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头沟区 2020 年高三年级综合练习(二)
高三语文
考生须知:
1.本试卷共 9 页。请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相应位置处。
2.试卷所有答案必须填涂或书写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3.请使用 2B 铅笔填涂,用黑色字迹签字笔或钢笔作答。
4. 考试时间 150 分钟,试卷满分 150 分。
一、本大题共 5 小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垃圾分类是指按一定规定或标准将垃圾分类储存、分类投放和分类搬运,从而转变成公共资源的一系
列活动的总称。垃圾分类是对垃圾收集处置传统方式的改革,是对垃圾进行有效处置的一种科学管理方法。
从国内外各城市对生活垃圾分类的方法来看,大致是根据垃圾的成分构成、产生量,结合本地垃圾的资源
利用和处理方式来进行分类。
垃圾通常是先被送到堆放场,大部分垃圾会得到卫生填埋、焚烧、堆肥等无害化处理。而更多地方的
垃圾则常常被简易堆放或填埋,导致臭气肆虐,并且污染土壤和地下水。经过高温焚化后的垃圾虽然不会
占用大量的土地,但它投资惊人。垃圾无害化处理的费用也是非常高的,人们消耗资源,进行大规模生产
和消费,又大量地产生着废弃物。通过垃圾分类,将可回收的垃圾分门别类交给相关企业、单位去处理,
将会有效减少真正垃圾的数量。
因为树木被砍伐作原料,森林就越来越少;对矿产的需求越来越大,矿山就越来越荒芜。使用过的商
品最终被永久废弃,为了持续生产,就只能消耗更多的地球上有限的资源。但是,如果把使用过的商品回
收分解加工变成原料,那么就可以使之循环使用,有效减少对树木、矿产等资源的依赖。资源如果都能被
重新利用,将会成为巨大的社会财富。
垃圾不仅有碍观瞻、影响城市形象,有些垃圾还有毒有害:塑料会使土壤板结,焚烧塑料会产生高致
癌物二恶英;各类电池中的镉、铅、汞等都是有毒金属,处理不当都是环境杀手,严重危害人们的健康。
通过垃圾分类,这些物质可以集中到专业机构进行无害化处理,有些有毒有害垃圾经过处理后还可以变废
为宝。
(取材于网络相关文章,有删改)
材料二
从源头减少垃圾的产生、废旧物品的再利用、垃圾的热利用和最终无害化处理处置,是世界各国解决城市生活垃圾问题的主要措施。
日本是世界上人均垃圾生产量较少的国家,同时也是世界上生活垃圾分类回收做得最好的国家之一。
日本政府认为,为解决废弃物回收问题,需要摆脱“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和大量废弃型”的经济社会,建
设环境负荷小的“循环型社会”。《循环性社会形成推进基本法》中提出,要减少废弃物的产生,促进资源
的循环利用,还规定了减少产生、再利用、再生利用、回收热量、适当处理等的优先顺序,从而实现了减
少原料、重新利用、物品回收的法制化。
澳大利亚的垃圾分类比较简单,红盖垃圾桶多用来储存送填埋场的垃圾,黄盖垃圾桶装各类可回收干
垃圾,绿盖垃圾桶用来装从花园等处产生的有机物垃圾。该标准全国通行,便于居民在各州流动时也可以
容易辨识。在学校教育方面,澳大利亚各州及市议会都推出了不同的学校教育项目,以提高学生的垃圾处
理和环境保护意识。
美国政府鼓励民众把可回收垃圾分拣出来,为此还发放专门的垃圾桶,而放置生活垃圾的垃圾桶则需
要自己购买,或者按照与垃圾公司的合同由垃圾公司提供。小区或者个人跟垃圾处理公司签订合同,每月
支付一定的费用,垃圾由垃圾公司收走。据了解,经过家庭的分类处理,美国垃圾的最终走向是:回收利
用占 50%,填埋占 40%,焚烧占 10%。
自 20 世纪初,德国就开始实施城市垃圾分类收集。从最初的垃圾不分类,至眼下的 5 类生活垃圾,德
国民众接受了近百年循序渐进的教育过程。在德国垃圾回收利用的整个链条,两个关键环节起到重要作用:
一是如何教育民众自觉进行垃圾分类,二是分类回收的垃圾如何进行专业处理再利用。
(取材于网络相关文章,有删改)
材料三
新修订的《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2020 年 5 月 1 日正式施行,与以往显著不同的是,《条例》对个
人生活垃圾分类由倡导性上升为义务性条款,并明确了相应的处罚措施。这意味着北京的垃圾分类从此步
入强制时代。
北京的垃圾分类到底还存在哪些问题?主要包括: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在社会化、市场化等方面覆盖面
不高,工作推进较为缓慢;发动居民开展垃圾分类效果有限;对混装混运现象缺乏严厉惩罚措施;生活垃
圾处理收费制度不完善、征收标准过低,收费的强制性和规范性不够强,未能体现“污染者付费”原则;
现有垃圾场严重“超载”,新建垃圾场进展缓慢;快递包装仍需减量,过度包装依然存在;外卖行业成“限
塑令”法外之地,集贸市场等仍是“限塑”死角等。
破解垃圾分类痛点难点,本市将推行强制分类,逐步形成一些北京特点。
甲 。除新修订的《条例》外,5 月 1 日同时实施《北京市物业管理条例》,逐条明确物
业对垃圾分类的具体责任。市政府还出台了四个配套规定,并研究建立垃圾分类投放、收集、运输、处理
的标准体系。 乙 。按照《条例》,产生生活垃圾的单位和个人是分类投放的责任主体,应当按照厨余
垃圾、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其他垃圾的分类,分别投入相应标识的收集容器。对于个人不按照分类要求
投放垃圾的行为,遵循处罚与教育相结合的原则,由生活垃圾分类管理责任人先进行劝阻,对拒不听从劝
阻的,生活垃圾分类管理责任人应当向城市管理综合执法部门报告,由城市管理综合执法部门给予书面警
告,再次违反规定的,处 50 元以上 200 元以下罚款。
促进垃圾减量。5 月 1 日起,北京餐馆依法不得主动提供一次性筷勺、刀叉,宾馆不得主动提供一次性
牙刷、梳子等用品。
发挥强制作用。建立市民监督投诉机制,由市城管执法局建立完善日常执法检查机制。全市设置了垃
圾分类桶站、分类驿站 11.3 万余组,并配备垃圾分类指导员 2 万余人。
(取材于《 人民日报 》,有删改 )
1. 根据材料一,下列对“垃圾分类”的理解,不符合原文的一项是
A. 垃圾分类是从垃圾源头开始,通过分类投放、清运和回收使之重新变成资源。
B. 国内外各城市对生活垃圾分类的方法完全相同,要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进行。
C. 垃圾分类是对垃圾收集处置传统方式的改革,可以把废弃垃圾变为再生资源。
D. 垃圾分类,不但可以提高垃圾的资源价值和经济价值,并且能改变城市形象。
2. 根据材料一,下列对垃圾分类意义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A. 减少垃圾 B. 节省资源 C. 避免污染 D. 创造效益
3. 根据材料二,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 得益于立法,日本是世界上垃圾分类回收做得最好的国家。
B. 澳大利推行学校教育项目,提高学生垃圾处理和环保意识。
C. 美国政府采用付费制度分类处理生活垃圾,效果非常显著。
D. 德国民众接受了近百年垃圾分类的教育,自觉性专业性强。
4. 根据文意,在甲乙两处填写恰当的内容。
甲: _________________ 乙: 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依据《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北京将全面开展生活垃圾分类。请结合三则材料,联系生活实际,对
北京垃圾分类提出你的建议。
【答案】1. B 2. D 3. A
4. (1). 形成管理体系 (2). 明确分类责任
5. ①加强相应的宣传和引导,增强民众对垃圾分类的认知与实践意识,提高垃圾分类的实践水平,增强民众
投放垃圾的责任意识。
②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制定完善的惩罚和奖励的政策措施。③做好分类收集与运输的体系建设,完善相应的配套硬件设备,让垃圾分类的设施全面到位,提高其运行
效率。
④落实政府主体责任,坚持政府主导,动员民众积极参与、全民参与。
⑤鼓励社会多方共同参与垃圾分类,提升垃圾分类成效,逐步形成“垃圾分类、人人参与”的共建共治局
面。
⑥加强学校教育。持续推进垃圾分类知识进校园、进学堂,促进家庭垃圾分类。
【解析】
【分析】
【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材料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要逐个分析选项,分别找出选项中的关键词,然
后依据选项中的关键词在原文中确定有效的答题区间,注意有时答题区间并非一个,考生要全面、准确地
比较选项和原文,看二者的意思是否一致。
B 项,“国内外各城市对生活垃圾分类的方法完全相同”说法错误,依据原文“从国内外各城市对生活垃圾
