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学校高三阶段性诊断考试试题
生物
一、选择题:
1.氢键在生命物质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种分子之间、某些分子内都可以形成氢键。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
A. 多肽链盘曲、折叠时能够形成氢键
B. 水分子之间可以通过氢键相互作用
C. tRNA 通过氢键维持其局部环状结构
D. DNA 一条链上相邻核苷酸间通过氢键连接
【答案】D
【解析】
【分析】
1.在 DNA 分子结构中,由于碱基之间的氢键具有固定的数目和 DNA 两条链之间的距离保持不变;
2.某些含 N-H、O-H、F-H 的化合物才能形成氢键;
3.有的分子内也含有氢键;
4.能与水分子形成氢键,使某些物质易溶于水.
【详解】A、多肽链盘曲、折叠时能够形成一定的空间结构,此时可能形成氢键,A 正确;
B、水是极性分子,水分子间可以形成氢键,B 正确;
C、tRNA 是单链,其三叶草结构是通过氢键维持,C 正确;
D、DNA 一条链上相邻核苷酸间通过磷酸二酯键连接的,D 错误。
故选 D。
【点睛】本题考查氢键的形成与性质,题目难度不大,注意氢键与分子间作用力、化学键的区别,易错点
为氢键对物质性质的影响。
2.某同学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相关分析错误的是( )
A. ①-⑥管的不同是水的多少
B. ②-⑥管可作为相互对照C. 一段时间内④号管内幼苗长势最好
D. 该装置可用于探究水对幼苗生长的影响
【答案】D
【解析】
【分析】
由图可知,该实验装置是探究水面与植株位置关系,由此对各选项进行解答。
【详解】A、由图可知,①-⑥管的不同是水的多少以及植株与液面的关系,A 正确;
B、②-⑥管可作为相互对照,B 正确;
C、由图可知,④号试管中液面与植株 位置最为恰当,一段时间内④号管内幼苗长势最好,C 正确;
D、该装置可用于探究水与幼苗的位置关系对幼苗生长的影响,D 错误。
故选 D。
【点睛】该题目主要考查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以及实验思想的考查,题目难度一般。
3.猫是 XY 型性别决定的二倍体生物。毛的橙色与黑色由位于 X 染色体上一对等位基因控制。当猫细胞中
存在两条 X 染色体时,只有随机的 1 条 X 染色体上的基因能表达,另一条 X 染色体高度螺旋化而失活成为
巴氏小体。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雄猫毛色的表现型有 2 种,雌猫毛色的表现型有 3 种
B. 巴氏小体上的基因不能表达的主要原因是染色体高度螺旋化导致翻译过程受阻
C. 同一个体的不同细胞中,失活的 X 染色体可来自雌性亲本,也可来自雄性亲本
D. 纯合橙色雌猫和黑色雄猫杂交,可检测到巴氏小体的子代个体的毛色为橙黑相间
【答案】B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干可知:当猫细胞中存在两条或两条以上 X 染色体时,只有 1 条 X 染色体上的基因能表达,其余 X
染色体高度螺旋化失活成为巴氏小体。
【详解】A、雄猫毛色的表现型有橙色和黑色 2 种,杂合子的雌猫其中一条 X 会随机失活,故表现为橙黑
相间,故雌猫毛色的表现型有橙色、黑色、橙黑相间共 3 种表现型,A 正确;
B、巴氏小体上的基因不能表达的主要原因是染色体高度螺旋化导致转录过程受阻,B 错误;
C、同一个体的不同细胞中失活的 X 染色体是随机的,可来自雌性亲本,也可来自雄性亲本,C 正确;
D、纯合橙色雌猫和黑色雄猫杂交,可检测到巴氏小体的子代个体为杂合子的雌猫,其毛色为橙黑相间,D
正确。
故选 B。
的4.种群研究的核心是种群数量的变化规律,它与种群的特征有关。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某一地域内,某种鼠的种群密度可用标志重捕法调查
B. 某一草原,野兔 迁入和迁出直接决定其种群数量
C. 研究某种鸟的年龄组成能够预测其种群数量变化趋势
D. 在某一地域大量释放经绝育后的雄蚊,是通过控制性别比例控制其种群数量
【答案】D
【解析】
【分析】种群的数量特征有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性别比例。迁入率
和迁出率。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是决定种群数量的直接因素;年龄组成是预测种群未来数量
变化的主要依据,而性别比例是预测未来种群数量变化的次要依据。
【详解】A、标志重捕法适用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故调查某地域鼠的种群密度可用标志重捕
法进行,A 正确;
B、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死亡率可直接决定某种群的种群数量,B 正确;
C、年龄组成可预测种群密度变化趋势(一般而言,幼年个体占的比例大,种群数量将增加,反之则减少),
C 正确;
D、释放绝育后的雄蚊主要是通过降有效的交配来控制出生率,进而控制其种群密度,D 错误。
故选 D
5.东北虎是虎的亚种之一,是现存体型最大的肉食性猫科动物,栖居于森林、灌木和野草丛生的地带,主要
捕食鹿、羊、野猪等大中型哺乳动物。华南虎是虎类中体型最小的亚种之一,以草食性动物野猪、鹿、泡
等为食,四肢发达而灵活。东北虎和华南虎由于生存环境不同,体型差异较大。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东北虎和华南虎性状上的差异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B. 东北虎和华南虎长期的地理隔离导致了生殖隔离
C. 虎和野猪通过捕食与被捕食的关系进行着共同进化
D. 虎成为濒危物种的主要原因是人类活动导致其栖息地丧失
【答案】B
【解析】
【分析】
1、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内容是:④进化是以种群为基本单位,进化的实质是种群的基因频率的改变;
