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衡水名师原创语文专题卷专题十三 实用类文本(传记)
加入VIP免费下载

2020衡水名师原创语文专题卷专题十三 实用类文本(传记)

ID:444237

大小:33.85 KB

页数:6页

时间:2020-12-23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2020 衡水名师原创语文专题卷专题十三 实用类文本(传记) 考点 28 传记 (一~四篇) 考试时间:150 分钟,满分 100 分 一、实用类文本阅读(25 分)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家国往事 诗词人生 高毅哲 如今的中国,可以把古典诗词和个人命运起伏结合得如此震撼人心的人,或许除了叶嘉莹,很难找出第 二个了。有人用一句话概括她一生的追求:“九畹兰滋,乐做诗词传灯人。” 从启蒙到“能自建树” 1924 年 7 月,叶嘉莹出生于北京的一个书香世家。在察院胡同祖宅里,在家学氛围下,叶嘉莹完成了诗 词的启蒙,诗词功底日渐扎实。 1941 年,叶嘉莹高中毕业,成绩优异的她进入了辅仁大学。在辅仁大学,叶嘉莹遇见了她铭记一生的恩 师顾随,专攻古典文学专业。叶嘉莹听课时常常极力心追手写,生怕遗漏了老师学问之精要。 叶嘉莹跟从顾随 6 年,与顾随结下深厚情谊。顾随曾在给她的信中写道:“假使苦水(顾随别号)有法 可传,则截至今日,凡所有法,足下已尽得之。”但他希望叶嘉莹不仅要继承自己的衣钵,更要“别有开发, 能自建树”。 顾随生前没有留下一本著作。叶嘉莹上世纪 70 年代回国以后,整理出版了 40 余万字的《顾随文集》, 并将她在顾随课堂上记下的八大本笔记,全部交给了顾随的女儿整理成《驼庵诗话》,所得版税,全部给予 先生女儿。 在去国外之前,叶嘉莹对文学理论并没有很大兴趣,她认为,和充满灵动内容的诗词相比,文学理论实 在太过枯燥。然而,当她接触到西方文学理论后,却发现它们与中国的传统词学理论有不少暗合之处。叶嘉 莹兴趣大增,逐渐尝试用西方文学理论中的诠释学、符号学、接受美学等来诠释中国的古典诗词。 弱德之美 熊烨是叶嘉莹的 2010 级博士生。彼时他在南方一所大学本科读法律,正处于失落和迷茫中,一次在电 视上看到叶嘉莹讲课的节目,立刻被深深吸引。“叶先生的授课融入了她切实的人生体验,这是最打动我 的。”熊烨说。来到南开之后,他才逐渐了解到叶嘉莹诗词极富魅力的另一层原因。 1948 年 3 月,在北平教书的叶嘉莹南下上海和在国民党海军任职的未婚夫结婚。1948 年 11 月,叶嘉莹 和家人从上海来到台湾;在白色恐怖中,丈夫被怀疑是“匪谍”,在监狱一关就是 3 年,连她自己带着不满 周岁的女儿,也被抓到警察局关了一段时间。被放出后,叶嘉莹没了工作,只好投奔丈夫的姐姐。没有房间 可住,她就在走廊上打地铺,很早就要爬起来收拾干净;为了避免孩子打扰主人午休,她只能出去,在烈日 之下抱着出生不久的女儿在树荫底下徘徊。 叶嘉莹不愿麻烦别人,她寻找到了自己独特的排解方式。“不得于心者,固不能笔之于手”。这句看似 普通的话,不仅是叶嘉莹的自白,更是点出了她诗词生涯的魅力根源。 此后几十年间,她著作等身,成为享誉国际的大家。她提出的词学中“弱德之美”的学说,在如今的众 多研究者看来,用来描述她本人十分恰当。这种观点认为,凡被词评家们所称述为“低徊要眇”、“沉郁顿 挫”、“幽约怨悱”的好词,其美感之品质都是属于一种弱德之美。而叶嘉莹一生的经历无疑都成了这种美 学的最好注脚。 愿意生命结束在讲台上 在海外教书时,叶嘉莹常常感慨,中国古典诗词的韵味,在翻译成英文后就要逊色不少。而用英文授课, 也让她常常有不能阐尽其意之感。