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难点 02 大气与气候
重难点解读
从历年高考题看地球上的大气专题考点占的比重较高,特别是天气系统,更是重中之重。从高考题分布情
况看,重难点主要集中在大气的受热过程、热力环流的原理与应用、大气环流的分布与对气候的影响、气候、
天气系统等几个主要的方面。主要考查的方向是结合生活中的区域场景、气压分布图以及观测数据进行考察等,
综合考查学生的区域认知力、综合分析能力和人地协调观。
典例探究
(2019·全国卷Ⅱ)积云为常见的一类云,其形成受下垫面影响强烈。空气在对流过程中,气流携带来自
下垫面的水汽上升,温度不断下降,至凝结温度时,水汽凝结成云。水汽开始凝结的高度即为积云的云底高度。
据此完成 6—8 题。
6.大气对流过程中上升气流与下沉气流相间分布,因此积云常常呈
A.连续层片状 B.鱼鳞状 C.间隔团块状 D.条带状
7.积云出现频率最高的地带是
A.寒温带针叶林地带 B.温带落叶阔叶林地带
C.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地带 D.热带雨林地带
8.在下垫面温度决定水汽凝结高度的区域,积云的云底高度低值多出现在
A.日出前后 B.正午 C.日落前后 D.午夜
【答案】6.C 7.D 8.A
【解析】6.大气对流过程中,温度较高、受热的地区空气膨胀上升,温度较低、冷却的地区空气收缩下
沉,上升气流与下沉气流在不同的地区相间分布;气流上升,随海拔升高,气温降低,水汽渐渐冷却凝结形成
积云;气流下沉,随海拔降低,气温升高,水汽难以冷却凝结,云层少。因此气流上升地区天空形成积云,而
下沉地区天空无云(云量极少),而上升气流与下沉气流在不同的地区相间分布,使积云的分布被无云天空分割,
分布呈间隔的团块状,没有连续分布,A 错、C 对;鱼鳞状、条带状都不是间隔分布的,B、D 错。
7.积云由气流上升运动(对流运动)产生,而气流上升运动与下垫面气温相关,近地面气温越高,空气
越容易受热膨胀上升从而使空气中的水汽冷却凝结成云,即积云出现的频率越高;寒温带针叶林地带处于高纬
寒带地区,全年气温较低,上升气流弱,积云极少出现,A 错;温带落叶阔叶林地带和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地带
处于中低纬温带地区,夏季气温高,容易出现积云,但冬半年低温较低,积云出现频率小,B、C 错;热带雨林
地带处于低纬热带地区,全年气温高,盛行上升气流,积云出现的频率高,故选 D。
8.积云云底高度为“水汽开始凝结的高度”,当水汽的凝结高度由下垫面温度决定时,则下垫面温度越低,
水汽开始冷却凝结的高度越低,积云云底的高度值也就越低。一天中,通常正午太阳高度角大,获得的太阳辐
射较多,下垫面温度较高;日落前后,太阳辐射减弱、消失,下垫面温度较低,从日落到半夜再到日出前后,因没有太阳辐射(或极微弱)下垫面温度一直呈下降趋势,直到日出后太阳辐射逐渐增强,下垫面温度才开始
慢慢回升。因此一天中,下垫面温度最低的时间多在日出前后,即积云的云底高度低值多出现在日出前后,故
选 A,B、C、D 错。
【点睛】气温的日变化中,通常最高气温出现在 14:00 左右(下垫面最高气温出现在 13:00 左右),最低
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一些学生容易误认为一天中最冷是半夜而误选 D 答案。最高气温出现在 14 时的原因是:
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大,此时太阳辐射最强,而地面吸收太阳辐射使温度到达最高需要一段时间,约为 13 时左
右,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为地面,地面再将热量传导给大气吸收,也需要一段时间,因此大气温度达到最高在 14
时左右;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的原因是:日落后太阳辐射消失,地面以地面辐射的形式不断散失热量,下
面温度不断下降,虽然大气能以逆辐射的形式返还部分热量,但总体来说地面和大气的热量以支出为主,因此
地面和大气温度均不断下降,直到日出后太阳辐射出现并不断增强,地面和大气才由支出热量为主转换为吸收
热量为主,温度开始回升。
(2019·北京卷)图 5 为某日 08 时亚洲局部海平面气压分布图。读图,回答第 7 题。
7.图示区域
A.①地的风向为东南 B.②地有大雾出现
C.③地未来有强降水 D.④地寒暖流交汇
【答案】7.C
【解析】7.根据①地周围的等压线的分布,①地的风向为偏北风,A 错;大雾出现需要大量的水汽、降温
和静风天气,②地此时受到大风天气影响,不会有大雾出现,B 错;③地在未来几日要受到台风影响,台风会
带来狂风、暴雨、风暴潮天气,因此未来有强降水,C 对;④地为日本暖流流经的地区,D 错。故选 C。
36.(2019 年新课标全国卷Ⅱ·节选)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云南省宾川县位于横断山区边缘,高山地区气候凉湿,河谷地区气候干热。为解决河谷地区农业生产的缺
水问题,该县曾在境内山区实施小规模调水,但效果有限。1994 年“引洱(海)入宾(川)”工程竣工通水,