②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③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④隔离导致物种形成。
2、东北虎和华南虎,处于两个不同的区域,存在着地理隔离,由于地理障碍不能进行基因交流,因此属于
的
。两个亚种。
【详解】A、东北虎和华南虎存在差异,是由于生存环境不同,自然选择的方向不同所导致,A 正确;
B、东北虎和华南虎存在地理隔离,但不存在生殖隔离,仍属于同一物种,B 错误;
C、虎要捕食猎物要跑到更快,野猪为躲避捕食也要跑的更快,它们相互选择进行着共同进化,C 正确;
D、虎成为濒危物种的主要原因是人类活动导致其栖息地丧失,D 正确。
故选 B。
6.物质进入细胞的“载体假说”认为:载体首先与待输送的膜外物质结合成复合体,然后此复合体转向膜内,
将输送的物质释放到膜内,载体再恢复原状,继续与新的待运输物质结合,其运输过程如图所示(图中 R
为载体;Mo 为膜外物质;MR 为载体复合体;Mi 为膜内物质)。以下支持该假说的事实是( )
A. 植物根系对矿质元素的吸收速率具有饱和效应
B. 土壤溶液的浓度高于植物根细胞液浓度
C. 静息电位时 K+外流,动作电位时 Na+内流
D. 植物体内阴、阳离子总量之间存在着某种平衡
【答案】A
【解析】
【分析】
据图可以看出,物质通过“载体假说”运输时,需要载体蛋白的参与消耗能量,类似于物种跨膜运输中的
主动运输。
【详解】A、植物根系对矿质元素的吸收属于主动运输,当运输的物质达到最大量时,即运输速率达到饱和
效应,而据“载体假说”可以看出,运输物质时有 ATP 的水解,即需要能量,同时植物通过载体运输物质
(M0)时需要先与载体(R)结合,形成 MR 复合物,当载体 R 无法再结合物质(M0)时,运输速率达到饱和,因此 A 项支持该假说,A 正确;
B、土壤溶液的浓度高于植物根细胞液浓度时,植物容易脱水死亡,而水分进出细胞的方式属于自由扩散,
不消耗能量,不支持该假说,B 错误;
C、K+外流形成外正内负的静息电位,Na+内流形成外负内正的动作电位,但是两种离子跨膜的方式属于协
助扩散,不消耗能量,因此不支持该假说,C 正确;
D、植物体内阴、阳离子总量之间可以达到某种平衡,但是据此无法推断其支持此假说,D 正确。
故选 B。
7.研究发现,低氧诱导因子-1(HIF-1)普遍存在于人的细胞内,由 HIF-1α 和 HIF-1β 两个亚单位组成,相
关基因分别定位于 14 号和 1 号染色体。氧气充足时 HIF-1α 会快速降解,低氧时 HIF-1α 和 HIF-1β 结合形成
HIF-1,HIF-1 进入细胞核与促红细胞生成素(EPO)基因的特定片段结合,促进 EPO 基因表达,使机体内
红细胞数量增加以适应低氧环境。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
A. HIF-1α 和 HIF-1β 的合成分别需要在低氧和高氧条件下进行
B. HIF-1 作用基因特定片段促进 RNA 聚合酶与 DNA 结合的翻译过程
C. 氧气充足条件时,人的促红细胞生成素(EPO)基因无法表达
D. HIF-1 增加引起 EPO 含量上升,促进红细胞生成,导致 HIF-1 降低,属反馈调节
【答案】D
【解析】
【分析】
由题可知,在缺氧条件下,机体会产生 HIF-1,HIF-1 诱导产生促红细胞生成素(EPO),EPO 会促进血管
和红细胞的生成,在氧气充足的条件下,HIF-1α 会被蛋白酶降解。
【详解】A、HIF-1α 和 HIF-1β 的合成在低氧和高氧条件下都能进行,氧气充足时 HIF-1α 会快速降解,A 错
误;
B、HIF-1 作用基因特定片段促进 RNA 聚合酶与 DNA 结合的转录过程,B 错误;
C、氧气充足条件时,人的促红细胞生成素(EPO)基因表达,在低氧环境下,人的促红细胞生成素
(EPO)基因表达加快,以适应低氧环境,C 错误;
D、HIF-1 增加引起 EPO 含量上升,促进红细胞生成,红细胞数量增多导致 HIF-1 降低,属于反馈调节,D
正确。
故选 D。
8.氨基丁酸(GABA)是广泛存在于哺乳动物中枢神经系统中的抑制性神经递质,有 A、B 两种受体,A 受体还是 Cl-通道,被 GABA 激活后导致通道开放,CI-内流(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完成①、②过程依赖于细胞膜的流动性
B. 图中 X 和 Y 分别是突触前神经元和突触后神经元
C. 推测 B 受体具有调节 GABA 释放量的作用
D. GABA 与 A 受体结合后,导致 CI-内流,突触后膜产生动作电位
【答案】D
【解析】
【分析】
由图可知,神经递质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抑制性神经递质可抑制突触后膜兴奋,使兴奋传
导过程受阻。
【详解】A、突触前膜释放 GABA 的方式为胞吐,依赖于细胞膜的流动性,A 正确;
B、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小泡内,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故图中 X 和 Y 分别是突触前神经元
和突触后神经元,B 正确;
C、GABA 与 B 受体结合后,可调节 GABA 释放量,C 正确;
D、GABA 与 A 受体结合后,导致 CI-内流,进而抑制突触后膜产生动作电位,D 错误
故选 D。
9.各种类型的生态系统中,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大量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等组成成分通过物质和能量的
联系形成一定的结构,行使一定的功能。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组成生态系统的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中没有有机物
B. 实现生态系统物质循环这一功能的生态系统是生物圈
C. 呼吸消耗的能量占该营养级同化量的比值随着营养级的升高越来越大
