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桂林、崇左、防城港市2020届高三6月联合模拟文科综合历史试题(解析版)
加入VIP免费下载

广西桂林、崇左、防城港市2020届高三6月联合模拟文科综合历史试题(解析版)

ID:444613

大小:1.66 MB

页数:13页

时间:2020-12-23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2020 年高考桂林 崇左市 防城港联合模拟考试 文科综合能力测试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 I 卷(选择题)和第 II 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 12 页。 2.答题前,考生务必在答题卡上用直径 0.5 毫米的黑色字迹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 写清楚,并贴好条形码。请认真核准条形码上的准考证号、姓名和科目。 3.答第 I 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 ,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答在本试卷上无效。 4.答第 I 卷时,请用直径 0.5 毫米的黑色字迹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做答。答在 本试卷上无效。 5.第 43.44 题为地理选考题,第 45、46 .47 题为历史选考题,请按题目要求从每科中分别任选 一题做答,并用 2B 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题目题号后的方框涂黑。 6.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 I 卷选择题 1.《礼记·王制》载:“五谷不时,果实未熟,不营于市。木不中伐,不需于市。禽兽鱼鳖不中杀,不需于 市。”这一规定 A. 强化了宗法制的权威 B. 强调天人关系的和谐 C. 关注食品的安全问题 D. 反映了重农抑商思想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大意是:粮食没有经过完全的生长,果实没有成熟,不能到市场上买卖。树木没有经过完全 的生长,适当的砍伐、修理,不能到市场上买卖。禽兽鱼鳖没有经过完全的生长,不能到市场上买卖。根 据材料可知,这一规定强调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故选 B;A 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C 不符合“木不中伐, 不需于市”,排除;材料信息与“重农抑商”无关,排除 D。 2.西汉晚期,北方出现新的耕作法----区田法,具体做法为:首先,将土地挖成带状低畦或方形浅穴作为耕 种区,并进行深耕,不耕区外的土地;其次,在耕种区进行等距点播和适当密植;此外加强中耕除草、及 时灌溉施肥。区田法的出现 A. 加速了经济重心向南方的转移 B. 进一步激化了人多地少的矛盾 C. 增强了小农经济抵御风险韧性 D. 反映铁器牛耕技术的逐步推广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区田法是适用于北方旱作地区的耕作方法,特点是在小面积土地上集中使用人力﹐精耕细作﹐防 旱保收﹐求得单位面积的高额丰产,增强了小农经济抵御风险的能力,故选 C;材料反映的是旱作地区的耕 作方法,与经济重心南移无关,排除 A;区田法是在耕种区进行的耕作法,与人多地少矛盾的激化无关,排 除 B;材料信息与铁器牛耕无关,排除 D。 3.宋儒宋伯仁在《梅花喜神谱》中描绘了一枝花朵朝下却又努向上生长的梅花,其花瓣左右伸展之势犹如鹰 鹘翻身扑食。他通过道德想象,参悟到恃强凌弱是不仁的道德行为。如此,建立起梅花与仁、义等人伦道 德的联系。这一格物思维 A. 适应了市民阶层发展需要 B. 体现由内及外的认知路径 C. 以现实体悟推动道德自觉 D. 