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8
东莞市 2020 届高三第二学期第一次统考(5 月)模拟考试
语文试题作文评析及范文
一、作文题解读
(1)多国高中学生参加的“文化之旅•魅力中国”游学活动即将结束。中国学生文佳作为小组代表将
在活动分享会上发言,为此,他采访了小组的几位成员。
材料的第一自然段只有两句话,但是含意非常丰富。
这一句话交代了写作的背景,设置了一个展开写作活动的情境。这是一次国际文化交流活动,是“游
学”活动,就是开展旅游开展学习的活动。活动有多个国家的高中学生参加,这暗示了写作对象,发言要
面对的是参加这次游学活动的多国高中学生。发言的主题应该是跟游学的主题“文化之旅•魅力中国”相
关的。这个活动主题,其实也有暗示作用,“魅力中国”,中国的魅力在哪里?是应该回答的一个问题。
第二句话交代了写作者的身份,名字叫“文佳”,是男性还是女性,没有限定,你可以自由选择。他
(她)参加了这次游学活动,是活动的直接参与者,不是旁观者。这句话还交代了写作目的,写这篇发言
稿是要在活动结束的分享会上作发言用的,目的非常清楚。这句话还交代了写作者为此次写作所做的准备,
采访了小组里的成员,采访的结果就是下面接着的材料。这些采访内容是要作为写作者写作的材料用的,
这是写作者立意、发言的依据。
(2)欧洲的欧文说,他印象最深的是敦煌。在莫高窟的壁画和彩塑中,他看到了多种文化的影子,
不禁感叹不同文化的汇集交融成就了独具魅力的敦煌文化。
(3)美洲的珍妮说,最让她震撼的是北京故宫。她看到了宏伟的皇家建筑、珍贵的中国文物,还碰
巧参观了由几家世界知名博物馆联合推出的“灵感中国”特展,她惊奇地发现,中国元素正成为世界时尚
艺术的流行素材和灵感来源。
(4)非洲的西塞说,与中国同龄人一起生活是他最好的体验。打篮球,练武术,喝可乐,品中
餐……共同的爱好、新奇的感受让大家成了好朋友。
第 2-4 自然段都是“文佳”采访的结果。
第一个采访对象是欧洲的欧文。关联的是敦煌的莫高窟,其思想内容,重点是要突出不同文化的融合
成就了独具魅力的敦煌文化。我们可以提炼为中国魅力来自于多种文化的融合,或者说是中国对各种文化
的包容。
第二个采访对象是美洲的珍妮。关联的点有两个,一个是北京故宫,历史遗迹和文物,是中国魅力所
在。拓展开去,到第二个关联点,是“灵感中国”特展,中国元素正成为世界时尚艺术的流行素材和灵感
来源。提炼一下,可以认为中国魅力,来自于传统与时尚,历史与现代的结合。
2 / 28
第三个采访对象是非洲的西塞。关联的点是现实生活,提炼成为生活相通,世界共融。
通过这三个采访案例,我们可以总结出大致的“魅力中国”中国的魅力在于对不同文化的包容,对于
传统的保护,对于时尚的贡献,任何人在中国都找到自己相通的生活方式,找到自己的爱好,找到自己的
朋友。
二、作文题把握
(一)落实写作任务的能力
请结合材料内容和自己的体验,以文佳的名义写一篇发言稿,表达你对文化交流发展的认识与思考。
这是本道作文题的写作任务。写作任务落实的程度直接影响这道题的评分。结合材料的内容,就要结
合题目所设置的写作情境,要在这个情境中展开写作。同时,可以有自己的体验。这个情境还有很多可以
丰富的地方,在不改变情境的前提下,部分的细节是可以根据自己相应的体验来进行拓展和细化的。“以
文佳的名义”就是说你要代入到这个写作者身份中去,写作者要设计好这个身份和相关的体验基础。写作
的文体要求是“发言稿”,“发言稿”,我们可以理解为类似演讲稿,要注意发言面对的对象,要谈一些大
家都熟悉的话题,语言要亲切。“表达你对文化交流发展的认识与思考”,这是对发言内容的限定,这个限
定是比较宽泛的,文化交流发展,认识与思考,两个点涉及就应该是符合写作任务要求的。
