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备考冲刺:2020创新语用题——红楼梦里考修辞及综合检测
加入VIP免费下载

高考语文备考冲刺:2020创新语用题——红楼梦里考修辞及综合检测

ID:445120

大小:41.14 KB

页数:9页

时间:2020-12-23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高考语文备考冲刺:2020 创新语用题——红楼梦里考修辞及综合检测 一、修辞手法的判定 1.下列句子所用修辞手法不同于其它三句的一项() A.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红楼梦》) B.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毛泽东《沁园春•雪》) C.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苏轼《阳关曲•中秋月》) D.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 【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常用的修辞方法掌握与判断能力。解答此类题型,要求考生熟 悉常用的修辞手法,知道常用的修辞手法的特点,并根据其特点进行判断出是何种修辞。本题要求选 出“句子所用修辞手法不同于其它三句的一项”,A 项,是比较,形容林黛玉比比干还要聪明,比西施还 具病态之美。其他三项都是比喻。或者说 A 使用的是对比修辞。B 项,以银蛇飞舞状比喻群山连绵, 以蜡象奔驰比喻山起伏之高;C 项,皎洁的月儿像玉盘一样晶莹洁白;D 项,用“一江春水”喻愁之 多。 比喻和比较(对比)的区别:构成比喻的基础是,本体和喻体两个事物存在相似点,但本体和喻 体本质上又是完全不同的两个事物。比较往往是同类事物有相似点或者相异点才可以相比较,否则就 是风马牛不相及。比如:像您这样的高个子干不了重活。但是有一种特殊的较喻,比如:桃花潭水深 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2.下列诗句中,与其他三项的修辞手法不同的一项是() A.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B.千峰笋石千株玉,万树松萝万朵银。(元稹《使东川•南秦雪》) C.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文天祥《过零丁洋》) D.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曹雪芹《红楼梦〈咏白海棠〉》) 【答案】D【解析】此类试题答题时应先看清考查哪种修辞手法,然后注意该手法的特点,在进 行排除。A 项将洒在花林上的月光比作晶莹闪烁的雪珠,运用了比喻手法。B 项如笋石般的山峰好像 上千矗立的玉石,松萝般的树林也披上了万多银花。是比喻。C 项大宋的江山支离破碎,像那被风吹 散的柳絮;自己的一生时起时沉,如同水中雨打的浮萍。以“风飘絮”比喻破碎的国家如风中飘散的 柳絮,无可挽回;以“雨打萍”比喻自己身世坎坷如雨中浮萍漂泊无依,时起时沉,运用了比喻手法。D 项“偷”“借”赋予白海棠以人的动作,运用了拟人手法。故选 D。 【点睛】比喻句就是打比方,就是根据联想,抓住不同事物的相似之处,用浅显、具体、生动的 事物来代替抽象、难理解的事物。即所谓“举也(他)物而以明之也”。比喻的构成,必须有两个成分、 两个条件。两个成分是:一个是所描绘的对象,即被比喻的事物,叫做“本体”或“主体”;一个是用 来作比的事物或现象,叫做“喻体”或“客体”。两个条件是:一个是本体和喻体应当是不同的东西, 有质的差异;另一个是两者之间又有某种相似之点。通常情况下,本体比较抽象、深奥,是实际对象 感到生疏的;而喻体则比较具体、浅显,是交际对象所熟悉的。比喻是最常用的修辞手法之一。比喻 使人容易理解,能变抽象为具体,深奥为浅显,还能使人产生联想和想象。比喻句常有比喻词,如 “像……似的”“像……一样”“好比”“是”“变成”“仿佛”“真像”……等。 比喻和比拟如何区分:①比拟是仿照“拟体”(被模拟的事物)的特征"摹”写本体,重点在拟; 比喻是用喻体比喻本体,重点在“喻”。②比拟中,本体和“拟体”彼此交融,浑然一体,本体必须出 现,“拟体”一般不出现;比喻的本体和喻体一主一从,本体或出现或不出现,而喻体必须出现。③比喻是 “以此喻彼”,其修辞特点往往体现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上,且喻体必须出现;比拟是“拟此为彼”, 其修辞特点往往体现在动词上,而拟体一般不出现。如“风愤怒的时候”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本句中 本体是白海棠,偷来梨花白,借得梅花魂,就是拟人。 