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2019-2020 学年度下学期期中考试
高二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27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54 分)
1.商鞅认为,国家应禁止雇佣工人,那么卿、大夫就不能修缮房屋,靠给人作佣工生活的人
就没有地方混饭吃。商鞅意在
A.保护农业的生产 B.抑制商业的发展
C.限制贵族的剥削 D.打击贵族的利益
2.据《九章算术》记载,汉代牛价很高,“牛一头直万石五千”。而西汉主要粮食粟一石一般
为 30—80 钱,东汉也不过数百钱。据此可推知,当时
A.田庄经济推动粮食增产 B.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C.精耕细作方式不断发展 D.先进耕作方式推广受阻
3.安史之乱结束后,唐政府盐铁使刘晏改革盐法,于“出盐之乡”设置盐官,垄断收购盐户
生产的盐,再“转鬻于商人”,由商人自行销往全国各地。该措施
A.传统经济结构发生了改变 B.有助于规范和发展商业
C.顺应了工商经济发展趋势 D.政局动荡影响赋役征收
4.表 1 是根据《宋史》按籍贯统计的北宋入传(正传和循吏传)官员地域分布情况
表 1
时间 官员总数(人) 北方地区官员(人) 南方地区官员(人)
北宋前期 329 278 51
北宋中期 429 274 155
北宋后期 300 121 179
据此可知
A.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具有渐进性 B.北宋时期北民南迁促进了南方开发
C.北宋时期北方总人口数量日渐减少 D.北宋后期官吏减少缓解了财政负担
5.胡宏《五峰集》记载:“北宋湖湘一带,有些客户或丁口蓄多,衣食有余,稍能买田宅三
五亩,出立户名,便欲脱离主户而去了。”以上反映了
A.土地兼并严重 B.宋代租佃经营较普遍
C.坊市制度打破 D.佃户的人身相对自由- 2 -
6.明清时期我国城市化出现“离心现象”——在其它国家,城市人口比重愈来愈高,也愈来
愈集中,小城市变大,大城市变得更大;但在中国,明清两代的几个大都市,从人口到城区
规模都比两宋和元代时缩小许多。出现这种变化的原因最有可能的是
A.小农经济的快速发展 B.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
C.工商业市镇大量兴起 D.受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7.下表反映了近代中国人民革命道路的探索历程
事件 道路 内涵
《天朝田亩制度》
旧式农民革命
道路
农民阶级希冀建立绝对平均主义社会的道路
戊戌变法 日本式的道路 资产阶级维新派通过改良走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道路
辛亥革命 美国式的道路 资产阶级革命派通过革命走资产阶级民主共和道路
南昌起义 俄国式的道路 中国共产党走中心城市革命的道路
井冈山根据地的创建 自己的道路 中国共产党走工农武装割据的道路
根据上表结合所学知识,由此可知
A. 汲取历史经验教训利于找到适合国情的革命道路
B.民族矛盾的激化是革命道路得以发展的共性前提
C.革命道路的探索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的攀升过程
D.所有的革命道路均大大加速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8. 19 世纪中后期中国部分乡村出现“近来吾乡风气大坏,视读书为轻,视为商甚重,才华秀
美之子弟,率皆出门为商,而读书者害寥无几……当此之时,为商者十八九,读书者十一
二”。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西方民主思想的传播 B.传统经济结构的变动
C.重农抑商政策的松弛 D.民族工业的兴起发展
9.据统计,至 1894 年,外国在华的工业投资额将近 2000 万元,而船舶修造和进出口加工两
项达 1500 万元,占投资总额的四分之三。这表明,当时外国对华工业投资
A.控制了中国的经济命脉 B.开始以资本输出为主体
C.旨在服务于进出口贸易 D.减弱了商品倾销的力度
10.有学者认为,戊戌变法在很大程度上是洋务运动播下的现代文明种子的提前收获。该学者
做出上述判断的主要依据应是,洋务运动- 3 -
A.消除了顽固守旧思想 B.刺激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C.抵制了外国经济侵略 D.开启了实业救国运动的实践
11. 19 世纪后期,时人感叹说:“中国人虽然保守,却也不知不觉地使用起外国货。现在不
仅在口岸市镇和沿海地带到处可以看到钟、表、火柴、洋灯,就是在遥远的内地,也都可以