她坚信,中国诗词只有在中国的土地上,才能开出最美的花。 1979 年,凭借一封寄给国家教育部的言真意切的信,叶嘉莹终于可以回国教书,她讲授古典诗词的足迹 遍布祖国大江南北。天津师范大学的学生徐晓莉听说南开大学中文系来了一位讲课很好的女老师,便前来听 讲。“在课堂上,叶嘉莹就是一个强大磁场的磁心。”徐晓莉回忆,“她从不拿讲稿,却常常从右向左,竖 版繁体在黑板上默写出古人的大段诗词文句。她讲一口纯正亲切的北京乡音,而她深厚的古典修养和融贯中 西的浩瀚学识,以及恰切精当的举喻与解说,让我们倾倒,耳目全新,惊叹不已。”如今已经退休的她,有 空便在家里放起叶嘉莹的讲课录音,犹如别人听京剧、听相声一般。叶嘉莹自认,这一辈子,她完成了两件大事。一是在当年顾随的课堂上,她犹如录音机一般一字不差地 把顾随的讲课“录”了下来,并在几十年后整理出版。另一件事,就是她去海外以后,托人把台湾大学教授 戴静山先生的古近体诗歌吟诵录了下来,并最终在内地推广吟诵的过程中发挥作用。 叶嘉莹说,她的一生,除了回国教书是她自己的选择,她从来没有对命运做出过主动的选择。你落到什 么地方,不是你能掌握的,“可是不管命运把我抛到哪里,我都愿尽最大的努力尽量做好”。 她几乎把所有的时间都投入到热爱的事业中。人们往往惊诧于她旺盛的精力。当她年过八旬以后,依然 常常一个人拖着行李箱辗转于旅途。每次回国,她都要带回大批成箱的材料。每逢上讲台,她常常一站两个 小时,神采飞扬,奋笔疾书,连水都很少喝上一口。 她亲自体会到了古典诗歌里面的美好、高洁的精神。她希望能把这一扇门打开,把不懂诗的人牵引到里 面来。“这就是我一辈子不辞劳苦做的事情。”“如果到了那么一天,我愿意我的生命结束在讲台上。” 顾随曾说过一句话:“一个人要以无生之觉悟为有生之事业,以悲观之体验过乐观之生活。”当年的叶 嘉莹记住了这句话,却没有多想其中的意义。而当经历了一生的忧苦不幸,她早已找到答案。 (《中国教育报》2014 年 9 月 20 日第 3 版,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叶嘉莹,号迦陵,20 世纪 50 年代初任台湾大学教授。1966 年赴美讲学,先后任美国密西根大学、哈 佛大学客座教授。1970 年,获聘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终身教授。1979 年开始赴国内讲学,著有《迦陵 论诗丛稿》《迦陵论词丛稿》等。叶嘉莹说:“我是在忧患中走过来的。诗词的研读并不是我追求的目标, 而是支持我走过忧患的一种力量。” ②《离骚》:“余既滋兰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种秋兰、芳蕙,比喻培养人才。 ③佛教称佛法能像明灯一样照亮世界,指引迷途,所以用“传灯”比喻传授佛法。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叶嘉莹一生“诗词传灯”的具体内容是把不懂诗的人,特别是年轻人牵引到古典诗词的世界,使中国古代 优秀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得以继承和发扬。 B.从忧患中走过来的叶嘉莹,一生热爱中国古典诗词,研读、讲学 70 余年而不倦,是传承文化的责任使然。 C.叶嘉莹接触的诠释学等西方文学理论后,发现它们与中国的传统词学理论有不少暗合之处,这进一步激发 了她对中国古典诗词的兴趣。 D.叶嘉莹回国教书的目的是要完成两件事:一件是整理出版当年顾随先生的讲课内容,另一件是托人录制戴 静山先生的古近体诗歌吟诵。 2.传记中多次插入细节描写,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3.