(二)立意与对案例的处理能力
这道作文题的矛盾冲突点在哪里?在于游学主题“文化之旅•魅力中国”中的“魅力中国”,这是对参
与游学活动的朋友提出的一个问题,从材料来看,集中在文化上来阐释中国的文化魅力在哪里。假如考生
的作文可以扣紧“魅力中国”,从文化的角度解说中国的魅力所在,展开对文化交流发展的认识与思考,
那就是比较好的立意。
(三)与人交流的能力
这篇文章是要求写作发言稿,在判断学生作文的时候,我们要重视学生与人交流的能力。
三、对作文题的评价
这是一道综合性考查为目的的考试,不是阶段性考试的作文题,作文题要考虑全面性,要能够充分展
示考生的作文能力。这道题有四个地方值得称赞:
(一)命题技术一流。第一自然段用了两句话,就交代了任务驱动型作文需要交代的方方面面,很简
练,也很考验考生文本细读的能力。
(二)解决了考生写作实与虚平衡的问题。文化交流发展,魅力中国,这些题目非常宏大,考生容易
写得空洞,命题专家充分考虑到这个问题,通过三个采访案例的方式,既有宏大主题的理解,又有现实的
3 / 28
材料作为依据,这能够解决好考生实与虚如何平衡的问题,尽量解决
(三)思维的考查能够拉开学生的差距。材料中三个采访案例反映出来的内在的逻辑关系,还不是很
清晰,考生需要提炼每个采访案例的思想内核,还需要考生把这三个案例统筹起来考虑,形成自己的观点,
为自己表达的观点服务,这是一个难点,不容易处理好的。
(四)以国际视野讲中国故事。这道作文题,说实在的,就是从一个高中学生的角度,跟国际青年朋
友讲述清楚,我们中国吸引外国朋友的文化原因,讲清楚中国文化吸引外国朋友的魅力在哪里。学生要写
好这篇作文,需要有国际的视野,又要有讲好中国故事的能力,这符合“立德树人”的要求。
4 / 28
五 、 样 卷 与
评 语
1
号 文
5 / 28
评语:
本文属论述类一等文。这篇发言稿,格局开阔,视野遍及中外,笔力雄健,目光聚焦当下。贴合写作
情境,关照写作对象。是一篇难得的考场佳作。
文章开篇,便将写作置于游学活动分享会的情境中,在对各国朋友表达欢迎之后,提出发言稿的主题。
礼数周到,入题简明,既关注到写作任务又关照到写作对象。尤为难得的是,还巧妙地揭示了自己的“双重
身份”:作为东道主的“我”和代表小组共同意见的“我们”。
全文的论述由此展开,对文化交流发展的体验和思考,有“我”的个性也具“我们”的共性。
第二段,先用古希腊谚语引出论点,“我们在这次文化之旅中的收获也浸满了本民族文化的气息”。继
而比较每个组员的不同文化背景,从而探究每个人“截然不同新体验”的背后原因——“拥有本民族文化的定
势思维和视角”,并从文化交流发展的角度提出“先发掘本民族文化语境所需”“助推世界文化生态圈的创造
性转变”的观点。考生考虑到听众的身份和文化背景,言语中对不同民族的尊重,论述中对不同文化的了解,
本身就是发言稿所论
“文化交流发展”主题的充分体现。
第三段,笔锋一转,从文化的民族性论及文化价值的普适性,在发展的层面分三个角度探讨了文化交
6 / 28
流的目的和方式:“交互的时代性”、“纵向的历史底蕴和横向的开放姿态”和同龄人“更贴近的心灵距离”。
热情讴歌“外向而普适”的文化取向和“姹紫嫣红”的文明愿景。这一段,由“交流”而“发展”,深刻揭示了所
论主题的内在逻辑。
第四、五段,将中国诗人杨慎与意大利友人加勒的诗句并举,结合“魅力中国”的游学内容,重述观点:
以文化交流而实现文化发展。并以此收束全文,流畅有力。
当然,文章也有一二瑕疵。长句的运用,气势宏阔,逻辑严密,但也偶有生硬艰涩,不够流畅的情况。
发展等级打在“深刻”。
评分:19+19+20=58
2 号文
7 / 28
评语:本文为论述类一等文。
文章开头极富现场感、交流意识强。在表达心情、点明发言的题目、阐述分享会的意义和目的后,再
