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冲刺:高考古代文化常识精简版
加入VIP免费下载

高考语文冲刺:高考古代文化常识精简版

ID:443509

大小:52.87 KB

页数:17页

时间:2020-12-23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高考冲刺:高考古代文化常识精简版 (一)古代官职 类 别 说 明 三省 三省为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隋唐时,三省同为最高政务 机构,一般中书省管决策,门下省管审议,尚书省管执行,三 省的长官都是宰相。中书省长官称中书令,下有中书侍郎、中 书舍人等官职;门下省长官称侍中,下有门下侍郎、给事中等 官职;尚书省长官为尚书令,下有左、右仆射等官职。 六部 尚书省下辖六部:吏部,管官吏的任免、考课、升降、调动等; 户部,管土地户口、赋税财政等;礼部,管典礼、科举、学校 等;兵部,管军事;刑部,管司法刑狱;工部,管工程营造、 屯田水利等。各部长官为尚书,副职为侍郎。下设郎中,副职 称员外郎,下属官员有主事等。 九卿 又称九寺,“寺”即官署。汉以太常、光禄勋、卫尉、太仆、廷尉、 大鸿胪、宗正、大司农、少府谓之九寺大卿。历代略有变动, 迄于清皆因之。 监谏官 监官,代表君主监察各级官吏的官吏,大抵官名中带“御史”的官 职都为监察官;谏官,对君主的过失直言规劝并使其改正的官 吏。汉有谏议大夫,唐增设补阙、拾遗。 中 央 官 职 文史官 翰林学士于唐初时设立,是皇帝亲近的顾问和秘书官。侍讲学 士、侍读学士则是侍奉皇帝讲读的。太傅、少傅多作为皇帝对 有功之臣的表彰,是虚职。太史是负责管理图书、编修历史、 制定历法等工作的官职,如司马迁、张衡等人都曾任太史令; 魏晋以后,修史之职归著作郎,太史专掌历法;唐宋后称修撰、 编修等。 地 中央派员 汉代设州,全国分十几个州,中央派官员刺探情况,称刺史。隋唐时,全国分十几个道,中央派官员前往巡视,称黜陟使; 又聚边境数州为一镇,设节度使。宋代时,全国分十几个路, 路中设转运使等官。元代设省,地方最高行政机构叫行中书省。 明代改称承宣布政使司。清代的中央派员则称巡抚、总督。 州郡官 秦汉的主要行政区是郡。郡的长官,秦称郡守,汉称太守。属 官有郡尉、监御史、督邮(巡察各县官吏的功罪)、主簿等。汉代 的相国相当于太守。隋唐的主要行政区是州,州官称刺史。属 官有别驾、治中、长史、司马、参军等(这些官职在东汉末开始 出现)。唐中叶,司马一职常用来安排遭贬斥的官,如柳宗元、 白居易等。宋代州官称知州(欧阳修自称太守,其实是滁州知 州)。明清改州为府,称知府。 县官 一县之长为县令,明清称知县。下设县尉、县丞、主簿、典史 等职;分掌军事、文书、秘书、缉捕、监狱等工作。 方 官 职 乡官 包括乡老、亭长、里正等职。 (二)古代官职迁谪 类 别 说 明 例 句 拜 用一定的礼仪授予官职 或名位 诏书特下,拜臣郎中。(《陈情 表》) 除 拜官授职 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指南录后 序》) 封 帝王授予功臣或子孙以 土地、爵位或名号,授给 官职 未有封侯之赏。(《鸿门宴》) 授 任命,委任 故授洹水尉。(《新唐书·朱敬则 传》) 授官 辟 征召 连辟公府不就。(《张衡传》) 罢官 罢 罢免官职 罢建安郡丞还家。(《宋书·郭原平传》) 黜 罢官或降职 为复守官而黜臧使者。(《书博鸡者 事》) 夺 剥夺、削去官职 使者遂逮守,胁服,夺其官。(《书 博鸡者事》) 免 免职 遂免丞相勃,遣就国。(《汉书·文 帝纪》) 废 废黜 殷中军被废,徙东阳。(《世说新 语·文学》) 升 升官,晋级 而符独耿介不同于俗,以此遂不得 升进。