叶嘉莹成为享誉中外的古典诗词研究大师,哪些因素促成了他的成功?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25 分)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问题。 马继兴:住在书袋里 马继兴的外祖父名为左济拯,因为名字里携带着治病救人的意愿, 又对中医药情有独钟,在山东济南悬壶 济世,对于治愈内科杂病和妇科、 儿科疾病有一手。年幼时,马继兴经常来外祖父家里玩耍,偶尔帮助老先生 抄录、整理临证医案,顺带浏览中医古书。 马继兴这辈子就是为中医古籍而来。 在马继兴的家里,纸盒子享有“崇高”的地位。这些纸盒子以前要么是装鞋的,要么是装小西瓜的,到了 他家,地位一下子提升了,盛满了厚厚的底稿,装满了高深的知识,码放得整整齐齐。 翻阅这些底稿,你会惊讶这位主人所付出的心血。马继兴不太懂得使用电脑,他的研究文章都是先手写, 再让助手输入电脑。打印出来,他往往还要修订,先用笔改一遍。后来发现还是有需要补充的内容,于是写在 小纸片上,涂上胶水,把原文覆盖。问题是新的思路又冒出来,只好再粘上一张纸片……他的底稿,“缝一遍, 补一遍,缝缝补补又一遍”。 问他至今发表过的文字有多少,他摇摇脑袋:“不知道,统计这个有什么意义?”一些著述的页码数量已经 “泄露天机”:《敦煌古医籍考释》, 508 页;《中医文献学》,560 页;《马王堆古医书考释》,1156 页;《神 农本草经辑注》,1198 页…… 对于学术成果,马继兴喜欢“捂着”,不肯轻易示人。这倒不是吝啬, 而是期待更完善一些,力求每一部书 面世,都能听到回响。 他在 20 世纪 70 年代初就着手马王堆出土医书的研究,先是发表单篇的论文,后来撰写了一部书稿,只限 于内部交流。再修订,再补正,直到 1992 年,《马王堆古医书考释》才呈现到世人的面前。 《针灸学通史》则“潜藏”了 60 多年。学生时代的马继兴就着手研究针灸的历史,1945 年夏完成了初稿, 直到 2011 年,《针灸学通史》出版, 已是第五次修订。 “我写文章,不是为了发表。”他淡淡地说。马继兴的研究著作、专业论文,大多是他自己“单枪匹马”完成的。他厌烦那种“大兵团作战”,声势浩 大,在研究成果上却“草草收兵”。他习惯了深耕细作,慢慢地来,不追风赶潮,拒绝挂个虚名,四处“贩卖” 声誉…… 对于名利,他说:“动脑动体不动心,不计得失乐津津。适量动脑反受益,动心贪欲必招损。定时适量来动 体,学习工作要认真。但求矢志勤奋进,屏绝俗欲得天真。” 他主张“不动心”,说的是要对物质欲望保持节制,甚至统统摒弃。 八十岁高龄时,他还骑自行车上班,“他的坐骑是一辆 26 型旧款车, 多处车漆早已斑驳,车筐因使用年久 而磨损,用塑料绳捆绑继续发挥作用”。他的学生万芳对这辆自行车记忆犹新。大家劝他不要骑车了,他不愿 意。劝他换一辆,他也不肯,理由是比之前的 28 型自行车好多了。 马继兴静静地坐着,进入他的领地,外人不容叨扰。唯有初春的暖阳,放肆地爬在他的身上。 (节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7 分) A.开篇写马继兴的外祖父是为了交代马继兴结缘中医古籍的背景, 突出其治学渊源,并自然引出下文关于马 继兴的故事。 B.马继兴先生撰著的《马王堆古医书考释》,从书稿完成到最终出版, 中间不断修订补正,历时约 20 年。 C.马继兴的研究著作、专业论文,都是他自己独立完成的,他不喜欢“大兵团作战”,看起來声势浩大,在研究 成果上却“草草收兵”。 D.马继兴先生“动脑动体不动心,不计得失乐津津”的观念,体现了他勤勉、淡泊名利的高贵人格。 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8 分) A.