加之推广节水措施,当地农业用水方得以保障。近些年来,宾川县河谷地区以热带、亚热带水果为主的经济作
物种植业蓬勃发展。说明地形对宾川县河谷地区干热气候特征形成的影响。(8 分)
【答案】宾川县位于温暖湿润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因山高谷深,谷地盛行下沉气流,气流下沉过程中增
温且谷地热量不易散失,导致热(气温高),同时不易形成降水,导致干(降水少)。
【解析】该地位于我国南方地区,本为温暖多雨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但山高谷深,深谷的两侧为高山,
高大的山脉阻挡了海洋暖湿气流,当暖湿气流翻越高山后,气流下沉,在下沉过程中随着海拔的下降,气温不
断上升,同时气流下沉升温造成水汽难以冷却成云致雨,下沉气流成为干热风,使谷地气候变得又干又热;再
加上谷地地形封闭,热量难以扩散,导致谷内气温更高。
备考秘籍
根据考纲和考情分析,针对大气和气候的重难点,要求依据材料或实际案例,综合分析大气受热过程及对
地理环境的影响和所引起的自然环境的变化;根据热岛效应、温室效应等说明局部地理环境特征及产生的原因。
结合区域图分析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的原因及移动规律,并结合材料分析气压带风带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以及如何
因地制宜开展相关活动。动手绘制锋面示意图和气旋、反气旋示意图,探讨各种天气系统在不同时段对天气的
影响,并结合材料说明我国北方多寒潮、东南方多台风的原因。结合材料分析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形成原因、
特点及对人类活动、自然现象等的影响。解题关键是透彻理解大气运动的相关原理和规律,并能结合材料进行
分析应用,平时注意观察生活中的地理现象。
重难点突破
1. 大气受热过程及其地理意义
[透析考向]
对大气受热过程的考查重点在受热过程的原理的考查,考查方式有直考查受热过程图的变式图;更多考查
方式是创设情境进行考查:以人们在生产生活过程中对自然条件的改变案例为背景,如温室大棚、防霜冻的灌
水、地膜覆盖、喷洒烟雾等对受热原理进行迁移分析应用;以某种自然现象如火山喷发、全球气候变暖等为背
景材料,考查大气的受热过程及其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此部分内容也常常和昼夜长短、正午太阳高度角、天气
等知识点相结合进行考查。
[学法指导] 解答大气受热过程的相关题目,要注意理解地面、大气受热过程中热量的传递顺序及温度的极值时间;要
从大气的组成和成分入手,理解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对地面辐射的吸收作用。
(1)受热过程要清晰掌握
大气通过对太阳短波辐射和地面长波辐射的吸收,实现了受热过程,而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是大气受热
过程的延续。具体图解如下。
(2)大气保温作用的应用
①温室气体大量排放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
注意温室气体的性质是能大量吸收长波辐射,从而起到保温作用。
②分析农业实践中的一些常见现象
采用塑料大棚发展反季节农业,利用玻璃温室育苗等。塑料薄膜、玻璃能使太阳短波辐射透射进入棚内或
室内,而地面长波辐射却不能穿透塑料薄膜或玻璃把热量传递出去,从而使热量保留在塑料大棚和玻璃温室内。
人造烟雾、浇水防冻。秋冬季节,我国北方常用人造烟雾来增强大气逆辐射,使地里的农作物免遭冻害。浇水
可增加空气湿度,增强大气逆辐射;水汽凝结释放热量;水的比热容大,浇水可减小地表温度下降的速度和变
化幅度,减轻冻害。果园中铺沙或鹅卵石不但能防止土壤水分蒸发,还能增加昼夜温差,有利于水果的糖分积
累等。
③利用大气削弱作用原理分析某地区太阳能的多寡:大气密度越大、大气中的云层等越多,则削弱作用越
强,反之,越弱。
(3)昼夜温差大小的分析
分析昼夜温差的大小要结合大气受热过程原理,主要从地势高低、天气状况、下垫面性质几方面分析,重
点分析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夜晚大气的保温作用的强弱。地势高低影响大气密度、天气状况影响
大气成分、下垫面影响地面升温快慢。
(4)逆温现象(难点)
①逆温的存在及判断依据
一般情况下,气温随海拔升高而降低,大约每升高 1 000 米,气温下降 6℃,但有时会出现气温随海拔升
高而上升的现象,即出现了逆温现象。
②逆温现象的影响
成雾 早晨易出现多雾天气,降低大气能见度,影响人们的出行,易出现交通事故大气
污染
逆温使空气垂直对流受阻,造成近地面污染物不能及时扩散(如雾霾),从而危害人体健康,
如果位于盆地内,将会更加严重
沙尘暴 逆温时不利于沙尘扬起
航空
低空逆温造成的多雾天气给飞机起降带来麻烦,而高空逆温对飞机飞行极为有利。原因是高
空逆温会阻碍空气垂直对流的发展,飞机在飞行中不会有大的颠簸,飞行平稳;同时提高了
能见度,使飞行更加安全
2. 热力环流的形成原因与应用
[透析考向]
对大气热力环流的考查重点在热力环流原理和应用的考查,考查方式有直接考查热力环流过程图的变式图,