看到这些东西。”这表明
A.民众的社会生活日趋近代化 B.崇洋风气盛行于内陆地区
C.列强侵略势力开始深入内地 D.传统自然经济已全面解体
12.五四前,人们还在争论白话与文言之优劣,白话应有的规范以及白话能否成为诗的语言等;
五四后,白话竟不需任何形式的批准与认可,直接成为参与运动的人的共同语言工具。这反
映了,五四运动
A.是白话取代文言的文学革命 B.是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
C.促进了中华民族意识的觉醒 D.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
13.下表是中国纺织、食品等工业部门的发展状况。出现这一状况的原因是
时间 工厂数 资本额(万元) 工人数(万人)
1912 698 33083 27
1920 1759 50062 56
A.政府放宽了兴办实业的限制 B.新文化运动的大力推动
C.列强对华资本输出大量减少 D.国民经济建设运动促进
14. 1929 年夏,毛泽东指出:“红军、游击队和红色区域的建立和发展,是促进全国革命高
潮的重要因素。单纯的流动游击政策,不能完成促进全国革命高潮的任务……有计划地建设
政权的,深入土地革命的,扩大人民武装的路线……无疑是正确的。”毛泽东意在
A.诠释创建独立人民武装的必要性 B.阐释“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理论
C.构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系统理论 D.说明中华苏维埃临时政权的合法性
15.陕甘宁边区政府规定:国民党及一切抗日党派均有合法地位,允许其有竞选与公开活动的
自由。陕甘宁边区政府这一规定主要目的是
A.壮大统一战线的力量 B.分化国民党的阵营
C.争取国共合作的实现 D.创建新型民主政权
16.20 世纪 50 年代苏联外交部长向苏共中央汇报“我们努力利用法国政府显而易见的急于从
印支脱身的愿望,这样中华人民共和国就取得了一个以大国身份参加国际会议的机遇。”中国- 4 -
政府抓住这一“机遇”
A.打破美国外交遏制僵局 B.步入世界外交舞台
C.提出“求同存异”方针 D.发展同亚非友好关系
17.据统计,1955 年全国职工提出 53 万多件发明、技术改进和合理化建议,实施的有 23 万多
件,仅其中 6 万多件全年节约和创造的价值就达 9000 多万元。这一现象的出现得益于
A.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B.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实现
C.群众性劳动竞赛运动 D. 科学技术革命的推动
18.1956 年,刘少奇在中共八大政治报告中指出:“我们目前在国家工作中的迫切任务之一,
是着手系统地制定比较完备的法律,健全我们国家的法制。”这反映了当时
A.法制建设开始迈向制度化 B.法制建设与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密切相
关
C.法制工作围绕组建新政权展开 D.政治体制改革推动了依法治国的全面实
行
19.1957 年 9 月,邓子恢在全国第四次农村工作会议上指出:“大活一起干,小活分给个人
干”,是“最好的方法,能充分发挥劳动积极性”。这一主张在当时
A.符合我国农村基本国情 B.否定了人民公社体制
C.纠正了农村“左”的错误 D.促进了农业生产发展
20.城乡居民收入比反映了城乡居民收入的差距。观察右图中③的部分,出现这种趋势的主要
原因是
A.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提升了农民收入 B.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增加了城镇居民收入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激发了经济活力 D.经济全球化推动中国城乡经济持续发展
21.《欧洲经济史》中写道:就在定居新领土的人口来说,在地理大发现之后出现的一个新生
事物,就是从非洲向美洲运送黑奴。自中世纪以来,这种奴隶制就从未完全消失。自 17 世纪
末以来,很多国家还为此颁发特许权。这说明 - 5 -
A. 殖民扩张引发了劳动力问题 B. 自由贸易遭到了逆转
C. 奴隶制迎合了社会发展趋势 D. 非洲经济出现了转型
22. 英国长期以来实行的是保护性的重商主义政策,从 17 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实行的《航海
条例》到 1815 年颁行的“谷物法”都体现了这一政策。但到 1846 年废除了“谷物法”,“航
海条例”也在 1849 年被取消了。这说明当时英国
A. 积极应对国内竞争,完善自由市场制度 B. 废弃重商主义政策,国家干预经济盛行