本文以洗练而活泼的文笔,展现了马继兴先生的人格魅力,介绍了他突出的学术成果。 B.马继兴对中医古籍的研究细心而谨严,一丝不苟,但有时他也比较迂腐,不能与时俱进。 C.马继兴对自己的学术成果喜欢“捂着”,不立即公之于世,目的是想一鸣惊人,博得更多喝彩。 D.马继兴先生对物质要求不高。八十高龄仍骑着 26 型旧自行车,不肯更换,这表现了他的恋旧情结。 3.马继兴先生在治学方面有哪些特点?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概括。(10 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25 分)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英雄潇洒走苍穹(节选) “神舟”五号飞船起飞九分多钟后,进入地球椭圆轨道。杨利伟立刻处于失重状态。他产生了错觉,身体 仿佛倒了过来,全身感觉很难受。他意识到,这样时间长了,会导致“空间运动病”,给执行任务带来可怕的 后果。于是,他调动自己的意志力,克服着失重带来的不适,强迫自己设想是在模拟器上静坐……几分钟后, 他的状态恢复了正常。 这不是一个简单的经历,杨利伟回忆时用了三句话:“很难受,很要劲,很耗体力。” 有资料记载,世界上有 50%的航天员在大空发生过“空间运动病”。这种病严重时,会使人产生头晕、目 眩、呕吐等症状。杨利伟是单人执行任务,如果发生“空间运动病”,后果将不堪设想。教练黄伟芬说:“杨 利伟完全是凭着顽强的意志战胜困难的。” 坚如磐石的意志,也是练出来的。 杨利伟平时看了不少俄罗斯和美国有关“空间运动病”的资料,早就有意识地在训练中加强了这方面的 自我锻炼。一天,妻子回家时发现杨利伟一个人在客厅里不停地转圆圈,惊讶地问: “你这是在干什么?”他 说:“过两天我们就要进行转椅训练考核了,我先刺激刺激自己。”每次做转椅训练时,他做的时间最长,别 人做 5 到 8 分钟,他却做 15 分钟,头也摆到最大幅度。一位对航天员训练要求非常严格的老专家曾自豪地说: “杨利伟在转椅训练上成绩最出色,他是我最得意的学生。” 人生活在地球上,已习惯了地球对自己的吸引力。超重和失重的感觉,只能够想象。而杨利伟在地面上就 必须过离心机训练这一关。 离心机训练。坐进一个由 8 米多长铁臂夹着的圆筒里,以每小时 100 千米的速度旋转。旋转中,不仅要 练习紧张腹肌和鼓腹呼吸等抗负荷动作,而且还要随时回答提问,判读信号,保持敏捷的判断反应能力。每次 训练要做 8 个 G(8 倍于地球引力)的负载,持续时间 40 秒。“那真是一秒一秒地熬。脸变形,眼泪不自觉地 往下流。”杨利伟说。 刚开始训练时,杨利伟的心率是每分钟 140 多次,经过训练,降到 110 次,并且在高负载的情况下,他不 用很大的力量去对抗,还能观察别的东西。离心机里的面板上有 3 个灯,其中的警灯是坚持不住的时候按的, 杨利伟从来没有按过。 “喜欢的东西,你不能去做;不喜欢的东西,你必须要做,还要常年坚持。这确实是一件非常考验人的 事情。”战友翟友刚尤其佩服杨利伟这一点。 水上应急训练对有些人可能是很轻松的事,但对杨利伟来说并不轻松。因为杨利伟每次跳水时都要呛水, 半天缓不过劲来。但不管怎样,他都按照教练的要求去做,每次都把自己呛得后脑勺疼。杨利伟是一个喜欢吃肉的人,但为了控制体重,他从不多吃。晚上饿了,也没自己加过餐。“要保证训练, 你不得不坚持这样做,尽管是件很痛苦的事情。”杨利伟对记者说。 10 月 16 日,杨利伟乘坐飞船环绕地球 14 圈后返回地面。在穿越“黑障”时,他与地面失去了联系,飞船 在疾速下降,外面是烧灼的火苗,通红一片,过载达到 10 个 G,噪音冲击有 160 多分贝。通常情况下,这很容易 造成人呼吸极度困难或停止,意志丧失,“黑视”,甚至直接影响生命。