3.下列各项中有关划线句子的修辞表述有误一项是 A.“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在此以晶莹 透明的冰心玉壶自喻,正是基于他与洛阳诗友亲朋之间的真正了解和信任。 B.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引用对联“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 腹中空。”运用比喻手法,刻画主观主义者“徒有虚名并无实学”的形象。 C.《红楼梦》用“寄言纨绔与膏粱,莫效此儿形状。”形容宝玉,此处运用借喻,“纨绔”指富贵 子弟所穿细绢做的裤子,泛指富贵子弟的华美衣着;“膏粱”喻指贵族子弟。 D.王涯《秋思赠远》中望月怀人:“当年只自守空帷,梦里关山觉别离。不见乡书传雁足,唯 看新月吐蛾眉。”把“新月”比作“蛾眉”,仿佛弯弯的新月牙就像娇妻的蛾眉。 【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把握修辞手法的能力。C 项,“用‘寄言纨绔与膏粱,莫效此儿 形状。’形容宝玉,此处运用借喻”错误,此处应该是借代手法,“纨绔”是衣着服饰,“膏粱”是饮食, 用这些来代指富贵子弟或贵族子弟,体现的是相关性,而不是相似性。故选 C。 借代和借喻的区别:①看实际上是两种事物还是一种事物。借喻所用的喻体和本体是两种事物, 而借代大多数情况下都是由原来事物的一部分来指代该事物。②看他们构成的基础。构成借喻的基础 是本体和喻体的相似性,本体和喻体这两种事物之间存在着本质的差异;而借代中的本体和借体之间 却基本上指的是同一事物,构成借代的基础则是事物本身所包含的相关性。③看能否变成明喻。凡借 喻大都可以变成明喻,而借代则不能。 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①王夫人道:“……我不放心的最是一件:我有一个孽根祸胎,是家里的‘混世魔王’,……你只 以后不要睬他,你这些姊妹都不敢沾惹他的。” ②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鬓若刀裁,眉如墨画,面如桃瓣,目若秋波。虽怒时而若笑, 即瞋视而有情。 ③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 章。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 (1).“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是说 A.穷困失意,懒惰愚笨 B.愚笨顽皮,不通人情世故 C.厌弃功名,否定封建正统 D.不学无术,不懂儒家经典 (2)“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是说 A.独立不羁,要求个性解放 B.性格孤僻,不肯服从管教 C.桀骜不驯,追求与众不同 D.固执任性,我行我素 (3)对这三段文字所用的修辞手法,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三段都用了比喻修辞手法。 B.②③两段都用了对偶修辞手法。 C.除对偶外,②段还用了排比、比喻。 D.③段作了反语。 【答案】 (1).C 试题分析:这两句话的意思是:读书立身治家平天下的大事正经事一点也不上心去做;最 不喜欢读四书五经,这一类能求得功名的书。宝玉对仕途经济的厌恶,对八股文章的深恶痛绝,实际上“潦 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这句话也是暗指了宝玉的命运:仕途的不顺。该句明贬实褒,是反语 (2).A 试题分析:这两句话的意思是:行为做派和别人不一样,很多人认为他是呆子,疯疯癫癫之类 的;很多诗人都是这样,太浪漫了,老百姓不理解他,他也不稀罕老百姓理解他。“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 人诽谤”,是他不媚俗的又一表现, 表现了他独立不羁,要求个性解放。该句明贬实褒,是反语 (3).A 试题分析:A“都用了比喻修辞手法”错,第一段中的“孽根祸胎,是家里的‘混世魔王’” 和第二段中的“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鬓若刀裁,眉如墨画,面如桃瓣”是比喻手法,但第 三段没有,③段确实都用了反语即明贬实褒的手法。 5.阅读《红楼梦》选段,完成下列小题。 贾母因笑道:“外客未见,就脱了衣裳,还不去见你妹妹!”宝玉早已看见多了一个姊妹,便料 定是林姑妈之女,忙来作揖。