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山东淄博市英才中学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
加入VIP免费下载

2020届山东淄博市英才中学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

ID:444485

大小:55.5 KB

页数:10页

时间:2020-12-23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1 英才中学 2018 级高二期中学分认定检测语文试题 时间 150 分钟 分数 150 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现代文阅读题(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随着海峡两岸交流的加深,两岸民众之间的通婚逐渐增多,海峡两岸婚姻家庭也因 此被誉为“第四 通”。通过问卷调查和走访座谈发现,大部分海峡两岸婚姻家庭子女对于中华民族文化持有积极肯定的态 度,他们认为,儒家思想中的“仁”“义”等,都是中华民族文化特有的瑰宝。其中部分人对民族耕神、 民族文化内涵以及国学等有着较深入的了解,并能以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道德思想约束自身行为。绝大部 分的受访者肯定自己是中华民族的一份子,并赞同“中华民族是勤劳、勇敢、优秀的民族”这一说法。但 涉及国家身份,大部分受访者认为中国就是大陆,而台湾是一个特殊的个体,常会以“台湾人”自称。 在采访和调查中发现,绝大部分受访者了解民族文化的渠道是电视或网络,希望去大陆感受体会, 但当前大多以旅游的方式前往。大部分受访者对中华文化有着一定的了解,认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能够 认识到传承中华文化的意义,但对中华文化的认识和对中华文化的践行,存在着一定差异。在面对“是否 有必要在学校开设介绍中华民族文化相关课程”的问题时,大部分受访者表示有必要,但是被问及"是否 愿意主动践行”时,回答却是否定的。 对这一群体展开民族文化认同的研究,对于加深两岸之间的交流、促进彼此了解、促进两岸关系的 友好发展以及继承弘扬中华民族文化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时,有利于通过构建两岸的文化认同,形成两 岸共有的价值观念和归属感,为促进两岸和平统一打下坚实基础。 (摘编自卢文刚《海峡两岸婚姻家庭子女民族文化认同研究》) 材料二: 人的认同从来就是多重的,人首先有血缘族群的身份,而以血缘为基础的族群认同,总是与其社会关 系的性质相关联的。每个国家一般都包含着许多民族或族群,而且 世界秩序要求主权国家的基本稳定, 如果族群认同过于强势,在多民族国家就可能“有离散之心,不能相和合”,危机就可能被某些预料不到 的事件触发;如果国家认同强于族群认同,多民族国家就容易经历各种风雨变幻而保持统一。 文化认同是人的社会属性的表现形式,它与族群相关,也与国家政治生活相关。作为中介认同形式, 文化认同就必须既与族群认同有交叠部分,也与国家认同有交叠部分。文化认同也与一定的地域相关,即 使同一个族群,不同的地域也会形成不同的文化风格。对地域文化的认同就是地域认同,这种认同不是族2 群的,而完全是文化性的和社会性的归属感。香港和澳门由于长期被西方国家殖民,文化认同与国家认同 出现了比较特殊的情况。也就是说,即使在回归之后,有些人的地域认同与国家认同并不完全重要。当然, 随着内地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功,这种情况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越来越多的人既为 是香港人或澳门人、也为是中国人感到骄傲。现在仍然存在认同危机的是台湾,这是由于内战所造成的分 治产生的。台湾与大陆之间民族文化认 同是基本重叠的,但是国家认同就出现复杂的现象。很多人虽认 同中国,但对中国的表 述出现多种形式;也有部分人采取台独的立场。 中国自古就有"天下一体”的理念,这种理念就是中国国家认同的文化基础。为了国家统一,我们必 须进一步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的文化和精神家园,从而扩大文化认同与国家认同的交痙内容。共同的语言、 政治仪式、文化符号等是保障国家认同的重要构成性因素,会强化公民的归属感。 (摘编自韩震《论国家认同、民族认同及文化认同》) 材料三: 每一个人都属于某一特定的民族,同时在现代民族国家当中,每一个人也一定属于这一国家。但从认 同的特点来看,民族认同先于国家认同,是国家认同的基础和前提。要形成国家,就必须由具备族体意识 的人开展积极行动,各种局部的、游离的族群认同对于国家认同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这些局部性的民 族认同本身不等于国家层面的国家认同,但是它们是国家认同的血肉,如果没有这些局部性的群体意识, 国家认同就会形同空壳。 对于国家认同而言,多元文化主义往往强调血缘、文化传统特征等因素。例如,在确立对“中华民族” 的国家认同中,我们往往强调“中华儿女”“华夏民族礼仪之 邦”等标识民族特征的因素。这些因素具 有强大的纽带作用,强有力地缩小了各民族之间的心理距离,增强了亲和力,有效地固化了 “中华民族 多元一体"的观念。在多民族国家中,民族认同关注的是肯定“我们"的存在,而国家认同关注的是 “我 们”为什么存在。单纯的自我肯定的局限性反映在民族认同的被动性上,它使人的自我意识束缚在诸如血 缘、语言、宗教或传统等实在因素之中。而要实现民族共同体的存在价值,就不能不考虑到“国家”这一 体制的重要性,自我意识束縛在诸如血缘、语言、宗教或传统等实在因素之中,而要实现民族共同体的 存在价值,就不能不考虑到“国家”这体制的重要性,社会的整体利益只能借助主权国家的作用而得以实 现。(摘编自张宝成《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之比较》)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仁“、“义“思想,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作为多元文化的内核,冇效地固化了 “中华民族 多元一体”的观念。 B. 对多民族国家来讲,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需保持平衡,否则容易爆发某些始料不及的危机,导致出3 现动荡不安局面。 C. 尊重少数民族的文化特性,民族认同就会凌驾于国家认同之上;没有共同的文化信念,就不能构成 统一的国家。 D. 多民族国家中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关注点不同。只有民族认同上升到国家认同,才能实现民族共 同体的存在价值。 2. 根据三则材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大部分海峡两岸婚姻家庭子女对中华文化的认识与践行存在差异,只要知行合一,就能消除危机, 促成国家和平统一。 B. 材料一所做调査反映出的问题,能印证材料二“海峡两岸民族文化认同基本重叠、国家认同现象复 杂”的观点。 C. 材料二和材料三作者表述的要义虽有不同,但是都明确强调了文化认同对维系族群认同和国家认同 关系的重要性。 D. 中国谋求和平统一和发展,必须正确处理文化认同和国家认同的关系,在文化认同的基础上,形成 国家认同。 3. 下列说法中,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三观点的一项是(3分) A. 巩固和不断强化的国家认同,会对民族认同的发展形成一定程度的抑制作用,打破两者之间的平衡。 B. 在国家的政治统一中,共同的民族性将发挥至关重要的合法化作用,是意识形态动员的主要途径。 C. 族群的相互承认与社会生活语境相联系,社会成员通过走向他们共同目标的构想,形成一个价值共 同体。 D. 在全球化和全球文化形成的过程中,多民族国家非常重视弘扬传统文化,夯实认同基础,以增强国 家凝聚力。 4. 为使“中华民族多元一体”,你认为民族认同、文化认同、地域认同分别和国家认同应该具有什么关 系?请综合三则材料加以说明。(4分) 5. 香港地区严重暴乱已持续多日,很重要的原因是不少香港青年在“一中”的认同上并不强,请结合材 料,试分析该怎样加强其国家认同。(6分)4 (二)现代文阅读题 (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6-9题。 高贵的清贫 徐贵祥 油菜花开时节,我们来到方志敏的故乡——湖塘村。此处是个宜居的山坳,四面环山,一幢阔大而又 古色古香的木楼坐落在山根处,旁边是两汪平静的水塘。这就是方志敏故居。 一路上,不时听到当地朋友介绍方志敏家族的历史,有几个年轻女子,还眉飞色舞地说方志敏是她们 心目中的白马王子——据说,方志敏身高1米82,高大俊朗,才华横溢自不必说,在担任闽浙皖赣苏维埃主 席的时候,身穿白色西装,骑一匹白色骏马,当真是白马王子的标志性装束。 