理和打底加固处理。 在制作胎体和漆上装饰之间,还有一道很重要的工序就是器表涂刷,此道工序包括做灰和上漆(也叫糙 漆)两个部分。做灰是,在布漆之后的器物上上灰漆,灰漆是用角、骨、蛤、坯屑、瓷屑、砖灰或炭末等材 料掺入生漆调和成糊状。做灰时,将灰粉分为粗、中、细三种粒度,调和后依次在器物上刮涂。底胎做完 灰漆以后就要进行上漆的工序。一般的糙漆有三道:灰糙、生漆糙、煎糙。最后一道糙漆时,漆要磨平磨顺, 切不可出现漆皱。 糙漆完毕,素面漆胎制作完成,接下来就可以进行漆上装饰了。漆器装饰技法大体分为髹涂、描绘、 的镶嵌、刻填、雕漆、堆饰等几类。 (节选自《中国古代漆器制作工艺剖析》,有删改) 材料二: 中国古代漆器的工艺,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已经出现,夏代的木胎漆器不仅用于日常生活,也用于祭祀。 夏代之后,漆器品种渐多,战国时漆器生产规模已经很大,漆器不仅用于装饰家具、器皿、文具和艺术品, 还应用于乐器、丧葬用具、兵器等。这时的漆器很昂贵,但新兴的诸侯不再热衷于青铜器,而把兴趣转向 光亮洁净、体轻、隔热、耐腐、可嵌饰彩绘的漆器。于是,漆器在一定程度上取代了青铜器。汉代漆器在 战国时期生产的基础上达到了一个鼎盛时期。髹漆器物种类和品目甚多,以饮食器皿为主。唐、五代的漆 器工艺超越前代,镂刻錾凿,精妙绝伦。但随着瓷器的发展,漆器在日常生活中的地位日渐被价格低廉的 瓷器取代,漆器便向偏重审美价值的工艺品方向发展。两宋社会经济繁荣发展,漆工艺也得到相应的普及 与发展,不仅官府设立了专门机构管理、制造御用漆器,而且民用漆器工业也发展起来,其产品走入了市 场。明代是中国装饰漆器的高峰,皇室对漆器的青睐,促成了漆器制造业的繁荣,并形成了新的高潮,一 直延续到清代。 (节选自《不可不知的中国漆器简史》,有删改) 材料三: 对于故宫的漆器修复而言,无论是民间技艺还是官造技艺,无论是素髹还是彩漆,无论是戗金还是填 金……各个门类、品种的制造技艺,都必须心领神会,也许今天做的是雕器,明天就要做彩绘。而要全面 系统地掌握这些高超技艺,得花很长时间勤学苦练。所以,故宫博物院规定,进入漆器室的修复人员除了 必须具备扎实的绘画功底和造型基础外,还要练就过硬的漆工艺技术。在接触文物之前,至少还要有一年 的实践训练,学习一系列的文物修复操作规程。 漆器的修复工艺和制造工艺并无二致,但漆器修复只能隐在“无形”之中,追求“原貌”是文物修复 的最高目标,除了掌握漆器制造的十八般武艺,复原器物的外形,还要参透附着在漆器上的精神、情感和 理念,复活器物的不朽之魂。实际上,修复是在前人留下的“舞台”上戴着历史的“脚镣”跳着穿越时空 隧道的古典之舞,这里不允许有个人的随意发挥与创造。 (节选自《“漆”彩世界的修复技艺》,有删改) 18. 下列对“漆器制作”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漆器制作最初是在器物外表涂刷漆液,后来发展成一种复杂的工艺,其制作胎体以木质最常见,是为木 胎漆器。 B. 制作一件木胎漆器,需要经过制作胎骨、器表涂刷和漆上装饰几个步骤。其中制作胎骨是整个漆器工艺 的基础。 C. 木胎漆器的器表涂刷,首先需要在布漆后的木骨上做灰,然后要对素面漆胎进行糙漆处理。D. 做灰用的灰漆是以角、骨蛤等材料掺人生漆调和成糊状,然后按照粗、中、细三种粒度依次刮涂在器物 表面。 19.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漆器制作历史悠久,战国时期,漆器生产规模很大,由于造价昂贵,主要为新兴诸侯所有,到明代又迎 来新的高峰。 B. 漆器具有光亮洁净、体轻、隔热耐腐、可嵌饰彩绘等特点,因而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一定程度上取代 了青铜器。 C. 到了唐朝,由于瓷器的发展,漆器由日常生活用品逐渐向陈设工艺品发展,实用功能大大降低。 D. 故宫漆器修复需要修复者全面系统地掌握雕刻和彩绘的高超技艺,追求“原貌”是最高目标。 20. 如何才能成为优秀的漆器修复人员?请结合材料三进行概括。 【答案】18. C 19. B 20. 全面、系统地掌握漆器的各种制造工艺,具备扎实的基本功;牢牢掌握文物修复的操作规程;尊重漆器 本身特点,复原器物的外形与灵魂。 【解析】 【18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 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对‘漆器制作’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然后到文中圈出有关“漆 器制作”的文字,再浏览选项的内容,与文本进行比较。 