以精彩的语言向与会者分享了自己在游学活动中的收获和感受。
文章中间部分分别结合对欧文、珍妮和西塞的采访以及自己的体验,进一步表达了对文化交流发展的
认识和思考。先是从自觉自发的角度,通过欧文与“我”对话的结构,论证“秉持开放包容的心态,吸纳不同
的文化元素,寻找新的可能,是文化交流的关键所在”;接着从自信的角度,以中国元素成为世界时尚灵感
来源为例,论证文化交流时要对自己的文化持
有坚定的自信心;最后引述西塞的感受,阐发了年轻一代人在文化交流发展中的历史重任。
最后,文章在喜庆的氛围中结束。
全文紧紧围绕着文化交流发展的写作重点,巧妙地将材料内容和自己的体验结合起来,从包容、自信、
展望三个层面,写出自己的认识和思考,富有新时代青年人的朝气和活力。
文章结构清晰完整,没有不必要的枝蔓。
全文语言自然亲切,富有现场感,特别是开头和结尾两处既互为照应,又能与现实场合互为照应。
不足之处一是在于第四段,道理过多而论述不足,内容较虚;二是在于内容还有欠丰富。
发展等级打在有创意。
评分:
18+19+19=56
3 号文
8 / 28
9 / 28
评语:本文为论述类一等文。
文章在开头对游学活动的经历作了简要的回顾,并表达了自己“对文化交流的向往让我们相遇,对中国
文化的喜爱与了解让我们相识,文化之间的融合与碰撞让我们相知”的体验和感受。之后,文章从历史和现
在两方面分析文化发展交流,先是以巧妙的语言将听众的视野拉向历史,以西域敦煌的文化因碰撞、激荡
而灿烂辉煌为例,论证文化的交流汇聚既催生出了新的文化也促进了旧文化的发展;后是以丰富的事例论
述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的交流互鉴,以论证不同文化的美美与共。在此基础上,文章进一步讨论了文化之
间在“求同”和“存异”之间融合碰撞而走向“大同”。
文章紧紧围绕对文化交流发展的认识与思考,以“相遇”“相识”“相知”开头,以“美人之美,美美
与共,天下大同”为论述主线,从是什么、怎么样的方式展开写作,论证层层深入。
文章语言凝炼,行文流畅;关注听众,语言有对象感,文字富有亲和力。
不足之处在于文章的第三段对全文论证主线的回应不足;第五段对“求同”“存异”“大同”等只提出概念
而论证不足。
发展等级打在有文采。
评分:
18+18+18=54
10 / 28
4
号 文
11 / 28
评语:本文为论述类一等文。
前 3 段成功构建了发言情境,准确完成了写作者身份、写作对象和写作目的等任务要素,然后提出
中心观点“文化双向交流最后实现共同发展,达到美美与共的境界”。
第 4 段,结合欧文的感悟阐释“文化交流包含‘引进来’”这一分论点。在分析中,作者先提出不同文化
之间存在差异性,然后指出“敦煌”文化独具魅力的原因在于“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很好的利用、吸收了
各种优秀文化。
第 5 段,结合珍妮的感悟阐释“文化交流包含‘走出去’”这一分论点。分析时,考生先从中国元素走向
世界获得肯定谈起,提到有更多的中国文物走出国门,让外国友人了解中国文化;然后进一步提出“各国文
化也应如此(走出去)”。
第 6 段,紧承第 4 和第 5 两段,围绕“交流”与“发展”的关系,提出“文化交流最终会带来世界文化的发
展,实现美美与共”。分析紧扣“引进来”对本国文化的发展带来的影响展开分析。
第 7 段,结合西塞的感悟展望未来;第 8 段收束全文,再次明确各情境要素。
总体看,考生创设了合理的情境,围绕写作重点并紧扣最核心的写作任务“文化交流”“文化发展”之间的关
系展开写作;文章中心明确,思路清晰,局部议论分析富有说服力。
不足在于“西塞”材料的使用过于简单,略显随意;个别语句表达略微啰嗦了一点;个别语句存在语病,