是的,方志敏有阔绰的童年和少年时代。事实上,回顾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那些投身革命的知识分子, 大都有殷实的家境,他们不缺吃穿,不乏体面的生活,可是他们放 弃了,因为信仰,因为要革命,因为 要建设可爱的中国c.从他们的手里经过的财富成千上万,可是他们自己,却往往连一个铜板也没有。 并不是每个人都配得上“清贫”这个字眼的,仅仅身无分文,还不是清贫。清贫是一种境界,只有精 神高贵的清贫才是真正的清贫。 方志敏的故事很多,散珠碎玉一般遗落在闽浙晚赣的山水草木之间。给我印象最深刻的,还是在他被 俘之后,国民党屡次派出高官劝降,甚至蒋介石亲自出面许以高官厚 禄,均被方志敏在谈笑中拒绝。 我们后来从各种渠道看到的方志敏,戴着镣铐,神色泰然自若。在方志敏创立的闽浙皖赣苏维埃根据 地首府葛源,我看到一张方志敏身穿军装挥手告别的照片,那是在他 率部北上抗日的前夕,在葛源的枫 林村,那个高高举过头顶、直直指向天空的手势,让 我好像明白了,为什么那么多女孩子说方志敏是她 们的梦中情人。那个手势沉稳、自 信、决绝,释放出一个男人、一个具有骑士精神的革命者勇敢无畏的 力量。那一瞬间, 我对身边的朋友说,方志敏不仅是一位革命英雄,也是一个贵族。 这个当年才30多岁的年轻人,在闽浙皖救四省交界的地方创建了革命根据地,发行货币,兴办学校, 开设医院,还构建了股市,这一切都是超前的。他是按照苏联社会 主义的模式经营着他的根据地,让那 里的老百姓都过上好日子。那时候的方志敏,学管 着闽浙皖赣苏区的政治、经济、军事大权,可谓一言 九鼎,从他手里经过的真金白银不 在少数,可是,在“方志敏式”的苏维埃政府内,节俭却蔚然成风, 连铅山县委买了 12元黄烟,都受到严厉的批评,被挖苦为“好阔气的铅山县委”。 回想小学时代读过的《清贫》,我突然发现那个时候我并没有真正读懂,不,几十年后仍然没有读懂。 放眼望去,如今在心里再默默地诵读那些文字,似乎从字里行间领 略到另一种风景。北上部队受到国民 党军队的围追堵截,在生死考验的关头,方志敏拒 绝脱离部队,拒绝逃生,坚持和同志们战斗在一起,5 后因叛徒出卖,在藏身的柴堆里被 俘。在敌人的刺刀下面,这个命悬一絹的囚徒,就像个调皮的孩子, 居高临下地打量着 因为搜不到铜板而失望的士兵,冷静地看着他们的眼神和表情,甚至还有几分幸灾乐 祸:“是不是还要问问我家里有没有一些财产,请等一下,让我想一想,啊,记起来了, 有的有的,但 不算多。去年暑天我穿的几套旧的汗褂裤,与几双缝上底的线袜……但我说出那几件'传世宝’来,岂不 要叫那些富翁齿冷三天?清贫,洁白朴素的生活,正是我们革命者能够战胜许多困难的地方!" 尽管多少年过去了,我至今仍然记得英国作家伏尼契的小说《牛虻》中的那个情节,作为革命者的牛 虻一亚瑟被执行枪决的前后。亚瑟从一开始就对即将到来的死亡谈笑风生并且评头论足,唇枪舌剑拒绝忏 悔。在士兵向他射击时,他一次次地嘲笑和校正士兵的枪法,“来吧,孩子们,不要害怕,朝这儿打!” 而在今天,行走在蒙蒙细雨的湖塘村,我清晰地看到了另一个更加伟大的亚瑟。他领导了更多的亚瑟, 而且他的清贫是为了更多的人不再清贫,今天的清贫是为了明天不再清贫,这样的清贫才是高贵的清贫。 (《2017年中国精短美文精选》,有删改) 6.下列对文章思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文章开篇写方志敏故居的木楼“阔大而又古色古香”,虽用语简单,却足以显示主人家境殷实, 曾经有过体面的生活。 B. 文章两次写到年轻女孩心目中的方志敏,由外及内,一方面表现方志敏的外在形 象,另一方面 表现他的内在精神。 C. “好阔气的铅山县委”,虽说是挖苦,实则是批评,可见,方志敏不仅严格要求自己,更希望全 体革命者厉行节俭。 D. 作者说自己“领略到另一种风景”,是指作者在认识到方志敏生活清贫的基础上,更认识到了他 被捕时的镇定自若。 7. 下列对文章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散珠碎玉一般遗落在闽浙皖赣的山水草木之间”运用比喻的修辞,形象地写岀 了方志敏故事的 珍贵以及流传之广。 B. 作者联想到《牛虻》中亚瑟临刑前谈笑风生的表现,与方志敏形成类比,意在 突岀方志敏坚守清 贫的高贵品质。 C. 文章夹叙夹议。在叙述中加入对“清贫”的理解,叙述详略得当,议论逐层深 入。丰富了文章内 涵,突显了文章深度。 D. 文章赞美了以方志敏为代表的革命家的高贵品质,取材丰富,层次清晰,主题突 出,体现了 “形 散神聚”的待点。6 8. 综观全文,如何理解“高贵的清贫”?(4分) 9. 为全面而深刻地认识和理解方志敏,作者运用了哪些资源和手段?