(《后汉书·王符列传》) 迁 一般为晋升 后迁侍中。(《张衡传》) 拔 提拔 山涛作冀州,甄拔三十余人。(《与 韩荆州书》) 擢 提拔,提升 先王过举,擢之乎宾客之中,而立 之乎群臣之上。(《战国策·燕策 二》) 升官 陟 提拔,提升 陟罚臧否,不宜异同。(《出师 表》) 贬 降职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谪 因罪被降职或流放 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岳阳楼 记》) 贬官 左迁 贬官降职 予左迁九江郡司马。(《琵琶行》) 改 调换官职 后公改两广,太监泣别。(《记王忠 肃公翱事》)调动 转 迁调官职 再转复为太史令。(《张衡传》)徙 调动官职 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 (《张衡传》) 出 京官外调 永和初,出为河间相。(《张衡 传》) 行 兼摄(官职) 于是拜俊太山太守,行大将军事。 (《后汉书·陈俊传》) 摄 兼任他职 俄检校侍中,摄吏部尚书。(《新唐 书·杜如晦传》) 带 兼任官职 谢为太傅长史,被弹;王即取作长 史,带晋陵郡。(《世说新语·言 语》) 兼职 领 地位较高的官员兼理较 低的职务 王子晞为尚书,领行营节度使。 (《段太尉逸事状》) 权 暂时代理官职 绍定三年秋,权通判镇江府。(《宋 书·董槐传》) 假 临时代理官职 武与副中郎将张胜及假吏常惠等募 士斥候百余人俱。(《苏武传》) 代理 署 代理或暂任官职 望之以射策甲科为郎,署小苑东门 候。(《汉书·萧望之传》) 告老 官吏年老辞官退休 冬十月,晋韩献子告老。(《左传·襄 公七年》) 致仕 辞去官职 孝宽每以年追悬车,屡请致仕。 (《北史·韦孝宽传》) 归田 辞官还乡 官中无人,不如归田。(《晋书·李 密传》) 辞官 乞身 古代以做官为委身事君, 故称请求退职为乞身 时年八十,不任兵马,上疏乞身。 (《东观汉记·张况传》)乞骸骨 古代官吏自请退职,意谓 使骸骨得以归葬故乡 上书乞骸骨。(《张衡传》) (三)古代称谓 类 别 说 明 名、字 古人有名有字,婴儿出生三个月后由父亲命名;男子二十岁举 行冠礼(结发加冠)时取字,女子十五岁许嫁举行笄礼(结发加笄) 时取字。名与字往往有意义上的联系,如诸葛亮,字孔明;韩 愈,字退之;苏轼,字子瞻。古代尊卑等级森严,尊对卑称名, 卑自称也称名;对平辈或尊辈则不能称名,只能称字,甚至连 字也不能称。 别号 往往是自取的,表明个人的情趣志向与爱好,如苏轼自称“东坡 居士”,欧阳修自号“六一居士”,李白自号“青莲居士”。此外, 有时也以书斋名来作为号,如梁启超自称“饮冰室主人”。 姓 名 字 号 谥号 古代帝王、诸侯、高官大臣等死后,朝廷按照一定的标准,根 据他们的生平行为给予一个称号以褒贬善恶,称为谥号。有时 也有私谥,是有名望的学者死后其亲友门人所加的,如陶渊明 死后,颜延之为他作诔,谥为“靖节征士”。 尊称 古人常以官职爵名、籍贯郡望来尊称别人。如杜甫被称为杜工 部(杜甫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王安石被称为王临川(王安石是 江西临川人),韩愈被称为韩昌黎(只因昌黎韩氏是望族,实际 上韩愈不是昌黎人)。此外,唐代诗人常以排行相称,如元稹被 称为元九。 尊 称 谦 称 敬 称 谦称 ①表示谦逊的态度,用于自称,如愚、鄙、敝、卑、窃、仆等;②帝王的 自谦辞有孤(小国之君)、寡人(少德之人)、不毂(不善);③官吏的自谦辞 有下官、末官、小吏等;④读书人的自谦辞有小生、晚生、晚学、 不才、不佞、不肖等;⑤古人称自己一方的亲属朋友时,常用“家” “舍”等谦辞。