C. 保护新贵族的利益,积极开拓国内市场 D. 已经完成工业革命,推行自由主义贸易
23.1932 年 12 月27 日,苏联中央执行委员会和苏联人民委员会通过决议,在全国实行身份证
制度,惟独不给农民发身份证,理由是:“防止广大农业居民在国内各地不受控制的移动”。
这一做法
A.促进了农业的持续增长 B.保证了工业化顺利进行
C.巩固了苏联的工农联盟 D.维持了工农业均衡发展
24.面对经济危机时期严重的失业问题,罗斯福说:“我们不仅要使失业者的肉体免遭饥寒,
而且要维护他们的自尊心,他们自力更生的意志,他们的勇气和决心。”以下新政措施当中最
能体现罗斯福这一想法的是
A. 颁布《社会保险法》 B. 加强对工业的计划性指导
C. 整顿银行金融系统 D. 推行以工代赈的政策
25.1946 年 2 月,凯南向华盛顿发回一封 8000 字“长电报”,提出美国要依靠实力抵制苏联扩
张,又不会引起全面军事冲突。同年 9 月,诺维科夫向莫斯科发回“长篇报告”,断定美国将
苏联视为其通往世界霸权的主要障碍。由此可见美苏
A.“冷战”全面升级 B.出现严重战略误判
C.由合作转向对抗 D.争霸形势骤然紧张
26.二战后,股份公司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资本家开始大规模对工人发售股票,并积
极鼓励职工购买本企业的股票,对工龄长、贡献大的职工赠送一些股票。这反映出资本主义
A.贫富差别逐渐消失 B.社会矛盾逐渐缓和
C.生产关系局部变化 D.福利制度不断发展
27.20 世纪 70 年代中后期,法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率由 2.6%下降到 1.3%,物价上涨
了 1 倍。1981 年,密特朗就任总统后,推行包括国有化在内的一系列措施,其结果
A.放弃了经济自由 B.实现了物价下降
C.推动了通货紧缩 D.加剧了经济恶化- 6 -
二、问答题(共 46 分)
28.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24 分)
材料一 改革开放大事记
1978 年 5 月,《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发表。
1978 年,安徽,四川开始实行包产到户,分田承包。
1978 年 12 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1984 年 10 月,中央作出《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
1992 年春,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
1992 年底,党的十四大召开。
1997 年,党的十五大召开。
(1)根据材料一归纳出我国改革的三个阶段(不能照抄原文)(3 分),并分析影响改革历程
的原因。(4 分)
材料二 “在一个遭受帝国主义战争破坏的国家里,实行余粮征集制,禁止自由贸易,
严格地计算和平均分配每一磅粮食,不仅是为了维持生存和战争,而且……是进入社会主义
的“真正的主要的门径”。”
——列宁《俄共八大党纲》(1918 年)
“我们还不能实现从小生产到社会主义的直接过渡……所以我们应该利用资本主义作为
小生产和社会主义的中间环节,作为提高生产力的手段、途径、方法和方式。”
——列宁《论粮食税——新政策的意义及影响》
经过两个五年计划,苏联建成了 6000 多个大企业,建立起飞机、汽车、拖拉机、化学、
重型和轻型机器制造业等部门……苏联企业生产的产品的品种、数量、价格不是根据市场需
求来决定和调整的,而是根据国家统一制定的指令性计划。
——摘编自齐世荣、钱承旦、张宏毅《15 世纪以来世界九强史》- 7 -
(2)根据材料二,分别概括苏联(俄)历史上三次经济政策调整的特点(6 分),并结合所学
知识分析三次调整对经济的影响。(7 分)
材料三 20 世纪八九十年代是中、苏两国重要转型期,如何推进现代化进程是中、苏两
党两国不可回避的重大问题……中苏两国改革进程突现出了强烈的现代化取向,虽同为社会
主义国家的改革,却出现了完全不同的结局。
——摘自钟鸣《20 世纪 80 年代中苏政治现代化进程的比较分析》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苏两国改革不同结局及主要原因(4 分)
2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0 分)
人类历史上的运输革命
时代 近似日期 载人和货物的方式
农耕时代
大约从公元前 4000 年前
大约从公元前 3500 年前
大约从公元前 1500 年前
大约公元前 3 世纪秦汉时期
公元 7 世纪隋朝时期
大约公元 8 世纪唐朝时期
畜力运输工具
轮式运输工具
波利尼西亚长途海运
利用运河运输军粮的漕运
京杭大运河长途漕运
海上丝绸之路海运兴盛
现代
公元 1000 年代
从大约 19 世纪早期
从大约 19 世纪晚期