其中有等压面图、等压线图、环流图、气温气压的坐标图、等值线图等;更多考查方式是创设情境进行考查:
以人们在生产生活过程中对热力环流原理的应用为背景,如室内水帘降温、我国修建青藏铁路时为部分路段安
装了两侧透风的面板叠瓦式遮阳棚等;以某种自然存在的热力环流现象如城市风、山谷风、海陆风等为背景材
料,考查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及其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此部分内容也常常和昼夜长短、正午太阳高度角、天气
等知识点相结合进行考查。
[学法指导]
热力环流重点在于过程分析,借助于海(湖)陆风、山谷风进行考察,跟风向转变联系在一起,要引导学
生风向的转变在于温度的差异改变,要注意温差与压差的关系,压差与风力大小的关系
(1)热力环流的形成原因:掌握热力环流要抓住“一个过程、两种运动、两个关系”。
①一个过程:近地面冷热不均引起空气的垂直运动(上升或下沉)造成同一水平面上存在气压差异导致空
气的水平运动形成热力环流。
②两种运动:垂直运动——受热上升,冷却下沉;水平运动——从高压指向低压。
③两个关系:温压关系:近地面热低压、冷高压;风压关系:水平方向上,风总是从高压吹向低压
(2)常见热力环流:海陆风、山谷风、城市风、湖陆风、热岛效应、湿岛效应等。另外注意在综合题中
出现的热力环流的叠加现象。
3.三圈环流与季风环流的判断与应用
[透析考向]
对大气环流的考查重点在大气环流分布和对气候影响的考查,考查方式有直接考查大气环流的分布的各种
变式图,其中有俯视图、侧视图、垂直剖面图等;更多考查方式是创设情境进行考查:以气候、大气环流对人
们在生产生活产生的影响为背景资料,对大气环流分布、大气环流对自然环境产生的影响进行考查。
[学法指导]
三圈环流重点在于识记气压带分带具体分布的位置、随直射点而移动以及对气候的影响;季风环流重点在
于识记大陆东岸冬夏季的高低压中心以及季风(东亚、南亚、澳大利亚北部)的风向。
(1)三圈环流判读
①读纬线,辨气压带和风带
0°纬线附近为赤道低气压带,30°纬线附近为副热带高气压带,60°纬线附近为副极地低气压带,90°纬线
附近为极地高气压带。低纬度风带为信风带,中纬度风带为西风带,高纬度风带为极地东风带。
②读风向,辨南北半球
根据地转偏向力的偏转规律,风向右偏为北半球,风向左偏为南半球。③读气压带位置,辨节气
气压带、风带的位置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发生变化。就北半球而言,与二分日相比,各气压带、风带位
置大致是夏季偏北、冬季偏南。
(2)季风环流分布
①温带、亚热带季风环流主要在亚洲大陆的温带、亚热带的大陆东岸;
②热带季风环流主要分布在中南半岛、印度半岛的大部分地区,零星分布于中国台湾南部、广东南部、广西
南部、海南岛、云南西双版纳,以及菲律宾群岛北部;
③各大洲(除去非洲、南极洲等)的亚热带大陆东岸地区为海洋性的亚热带季风气候;
④季风的特殊分布地区:澳大利亚西北部的夏季风、索马里半岛沿岸的夏季风、非洲几内亚湾沿岸的夏季
风等。
(3)气压带风带对降水的影响
气压带:上升运动多降水、下沉运动多干旱,如赤道低气压带、副极地低气压影响下多降水,副热带高气
压带、极地高气压带影响下多干旱。
风带:低纬度流向高纬度多降水,反之多干旱;海洋吹向陆地多降水,反之多干旱。如西风多湿润,信风、
极地东风多干旱;向陆风多湿润、离岸风多干旱。
4.气候类型的判断、特征描述
[透析考向]
气候专题的考查基本上以某种自然存在的气候天气现象、人文现象或者气候类型图表、数据统计、等值线
图等为背景材料,考查气候类型的判读、比较、特征描述以及影响气候的因素;以及对地理环境直接的相互关
系。
[学法指导]
重点借助于大气环流分布识记气候分布图,会分析气候成因及描述气候特征,学会分析影响气温和降水的
影响因素。
(1)气候类型判断易错点点拨
①气候温度带的划分大体以最低气温 0℃、15℃为界,注意最低气温在 0℃到 15℃之间时,有地中海气候、
亚热带季风气候,另外再加温带海洋性气候。
②根据降水判断气候类型时,要注意夏季多雨型的有热带、亚热带、温带季风气候和热带草原气候,特别
注意热带草原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的夏季降水在量上的区别。
③温带大陆性气候的气候特征是降水少,气温年较差大,特别注意其不一定降水为夏雨型,也可能倾向于
冬雨型,要根据其地理位置进行判断。
(2)气候特征描述易错点点拨
①温带季风气候特征为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亚热带季风气候的特征为夏季高温多雨,冬季低温
少雨;要注意二者冬季气温特征的描述。温带海洋性气候的气候特征就要描述成终年温和多雨,表达出其夏季
温度偏低,冬季温度偏高的特征。
②热带草原气候的特征为全年高温,分明显的干湿两季;热带季风气候的特征为全年高温,分旱雨两季。
要把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风的强大,降水量大的特点表示出来。
5.天气系统的特征[透析考向]
天气系统的特征的考查是重中之重。往往考查天气系统的图示表达、形成、结构等,因此平时学习要加强
画图训练等。以天气系统对人们在生产生活、天气等的影响为背景,考查天气系统对天气、工业、农业等的影
