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潍坊市高密一中2020届高三历史3月模拟试题(Word版附解析)
加入VIP免费下载

山东省潍坊市高密一中2020届高三历史3月模拟试题(Word版附解析)

ID:444942

大小:283.69 KB

页数:13页

时间:2020-12-23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高密一中高三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本题共 15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45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 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先秦时期,外交“辞令”的发展经历了由群策群力到个人随机应变的发展过程,甚至出现了 专供辩士们学习与取用的虚拟游说文辞资料。这反映了先秦时期 A. 社会转型的大趋势 B. 百家争鸣局面出现 C. 诸侯之间征伐不断 D. 各国交往日益频繁 【答案】D 【解析】 【详解】先秦外交辞令的丰富化、多样化、灵活化与诸侯国外交事务的增多有关,故 D 正确; 材料主旨为先秦外交辞令的发展,而不是社会转型,排除 A;B 项“出现”一词表述不准确, 排除 B;诸侯外交辞令的发展体现外交的发展,并不一定是战争所致,排除 C。故选 D。 2.汉初实行上计制度,要求郡国在年终将该地区的经济收支、户口多少、土地面积的数量、耕 地增减、自然灾害以及社会治安等状况统一上报到朝廷,作为征收赋税、征发徭役、计划经 费开支和制定各种有关政策的依据。这一制度 A. 限制了土地兼并 B. 强化了君主专制 C. 加强了国家治理 D. 解决了王国问题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可知,上计制度是中央了解地方政情、治理国家的重要途径,所以该制度 强化了国家对地方的治理,故选 C 项。土地兼并现象的出现是和土地私有制有关,只要制度 不改则无法限制土地兼并,且材料中的上计制度更多的也只表现为一种统计制度,不能起到 限制土地兼并的作用,故排除 A 项;该制度主要涉及中央和地方的关系问题,而不是君相矛 盾,故其不能体现为君主专制的强化,排除 B 项;材料所述的时间段为汉初,王国问题并未 被解决,这也才有了后来汉武帝的推恩令,故排除 D 项。 3.朱熹曾说:“天地中间,上是天,下是地,中间有许多日月星辰、山川草木、人物禽兽,此 皆形而下之器也。然这形而下之器之中,便各自有个道理,此便是形而上之道。所谓格物, 便是要就这形而下之器,穷得那形而上之道理而已。”这表明朱熹的思想 A. 具有唯物主义色彩 B. 实现了儒学的思辨化C. 体现了经世致用思想 D. 包含一定的科学因素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中朱熹认为格物就是要用“形而下之器,穷得那形而上之道理”,即观察日月星 辰、山川草木等客观存在的东西要找出理论规律,这一思路符合近代实验科学的要求,证明 朱熹思想包含了科学因素,故选 D 项。朱熹思想属于客观唯心主义思想,并不具有唯物主义 色彩,排除 A 项;思辨性指哲学上指运用逻辑推导而进行纯理论,纯概念的思考,而材料中 朱熹是强调要去接触日月星辰、山川草木等客观存在的东西,然后再找出理论规律,故无法 得出 B 项结论,排除;经世致用思想强调学问必须有益于国事,材料中朱熹的格物思想并未 体现对国事的关注,因此排除 C 项。 【点睛】本题考查朱熹的格物思想,旨在考查学生获取信息并进行有效解读的能力,解题的 关键信息是“所谓格物,便是要就这形而下之器,穷得那形而上之道理而已”。 4.晚年的严复对天演论有所反思:“万物流变、演进,自由、平等、博爱,就像庄子说的‘仁 义’只可以一宿,而不可以久处。”对严复上述言论理解准确的是 A. 批判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糟粕 B. 运用西方进化论批判传统文化 C. 进一步宣扬西方社会进化思想 D. 更加客观评价社会进化学说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只可以一宿,而不可以久处”,一改过去对进化论的全面肯定,更加客观 公正,故 D 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严复晚年对天演论的反思,而不是批判中国传统文化中的 糟粕,故 A 项错误;材料中严复更多的是对进化论持负面看法,故 B 项错误;进一步宣扬西 方社会进化思想,与材料“只可以一宿,而不可以久处”不符,故 C 项错误。 5.西方军事理论家约米尼说:“一支军队假使采取绝对守势,则无论它的形势是如何有利,实 力是如何坚强终究还是给敌人赶出阵地以外去。