敬称 ①对帝王的敬称有万岁、圣上、圣驾、天子、陛下等;②对皇太 子、亲王的敬称是殿下;③对将帅的敬称是麾下;④对对方或对 方亲属的敬称有令、尊、贤等;⑤称年老的人为丈、丈人;⑥称谓 前面加“先”,表示已故,用于敬称地位高的人或年长的人;⑦对 尊长者或用于朋辈之间的敬称有君、子、公、足下、夫子、先 生、大人等。 百姓 布衣、黔首、黎民、生民、庶民、黎庶、苍生、黎元、氓等。 特 殊 称 谓 年龄 ①垂髫(tiáo):幼年;②总角:幼年;③豆蔻:女子十三四岁;④ 束发:男子十五岁;⑤弱冠:男子二十岁;⑥而立:三十岁;⑦不 惑:四十岁;⑧知天命:五十岁;⑨花甲:六十岁;⑩古稀: 七十岁;⑪耄耋(mào dié):八九十岁;⑫期颐:一百岁。 (四)古代科举 类别 说 明 察举 汉代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察举有考察、推举的意思,又 叫荐举。由侯国、州郡的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 取人才,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 察举的主要科目有孝廉、贤良文学、茂才(汉代避刘秀讳, 称秀才为茂才)等。如《张衡传》:“永元中,举孝廉不 行。”《陈情表》:“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 臣秀才。” 征辟 汉代擢用人才的一种制度。征,是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 到朝廷充任要职。辟,是中央官署的高级官僚或地方政府 的官吏任用属吏,再向朝廷推荐。如《张衡传》:“连辟 公府不就。”“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 孝廉 汉代察举制的科目之一。孝廉是孝顺父母、办事廉正的意 思。实际上察举多为世族大家垄断,他们互相吹捧,弄虚 作假。当时有童谣讽刺:“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 指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由于采用 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科举,至明清时形成了一套完备 而严密的制度。先有院试,各地童生参试,三年两次,考 取者为秀才,又称生员。乡试、会试、殿试是正式的科举 考试。 乡试三年一次,在八月举行,故称“秋闱”,合格者称“举 人”,已具备做官的资格,第一名为解元。 会试在乡试后的次年三月举行,取中者称“贡士”,第一名称会 元。 科举 考试 会试后举行殿试,取中者称“进士”,其中一甲三名分别称 “状元”(或“鼎元”)“榜眼”“探花”,赐“进士及第”的称号。 进士及第后称考官为座主、恩门,对考官自称门生。同科 及第的人互称同年。 (五)天文历法 类 别 说 明 星宿(xiù) 星座。如《范进中举》:“如今却做了老爷,就是天上的星宿。” 古人认为人间有功名的人是天上星宿降生的,这是迷信说法。 参(shēn)商 参指西方白虎七宿中的参宿,商指东方苍龙七宿中的心宿。参宿 在西,心宿在东,二者在星空中此出彼没,彼出此没,因此常用 来喻人分离不得相见。如杜甫诗“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 流火 流,下行;火,大火星,即东方苍龙七宿中的心宿。如《诗经·七 月》:“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七月相当于公历的八月,流火是 说大火星的位置已由中天逐渐西降,表明暑气已退,天气转凉。 月亮 月亮是古诗文提到的自然物中最突出的被描写的对象。