分类的方法来看,大致是根据垃圾的成分构成、产生量,结合本地垃圾的资源利用和处理方式来进行分类”
可知,国内外各城市对生活垃圾分类的方法是结合本地特点实行的,所以不会完全相同。
故选 B。
【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材料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应对此类试题,首先要读懂所给的材料,其次浏览选项,然后在
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整合或转述)和文中内容的差别,看
看有没有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或扩大、逻辑错误、强加因果、因果颠倒、篡改原文、无中生有等问题。
D 项,“创造效益”说法不当,依据原文“资源如果都能被重新利用,将会成为巨大的社会财富”可知,创
造效益是垃圾分类处理恰当资源被重新利用之后才可能出现的情况,在文中是一种假设,不能作为具体事
实意义。
故选 D。
【3 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应对此类试题,首先要读懂所给的材料,其次浏览选项,然后在文
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整合或转述)和文中内容的差别,看看
有没有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或扩大、逻辑错误、强加因果、因果颠倒、篡改原文、无中生有等问题。
A 项,“得益于立法”说法不当,依据原文“《循环性社会形成推进基本法》中提出……还规定了……”
立法是对垃圾分类的规范和指导,原文没有体现与日本“世界上生活垃圾分类回收做得最好的国家之一”
有必然的因果关系。故选 A。
【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材料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大意,在此基础上
回归文章,筛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信息,进行整合概括,分条回答问题。
依据原文“实施《北京市物业管理条例》”“出台了四个配套规定”“研究建立垃圾分类投放、收集、运
输、处理的标准体系”可知,此段是从垃圾分类的管理方面做出的具体措施,所以可概括为“形成管理体
系”;依据原文“产生生活垃圾的单位和个人是分类投放的责任主体,应当……由生活垃圾分类管理责任人
先进行劝阻,对拒不听从劝阻的,生活垃圾分类管理责任人应当向城市管理综合执法部门报告……”可知,
本段文字主要阐述了垃圾分类的责任主体、责任行为及处理等问题,据此可概括为“明确分类责任”。
【5 题详解】
本题考查材料内容的筛选、归纳和分析的综合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认真分析题干,明确题干问什
么,我们要答什么;其次要回归文本,逐段分析,全面归纳,切不可凭自己的整体理解答题;最后不要忽
略了材料的出处,有时材料出处的标题可以帮助我们归纳材料的主要内容,甚至标题就是材料的主要内容。
依据材料三“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在社会化、市场化等方面覆盖面不高,工作推进较为缓慢;发动居民开展
垃圾分类效果有限”可知,垃圾分类没有深入居民意识,人们意识不够,参与度就不高,据此,应加强相
应的宣传和引导,增强民众对垃圾分类的认知与实践意识,提高垃圾分类的实践水平,增强民众投放垃圾的
责任意识;依据材料三“对混装混运现象缺乏严厉惩罚措施;生活垃圾处理收费制度不完善、征收标准过
低,收费的强制性和规范性不够强,未能体现污染者付费原则”可知,制度不完善、规范性不强是存在的
问题,据此应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制定完善的惩罚和奖励的政策措施;依据材料三“现有垃圾场严重超载,
新建垃圾场进展缓慢”可知,效率太慢也是造成垃圾处理不当的一个严峻问题,据此应做好分类收集与运
输的体系建设,完善相应的配套硬件设备,让垃圾分类的设施全面到位,提高其运行效率;依据材料二,
可以借鉴各国先进经验,比如“澳大利亚各州及市议会都推出了不同的学校教育项目,以提高学生的垃圾
处理和环境保护意识”,我们可以借鉴,加强学校教育,持续推进垃圾分类知识进校园、进学堂,促进家庭
垃圾分类。比如德国关键经验“一是如何教育民众自觉进行垃圾分类,二是分类回收的垃圾如何进行专业
处理再利用”,我们可以学习,落实政府主体责任,坚持政府主导,动员民众积极参与、全民参与。鼓励社
会多方共同参与垃圾分类,提升垃圾分类成效,逐步形成“垃圾分类、人人参与”的共建共治局面。
【点睛】非连续性新闻材料阅读的可参考以下技巧:
1.关注材料的标题出处。
2.概括材料中心,理清材料关系。
3.客观题要了解设误方式,包括以偏概全、混淆是非、夸大缩小、无中生有、张冠李戴、混淆时态、偷换
概念、因果混乱。4.主观题要遵循审题干、定范围、选要点、巧归纳的步骤。
二、本大题共 6 小题。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1)严光字子陵,一名遵,会稽余姚人也。少有高名,与光武同游学。及光武即位,乃变名姓,隐身
不见。帝思其贤,乃令以物色访之。后齐国上言:“有一男子,披羊裘钓泽中。”帝疑其光,乃备安车玄
纁①,遣使聘之。三反而后至。舍于北军,给床褥,太官朝夕进膳。
司徒侯霸与光素旧,遣使奉书。使人因谓光曰:“公闻先生至,区区欲即诣造,迫于典司,是以不获。
愿因日暮,自屈语言。”光不答,乃投札与之,口授曰:“君房②足下:位至鼎足,甚善。怀仁辅义天下
悦,阿谀顺旨要领绝③。”霸得书,封奏之。帝笑曰:“狂奴故态也。”车驾即日幸其馆。光卧不起,帝
即其卧所,抚光腹曰:“咄咄子陵,不可相助为理邪?”光又眠不应,良久,乃张目熟视,曰:“昔唐尧
著德,巢父洗耳。士故有志,何至相迫乎!”帝曰:“子陵,我竟不能下汝邪?”于是升舆叹息而去。
复引光入,论道旧故,相对累日。帝从容问光曰:“朕何如昔时?”对曰:“陛下差增于往。”因共
偃卧,光以足加帝腹上。明日,太史奏客星犯御坐甚急。帝笑曰:“朕故人严子陵共卧耳。”
除为谏议大夫,不屈,乃耕于富春山,后人名其钓处为严陵濑焉。建武十七年,复特征,不至。年八
十,终于家。帝伤惜之,诏下郡县赐钱百万,谷千斛。
(范晔《后汉书•严光传》)
(2)先生,汉光武之故人也。相尚以道。及帝握《赤符》,乘六龙,得圣人之时,臣妾亿兆④,天下
孰加焉?惟先生以节高之。既而动星象,归江湖,得圣人之清。泥涂轩冕,天下孰加焉?惟光武以礼下之。
在《蛊》⑤之上九,众方有为,而独“不事王侯,高尚其事”,先生以之。在《屯》⑥之初九,阳德方
亨,而能“以贵下贱,大得民也”,光武以之。盖先生之心,出乎日月之上;光武之量,包乎天地之外。微
先生,不能成光武之大,微光武,岂能遂先生之高哉?而使贪夫廉,懦夫立,是大有功于名教也。
(范仲淹《严先生祠堂记》节选)
注:①玄纁:黑色和浅红色的布帛,后世帝王用作延聘贤士的礼品。 ②君房:侯霸,字君房。③要领:腰
与颈。④臣妾亿兆:统治天下成千上万的民众。⑤《蛊》:《周易》卦名,该卦第六爻中的阳爻称“上
九”。⑥《屯》:《周易》卦名,该卦第一爻中的阳爻称“初九”。
6. 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车驾即日幸其馆 幸:皇帝到某处
B. 我竟不能下汝邪 下:使……屈于之下,任用
C. 除为谏议大夫,不屈 除:授予官职
D. 微先生,不能成光武之大 微:不显露的7.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 迫于典司,是以不获 是大有功于名教也
B. 良久,乃张目熟视 帝思其贤,乃令以物色访之
C. 不可相助为理邪 士故有志,何至相迫乎
D. 于是升舆叹息而去 众方有为,而独“不事王侯,高尚其事”
8. 根据文意,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严光有学问,有才干,曾与光武帝刘秀一同游学;刘秀即位后,严光隐姓埋名,避至他乡,后隐于富春
山耕读垂钓。
B. 面对旧交司徒侯霸,严光提出“怀仁辅义天下悦,阿谀顺旨要领绝”的主张,可见他对故友的欣赏和肯
定。
C. 对光武帝亲自来访,严光“卧不起”“眠不应”,并且“以足加帝腹上”,表现出对他的依然故我,毫不
讳饰。
D. 《严先生祠堂记》以先生名篇,文中却不单言严先生一人,而以光武帝与之相对应来写,进而联想到当
世之时弊。
9. 将下面语句译为现代汉语。
泥涂轩冕,天下孰加焉?
10. 范仲淹在《严先生祠堂记》中,盛赞“光武之大” “先生之高”,请从《严光传》中概括“大”与“高”
分别表现在哪些方面,并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答案】6. D 7. C 8. B
9. 把官爵视为泥土,天下人有谁比得上(他)呢?