“下列最符合此言论的战争是 A. 中英鸦片战争 B. 第二次鸦片战争 C. 中日甲午战争 D.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答案】C 【解析】【详解】据材料“一支军队假使采取绝对守势,则无论它的形势是如何有利,实力是如何坚 强终究还是给敌人赶出阵地以外去。"并结合所学可知,甲午战争中的在黄海战役后,李鸿 章为“保船”,命令北洋舰队躲进威海卫港,不准巡海迎敌;故威海卫战役,日军占领了黄海 海面,并通过辽东战役,占领了花园口,使北洋舰队腹背受敌,北洋舰队全军覆没,C 正确; 两次鸦片战争,清政府都是主动迎敌,而不是“采取绝对守势”,A、B 错误;八国联军侵华战 争中,中国军民是奋起反抗的,与材料“采取绝对守势”不符,D 错误。 6.1919 年以前,《共产党宣言》被零星地介绍到了中国。五四运动后,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更多 地研读《宣言》,逐渐接受其思想主张。1920 年,李大钊护送陈独秀离京途中,两人在冰冷的 骡车中商定着手按照《宣言》思想,筹备建党事宜。这说明 A. 中国共产党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B. 中国革命性质发生了根本性改变 C. 新文化运动性质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D. 五四运动推动了中国共产党成立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五四运动后,先进知识分子接受马克思主义,成为马克思主义者,为 创建中国共产党创造了条件,D 项正确;A 项,此时中国共产党尚未成立,排除;B 项,五四 运动后,中国民主革命性质没有再发生改变,排除;C 项,题干并未体现新文化运动 性质, 排除。 7.下表为 1942—1944 年对北岳、太行等五个抗日根据地调查所得到的数据。据此可知,根据 地“减租减息”政策的实施( ) A. 奠定了抗战胜利的物质基础 B. 削弱了封建土地剥削 C. 推动了土地革命的顺利开展 D. 巩固了革命统一战线 【答案】B 的【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数据可知,地主和富农户数、土地减少,中农和贫农户数、土地均有所增 加,说明减租减息政策削弱了封建地主依靠土地剥削农民的现象,故 B 项正确;大生产运动 奠定了抗战胜利的物质基础,故 A 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减租减息政策而非土地革命,故 C 项错误;由时间信息可知,需要巩固的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而不是革命统一战线,故 D 项错 误。 8.1958 月 1 日,中美大使级会谈在日内瓦举行,至 1970 年,两国陆续进行了 136 次大使级会 谈,双方取得了一定的共识和成果,但在缓和与消除台湾地区紧张局势这个问题上未取得任 何进展。这表明当时 A. 美国干涉中国内政的立场有所改变 B. 意识形态是阻碍中美交往的根源 C. 中美两国存在保持接触的沟通途径 D. 中国周边国际形势总体趋向缓和 【答案】C 【解析】 【详解】由材料“1958 月 1 日,中美大使级会谈在日内瓦举行,至 1970 年,两国陆续进行了 136 次大使级会谈”可以得出,中美两国保持着接触和沟通,故C 正确;由材料“但在缓和与 消除台湾地区紧张局势这个问题上未取得任何进展”可以得出,A 不正确;材料没有涉及意识 形态阻碍的信息,故 B 不正确;中苏关系处于敌对,恶化状态,故 D 不正确。 9.1960 年 11 月初,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农村人民公社当前政策问题的紧急指示信》,规定: 人民公社实行三级所有,队(相当原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为基础,至少 7 年不变;允许社 员经营少量的自留地和家庭副业;节约劳动力,加强农业生产第一线等。该文件的发布 A. 有利于扭转当时农村的经济形势 B. 配合了工业领域大跃进运动的展开 C. 保证了农业生产的快速持续发展 D. 成为当时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开端 【答案】A 【解析】 【详解】由材料信息“1960 年 11 月”“队(相当原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为基础,至少 7 年 不变;允许社员经营少量的自留地和家庭副业;节约劳动力,加强农业生产第一线等”可知, 该文件的发布是为了纠正人民公社化运动带来的失误,这有利于扭转当时农村的经济形势,故 A 正确;大跃进运动的展开是在 1958 年,故 B 错误;农业生产的快速持续发展不符合史实, 故 C 错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故 D 错误。 