它的别称 可分为:(1)因初月如钩,故称银钩、玉钩。(2)因弦月如弓,故 称玉弓、弓月。(3)因满月如轮如盘如镜,故称金轮、玉轮、银盘、玉盘、金镜、玉镜。(4)因传说月中有兔和蟾蜍,故称银兔、玉兔、 金蟾、银蟾、蟾宫。(5)因传说月中有桂树,故称桂月、桂轮、桂 宫、桂魄。(6)因传说月中有广寒、清虚两座宫殿,故称广寒、清 虚。(7)因传说为月亮驾车之神名望舒,故称月亮为望舒。(8)因 传说嫦娥住在月中,故称月亮为嫦娥。(9)因人们常把美女比作月 亮,故称月亮为婵娟。 东曦 古代神话中太阳神的名字叫曦和,驾着六条无角的龙拉的车子在 天空驰骋。东曦指初升的太阳。如《促织》:“东曦既驾,僵卧长 愁。”“东曦既驾”指东方的太阳已经出来了。 社日 古代农民祭祀土地神的节日。汉以前只有春社,汉以后开始有秋 社。自宋代起,以立春、立秋后的第五个戊日为社日。如《永遇 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社鼓,指社日祭祀土地神的鼓声。 纪年法 我国古代纪年法主要有四种:(1)王公即位年次。以王公在位年数 来纪年。如《廉颇蔺相如列传》:“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 将。”(2)年号。汉武帝起开始有年号。此后每个皇帝即位都要改 元,并以年号纪年。如《琵琶行》“元和十年”。(3)干支。天干: 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子、丑、寅、 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天干和十二地支依次 相配,组成六十个基本单位,古人以此作为年、月、日、时的序 号,叫“干支纪年法”。如《赤壁赋》:“壬戌之秋,七月既望。” 近代还常用这种方法来表示重大历史事件,如“甲午战争”“辛亥革 命”。(4)年号干支兼用。纪年时皇帝年号置前,干支列后。如《扬 州慢》“淳熙丙申”,“淳熙”为南宋孝宗赵昚(shèn)年号,“丙申” 是干支纪年。 纪时法 我国古代纪时法主要有两种:(1)天色纪时法。古人最初是根据天 色的变化将一昼夜划分为十二个时辰,它们的名称是: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yú)中、日中、日昳(dié)、晡(bū)时、 日入、黄昏、人定。如《孔雀东南飞》:“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 息”“奄奄黄昏后,寂寂人定初”。(2)地支纪时法。以十二地支来 表示一昼夜十二时辰的变化。如《祭妹文》:“果予以未时还家, 而汝以辰时气绝。” 五更 古代把夜晚分成五个时段,用鼓打更报时,叫作五更、五鼓,或 称五夜。如《孔雀东南飞》:“仰头相向鸣,夜夜达五更。” (六)古代地理 类别 说 明 中国 从春秋战国至宋元明清,多用来泛指中原地区。如孟子《齐桓晋文之 事》:“莅中国而抚四夷也。” 九州 传说中我国上古时期划分的九个行政区域,州名分别为:冀、兖、青、 徐、扬、荆、豫、梁、雍。后来成为中国的别称。陆游诗云:“死去 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中原 又称中土、中州。狭义的中原指今河南省一带,广义的中原指黄河中 下游地区或整个黄河流域。如《出师表》:“当奖率三军,北定中 原。” 六合 上下和四方,泛指天下。如《过秦论》:“履至尊而制六合。” 八荒 四面八方遥远的地方,犹称“天下”。如《过秦论》:“囊括四海之意, 并吞八荒之心。” 江东(江左) 因长江在安徽境内向东北方向斜流,而以此段江为标准确定东西和左 右。江东(江左)所指区域有大小之分,可指南京一带,也可指安徽芜 湖以下的长江下游南岸地区,即今苏南、浙江及皖南部分地区。