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学法指导:高考倒计时系列?D?D区域生态环境建设高频考点!
考情分析 年份试卷 20 19 命题情景 命题规律
Ⅲ卷
考查我国北方大棚造成土壤盐碱化的治理措施
Ⅰ卷 20 18 Ⅱ卷 Ⅲ卷 Ⅰ卷 20 17 Ⅱ卷 Ⅲ卷 20 16
考查种子的保存条件及面临的安全威胁 考查芦苇的生态功能 考查洞庭湖区的“堑秋湖”活动对候鸟的影响 考查东北地区引入怪柳绿化造成的生态破坏 考查不同植被恢复措施治理水土流失的功能差异 考查不同森林植被类型对湿度造成差异的原因
主要考查植 被的生态功能、 人 类活动造成生态 破坏的原因、 危害 及生态保护措施 等
Ⅲ卷
考查渔业资源枯竭的原因与保护
微专题知识体系
必备知识 一、森林 1.生态功能 (1)调节气候(蒸腾作用强,空气中水汽充足,云量多,湿度大,气候湿润,降水量多,降水季节变 化小;气温年较差小)。 (2)美化环境。 (3)稳定大气成分。 (4)涵养水源(截留雨水,减缓地表径流,增加雨水下渗和地下径流)。 (5)保持水土(根系固持土壤,枯枝落叶截留大气降水)
(6)调节径流[雨季,下渗增强,地下水增多,雨季汇入河流的地表径流减少;旱季,地下水补给河 流水量增大,使河流流量(水位)季节变化减小]。 (7)吸烟滞尘、净化空气(吸附大气的烟尘、吸收污染物质、释放出氧气)。 (8)繁衍物种,维持生物的多样性。 (9)防风固沙(森林的垂直结构越复杂,越有利于降低风速),保护农田――大自然的总调度室。 记忆口诀――水气净美物尘沙。 2.破坏原因 (1)自然原因:森林火灾等。 (2)人为原因:滥垦、滥伐,超出了森林抚育更新的能力;调整农业结构,如原始植被改成经济型 植被。 3.影响危害 使木材和林副产品短缺;气候恶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生态系统恶化,环境质量下降;水土流失 加剧;旱涝灾害加剧;涵养水源能力降低;湿地减少等。 4.治理措施 (1)加强宣传和教育,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 (2)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不断加强监测。 (3)严禁过度采伐森林和过度开垦。 (4)建立自然保护区;封山育林、退耕还林、计划开采,采育结合、调整林区经济结构;植树造林, 建设人工林;建立缓冲区;鼓励保护性开发。 二、草场 1.生态功能同森林。 2.破坏原因 (1)自然原因:气候干旱、降水减少;火灾。 (2)人为原因:过度放牧、过度垦殖。 3.影响危害 导致气候干旱;涵养水源能力降低;草场退化;旱涝灾害频发;生物多样性(种类)减少;造成土 地荒漠化,形成沙尘天气。 4.治理措施 (1)加强宣传和教育,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不断加强监测管理。 (2)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严禁过度放牧和开垦。 (3)实行禁牧、轮牧制度;退牧还草、封育草场、舍饲养畜;合理放牧,严禁滥牧、滥垦、滥挖; 积极建设人工草场,建立饲料基地。 三、湿地 1.形成条件 (1)纬度高,或者海拔高,气温低,蒸发量小。 (2)地势低洼