重在探究万物的客观真实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建立起梅花与仁、义等人伦道德的联系”可知,宋儒宋伯仁通过梅花的品格体悟推动道德 自觉,故选 C;材料中的格物思维与市民阶层发展需要无关,排除 A;宋伯仁的格物思维是通过外在的梅花 体悟道德自觉,并非“由内及外”,排除 B;宋伯仁格物重在明到的至善,并非求科学之真,排除 D。 4.明朝中期明英宗天顺元年(1457 年),内阁首辅制度正式产生,此后逐渐强化。首辅制度后期运作与原初设 计的差异 据此推断,首辅制度的出现和发展 A. 内阁议政功能的提升 B. 内阁决策权的合法化 C. 明朝政治生态的恶化 D. 君主专制权力的削弱 【答案】A 【解析】 【详解】内阁首辅由明朝中期的内朝官到明朝后期以内朝官身份行外朝官宰相权力,职权由明朝中期辅政 到明朝后期事无不统,说明内阁议政功能逐步提升,故选 A;内阁没有决策权,排除 B;内阁首辅制度是加 强君主专制的制度,无法体现明朝政治生态的恶化,排除 C;内阁首辅制度加强了君主专制,排除 D。 5.咸丰以来,国家军费、赔款、外债、外交、官办企业等经费攀升,入不敷出。 此,清政府加征田赋, 开征厘金、近代企业税等新税种,铸造大钱等,财政思想由“量入为出”转为“量出为入”。这一转变 A. 增强了清政府社会调控能力 B. 加剧了清朝内外交困的局面 C. 反映了清朝廷财税政策滞后 D. 导致民族工业发展长期缓慢 【答案】A 【解析】 【详解】以“量入为出”为财政原则,财政手段必然以节流为主;以“量出为入”为财政原则,财政手段 则会以开源为主,清政府加征田赋,开征厘金、近代企业税等,增强了清政府社会调控能力,增加了财政 收入,故选 A;材料无法体现清朝内外交困局面加剧,排除 B;这一转变促进了中国财政体制的转型,一定 程度上保障了国家财政的正常运行,“滞后”表述错误,排除 C;材料与民族工业发展缓慢无关,排除 D。 6.下图为 20 世纪 30、40 年代中国故宫国宝的迁徒图。国宝的历次迁徙 A. 体现出国人强烈的文化担当 B. 推动了文化中心南移的形成 C. 说明政府文物保护意识不足 D. 反映了中国政治局势的变动 【答案】D 为 【解析】 详解】20 世纪 30、40 年代是中国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故宫国宝为了躲避战火辗转南北,最终 有的回归,有的被送到台湾,有的则流落海外,国宝的历次迁徙反映了当时中国政治局势的动荡,故选 D; 国宝的迁徙无法体现国人的文化担当,排除 A;国宝的迁徙不等同于文化中心的迁移,排除 B;在社会动荡 的背景下,为了保护文物进行国宝的迁徒,故 C 错误。 7.国共内战期间,英国对华政策由前期配合美国执行扶蒋反共政策,到后期选择“弃蒋亲共”的政策,通过 承认中共新政权来换取新政权的对英好感。这反映 A. 资本主义阵营内部出现了分化 B. 英国摆脱了意识形态的束缚 C. 新中国一定程度打破西方孤立 D. 英国外交具有现实主义特征 【答案】D 【解析】 【详解】国家利益决定外交政策,英国对华政策由扶蒋反共到“弃蒋亲共”,这都是由英国国家利益决定 的,体现了英国外交的现实主义特征,故选 D;AB 不符合史实,排除;国共内战期间是解放战争时期,新 中国还没有建立,排除 C。 8.在 1962 年的年度计划中陈云要求把重工业指标和基木建设规模压缩到农业生产可以承受的程度优先安排 农业生产和市场消费的需要,同时恢复工业与农业重工业与轻工业、积累与消费之间合理的比例关系。这 一做法 A. 体现了综合平衡的发展思路 B. 协调了计划与市场比例关系 C. 改变了高度集中 经济体制 D. 解决了农业长期落后的难题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把重工业指标和基本建设规模压缩到农业生产可以承受的程度”“恢复工业与农业、重工 业与轻工业、积累与消费之间合理的比例关系”可知,年度计划综合了农业、重工业、轻工业、积累与消 费等的关系,故选 A;材料没有涉及计划与市场比例关系,排除 B;C 不符合史实,排除;D 与材料信息无 关,排除。 【 的 9.亚里士多德认为“执掌最高权力的人们必须具备三个条件。第-是效忠于现行政体。第二是足以胜任他所 司职责的高度才能。第三是适合于各该政体的善德和正义。”