D.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维持了生态系统的相对稳定
【答案】A
【解析】
。【分析】
生态系统是由生物群落与它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功能包括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
传递。
【详解】A、组成生态系统的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中有有机物,A 错误;
B、实现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功能的生态系统是生物圈,B 正确;
C、营养级别越高的生物生长发育等各种生命活动所需要的能量越多,细胞呼吸作用越强,故呼吸消耗的能
量占该营养级同化量的比值随着营养级的升高越来越大,C 正确;
D、生态系统的功能包括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维持了生态系统的相对稳定,D 正确。
故选 A。
10.朊病毒是一种不含核酸的病原微生物,其本质是具有感染性的蛋白质。有人用同位素标记法做了如图所
示实验(组成牛脑组织细胞的元素无放射性),验证了朊病毒的“侵染因子”是蛋白质。在实验得到的上清液
和沉淀物中,放射性最强的是( )
A. 上清液 a
B. 沉淀物 b
C. 上清液 c
D. 沉淀物 d
【答案】D
【解析】
【分析】
解答本题时需要紧扣“朊病毒是蛋白质侵染因子,它是一种只含蛋白质而不含核酸的病原微生物”,再将噬
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相关知识进行迁移应用。
【详解】AB、由于朊病毒不含核酸只含蛋白质,蛋白质中磷含量极低,故上清液 a 和沉淀物 b 中几乎不能
检测到放射性 32P,AB 错误;
CD、朊病毒的蛋白质中含有 S 元素,如果添加 35S 标记的(NH4)235SO4,连续培养一段时间后,朊病毒的
蛋白质中含有 35S,大部分 35S 标记的朊病毒进入牛脑组织细胞中,只有少量可能没侵入牛脑组织细胞,故离心后放射性主要位于沉淀物 d 中,少量位于上清液 c 中,C 错误,D 正确。
故选 D。
11.在许多生物实验中,为保证实验成功,需要对实验设备、用品及材料进行灭菌或消毒。下表所列实验、
处理对象与处理方法的对应关系中,错误的是( )
选项 实验 处理对象 处理方法
A 植物组织培养 外植体 用 70%的酒精和氯化汞(或次氯酸钠)消毒
B
土壤中分解尿素的细菌的
分离与计数
涂布器 先用 70%的酒精浸泡,再用酒精灯火焰灼烧
C
多聚酶链式反应扩增
DNA 片段
微量离心管、一次
性吸液枪头
用 70%的酒精消毒
D
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的分
离
选择培养基、鉴别
培养基
高压蒸汽灭菌
A. A B. B C. C D. D
【答案】C
【解析】
【分析】
1、植物组织培养中,各种大小的培养皿、试管、三角瓶、取样器的头(或称“枪头”、“tip”)、移液管、三角
刮刀、接种环、镊子、培养基等通常采用高压蒸汽灭菌法进行灭菌。接种室、接种箱或超净工作台在使用
前,可以用紫外线照射 30min,以杀死物体表面或空气中的微生物。若使用自然生长的茎进行组织培养,则
可取一段茎在 70%的酒精中浸泡 10min,再放入 5%次氯酸钠溶液中浸泡 5 min,然后用另一 5%次氯酸钠溶
液中浸泡 5 min,最后在超净工作台中用无菌水清洗,将茎的切段培养在生芽培养基中。
2、土壤中分解尿素的细菌的分离与计数采用稀释涂布平板法,分离时需要使用涂布器进行涂布,涂布器使
用时,将涂布器末浸在体积分数为 70%的酒精的烧杯中,取出时,要让多余的酒精在烧杯中滴尽,然后将
沾有少量酒精的涂布器在火焰上引燃进行灭菌处理。
3、在多聚酶链式反应扩增 DNA 片段的实验中,为避免外源 DNA 等因素的污染,PCR 实验中使用的微量
离心管、枪头、缓冲液以及蒸馏水等在使用前必须进行高压蒸汽灭菌处理。
4、从土壤中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的分离,利用以纤维素为唯一碳源的选择培养基进行筛选,筛选后利用鉴定培养基,刚果红染色法进行鉴定,在微生物培养和选择过程中所需的培养基都必须进行高压蒸汽灭菌处
理。
【详解】A.根据以上分析可知,在植物组织培养中,外植体在 70%的酒精中浸泡 10min,再放入 5%次氯酸
钠溶液中浸泡 5 min,然后用另一 5%次氯酸钠溶液中浸泡 5 min,最后在超净工作台中用无菌水清洗,A 正
确;
B. 土壤中分解尿素的细菌的分离与计数采用稀释涂布平板法,分离时需要使用涂布器进行涂布,涂布器使
用时,先用 70%的酒精浸泡,再用酒精灯火焰灼烧,B 正确;
C. 在多聚酶链式反应扩增 DNA 片段的实验中,使用的微量离心管、一次性吸液枪头、缓冲液以及蒸馏水等
在使用前必须进行高压蒸汽灭菌处理,C 错误;
D. 从土壤中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的分离,利用以纤维素为唯一碳源的选择培养基进行筛选,然后在利用刚
果红鉴定培养基进行鉴定,培养基采用高压蒸汽灭菌法,D 正确。
故选 C。
12.某同学设计“动物细胞与植物细胞之间的杂交方案”如下图所示(①-③代表操作过程)。相关叙述错误
的是( )
A. ①常用的激素是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
B. ②常用的酶是纤维素酶或蛋白酶
C. ③除了用电激之外,还可以用聚乙二醇处理
D. 融合的胚胎细胞需要经过筛选才能满足实验要求
【答案】B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可知,图示为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的杂交过程,①过程为脱分化形成愈伤组织;②过程为去除细
胞壁,常用纤维素酶和果胶酶;③过程为诱导细胞融合。【详解】A、①为植物组织培养的脱分化过程,常用的激素是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A 正确;