厮见毕归坐,细看形容,与众各别: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 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 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宝玉看罢,因笑道:“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贾母笑道: “可又是胡说,你又何曾见过他?”宝玉笑道:“虽然未曾见过他,然我看着面善,心里就算是旧相 识,今日只作远别重逢,亦未为不可。”贾母笑道:“更好,更好,若如此,更相和睦了。” 简要说明“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病如西子胜三分”这几句话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及其表达作 用。 【答案】对偶,比喻,对比,写出了林黛玉的美貌和病态以及性格特征。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修辞方法的能力。本题中,“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 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 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都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 风”运用了比喻的修辞,将林黛玉比喻成“姣花”、“弱柳”。“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运 用了对比的手法。这几种修辞的运用,体现了林黛玉的美貌和病态以及性格特征。 对偶和对比的区别:从形式上组成对偶的两个句子或短语,必须字数相同,语法结构相同或相似, 词性、平仄相对;从内容上看,对偶句表达的是相关或相对的内容。对偶的基本特点是对称,对比的 基本特点是对立。对偶是从结构形式上说的,对比是从意义上说的。 二、修辞手法的运用 1.我国四大名著的回目都是运用对偶修辞手法撰写的。下列回目是打乱了顺序的,请写出各自对应 正确的四组,只写序号,要区分序号先后顺序。 ①史大郎夜走华阴县 ②史太君两宴大观园 ③曹操煮酒论英雄 ④八卦炉中逃大圣 ⑤鲁提辖拳打镇关西 ⑥关公赚城斩车胄 ⑦五行山下定心猿 ⑧金鸳鸯三宣牙牌令 A.《红楼梦》: B.《水浒传》: C.《三国演义: D.《西游记》: 【答案】 A.《红楼梦》:⑧② B.《水浒传》:①⑤ C.《三国演义》:⑥③ D.《西游记》:④⑦ 【解析】本题不仅考查对名著的作者、人物、主题、主要情节要了解掌握。还涉及对偶修辞的运用。①⑤中 “史大郎”“鲁提辖”都是《水浒传》中人物形象。②中“史太君”是《红楼梦》中的贾母,贾母姓史, 所以又称史太君⑧中的鸳鸯是贾母身边的得力大丫环。故②⑧对应《红楼梦》;③⑥中“曹操”“关公” 是《三国演义》中重要人物,故对应《三国演义》;④中“八卦炉中逃大圣”是写孙悟空触犯天条被放 入太上老君八卦炉中烧炼,悟空因祸得福炼成了火眼金睛,从八卦炉逃出。⑦“五行山下定心猿”也 是《西游记》中精彩情节。除了要分组对应名著,还要考虑上下联的顺序,从对联尾字的平仄来判定, 一般是仄起平收。 2.仿照下面的示例,自选话题,另写三句话,要求使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句式与示例相同。 读《童年》,我们可以体会到俄罗斯下层人民生活的苦难;读《水浒传》,我们可以感受到义薄云天的 豪情;读《格列佛游记》,我们可以了解到当时英国统治阶级的罪恶。 【答案】读《三国演义》,我们可以领略到诸葛亮舌战群儒的风采;读《西游记》,我们可以欣赏到孙 悟空嫉恶如仇的性格;读《红楼梦》,我们可以了解到封建社会大家庭的兴衰。【解析】本题考查学生 仿写句子的能力。句式“读……,我们可以……”,且要注意“可以”后面是一个动宾短语,这个短语 是定语加中心词的形式。其次要注意所写的读过的作品和“可以”后面的内容的相关性,不能写得驴 唇不对马嘴。 3. 请结合《红楼梦》中的这首判词,运用排比或比喻的修辞手法描绘这一女性形象。要求明确写出该 人物姓名,表现人物特点,不少于 80 字。 才自清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 清明涕泣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 【答案】判词描写的人物是贾探春。她志向高远,精明能干;她有才情,有远见,敢说敢做;她机敏 灵巧,工于心计;她自尊自强,却又自卑。这朵贾府中娇艳的玫瑰花偏身逢末世,“才”“志”得不到充分 发挥,最后远嫁他乡。【解析】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 能力、正确使用常见修辞手法的能力以及理解文学名著内容的能力。本题考查对《红楼梦》中的判词 的解读能力。