(3)来水丰富。 (4)多冻土分布,地表水不易下渗。 2.生态功能 调节气候、美化环境、涵养水源、调节径流、蓄洪防旱、降解污染物、保护生物多样性。 3.破坏原因――湿地萎缩、湿地污染 (1)自然原因:沉积物自然充满湖沼;全球变暖,气候干旱,蒸发量大,或冰川退缩,水量减少。 (2)人为原因:环境污染、围湖(海)造田、围海养殖,填海造地;引水灌溉以及河流的截流改向、 排水开荒、各种建设占用、植被破坏造成的土地荒漠化。 4.影响危害 气候恶化,降解污染物的能力减弱;旱涝灾害频发;水污染严重;影响农作物产量与品质;影响 人类身体健康;栖息地减少,食物来源减少,生物种类减少;湿地矿化度升高,水质变坏。 5.治理措施 加强依法管理,提高湿地保护意识;停止围垦,退耕还湖或还沼;疏通河道与湖泊;严禁各种建 设占用湿地资源;流域上游建设水土保持林;引水入湖;严禁污染物排放;治理污染;建立湿地自然 保护区;恢复和重建已退化和受损湿地;严禁森林、草地破坏等。 四、野生珍贵物种(鱼类和动物)保护的分析思路 1.生态功能 维持生物多样性,维护区域的生态平衡。 2.破坏原因 (1)自然原因:物种的寿命、自然灾害、沿途某种地理事物的阻挡。 (2)人为原因:人类的狩猎采集;环境污染;森林、草地、湿地等生态系统的破坏;人类某种生产 活动导致野生物种栖息地遭破坏,供觅食、栖息的水域日益退化;水利工程堵塞了繁殖交流的通道, 使基因交流困难。 3.影响危害 使野生物种难以正常繁衍,给相对封闭的生态系统带来毁灭性的影响;破坏当地生态平衡,导致 生态环境恶化。 4.治理措施 加强宣传,提高环保意识,不断加强监测管理;建立大自然保护区,专门留出或建立生态通道, 以增加繁殖场所和交流渠道;禁止过度捕捞,实行禁渔期制度;保护湿地;治理河流污染;人工孵化, 放养种苗等;把某些濒危物种迁出原地,移入适当环境进行特殊保护和管理;采育结合;合理放牧。 五、某区域生物入侵的分析思路 1.形成原因 是指某种生物从外地自然传入或人为引种后成为野生状态,并对本地生态系统造成一定危害的现 象。外来入侵物种具有的特点有:生态适应性强,耐性强,入侵潜力大;外来物种;繁殖能力强;传 播能力强;对资源的竞争能力强;能抗干扰,且干扰后恢复能力强;缺乏天敌;当地利用的较少。 2.影响危害
(1)会挤占其他物种的食物资源和生存空间资源,严重破坏生物的多样性,并加速物种的灭绝,破 坏当地的生态平衡。 (2)会减少其他植物土壤的水分及营养成分。 (3)会妨碍其他物种的生长,导致物种结构变化。 (4)直接或间接危害人类身体健康。 3.治理措施 (1)建立健全法律法规,加强监督管理,及时公布外来入侵物种名单。 (2)采取物理、化学与生物方法清除或控制其繁殖。 (3)把外来物种进行加工利用。 (4)培育外来物种的天敌。 (5)加强国际合作,学习其他国家的经验与技术,有效防御外来物种的入侵。 六、土地沙漠化 1.形成原因 (1)自然原因: ①基本条件:气候干旱。 ②动力条件:多大风。 ③物质条件:植被少,土质疏松,多疏松沙质沉积物。 (2)人为原因: ①人口激增(根本)。 ②过度樵采(最主要方式)。 ③过度放牧。 ④过度开垦。 ⑤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 ⑥开矿、修路等工程建设。 2.影响危害 (1)造成土壤肥力退化,影响农牧业生产。 (2)造成土地裸露,形成沙尘暴等灾害性天气。 (3)掩埋村庄、道路、各种交通线及水库和灌渠,影响经济的发展。 (4)造成生态环境恶化(气候干旱,湿地萎缩等);生物多样性减少。 3.治理措施 (1)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 (2)合理利用水资源:①农作区(绿洲区):改进耕作制度和灌溉技术,推广节水农业,培育耐旱品 种。②牧区:减少水井的数量。③干旱区:加强水资源上、中、下游的统一管理,合理分配。 (3)①生物措施:植树种草(最有效的措施)。Ⅰ.绿洲外缘:封沙育草;Ⅱ.绿洲前沿:乔、灌木结合; Ⅲ.绿洲内部:建设农田防护林网,保护好现有植被,严禁砍伐植被。 ②工程措施:设置沙障工程。草方格沙障法的作用:增加地表粗糙度,削减风力,防止铁路或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