如 “丢失……基调”“发展本来的过程”。
发展等级打在“深刻”。
评分:
12 / 28
17+18+17=52
13 / 28
5
号 文
14 / 28
评语:
本文属论述类一等文。
文章先结合“文化之旅”的背景,较自然进入了发言稿的情景。第二段提出“文化交流促进文化发展”的
观点;第三段以“魅力中国来源于不同文化交流发展而形成的文化魅力”,结合第一和第二则材料,进行论
证分析,并进一步点明“文化交流促进了文化的多样,使我们的生活更加新奇丰富”。第四段和第五段,结
合发言的情景,情感充沛并发出呼吁:号召青年学生参与到文化交流活动中,推动文化的发展。
全文紧扣材料,能够体现自己对“文化交流发展”的认知和思考,并能贴合背景,较好地完成了写作任
务。条理清晰,语言较为流畅,结构较为完整。
美中不足的是文章的论述未结合第三则材料,文章最后的呼吁较为空洞,身份的表达比较生硬。
发展等级打在“丰富”。
评分:
16+17+16=49
15 / 28
6
号 文
16 / 28
评语:本文属论述类二等文。
本文第一段开门见山表明写作背景及写作目的;第二段点出作为一名中国学生在本次游学活动中的收
获;第三段结合材料中欧文的发言,分析“文化交流展示了文化的多样性”;第四段结合材料中珍妮的发言,
分析“文化交流展示了国家的强盛”;第五段,结合材料中西塞的发言,指出本次文化交流中的不同体验;
最后总结全文,深化主旨,发出呼吁。
文章能以“文化交流发展”为写作重点,认识与思考较深刻,自己的体验较突出。文章较准确分析三则
材料与“文化交流发展”的关系,结构思路清晰,文笔流畅,任务完成良好,有较好的交流意识和对象意识。
不足之处是,文章较深入地阐述文化交流的意义,但未能揭示“交流”与“发展”的关系。另外,对材料
中西塞的发言分析不够充分。
发展等级打在“较丰富”。
评分:
15+16+16=47
17 / 28
7
号 文
18 / 28
评语:本文属论述类二等文。
文章开头明确了写作身份和写作对象,发言稿的开头语、礼貌语、结语等都非常明确。内容上能够结
合三则材料,并能够提及自己的体验。
本文先提出“不同文化之间交流与碰撞,促使文化富有更强的生命力和更高的价值”的观点,结合材料一和
材料二进行分析论证。并在此段论及“中华文化与世界文化交流需要相互借鉴”。
接下来,提出“最接地气的文化交流便是日常生活中的文化沟通”的观点。最后总结文化交流能够丰富
文化的时代内涵,提高文化的价值。全文结构比较清晰,语言较流畅自然。
不足之处在于文章主要围绕“文化交流”展开论述,而未论及“文化发展”。另外,主体段落(第三段),
论证层次不清晰,并且段落过长。第四段,仅仅提出观点而论证不足。
发展等级打在“较丰富”。
评分:
15+15+15=45
19 / 28
8
号 文
20 / 28
评语:
本文为论述类二等文。
第 1 段,准确构建了写作者身份、写作对象、发言场景和发言目的等任务要素。第 2 段,先从欧文的
感悟谈起,然后联想到郑和下西洋、丝绸之路,中西方交流互惠等细节,得出“中国与世界的交流不断”“文
化交流有利于共同发展”等思考。第 3 段,指出“如今的中国,正在努力地与世界交流着”。考生先指出国内
发达的运输业,有利于中华文化与世界融合;然后结合珍妮的感悟,谈到中国元素走向世界的意义和价值。
第 4 段,结束语。考生表达了难舍之情,希望友谊长存的心愿,以及愿为中国文化走向世界贡献力量的决
心。
总体看,考生能结合三则材料,围绕写作任务,发表自己的认识与思考,语言表达比较流畅,思路比
较清晰。但本文最大的问题在于:三则材料未能很好的与观点融合,尤其是第三则材料;全文只谈到了对
“文化交流”的认识与思考,并未论及“发展”及两者关系;议论文的议论分析能力、核心段落思路设计和语
言表达方面存在欠缺。此外,存在错别字(段)和语言表述不规范现象(如“从世界获取了电器”“兴建运输