10.按照自然法理念,人人都应该是自由的,但当这一理念向实践提出挑战时,罗马统治集团 最终择取的态度还是强调万民法,回避自然法。这说明 A. 自然法与万民法截然对立 B. 万民法对私权的调节尚缺乏变通 C. 自然法未能反映时代诉求 D. 万民法没有承认奴隶的平等人权 【答案】D 【解析】 【详解】由材料“罗马统治集团最终择取的态度还是强调万民法,回避自然法”可以得出, 罗马法在实践中没有做到自然法所说的人人平等,对奴隶的平等地位拒绝承认,故 D 正确;A 说法本身不正确,排除;万民法相对公民法而言更加的灵活,故 B 不正确;C 说法本身不正 确,排除。 11.1604 年,詹姆士一世指认白金汉郡议员弗朗西斯∙古德温爵士是个罪犯,并命令大法官在 法庭宣布古德温的当选无效。下院议员发出强烈抗议,并草拟了一份《道德与补偿文件》,反 对由大法官法庭裁定议会选举结果。詹姆士一世被迫作出让步,由下院决定其选举结果。对 这一事件解读正确的是 A. 反映了国王与封建贵族的斗争 B. 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君主立宪制 C. 反映了王权与议会传统的矛盾 D. 议会的权力超过了国王的权力 【答案】C 【解析】 【详解】据材料可知,詹姆士一世命令大法官在法庭宣布白金汉郡议员弗朗西斯∙古德温爵士 是个罪犯当选无效,遭到下院议员的强烈抗议被迫作出让步,由下院决定其选举结果,这体 现了王权与议会传统的矛盾,C 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封建贵族”的问题,A 与题意无关;以 法律形式确立了君主立宪制是 1689 年,B 与材料时间不符;材料体现的是王权与议会传统的 矛盾,但没有体现“议会的权力超过了国王的权力”,D 说法与题意无关。 12.英国政府曾经通过立法,规定被赶出农村无家可归的流浪汉和乞丐,都要在肩上打烙印, 被迫从事强制劳动,如果他们胆敢抛弃劳动再度行乞,就要处以死刑。该立法 A. 促进了英国社会经济的发展 B. 巩固了自然经济的地位 C. 推动了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 D. 阻碍了圈地运动的推行【答案】A 【解析】 【详解】英国政府通过立法,强制被赶出农村无家可归的人从事劳动,有利于满足资本主义 发展对自由劳动力的需求,促进了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故选 A;圈地运动使大量农民被赶出 农村,农民失去土地,自然经济无法维持,排除 B;材料反映英国政府通过立法,强制被赶出 农村无家可归的人从事劳动,并非社会保障制度,排除 C;材料是英国政府对失去土地的农民 的管理措施,没有阻碍圈地运动的推行,排除 D。 13.伏尔泰认为“上帝”类似于“钟表匠”,这位上帝只是作为字宙 第一推动力,表现在当初 对世界的创造上,在推动世界运动之后,便退出舞台赋闲体息了,这一学说 A. 偏离了理性主义轨道 B. 肯定了基督教的社会功能 C. 宣扬了达尔文进化论 D. 有利于人类生活的世俗化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认为上帝在创造世界后就“赋闲休息”,体现了伏尔泰反对天主教对世俗生活 干预,有利于人类生活的世俗化,故 D 符合题意;伏尔泰是法国启蒙运动的领袖,而启蒙运 动的核心是理性主义,故 A 不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基督教的社会功能,故 B 不符合题意; 1859 年,达尔文发表《物种起源》,宣告达尔文进化论诞生,而伏尔泰是 18 世纪的思想家, 时间不符,故 C 不符合题意。故选 D。 14.1808 年,美国纽约州政府通过法案,授权利文斯顿和富尔顿在纽约州水域拥有 30 年的汽 船经营特许权,其他州则进行报复性的措施,纷纷立法禁止其他州的船只进入本州。美国联 邦法院对此进行裁决,认为纽约州建立汽船垄断的法律与联邦法律相抵触,判决其无效。这 一裁决 A. 确立了联邦法院最高司法权 B. 阻碍了新式交通工具的推广 C. 有利于统一自由市场的建立 D. 体现了邦联制下的司法原则 【答案】C 【解析】 【详解】美国联邦法院的裁决,使各州水域开放,打破地方保护主义,为美国水上航运业提 供了一个自由空间,有利于美国统一自由市场的建立,故选 C;1787 年宪法确立了联邦法院 最高司法权,排除 A;联邦法院的裁决,打破地方保护主义,没有体现阻碍了新式交通工具的 推广,排除 B;材料反映了联邦制下各州法律服从联邦法律的司法原则,排除 D。 的 的15.1947 年 2 月,英国政府给美国国务院发了一份电报,声称:“从 4 月起,英国不能再承受 援助希腊和土耳其的负担。”