判词说的是探春,“才自清明志自高”,是说探春才华出众而且志向远大,见《红楼梦》 中探春理家和查抄大观园。“生于末世运偏消”,是指她生活在逐渐没落的贾府,且并非正室所生而是 出自侧室赵姨娘。后两句是指探春远嫁,在《红楼梦》接近尾声时,一位远方王爷聘下探春,探春被 迫远嫁。根据判词运用比喻或排比的修辞手法表现人物特点,不少于 80 字即可。 4. 请参照示例(句式不必一致),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给下面三位人物分别写一则评价。 示例:《水浒传》中的林冲:雪压山神庙,英雄遭难落荒地;火烧草料场,义士杀敌上梁山。 ①《红楼梦》中的王熙凤: ②《老人与海》中的桑地亚哥: ③《祝福》中的祥林嫂: 【答案】 王熙凤:八面玲珑,放诞泼辣,明是一把火;巧言狡黠,机关算尽,暗是一把刀。 桑地亚哥:孤舟中寂寞的硬汉;大海上咆哮的老人。 祥林嫂:一生若草芥,讥笑声中行乞鲁镇;残年如风烛,祝福声里惨死街头。 【解析】试题分析:注意对联的要求和人物的性格特征。注意对联的要求是字数相同,词性一致,结 构形同,然后注意押韵,从音韵的角度注意仄起平收,仄可以理解为现代汉语的三、四声,平可以理 解为现代汉语的一、二声。 5. 文学名著是人类的精神食粮。阅读名著,能感受文化的魅力;阅读名著,能领悟伟人的思想;阅读 名著,能洞察社会的真相。在阅读中,情操得到陶冶,思想得到升华,精神得到愉悦。为激发人们对 名著的阅读兴趣,请从《红楼梦》《家》《巴黎圣母院》等三部名著中任选一部写一段推介词。(15 分) 要求: (1)要体现名著特点 (2)要有修辞手法的运用。 (3)不超过 200 字。 【答案】“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曹雪芹用十年泪诉了一部千年不遇的文学奇葩。她将宝黛“谁 道金玉良言,俺只念木石前盟”的痴情娓娓道来,她将钗黛四春“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的才情 性格细细雕琢,她将大观园女儿们“千红一窟,万艳同杯”的悲剧深深叹息,她将四大家族“落得个 白茫茫雪地一片真干净”的崩塌沉沉叩问。她是一部书写爱与自由、奉献与舍予的倾情之作,她也是 一部诘问腐朽与专制、玷污与创伤的控诉之作,她更是一部探寻文化与人心的传奇之作。每个读者都 有独自的《红楼》。 【解析】试题分析:所谓推介词,顾名思义就是指推荐介绍某种事物的文字。至于名著的推介词,可 以从小说的三要素和主题思想等内容和自己的阅读感受等方面来介绍。 能力检测 1.阅读《红楼梦》中香菱学诗、黛玉教诗的片段,有人认为,黛玉堪称课改实践的优秀语文教师,请 你认真阅读名著片段,体会黛玉教诗时体现出了哪些好教师的特质,概括出其中的三点,三句构成排 比句式,每空不得少于 8 个字。 黛玉道:“正是这个道理,词句究竟还是末事,第一立意要紧。若意趣真了,连词句不用修饰,自是 好的,这叫做‘不以词害意’。” 香菱笑道:“我只爱陆放翁的诗‘重帘不卷留香久,古砚微凹聚墨多’,说的真有趣!” 黛玉道:“断不可学这样的诗。你们因不知诗,所以见了这浅近的就爱,一入了这个格局,再学不出 来的。你只听我说,你若真心要学,我这里有《王摩诘全集》你且把他的五言律读一百首,细心揣摩 透熟了,然后再读一二百首老杜的七言律,次再李青莲的七言绝句读一二百首。肚子里先有了这三个 人作了底子,然后再把陶渊明,应玚,谢,阮,庾,鲍等人的一看。你又是一个极聪敏伶俐的人,不 用一年的工夫,不愁不是诗翁了!” 香菱听了,笑道:“既这样,好姑娘,你就把这书给我拿出来,我带回去夜里念几首也是好的。 (1)黛玉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__的好老师 (2)黛玉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__的好老师 (3)黛玉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__的好老师 【答案】她是一个自信且能帮助学生树立信心的好老师 她是一个善于指导学生进行阅读揣摩和积 累的好老师 她是一个懂得引导艺术循循善诱的好老师(她是一个极具平等意识而又善于鼓励的好 老师)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个性化阅读文本、提出自己见解的基本能力。这是一道开放性的探究题,解答 此题,要首先明确自己的看法,然后根据自己的观点,结合着文本的具体内容,联系现实生活,阐述 自己的理解与看法,只要能言之有理即可。当香菱向黛玉说明求教之意时,黛玉欣然应允说:“既要 作诗,你就拜我作师。我虽不通,大略也还教得起你。”“什么难事,也值得去学”“你又是一个极聪敏 伶俐的人,不用一年的工夫,不愁不是诗翁了”,可见她是一个自信且能帮助学生树立信心的好老师; 在关于学诗入门的对话中,黛玉说“你只听我说,你若真心要学,我这里有《王摩诘全集》你且把他 的五言律读一百首,细心揣摩透熟了,然后再读一二百首老杜的七言律,次再李青莲的七言绝句读一 二百首。