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43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24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4 题。 秦且灭六国,兵已临易水。恐其祸至,燕太子丹患之。 樊将军亡秦之燕太子容之太傅鞠武谏曰不可夫秦王之暴而积怨于燕足为寒心又况闻樊将军之在乎是 委肉当饿虎之蹊祸必不振矣。愿太子急遣樊将军入匈奴以灭口。”太子丹曰:“夫樊将军困穷于天下,归 身于丹,丹终不迫于强秦,而弃所哀怜之交置之匈奴。是丹命固卒之时也,愿太傅更虑之。”鞠武曰: “燕有田光先生者,可与之谋也。” 太子跪而逢迎,却行为道。田先生坐定,左右无人,太子避席而请曰:“燕、秦不两立,愿先生留意 也。”田光曰:“今太子闻光壮盛之时,不知吾精已消亡矣。虽然,光不敢以乏国事也。所善荆轲可使 也。”太子曰:“愿因先生得交于荆轲,可乎?”田光曰:“敬诺。”太子送之至门,曰:“丹所报,先 生所言者,国之大事也,愿先生勿泄也。”田光俯而笑。 偻行见荆轲,曰:“光与子相善,燕国莫不知。光言足下于太子,愿足下过太子于宫。”荆轲曰: “谨奉教。” 田光曰:“愿足下急过太子,言光已死,明不言也。”遂自刭而死。 轲见太子,言田光已死。太子再拜而跪,膝下行流涕,有顷而后言曰:“丹所请田先生毋言者,欲以 成大事之谋。今田先生死,岂丹之心哉!”荆轲坐定,太子避席顿首曰:“田先生不知丹不肖,使得至前, 愿有所道,此天所以哀燕不弃其孤也。愚以为诚得天下之勇士,使于秦,窥以重利,秦王贪其贽,必得所 愿矣。诚得劫秦王,使悉反诸侯之侵地,则大善矣;则不可,因而刺杀之。彼大将擅兵于外,而内有大乱, 则君臣相疑。以其间诸侯,得合从,其破秦必矣,此丹之上愿,而不知所以委命。唯荆卿留意焉。”久之, 荆轲曰:“此国之大事,臣驽下,恐不足任使。”太子前顿首,固请毋让。然后许诺。于是尊荆轲为上卿。 (选自《战国策·燕策三》,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樊将军亡秦之燕/太子容之/太傅鞠武谏曰/不可/夫秦王之暴/而积怨于燕/足为寒心/又况闻樊将军之在 乎/是以委肉当饿虎之蹊/祸必不振矣 B.樊将军亡秦之燕太子/容之/太傅鞠武谏曰/不可/夫秦王之暴而积/怨于燕/足为寒心/又况闻樊将军之在 乎/是以委肉当饿/虎之蹊/祸必不振矣7 C.樊将军亡秦之燕/太子容之/太傅鞠武谏曰/不可/夫秦王之暴/而积怨于燕足/为寒心又况闻樊将军之在 乎/是以委肉/当饿虎之蹊/祸必不振矣 D.樊将军亡秦之燕/太子容之/太傅鞠武谏曰/不可/夫秦王之暴而积怨/于燕足为寒/心又况闻樊将军之在 乎/是以委肉当/饿虎之蹊祸必不振矣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太傅,是中国古代官职名,为国王的辅佐大臣与皇帝老师,国王年幼或空缺时可以代为管理国家。 B.避席,是古代交往礼节,为了表示对对方的尊敬和自己的谦逊,都要离开坐席(古人席地而坐) 而伏 于地。 C.孤,是古代帝王自称的谦辞,古代帝王自称的谦辞还有“伯”“寡人”“不谷”等。也用于一方之长的 称谓。 D.再拜,是古代一种隆重礼节,意为拜两次,表达对对方的敬意。一般只有向很尊贵的人才施再拜礼。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在秦将灭六国,兵临易水之际,太子请教鞠武、田光以及接见荆轲都是为了解决秦灭燕之患。 B.樊将军从秦流亡到燕后,太傅鞠武以为大患,建言太子丹急遣樊将军入匈奴,想借匈奴之手来杀掉樊将 军,来避免因收留樊将军给秦国借口。 C.太子向田光请教如何缓解燕、秦两国紧张局势之后,担心田光不担大事,谨慎叮嘱他谈话内容勿泄,田 光羞愤自刭而死。 D.对于太子的建议,荆轲一开始没同意,太子上前叩头至地,坚决请他接受这个使命,不要推辞。这样, 荆轲才答应了。 1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2 分,每句 3 分) (1)太子逢迎,却行为导,跪而蔽席。 (2)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3)君弟重射,臣能令君胜。 (4)汉王复入壁,深堑而自守。 14.太子丹想让荆轲实现的计划具体是什么样的?请结合文本分析。(3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 15~16 题。8 四犯令 侯宾 月破轻云天淡注,夜悄花无语。莫听《阳关》牵离绪。拚①酩酊花深处。 明日江郊芳草路,春逐行人去。不似茶蘼②开独步,能着意留春住。 【注】①“拚”同“拼”。②茶蘼:花期最迟、暮春才开的一种花。 15.