这实际上等于向美国说,英国正准备撤离地中海,如果他们不 去填补这个缺口,它就要被俄国人填补。据此可知 A. 英国挑唆是美苏关系破裂的根源 B. 英国撤离地中海维护了地区和平 C. 美国政府被迫接受了英国的请求 D. 希土危机推动了两极格局的形成 【答案】D 【解析】 【详解】“实际上等于向美国说,英国正准备撤离地中海,如果他们不去填补这个缺口,它 就要被俄国人填补”说明美国的介入导致了两极的直接对峙。由此可知,希土危机推动了两 极格局的形成,故 D 项正确;美苏关系破裂的根源是国家利益,故 A 错误;英国撤离地中海 维护了地区和平不符合材料信息和史实,故 B 项错误;“被迫接受”不符合材料信息,故 C 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 5 题,共 55 分。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古代中国的环保工作由专职的“虞衡”部门负责。配合虞衡职司的还有一定的 惩罚法令。《唐律》详细、具体地规定了保护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的措施及对违反者的处罚标 准。当时,山林川泽、苑囿、打猎、城市绿化、污水排放、郊祠神坛、五岳名山等都纳入政 府管理的职责范围,政府还把京兆、河南两都四郊三百里划为禁伐区或禁猎区。 ——摘编自李玉皎、刘丰《从中国古代环保制度看现实环保法律的完善》(1)据材料一,概括唐朝保护环境采取的主要措施,指出其价值。 (2)据材料二,概括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关系演变的主要特征,并分析影 响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关系的主要因素。 【答案】(1)措施:设置专门机构(建立虞衡制度);颁布法令;惩处违法者;设立特殊保护 区。 价值:唐代形成的一系列有效的环保制度有利于规范当时人们的环境行为,对我们当今构建 文明的生态观和环境伦理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2)特征:从重经济轻环保向环保与经济并重转变;从经济发展缺乏环保约束向经济发展承 担环保责任转变。因素:科技和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增长方式;经济利益;发展理念;政府 政策;社会认知程度等。 【解析】 【详解】(1)措施,材料一“由专职的‘虞衡’部门负责”可得出设置专门机构;材料一“合 虞衡职司的还有一定的惩罚法令”可得出颁布法令;材料一“《唐律》详细、具体地规定了 保护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的措施及对违反者的处罚标准”可得出惩处违法者;材料一“划为 禁伐区或禁猎区”可得出设立特殊保护区。价值,唐朝保护环境采取的主要措施在当时有利 于规范当时人们的环境行为;从长远角度看,唐朝保护环境采取的主要措施为当今构建文明 的生态观和环境伦理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2)特征,材料二“一系列法律、法规相继颁布实施,环保工作有效推进,并有效融入经济 发展过程中,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改善”可得出从重经济轻环保向环保与经济并重转变,自觉 承担环保责任;缺乏对环境的保护到经济发展承担环保。因素,材料二“以牺牲环境为代价 去换取一时一地的经济发展”“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导致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件高发多 发”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受到经济利益、经济增长方式,以及政府政策、发展理念等 因素的影响,同时受到科技水平、社会对环保的认同程度的影响。 1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清江南地区棉纺织业已成为家庭副业,家家户户从事纺纱,正德《松江府志》 记有:“纺织不止乡落,虽城中亦然。里媪晨抱纱入市,易木绵以归,明旦复抱纱以出…… 在制造织布的器具上,江南出现了专业化生产的作坊,布机以青浦黄渡徐氏最为有名,在专 业化生产的引领下,江南地区出售纺织工具的店铺也随之发展起来,……明清时期江南已成 为全国的棉纺织业中心,棉布除了满足当地人穿着外,大部分的棉布纷纷运往各地。据吴承 明先生统计:江南棉布产量明代约 1500—2000 万匹,到 1840 年增加到 4500 万匹,占当时棉布总量的 14.3%。 ——摘编自黄康健《明清江南棉纺织业技术的理论化》 材料二 17 世纪末,英国和印度之间的贸易取得了较大的发展,印度以其精美的棉织品 横扫了整个世界市场,为了保护本国的纺织工业,英国政府一方面禁止在本国内销售印度棉 布,另一方面鼓励支持本国商人向印度学习,建立自己的棉织业与印染业。这些政策的实施 使得棉纺织业成为英国纺织业当中发展最迅速的一个部门。1785—1850 年英国棉织品产量从 4000 万码骤增到 20 亿码,提高了大约 350 倍。 ——摘编自夏东《棉纺织业成为英国工业革命起点原因探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江南棉纺织业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 18 世纪英国棉纺织业发展迅速的原因。 【答案】(1)特点:棉纺织业成为家庭副业;棉纺织业生产走向市场化;棉纺织业器具制作 出现专业化;江南地区成为全国棉制品的主要供应地。 (2)英国海外殖民基地和市场扩大;政府对棉纺织业政策鼓励和支持;英国同印度棉纺织品 竞争的需要;工业革命。 【解析】 【详解】(1)“特点”,根据材料一信息“明清江南地区棉纺织业已成为家庭副业”、“里媪 晨抱纱入市,易木绵以归,明旦复抱纱以出”、“在制造织布 器具上,江南出现了专业化生 产的作坊”、“明清时期江南已成为全国的棉纺织业中心,棉布除了满足当地人穿着外,大部 分的棉布纷纷运往各地”概括得出:棉纺织业成为家庭副业、棉纺织业生产走向市场化、棉 纺织业器具制作出现专业化、江南地区成为全国棉制品的主要供应地等。 (2)“原因”,根据材料二信息“印度以其精美的棉织品横扫了整个世界市场”得出:英国 同印度棉纺织品竞争的需要;由材料信息“英国政府一方面禁止在本国内销售印度棉布,另 一方面鼓励支持本国商人向印度学习,建立自己的棉织业与印染业”得出:政府对棉纺织业 政策鼓励和支持;由材料信息“1785—1850 年英国棉织品产量从 4000 万码骤增到 20 亿码, 提高了大约 350 倍”得出:工业革命推动;结合所学知识从英国海外殖民地和市场扩大的角 度补充。 18.晚清时期,中国人的国家主权观念不断变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40 年的鸦片战争,使中国割地赔款,丧权辱国。但清政府并未就此而觉醒, 仍然自高自大,竟将向外屈服称为“羁縻”“安抚”。1861 年,为办理对外交涉而设立的总理 衙门,其基本方针为“办理外交之事,非恐决裂,即涉迁就,势本难以周全。两害相形,则 的取其轻,实未敢因避迁就之讥,致蹈决裂之害”。(意为避免与外国决裂)作为一个近代主权 国家的外交机构,总理衙门的作用却只限于此而已。 ——摘编自刘慧娟《试论中国近代国家主权观念形成的基本轨迹及其影响》 材料二 1864 年 4 月,在处理普鲁士与丹麦因战争而在中国渤海湾发生的“战船纠纷” 时,奕诉曾初步提岀国家主权问题。他运用有关领海的国际法理论,成功迫使普鲁士公使释 放被扣留在中国领海的丹麦船只,解决了棘手的外交难题。李鸿章在 19 世纪 60 年代中期指 出,倘若外囯要求之事“上侵国家利权,下夺商民生计”者,“皆可因万国公法直斥之”。1868 年“修约”期到来之前,曾国藩也主张中国应“委婉而又坚定地拒绝外国人在修筑铁路、设 置电报、内地通航、在中国水域运盐以及建立货栈等方面提出的一切要求,认为这些活动将 有损于中国国民的生计”。后来郑观应进一步指出“各国之权利,无论为君主,为民主,为君 民共主,皆其所自有,而他人不得夺之”。 ——摘编自施建兴《国际法输入与中国近代国家主权观念的发轫》 (1)依据材料一、材料二,概括晚清时期中国人国家主权观念的变化。 (2)结合所学,分析国家主权观念变化的原因。 【答案】(1)变化:国家主权观念由淡薄到逐步加强,国家主权的概念日益清晰;国家主权 观念的内容不断拓展,由关注政治权益到关注经济权益。 (2)原因:列强侵略不断加深,对中国国家主权的侵害不断加大;西方思想不断传入,中国 人逐步接受国家主权观念;洋务运动的开展,使得洋务派关注国家经济权益早期维新思想产 生,关注国家主权归属 【解析】 【详解】(1)变化:据材料一“1840 年的鸦片战争,使中国割地赔款,丧权辱国。但清政府 并未就此而觉醒,仍然自高自大,竟将向外屈服称为‘羁縻’、‘安抚’”可知,国家主权观 念淡薄;据材料二“1864 年 4 月,在处理普鲁士与丹麦因战争而在中国渤海湾发生的‘战船 纠纷’时,奕诉曾初步提岀国家主权问题。他运用有关领海的国际法理论,成功迫使普鲁士 公使释放被扣留在中国领海的丹麦船只……”可知,国家主权观念逐步加强,国家主权的概 念日益清晰;据材料“李鸿章在 19 世纪 60 年代中期指出,倘若外囯要求之事‘上侵国家利 权,下夺商民生计’者,‘皆可因万国公法直斥之’。”可知,国家主权观念的内容不断拓展, 由关注政治权益到关注经济权益。 (2)原因:据所学可从列强侵略不断加深,对中国国家主权的侵害不断加大;西方思想不断 传入,中国人逐步接受国家主权观念;洋务运动的开展,使得洋务派关注国家经济权益早期维新思想产生,关注国家主权归属等方面回答。