肚子里先有了这三个人作了底子,然后再把陶渊明,应玚,谢,阮,庾,鲍等人的一看。你 又是一个极聪敏伶俐的人,不用一年的工夫,不愁不是诗翁了”她要求香菱读诗要读精品,这样,就 能为自己打下正确而良好的根基。此外,还可以读一些陶渊明、应玚、谢、阮、庾、鲍等人的二流作 品,以便进一步开阔自己的文学视野。她对于陆放翁的“重帘不卷留香久,古砚微凹聚墨多”这样三 四流的通俗之作是看不上眼的,告诫香菱“断不可学这样的诗……见了这浅近的就爱,一入了这个格 局,再学不出来的”可见,她是一个善于指导学生进行阅读揣摩和积累的好老师;黛玉教育香菱读诗 要循序渐进。她要求香菱先学诗佛王维的五律百首,次学诗圣杜甫的七律一二百首,再学诗仙李白的 七绝一二百首,并告诉香菱要以这三人的诗歌“作底子”,而后阅读陶渊明、“建安七子”、“竹林七贤” 等人的作品。可见,她是一个循循善诱的好老师。 2.请从《红楼梦》中的林黛玉、薛宝钗、史湘云、香菱之中选择一人,用一种花来比喻她,并简要陈 述这样比喻的理由。要求:依据原著,自圆其说。 【答案】 宝钗与牡丹 牡丹因其适应性强,种植面广,路边花园皆可见。看似普通,然色泽不凡,于平淡中见华贵,故素有 “花中之王”的美誉,正所谓“任是无情也动人”也。用牡丹比喻沉稳大气的薛宝钗,再恰当不过。 宝钗最主要的性格特点,便是端雅、温润。书中第八回通过宝玉之眼,说她“看去不见奢华,惟觉雅 淡。罕言寡语,人谓装愚;安分随时,自云守拙”。第三十七回海棠社咏诗时,宝钗便有“珍重芳姿昼 掩门”、“淡极始知花更艳”的句子。虽咏的是白海棠,但其所透出的稳重而不失珍美的品性,与宝钗、 与牡丹何其相似! 林黛玉与白莲 林黛玉寄居在安富尊荣的贾府,遍览姹紫嫣红,却仍独爱那片清雅高洁的潇湘竹,恰如一朵洁白清雅的白 莲。她芳姿翩然,才思敏捷,如白莲般香远益清。她惜花、葬花,为花立冢,不同流俗,如白莲般出淤泥而不 染,洁净天然。黛玉与宝玉木石前盟,真情缱绻,共读《西厢》。二人相知相爱,如白莲之藕,断而丝连,坚韧 而高洁,映水涟涟。林黛玉这朵白莲永远芬芳四溢。 [点评] 用白莲比喻林黛玉,能够结合小说内容“潇湘竹、葬花、木石前盟、共读《西厢》”,将白莲的 特点与黛玉的品质一一联系,二者相得益彰。 史湘云与海棠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海棠的花姿潇洒,花开似锦,有温和、美丽、快乐之寓意,这, 都与史湘云的特征相吻合。她美不亚于宝钗,才不亚于黛玉,心直口快,开朗豪爽,风流倜傥,不拘 小节,虽父母双亡,跟随婶子生活,但我们看到的,依旧是一个快乐、大气的史湘云,这与海棠何其 相似! 3. 某中学研究型学习小组举办《红楼梦》读书交流会。主题是“《红楼梦》诗词鉴赏”。请为主持人 写一则开场白。要求:①紧扣主题;②表达得体,富有文采,至少使用一种修辞;③不写称呼语、问 候语;④不超过 60 字。(4 分) 【答案】“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这是宝钗的思想写照,“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这 是黛玉的生活环境,《红楼梦》诗词文质兼美。今天我们将对它进行专题鉴赏,希望同学们积极发言。 4.阅读下列题目,按要求作答,不超过 150 字。 《红楼梦》中的大观园、《边城》中的小镇茶峒、《老人与海》中的大海,是作者创造的独特的 文学世界。请选择其中的一个,写一段抒情文字或一首诗,抒写你对它的印象。要求:依据原著,至 少使用两种修辞方法。120 字左右。 【答案】 大观园是寄托了作者人生理想和社会理想的清净之境,是宝玉和金陵十二钗的女儿国,是太虚幻境的 凡世化身,是天地间至情至性、至美至圣的所在。大观园是一面镜子,照出来女儿尊贵、青春叛逆、 诗意生活、理想新世界、儿女真情及情之悲剧。 《老人与海》中的大海:老人既对海有依赖性,更对海有一种征服欲望。眺望去,不见白浪滔天,但 见渔帆点点,以及老人那晒的古铜色的发光的皮肤,敏锐的眼神,善良的笑貌。他不会去欣赏所谓的 风景,或许是看惯了,他唯一关心的是起航的方向、船下的岩焦和天气的变化。在海上老人可以享受 到别的地方难以企及的安宁,海也是老人抗拒命运抗拒自然的的角斗场。 茶峒,地处湘西崇山峻岭中的一个古老的小镇,文学大师沈从文笔下的《边城》。提到茶垌,我们不禁 要问清水河畔船总顺顺家的吊脚楼还在吗?耳畔仿佛响起赛龙舟的激越鼓点声,眼前仿佛呈现翠翠欢 呼雀跃的神色,翠翠如今可安好?二佬回来了吗?一个风光旖旎,民风淳朴的边远古镇,一段美丽而 忧愁的爱情故事,让人牵挂、让人寻觅、让人流连!明净的风光、淳朴的民情、美丽的故事永远定格 在《边城》。 【解析】《红楼梦》中的大观园、《边城》中的茶峒、《老人与海》中的大海,是作者创造的独特的文学 世界。在写作本题的时候,需要学生准确细致理解题目的主要内容,结合题目进行具体分析,这是写 作本题的关键。