10. “光武之大”的 “大”体现在光武帝刘秀的以下几方面:礼贤下士,宽宏大量,尊重他人,珍视旧情。
“先生之高”的“高”体现在严光的以下几方面:有学问,有才干;不慕富贵,不图名利;追求自由,率
直随性。
【解析】
【6 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平时广博积累文言实词的意思,注
重和现代汉语的比较;其次审清题干要求,看是选择正确的还是错误的,千万别答非所问;然后逐项检查
验证,一定要结合句子来判断,有的还要扩展到原文,若遇到生僻词语,可以借助排除法。
D 项,“微:不显露的”错误,“微先生,不能成光武之大”译为“如果不是先生就不能成就光武帝的气量
的宏大”,结合语境“微”在此处含义为“假如没有”。
故选 D。【7 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意义用法。解答此类题,可用结构分析法,分析该虚词在句中的结构作用,从而推测
其意义。本题考查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考生需熟练掌握常见虚词的用法,同时还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推断,
注意有些虚词有时也用作实词。最重要的是加强课内外阅读,培养在语境中推断的能力。
A 项,于,介词,分别为表被动和“对于”。
B 项,乃,副词,分别为“才”和“就”。
C 项,相,副词,都指动作偏指一方。
D 项,而,连词,分别为表修饰和表转折。
故选 C。
【8 题详解】
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了解文言文的大意,然后根据选项,在文
中找到相关语句,分析选项是否概括全面,翻译是否正确。本类题型设陷方式一般有故意拔高、信息错位、
语句翻译错误、手法错误等。做题时要回归语境,理解翻译选项涉及的相关句子,然后将原文内容和选项
加以对比,即能发现问题。
B 项,“可见他对故友的欣赏和肯定”说法错误。依据文中严光给司徒侯霸的回信中“怀仁辅义天下悦,阿
谀顺旨要领绝”之词,可知,他认为身怀仁爱,辅佐正义,天下就会喜悦,阿谀奉承,顺随旨意,就身首
异处,他不想私交阿臾,不是对故友的欣赏和肯定。
故选 B。
【9 题详解】
此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
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
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
赋分点:
“泥涂”,意动用法,把……视为泥土;“轩冕”代官爵;焉,语气词,呢。
【10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要做好这道题,首先考查学生的翻译能力,读懂文言文是关键。其
次,审好题目,看好要求,提取重要信息和文本对照,有些需要知识迁移,联系现实生活加以思考。
“光武之大”,是说光武帝的气量比天地还广阔,文中多处可体现光武帝的气度,比如“车驾即日幸其馆。
光卧不起,帝即其卧所”,皇帝去见严光,严光躺着不起来,皇帝到他的卧室,摸着严光的腹部说话,严光
睡觉不理睬他,他也不恼怒,可见他的礼贤下士,宽宏大量;严光不愿出仕,光武帝“于是升舆叹息而
去”,也不加为难,尊重他人,珍视旧情;再如“因共偃卧,光以足加帝腹上”,他们一同睡觉,严光将脚放在皇帝的肚子上,“太史奏客星犯御坐甚急”,皇帝只是笑着说:“我同老友严子陵在一起睡觉了”,也
可见他的宽宏大量。
“先生之高”,是说先生的品质,比日月还高,从原文“少有高名,与光武同游学。及光武即位,乃变名姓,
隐身不见”,严光年轻时就有很高的名声,与光武一同游学。到光武即位时,他改换姓名,躲起来不见光武,
有学问,有才干,却不愿借与光武帝之谊,很有德行;除为谏议大夫,不屈,乃耕于富春山”,光武授予严
光谏议大夫一职,严光不接受,于是到富春山种田。对于高官厚禄,严光不为所动,不慕富贵,在富春山
躬耕,建武十七年,皇帝又特别召他,他还是不来。八十岁时,严光在家中去世,为人率性洒脱。
【点睛】课外文言文的阅读理解题目四步骤:
第一步:快速浏览题目。课外文言文阅读试题有个特点:有的题目选项出示了文中某些关键字词的意思,
有的题目则提示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浏览题目有助于同学们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致意思。所以,接到课
外文言文阅读文段,首先应该快速浏览文段后的题目。
第二步:仔细分析标题。一般而言,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都会给出标题。留意并仔细分析文段的标题。因
为大部分标题本身就概括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
第三步:结合注释速读全文。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对于一些难懂的文言字词一般都会给出注释。这些注
释有助于同学们准确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内容。所以,千万别忽略这些注释,而应结合注释速读全文。另外
需要注意的是,在阅读全文的过程中,碰到“拦路虎”千万别停下来苦苦思索,而应继续阅读。总之,速
读全文,不求完全第四步:“对症下药”解答问题不同的题型有不同的解题方法。答题时需要根据具体的
题型选择对应的答题方法,这样才能事半功倍。
译文:
严光,宇子陵,又名严道,会稽余姚人。严光年轻时就有很高的名声,与光武一同游学。到光武即位
时,他改换姓名,躲起来不见光武。皇帝想着他有才德,就派人按他的形貌特征访求他。后来齐国上书说:
“有一位男子,披着羊皮衣服在沼泽中垂钓。”皇帝怀疑是严光,就备了可坐乘的小车以及黑色和浅红色
的布帛,派使者礼聘严光。使者三次往返以后严光才来。光武帝让严光住在北军,供给他床褥,由太官朝
夕进餐。
司徒侯霸同严光素来有交情,派人送去书信。派来的人对严光说:“侯公听说先生到来,一心想立刻
就来拜访,但迫于职责,所以没有如愿。希望利用天黑的时候,请您受委屈过去说话。”严光没有回答,
就丢过去一片竹简给来人,口授回信说:“君房足下:职位做到宰相,很好。身怀仁爱,辅佐正义,天下
就会喜悦,阿谀奉承,顺随旨意,就身首异处。”侯霸得到回信,封好呈给皇帝。皇帝笑着说:“狂奴还
是从前的样子啊!”皇帝当天就到严光住的客馆。严光躺着不起来,皇帝到他的卧室,摸着严光的腹部说:
“唉,子陵,不能帮助我治理国家吗?”严光又睡觉不理睬,过了好一会儿,他才睁开眼睛端详着光武帝,
说:“从前唐尧道德高尚,但巢父洗耳。士各有志,为什么要逼我呢?”皇帝说:“子陵,我竟然不能使你顺从吗?”于是登车叹息而去。
光武又见严光,谈论过去的事情,谈了许多天。皇帝从容地问严光:“我比起过去怎么样?”严光回
答说:“陛下比过去稍微胖了一点。”于是接着一同睡觉,严光将脚放在皇帝的肚子上。第二天,太史上
奏说有客星冒犯帝座很紧急。皇帝笑着说:“我同老友严子陵在一起睡觉了。”
光武授予严光谏议大夫一职,严光不接受,于是到富春山种田。后人将他钓鱼的地方取名为严陵濑。
建武十七年,皇帝又特别召他,他不来。八十岁时,严光在家中去世。皇帝对此表示悼念惋惜,下诏书要
郡县赐给一百万钱、一千斛粮食(给其家人)。
《严先生祠堂记》(节选)译文
严先生是光武帝的老朋友,他们之间以道义互相推崇。后来光武帝得到预言天命所归的《赤伏符》,乘
驾着六龙的阳气,获得了登极称帝的时机。那时他统治着千千万万的人民,天下有谁能比得上呢?只有先
生能够以节操方面来尊崇他。后来先生与光武帝同床而卧触动了天上的星象,后来又归隐江湖,回到富春
江畔隐居,清操自守,鄙弃禄位,达到了圣人自然清静的境界。先生视官爵为泥土,天下又有谁比得上呢?
只有光武帝能够用礼节对待他。
在《盅》卦的“上九”爻(yao)辞中说,“大家正当有为的时候,偏偏显示不事奉王侯,保持自己品德
的高尚。”先生正是这样做的。在《屯》卦的:“初九”爻辞中说,阳气(帝德)正开始亨通,因而能够
显示“以高贵的身份交结卑贱的人,深得民心。”光武帝正是这样做的。可以说先生的品质,比日月还高;
光武帝的气量比天地还广阔。如果不是先生就不能成就光武帝的气量的宏大;如果不是光武帝,又怎能促
成先生品质的崇高呢?先生的作为使贪婪的人清廉起来,胆怯的人勇敢起来,这对维护礼仪教化确实是很
有功劳的。
11.阅读下面《论语》中的文字,回答问题。
(1)子曰:“君子不器。”(《论语·为政》)
(2)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请学为圃。曰:“吾不如老圃。”樊迟出。子曰:“小人
哉,樊须也!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则四
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 (《论语·子路》)
(3)子曰:“君子上达,小人下达。”(《论语·宪问》)
以上几则论语都体现了孔子“君子不器”的思想,请结合具体文句,并联系实际,谈谈你对这一思想的理
解。
【答案】“君子不器”的意思是,君子不会把自己局限于掌握某种技能、具有某种功用上,不要把实用和
功利性的价值追求作为最终目的;而应该博学通览,全面发展;应该“志于道”,讲道义,有信仰,拥有开
阔的视角和正确的价值观,具有崇高的境界。结合具体文句和实际分析。
【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要做好这道题,首先考查学生的翻译能力,读懂文言文是
关键。其次,审好题目,看好要求,提取重要信息和文本对照,有些需要知识迁移,联系现实生活加以思
考。
孔子说“君子不器”,器就是器皿,像锅盘碗盏都是器皿,器皿代表它有一定的用途。孔子讲“君子不器”,
他不是说不要当人才,而是说当人才很好,但是还不够。每个人都是一个完整的生命,这个完整的生命一
定要得到全方位的发展,不要把自己局限于掌握某种技能、具有某种功用上,不要把实用和功利性的价值
追求作为最终目的。“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三句,
写出了孔子认为君子应该有的几种境界:能好礼,民众便莫敢不敬;能好义,民众便莫敢不服;能好信,
民众便莫敢不用他们的真心和实情来对上。如果能有这样的道义和信仰,那么“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
焉用稼”,天下百姓都会背负了他们的孩子来请入籍,那就耕户日增,耕地日辟,何必自己学稼穑之事。君
子不必拘泥于某一种小技术,应该“志于道”,讲道义,有信仰,君子的社会责任是追求“大道”,故“君
子不器”。孔子认为“君子上达,小人下达”,是说君子向上追求而达于道,小人向下追求而达于器,强调
君子应向上追求,有高的境界,不要向下追求,只求具体技艺。这些都体现了孔子“君子不器”的观点。
孔子的观点对于现代人才的成长也有借鉴意义。在孔子的想法里,作为一个君子应该是全方位地学习,而
不仅仅局限在某一方面,要注重人才、人格、人文等多方面的培养。真正要成就君子,成为人才,要有很
高的德行,崇高的追求,这是根。就像一棵树,它有强壮的根,根扎得深,它长出来的树,它结的花果就
漂亮,枝叶就繁茂,而且它的生命力极强。
【点睛】课外文言文的阅读理解题目四步骤:
第一步:快速浏览题目。课外文言文阅读试题有个特点:有的题目选项出示了文中某些关键字词的意思,
有的题目则提示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浏览题目有助于同学们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致意思。所以,接到课
外文言文阅读文段,首先应该快速浏览文段后的题目。
第二步:仔细分析标题。一般而言,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都会给出标题。留意并仔细分析文段的标题。因
为大部分标题本身就概括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
第三步:结合注释速读全文。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对于一些难懂的文言字词一般都会给出注释。这些注
释有助于同学们准确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内容。所以,千万别忽略这些注释,而应结合注释速读全文。另外
需要注意的是,在阅读全文的过程中,碰到“拦路虎”千万别停下来苦苦思索,而应继续阅读。总之,速
读全文,不求完全第四步:“对症下药”解答问题不同的题型有不同的解题方法。答题时需要根据具体的
题型选择对应的答题方法,这样才能事半功倍。
译文:
1.孔子说:“君子不像器具那样,(只有某一方面的用途)。”
2.樊迟请学稼穑之学。孔子说:“我不如老农呀。”樊迟又请学治理园圃之学。先生说:“我不如老圃呀。”樊迟退出后,孔子说:“真成一个在野小人了,樊迟呀!君子在上位,只要能好礼,民众便莫敢
不敬。只要能好义,民众便莫敢不服。能好信,民众便莫敢不用他们的真心和实情来对上。政治能做到这
地步,四方民众都会背负了他们的孩子来请入籍,那就耕户日增,耕地日辟,何必自己学稼穑之事呀!”