B、②过程为去除细胞壁,常用纤维素酶和果胶酶,B 错误;
C、③过程为诱导细胞融合的过程,该过程除了用电激之外,还可以采用生物法(灭活的病毒)、化学法(聚
乙二醇)、其他物理方法(如振荡、离心等),C 正确;
D、经融合后可能会出现植物细胞自身融合、动物细胞自身融合、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融合,故需要经过筛
选才能满足实验要求,D 正确。
故选 B。
【点睛】本题结合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的杂交过程示意图,考查植物组织培养、植物体细胞杂交、细胞融
合等知识,要求考生识记植物组织培养和植物体细胞杂交的过程及条件,识记细胞融合的概念和方法,能
运用所学的知识答题。
二、选择题:
13.经某种药物处理的红眼雄果蝇(XBY)与野生型纯合红眼雌果蝇(XBXB)杂交得 F1,F1 均为红眼且雌:
雄=1:1,F1 随机交配,观察并统计 F2 的情况。下列关于亲本雄蝇基因突变情况的描述,正确的是( )
A. 若 F2 中红眼:白眼=3:1,则可能发生了隐性突变
B. 若 F2 中雌雄果蝇均为红眼,则可能没发生基因突变
C. 若 F2 中雌:雄=1:2,则可能发生隐性突变导致纯合个体全部死亡
D. 若 F2 中雌:雄介于 1:1 和 2:1 之间,则可能发生隐性突变导致纯合个体部分死亡
【答案】ABD
【解析】
【分析】
已知对果蝇进行相关处理后,其 X 染色体上可发生隐性突变、隐性致死突变、隐性不完全致死突变或不发
生突变四种情况。若为隐性突变,则 F2 中的基因型有 XBXB、XBXb、XBY、XbY,即表现型为红眼:突变眼
=3:1,且雄性中有隐性突变体;若为隐性致死突变,F2 中 XbY 死亡,则 F2 中雌:雄=2:1;若为隐性不完
全致死突变,则 F2 中雌:雄比为介于 2:1 和 1:1 之间;若不发生突变,则 F2 中基因型有 XBXB、XBY,
即表现型为红眼,且雄性中无隐性突变体,据此答题。
【详解】A、若只发生隐性突变,则 F2 中表现型为红眼与白眼的比值为 3:1,A 正确;
B、若经诱变后没有发生突变,则 F2 中基因型为 XBXB、XBY,雌雄都为红眼,B 正确;
C、若为隐性致死突变,F2 中 XbY 死亡,则 F2 中雌:雄=2:1,C 错误;
D、若突变不致死,则 F2 中雌:雄=1:1,若完全致死,则 F2 中雌:雄=2:1,所以若不完全致死,则 F2 中
雌:雄介于 1:1 和 2:1 之间,D 正确。
故选 ABD。14.下图示 ATP 为主动运输供能的过程。参与 Ca2+主动运输的载体蛋白是一种能催化 ATP 水解的酶。当膜
内侧的 Ca2+与其相应位点结合时,其酶活性就被激活。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载体蛋白的基本组成元素为 C、H、O、N
B. 载体蛋白运输 Ca2+的过程与磷酸基团密切相关
C. 载体蛋白运输 Ca2+时其空间结构发生了改变
D. 加入蛋白质变性剂会提高 Ca2+跨膜运输的速率
【答案】ABC
【解析】
【分析】
参与 Ca2+主动运输的载体蛋白是一种能催化 ATP 水解的酶,ATP 水解释放的磷酸基团使载体蛋白磷酸化,
从而使空间结构发生改变,Ca2+被运输到膜外侧。
【详解】A、载体蛋白是一种蛋白质,其基本组成元素是 C、H、O、N,A 正确;
B、ATP 水解释放的磷酸基团使载体蛋白磷酸化,所以载体蛋白运输 Ca2+的过程与磷酸基团密切相关,B 正
确;
C、ATP 水解释放的磷酸基团使载体蛋白磷酸化,从而使其空间结构发生变化,C 正确;
D、加入蛋白质变性剂会降低 Ca2+跨膜运输的速率,D 错误。
故选 ABC。
15.核被膜主要由外核膜、内核膜、核孔复合体和核纤层构成。核纤层紧贴内核膜,是一层由纤维蛋白构成
的网状结构。下图示细胞周期中核被膜和核纤层的动态变化过程,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 核内合成的 tRNA 运出细胞核与核孔复合体有关
B. 核纤层的解体和重新组装可能通过核纤层蛋白的磷酸化与去磷酸化修饰实现
C. 分裂末期,结合有核纤层蛋白的核膜小泡在染色质周围聚集并融合成新的核膜
D. 核纤层蛋白形成骨架结构支撑于内、外核膜之间,维持细胞核的正常形态
【答案】D
【解析】
【分析】
分析图,在前期,核纤层蛋白发生磷酸化,使核纤层降解,同时,核被膜破裂成大小不等的核膜小泡,核
被膜解体;在末期,核纤层蛋白发生去磷酸化,核纤层重建,核膜小泡融合,形成完整的核被膜结构,同
时染色体解螺旋恢复成染色质状态。
【详解】A、tRNA 是大分子物质,运出细胞核与核孔复合体有关,A 正确;
B、根据图分析,核纤层蛋白磷酸化,核纤层解体,核纤层蛋白去磷酸化,核纤层重建,B 正确;
C、分析图,分裂末期,结合有核纤层蛋白的核膜小泡在染色质周围聚集并融合成新的核膜,C 正确;
D、核纤层紧贴内核膜,D 错误。
故选 D。
16.取某单子叶植物的胚芽鞘(A)和幼根(B)并切除尖端,保持两者的形态学上端在上,实验处理见图甲;
图乙表示不同浓度生长素对该植物芽和根的影响曲线。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图中 A、B 的下端都能够检测到生长素
B. 若琼脂块内生长素含量为图乙 b 点对应的浓度,A 和 B 均表现为向左弯曲生长
C. 若琼脂块内生长素含量为图乙 d 点对应的浓度,A 和 B 的弯曲方向相反,体现出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
D. 用含不同生长素浓度的琼脂块处理 A 时,其弯曲生长的程度均不相同
【答案】AB
【解析】
【分析】生长素 极性运输是指生长素只能从形态学上端向形态学下端进行运输;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是
指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的现象。
【详解】A、据题干信息可知:A、B 两者的形态学上端在上,故用含生长素到的琼脂块处理后一段时间后,
在 A、B 的下端都能够检测到生长素,A 正确;