选择一个意象分析,在具体写作本题的时候,需要学生结合自己对所给作品的具体理 解进行分析,如写《老人与海》中的大海,可以从大海所展示出人物特点的主要内容进行具体把握, 如凸显出大海的一种宽广胸怀,展现出大海耀眼的特色,呈现出大海的一种风景之美等角度进行具体 把握。 5.请从下面题目中任选一题,按照要求作答,100 字左右。 (1)小说《红楼梦》塑造了许多个性鲜明的人物,请从林黛玉、贾宝玉中任选一人,为其写一则 100 字左右的颁奖词。要求:①请先将所选人物姓名写在答题卡上,然后写颁奖词;②符合人物特征;③语言 表达生动、连贯、得体;④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 (2)你最喜欢《红楼梦》中哪个情节?请说出理由。要求:请先将最喜欢的情节写在答题卡上;情节 概括准确,理由充分;100 字左右。 【答案】 (1)林黛玉:好一出“木石前盟”,一生的眼泪便是为酬报前世的灌溉之恩;好一个“豪门旺族”,一 入门中便只能“步步留心,时时在意”;美貌多情,可惜的是体弱多病,风流态度,却只能细心多虑。 贾宝玉:令人又爱又恨又怜。爱他反抗叛逆,视功名为粪土,视爱情为至上,是在封闭的环境中开出 的一朵自由之花;爱他聪颖智慧,尊重女性,说过"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儿是泥做的骨肉";恨他 也是一位薄情的主子,在自己无心之过下毁了金钏儿的性命;怜他追求平等和自由一生,却换来了一 场”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2)最喜欢的情节是王熙凤出场。理由:未见其人,先闻其声。人未到,“笑声”先到的“放诞无礼”, 和众人“皆敛声屏气,恭肃严整”形成鲜明对比,这恰恰是在荣国府地位超群的体现。一登场又有“一 群媳妇丫鬟围拥着”,更见其实力不俗。 【解析】两个题分别属于记叙、议论类微写作。下面我们逐个审题:先说第①个应用类微写作。首先 要了解颁奖词是在某一主题的颁奖典礼上,对获奖对象的事迹所作的一种陈述评价性的礼仪文稿。给 人物写颁奖词要从大处着眼,抓住人物最主要的令人钦敬的事迹,简要概述。然后选择《红楼梦》中 自己最熟悉的林黛玉或贾宝玉中的一个,抓住性格特点,比如:林黛玉敏感多情、体弱多病,美丽多 愁等。写作时,语言表达要生动,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第②道题是两个小问题,先要简述自己最 喜欢故事情节,并写出喜欢该情节的理由。在简述情节是,要把人物、时间、地点、事情的起因、经 过、结果交代清楚,然后从人物、情节、主题、艺术效果、读者感受等角度谈理由。注意有数字限制。 【点睛】相对于大作文容易出现的“假大空”应试体症状而言,微写作贴近生活、紧扣教材、联系时 事的命题特点更有利于考生抒发真情实感,客观描述事物,准确表达观点。微写作的考查要求常常与 表达方式、修辞、句式、人称、角度等语言表达联系起来。微写作的形式多样化,可以是改写、扩写、 缩写、仿写以及种种片段性写作。从本质上说,微写作是语言综合运用题。 非修辞类语言运用 1.名著插图以其高度的艺术性为人所称道。请欣赏下面这幅《红楼梦》插图,用一句话点评画面内容。 要求:合理想象,并用上“共读西厢”这个短语。 【答案】示例一:宝黛在林下耳鬓厮磨,沉浸在共读西厢的美好意境之中。示例二:共读西厢的一幕, 在宝黛的心里成了永恒的甜蜜的回忆。示例三:宝黛共读西厢,展示了一幅纯净如水的爱的画面。【解 析】本题考查图文转换和语言表达准确、连贯的能力。解答此题,要考生审准题干要求:用一句话点 评插画。解答时,依照先整体后局部、从上到下、从左到右等原则观察画面的图片、文字、氛围、情 感等,特别注意联系《红楼梦》情节,分析“共读西厢”所展现的情感。本题是名著插画,考生需要 把握原著的情节和人物关系,一句话点评时要让内容描述、人物关系、情感氛围始终为名著《红楼梦》 服务。同时“共读西厢”中,考生还要将《西厢记》中人物情感,与《红楼梦》中贾宝玉林黛玉二人 的情感相联系,点评内容时要注意赞美“共读西厢”的甜蜜、纯净之情。【点睛】点评类语言运用题, 考生要做到“四要”,一要读懂材料,为点评打下基础;二要评在点子上,选准角度,一语中的;三要 评得生动而鲜明,言简意赅。 2.下列各句中,表达不得体的一句是( ) A.贾妃看毕,称赏一番,又笑道:“终是薛林二妹之作与众不同,非愚姊妹可同列者。”(《红楼梦》 第三十三回) B.那两位记者都说:“今天方博士舟车劳顿,我们明天早晨定会驾临府上聆教。”便转身向方老先生 恭维,陪着一路出车站。(《围城》二) C.萧云仙道:“小弟新到贵处,仰慕贤人君子。前日奉读老先生怀古佳作,所以特来拜谒。”(《儒林 外史》第四十回) D.雨村听了,并不推辞,便笑道:“既承谬爱,何敢拂此盛情。”说着,便同士隐过这边书院中来。 (《红楼梦》第一回)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得体的能力,解答时要依据语境,看准对象,注意适应场合,把握语体, 仔细判断。A 项,“愚姊妹”谦称自己的妹妹,使用得体。