响。由于天气系统的瞬息万变,因此此部分内容的考查往往会以动态的形式进行考查,考查学生对天气系统过
程变化的理解,考查学生的综合思维。
[学法指导]
平时要注意判读气压线图;判读在不同天气系统影响下的天气状况:降水的区域、风力的大小、风向以及
未来的天气变化等,借助一些特殊的天气现象理解天气系统的形成。
(1)冷、暖气团的形成条件
冷暖气团是相对概念。冷气团的温度比经过地区的温度低,多形成于较高纬度地区。因此在锋面系统中,
由较高纬度吹向较低纬度的为冷气团,反之为暖气团。
(2)冷暖气团相对于锋面的位置
冷气团温度低,密度较大,位于锋面的下方;暖气团温度高,密度较小,位于锋面的上方。降水始终在冷
气团一侧。
(3)气旋与反气旋
地球表面形成的高低气压中心,在水平气压梯度力的驱动下,受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等因素的影响,才形
成气旋或反气旋。高低气压中心是形成气旋和反气旋的原始动力
(4)低压槽区域常存在锋面的原因
低压槽区域是冷气团和暖气团相交汇的区域,两种不同性质的气团相遇,从而形成锋面。
限时检测
(湖北省荆门市龙泉中学、 2020 届高三 9 月联考)太阳总辐射强度是指到达地面的太阳总辐射
强度,地面净辐射强度是指地面收入与支出辐射差额的强度。下图中的曲线反映了某地某日观测的近地面辐射
和温度随时间变化情况。读图完成 1—3 题。
1.影响该日太阳总辐射强度的主要因素有
①天气状况 ②气候特点 ③地形 ④地表温度 ⑤太阳高度
A.①②③ B.①③⑤ C.②③⑤ D.②④⑤2.甲、乙、丙三条曲线与下列各要素之间对应关系完全正确的是
A.甲——地表温度,乙——地面净辐射强度,丙——近地面大气温度
B.甲——地面净辐射强度,乙——地表温度,丙——近地面大气温度
C.甲——近地面大气温度,乙——地面净辐射强度,丙——地表温度
D.甲——地表温度,丙——近地面大气温度,乙——地面净辐射强度
3.有关该图反映的观测地点和时间对应正确的是
A.西欧平原,3、4 月份 B.撒哈拉沙漠,7、8 月份
C.青藏高原,5、6 月份 D.准噶尔盆地,10、11 月份
【答案】1.B 2.A 3.C
【解析】1.云量多,对太阳辐射削弱的多,到达地面的少,①正确;气候类型反映一地多年的气候待征,不能体
现某日的太阳辐射强弱,②错误;地形的海拔高,空气稀薄,太阳辐射强,③正确;地表温度不影响太阳辐射,④错误;
影响太阳总辐射强度变化的主要因素有太阳高度,太阳高度大,太阳光经过大气层的距离越短,大气对太阳辐射的
削弱越少,太阳辐射强,⑤正确;故选 B 正确
2.根据大气的热力作用分析,“太阳暖大地,大地暖大气”,地表直接吸收太阳辐射,地表温度与太阳辐
射强度基本呈同步变化,所以甲表示地表温度。地面净辐射强度是指地面收入与支出辐射差额的强度,白天地
面收入大于支出,为正值,夜晚为负值,所以乙图像表示地面净辐射;近地面大气的温度变化要滞后于地表温
度的变化,故丙表示近地面大气的温度。综合分析,A 项符合题意。
3.图中太阳总辐射量最大值,应是当地地方时是 12 点,对应世界时 6 点,比零时区早 6 小时,可判断该地的经
度约为东经 90°,根据经纬度位置分析,不可能是西欧平原及撒哈拉沙漠,A、B 错误;由图示太阳辐射强度曲
线分析,该日日出约为世界时 23 时,日落约为世界时 13 时,昼长夜短,该地为夏季,但近地面大气温度该日
最高温度约为 150,判断观测点应是青藏高原的 5、6 月份,C 正确。该地最低气温大于 0℃,准噶尔盆地在 10、
11 月份的气温小于 0℃,D 错。综合分析,C 项正确。
(2020 届高三 12 月月考)温度平流是指冷暖空气水平运动引起的某些地区温度降低或
升高的现象。空气由高温区流向低温区称“暖平流”;空气由低温区流向高温区称“冷平流”。冷暖平流是大规
模天气变化的原因之一。下图示意我国局部地区某日海平面气压形势变化。读图完成 4—5 题。
4.该日 10:00 受暖平流影响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5.在冷平流影响下,常出现A.霜冻 B.阴雨天气 C.气压降低 D.连续性降水
【答案】4.C 5.B
【解析】4.根据所给材料,空气由高温区流向低温区称“暖平流”,可以判断出现暖锋,③处有暖锋,C
正确;①处有冷锋,A 错;②④位于高压脊,B、D 错。
5.在冷平流影响下,空气由低温区流向高温区,出现冷锋,常会有大风、降雨、降温等天气,B 正确;不
一定会出现霜冻,A 错;气压会逐渐升高,连续性降水为暖平流影响下的天气特点,C、D 都错。
【点睛】该题关键在于对“暖平流”、 “冷平流”的理解,根据定义可判断“暖平流”会出现暖锋,“冷平
流”会出现冷锋。
(2020 届安徽省高三第四次月考)黑炭是化石燃料和生物质在缺氧条件下热解炭化产生的
表面以灰黑色为主的一类大气污染物。黑炭能在空气中随大气运动、降水等扩散,会对冰川产生重要影响,进而影
响全球气候。下图为青藏高原及周边冰雪中黑炭含量(单位为 10-9)。据此完成 6—8 题。
6.图中虚线框内高含量黑炭带的形成,主要是因为
A.油气资源开发 B.交通运输发展 C.牲畜粪便焚烧 D.工厂废气排放
7.青藏高原东南部空气中黑炭含量呈现夏低冬高的特点,原因主要是夏季
A.太阳辐射强,促进了黑炭的分解 B.西风势力强,利于污染物的扩散
C.气温高,利于大气层中黑炭自燃 D.降水多,利于黑炭随雨水沉降到地面
8.冰雪表层的黑炭会对冰川产生重要的影响,是因为其对太阳辐射