B、据图可知,图乙 b 点对应的浓度对于根和芽均为促进作用,故在 A、B 右侧放置含生长素的琼脂块,右
侧生长快,A 和 B 均表现为向左弯曲生长,B 正确;
C、生长素的两重性是对同种器官而言,图中 A、B 分别为胚芽鞘和幼根,其不同的弯曲方向不能体现两重
性,C 错误;
D、依据生长素浓度的作用曲线可知,在最适浓度两侧,可能有两个不同浓度的促进效果相同,故用含不同
生长素浓度的琼脂块处理 A 时,其弯曲生长的程度可能相同,D 错误。
故选 AB。
17.研究人员为了分离得到厌氧固氮菌,进行了下列实验操作步骤:①将土样稀释涂布到不含氮的选择培养
基平板上,放置于厌氧培养罐中。②培养一段时间后,在平板上长出了菌落。③用“影印法”将上一步平
板中的细菌复制到两组缺氮的选择培养基平板上,分别置于厌氧培养罐内、外保温培养。相关叙述正确的
是( )
A. 步骤①和步骤③利用厌氧培养罐培养细菌时,需保留氮气
B. 步骤②平板上生长出的细菌是厌氧固氮菌或兼性厌氧固氮菌
C. 在厌氧培养罐内外均能生长的为兼性厌氧固氮菌
的D. 在厌氧培养罐外的平板上不生长、厌氧培养罐内的平板上生长的为厌氧固氮菌
【答案】ABCD
【解析】
【分析】
生物固氮作用是指生物能将氮气转化为铵盐或硝酸盐的过程。为了分离得到厌氧固氮菌,培养基应不含氮,
但培养罐中需保留氮气。步骤①是厌氧环境,能筛选出厌氧固氮菌和兼性厌氧固氮菌,步骤③可进一步筛
选出厌氧固氮菌。
【详解】A、步骤①和步骤③要筛选出固氮菌,培养基应不含氮,但培养罐中需保留氮气,A 正确;
B、步骤②在厌氧培养罐中生长出的细菌,可能是厌氧固氮菌,也可能是兼性厌氧固氮菌,B 正确;
C、在厌氧培养罐内外均能生长,说明既能进行有氧呼吸又能进行无氧呼吸,为兼性厌氧固氮菌,C 正确;
D、在厌氧培养罐外不生长、厌氧培养罐内能生长,说明只进行无氧呼吸,为厌氧固氮菌,D 正确。
故选 ABCD。
三、非选择题:
18.高青西红柿(番茄)果肉鲜美,口感独特,富含胡萝卜素、维生素、硒等营养物质,深受广大市民的喜
爱。番茄生长发育需要充足的光照,每天日照时长 12~14h,光照强度达 40-50klx 为理想的光照条件。请回
答:
(1)番茄果实在成熟之前呈绿色,能进行光合作用,实验室中可用_______________(填试剂名称)提取
果皮细胞的色素。研究人员分别取番茄果实不同生长阶段的果皮细胞,测定其叶绿素含量如图所示。由图
可知,果皮细胞叶绿素含量最高的时期是________________。通过观察比较细胞的超微结构发现,该时期
果皮细胞的叶绿素含量、叶绿体、基粒数量及类囊体垛叠层数显著少于叶肉细胞,说明此时期番茄进行光
合作用的主要器官是_______________。
(2)为探究番茄单独种植和与玉米间作时对番茄叶片光合作用的影响,研究人员以豫星、6629、金矮红三
个番茄品种为材料,分别于 14 和 24 日测定的番茄叶片净光合速率、叶片气孔导度及叶片胞间 CO2 浓度[单
位均为:umol/(O2)(m2.s)]实验数据见下表:净光合速率 气孔导度 胞间 CO2 浓度
I 品种 处埋 14 日 24 日 14 日 24 日 14 日 24 日
间作 12.59 15.85 0.07 0.07 92.91 170.50
6629 单作 15.78 17.63 0.08 0.08 72.16 136.40
间作 11.04 13.16 0.08 0.04 153.00 163.00
金矮红 单作 17.29 17.38 0.10 0.07 87.19 101.50
间作 8.88 13.43 0.07 0.06 180.30 197.50
豫星 单作 15.71 20.82 0.10 0.09 104.28 127.90
与单独种植相比,番茄与玉米间作后,番茄叶片净光合速率和气孔导度均____________,胞间 CO2 浓度
____________。不同番茄品种的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胞间 CO2 浓度变化幅度不同,受影响最小的番茄
品种是__________________,说明不同番茄品种对__________的耐受性不同。表中番茄与玉米间作的实验
数据给予我们的启示是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无水乙醇(丙酮) (2). 绿熟果期 (3). 叶(片) (4). 降低 (5). 增大
(6). 6629 (7). 弱光 (8). 两种喜光植物不宜间作种植(其他答案合理亦可)
【解析】
【分析】该题主要考察了光合作用的相关知识,色素易溶解于无水乙醇中,光合色素的提取选用无水乙醇。
两种植株间作种植会竞争阳光,竞争能力较弱的一方获得的光照较少,光合作用速率降低,该题需要结合
题中给出的各个图表和实验数据综合性分析。
【详解】(1)细胞中光合色素的提取可用无水乙醇来完成,也可以使用丙酮;根据图中的柱状图数据可以
看出,叶绿素含量较多的时候是绿熟果期;题干信息描述果皮细胞的叶绿体等光合结构都少于叶肉细胞,
表明此时进行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为植物的叶片,而不是果实;
(2)图中的表格表示每一种品种在净光合速率和气孔导度上间作时都要低于单作时的情况;而胞间二氧化
碳的浓度反而高于单作情况;对比三种品种的各个单作与间作的关系,可以发现净光合速率和气孔导度减
少幅度最小的为 6629,同时胞间二氧化碳的增加幅度也最小的为 6629;由于间作和单作相对比,间作时番
茄接受的光照变少,处于弱光条件,该实验结果表明不同的番茄品种对弱光的耐受性不同;该实验结果表
明番茄与玉米间作种植后,使得番茄整体的光合作用速率降低,表明番茄与玉米这两种喜光植物不适宜种植在一起。
【点睛】本题的难点是分析间作时净光合速率下降的原因,由于植物高低不同,上层叶片会遮挡下层叶片,
使得较矮的植物处于弱光环境中,从而引起植物的光反应减弱,暗反应固定的二氧化碳也减少。
19.临床上,发热是指在致热原的作用下,使机体体温调节中枢的“调定点”上移而引起的一种高水平体温
调节活动。根据近期流行病学调查,新冠肺炎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是发热,这也是当前我们进入公共场所
需要检测体温的原因。人感染新冠病毒后体温上升的主要调节机制示意图如下。请分析回答:
(1)侵入人体的病毒会引起细胞产生内生致热原(EP),EP 刺激位于____________的体温调节中枢,导致