3.孔子说:“君子向上追求而达于道,小人向下追求而达于器。”
三.本大题共 4 小题。
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昌谷北园新笋四首
李贺
其一
箨落①长竿②削玉开,
君看母笋是龙材。
更容一夜抽千尺,
别却池园数寸泥。
其四
古竹老梢惹碧云,
茂陵③归卧叹清贫。
风吹千亩迎雨啸,
鸟重一枝入酒尊。
[注]①箨(tuò )落:笋壳落掉。②长竿:新竹。③茂陵:地名。《史记·司马相如传》记载“相如既病免,
家居茂陵”。
12. 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君看母笋是龙材”和《琵琶行》中“唯见江心秋月白”皆属侧面描写。
B. “鸟重一枝入酒尊”句,写鸟栖竹枝之景映入酒樽,表现出清冷孤寂的心境。
C. 两首诗中都运用比喻,一状新竹之形,一摹老竹之声,生动形象,耐人寻味。
D. 相较于第二首中“惹碧云”的古竹,作者更喜欢第一首中“抽千尺”的新竹。
13. 咏物诗往往通过对物的描摹咏叹来表达人生的志趣和追求,即托物言志。下列诗句中没有使用这一手法
的一项是
A.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杜甫《江畔独步寻花》)
B.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虞世南《蝉》)
C. 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黄巢《题菊花》)
D.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郑思肖《寒菊》)14. “竹”是诗歌常见的意象,用来寄托诗人情志。两首诗都使用了“竹”这一意象,诗人寄托的情志有
何不同?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答案】12. D 13. A
14. ①其一用“箨落长竿削玉开”“更容一夜抽千尺,别却池园数寸泥”,写像碧玉一般的新竹挣脱束缚,
一夜之间就拔节千尺,脱却尘泥,向上成长,直插云霄,寄托了诗人心怀凌云之志,不愿一直埋没,渴望
早日实现的情志;
②其四用“古竹老梢惹碧云”,写古竹虽老,仍参天挺拔,梢可拂云,何等挺拔坚韧;“风吹千亩迎雨啸”
写大风吹来,千亩的竹子发出排山倒海般的声音,何等雄浑豪迈;“鸟重一枝入酒尊”写风和景明之日,
一小鸟气息枝头,其景可入酒樽之中,何等静谧安闲。表达诗人对自己虽失意家居,贫困潦倒仍甘守清贫,
应对困境,葆有雅趣的精神追求。
【解析】
【分析】
【12 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古诗词的综合能力。应对此类试题,读懂诗歌是关键,同时要掌握常见的考查角度(内容的
理解,情感的揣摩,手法的分析,结构的把握),将选项回归诗歌进行分析比较,特别要注意的是,诗歌每
一联的内容和情感都要结合全诗,不可孤立理解。
D 项,“作者更喜欢第一首中抽千尺的新竹”错,诗中没有体现诗人更喜欢哪一首中的竹子。
故选 D。
13 题详解】
本题考查诗歌艺术手法的能力。通过赏析诗句,首先指出在抒发情感上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或者是表现手
法,然后结合具体内容分析是如何运用该手法的,最后指出运用该手法表达了作者什么情感。
A 项,“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使用的不是“托物言志”的手法,而是“借景抒情”,惟妙惟
肖地写出看花人为美景陶醉、惊喜不已的感受.。
故选 A。
【14 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古诗词中意象的能力。意象在诗词中是常见的,它往往对于诗人抒发情感起到一定的作用。
常见形式是一系列意象描写,或者全首诗中只有一个意象,这时候就是采取了托物言志的手法。
第一首诗的大意是:笋壳落掉后,新竹就很快地成长,像用刀把碧玉削开;你看那些健壮的大笋都是奇伟
非凡之材。它们一夜之间将会猛长一千尺,远离竹园的数寸泥,直插云霄,冲天而立。诗人把新笋刻画得
具有这般美好的形象和美好的内心,是托物咏志,这新笋就是诗人李贺。诗人李贺虽然命途多舛,遭遇坎
坷,但是他没有泯灭雄心壮志。他总希望会实现自己的拔地上青云的志愿,这首咏笋的绝句就正是他这种
【心情的真实写照。第二首诗的大意是:老竹虽老,仍矫天挺拔,梢可拂云,而我并不太老,却只能像家居
茂陵时的司马相如一样,甘守清贫。风吹竹声时,仿佛雨啸;而风和景明时,一小鸟栖息枝头,其景却可
映入酒樽之中。诗人自己此时失意家居,贫困潦倒,托物言志,借写竹表达诗人对自己虽失意家居,贫困
潦倒仍甘守清贫,应对困境,葆有雅趣的精神追求。这也是诗人自己处境的生动写照。两首诗情感的不同
依据上述分析整理即可。
【点睛】分析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首先要看提示,定基调。诗歌的标题、作者、注释等,常常为我们理
解诗词的情感指明方向。其次抓意象,挖内涵。意象是情感的载体,意象所体现出来的色调是情感的反映。
优美闲适、色彩明丽的意象往往表达的是喜悦之情,冷清凄迷、色彩暗淡的意象往往表达的是忧伤之情。
然后,品词句,悟感情。作者在诗词中常常会有情感的流露,这些自然流露的情感往往体现在只言片语上,
要善于把握这样的词句,借此领悟情感。
15.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
①李煜在《虞美人》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将景物与人事对比,写出物是人非之感。
②《出师表》中,诸葛亮自受命以来,夙夜忧叹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赤壁赋》中作者和友人游赤壁时举酒互动,“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用比喻手法感叹生命的短
暂和个体的渺小。
④ 和谐社会,人和大自然的植物、动物一起生活在地球村。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用“________,
________”两句,从视觉和听觉的角度,描写了这种恬淡祥和的生活。
【答案】 (1). 雕栏玉砌应犹在 (2). 只是朱颜改 (3). 恐托付不效 (4). 以伤先帝之明 (5).
寄蜉蝣于天地 (6). 渺沧海之一粟 (7). 阡陌交通 (8). 鸡犬相闻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学生名句默写的能力。在默写名句名篇时,要做到“三清”“三不”:“三清”就是卷
面清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三不”就是不添字,不漏字,不误写。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
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
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考生经常在这些“浅水滩”“翻船”,原因是光背不写,光记不辨,不知
道联系句意和古文的特性来区分。所以在平时对名句记忆时要立足于对诗句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
既准确还不容易写错字,然后要立足于“写”,不要背下来但得不到分数。此题容易写错的字词有:砌、效、
蜉蝣、渺、粟等,考生要在理解的基础上强化书写。
四、本大题共 5 小题。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小题。
书院山的乡愁
①一座山的个性,往往由古木、名刹、奇石、秀水等有品质的事物构成,或某一物特立不群,或物与物相融共生。比如,潍坊南部有一座叫书院山的山,山上生长着两株古老而神奇的银杏树。
②书院山的得名,源于春秋时期一个叫公冶长的书生在这里筑庐定居,设坛讲学,书声震林樾。书院
山也有许多故事传说,在崇德尚美的生命场域上,如银杏树一样葳蕤生长。
③南朝皇侃的《论语义疏》记载“公冶长解禽语,闻南山有死人,往。一老媪亦往,死者为其子也。
遂报官。吏以公冶长为凶,系狱。后公冶长又闻鸟语,知有粮车偾于涂路。告于官,遂得释。”公冶长,
一个奉老母于堂、听觉与鸟类世界浑然无间的读书人,把从鸟群那里听来的消息告诉了四处寻子日夜悲啼
的老婆婆,结果公冶长反被视为嫌犯,他用鸟传来的信息证明了自己的清白。从此公冶长识鸟语的本领和
他的德行美名远扬。
④对于公冶长的那次遭遇,孔子说:“可妻也。虽在缧绁之中,非其罪也。”孔子以其女妻之。书院
山的生长,是从一雄一雌两株银杏树的落户开始的。相传,树苗是孔子看望爱女时带来的,并与公冶长夫
妇一同栽植在书院前。自此,一个人的书院和另一个人的美好祈愿在山中扎根发芽,扎根的是耕读传家、
崇德尚美的儒家文化,发芽的是琴瑟和鸣的人间幸福。两株树最初呈现的是勃勃生机,当它们生长千年、
耸入云霄,就具有了灵性,延伸到精神的领域。两千多年以后,这两株银杏树被称作“同心树”和“幸福
树”。
⑤东雄西雌,两树相距 7 米多。在株高 30 米的高空,两株银杏的枝杈彼此靠拢,像是长在了一起,长
成一个东西 28 米、南北 25 米的硕大树冠。尤让人眼窝发热的是,雄树基部有 3 株子树身姿挺拔,这太像
相亲相爱的一家人了。
⑥说到生活细节,那就更有趣了。雄树开花早,落叶也早,像个手脚麻利的勤快人。雄树先花后叶,