李清 照诗云:“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江表 长江以南地区。如《赤壁之战》:“江表英豪,咸归附之。” 山东 山的东面。“山”,可指崤山、华山、太行山、泰山等不同的山,而所 指地域不尽相同。一般指以崤山为标准的“山东”。如《鸿门宴》:“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 关东 古代指函谷关或潼关以东地区,近代指山海关以东的东北地区。如曹 操《蒿里行》:“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 关西 指函谷关或潼关以西地区。如《赤壁之战》:“马超、韩遂尚在关西, 为操后患。” 关中 古人习惯上将函谷关以西地区称为关中。如《鸿门宴》:“沛公欲王 关中,使子婴为相。” 百越 又作百粤、诸越。古代越族居住在江浙闽粤各地,统称为“百越”。古 文中常泛指南方地区。如《过秦论》:“南取百越之地。” 京畿 国都及其附近的地区。如《左忠毅公逸事》:“乡先辈左忠毅公视学 京畿。” 三辅 西汉时本指治理京畿地区的三位官员,后指这三位官员管辖的地区。 如《张衡传》:“衡少善属文,游于三辅。” 三秦 指潼关以西的关中地区。项羽灭秦后曾将此地封给秦军三位降将,故 得名。如《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郡(州) 古代的行政区域。秦统一天下后设三十六郡,隋唐后州郡互称,明清 称府。如《琵琶行》:“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 道 汉代在少数民族聚居区设道,这是一种行政特区,与县相当。唐代的 道,先为监察区,后演变为行政区,是州以上一级行政单位。明清在 省内设道,其中守道是小行政区,而巡道只有监察区性质。如《谭嗣 同》:“旋升宁夏道。”这里的“道”,指道的长官。 路 宋元时期行政区域,相当于现在的省。如《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 古》:“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山水阴阳 古代以山南、水北为阳,以山北、水南为阴。如《游褒禅山记》:“所 谓华阳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七)古代礼仪 类别 说 明伯(孟)、仲、 叔、季 兄弟行辈中长幼排行的次序。伯(孟)是老大,仲是老二,叔是老三,季 是老四。古代贵族男子的字前常加伯(孟)、仲、叔、季表示排行,字的 后面加“父”或“甫”字表示男性,构成男子字的全称,如伯禽父、仲尼父、 叔兴父等。 孝悌 孝,指对父母要孝顺、服从;悌,指对兄长要敬重、顺从。孔子非常重 视孝悌,把孝悌作为实行“仁”的根本,提出“三年无改于父道”“父母在, 不远游”等一系列孝悌主张。孟子也把孝悌视为基本的道德规范。秦汉 时的《孝经》则进一步提出“孝为百行之首”。儒家提倡孝悌的目的,是 为了维护宗法等级秩序。 太牢、少 牢 古代祭祀所用牺牲,行祭前需先饲养于牢,故这类牺牲称为牢;又根据 牺牲搭配的种类不同而有太牢、少牢之分。牛、羊、豕(shǐ,猪)三牲全 备为太牢;少牢只有羊、豕,没有牛。由于祭祀者和祭祀对象不同,所 用牺牲的规格也有所区别:天子祭祀社稷用太牢,诸侯祭祀用少牢。 揖让 一指古代宾主相见的礼节。揖让之礼按尊卑分为三种,称为三揖:一为 土揖,专用于没有婚姻关系的异姓,行礼时推手微向下;二为时揖,专 用于有婚姻关系的异姓,行礼时推手平而置于前;三为天揖,专用于同 姓宾客,行礼时推手微向上。二指禅让,即让位于比自己更贤能的人。 长揖 这是古时不分尊卑的相见礼,拱手高举,自上而下。 