C 项,“要对素面漆胎进行糙漆处理”错误,原文提到“底胎做完灰漆以后就要进行上漆的工序”“糙漆 完毕,素面漆胎制作完成”,说明糙漆是对底胎上漆,而不是对素面漆胎上漆。 故选 C。 【19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文中信息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通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大意,在此 基础上回归文章,划定答题区域,仔细阅读,从中筛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信息,进行整合概括回答问题。 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 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 B 项,“因而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错误,“体轻、隔热、耐腐”使漆器具有实用价值;更为便宜的瓷器 出现后,“漆器便向偏重审美价值的工艺品方向发展”,也说明之前漆器偏重实用价值。 故选 B。 20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大意,在此基础 【上,仔细阅读题干,明确题目要求,然后回归文本,仔细阅读,从中筛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信息,进行整 合概括回答问题。对文章进行段落的划分,筛选文中的重要语句,整合后作答。重点关注各段的段首和段 尾句,分条作答。 结合“对于故宫的漆器修复而言,无论是民间技艺还是官造技艺,无论是素髹还是彩漆,无论是戗金还是 填金……各个门类、品种的制造技艺,都必须心领神会,也许今天做的是雕器,明天就要做彩绘”“进入 漆器室的修复人员除了必须具备扎实的绘画功底和造型基础外,还要练就过硬的漆工艺技术”分析,全面、 系统地掌握漆器的各种制造工艺,具备扎实的基本功; 结合“在接触文物之前,至少还要有一年的实践训练,学习一系列的文物修复操作规程”分析,牢牢掌握 文物修复的操作规程; 结合“漆器的修复工艺和制造工艺并无二致,但漆器修复只能隐在‘无形’之中,追求‘原貌’是文物修 复的最高目标,除了掌握漆器制造的十八般武艺,复原器物的外形,还要参透附着在漆器上的精神、情感 和理念,复活器物的不朽之魂”分析,尊重漆器本身特点,复原器物的外形与灵魂。 八、作文(70 分) 21.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鼻呼吸,眼观景,嘴吃饭,耳闻声。人体各个器官各有其用。然鼻呼吸有时也需要嘴巴辅助,眼观景 若无耳闻声则显得寂寞,可见万物又相辅相成。不仅人如此,国亦然,整个世界更是这样。 【答案】例文: 相辅相成,万物共荣 中国,华夏民族的家园。上承炎黄子孙的山脉,薪火相传;走到今天,中国人依然坚守着以和为贵的理 念,立足国内,由向世界,追求万物共荣之境。 相辅相成,首先是城市与乡村的和谐。英国诗人库伯曾说:“上帝创造了乡村,人类创造了城市。” 而在现代化建设高速发展的今天,乡村的文化与生态机制日渐脆弱。于是,“美丽乡村”概念应运而生, 中国人发起了一场寻根之旅。上至国家领导人提出的“绿水青山,胜过金山银山”的口号,下至青年返乡 潮的出现,“美丽乡村”是中国实现和谐社会、走向现代化建设的关键一步。 而现代化建设的核心是人的现代化。有人评价,青年返乡建设“美丽乡村”,是青年再造的推动力。改 革开放以来,“北上广”是无数寒窗苦读的学子的梦想之地。城市,意味这机遇,也意味着成功;乡村,则 意味着贫穷与落后。一位湖南扶贫青年曾惭愧地回应起自己回到农村老家后放出的狂言:“这里简直比上 海落后一百年。”的确,现在的乡村景象是今非昔比,再也不见“蒹葭苍苍,白露为霜”之景,再也不见“黄 发垂鬓,并怡然自乐”之景。但正因如此,乡村所蕴藏的无穷潜力吸引着现代青年返乡造梦,大展鸿图。“美 丽乡村”建设,实现的不仅仅是城乡和谐,更是青年价值观念的进步,在乡村发展自己,在乡村创造价值, 实现乡村人与城市人的和谐共生。和谐,不仅是本邦内部的和谐,更是万邦的和谐。老子有言:“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 故己为(几于)道。”