先是短枝的顶芽基部爆出许多草绿色的花芽。顶芽处当然是叶的领地,叶芽刚冒出嫩尖尖,雄花就齐刷刷
地开放了。雌树花叶同放,花期比雄花晚三五天,叶腋内单生,花形宛如瘦瘦的火柴梗,不细看,以为是
叶柄。银杏叶,在长枝上螺旋状散生,如跳扇子舞;在短枝上簇生,如群蝶翩翩。
⑦银杏的叶又和百草的叶不一样。霜降杀百草。霜降以后,登临书院山看看就知道了。登山的石阶犹
如一架天梯,直抵山顶。如羁鸟归巢,这样的登临似乎更有仪式感。
⑧暮春盛夏,两株古树葱茏苍翠,与众多植物相融。秋天,太阳像一把大火,把禾苗烧成火红的高粱、
金黄的玉米。这就叫金秋。庄稼既获,如薄雾似轻尘的银霜出场了,银杏叶却奇迹般地由绿转黄,满树黄
叶竟如春天初绽的鹅黄。书院山绚烂起来,仿佛被聚光灯一打,书院山成了大地的中心。树上的黄叶像许
许多多的鸣鸟挤在一起,热烈、繁华。也有许多叶子轻轻袅袅地飘落,落在树下,犹如金色的浪花,跳跃。
看银杏换衣服,犹如目睹准备盛装出行的女子,细心地画了眉毛眼影,缓慢地描了嘴唇两颊,一笔一画秋
黄冬凛。
⑨银杏叶是一个个金黄的没有污染的色块,如同夏天的麦浪。此地的乡民对金黄的植物有一种天然的
亲近。或研叶为末,和面做饼;或捣敷外搽,人们以药用的方式表达着对银杏的珍爱,与自然草木的心心相印。陈文伟《公冶长书院记》:“裂石出泉,树稳风不鸣,泉安流不响。”如今的书院山依旧保留着古
代的美。到处鸟语花香,到处是识鸟语的人群。布谷布谷,收麦种谷。识鸟语的现代版是遵从自然的秩序,
以此安排农事,规范生活,达成人与自然的水乳交融。也有青年男女将红丝带系在银杏枝条上,以树为媒,
天地作证。也有研学的学生身着汉服,在两株古树旁正衣冠,行拜师礼,鞠躬礼毕,净手,然后齐声诵读
《弟子规》,追随着两千年前的琅琅书声。
⑩书院山,是一个文化的场域。此地的乡愁地标是两株古树。或守望故土,或终老还乡,古树高扬的
树冠是我们遮风避雨的屋顶。此地乡民种地如绣花,教子如磨玉,耕读之乐犹如山中欢快的鸟鸣,响在天
地之间。
(取材于刘学刚同名散文有删改)
16. 下列对加点词语在文中意思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某一物特立不群 形容物或人特立独行,不同凡俗。
B. 如银杏树一样葳蕤生长 比喻此地崇德尚美的传说之盛。
C. 发芽的是琴瑟和鸣的人间幸福 比喻知音、知己的志同道合。
D. 许多叶子轻轻袅袅地飘落 形容叶子摇曳、飘动的样子。
17. 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④段孔子认为公冶长“可妻也”,是因为他既有“奉老母于堂” 美德还有“识鸟语”这样的一技
之长。
B. 文中既引用公冶长的传说增添了文章的传奇色彩,又赋予“银杏树”以象征意义,使文章立意高远,含
蓄深刻。
C.文章第⑦段中“这样的登临似乎更有仪式感”,是指攀登的艰苦更能体现人们对温暖的家园、心灵的憩所
的渴盼。
D. 文章第⑨段中“与自然草木的心心相印”,体现了书院山百姓践行着我国古代“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
18. 文章题目“书院山的乡愁”意蕴丰富而情深。综观全文,请解说其丰富的寓意。
19.作者说“书院山,是一个文化的场域。”生活中像“书院山”这样的地方有很多,请任举一例,说说其
蕴含的人文精神,并结合社会生活简析这种精神的现实意义。
【答案】16. C 17. A
18. ①点明此文的写作对象:文章营造了书院一种钟灵毓秀的优美环境氛围并具有丰富的意蕴,与“书院山
的乡愁”相吻,文章绝大部分笔墨都扣住书院山书院千年的文化积淀极其深厚的文化底蕴②书院山的得名,
引用公冶长的传说增添了文章的传奇色彩,又赋予“银杏树”以象征意义,使文章立意高远,含蓄深刻。
③“乡愁”既写出了一所书院,一缕乡愁,一种文化。有看出作者对书院寄寓的希望④题目彰显了全文的
主旨:“书院山,是一个文化的场域。此地的乡愁地标是两株古树。或守望故土,或终老还乡,古树高扬
的的树冠是我们遮风避雨的屋顶”。此文题直接揭示或形象暗示了文章的主旨,书院既体现人们对温暖的家园、
心灵的憩所的渴盼。更体现了书院山百姓践行着我国古代“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含蓄地传达着作者的
思想感情。⑤此标题既形象又别致,极富诗情画意,凸显书院的文化底蕴和其依然具有的传承作用,激发
读者的阅读兴趣;贯穿全文始终,虚实结合,凸显文本主题。
19. 答案示例 1:圆明园,本为清代皇家园林,是供皇家休闲度假的地方,偶也供皇帝理政之用。现在是爱
国主义教育基地。圆明园在当时是世界上最大的皇家艺术馆,收藏奇珍异宝无数,集中外建筑精粹于一身,
也是一座奇花异木之园,可以说是古代中外文化的精华,在当时,被誉为“万园之王”,圆明园曾经是中华
民族的骄傲。但在英法联军的劫掠之后,被一把大火毁于一旦,现在的圆明园废墟,无时无刻不在告诫国
人,国家羸弱就会被欺凌,时刻警醒国人勿忘国耻。
答案示例 2:岳麓书院为我国著名的“四大书院”之一,创建于北宋时期,朱熹曾在这里讲过课。他旁边有
个不起眼的小亭子~~自卑亭。自卑亭名源于《中庸》“君子之道,譬如远行,必自迩;譬如登高,必自
卑。”意思是说道德休养,如同长途跋涉,需从近处开始,又如攀登高峰,须从地处开始。就是告诫人们,
人生苦短,我们每个人都要从谦逊出发,勇敢奔向自信,最终必然超越平庸。,孕育了王夫子、左宗棠、曾
国藩等一大批国之栋梁,沧桑千年,弦歌不绝。借古思今,岳麓书院的教育思想在现代社会仍然熠熠生辉,
如开展学术交流活动,创造自由开放的学术环境,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等。
【解析】
【16 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词语含义,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理解词语含义,指的是既要说出词语的表层意思,又
要说出深层内容。但是作者所附加的情感与应用的写作方法所表现出的深层含义决不可忽视,这也是得分
点。对文章中具体词语含义的理解必须把词语放在文章具体语境中来辨析,通过对具体词语前后句含义的
分析,来弄清所问词语的含义。要坚持“字不离词,词不离句”的原则,着眼于全文,在具体的大小语言
环境去深入理解。如象征意义、比喻意义、双关意义等。题干要求“下列对加点词语在文中意思的理解,
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项,“特立不群”,形容物或人特立独行,不同凡俗。此处形容“某一物”的不同凡俗,解释正确。
B 项,“葳蕤”,本意指草木茂盛,枝叶下垂的样子;此处比如书院山崇德尚美的传说之盛。理解正确。
C 项,“琴瑟和鸣”,比喻夫妇情笃和好,此处根据原文文句“发芽的是琴瑟和鸣的人间幸福。……这两株
银杏树被称作‘同心树’和‘幸福树’”可知,此词语的含义依旧是比喻比喻夫妇情笃和好,而不是“比
喻知音、知己的志同道合”,故此项理解有误。
D 项,“袅袅”,形容细长柔软的东西随风摆动,此处用于形容叶子摇曳、飘动的样子,理解正确。
故选 C。
【17 题详解】本题考查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相关内
容的理解和赏析能力。理解和赏析文章内容,要先通读全文,了解和把握全文的内容和主旨,在此基础上,
联系上下文,结合文本内容对选项内容进行甄别。题干要求“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
的一项是”。
A 项,“是因为他既有‘奉老母于堂’的美德还有‘识鸟语’这样的一技之长”理解有误。依据原文,“可
妻也。虽在缧绁之中,非其罪也”的意思是“可以把女儿嫁给你。虽然被关押在牢狱之中,不是你的罪
过”,从中可以看出公冶长实际上没有真正犯罪,他的行为各方面都没有不检点的地方,可是被冤枉了。所
以这个罪非其罪,不是真正的罪,孔子不仅不计较,他把女儿嫁给他,当然是肯定公冶长是一个贤人,具
备仁德,孔子把女儿嫁给他,也体现了孔子“亲亲而后仁民,仁民而后爱物”的思想,并不是因为“还有‘识
鸟语’这样的一技之长”。故此项曲解原文文意。
故选 A。
【18 题详解】
本题考查标题作用,也就是解题即理解含义的能力。标题的作用可从下面几个方面考虑:(1)内容:概括
主要内容。很多文题是对文章所叙之事的概括,抓住了这样的文题也就抓住了文章的中心事件。(2)主旨:
与主旨(中心)的关系(点明中心、揭示主旨)。文题直接揭示或形象暗示了文章的主旨,有的文题含蓄地
传达着作者的思想感情。(3)人物:与人物的关系(表明作品主要人物,表现人物性格、表明作者的情感
与态度、作者情感的触发点)、表明写作对象。有的以人或物作为文题的文章,其题目里指出的人或物就是
文章的写作对象。(4)标题本身就是行文线索的。(5)兴趣:悬念吸引读者阅读兴趣。生动形象、新颖含
蓄、意味深长、耐人寻味、引起阅读兴趣。
具体分析,题干要求“文章题目‘书院山的乡愁’意蕴丰富而情深。综观全文,请解说其丰富的寓意”,“书
院山”点出此文的行文对象,和第一段的“潍坊南部有一座叫书院山的山,山上生长着两株古老而神奇的
银杏树”,而“书院山的乡愁”则化具体为抽象,和“一座山的个性,往往由古木、名刹、奇石、秀水等有
品质的事物构成,或某一物特立不群,或物与物相融共生”相呼应。接着,作者集中笔墨写书院山的得名,
引出公冶长与书院的千丝万缕的联系,此传说不仅增添了文章的传奇色彩,又赋予“银杏树”以象征意义,
使文章立意高远,含蓄深刻。文章结尾“书院山,是一个文化的场域。此地的乡愁地标是两株古树。或守
望故土,或终老还乡,古树高扬的树冠是我们遮风避雨的屋顶。此地乡民种地如绣花,教子如磨玉,耕读
之乐犹如山中欢快的鸟鸣,响在天地之间”,至此,卒彰显志。
【19 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个性化阅读文本、提出自己见解的基本能力。这是一道开放性的探究题,解答此题,要首先