A.吸收强,加速冰雪消融 B.吸收弱,加速冰雪累积
C.反射强、加速冰雪消融 D.反射弱、加速冰雪累积
【答案】6.B 7.D 8.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大气的受热过程及学生对材料的分析和利用能力。
6.“黑炭是化石燃料和生物质在缺氧条件下热解炭化产生的表面以灰黑色为主的一类大气污染物”表明黑
炭的形成主要与化石燃料的燃烧和使用有关。油气资源开发是以开采为主,不是以燃烧和使用为主,A 错误。;
随着青藏铁路的开通运营和公路交通的发展,火车和越来越多的汽车沿主要交通干道驶入青藏地区,导致道路
沿线黑炭数量增加。故 B 正确;牲畜粪便焚烧不是化石燃料的燃烧,不会产生黑炭,C 错误;青藏地区工业产
业活动较少,所以黑炭的主要来源 不是工厂废气,D 错误。本题正确答案为 B。
7.“黑炭能在空气中随大气运动、降水等扩散”说明影响黑炭浓度的因素主要是风和降水。根据材料判断,
太阳辐射不是影响黑炭浓度的主要因素,A 错误;西风冬季强,夏季弱,夏季青藏高原受西风影响小,B 错误;
即使夏季气温高,大气层中黑炭也不会自燃,C 错误;青藏高原夏季受来自印度洋的西南季风影响,降水较多,
利于黑炭随雨水沉降到地面,D 正确。本题正确答案为 D。8.与冰川相比,黑炭对太阳辐射的吸收较强,会使冰川表面增温,从而加速冰雪消融,A 正确;与冰川相
比,黑炭对太阳辐射的吸收较强,B 错误;冰川反射强,黑炭反射弱,C 错误;冰川反射强,黑炭反射弱,黑
炭的存在会使到达地表的太阳辐射增多,从而加速冰雪消融。本题正确答案为 A。
(2020 届湖南衡阳市八中高三 11 月月考)下左图示意某地区某时刻的气压形势分布图,右图是左图中
40°纬线穿越的河流的剖面图。读图,完成 9—11 题。
9.左图中⑤地与②地相比
A.⑤地的年降水量比②地小 B.②⑤两地七月份都吹西北风
C.⑤地的河流汛期比②地短 D.⑤地的自转线速度比②地大
10.在左图所示天气系统控制下,下列关于①②③④四地的天气情况,叙述正确的是
A.①地受高压脊控制 B.②地风速比①地大
C.③地有暖锋移来,云层较厚 D.④地吹偏南风,正值降水天气
11.关于右图中河流剖面图的说法,错误的是
A.岩石乙比岩石甲易受侵蚀 B.岩浆侵入活动发生在岩石乙形成后
C.河流出现于岩石丙形成之前 D.岩石戊形成年代比岩石丁早
【答案】9.B 10.D 11.C
【解析】考查天气系统及其对天气的影响、岩层形成过程的判断。
9.据 40°纬线穿越的河流的剖面图进行判读,图示区域位于南半球;图中②地为地中海气候,⑤为温带海
洋性气候;⑤地的年降水量比②地多,A 错误;7 月份,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气压带风带北移,②⑤两地
七月份都吹西北风,B 正确;⑤地降水均匀河流汛期比②地长,C 错误;⑤地纬度较高,自转线速度比②地小,
D 错误。故选 B。
10.根据气压值的大小,中间气压低,四周气压高,说明为低压系统,①地受低压槽控制,A 错误;②地
等压线分布稀疏,说明风速比①地小,B 错误;③地有冷锋移来,C 错误;④地吹偏南风,位于冷锋锋后,正
值降水天气,D 正确。故选 D。
11.读图,河流横剖面西侧,乙类岩石处明显比甲类岩石凹陷大,说明乙类比甲类更易侵蚀,A 正确;两
类岩石均侵入到乙中,即岩浆活动发生在乙形成后,B 正确;根据图示,丁类岩石侵入到戊类,说明戊较早形
成,D 正确;图示甲类岩石形成最晚,河流从甲类岩石侵蚀下切,即河流出现在甲形成以后,C 错误,符合题
意。故选 C。
(安徽省合肥市 2019 年高三第三次教学质量检测)南亚地区的气候状况整体由冬夏季大气环流形势决定。
下图示意南亚地区夏季风进退时间。据此完成下面 12—14 题。12.图示区域夏季风控制时间最长的地方位于
A.西南部 B.东南部 C.东北部 D.西北部
13.3 月到 5 月为南亚地区的热季,该季节南亚地区气温高的原因有
①太阳直射点北移,太阳高度较大 ②西南季风到达,带来的热量较多
③受东北季风控制,晴天多云量少 ④北方山地阻挡,受冷空气影响小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4.斯利那加每年 3 月份降水量最大。该月影响斯利那加的近地面大气环流状况为
A.东北信风 B.东北季风 C.西南季风 D.盛行西风
【答案】12.B 13.C 14.D
【解析】12.读图西北部夏季风到达时间为 7 月 1 日左右,退却时间在 9 月 1 日到 9 月 15 日之间;西南
部夏季风到达时间为 6 月 10 日前后,退却时间为 10 月 1 日到 10 月 15 日之间;东北部夏季风到达时间为 6
月 1 日前后,退却时间为 10 月 15 日前后;东南部夏季风到达时间为 5 月 20 日前后,退却时间为 10 月 15 日
前后,比较可得受夏季风控制时间最长的地区为东南部,所以该题选 B。
13.3 月到 5 月太阳直射点移动到北半球,北半球白昼变长,太阳高度角变大,吸收热量增多,气温较高,
故①正确;3 月—5 月西南季风还未到达(西南季风影响南亚的时间为 6—9 月),受东北季风的影响,晴天多,
降水较少,故②错,③对;南亚北部为喜马拉雅山,阻挡了北部南下的冷气团,气温高,故④对,所以该题选
C。
14.读图斯利那加位于喜马拉雅山的南坡,东北风的背风坡,故 AB 错误;夏季风到达的时间为 7 月份前