据此可知,亚里士多德认为 A. 雅典公民缺乏参政隶养 B. 精英统治有一定合理性 C. 权利与义务应相互对等 D. 应实行少数公民的民主 【答案】B 【解析】 【详解】亚里士多德认为,执掌最高权力 人们必须具备效忠于现行政体,高度才能,善德和正义,体现 了精英统治的思想,故选 B;材料无法体现雅典公民的参政素养,排除 A;C 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材料 无法体现“实行少数公民的民主”,排除 D。 10.启蒙运动期间,伏尔泰撰写《牛顿哲学原理》一书,通过说故事的形式来阐发牛顿思想描绘牛顿所遵循的 科学方法与科学原则。这说明启蒙运动 A. 关注基础教育的科学化 B. 重点打击社会宗教意识 C. 是科学发展的必然结果 D. 促进自然科学的世俗化 【答案】D 【解析】 【详解】启蒙运动的领袖伏尔泰用说故事的形式来阐发牛顿思想,描绘牛顿的科学方法与科学原则,说明 启蒙运动促进了自然科学的世俗化,D 项正确;伏尔泰著述的目的不是“基础教育”的“科学化”,A 项错 误;伏尔泰宣传近代科学的是为了促进思想解放,不是要打击“社会宗教意识”,B 项错误;材料不能说明 启蒙运动是科学发展的必然结果,C 项错误。 11.下图是发表在美国《精灵》杂志上一幅题为“外交新政策”政治卡通画,表现了当时美国总统西奥多· 罗斯福以“大棒政策”对付“非文明人”(亚洲人和拉丁美洲人,左侧呼喊者)。同时以“仲裁政策”与文明 国度(右侧)协议外交。这反映出当时美国 的 A. 试图凭借国力全面武力扩张 B. 运用外交手段拓展国家利益 C. 改变追随欧洲列强外交政策 D. 取代英国确立世界殖民霸权 【答案】B 【解析】 【详解】20 世纪初,名为“外交新政策”政治卡通画中,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以“大棒”和“仲裁” 两个政策,对付美洲以外的亚洲人、拉丁美洲人和欧洲人,反映出当时美国运用外交手段拓展国家利益,B 项正确;“全面武力扩张”与“仲裁政策”不符,A 项错误;材料没有说明美国外交政策的前后区别,C 项 错误;20 世纪初美国并未取代英国确立世界殖民霸权,D 项错误。 12.二战后到七十年代美国实行较严厉的反托拉斯垄断措施,努力保护中小企业竞争者,几乎不考虑经济效率 。八十年代后,政府以经济效率为标准.判定托拉斯企业的行为是否触犯反托拉斯法,并适当放松对托拉斯企 业的监管力度。这变化 A. 表明美国回归自由放任政策 B. 有利于增强市场机制的作用 C. 推动美国摆脱“滞胀”危机 D. 强化了联邦政府的经济职能 【答案】B 【解析】 【详解】20 世纪八十年代后,美国政府以“经济效率”为标准,规范托拉斯企业的行为,适当“放松对托拉 斯企业的监管力度”,有利于增强市场机制的作用,B 项正确;滞胀之后,美国并未简单地回归“自由放任 ”政策,A 项错误;美国是在 1980 年代摆脱“滞胀”危机之后调整的反托拉斯政策,C 项错误;1980 年代 美国实行“多市场,少政府”的做法,没有强化联邦政府的经济职能,D 项错误。 第 II 卷非选择题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19 世纪,黑奴贸易成就了利物浦的起飞,而海外贸易推动了利物浦的繁荣与强大,利物浦 港口成为海内外贸易的重要枢纽,码头和船坞相继建立,并配备了完善的仓库等基础设施。利物浦港口功 能的日益强大推动内陆交通的发展。在英国运河网络的发展过程中,利物浦一直是运河网络的核心位置, 运河的发展促进了曼彻斯特这些工业城市与利物浦的对内贸易,也使利物浦的进出口枢纽地位日渐巩固。利 物浦与英国工业地区相联接的交通方式不仅仅只有运河,在工业革命的技术支持与经济要求之下,铁路迅速 代替运河成为利物浦内陆货物运输的主要交通方式。四通发达的交通网络造就了利物浦在 19 世纪成为了举 世瞩目的港口贸易都市。 ----摘编自袁广雪(18-19 世纪利物浦的交通变革研究》 材料二 近代以来,江南轮船运输业迅速发展,至 1930 年,江南地区有各类新式船舶近 2000 艘,内河 航运、近海航运几乎普及。另外,近代中国远洋航运均为英、美、日、意、德、法、荷等国邮船所把持。近 代江南的铁路修筑,始于 1876 年英商在上海投资建筑的吴淞铁路,终于抗日战争爆发。