明确自己的看法,然后根据自己的观点,结合着文本的具体内容,联系现实生活,阐述自己的理解与看法,
只要能言之有理即可。探究的题目,探究的题目一般有两个方向,一是向内挖掘,一是向外延伸,向内挖掘的题目主要是针对文章的内容提出自己的看法,实际是对文章的内容的提炼的过程,答题方式是观点+原
文例证。
向外延伸主要是针对文本提出自己的看法或对自己的启示,答题时首先明确自己的观点,然后结合文章和
生活中的事例进行论证,论证要围绕自己的观点进行,做到中心突出、简单明了。此题属于向内挖掘类,
答题注意观点+原文例证的方式。
具体分析,题干要求“作者说‘书院山,是一个文化的场域’生活中像‘书院山’这样的地方有很多,请
任举一例,说说其蕴含的人文精神,并结合社会生活简析这种精神的现实意义”,审题得知,此题有三问:
其一,“书院山,是一个文化的场域”的内涵是什么,意即对文化的传承意义;其二,考生要列举一个例
子,证明其蕴含的人文精神,其三,结合现实,阐释其现实意义,言之成理即可。
20.《红楼梦》第五回,贾宝玉随贾母等赴宁国府赏梅,午间去房间休息,看见房内挂着一副对联“世事洞
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你认为贾宝玉喜欢这幅对联吗?请结合《红楼梦》中的相关情节阐述你的理
由。
【答案】不喜欢,把世间的事弄懂了处处都有学问,把人情世故摸透了处处都是文章。结合《红楼梦》相
关情节表述分析,贾宝玉是封建社会的叛逆者,他厌恶仕途经济,厌恶官场上的蝇营狗苟,他对封建社会
的“世事洞明”和“人情练达”不可能认同。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阅读名著的能力。同时也考查考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这类题目的解答需要学生在熟
悉并掌握相关名著内容及情节的前提下,根据题目要求作答。学生平时学习中应该多读名家名著,一方面
扩展知识面,提高文学修养;另一方面也有利于解答题目。题干要求“你认为贾宝玉喜欢这幅对联吗?请
结合《红楼梦》中的相关情节阐述你的理由”,从题干的要求看,此题有探究的意味,考生首先呈现自己的
观点,再一,“请结合《红楼梦》中的相关情节阐述你的理由”这一要求,考生的观点应该是“不喜欢”,
然后结合《红楼梦》中贾宝玉的性格特点阐释为何贾宝玉不喜欢这幅对联,言之成理即可。
具体分析,“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的本意是“明白世事,掌握其规律,这些都是学问;恰
当地处理事情,懂得道理,总结出来的经验就是文章”,但在《红楼梦》中,所谓“世事洞明”、“人情练
达”特指贾宝玉所及其讨厌的人情往来、科举仕途,也就是封建制度希望人们遵守施行而一般人也真的就
这样遵守施行的那一套规则以及伦理文化,而贾宝玉对封建士子的最高理想功名利禄、封妻荫子,十分厌
恶,全然否定。他只企求过随心所欲、听其自然。根据贾宝玉的性格特点,他是不可能喜欢“世事洞明皆
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这样的对联的。在封建时代,贾宝玉的态度具有进步意义。
【点睛】要完整地阅读名著,了解名著主要内容,把握名著脉络,熟悉重要故事情节;能根据相关故事情
节,分析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理解其形象;能分析环境描写对刻画人物,突出主题的作用;同时还要积
累相关的文学常识。五、本大题共 3 小题。
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两个小题。
自然是无限的,人类的文明创造也同样是无限的,在包罗万象的中国植物天地中,《改变世界的中国植
物》摄制组试图探寻中国植物背后的文化底蕴,他们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和丰富经验,终于完成了这一部
具有重要地位与价值的纪录片的拍摄工作。作为一部大规模系统性拍摄中国植物的大型纪录片,它的拍摄
采用了最先进的影像设备和技术,通过航拍、延时、微距、高速等常规和非常规拍摄手段,以极致生动的
镜头呈现出植物的生命力。( 21 )。
在两年多时间里,近 200 人参与创作,素材总时长达 1200 小时。通过磨难与艰辛,摄制组终于收集到
了如诗如画般的众多景象,每一帧上都是中国植物的真实写照。
21.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参与者不仅可以在几分钟之内目睹植物长达几个月的生长历程,而且能够借助影像更细致地了解植物的
各个组成部分
B. 参与者不仅能够更细致地了解植物的各个组成部分,而且可以借助影像在几分钟之内目睹植物长达几个
月的生产历程
C. 借助影像,参与者不仅可以在几分钟之内目睹植物长达几个月的生长历程,而且能够更细致地了解植物
的各个组成部分
D. 借助影像,参与者既可以了解植物各个更细致的组成部分,又能够在几分钟之内目睹植物长达几个月的
生长历程
22.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历经磨难与艰辛,摄制组终于收集到了如诗如画般的众多景象,每一帧都是中国植物的真实写照。
B. 历经磨难与艰辛,摄制组终于收集到了众多如诗如画般 景象,每一帧都是中国植物的真实写照。
C. 通过磨难与艰辛,摄制组终于收集到了众多如诗如画般的景象,每一帧都是属于中国植物的真实写照。
D. 历经磨难与艰辛,摄制组终于收集到了众多如诗如画般的景象,每一帧都是属于中国植物的真实写照。
【答案】21. C 22. B
【解析】
【21 题详解】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的能力。此类型题首先要通读语段,了解句意,然后注意句与句的排
列组合,注意上下句的衔接、呼应,做到话题统一,句序合理,衔接和呼应自然。要加强对语境的分析与
体会。有些题应注意排序句的逻辑顺序和句中关联词语的运用。题干要求“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
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的具体分析,题干要求填入括号内的文句在第一段的段尾,故所填文句应具有总结文段和照应开头的特点,
所要填的文句前面的主要内容是“纪录片《改变世界的中国植物》拍摄采用了最先进的影像设备和技术,
通过航拍、延时、微距、高速等常规和非常规拍摄手段,以极致生动的镜头呈现出植物的生命力”,依据语
意衔接连贯的原则,所填文句既是对上文的总结,又要是概括文段内容的句子,“借助影像”是为了更好
地衔接上文,故可排除 AB 项,在 C 和 D 中选择,根据逻辑关系,参与者应先目睹植物的生长历程,继而
能够更细致地了解植物的各个组成部分。故排除 D。
故选 C。
【22 题详解】
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语段中的病句可通过以下方法筛选正确答案:一读,通读语段,是查找
病句的前提;二找,认真分析,查找病因,看有没有语序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搭配不当、结构混乱、
表意不明和不合逻辑;三改,针对病因,对症下药,进行删、补、换、移,修改病句;四查,对修改后的
句子进行校对阅读,看是否通顺、句意准确。划线句子的语病有两处,一处是搭配不当,一处是语序不当。
A 项,语序不当,“摄制组终于收集到了如诗如画般的众多景象”语序不当,根据多项定语的一般语序,
表指称数量的短语应放在“的”字短语的前面,故正确的语序应是“摄制组终于收集到了众多如诗如画般
的景象”。
C 项,搭配不当,“通过磨难与艰辛”搭配不当,应改为“历经磨难与艰辛”,此外,“每一帧都是属于中
国植物的真实写照”句式杂糅,应删掉“属于”。
D 项,句式杂糅,“每一帧都是属于中国植物的真实写照”句式杂糅,应删掉“属于”。
故选 B。
【点睛】1、多项定语的一般语序是:①领属性定语,时间、处所定语;②表指称数量的短语;③动词或动词
性短语;④形容词或形容词性短语;⑤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另外应当注意,带“的”的定语应放在不带“的”
的定语之前。如:花园里(领属性的)那(指示代词)几朵(数量词)盛开的(动词)美丽的(形容词)
红色(形容词)玫瑰花(名词)被人摘走了。
如果违反多项定语语序的一般规律,就会造成定语语序不当的错误。
病例 1:1956 年,北京故宫博物院展出了 2900 前新出土的文物。(句中表领属性的定语“新出土”应放在表
时间短语“2900 年前”的前面)
病例 2:大厅里陈列着各式各样的、不同时期的任长霞同志生前用的衣物、书籍与批阅过的文件,赌物思人,
悲从中来,大家早已热泪盈眶。(“衣物、书籍与批阅过的文件”之前的多重定语语序失当,领属性定语“任
长霞同志生前用的”,应放在最前面,接着是时间定语“不同时期的”,最后是“各式各样的”,否则“各式
各样”、“不同时期”有修饰“任长霞”之嫌,容易造成歧义。
2、多项状语语序不当多项状语 一般语序是:①表目的、原因或条件的介宾短语;②表时间、处所的词或短语;③表范围程度
的短语;④表情感的词或短语,另外,表对象的介宾短语一般紧挨在中心语前。
即:为了什么(目的)→何时(表时间的名词)→何地(表处所的介宾短语)→范围(表范围程度的副词)
→怎样(表情态的形容词)→同谁(表对象的介宾短语)。
如:许多教师今天早上(时间)在会议室里(表处所)都(表范围)热情地(表情态)同他(表对象)交
谈。
如果违反多项状语语序的一般规律,就会造成状语语序不当的错误.