体温“调定点”上移。在体温上升期,图中运动神经元兴奋使得___________,增加产热;而交感神经则使
皮肤的______________,减少散热。此时,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细胞代谢增强,与该过程相关的激素甲
是___________________。
(2)抗体检测适用于快速筛查出疑似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病毒感染人体后,病毒的某些结构蛋白一般作
为抗原,刺激人体________________(填细胞名称)产生特异性抗体。临床上可利用抗原试剂检测抗体的
存在,该方法的免疫学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
(3)新冠病毒是一种具有包膜的 RNA 病毒,包膜表面的刺突蛋白 S 与人细胞膜表面的血管紧张素转换酶 2
(ACE2)受体结合,发生病毒包膜与细胞膜的融合,释放病毒的 RNA 侵入细胞。因此,病毒感染人类首
先需要接触到有这种酶的细胞,完成受体结合,而暴露在空气中的嘴唇、眼皮、鼻腔和口腔里的大量黏膜
上皮细胞存在 ACE2 受体。基于以上信息,为减少人体新冠病毒的感染而研发的药物应具有的作用是
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下丘脑 (2). 骨骼肌战栗 (3). 毛细血管收缩 (4). 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5). 浆细胞 (6). 抗原抗体特异性结合 (7). 降低黏膜细胞 ACE2 表达水平、竞争 ACE2 受体、减弱病
毒 S 蛋白侵染性等
【解析】
【分析】
1、人体体温调节:
(1)体温调节中枢:下丘脑;
(2)机理:产热⇌散热处于动态平衡;(3)寒冷环境下:①增加产热的途径:骨骼肌战栗、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分泌增加;②减少散热的途径:
立毛肌收缩、皮肤血管收缩等。
(4)炎热环境下:主要通过增加散热在维持体温相对稳定,增加散热的途径主要有汗液分泌增加、皮肤血
管舒张。
2、体液免疫过程为:(1)感应阶段:除少数抗原可以直接刺激 B 细胞外,大多数抗原被吞噬细胞摄取和
处理,并暴露出其抗原决定簇;吞噬细胞将抗原呈递给 T 细胞,再由 T 细胞呈递给 B 细胞;(2)反应阶段:
B 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开始进行一系列的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浆细胞;(3)效应阶段:浆细胞
分泌抗体与相应的抗原特异性结合,发挥免疫效应。
【详解】(1)体温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在体温上升期,图中运动神经元兴奋使得骨骼肌战栗,增加产热;
而交感神经则使皮肤的毛细血管收缩,减少散热。激素甲是由下丘脑合成分泌并作用于垂体的促甲状腺激
素释放激素。
(2)特异性抗体是由浆细胞合成分泌的。临床上可利用抗原试剂检测抗体的存在,其原理是抗原抗体能特
异性结合。
(3)新冠病毒是将其包膜表面的刺突蛋白 S 与人细胞膜表面的血管紧张素转换酶 2(ACE2)受体结合,从
而侵入细胞。因此可通过降低黏膜细胞 ACE2 表达水平、竞争 ACE2 受体、减弱病毒 S 蛋白侵染性,来减
少人体新冠病毒的感染。
【点睛】本题以新冠肺炎为背景考查体温调节和免疫调节等相关知识点,掌握相关知识点结合题意答题。
20.果蝇的翅形和眼色分别由等位基因 E、e 和 R、r 控制,两对基因独立遗传。用纯合的白眼长翅雌果蝇与
纯合的红眼残翅雄果蝇杂交,F1 中雌果蝇均为红眼长翅,雄果蝇均为白眼长翅。请回答:
(1)两对相对性状中的显性性状分别是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控制翅形和眼色的基因分别位
于__________染色体和____________染色体。
(2)F1 的基因型是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F1 自由交配,F2 中白眼残翅果蝇与红眼长翅果蝇的比
例为_______________,从 F2 红眼长翅雌果蝇和白眼长翅雄果蝇中各随机选取一只杂交,F3 中白眼残翅果蝇
出现的概率为_______________。
(3)某实验小组在重复上述实验时,在 F1 中偶然发现了一只褐眼雄性果蝇,出现褐眼的原因可能是
________________。为证明褐眼、红眼、白眼的显隐性关系,某同学设计了如下实验:①选 F1 中红眼雌果
蝇与该褐眼雄果蝇杂交。②观察并统计子代雌果蝇的眼色及比例。③若_____________,则褐眼对红眼为显
性,红眼对白眼为显性;若__________________则红眼对褐眼为显性,褐眼对白眼为显性;若
_______________,则红眼对白眼为显性,白眼对褐眼为显性。
【答案】 (1). 红眼 (2). 长翅 (3). 常 (4). X (5). EeXRXr(或 EeXrY) (6). EeXrY(或
EeXRXr) (7). 1:3 (8). 1/18 (9). 基因突变 (10). 全为褐眼 (11). 红眼:褐眼=1:1 (12). 红眼:白眼=l:1
【解析】
【分析】
用纯合的长翅雌果蝇与纯合残翅雄果蝇杂交,F1 中不论雌雄果蝇均为长翅,说明长翅对残翅为显性,控制
翅形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纯合的白眼雌果蝇与纯合的红眼雄果蝇杂交,F1 中雌果蝇均为红眼,雄果蝇
均为白眼,说明控制眼色的基因位于 X 染色体上,且红眼对白眼为显性,故亲本的基因型为 EEXrXr,
eeXRY,据此答题。
【详解】(1)据上分析可知,两对相对性状中的显性性状分别是红眼和长翅,控制翅形和眼色的基因分别
位于常染色体和 X 染色体。
(2)亲本的基因型为 EEXrXr,eeXRY,故 F1 的基因型是 EeXRXr,EeXrY,F1 自由交配,F2 中白眼残翅果