拱 一种相见礼,两手在胸前相合表示敬意。如《论语·微子》:“子路拱而 立。” 九拜 古代特有的向对方表示崇高敬意的跪拜礼。《周礼》谓“九拜”:“一曰 稽首,二曰顿首,三曰空首,四曰振动,五曰吉拜,六曰凶拜,七曰奇 拜,八曰褒拜,九曰肃拜。”这是不同等级、不同身份的社会成员,在 不同场合所使用的规定礼仪。 顿首 俗称叩头。行礼时,头碰地即起。因其头接触地面时间短暂,故称。通 常用于下对上及平辈间,如官僚间的拜迎、拜送,民间的拜贺、拜望、 拜别等。也常用于书信的开头或末尾,如丘迟《与陈伯之书》:“迟顿首陈将军足下:无恙,幸甚幸甚……丘迟顿首。” 稽首 古代的一种跪拜礼,为“九拜”之一。行礼时,施礼者屈膝跪地,左手按 右手,拱手于地,头也缓缓至于地。头至地须停留一段时间,手在膝前, 头在手后。这是“九拜”中最隆重的拜礼,常为臣子拜见君王时所用。后 来,子拜父,拜天拜神,新婚夫妇拜天地父母,拜祖拜庙,拜师,拜墓 等,也都用此大礼。 跪 两 膝 着 地 , 挺 直 身 子 , 臀 不 沾 脚 跟 , 以 示 庄 重 。 如 《 廉 颇 蔺 相 如 列 传》:“于是相如前进缻,因跪请秦王。” 再拜 先后拜两次,表示礼节之隆重。旧时书信末尾也常用“再拜”,以表示敬 意。 膜拜 行礼时,两手放在额上,长时间下跪叩头。原专指礼拜神佛时的一种敬 礼,后泛指表示极端恭敬或畏服的行礼方式。今人多用“顶礼膜拜”形容 对某人崇拜得五体投地。 折腰 即拜揖。鞠躬下拜,表示屈辱之意。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安 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后来引申为倾倒、崇拜。如毛 泽东《沁园春·雪》:“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坐 古代席地而坐,坐时两膝着地,臀部贴于脚跟。为了表示对人尊重,坐 法颇有讲究:“虚坐尽后,食坐尽前。”“尽后”是尽量让身体坐后一点, 以表谦恭;“尽前”是尽量把身体往前挪,以免饮食污染坐席而对人不敬。 座次 官场座次尊卑有别。官高为尊居上位,官低为卑处下位。古人尚右,以 右为尊,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 之右。”古代建筑通常是堂室结构,前堂后室。在堂上举行的礼节活动 是南向为尊。皇帝聚会群臣,他的座位一定是坐北向南的。因此,古人 常把称王称帝叫作“南面”,称臣叫作“北面”。室东西长而南北窄,因此 室内最尊的座次是坐西面东,其次是坐北面南,再次是坐南面北,最卑 是坐东面西。如《鸿门宴》:“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沛 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虚左 古人乘车以左为尊,空着左边的位置以待宾客。如《信陵君窃符救赵》: “公子从车骑,虚左,自迎夷门侯生。”足见信陵君对侯生之尊敬。今有“虚 左以待”一语。 冠礼 男子成年时(二十岁)加冠的礼节。冠礼在宗庙中进行,由父亲主持,并 由指定的贵宾给行冠礼的青年加冠三次,先后加缁布冠、皮弁、爵弁, 分别表示有治人、为国出力、参加祭祀的权力。加冠后,由贵宾向冠者 宣读祝辞,并给冠者起一个与俊士德行相当的美“字”,使他成为受人尊 敬的贵族成员。因为男子二十岁行冠礼,所以后世将二十岁称作“弱 冠”。 祖道 为出行者祭祀路神和设宴送行的礼仪。如《荆轲刺秦王》:“至易水上, 既祖,取道。”文中的“祖”就是“祖道”,临行祭路神,引申为饯行送别。 斋戒 举行祭祀或重大事件时,事先要沐浴、更衣、独居,戒其嗜欲,以示心 地诚敬。