杨利伟努力调整着自己的呼吸和力量, 同超重对抗。两分多钟后,飞船冲出黑障区,向着陆场奔去。 杨利伟战胜了艰险,也战胜了自己。 1.杨利伟回忆驾“神舟”五号飞行时说“很难受,很要劲,很耗体力”,下而对此理解最恰当的两项是( ) (5 分) A.说明杨利伟驾驶“神舟”五号飞行时,因身体产生严重不适,意志开始动摇。 B.说明杨利伟一回忆当时的驾船情形就心有余悸。 C.这一处是特定的败笔,有损杨利伟的形象。 D.杨利伟的坦言反而更突出航天员的意志坚强,其言可信,其功可喜。 E.杨利伟正视困难,战胜困难,这也是科学实验者必须具备的品质。 2.杨利伟在进行离心机训练时,“从来没有按过”用于求救的警灯,你怎样理解?(6 分) 3.选文成功地运用了细节描写的手法,把杨利伟这个英雄人物刻画得有血有肉。请结合选文,就细节描写的手 法举两个例子,加以简要赏析。(7 分) 4.杨利伟的成功使你得到什么启示?(7 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 分) 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问题。 林琴南先生 苏雪林 当林琴南先生在世时,我不曾当面领过他的教,不曾写过一封问候他起居的信。不过,在文字上我和他的 关系却很深。读他的作品我知道了他的性情、思想、癖好,甚至他整个的人格。他是我幼年时最佩服的一个 文士,又是我最初的国文导师。 我在私塾混了二年,家长们便不许我再上进了。只好把西游封神一类东西,当课本自己研读。民国初年大 哥带来几本那时正在风行的林译小说,像什么《茶花女遗事》《迦茵小传》等,使我于中国旧小说之外,又发 现了一个新天地。渐渐地我明白了之乎者也的用法,渐渐地能够用文言写一段写景或记事小文,并且模拟林译 笔调,居然很像。由读他的译本又发生读他创作的热望。当时出版的什么《畏庐文集》还有笔记、小说如《畏 庐琐记》《京华碧血录》,甚至他的山水画集之类,无一不勤加搜求。 民国八年升学北京女子高等师范,林先生的寓所就在学校附近的绒线胡同。一天,我正打从他门口走过, 看见一位须发苍然的老者送客出来,面貌宛似《畏庐文集》所栽“畏庐六十小影”。我知道这就是我私淑多 年的国文老师了。当他转身入内时,很想跟进去与他谈谈。但彼时究竟年轻胆小,又恐以无人介绍的缘故不能 得他的款接,所以只得怏怏走开了。后来虽常从林寓门口往来,却再无碰见他的机会。在五四前, 我完全是一 个林琴南的崇拜和模仿者,到北京后,才知道他所译小说多出自于西洋第二流作家之手。而且他又不懂原文, 工作靠朋友帮忙,所以译错的地方很不少。不过我终觉得琴南先生对于中国文学里的阴柔之美下过一番研究 功夫,古文的造诣也有独到处,很能传出原文的精神。五四前的十几年,他译品的势力极其伟大,当时人下笔为 文几乎都要受他几分影响。林觉民的《与妻书》,岑春煊的《告蜀中父老子弟文》,笔调都逼肖林译。苏曼殊 小说取林译笔调而变化之,自立一派。 琴南先生天性淳厚,事太夫人极孝,笃于家人骨肉的情谊。他忠君,清朝亡后,居然做了遗老。他前后谒德 宗崇陵十次。至陵前,必伏地哭失声,引得守陵的侍卫们眙愕相顾。他总勉励学生做一个爱国志士,说到恳切 之际,每每声泪俱下。 琴南先生在前清不过中过一名举人,并没有受过皇家什么深恩厚泽,居然这样忠于清室,我起初也很奇怪, 阅世渐深,人情物理参详亦渐透,对于他这类行为的动机才有几分了解。我们读史常见当风俗最混乱、道德最 衰敝的时候,反往往有特立独行之士出于其间。譬如,旷达成风的东晋而有槁俄牖下不仕刘宋的陶渊明,满朝 愿为异族臣妾的南宋而有孤军奋斗的文天祥,只知内阅其墙不知外御其侮的明末而有力战淮扬的史可法,都 可为例。我觉得他们这种人行事,如其用疾风知劲草、岁寒见松柏的话来解释,不如说这是一种有激而为的心 理表现。