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月破轻云天淡注”句,作者用写意手法疏笔勾勒出临别之夜的朦胧、恬淡又凄清的景象。 B.“莫听《阳关》牵离绪”,紧承“夜悄花无语”,点出“无语”的原因,原来是分别在即,离情别绪 牵人愁肠。 C.“拚酩酊花深处”句透露出离人内心无法慰藉的痛苦和无可告语的悲哀,与柳永词“都门帐饮无绪” 意境相似,具有同等震撼效果。 D.下阙抒发的惆怅和叹惋,与上阙的不忍分别相呼应,细腻地刻画出离人分别前的情绪和微妙的心理活 动,令人回味。 16.本词下阙,作者独出心裁来抒写离别之情,请结合相关词句加以赏析。(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10 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0 分,每空 1 分) (1)《戒兄子严敦书》中,马援对当世贤良龙伯高乖杜季良加以对比分析,其“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两个比喻警拔有力,发人深省。 (2)《越中览古》用“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对比表达作者对勾践的嘲讽和盛衰无常的感 慨。 (3)《登快阁》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营造了阔远澄清的意境,流露出黄庭 坚了却公事后登阁远眺、暂得放松的喜悦之情。 (4)姚鼐在《登泰山记》中用______________一句写出群山雪后之态,接着又用___________一句写积雪 的光彩,一句绘形,一句着色,形象生动。 (5)王安石《游褒禅山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告诉人们,做事情只要竭尽全力,就可无怨 无悔。 三、语言文字运用(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8~20 题。 司马迁与班固,常常被联系在一起,合称“班马”,就如他们的著作《史记》、《汉书》被合称为“史汉” 一样。司马迁及其《史记》,已有诸多褒赞。 。 唐宋之际,随着古文运动的深入与开 展,对 简练、晓畅的《汉书》,被读书人大为推崇。比如欧阳修、苏轼、黄庭坚等都酷爱《汉书》,明朝 的几个皇帝对《汉书》也爱不释手,可以说,在众多《汉书》爱好者中,明朝的粉丝级别是最高的。9 18.下列在文段中画横线处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句是(3 分) A.然而,班固的《汉书》却遭受各家的攻诘,后代大多数读书人对他并不认同。 B.虽然《汉书》与《史记》齐名,但是《汉书》的认同度比《史记》要低。 C.班固的《汉书》,虽然后人有些微词,但仍得到了大多数读书人的认可。 D.虽然对《汉书》看法不一,甚至有些嗤之以鼻,但大多数读书人还是表示认同。 19.划波浪线的句子是病句,有以下两种修改方法,你觉得哪一种修改方法更好?请说明理由。(4 分) ①唐宋之际,随着古文运动的开展与深入,读书人对简练、晓畅的《汉书》大为推崇。 ②唐宋之际,随着古文运动的开展与深入,简练、晓畅的《汉书》得到了读书人的大力推崇。 20. 在学校举办的诗歌朗诵会上,某同学朗诵了下面一首现代诗歌。这首诗歌颇受同学们喜爱,试对这首 诗的比拟和象征手法作简要分析。(5分) 三片叶子 梅绍静 三片嫩叶像三只绿色的小鸟, 骄傲地站在树桩上。 树桩只发出这一条绿茎, 绿茎上只有这三只小鸟。 多可爱的小东西啊, 它们还要为砍断的树桩歌唱。 即使只有这三片绿叶也要向世界呼喊, 让人们永远憧憬那被剥夺的满树春光。 四、写作(60 分) 2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 分)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直播行业走红。 有人如李子柒,通过网络直播将中国人真实、古朴的传统生活加以诗意地展示,在“讲好中国故事” 的同时,她自己成为了“网红”。 但有更多的人,为了不费力气获得名利,将睡觉、聊天、打游戏、吃东西等无内涵甚至低俗的内容进 行直播,以期成为“网红”。10 根据某浏览器发布的《高校毕业生毕业去向的大数据报告》,应届高校毕业生从事的新兴行业的第一 名便是网红主播。 这种现象引发了人们的热议。对于“网红”,你怎么看?假如我们要开一个主题班会,请你写一篇发 言稿,阐述你的观点与看法。 要求:自拟标题,选准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