后,3 月份夏季风尚未到达,故 C 错误;该地海拔较高,位于盛行西风的迎风坡,降水较多,故该题选 D。
(2020 届湖南高三月考)位温指气体从原有的压强与温度出发,绝热膨胀或压缩到标准压强时
的温度。空气块受热时位温上升,空气块放热时位温降低。在对流层内,位温随高度增加而增加。下图表示
1979—2013 年 7—8 月三个纬度范围对流层顶平均位温的经度变化。读图,完成 16—17 题。15.导致同一纬度范围内对流层顶平均位温东西变化的主导因素是
A.纬度位置 B.地形 C.海陆分布 D.洋流
16.据图可知,对流层顶最高的地区是
A.青藏高原 B.恒河平原 C.巴西高原 D.墨西哥湾
17.①地对流层顶位温高于②地的主要原因是
A.纬度高 B.海拔高 C.距海近 D.冰雪多
【答案】15.C 16.A 17.B
【解析】15.7—8 月为北半球夏季,陆地气温高于同纬度地区的海洋,陆地气温较高,空气受热显著,
因此对流层顶的位温较高;以 30°—40°N 纬度范围为例,0°—120°E 和 120°W—75°W 范围内以陆地为主,
对流层顶平均位温较高,120°E—120°W 和 75°W—0°范围内以海洋为主,对流层顶平均位温较低;综上可知,
选项 C 正确。
16.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青藏高原大致位于 30°—40°N 的纬度范围,而恒河平原大致位于 20°—30°N 的
纬度范围,两个地形单元均位于 60°E—120°E 的经度范围内;读图可知,青藏高原地区对流层顶平均位温高于
恒河平原,说明青藏高原地区对流层顶的海拔较高,故选 A;该图表示北半球的三个纬度范围,而巴西高原位
于南半球,排除 C;墨西哥湾地表温度要低于同纬度的陆地,下垫面对空气的加热不显著,上升气流较弱,对
流层顶的位温较低,高度较低,排除 D。故选 A。
17.由前述分析可知,①地位于青藏高原,②地位于恒河平原;由于地表增温速度比空气增温速度快,夏
季时,青藏高原地表的温度高于同海拔自由大气的温度,高原地表对大气的加热作用较为明显,使上升气流增
强,从而使该地区对流层顶的海拔较高,位温较高,故选 B。
18.(2020 届湖北省罗田一中学高三阶段性检测)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下图为春季 T 时刻亚洲部分地区的海平面气压分布图。(1)图中高压系统在低压系统的______(填方向),M 地风力______ (填大于或小于)N 地,在下图中,绘制
完成 MN 沿线锋面示意图(要求:绘制出锋面,并标注冷暖气团运动方向)。
(2)分析说明 T 时刻该锋面形成的原因。
(3)预测 N 点将要发生的天气变化。
(4)说明该区域春季天气系统活跃的原因。
【答案】⑴西北,大于。
⑵在低压(气旋)中,四周空气汇集,北上的暖空气与南下的冷空气之间形成锋面,气旋逆时针旋转,形成
冷锋和暖锋两个锋面。(冷)高压内的冷空气东移南下,形成冷锋。
⑶暖锋过境,降水概率高,气温升高;暖空气控制,天气转好,气温较高;冷锋过境,气温下降,可能有
降水,风力加强;冷空气控制,晴朗,气温低。
⑷中低纬度升温快,(高纬尚未明显增强,)南北温差大,气压梯度大,大气运动快(冬季风与夏季风转换期,
天气系统交替控制)。
【解析】⑴图中高压系统在低压系统的西北方向,M 地等压线密集与 N 地,风力大于 N 地,从图中可看
出 M 地受到冷锋控制,N 地受到暖锋控制。不管是冷锋还是暖锋,暖气团均在锋面以上,冷气团在锋面以下,
冷锋的锋面比暖锋的锋面陡,且暖锋处冷气团有回旋。结合以上分析可知,锋面示意图如下:
⑵本题主要考查锋面气旋的成因。在春季,冷暖气团比较活跃,低压(气旋)中,四周空气汇集,北上的暖
空气与南下的冷空气之间形成锋面,气旋逆时针旋转,形成冷锋和暖锋两个锋面。(冷)高压内的冷空气东移南
下,形成冷锋。
⑶从图中可看出 N 点即将受到暖锋的影响。暖锋过境,降水概率高,气温升高;暖锋过境后,暖空气控制,
天气转好,气温较高。从图中可看出在暖锋以北还有冷锋,从移动路径可看出,冷锋在不久后也会经过 N 地,
故一段时间后,冷锋过境,气温下降,可能有降水,风力加强;冷锋过境后,受冷空气控制,晴朗,气温低。
⑷天气系统活跃可从南北温差增大,且中低纬度升温快,高纬尚未明显增强,水平气压梯度大,大气运动
快或冬季风与夏季风转换期,天气系统交替控制等方面进行分析。
19.﹝山东省济南市 2019 届高三 3 月模拟(一模)﹞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雷暴是伴有雷击和闪电的局地对流天气。雷暴通常根据导致其空气上升的机制来进行分类,如果因地表加
热不均匀导致空气上升,称为气团雷暴。气团雷暴有两种类型,海风型雷暴常见于夏季的沿海地区;山峰雷暴
发生于气团因地形抬升而上升时。在雷暴中小尺度分布的差异上,地形、海陆风和日最高气温等的作用较大。
海南岛是我国雷暴多发地区之一。下图为海南岛夏季月平均雷暴日数分布图。(1)海风型雷暴属于源地性气团雷暴。说出形成海南岛海风型雷暴气团的源地和运动方向。
(2)夏季,我国雷暴天气整体南多北少,而海南岛却北多南少。据此推测海南岛日均最高气温分布特点,
并说明其对北部雷暴天气形成的作用。
(3)海南岛五指山(海拔 1867 米)地区白天雷暴活动明显多于周边地区。从地形角度分析产生这一现象
的原因。
(4)雷暴常产生强降水天气,并衍生其它灾害。若你计划暑假到海南岛山区野外研学,应注意防避哪些
衍生灾害?