B 项,“驾临”,敬辞,称对方到来。此处用于 自己,不得体。《围城》原文为“那两位记者都说:‘今天方博士舟车劳顿,明天早晨到府聆教。’便 转身向方老先生恭维,陪着一路出车站”。C 项,“奉读”敬词,“拜读”的意思,使用得体。D 项,“谬 爱”,错爱。称人见爱的谦词。使用得体。故选 B。 3.在下列语段横线处依次填入的句子,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红楼梦》是部伟大的现实主义文学巨著,不知打动了多少读者的心。每一个读懂它的人都会被书中 人 物 的 命 运 深 深 牵 动 , 恨 不 能 与 其 生 , 与 其 死 , 但 也 必 须 进 得 去 , 出 得 来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今天的青年人虽不致如此迷眩,也须把《红楼梦》当作文学作品来读,进得去也出得来才好。 ②文学的美常常是在最细微处令人拍案叫绝的,不进到书中去怎能体会到? ③据传清代有一商人女儿读《红楼梦》入了迷,竟至卧床不起,她的父母把书烧了,她在床上大哭道: “奈何烧杀我宝玉!”这就是进得去出不来的典型了。 ④所谓出得来,就是说不要被书中所表现的儿女之情“迷眩缠陷”。 ⑤所谓进得去,当然是指充分欣赏《红楼梦》的文学美,充分体会曹雪芹笔底的波澜、笔端风力,感 知作品中人物的一颦一笑。 A.④③②⑤①B.⑤②④③① C.④②⑤③①D.⑤①②③④ 【答案】B 【解析】连贯的题目应注意时空语序、逻辑语序、陈述对象一致、句子结构对称等问题,答题是先确 定某几组句子肯定是挨着的,据此排除其它选项,然后总体审查。根据文意,首先应介绍“进得去” “出得来”。故⑤②④③,最后总结并提出观点,即①。 4.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 超过 15 个字。 中学生读《红楼梦》到底要达成怎样的目的?方向错了,名著阅读教学就会贬值。有些教师引导学生 关注《红楼梦》中的饮食、服饰、园林、诗词等文化,将《红楼梦》上成了关于传统文化的普及课。 教师这样做或许有自己的理由:①____。但问题在于,如果要普及传统文化,《红楼梦》并不是最佳选 择。②____,读沈从文的《中国古代服饰研究》更直接;要了解诗词文化,③____,毕竟曹雪芹并非 以诗词名世。至于园林、饮食,普及性的读物就更多了。 【答案】①《红楼梦》是传统文化的百科全书 ②要了解古代服饰 ③读《唐诗三百首》更有收 获 【解析】本题考查语意衔接连贯的能力。此题三个补写句子都在句中,依据上下句内容的提示,综合 主语一致、时间逻辑顺序、词语搭配、意境氛围等角度判定出正确选项。这段文字谈的是教师如何指 导中学生选择经典作品阅读才更有价值。①处填写教师这样做的理由,可以根据上文“将《红楼梦》 上成了关于传统文化的普及课”,推断此处要出现“传统文化”这个关键词,再考虑句子的连贯性,需 要点出“《红楼梦》”字眼。②③两处可以互相参照。由“《中国古代服饰研究》”“要了解诗词文化”, 可知,②处应填写“要了解古代服饰”之类的话语。③处具有一定的开放性,所填写的书目只要能够 借以了解诗词文化即可,同时应使用“读……更……”的句式。【点睛】补写句子题语言灵活,语境多 样。要先把握语段的话题对象和中心观点,确定补写类型是总揽式补写、结论式补写还是过渡式补写, 重点抓住关联词、代词、动词、形容词等词语或冒号、分号、顿号等标点符号的提示作用,做到文从 字顺,语义贯通,逻辑严密,不超字数。 5.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各小题 在中国小说史上,无论就哪个方面而言,《红楼梦》都是一座难以逾越的高峰。《红楼梦》是中国小说 中反映时代最深刻的作品,具有极高的思想性。《红楼梦》的叙事结构也有了重大突破。它改变以往多 数小说情节和人物单线发展的特点,创造了一个宏大完整而又自然的艺术结构,使众多的人物活动于 同一时空,情节的推移也具整体性。《红楼梦》的语言运用更达到 的地步,它以北方口语为 基础, 传统文言中的精华,融会贯通,形成高度艺术化的文学语言。作者往往只需 用 ,就可以勾画出一个个性鲜明的形象;作者笔下每一个典型形象的语言,都独具个性, 像宝钗的雅,黛玉的尖,凤姐的俗,薛蟠的粗等等,使读者仅凭这些语言就可以 人物。作 者的叙述语言,包括小说里的诗词曲斌,不仅能与小说的叙事融成一体,而且也能为塑造典型性格服 务,做到了“诗如其人”—( ),具有高度的艺术表现力。由于以上卓越的各方面的成就,因而 使《红楼梦》无论是在思想上或是艺术上都别具面貌,呈现出永久的艺术魅力,卓立于世界文学之林。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登堂入室 兼采 三言两语 判断 B.登峰造极 兼采 三言两语 判别 C.登峰造极 博采 只言片语 判断 D.登堂入室 博采 只言片语 判别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与小说中不同人物的身份口气高度切合 B.