他们眼见同辈卑污龌龊的情形,心里必痛愤之极,由痛愤而转一念;你们以为好人是这样难做么?我就 做一个给你们看! 还有一个原因。中国文化经过了四五千年长久时间,也自有他的精深宏大、沉博绝丽之处。所谓孝弟忠 信礼义廉耻的道德信条,所谓先王圣人的微言大义,所谓文学艺术的典丽高华,无论如何抹不煞它们的价值。 文化不过一个空洞的名词,它的体系却由过去无数圣贤明哲英雄名士的心思劳力一点一滴建造成功。这些可 爱的灵魂,都在古书里生活着。翻开书卷,他们的声音笑貌、思想情感,也都历历宛在。我们同他们周旋已久, 就发生亲切的友谊,性情举止一切都与他们同化。对于他们遗留的创造物,要当作家传至宝,誓死卫护。我们不大读古书的人,不大受死鬼的影响,所以对于旧文化还没有什么眷恋不舍之意;至于像琴南先生这类终日在 故纸堆里讨生活的人,自然不能和我们相提并论了。他把尊君思想当做旧文化的象征。不顾举世的讥嘲讪笑, 抱着这五千年僵尸,同入墟墓,那情绪的凄凉悲壮,我觉得是值得我们同情的。王国维先生之投昆明湖也是一 样。与其说他殉清,不如说他殉中国旧文化。 总之,林琴南先生可谓过去人物了,但我个人对他尊敬钦慕之心并不因此而改。 (选自《人间世》1934 年 10 月第 14 期,有删改) 【注】林琴南先生:即林纾(1852—1924),字琴南,号畏庐,文学家、翻译家。 1.下列对这篇文章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7 分) A.作者通过阅读林琴南先生的译著,习得了-些文言知识,并能用文言文写小文章,因而作者称林琴南先生为 自己“最初的国文导师”。 B.文章描写了绒线胡同的一个场景,寥寥数语勾画出先生的形貌,以心理描写手法刻画作者的心理,表达了作 者对先生的敬畏之情。 C.文章先写林琴南先生孝顺长辈、重视亲情,后写先生忠君爱国,作者这样安排,意在说明孝顺长辈、重视亲 情是忠君爱国的前提。 D.文中采用了衬托手法,比如列举东晋的陶渊明、南宋的文天祥和明未的史可法等人,正面衬托林琴南先生的 特立独行和伟大人格。 2.第一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8 分) 3.林琴南先生对清室非常忠心,请简要分析原因。(10 分) 答案以及解析 1 答案及解析: 答案:1.A; 2.①体现了传记的史实性、真实性的特点。如熊烨对自己转换专业拜师先生门下的回忆,表现了叶嘉莹对诗 的热爱及其诗词讲授产生的巨大感召力。 ②使选材更具典型性、代表性。文章主要选取叶嘉莹对诗词热爱的细节,如叶嘉莹在台湾身处困厄依然钻研 学术收获成功、八旬后仍奔走国内外驻守讲台不辞劳累等,既表现了她在诗词研究上的成就,又表现了她性情 上的坚毅、矢志如一的特点。 ③在整体的概述中,穿插若干具体细节,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饱满。如天津师范大学的学生徐晓莉回忆昔日 听课的细节,既表现了叶嘉莹的国学根基深厚,又表现了她的讲课非常生动。 3.①家庭熏陶。出生于书香世家,小就受到传统文化的滋养。 ②教育引领。受到了辅仁大学顾随先生的悉心教导与激励。 ③志趣高雅。热爱中华文化,主动钻研西方文学理论,搭建了沟通中西方文化的桥梁。 ④经历坎坷。“文章憎命达”,她历经磨难,阅历丰富,拥有高洁精神和敏感心灵。 ⑤品格坚毅。具有艺术创新的自觉精神,矢志不移地追求艺术的新境界。年过八旬,依然在国内外奔走讲学 解析:B 项,以偏概全,个人的兴趣爱好也是原因。C 项,时间颠倒,原文第 6 段说的是“当她接触到西方文学 理论后,却发现它们与中国的传统词学理论有不少暗合之处。叶嘉莹兴趣大增,逐渐尝试用西方文学理论中的 诠释学、符号学、接受美学等来诠释中国的古典诗词”。