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介绍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不同时期广为流传的口号,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仔细材 料,结合所学知识,提取一个重要信息并展开论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 【答案】信息一:新中国初期的口号,体现浓厚的革命精神。 论述(略) 信息二:新时期(改革开放)的口号,体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论述:略 信息三:勤劳奋进,是中华民族实现复兴之梦的重要动力。 论述:略 (其他答案,信息明确,论题贴切,史论结合,史观正确,酌情给分。) 【解析】 【详解】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读懂材料并从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再结合 所学知识加以阐述。解题时首先认真审题,一个时期的口号反映了一个时代的政治、经济、 思想文化、社会生活的变迁,如从“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抗美援朝 保家卫国、一定要解放 台湾”归纳出信息为新中国初期的口号,体现了浓厚和强烈的革命精神,论述主要结合建国 初的国内的政治形势,即中国共产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建立了新中国,推翻了三座大山,中华民族摆脱了殖民枷锁,实现了民族独立;国际上美苏争霸,国家利益和意识形态 的差异,受到革命史观和阶级斗争史观的影响,最后总结提升为新中国初期的口号受当时政 治和意识形态的影响具有浓厚的革命精神。也可以选择新时期(改革开放)的口号,体现人民 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勤劳奋进,是中华民族实现复兴之梦的重要动力等角度分析回答。要求, 论题明确,史论结合。 20.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世界历史上有过无数的渐变或突变,当人们把这些渐变和突变联系起来,细加考 察时就会发现:历史上那些看上去似乎是突如其来的事件,其实它们的初始条件,它们的萌 发早已在事件发生之前就存在了;而历史上那些历时长久的缓慢变化,却是从某一突变现象 之时开始的。世界历史上渐变过程与突变过程的相互渗透告诉我们:历史上的渐变过程中都 孕育着突变的发生,而突变的过程中已经决定了此后的渐变过程的性质和方向。 ——摘编自张一平《论世界历史的渐变与突变》 评材料中关于世界历史运行渐变和突变的观点。(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并结合 史实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答案】示例:世界历史渐变和突变相互渗透 渐变之中包含有突变,突变之中包含有渐变。 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和胜利,导致了封建制度的覆灭和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这确实是一场 巨大的社会突变,但在这突变到来之前,在封建社会的缓慢进程中,资本主义的萌芽和封建 制度的衰败,已经过了几百年的缓慢变化,这些变化正是资产阶级革命突变的“前置”因素。 在世界历史的战争与和平关系中,渐变就在突变之中。战争结束的方式、条件、内容等,决 定着战后双方维持一种什么样的和平。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冷战格局和国际关系新格局,实 际上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就已经开始形成了。 世界历史的发展变化过程,就是渐变和突变相统一的过程,推动者人类文明的演进 【解析】 【详解】本题是开放性试题。首先,依据材料概括出一种或两种观点,如从材料信息“世界 历史上渐变过程与突变过程的相互渗透告诉我们:历史上的渐变过程中都孕育着突变的发生, 而突变的过程中已经决定了此后的渐变过程的性质和方向”可概括得出:世界历史渐变和突 变相互渗透。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对该观点进行评论,要史论结合,如可以结合中外历史上 的起义或革命与此后的统治政策调整、旧社会的衰败和孕育新的新因素与社会变革、经济危 。机与政策调整、战争与和平、世界格局的变化等史实进行论证。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