业”)。
发展等级打在“较深刻”。
评分:
14+15+14-1=42
21 / 28
9
号 文
22 / 28
评
语
:
本
文
属论述类二等文。
本文开篇能够点明身份与情境,有完成任务的意识。能引述三则材料,并总结出这次活动的价值与意
义,点明了写作重点,可惜总结句的表达不够通顺。发言稿特征较明确。
紧接着由“参加这次活动的大多为青年”,提出“文化发展乃青年责任”的中心论点,符合题意。但后面
的主体论证部分偷换概念,将文化交流与发展偷换为中国不同地方有不同的文化、美食文化,两个主体段
落都在论述“因为文化的多样性所以发展文化是青年的责任”,脱离了材料的含义,仅仅写自己的体验,导
致偏离了写作重点。
思维不够严谨。表达较通顺,有个别病句。
发展等级打在“较丰富”。
评分:
13+13+13=39
23 / 28
10
号 文
24 / 28
评语:
本文属论述类二等文。
本文缺乏情境意识,没有抓住小组长代表的身份;仅提及材料中故宫一词,没有提及其他成员的观点
与感受,完全是个人的思考;论述的观点为“文化是没有国界之分的”,仅限于谈文化交流,没有谈文化的
发展,更没有分析论述文化交流与发展的关系。
中心基本明确,在论述分析的时候能够点到文化交流与发展,但实际论述的仍然是文化的多样性,偏
离了写作重点。完成任务的意识不强,仅明确作者及听众身份,发言稿特征基本明确。
表达较通顺;事例较丰富,可惜分析论述的方向不正确。
发展等级打在“较有文采”。
评分:
12+12+12=36
25 / 28
11
号 文
26 / 28
评语:本文属论述类二等文。
文章以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特点为立论前提,引出对中华文化的自豪与神往之情,定下 “弘扬中华文
化,共建美丽中国”的发言主题。文章的核心段落分为“中华文化象征着民族的神性与不朽”“中华文化象征
着民族的包容与开放”和“中华文化象征着民族的威严和雄浑”三个维度去论证。最后,表达了带领更多的友
人去品味、体会优秀中华文化的希望。文章条理较为清晰。
文章采用了发言稿的形式,以“中国高中学生”的身份展开论述,明确了写作对象;文中出现了“来到中
国的外国友人”和“带领更多的友人”等表述,作者通过这种方式点明了写作对象。
文章未能按要求完成任务。文章仅提及敦煌及故宫,没有就此展开论述;对文化交流发展的体验欠缺,
全文仅在第二段和第三段中提及了材料,此外便拋离材料而论述中华文化的特征,未能建立材料与“文化交
流发展”这个核心论题之间的有机联系,更未能结合材料立论、展开论述;且全文错别字较多,如“建”误作
“健”、“屹”误作“刻”、“自”误作“之”、
“袤”误作“矛”等。
发展等级打在“较有文采”。
评分:
12+10+10=32-4=28
27 / 28
12
号 文
第 28 页(共 27 页)
评语:本文属论述类三等文。
本文第一段引用材料表明写作背景;第二、三、四段写游学活动中的收获,包括令人流
连忘返的文化、深厚的友情等;第五至八段写在全球抗击新冠疫情中,中国对其它国家的帮
助,以此证明国与国之间的密切关系;第九段写我国与世界各地进行文化交流的意义。
文章未能按照题目要求完成任务。虽然在第二、三、四段以及第九段,提及“文化交流发
展”的内容,但文章把重点放在“抗击新冠疫情中,中国对其它国家的帮助”,偏离了本题的写
作重点。另外,文章仅提及材料的内容,未能有效分析出材料与写作重点之间的关系。
文章有自己的体验,但不充分。写作对象“各国高中生”及发言稿的特征均不明显。
发展等级打在“较丰富”。
评分:
9+9+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