中国兴起的一带一路建设,正是秉着“亲诚惠容,和谐万邦”的理念打造的广大发展中 国家共同富裕之路。有人扬言这是“中国威胁”,其实达何尝不是在现今保守主义抬头、经济全球化受阻的 国际形势下中国从深厚的历史文化中挖掘出来的、具有当代意义的治世理念呢?往西,接通哈萨克斯坦,直 到巴基斯坦的瓜达尔港;上北,接蒙古、俄罗斯;向南,开老挝,经越南,至泰国。中国努力延伸橄榄枝,通 “一带一路”,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 以和为贵,万物共荣。中国,通过打造美丽乡村,实现城市与乡村内在机(肌)理的对接;通过建设一带 一路,实现国与国之间经济、政治与文化命脉的衔接。21 世纪,请看中国和谐建设之路。' 【解析】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写作的能力。这是一则材料作文,考生在审题时要注意全面把握所给材料,概括出 材料的主旨,根据所给材料主旨确定自己作文的立意。本作文题目由两个部分组成,提示语和要求。要抓 住关键句进行分析。 【审题】这是一道材料作文。这是一段含蕴丰富,可以引发读者悠远想象的话。要想写好这篇作文,要深 层次地挖掘话语的含义。材料借助“鼻呼吸,眼观景,嘴吃饭,耳闻声”得出结论“人体各个器官各有其 用”;后面内容用一个“然”表示转折,得出结论“万物又相辅相成”。然后得出人、国、整个世界都是相 辅相成的。主要围绕个体与整体,联系,看世界的眼光等方面分析立意。 【参考立意】万物都是相辅相成的;用联系的眼光看世界;以和为贵,万物共荣;树立大局观念等。 【行文结构】开头可以结合世界、人性等方面分析,引出论点“万物都是相辅相成的”。然后从不同的角度 分析论述,如秦始皇一意孤行地用着只念理性,不谈感性的法家体制,终于使老百姓走上了反抗起义的道 路,以推翻这般不讲人情的王朝;汉高祖却拾起了秦始皇丢弃的“价值观”和“同情心”,想着百姓们的苦 痛,一点点治理着大一统的天下。通过正反对比分析,得出结论“我们该学会如计算机般思考,才能明白 理性地选择和看待事物;却也不能丢了千百年来沉积的人的本性,不能丢了价值观和同情心,才能更好地 分析和处理事务”。最后可以抒发自己的感悟,呼应开头。 【素材】有成语曰:相辅相成。正如苏轼之诗言:“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 何不于君指上听?”世间万物都是相互辅助而存在的,世间万事都是各种条件互相补足而成功的。因此, 相辅相成看似只是一个微不足道的成语,其蕴含的深意却适用于很多方面。 相辅相成是一个人做事的基础,是成事的必要条件,是大自然造物的基石。哪怕一件事很微小,如果 它是相辅相成中的一方面,那么请记住,它很重要! 一个成功者就在于他能够找到不同事物间的相同点,找到它们之间的联系。 相辅相成 世间万物是一个奇妙的整体,正如太极一般:一个完满的圆中有黑亦有白,有白却也不失了黑,应运而生。而人亦是其中的一个个整体,人性中的理性与感性两面即为黑白,缺一不可。 世界确实是个有趣的整体,如太极一般,而人的理性与感性便是那太极中的黑白,不仅应运而生,更 相辅相成。 2019/2020 学年度高三五月份测试语文试卷 附加题 一、 阅读材料,完成各题。 盖今世之所谓文者难言矣。未始为古人之学,而苟得一二妄庸人为之巨子,争附和之以诋排前人。韩 文公云:“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不知群儿愚,那用故谤伤!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文章至于宋 元诸名家其力足以追数千载之上而与之颉颃而世直以蚍蜉撼之可悲也无乃一二妄庸人为之巨子以倡道之 欤? (节选自归有光《项思尧文集序》) 22. 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 4 处) 23. 归有光是“_______________ ”(流派)的代表作家之一。 24. 根据材料,用自己的话概括作者的观点。 【答案】22. 文章至于宋元诸名家/其力足以追数千载之上而与之颉颃/而世直以蚍蜉撼之/可悲也/无乃一二 妄庸人为之巨子以倡道之欤 23. 唐宋派 24. 为文要学古,不可附庸今人;如今所谓的文人不足以撼动古人的学问根基。 