政府对铁路也是采取 支持的政策,“当其时,以铁路为教时要图,凡有奏请,立予俞允。”至 1933 年,江南地区已有京(宁)沪 、沪杭甬、浙贛路杭玉段等系列铁路。公路运输在民国时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到抗日战争前,江南地区 公路已能到达绝大部分县城。随着江南交通发展,陆运逐渐超越了水运,沿线(铁路、公路)、沿海、沿边城 市开始兴起,而原先沿河城市开始衰落。 ----摘编自丁资勇《日常生活中的江南:交通史视野下的一个解读》 (1)根据材料一、二 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利物浦与近代江南地区交通体系的异同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近代江南地区交通体系发展的原因及其意义。 【答案】(1)同:都形成了较完整、便捷的交通体系;近代化特征明显;铁路和公路(陆运)逐渐成为主 要运输方式;都有力地推动了城市经济的发展。 异:江南地区交通建设一定程度受制于外国势力(或由外国势力主导),利物浦自主进行建设;江南的交 通体系服务于和平的经济活动,利物浦与殖民扩张紧密相连;江南地区交通事业受战争影响中断,利物浦 持续不断发展。 (2)原因:外国工业文明的传入;洋务运动等近代化运动的推进;政府的支持;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需要 ;民众思想的进步与解放。 意义:推动交通运输的近代化、体系化;推动城乡交流与融合;促进资本主义和交通沿线城市的发展;促 进近代中国新的经济格局形成。 【解析】 【详解】(1)相同:根据材料一“四通发达的交通网络造就了利物浦在 19 世纪成为了举世瞩目的港口贸 易都市。”,根据材料二“随着江南交通发展,陆运逐渐超越了水运,沿线(铁路、公路)、沿海、沿边城市 开始兴起,而原先沿河城市开始衰落” 可知利物浦和江南都形成了较完整、便捷的交通体系;根据材料一“ 在工业革命的技术支持与经济要求之下,铁路迅速代替运河成为利物浦内陆货物运输的主要交通方式”, 根据材料二“至 1933 年,江南地区已有京(宁)沪、沪杭甬、浙贛路杭玉段等系列铁路。公路运输在民国时 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可知利物浦和江南的近代化特征明显;铁路和公路(陆运)逐渐成为主要运输方式; 都有力地推动了城市经济的发展。异:根据材料二“近代中国远洋航运均为英、美、日、意、德、法、荷 等国邮船所把持。近代江南的铁路修筑,始于 1876 年英商在上海投资建筑的吴淞铁路,终于抗日战争爆发。 政府对铁路也是采取支持的政策,”可知江南地区交通建设一定程度受制于外国势力,根据材料一可知利 物浦自主进行建设;根据材料二“至 1933 年,江南地区已有京(宁)沪、沪杭甬、浙贛路杭玉段等系列铁路。 公路运输在民国时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到抗日战争前,江南地区公路已能到达绝大部分县城。”,根据 材料一“黑奴贸易成就了利物浦的起飞,而海外贸易推动了利物浦的繁荣与强大,利物浦港口成为海内外 贸易的重要枢纽”可知江南的交通体系服务于和平的经济活动,利物浦与殖民扩张紧密相连;根据材料二“ 至 1933 年,江南地区已有京(宁)沪、沪杭甬、浙贛路杭玉段等系列铁路。公路运输在民国时期得到了快速 的发展。到抗日战争前,江南地区公路已能到达绝大部分县城。”,根据材料一“在工业革命的技术支持 与经济要求之下,铁路迅速代替运河成为利物浦内陆货物运输的主要交通方式。四通发达的交通网络造就了 利物浦在 19 世纪成为了举世瞩目的港口贸易都市。”可知江南地区交通事业受战争影响中断,利物浦持续 不断发展。 (2)原因:根据材料二“近代以来,江南轮船运输业迅速发展,至 1930 年,江南地区有各类新式船舶近 2000 艘,内河航运、近海航运几乎普及。另外,近代中国远洋航运均为英、美、日、意、德、法、荷等国邮船 所把持。近代江南的铁路修筑,始于 1876 年英商在上海投资建筑的吴淞铁路……始于 1876 年英商在上海投 资建筑的吴淞铁路,终于抗日战争爆发。