蝇 eeXr 占比=1/4×1/2=1/8,红眼长翅果蝇 E XR 占比=3/4×1/2=3/8,两者的比例为 1:3。从 F2 红眼长翅雌果
蝇(1/3EEXRXr、2/3EeXRXr)和白眼长翅雄果蝇(1/3EEXrY、2/3EeXrY)中各随机选取一只杂交,F3 中白
眼残翅果蝇(eeXr )出现的概率=2/3×2/3×1/4×1/2=1/18。
(3)F1 中偶然发现了一只褐眼雄性果蝇,可能的原因是发生了基因突变。为证明眼、红眼、白眼的显隐性
关系,选 F1 中红眼雌果蝇(XRXr)与该褐眼雄果蝇(假设用 X+Y)杂交,观察并统计子代雌果蝇的眼色及
比例。若褐眼对红眼为显性,红眼对白眼为显性,则子代雌性全为褐眼;若红眼对褐眼为显性,褐眼对白
眼为显性,则子代雌性红眼:褐眼=1:1;若红眼对白眼为显性,白眼对褐眼为显性,则子代雌性红眼:白
眼=l:1。
【点睛】本题考查基因突变、伴性遗传等遗传规律的综合运用,考查学生分析推理、综合计算的能力。
21.种群数量是随时间而改变的,即种群波动,分为周期波动和随机波动。种群数量受到多种环境因素的影
响而表现出随机波动,而环境条件的随机波动也可能引起种群的周期波动。下图为“雪免及其有关生物的10
年周期波动模型”示意图,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某种植物(图中嫩枝叶表示)为该生态系统成分中的___________。所有生物构成___________。
(2)分析图中曲线可知,所有生物都出现了种群波动,该波动主要由植被和____________相互作用所激发的。其中嫩枝叶的波动是_______________(填“周期波动”“随机波动”)。
(3)披肩榛鸡的波动周期约为__________年,分析图中生物的波动周期会发现,种群周期波动的主要特点
是波峰的间距是固定的,波的振幅是____________。
(4)雪兔的冬季食料主要是前一年夏季新生长出来的嫩枝,直径大都在 3 毫米以下。当这些嫩枝的数量减
少到不足以养活雪兔的整个越冬种群的时候,雪兔种群数量急剧下降。在雪兔种群数量下降过程中,披肩
榛鸡的种群数量也急剧下降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
(5)在对次生演替研究过程中,以下属于群落层面的研究内容有________________。
A.物种的多样性 B.优势现象 C.垂直结构 D.出生率和死亡率 E.营养结构
【答案】 (1). 生产者 (2). 生物群落(群落) (3). 雪兔 (4). 周期性波动 (5). 6 (6). 不
规则(变化、可变)的 (7). 猞猁的捕食 (8). ABCE
【解析】
【分析】
1、生物群落是指在一定时间内一定空间内上的分布各物种的种群集合,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等各个物
种的种群,共同组成生态系统中有生命的部分。
2、种群的特征:(1)数量特征(核心问题):①种群密度: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②出生率和死亡率、
迁入率和迁出率:决定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因素;③年龄结构和性别比例:预测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依据
(一般根据年龄结构)(2)空间特征:指组成种群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位置状态或布局。(3)遗传
特征:遗传的单位,繁殖的单位。
【详解】(1)该嫩枝叶植物能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为该生态系统成分中的生产者。所有生物构成 生物群
落。
(2)分析图中曲线可知,所有生物都出现了种群波动,该波动主要由嫩枝叶的周期性波动和雪兔相互作用
所引起的。由于季节的变化和雪兔的捕食,嫩枝叶的波动呈现出周期波动。
(3)据图示分析可知,披肩榛鸡的波动周期约为 6 年,分析图中生物的波动周期会发现,种群周期波动的
主要特点是波峰的间距是固定的,波的振幅是不规则(变化、可变)的。
(4)雪兔种群数量下降,披肩榛鸡被猞猁捕食的机会增大,从而导致披肩榛鸡的种群数量也急剧下降。
(5)ABCE、物种的多样性、优势种现象、垂直结构属于群落层面的研究内容,群落层次也可以研究其营
养结构,ABCE 正确;
D、出生率和死亡率属于种群层次研究的内容,D 错误。
故选 ABCE。
【点睛】本题考查种群数量的变化,群落的特征及生态系统的结构等相关知识点,掌握相关知识结合题意
答题。22.为探究大麦对杂草(千里光)生长的作用,某同学用大麦种子、千里光的种子、50×50×10cm 栽种盒等实
验材料做了以下 3 组实验:甲组为一排大麦种子,一排千里光种子交替;乙组全部播种大麦种子;丙组全
部播种千里光种子。在一定的温度、光照条件下培养,每天观察记录。一段时间后比较混合种植的植物跟
单独种植的植物数量特征的差异。请回答:
(1)为达到上述实验目的,可选择________________为实验组,___________________为对照组。
(2)以下可用于观察、记录的数量特征有_________。
A.发芽率 B.平均叶长 C.平均植株高度 D.每株植物平均花数 E.地上枝平均干重
(3)该同学认为大麦产生某种物质影响杂草(千里光)的生长。请参照题干给出的信息,补充、完善以下
实验设计(要求:形成 2 组对照实验)。
①制备大麦提取液。把大麦的根、茎切碎制成匀浆。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甲组喷洒大麦提取液,乙组喷洒等量的清水。在一定的温度、光照条件下培养,每天观察记录。
④一段时间后比较 2 组实验植物的特征差异。
请预测并分析实验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甲 (2). 丙 (3). ABCDE (4). 取 2 个 50×50×10cm 栽种盒,分为甲、乙两组,
同时播种等量千里光种子 (5). 若甲、乙两组千里光的数量特征差不多,说明大麦提取液对杂草的生长
无影响;若甲组千里光的数量特征显著低于乙组,说明大麦提取液对杂草的生长有抑制作用;若甲组千里