【解析】 【22 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是先疏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 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对于文言断句类型的题目,不要急于答题,应当先 诵读这个篇段,通过诵读,力求对全文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 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 “其”,代词,他们,指前面的“宋元诸名家”,“其”前面需要断开;“世”是后面句子的主语,连词“而” 和前面句子形成转折关系,“而”前面需要断开;“可悲也”表示感叹,为一个完整的句子。其他地方结 合句意内容断句即可。句意:文章到了宋元两代那些名家手中,他们的能力足以追上数千年之前的大家并 与其相抗衡,但是世上竟然有人用蚍蜉之力摇撼他们,可悲啊!这难道不是一两个狂妄庸俗的人作头领而 发起的吗? 【23 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识记常见的文学常识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文学常识包括中国古代作家姓名、字、号、溢号、朝代、作品及作品集、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作品集的体例;中国现代当代作家姓名、籍贯、时代、作 品及作品集、成名作、代表作、对作者及作品的评价;外国作家的姓名、国籍、时代、作品及作品集、成 名作、代表作、文学流派、对作者及作品的评价等。 归有光(1507 年 1 月 6 日-1571 年 2 月 7 日),字熙甫,又字开甫,别号震川,又号项脊生,世称“震川先 生”。明朝中期散文家、官员。归有光均崇尚唐宋古文,其散文风格朴实,感情真挚,是明代“唐宋派”代 表作家,被称为“今之欧阳修”,后人称赞其散文为“明文第一”。与唐顺之、王慎中并称为“嘉靖三大 家”,又与胡友信齐名,世称“归、胡”。著有《震川先生集》、《三吴水利录》等。 【24 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需要审清题干要求,如本题“根据 材料,用自己的话概括作者的观点”,解答时,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题型多种多样,有直接要求用自 己的语言做分析概括的;有列出文中的一些语句要求做是非判断的;也有另列材料要求依据作者的观点作 判断的;还有另列材料要求依据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推断的。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一要注意着 眼于全文,从整体上把握。作者直接表述的观点,可从字面上看出来;分散在文中各个部分的观点,就需 要综合与概括;二要注意把握关键句子、显性内容,如各段的起始句、结束句,文章的标题、论点或分论 点、结论性句子等。结合“盖今世之所谓文者难言矣。未始为古人之学,而苟得一二妄庸人为之巨子,争 附和之以诋排前人”分析,为文要学古,不可附庸今人。结合“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蚍蜉撼大树, 可笑不自量!”“可悲也,无乃一二妄庸人为之巨子以倡道之欤”分析,如今所谓的文人不足以撼动古人 的学问根基。 【点睛】参考译文: 现今世上那些所谓的文人就难说了。他们不曾钻研过古人的学说,随便找来一两个狂妄庸俗的人作他 们的首领,争相附和他,来诽谤、诋毁前人。韩文公说:“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不知群儿愚,那用 故谤伤。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文章到了宋元两代那些名家手中,他们的能力足以追上数千年之前 的大家并与其相抗衡,但是世上竟然有人用蚍蜉之力摇撼他们,可悲啊!这难道不是一两个狂妄庸俗的人 作头领而发起的吗? 二、名著阅读题。(15 分) 25.下列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 A. 《三国演义》中,袁术攻打刘备,吕布出于唇亡齿寒的考虑决定出兵救刘备,但碍于与袁术有不干涉之 约,于是吕布想出了辕门射戟的办法迫使袁术退兵。 B. 《家》中,军阀交战之后,一位驻军连长的太太要住在高家,被三叔克明撵走,觉慧从同学那里得到一 张“禁止驻兵”的告示,才免除了骚扰。 