政府对铁路也是采取支持的政策”结合所学内容可以从外国工业 文明的传入;洋务运动等近代化运动的推进;政府的支持;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需要;民众思想的进步与 解放等方面分析。意义:根据材料二“到抗日战争前,江南地区公路已能到达绝大部分县城。随着江南交 通发展,陆运逐渐超越了水运,沿线(铁路、公路)、沿海、沿边城市开始兴起”结合所学从推动交通运输的 近代化、体系化;推动城乡交流与融合;促进资本主义和交通沿线城市的发展;促进近代中国新的经济格 局形成进行分析总结。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有学者认为世界现代化有以下六大趋势: (一)全球工业化-现代化的进程不是直线式的,而是波浪式地跳跃推进的。这些发展的浪潮并非散乱无 序,而是与世界资本主义经济的周期性运动相关联。 (二)现代化的根本动力是经济力,即现代工业生产力。 (三)现代化的进程呈梯级升进秩序。现代化世界大浪潮分为三大批:第一批在 16 世纪前半叶,是现代化 的“先行国”;第二批在 19 世纪后丰叶,是现代化的“后进国";第三批在 20 世纪后半叶,是现代化的“迟 到国”。 (四)伴随现代化向世界各地区的扩展,原先地区性相对孤立的发展被纳入新的国际分工的世界经济体, 引起世界整体结构的转换。工业国是发展中心。农业国处于发展边缘。 (五)现代经济增长作为竞争性的发展过程,导致了工业化国家与非工业化国家之间发展差距日益增大。 (六)现代化过程中经历初始即启动阶段之后,随着经济持续增长,在政治、社会、文化、福利、居民 健康与素质等各个方面都会发生适应性变化。 ----摘自罗荣渠《现代化新论》 针对以上观点,就其中任意一点提出你自己的见解(赞成 、质疑、修改等皆可),并加以论证.(要求:见解明确, 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答案】示例一:见解:世界各国现代化 启动步伐参差不齐这一观点符合历史事实。 论证:14 世纪后西欧国家相继发生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推动英国等国发动资产阶级革命,建 立资产阶级民主代议制,加之新航路开辟后,西欧各国加速对外贸易、扩张,促进资本主义发展,这些变 革推动西欧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型,成为现代化的先行国。随着市场资金等要素的积累,英国率 先爆发工业革命,工业革命后英国等国进一步对外扩张,刺激日本通过明治维新、俄国通过农奴制改革, 吸收工业革命的成果走向现代化道路。二战后,随着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一大批亚非拉国家取得民族独 立,他们借助两次工业革命的成果及第三次科技革命逐渐融入到现代化潮流中来,推进了世界现代化进程。 综上,西欧各国率先具备现代化的政治、经济、文化要素,成为现代化的佼佼者,可见经济、政治、文化 发展程度影响各国现代化的启动步伐。 示例二:见解:我认为现代化启动后,社会的变革是全方位的。 论证:在世界现代化进程中,英国是较典型的代表。英国在工业革命后,机器生产逐渐取代手工生产,这 对劳动者文化素质有更高的要求。为保持经济竞争力,英国进行教育改革,逐步普及义务教育,并进一步 发展高等教育,推动教育现代化。同时,工业革命改变英国经济地理状况,一些新兴城市兴起却在议会中 没有议席,为此英国于 1832 年进行议会改革,使新兴工业城市取得较多议席,工业资产阶级得以更多的分 享政权,后英国进行几次议会改革,使民众获得普选权,推进了政治民主化。二战后,英国实行国家垄断 资本主义,为促进社会公平,逐步建立福利国家,保障公民享受经济发展成果,完善资本主义制度。 总之,现代化启动后,各国政府必然会对政治、教育、社会福利等方面进行变革以适应经济发展带来的挑 战,提高社会的文明程度。 (“示例”仅作阅卷参考,不作为唯一标准答案。