D 项,张冠李戴,“回国教书的目的”是“她坚信,中 国诗词只有在中国土地上,才能开出最美的花”。 2 答案及解析: 答案:1.C 2.A 3.①认真勤奋:他的文章底稿码放得整輳齐齐,反复修改,“缝一遍,补一遍,缝缝补补又一遍”。②治学严 谨,对学术、读者高度负责:不轻易将学术成果示人,不追风赶潮,不挂虚名,总是深耕细作,力求完善。③大 多数情况下独立完成研究著作、专业论文。 解析:1.“都是他自己独完成的”说法绝对,原文说的是“大多是他自己‘单枪匹马’完成的”。 2.B 项,“有时他也比较迂腐,不能与时俱进符合作者对人物的看法。C 项,他对学术成果“捂着”不是 为了“想一鸣惊人,博得更多喝彩”,而是 “期待更完善一些,力求每一部书面世,都能听到回响”。D 项 , “ 表 现 了 他的恋旧情结”不对,他“仍骑若 26 型旧自行车,不肯更换”是表现他对物欲的克制, 生活俭朴的品质。 3.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题干要求概括马继兴先生在治学方面的特点,作答时,仔细阅读 文章,抓住马继兴先生治学方面的具体行为,然后根据这些行为进行概括总结即可。注意不能概括其克制 物欲、生活俭朴等内容。 3 答案及解析: 答案:1.DE 2.杨利伟是一个各方面素质都不错的航天员,但与其他航天员相比并不是处处有优势,他凭着超常的意志和 比別人更加刻苦的训练,才使自己最终成为“神舟”五号航天员的首选对象。“从来没有按过”求救警灯,一 方面表明杨利伟忍受负荷训练的坚强意志,另一方面也反映出杨利伟的身体素质是一流的。 3.①每次做转椅训练都“做的时间最长”“头也摆到最大幅度”的细节描写,突出了杨利伟的严于自律和意 志的顽强。②进行“离心机训练”时,在高负载的情况下顽强训练,从来没有按过警灯的细节描写,形象地 表现了杨利伟完全是凭着顽强的意志战胜困难的。 4.①良好的素质为成功提供了可能,不发展提升素质,就可能与成功失之交臂。②成功的里程碑需要用汗水甚 至热血浇铸。③英雄不是天才,英雄一样有平常人的烦恼困顿,他们之所以成为英雄,是因为以平常心生活, 以超常心工作。④只有平时不潇洒才能换取关键时刻的潇洒。 解析:1.A 项,“意志开始动摇”不恰当。B 项,“就心有余悸”太过牵强。C 项,“有损杨利伟的形象”曲解原 文。 2.“从来没有按过”求救警灯本来的含义是表现杨利伟有着坚强的意志力。因为勤奋刻苦,又能忍受常人难 以忍受的苦痛,所以表现出超乎常人的意志力。解题时注意句子本身的含义以及由此表现出来的语境义。 4 答案及解析: 答案:1.C 答案:2.①在内容上,简要交代了“我”与林琴南先生的交往情况,“我”爱读先生的作品和“我”对先生 的了解情况。②在结构上,交代“我”对先生的性情、思想、癖好、整个人格的了解,起总领全文的作用; 交代先生是“我”最初的国文导师,自然引出下文。③在思想情感上, 直接抒发对林琴南先生的敬佩之情, 为全文奠定了情感基调。 3.①面对衰败的清朝风俗混乱、道德衰敝的现状,他内心悲愤,从而以自己的忠心为世人做表率。②他深受中 国旧文化的熏陶,把尊君思想当作旧文化的象征,极力卫护,努力践行。 解析:1.C 项,对作者的意图理解牵强,作者这样安排是按照叙述的逻辑,并无“说明孝顺长辈、重视亲情 是忠君爱国的前提”的意图。 2.本文是以第一人称“我”来写林琴南先生的,开头交代了自己和林琴南先生的关系。同时,“我”一开始 表达的对林琴南先生的评价,统领了下文;对林先生的敬仰,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 3.林先生对清室的忠心是从第四段开始介绍的,第六段说“还有一个原因”,那就说明第五段介绍了一个原 因。可以据此分析概括。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