C. 《茶馆》中,崔久峰是一个对社会悲观绝望的旧民主主义者,他的口头禅是“死马不能再活,活马早晚得死”,体现了旧民主主义无法拯救中国的事实。 D. 《哈姆雷特》中,老国王的鬼魂第一次出现时穿着昔日他奋战那野心勃勃的挪威王时所穿的盔甲,蹙眉 怒目,表现了老国王生前的威武与赫赫战功。 E. 《欧也妮·葛朗台》里,老葛朗台经常一到关键时刻就会因紧张而口吃和耳聋,以致忘掉自己的观点, 莫名其妙地兜圈子,让他的对手很不耐烦。 【答案】BE 【解析】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识记文学名著的主要内容、叙述文学名著的故事情节的能力。本题以选择题的形式 进行考查,解答时,首先要审清题干要求,然后结合平时积累进行思考、解答。回答此题,要根据平时对 课外著作阅读的记忆,根据题目要求选择。 B 项,“觉慧”错,应该是觉新; E 项,“因紧张而口吃和耳聋,以致忘掉自己 观点”错,应该是他假装口吃、耳聋,让对方忘记他们的观 点。 故选 BE。 26.《红楼梦》“秦可卿死封龙禁尉,王熙凤协理宁国府”这一章回中,有秦可卿托梦王熙凤的情节,请根 据托梦内容和秦可卿死后众人的表现,概括秦可卿的形象特点。 【答案】富有远见:叮嘱王熙凤“盛筵必散”,居安思危;②人缘好:平辈想她和睦亲密,下一辈想她素日慈 爱,宝玉为之吐血,丫鬟瑞珠为之触柱而亡,宝珠甘为其义女;③贤惠:长辈想她素日孝顺。 【解析】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名著阅读。本题以简答题的形式进行考查,解答时,首先要审清题干要求,然后结 合平时积累进行思考、解答。解答此种题型,需要学生平时多读经典作品,多记忆,多感悟。 秦可卿,贾珍的长房长媳,她是一个谜一样的存在。她长得漂亮,兼具林黛玉和薛宝钗二人的优点。她能 干,年纪轻轻就能管理宁国府,她在宁国府受到上下一致的交口称赞。借虚写秦氏托梦这一情节,而实写 秦氏丧仪和凤姐协理宁府这两个情节场面。此处借秦可卿托梦再作预示贾府“盛筵必散”,更显示了贾府之 败的必然性。说明秦可卿富有远见。 秦可卿性格温和,贤惠孝顺,行事稳妥,得人心。第十三回,得知秦氏病死后,贾府上下无不对她悲痛惋 惜,“那长一辈的,想他素日孝顺;平一辈的,想他素日和睦亲密;下一辈的,想他素日慈爱;以及家中 仆从老小,想他怜贫、惜贱、慈老,爱幼之恩,莫不悲嚎痛哭之人。”可见,秦可卿在贾府是深得人心的, 人们对她的死去是普遍惋惜的。 27.鲁迅在《呐喊》中说:“然而几个人既然起来,你不能说决没有毁坏这铁屋的希望。”请以《狂人 日记》中的狂人和《药》中的夏瑜为例,谈谈他们是怎样“起来”呐喊,“毁坏这铁屋”的。 的【答案】狂人拒绝吃人并劝说亲人不要再吃人,指出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就是吃人的历史,发出“救救孩子” 的呐喊;夏瑜在牢房里宣传革命思想,说天下是大家的天下,并鼓动牢头红眼睛阿义造反。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阅读名著的能力。这类题目的解答需要学生在熟悉并掌握相关名著内容及情节的前 提下,根据题目要求作答。学生平时学习中应该多读名家名著,一方面扩展知识面,提高文学修养;另一 方面也有利于解答题目。夏瑜是革命者的形象。《药》里的夏瑜最为典型,他意志坚定,在狱中坚持宣传革 命道理,说天下是大家的天下,甚至劝牢头造反;在对敌斗争中“不要命”,不怕打,英勇无畏,毫不动摇。 狂人是一个患有迫害狂恐惧症的人,是鲁迅塑造的一个典型的思想启蒙者形象。小说中,狂人异乎常人的 思想行为特征导致了他在生活环境中受到排挤、敌视,被认为“有病”。狂人的怪异言行是彻底而纯粹的。 狂人在日记中所叙述的环境缺乏写实性,却一语道破几千年中国封建社会“吃人”的社会本质。作品中的 狂人,实际上是一个象征性的形象。鲁迅明写狂人的狂态,实际上笔笔触动的都是读者思考时代、社会、 人生真谛的心弦。狂人不是一般典型性格,他是象征性的,是整个五四时代先驱者愤激思潮的艺术象征。 三、材料概括分析题(15 分) 阅读材料,完成各题。 宋代是一个文弱而文雅的时代,时代风向已由唐代的热烈奔放而渐渐变冷从而收敛自己,显得宁静而 沉滤。建筑与生活密切而广泛的联系决定了它体现文化的必然性,因此,宋代的建筑风格也深深地烙上了 宋型文化的痕迹。北宋时候,因为响应王安石新政“节用”的号召,各地不再兴建规模巨大的建筑,人们 便在宅子内部下功夫,加强空间层次。而小木作的发展也使得建筑的装修、装饰工艺水平大有提升,对建 筑细部的刻画与推敲更加深入。