【答案】(1)气团源地:海南岛周围海域。气团运动方向:首先由海南岛周围海域向陆地运动;登陆后再做
上升运动。
(2)特点:北部高,南部低。作用:北部日均最高气温较高,对流旺盛,利于形成雷暴天气;北部海陆之间
温差较大,使陆地空气上升形成雷暴天气。
(3)五指山白天四周山坡受热产生上升气流,在山顶附近汇合上升,同时由于山顶的气温会高于其周围
同等高度大气的气温,加剧气流上升形成雷暴天气;白天由沿海深入内陆的海风遇山地阻挡,使空气抬升形成
雷暴天气。
(4)山洪、滑坡(崩塌)、泥石流。
【解析】(1)气团雷暴有两种类型,海风型雷暴常见于夏季的沿海地区。海风型雷暴气团源地是海南岛周
围海域。雷暴是伴有雷击和闪电的局地对流天气。气团运动方向,首先由海南岛周围海域向陆地运动,登陆后
再做上升运动。
(2) 雷暴是伴有雷击和闪电的局地对流天气。海南岛雷暴天气北多南少,判断其日均最高气温分布特点是
北部高,南部低。气温差异影响,北部日均最高气温较高,对流旺盛,利于形成雷暴天气。北部海陆之间温差
较大,使陆地空气上升强,形成雷暴天气多。
(3)五指山白天四周山坡受热产生上升气流,在山顶附近汇合上升,同时由于山顶白天的气温会高于其
周围同等高度大气的气温,加剧气流上升形成雷暴天气。白天由沿海深入内陆的海风遇山地阻挡、抬升作用,
使空气抬升形成雷暴天气。所以,五指山地区白天雷暴活动明显多于周边地区。
(4)夏季,海南岛多雷暴天气,雷暴常产生强降水天气,并衍生其它灾害。暑假到海南岛山区野外研学,
应注意山洪、滑坡(崩塌)、泥石流等衍生灾害。
20.(2020 届陕西高三月考)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 拉达克位于克什米尔地区的北端,海拔在 3000 米至 6000 米之间,北有喀喇昆仑山脉,南有喜
马拉雅山脉。该地区山高谷深,自然环境恶劣,冬天天气寒冷,平均气温达到零下 25℃,昼夜温差巨大,高山
荒漠地貌贫瘠如月球表面,这里就像一块神秘的“月之地”。
材料二 进入 21 世纪,气候变化给这里带来严重的用水危机,尤其是在每年 4、5 月份的播种期,因为缺
水,河谷种植业与山地畜牧业无法进行,旱情愈演愈烈,拉达克一些村民开始逃离家园,成为“气候变化难
民”。
材料三 机械工程师旺茨桑马,发明了“冰雪佛塔”(下图),他将上游河床下的地下水用管引到低地。水
自上而下喷涌而出,在零下 20℃甚至更低的气温下,立即结成冰凌,这样一层层覆盖下来,像是冰川形成的过
程。但冰塔的融化非常缓慢。3 月中旬,当所有平坦地面上的冰融化后,冰塔还矗立着,气温接近 30℃时,出
现了绿叶茂盛的树木与雪白冰塔并存的罕见景象,直到 5 月 18 日,冰塔才完全消融。
(1)分析拉达克地区成为“月之地”的原因。
(2)分析拉达克部分村民变为“气候变化难民”的原因。
(3)简述大规模建造“冰雪佛塔”对拉达克自然环境的影响。
【答案】(1)距离海洋遥远,(地形封闭)海洋气流难以进入,(降水少,)气候干旱;海拔高,紫外线强,
昼夜温差大,且冬季寒冷,土壤发育程度差,不适宜生物生存;地表径流少,水资源缺乏;人口稀少,经济落
后,对自然环境的改造少,显得荒凉。
(2)全球气候变暖,导致结冰偏少,春、夏冰雪融水减少,蒸发加剧;当地经济落后,以河谷种植业和
山地畜牧业为主,水资源减少,农业减产甚至绝收,当地村民无法生存或生存困难,被迫背井离乡,寻找生存
空间。
(3)对地下水:山坡区域地下水水位下降,当地地下水水位上升,地表径流减少。
对气候:当地春季气温相对偏低,空气湿度加大。
对土壤:农业用水增加,不合理灌溉可能造成土壤污染及盐渍化。
对生物:当地生物萌发时间推迟,随着河谷地下水增加,生物量增加。
【解析】考查干旱气候产生的原因,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1)由材料可知,拉达克地区成为“月之地”的成因主要是:①距离海洋遥远,地形封闭(‘北有喀喇
昆仑山脉,南有喜马拉雅山脉。该地区山高谷深’)海洋气流难以进入,(降水少)气候干旱。②“海拔在 3000
米至 6000 米之间”,所以海拔高,紫外线辐射强,昼夜温差大,“冬天天气寒冷,平均气温达到零下 25℃,昼
夜温差巨大”,所以冬季寒冷,土壤发育程度差,不适宜生存生物。③地表径流少,水资源缺乏。④人口稀少,