其他见解,如:现代化发展与世界资本主义经济的周期 性运动相关联这一观点具有合理性;我赞同现代化的发展会拉大工业化国家与非工业化国家之间的发展差 距等均可) 【解析】 【详解】根据题目要求,从史学界对“世界现代化”的研究成果即六大趋势中,任取其中一个角度,比如“ 的 现代化的进程不是直线式的,而是波浪式地跳跃推进的”,“现代化过程中经历初始即启动阶段之后,随着 经济持续增长,在政治、社会、文化、福利、居民健康与素质等各个方面都会发生适应性变化”等,将其 归纳整合成一个简明的观点,如“世界各国现代化步伐参差不齐这一观点符合历史事实”,“我认为现代 化启动后,社会的变革是全方位的”等;表明个人观点以后,结合所学知识,用 2 到 3 个史实对这一观点 说明论证;解题过程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楚,表述准确。 15.材料 20 世纪 60 年代初, 韩国政府开始实施五年计划,在随后的两个五年计划中,工业增长率分 别 14.8%和 20.9%,而同期农业增长率分别为 5.5%和 2.0%。农业农村发展滞后,既无法满足城市对农产品 的需求,又无法为工商业产品提供市场。1970 年,时任韩国总统朴正熙为提升自身及所在民主共和党的威 信,争取农民的大力支持,开始推行”断村运动”。运动初期,政府向全国所有行政里(村)无偿提供水泥, 用于乡村公共基础建设,意在激发农民自主建设新农村的积极性和自助、协同精神。70 年代末,政府推动行 政村成立了开发委员会,重点发展畜牧业、特色农业以及农村工厂。80 年代,运动进入国民自发阶段,政府 只是通过制定规划协调、服务等手段,着重调整农业结构,培训和信息、宣传工作由民间组织来承担。80 年代末,这条韩国自行摸索出的农村现代化之路基本结束。 ----摘编自张薇《韩国新村运动研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韩国开展"新村运动"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韩国“新村运动”进程的特点。 【答案】(1)原因:城乡发展严重不均衡,激化社会矛盾;农村发展滞后制约了韩国经济的可持续发 展; 韩国总统朴正熙为提高威信和得到农民的支持。 (2)特点:由韩国政府主导;注重激发农民的自主、积极性;分阶段有序推进;持续时间长。 【解析】 【详解】(1)原因:根据材料中“工业增长率分别 14.8%和 20.9%,而同期农业增长率分别为 5.5%和 2.0%”,“农业农村发展滞后,既无法满足城市对农产品的需求,又无法为工商业产品提供市场”,“朴 正熙为提升自身及所在民主共和党的威信,争取农民的大力支持”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从经济发展中 的问题、弊端和政府改革的主观目的等方面,分析韩国开展"新村运动"的原因。 (2)特点:根据材料中“政府向全国所有行政里(村)无偿提供水泥……政府推动……政府规划……”,“ 意在激发农民自主建设新农村的积极性和自助、协同精神”,“70 年代末,政府推动行政村成立了开发委员 会……80 年代,运动进入国民自发阶段”,“80 年代末,这条韩国自行摸索出的农村现代化之路基本结束” 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从政府作用、改革侧重、改革进程和持续时间等方面,简析韩国“新村运动”进 程的特点。 16.材料 1949 年 10 月,印度拒绝了华盛顿关于进行印美长久合作的建议,日本成了亚洲唯一可能执行 美国遏制中国和苏联的冷战政策的国家,美国考虑实施以日本为中心的远东政策。1950 年朝鲜战争爆发, 大大加刷了美苏两大阵营之间的对立和冲突,美国国务院顾问约翰.杜勒斯说,对日和约要“确保日本附属 世界自由国家,确保它在抵御共产党帝国主义进一步扩张中充分发挥作用”。1951 年 9 月,美国与日本签 订了《日美安全保障条约》,条约主要内容有:美国有权在日本国内及其周围驻扎陆海空军;根据日本政府的 请求美军可以镇压日本发生的暴动和骚乱;美军驻扎条件由两国间的行政协定另行规定。 ----捕编自吴于座、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现代史编》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括美日签订《日美安全保障条约》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简析《日美安全保障条约》签订的影响。 