从大约 20 世纪早期
大约 20 世纪中期
造船航海技术改进
火车和轮船
内燃机
空中旅行
太空旅行
——改编自(美)大卫·克里斯蒂安《时间地图——大历
史导论》
从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 8 -
(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3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 分)
材料 改革开放后,政府对医疗机构引入经济核算,强调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
医院成为独立经济核算的主体,医院和公共卫生机构可以进行创收。公共卫生、疾病预防、
健康促进在卫生政策中地位下降,出现“看病难、看病贵”的现象。2003 年,“非典”爆发后,
政府和社会开始反思这一卫生政策。同年政府启动新一轮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开始加大对公
共卫生领域的财政投入,将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作为卫生工作的主要目标之一,并且通过立
法等手段重建了公共卫生体系,出台了《关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治体系建设规划的通
知》等政策。2003 年,政府重新扶持建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2007 年,开始建立城镇居民医
疗保险制度。针对农村医疗资源不足的问题,政府出台了加强农村医疗机构建设、培养农村
卫生工作人才以及规范药品流通体系等相关政策。
——摘编自傅虹桥《新中国的卫生政策变迁与国民健康改善》
(1)根据材料,概括 2003 年以来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特点。(6 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 2003 年以来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原因。(6 分)
高二历史答案
参考答案 ADCAD CABCB ADCBA BCBDB ADBDC CD
(1)阶段: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改革起点;(1 分)70 年末到 80 年代,农村和城市改革;(1
分)90 年代改革深化(建立市场经济体制)(1 分)
原因:计划体制弊端;思想解放的推动;苏东剧变的影响。(任答两点 4 分)
(2)特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2 分);新经济政策:利用市场与货币
关系(2 分)斯大林模式:开辟了计划经济体制,优先发展重工业(开辟新型工
业化模式)(2 分)
经济影响:战时共产主义:损害农民利益引起严重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2 分)新经
济政策:促进经济恢复;巩固政权。(任意一点 2 分)斯大林模式:苏联迅- 9 -
速实现工业化(2 分)导致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阻碍苏联经济
持续发展。(1 分)
(3)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彻底;(1 分)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1 分)
苏联:旧体制修补;(1 分)背离社会主义方向。(1 分)
42. 示例:
论题:社会发展推动交通运输业的革命
阐述:隋唐时期,国家统一,政局稳定,经济繁荣。为了将南方的粮食、商品、物资运往北
方,修建了京杭大运河,漕运获得重大发展。对外实行开放政策,海外贸易发达,开通了海
上的丝绸之路,海运获得了快速的发展。19 世纪以来,两次工业革命推动了社会进步,发明
了以蒸汽机作为动力的火车、轮船,以内燃机作为动力的汽车,推动了交通运输业的革命,
密切了世界各地的联系。综上所述,社会的发展推动需求的增加,人类逐步改善交通,进而
引发了交通运输业的革命。
45.(12 分)
(1)特点:由医疗的市场化改革向政府主导方向发展;政府加大对公共卫生领域的财政投入;
通过立法等方式保障医改政策的实施;大力发展农村医疗;强调福利性和公平性。
(2)原因:原有的过度市场化的医改政策带来一些问题;“非典”爆发引起政府和社会反思;
随着经济的发展,城乡差距扩大;国家经济实力增强:中国共产党坚持执政为民
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