病例 3:居里夫人艰辛地在简陋的工作室里经过漫长的研究,后来在那里发现了镭。(2005 年全国卷Ⅲ)(表
处所的状语“在简陋的工作室里”和表时间的形容词“漫长”,应放在表情态的状语“艰辛”前面,改为“居
里夫人在简陋的工作室里经过漫长的艰辛研究”)
微写作
从下面三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150 字左右。
23.4 月 27 日是本届高三学生返校复课的第一天,请选择这一天中的一个场景,作简要刻画。
要求:有细节描写。
【答案】高三学生返校的那一天,校门外很早就排起了一条长龙,学生们都戴着口罩,自觉地排队等待检
测。校门口有专门的入校检测区,额温枪、消毒设备等一应俱全,校医、值班老师、保安等人员也都各司
其职,对每一名入校学生进行体温检测、鞋底消毒、信息登记等。最前面的那名学生似乎有点紧张,他轻
轻抬起右手,擦了擦额头的汗珠。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表达能力,是一道微作文写作题目。微作文指的是文字较少,但逻辑清晰、
结构完整、表达准确的作文。微作文和普通作文写法基本一样,但贵在“精炼”,对用词造句要求更高,一
般分为说明类、描写类、赏析评价类。作答时,注意审清题目要求,还要注意字数的限制。
通过阅读题干,考生可以捕捉到三点信息:第一点是时间,时间是本届高三学生返校复课的第一天;第二
点是要求写出场景,选择复课第一天中的一个场景简要刻画;第三点是要求运用细节描写的手法。另外,
考生还要明白两个概念,场景描写和细节描写。场面描写,就是对一个特定的时间与地点内许多人物活动
的总体情况的描写;它往往是叙述、描写、抒情等表述方法的综合运用,是自然景色、社会环境、人物活
动等描写对象的集中表现。细节描写是指抓住生活中的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生动细致的描绘,
它具体渗透在对人物、景物或场面描写之中。明确这些信息和概念之后,结合疫情期间人们应该注意的问
题,考生可以选择入校检测区、宿舍、教室、校园等典型场景去描写;在细节方面,可以刻画工作人员对
待工作的一丝不苟,也可以刻画学生进校时候的紧张与严肃,或把握学生来到教室后自觉保持距离的谨慎
与认真等细小环节。
的24.“硬核”是网络流行词,有“很厉害”、“与众不同”、“让人震惊”等意思。请在《老人与海》《边城》
《呐喊》《红岩》《平凡的世界》中选择一位“硬核”人物,谈谈你的看法。
要求:写出人物姓名,结合相关情节说明。
【答案】《老人与海》中的老渔人桑提亚哥是海明威塑造的最后一位硬汉英雄,在他身上充分体现了“硬核”
的精神内涵。桑提亚哥具有一般硬汉所共有的勇敢、倔强、不屈不挠的精神特质。他在接连 84 天没有捕到
一条鱼的困境中,毫不气馁,再度出海。在远海上为制服马林鱼,周旋了三天三夜;归途中又与蚕食自己
劳动果实的凶猛鲨鱼展开殊死搏斗,鱼叉丢了用刀,刀子折了用船桨,桨把断了再用舵……桑地亚哥的形
象启示我们:人可以失败,但不可以被击败,外在的人可以失败,但内在的意志信念不可以被击败,外在
的肉体可以接受折磨,但内在的精神人格却是神圣不可侵犯的。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名著阅读中的人物形象分析和积累的综合能力。该题意在指导学生去阅读文学名著,考
生平时一定要熟读名著,识记其中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对于大纲要求的篇目,有时间时就要反复读,
只有熟到一定的程度,类似题目才能应对自如。积累的方式主要是摘抄和理解分析。本题中“硬核”是指
人物形象特点;“硬核”网络流行词,原指一种力量感强、节奏激烈的说唱音乐风格。近年来,其含义进
一步引申,有“很厉害”、“与众不同”、“让人震惊”“很彪悍”“很刚硬”的含义。本题所给的选择范
围非常大,从所给的五部名著中选择具有“硬核”特征的人物来表达自己的看法,考生可以选择自己最为
熟悉的人物作为答题对象,答题时注意必须结合文中情节来答题。如《老人与海》中的主人公桑提亚哥,
在分析其形象的时候,结合老人制服马林鱼以及勇斗凶猛鲨鱼的具体情节加以概括,就可以充分体现他的
“硬核”形象。最后注意语言表达的连贯和语意的完整。
【点睛】名著阅读的考点:客观题主要考察学生对名著基本内容的掌握程度,一般不会涉及细节,但名著
的作者、创作背景、主要人物、人物冲突、人物性格等还是要有所了解。主观题主要考察学生以名著中的
相关特征、人物为支点,在比较的前提下完成小作文。
25.请以“致敬十八岁”为题,写一首诗或一段抒情文字。
【答案】致敬十八岁
十八岁,
橡皮筋一样的年华,
向外生长,
纵情延长。
十八岁,
花冠一样的岁月,
绽放自如,流芳溢香。
十八岁,
青春的鸟儿,
放飞树梢云天上,
快乐歌唱。
十八岁,
人生的春季,
张开蓬勃的帆,
驰向热烈的方向。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综合写作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细致把握题目的基本意图,明确
题目要求,注重平时积累,紧紧围绕题干要求进行写作。这道题目具有诗意,要求学生以“致敬十八岁”
为题,写一首诗或一段抒情文字。十八岁,意味着一场庄重的成人礼,是一场人生的蜕变,是一段充满着
无限激情和憧憬的年龄,亦是对爱情充满期待和热忱的年纪。在具体写作的时候,要注意“致敬”的含义,
可以赞美十八岁的青春洋溢、单纯美好,也可以歌颂十八岁的勇敢逐梦等。语言表达时应生动些,要注意
结合一定的修辞手法来增加文采,力求语言生动形象,内容具体完整,同时还需要注意字数的精简。
【点睛】微写作的考查要求常常与表达方式、修辞、句式、人称、角度等语言表达联系起来。从本质上说,
微写作是语言综合运用题。微写作的形式多样化,可以改写、扩写、缩写、仿写以及种种片段性写作。
作文
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不少于 700 字。
26.按要求作文
文学家罗曼•罗兰说过,“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看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对此你有怎
样的理解?请写一篇议论文谈谈你的看法。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答案】范文:
真正的勇者
有些人在看清生活的真相过后,感觉万念俱灰,生机俱无,自暴自弃。而有些人面对无数次的失败与
痛苦的折磨后,却依然热爱着生活。这就是生活真正的勇者,哪怕只有百分之一的成功可能,他也要付出
百分之百的努力去争取。
真正的勇者懂得,并不是所有的努力都有回报,但是你不努力就一定没有回报。
一个真正的勇者,不仅仅是体力之勇,更是精神与意志的勇者。他们不论是对待学习、工作、或者创业,都是认真付出,努力进取。他们不会因为短时间之内没有看到满意的结果就发牢骚或者抱怨。他们并
不奢望每一次付出都会结出累累硕果,而是在不断努力的耕耘中,最终收获与回报。
真正的勇者懂得,并不是所有的事情都可以得到公平的回复,但是你不争取,就放弃了争取公平的权
利。
一个真正的勇者明白有些事情必须自己争取,世上没有绝对的公平,只有相对的公平。面对自己的利
益,需要自己去争取,而不是期待着别人来给你一个公平。只有心态阳光而积极,不放弃应有的权利与利
益,那么才可能获得更多的公平待遇。
真正的勇者懂得,并不是所有的花朵都在春天开放,有些花朵迟迟未见花期,即使在盛夏依未绽放花
蕾。
春天虽然是百花盛开的季节,然而却未必是每朵鲜花都有盛开的一席之地。那花期迟迟不开的秋菊,
在秋天里同样有它骄傲的芳姿;那寒冬的腊梅,在冰天雪地里,迎着料峭寒风绽放着清香;更有那小草,
也许一生也未逢花期,但它依然活得生机勃勃。
生活之事,当你经历的多了,才知道十有八九皆不如意;生活之路,当你行走的多了,才知十条大道
九条是坎坷;生活之人,当你阅历的多了,才知十人有一人懂你心已不错。但这些,都不能阻碍你对生活
的热爱。哪怕春天只有一朵鲜花开放,也要让它高高地绽放在枝头;哪怕十条路只有一条路走得通,那就
坚持走下去,走到最后一定是阳关大道;世上之人万万千千,有一个人能够懂你的心,就已足够,何必牵
强所有的人心?