将小说中不同人物的身份口气高度切合 C.把小说中不同人物的身份口气高度吻合 D.使小说中不同人物的身份口气高度吻合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由于以上各方面的成就的卓越,因而使《红楼梦》无论在思想上或是艺术上都别具面貌 B.由于以上各方面的成就的卓越,因而《红楼梦》无论在思想上或是艺术上都别具面貌 C.由于以上各方面的卓越的成就,因而使《红楼梦》无论在思想上或是艺术上都别具风貌 D.由于以上各方面的卓越的成就,因而《红楼梦》无论在思想上或是艺术上都别具风貌 【答案】 (1).B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求,然后把握 成语的意思,再结合语境辨析正误。“登堂入室”,也说升堂入室,比喻学问或技能由浅入深,循序渐 进,达到更高的水平;“登峰造极”,比喻达到顶峰;语境是说《红楼梦》的语言运用达到顶峰,应为 “登峰造极”。“兼采”,同时采纳;“博采”,广泛地采纳;语境是说同时采纳“北方口语”和“传统 文言中的精华”,应为“兼采”。“三言两语”,指很少的几句话,形容较简短、简洁;“只言片语”,个 别的词句,片段的话语,形容话语零碎;语境是说作者语言的简洁,用“三言两语”恰当。“判断”, 断定,肯定或否定某种事物的存在;“判别”,辨别(不同之处);语境是说辨别人物,应为“判别”。 故选 B。 (2).A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的连贯性。解答本题,考生应先浏览括号前后的内容,把握语境,然后应依 据上下文的相关提示语进行准确补写。前面说“做到了‘诗如其人’”,之后使用破折号,表明后面是 对前面的解说,而前面的“诗如其人”是指小说里的诗词曲赋同作品中的人物性格特点极为相似,所 以应选“与(和)……”句式,这就排除 BCD 三项。故选 A。 (3).D 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浏览划线句,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 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由于以上卓越的各方 面的成就,因而使《红楼梦》无论是在思想上或是艺术上都别具面貌”,第一处,“由于以上卓越的各 方面的成就”定语语序不当,应该为“由于以上各方面的卓越的成就”,排除 AB 两项。第二处,“由 于……使……”成分残缺,滥用介词导致主语缺失,应删去“使”,还“红楼梦”的主语地位。“面貌” 与“风貌”在作“风景、景象”时,意思相近,排除 C 项。故选 D。 6.根据你对《红楼梦》的阅读和理解回答问题。 王维在《使至塞上》脍炙人口,“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红楼梦》里香菱说 :“想来烟如何直?日自然是圆的。这 ‘直’字似无理,‘圆’字似太俗。合上书一想,倒像是见了这景似的。要说再找两个字换这两个,竟 再找不出两个字来 。” 你是否同意香菱的话,为什么?请结合《香菱学诗》的有关内容加以解答。 【答案】同意。因为诗歌以意境为上,语言可以平中见奇,出乎意料也能入乎情理。一个“圆”字, 一个“直”字,不仅准确地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的深切的感受。诗人把自己的孤寂情 绪巧妙地溶化在广阔的自然景象的描绘中。 【解析】该题考查学生阅读名著,赏析诗歌语言的能力。答题前,先通读材料,仔细理解语段的内容。 抓住问题,仔细审理,然后结合相关内容回答。本题要求分析王维《使至塞上》中,香菱对“大漠孤 烟直,长河落日圆”的“直”和“圆”的分析是否有道理。并结合《红楼梦》中《香菱学诗》的相关 内容加以分析。《香菱学诗》中有相关情节。黛玉:“词句究竟还是末事,第一立意要紧。若意趣真了, 连词句不用修饰,自是好的,这叫做‘不以词害意’。”香菱笑道:“诗的好处,有口里说不出来的意 思,想去却是逼真的;又似乎无理的,想去竟是有理有情的。”短短十个字,抓住了塞外最典型的特征, 又精心锤炼出“直”、“圆”这两个形容词,从而通俗自然而又有力地勾画出塞外风光的苍莽、孤寂、 奇丽、壮阔。在荒凉辽阔的茫茫沙漠之中,一道烽烟垂直升起;而在遥远的地平线上,一条长河蜿蜒 曲折而来,河中倒映着一个浑圆的日影。边疆沙漠,浩瀚无边,所以用了“大漠”的“大”字。边塞 荒凉,没有什么奇观异景,烽火台燃起的那一股浓烟就显得格外醒目,因此称作“孤烟”。一个“孤” 字写出了景物的单调,紧接一个“直”字,却又表现了它的劲拔、坚毅之美。沙漠上没有山峦林木, 那横贯其间的黄河,就非用一个“长”字不能表达诗人的感觉。落日,本来容易给人以感伤的印象, 这里用一“圆”字,却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