【答案】(1)背景:美苏之间冷战爆发;新中国成立,社会主义力量壮大;朝鲜战争爆发,美苏两大阵 营 间的对立和冲突加剧。 (2)影响:有利于日本战后经济的恢复和和平发展;一定程度制约了日本的国家主权和战 后发展方向;有 利于美国遏制苏联、中国社会主义国家;使美国的冷战政策延伸到亚 洲,扩展其势力影响;一定程度上确 立美国在亚太地区的主导地位。 【解析】 【详解】(1)“背景”,根据材料信息“日本成了亚洲唯一可能执行美国遏制中国和苏联的冷战政策的国 家”、“1950 年朝鲜战争爆发,大大加刷了美苏两大阵营之间的对立和冲突”得出:美苏之间冷战爆发、 朝鲜战争爆发;结合所学知识从新中国成立后社会主义力量壮大的角度补充。 (2)“影响”,根据材料信息“美国有权在日本国内及其周围驻扎陆海空军;根据日本政府的请求美军可 以镇压日本发生的暴动和骚乱;美军驻扎条件由两国间的行政协定另行规定”并结合所学从有利于日本战 后经济的恢复和和平发展、一定程度制约了日本的国家主权和战 后发展方向、有利于美国遏制共产主义、 扩展了美国势力、一定程度上确立美国在亚太地区的主导地位等角度补充。 17.材料 朱载堉(1532- -1611),字伯勤, 号向曲山人,明仁宗第六代孙,被封为郑王世子。朱载堉 曾因父无罪被冤囚,愤而筑土室于宫门外,潜心学问,直至隆庆元年(1567),明穆宗下令恢复朱载埔身份。 在治学方面,朱载堉的父亲朱厚烷长于音律,并与精通音律的何瑭往来甚密,他们的为人治学,对朱载堉 有影响甚大。朱载堉最大贡献是在中国律学史上创建了十二平均律,朱载堉称:“《律吕精义》乃臣父遭志 ,而臣愚所述也"。十二平均律是现代音乐赖以存在的基础理论,深刻地影响了音乐的发展。此外。他还制 造了律准、律管等乐器,考证了质、钟等古代乐器的名称、形状、音名等。历法方面,他编制了《黃钟历》 等历法,对《授时历》进行了一系列修正,深入研究了回归年长度及其古今变化。在音乐实践上,他通过作 曲、政编、演奏和教学、教唱活动,探索恢复旋宫古法,用精确的记谱采最民间乐曲,用民歌形式写作曲 词。朱载堉是明宗室在学术上卓有成就的人物。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第九卷》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朱载堉在学术上卓有成就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析朱载堉的学术成就。 【答案】(1)原因:身为皇室贵族,有较好的物质条件、文化方面的保障;前人著述成果的积累;父亲 被 囚,潜心研究学问;受父辈等学人治学影响;注重探究,躬亲实践。 (2)评述:朱载堉是古代中国杰出学者;学术研究及成就涉猎面较为广博;对传统文化和实 用科技进行了 总结和发展;推动了古代科技文化的发展,对后世有积极影响;但由于时 代和个人的局限性,其科技成果 依然停留在传统层面,未能向近代发展。 【解析】 【分析】 【详解】(1)“原因”,根据材料信息“明仁宗第六代孙”、“朱载堉曾因父无罪被冤囚,愤而筑土室于宫 门外,潜心学问”、“他们的为人治学,对朱载堉有影响甚大”、“对《授时历》进行了一系列修正,深 入研究了回归年长度及其古今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得出:身为皇室贵族,有较好的物质文化方面 的保障;前人著述成果的积累;父亲被囚,潜心研究学问;受父辈等学人治学影响;注重探究,躬亲实践 等。 (2)“评析”,根据材料“十二平均律是现代音乐赖以存在的基础理论,深刻地影响了音乐的发展。此外 。他还制造了律准、律管等乐器,考证了质、钟等古代乐器的名称、形状、音名等……他编制了《黃钟历》 等历法……他通过作曲、政编、演奏和教学、教唱活动,探索恢复旋宫古法,用精确的记谱采最民间乐曲, 用民歌形式写作曲词。朱载埔是明宗室在学术上卓有成就的人物”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古代中国杰出学者; 学术研究及成就涉猎面较为广博;对传统文化和实用科技进行了总结和发展;推动了古代科技文化的发展, 对后世有积极影响;但由于时代和个人的局限性,其科技成果依然停留在传统层面,未能向近代发展等角 度辩证分析。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