是啊,“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看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有些人在看清生活的不容
易,艰难之后,却仍然保持着乐观向上的心态,为梦而逐。他们始终坚信生活是美好的,始终相信那些坎
坷与磨难是正常的过程。这才是真正的勇者,这才是面对生活最好的态度。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文的能力。
审题:这是一则材料作文。具体而言,这属于名言警句类材料作文,审题时,一般要注意从以下方面入手:
捕捉关键语句,抓住关键语就可以把握材料主旨,准确理解材料及命题意图。要学会分析关键词的含义及
关键词之间的关系;注意由表及里,抓名言警句的关键词句,结合社会时代背景解读名言警句,由表及里
把握名言警句中所蕴含的哲理,及其隐含义,挖掘出喻意;善于由此及彼,在名言警句隐含义的范围内,
由此及彼,结合社会现实多角度立意。当然,一篇作文中一般只有一种立意,要学会把握最切题的最有时
代感的立意,突出文章的时代性。本题要求考生针对罗曼罗兰的名言发表看法。立意的根本在于理解这句
话的含义。“世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在认清生活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首先应该确定这句话中的
关键词语,“英雄主义”、“看清真相”以及“热爱生活”,然后去重点理解这些词的内涵。这里的“真相”
更侧重于生活的不如意、困难、挫折、不公、甚至黑暗等;“热爱生活”则是指向往美好、乐观生活、坚持理想等;“世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则是在肯定这种“热爱生活”的做法。确定立意后还要注意本文的
文体要求,即写一篇议论文。
参考立意:
(1)坚持理想;
(2)相信明天;
(3)真正的英雄能直面生活的苦难;
(4)不管遇到什么困难,都要积极乐观地面对生活。
素材:
(1)或许,在现实面前,很多人慢慢变得焦虑和失落。“没有诗和远方,只有没钱和去不了的地方”,这
样的论调很多。然而真相却是:越黑暗的地方越需要光,有人选择坐在黑暗里,有人选择努力成为光明。
(2)真正的英雄是在时代中穿行缠斗,却始终不会放弃热爱、放弃理想,人生漫漫,放弃不叫勇气,坚持
才需要勇气。
(3)我们都是时间的过客,一边受伤,一边成长,一边流泪,一边坚强,一边幸福,一边忧伤。生活不会
一直有快乐,也不会一直有阳光,会有阴霾,也有灰暗,这便是生活。
(4)那些成功的人,总有一个自己坚定不移地相信并为之奋斗的目标,在这个终极目标的指引下不断积蓄
着能量,才能够不被困难和挫折吓到,在这个艰苦跋涉的旅途中从一而终地坚持下去本就是一种成功。
(5)史铁生曾自嘲他的职业是生病,业余才是写作。他的笑谈,在旁人看来却异常心酸。但他不以为然,
内心宁静,早已彻底看透了生死,生病只不过是他生命中的另一种体验罢了,况且“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
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结构层次:文章题目“真正的勇士”设置悬念,引人入胜,同时又贯穿全篇。开篇以对比的手法,指出:
这就是生活真正的勇者,哪怕只有百分之一的成功可能,他也要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去争取。紧扣名言含
意。接下来采用并列结构从三个方面对“真正的勇士”进行进一步的阐释。之后采用排比手法,指出“生
活的真相”,同时强调该有的“热爱”。最后再次重申名言,突出主题。
【点睛】高考作文技巧点拨:把握五个层面,即把握时代、社会、生活、人文、哲理五个层面。高考作文
命题,始终体现着时代性、社会性、生活性、人文性和哲理性。虽然命题本身不一定体现高考当年 热点,
但作文肯定要体现出生活年代的特征,所以高考作文即使不考热点问题,仍然要考查学生对生活中常发生
的一些事件的看法,考查学生对社会上一些现象的看法,这些都是和学生的所学、所思、所想分不开的。
高考既然提倡学生说真话、抒真情,那就离不开学生的实际,同时也离不开时代生活和时代精神。另外,
人文关怀和哲理思辨是文章走向深刻的标志,也是高分佳作的亮点所在,考生在备考时应予以高度重视。
27.按要求作文
1998 年,抗洪救险,我们众志成城,齐退浩洋;
的2003 年,抗击非典,我们众志成城,同抗疫潮;
2008 年,汶川地震,我们众志成城,并赴国难;
2020 年,冠状肺炎,我们众志成城,共克时艰。
“众志成城”,简单的一个词,却包含着多么丰富的内涵,蕴藏着多少磅礴的力量。
请你根据上面的材料,以“众志成城”为题写一篇记叙文。要求: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答案】范文:
众志成城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一年一度的新春佳节又悄无声息地迈向了我们,然而今年的春
节却是一个特别的、与众不同的春节。
为什么说今年是一个特别的春节呢?因为正当众人欢欣鼓舞准备阖家团圆之时,一种传染性极高的新
型冠状病毒从武汉开始向全国蔓延。它就像一个恶魔,疯狂打乱人们的生活节奏,餐厅、商场、旅游景点、
娱乐场所等人员密集处开始变成禁地,一条条武汉封城、高速封口、体温检测的消息让人们无时无刻不被
恐惧充斥着,所有人被迫待在家里进行隔离。街上顿时人烟稀少,丝毫没有往日热闹非凡的景象,连红灯
笼都被人遗忘了,只能偶尔看到带着口罩买菜的人,谁能想到盼望已久的春节竟会被病毒袭击得如此体无
完肤。
每天我打开电视,一定是在播放疫情的新闻。那一个个令人心惊肉跳的数字每天都在不断更新,好像
永远没有尽头。然而中国人没有坐以待毙,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从“非典”到汶川大地震,我们经历了
太多,知道唯有十四亿人汇成一颗中国心的团结才是克服病毒最好的试剂。志愿者们纷纷行动起来,有的
买口罩寄往当地,有的捐粮食蔬菜,还有的捐款,这一条爱心链传递到了祖国的每个角落。这是一幅多么
温暖的画面啊,我真为自己身为一名中国人而感到骄傲!
可疫情的发展快到我们无法预料,全国各地的口罩瞬间一售而空,医护人员的护目镜、防护服供不应
求。在这关键时刻,生产口罩和防护服的厂家决定连夜召集员工赶回工厂 24 小时加班加点地赶工,只为争
分夺秒和时间赛跑,以最快的速度生产出口罩和防护服,为医务人员争取挽救生命的时间。境外导游纷纷
从世界各地背回防护口罩,各国也纷纷为中国加油,无条件提供口罩和防护服,让我感受到了世间的大爱。
山川异域,风月同天,世界本就是一家人啊!
最让我感动的是那些奋战在一线的医护人员。他们说国家有难他们不去谁去,救死扶伤本就是医者的
使命。虽然不舍家人孩子,明知此去会有感染甚至死亡的风险,他们仍毅然决然奔赴前线,放下个人安危
救助病人。看着被防护口罩勒得满是印子的面庞,看着睫毛上凝成汗珠的画面,我从心底里佩服和敬重他
们,他们是最美的逆行者。还有那些为建立武汉火神山医院的施工人员,从接到任务的一无所有到几天后
的伟大工程,他们没日没夜地赶工,要知道那 1000 张病床后面就是 1000 个家啊。正是因为这些可爱可敬
的人们牺牲了陪伴家人的团圆时刻为这次疫情做出的巨大贡献,才有了如此震撼的场面,这就是中国速度。虽然今年春节不能出门玩耍,但隔离病毒不隔离爱。从疫情开始到现在,有多少素未谋面的人奉献着
自己的爱心,有多少年迈的专家院士奔赴在第一线。我相信,只要黑夜过后就会有白昼,海啸退却后就会
恢复平静,只要有你们在,只要我们众志成城,我们无所畏惧!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了写作文的能力。
审题:本题是命题作文。命题作文,一般是指出题者给出一个既定的题目,要求应试者根据这个给定题目
进行写作。本题以“材料+命题”的形式出现,通过材料或提示语,为考生在审题和选材上作出了一定的引
导,同样有较大的开放性和自由度。本题中材料以编年体形式排列发生在我国的“抗洪、非典、地震和肺
炎”这四次重大灾难,展现的共同话题是“众志成城”,具有的的共性是“齐”“同”“并”“共”,也就
是团结一致。提示语中对众志成城解读为“包含丰富的内涵,蕴藏磅礴的力量”,提示我们写作时要紧扣“众
志成城”中心话题,写出其内涵,突出其力量。对“众志成城”的内涵理解为:“志”是什么?国难当头,
团结一致,爱国之心,家国情怀,也就是从这抗洪、非典、地震、肺炎这些事件中看出中国人的一种精神。
“众”是什么?就是全国上下同心同圆,团结一致;“城”是什么?就是团结的力量“筑成新的长城”,人
心齐,泰山移。对“众志成城”的外延理解要跳出事件本身,以“众志成城”为话题,用世界视野讲中国
故事,以深沉、雄壮和豪迈姿态向世界展示中国力量、中国信心和中国精神。最后要注意本题的体裁限制,
要求写一篇记叙文。
参考立意:
(1)家国同构,民族凝聚
(2)多难兴邦,众志成城
(3)众志成城,披荆斩棘
素材:
(1)此时此刻,全国上下的抗疫攻坚战正如火如荼的进行着。而每当国难来临,我们便会提到一个词,并
用火一般的行动去践行它,这个词就是“众志成城”。这简单的一个词却包含着伟大的集体主义与英勇的斗争
精神,正是这股磅礴伟力支撑着中国披荆斩棘,绵延不绝,多难兴邦,走向复兴。众志成城需要“众”的
基础与“质”的建筑方可成城。
(2)如果说人心凝聚成一面铁壁,那么意志便是火焰,将铁壁炼成钢,铸成成城。当难以抵挡的大灾难袭
来,意识力便是最后的防御,在危急存亡之时,钢铁般的意志是奇迹背后的力量源泉。无论是抵御外敌时
的那一场场不可能打赢的胜仗,还是面对天灾时义无反顾的魂魄,都令人心神往之,当这种精神与意志得
以代代传承,并没有过不去的坎。
(3)以众为基础,以志为建筑,构建出城的体系,这便是众志成城,而属于我们的城,便是“家国同构,
民族凝聚”。家与国,各民族,能人人皆同构,意志尽凝聚便能铸就一座屹立不倒的长城。这座城,挺过无数战火,挺过暴风,洪水,地震,瘟疫,而在灾难的一次次洗礼下变得更加紧密,坚实。
(4)正所谓多难兴邦,由众的基础与志的建筑组成的城邦,不会在冲击中倒塌,只会在冲击中升华,这便
是众志成城的力量,是中国的长城更是人类的灯塔,为我们指明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彼方,众志成城,唯
有如此才可长存。
结构层次:
文章开篇先点出今年春节的与众不同,设置悬念;再交代新冠肺炎肆虐的写作背景;主体部分写出了在疫
情期间志愿者们捐款捐物,医护工作者舍生忘死、救死扶伤,国际各国纷纷援助等内容,体现了团结一致、
万众一心的精神;文章最后卒章显志,点明“要我们众志成城,我们无所畏惧”的主题。
【点睛】命题作文和话题作文虽然不是同一概念,但二者有交叉的地方。有些命题本身就是话题,这样的
命题与话题作文,二者立意完全相同。而有些命题就不能仅仅把它看作话题,因为它已经是作者的观点或
主张了,这样的命题作文,立意必须严格服从题目的指向(作文的标题也不得改变)。话题作文,尽管话题
即观点,但也可以反过来立意,评分标准中对这样的立意是认可的,只要它符合“在话题范围内”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