经济落后,对自然环境的改造少,显得荒凉,所以有了‘高山荒漠地貌贫瘠如月球表面,这里就像一块神秘的
“月之地”’的景象。(2)由材料可知,拉达克部分村民变为“气候变化难民"的原因是缺水,我们分析的时候要结合当地的地
理背景来分析。宏观上有:全球气候变暖,导致结冰偏少,春、夏冰雪融水减少,蒸发加剧;当地背景有:当
地经济落后,以河谷种植业和山地畜牧业为主,水资源减少,农业减产甚至绝收,(当地村民无法生存或生存困
难,被迫背井离乡,寻找生存空间)。
(3)“冰塔的融化非常缓慢。3 月中旬,当所有平坦地面上的冰融化后,冰塔还矗立着,气温接近 30℃时,
出现了绿叶茂盛的树木与雪白冰塔并存的罕见景象,直到 5 月 18 日,冰塔才完全消融”,大规模建造“冰雪佛
塔″对当地自然环境影响主要表现在:①融化非常缓慢,下渗时间长,下渗量大,使地下水位上升,地表径流减
少;②融化非常缓慢,当地春季气温相对偏低,空气湿度加大;③农业用水增加,不合理灌溉可能造成土壤污
染及盐渍化;④冰塔的融化非常缓慢,当地生物萌发时间推迟,随着河谷地下水增加,生物量增加。
21.(2020 届福建泉州高三阶段考试)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桌山是南非的平顶山,可俯瞰开普敦市,耸立于开普半岛北端,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山脉之一,拥有 2.6
亿年的历史。山上地貌千姿百态,怪石林立,山顶平展似一个巨大的桌面,平面长 1500 多米,宽 200 多米。
据学者实地考察发现,桌山上层为水平砂岩,下层多为花岗岩,山脚下发现海底生物的化石。由于特殊的地理
位置,山顶终年云雾缭绕,虽水源不足但植被茂密,郁郁葱葱,植被大多低矮,叶质坚硬。
2017 年我国多地经历了自 1961 年以来最热的夏季,酷热难耐之际,一位正在南非桌山旅游的网友发出
“来桌山避暑吧”的邀请,引起网络热议。
(1)根据材料,推断桌山的形成过程。
(2)从大气环流和地形的角度,分析桌山山顶终年云雾缭绕的原因。
(3)分析山顶植被大多低矮、叶质坚硬的原因。
(4)从地理的角度说明“来桌山避暑吧”的理论依据。
【答案】(1)受海洋沉积作用形成砂岩;然后岩浆侵入;地壳抬升;再经外力侵蚀形成桌山。
(2)夏季盛行东南风(东南信风,偏南风,偏东风),冬季盛行西北风(盛行西风,偏西风,偏北风),
风从海洋带来较多水汽,受地形阻挡抬升,水汽遇冷凝结形成云雾。(3)纬度较低,热量充足;夏季降水较少,蒸发量大(地中海气候,夏季炎热干燥);山顶(受流水侵蚀
影响)土壤层较薄,较贫瘠;山顶多大风,不适宜乔木生长。
(4)桌山位于南半球,我国夏季时南半球正值冬季;桌山冬季气温较低,受来自大西洋温暖湿润的盛行
西风影响,冬季气候温和凉爽,适合避暑。
【解析】本题以南非的桌山为考查背景,考查桌山的形成过程、山顶终年云雾缭绕的原因、山顶植被和当
地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等知识点,意在考查学生的材料解读与分析能力、有效信息的提取能力和调动和运用地
理知识的能力。
(1)桌山的砂岩属于沉积岩,山脚有海洋生物化石,说明是受海洋沉积作用形成砂岩。然后岩浆侵入,
形成花岗岩。后经地壳抬升,地势变高。经外力侵蚀形成桌山。过程依次为沉积作用、岩浆侵入、地壳运动、
外力侵蚀。
(2)本题主要从大气环流和地形的角度进行分析。开普敦位于非洲南端,受海洋影响大。夏季盛行东南
风,或偏南风,偏东风影响,风来自海洋。冬季受盛行西风影响,盛行西北风或偏西风,偏北风等,风来自海
洋。风从海洋带来较多水汽,受地形阻挡抬升,水汽遇冷凝结形成云雾。所以终年多云雾。
(3)主要从当地的气候和土壤等方面考虑。该地属于地中海气候,自然带属于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叶
质坚硬。纬度较低,热量充足。夏季降水较少,蒸发量大,气候炎热干燥。山顶受流水侵蚀影响,土壤层较薄,
较贫瘠。且山顶多大风,不适宜乔木生长。所以山顶植被大多低矮、叶质坚硬。
(4)南北半球季节相反,北半球的夏季气候炎热,而开普敦桌山位于南半球,地中海气候冬季此时气候
温和凉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