宋代的宫殿不论是群组建筑还是个体形象都不乏清雅柔逸之凤采,尤其屋 顶常用歇山,屋脊、屋角有起翘之势,给人以轻灵、柔美、秀逸的感觉。宋代的园林建筑更是纤巧秀丽、 融自然美与人工美于一体。空间上,宋式住宅十分注重与自然之间的联系,常见三面环景的空间布局,形 成房屋被自然包襄的态势。宋代建筑的这种风格和宋代的绘画、雕塑都有相似之处,如被称为“马一角” 的马远的山水画。画面大部分是空白或远水平野,只一角有一点点画,看起来辽阔无垠而令人心旷神怡。 宋人在厅堂之中挂上书画,在庭院里创造园林的意境之美,假山、流水、岩壑、花木,都是古典园林的必 然素材。由此,政治生活之外,属于士大夫阶层的一个相对独立的生活空间也因此愈益变得丰富和具体。 抚琴、调香、赏花、观画、弈棋、烹茶、听风、饮酒、观瀑、采菊、诗歌和绘画,士人“游于艺”的修养 和美学趣味,在“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的精神追求中得到整体提升,风雅成为一时之风。 (选自《凤凰艺术》,有删改) 28. 根据文意,概括宋代建筑风格的成因。 29. 概括宋代建筑的美学特点。 30. “游于艺”典出何处?宋代士人的这种美学趣味为何会得到提升?【答案】28. 审美风向:由热烈奔放变得内敛沉静;政治因素:王安石新政号召节用;技术因素:小木作发展 的推动。 29. 规模:尺度由大变小;布局:强化空间层次;装修:注重细部刻画;形象:风采清雅柔逸(或轻灵柔美);理 念:注重人工美与自然美的融合。 30. 《论语》。原因:宋代士人的精神追求得到了整体提升;在政治生活之外,宋代士人创造了相对独立、丰 富具体的生活空间。 【解析】 【28 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筛选文本信息及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需要审清题干要求,如本题“根据文 意,概括宋代建筑风格的成因”,需要立足文本内容,筛选相关信息,归纳概括。 结合“时代风向已由唐代的热烈奔放而渐渐变冷从而收敛自己,显得宁静而沉滤”“因为响应王安石新政‘节 用’的号召,各地不再兴建规模巨大的建筑”“而小木作的发展也使得建筑的装修、装饰工艺水平大有提 升,对建筑细部的刻画与推敲更加深入”等分析概括即可。 【29 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筛选文本信息及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需要审清题干要求,如本题“概括宋 代建筑的美学特点”,需要立足文本内容,筛选相关信息,归纳概括。 结合“各地不再兴建规模巨大 建筑,人们便在宅子内部下功夫,加强空间层次”分析,尺度由大变小, 强化空间层次。 结合“而小木作的发展也使得建筑的装修、装饰工艺水平大有提升,对建筑细部的刻画与推敲更加深入” 分析,注重细部刻画。 结合“宋代的宫殿不论是群组建筑还是个体形象都不乏清雅柔逸之凤采,尤其屋顶常用歇山,屋脊、屋角 有起翘之势,给人以轻灵、柔美、秀逸的感觉”分析,形象风采清雅柔逸。 结合“宋代的园林建筑更是纤巧秀丽、融自然美与人工美于一体”分析,注重人工美与自然美的融合。 【30 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文本内容理解与分析及筛选文本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仔细阅读题干,明确题目要求, 然后回归文本,仔细阅读,从中筛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信息,进行整合概括回答问题。对文章进行段落的 划分,筛选文中的重要语句,整合后作答。重点关注各段的段首和段尾句,分条作答。 “游于艺”的艺包括礼、乐、射、御、书、数等六艺。孔子当年的教育以六艺为主。孔子要求弟子勤习六 艺,方能成为合格的儒者。“游于艺”典出《论语》。 结合“政治生活之外,属于士大夫阶层的一个相对独立的生活空间也因此愈益变得丰富和具体”分析,在 政治生活之外,宋代士人创造了相对独立、丰富具体的生活空间。 的结合“抚琴、调香、赏花、观画、弈棋、烹茶、听风、饮酒、观瀑、采菊、诗歌和绘画,士人‘游于艺’ 的修养和美学趣味,在‘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的精神追求中得到整体提升,风雅成为一时之风”分 析,宋代士人的精神追求得到了整体提升。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