“斋”又称“致斋”,致斋三日,宿于内室,要求“五思”(思其居 处、笑语、志意、所乐、所嗜),这主要是为了使思想集中、统一。“戒” 又称“散斋”,散斋七日,宿于外室,停止参加一切娱乐活动,也不参加 哀吊丧礼,以防“失正”“散思”。古人斋戒时忌荤,但并非忌食鱼肉荤腥, 而是忌食有辛味臭气的食物,如葱、蒜等,这主要是为了防止祭祀时口 中发出的臭气对神灵、祖先有所亵渎。 讳称 古人对“死”有许多讳称,主要的有:(1)天子、太后、公卿王侯之死称 “山陵崩、崩、千秋、晏驾、薨、百岁”等。(2)父母之死称“见背、孤露、 弃养”等。(3)佛道徒之死称“涅槃、圆寂、坐化、羽化、仙游、仙逝”等。 如《赤壁赋》:“羽化而登仙。”“仙逝”现也用于称被人尊敬的人物的死。 (4)一般人的死称“亡故、长眠、长逝、过世、谢世、寿终、殒命、捐生、 就木、溘逝、老、故、逝、终”等。 (八)饮食器用 类别 说 明 五谷 一种指稻、黍、稷、麦、菽;另一种指麻、黍、稷、麦、菽。古代经济文化中心在黄河流域,稻的主要产地在南方,而北方种稻有限,所以“五谷” 中最初无稻。 食器 古代食器种类很多,主要的有:簋(ɡuǐ),形似大碗,人们从甗(yǎn)中盛 出食物放在簋中再食用。簠(fǔ),是一种长方形的盛装食物的器具,用途 与簋相同,故有“簠簋对举”的说法。豆,像高脚盘,本用来盛黍稷,供祭 祀用,后渐渐用来盛肉酱与肉羹了。皿,盛饭食的用具,两边有耳。盂, 盛饮之器,敞口,深腹,有耳,下有圆形之足。盆、盂,均为盛物之器。 案,又称食案,是进食用的托盘,形体不大,有四足或三足,足很矮,古 人进食时常“举案齐眉”,以示敬意。匕,是长柄汤匙;俎,是长方形砧板, 两端有足支地。如《鸿门宴》:“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箸,夹食的用具,与“住”谐音,因避讳故取反义为“快”,又因竹制,故加 “竹”字头为“筷”,沿用至今。 炊具 炊具可分为陶制、青铜制两大类。一般百姓多用陶制,青铜炊具为贵族所 用。 鼎,最早是陶制的,殷周以后开始用青铜制作。鼎腹一般呈圆形,下有三 足,故有“三足鼎立”之说;鼎的上沿有两耳,可穿进棍棒抬举。夏禹时的 九鼎,经殷代传至周朝,象征国家最高权力,只有得到九鼎才能成为天子, 可见它是传国之宝。镬(huò)是无足的鼎,与现在的大锅相仿,主要用来 烹煮鱼肉之类;后来它又发展成对犯人施行酷刑的工具,即将人投入镬中 活活煮死。甑(zènɡ),是蒸饭的用具,与今之蒸笼、笼屉相似。鬲(lì)与 鼎相近,但足空,且与腹相通,体积比鼎小。 酒器 尊,酒器的通称,敞口、高颈、圆足,常饰有动物形象。壶,长颈、大腹、 圆足,能装酒水,故用“箪食壶浆”指犒劳军旅。彝、卣(yǒu)、罍(léi)、 缶(fǒu),都是形状不一的盛酒器。爵,饮酒器的总称,作为专名是用来 温酒的,下有三足,可升火温酒。角,口呈两尖角形的饮酒器。觥(ɡōn ɡ),盛酒、饮酒兼用,像一只横放的牛角,长方圆足,有盖,多作兽形, 觥常被用作罚酒,《醉翁亭记》中有这样的描述:“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杯,椭圆形,盛羹汤、酒、水。卮, 《鸿门宴》中有“卮酒安足辞”之句。 脍炙 脍,切细的鱼、肉;炙,烤肉。“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可见古代脍食需 要很高的刀工技法。脍炙,是人们所共同喜好的,后来把诗文为人所称颂 叫作“脍炙人口”。 家具 席、床、屏风、镜台、桌、椅、柜等。席子,是最古老、最原始的家具, 最早由树叶编织而成,后来大都由芦苇、竹篾编成。古人常“席地而坐”, 足见席子的应用是很广泛的。床,是席子以后最早出现的家具。一开始, 床极矮,古人读书、写字、饮食、睡觉几乎都在床上进行。《孔雀东南飞》 “槌床便大怒”中的“床”指坐具。和这种矮床配合用的家具有几、案、屏风 等。