光的数量特征显著高于乙组,说明大麦提取液对杂草的生长有促进作用
【解析】
【分析】
为探究大麦对杂草(千里光)生长的作用,自变量是有无播种大麦种子,甲组为一排大麦种子,一排千里
光种子交替,可以作为实验组;丙组全部播种千里光种子可以作为对照组。因变量是观察千里光的生长状
况。
【详解】(1)根据实验目的,结合题意分析可知,甲组在千里光种子中穿插种植了大麦种子,可以作为实
验组;丙组全部播种千里光种子,没有种植大麦种子可以作为对照组。
(2)该实验的因变量是观察千里光的生长状况,如千里光种子的发芽率、平均叶长、平均植株高度、每株
植物平均花数、地上枝平均干重等,ABCDE 均正确。
故选 ABCDE。
(3)为探究大麦产生的某种物质对杂草(千里光)生长的影响。
①制备大麦提取液。把大麦的根、茎切碎制成匀浆。
②取 2 个 50×50×10cm 栽种盒,随机分为甲、乙两组,同时播种等量千里光种子。③甲组喷洒大麦提取液,乙组喷洒等量的清水。在一定的温度、光照条件下培养,每天观察记录。
④一段时间后比较 2 组实验植物的特征差异。
预期结果与结论:若甲、乙两组千里光的数量特征差不多,说明大麦提取液对杂草的生长无影响;若甲组
千里光的数量特征显著低于乙组,说明大麦提取液对杂草的生长有抑制作用;若甲组千里光的数量特征显
著高于乙组,说明大麦提取液对杂草的生长有促进作用。
【点睛】在设计实验时,要遵循对照原则、单一变量原则,设计实验对相当一部分学生来说还是薄弱环节,
因此在平时的练习时,多总结、归纳效果可能更好。
23.核酸疫苗是将编码某种抗原蛋白的外源基因(DNA 或 RNA 片段)导入动物体细胞内,通过宿主细胞的
表达系统合成抗原蛋白,诱导宿主产生对该抗原蛋白的免疫应答,以达到预防或治疗相应疾病的一类新型
疫苗。研究表明核酸疫苗不仅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与安全性,且由于核酸更易于修饰与改造,较以往蛋白
疫苗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和更广阔的应用前景。请回答:
(1)研发 DNA 疫苗时,构建含有病原体抗原基因表达载体的过程中需要用到的工具酶有_____________。
(2)图中所用的载体是_______________,构建基因表达载体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基因表达载体
中,驱动病原体抗原基因转录的结构为________________。将该 DNA 疫苗导入受体细胞的方法是肌肉注射
法或__________________。
(3)mRNA 疫苗可以由计算机设计、制造并通过高速机器大批量生产。目前用于制造疫苗的 RNA 有两种,
非复制型 mRNA 和自我扩增型 mRNA,从图中可以看出自我扩增型 mRNA 的优点是可在细胞内
_____________。mRNA 常被包裹在脂质体颗粒中注射到相关人员的手臂肌肉,脂质体颗粒的作用是
____________________。(4)病毒核酸检测试剂盒通常以病毒独特的基因序列为检测靶标。PCR 扩增时每一个循环分为
_______________三步,使靶标 DNA 序列呈指数增加。每一个扩增出来的 DNA 序列都与预先加入的一段荧
光标记_________________结合,产生荧光信号,扩增出来的靶标 DNA 序列越多,累积的荧光信号就越强。
在没有病毒的样本中,因为没有靶标 DNA 序列扩增,所以就检测不到荧光信号增强。
【答案】 (1). 限制性核酸内切酶(限制酶)、DNA 连接酶 (2). 质粒 (3). 使目的基因在受体细胞
中稳定存在并遗传给下一代,同时使目的基因能够表达和发挥作用 (4). 启动子 (5). 基因枪法(微弹
轰击法) (6). 大量复制,提高蛋白质合成效率 (7). 保护 mRNA,防止被酶降解 (8). 变性、复性、
延伸 (9). 探针
【解析】
【分析】
1、基因工程的工具:
(1)限制酶:能够识别双链 DNA 分子的某种特定核苷酸序列,并且使每一条链中特定部位的两个核苷酸之
间的磷酸二酯键断裂。
(2)DNA 连接酶:连接的是两个核苷酸之间的磷酸二酯键。
(3)运载体:常用的运载体有质粒、噬菌体的衍生物、动植物病毒。
2、基因工程技术的基本步骤:
(1)目的基因的获取:方法有从基因文库中获取、利用 PCR 技术扩增和人工合成。
(2)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是基因工程的核心步骤,基因表达载体包括目的基因、启动子、终止子和标记
基因等。
(3)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根据受体细胞不同,导入的方法也不一样。将目的基因导入植物细胞的方
法有农杆菌转化法、基因枪法和花粉管通道法;将目的基因导入动物细胞最有效的方法是显微注射法;将
目的基因导入微生物细胞的方法是感受态细胞法。
(4)目的基因的检测与鉴定:分子水平上的检测:①检测转基因生物染色体的 DNA 是否插入目的基因--DNA 分子杂交技术;②检测目的基因是否转录出了 mRNA--分子杂交技术;③检测目的基因是否翻译成蛋
白质--抗原-抗体杂交技术。个体水平上的鉴定:抗虫鉴定、抗病鉴定、活性鉴定等。
【详解】(1)构建基因表达载体的过程中需要用到的工具酶有限制性核酸内切酶(限制酶)、DNA 连接酶。
(2)图中所用的质粒可以充当运载体的作用,构建基因表达载体可以使目的基因在受体细胞中稳定存在并
遗传给下一代,同时使目的基因能够表达和发挥作用。基因表达载体中的启动子可以驱动目的基因的转录。
将该 DNA 疫苗导入受体细胞的方法是肌肉注射法或基因枪法(微弹轰击法)。
(3)从图中可以看出自我扩增型 mRNA 可在细胞内大量复制,提高蛋白质合成效率。mRNA 常被包裹在
脂质体颗粒中注射到相关人员的手臂肌肉,其中的脂质体颗粒可以保护 mRNA,防止被酶降解。
(4)PCR 扩增时每一个循环分为变性、复性、延伸三步,使靶标 DNA 序列呈指数增加。每一个扩增出来
的 DNA 序列都与预先加入的一段荧光标记探针结合,产生荧光信号,扩增出来的靶标 DNA 序列越多,累
积的荧光信号就越强。
【点睛】本题考查基因工程等相关知识点,掌握相关知识结合题意答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