还有一种矮榻常与床并用,故有“床榻”之称。 (九)音乐文娱 类别 说 明 五声 也称“五音”,即我国古代五声音阶中的宫、商、角、徵(zhǐ)、羽五个音 级。如《荆轲刺秦王》:“为变徵之声。”“变徵”是角、徵二音之间接近徵 音的声音,声调悲凉。 宫调 古代称宫、商、角、变徵、徵、羽、变宫为七声,其中以任何一声为音阶 的起点,均可构成一种调式。凡以宫声为音阶的起点的调式称“宫”,即宫 调式,而以其他各声为主者则称“调”,如商调、角调等,统称为“宫调”。 十二律 古代乐律学名词,是定音方法。即用三分损益法将一个八度分为十二个不 完全相同的半音的一种律制。各律从低到高依次为:黄钟、大吕、太簇、 夹种、姑洗、仲吕、蕤宾、林钟、夷则、南吕、无射、应钟。十二律又分 为阴阳两类,凡属奇数的六种律称阳律,属偶数的六种律称阴律。另外, 奇数各律称“律”,偶数各律称“吕”,故十二律又简称“律吕”。 (十)传统节日及民俗 节日 说 明 除夕 农历十二月最后一天。除夕人们往往通宵不眠,叫作“守岁”。除夕这一天,家里家外不但要打扫得干干净净,还要贴门神、贴春联、贴年画、挂灯笼, 人们则换上带喜庆色彩和带图案的新衣。 春节 农历正月初一。春节习俗一般以吃年糕、饺子、大肉丸、全鱼、苹果、花 生、瓜子、糖果及肴馔为主,并伴有贴春联、贴年画(门神钟馗)、包饺子、 贴剪纸、贴窗花、贴福字、点蜡烛、点旺火、放鞭炮、给压岁钱、拜年、 送年礼、逛花市等众多活动,极尽天伦之乐。 元宵节 农历正月十五。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其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 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又称为小正月、元夕或灯 节,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中国幅员辽阔,历史悠久,所以关于 元宵节的习俗在全国各地也不尽相同,其中吃元宵、赏花灯、舞龙、舞狮 子等是元宵节几项重要民间习俗。 清明节 公历 4 月 4 日(或 4 月 5 日)。清明节的习俗是丰富有趣的,除了讲究禁 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 动。 端午节 农历五月初五。这一天的活动现在逐渐演变为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 薰苍术、喝雄黄酒、系百索子、做香角子、贴五毒、贴符、放黄烟子、吃 十二红。 七夕节 农历七月初七。七夕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个节日,也是 过去姑娘们最为重视的日子。在这一天晚上,妇女们穿针乞巧,祈祷福禄 寿活动,礼拜七姐,仪式虔诚而隆重,陈列花果、女红等。 中秋节 农历八月十五。中秋祭月,在我国是一种十分古老的习俗。赏月的风俗来 源于祭月,严肃的祭祀变成轻松的欢娱。“民间拜月”是因为人们渴望团聚、 康乐和幸福。要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红枣、李子、葡萄等 祭品,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 重阳节 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有登高的习俗,金秋九月,秋高气爽,这个季节登 高远望可达到心旷神怡、健身祛病的目的。和重阳节相联系的有赏菊赋诗、 插茱萸、吃重阳糕等风俗。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